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今天,因为前面讲到佛说精进度,福智之资粮。无厌心如海,力尽而不止。
| |
|
| |
| 精进度,通福智之资质资粮的。在这个修行过程中,虽然说有的是侧重在智慧道,其实如实的说,福德道和智慧道,都需要精进度来促成。前面是讲到这种精进度,能够完成福德道和智慧道,但这里就谈到他要对治两种障。所以我们要对治这两种障,才能够完成这种精进。推延着世乐,一个是推延,我们总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原因就是我们去贪着这种世间的乐,所以去推延。
| |
|
| |
| 然后还有一种没有自信心,自信心不够,有一种自我轻视的心理,有一种怯懦的心理,这个都是障碍我们精进的。
| |
|
| |
| 我们虽然说需要精进,但是还要克服这两种障碍。这个其实也很现实的,我们无论是做世间事业,还是修行佛道,其实都有这种拖延的懈怠性和这种心的脆弱性。
| |
|
| |
| 所以这里,讲到对于大乘佛法不能精进修学,它不出于两种的障碍:
| |
|
| |
| 一 、不想进修,
| |
|
| |
| 二、不敢进修,
| |
|
| |
| 不想进修,当然是我们的一种推延;不敢进修,是我们的一种怯懦。
| |
|
| |
| 首先,讲到 不想进修。
| |
|
| |
| 佛道这样的功德,为什么不想进修。不是推延懈怠,就是杂染着世乐,就是这种不想进修,肯定有这两方面原因。
| |
|
| |
| 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生活好了,想现在趁年轻,趁这种福乐,先享受世间的福乐吧,然后等我享受完了,我再去修行;或者等我年老了,没事儿了,我再去修行,所以趁着美好的时光,去享受美好的生活,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染着的一种世间的欲乐,其实这是很现实的。
| |
|
| |
| 所以下边儿就说,懈怠,因为推延就是懈怠,他有的确实就是懈怠成性,什么好事都懒得去做,不能努力去做。总是推延又推延了,今天推明天,今年等明年,这样的根基,是难得猛进的,难得积极努力去做好的。其实从世间法来说,也有这种惰性,不管什么事情,反正现在能享受就享受。真正的说,那么努力,那么拼为了啥呀,那么辛苦,所以就及时的享乐。
| |
|
| |
| 这样就会慢慢养成一种懈怠成性,就养成一种懈怠的习惯。就是什么好事儿,都不想去努力。因为好事,我们在世间来说吧,好事儿想是想,但是一做的时候就难,因为什么好事儿想做成功的都不容易。所以,他就自然而然的一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就不努力。不努力其实就是一种懈怠成性的习惯,这样就等以后再说吧。等以后有这种因缘,有这种机会,如果这样就一天一天就拖延过去了,因为时间不等人了,不知不觉,我们就年老了,一转身,头发就白了。
| |
|
| |
| 如果能多多的忆念人命在呼吸间,死亡是不分老年和少年的。然后这里头你看,人命在呼吸间,这是一个法义。这个典故,我们都学过。还有这个死亡部分,老年与少年,所谓的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世间人可能是这种话都很容易说的。再一个就是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不要入了宝山,空手而回。但是我们在学习闻法趣入章也学过,但是往往学过之后,还是不容易忆念起来,遇到这些享受的事儿,可能还是被欲乐所吸引、所诱惑。
| |
|
| |
| 所以,就难以舍掉这种五欲的生活。所以这种多念无常,你看我们念这几种法义,一个是人命在呼吸之间;一个是黄泉路上不分老少;一个是人生难得;最后就是多念无常。这样的警策我们去往修道这方面来用功。所以如果说我们前边这些学过的东西,基本上这个时候,可能都忘记了,基本上想不起来了,想的都是我能够多多的享受那种乐的感受,乐的环境,乐的生活。可能这个比较吸引我们,对于佛法的这种无常观;人生难得;人命在呼吸间,;可能这个时候,不容易想,就会随着这个五欲的境界走了。
| |
|
| |
| 所以这个就是懈怠成性,就会有这种推延的这种惰性。
| |
|
| |
| 然后,下边是贪着世乐。
| |
|
| |
| 有些贪染世间乐事,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忙得不亦乐乎,这就是不想进修佛道。
| |
|
| |
| 其实,人们这种享受生活也挺忙。今天想起来,去哪里有美味去吃一吃。明天,想起来说哪里有美景去旅游旅游。其实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这种好的事情,欲乐的事情,可能不容易忘,人们在这种忙碌辛苦之中,也要能够放松放松,享受享受。所以,这种贪染世乐,如果从世间来说,是人的正常的生活。
