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Category:其它整理]] |
|
| |
|
| |
|
| |
|
| |
|
| |
| 欢迎来到我的课程,下面是佛法讲解课程的一些文字记录,但没有标点符号,请按照中文习惯以及毕业论文的标准为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符号,保证每句话少于50个字,并根据文意将文字分段,保证每个段落不多于一千个字,但是请绝对不要修改任何一个文字本身,另外,请将每个段落之间用一个空白行分隔,
| |
|
| |
|
| |
| 空之探究及其观行-8
| |
|
| |
| 我们接下来看 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之前已经把空在《阿含经》里面主要的几个意思都已经大概解说了,它有几个重点,我们先要把它抓住。第一个就是缘起的世间空,而通向于涅槃的贪嗔痴永尽,这个叫做出世间空相应。缘起的世间空以无我无我所为根本,是空的内容,但在无我无我所的当下,它又跟我们很多修行上的一些入手相应。比如说,禅定的寂静境界,比如说离爱染,比如说离五欲,这一些都跟世间空、无我、无我所是相关的,因为我们修行都是从这一些入手。
| |
|
| |
| 也就是说,世间空它在几个方面,第一个,在认知知见上,你要先有无我无我所的认知,这是知见观念上的,但是你在修行的下手上,第一个,你要离爱染,离五欲。再来就是,我们要有清净的空寂的心,这些都是做修行的一个入手跟一个方便,那观念上要有无我无我所。经过这样不断的修行,到最后,贪瞋痴永尽的时候,就达到涅槃的出世间空,这是《阿含经》里面讲空的主要意思。
| |
|
| |
| 这中间有一个关键就是说,印顺导师在分析空的时候,定慧的相应,在修行上,在解脱道上,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 |
|
| |
| 我再讲一次,刚刚讲的是一个入手的空,以及到究竟的涅槃空。但这中间,除了入手以外,渐渐在修行当中,定慧跟空有一个很重要的连接性,也就是在定慧的相应中,都是跟空相应的。
| |
|
| |
| 在修行的定慧中,都是跟空相应的,
| |
|
| |
| 所以接下来,印顺导师要分析的空,都跟定慧有关系。也就是在慧学上,你必须要了解无我无我所,而在定中作观的时候,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入门,但是,它的无我无我所是相应的,一定是无我无我所。由定慧的相应而产生的种种修定的方法,那这种种的定法里面,有几种是《阿含经》里面最常提到的,除了四禅作观以外,有四种三昧或叫做四种心解脱。
| |
|
| |
| 昨天其实有大概提一下,空心解脱是根本的,还有无量心解脱、无所有、无相,这都是一种定慧相应的入手的方法,也就是在定中作观的不同的观法。
| |
|
| |
| 我们再来看第三节,空与心解脱,接下来要讲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以及无相心解脱。
| |
|
| |
|
| |
| '''第三節 空與心解脫'''
| |
|
| |
| '''一、空與修定'''
| |
|
| |
| '''• 在定慧的修習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隨觀想的不同,修習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
| |
|
| |
| '''• 在佛教界類集、分別的學風(本於佛說,經弟子們的發展,成為阿毘達磨 )中,多方面傳出定法,或經過論辯,然後成為定論。'''
| |
|
| |
| '''• 修證者所傳的內容,不但名稱不一,即使名稱相同的,含義也有淺有深。'''
| |
|
| |
| '''• 這些名稱,絕大多數是世俗固有的名詞,「空」也不例外; 隨俗立名,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 |
|
| |
|
| |
| 一、空与修定
| |
|
| |
| 【'''在定慧的修習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隨觀想的不同,修習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
| |
|
| |
| 方便不一意思,就是说入门的方法不大一样。
| |
|
| |
| 【'''隨觀想的不同,修習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
| |
|
| |
| 这一句,'''这不是偏于定,而是从定得名''',意思就是说,事实上它是讲定中作观,它虽然是定中作观,但是入门的不同,入观的时候的不同,所以它会称为它是什么什么定,比如说三三昧,空,无相,无愿,它入手的观法不同,但是它到最后的原理是一样的。
| |
|
| |
