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4:修订间差异

删除29,927字节 、​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2


  还有缘起中道,这就是佛教的核心教义。那么进一步,导师没有谈的地方是唯识的 ,那我会做一个补充。
 空 之探究及其观行-3


5、【「唯識」的空,是為突顯「有」。】
 我们继续来看我们的「《空之探究》」里面的《阿含经》的「空与解脱道」。昨天我们提到印顺导师这里说,他讲空与解脱道是 根据的 初期圣典,也就是《阿含经》。那么《阿含经》来讲的话,我们都知道有四部阿含 南传有五部尼柯耶,四部阿含和五部尼柯耶前四部,还有四阿含,它的内容相当差不多,大同小异,只是有一些编排,还有一些经文放在的地方不大一样而已。所以前面的四部,还有四阿含差不多。我们的四阿含,大家都知道吗?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南传前四部,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你看那个名称差不多,部就是尼柯耶,部就是类集的意思,就是一品一品把它类集起来,就是类集的意思,所以称为部。那我们称为四阿含,至于说为什么叫阿含,去年师父来讲过,那个阿含的意思 āgama 是来的意思,gama 是去,前面加一个ā,āgama 就是去的相反,就是回来。āgama 阿含就是来的意思。什么叫来?辗转传来的圣教。什么叫辗转传来的圣教?意思就是说,从佛陀时代,佛陀教导弟子,弟子们背诵记忆起来,然后经过结集之后,这些圣教也是由师徒之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样的传承叫做辗转传来的圣教,就叫做 āgama,叫做阿含。
 
唯识是从「有」来明「空」,讲缘起有来阐述毕竟空。
 
读过唯识的几乎都知道,唯识的有是怎么有?依他起,唯识所现。依他起就是唯识所现,所以唯识的有是三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还有圆成实性。这就是唯识的三性的有。那么依三性的有,从另外一面,就是三无自性。三无自性是哪三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遍计所执是相无自性,圆成实是胜义无自性。所以由三性谈三无性,三无性就是一切法无自性,就是毕竟空。所以中观是以空明有,归到毕竟空;唯识是以空来突显有,从有来讲空。你说师父,那这两个讲来讲去,到底差在哪里?中观重于缘起有的毕竟空,归到毕竟空。唯识是讲毕竟空的缘起有,然后重在于缘起有,重在阐述缘起有。所以一个是讲毕竟空的缘起有,一个是讲缘起有的毕竟空。重点是中观重在空,唯识重在有。两个都讲缘起,但是一个重空,一个重有。不懂也没关系,反正这个以后会讲。我现在这次要讲的是《阿含经》。
 
我们再来看,印顺导师说:
 
【'''探究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是《中论》(理论的),也是中观的(实践的)。虽然名为探究,其实只是引述经论来说明,没有自己的发挥。'''】
 
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导师这里用一个佛法括起来,什么意思?导师这里讲,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佛法,这个佛法是指什么?《阿含经》的教法。但是为什么叫佛法?因为他认为,《阿含经》的教法里面的这个佛法,就是通贯一切佛法的根本教义。所以括号起来叫佛法,也是指《阿含经》的教义。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所以《阿含经》的根本立场就是缘起中道。所以他说大乘佛法的一切法空,不离《阿含经》的根本的缘起中道的根本立场。这是《中论》的理论,也是中观的实践。
 
还有,【'''虽然名为探究,其实只是引述经论来说明,没有自己的发挥。】'''
 
这里导师这样讲的意思是什么?就是说,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多少证据就说多少话,没有把它特别的发挥,讲一些推论的,讲一些没有经论根据的。也就是说经论上怎么说,导师就怎么分析怎么说,反正就是依经论的根据来说明。所以导师说,虽然说探究,其实就是依经论来说明,没有自己的特别发挥,这就是导师讲的各类空义。
 
现在在真正进入《阿含经》的空之前,我这里补充一个对空这个字的一个分析。这个导师的书上是没有的,是我研究之后对空这个语词的一个解说。大家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对未来这个语词的运用,可以比较清楚一点。首先我们来看这个空。
 
 
 
一、空的两种语义
 
图-1
 
 
 
空这个字在梵文里面,它其实指两种意思。
 
第一个,空śūnya,巴利文是suñña。那么空性叫做Śūnyata,巴利文是suññatā。梵文还是巴利文这个后面加一个tā,常常翻成“性”。我们在佛教里面常常讲很多空性,佛教里面常常会有这个性。那这个性呢,我们在梵文字里面常常是这个tā的翻译,但是有时候也不一定直接翻出来,有时候会音译。你们有没有听过经典上有一个舜若多?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那个舜若多性就是suññatā,你们下次读经的时候去读一读,晨钟偈里面有舜若多,你们看看这个就是suññatā。
 
