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K2:修订间差异

添加3,143字节 、​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2024-10-4)
 (2024-10-4)


 我们上次学的偈颂 【'''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因为在精进的时候要对治几种障 总的来说二种障:一、不想进修 二、不敢进修。
 我们上次学的偈颂 是23A- 【'''推延着世乐,自轻心怯弱。'''】因为在精进的时候要对治几种障 总的来说二种障:一、不想进修 二、不敢进修。


'''一、不想进修 '''就是推延着世乐,因为推延就是感觉修行比较困难,然后就形成一种懈怠的习性。一般世间好事也需要去用精进力完成,何况修行呢?所以说一个是懈怠成性 一个是贪着世间的欲乐之事 这就让我们能够推延,因为大家都尽情的去享受嘛,享受还来不及,哪有世间去用功办道呢 所以就往后推延,这是第一个障碍。
'''一、不想进修 '''就是推延着世乐,因为推延就是感觉修行比较困难,然后就形成一种懈怠的习性。一般世间 好事也需要去用精进力完成,何况修行呢?所以说一个是懈怠成性 一个是贪着世间的欲乐之事 这就让我们能够推延,因为大家都尽情的去享受嘛,享受还来不及,哪有世间去用功办道呢 所以就往后推延,这是第一个障碍。


'''二、不敢进修 ''' 不敢进修 自己轻视自己,感觉自己根 业重。 佛法 道上,感觉到非常的困难,感觉 不能 成功,这样就心性怯弱,不敢承担了 ,然后在这二种障碍的时候,又有三种怯弱的心:
'''二、不敢进修 ''' 自己轻视自己,感觉自己根 业重。 深广无边的 佛道上 用功修行 ,感觉到非常的困难,感觉 很难 成功,这样就心性怯弱,不敢承担了


 怯弱的心 那就是 【'''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
  在这二种障碍的时候,又有三种 怯弱的心:


  一个 对圆 的佛 感觉到很 ,所以在修 过程中 不容易 起信心。一个是菩萨道修行也比较难 感觉要布施肢体,所以也感觉太难,太苦,自己做不到 这样的 退 却之心,这个时候要去把我们观念能够转变,因为无量劫以来,在恶道中,无量的苦你都受了,那么为了出离修行,进修佛道,反而害怕,这样我们观念能够转变过来,我们对佛法就有一种进取之心了。
  怯弱的心那就 :23B -【''' 满果 难行, 久处于   资粮广无边 退 屈!'''】


  因为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尤其 受这无尽 苦,还不如说短时间受一些艰苦 最终能够得到出离。 所以 也感觉到我们长时间的 死,然后 菩萨 的这种在生死中去 修行 度众生 累积广大无边的资粮 这样也是望而却步 也就 敢修了。也谈 了菩萨是在如幻生死中度众生 他不是在 死中去受苦 当然 要去 提升 我们 的正知见 我们 功德 才能达到这种视生死如幻 因为菩萨就是 这样 不像 我们 众生,是在生死中轮回的
  一个 对成就圆满 佛果感觉到很难 ,所以 在修行过程中,不容易 起信心;一个是 菩萨 修行 也比较难 感觉 布施肢体 太难太苦 自己做 不到, 这样就 退却之心 。这 个时候 要去 我们 观念能够转变,因为无量劫以来,在恶道中 无量 苦你都受了 那么为了出离修行 进修佛道反而害怕? 这样 我们观念能够转变过来 ,我们 对佛法就有一种进取之心了


 今天继续学习精进度,学习易行道:
  因为我们在无尽的生死轮回之中,尤其是受这无尽的苦,还不如说短时间受一些艰苦,最终能够得到出离。所以也感觉到我们长时间的生死,然后菩萨的这种在生死中去修行度众生,还要累积广大无边的资粮,这样也是望而却步,也就不敢修了。也谈到了菩萨是在如幻生死中度众生,他不是在生死中去受苦,当然这样去提升我们的正知见,我们的功德才能达到这种视生死如幻,因为菩萨就是这样的,不像我们众生,是在生死中轮回的。 今天继续学习精进度,学习易行道:


 戊五、进度
 戊五、进度
第28行: 第28行:
        壬一、方便摄护
        壬一、方便摄护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24- 【'''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


'''  佛有胜方便,摄护 初心。'''】
针对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他需求用简而易行的方法,因为那种难行之行,感觉太辛苦,自己没有能力承担,他就希求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所以说 佛有 的善巧 方便, 摄护 这样的 初心 ,这样初学的修行者


针对这些心性怯弱的人,他需求简而易行的方法,因为那种难行之行,感觉太辛苦,自己没有能力承担,所以他就希求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所以说佛有殊胜的善巧方便,来摄护这样的初心,这样初学的修行者。
 易行道是什么呢?在《十住大毗婆沙论》里面有个譬喻 易行道譬喻就像行水陆 难行道譬喻行陆路 旱地。因为 古代 那个时候 的陆地 ,也没有车,不像现在有车,那个时候走陆行道,肯定要徒步。如果说有水道,那是坐船的,相对来说当然坐船容易,是顺水漂,顺水滑。所以,这个易行道是譬喻是坐船的,不用费力的,易行道是佛的善巧方便,为了摄取初学的人。
 
 易行道是什么呢?在《十住大毗婆沙论》里面有个譬喻 易行道譬喻就像行水陆 难行道譬喻行陆路 旱地。因为 陆路 那个时候,也没有车,不像现在有车,那个时候走陆行道,肯定要徒步。如果说有水道,那是坐船的,相对来说当然坐船容易,是顺水漂,顺水滑。所以,这个易行道是譬喻是坐船的,不用费力的,易行道是佛的善巧方便,为了摄取 初心的、 初学的人。


'''一、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 
'''一、佛依众生根性分别说不同的法门''' 