| 由于它入手的观法不同,所以叫做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
| |
|
| |
| 如果我们观的是从四无量心开始就叫做无量三昧,它不是说这只是定而已,这是在定中作观,起初观法不大一样,所以才会把它称为什么什么三昧,所以它不单只是修定而已,它是在说定中作如实观。那定中做如实观,它就可以断烦恼,所以是在讲定慧相应。
| |
|
| |
| 在佛教里面,我们常<u>常讲定的时候,有时候它讲的纯粹是定,但有时候它讲的是慧,有时候讲的是神通,但是它都会用什么三昧来说明。</u>比如说昨天讲的大乘所说的首楞严三昧,它不是只有定而已,它已经有很深的慧在里面了。有没有听过金刚喻定,金刚喻定传说是佛陀断最后那个尘沙无明惑,当下用的那种慧观,这种慧观把它比喻为像金刚一样的,可以断最微细的烦恼,所以称为金刚喻。
| |
|
| |
| 比喻的喻,叫做金刚喻定,但它不是只有定而已,他在定中是第四禅起无上的最高的慧观,所以叫做金刚喻定,也叫做定慧等持了。
| |
|
| |
| 还有我们现在要比喻的,
| |
|
| |
| 比如说在唯识学里面,有没有听过唯识学的这四种三摩地: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
| |
|
| |
| 白板图-1
| |
|
| |
| '''暖——明得三摩地'''
| |
|
| |
| '''顶——明增三摩地'''
| |
|
| |
| '''忍——入真义一分三摩地'''
| |
|
| |
| '''世第一——无间三摩地'''
| |
|
| |
|
| |
|
| |
| 在唯识学里面,尤其是摄大乘论里面,到了暖顶忍世第一,是修行的加行位,加行位是属于什么慧?生得慧,闻思修,修叫做定中作观,定中作观有四个阶段,就叫做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世第一过后就是开悟了,就是入初地或入初果。这暖顶忍世第一,其实都是在定中作慧观,他定中作慧观,那就不是一般的定而已,他已经有慧观了。依于慧观的深浅,唯识学又安排了他的深浅的慧的次第,但是他主要的,这几个都不是讲定而已,都是讲依定作观的慧的深浅,慧的深度跟浅度。
| |
|
| |
| 这个明得三摩地是初观,唯识的所观,唯识所现,所取空;这个顶,是印可所取空。
| |
|
| |
| [顶:明增三摩地]
| |
|
| |
| 这个忍是能取空,[忍:入真义一分三摩地]
| |
|
| |
| 到了这里(世第一)就是双空,[世第一] 这个过后,所取能取空的空相也拿掉,那就入了胜义了,就是证悟了初地菩萨,在二乘就是初果 。
| |
|
| |
| 所以现在师父要讲的就是导师这句话,导师说:
| |
|
| |
| 【'''在定慧的修習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隨觀想的不同,修習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
| |
|
| |
| 其实是依基础的定力,然后作慧观入手不同,所以会有种种的定。
| |
|
| |
| 【'''這不是偏於定,而是從定得名。】】'''
| |
|
| |
| 就像是什么明增三摩地,明得,明增这些,都不是讲定而已,都是在讲慧观,首楞严三昧也是一种慧,大乘很多神通也都用三摩地来称呼。
| |
|
| |
| '''【在佛教界的类集中,分别的学风(本于佛说,经弟子们的发展成为阿毘达磨)】'''
| |
|
| |
| 在分别的阿毘达磨中,【'''多方面传出种种依定作观的定法,或经过辩论然后成为定论。】'''
| |
|
| |
| 也就是说,从佛所教导弟子们的修证,然后把它系统化之后,成为一种定论。
| |
|
| |
| 【'''修证者所传的内容不同,不但名称不一,即使名称相同含义也有深浅'''。】
| |
|
| |
| 意思就是,当阿毘达磨没有作抉择跟定论的时候,我们回到《阿含经》去看,它有时候名称一样,内容不同;有时候名称一样,内容也一样;
| |
|
| |
| 有时候是名称一样,内容不同;
| |
|
| |
| 有时候是名称不一样,但是指的是同一个内容,所以就会有种种不同的这些。
| |
|
| |
| 那导师就做一个分辨,【 '''這些名稱,絕大多數是世俗固有的名詞,「空」也不例外; 隨俗立名,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 |
|
| |
| 由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印顺导师就慢慢来做这些不同定,以及它内容意义到底是一样不一样的一种分辨跟分析。他分析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空三摩地、无量三摩地、无所有三摩地、无相三摩地。
| |
|
| |
| 这四个三摩地是早期《阿含经》里面定中作观讲的最多的,这四个都是讲定中作观。
| |
|
| |
| 问:像这一种名称不一致的情况,是不是因为在不同的部派佛教里面,由于不同的弟子去教导,那中间没有联系所产生的结果?