还有一个tā,大家常常读到的,叫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的梵文叫做Prajñāpāramitā,tā就是那个“多”。所以我们很多里面都有这个多或有这个tā。那梵文字多的这个ta翻成“性”,它是怎么意思呢?其实说穿了没什么,就语词上来讲,它这个性,在英文里面常常叫做名词化。所以śūnya是空,它可以是形容词,但是如果把它名词化,那就叫做Śūnyata。知道名词化吗?英文字有没有形容词名词化?比如说act,action。所以后面加ion的或tion的都是名词化,ness。比如说Fairness,Fair公平的。公平的本来是形容词,“It's fair, it's unfair”。非常不公平,“非常的不公平,Very unfair”。为什么他拿十块,我拿二十块,非常的不公平。你卖我十块,卖他二十块。但是把它名词化之后,就变成名词,就可以拿来当名词用。ness 还有 tion,反正它就是一个名词化。
 
所以空,空性,它只是一个是原字或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而已。那么这个字从哪里来呢?它的字根是√vi (√ū),其实它的本来意思是膨胀、增长、成长的意思。而且刚开始是指比较物质性的。所以一个东西的成长,看得到的成长,看得到的膨胀,都可以用这样的一个 vi 来表示。然后它现在从膨胀而引伸出一个东西来的意思出来。当一个东西本来是实心的,然后往外膨胀的时候,会造成什么状况?中空,所以它从膨胀就引伸为空,它是有中空的意思,由中空再引伸为无。什么意思呢?你看一个本来实心的,往外膨胀的时候,里面是没东西的。所以从里面没东西来讲,你可以说是没有,是空就是指没有。但是它另外一个叫做中空,就是指里面没有,但是不是说外面都没有。所以,没有,空,以及中空,就是这个字的两个意思。
 
比如说,我要喝水,然后杯子拿起来里面没有水,是不是没有?空。但是我是说杯子里面没有水,我不是说没有杯子。所以<u>它是指中空,就是里面没有,但是外面却是存在的,这是一个意思;另外一个就是指什么都没有</u>。如果是指没有水的话,那就是真的没有水。这个就是这个梵文字,这个空的本来的意思。这个字的字义——空,后来就被拿来作为一些东西的描述。我们来看一下。
 
 
'''二、「空」的雙重義在經典的使用'''
 
'''1、空= 不存在,沒有 (否定義的使用)'''
 
'''• 以做形容詞的修飾語為主= empty'''
 
'''osuñña-vimāna(empty palace):空宮'''
 
'''osuñña- agāra(empty house) : 空屋'''
 
'''osuñña- gāma(empty village) : 空村'''
 
'''• 以上皆為直述的否定法,指明「不存在」的概念。'''
 
 
 
由于「空」这个字有双重的意思,所以在我们的经典里面的使用,它就有双重的意思。
 
1、'''空= 不存在,沒有 (否定義的使用)'''。
 
'''A、osuñña-vimāna(empty palace):空宮'''
 
比如说,在《阿含经》里面,以做形容词修饰为主,等于 empty,就是什么都没有。比如说 Suñña-vimāna 就是 empty palace,就是空宫,意思就是宫殿里面什么都没有,没有人,没有国王,没有皇妃,什么都没有,这个就用这个字来描述,它就是说宫殿里面没有任何东西。
 
'''B、osuñña- agāra(empty house) : 空屋'''
 
比如说 suñña- agāra 就是空屋,空屋的意思就是说没有人居住的房子。
 
'''C、osuñña- gāma(empty village) : 空村'''
 
就是这个村庄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 以上皆為直述的否定法,指明「不存在」的概念。】'''
 
在经典里面常常会这样使用。比如说什么叫做空宫,在佛教里面这样说,有一个很有福报的人,他死掉之后,他出生为梵天王,梵天王出生的时候,由于他的福报所以有宫殿。但这个宫殿,他是第一个出生的,所以他就说他出生的时候,这个宫殿里面都没有任何一个人。这个宫殿里面是空的,所以它是用来否定,表示里面都没有东西。这个叫做直述的否定法。比如说,我们几点开始上课?七点半。现在六点,那有人来吗?不知道,你进去看一看。到大殿里面看,大殿里面都没人,叫做空大殿,叫做大殿空。这是指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这种空是对存在的一种否定,叫做没有'''。所以在佛教或是印度其他宗教里面,这个空就有表示否定,没有的意思。这也容易造成误解,就是这样子。
 
