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7:修订间差异

添加597字节 、​ 2024年9月22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86行: 第86行:
 涅槃就是无为法,那么到大乘佛教里面,法性、真如、实际,这一些都称为法性,都叫做无为法。所以这里的无为法,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法则,它这个无为法已经牵扯到一种亲证,它不是指普遍的法则而已。所以如果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讲的话,可能你可以说无为法普遍遍在,一切众生都具有无为法,但是如果你从《阿含经》的这种定义来讲的话,你就不能说一切众生都有无为法,你只能说贪瞋痴永盡才能叫做你有无为法。你证得无为法,这是《阿含经》的定义,而且是清楚明白,所以<u>从《阿含经》的定义来讲,无为法只发生在谁的身上?阿罗汉、佛的身上</u>,因为唯有这样的人,他才叫做贪瞋痴永盡。
 涅槃就是无为法,那么到大乘佛教里面,法性、真如、实际,这一些都称为法性,都叫做无为法。所以这里的无为法,它并不是一个普遍的法则,它这个无为法已经牵扯到一种亲证,它不是指普遍的法则而已。所以如果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讲的话,可能你可以说无为法普遍遍在,一切众生都具有无为法,但是如果你从《阿含经》的这种定义来讲的话,你就不能说一切众生都有无为法,你只能说贪瞋痴永盡才能叫做你有无为法。你证得无为法,这是《阿含经》的定义,而且是清楚明白,所以<u>从《阿含经》的定义来讲,无为法只发生在谁的身上?阿罗汉、佛的身上</u>,因为唯有这样的人,他才叫做贪瞋痴永盡。


 为什么它叫做无为呢?不需要再有为了,那什么叫做有为?贪瞋痴造成的生死轮回叫有为,所以我们都一直在有为当中,那我们一直没有无为。但是你如果从大乘或般若经的角度来讲,法性是遍一切的,不管是佛或是说一般的众生凡夫,法性都是周遍的,这样的话,佛如来众生凡夫都有无为法。但是如果从《阿含经》角度来讲,唯有谁有无为法?唯有佛阿罗汉才有无为法,因为贪瞋痴永盡。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一点,你一直用大乘佛教的观念来讲,那么某一些东西从《阿含经》是讲不通的,你如果把无为法当法性,那遍一切众生,那你会说,我也有无为法,但是你贪瞋痴没有永盡,这怎么去会通呢?
 为什么它叫做无为呢?不需要再有为了,那什么叫做有为?贪瞋痴造成的生死轮回叫有为,所以我们都一直在有为当中,那我们一直没有无为。但是你如果从大乘或 般若经 的角度来讲,法性是遍一切的,不管是佛或是说一般的众生凡夫,法性都是周遍的,这样的话,佛如来众生凡夫都有无为法。但是如果从《阿含经》角度来讲,唯有谁有无为法?唯有佛阿罗汉才有无为法,因为贪瞋痴永盡。如果你搞不清楚这一点,你一直用大乘佛教的观念来讲,那么某一些东西从《阿含经》是讲不通的,你如果把无为法当法性,那遍一切众生,那你会说,我也有无为法,但是你贪瞋痴没有永盡,这怎么去会通呢?


 我们等一下再来谈,
 我们等一下再来谈,
第104行: 第104行:
 还有'''不流转''',生死是流转,涅槃不流转。'''離熾焰,離燒然''',这熾焰是什么意思?五蕴炽盛,烦恼就像火一样烧着我们,灭了烦恼就是离熾焰。然后'''流通、清凉、微妙''',微妙也是用比较正面的。'''安隱'''或安隱处,究竟安隱处,'''无病''',这个病可能是生死大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
 还有'''不流转''',生死是流转,涅槃不流转。'''離熾焰,離燒然''',这熾焰是什么意思?五蕴炽盛,烦恼就像火一样烧着我们,灭了烦恼就是离熾焰。然后'''流通、清凉、微妙''',微妙也是用比较正面的。'''安隱'''或安隱处,究竟安隱处,'''无病''',这个病可能是生死大病。'''无所有,涅槃,亦如是说'''。


 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在表达你到了究竟的真实的意义,所以这个都是涅槃的同义词。其实在般若经里面有更多涅槃的同义词,比如说真如、实际、究竟,然后证真这一些种种的都是涅槃的同义词,这是《阿含经》里面所见的。
 所以你看,这些都是在表达你到了究竟的真实的意义,所以这个都是涅槃的同义词。其实在 般若经 里面有更多涅槃的同义词,比如说真如、实际、究竟,然后证真这一些种种的都是涅槃的同义词,这是《阿含经》里面所见的。


 般若经里面有更多的涅槃同义词,这个叫做涅槃的同义词,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
  般若经 里面有更多的涅槃同义词,这个叫做涅槃的同义词,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再来,




第132行: 第132行:




 这边谈到两个概念,缘起还有涅槃, 缘起跟涅槃,上次是不是有听过?师父上礼拜是不是谈到两种智,法住智跟涅槃智,法住智跟涅槃智,法住智,知什么?法住智,可以说知缘起,或是知缘起的流转,涅槃智,知缘起的还灭,缘起的流转跟还灭,从四圣谛来讲,我们不是说一切都依于缘起吗?那从缘起来讲有什么?
 这边谈到两个概念,缘起还有涅槃,


  流转,还有还灭,流转是苦集的相生,还灭是灭道,所以,你就会知道说,法住智就是这一边知 缘起 的流转, 涅槃 智这一边知缘起的还灭 ,上次 须深经 到,法住智跟涅槃智 有没有次第?有 要先 知法住, 涅槃 意思就 说,要先了解 缘起的流转, 生死 流转 知道生死 的流转是 怎么 回事, 生死的流转简单 什么 一回事 讲的细节就是十二因缘 讲的简单一点就 是集 惑业 集谛里面的惑业 ,以 惑为根本 有惑为根本 就会 造业 然后惑再润生 会有苦,所以 ,知 缘起的流转 ,实际上是知道先肯认我们现在是苦,然后了解苦的原因,了解苦的原因之后,就会更确认我们的生死不断的流转就是苦,你必须确认 样子 那才能叫做 知缘起的 流转,叫做法住智,
 缘起 涅槃,上次 是不是 听过?师父上礼拜是不是谈 两种智 ,法住智跟涅槃智, 法住智, 什么? 法住 可以说 缘起 缘起的流转 ;涅槃智 知缘起 还灭 缘起 的流转 跟还灭。从四圣谛来讲,我们不 切都依于缘起吗? 从缘起来 什么? 流转 还有还灭。流转 集的 相生 还灭是灭道 以, 就会 知道说 法住智 是这一边 ,知缘起的流转 ;涅槃智 一边 ,知缘起的 还灭。


  从这个苦集来 的话 事实上它当然可以落入时间的延伸 就是 惑业苦的十二有支 它也可以谈当下,当下烦恼所造成的苦,不管是从时间 的流转, 或是谈当下,红色 缘起 流转 的苦 其实可以 知道 师父现在要说什么,可以汇通到哪里,因为不是说 流转 是一 个苦吗 一个集吗,所以从这里 话,可以汇通到哪里,其实我一 你们应该知道,因为你只 不知道师父现在头脑在想 什么 而已,还是你知道,苦集可以是时间 流转,也可以 就是十二缘 也可以是当下 苦,但 不管时间 流转的苦,还是当下的苦,它都是汇结到 根本 的一个,师父常讲的一个问题,不是问题,常讲的一个东西, 是三个圈嘛 这个 是什么,我执是执什么,我执是集嘛,这个苦就是这个 苦, 那我执所面对一切的我所是无常 的, 所以就 从这个来讲,所以你一定要 肯认, 世间是 苦,苦的原因就 执,我执 就是 这边的集 所以 一定要肯 认这 一边的这个三个 所以你才知道,你一定肯认了,所以从肯认来讲,你 道说,从 缘起的法 来讲,你才知道我这是烦恼,这是根本的问题,那你肯认这个根本的问题,你接下来才知道说,
  上次「须深经」有 到,法住智跟涅槃智有没有次第?有 要先知法住 后知涅槃。意思 就是 要先了解缘起 的流转, 生死 的流转,知道 生死的 流转是 怎么 回事 那生死 流转简单 讲是什么 一回事?讲 细节 就是十二 缘, 简单一点就 集谛里面 惑业。以惑为 根本就 会造业 然后惑再润生 会有 。所以 知道缘起 流转 实际上 知道先 肯认 我们现在是苦 然后了解 的原因 了解 苦的原因 之后, 会更确认 们的生死不断的流转 就是 ,你 必须确 认这 样子 能叫做 知缘起的 流转,叫做 法住 智。


  那要去修行 要去修行 ,就是 会进一步来 到什么 灭道二谛了,就 进一步 灭道二谛 ,谈 到灭道二谛 就是所谓 的缘起 流转, 就叫做涅槃,那 知道 涅槃 ,这 个叫做涅槃智 涅槃智 可以 分成两个 一个就 说, 知道 去达到涅槃 另外一个 达到证悟的涅槃,
  从这个苦集来讲的话 事实上它当然可以落入时间 延伸 就是 惑业苦的十二有支,它也可以 当下 当下烦恼所造成的苦。不管 从时间 流转 或是 当下 红色 的缘起流转 的苦 其实可以 知道 师父现在要说什 ,可以汇通 哪里?因为不是说流转门是一个苦 一个集吗?所以从 里的话 ,可以 汇通到哪里?其实我一讲你们应该知道 因为你只 知道 师父现在头脑在想什 而已 你知道?


