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文字整理-K2:修订间差异

删除17字节 、​ 2024年9月29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9行: 第9行:


 所以这个努力,就是这个精进,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去体会一下;我们一天不工作,一天不辛勤,我们的生活就会搞得一团糟,就没办法正常的生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都知道,我们要想干的一番事业,要想干出一番成绩来,你一定要非常辛勤的努力付出不可,所以这个精进度;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所以这个努力,就是这个精进,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去体会一下;我们一天不工作,一天不辛勤,我们的生活就会搞得一团糟,就没办法正常的生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都知道,我们要想干的一番事业,要想干出一番成绩来,你一定要非常辛勤的努力付出不可,所以这个精进度;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己一、二种资粮(p.300)
 己一、二种资粮(p.300)
第54行: 第55行:
 如持戒者。看到作恶的人,会遭到刑法的惩罚,然后他就心生畏惧,不敢去为非作恶。这样,他就不需要精进。他由于恐惧,怕遭到刑法的惩治,就不敢去违背法律,触犯法律。或有性善,不作诸恶;这个是畏惧法律,这个是他本性,就是一种善性。 
 如持戒者。看到作恶的人,会遭到刑法的惩罚,然后他就心生畏惧,不敢去为非作恶。这样,他就不需要精进。他由于恐惧,怕遭到刑法的惩治,就不敢去违背法律,触犯法律。或有性善,不作诸恶;这个是畏惧法律,这个是他本性,就是一种善性。 


 有人听说今世作恶,后世受罪,然后产生这种怖畏的心理,所以他能够持戒。
 有人听说今世作恶,后世受罪,然后产生这种怖畏的心理,所以他能够持戒。有的人因持戒因缘,得离生、老、病、死,然后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去杀生。因为他看到你持戒,以后能够得解脱。他也就去持戒了,好像也不用精进。这样即是戒,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有的人因持戒因缘,得离生、老、病、死,然后是中心生、口言:我从今日,不去杀生。因为他看到你持戒,以后能够得解脱。他也就去持戒了,好像也不用精进。这样即是戒,岂须精进波罗蜜而能行耶?


'''(3)   或有忍不须精进''' 
'''(3)   或有忍不须精进''' 
第70行: 第69行:
 然后再说;要得定慧必须精进;这是《大智度论》,把这个精进放在智慧门里,它是这么个理由,也有它的道理。
 然后再说;要得定慧必须精进;这是《大智度论》,把这个精进放在智慧门里,它是这么个理由,也有它的道理。


 然后《中阿含经》把这个精进放在智慧门里,为什么呢?因为八正道支,正语、正业、正命,这个是摄在戒里边。正念、正定,摄在定里边。正见、正思、和正精进摄在慧里边。这个和《大智度论》有相当。
 然后《中阿含经》把这个精进 放在智慧门里,为什么呢?因为八正道支,正语、正业、正命,这个是摄在戒里边。正念、正定,摄在定里边。正见、正思、和正精进摄在慧里边。这个和《大智度论》有相当。


 其实佛说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因为前边也需要精进的。
 其实佛说精进度是通于福智二资粮,因为前边也需要精进的。
第82行: 第81行:
 因为三乘共法法章,已经说到正精进了。三乘共法的正精进,当然了,它是有限度的,他是为了个人解脱,他不需要去累积太多的福德功德,他只要持戒,修定修慧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做福德。
 因为三乘共法法章,已经说到正精进了。三乘共法的正精进,当然了,它是有限度的,他是为了个人解脱,他不需要去累积太多的福德功德,他只要持戒,修定修慧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的做福德。


( 前边我们 到布施的时候;出家也应该能够随份随力的做一些布施,但它不是出家的一个主要项目,出家应该以定慧为主,所以,在解脱道精进,都是怎么样能够精进这个戒定慧,怎么样达到解脱,怎么能够去证入涅槃,它是有限量的。
前边我们 到布施的时候;出家也应该能够随份随力的做一些布施,但它不是出家的一个主要项目,出家应该以定慧为主,所以,在解脱道精进,都是怎么样能够精进这个戒定慧,怎么样达到解脱,怎么能够去证入涅槃,它是有限量的。