'''2、空=中空(外有內無)'''
 
'''• 「空」亦用來描述「似有無實」的五蘊世間。如:「你應觀此世間為空」(五蘊似有而無實)。'''
 
'''• 中空:本為用來形容物質的膨脹而外有內無,非用來作抽象或非物質的描述。'''
 
'''• 中空用來作抽象或非物質的描述,為一種比喻用法(抽象的存在比喻) 而非直述用法。'''
 
'''• 佛教常用來表達修證的甚深境界。'''
 
另外一个意思,空。刚刚不是有说中空吗?空是指外有内无,它是就整体来讲。比如说,当我说教室是空的时候,如果我把这个概念包括教室的话,那意思就是说,教室里面没人,但是我没有否定教室的存在。这个意思叫做中空。刚刚不是说一个东西膨胀,外面是有的,里面是空的,这个叫中空。那这个在佛教里面,有没有这样的用法呢?有。
 
【'''空」亦用來描述「似有無實」的五蘊世間。】'''
 
所以《阿含经》里面说,五蕴世间是空,空世间,世间空。那这个世间空、五蕴空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说外有内无,就是说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是存在的,但在这存在的里面,没有一个本质,没有一个不变的实质,这样子叫做「空」。
 
比如佛陀说世间空,他说的世间是指五蕴。《阿含经》里面讲世间的时候指的是什么?五蕴。他不是指我们这个地球,它指的世间是指五蕴。它说五蕴是空,当它讲五蕴空的时候,它并不是说没有五蕴,它是说,五蕴和合的这个东西是有的,但是五蕴和合的东西,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存在。但是五蕴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这个叫做外有内无,就是没有实有。叫做外有内无,就是没有本质的存在,它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这样的一个意思,就是佛教常拿来作为佛教表达教义的一个用意。
 
所以刚刚说《阿含经》讲空,《阿含经》的空是指无我,无我是说五蕴和合的这个身心,是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本质,但是'''它没有否定五蕴的存在,这个就是空的最早的用法,就是外有内无,存在而没有实质的本质,无实,这个是空的意思。'''
 
所以这里有讲'''【中空:本為用來形容物質的膨脹而外有內無,非用來作抽象或非物質的描述。'''
 
'''中空用來作抽象或非物質的描述,為一種比喻用法(抽象的存在比喻) 而非直述用法。】'''
 
这个字本来是用来做物质的描述,但是后来慢慢慢慢的,中空用来做抽象或非物质的描述,为一种比喻用法,抽象的存在比喻,而非直述用法。
 
<u>【'''佛教常用来表达修证的甚深境界,'''】或是表达一个外有内无的抽象的哲学概念</u>,这是佛教所常用的。所以佛教当讲世间空世间空的时候,五蕴空、世间空它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它是说这个东西存在,但是它没有不变的本质,以及用来描述修证的甚深境界,这就是佛教常常用空来描述的这个用意。
 
 
  问:如果是外有内无的话,如果我们想像一个东西不断膨胀,最后外面这个有慢慢的也会完全消融掉,是不是从根本的意思来说,这个外有最后也是没有了?
 
师父:外有是暂时存在的,它是要表达一个没有实质的东西。佛教在表达这种外有内无、如幻如化的存在,其实在《阿含经》里面不单用空来表达,还有用什么东西来比喻?芭蕉。《阿含经》里面,为什么用芭蕉?一般的树把皮刮掉,里面是有实心的树干的,但是芭蕉一直剥剥剥到里面没有东西,所以它用芭蕉来表述的时候是指外有内无,还是一个意思。还有用什么?其实很多,你看师父的那个《佛陀的教示》里面都有,阳焰、鹿爱,还有奔马,这些都是在表示什么?看起来有,但是没有本质。什么叫鹿爱?休士顿这里其实常常会发生,一条路上面没有什么车,太阳很大,路很直,你看过去前面一滩水,有点像海市蜃楼,但海市蜃楼一般还不容易看到,但是有没有看过一滩水?有啊,我相信大家都看过。那为什么叫鹿爱?因为鹿很渴,在经典里面说鹿很渴,然后它要找水,它远远看到是一滩水,跑跑跑跑过去没有。这表示什么?见闻觉知是有的,但是它没有真正的东西。经典常用这样子来表述我们的世间,<u>我们的身心,叫我们该用的用,好好的用,但是不要执着</u>,因为他是没有实质的。
 
问:关于前面般若的这个深奥义,就是和如来藏,或者是在禅宗当中的最后的妙明真心的,这样的空性,它是完全相通的吗,还是有不同层次的?
 
