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7行: | 第7行: | ||
图3 | 图3 | ||
七觉支 , 第一个是念觉支,中间那个是八正道,上面是七觉支。七觉支里面有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其实,七觉支大体上来讲,它是从正念到正定的一个过程,那八正道里面讲得很简要,就是正念正定。那七觉支前面的六觉支,全部都是在谈正念到正定的过程,那个舍也可以说是正定里面的。比如说,五根的信、进、念、定、慧。信就是前面的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为什么前面这几支为什么叫信?因为这里的信,跟我们一般讲的信不太一样。一般的信是仰信,是情感的。但这里的信、进、念、定、慧的信是正信,是由深入认知之后而产生的真实的信仰,而不是情感的信仰,所以为什么说,由正见会产生正信,就是这样子。你没有正见,哪来正信?所以叫做信、进、念、定、慧。还有四正勤叫做正勤,也可以叫做精进。然后念就是四念住,还有四神足就是修定。这个师父在 「 阿含经讲要 」 里有谈。再来看: | |||
'''三、定慧概說''' | |||
'''(一) 定慧與止觀''' | |||
'''• 修止—奢摩他(samatha) ——得定''' | |||
'''• 修觀—毘鉢舍那(vipassanā)——成慧''' | |||
'''• 止:攝心一境''' | |||
'''• 觀:事理的觀察''' | |||
'''• 兩者在特質上和修行上方法都不同''' | |||
(一)定慧与止观 | (一)定慧与止观 | ||
修止跟修观。止叫做奢摩他或叫奢摩陀,叫做samatha,这个是巴利 | 修止跟修观。止叫做奢摩他或叫奢摩陀,叫做samatha,这个是巴利 文 。 修观叫做毗婆舍那,叫做vipassanā。 | ||
全世界到处都有这种内观或修止修观的禅修处,止跟观是不一样的,但是两个一定是有相关性的,两个特质不一样。简单的说,修止成定,修观成慧,就是我们常常说止观定慧。止是摄心集中,不做分别观察,观是做事理的观察。我再讲一次,止是摄心一境,观是事理的观察,所以修止可以得定,修观可以成慧。但是,你要真正的解脱,必须是止观相应。因为我们要说真正的观毗婆舍那,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定力,你才能做真正的慧观,你没有定力的观,都是散心观,那个不叫做真正的观。 | |||
一般说,摄心一境可以得定,所以止跟定是从因跟果上来讲的。修止得定,修定的方法就是止,就是心一境性,这个叫做修止。你止有了成就了,那就叫做得定。那怎么样的境界才叫做定成就?在北传的教法里面,一定是至少未到地定才叫作定成就。 | |||
比如说《瑜伽师地论》里面说,我们现在开始打坐,比如说你坐下来开始数息,经过九住心,会经过九个阶段。前面的四个阶段都是在摄心集中,就是心一境性的阶段。后面的第五个是在降伏五欲,六、七是在降伏五盖,然后八九是产生轻安。那必须经过一段时间,到了第九,由心轻安产生身轻安,然后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再过去,那才叫做未到地定,这个才能叫做定成就。所以前面这九个次第都是在修止,到了最后面,第九个过后,才能叫做得定,这北传里面有很清楚的定义。 | |||
那在这边因为我不能讲得太详细,你要听详细的,去师父的「阿含经讲要」里面,还有《成佛之道》里面,我讲得比较详细一点。只是告诉你说,它的修行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过程里面都叫做修止,到有了成就就叫做定成就,叫做定,所以修止成定。那么什么叫做修观成慧呢?如果你有基本的定力,然后你又有闻思慧的思慧,然后这时候你可以做定中作观,这时候就叫做vipassana,这个叫作观。 | |||
师父刚刚不是说,经过煖顶忍世第一成就了,那就叫做无漏慧成就,这个就叫做修观成慧。这个很大要的讲,这个就叫做止跟观,定跟慧。所以真正能够断烦恼的,戒是降伏粗重烦恼,定是降伏微细烦恼,但是你到最后要成就断烦恼的,必须是定慧相应,止观双修,这样子才能真正的成就所谓的断烦恼,这个就叫做解脱道的根本,就是定跟慧。 | |||
