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K2」:修訂間差異

移除 174 位元組 、​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行 8: 行 8:
 己一、二种资粮(p.300)
 己一、二种资粮(p.300)


          
          【'''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


'''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   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行 96: 行 94:
 确实,因为菩萨那种大愿,菩提心,那种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究理想,然后还要行这个六度万行,就是任何的这种行门呐,你都要去圆满的去行持,六度四摄。然后追求的就是圆满的佛果,它不是人天福报,或者是声闻的解脱果,他不是以这个为目标。所以菩萨的这种伟大的理想,没有精进度,这种大愿、大行、大果、是没办法完成的。
 确实,因为菩萨那种大愿,菩提心,那种以佛无上正等正觉为终究理想,然后还要行这个六度万行,就是任何的这种行门呐,你都要去圆满的去行持,六度四摄。然后追求的就是圆满的佛果,它不是人天福报,或者是声闻的解脱果,他不是以这个为目标。所以菩萨的这种伟大的理想,没有精进度,这种大愿、大行、大果、是没办法完成的。


 【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2】的心量。 求一切佛法而不满足,证得功德而不得少为足;如海一样的吞纳百川,无穷无尽的进趣。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因此,
 【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2】的心量。】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的心量。没有厌足,因为在解脱道来说,在《杂阿含经》里也有。就是修道品也是没有厌足;初善、中善、后亦善,善 。他都是 从始至终 都是追求这个善 善的风格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的心量。没有厌足,因为在解脱道来说,在《杂阿含经》里也有。就是修道品也是没有厌足;初善、中善、后亦善,善 义、 味,它 从始至终都是追求这个善 法功德,也是没有厌足。什么时候达到证得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


(00:19:23): 也是没有燕。什么时候到?挣的。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 但是菩萨是没有 这个 停止的时候没有 念图 的时候 所以这个大智度论 ,就有 也有 这个 说没有 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 头。
 但是菩萨是没有停止的时候 没有 厌足 的时候 所以这个 大智度论 也有问说 没有 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


(00:20:07): 我有燕 不然 为什么 ?若所求事 已经 了。 所愿 经达 了。 是应 这个满足了?如果说 理不可求事不可办, 该去 弃了。为什么要。横长的没有彦祖 ?如人 ,打 水。 用功转多。 就是打了很多地上。挖了很多坑。但是 都没 见到水 这时候你应该停止了
  【【2】《大智度论》卷16:「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夫,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问曰:'''心无厌 ,是 事不然 !所以者何 ?若所求事办 所愿已成 理不可求 事不可办, 应舍 废,云何恒无厌足 ?如人 穿 井求 泉, 用功转多 ,转无水相,则应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应复行,云何恒无厌足?答曰: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譬喻为比 如穿井力少,则不能得水,非无水也;若此处无水 余处必 有。 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 」(大正25,179a15-b22)】


(00:20:55): 你要说。业如行道。就 说你在修道 ?已经 达到 。这个行道可能是行路哈!你去哪里?你 已经达 目标?到 你的目的地 不应该 为什么 ?这个永久的七吴彦祖?回答就是说!不算精进呐!不可以世间?来来。这个譬喻 的?如打井 。则不能得 。穿井力少那意思 你这个 这个 ?挖的太少了 所以你得不到水。不 是没有水。 若此处无水,其他路上必 有。 说,你 不断的 挖。挖 到了 。必求之佛。治佛无厌,诲人不倦,孤言无厌。等于说。有所至必然是。到达佛。没意思。其他的?那肯定还不是究竟处不是你的 目标 。只有说 佛果,才是 你的目 标。所以。道佛 这个远大理想 远大目标?你 要永 远没有这种艳 所以。就像。教人不倦一样。所以说不厌,没有彦祖。
  心无厌足, 事不然!,为什么呢 若所求事 已经 ,所愿 已经达 ,是应该满足 了。 如果说理不可求,事 可办,也 应该去 舍弃 为什么要 恒常 没有厌足 ?如 打井 水, 用功转多,就是 了很多地方, 了很多 坑, 没有 见到 ,这时候你应该停止了 。然 后说;亦 行道(这个行道可能是行路)就是 你在修道 ,你去 哪里,你已经达 到了目标 你的目的 地,不应该再去行了 为什么还 要永 久的无厌足