师父:你这个问题很好,这也是很多人要了解的,但是比较复杂一点,我们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谈,或是有空再跟你聊一聊。
 
问:我觉得,佛教几千年前,大家对这个空,事物背后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啊之类的,觉得可能比较新奇,但是对我们现代人来讲的话,我觉得一切都在变化这个佛教的概念,每个人都完全能够理解。从宇宙大爆炸一来,每个人身上细胞每时每刻都在生都在灭,所以这种观点我觉得也没什么特别。我不知道佛教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点,什么一切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本质的东西。它从这个绝对的角度要推出来,那就是无我,人都不存在了,或者说人都是怎么样了,我觉得这个就有点站不住脚。
 
师父:你不是说大家都理解,为什么说站不住脚?
 
答:大家都理解,这个就像什么东西,比如车子,每天的轮胎都在磨损,但是还是一个轮胎,不会每天都换啊。
 
师父:那我很简单问你一句话,车被偷了你会难过吗?
 
答:会难过。
 
师父:是啊,问题就在这里。房子烧了会难过吗?会啊,怎么不会难过?会痛苦吗?会啊,怎么不会痛苦?
 
答:人不可能不痛苦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说,我们佛教总是想放下,实际上每个人在世界上,你活在世上,你不可能全部都放下,放下总是要有一个程度,佛教这个定义好像就很难定义,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师父:你第一次来听课的是不是,还是以前也听过佛教的理论?
 
答:听过。
 
师父:所以刚刚你说,好像感觉大家都知道房子在变化,那我说房子烧了难过吗?难过啊,哭天抢地的,烧了啦,为什么不烧干净一点?房子、汽车都在磨损,我们都知道啊,真的汽车被偷了,真的坏了,你不难过吗?难过啦。所以师父要表达的是什么?表面上知道,但实际上做不到。师父有说过,佛教提出一个很深的理论来讨论,但是,你真正要达到这样的状况跟境界,要让你的身心跟这个道理融合在一起,那是要经过一段的训练的。我跟你讲,有时候讲起来很简单,奥运金牌,理论上,大家都有机会拿得到,不过就是训练嘛,跑快一点嘛,跑得最快的就奥运金牌了。大家都知道,问题做得到吗?有机会,但是没有那么容易。要经过很多的训练,要辛苦的训练到最后才能理论跟身心的合一,所以我们讲的知道不是佛教的基本。当然你要先知道,但是佛教讲体证,为什么会讲体证?就是要把知识变成知见,到变成身心的体悟,这是要一段很长的过程,慢慢去理解。
 
师父为什么一再重复,一直讲?佛教一直为什么一再重复讲无我?事实上我们都以为我们知道了,但等你读了几年之后,发现你其实不知道。再读过几年之后,你好像又知道了一点点。没关系很好,你有疑问就是要提出来,提出来师父跟你谈一谈,或许你觉得有道理,或许觉得没道理,没关系,至少有这样的一个理解跟谈话,再去思考思考。还有你要谈到现代科学,其实我告诉你,还有很多现代科学在追寻最终的自性。他们总是认为有一个不变的东西,不然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诺贝尔化学奖或诺贝尔物理奖?因为他们在寻找最终的粒子。传统物理不是这样子的吗?但是现在比较进步一点,好像发现没有这个东西,所以反而科学越进步,然后,越证明佛教的理论是对的。所以以前有一个学科学的跟我谈量子理论学,我说量子理论一提出来,不但符合中观的理论,也符合唯识的理论。所以反而科学越进步,越证明佛教讲的东西是对的,这是师父的体悟跟分享。
 
总之,佛教是要从知识理论,然后慢慢训练成知见跟认知,就是我们所谓的观念,然后进一步成为一个真实的体悟,这样才能离苦得乐。因为师父没办法一次跟你讲太多,我们慢慢再讨论。尤其是这个东西,讲无常,理解无常不是佛教的根本目的,理解无常之后,要破我执。所以我刚刚问一句话说,车子都在变化,每天都在运用到损耗,但是被偷了,你痛苦吗?还是痛苦。所以我们都以为表面上真的认识无常,其实没有。你如果能真实认识无常的话,我执是会破的。但如果你没有破我执,表示对无常的认识是真的不够深。那你如果能够破我执,无常跟我执的冲突就能够不见了,这两个冲突不见了,不见之后苦就不见了。这位居士拜托你明天后天大后天有空就尽量过来,因为师父后面还会谈这个问题。佛教的空既然跟解脱道有关系,那就离不开这个,一定必须谈这个问题。
 