所以部派佛教里面曾经就有讨论说,解脱道到底最根本的关键是两支还是三支?部派佛教有些论师说三支就是戒定慧,有些说最根本能断烦恼的就是定慧相应,所以是解脱道为二支,就是定跟慧。那当然都有它的道理,不过只是告诉你说,定慧在解脱道里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不要被随便乱忽悠。第一个,你没定,你不可能解脱。那你要有定,有没有办法判断说,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基本的定力。当然,(就算是)他有初禅二禅三禅,可能你判断不了。但是,如果他没有基本的定力,其实很容易观察,因为你修定,要到一定的成就,前面有说,要离五欲五盖,然后要摄心集中。那我们看这个人到底有没有定力的判断,他一定是离五欲五盖,一定有轻安。 | |||
这个人如果告诉你说,我解脱了,那他一定有定力,因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所有圣人具备的五分法身。持戒精不精严,如果你看他生活很随便,然后什么不入五浊红尘,然后什么借事练心,跑到什么不良场所,还抽烟喝酒的,告诉你他境界很高,瞎扯的。我现在告诉你,如果抽烟喝酒,告诉你境界很高,瞎扯的,我凡夫俗人出家人,我都不抽烟不喝酒的。为什么你一个修行有证悟的人,会抽烟喝酒呢?因为持戒必须有一定的定力。那你会抽烟喝酒,这是很粗重的烦恼。济公那是稗官野史,小说很流行,就像是练功夫,轻功飞檐走壁什么,那你现实上不是这回事,所以不要被济公那种稗官野史的故事给忽悠了。 | |||
他如果说要有基本的定力的话,那一定是离五欲的。五欲是物质欲望,如果这个人物质欲望很强,拖着你买这个买那个的话,那表示没有真正的定力,这容易判断,所以这不要被忽悠了。还有要有慧学,要有思慧的能力。那基本的慧学的能力是什么?知缘起、八正道、四圣谛、十二因缘,这些观念如果迷迷糊糊的是没办法解脱的,因为你对世间缘起的谛理不懂,你哪能引导出世间解脱空相应呢?四圣谛你都搞不清楚,你怎么会解脱?这个就是说止观还有定慧的事理上,两者在特质上和修行上方法不同,但是两者有很深的关系。 | |||
'''(二) 止觀雙運''' | |||
'''• 但不是互不相關,而是相互助成的。依經說,有先修止而後成觀的,有先修觀而後成止的。''' | |||
'''一定要止觀雙修,才能得「淺深不等的」種種解脫界。''' | |||
'''• 經上分為四類:一、修止而後修觀;二、修觀而後修止;三、止觀俱修 ;四、掉舉心重的,''' | |||
'''在止觀中特重於修止。''' | |||
'''• 這可見,止與觀,定與慧,可以約修持方法而分別說明,而在修持上,有著相成的不可或缺''' | |||
'''的關係。''' | |||
【'''两者虽然特质不同,但不是互不相关,而是相互成就的。依经说,有先修止后成观的,有先观而后成止的。】''' | |||
但是,不管你先修观或先修止,到最后,一定是要止观双运,才能得深浅不等的种种解脱,不管是定的解脱,还是慧的解脱。 | |||
所以【'''經上分為四類:一、修止而後修觀;二、修觀而後修止;三、止觀俱修 ;四、掉舉心重的,在止觀中特重於修止。】''' | |||
那这四类,师父在「阿含经讲要」里面,在讲禅定的时候都有讲,我这里就不作细讲,只要你要知道,止观到最后你要有成就,一定是止观俱修,那这种止观俱修,它是交换的。比如说你摄心一个所缘,你摄心不去分别它只是缘住它,这个叫做修止,让你的心集中,这个叫做修止。那你如果去分辨无我、无我所、无常,这一些就是叫做修观。 | |||
我问你,我们不是说数息观吗?那数息观,它有一个观字,所以很多人会搞混。数息观、五停心观,都有一个观字,但这个不是真正的止观双运的那个观,这只是在修止。因为你如果做数息观的时候,你要观呼吸的出入、冷热、长短,那这时候你不是在分辨它的无常、无我所,不是在分辨这个东西,你是借由这样子把心集中而已。所以这是修止。等到你止成就之后,你开始去分辨去观察,这个呼吸也是无常变化的,然后依于呼吸的无常变化,呼吸是色,色是无常变化的。进一步观,我们这个身心不只是只有色,我们这个呼吸所依的是五蕴。那呼吸的无常,进一步扩展到色的无常,进一步扩张到五蕴的无常,然后去破除我们的我执跟执着,这样的才叫做 vipassanā。 | |||
<u>所以只要是摄心集中的就是修止,但是分析谛理的、道理的,都是修观</u>。但是我要强调一点,修观的很多观念不是你到时候才去想的,是你平时概念都有了,只是在定中再加强它这个认知而已,而不是说打坐时再来想这世间到底是常还是无常,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这个都不能叫作观。你如果要叫作观,这个只能叫做如理作意而已,这个叫做止观双运。 | |||