 但是大乘的精进,它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这个更深远的意义都有哪些内容呢?其实下边就是在围绕这个深远意义来解释的:
 但是大乘的精进,它有着更深远的意义,这个更深远的意义都有哪些内容呢?其实下边就是在围绕这个深远意义来解释的:
第90行: 第89行:
 【'''2、修菩萨行,'''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亲近供养一切佛,闻持修习一切法,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穷虚空,遍法界』,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心量的广大,真可说是:虚空一样的广大,大海一样的渊深!】
 【'''2、修菩萨行,'''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亲近供养一切佛,闻持修习一切法,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穷虚空,遍法界』,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心量的广大,真可说是:虚空一样的广大,大海一样的渊深!】


 菩萨修菩萨行,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所以,菩萨他都是面对一切众生,面对一切世界,面对一切国土,然后,他要修学一切佛法,度尽一切烦恼,这都是菩萨他所面对的法界。当然这个法界;一个是18界,还有我们这个法界,法界从缘起万有来说,缘起的事相来说,它是世俗有为的,然后再由法界的一个理则来说,那是周遍法界的,遍一切一切的,因为菩萨它是面对空 的。
 菩萨修菩萨行,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所以,菩萨他都是面对一切众生,面对一切世界,面对一切国土,然后,他要修学一切佛法,度尽一切烦恼,这都是菩萨他所面对的法界。当然这个法界;一个是18界,还有我们这个法界,法界从缘起万有来说,缘起的事相来说,它是世俗有为的,然后再由法界的一个理则来说,那是周遍法界的,遍一切一切的,因为菩萨它是面对空 的。


 所以亲近供养一切佛。一切佛从时间来说,那是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来说那就是;此方、他方。十方。然后修持一切法;法门无量誓愿学,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都是一切的一切。『穷虚空,遍法界』,心量的广大,真可说是:虚空一样的广大,大海一样的渊深!因为菩萨,当然了,他这种量是虚空法界的,特别大乘佛法,往往都是虚空法界,虚空众生无尽,我愿力无穷,所以他面对的对象,不是一个小世界,不是某一部分人,当然了,佛法开始还是以人类有情为主,为要点,然后才能去扩展。我们以前学过修慈心,慈心先针对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你容易生起这种同情心怜悯心。然后再去扩展这种生疏的人,再去扩展你所怨敌的人。然后再去扩展其他的有情,慢慢这个量上;南方、北方、西方、东方、四 上下,这样达到无边,达到四无量心,这是菩萨所面对的对象,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从我们身心来做的,切近处来做的,不是一开始就漫无边际的那么去做,开始还是不行的,还是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方向的。
 所以亲近供养一切佛。一切佛从时间来说,那是过去、现在、未来。从空间来说那就是;此方、他方。十方。然后修持一切法;法门无量誓愿学,庄严一切国土,度脱一切众生,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都是一切的一切。『穷虚空,遍法界』,心量的广大,真可说是:虚空一样的广大,大海一样的渊深!因为菩萨,当然了,他这种量是虚空法界的,特别大乘佛法,往往都是虚空法界,虚空众生无尽,我愿力无穷,所以他面对的对象,不是一个小世界,不是某一部分人,当然了,佛法开始还是以人类有情为主,为要点,然后才能去扩展。我们以前学过修慈心,慈心先针对自己比较亲近的人,你容易生起这种同情心怜悯心。然后再去扩展这种生疏的人,再去扩展你所怨敌的人。然后再去扩展其他的有情,慢慢这个量上;南方、北方、西方、东方、四 上下,这样达到无边,达到四无量心,这是菩萨所面对的对象,但是开始的时候,还是从我们身心来做的,切近处来做的,不是一开始就漫无边际的那么去做,开始还是不行的,还是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方向的。


 所以【这样的'''大愿,大行,大果,'''如没有无限的精进,是不能成就的。】
 所以【这样的'''大愿,大行,大果,'''如没有无限的精进,是不能成就的。】
第100行: 第99行:
 【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2】的心量。】
 【 所以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2】的心量。】


