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114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26行: | 第26行: | ||
我把《大智度论》这一段给引证出来: | 我把《大智度论》这一段给引证出来: | ||
【0】《大智度论》卷 15〈序品 1〉(CBETA, T25, no. 1509, p. 172, a19-c10): | 【 【0】《大智度论》卷 15〈序品 1〉(CBETA, T25, no. 1509, p. 172, a19-c10): 】 | ||
问曰:如精进是一切善法本,应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 【 问曰:如精进是一切善法本,应最在初,今何以故第四? 】 | ||
答曰: | 答曰: | ||
第34行: | 第34行: | ||
'''1、施、戒、忍世间常有,以精进力乃得禅、慧''' | '''1、施、戒、忍世间常有,以精进力乃得禅、慧''' | ||
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 | 【 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 】 | ||
他说;布施、持戒、忍辱世间是常 有 ,以 精进 力乃得禅、慧。为什么说布施、持戒,忍辱世间常有呢? | |||
'''(1) 或有施不须精进''' | |||
【 如客主之义,法应供给,乃至畜生亦知布施; 或有 人种种因缘故能布施,若为今世、若为后世、若为道故布施, 不须精进 。'''】''' | |||
首先说布施不需要精进;就像主人招待客人一样 , 应该去提供给客 人 一样 , 乃至畜生也知道布施 ,或有 人种种因缘 不 能布施。若为 今世, 若为 后世, 若为修道故布施 , 不需要精进。这个好像是人 有 一种自然的需求一样 , 为了今世能够 生 活的更好 , 可能去做一些布施,其实我们的世间,可能你要使今生 生 活得更好, 我 们一般说人情来往,给送一些礼物,给点好处 , 你会获得一些利益 。 或 是 为后世,知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 世间也有这种思想的。 | |||
然后 有 修道布施;所以说他 不 需要 精进 ,好像是说不需要精进,自然而然世间法就有这一项目一样。 | |||
'''(2) 或 有戒 不须精进''' | |||
【 如持戒者,见为恶之人,王法治罪,便自畏惧,不敢为非;或有性善,不作诸恶; 有人闻今世作恶,后世受罪,而以怖畏,故能持戒;有人闻持戒因缘故, 得 离生、老、病、死,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复杀生。」如是等即是戒,岂 须精进 波罗蜜而能行耶? 】 | |||
如持戒者。看到作恶的人,会遭到刑法的惩罚,然后他就心生畏惧,不敢去为非作恶。这样,他就不需要精进。他由于恐惧,怕遭到刑法的惩治,就不敢去违背 法 律 , 触犯法律。或有性善 , 不作诸恶 ; 这个 是 畏惧法律 , 这个 是 他本性 , 就是 一 种善性 。 | |||
有人听说今世作恶,后 世 受罪,然后产生这种怖畏的心理 , 所 以 他能够持戒 。 | |||
为 | 有的人因持戒因缘,得离生、老、病、死,然后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去杀生。因 为 他看到你持戒,以后能够得解脱。他也就去 持 戒了,好像也不用精进。这样即是 戒, 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 | ||
'''(3) 或有忍 不 须 精进''' | |||
【 如忍辱中 , 若骂、若打、若杀 ,或 畏故 不 报 , 或少力、或畏罪、或修善人法、或 为 求 道故, 默然不报,皆 不 必须 精进 波罗蜜乃能忍也 。 】 | |||
这 | 如忍辱中,若骂、若打、若杀,或畏故不报,就是他怕被打被杀,畏惧 这 些事情,他就不去报复。或少力、或畏罪、或者他非常的势单力薄吧,没有势力,没有那些能力,他就不敢去报复。或者是怕造罪,或者是他 是 修善行的 人, 或者 是 他 是 求道 的 人,所以 , 他就默然不报。漠然就是默不作声 去 忍受这 些 遭遇,然后不去报复 。 这些不需精进波罗蜜也 能 忍。 这个 就是恐惧了,你打人骂人杀 人,你会 遭到报复 。 就 是 别人打你了,骂你了 , 你害怕 , 就 不 敢去报复。因为你势单力薄;或者怕犯罪;或者你修 善, 或者你求道, 这 些因缘,你就会默然 的 去忍受它,不去报复。这些即是说不需要精进力 。 | ||
'''(4) 欲得定慧必须 精进''' | |||
【今欲得知诸法实相,行般若波罗蜜故,修行禅定;禅定是实智慧之门,是中应懃修 精进 ,一心行禅。】 | |||
然后 再说; 要 得定慧必须 精进 ;这是《大智度论》 , 把 这个 精进放在智慧门里,它 是这 么 个 理由 , 也有它的道理 。 | |||
然后 《中阿含经》把 这 个精进放在智慧门里,为什么呢?因为八正道支,正语、正业、正命 , 这个是摄在 戒 里边。正念、正定,摄在定里边。正见、正思、和正精进摄在慧里边。这个和《大智度论》有相当 。 | |||
其实佛说精进度 是 通于福智二资粮 ,因为 前边 也 需要 精进 的 。 | |||
下边就 是 分别二乘的 精进 与大乘的精进的差别 | |||
