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ategory:2022-05-29 答疑」:修訂間差異

增加 2,597 位元組 、​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行 12: 行 12:
|<small>⾦刚经</small>
|<small>⾦刚经</small>
|<small>“⼀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这句经⽂应该怎么解释?</small>
|<small>“⼀切贤圣皆以无为法⽽有差别”这句经⽂应该怎么解释?</small>
|<small>1. 听网上某师⽗讲:差别是指根性不同。 有⼈说,根性也是动态的,如果根性是动态的,难道声闻种性和菩萨种性是可以变化的吗? 不是说无为法没有差别吗?那这⾥的无为法和差别,到底指的是什么? 2. (Paul 代问:所断的⾒惑(我空、法空)是⼀样的,只差在所断的思惑和所累积的功德资粮不同吗?</small>
|<small>01:34</small>
|-
|
|<small>燕雀(群讨论问题)</small>
|<small>成佛之道</small>
|<small>无为法与根性</small>
|<small>1. 证悟这个无为法 诸法实相的深浅度,和根性有什么关系? 如何汇通呢? 2. 根性与我们所说的习性⼜有什么关联? 习以成性就变成天性,是不是就是根性了?那这个根性和闻法⽽发⼼,随机成差别的根性,是不是⼀样的意思?</small>
|<small>12:31</small>
|-
|
|<small>燕雀(群讨论问题)</small>
|<small>以佛法研究佛法</small>
|<small>有道友说,佛法的</small>
<small>第⼀原则是真实,</small>
<small>⽽不是发⼼、慈悲</small>
<small>之类的。⽽所说的</small>
<small>真实,就是如实清</small>
<small>醒地了知苦和苦的</small>
<small>原因,发⼼也是建</small>
<small>⽴在这个如实知的</small>
<small>基础上,有了这两</small>
<small>点(如实知和发</small>
<small>⼼),才是修⾏的</small>
<small>⼊⾨。</small>
|<small>我的疑惑是:这样的如实知,只怕⾄少到闻慧成就的程度。</small>
<small>师⽗常说如</small>
<small>果只是在做⼀些宗教⾏为,没有听经闻法, 那是还在学佛的⾨外,如果</small>
<small>在宗教⾏为的基础上,能听经闻法,辅助戒定慧的修⾏,就是⼊⾨。 那</small>
<small>么这个戒定慧的慧,要以如实知的这个标准,那我们很多在精进学法的</small>
<small>⼈,只怕都还没有达到,那岂不是说这些⼈ 都没有⼊⾨? ⽽且佛教做任</small>
<small>何事情都看发⼼,⼤乘佛法不是说⼤悲⼼为上⾸吗? 如果说第⼀原则是</small>
<small>如实知的智慧,那如何解释⼤悲⼼为上⾸?</small>
|<small>21:44</small>
|-
|
|
# <small> 听网上某 ⽗讲:差别是指根性不同。  有⼈说, 根性也是动态的 如果根性是动态的,难道声闻种性 和菩萨 种性 可以变化 不是 为法没 差别吗?那这⾥ 无为法和差 别, 到底指 什么? 2. (Paul 代问:所断的⾒惑(我空、 空)是⼀样 的, 只差在所断 思惑和所累积的功德资粮不同 吗?</small>
|<small>照华</small>
|<small>01:34</small>
<small> </small>
|<small>成佛之道</small>
|<small> 有⼈说 发愿往⽣极</small>
<small>乐世界不容易 往</small>
 
<small>⽣兜率天去亲近弥</small>
 
<small>勒菩萨修⾏ 到时</small>
 
<small>候 弥勒 菩萨 ⼀起</small>
 
<small>来世间 。</small>
|<small>1. 问题是兜率天还 在六欲天内,在这么⻑ 时间内,会不会去其它道呢 </small>
<small>这个算 记的问题啊,请师⽗开⽰ 2. 叶豪 问题是,我们的⾝体有障碍,所以 远近 别, 往⽣ 时候,投胎识投胎还有 什么 距离之说吗 ?  感觉这个说 没有太⼤ 说服⼒。请师⽗开⽰ </small>
 
<small>往⽣弥勒凈⼟⽐往⽣⻄⽅凈⼟容易些 吗?</small>
|<small>36:31</small>
|-
|-
|
|
行政員、​editor、​flow-bot、​介面管理員、​limited、​監督員、​管理員
98,0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