如果你有问题,《成佛之道》师父有讲,师父的「阿含经讲要」,在讲定学的部分,这个地方讲得比较清楚,回去看一看。 | |||
问:师父,我们念佛是修止还是修观? | |||
师父:念阿弥陀佛来讲,它有许多的内容在里面。如果你是念佛,让它到达一心不乱,这个时候是在修止。但是由于它的概念太多,所以你没办法达到真实的未到地定,但是把粗乱的心收摄到一定的程度是可以的。为什么我说它的概念太多?因为它没有一境。为什么没有一境?因为你不管念阿弥陀佛还是释迦牟尼佛,因为它有很多概念,你是可以摄心集中没错,但是没办法达到一境。那你如果像比如说经典上讲的一心不乱,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然后到达一心不乱,这在修止。那什么叫做念佛修观?如果像般舟三昧里面说的,或是说观佛三昧海经,还是很多观念佛的禅观经典。到最后它念什么?它是修禅修,修到最后十方佛现前,甚至佛会跟你说法。进一步,你要观佛亦不来,佛亦不去,是唯心所现的,所以这个佛也是无相的。这样叫做修观,当然这个就不是我们要谈的范围,有关净土的这些,以后看有些讲净土的法师们,你们再来跟他讨论。 | |||
问:师父,就是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觉得其他东西没有那么贪,但是很贪睡眠。刚才您提到的除五盖当中也有这个睡眠,就在修定的时候,打坐怎么能够除掉这些障碍? | |||
师父:师父建议大家,第一个,太累的时候不要打坐。再来,你想打坐坐得好,生活调整好,你不要太晚睡。饮食,所以为什么《阿含经》里面说饮食知节量,那你不能吃太饱去打坐。为什么?一定昏沉。所以你不要吃太饱打坐,你不要睡眠不充足的状态下打坐,你不要太累的时候打坐。因为我们凡夫,你吃太饱打坐一定昏沉,睡眠不足打坐一定昏沉,太累的时候打坐一定昏沉,所以你尽量把这些环境条件控制好,这样的话,你打坐昏沉的机率就比较少,接下来就是必须要你意志力去克制。那你说你比较贪睡,其实我觉得你应该不是比较贪睡,你应该是太忙,应该是工作太忙,生活没有调整好,这是我的看法,建议一下。那你说那师父我怎么办?如果你这个状况之下,你不要晚上打坐,因为你一天班回来很累,你打坐百分之五十以上打瞌睡。那你说什么时候?早上起来,睡眠充足,睡好了起来,脸洗洗牙刷一刷,还没吃饭之前打坐,这应该是最好的时候,但是如果你跟我说熬夜,那我没办法了。所以打坐最好的时间,当然随时都可以,但是我觉得对一般人来讲,最好的时间是早上起床的时候是最好的。 | |||
问:我有时候试图想去观睡眠这个欲望本身应该也是空的,但是这时候好像? | |||
师父:当然你平时可以,你不要打坐的时候去想这个东西,打坐的时候想这个东西叫做妄想、妄念。因为打坐,你要缘住一个所缘,这个所缘以外其他的东西都是妄念。比如说,你修数息,除了息以外的东西,其他都是妄念。那你要是去思惟,你要平时去思惟,你要去思惟,那个睡觉也是空,那个贪睡也是空的,你要平时去思惟,但是你不要去思惟,到最后睡觉也是空的。所以有睡无睡无所谓,所以我就睡了,就不能有这样的。所以要有正见,对教理上有一定的认知,然后从这种正确的认知,去思考你周围生活的一切。 | |||
'''四、定學概說''' | |||
'''(一) 名稱''' | |||
'''• 四大類別:''' | |||
'''1、禪:譯義為靜慮,舊譯作思惟 修。 禪是從初禪到四禪的專稱。''' | |||
'''2、解脫: 是 八解脫 , 舊譯為背捨 。''' | |||
'''3、三摩地:三昧 , 譯義為等持 ,定。 三摩地 ,是 空等三三摩地 , 有尋有伺等三三摩地 。 三摩地,''' | |||
'''也是 一般定法的 通稱 。''' | |||
'''4、三摩缽底:譯義為等至 , 舊譯作正受 。''' | |||
'''– 四禪也是等至 , 如加上四無色處 , 合名八等至 。 再加滅盡 定, 名為九次第( 定 )等至 。 這九 定, 是 有 向上增進次第 的。''' | |||
'''– 又如四禪 , 四無量 , 四無色 定, 都 是 等至 , 合名十二甘露門 。''' | |||
'''• 這四種名義不同 , 都含 有 多種層次或不同類 的定 法 。 此外,如三摩呬多(samāhita)譯義為等引;心一 境性(citta-ekaggatā);心(citta);住(vihāra) , 也都 是定 的異名( 都 沒 有 組成一類一類 的 ) 。''' | |||