| |
|
| |
| 但是在佛法中,它就是我们精进的一种障碍,但是我们在里边,都已经懈怠成性了,好像感觉不出这种对精进修行所产生的一种障碍了,感觉这是很正常。
| |
|
| |
| 所以如果说能思察是世乐的不究竟,多引起未来的苦果,如刀头蜜一样,减少世乐的贪染,就会进修法的利乐。
| |
|
| |
| 其实这个我们在皈依法宝章那块儿,丘井空聚落,那个 譬喻里头,就是三法印的这种譬喻。
| |
|
| |
| 一个人在山路上走,一不小心掉到枯井里头,然后抓着一个藤索,藤索上面有蜂蜜,一抬头蜂蜜掉到口里,他就被这一点的蜂蜜就陶醉了,忘乎所以了。下边有毒蛇,还有这个命根,马上就要被老鼠给啃断了。这个时候也没有功夫顾虑到这些危险,只是被这小小的甜蜜给陶醉了。人类享受世间的快乐,其实也是这样的,它会引起这种过患。过患就是这种刀头蜜有割舌的危险。因为这种蜜是让我们忘乎所以,忘乎这种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对佛法的进修产生的懈怠障碍,还浑然不觉。
| |
|
| |
| 所以在三乘共法章学的这种欲乐,它是坏苦。还有那种行苦,苦苦。但是这个如果不观察,我们是体会不出它有什么过患,都会沉溺在这种小小的甜蜜之中、欲乐之中不能自拔。陷入这种娱乐的深渊,就不能自拔了。因为我们的心本来就是避苦趋乐的,这样就顺从于我们这种情感,就很难再从中觉醒,就是警觉。
| |
|
| |
| 所以这也是推延著世乐,一个是懈怠成性,一个是染着世间五欲之乐。从这两方面来谈到我们,进修佛法的障碍。
| |
|
| |
| 二、不敢进修,
| |
|
| |
| 上边儿是不想进修,你看这种不想进修的这两种原因,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所以有这种程度上的不同而已,有的可能程度上比较重一些,有的程度上比较轻一些。
| |
|
| |
| 不敢进修,这是大多数人有这种心理的,为什么不敢进修,因为自己轻视自己,觉得现在末法时期,自己根钝障重,深广无边的佛道实在无法成功。这样的心性怯弱,就不敢承担下来了,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这类心性怯懦的人,这个众生,容易退取小乘,走迂回的路子。
| |
|
| |
| 因为行菩萨道太难了,还是先解脱吧。解脱后再回小向大,这样就是退取小乘,走迂回的路子,就是回小向大了。但是,这也是一种正常的人性,大多数人所具有的这种根性。
| |
|
| |
| 因为原先,我们也谈到菩萨道,他离的世间非常的久远,你要学习的东西就很多很多。你要累积福德资粮,要各种的福德道,善法,摄取一切善法,能够归向佛道。
| |
|
| |
| 当然我们要学的法门很多,而且还要生起这种悲悯众生的这种悲愿之心,生起这种慈悲之心。可以想起来的时候,就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呀,就像那种望洋兴叹的感觉。
| |
|
| |
| 其实这个不敢进修,我们原先也谈到,我们修行圣道,有一种畏惧心理,感觉太难,但是我们对生死轮回,长夜在轮回之中生死,是从来都没有感觉难。那我们就等于说生死轮回,没有心怯弱,反而对修行产生一种怯弱,这就是我们众生,由于无明贪爱,认识不到我们轮回生死中大的苦迫。
| |
|
| |
| 所以我们在皈依三宝章的时候也谈到过,我们皈依三宝,有没有这种求救的心情,在无尽的生死之中,有没有说去寻求一个终究的皈依处。如果说皈依的时候,没有这种心情,那当然对修行佛道来说,这种心情肯定也不是那么恳切了。所以皈依了三宝,就是等于说我们,要有这种皈依的心情,要有这种求救护的心情。
| |
|
| |
| 我们在闻法趣入章的时候也谈到,我们要有病想、药想、医治想。我们是应该认为自己是有病的人。什么病,生死之病。身病是老病死;心病是贪嗔痴;皈依了三宝,那就应该有求治病的这种要求;然后要学法是为了服药。所以我们学佛,要有这种听经闻法,要有病想、药想、殷重疗治想。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求医生治病的心理。
| |
|
| |
| 若身体得了重病,每个人都希望找到医生来解除自己的病,医生开的药,也马上就要去服用。
| |
|
| |
| 但是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佛法给我们开的这个药,让我们去服的时候就难了。背着药方不去服药,其实也是这样子的。我们对这种治我们病,好像说总想用那种简单容易的,这样怎么能够治好病,对这个病需要我们自己了解到,需要恳切的下一番苦功,才能够把这个深入髓骨的这个病,贪嗔痴的病根拔除。因为它已经病入膏肓了,但我们对生死不是那么要求强烈治病的时候,肯定我们,愿意在轮回之中沉沦,不感觉到怎么恐惧。
| |
|
| |
