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7:修订间差异

添加430字节 、​ 2024年9月23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34行: 第234行: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 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後有。』 (雜.393)'''
'''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 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 知不受後有。』 (雜.393)'''


再来,向於涅槃,四果,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这个是经典上说的,三结尽得须陀洹,一切当知四圣谛,因为他是从四圣谛证的,何等为四?知苦圣谛,知苦集圣谛,知苦灭圣谛,知苦灭道谛,如是当知,如是当见,无间等,无间就是现观,所以师父常说《阿含经》是对谁说的?凡夫说的,从凡夫告诉我们,可以有圣人,所以可以证初果二果三果,可以断三结,所以须陀洹是初果,初果的根本就是断三结,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就是根本的我见,戒禁取呢,错误的修行方式,或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上的错误认知,当然你要断了身见,你一定不会有戒禁取,你要是错误的,你怎么可能断身见?疑呢,疑对三宝四谛的疑,那很明显,你要断了身见,你不可能对三宝四谛产生疑,其实就是断身见,为什么会特别讲三结呢?为什么会特别讲戒禁取跟疑呢?因为它特别要强调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有正确的结果,还有强调三宝四谛的谛实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若 结尽,贪恚癡薄 ,得
'''【 結盡 ,得 洹,一切當知四聖諦 】'''


  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你看,初果证什么?初果要知什么?从知来讲要知什么?知四圣谛,他的智慧是知四圣谛,然后,他的断是断什么?断三结,然后他的信是信什么?法眼净或四正信,信什么?佛法僧戒,所以,你看他是一 一体的多面的,如果证了初果,从他的智慧,知 智慧 来讲,他知什么?知四圣谛,智慧跟烦恼是相对性 的, 相对性,就是此长则彼消,智慧长了,他已经断一些烦恼了,所以呢,知是知圣谛,证四圣谛,那一定能断 三结, 那从情感的信上来讲,由智慧所引导的信,他 定对佛法僧戒正信不疑,那初果往二果,要继续修,修什么?还是证什么?还是 四圣谛?证 四圣谛, 所以 是四圣谛 不断反复的证悟,他只是智慧越来越深,就像说大乘佛教,早上讲大乘佛教,从《般若经》来讲,都是 空性,但怎么样对空性 证悟,对诸法如幻如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熟,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出有相,然后再来有相无相融合,
  个是 经典 的,三结 尽得须陀洹 ,一 切当 知四圣谛, 因为他 四圣谛证的


  有相无相一体 记得吗?这个是从初地到第五地都是 要么有相要么无相,五地第一次开始,有相无相可以结合,但是是以有相居多,七地有相无相完全结合,但是还要用心,到八地是无用功的 有相无相结合,这个是什么时候讲的?才上周讲的而已,上周上上周都在讲这个吗?好,那个智雷你 知道 吗?有相无相这个你不 道,上周的,你可以复习一下,再来,三結盡,貪恚癡薄,所以得斯陀含,得斯陀含 二果,
'''【何等為四? 謂:知苦聖諦 知苦集聖諦 知苦滅聖諦 ,知 苦 滅 跡聖諦。 如是當 、如 當見、無間等。...】'''


  彼一切皆於四聖諦 如實知故 又叫做一来 ,二果 一来 它不是 什么 初果断三结, 而进 步薄欲界 的,
  无间就是现观 所以师父常说《阿含经》是对谁说的?对凡夫说的。从凡夫告诉我们 可以有圣人 所以可以证初果 二果 三果 可以 三结 所以须陀洹 是初果 ,初果的根本就是 断三结 。哪三结?身见戒禁取,还有疑,身见就是根本的我见,戒禁取呢,错误的修行方式,或是错误的修行方法上的错误认知 当然你要断了身见,你 定不会有戒禁取,你要是错误的,你怎么可能断身见?疑呢,疑对三宝四谛 疑。那很明显,你要断了身见 你不可能对三宝四谛产生疑,其实就是断身见。为什么会特别讲三结呢?为什么会特别讲戒禁取跟疑呢?因为它特别要强调正确的修行方法才能达到有正确的结果,还有强调三宝四谛的谛实性,这是第一个。


 貪恚癡 为主, 欲界的思惑烦恼,接下来五下分结,五下分结叫做生般涅槃 是叫阿那 不還此世 ,彼一切 四聖諦, 阿那含不還此世,此世是指什么?欲界,阿那含会投身上二界,为什么阿那含不再来此欲界?
  第二个,【'''若三結盡, 貪恚癡薄, 得斯陀 含,彼一切 皆 於 四聖諦 如實知故 ...】'''


