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
2,104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第6行: | 第6行: | ||
我们上次学的偈颂是【'''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因为在精进的时候要对治几种障;总的来说二种障:一、不想进修;二、不敢进修。 | 我们上次学的偈颂是【'''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因为在精进的时候要对治几种障;总的来说二种障:一、不想进修;二、不敢进修。 | ||
''' 一、不想进修;''' 就是推延着世乐,因为推延就是感觉修行比较困难,然后就形成一种懈怠的习性。一般世间好事也需要去用精进力完成,何况修行呢?所以说一个是懈怠成性;一个是贪着世间的欲乐之事;这就让我们能够推延,因为大家都尽情的去享受嘛,享受还来不及,哪有世间去用功办道呢,所以就往后推延,这是第一个障碍。 | |||
''' 二、不敢进修;''' 不敢进修自己轻视自己,感觉自己根深业重。佛法在成佛之道上,感觉到非常的困难,感觉不能成功,这样就心性怯弱,不敢承担了,然后在这二种障碍的时候,又有三种怯弱的心: | |||
怯弱的心那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 怯弱的心那就是:【'''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 ||
一个是对圆满的佛果感觉到很难,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不容易生起信心。一个是菩萨道修行也比较难,感觉要布施肢体,所以也感觉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这样的心生退却之心,这个时候要去把我们观念能够转变,因为无量劫以来,在恶道中, | 一个是对圆满的佛果感觉到很难,所以在修行过程中,不容易生起信心。一个是菩萨道修行也比较难,感觉要布施肢体,所以也感觉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这样的心生退却之心,这个时候要去把我们观念能够转变,因为无量劫以来,在恶道中,无量的苦你都受了,那么为了出离修行,进修佛道,反而害怕,这样我们观念能够转变过来,我们对佛法就有一种进取之心了。 | ||
也谈到了菩萨是在如幻生死中度众生,他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当然这样要去提升我们的正知见,我们的功德,才能达到这种视生死如幻,因为菩萨就是这样的,不像我们众生,是在生死中轮回的。 | 因为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尤其是受这无尽的苦,还不如说短时间受一些艰苦,最终能够得到出离。所以也感觉到我们长时间的生死,然后菩萨的这种在生死中去修行度众生,还要累积广大无边的资粮,这样也是望而却步,也就不敢修了。 也谈到了菩萨是在如幻生死中度众生,他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当然这样要去提升我们的正知见,我们的功德,才能达到这种视生死如幻,因为菩萨就是这样的,不像我们众生,是在生死中轮回的。 | ||
今天继续学习精进度,学习易行道: | 今天继续学习精进度,学习易行道: | ||
第32行: | 第32行: | ||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
针对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他需求简而易行的方法,因为那种难行之行,感觉太辛苦,自己没有能力承担,所以他就希求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所以说佛有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护这样的初心,这样 | 针对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他需求简而易行的方法,因为那种难行之行,感觉太辛苦,自己没有能力承担,所以他就希求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所以说佛有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护这样的初心,这样初学的修行者。 | ||
易行道是什么呢?在《十住大毗婆沙论》里面有个譬喻 | 易行道是什么呢?在《十住大毗婆沙论》里面有个譬喻 ; 易行道譬喻就像行水陆;难行道譬喻行陆路,旱地。因为陆路那个时候,也没有车,不像现在有车,那个时候走陆行道,肯定要徒步。如果说有水道,那是坐船的,相对来说当然坐船容易,是顺水漂,顺水滑。所以,这个易行道是譬喻是坐船的,不用费力的,易行道是佛的善巧方便,为了摄取初心的、初学的人。 | ||
'''一、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 | '''一、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 | ||
第40行: | 第40行: | ||
【虽然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不一的。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是适宜于菩萨行的,有与菩萨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 | 【虽然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不一的。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是适宜于菩萨行的,有与菩萨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 | ||
虽然一切众生,必定成佛,这个在经论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终究都能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 | 虽然一切众生,必定成佛,这个在经论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终究都能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 机 是种种差别不等的。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经中从理性来说,我们前边学过;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从理上来说;大家都有佛性,都有那种本然的佛性。但是成佛需要行佛性,需要发菩提心,累积无量的这种功德,你才能够成佛。所以 它 只是这种成佛的可能性 , 这就是从现实来说,还是从人的这种发心,能不能实现这些一切的善法功德。 | ||
因为人的根性不一,所以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的是比较适于菩萨行的,就是有的人,比较适合去行菩萨道。但是有的和菩萨道是格格不入的。 | 因为人的根性不一,所以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的是比较适于菩萨行的,就是有的人,比较适合去行菩萨道。但是有的和菩萨道是格格不入的。 | ||
第50行: | 第50行: | ||
【'''1、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佛当然『为说无上道』【1】了。】 | 【'''1、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佛当然『为说无上道』【1】了。】 | ||
其实这 | 其实这是在《法华经》里面,注解: | ||