| 反而对修行佛道恐惧起来了,这就是我们众生,愿意轮回,不愿意出离。
| |
|
| |
| 所以我们精进力就不容易生起来。
| |
|
| |
| 这一段是对治这两个障碍:一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
| |
|
| |
|
| |
| 下边就是别说怯障,有三种的怯弱心。因为心生怯弱,就是不敢进修了。
| |
|
| |
| 下边要继续详细的解释。这种怯弱是分三种
| |
|
| |
| '''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 |
|
| |
| 因为想达到佛果的圆满,太遥远。要达到福德智慧的圆满,确实不容易一下子就能够成就的。要经历多少多少的功德的积累,然后还长时间的,处于生死之中。
| |
|
| |
| 因为修行佛道,要在生死中去修,这样就对长时间处于生死,产生了一种畏惧。
| |
|
| |
| 然后资粮又是那么的广大,没有边际的资粮。因为前面学到这种福德资粮,要有无边的善法,无边的功德相应。
| |
|
| |
| 那我们这种发心也好,修行佛道也好,要积累这种无量的,因为大乘的精进和声闻的精进不同嘛。
| |
|
| |
| 其实大乘没有限量的精进;声闻是有限量的。这样,无论是智慧还是福德,那都是一切的一切,十方佛,十方世界,无尽的众生,无尽的烦恼,无尽的法门,这些无边的资粮,都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去累积起来,所以这个资粮无边。然后在这种久处生死之中,来磨练我们的道心。所以,就需要我们不要去退缩。
| |
|
| |
| 首先,讲到心性怯弱,不敢进修深广大圆满的佛道。每每从三方面会怯弱退屈下来。
| |
|
| |
|
| |
| 有时候是为这种因,听说圆满的佛果是永尽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就自己觉得不行,我怎么能得到圆满的佛果,这样就退屈起来,也确实是满果亦难行。
| |
|
| |
| 佛陀的圆满的这种成果,那真的需要到这种无量的功德,无量的智慧累积,才能圆满的。所以,他是还要断除一切的过失,只是你圆满功德的,自然要断一切的过失。才能圆满一切功德。这样,其实就容易,自己怯懦感觉自己不行。
| |
|
| |
| 这个就像说我们想争取做一个国王一样,我们现在感觉想做个国王,那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那得那积累多大的功德、智慧。感觉很难,那我宁可不做那个国王,我愿意当一个自由的老百姓。所以,这样我们就感觉到自己不行,就退屈下来了。
| |
|
| |
|
| |
| 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转念,去对治这些怯弱的心理。应该想,十方无数无量的菩萨都能修行圆满而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所以说:'''彼亦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
| |
|
| |
| 从前,曾经堕落恶道的,现在已经成佛了。
| |
|
| |
| 因为佛陀在本生故事里头,佛陀也曾经堕过恶道啊。他也曾经轮回过呀。那他现在已经圆满修成佛了。那么即便现在还在恶道中的,他只要说能够有心修行,将来也能够成就佛道。所以恶道众生都会成佛,自己现在难得的生在人间,还能知道佛法的正理,也知道能够奉行善行,为什么反而怕不能成佛。
| |
|
| |
| 其实,这一块,就是能够想别人都能够成就,我为什么不能。世间其实也有这种思想的,马云能够作一个亿万的财富家,我为什么不能。我也不比差,我也能够争取做一番大事业,也当做一个企业的创造者。
| |
|
| |
| 其实,世间有这样的人的,他在做生意,他可以去竞争,你看他可以说去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但是能不能成,还是需要要去拼搏一把,世间有这种人。但是对我们修行佛道来说,其实也是应该这样的。
| |
|
| |
| 既然,这些十方菩萨他们都能够修行,都能圆满成就了,我为什么不能,我经过努力,也会不比他们差,经过一番的用功、精勤、修学,也可能能够达到这个结果。
| |
|
| |
|
| |
| 所以,我们原先学到这种理佛性,行佛性。只要说我能够发心,他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只要发这种愿,虽然说没有必然性,但是你要不发心,连成就的机会都没有。
| |
|
| |
| 当然这个还需要我们去这样的去激励自己。这在佛法中,在杂阿含经中有,有的经文也是这样,就是杂阿含经有一经说:依爱断爱。
| |
|
| |
| 还有一经说:依慢断慢,为什么依慢能断慢?