  五下分结的下,是相对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叫做下,欲界的烦恼全断尽,欲界的烦恼总归为五下分结,分就是部分 ,什么 部分 欲界这一部分的五下分结烦恼断尽,意思就是欲界的见思二惑全尽,它不可能会再来欲界,因为它欲界烦恼尽了,没有原因再来,但是上二界的烦恼未尽,所以会投身上二界,那以不来欲界来讲,叫做不来,就是三 ,阿那含叫做不来,
  你看 初果证 什么? 要知什么?


  五下分 结, 哪五下分结 其实 三结 加贪嗔 没有痴 贪嗔永尽 ,就是 三结 三结 已经断了, 还加上欲界的贪嗔永尽 是为 ,那 你说 师父 什么他说 贪嗔永尽 他没 说痴呢 因为 这个 痴它 薄而已 欲界的见惑 欲界见惑断 欲界的认知方面就已经断了 它真正来讲 欲界思惑只 贪嗔而已,
  从知来讲要知什么?知四圣谛,他的智慧是知四圣谛,然后,他的断是断什么?断三 结, 然后他的信是信什么?法眼净或四正信,信什么 佛法僧戒。所以,你看他 一个一体的多面的,如果证了初果,从他的智慧 知是智慧上来讲 他知什么?知四圣谛。智慧跟烦恼是相对性的 相对性 ,就是 此长则彼消,智慧长了 已经断 一些烦恼 。所以,知是知圣谛 证四圣谛 那一定能断 ,那 从情感的信上来讲,由智慧所引导的信 他一定对佛法僧戒正信不疑 那初果往二果要继续修。修什么?还是证 什么 ?还是知四圣谛?证四圣谛,所以是四圣谛不断反复的证悟, 只是智慧越来越深。就像 大乘佛教,从《般若经》来讲,都是证空性,但怎么样对空性的证悟,对诸法如幻如化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成熟,从有相入无相,从无相出有相,然后再来有相无相融合 ,有 相无相一体。记得吗 ?这个是 从初地到第五地都是 要么有相要么无相 五地第一次开始 有相无相可以结合 但是是 有相居多。七地有相无相完全结合,但是还要用心,到八地是无用功的 ,有 相无相结合。


  那他为 什么 会说薄贪瞋痴呢 因为痴通三界,也通见思二惑,痴通见思二惑,所以初果断 是见惑的痴 二界的痴 要到四果才能全断,意思就是还 微细的我,但是它不是见惑的,最后若一切漏尽, 漏心解脱慧解脱, 看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 这指爱染,还有慧解脱,认知 上的 三界的痴全部都断尽了 爱染尽,然后无明尽,见法自作证,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这就成为阿罗汉
  这个是 什么 时候讲的 才上周讲 而已 ,上 周上上周都在讲这个吗?好 那个智雷你知道吗? 相这个 不知道 ,上 的, 你可 复习一下


  这个叫做向於涅槃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如是我聞 ,一 时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 聽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沙門法?謂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再来,【'''若三結盡 貪恚癡薄 得斯陀含 切皆 於四聖 如實知故 ...'''】


  何等为沙門果?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 果, 何等为須陀洹 ?謂 結斷 何等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 貪恚 痴薄,何等 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盡 何等为阿羅漢果?謂贪慧痴永盡、一切 烦恼 永盡,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又叫做一来,二 一来,它不是断什么 它是依初 而进一步薄欲界的 貪恚 薄欲界的思惑 烦恼


 这个一样是向於涅槃,还是在讲四果位?我们再来看一下四果位,須陀洹果一般叫做入流或叫做预流,它是叫做Srota Srotapana,Srota Srota是河流,Apana有没有看到这个后面一个ta,前面一个A那这个地方有没有梵文巴利都一样,前面两个字它前面跟后面,后面那个字跟前面那个字如果拼音是一样的它会把它连在一起,所以这个A呢上面长音它基本上有可能是它本来就是这样子,它有可能是两个A连在一起,两个A加在一起它还是A长音,也有可能是一个A长音一个A短音它还是变长音,有可能是两个A都是长音那还是长音它不会变成两条的,其实梵文有时候这是其中一个困难点就是说我告诉你它可能英文英文它是不是断字都断好了所以英文断字都断好了你如果常去读梵文读完你再来读英文你会有一种幸福感为什么因为它字都跟你断好了它梵文是怎么样梵文它是一大串一个句子全部字连在一起你就要去断字你要是不熟的话你要断错你就查不到这个字你可能要断好几次有概念的话你要断好几次终于知道原来断对了是这个样子更一个麻烦的就是说它会有音变比如说它中间出现一个O这个字本来就是O但是师父的意思是说这个O有可能是前面那个字是A结尾后面那个字是U开头所以它两个字碰在一起它变O还有一个当然很多还有一个O有可能是如果它是字尾的话它有可能是AS AS它会变还有这个T有时候会变成N,
接下来五下分结,'''【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 彼一切知四聖諦,...】'''
 