| |
|
| |
| 师父:也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是佛陀教导之后,不是到部派,而是在佛陀那个时代,很多的理解就有点不大一样。
| |
|
| |
| 问:这种不同的修慧会不会说达到不同的定,这个是因为不同的老师的教法不同,还是说你一定要到初禅或到未到地定可以修哪一种,初禅你可以到哪里,二禅可以到哪里?
| |
|
| |
| 师父:问得非常好,基本上这里他没有讲很清楚,但如果从我们最根本的了解,还有阿毘达磨的理解,他这些观一定要有基本的定力才能做慧观。而且我说这几种,不管是空心三昧、无量心三昧,还有无所有、无相,基本上他是定中作观,但既然是定中作观,那你得有基本的定。经上倒没有说你一定要什么定,但就说一切有部来讲,他一定要到未到地定,这样才能作观,那不然你要怎么观?但是他观的方法入手不大一样。
| |
|
| |
| 问:意思就是只要到未到地定以上,你可以自己选,好比说我要到二禅我才能修什么什么?
| |
|
| |
| 师父:入手是可以自己选,但是原理必须是一样,意思就是说,有些是名称一样,但是内容不一样,有些是名称不同,但是指的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我们来稍微看一下四种心三昧。
| |
|
| |
|
| |
| '''二、四種心三昧'''
| |
|
| |
| '''(一)四種三昧:與空有密切關係的定法,主要是四種心三昧: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
| |
|
| |
| '''心解脫,無相心解脫。'''
| |
|
| |
| '''(二)名異義異:'''
| |
|
| |
| '''• 無量心解脫,是慈、悲、喜、捨──四無量定。'''
| |
|
| |
| '''• 無所有心解脫,是四無色中的無所有處定。'''
| |
|
| |
| '''• 空心解脫,是思惟我我所空。'''
| |
|
| |
| '''• 無相心解脫,是一切相不作意,得無相心三昧。(a-nimitta特徵)。'''
| |
|
| |
|
| |
| 名异义异,名称不一样,内容不一样;还有一种名异义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意思是共通的。有没有看到第一个名异义异?意思就是说,这四种三昧名称不一样,它的名称一个叫做无量心解脱,一个叫做无所有,一个叫空,一个叫无相,这四个名称不一样,它的名称不一样,所以内容就不一样。它可能是名称不同,所以它的内容也不同。但它有可能名称不一样,但是同样的内容,为了让大家更清楚一下,我们来看一下经文,补充资料的第三节 空与心解脱,这是《杂阿含经》的经文。
| |
|
| |
|
| |
| '''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 「有無量心三昧(appamāṇā ceta 心vimutti解脫),無相心三昧'''
| |
|
| |
| '''(animittā cetovimutti),無所有心三昧(akiñcaññācetovimutti),空心三昧(suññatā Cetovimutti)。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 |
|
| |
|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被世尊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 |
|
| |
|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 |
|
| |
| '''質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後當答。」'''
| |
|
| |
| '''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 |
|
| |
| '''復問長者: 「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 |
|
| |
|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
| |
|
| |
| '''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
| |
|
| |
| '''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 |
|
| |
|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 |
|
| |
|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
| |
|
| |
| '''心三昧。'''
| |
|
| |
|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
| |
|
| |
| '''所,是名空心三昧。'''
| |
|
| |
| '''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 |
|
| |
|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 |
|
| |
| '''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雜.567經)'''
| |
|
| |
|
| |
| 【'''尊者那伽達多告質多羅長者: 「有無量心三昧(appamāṇā ceta 心vimutti 解脫),無相心三昧'''
| |
|
| |
| '''(animittā cetovimutti),無所有心三昧(akiñcaññācetovimutti),空心三昧(suññatā Cetovimutti)。】'''
| |
|
| |
| 这个无量心,ceta是心,'''appamāṇā'''叫做四无量心三昧,有无量心三昧,这个vimutti这是解脱,又叫作无量心解脱,有无量心解脱,有无相心解脱,但是就巴利文,它都是讲解脱。所以心解脱是指定。所以有无量心三昧,有无相心三昧,有无所有心三昧,还有空心三昧。
| |
|
| |
| '''【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 |
|
| |
| 这些不同的名称是有同一个意思,然后有种种名称吗?那意思是就是说,它是同一个意思,然后有种种名称吗?
| |
|
| |
| 【'''質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被世尊說,為尊者自意說耶?」】'''
| |
|
| |
| 这句话什么意思?他说这三个三昧是世尊说的,还是你自己说的?
