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對話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第217行: | 第217行: | ||
问:您说佛陀回答这个问题不是这样回答,我们在哪个地方具体可以看到? | 问:您说佛陀回答这个问题不是这样回答,我们在哪个地方具体可以看到? | ||
师父:这方面(资料)我再找给你,我上次其他佛学组曾经问过师父,师父给他,是在阿含经里面,佛陀谈过这个问题。 | 师父:这方面(资料)我再找给你,我上次其他佛学组曾经问过师父,师父给他,是在阿含经里面,佛陀谈过这个问题 。师父在讲《阿含经》时有讲过,还是在《佛陀的教示》还是在哪里,我再找找看 。 | ||
问: 关于 照 华法师讲的等流 , 您讲了一个就是烦恼的等流,就是指的性质相类似 ?(师父:对 ,性质相同。 )当讲到佛法正闻熏习等流? | |||
师父: 它还是指同等流类,就是同样性质的,也是有点类似 。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他的正闻熏习 是 从清净法界而来的,所以它是性质相同。你们可以多讨论,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师父 。 | |||
接下 来,这张表格怎么样? | |||
'''觉豪''' | |||
'''请 教师 父:''' | |||
'''1、未学理解 这 张表格,知情意在 不 同修行阶段有 不同的 表现:凡夫阶段知情义就自带痴贪嗔;随着修行进步,知情意就慢慢提升下 面 表格右边的状态 , 是这样的吗?而 不是不同 定义?''' | |||
'''2、我执表现为贪嗔痴,如果我执=无明=痴;那 是 不 是 只要解决痴?如果贪嗔里 面也有 痴''' | |||
'''那 我 执 就 是:贪痴、嗔痴、痴痴 ?''' | |||
'''3、 就是说, 假 如 正见养成 , 就 不会 贪和嗔?''' | |||
'''正见增上加上发愿 ,去 弥勒净土和 西方 净土没有问题;那正见增上 的 人就 不 存在破戒问题 ?''' | |||
'''4、正见增上 是 什么标准?''' | |||
问:因为 这 个问题,师父上次也 解 答过 , 我们群里讨论了 以 后 ,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还 是 有一点疑惑的。像知情意,慢慢发展到后面 这 些梵行胜 , 勤勇胜等等 , 这个 是 怎么样的 一个 演变 的 过程 ? | |||
师父:它 不是 演变, 它 意思 就是 说 ,在 佛教里 面 确实有把我们人 的 特质分为知情意义三 面, 导师只是用经典来证明说 , 经典 上 确实 有 把我们人的 一 些特色分成知情意 的 这样子 的一 个倾向 ,然后 拿经典来作证。 他 倒不是说演化的问题 。 | |||
问:其实 这 三 个 东西 , 是不是 一 个 东西 里面的三 个不 同层面 ? | |||
师父:不 是 层面 ,是 三 个面。 | |||
问:就不同的面 , 也没有说知里面含 有这 个情 , 含有意 ? | |||
师父:当然它只 是说我们 从 不 同的表现跟特质上去把它区分而已 ,就 像 说 我们 心的 作用 , 然后从我们的所 能 理解 的 去把它分成 有 各种 心 所。我们人 的情 感 , 我们人 的 意志力 , 从这样的特质来区分我们人的特性。当然你要把它分得更细 , 分得更多 也可 以 。但是问题 就 是 说,这三个面, 它有它的 不同 点, 所以我们就依它 的 比较不同 的 地方把它区分这 样 而已 。 | |||
问:但 是, 比如 说 那 个 勤勇胜 , 跟意 , 我感觉 有 时候会搞混 。 | |||
所以你 | 师父:这边不是有一个勇猛胜。(问:有时候会搞混。) 所以 这个表, 你 就可以再去区分一下,在经典里面确实,因为知情意是西方哲学家分的。但是导师 的 意思是说 , 不 只是 西方哲学 , 其实在经典里面也有把它分成知情意 这样的 一个倾向。所以如果把人类 的 这三个特点,如 果 从负面的来 讲, 从烦恼面来讲。 | ||
比如说 | 问: 比如说 我执无明 , 其实有时候 这个 名相 的 就比较像 ,可 能 有 时候我执无明 , 它 的 范围更广,但 是 痴可能在 有 些经典里面 , 只 是 错误的 认 知 。 | ||
'''2、我执表现为贪嗔痴 , 如果我执=无明=痴;那 是不是只要 解决痴?如果贪嗔 里面 也有痴''' | |||
'''那我执 就是 :贪痴、嗔痴、痴痴?''' | |||
像 这个问题 里面 就是说 断了痴 ,是不是就 断 了 贪痴、嗔痴、跟痴痴 ? | |||