 
'''第一章 《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泛說解脫道'''
 
'''第三節 空與心解脫'''
 
'''第四節 無量'''
 
'''第五節 無所有'''
 
'''第六節 無相'''
 
'''第七節 空與空性'''
 
'''第八節 空為三三昧先導'''
 
'''第九節 三三昧.三觸.三法印'''
 
'''第十節 勝解觀與真實觀'''
 
 
我们再来看第一章,《阿含经》的空与解脱道。这就是我们这次德州书院要上的课程,因为有几大部分,那我们这次九天的课程,九堂课,就是重在于讲《阿含经》与解脱道。从第二节泛说解脱道~第十节胜解观与真实观。
 
这里面《阿含经》与解脱道讲空,其实有两个很重要的观念,很重要的两个义理。一个义理就是了解空这个字,这个义理不是《般若经》突然产生的,而是源自于《阿含经》,这是第一个很重要。第二个,导师在谈《阿含经》与解脱道的时候,这个空跟所谓的禅观、禅修的概念有很深的关系。那这些很深的关系,在讨论《阿含经》的禅观禅修的时候,跟我们现在的观念有一些不一样,那我们会慢慢来谈论。那这些不一样,如果你对禅修有兴趣,还是你禅修自己有在打坐的话,还是有跟谁在学打坐的话,这些观念跟冲突,我觉得不会造成你对禅修不想修,而会让你对禅修有更深的认识,而知道你打坐禅修的目的是什么,更加深你打坐禅修的目的。
 
我现在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打坐?打坐的目的是什么?谁说放空,是什么都不想吗?戒定慧三学,定学那就得打坐,但是定学为什么要打坐?打坐的目的一定有它根本的目的,把精神集中起来不要有妄念?对,但是他这是方法不是目的。方法没错,打坐是这样做的,但是不是目的,目的到底要干嘛?观空,你必须要对空有一定的理解。印顺导师在分析《空之探究》里面,对于空跟禅修,他有很深的分析。
 
我先讲一个重点,佛教打坐的用意,帮助很多多方面的,但是有两个很重要的。当然我们说有三个必须要注意的,而且它是根本的。第一个,就是摄心一处,一心叫做心一境性,这是打坐的根本原理跟方法,但是它不是目的,他有两个最根本的目的。当然其他的我们不谈,我说在佛教里面,打坐的最根本的两个目的,降伏欲界烦恼,还有依定作观而达到解脱,这是它最根本的重要的两个目的。
 
我再讲一次,打坐三个重点,摄心集中,心一境性。这是方法,你任何禅修都一定是这个方法。禅宗的不谈,禅宗以后慢慢再谈。只要是印度佛教传来的,根本打坐的方式都一定是一心。所以俱舍论说,定是心一境性。所有的阿磨达磨,不管南传北传,一定都是心一境性,一心,打坐的根本方法。然后它的用意,降伏欲界烦恼,就是离五欲五盖,降伏烦恼,还有依定作观断烦恼。所以你看后面两个都是对治烦恼,一个是降伏,一个是断。
 
我现在提出一个你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佛教是不是讲四禅八定?当然你如果对佛教的很多不懂,没关系,你只要听听就好。但是在《阿含经》里面,它谈的很多阿罗汉是慧解脱阿罗汉。那你会不会想到一件事情,那这些慧解脱阿罗汉,他们怎么不继续去修四禅八定?照说你都有办法解脱了,都成为阿罗汉了,那四禅八定应该很容易,为什么不继续去修四禅八定?不需要。为什么不需要?因为他已经解脱了。这个回答当然是对的,很简单,但内容没有那么的简单,它的一些原因很复杂。印顺导师的《空之探究》里面谈到,没错,他就是为了解脱,他解脱了,但导师的《空之探究》里面也给我们一些很大的启示,就是说,解脱了,为什么不需要再去修其他四禅八定?因为这里面是有一些内容,有一些复杂的过程。是,他没有需要,但是他怎么样状况下,为什么是没需要?《空之探究》里面其实谈了蛮多,就是启发让我们有这么一些认识,对禅修有一些认识。所以回过头来,我要告诉大家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说,打坐的目标,我看看能不能赶快修得四禅八定,但是在佛教里面,它认为你不能去追求四禅八定,你要追求的反而是降伏烦恼,断烦恼,而不是一味地去追求四禅八定。所以佛教里面会讲,味禅,什么意思?执着禅定的喜乐,就叫做味禅,这也不是佛教所想要的。所以打坐的目的是降伏烦恼,进一步依定作观断烦恼,而不是让你一味地去追求四禅八定,追求禅定的喜乐。不然就变成味禅,也是另外一种执着。《空之探究》里面,导师提出很多空,以及空跟禅修,以及作观的一些问题,刚好可以让我们去理解,为什么很多慧解脱阿罗汉不需要再去修四禅八定。
 