| |
|
| |
| 这不就是矛盾吗,不可能呀,本来慢是我们修行去要断除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依慢来断慢?
| |
|
| |
|
| |
|
| |
| 所以,我这答案是给比丘尼一个比丘尼,讲了一个经,然后他就说,为什么依慢能断慢,依慢就说,你看其他的比丘,他们经过了自己刻苦的用功,他们都能够得到三学增上,能够断除自己的我见自己的,烦恼,他们,都能够降服自己,我为什么不能
| |
|
| |
| 它也是一种慢心,就是你要能修行圣道,我也不比你差,我也能做到的。其实我们这个慢心在世间来说,你有能力,我也不比你差,我也比你低不了哪去,。其实就是一种用慢来激励自己,激励自己。然后,你可以去,一种激发吧,也可以去闻法,去修戒定慧。因为人家都能够修成就,修戒、修定,能够成就圣道,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就是他,
| |
|
| |
| 因为去和人家去比,不比别人差,有这种激发自己的潜能,这样,他就因此而断除了烦恼,最后断除了烦恼也得了圣道。这样就是因慢而断了自己的这个我慢就是我见,然后得了圣果。
| |
|
| |
|
| |
|
| |
| 其实这个大乘法其实也是这种意思,是不是无量的菩萨都成佛了,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所以笔记丈夫我也我也是一个大丈夫我也不应该自己轻视自己呀,而且退去是不是就像我们一般讲的,我也不比你差是不是
| |
|
| |
| 你那也不比我高到哪里去了。当然这种慢,用在修道上,它是一种具有自我激励,那用的这种增长我慢心我那种世俗对我们,当然了,它是一种障碍了。所以,这个就是一种自我的一种激励的一种方法啊。下边就是说畏惧菩萨的难行内因听说菩萨行难行,苦行,要施舍手足头目等,觉得太苦太难,
| |
|
| |
| 自己做不到,就不敢进行对齐了,这也不对,那么这个怎么去对峙所以,这种畏惧吧,所以他总要去对峙这种用这种啊转我们这个念头,我们应该这样想,从无量世以来,美堕落在恶道之中,说不尽的苦都受了,为什么修佛道,修行佛怕哭起来,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其实,那真的很多很多恶道之苦我们都受过了。不过,我们有隔音之谜在头一层可能忘了而已
| |
|
| |
| 其实这个就能够牵扯到我们这种因果业报的思想,我们在文化当中,其实谈到这种业果业报我们这个业,其实只要你造了恶业,他百千万劫都不会失去的,因缘汇聚,他一定会受报,不过,它有限报,申报后报的差别而已,只要你没解脱我们无始以来积累的这些叶子,它早早晚晚了要报的。你看为什么有轮回就算我们,修缮,你升到了天,在人间,你不再去接着修行,在修人天功德,那肯定,你这种善业报尽,
| |
|
| |
| 那剩下来的就是恶报,就是恶业会现前的这个在五成功法上,对我们这个有业有报这种事件,证件,就已经对这方面有了一种深刻的认知。那如果说对修行菩萨道,如果说,我们没有一个长远的一种信任其实难免还会,在以往的这种轮回之中,延续不止永远,在长夜轮回之中不知道处理,所以,这个感觉到修行难,但是这种无尽的轮回生死为什么就不难没有这种困难的一种心理
| |
|
| |
| 是不是那么多的苦都受了,不不知道害怕修行圣道怕吃苦,来下边儿就做个 pe ,如长久的病,痛苦,痛苦不堪就是长久的病啊。让我们痛苦不堪,受一次手术就能彻底的治疗,因是肾因受手术而来的小苦,难道不能忍受吗当然了,这个不用说,大多数人为了保命,他可能会再苦,他都会去忍受这个手术。但是,在我们修行圣道来说,
| |
|
| |
| 这种因为无量劫这种长夜的轮回之苦,和这种修菩萨到这个还是有量的限度之内,让我们受点苦但最后达到处理,达到成就,成佛,是不是从无尽的轮回生死来说,就相当于受一次手术一样。但是问题是说我们,在这种时间的观念里头吧,就把时间的观念,就真的就看得那么遥远,也确实在我们这个凡夫的观念之中吧,确实时间,
| |
|
| |