师父:你有没有看过师父 的 《俱舍精要》197页那 个 地方 , 因 为经典上 在烦恼分类上大同小异 , 但 是 还 是 有 一些 小异。你看知情意,197页 , 无明可以是烦恼的总称 , 但是它 也 可以说是痴 。 | |||
问:但是说 有 时候它范围很大 ,有时候是 具体指某一 个 心所 。 | |||
对。 | 师父: 对 ,你看它在哪个地方讲的 。比如说 在痴上面 , 它又分为三结 ,有没有 见惑三结?P199。但是贪跟嗔 , 它就是属于什么思惑。 所以 贪嗔它比较重在于思惑上面 , 痴 的 话是比较属于见惑方面 。 | ||
所 以 它 的 烦恼 的 区分 上是有一 点点 不 同 的 区分 的,所以你 只 要 看一下 , 包括P201,它 有 五钝使、五利使 , 贪嗔痴 也 有属于见惑方面的 。 | |||
'''智诤''' | |||
'''1、问:阿含经第 34, 35 讲中 , 师父提 到 ,当 遇到事情 的 时候 , 有 起心 动念是造业 , 没 有 起心动念是受报。但是 为何阿罗汉目犍连被打死是受报呢? 是否那 些 打 他的 人 没有 起心动念吗?''' | |||
这个 | 师父:他当然造业,所以 这个 故事里面那些人都要受报的 , (问:他们都要受地狱之报的?) 对 ,而且他当下就受现世报 了, 因为后来阿奢世王是护持佛教的,后来阿奢世王就 把 这些人全部抓 起来 ,而且是用 好像是 把他推出悬崖还是用火把他烧死。所以这些人 是 造业的 , 这 样 清楚 吗? 而且 是 造重业的。 | ||
问 : 我们是 不 是 可以这样讲 , 就 是 说当有起心动念 的 受报者 , 有可能是受害者 , 就 是 说加害者 是 有起心动静 的 情况下 , 受害者可能 是 受报 ,也 可能不 是 受报 ? | |||
他不 | 师父:这都有可能。但是在论典还有正统的经典里面,因为讲这些都是本身故事里的,但是在论典还有经典里面讨论的,绝大多数都是怎么样起心动念跟造业,佛教都是讨论这样。你知道没有特别去讨论说,你现在遇到什么事情,被人家陷害,还是什么是受报。一般论典跟正统经典不讨论这个东西,这样了解?因为这个没有神通,谁都不知道 他 到底是怎么样。但是我们可以掌握可以知道就是说,我们 不 可以起 心 动念, 去 做坏事,那未来就要受报,这才是论典里面主要探讨的重点 。 | ||
你 | 所以 你 看,包括目建莲被打死 的 故事 , 其实很多这些本身故事 , 他只 是 要强调因果业报 , 以及 不 要造恶业 , 他都要强调这样而已 , 而且他的很多故事中间的 因 果 他 并 没有 讲得很清楚 。 | ||
比如说目建莲被打死的这个故事里面,打他的人,他跟目犍连过去生中做过的那个,根本可以 说 没 有 关系 ,因为 他的故 事是说 目犍连过去生中 有 一世把瞎眼 的 父母亲害死。那问题 是, 他把瞎眼的 父 母亲害死 , 跟被 这 些人打死 , 有什么直接关系 吗? 实际上你就认真去探讨,他没有了。 | |||
但是问题就 是 说 , 经典上只是说 , 目犍连他依神通 , 天眼看到他 还有 一些(业报)没有还,没有做好,没有圆满 ,它 只 是这样 讲而已 。 | |||
所以你要了解本身故事,要了解它的重点要讲什么,你不能用很逻辑性 的 东西去讨论它,不然 的话 就很多东西 是 讲 不 通的。你只要知道它的重点跟用意到底 是 什么,这样就好。所以他这个故事在《 法 句经》里面 , 他告诉 你说 ,你不能起心动念去陷害一个无辜的人,他的重点 是在 讲 这个 。它 说 ,你如果起心动念去陷害、害死或残害 一个 无辜的人 的话, 你要受 的 报很重 的, 它只 是这 样跟你讲而已。 | |||
也就 是 说, 目犍连过去生中不可以去害他的父母亲 , 还有这些人 这一 生中不能因为嫉妒或 是 被人家雇 用 ,然后去打死 一 个阿罗汉。他要强调 的是 这样 子,这样 清楚 吗? 他倒没有具体去 说明, 他过去一生中害死他父母亲,以及现在被打死,到底是什么直接关系 。 | |||
问:也有师兄在问, 如果 他受报的话,他是不是过 去 的恶业就了了?然 后 (受八报的时候)不能起嗔心,如果再起嗔心 , 冤冤相报 就 不能了了 , 对吧?也就是 说 不管之间什么样 的 关系 , 反正受过了就了 。 | |||