我现在很简 要的 介绍 一 下 定 学 , 更详细 的, 师父 的 俱舍精 要 里面 , 对定 有 七 八 种 解说, 可以去看一看 。 | |||
( 一 )名称 | |||
基本上我们可以把定分成 四 大 类。 | |||
1、第 一个叫做 【'''禅,译为静虑 , 旧译作思惟 修。 禅 是 从初禅到四禅的专称''' 。 】 | |||
所以一 般佛教里面讲禅是指色界的四种禅 ,这个 叫做禅 。如果你 讲禅那就色界 的 初禅 、 二禅 、 三禅 、 四禅 ,这个 才能叫做禅 。 | |||
2、第二 个 叫做'''【解脱: 是 八解脫 , 舊譯為背捨 。 】''' | |||
就 是 我们讲 的 八解脱 , 这种八解脱 , 其实 都是 讲定 的 解脱 ,都是 指依上界 定 降伏下界烦恼 , 所以就称为解脱 。这 解脱又叫做背舍 , 又叫做八背舍 ,这个都 是由一种禅修离开欲界欲望,然后 不 断的往上增进的 这 样的一 个 定的修法,所以又 叫做 解脱 。这 里讲的解脱就是心,这是所谓的定的解脱,以上界定伏下界烦恼 。 | |||
3、还有叫'''【三摩 地 :三昧,譯義為等持,定 。 三摩地 ,是 空等三三摩地 ,有 尋 有 伺等三三摩地 。 三摩地,也 是 一般 定 法 的 通稱 。 】''' | |||
这个是定的最普遍的名称。三摩地 Samādhi,又叫做三昧。三昧,译为等持或叫做定。三摩地是空、无相、无愿等三三昧 , 又叫做三三摩地,有寻有伺等三摩地。三摩地也 是 一般定的通称,所以,所有的定都可以称为三摩地。所以三摩地 是 定,又翻成三昧 , 又翻成定。 它 的范围最大,是一般所 有 定 的 通称。比如说,大乘经 里面 有什么三昧?首楞严三昧,也叫做三昧,但 是 首楞严三昧 ,它不 是定而已 , 它有慧 在 里面 。 还有百八三昧,百八三昧就 是 很 多 种,都称作三昧 ,所以 这种可以说三昧,可以说是定最广泛 的 通称 。 | |||
4、'''【三摩钵底:义译 为 等至 , 旧译 为 正受 。 】''' | |||
所以在经典上看到等至 , 看到正受 , 都叫做三摩钵底 。 它 的 范围 也 很大 , 包括四禅也可以称作四等至 , 加 上 无色界合名八等至 ,所以, 我们可以叫作四禅八 定 ,也可 以 叫作四禅八等至 。这个 三摩钵底跟三昧 一 样 , 它可 以是 一个很广泛 的 用 法, 再加 上 灭尽定 , 名 为 九次第定 。这 九定 是 有向上增进 的 次第 ,所以 叫作九种次第 的 三摩钵底 。 | |||
另外 , 【'''又如四禅、四无量定、四无色定都 是 等至 , 合名为十二甘露 。'''】 | |||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都叫作等至 ,这个 叫作最普遍 的 定 的 四种名称 。 定 的最 普遍四种名称叫作禅、解脱、三昧 , 还 有 等至叫作三摩钵底 。这 四 种 名称以外 , | |||
'''【這四種 名 義不同 ,都 含有多種層次或 不 同類 的定法。 此外 , 如 三摩 呬多(samāhita)譯義為 等 引;心一 境性(citta-ekaggatā);心(citta);住(vihāra) ,也 都 是定的 異名(都沒 有 組 成一 類一類 的 ) 。 】''' | |||
什么叫作一组一组的呢?比如说,无量三昧或叫作无量心解脱是不是一组?无量里面包括哪一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不是四种?那是不是一组?那么禅呢,禅是不是四种?也是一组?那三昧呢?那三昧可多了,所以它是一个整体的。那三摩钵底呢?你看,四无色定、还有无量心、还有四禅,全部都可以叫作三摩钵底,它也是一大组的。所以,这四种名称是一般来讲最常看到最普遍的,它都有一组一组的。 | 什么叫作一组一组的呢?比如说,无量三昧或叫作无量心解脱是不是一组?无量里面包括哪一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不是四种?那是不是一组?那么禅呢,禅是不是四种?也是一组?那三昧呢?那三昧可多了,所以它是一个整体的。那三摩钵底呢?你看,四无色定、还有无量心、还有四禅,全部都可以叫作三摩钵底,它也是一大组的。所以,这四种名称是一般来讲最常看到最普遍的,它都有一组一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