  所以 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的心量。没有厌足,因为在解脱道来说,在《杂阿含经》里也有。就是修道品也是没有厌足;初善、中善、后亦善,善义、善味,它从始至终都是追求这个善法功德,也是没有厌足。什么时候达到证得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
 菩萨的精进度,应有无厌足的心量。没有厌足,因为在解脱道来说,在《杂阿含经》里也有。就是修道品也是没有厌足;初善、中善、后亦善,善义、善味,它从始至终都是追求这个善法功德,也是没有厌足。什么时候达到证得阿罗汉,才达到无学位,不需要学了。


 但是菩萨是没有停止的时候,没有厌足的时候,所以这个《大智度论》也有问说;没有厌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
 但是菩萨是没有停止的时候,没有厌足的时候,所以这个《大智度论》也有问说;没有厌足,这个是在下边注解里:
第106行: 第105行:
 【【2】《大智度论》卷16:「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夫,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问曰:'''心无厌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办,所愿已成,是则应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亦应舍废,云何恒无厌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转多,转无水相,则应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应复行,云何恒无厌足?答曰: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譬喻为比。如穿井力少,则不能得水,非无水也;若此处无水,余处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大正25,179a15-b22)】
 【【2】《大智度论》卷16:「于诸善法修行信乐,不生疑悔而不懈怠,从一切贤圣,下至凡夫,求法无厌,如海吞流,是为菩萨心精进。'''问曰:'''心无厌足,是事不然!所以者何?若所求事办,所愿已成,是则应足。若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亦应舍废,云何恒无厌足?如人穿井求泉,用功转多,转无水相,则应止息;亦如行道,已到所在,不应复行,云何恒无厌足?答曰: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譬喻为比。如穿井力少,则不能得水,非无水也;若此处无水,余处必有。如有所至,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大正25,179a15-b22)】


 心无厌足,是事不然! 为什么呢?若所求事已经办了,所愿已经达成了,是应该满足了。如果说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也应该去舍弃了,为什么要恒常的没有厌足?如人打井求水,用功转多,就是打了很多地方,挖了很多坑,但是都没有见到水,这时候你应该停止了。然后说;亦如行道(这个行道可能是行路)就是说你在修道,你去哪里,你已经达到了目标,到了你的目的地,不应该再去行了,为什么还要永久的无厌足?
 心无厌足,是事不然!为什么呢?若所求事已经办了,所愿已经达成了,是应该满足了。如果说理不可求,事不可办,也应该去舍弃了,为什么要恒常的没有厌足?如人打井求水,用功转多,就是打了很多地方,挖了很多坑,但是都没有见到水,这时候你应该停止了。然后说;亦如行道(这个行道可能是行路)就是说你在修道,你去哪里,你已经达到了目标,到了你的目的地,不应该再去行了,为什么还要永久的无厌足?


 回答就说;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来譬喻的。如打井为少,则不能得水,穿井为少,意思你打井挖这个坑,挖的太少了,所以你得不到水,不是没有水。若此处无水,其他路上必然有。如果你不断的去挖,挖到了,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
 回答就说;菩萨精进,不可以世间来譬喻的。如打井为少,则不能得水,穿井为少,意思你打井挖这个坑,挖的太少了,所以你得不到水,不是没有水。若此处无水,其他路上必然有。如果你不断的去挖,挖到了,必求至佛;至佛无厌,诲人不倦,故言无厌。
第122行: 第121行:
 【 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因此,】
 【 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因此,】


 无厌足,其实在我们世间来说,我们可能求财富,求的这种幸福感,好像是 永远没有厌足的,所以我们觉得它和佛法相比,感觉佛法看不见摸不着的,世间的利益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有了还想有,有了还想有,他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你看现在这个世界,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了千万,还要亿,甚至几百亿,几千亿,没有止境。
 无厌足,其实在我们世间来说,我们可能求财富,求的这种幸福感,好像是永远没有厌足的,所以我们觉得它和佛法相比,感觉佛法看不见摸不着的,世间的利益比较具体,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有了还想有,有了还想有,他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你看现在这个世界,人心不足蛇吞象,有了千万,还要亿,甚至几百亿,几千亿,没有止境。