| |
|
| |
| '''【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 |
|
| |
| 意思说这四种三昧是世尊所教的,那世尊所教的,可能有些人搞不清楚,所以会有不同的认知。
| |
|
| |
| 【'''质多罗长者语尊者那伽达多:听我小思惟此意,然后当答。】'''
| |
|
| |
| 因为太复杂了,所以他说,你让我想想看,我再来回答。
| |
|
| |
| 【'''须臾思惟已】''',就是想了一下。
| |
|
| |
| 【'''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有法一義、種種味。」'''】
| |
|
| |
| 什么意思?有法种种义,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他意思就是说,有些是不同名称,所以它内容也不一样;有些是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内容相同。所以这里有说,有法种种义,所以种种句,种种味,有法一义,种种味。那你也可以说,种种味,种种句,意思就是说,这四个因为名称不同,所以它内容不同;另外一个是,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它有共通的意思。
| |
|
| |
| 接下来,'''【復問長者: 「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 |
|
| |
| 那什么是名称不一样,所以内容不同,什么意思呢?名称不同,内容不同,我们这是针对四种三昧。
| |
|
| |
|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聖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
| |
|
| |
| '''修習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
| |
|
| |
| '''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 |
|
| |
| 我们讲四种三昧里面的无量三昧指的是什么三昧?就是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然后观它遍满一切世间,所以无量三昧就是四无量心。
| |
|
| |
|
| |
|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聖弟子於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 |
|
| |
| 所以这个无相三昧跟无量三昧就不一样,无量三昧是修慈悲喜舍,观遍一切十方;无相三昧是一切相不作意,是不观一切相,所以两个意思是不一样的,修法也不同。
| |
|
| |
|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聖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 |
|
| |
| 所以无所有跟无相跟无量也不一样,那你说无所有到底是什么?我们后面慢慢讲,你现在知道说,四个三昧的内容不同,也就是说入手、作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 |
|
| |
|
| |
| '''【云何空三昧?謂:聖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
| |
|
| |
| '''所,是名空心三昧。】'''
| |
|
| |
| 空三昧是观无我无我所;无相三昧,是一切相不作意,就是不取一切相;无所有三昧,从识无边到无所有处;无量三昧,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 |
|
| |
| 所以这四种三昧,它就是不一样,
| |
|
| |
| 所以它是四种三昧,入观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它有四个名称,这四个名称代表它入观的特色特质是不一样的。
| |
|
| |
| 问:这一种不同的入观,跟断烦恼还没有关系?
| |
|
| |
| 师父:你问得很好,等一下我们会讲。
| |
|
| |
| 接下来,而且这也是我们这几堂课要分析的重点,到底跟断烦恼有没有关系。不可能没有关系的,没有关系佛就不会讲,但问题是它的关键在哪里,我们这几堂课都会讲。
| |
|
| |
| '''【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 |
|
| |
| 意思就是四种不同的名称,所以它的内容不同。
| |
|
| |
| 意思就是不同的名称,但是它是同一个内容,这四种既然是名称不一样,所以它的内容不一样。但这四种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它可能有共通的地方,它的共通地方怎么样呢?
| |
|
| |
| '''【復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 |
|
| |
|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 |
|
| |
| '''復次,無諍者空:於貪空;於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 |
|
| |
|
| |
| 这个长者就是质多罗长者尊者。
| |
|
| |
| 谓贪有量,若无诤者第一无量,谓贪者是有相,恚,痴者是有相,无诤者是无相,贪者是所有,恚,痴者是所有,无诤者是无所有,复次,无诤者空,于贪空,于恚,痴空,常住不变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义,种种味,
| |
|
| |
| 也就是说,这四种三昧,刚开始它的内容是不一样,所以入观的方法是不同的,但是,它有它的共通处,它的究竟的意义是共通的。你看了经文,那我们来看印顺导师怎么说明的,就更容易清楚了,这个是杂阿含567经。
| |
|
| |
| (回到原讲义P34)
| |
|
| |
| 首先是(二)'''名异义异''',意思就是,名称不同,内容不同。
| |
|
| |
| '''【无量心解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定。】'''
| |
|
| |
| 刚刚经上是不是这样说?