【【1】「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妙法莲华经》卷1:】 | 【【1】「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妙法莲华经》卷1:】 | ||
第56行: | 第56行: | ||
还有大乘根基的人,佛应机说法,那当然就直接为他说成佛之道,直接能够从我们人发心,直接发心修菩萨道,所以;这就是但说『无上道』。 | 还有大乘根基的人,佛应机说法,那当然就直接为他说成佛之道,直接能够从我们人发心,直接发心修菩萨道,所以;这就是但说『无上道』。 | ||
在《法华经》上,为什么佛先说的是解脱道?你看《阿含经》基本都是解脱道。为什么在三乘共法章,正化于声闻,他就是专门为这一类声闻根性讲的法。当菩萨根性成熟了,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时候就不再一味地去宣扬声闻道了。有菩萨根性,适合菩萨修行的人,那就为他说无上的菩萨道、佛道。这是第一类。 | |||
【'''2、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华经》的穷子喻【2】:穷子回到故乡,望到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对于这类根机,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 | 【'''2、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华经》的穷子喻【2】:穷子回到故乡,望到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对于这类根机,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 | ||
第64行: | 第64行: | ||
这个穷子喻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贫穷的人,回到了故乡,看到了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因贫穷,他看到财富非常雄厚的大长者,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亿万富翁,惊慌失措,可能感觉到那种自卑,愧不如人,在人面前相行见拙,然后无地自容,就躲避开了,不想丢人的那个意思。 | 这个穷子喻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贫穷的人,回到了故乡,看到了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因贫穷,他看到财富非常雄厚的大长者,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亿万富翁,惊慌失措,可能感觉到那种自卑,愧不如人,在人面前相行见拙,然后无地自容,就躲避开了,不想丢人的那个意思。 | ||
所以说对于这类根性,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就是什么呢?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佛法,因为《法华经》有这样的语句,说它是方便法,是不究竟法,是不能成佛的法,干脆就不去学了,只放在藏书阁里去供着。 | 所以说对于这类根性,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就是什么呢?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佛法,因为《法华经》有这样的语句,说它是方便法,是不究竟法,是不能成佛的法,干脆就不去学了,只放在藏书阁里去供着。这个就是《法华经》但说一乘道。所以说;从菩萨法来说,这个声闻道就是方便;有个穷子喻,还有一个叫化城喻,「穷子的譬喻」在下边儿有一个注解: | ||
【【2】 《妙法莲华经》卷2(大正9,16b以下)「穷子的譬喻」。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 【【2】 《妙法莲华经》卷2(大正9,16b以下)「穷子的譬喻」。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 ||
第80行: | 第80行: | ||
【'''3、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沈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 | 【'''3、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沈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 | ||
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这个前面也学到了【 | 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这个前面也学到了【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他知道羡慕佛果的究竟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的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者沉沦苦海。所以这样,他对菩萨的广大行,不敢承担,自然而然,他的意志,就比较怯弱,自信心不足,怕退堕小乘,或者是怕沉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呢,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 | ||
二乘方便就是正方便,正当的方便。正方便 | 二乘方便就是正方便,正当的方便。正方便相对那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因为他缺乏自信心,心性太怯弱,你给他讲解脱道,也不适合他了,就是这个意思。正方便就是解脱道,你给他讲解脱道,让他解脱,证入涅槃,那也不适合他。所以对这两类众生,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什么是特别的方便呢?下边就讲到易行道;这个特别的方便就是易行道。 | ||
'''二、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 | '''二、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 | ||
第90行: | 第90行: | ||
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那么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肯定它就不是解脱道了。前面的穷子喻还是解脱道,它叫正常的方便,也叫正方便。那他们对这些修菩萨行的想修,非常羡慕。但是又不敢修,不敢担当的,没有自信,心性怯弱的,为这类人,给他设立一个异方便,因为解脱的话,对他不适用,就设立一个特别的方便,也就是易行道。这样能分出来吧?一个正方便就是解脱道。特别的方便也属于异方便,也就是特别的方便,就是异方便。 | 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那么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肯定它就不是解脱道了。前面的穷子喻还是解脱道,它叫正常的方便,也叫正方便。那他们对这些修菩萨行的想修,非常羡慕。但是又不敢修,不敢担当的,没有自信,心性怯弱的,为这类人,给他设立一个异方便,因为解脱的话,对他不适用,就设立一个特别的方便,也就是易行道。这样能分出来吧?一个正方便就是解脱道。特别的方便也属于异方便,也就是特别的方便,就是异方便。 | ||