  那现在这个问题 这个状况之下,我们回到这个经,这个经告诉你,甚深处所谓缘起,复倍甚深所谓涅槃,他说甚深处复倍缘起,其实缘起 可以 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讲缘起的 候,讲缘起 的流转,就缘起 性的时候 它事实上 通流转跟还灭 的, 你谈缘起的 候,因为缘起 的流转 跟缘起 还灭 它是通流转跟 灭,所以它是通法住智跟涅槃智的,但 是当 你把缘起跟涅槃对起来称呼的时候,相对起来成为一对 称呼的时候 ,它 的缘起比较偏重在 什么缘起,流转门,它比较重在缘起 流转门
  苦集 ,可以 的流转, 也可以 是十二 缘起, 也可以 当下 但是不管 的流转的 ,还是当 ,它 都是汇结到师父常 讲的 一个问题


  那涅槃呢,是指这个涅槃智,就是指在还灭门,它 还灭门而已,而且到了证悟涅槃的时候,它就是指灭,因为他把缘起跟涅槃合在成为一对讲的时候,缘起是指流转门,所以缘起是指生死的不断流转,那生死的不断流转一定是有为的,一定是有为法,所以它的有为法跟后来大乘以及阿毘达磨的定义已经不大一样了,阿毘达磨跟大乘对有为法的定义已经不大一样了,但是跟《阿含经》并不会说没有关系的,还是有关系的,所以《阿含经》它任何讲的东西都是扣住生死来谈的,所以有为法是指生死不断的流转,这个叫做有为法
 不是 问题


  那么无为法 是什么 ?无为法当你把这个 我执 断除,不再 着而没有苦 然后因为 我执 断除了 ,就 没有力量再来轮回了,那 样的你就不会再来生死流转 ,那 叫做 一切 永息,一切止息,这样 话,就叫做涅槃, 所以从这个 意义上 来讲, 它叫做什么?无为 ,因 为不会再来流转 不会再来生死,那当然 无为了,等 下我还继续讲 这个 问题
  常讲的一个东西,就是三个圈嘛。这个就 是什么 我执 什么 ,我执 是集嘛 这个苦 个苦 ,那 我执所面对 一切的 我所是无常的。 所以 就是 从这个来讲, 所以你一定要肯认世间是苦 苦的原 就是我执 我执就 这边的集。所以你一定要肯认这 边的 这个 三个


 所以你 看《阿含经》继续讲,因集故苦集,因,所以会有果,这叫做苦跟集,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因集故苦集,就是前面二谛,苦集二谛,因灭故苦灭,因灭 是断它的因 然后因 旦灭了,苦就灭,那就到达涅槃 ,所以叫斷諸逕路,就是什么逕路,生死流转的路
 所以你 才知 道, 定肯认 了,


  一切断 灭于相续 什么相续?生死轮回相续,然后相续灭 ,是 名就叫做苦边 ,这 苦边什么意思?不 的那 一边, 这个 边是尽头 意思 ,就 照着苦的尽头,所以比丘彼何所灭? 灭了 什么?谓有余苦,彼若灭 ,一 苦若 若止 若清凉息末 ,所 以一切取尽 爱尽无欲,寂灭 ,涅槃, 这些全部都 是涅槃 的同义词 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 话,我们再来看一件事,
  所以从肯认来讲 你才会知道说 从缘起的法住智来讲 你才知道我这 烦恼 ,这是 根本 问题, 你肯认 这个 根本 问题 你接下来才知道说,那要去修行,要去修行的话。 是会进一步来谈 到灭 道二谛 了, 就是进 的灭 道二谛 谈到灭道二谛 就是 谓的缘起的流转 就叫做涅槃。那知道怎么达到涅槃 这个叫做涅槃智。 <u> 智可以分成两个 一个就 说,知道怎么去达到 涅槃, 另外一个是达 证悟 涅槃。</u>


  《《阿含经》》是这样子讲的,重于生死,但是这里面慢慢地,弟子们在研究这样的一个理论,或是这样的一个身心相关的生死的时候,进一步会去探讨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说证到涅槃,然后《《阿含经》》里面讲缘起,《《阿含经》》里面也讲缘起的三相,它不一定叫三法印,但是它确实谈到缘起的三个相,缘起的,从他的现象,这个可以分两边,缘起的,流转现象上来谈的话,它叫做什么?从时间的行,一定是无常的,从当下来看的话,身心生命一定是无我的,从证悟的,证悟亲证一切止息的角度来讲,是涅槃,现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说,无常无我是不是本来如此?无常无我是本来如此,所以从法性上来讲,无常无我是不是本来如此?没错吧, 么,从刚刚《阿含经》证涅槃是证悟,贪瞋痴止息来讲的话,它是因为证无常证无我,证无常证无我,自然是贪瞋痴永息,因为你有无常无我,那你就,我执本来就是贪瞋痴的根本,你既然证无常证无我,一定是破我执,破我执一定是什么?涅槃的贪瞋痴永息,所以从亲证性来讲,这个叫做贪瞋痴永息,这没问题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只要诸法是缘起的,从缘起的性来讲,不管你现在是不是生死,是不是轮回,就算是你 现在 是在生死,你的生死是不是无常的,你的生死流转是不是也是无我的,不管你有没有认知到,你的生死决定是无常,决定是无我的,所以无常无我叫做实相,所以无常无我一定是叫做实相,那我们的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虽然在实相中生活,我们不知道实相,所以 个缘起无常无我,叫做法性,那现在就会有一 个问题 了,无常无我是法性的话,那涅槃呢?涅槃当然也是法性,怎么可能说,缘起的这两个是法性,那涅槃不是法性呢?所以涅槃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当下的无常,当下的无我
 那现在这个问题,