 佛法;你要说佛法这些功德,功德在哪里?有没有价值,做那么多善法能值多少钱呢?这只有说人的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认可它,因为我们现在的价值观,都是锁定在这种物质财富上,那是我们的唯一的价值,有了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能买一切,所以现在有了钱可以说能买名闻利养。甚至用钱能买佛法的功德,能消你的罪业。现在有钱,都用钱来买这个东西。
 佛法;你要说佛法这些功德,功德在哪里?有没有价值,做那么多善法能值多少钱呢?这只有说人的这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认可它,因为我们现在的价值观,都是锁定在这种物质财富上,那是我们的唯一的价值,有了钱能使鬼推磨,有了钱能买一切,所以现在有了钱可以说能买名闻利养。甚至用钱能买佛法的功德,能消你的罪业。现在有钱,都用钱来买这个东西。
第144行: 第143行:
 【 某乙也尽力收获,要收割圆满了,才告一段落。在工作的努力方面,也许某甲更紧张,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某乙才是精进的。】
 【 某乙也尽力收获,要收割圆满了,才告一段落。在工作的努力方面,也许某甲更紧张,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某乙才是精进的。】


 某乙同样也尽力的收获,他要收割圆满了才告一段落,因为收割圆满了,就等于说是譬喻菩萨。 所以 在工作的努力方面也许某甲更紧张。某甲是指第一个,得到一些就回家休息了,这样他更紧张,为什么紧张呢?因为他着急回家休息,所以他也努力,早早的收回一些够自己用的 ,然后就回家了,所以他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某乙才是精进的,就是下边收获圆满的这个,他是精进的的,这就是菩萨的精进,他不是有限的精进了,等于说他是无限的,就是不知足的。声闻的是有限的,他得到了涅槃,自己解脱,就完事大吉了,就无学了,不落后有,不再来人间了。
 某乙同样也尽力的收获,他要收割圆满了才告一段落,因为收割圆满了,就等于说是譬喻菩萨。在工作的努力方面 也许某甲更紧张。某甲是指第一个,得到一些就回家休息了,这样他更紧张,为什么紧张呢?因为他着急回家休息,所以他也努力,早早的收回一些够自己用的,然后就回家了,所以他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某乙才是精进的,就是下边收获圆满的这个,他是精进的的,这就是菩萨的精进,他不是有限的精进了,等于说他是无限的,就是不知足的。声闻的是有限的,他得到了涅槃,自己解脱,就完事大吉了,就无学了,不落后有,不再来人间了。


 【这样,声闻的急求自了,如丧考妣,在大乘法中,不能说是真精进。】
 【这样,声闻的急求自了,如丧考妣,在大乘法中,不能说是真精进。】
第162行: 第161行:
 所以【 总之,无厌足的,不休止的善行,才是大乘的精进!】
 所以【 总之,无厌足的,不休止的善行,才是大乘的精进!】


 无厌足不休止其实这个是从总体来说吧;比如说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比如说在一个僧团,或者在一个团队里,大家每天都在学习,持戒、修禅、修观,这个团队里,别人都在用功,你不可能是自己在那块开小差懈怠,这样团队的力量会能够摄受人的注意力,这种精进力,这样它能够带着一起去用功,去修行,这样可能精进能够延续的长,进度也快,如果说我们处在一个散漫的杂染的环境中,那可能是就慢一些了 ,因为菩萨道是侧重在在家,所以在家就没有团队的一个摄受力,这样也只能靠个人的这种自我的约束力,也只能说这种自增上,法增上,和世间增上了。也能够对法有这种「信欲勤」;等于说你对三宝有信,你自然就有愿,有愿自然就有行,所以我们的精进力,其实它是和我们这个信愿挂钩的,如果说我们没有了精进,说明我们没有了信愿,所以有了信愿,它就会带动我们这个欲勤
 无厌足不休止其实这个是从总体来说吧;比如说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比如说在一个僧团,或者在一个团队里,大家每天都在学习,持戒、修禅、修观,这个团队里,别人都在用功,你不可能是自己在那块开小差懈怠,这样团队的力量会能够摄受人的注意力,这种精进力,这样它能够带着一起去用功,去修行,这样可能精进能够延续的长,进度也快,如果说我们处在一个散漫的杂染的环境中,那可能是就慢一些了。