阿那含不還此世,此世是指什么?欲界,阿那含会投身上二界,为什么阿那含不再来此欲界?
 
五下分结的下,是相对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叫做下,欲界的烦恼全断尽。欲界的烦恼总归为五下分结,分就是部分,什么部分?欲界这一部分的五下分结烦恼断尽,意思就是欲界的见思二惑全尽,它不可能会再来欲界,因为它欲界烦恼尽了,没有原因再来,但是上二界的烦恼未尽,所以会投身上二界。那以不来欲界来讲,叫做不来,就是三果,阿那含叫做不来。
 
五下分结,哪五下分结?其实是三结,加贪、嗔,没有痴,贪嗔永尽,就是三结,三结已经断了,还加上欲界的贪嗔永尽,是为三果。那你说,师父,<u>为什么他说贪嗔永尽,他没有说痴呢?因为这个痴它是薄而已,欲界的见惑,欲界见惑断,欲界的认知方面就已经断了,所以它真正来讲,欲界思惑只有贪嗔而已,那他为什么会说薄贪瞋痴呢?因为痴通三界,也通见思二惑</u>,痴通见思二惑,所以<u>初果断的是见惑的痴,那上二界的痴,要到四果才能全断</u>,意思就是还有微细的我执,但是它不是见惑的。
 
最后【'''若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慧解脱,】'''
 
你看一切漏尽,无漏心解脱,这指爱染,还有慧解脱,认知上的三界的痴全部都断尽了,所以爱染尽,然后无明尽。
 
【见法自作证,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这就成为阿罗汉,这个叫做向於涅槃。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沙門法及沙門果。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沙門法?謂八 聖道——正見乃至正定。何等為沙門果?謂須 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 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何等為斯陀含果? 謂三結斷,貪、恚、癡薄。何等為阿那含果? 謂五下分結盡。何等為阿羅漢果?謂貪、恚、 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佛說此經已,諸比 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雜七九七)'''
 
 
 这个一样 是向於涅槃,还是在讲四果位?我们再来看一下四果位
 
 
'''• 須陀洹果:'''
 
'''– 入流,預流'''
 
'''– Srotāpanna:srota 河流,āpanna 進入者、 勝者。流喻為聖道或聖人之流。'''
 
'''– 謂三結斷,即身見、戒禁取見、疑'''
 
'''– 七返人天生死入涅槃'''
 
'''• 斯陀含果:'''
 
'''– 一來:來欲界受生一次 – 三結斷 貪、恚、癡薄'''
 
 
 
須陀洹果一般叫做入流或叫做预流,它是叫做Srota Srotapana,Srota Srota是河流,Apana有没有看到这个后面一个ta,前面一个A那这个地方有没有梵文巴利都一样,前面两个字它前面跟后面,后面那个字跟前面那个字如果拼音是一样的它会把它连在一起,所以这个A呢上面长音它基本上有可能是它本来就是这样子,它有可能是两个A连在一起,两个A加在一起它还是A长音,也有可能是一个A长音一个A短音它还是变长音,有可能是两个A都是长音那还是长音它不会变成两条的,其实梵文有时候这是其中一个困难点就是说我告诉你它可能英文英文它是不是断字都断好了所以英文断字都断好了你如果常去读梵文读完你再来读英文你会有一种幸福感为什么因为它字都跟你断好了它梵文是怎么样梵文它是一大串一个句子全部字连在一起你就要去断字你要是不熟的话你要断错你就查不到这个字你可能要断好几次有概念的话你要断好几次终于知道原来断对了是这个样子更一个麻烦的就是说它会有音变比如说它中间出现一个O这个字本来就是O但是师父的意思是说这个O有可能是前面那个字是A结尾后面那个字是U开头所以它两个字碰在一起它变O还有一个当然很多还有一个O有可能是如果它是字尾的话它有可能是AS AS它会变还有这个T有时候会变成N,