 就是 当下不生不 灭的 涅槃 ,所以涅槃 法性,而且 涅槃 既然是一切法无常 的, 既然是 切法无我 的, 生灭生死只是 什么 现象而已 它的 现象的根底里面 本来 就是 无常无我的 法性 的,就是 本来不生的 涅槃,
  这个状况之下,我们回到这个经,这个经告诉你,甚深处所谓缘起,复倍甚深所谓涅槃。他说甚深处复倍缘起,其实缘起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讲,一个讲讲缘起的流转, 缘起性的时候,它事实上 通流转跟还 灭的 。你谈缘起的时候,因为缘起的流转跟缘起的还灭,它是通流转跟还灭 ,所以 它是通法住智跟 涅槃 智的。但 当你把缘起跟 涅槃 对起来称呼 时候 相对起来成为 对的称呼 时候 它的缘起比较偏重在讲 什么 缘起?流转门 ,它 比较重在缘起 流转门。那涅槃呢?是指这个涅槃智 ,就是 指在还灭门 它不只 还灭门而已,而且到了证悟涅槃 时候 就是 指灭,因为他把缘起跟 涅槃 合在成为一对讲的时候 缘起是指流转门。


 所以 从诸 法的法 理上 当下即是寂灭 当下即 涅槃,那这样的一个道理 理论, 《阿含经》 本来就已经富含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在里面,只是 ,它并 没有 很清楚地把它表达出来 那谁把它表达出来?大乘经典或 说大众部慢慢地论师去研究,到最后般若经把它整个表达出来, 所以 般若 表达出来之后, 它的 缘起跟涅槃 都是 偏从本然的法性上 解说 的,所以 导师才会说,从现象的修行上来讲,当然流转跟还灭是两边的,一边 是生死的, 一边是涅槃的,
 所以 缘起是指生死的不断流转,那生死的不断流转一定是有为 ,所以它 有为 法跟 大乘以及阿毘达磨的定义已经不大一样了 <u>阿毘达磨跟大乘对有为法的定义已经不大一样了</u> 是跟《阿含经》 并不会 说没有 关系的 有关系的。 所以 《阿含 任何讲 东西 都是 扣住生死 的,所以 有为法 生死 不断 流转 这个叫做有为法。


  所以 从事相来讲 要么生死 要么涅槃 ,你不 可能既 生死 又涅槃的 而且是从我们事相上的修行 跟凡夫的角度来看 所以 这样 的一个角度来看 的话, 哪一个学派比较 从这个 角度 看的?唯识学依他起要么 什么, 遍计执的杂染 要么就是圆成实的清静 然是 依他通两边,但是不能同时,所以唯识学跟《阿含经》比较相似,是从凡夫的修行角度来看的,
  那么无为法是什么?无为法当 把这个我执断除,不再执着而没有苦 然后因为我执断除了 就没有力量再来轮回了 那这样的 会再来 生死 流转 那叫做一切永息 一切止息 ,这样的话, 就叫做涅槃。所以 从这个 意义上 讲,它叫做 什么 ?无为 因为不会再来流转 不会再来生死 那当 然是 无为了。


  但是我们回到这里,如果从賸义法性来讲,无常本来就是普遍性的,无我本来就是本然性的,无常无我本然如此,那就是 切涅槃的不生不灭,所以般若经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话,会说,流转的无常无 是本然, 灭的灭道的涅槃是法性,所以 三法印就是一个法印,所以三法印就是一切法必经无生,一切法必经空性,所以这两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生死即涅槃,这就是般若经跟《阿含经》不大一样的地方,但是推到究竟深处,并没有不同,只是在表象上,入手上会有不同
  我还 继续讲 这个 问题


  那么我们 继续 来看一件事情,从这个法性上来 讲, 本然如此,生命本来就是无常,就是无我的,无常无我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这样刚刚有讲过,我们不知道,谁知道?阿罗汉跟佛知道,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符合刚刚讲的法性,所以佛跟阿罗汉知道,那也就是说佛跟阿罗汉是证得法性,没问题吧?佛跟阿罗汉是证得法性 我们凡夫就在现象上执着执着,所以佛跟阿罗汉证得法性,证得法性并不代表没 一切法 ,所以 还是 一切法,但是你证得法性,你就知道一切法当下 不管你 个众生有没有生死,你这个众生就是无常的,你这个生命就是无我的,你当下就是涅槃的,所以从佛 阿罗汉证得法性的当下,一切法怎么样?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毕竟寂灭,一切法毕竟涅槃,
  所以你看《阿含经》 继续讲, 【'''因集故苦集'''】 ,有 ,所以 ,这 叫做苦 集。