 【虽然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不一 的。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是适宜于菩萨行的,有与菩萨法是格格不相入的,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 的。】
 【''' 虽然一切众生,毕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不一的。】'''


 虽然一切众生 必定成佛,这个在经论中,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 终究都能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是种种差别不等的。 因为我们要面对现实,经中从理性来说, 我们前边学过 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 就是从理上来说 大家都有佛性,都有那种本然的佛性。但是成佛需要行佛性,需要发菩提心,累积无量的这种功德,你才能够成佛。所以 只是这种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从现实来说,还是从人的这种发心,能不能实现这些一切的善法功德。
 虽然 一切众生必定成佛,这个在经论中 ,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终究都能够成佛,但就现实的众生性来说,根机 种种差别不等的。我们前边学过 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 就是从理上来说 大家都有佛性,都有那种本然的佛性。但是成佛需要行佛性,需要发菩提心,累积无量的这种功德,你才能够成佛。所以 只是这种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从现实来说,还是从人的这种发心,能不能实现这些一切的善法功德。


 因为人的根性不一,所以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 比较 适于菩萨行的, 就是 的人,比较适合去行 菩萨 道。但 是有 的和 菩萨 道是格格 的。
 因为人的根性不一,''' 所以 在发心向道的众生中,有是适 于菩萨行的,有 菩萨 格格不相入的,也 想学 菩萨 敢修 的。 】'''


  再就是也有想学菩萨而不敢修的, 这个就是上一节我们学的 对治这两种障碍 一个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的。
 这个就是上一节我们学的 对治这两种障碍 一个是不想修,一个是不敢修的。


 首先讲
 首先讲


 【'''1、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佛当然『为说无上道』【1】了。】
 【'''1、适宜于菩萨行的根性''',''' 佛当然『为说无上道』【1】了''' 。】


 其实这是在《法华经》里面 ,注解:
 其实这是在《法华经》里面 的。


 【【1】「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妙法莲华经》卷1:】
 【 注解 【1】「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妙法莲华经》卷1:】


  还有 大乘根基的人,佛应机说法,那当然就直接为他说成佛之道,直接能够从我们人发心,直接发心修菩萨道, 所以; 这就是但说『无上道』。
 大乘根基的人,佛应机说法,那当然就直接为他说成佛之道,直接能够从我们人发心,直接发心修菩萨道,这就是但说『无上道』。


 在《法华经》上,为什么佛先说的是解脱道?你看《阿含经》基本都是解脱道。为什么在三乘共法章,正化于声闻,他就是专门为这一类声闻根性讲的法。当菩萨根性成熟了,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时候就不再一味地去宣扬声闻道了。有菩萨根性,适合菩萨修行的人,那就为他说无上的菩萨道、佛道。这是第一类。
 在《法华经》上,为什么佛先说的是解脱道?你看《阿含经》基本都是 解脱道。为什么在三乘共法章 解脱道 正化于声闻,他就是专门为这一类声闻根性讲的法。当菩萨根性成熟了,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这时候就不再一味地去宣扬声闻道了。有菩萨根性,适合菩萨修行的人,那就为他说无上的菩萨道、佛道。这是第一类。


 【'''2、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华经》的穷子喻【2】 :穷子回到故乡,望到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对于这类根机,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
 【'''2、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 是鄙劣怯弱的根性,如《法华经》的穷子喻【2】】'''


就是与菩萨心行格格不相入的,是卑劣怯懦的根性。就像《法华经》的穷子喻。《法华经》有 穷子的 譬喻 其实《法华经》虽然说 容易了解,但是把 几个譬喻 能够搞清楚 就能够基本上了解《法华经》 大意
'''【: 穷子 回到故乡,望到财富无量 长者 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 及。对于 类根机 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声闻、缘觉乘法 渐渐 引摄化导他 '''】


  这个 穷子喻 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贫穷的人 回到 故乡 看到了财富无量的长者,惊慌失措,吓得逃走都来不及。因贫穷,他看到财富非常雄厚的大长者,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了一 亿万富翁 惊慌失措,可 感觉到那种自卑,愧不如人,在人面前相行见拙,然后无地自容 ,就 躲避开 ,不想丢人 那个
  《法华经》有 穷子 的譬 喻, 其实《法华经》虽然说不容易 但是把这几 譬喻 ,能 够搞清楚 ,就 能够基本上 解《法华经》 意。


  所以说对于 类根性,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方便法门 就是 什么呢?声闻缘觉乘法 渐渐 引摄化导他 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佛法 因为《法华经》有这样 语句 说它是方便法 究竟法 是不能成佛 干脆 就不 去学了 只放 藏书阁里去供着。这个就是《法华经》但说一乘道。所以说;从菩萨法来说 这个声闻道 是方便;有个穷子喻 还有一个叫化城喻,「穷子 譬喻」在下边儿有一 注解:
 这 个穷子喻大概的意思 就是, 一个贫穷 回到了故乡 看到了财富无量 长者 惊慌失措 吓得逃走都来 及。因贫穷 他看到财富非常雄厚 大长者 ,就 像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亿万富翁,惊慌失措,可能感觉到那种自卑,愧 如人 ,在 人面前相行见拙,无地自容 ,就 躲避开了 不想丢人 意思。


  【【2】  华经》 卷2(大正9,16b 下) 「穷子的譬喻」 。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所以说对于这类根性,不得不为说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就是什么呢?声闻缘觉乘法,渐渐的引摄化导他。这个也就是为什么传统佛法,因为《法华经》有这样的语句,说它是方便法,是不究竟法,是不能成佛的法,干脆就不去学了,只放在藏书阁里去供着,这个就是 《法华经》 但说一乘道。所 说,从菩萨法来说,这个声闻道就是方便,有个穷子喻,还有一个叫化城喻。 「穷子的譬喻」 在下边儿有一个注解:


  这个穷子其实在 《法华经》 上是一种譬喻,譬喻什么呢?他就像世间的一个贫 穷的 人,一无所有的人,到那边乞讨过活的人,那么大富长者呢,在佛法中,它是 譬喻 菩萨,因为菩萨,修 量的福德,他福德很 ,善法 功德 很丰足。所 以, 他就用无量的财富的长者来譬喻菩萨。 穷子, 因为声闻乘不修福报,他只是积极的,在短时间内,急于自己解脱,他不想去做利他的功德
  注解【2】  华经》 卷2(大正9,16b以下)「 的譬喻 」。谓二乘之人 无大 功德 法财(即六度万行)得 庄严 犹如贫 子, 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


  所以 大乘佛 来说 声闻 就像一个贫穷的 ,一穷二白 ,一无所有的 穷子一样 。因为 他不 利他 德,他 就没有像菩萨那样无量的 福德 、庄严。 所以 这个穷子就像阿罗汉一样,在非常庄严的菩萨面前 ,就 好像自愧不如, 地自容 那种感觉。这是一种 譬喻。因为 在圆满的佛道上,相对来说, 声闻乘 确实没有那么多 德。没有那么多福德 ,他 智慧可能就不 那么深彻 所以它是方便法。就是说它是通向大乘的一个过程 它还没有达到目标。所以它是大乘前边 方便
  这个穷子其实 华经》上是一种譬喻 譬喻什么呢?他 就像 世间的 一个贫穷的 ,一无所有的 人,到那边乞讨过活的人 那么大富长者呢,在佛法中,他是譬喻菩萨, 因为 菩萨 无量 德,他福德 很大,善法功德很丰足, 所以, 量的财富 长者来 譬喻 菩萨 穷子, 因为声闻乘 不修 ,他 积极的 在短时间内急于自己解脱 他不想去做利他 功德


 所以 华经》就譬喻 声闻 三百公里的目标 佛乘像五百公里 目标 声闻乘只走到了三百公里就停止不前了, 因为他 要是再继续往前走,往前 修, 是宝所, 就是真实 佛陀之果 。所以 说声闻乘是方便 他是经过佛道 一个阶段 停滞 前了 要想达到 佛道, 也必须要经过这个300由旬的路程。这样 来说,它是方便法 门, 引导入 大乘的一个 方便。不 过他 不再前进了 那就变成声闻 ,他再 进,那就直向佛乘。,其实《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 在大乘佛 声闻 一个一穷二白 一无所有 穷子一样 。因为他 利他的功德 没有像菩萨 样无量 福德、庄严 。所以 这个穷子就像阿罗汉一样 在非常庄严 菩萨面前 ,就 有自愧 如,无地自容的那种感觉。这是一种譬喻 因为在圆满的 佛道 相对 来说, 声闻乘确实没有那么多福德。没有那么多福德,他智慧可能就不是那么深彻,所以 它是方便法 。就是说它 通向 大乘的一个过 程, 还没有达到目标 所以它是大 乘前 边的方便


 所以和菩萨心行格格不入的,卑劣怯弱的根性,那就是穷子,比喻这个穷子。由于他发心就是自己解脱,他和那个菩萨广大的行持是格格不入。
  所以《法华经》就譬喻说:声闻乘像三百公里的目标,佛乘像五百公里的目标。声闻乘只走到了三百公里就停止不前了,因为他要是再继续往前走,往前修,那就是宝所,那就是真实的佛陀之果。所以说声闻乘是方便,他是经过佛道的一个阶段,他就停滞不前了,要想达到佛道,也必须要经过这个300由旬的路程。这样来说,它是引导入大乘的一个方便。不过他不再前进了,那就变成声闻乘,他再前进,那就直向佛乘,《法华经》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和菩萨心行格格不入的,卑劣怯弱的根性,那就是穷子,比喻这个穷子。由于他发心就是自己解脱,他和那个菩萨广大的行持是格格不入。


 下边就说:
 下边就说:


 【'''3、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沈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
 【'''3、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 知道羡慕佛果的究极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沈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佛只有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了。】'''


 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这个前面也学到了【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他 知道 羡慕佛果的究竟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 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的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者沉沦苦海。 所以这样, 他对菩萨的广大行 不敢承担,自然而然,他的意志 就比较怯弱,自信心不足,怕退堕小乘,或者是怕沉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呢,二乘方便是不适用的。
 想修菩萨行而不敢修的,这个前面也学到了【满果亦难行,久处于生死,  资粮广无边,练心勿退屈!】他羡慕佛果的究竟圆满,但对于菩萨的广大心行却不敢担当 精进修行,这也是怯弱的众生,缺乏自信,生怕退堕小乘,或者沉沦苦海。他对菩萨的广大行不敢承担,自然而然,他的意志就比较怯弱,自信心不足,怕退堕小乘,或者是怕沉沦苦海。对于这类众生呢,二乘 方便 是不适用的。


 二乘方便就是正方便,正当的方便。正方便相对那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因为他缺乏自信心,心性太怯弱,你给他讲解脱道,也不适合他了, 就是这个意思。 正方便就是解脱道,你给他讲解脱道,让他解脱,证入涅槃,那也不适合他。所以对这两类众生,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 什么是特别的方便呢?下边就讲到易行道 这个特别的方便就是易行道。
 二乘方便就是正方便,正当的方便。正方便相对那种异方便,特殊的方便 (说的) ,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因为他缺乏自信心,心性太怯弱,你给他讲解脱道,也不适合他了,正方便就是解脱道,你给他讲解脱道,让他解脱,证入涅槃,那也不适合他。所以对这两类众生,佛只用特别的方便来化导 什么是特别的方便呢?下边就讲到易行道 这个特别的方便就是易行道。


'''二、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
'''二、对怯弱下劣的根性说易行道'''