| |
|
| |
| '''【无所有心解脱,是无色界中的无所有处定。】'''
| |
|
| |
| 我们不是说四无色定吗?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个无所有三昧是指无所有处定,是无色界,由下往上推是第三个,是无所有处定,所以内容不一样。
| |
|
| |
| 还有,【'''空心解脱,是思维我、我所空。】'''
| |
|
| |
| 就无我、无我所。
| |
|
| |
| 【'''无相心解脱,是一切相不作意,得无相三昧。(a-nimitta特徵)'''】
| |
|
| |
| 所以基本上这四种是不一样的三昧,它的特色刚开始是不一样的。
| |
|
| |
| 问:无所有定处,就是一直要修到四禅以上的那个四加三的那个定?
| |
|
| |
| 师父:不需要,我们现在是九次第定,但<u>这九次第定是经过部派佛教,还有我们后面的弟子们把它抉择之后弄出来的九个次第,但在佛陀当初最早的时候,并不是这个样子的</u>。所以我刚开始第一堂就讲,有些东西在这个《空之探究》里面,导师的研究之后,跟我们某一些固定的认知可能会不大一样,但是跟我们修行的方向并没有不同,而且这种不同的认知让我们对某一些观念会更清楚,而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什么问题?佛陀时代很多慧解脱阿罗汉,那他都可以成为阿罗汉,他为什么不继续修四禅八定?以及为什么佛教说要修定,但不一定非得要四禅八定,就可以解决这样的一个观念跟问题。也可以更清楚当初佛陀讲修定,他的重点跟意义还有目的到底在哪里。
| |
|
| |
| 问:无相心解脱,这应该是属于慧观的东西?
| |
|
| |
| 师父:这三个都是慧观。
| |
|
| |
| 问:因为这个东西很容易,如果说刚开始在学这个定学的时候,因为我们修一定要心有所缘。
| |
|
| |
| 因为我跟我的朋友说,我下礼拜要去打坐,你不要再吵我了,然后每个人都跟我讲同样一个句话,你去打坐是不是什么都不想?我说有一定要想,所以无相这个名词很容易让人家去误解。
| |
|
| |
| 师父:所以会误解,
| |
|
| |
| 所以《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很多人会以为《金刚经》说什么都不要想,他是说不取这些相,是不执着这些相,所以很多人会误解。确实这个名称会误解,但是你要看它的内容在讲什么,我们会面会讲它的内容。
| |
|
| |
| 问:这个巴利文Nimitta这个字在特别指什么东西?
| |
|
| |
| 师父:Nimitta是相,我这里有讲特征,Nimitta还有另外一个也常常翻成相或想,叫作saṃjñā,saṃjñā就是我们色受想行识的想。这两个字在中文字常常混用,有时候翻成相,有时候翻成想,但它的梵文跟巴利有可能是Nimitta,有可能是saṃjñā,saṃjñā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想。
| |
|
| |
| 问:这是梵文,但巴利文saññā?
| |
|
| |
| 师父:那我的意思是说,有时候我们要知道,它的梵文或巴利到底是什么字,不然中文翻的是一样的字。也就是说,<u>在中文里面,这个相常常等于这个想,但是这个相有可能是这个Nimitta,有可能是saṃjñā,如果要区分的话,Nimitta比较重视外相,saṃjñā是想是内心取像。</u>
| |
|
| |
| 内心取外相形成内心的缘相,这个叫作saṃjñā,如果是外在的这个东西的特征,这个叫作Nimitta,它有它的区别。但是不是说完全不一样,但是它的区别是这个样子,所以我说这个Nimitta有特征的意思。
| |
|
| |
| 那意思就是说,不取一切外在东西的特征,要有这样的认知。
| |
|
| |
| 我们后面这可以慢慢再来看,
| |
|
| |
| 所以这里是在讲四种三昧名称不同,所以它的内容不一样,从它的名称可以看出它的内容。
| |
|
| |
| 另外再来
| |
|
| |
| 名异义同,它的经文后半部是不是说,虽然说四种三昧,但它有共通处。
| |
|
| |
|
| |
| '''(三)名異義同'''
| |
|
| |
| '''• 無量:貪、瞋、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 ,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於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
| |
|
| |
| '''• 無所有:同樣的意義,貪、瞋、癡是障礙,貪、瞋、癡空即超越於所有,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