  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一切法毕竟涅槃,一切法毕竟空性,并不是说没有一切法,而是一切法缘起而如幻如化,他可能不大去强调缘起,但是还是缘起的,但是他强调的是一切法如幻如化,所以从他的究竟賸义离苦得乐来讲的话,我们来看 苦集 灭道,苦是不是如幻如化?没错吧,因为苦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本来就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它本来毕竟寂灭,所以苦是如幻如化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 苦是賸义谛还是世俗谛? 为苦它是可以除灭的,如果是賸义谛,它是必然如此,就永远都如此,比如说法性毕竟空,那当然賸义谛,所以苦是可以除灭的,所以是世俗的真实,所以叫谛,谛是指世俗的真实,这种世俗的真实其实就是凡夫的真实,如果从究竟賸义来讲,苦是不真实的,所以它才可以 ,苦是无常的无我的,所以苦是如幻如化的,苦如果是如幻如化的话,集是怎么样?集也是如幻如化的,既然苦集都如幻如化的,那断 集的道呢?如果这两个都如幻如化,怎么会道是真实的?所以道也是如幻如化的,这三个都如幻如化,那灭呢?那 难道是真实的吗?灭也是如幻如化的,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金刚经》要表述的道理,就是般若经要表达的道理,所以佛陀说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苦就无我、无我所,他讲的诸行无常跟无我、无我所透到深义的话,本来就是一切法如幻如化,其实佛陀一直要告诉我们说,因为法本来就如幻如化,只是说我们凡夫众生一直在如幻如化里面去执着,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我们不了解无我,所以我们没办法涅槃,所以你一直在无常里面执常,在无我里面执我,你不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所以你把一切法当成实有的来执着,那就是生死了,但从法性来讲,就算你在生死里面,你的生死还是如幻如化的,这就透到般若经的賸义了,所以从《阿含经》深到深入处的时候,其实就是般若经讲的一切法毕竟空,毕竟如幻如化,对般若经有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你从《阿含经》弄通弄熟了,其实你再来看般若经,来看《金刚经》,你对般若经《金刚经》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因集故 苦集,因灭 苦灭,'''】


  现在要讲一件事 有时候人当有执着的时候 讲有执着有 讲空执着空,执着空就变 灭见 执着有虽 没办法生死解脱,但至少会做点善事,因为不破 果,当我们讲毕竟空 切法如幻如化的时候 很多人搞不清楚 ,那 是法性,但是我们现在凡夫,我们是凡夫,我们有执着,哪怕是一切法如幻如化,对我们来讲,因为我们的执着 ,所以 一切法都还是有各种差别 因为我们 执着,
  因集故苦集 就是前面苦集二谛;因灭故苦灭 因灭 道是 它的因 ,然 因一 旦灭了 苦就灭 ,那 就到达涅槃了 ,所以 叫【'''斷諸逕'''路】,什么逕路 生死流转 路。


 所以重点在我们的执着,当我们很多人把法性当成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他会认为怎么样?他就落入断灭见,他会认为不用修了,他会认为说那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毕竟空性,我们在修什么呢?但是他不了解中间一个关键点,我们要修是因为一切法虽然如幻如化,但是我们的执着里面,一切法并不如幻如化,重点在我们的执着 所以我们要修不是修法,法本来就如幻如化,你修什么,是在修什么?修我们自己的执着,破除我们自己的执着 所以经教上一直说,贪瞋痴永尽,贪瞋痴不就是我们的执着吗?贪瞋痴永尽,永尽了之后怎么样?那你就涅槃 那涅槃就怎么样?就一切法如幻如化了,那才是真实的如幻如化 ,这样了解了, 从佛的阿罗汉的角度来讲,一切法缘起的森罗万象还是有的,但是他们是不执着,所以他知道无常无我,所以他们来讲是真实的如幻如化,我们只是能在道理上了解而已,这就是《阿含经》的甚深处 所以这里讲,缘起甚深,涅槃复甚深,那一切法如幻如化,当然深,
【'''灭于相续'''】,什么相续?生死轮回相续。
 
然后【'''相续灭灭,是名苦邊。'''】
 
是名就叫做苦边,这苦边什么意思?不是苦的那一边,这个边是尽头的意思,就照着苦的尽头。【'''比丘!彼 何所滅?】'''
 
到底灭了什么?
 