异方便就是下边讲的这个易行道,因为这样的简单易行而又迅速成就的方便道,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这很重要,因为他和菩萨正常道,他的菩提愿,他的六度大行,是不相顺的。因为菩萨六度,要难行而行,难忍而忍的。所以这个又简单,又容易,又快速,当然它就和菩萨的这种正常的菩萨道, | 异方便就是下边讲的这个易行道,因为这样的简单易行而又迅速成就的方便道,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这很重要,因为他和菩萨正常道,他的菩提愿,他的六度大行,是不相顺的。因为菩萨六度,要难行而行,难忍而忍的。所以这个又简单,又容易,又快速,当然它就和菩萨的这种正常的菩萨道,就不相顺,它是相违的。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那意思就是想修成佛道,绝对没有说我就省略这个菩萨道,让我一下子就成佛,是绝对没有这个因果道理的;绝对没有这个因果关系的。这是讲的实话,如果说鼓励这些心性怯弱的众生,可以给他摄导,方便地为他说;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是佛,你容易成就,所以,这就是摄导一些心性怯弱的人。 | ||
下边儿就引证了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 易行品》 | 下边儿就引证了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 易行品》 | ||
第114行: | 第114行: | ||
龙树菩萨对于易行道的仰慕,追求者,就是怯弱下劣者呢,真是给他当头一棒,就是不让他抱有幻想,给他泼一盆冷水,这个意思。不要抱有幻想,那是不能成就的!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因为佛法虽然说去为某些人泼冷水,你给他一个棒喝,让他以为这就是究竟,但是为有些心性怯弱的,都没有这种大愿、大行的,也为他说这些易行道。 | 龙树菩萨对于易行道的仰慕,追求者,就是怯弱下劣者呢,真是给他当头一棒,就是不让他抱有幻想,给他泼一盆冷水,这个意思。不要抱有幻想,那是不能成就的!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因为佛法虽然说去为某些人泼冷水,你给他一个棒喝,让他以为这就是究竟,但是为有些心性怯弱的,都没有这种大愿、大行的,也为他说这些易行道。 | ||
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就是你想说这个简而易行的方法,今天我就跟你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就是你从陆地上步行,就是跋涉千里,有这种疲劳之苦。水道乘船,易行,它就是乐。因为水道不用你徒步,不用你走路,坐在船上划船就可以了。 | 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 就是你想说这个简而易行的方法,今天我就跟你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就是你从陆地上步行,就是跋涉千里,有这种疲劳之苦。水道乘船,易行,它就是乐。因为水道不用你徒步,不用你走路,坐在船上划船就可以了。 | ||
所以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勤行精进难行的,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的。这个菩萨他有从信愿入门的嘛,所以从信入门的,他就比较适合那种易行道,简而易行的,但是简而易行的,是引导他深入的一个摄导方便。 | 所以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勤行精进难行的,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的。这个菩萨他有从信愿入门的嘛,所以从信入门的,他就比较适合那种易行道,简而易行的,但是简而易行的,是引导他深入的一个摄导方便。 | ||
第132行: | 第132行: | ||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 ||
所以易行道的追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这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万德洪名,都是从这个思想来的,就是易行道而来的。所以说龙树菩萨又告诉追求易行这个人说:你求不退转地的人,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那意思你想修到菩萨的不退转,不仅仅是称名念佛,或者是礼敬而已,应该怎么样呢?应 | 所以易行道的追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这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万德洪名,都是从这个思想来的,就是易行道而来的。所以说龙树菩萨又告诉追求易行这个人说:你求不退转地的人, 「 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 」 那意思你想修到菩萨的不退转,不仅仅是称名念佛,或者是礼敬而已,应该怎么样呢? 「 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 这个就是普贤十大愿里面的内容,所以说下边儿导师就解释: | ||
【 | 【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长,心地调柔……,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众生」;接着即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Y 17p69~70 )】 | ||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是行愿品的十大行愿,就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它就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易行道。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是福力增长,心地调柔,它能够增强我们的福力,调柔我们的心性,心性调柔了,最后才能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怜悯众生。因为他对佛菩萨这种正常道,这时候他就能够相信了,能够承受。因为菩萨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而忍的时候,他没力量承担,但是它经过这种易行道的方便摄受,慢慢的福利增长了,心地调柔了,然后才能够承担菩萨的一种正常道的方法。 |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是行愿品的十大行愿,就是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它就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易行道。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是福力增长,心地调柔,它能够增强我们的福力,调柔我们的心性,心性调柔了,最后才能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怜悯众生。因为他对佛菩萨这种正常道,这时候他就能够相信了,能够承受。因为菩萨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而忍的时候,他没力量承担,但是它经过这种易行道的方便摄受,慢慢的福利增长了,心地调柔了,然后才能够承担菩萨的一种正常道的方法。 | ||