| 是非常非常遥远的,非常非常漫长的,是不是啊都说大吉都是大吉的,但是其实时间,它也不是确定的,你看这种我们原先算计过。呃天道,它的一天是我们人间的50年,就是最低的天,越往上,它就是人间的时间就越长,是不是到上边兜率天,他一天是我们人间的几千年,他那一天是几千年在网上的时候这种。化乐天,
| |
|
| |
| 他化自在天可能那就更长,他上万年,他那一天上万年,你说他那个一年是我们人间多长时间,是不是啊其实这个时间它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对性,而有的越偏到越往上。他时间在他来说是八万大劫,这是我们人间的时间,按我们人间的时间来算是八万大劫,但是在天道他有这个概念,八万大劫这个概念没有的,他那一天我们人间几万年都过去了,
| |
|
| |
| 甚至说几十万年就过去了。那你说他们的意念就像说大半天他心里起那么一个念头,是不是啊他从观音天落到初三天的时候,时间,还没有成立,这个世界还没有。他转念说,如果有个世界多好他这么一个念头,那下半世界就成了。然后他又一转念头,下边儿要有人类多好,要是有情多诶,他一个念头,下边这个人就诞生了。但是,我们从经文上,感觉不可思议天上一个念头,
| |
|
| |
| 我们人间,其实就几万年就过去了。所以我们这个时间是在相对中产生,这个在中观理论里头讲得比较细,所以如果如果说我们有禅定的话,时间就是很快,是不是一念这个几天就过去了,这个是对着啊这个用这种转念对着我们不敢进修菩萨行,太难行了,经历这么长时间,
| |
|
| |
| 就像人的长久的病痛,经过一个手术就好转了,我们那修行佛道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就相当于一次手术。下面说畏惧长时间生存于广大资粮,听说菩萨现在长久地处在生死海中度众生,时间这样的长,要累积质量又那么的广大无边,觉得自己不了,也就不敢进去了,这是不应该的,这就是一种转念。怎么去对治这种思想啊切入的心理就能够想到菩萨能通达生死如幻,才能在生死中度众生,并非,常在生死中堕落而受苦。而且,
| |
|
| |
| 无边的资粮是无边的功德,还会嫌多吗谁会听说财富多了,怕计算的麻烦其实这就是我们这种观念上的转换。你看菩萨,他能够对时间,对生死,有一个如幻的一种政治界,这当然了,菩萨,他要修,我们这种世俗的缘起,有的这一边和空域的这一边,他都能够关到这种世俗的假象,所以生死如幻的假象,它就没有真实的一种友情众生
| |
|
| |
| 时间,空间,可能太阳融化的这个空间,时间都是我们世俗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观念而已。但如果说菩萨,要看透我这个缘起的现象和缘起的法性,我们那个不会,在相上,去执着实有就会,看到他身侧的这种法性的如幻性,法性,就是他的没有真实性,它这种变化虚妄性,因为它这种因缘和合,它要体现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当然这个菩萨,
| |
|
| |
| 他需要对佛法的一个深刻的观察呀,才能有这种藏在生死度众生的一种正确的观念,它不是长时间在生死中堕落受苦,因为堕落受苦,就是我们一般凡夫的一种观念。菩萨,他已经,这种生人,他已经超越了那种生人,达到法人,法人的时候,他就完全看到的是法师在幻生幻灭,空法生空法也没有一个真实的众生在生死之中受苦了,苦,
| |
|
| |
| 就是众生的一种幻觉,颠倒。所以菩萨他能够有悲心,才能够去,不去取涅槃,也不为生死,没有一个真实的生死,也没有一个涅磐歌曲。这样,他就知道了,是在生死中度众生,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而且,无边的自然是无边的功德。这等于说,像我们时间我们再辛苦再累我们赚的是财富,对不对有了财富我们还会嫌苦我们还会嫌弃我们财富多嘛,是不是你还会嫌弃去计算财富的麻烦。
| |
|
| |
| 其实这个就是转念嘛,无边的资粮,它是我们的功德,它不是我们这个口,可能我们一般人都会感觉,唉呀,我们修行获得这种功德,你要受那么多苦。其实菩萨,你看要布施头颅脏腑身体呀,其实那是菩萨在修到一定程度,对他来说,那都是小菜一碟,是不是就像舍利佛一样,要眼睛挖给你,那有什么就像身体八个毫毛一样,但是没修到那个程度肯定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修菩萨道,就是应该知道菩萨要修到那种程度的时候,