【'''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 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 滅、涅槃。」】'''
 
这些全部都是涅槃的同义词。
 
讲到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没问题的话,我们再来看一件事,
 
《阿含经》是这样子讲的,重于生死,但是这里面慢慢地,弟子们在研究这样的一个理论,或是这样的一个身心相关的生死的时候,进一步会去探讨一个问题。比如说我们说证到涅槃,然后《阿含经》里面讲缘起,《阿含经》里面也讲缘起的三相,它不一定叫三法印,但是它确实谈到缘起的三个相。<u>缘起的,从他的现象,这个可以分两边,流转现象上来谈的话,它叫做什么?从时间的行,一定是无常的;从当下来看的话,身心生命一定是无我的;从证悟的,证悟亲证一切止息的角度来讲,是涅槃。</u>
 
现在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说,无常、无我是不是本来如此?无常无我是本来如此。所以从法性上来讲,无常无我是不是本来如此?没错吧。那么,从刚刚《阿含经》证涅槃是证悟,贪瞋痴止息来讲的话,它是因为证无常证无我,证无常证无我,自然是贪瞋痴永息。因为你有无常无我,我执本来就是贪瞋痴的根本,你既然证无常证无我,一定是破我执。破我执一定是什么?涅槃的贪瞋痴永息,所以从亲证性来讲,这个叫做贪瞋痴永息,这没问题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只要诸法是缘起的,从缘起的性来讲,不管你现在是不是生死,是不是轮回,就算是你现在是在生死,你的生死是不是无常的?你的生死流转是不是也是无我的?不管你有没有认知到,你的生死决定是无常,决定是无我的,所以无常无我叫做实相,所以无常无我一定是叫做实相。
 
那我们的问题在哪里?问题是我们虽然在实相中生活,我们不知道实相,所以这个缘起无常无我叫做法性。那现在就会有一个问题了,无常无我是法性的话,那涅槃呢?涅槃当然也是法性,怎么可能说,缘起的这两个是法性,那涅槃不是法性呢?所以涅槃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当下的无常,当下的无我,就是当下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涅槃也是法性。而且既然是一切法无常的,既然是一切法无我的,生灭生死只是现象而已,那它的现象的根底里面,本来就是无常无我的,就是法性的,就是本来不生的涅槃。
 
<u>所以从诸法的法性跟理上来讲,当下即是寂灭,当下即是涅槃。</u>
 
<u>那这样的一个道理跟理论,《阿含经》本来就已经富含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在里面,只是说,它并没有很清楚地把它表达出来。那谁把它表达出来?大乘经典或是说大众部论师慢慢地去研究,到最后《般若经》把它整个表达出来。所以《般若经》表达出来之后,它的缘起跟涅槃都是偏从本然的法性上来解说的。</u>
 
所以导师才会说,从现象的修行上来讲,当然流转跟还灭是两边的,一边是生死的,一边是涅槃的。
 
所以你从事相来讲,要么生死,要么涅槃,你不可能既生死又涅槃的。而且是从我们事相上的修行,跟凡夫的角度来看,所以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哪一个学派比较从这个角度来看的?唯识学依他起要么遍计执的杂染,要么就是圆成实的清静,虽然是依他通两边,但是不能同时。所以唯识学跟《阿含经》比较相似,是从凡夫的修行角度来看的。
 
但是我们回到这里,如果从賸义法性来讲,无常本来就是普遍性的,无我本来就是本然性的,无常无我本然如此,那就是一切法的不生不灭。所以《般若经》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的话,会说流转的无常无我是本然,还灭的灭道的涅槃是法性,所以这三个法印就是一个法印。所以三法印就是一切法毕竟无生,一切法毕竟空性。
 
所以这两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生死即涅槃,这就是《般若经》跟《阿含经》不大一样的地方。但是推到究竟深处,并没有不同,只是在表象上,入手上会有不同。
 
那么我们继续来看一件事情,从这个法性上来讲本然如此,生命本来就是无常、无我的,无常无我本来就是不生不灭的。这样刚刚有讲过,我们不知道,谁知道?阿罗汉跟佛知道,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可以符合刚刚讲的法性,所以佛跟阿罗汉知道,那也就是说佛跟阿罗汉是证得法性,没问题吧?佛跟阿罗汉是证得法性,我们凡夫就在现象上执着执着,所以佛跟阿罗汉证得法性,证得法性并不代表没有一切法,所以还是有一切法。
 
但是你证得法性,你就知道一切法当下,不管你这个众生有没有生死,你这个众生就是无常的,你这个生命就是无我的,你当下就是涅槃的。所以从佛跟阿罗汉证得法性的当下,一切法怎么样?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毕竟寂灭,一切法毕竟涅槃,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一切法毕竟涅槃,一切法毕竟空性,并不是说没有一切法,而是一切法缘起而如幻如化,<u>他可能不大去强调缘起,但是还是缘起的,但是他强调的是一切法如幻如化。</u>
 
所以从他的究竟賸义离苦得乐来讲的话,我们来看苦集灭道,苦是不是如幻如化?没错吧,因为苦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本来就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它本来毕竟寂灭,所以苦是如幻如化的。那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苦是賸义谛还是世俗谛?因为苦它是可以除灭的,如果是賸义谛,它是必然如此,就永远都如此。比如说法性毕竟空,那当然賸义谛,因为苦是可以除灭的,所以是世俗的真实,所以叫谛,谛是指世俗的真实,这种世俗的真实其实就是凡夫的真实。
 