师父 :所以业异熟报不 可 思议 , 所以为什么 说 经典上都特别强调 我 们 不 要起心动念去做坏事 , 强调 的 都 是这个 事情 。 就算是人家害你 , 你也不能起心动念去做一些恶心 , 然 后 把他害 回来, 或把 他 报仇 回来, 也不能这样子 , 不然那就真正冤冤相报何时了了 。 只 是 大方向 ,我们 要朝这个大原则。而且这话说回来, 还 是对自己 有 利 , 对不对?比如说 他 陷害你,然后你就 不 想报仇 , 然后 就 觉得说 , 如果过去有什 么 恩怨那 就 到此为止,可能 是 对对你是好的。他可能以后得受报 , 因为你没 有 再去害他,所以对你来讲,你的因缘可能 就 到这里了,对 不 对?你 不会 再因为自己起心动念 , 然后再造业 ,然后 造业以 后 再受报 ,然后 就这样恩恩怨怨的。这个当然可以做深一点的讨论 , 师父在很多地 方 都讲的比较多比较详细 , 这个地方因为 是 回答问题, 就 作一个大方向上 的 回答。 | |||
'''2、问:在摄大乘论第 13 讲 中, 在 我 们共修讨论中, 有 个争论 , 有师兄认为一个种子现行, 就消失了, 同时又熏回去一个种子, 是 1 个与 1 个关系;又有师兄提出说有一种说法,种子现行了, 不一定消失, 而且, 熏回去种子一个, 这样种子会越来越多, 因为我们 的 经验和经历 是 越来越多. 这样也可以解释修行过程, 因为熏回去的可以 是 清净种子, 现 行的烦恼种子 还 在, 这样的 说 法 有 依据吗?''' | |||
问:能不能这样讲它 , 阿赖耶识里面 有 无量的 种 子 ,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 它的数量上 是不 会减少或者是增加或者是怎么 样 。当然有师兄也提出了,他说他看到有 的 理论上说 , 因为我们过去的种子肯定有漏嘛 , 虽然熏回去可能是一些清 净 的 , 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所在。他觉得或者 说 种子会越来越多,还感觉我们现在学习、经验、知识 , 好像所感觉 的 内容是越来越多 , 他说修行的过程当中也就是 这样的 一个过程:原来有一些烦恼的,然后有一些清净 的 ,那么随着学习这方面,清净种子会越来越多。那么他觉得 是 种子会增加的这种说 法, 这个说法 有没有 依据 的? | |||
师 父 : 这个 说法基本 上 没 有 依据 。 | |||
问:我们的疑问,我们是重点是在于种子现行的时候,新熏一个种子,在理论的过程,到底是不是一个换一个,现行的已经不能再回去阿赖耶识仓库里面,有一新的把它代替了? | |||
师父:现行 的 它已经消失,但 是 它 一 个新 的 代替熏回去 了 , 这样 了解吗?它 不 会一 个 现行 , 熏两 个 回去 。你要 如果 我 说的 是 以唯识学 的 正统理论,至于刚刚ZZ 讲 的第二个理论 , 不知道 是 谁用什么理论 ,那我 就不知道了 。 | |||
问: 因为 听某 法师 他在用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里边,有一个说法就是说现行种子 , 它还 是 在那阿赖耶识里面 , 它只 是 功能性没有那 么 强 ,但是 还是在 里面, 变 成是 说有两个 。 | |||
师父: 因为 我不知道窥基大师我不知道的,但 是 就师父的认知 , 因 为 窥基大师《成唯识论述记》 ,师 父都看过 , 他应该不 是 这样子讲,这样了解吗?你去看师父的《 成 唯识论摘要》里面 , 也不 是 这样子讲的。而且《 成 唯识论》的理论 , 它 是 种子现 行, 旧种现 行, 还有新种 , 它是三法同 时 的,既然 是 三法同时 的, 它不 可能 一个变 成 熏两个回去 的。 | |||
问:如果按照这个说法,种子是一个换一个的话,种子的数量是固定的,因为是一个换一个? | |||
师父:因为这变成是无记性问题,为什么?因为种子是无量无数,你很难讲说它到底多少个。而且我们要一个认知 ,就 是说它种子本来就是用 一 种,最早,你去看师父的《唯识思想概观》, 下 面的一个论文,种 子 本来就是用一种外种比喻内种,这样了解吗?它是用一种比喻来做说明,种子业力这些问题。所以如果去探讨到最后到底它种子有限无限,这个变成失去它本来要作为比喻来说明的一种用意 了 。你们再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师父这样讲,就是说可能论典里面太多,或许窥基大师是有这样讲 , 也有 可能 。我是说我不能排除100%的可能性,但是就师父的认知,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 |||
'''叶豪''' | |||
'''3、就是说,假如正见养成, 就 不 会 贪和嗔?''' | |||
'''正见增上加上发愿,去弥勒净土和西方净土没有问题;那正见增上的人就不存在破戒问题?''' | |||
'''4、正见增上是什么标准?''' | |||
问:这个问题其实我上次是问过的,那么我们群里其实还有位师兄,他是不是特别明白,我就两个问题就是一起问。 | |||