接受了之后,即说六波罗蜜了,就是六度。说明什么呢?这个易行道是增长我们福德因缘的一种方便方法,他有能力承担 | 接受了之后,即说六波罗蜜了,就是六度。说明什么呢?这个易行道是增长我们福德因缘的一种方便方法,他有能力承担正常菩萨道之后,再为他讲六波罗蜜。 「 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 」 就是说甚深的佛法,你能够去难行而行,你就能够承担这种意愿,坚定的意志心也就起来了,能够承担这种广大行了。所以说;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 ||
这都是引证《十住毗婆沙论》里的说法,也就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所以在历史上呢,有的把龙树菩萨讲的这个易行道, | 这都是引证《十住毗婆沙论》里的说法,也就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所以在历史上呢,有的把龙树菩萨讲的这个易行道,讲到它真的就容易成佛。其实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龙树菩萨讲这个易行道 , 是难行道的前方便。易行道增长了福力,还要经过什么呢?六波罗蜜这个修学过程,六波罗蜜就是菩萨道的一个核心。你像西方净土说;在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再回到娑婆度众生。那时候他有承担能力了,他还要完成六度,菩萨道的。但一般解释的时候,他没有这么解,他感觉到西方就成佛了。成佛了你再来度众生,因为他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佛的,他是通过度众生的菩萨道,最后才圆满成佛。 | ||
下面有《十住毗婆沙论》讲到,因为前面这一段就是上边儿的一个问,下边讲的是《助道法》中说的: | 下面有《十住毗婆沙论》讲到,因为前面这一段就是上边儿的一个问,下边讲的是《助道法》中说的: | ||
第154行: | 第154行: | ||
【 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本来想长寿,所以怕砍头)。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菩萨也是一样,如堕入声闻乘,就像砍头一样,等于菩萨死亡了。)」】 | 【 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本来想长寿,所以怕砍头)。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菩萨也是一样,如堕入声闻乘,就像砍头一样,等于菩萨死亡了。)」】 | ||
所以佛自于经中,解说这样的事,他在经中,当然是在大乘经,解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的譬喻;比如说 | 所以佛自于经中,解说这样的事,他在经中,当然是在大乘经,解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的譬喻;比如说 「 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 」 因为一个贪求长寿的人,中途给他斩首,他当然就恐惧了,他想长寿,他就害怕砍头丧命。所以菩萨也是这样,如果于声闻地、辟支佛地,他就生大的恐怖。他就像想长寿的人被砍头一样,他就生起恐怖。 |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 | ||
第160行: | 第160行: | ||
【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方法),愿为说之。(龙树回答)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这不是大丈夫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往往是指大志向大勇气的人。)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 【 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方法),愿为说之。(龙树回答)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这不是大丈夫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往往是指大志向大勇气的人。)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 ||
所以诸佛所说 | 所以诸佛所说 「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 」 就是有易行道,它能够让你非常快速的得到不退转,愿意说之。这个就是前面我们已经学到的这一块儿。然后龙树菩萨回答: | ||
如你所说,是软弱怯懦、怯劣的,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所言,不是大丈夫所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是指没有大智大勇气的人 | 如你所说,是软弱怯懦、怯劣的,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所言,不是大丈夫所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是指没有大智大勇气的人 | ||
第174行: | 第174行: | ||
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意思是你的精进,要超过二乘人的千百亿倍的精进力。所以说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发愿求佛道,你把三千大千世界举起来。那意思从精进来说,它在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从重要性来说。你没有这种精进心,就谈不上无量劫的努力了,是这个意思。 | 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意思是你的精进,要超过二乘人的千百亿倍的精进力。所以说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发愿求佛道,你把三千大千世界举起来。那意思从精进来说,它在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从重要性来说。你没有这种精进心,就谈不上无量劫的努力了,是这个意思。 | ||
这个主要是讲大致的一种易行道,下边的偈诵,易行道包含了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净土法门都属于易行道的修行方法,也是为了摄护于初心的一种方法,所以这个行道,其实导师在其他著作中谈的更完整一些,更全面一些,因为 | 这个主要是讲大致的一种易行道,下边的偈诵,易行道包含了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净土法门都属于易行道的修行方法,也是为了摄护于初心的一种方法,所以这个 易 行道,其实导师在其他著作中谈的更完整一些,更全面一些,因为这里讲你要想修成佛,不但是称名念佛、礼拜、就可以的,还要修十大愿王;忏悔、劝请、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累积一些福德,然后才能承担六度的难行之法。所以这就是【'''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胜方便就是一行道法,就是简单易行的,譬喻就是乘船不走陆地的,这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 ||
回向! | 回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