 【'''1、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 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
 【'''1、这类怯弱下劣的根性''',''' 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 】'''
 
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肯定它就不是解脱道了。前面的<u>穷子喻还是解脱道,它叫正常的方便,也叫正方便</u>。那他们对这些修菩萨行的行为,非常羡慕,但是又不敢修,不敢担当的,没有自信,心性怯弱的,为这类人,给他设立一个异方便。因为解脱道的方法,对他不适用,就设立一个特别的方便,也就是易行道。这样能分出来吧?一个正方便就是解脱道,另外特别的方便也就是异方便。异方便就是下边讲的这个易行道,因为这样的简单易行而又迅速成就的方便道。
 
'''【 但这是不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 ,】'''
 
这很重要,因为他和菩萨正常道,菩提愿、六度大行,是不相顺的。因为菩萨六度,要难行而行,难忍而忍的。所以这个又简单,又容易,又快速,当然它就和菩萨的这种正常的菩萨道,就不相顺,它是相违的。
 
'''【 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修菩萨大行的道理。 】'''
 
意思就是想修成佛道,绝对没有说我就省略这个菩萨道,让我一下子就成佛,是绝对没有这个因果道理的,绝对没有这个因果关系的。这是讲的实话,如果说鼓励这些心性怯弱的众生,可以给他摄导,方便地为他说,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是佛,你容易成就,所以,这就是摄导一些心性怯弱的人。下边导师就引证了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 . 易行品》
 
【'''这如龙树菩萨《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说:『问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龙树)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这 类怯弱下劣 的根 性,想成佛而不愿修学菩萨的大行难行,所以希望求一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那么简单易行而又迅速的方便道,肯定它就不是解脱道了。前面的穷子喻还是解脱道,它叫正常的方便,也叫正方便。那他们对这些修菩萨行的想修,非常羡慕。但是又不敢修,不敢担当的,没有自信,心性怯弱的,为这类人,给他设立一个异方便,因为解脱的话,对他不适用,就设立一个特别的方便,也就是易行道。这样能分出来吧?一个正方便就是解脱道。特别的方便也属于异方便,也就是特别的方便, 就是 异方便。
 这 个论 的根 就是 说:


  异方便就 下边讲的 这个 易行道 因为这样的简单易行而又迅速成 的方便道,但这 是不 顺菩萨的菩提愿行的;这很重要,因为他和 菩萨 正常道 ,他 的菩提愿,他的六度大 ,是不相顺的。因为菩萨六度,要 行而 行, 难忍而忍的 所以 这个 又简单,又容易,又快速,当然它就和 菩萨的 这种正常的菩萨道,就 相顺,它 相违的。因为求成佛道,是决无不 菩萨大 行的 道理。那意思就是想修成佛道 绝对没有说我就省略 这个 菩萨道 让我一下子就成 佛, 是绝对没有这个因 道理的;绝对没有这个因果关系的。这 讲的实话,如果说鼓励 些心性怯弱 众生 可以给他摄导,方便地为他说;你本来就有佛性,你本来就 佛,你容易成就,所以,这就是摄导一些心性怯弱的人。
  问说: 阿惟越致, 这个 阿惟越致 ,就是不 退转 菩萨,他 难行, 久乃可得 这个 不退转 菩萨 怎么达到 的不 退转呢?他 是修行 各种 难行之法 久久才能够得到 这个 不退转 如果他堕声闻辟支 果是这 的,是 大衰患!


  下边儿就引证 龙树 菩萨 的《十住毗婆沙论 . 易行品》
  所以如果说他堕入 声闻辟支佛,那真的是 菩萨 道衰落了,没有修成就。


 【 这如龙树菩萨《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说:『问曰:是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行诸难行,久乃可得,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龙树)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
 【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


  这个论的根据就是说:问说:是阿惟越致,这个阿惟越致 ,就是 不退转菩萨 他们行诸难行 久乃可 。因为这个不退转菩萨怎么达 不退转 呢?他是修行各种 难行 之法, 久久才能够 得到 这个 不退转 。然后他或者堕声闻辟支佛地 如果是这样呢 ,是 大衰患!
  ,就是 很快速的 很迅速的 能够 得到不退转的 这个成果,愿为说 。就是这个方 法, 迅速 得到不退转 的这个方便 愿意为我们说 因为前面 提问。


  所以如果说他堕入了声闻辟支佛,那真的是菩萨道衰落了,没有修成就。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愿为说之!疾,就是很快速的,很迅速的,能够得到不退转的这个成果,愿为说之。就是这个方法:迅速得到不退转的这个方便,愿意为我们说,因为前面是提问。 然后龙树就回答说:像你所说的那样,是宁若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然后龙树就回答说:像你所说的那样, 是宁若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


  因为 这个怯弱,就是软弱,怯劣的,意志不坚强,也不是那么勇敢的一个人,他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的所说的话,因为有志气的人,可能不会说这样怯弱的话 ,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怯弱,就是软弱,怯劣的,意志不坚强,也不是那么勇敢的一个人,他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的所说的话,因为有志气的人,可能不会说这样怯弱的话。


 【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3】】
 【''' 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3】】


 为什么呢?若人发愿欲求无上菩提,就是佛的智慧,佛果。没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该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说菩萨的发菩提心,没得到这种不退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惜身命。所以,菩萨这个不退,信不退是到十住,如果说他有这个信不退、还有行不退、位不退,但能达到菩提心的信不退,也就很难得。
 为什么呢?若人发愿欲求无上菩提,就是佛的智慧,佛果。没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该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如果说菩萨的发菩提心,没得到这种不退转,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不惜身命。所以,菩萨这个不退,信不退是到十住,如果说他有这个信不退、还有行不退、位不退,但能达到菩提心的信不退,也就很难得。


