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2:修订间差异

添加679字节 、​ 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4行: 第24行:
 说到精进度,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与一切功德相应,所以,它总括起来就是福德功德和智慧功德,都要和这些福智功德相应。在这福、智二资粮中,虽说精进是属于智资粮,而实佛说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
 说到精进度,精进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与一切功德相应,所以,它总括起来就是福德功德和智慧功德,都要和这些福智功德相应。在这福、智二资粮中,虽说精进是属于智资粮,而实佛说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的。


 因为虽然说精进度是属于智慧资粮,这个 在《大智度论》里,或者是《中阿含经》里,它是侧重在 这个 智慧资粮。
 因为虽然说精进度是属于智慧资粮,这个在《大智度论》里,或者是《中阿含经》里,它是侧重在智慧资粮。


 我把《大智度论》这一段给引证出来:
 我把《大智度论》这一段给引证出来:
第166行: 第166行:
 所以这个信,它是我们情感方面的,对三宝,对佛法,对修道,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热心,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他的力量可能比较充足,有这种愿求,或者有这种求。求当然了,一个是求法、求胜道。一个是求佛陀的这种圆满之果,但圆满的果,它需要累积很多福德智慧功德才能完成,那就要去利他,去利他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这方面可能要保持一种悲心,就是慈悲,你才能有这种热度,没有慈悲,那对他人的这种关心可能就少了,因为没有悲心,可能对世间比较漠不关心,这样菩萨道就不容易长久。修菩萨道我们前面学到;要依三心来行六度,用六度来圆满三心,这样我们有这种菩提心的信愿。如果说只是信它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退,所以要结合智慧。但是有了智慧没有悲,它还容易堕入二乘。所以还要培养这种慈悲,这样才能稳定我们的菩提心,它不容易退失,所以这个慈悲还是比较坚固,当然了,这需要慢慢去增上,慢慢长养,所以这种慈悲的长养,慈悲的增上,还有专门增长慈悲的方法,这个在《学佛三要》里有详细的一个解说。
 所以这个信,它是我们情感方面的,对三宝,对佛法,对修道,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热心,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他的力量可能比较充足,有这种愿求,或者有这种求。求当然了,一个是求法、求胜道。一个是求佛陀的这种圆满之果,但圆满的果,它需要累积很多福德智慧功德才能完成,那就要去利他,去利他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这方面可能要保持一种悲心,就是慈悲,你才能有这种热度,没有慈悲,那对他人的这种关心可能就少了,因为没有悲心,可能对世间比较漠不关心,这样菩萨道就不容易长久。修菩萨道我们前面学到;要依三心来行六度,用六度来圆满三心,这样我们有这种菩提心的信愿。如果说只是信它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退,所以要结合智慧。但是有了智慧没有悲,它还容易堕入二乘。所以还要培养这种慈悲,这样才能稳定我们的菩提心,它不容易退失,所以这个慈悲还是比较坚固,当然了,这需要慢慢去增上,慢慢长养,所以这种慈悲的长养,慈悲的增上,还有专门增长慈悲的方法,这个在《学佛三要》里有详细的一个解说。


三、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
''' 三、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


 菩萨精进的时候又分身精进和心精进;那么最重要的是心有无限的精进。
 菩萨精进的时候又分身精进和心精进;那么最重要的是心有无限的精进。
第191行: 第191行:


 因为人生在世,有这种肉体,肉体它有好的时候,它有衰弱的时候,力量不足了,无法继续保持一种精进的决心,精进的决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实时能够有这种愿力,能生起这种信愿力,这样对佛法对三宝,他保持着一种热诚,可能哪怕我们身体不行了,跑掉了,但这种热热诚促使我们这种信愿,让我们以后还能够延续这种修行之路,所以这种精进力,还是保持着佛法的一种信愿,其实还是离不开信愿的,但是信愿还是离不开我们的闻思。所以这种信愿;因信而去修正见,依正见它又会增上我们这种正信,它都是相互促成的,所以说;二因二缘生正见,有正见就有信,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勤,所以这个法,它是相关的,都是连带的,它都不是一种孤立的而有的,这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因为人生在世,有这种肉体,肉体它有好的时候,它有衰弱的时候,力量不足了,无法继续保持一种精进的决心,精进的决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实时能够有这种愿力,能生起这种信愿力,这样对佛法对三宝,他保持着一种热诚,可能哪怕我们身体不行了,跑掉了,但这种热热诚促使我们这种信愿,让我们以后还能够延续这种修行之路,所以这种精进力,还是保持着佛法的一种信愿,其实还是离不开信愿的,但是信愿还是离不开我们的闻思。所以这种信愿;因信而去修正见,依正见它又会增上我们这种正信,它都是相互促成的,所以说;二因二缘生正见,有正见就有信,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勤,所以这个法,它是相关的,都是连带的,它都不是一种孤立的而有的,这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3】《大智度论》卷16:「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崄难处;是中有罗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大正25,174b3~13)】'''
editor
2,10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