| |
|
| |
| '''解脫中最上的。'''
| |
|
| |
| '''• 無相:貪、瞋、癡是相的因,貪、瞋、癡空即超越於相,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
| |
|
| |
| '''• 空:空於貪、瞋、 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
| |
|
| |
| '''• 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達到究竟處,與空心解脫──不動心解脫,平等平等。無 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 空貪瞋癡--不動心解脫=空心解脫無 相心解脫'''
| |
|
| |
| '''❖ 依觀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這是一致的目標,如萬流入海,都是鹹味那樣。'''
| |
|
| |
|
| |
| 名异义同
| |
|
| |
| '''【無量:貪、瞋、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 ,】'''
| |
|
| |
| 贪瞋痴代表了一切烦恼,是有量的,是量的因,为什么我们是有量的?因为我们有我执,有贪瞋痴,所以是量的执着,会认为是有跟没有这样的执着,所以这是量的因。
| |
|
| |
| '''【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於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
| |
|
| |
| 所以无量心解脱,刚开始依有相有量,真正到了无量,不只是遍一切处而已,而是没有量的概念跟超脱,就是不执着一切量,这是无量心解脱最终的意义。
| |
|
| |
| 这里我们要有一个观念,<u>在有部的阿毘达磨里面,他认为四无量心是胜解作意,是世俗观,胜解作意可以降伏烦恼,但是不能断烦恼,</u>这是说一切有部的阿毘达摩认知的。南传的四无量心有没有说可以断烦恼?没有说,可能就是上座部都是这样认为。但是如果你看<u>《阿含经》里面,他的四无量心到最后是由有量到无量,四无量心到最后的无量是贪瞋痴空,因为有贪瞋痴才有量,无贪瞋痴就无量,所以他的无量是没有贪瞋痴</u>。所以四无量心修到最后是可以断烦恼的,也是朝着贪瞋痴空,没有贪瞋痴方面去作观的。所以<u>在《阿含经》本身来讲,他的四无量心也是无漏的,</u>这个经就是表达这样的一个意思,这是导师对刚才那个经的一个理解跟解说。
| |
|
| |
|
| |
| 【'''無所有:同樣的意義,貪、瞋、癡是障礙,貪、瞋、癡空即超越於所有,】'''
| |
|
| |
| 你有「有、有无」的这样对立,就是贪瞋痴的有我的这样一个对立,所以才有—有跟无的对立,所以才有「有」。
| |
|
| |
| '''【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解脫中最上的。】'''
| |
|
| |
| 就是你先观「有」到最后,无所有是离「有」的一个概念,还是贪瞋痴空的概念。
| |
|
| |
| 【'''無相:貪、瞋、癡是相的因,貪、瞋、癡空即超越於相,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
| |
|
| |
| 也就是说<u>这三种三昧,无量三昧,无所有三昧,还有无相三昧,刚开始入手都是依「有」来修的,</u>修到最后,真正要解脱都要跟不动心解脱就是叫做空三昧,叫做无我无我所相应,一旦这样的相应的话,那就是可以解脱断烦恼了。你说同样是无我,为什么要分那么多?因为根机不一样,每个人不一样。有的人就是要观无量,有些悲心重的,他先观四无量,到最后超越悲。我们不是讲慈有三种层次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生缘慈是缘众生有;法缘慈是缘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众生,但是有法的五蕴;到了无缘就是一切空相应。
| |
|
| |
| 同样,是从这里来的,慈悲喜舍,刚开始是慈悲喜舍一切众生,观一切众生的慈悲喜舍,到最后是超越的。所以四无量心,到了大乘佛教讲生缘慈、法缘慈、无缘大慈,这不是那时候才有的,《阿含经》里面就是这样子讲的,这只是把它发挥更广而已。所以这三种三昧,刚开始的入手虽然不同,但是它根本的关键、同样的道理,都是不动心三昧,都是跟无我无我所相应的。这个虽然入手不同,但它的道理一样,这个叫做什么名异义同。
| |
|
| |
| 问:我想要澄清一下,无所有心解脱,这是属于慧观,它是不是一定要在无所有处解脱?