 
'''第一節 引言'''
 
'''一、空與空性'''
 
'''• 語詞:空(śūnya,suñña),空性(śūnyata,suññatā)'''
 
'''• 釋尊的原始教說,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
 
'''• 所以在佛法中,空義越來越重要,終於成為佛法甚深的主要論題。'''
 
'''• 先依初期經典來觀察。'''
 
这个是印顺导师的第一章,引言。
 
一、空与空性。语词,空,刚刚讲过 śūnya suñña,空性 śūnyata suññatā。
 
导师说,'''【世尊的原始教说,實際上並沒有以「空」為主題來宣揚,但佛法的特性,確乎可以「空」來表達。】'''
 
刚刚讲过那么多,对于导师这句话,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吧。导师说,世尊的原始教说,指《阿含经》里面,并没有以空为主题来宣扬。那《阿含经》谈的最多的是什么?缘起无我,四圣谛。'''《阿含经》确实没有谈很多空,但是确实也有谈到空,不过不是它的主题——无我,缘起,中道,四圣谛才是《阿含经》的主题。'''
 
佛法的特性确实可以用空来表达,这个是没问题的。
 
【'''所以在佛法中,空义越来越重要,终于成为佛法甚深的主要论题。】'''
 
现在我们先依初期经典来观察。
 
 
'''二、初期經典'''
 
'''• 漢譯四部阿含與巴利五部'''
 
'''• 《雜阿含》的組成'''
 
'''1. 「修多羅」,是簡短的散文。原始結集者,將一則一則的佛說,隨類而集成四部:五蘊,'''
 
'''六處,因緣,道品。這是隨類而集成的,所以名為相應教;相應也有雜廁的意思。這是最原始的教說。'''
 
'''2. 「祇夜」,本是一切偈頌的通稱,後來發展成具體的部類。'''
 
'''3. 「記說」,有「弟子記說」與「如來記說」。「弟子記說」,重於分別法義,也有解說'''
 
'''「祇夜 」的經說。'''
 
 
所以导师讲《阿含经》的空,要从《阿含经》来分析,所以就叫做初期经典来观察。什么是初期经典?如果从整体的佛教来讲,初期经典就是讲《阿含经》。《阿含经》可以包括四部阿含,还有巴利五部。四部阿含跟巴利的五部,我要讲一下,你会问说,为什么北传只有四部,巴利会有五部?南传多一个小部,但到底是北传少了呢,还是南传多了呢?说都一样也不完全,毕竟一个四一个五,那你说怎么一个多一个少?我告诉你,第五部小部里面内容反而多,它不是少,它很多,但是它确不是第二结集就有的,它是到公元五世纪才被类集起来的,但是它的内容,很多东西却是非常的早,甚至有些跟《杂阿含经》或是相应部是一样早的东西,只是它到公元五世纪才被全部给类集起来。那这些小部的内容,其实在北传很多都可以找得到,只是没有特别类集为第五阿含而已。如果我们从一个比较不严谨的说,四部阿含和前四部尼柯耶都可以说是第二结集里面传承下来,经由部派分裂之后,每个部派自己传承下来的。所以我们可以大方向的说,四部阿含是第二次结集传下来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初期圣典。那这个师父在去年已经有大概讲过了,所以我们现在就不再讲太复杂。
 
那么初期圣典里面,我们要了解的就是杂阿含。杂阿含本来就有这些东西,杂阿含里面有三大部分,叫做修多罗、祇夜和记说。修多罗,就是一些简单的散文,缘起结集的部,包括五蕴,六处,因缘,道品。五蕴,六处,因缘就是讲缘起法,十二缘起;还有道品就是在讲四圣谛,八正道。这是随类而集成的,所以名为相应教,相应也有杂厕的意思,这是最原始的教说。
 