 这种心性怯弱的人,导师在《净土与禅》里面,其实谈到:
  【3】 《十住毘婆沙論》卷 5〈易行品第 9〉(大正 26,40c29-45a22):「問曰:是阿惟越致菩薩,初事如先說。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墮聲聞、辟支佛地;若爾者是大衰患。如《助道法》中說: 「若墮聲聞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薩死,則失一切利。若墮於地獄,不生如是畏,若墮二乘地,則為大怖畏。墮於地獄中,畢竟得至佛,若墮二乘地,畢竟遮佛道。佛自於經中,解說如是事,如人貪壽者,斬首則大畏。菩薩亦如是,若於聲聞地,及辟支佛地,
 
應生大怖畏。」是故,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答曰:如汝所說,是儜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幹之言也!何以故?若人發願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於其中間應不惜身命,晝夜精進如救頭燃。如《助道》中說: 「菩薩未得至,阿惟越致地,應常勤精進,猶如救頭燃。荷負於重擔,為求菩提故,常應勤精進,不生懈怠心。
 
若求聲聞乘,辟支佛乘者,但為成己利,常應勤精進。何況於菩薩,自度亦度彼,於此二乘人,億倍應精進。」行大乘者,佛如是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難,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幹之說!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薩欲於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一、應當念是十方諸佛,稱其名號。……(大正 26,41b16-42c7)
 
二、更有阿彌陀等諸佛,亦應恭敬禮拜、稱其名號。……又亦應念毘婆尸佛、尸棄佛、毘首婆伏佛、拘樓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及未來世彌勒佛,皆應憶念、禮拜,以偈稱讚。
 
 
 
关于 这种心性怯弱的人,导师在《净土与禅》里面,其实谈到:
 
【0】《净土与禅》:「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水道乘船则乐(易行)。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为分明,与成佛的迟速无关。说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
 
易行道的仰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所以龙树又告诉他: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长,心地调柔……,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众生」;接着即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Y 17p69~70 )
 
 
【简单的说,如果有这样的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
 
就是那种心性怯弱的人,他想行易行道,想找一个容易的,简单的,迅速成就的法门,其实这样的心境,是没有菩萨风格的。因为菩萨风格,都是那种发大的心,大的愿,大的行,所以他和菩萨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
 
就是给他泼一盆冷水,让他们不要抱有幻想,那是不能成就的!
 
【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
 
因为佛法虽然说为某些人泼冷水,你给他一个棒喝,不让他以为这就是究竟。但是为有些心性怯弱的,都没有这种大愿、大行的,也为他说这些易行道。
 
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
 
就是你想说这个简而易行的方法,今天我就跟你说。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
 
就是你从陆地上步行,就是跋涉千里,有这种疲劳之苦。


 【 【0】《净土与禅》:「简单的说,如有这样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龙树对于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给他当头一棒。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行,所以也为说易行道。所以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难行), 水道乘船 则乐( 易行 )。菩萨道亦如 ,或有勤行精进(难行道),或有以信方便易行」 。】
 【水道乘船 易行 ,它就 。】


  简单的说,如果有这样的心境,根本没有菩萨的风格。就是那种心性怯弱的人,他想行易行道,想找一个容易的;简单的;迅速成就的;其实这样的心境,是没有菩萨风格的。 因为 菩萨风格 都是有那种大的心 大的愿,大的行,所 他和菩萨风格是格格不入的
 因为 水道不用你徒步 不用你走路 坐在船上划船就可


  龙树 菩萨 对于易行 的仰慕,追求者,就 怯弱下劣者呢 真是给他当头一棒,就是不让他抱 幻想,给他泼一盆冷水,这个意思。不要抱有幻想,那是不能成就的!然而,佛菩萨慈悲为本,为了摄引这样的众生修菩萨 ,所以也为说易 行道 。因为佛法虽然说去为某些人泼冷水 你给他一个棒喝,让他 为这就是究竟,但是为有些心性怯弱的,都没有这种大愿、大行的,也为他说这些 易行
  所以【 菩萨道 亦如 是, 精进(难 行道 或有 信方便 易行


 所以 接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 今当说之。」 是你想说这个简而 易行 的方法,今天我就跟你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 道, 有难有 ,陆道步 则苦(难行) 你从陆地上步行,就是跋涉千里,有这种疲劳之苦。水道乘船, 易行, 它就 乐。因为水道不用你徒步,不用你走路,坐在船上划船就可以了
  菩萨他有从信愿入门的嘛, 所以 从信入门的 比较适合那种 易行道, 简而 易行 简而 易行 ,是 引导他深入的一个摄导方便


所以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勤行精进难行的,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的。这个菩萨他有从信愿入门的嘛,所以从信入门的,他就比较适合那种易行道,简而易行的,但是简而易行的,是引导他深入的一个摄导方便。


 【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为分明 与成佛的迟速无关 。说到易行道,就是「念十方诸佛,称其名号」,「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 。】
  所以说 【难行即苦行,易行即乐行,论意极为分明 与成佛的迟速无关。】


  所以说难行就是苦行,易行就是乐行。这个论的意义是非常的分明的,与成佛的迟速无关,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意 难行道就是苦行,易行道就是乐行。因为它像坐船一样,不是那么辛苦,所以它是乐行。这个论的二种修行方式,论的非常明确,它和成佛的迟速是没有关系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意 难行道就是苦行,易行道就是乐行。因为它像坐船一样,不是那么辛苦,所以它是乐行。这个论的 二种修行方式,论的非常明确,它和成佛的迟速是没有关系的。


 然后下边就讲到易行道:
 然后下边就讲到易行道:
第128行: 第180行:
 就是念十方佛,称名号,「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这个都是论典中论述的易行道的方便方法。
 就是念十方佛,称名号,「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忆念礼拜,以偈称赞」。这个都是论典中论述的易行道的方便方法。