| |
|
| |
| 师父:你的问题问得非常好,它基本上都是在未到地定就可以了,那为什么会变成无所有定?这就是有趣的地方,也就是印顺老师《空之探究》里面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跟我们一般认知的观念是不一样的。
| |
|
| |
| 这四种都是慧观,都是从有相到无相的慧观,都是从有所到无所有的慧观,都是从有相入手到最后是超越的慧观,这四种都是定中作观,都不是纯粹讲修定而已。虽然它叫什么什么定,其实都是在定中作观,不是纯粹的修定而已。
| |
|
| |
| '''【 空:空於貪、瞋、 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
| |
|
| |
| 空就是空于贪瞋痴的不动心解脱,空心解脱又叫做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的别名。所以,空心解脱就叫不动心解脱,就是空于贪瞋痴。
| |
|
| |
| 【'''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三种三昧达到究竟处,与空心解脱的不动心解脱平等平等。】'''
| |
|
| |
| 意思就是说,这三种三昧入手不同,但到最后都是空于贪瞋痴,这个概念究竟都是一样的。
| |
|
| |
|
| |
| 图2讲义P35
| |
|
| |
| 所以,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三个入手不同,但是修到最后都是空贪瞋痴,就是所谓的不动心解脱,就是空心解脱。
| |
|
| |
| 所以依于根机的不同,你可以从这三个任何一个入,但到最后都是空贪瞋痴,你也可以直接从空心解脱的无我无我所入,那就看个人的状况,跟个人的根机还有特色,看你比较适应哪一种。
| |
|
| |
| 总之,【'''依观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种心解脱的名目,而从空一切烦恼来说,这是一致的目标,如万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样。'''】
| |
|
| |
| 现在知道这四种心解脱的特质了吧?其实是这样,就是佛陀讲什么,有时候弟子听了,可能在诠释上或是在用的名相上会有不大一样,这是很正常的,或是在传承上会用了不同的字,或是在翻译上会有不同的字。
| |
|
| |
| 问:有好几个问题,一个就是,这些听起来都是又玄又妙,但是我们平常当中,好像离这些境界差得太远,如果我们知道很多这方面的名词,但是平常怎么修?
| |
|
| |
| 师父:平常怎么修?这个我说过,这个是在定中作观,这不是玄跟妙,这是真的作观的入手,就是说你在闻思修到修慧的时候,你要怎么入手的。还有,我问你们,定中作观要无我无我所,但是无我无我所的这个观念在哪里养成?闻思修嘛,在平常的认知嘛。所以这虽然讲的是定中作观,但是你在平常的时候,就要养成这些观念,它不是玄妙,它是闻思修,虽然他讲的是修定中作观的暖顶忍世第一的时候做的,但这些比如说无我无我所,比如说空,比如说无相,比如说无所有,这些观念,你在平时就要养成了。
| |
|
| |
|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众生是很容易取相,我们众生是不是取相而分别?因为我们都会取什么相,最简单的会取「人、我、众生、寿者相」,我们是不是都这样取?《金刚经》告诉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那这个「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它的无不是说没有,是不执着这些相,这些是在平常的时候就要去学习训练。无相心解脱也是这个样子,只是说师父现在还没讲完,所以你会觉得有点玄有点妙,但是到后面越讲越多,你就知道说,原来它是这个样子。
| |
|
| |
| 问:因为我也去基督教的一些教会,大家在一起抱团取暖那种,非常的温暖,然后我又在社区当中看到很多人,尤其是老年人,就在这个loneliness已经是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根本没有人管,没有人照顾那种,就是大家非常的孤独,所以出现很多心理的问题。所以教会的话,我觉得就很符合这个需要,大家在一起那样的唱啊跳啊那种的热情,像我是比较喜欢很空寂的那种,所以我是不太习惯那种。但是我认为大多数的人,还是喜欢那种的。
| |
|
| |
| 师父:那是一种方便嘛,我们可以运用,但是太过方便或是那种东西,会产生另外一种反效果,比如说情感的执着,关系太好,到时候哪一天产生了冲突,会不会?会啊,那是一种方便可以用,但是是不究竟的,而且会产生很多的反效果。所以我在中道常说,你们大家来这里是学法,你们关系可以好,但是不要用世俗的感情,要用法缘。所以说如果没有佛法的这一套的话,世俗的很多东西,到最后就是,要么就是染著,要么产生爱染,要么产生瞋恨。夫妻刚开始恩爱很好,谈恋爱高兴得很,但是有多少夫妻到最后是恩爱一辈子,到最后不是都相爱相杀吗?我的杀不是真的杀啦,就是这样互相折磨。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可以用这些方便,但是必须把佛法的这一套带进去,不然产生了很多后遗症。
| |
|
| |
|
| |
| 问:所以这就像师父说的,法尔如是,这个佛法必定不会吸引太多人,这是肯定这样。
| |
|
| |
| 师父: 你要吸引人,除非用很多的方便之道,什么叫方便之道?譬如说,台湾常常会有佛教跟民间信仰把它结合在一起,所以就很多人来,但是一体两面,那就会有一些问题,因为他们搞不清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所以台湾大部分的很多民间信仰,道教的庙观都拜观音,所以叫做家家户户观音,大家都念但是很多人是搞不清楚,观音,他还以为观音是道教的。所以可以用方便,但是方便多了,就容易本末倒置,这是一体两面,世间就是这样子。
| |
|
| |
|
| |
| 问:师父,最后有一个是关于前面的补充材料里面提到了那位尊者,他还要经过一些思维,片刻之后,然后再去回答这个问题。
| |
|
| |
| 师父:那个是质多长者,是长者回答尊者的问题。
| |
|
| |
| 问:师父昨天也提到说,这个整个佛法的发展,他其实都是后世的弟子的诠释,那这样的话,以谁为准呢?肯定是有圣人尊者,但是这样的话,就包括像大乘非佛说,更不用说密乘,大家完全是很不能接受的事情,这种情况下,那以谁说的为准?