'''二、「二乘的 精进 」与「大乘的精进」''' | |||
【'''1、三乘共法 中,'''已说到正精进;大乘 的 精进 ,有 着更深远 的 意义】 | |||
因为三乘共法法章,已经说到正精进了。三乘共法的正精进,当然了,它是有限度的,他是为了个人解脱,他不需要去累积太多的福德功德,他只要持戒,修定修慧就可以了, 不需 要太多的做福德 。 | |||
(前边我们写到布施的时候;出家也应该能够随份随力的做一些布施,但它不 是 出家的一 个 主要项目 , 出家应该以定慧为主 , 所以 , 在解脱 道 精进,都是怎么样能够精进 这 个戒定慧,怎么样达到解脱 , 怎么能够 去 证入涅槃, 它是 有限量的 。 | |||
但是大乘的 精进 ,它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这个更深远的意义都有哪些内容呢?其实下边就是在围绕这个深远意义来解释的: | |||
'''(1)从菩萨大 行以 明 大 乘的 精进''' | |||
【'''2、修菩萨行 ,'''是以无尽的法界 为 境的:亲近供养一切佛,闻持修习一切法,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 , 断尽一切烦恼 , ……圆满一切功德 。 『穷虚空,遍法界』 , 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 。 心量的广 大 ,真可 说是 :虚空一样的广大 , 大海一样 的 渊深!】 | |||
菩萨修菩萨行, 是 以无尽 的 法界为境 的 :所以,菩萨他都是面对一切众生,面对一切世界,面对一切国土,然后,他要修学一切佛法,度尽一切烦恼,这都是菩萨他所面对 的 法界 。 当然这个 法 界;一个是18界,还有我们这个 法 界 , 法界从缘起万有来 说 ,缘起 的 事相来说 ,它是 世俗 有 为 的,然 后再由法界的一个理则来说 , 那 是 周遍法界的,遍一切一切 的, 因为菩萨它是面对空意 的。 | |||
所以亲近供养一切佛。一切佛从时间来说,那是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来说那就是;此方、他方。十方。然后修持一切法;法门无量誓愿学,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都是一切的一切。『穷虚空,遍法界』,心量的广大,真可说是:虚空一样的广大,大海一样的渊深!因为菩萨,当然了,他这种量是虚空法界的,特别大乘佛法,往往都是虚空法界,虚空众生无尽,我愿力无穷,所以他面对的对象,不是一个小世界,不是某一部分人,当然了,佛法开始还是以人类有情为主,为要点,然后才能去扩展。我们以前学过修慈心,慈心先针对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你容易生起这种同情心怜悯心。然后再去扩展这种生疏的人,再去扩展你所怨敌的人。然后再去扩展其他的有情,慢慢这个量上;南方、北方、西方、东方、四维上下,这样达到无边,达到四无量心,这是菩萨所面对的对象,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从我们身心来做的,切近处来做的,不是一开始就漫无边际的那么去做,开始还是不行的,还是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方向的。 | |||
所以【这样 的'''大愿 , 大行 , 大果 ,'''如没 有 无 限的精进 ,是不能成 就的。 】 | |||
确实,因为 菩萨 那种 大 愿, 菩 提心 , 那种 以 佛 无 上正等正觉 为 终究理想 ,然后 还 要 行 这个 六度万行,就 是 任何的 这 种行门呐,你都要去圆满 的 去行持,六度四摄 。然后 追求 的 就 是 圆满 的 佛果, 它不是 人天福报 , 或者 是 声闻的解脱果 , 他不 是 以这个为目标 。 所以菩萨的这种伟大 的 理想 , 没有精进度 , 这种 大 愿、 大 行、 大 果、是没办法完成 的。 | |||
【 所以 菩萨的 精进度 , 应有 无 厌足【2】的心量 。 求 一 切 佛法 而不满足 , 证得功德而 不 得少为足;如海一样 的 吞纳百川 ,无 穷 无 尽 的进 趣 。 唯 有这样的 无厌足心,才能发为 大 乘 的精进。 因此 , 】 | |||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 , 应有 无厌足 的心量。没有 厌足, 因为在解脱道来说,在 《 杂 阿含 经 》 里也有。就是修道品也是没有 厌足;初 善 、 中善 、 后 亦 善 , 善于善。他都是从始至终。都是追求这个善善的风格。 | |||
(00:19:23): 也是没有燕。什么时候到?挣的。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但是菩萨是没有这个停止的时候没有念图的时候。所以这个大智度论,就有也有这个问。说没有验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头。 | (00:19:23): 也是没有燕。什么时候到?挣的。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但是菩萨是没有这个停止的时候没有念图的时候。所以这个大智度论,就有也有这个问。说没有验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