 所以这个信,它是我们情感方面的,对三宝,对佛法,对修道,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热心,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他的力量可能比较充足,有这种愿求,或者有这种求。求当然了,一个是求法、求 道。一个是求佛陀的这种圆满之果,但圆满的果,它需要累积很多福德智慧功德才能完成,那就要去利他,去利他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这方面可能要保持一种悲心, 就是 慈悲 你才能有这种热度,没有慈悲,那对他人的这种关心可能就少了,因为没有悲心,可能对世间比较漠不关心,这样菩萨道就不容易长久。修菩萨道我们前面学到;要依三心来行六度,用六度来圆满三心,这样我们有这种菩提心的信愿。如果说只是信它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退,所以要结合智慧。但是有了智慧没有悲,它还容易堕入二乘。所以还要培养这种慈悲,这样才能稳定我们的菩提心,它不容易退失,所以这个慈悲还是比较坚固,当然了,这需要慢慢去增上,慢慢长养,所以这种慈悲的长养,慈悲的增上,还有专门增长慈悲的方法,这个在《学佛三要》里有详细的一个解说。
因为菩萨道是侧重在在家,所以在家就没有团队的一个摄受力,这样也只能靠个人的这种自我的约束力,也只能说这种自增上,法增上,和世间增上了。也能够对法有这种「信欲勤」;等于说你对三宝有信,你自然就有愿,有愿自然就有行,所以我们的精进力,其实它是和我们这个信愿挂钩的,如果说我们没有了精进,说明我们没有了信愿,所以有了信愿,它就会带动我们这个欲勤。
 
 所以这个信,它是我们情感方面的,对三宝,对佛法,对修道,他始终保持着一种热心,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他的力量可能比较充足,有这种愿求,或者有这种求。求当然了,一个是求法、求 道。一个是求佛陀的这种圆满之果,但圆满的果,它需要累积很多福德智慧功德才能完成,那就要去利他,去利他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这方面可能要保持一种悲心,慈悲你才能有这种热度,没有慈悲,那对他人的这种关心可能就少了,因为没有悲心,可能对世间比较漠不关心,这样菩萨道就不容易长久。
 
修菩萨道我们前面学到;要依三心来行六度,用六度来圆满三心,这样我们有这种菩提心的信愿。如果说只是信它不稳定。遇到事情容易退,所以要结合智慧。但是有了智慧没有悲,它还容易堕入二乘。所以还要培养这种慈悲,这样才能稳定我们的菩提心,它不容易退失,所以这个慈悲还是比较坚固,当然了,这需要慢慢去增上,慢慢长养,所以这种慈悲的长养,慈悲的增上,还有专门增长慈悲的方法,这个在《学佛三要》里有详细的一个解说。


'''三、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
'''三、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


 菩萨精进的时候又分身精进和心精进;那么最重要的是心有无限的精进。
 菩萨精进的时候又分身精进和心精进;那么最重要的是心 有无限的精进。


 所以【在修学的进程中,有时会山穷水尽,无法再进,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萨的精进,现有的(体力、智力、财力、能力)力量,虽是可尽的,而内心的无限精进,却是永不停止的。】
 所以【在修学的进程中,有时会山穷水尽,无法再进,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萨的精进,现有的(体力、智力、财力、能力)力量,虽是可尽的,而内心的无限精进,却是永不停止的。】