 所以你就要去断,断错了你就很难解答,断对了你才解答得出来,断对之后你要去判断它字,动词还是名词的自性,比如说它是什么性,什么格,哪一格,动词的话,你要去知道它是哪一种动词,比如说是过去式,现在是未来式,连续体还是什么体,各种各样的,这个字就是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Srota Apana,Srota是河流,Apana是入者,所以这个河流跟入者加在一起,就叫做什么?入流,前面这个跟后面这个字,因为它是连在一起,所以前面这个字它没有格的变化,如果这个字有格的变化,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格?知道是什么格吧?有可能是谓格,所以如果是英文的话,进入者,英文应该可以用哪一个字?entry是入口,可以用enter r 加er,那这个河流,可以用介系词,介系词的话应该怎么用?into the river,但是如果是梵文字的话,它的into已经含在这个字里面了,它如果是用谓格,它已经在这里面了,已经包含在这个字里面,因为它用谓格,就表示介系词跟这个字已经结合在一起,它也有可能用对格,因为在梵文里面,我说有可能不是一对,所以它有可能是谓格,有可能是对格,因为在梵文里面它有一个规矩,移动到达的地点是用什么格?用对格,移动到达的地点是对格,但如果你在里面干什么,那个是用谓格,但是如果我跑进森林里面去了,那个森林不能用谓格,要用对格,这个当然师父只是稍微讲一下,因为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前面这个字就没有格,你就自己得怎么样去判断解读,后面呢,因为记得,梵文字动词都是摆在后面的,所以它应该是进入河流,但是他把后面的进入,把它变成人化,就是变成净入者,英文叫ER,那就变成进入河流者,但是它是一个字,所以叫做入流或预流,流喻为圣道或圣人之流,所以叫做入流者,所以初果叫做入流者或预流者,已经进入圣道之流,断三结身见戒禁取,七来人天生死入涅槃,也就是说,再七次生死就会入涅槃,斯陀含一来,來欲界受生一次,它是三結斷,就是跟上面是一样的,跟上面一样三結斷,贪瞋痴薄,这个瞋唯在哪里有,
 所以你就要去断,断错了你就很难解答,断对了你才解答得出来,断对之后你要去判断它字,动词还是名词的自性,比如说它是什么性,什么格,哪一格,动词的话,你要去知道它是哪一种动词,比如说是过去式,现在是未来式,连续体还是什么体,各种各样的,这个字就是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Srota Apana,Srota是河流,Apana是入者,所以这个河流跟入者加在一起,就叫做什么?入流,前面这个跟后面这个字,因为它是连在一起,所以前面这个字它没有格的变化,如果这个字有格的变化,你觉得它会是什么格?知道是什么格吧?有可能是谓格,所以如果是英文的话,进入者,英文应该可以用哪一个字?entry是入口,可以用enter r 加er,那这个河流,可以用介系词,介系词的话应该怎么用?into the river,但是如果是梵文字的话,它的into已经含在这个字里面了,它如果是用谓格,它已经在这里面了,已经包含在这个字里面,因为它用谓格,就表示介系词跟这个字已经结合在一起,它也有可能用对格,因为在梵文里面,我说有可能不是一对,所以它有可能是谓格,有可能是对格,因为在梵文里面它有一个规矩,移动到达的地点是用什么格?用对格,移动到达的地点是对格,但如果你在里面干什么,那个是用谓格,但是如果我跑进森林里面去了,那个森林不能用谓格,要用对格,这个当然师父只是稍微讲一下,因为这两个字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前面这个字就没有格,你就自己得怎么样去判断解读,后面呢,因为记得,梵文字动词都是摆在后面的,所以它应该是进入河流,但是他把后面的进入,把它变成人化,就是变成净入者,英文叫ER,那就变成进入河流者,但是它是一个字,所以叫做入流或预流,流喻为圣道或圣人之流,所以叫做入流者,所以初果叫做入流者或预流者,已经进入圣道之流,断三结身见戒禁取,七来人天生死入涅槃,也就是说,再七次生死就会入涅槃,斯陀含一来,來欲界受生一次,它是三結斷,就是跟上面是一样的,跟上面一样三結斷,贪瞋痴薄,这个瞋唯在哪里有,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