(00:23:08): 所以 求一些佛而 满足正 功德 不得少 为足。如海一样 吞纳百川 。无 穷无尽 。进 。所以修习 修习佛法哈!
  回答就说;菩萨精进 ,不 可以世间来譬喻 。如打井为少 水,穿井为 ,意思你打井挖这个坑,挖 太少了,所以你得不到水,不是没有水 若此处 水,其他路上必然有。如果你不断 的去 挖,挖到了,必求至佛;至 无厌 诲人不倦,故言无厌。


(00:23:25): 在我们一般人想起来!那真的。太难了没 ?没有一个。这 一个 木就 一个。获得的一个感觉 因为一想起来?好像就非常的茫然。是 不是 我们喜欢啥?能够 前能得到一个惊喜 能得 一点收获?可能我们会升起这种精进力来 但是, 远大 目标,就像 我们走路 一样 。2万5000里。太渺茫太遥远了 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心就会懈怠。如果 ,我们走了 长时间 就是得到一个小小的
  等于说; 所至,必然 到达佛果的意思 其他的肯定还不 究竟处 ,不是 你的 只有说 佛果才是你的目标 所以到佛的 个远大理想、 远大目标, 你要永远没有这种厌足,所以 就像 教人不倦 一样, 所以 说不 没有厌足


(00:24:20): 利益。可能。我们喜欢。先把目标。放到近 些。这样 ,不 断的获 利益,然后才能促进我们这种。关系才有力量的走下去。也确实,因 菩萨,也不是说要么, 开始就。追求那个远大 目标。他还是。要么 从人天公德先获得这个立法 利益。万恶生善呐,像获得人间的世间的证件?像我们明了这种上个月。这样,你才能遵循上个液管去修。要不然这个?法。太没有。没有一个。编辑没有个具体的一个目标的时候?人心那种经经历好像升不起来。太渺茫。所以,这个就是
  所以【 求 切佛法而不满足 证得功德而 不得 足;如海 吞纳百川 无穷无尽 进趣


(00:25:39): 菩萨 这种精进 ,因为 到精进 ?他一定先从 这种远大的目标 来讲。让这种精进力 不要!这个。 懈怠。 创意。才能够。完成这个究竟的目标究竟的结 ?其实下边还有。怎么样能够?帮助 我们 这种经济? 断的进取。不要我们。懈怠。唯有这样无厌读心才能化为。大臣 。精进
  所以修习佛道,修习佛法,在我们一般人想起来那真的太难了,没有一个获得 感觉 ,因为 一想起来好像就非常的茫然,我们喜欢啥,目前能得 一个惊喜,能得到一点收获,可能我们会生起这种 精进 力来。但是 这种远大的目标, 就像我们走路一样,二万五千里太渺茫、太遥 了,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呢,心就会 懈怠。 我们 走了 长时间,就是得到一个小小 利益


(00:26:37): 吴彦祖其实,在 我们 世间来说! 我们 可能求财富求的 这种 。幸福感。好像是没永远没 不是 。所以 我们就 有点。和佛法。他就有点儿有点儿什么?感觉。佛法是一 ?看不见摸不着 。是不 我们 世间这个 利益 吧!它比较具体 得见 摸得着 所以 了还想有?有了还想有?他就永远 没有 满足 的时候 。是不是你看现在这个世纪? 人心不 足蛇吞象。有了。千万还要一有了一还要?几百亿 几千亿?没有止境的
  可能 我们 喜欢先把目标放到近一些,这样不断的获得利益,然后才能促进 我们这种 欢喜,才 力量的走下去 也确实,因为菩萨也 不是 说让 我们 一开始 追求那 远大 目标,他还 我们 从人天功德先获得法的 利益, 先断恶生善,先获 世间的正 ,像我们明了这种善恶业果,这样你才能遵循善恶业果去修 要不然这个法,太没 一个边际, 没有 具体的一个目标 的时候 人心 那种精进力好像生 起来 太渺茫