 在修学过程中,山穷水尽,无法再进。其实这个就是在修学的过程中 ,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情况,很多的这种遭遇,所以就容易终止,或者容易退失,但是菩萨的精进,他现有的力量,现有的力量就是体力、智力、财力、能力、虽然是可尽的,而内心的无限精进,是永不停止的。因为这个就是,菩萨他这种内在的心精进,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修学过程中,山穷水尽,无法再进。其实这个就是在修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情况,很多的这种遭遇,所以就容易终止,或者容易退失,但是菩萨的精进,他现有的力量,现有的力量就是体力、智力、财力、能力、虽然是可尽的,而内心的无限精进,是永不停止的。因为这个就是,菩萨他这种内在的心精进,还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大智度论》有分;身精进就是布施、持戒。心精进就是忍、禅定这种观慧,智慧道是心精进,福德道是身精进,因为菩萨这一生,人的体力、财力、能力、这些都是表现于外的,就是我们身体的这种力量,身体的力量,因为人 有老病死,他是有尽的时候,而内心的无限精进,其实永不停止。
 所以《大智度论》有分;身精进就是布施、持戒。心精进就是忍、禅定这种观慧,智慧道是心精进,福德道是身精进,因为菩萨这一生,人的体力、财力、能力、这些都是表现于外的,就是我们身体的这种力量,身体的力量,因为人有老病死,他是有尽的时候,而内心的无限精进,其实永不停止。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承认失败,放弃努力,是真正的失败了!】
 【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承认失败,放弃努力,是真正的失败了!】
第184行: 第187行:
 【  故事说:有旅客在山中前进,被山鬼障住了路。旅客举左手去打他,可是左 手被捉住了。再用右手,左足,右足,末了用头去撞他,头又被鬼缚住了。山鬼说:好勇敢的旅客,你现在还有什么能耐呢?旅客说:我的心,将永远不受束缚而要求前进。山鬼佩服他的胆量与毅力,就让路而让他过去。【3】】
 【  故事说:有旅客在山中前进,被山鬼障住了路。旅客举左手去打他,可是左 手被捉住了。再用右手,左足,右足,末了用头去撞他,头又被鬼缚住了。山鬼说:好勇敢的旅客,你现在还有什么能耐呢?旅客说:我的心,将永远不受束缚而要求前进。山鬼佩服他的胆量与毅力,就让路而让他过去。【3】】


 故事说:有旅客在山中前进,被山鬼障住了路。旅客举左手去打他,可是左 手被捉住了。再用右手去打他,右手也被被捉住了。然后又用脚去踢,这样左脚右脚。都被给捉住了。然后这个四肢被困住了,那就用头去撞他,结果头也被他给捉住,绑住不能动了。所以能动的地方。都被他给困住了。所以山鬼说;你好勇敢的旅客,你现在还有什么能力呢?你还有什么招儿,你去使吧!然后旅客说:我的心,将永远不受束缚而要求前进。因为你只是束缚了我的身体,但你没办法束缚我的心呐!我的心是永远要求坚前进的,这样山鬼就佩服他的胆量和毅力,然后就让路而让他过去。这个山鬼是经典中的故事 印度都有这些故事来说明,人的精进力,或者这种信念力。其实我们看一些这个战争片儿,你看过去那种党员,党史,那些党员被这个国民党给抓住,然后去严刑拷打,甚至是面临杀害。他们也有这种意志力,他们这种意志力或那种精进力也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所以,就是这种英雄主义,虽然它是过去了,但是想想他们当时的那种信念,那真的是宁死不屈的,也是这种虽然我身体死了,但是我心永远向着光明,永远不会屈服的!如果说我们修学佛法,也有这种勇气,它就会带来那种无限的精进力,虽然我身体有病了,身体老了,但是我心可能永远都是向着光明,向着佛道,向着圣道去努力,这一生,我们生命到尽头了,那我还有未来。所以,这种菩提愿,它永远驱使着我们去进修圣道,去努力获得更多的智慧功德,福德功德。
 故事说:有旅客在山中前进,被山鬼障住了路。旅客举左手去打他,可是左 手被捉住了。再用右手去打他,右手也被被捉住了。然后又用脚去踢,这样左脚右脚。都被给捉住了。然后这个四肢被困住了,那就用头去撞他,结果头也被他给捉住,绑住不能动了。所以能动的地方。都被他给困住了。所以山鬼说;你好勇敢的旅客,你现在还有什么能力呢?你还有什么招儿,你去使吧!然后旅客说:我的心,将永远不受束缚而要求前进。因为你只是束缚了我的身体,但你没办法束缚我的心呐!我的心是永远要求坚前进的,这样山鬼就佩服他的胆量和毅力,然后就让路而让他过去。这个山鬼是经典中的故事
 