如果从究竟賸义来讲,苦是不真实的,所以它才可以灭,苦是无常的无我的,所以苦是如幻如化的,苦如果是如幻如化的话,集是怎么样?集也是如幻如化的,既然苦集都如幻如化的,那断苦集的道呢?如果这两个都如幻如化,怎么会道是真实的?所以道也是如幻如化的,这三个都如幻如化。那灭呢?那灭难道是真实的吗?灭也是如幻如化的。
 
这样的一个道理,就是《金刚经》要表述的道理,就是《般若经》要表达的道理。所以佛陀说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苦就无我、无我所。他讲的诸行无常跟无我、无我所透到深义的话,本来就是一切法如幻如化。
 
其实佛陀一直要告诉我们说,因为法本来就如幻如化,只是说我们凡夫众生一直在如幻如化里面去执着,因为我们不了解无常,我们不了解无我,所以我们没办法涅槃。所以你一直在无常里面执常,在无我里面执我,你不了解一切法如幻如化,所以你把一切法当成实有的来执着,那就是生死了。但从法性来讲,就算你在生死里面,你的生死还是如幻如化的,这就透到《般若经》的賸义了。
 
所以从《阿含经》深到深入处的时候,其实就是《般若经》讲的一切法毕竟空,毕竟如幻如化,这样对《般若经》有没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所以你从《阿含经》弄通弄熟了,其实你再来看《般若经》,来看《金刚经》,你对《般若经》《金刚经》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现在要讲一件事,有时候人当有执着的时候,讲有执着有,讲空执着空,执着空就变断灭见,执着有虽然没办法生死解脱,但至少会做点善事,因为不破因果。当我们讲毕竟空一切法如幻如化的时候,很多人搞不清楚,那是法性。但是我们现在凡夫,我们有执着,哪怕是一切法如幻如化,对我们来讲,因为我们的执着,所以一切法都还是有各种差别,因为我们的执着。
 
 所以重点在我们的执着,<u> 当我们很多人把法性当成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他会认为怎么样?他就落入断灭见,他会认为不用修了,他会认为说那一切法如幻如化,一切法毕竟空性,我们在修什么呢?但</u> 是他不了解中间一个关键点,我们要修是因为一切法虽然如幻如化,但是我们的执着里面,一切法并不如幻如化,重点在我们的执着
 
所以我们要修不是修法,法本来就如幻如化,你修什么,是在修什么?修我们自己的执着,破除我们自己的执着 所以经教上一直说,贪瞋痴永尽,贪瞋痴不就是我们的执着吗?贪瞋痴永尽,永尽了之后怎么样?那你就涅槃 那涅槃就怎么样?就一切法如幻如化了,那才是真实的如幻如化
 
从佛的阿罗汉的角度来讲,一切法缘起的森罗万象还是有的,但是他们是不执着,所以他知道无常无我,所以他们来讲是真实的如幻如化,我们只是能在道理上了解而已,这就是《阿含经》的甚深处 所以这里讲,缘起甚深,涅槃复甚深,那一切法如幻如化,当然深
 
 
'''四、向於涅槃'''
 
'''• 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 滅道跡聖諦。 如是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 彼一切皆 於四聖諦如實知故,...'''
 
'''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 彼一切知四聖諦,...'''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 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後有。』 (雜.393)'''


 再来,向於涅槃,四果,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这个是经典上说的,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因为他是从四圣谛证的,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无间就是现观,所以师父常说《阿含经》是对谁说的?凡夫说的,从凡夫告诉我们,可以有圣人,所以可以证初果二果三果,可以断三结,所以须陀洹是初果,初果的根本就是断三结,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就是根本的我见,戒禁取呢,错误的修行方式,或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上的错误认知,当然你要断了身见,你一定不会有戒禁取,你要是错误的,你怎么可能断身见?疑呢,疑对三宝四谛的疑,那很明显,你要断了身见,你不可能对三宝四谛产生疑,其实就是断身见,为什么会特别讲三结呢?为什么会特别讲戒禁取跟疑呢?因为它特别要强调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有正确的结果,还有强调三宝四谛的谛实性,这是第一个,
 再来,向於涅槃,四果,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这个是经典上说的,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因为他是从四圣谛证的,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无间就是现观,所以师父常说《阿含经》是对谁说的?凡夫说的,从凡夫告诉我们,可以有圣人,所以可以证初果二果三果,可以断三结,所以须陀洹是初果,初果的根本就是断三结,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就是根本的我见,戒禁取呢,错误的修行方式,或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上的错误认知,当然你要断了身见,你一定不会有戒禁取,你要是错误的,你怎么可能断身见?疑呢,疑对三宝四谛的疑,那很明显,你要断了身见,你不可能对三宝四谛产生疑,其实就是断身见,为什么会特别讲三结呢?为什么会特别讲戒禁取跟疑呢?因为它特别要强调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有正确的结果,还有强调三宝四谛的谛实性,这是第一个,
第172行: 第238行:
 第二个,若三结尽,贪恚癡薄,得斯陀含,
 第二个,若三结尽,贪恚癡薄,得斯陀含,