 【 易行道的 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所以龙树又告诉他:
  所以 【易行道的 求者,以为一心念佛,万事皆办 。】
 
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万德洪名,都是从这个思想来的 就是易行道而来的。
 
所以龙树又告诉他: 「求阿惟越致地者,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复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龙树菩萨又告诉追求易行这个人说:你求不退转地的人,「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那意思你想修到菩萨的不退转,不仅仅是称名念佛,或者是礼敬而已,应该怎么样呢?「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这个就是普贤十大愿里面的内容。所以说下边儿导师就解释:
 
【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佛,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它就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易行道。
 
 
【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福力增长,心地调柔……,】
 
它能够增强我们的福力,调柔我们的心性,心性调柔了,
 
最后才能【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愍伤众生」,】
 
因为他对佛菩萨这种正常道,这时候他就能够相信了,能够承受。因为菩萨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而忍的时候,他没力量承担,但是他经过这种易行道的方便摄受,慢慢的福利增长了,心地调柔了,然后才能够承担菩萨的一种正常道的方法。接受了之后,即说六波罗蜜了,就是六度。说明什么呢?这个易行道是增长我们福德因缘的一种方便方法,他有能力承担正常菩萨道之后,再为他讲六波罗蜜。
 
【接着即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
 
就是说甚深的佛法,你能够去难行而行,你就能够承担这种意愿,坚定的意志心也就起来了,能够承担这种广大行了。
 
【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这都是引证《十住毗婆沙论》里的说法,也就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所以在历史上呢,有的把龙树菩萨讲的这个易行道,讲到它真的就容易成佛。其实他没有真正的了解,<u>龙树菩萨讲这个易行道,是难行道的前方便</u>。易行道增长了福力,还要经过什么呢?六波罗蜜这个修学过程,六波罗蜜就是菩萨道的一个核心。像西方净土说,在西方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然后再回到娑婆度众生,那时候他有承担能力了,他还要完成六度,菩萨道的。但一般解释的时候,他没有这么解,他感觉到西方就成佛了,成佛了你再来度众生,因为他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佛的,他是通过度众生的菩萨道,最后才圆满成佛。40:07
 
 
下面在《十住毗婆沙论》讲到:
 
 
《十住毗婆沙论》卷5〈易行品第9〉(大正26,40c29-45a22):「(这是怯弱者的提问)。问曰:是阿惟越致菩萨,初事如先说。至阿惟越致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不退菩萨怕做不到,怕堕入声闻等乘)或堕声闻、辟支佛地;若尔者是大衰患(这样就太悲哀了)。
 
如《助道法》中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堕于地狱中,毕竟得至佛,若堕二乘地,毕竟遮佛道。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本来想长寿,所以怕砍头)。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菩萨也是一样,如堕入声闻乘,就像砍头一样,等于菩萨死亡了。)」是故,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者(方法),愿为说之。(龙树回答)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这不是大丈夫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往往是指大志向大勇气的人。)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如《助道》中说:「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燃。荷负于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若求声闻乘,辟支佛乘者,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何况于菩萨,自度亦度彼,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行大乘者,佛如是说:「发愿求佛道,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这意思,从重要性来说,发心求佛道更重要,因为没有发心,更谈不上三千世界了,因为这是佛的一个教化区。)」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不是有大志向大勇气的人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不过你如果想听闻这样快捷的方法,我今天可以为你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这是正常道的方式),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一、应当念是十方诸佛,称其名号。……(大正26,41b16-42c7)
 
二、更有阿弥陀等诸佛,亦应恭敬礼拜、称其名号。……又亦应念毗婆尸佛、尸弃佛、毗首婆伏佛、拘楼珊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及未来世弥勒佛,皆应忆念、礼拜,以偈称赞。(大正26,42c8-44c5)
 
 
 
因为前面这一段就是上边的一个问,下边讲的是《助道法》中说的:
 
【如《助道品》中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则失一切利。】
 
 
意思是说菩萨一堕入声闻、辟支佛地解脱,那菩萨也就做不成了,就像菩萨已经死了一样,失去了一切的利益。
 
【若堕于地狱,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
 
如果说菩萨堕入地狱,他不生如是畏,就是恐惧,就是<u>他生地狱,他还不是那么恐惧。他堕二乘,堕二乘就是堕入声闻地和辟支佛,反而他生起了大的恐惧</u>,大怖畏。为什么呢?
 
下边就解释,【堕于地狱中,毕竟得至佛,】


  「求阿惟越致 忆念、称名、礼敬而 已, 复应于诸 忏悔、劝请、随喜、回向」
  为什么堕 狱中终究还会成佛呢?因为在我们观念中,堕地狱那是造恶报 受苦的去处。 是菩萨因为他从长远来说,你要是堕入声闻乘,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了,就像菩萨人 经死了一样,没有机会再去修佛道。可是堕入地狱中,他无论他经历多少劫,终究还要从地狱出来,出来了以后,他还有机会继续修行 他总会成 。只要你的菩提心不退,哪怕说暂时你忘失了,但是只要说有因缘在,逢到佛法,这个善根又会发露出来,然后继续修行,这样他终究会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量劫的未来 他总有机会


  所以易行道的追求者 以为一心念 ,万事皆办,这是一句佛号念到底,万德洪名,都是从这个思想来的,就是易行 而来的 所以说龙树菩萨又告诉追求易行这个人说:你求不退转地的人,「非但忆念、称名、礼敬而已,」那意思你想修到菩萨的不退转,不仅仅是称名念佛,或者是礼敬而已,应该怎么样呢?「应于诸佛所,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这个就是普贤十大愿里面的内容,所以说下边儿导师就解释:
  【若堕二乘地 毕竟遮 佛道。