(00:27:43): 所以,佛法?你要说 这个 佛法 些功德哈。功德在哪里?值多少钱?你这个善法做那么多善法能值多少钱?所以 这个。这只有说 这种 价值观。才能认可他? 这种 正确的价值观 才能 认可。因为我们现在 这个 价值观?都是锁定在这种物质财富上 那是我们 唯一的价值 。有 了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能买一切?所以现在 有了钱可以说 买。明文力。甚至说。用钱,能买佛法 功德是 是?能消你 罪业?现在 有钱了都用钱来。来买这个东西
 这个 就是菩萨的 种精进 因为讲到精进 它一定先从种远大 目标来讲 这种 精进力永远不要懈怠、放逸; 才能 够完成 这个 究竟的目标 究竟 佛果 其实下边还 有, 怎么样 够帮助我们 精进 进取 不让我们懈怠


(00:28:55): 其实佛法的这些功德?好像在世间吧!不是那么胀。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好像是一种。务虚的东西现在大家?世间都是务实的东西哈!布什这些?经济。这些地位,这些财富。你 多少资产?多少家产。多少的房产? 些。都能代表一个人 身份,一个人的价值。你要一 所有 光说你这个人有功德一无所有!在世界眼里,你还是啥也不是情况那一个。所以这个。价值观?可 ,人们现在。都是在这种财富上。地位上。这种佛法的功德?除非说。你有地位。你有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学者或者是? 法师。可能,它有一定的这种。价值观。所以,人们,对这种功德,可能认识 不是那么。足吧。4545 。因 为我们修行了一辈子,是不是?不还是反复一个吗?哪有功德 那功德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
  【 唯 有这 的无 厌足心 发为 精进 。因


无厌足,其实在我们世间来说,我们可能求财富,求的这种幸福感,好像是没永远没有厌足的,所以我们觉得它和佛法相比,感觉佛法看不见摸不着的,世间的利益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有了还想有,有了还想有,他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你看现在这个世界,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了千万,还要亿,甚至几百亿,几千亿,没有止境。


佛法;你要说佛法这些功德,功德在哪里?有没有价值,做那么多善法能值多少钱呢?这只有说人的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认可它,因为我们现在的价值观,都是锁定在这种物质财富上,那是我们的唯一的价值,有了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能买一切,所以现在有了钱可以说能买名闻利养。甚至用钱能买佛法的功德,能消你的罪业。现在有钱,都用钱来买这个东西。


其实佛法的这些功德,好像在世间不是那么彰显,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是种物虚的东西,现在世间大家都是务实的东西,务实这些经济、地位、财富、你有多少资产,多少家产,多少的房产,这些都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一个人的价值。你要一无所有,只说你这个人有功德,一无所有,在世间人眼里,你还是啥也不是。


价值观可能人们现在都是在这种财富上,地位上。这种佛法的功德,除非说你有地位,你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学者,或者是大法师,可能它有一定的价值观,所以,人们对这种功德可能认识的不是那么足,似有似无。因为我们修行了一辈子,不还是凡夫一个吗,哪有功德,功德在哪里?看不见摸不着。


 上边是讲这种深远的意义,大乘的精进有着深远的意义,就是这些没有厌足心。一切的善法功德,佛法的功德,大愿,大行,大果,都是没有厌足的时候。
 上边是讲这种深远的意义,大乘的精进有着深远的意义,就是这些没有厌足心。一切的善法功德,佛法的功德,大愿,大行,大果,都是没有厌足的时候。
editor
2,11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