南传叫相应部。为什么叫相应部?因为同样主题的全部类集起来,讲五蕴的类集成为一个类集,讲四圣谛的一个类集,讲六处的一个类集,这个叫做相应,又叫做杂厕。这个杂厕意思不是杂乱,而是同主题的结合在一起。所以它的杂也是结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就是杂阿含的修多罗。修多罗里面所讲的东西,就是我们现在的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缘起中道,都在谈这些东西。
 
还有一部分叫做祇夜。它本来是结颂,什么叫做结颂?就是杂阿含每十个经后面会有一个偈颂,把这十个经整个类集起来,这个叫做重诵。本来修多罗是指这一部分,但是现在的修多罗,它不只是重诵而已,它有一大部分的类集,很多的经典。而且祇夜里面的很多的类集,它很多跟天龙八部、鬼神都有关系。这是第二部分。
 
最后部分的记说,有弟子所说,还有如来记说。<u>弟子记说重于分别法义,也有解说祇夜的部分</u>。意思就是说,弟子记说,它是分析修多罗没有讲得很清楚的地方。比如说,佛陀讲了一个什么东西,讲得很概要,然后佛陀就进去了,然后弟子们就问舍利弗,舍利弗就解说一大部分,就解说了很多,这就是弟子所说,所以它慢慢慢慢变成论的根本依据。论就是这样子。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说,佛陀很简单的讲了一个东西,就进去打坐。那弟子们不明白,然后就问舍利弗,然后舍利弗就讲,讲完之后,有一些弟子好像觉得有疑惑,过几天又跑去问佛,就觉得说,舍利弗这样讲对吗?佛陀说不用担心,佛陀所说的,舍利弗能解释的,你不用担心他会解释错误,所以你看,佛陀对舍利弗的评价是多高。像这一类的,就属于弟子所说里面的。据印顺导师的研究,其实我们讲的第一结集,它的内容并不是四阿含,也不是杂阿含,<u>第一次结集的内容是杂阿含的修多罗的部分</u>。那印顺法师的《空之探究》,他当然不只是杂阿含,他是以四部阿含作为根据跟分析。那么具体的内容,我们明天继续。
 
 
 
 
 
3-
 
各位法师,各位信众,各位同学大家好,请放掌。
 
我们今天是第二节课。 我们继续来看我们的「《空之探究》」里面的《阿含经》的「空与解脱道」。昨天我们提到印顺导师这里说,他 根据的我们现在 讲空与解脱道是初期圣典,也就是《阿含经》。那么《阿含经》来讲的话,我们都知道有四部阿含 南传有五部尼柯耶,四部阿含和五部尼柯耶前四部,还有四阿含,它的内容相当差不多,大同小异,只是有一些编排,还有一些经文放在的地方不大一样而已。所以前面的四部,还有四阿含差不多。我们的四阿含,大家都知道吗?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南传前四部,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你看那个名称差不多,部就是尼柯耶,部就是类集的意思,就是一品一品把它类集起来,就是类集的意思,所以称为部。那我们称为四阿含,至于说为什么叫阿含,去年师父来讲过,那个阿含的意思 āgama 是来的意思,gama 是去,前面加一个ā,āgama 就是去的相反,就是回来。āgama 阿含就是来的意思。什么叫来?辗转传来的圣教。什么叫辗转传来的圣教?意思就是说,从佛陀时代,佛陀教导弟子,弟子们背诵记忆起来,然后经过结集之后,这些圣教也是由师徒之间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这样的传承叫做辗转传来的圣教,就叫做 āgama,叫做阿含。