 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你看,初果证什么?初果要知什么?从知来讲要知什么?知四圣谛,他的智慧是知四圣谛,然后,他的断是断什么?断三结,然后他的信是信什么?法眼净或四正信,信什么?佛法僧戒,所以,你看他是一个一体的多面的,如果证了初果,从他的智慧,知是智慧上来讲,他知什么?知四圣谛,智慧跟烦恼是相对性的,相对性,就是此长则彼消,智慧长了,他已经断一些烦恼了,所以呢,知是知圣谛,证四圣谛,那一定能断三结,那从情感的信上来讲,由智慧所引导的信,他一定对佛法僧戒正信不疑,那初果往二果,要继续修,修什么?还是证什么?还是知四圣谛?证四圣谛,所以是四圣谛不断反复的证悟,他只是智慧越来越深,就像说大乘佛教,早上讲大乘佛教,从般若经来讲,都是证空性,但怎么样对空性的证悟,对诸法如幻如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熟,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出有相,然后再来有相无相融合,
 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你看,初果证什么?初果要知什么?从知来讲要知什么?知四圣谛,他的智慧是知四圣谛,然后,他的断是断什么?断三结,然后他的信是信什么?法眼净或四正信,信什么?佛法僧戒,所以,你看他是一个一体的多面的,如果证了初果,从他的智慧,知是智慧上来讲,他知什么?知四圣谛,智慧跟烦恼是相对性的,相对性,就是此长则彼消,智慧长了,他已经断一些烦恼了,所以呢,知是知圣谛,证四圣谛,那一定能断三结,那从情感的信上来讲,由智慧所引导的信,他一定对佛法僧戒正信不疑,那初果往二果,要继续修,修什么?还是证什么?还是知四圣谛?证四圣谛,所以是四圣谛不断反复的证悟,他只是智慧越来越深,就像说大乘佛教,早上讲大乘佛教,从 般若经 来讲,都是证空性,但怎么样对空性的证悟,对诸法如幻如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熟,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出有相,然后再来有相无相融合,


 有相无相一体,记得吗?这个是从初地到第五地都是,要么有相要么无相,五地第一次开始,有相无相可以结合,但是是以有相居多,七地有相无相完全结合,但是还要用心,到八地是无用功的,有相无相结合,这个是什么时候讲的?才上周讲的而已,上周上上周都在讲这个吗?好,那个智雷你知道吗?有相无相这个你不知道,上周的,你可以复习一下,再来,三結盡,貪恚癡薄,所以得斯陀含,得斯陀含是二果,
 有相无相一体,记得吗?这个是从初地到第五地都是,要么有相要么无相,五地第一次开始,有相无相可以结合,但是是以有相居多,七地有相无相完全结合,但是还要用心,到八地是无用功的,有相无相结合,这个是什么时候讲的?才上周讲的而已,上周上上周都在讲这个吗?好,那个智雷你知道吗?有相无相这个你不知道,上周的,你可以复习一下,再来,三結盡,貪恚癡薄,所以得斯陀含,得斯陀含是二果,
第250行: 第316行:
 时,尊者阿难奉世尊教于雙堅固樹间为世尊敷繩床,北首已,意思就是头向北,还世尊所,稽首禮足,然后白世尊言,已为如来于雙堅固樹间敷繩床令北首,那为什么他知道繩床不是都一样,为什么要知道他是北首?因为他上面会折衣,把衣放在那边,佛陀要靠,靠着头,于是世尊往就繩床,右脇著地,
 时,尊者阿难奉世尊教于雙堅固樹间为世尊敷繩床,北首已,意思就是头向北,还世尊所,稽首禮足,然后白世尊言,已为如来于雙堅固樹间敷繩床令北首,那为什么他知道繩床不是都一样,为什么要知道他是北首?因为他上面会折衣,把衣放在那边,佛陀要靠,靠着头,于是世尊往就繩床,右脇著地,


 北首,而臥,足足相累,两脚结在一起,繫念明相,在 《阿含经 》里面,佛陀教的光明想,睡觉的时候都是做光明想,
 北首,而臥,足足相累,两脚结在一起,繫念明相,在《阿含经》里面,佛陀教的光明想,睡觉的时候都是做光明想,


 爾時世尊,即於中夜,于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这个就是佛陀圆寂时候的一个状况,你们如果不很清楚,中间这个右脇著地,你们去看那个佛涅槃相,那个不是佛在睡觉,佛涅槃相有没有这样,你们去看很多卧佛,我们讲卧佛,卧佛是指佛涅槃相,
 爾時世尊,即於中夜,于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这个就是佛陀圆寂时候的一个状况,你们如果不很清楚,中间这个右脇著地,你们去看那个佛涅槃相,那个不是佛在睡觉,佛涅槃相有没有这样,你们去看很多卧佛,我们讲卧佛,卧佛是指佛涅槃相,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