| |
|
| |
| 师父:所以我们要经过智慧的训练、学习、抉择,不能单一的。这个问题,师父在这里没办法回答,你有看过师父的《印度佛教思想史入门》吗?其实我在前面曾经讲过这样的问题,你去看一看那个地方,师父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说明跟回答。
| |
|
| |
| 最后,我们把最后的一个小结看一下。
| |
|
| |
| 三、无诤住(三昧)
| |
|
| |
| 『相應部』的不動心解脫,『雜阿含經』作無諍(araṇa) ,應該是無諍住或無諍三昧的簡稱。
| |
|
| |
| 图3 讲义P36
| |
|
| |
|
| |
| 不动心解脱在《杂阿含经》里面就叫做无诤,应该是无诤住或无诤三昧的简称。
| |
|
| |
| 无量心解脱,它有两个意义:一个叫做四无量定,就是慈悲喜舍,但是它跟其它的共同义叫做空贪瞋痴。
| |
|
| |
| 无所有心解脱,一个叫做无所有定,它的共通的意义也叫做空贪瞋痴。
| |
|
| |
| 无相心解脱,一个叫做无相定,它的根本意义就是空贪瞋痴。
| |
|
| |
| 所以从空贪瞋痴来讲,上面这个是各个不同的别相,下面这个就是共相,每一个的共相都是空贪瞋痴。那空贪瞋痴就跟不动心解脱,或叫做无诤三昧,或叫做空心解脱,是一样的,所以是从别相入手起修作观,但到最后目的都是要空贪瞋痴的。
| |
|
| |
|
| |
| '''四、小結:'''
| |
|
| |
| '''❖四種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恚、癡的不動心解脫,或無諍住,也就是心解脫(或心三'''
| |
|
| |
| '''昧)而達究竟(慧解脫),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
| |
|
| |
| '''❖無量,無所有,無相,無諍,不動,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
| |
|
| |
| '''❖無諍──阿練若,本是修行者的住處。由於住處寧靜,沒有煩累,象徵禪慧的境地,而名為無'''
| |
|
| |
| '''諍住、無諍三昧的。這與「空」,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沒有人物的煩累,也就用來象徵'''
| |
|
| |
| '''禪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樣的。'''
| |
|
| |
|
| |
| 小结
| |
|
| |
| 【'''種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恚、癡的不動心解脫,或無諍住,也就是心解脫(或心三'''
| |
|
| |
| '''昧)而達究竟(慧解脫),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
| |
|
| |
| 所以为什么慧解脱阿罗汉特别多,就是这样子。
| |
|
| |
| 【'''無量,無所有,無相,無諍,不動,從煩惱空而清淨來說,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
| |
|
| |
| 这一句很重要,不管是无量、无所有、无相、无诤、不动,从烦恼空而清净来说,都可以看作空的异名。
| |
|
| |
| 【'''無諍──阿練若,本是修行者的住處。由於住處寧靜,沒有煩累,象徵禪慧的境地,而名為無'''
| |
|
| |
| '''諍住、無諍三昧的。這與「空」,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沒有人物的煩累,也就用來象徵'''
| |
|
| |
| '''禪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樣的。】'''
| |
|
| |
| 这是「空」在《阿含经》的使用,以及后来慢慢慢慢的发展。
| |
|
| |
| 所以我们要总结一句,《阿含经》里面讲空,它可以从无我无我所的知见上的慧上的认知,一直到空一切烦恼的究竟境界,那是涅槃,这两个中间就有四种三昧的作观,就是定慧相应的作观,从谛理的认知一直到究竟的证悟,这中间就是有四种三昧的定中作观。
| |
|
| |
| 我们接下来细节上会谈,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无相心解脱,然后做一个总和。接下来再来谈所谓的胜解作意跟真实作意,然后会谈九次第定的成立是怎么一回事。
| |
|
| |
| 我们来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
|
| |
|
| |
|
| |
|
| 9- |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