  【 这可见易行 不单是念佛 即〈行愿品〉的十大行愿等。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 即「福力增长 心地调柔…… 信诸 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已 愍伤众生」;接着即说六波罗蜜。这可见:念 、忏悔、劝请 实为增长福力,调柔自心的方便;因此,才能于 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 进修六度万行的 菩萨 行。这 ,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就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 Y 17p69~70 )】
  如果说你堕入二乘声闻 道, 你解脱去了 涅槃去了 不再来人间了 那就已经违背 完全离开了 道了 这样你就永远没有机会成 就像说 菩萨 已经死了一 样。


  这可见易行道不单是念 佛,是 行愿品的十大行愿 就是普贤行愿品 愿王;它就是非常普及的一种易行道。能这样的修行易行道,即是福力增 长, 心地调柔,它能够增强我们的福力,调柔我们的心性,心性调柔了,最后才能信诸佛菩萨甚深清净、第一功德,怜悯众生。因为他对佛菩萨这种正常道,这时候他就能够相信了,能够承受。因为菩萨那种难行能行,难忍而忍的时候,他没力量承担,但是它经过这种易行道的方便摄受,慢慢的福利增长了,心地调柔了,然后才能够承担菩萨的一种正常道的方法
  【  自于(大乘)经中 解说如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 畏(本来想 寿 所以怕砍头)


  接受了之后 六波罗蜜了,就是六度。说明什么呢? 个易行道是增长我们福德因缘 一种方便方法 能力承担正常菩萨道之后 再为他讲六波罗蜜。 这可见:念佛、忏悔、劝请 福力,调柔自心 方便;因此 才能于佛法的甚深第一义生信解心;」就是说甚深的佛法 你能够去难行而行,你就能够承担这种意愿,坚定的意志心也 起来 了, 能够承担这种广大行了。所以说;于苦痛众生生悲愍心 进修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这样,易行道,虽说发愿而生净土,于净土修行,而也 是难行道的前方便
  当然是在大乘经 说这 事情 ,有 很多的譬喻 比如说 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因 一个贪求 寿 中途给他斩首 他当然 恐惧 了, 他想长寿 害怕砍头丧命


  这都是引证《十住毗婆沙论》里的说法,也就是龙树菩萨的说法。所以在历史上呢,有的把龙树菩萨讲的这个易行道,讲到它真的就容易成佛。其实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龙树 菩萨 讲这个易行道, 难行道的前方便。易行道增长了福力 还要经过什么呢?六波罗蜜这个修学过程,六波罗蜜就是菩萨道的一个核心。你像西方净土说;在西方极乐世界 花开见 悟无生 然后再回到娑婆度众 生。 那时候他有承担能力了,他还要完成六度, 菩萨 道的。但 般解释的时候 他没有这么解 他感觉到西方 成佛了。成佛了你再来度众生 因为他不度众生是不可能成佛的,他是通过度众生的 菩萨 道,最后才圆满成佛
  菩萨 亦如 是, 若于声闻地 及辟支 大怖畏 菩萨 也是 如堕入声闻乘 ,就 像砍头一样 等于 菩萨 死亡了 )」】


  下面有《十住毗婆沙论》讲到 因为前面这一段 是上边儿 的一 个问 下边讲的是《助道法》中说的:
  所以菩萨也是这样,如果于声闻地、辟支佛地 他就生大的恐怖,他 像想长寿 人被砍头 他就生起恐怖。


 【 如《助道品》中说:「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 名菩萨死 则失一切利。 堕于地狱 不生如是畏,若堕二乘地,则为大怖畏。堕于地狱中,毕竟 得至 佛,若堕二乘 地, 毕竟遮佛道 。】
 【 ,若 诸佛所说 有易行道疾 得至 阿惟越致 方便者(方法) 愿为说之 。】


  若堕声闻地,及辟支佛地,是名菩萨死,那意思菩萨一解脱,堕入声闻,辟支 地解脱,那菩萨也就做不成了,就像菩萨已经死了一样,失去了一切的利益。如果 菩萨堕入地狱,他不生如是恐惧,畏 就是 恐惧 就是他生地狱,他还 是那么恐惧 他堕二乘 堕二乘 就是 堕入声闻地和辟支佛,反而他生起了大 恐惧,大怖畏 为什么呢?
  所以诸 「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 就是 有易行道 它能够让你非常快速的得到 退转 愿意说之 这个 就是 前面我们已经学到 这一块儿


  下边就解释 堕入地狱 之中, 毕竟得至佛 为什么堕地狱中终究还会成佛呢?
  【(龙树回答)答曰:如汝所说 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 言也!何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阿惟越致,于其 间应不惜身命 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因为在我们观念中,堕地狱那是造恶报,受苦的去处。但 菩萨因为他从长远来 ,你要是堕入声闻乘,你就永远不能成佛了,就像菩萨人已经死了一样,没有机会再去修佛道。可是你堕入地狱中,他不管怎么样,终究还要从地狱出来,从地狱出来 时候,当然无论他经历多少劫,终究还要出来,出来的时候,他还有机会继续修行。他总会成佛 只要你的菩提心 退,哪怕说暂时你忘失了,但是只要说有因缘在,逢到佛法,这个善根又会发露出来,然后继续修行, 这样 他终究会成佛 为什么呢?因为 个无量劫 未来,他总有机会。如果说你堕入二乘声闻道,你解脱去了,涅槃去了,不再来 间了,那就已经违背佛道,完全离开了佛道了。这样你就永远没有机会成佛了,就像说菩萨已经死了一样
  这不 大丈夫 说的 大丈夫 应该 这样 。这 往往是指大志向大勇气 的人。 


【 佛自于经中,解说如是事,如人贪寿者,斩首则大畏(本来想长寿,所以怕砍头)。菩萨亦如是,若于声闻地,及辟支佛地,应生大怖畏。(菩萨也是一样,如堕入声闻乘,就像砍头一样,等于菩萨死亡了。)」】