印度都有这些故事来说明,人的精进力,或者这种信念力。其实我们看一些这个战争片儿,你看过去那种党员,党史,那些党员被这个国民党给抓住,然后去严刑拷打,甚至是面临杀害。他们也有这种意志力,他们这种意志力或那种精进力也像「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所以,就是这种英雄主义,虽然它是过去了,但是想想他们当时的那种信念,那真的是宁死不屈的,也是这种虽然我身体死了,但是我心永远向着光明,永远不会屈服的!如果说我们修学佛法,也有这种勇气,它就会带来那种无限的精进力,虽然我身体有病了,身体老了,但是我心可能永远都是向着光明,向着佛道,向着圣道去努力,这一生,我们生命到尽头了,那我还有未来。所以,这种菩提愿,它永远驱使着我们去进修圣道,去努力获得更多的智慧功德,福德功德。


 如果说我们对佛法有这种信愿力,那真的成就也不难,因为我们中国,可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是拿来比喻的,因为古代印度,可能跟他们那种文化背景有关,都是那种历史传说,佛陀的过去生的他的行为,好像和我们现实太有点接不上轨。所以,其实世间人有这种宁死不屈的这种信念力,他就会有这种精进力,因为精进力它就是从信愿来驱使的,他不是没有信,没有信你是盲目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你精进往哪里去努力,你肯定要有一个目标,要有个信念,你才不断的去努力,去拼搏,去用功!
 如果说我们对佛法有这种信愿力,那真的成就也不难,因为我们中国,可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历史人物,可以是拿来比喻的,因为古代印度,可能跟他们那种文化背景有关,都是那种历史传说,佛陀的过去生的他的行为,好像和我们现实太有点接不上轨。所以,其实世间人有这种宁死不屈的这种信念力,他就会有这种精进力,因为精进力它就是从信愿来驱使的,他不是没有信,没有信你是盲目的精进,那是不可能的。你精进往哪里去努力,你肯定要有一个目标,要有个信念,你才不断的去努力,去拼搏,去用功!
第190行: 第195行:
 【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如由于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
 【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如由于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


 因为人生在世,有这种肉体,肉体它有好的时候,它有衰弱的时候,力量不足了,无法继续保持一种精进的决心,精进的决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实时能够有这种愿力,能生起这种信愿力,这样对佛法对三宝,他保持着一种热诚,可能哪怕我们身体不行了,跑掉了,但这种热热诚促使我们这种信愿,让我们以后还能够延续这种修行之路,所以这种精进力,还是保持着佛法的一种信愿,其实还是离不开信愿的,但是信愿还是离不开我们的闻思。所以这种信愿;因信而去修正见,依正见它又会增上我们这种正信,它都是相互促成的,所以说;二因二缘生正见,有正见就有信,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勤,所以这个法,它是相关的,都是连带的,它都不是一种孤立的而有的,这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因为人生在世,有这种肉体,肉体它有好的时候,它有衰弱的时候,力量不足了,无法继续保持一种精进的决心,精进的决心;其实就是要我们实时能够有这种愿力,能生起这种信愿力,这样对佛法对三宝,他保持着一种热诚,可能哪怕我们身体不行了,跑掉了,但这种热热诚促使我们这种信愿,让我们以后还能够延续这种修行之路,所以这种精进力,还是保持着佛法的一种信愿,其实还是离不开信愿的,但是信愿还是离不开我们的闻思。所以这种信愿;因信而去修正见,依正见它又会增上我们这种正信,它都是相互促成的,所以说;''' 二因二缘生正见''' ,有正见就有信,有信就有愿,有愿就有勤,所以这个法,它是相关的,都是连带的,它都不是一种孤立的而有的,这段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3】《大智度论》卷16:「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崄难处;是中有罗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大正25,174b3~13)】'''
'''【【3】《大智度论》卷16:「譬如释迦牟尼佛,先世曾作贾客主,将诸贾人入崄难处;是中有罗剎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足复黏着;复以左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我心终不为汝伏也。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要不懈退!鬼时欢喜,心念此人胆力极大。即语人言: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放汝令去!」(大正25,174b3~13)】'''
editor
2,114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