 我们昨天讲到有四部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这四部阿含,其中以杂阿含是最根本最早的。杂阿含包括修多罗、祗夜和记说。修多罗就是最早的部分,应该是第一结集的相当的内容,相当于第一结集的内容。它里面讲的就是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四圣谛、三学,都谈的这一些,都是一些根本的修行方法跟根本的教义。祗夜就是一些适应世间文化。然后,有谈到许多的天龙八部,这个叫祗夜,又叫做八众诵。还有记说,记说有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弟子所说是弟子们分别如来的教义,也就是说,佛陀说了一些简要的内容,那么弟子们就开始探讨,开始发挥,开始说明,这个叫做弟子所说。那么还有如来所说。如来所说是强调 ——我问你们,相应部那个修多罗里面的修多罗,我们叫做经,又叫做契经,修多罗是不是如来所说的?当然也是嘛。那为什么记说里面还有弟子记说跟如来记说?那修多罗跟如来记说差在哪里?有没有看到上面的?修多罗本来就是佛陀所教导所讲的。那下面记说里面还有一个叫做如来所说,那修多罗跟如来所说差在哪里?你们现在知道师父的问题吗?我不是说杂阿含里面有三个部分吗?修多罗、祗夜和记说,这是组成杂阿含的三大部分,里面最早最根本的就是修多罗,那么祗夜里面谈的很多都是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适应世间,还有第三部分记说,记说分为弟子所说和如来所说,现在知道师父要问什么要讲什么吗?杂阿含分成三大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修多罗我说过是最根本的,是第一结集的相应的内容。里面主要都是谈四圣諦、十二因緣、五蘊、十二入處,都是谈这些根本的修行教法。记说分为弟子记说和如来记说,这个就是整个杂阿含内容。那修多罗是谁说的?当然是佛说的嘛。当然里面有一些弟子说的成分,但主要是佛教导的。那现在这里为什么还有一个如来记说?刚刚师父在问什么?这个修多罗也是佛说的,如来记说也是佛说的。那两个差在哪里?如来记说里面比较强调的是如来的功德跟果德。如来记说强调的是如来的功德跟果德。那修多罗强调的?佛告诉你怎么修行。如来所说这一部分是比较强调如来的功德跟果德,是比较强调信仰的。我们很多大乘经里面是不是很强调如来的功德、佛菩薩的果德?强调你的信仰,对佛的菩薩的依怙,佛菩薩的加持,是不是很多这些?但有没有很多经典更强调的是你怎么样去修行?有嘛,很多嘛。所以修多罗跟如来记说差别的地方在,修多罗谈的都是佛陀告诉你怎么修行。这里面谈的比较重在如来的果德跟赞叹,所以一个是比较理性的,一个是比较信仰的。
 我们昨天讲到有四部阿含,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这四部阿含,其中以杂阿含是最根本最早的。杂阿含包括修多罗、祗夜和记说。修多罗就是最早的部分,应该是第一结集的相当的内容,相当于第一结集的内容。它里面讲的就是五蕴、六处、十二因缘、四圣谛、三学,都谈的这一些,都是一些根本的修行方法跟根本的教义。祗夜就是一些适应世间文化。然后,有谈到许多的天龙八部,这个叫祗夜,又叫做八众诵。还有记说,记说有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弟子所说是弟子们分别如来的教义,也就是说,佛陀说了一些简要的内容,那么弟子们就开始探讨,开始发挥,开始说明,这个叫做弟子所说。那么还有如来所说。如来所说是强调 ——我问你们,相应部那个修多罗里面的修多罗,我们叫做经,又叫做契经,修多罗是不是如来所说的?当然也是嘛。那为什么记说里面还有弟子记说跟如来记说?那修多罗跟如来记说差在哪里?有没有看到上面的?修多罗本来就是佛陀所教导所讲的。那下面记说里面还有一个叫做如来所说,那修多罗跟如来所说差在哪里?你们现在知道师父的问题吗?我不是说杂阿含里面有三个部分吗?修多罗、祗夜和记说,这是组成杂阿含的三大部分,里面最早最根本的就是修多罗,那么祗夜里面谈的很多都是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适应世间,还有第三部分记说,记说分为弟子所说和如来所说,现在知道师父要问什么要讲什么吗?杂阿含分成三大部分:修多罗、祇夜、记说。修多罗我说过是最根本的,是第一结集的相应的内容。里面主要都是谈四圣諦、十二因緣、五蘊、十二入處,都是谈这些根本的修行教法。记说分为弟子记说和如来记说,这个就是整个杂阿含内容。那修多罗是谁说的?当然是佛说的嘛。当然里面有一些弟子说的成分,但主要是佛教导的。那现在这里为什么还有一个如来记说?刚刚师父在问什么?这个修多罗也是佛说的,如来记说也是佛说的。那两个差在哪里?如来记说里面比较强调的是如来的功德跟果德。如来记说强调的是如来的功德跟果德。那修多罗强调的?佛告诉你怎么修行。如来所说这一部分是比较强调如来的功德跟果德,是比较强调信仰的。我们很多大乘经里面是不是很强调如来的功德、佛菩薩的果德?强调你的信仰,对佛的菩薩的依怙,佛菩薩的加持,是不是很多这些?但有没有很多经典更强调的是你怎么样去修行?有嘛,很多嘛。所以修多罗跟如来记说差别的地方在,修多罗谈的都是佛陀告诉你怎么修行。这里面谈的比较重在如来的果德跟赞叹,所以一个是比较理性的,一个是比较信仰的。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