| |
|
| |
| 是不觉得苦的,我们现在之所以苦,是因为我们的观念上,还没有修到位。所以下面说,对这些,由于心性怯懦,尔有褪去心,应该如上面的理论,多多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坚强起来,经济的核弹佛道而不要,使我们退去才好。其实,这就是一种让自己转念来对治这种负面的心理这种没有自信心。所以一般来说,我们要相信自己,要鼓励自己,是不是鼓励自己,就往好处想,
| |
|
| |
| 你要是总往那个负面想的时候,它就会增加我们负面情绪,有的时候负面情绪累积多了,你就不能自拔了。所以菩萨,当然了,我们要激励自己的时候,也是需要从负面的心态,我转念过来,转过来,要么,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一种态度,有一种积极的精神吧。态度可能会升起一种勇气,这样,可能会战胜一些困难。如果说我们,总是负面心理,可能是小小的困难就会给击垮了,打败了。
| |
|
| |
| 其实这种心理哈,在我们生活中吧,这种能够,积极的生活,乐观地来生活吧,可能我们都具备了这种抗压的能力,是不是啊但是在佛法中,也要培养这种抗压的能力,所以,不怕困难,这样才能够磨练自己,人都是在困难之中才能磨练,才能成就自己。所以,就是应该这样转念啊。因为修行也不是一帆风顺,不是一般都给你开对症的,甚至越修行越精进吧,
| |
|
| |
| 这种账单就越多,不精进吧,可能还好一点儿。其实,我们越经济,说明我们这个会会冲击到我们这个懈怠性,由于懈怠性障碍,我们就感觉困难,有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可能会大大的困难吧,他会克服它,就不会当成了困难。你要是那种负面情绪,可能小小的困难就相当于大山一样挡在你面前就过不去了,所以修行捕捉到其实以后锻炼这种信心所以佛法的讲那种大乘起信论,对贪生法一个起信,
| |
|
| |
| 所以就要这么来激励自己。不过,时间也有把成果看得轻易的,认为休息微小的功德就会成佛,因为是不是也有这样这种思想,是不是修行成佛哪有那么难我就一生。那么佛究竟成佛道只是让我们人人喜欢啊。一句佛号就可以成佛哪怕说在关键的时候受到危险,脱口而出,那么佛他就有了成佛的一个种子了,就究竟要成佛了。这个
| |
|
| |
| 或是从进入懈怠中来,或是不知天高地厚,如初生的牛犊不怕虎一样,如自以为然,难道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儿啊也许懊悔不及了,确实因为,虽然说佛法的这种方便引导说你,本来就是佛,你念佛就会成佛啊。对于我们,鼓励他的信心,也不失为一种善巧方便的。但是前面我们学到了这种异行道它是我们增上的一种方便引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究竟,就不要了,它就变成了我们修行的障碍,就是成成佛道的一种障碍了。
| |
|
| |
| 可以说多少的妙方便没有起到方便的作用是产生佛法的一种障碍,这样,就感觉非常的惋惜了。所以佛法的就等于说这种方便,知道它方便的妙用,不失为它的价值,如果说把它当作究竟的佛法,然后把究竟就不要了,那真的是颠倒了。所以,等于说,我们还是需要从正常正常到菩萨的正常到正常的菩萨行,这种累积资粮来成就佛道,不要菩萨道不要我就那一步就成佛。
| |
|
| |
| 所以就是方便法知道它是方便,不能把这个当做究竟法。这一段就是讲到了这种障碍啊两种障碍。特别这种不敢进修,有三种怯懦的心,就是芒果。云南行就处于一种质量广无边,所以,这个是要用这种转念的方法来对峙,不只是这种怯弱,畏惧不前,所以这样才能在佛道上精进下去,是不是因为我们经济也不容易他也会有这种障碍,
| |
|
| |
| 障经济。所以这一段就是在讲的对峙情境中的一种障碍,障碍大致就是这些内容这边,大家来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