  所以佛自于经 ,解 这样的事 他在经中 当然是在大乘经 解说这样的事情,有很多的譬喻;比 说「如人贪寿者 斩首则大畏。」因 一个贪 长寿的人,中途给他斩首,他当然就恐惧了,他想长寿,他就害怕砍头丧命。所以 萨也是这样 如果于声闻地、辟支佛地,他就生大的恐怖。他就像想长寿的人被砍头一样,他就生起恐怖。
  【 如《助道》 中说 :「菩萨未得至 阿惟越致地 应常勤精进 救头燃。荷负于重担 ,为求菩 提故


  【'''佛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
  当然要承担了这种难行之行的 种种的修行中的这种艰苦的事情。因为修行呢,你要要去布施,要持戒,要修忍,也要承担一定的辛苦,是为了求无上菩提


 【 是故 ,若 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方便 (方法) 说之。(龙树回答)答曰:如汝所说,是儜弱、怯劣,无有大心,非是丈夫志干之言也!(这不是大丈夫说的话 大丈夫不 该这样说 这往往是指大志向大勇气的人。) 以故?若人发愿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 提,未得阿惟越致 于其中间应不惜身命 昼夜精进如救头燃。
  所以 常应勤精进 不生懈怠心。 求声闻乘,辟支 者, 成己利 勤精进 。何 况于 自度亦度彼 ,】


  所以诸佛所说「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就是有易行道 它能够让 非常快速 的得到不 退转 愿意说之 这个就是前面我们已经学到的这一块儿。然后龙树菩萨回答:
  因为你要想解脱,你也要去精进用功,何况菩萨 ,你 想获得无量 功德,想 得到 无上的佛果,你当然也更要精进, 但是自度 也要利他,也要去度众生


如你所说,是软弱怯懦、怯劣的,没有大心,不是大丈夫所言,不是大丈夫所说的话,大丈夫不应该这样说,这是指没有大智大勇气的人


 【 如《助道》中说:「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应常勤精进,犹如救头燃。荷负 重担,为求菩提故,常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心。若求声闻乘,辟支佛 但为成己利,常 精进。 何况于菩萨,自度亦度彼,
 【于 此二 亿倍 应精进。】


  所以《助道》中说;菩萨未得至,阿惟越致地,菩萨没得到不退转那个阶位的时候,应该经常 精进 如救头燃,荷负于重担 为求菩提故。当然 承担了这种难行之行的,种种的修行中 这种艰苦的事情。因为修行呢,你要要去布施,要持戒,要修忍,也要承担一定 辛苦,是为了求无上菩提。所以应该勤 精进 ,不生懈怠心
  意思是你 的精进,要 超过二乘人 千百亿倍 的精进


  若求声闻乘,辟支佛 乘者, 但为成己利,常应勤精进。何况于菩萨,因为你要想解脱,你也要去精进用功,何况菩萨;你想获得无量的功德,想得到无上的 果,你当然也更要精进。不但 自度 也要利他,也要去度众生
  所以说【行大 乘者,佛 说:「发愿求佛道 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于此二乘人,亿倍应精进。」行大乘者,佛如是说:「 发愿求佛道, 重于举 三千大千世界 。(这 意思,从重要性来说, 发心求佛道更重要,因为 没有 心, 谈不上 三千世界了,因为这是佛的一个教化区。)」汝言:「阿惟越致地是法甚难,久乃可得,若有易行道,疾得至阿惟越致地者,是乃怯弱下劣之言,非是大人志干之说!(不是有大志向大勇气的人所说,)汝若必欲闻此方便,今当说之(不过你如果想听闻这样快捷的方法,我今天可以为你说。)。佛法有 无量 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这是正常道 方式),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 ……若菩萨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所以 发愿求佛道, 你把 三千大千世界 举起来,那 意思 从精进来说 它在修行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 从重要性来说, 没有 这种精进 心, 谈不上无量 努力了


  于此二乘人 亿倍应精进。意思是你 精进 要超过二乘人 千百亿倍 精进力 。所以 大乘者 ,佛 说:「发愿求 重于举三千 千世界 所以 发愿 求佛 你把三千大千世界举起来 那意思从精进来说 它在修 过程中 非常重要 的, 从重要性来说。你没有这种精进心,就谈 上无量劫 努力了 ,是这 个意思
  这个主要是讲大致的一种易行道 下边 偈诵 包含了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净土法门都属于易行道 修行方法,也是为了摄护于初心 一种方法 。所以 这个易 道,其实导师在其他著作中谈的更完整一些 更全面一些。因为这里讲你要想修成 ,不但 称名念 、礼拜、就可以的 还要修十 愿王,忏悔、劝请、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累积一些福德,然后才能承担六度的难行之法 。所以 这就是【'''怯弱下劣者,希 易行道。 有胜方便 摄护于初心 '''】 胜方便就是一 道法,就 简单易行 的, 譬喻就 乘船 走陆地 的, 这节大致就 是这 些内容


这个主要是讲大致的一种易行道,下边的偈诵,易行道包含了西方净土,药师净土,净土法门都属于易行道的修行方法,也是为了摄护于初心的一种方法,所以这个易行道,其实导师在其他著作中谈的更完整一些,更全面一些,因为这里讲你要想修成佛,不但是称名念佛、礼拜、就可以的,还要修十大愿王;忏悔、劝请、这些内容,这样才能够累积一些福德,然后才能承担六度的难行之法。所以这就是【'''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有胜方便,摄护于初心。'''】胜方便就是一行道法,就是简单易行的,譬喻就是乘船不走陆地的,这节大致就是这些内容。






 回向!
 回向!
问:1、从《十住毗婆沙论》来说,不能回小向大了?
2、长行文只讲到二、1,后面主要讲的是《十住毗婆沙论》卷5〈易行品第9〉的内容
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