'''假如正见养成,就不会贪和嗔?'''我觉得是不会。 | |||
'''正见增上加上发愿,去弥勒净土和西方净土没有问题;那正见增上的人就不存在破戒问题?''' | |||
师父:不是。问你的居士是不是初学还是说听师父讲经很久有?(答:应该有段时间),正见养成,有分几种,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还有大乘正见,三个正见是不一样的。你要往生净土,比如说你要去弥勒净土,你必须要养成弥勒净土的正见,这样 了 解吗?你的正见养成 , 如果你讲的是三乘共法的正见,那你有没有发愿?你也没有弥勒净土的正见,你怎么去弥勒净土?你不止发愿,而且你要三皈五戒,你要对佛法的世间正见要养成,比如说善恶因果这些。 | |||
但是你要是西方净土,你要有西方净土的正见。孝养父母五戒十善,然后读诵大乘,然后发菩提心,你要有这些正见,这样了解吗?你要养成这些正见。 | |||
问:我在某个文章里面看到,对正见增上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有说是到思慧,又有说要到见空性。 对 我的理解可能就是说闻慧成就以后,然后形成这种佛法的思维,然后身口意都是配合去做的,五戒十善相随顺这样做,这个业就能保证人身不断的增长相续。 | |||
师父:基本上所谓的正见增上就是闻慧成就,依印顺导师的解释跟认知了。当然我们不能说100%非得这样不可,就不能允许说有其他的看法当然可以,问题是因为毕竟导师三藏十二部研究了那么久。 | |||
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抉择,可以把这个定得更严格,那么可以定的稍微再基础一点。 | |||
师父:是,但问题就是说你定的要有根据。不能自己乱定。 | |||
问:我看的是开仁法师的论文。 | |||
师父:我知道开仁法师,但问题是他怎么定,我不知道他是根据什么,但是从印顺导师里面来看的话,他的正见养成是把它定为闻慧养成,不是思慧。不要以为闻慧很简单,因为印顺导师有说,闻慧是知见养成,思慧是行为养成,也就是说,你思慧一定要配合你的行为,你的行为符合了,那才叫做思慧。 | |||
问:那我们闻慧成就以后还是有破戒的可能? | |||
师父:可能性都有,包括思慧成就的话,都有可能 , 因为你贪嗔痴烦恼未断。 因为理论上就是说 , 你 贪嗔痴 的话未断,你还没断见 惑, 你都有可能会退堕,也有可能会产生, 烦恼)。 但是一直就坚定。 | |||
对,但是问题是说你既然已经到了文实惠,那表示说你的力量已经很强,可能因为上种子的熏洗一下子可能力量又回来了,也有可能,但是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只能说他有机会,但是机会小,你不能因为他没断烦恼,这样了解吗? | 对,但是问题是说你既然已经到了文实惠,那表示说你的力量已经很强,可能因为上种子的熏洗一下子可能力量又回来了,也有可能,但是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只能说他有机会,但是机会小,你不能因为他没断烦恼,这样了解吗? | ||
第323行: | 第357行: | ||
大概率的这个是不会犯戒。对,大概率不会犯戒,但是不是说完全不会,因为你要完全不会除了贪嗔痴烦恼断了,初果了。这样你要初果就不会这样了解,也就是说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几率很少。很想要看姻缘。对。看姻缘意思就是说理论上很有可能,因为你烦恼未断,但实际上几率很小。这样可以吗?了解吗?可以吗?还有问题吗? | 大概率的这个是不会犯戒。对,大概率不会犯戒,但是不是说完全不会,因为你要完全不会除了贪嗔痴烦恼断了,初果了。这样你要初果就不会这样了解,也就是说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几率很少。很想要看姻缘。对。看姻缘意思就是说理论上很有可能,因为你烦恼未断,但实际上几率很小。这样可以吗?了解吗?可以吗?还有问题吗? | ||
叶豪刚刚第恶个问题,所以基本上 | 叶豪刚刚第恶个问题,所以基本上 正见 真上文会工会养成的。第恶个问题有问吗?没有那个问题。问过了吧,就是他人生过问。过了,大家都有问过。好好。有问了问过。对。好,来再来这样。也好,没有问题了,没有了。好,再来我们来看一下接下来是谁?是我们一人中道,就是在读阿含经里面,就是这这里有一个10级生,比比就以时故这一句,这个10可以跟1六是不是对?现在有Mark起来这里师父也看到吗? | ||
实习生十几升,这个10是不是跟七绝之里面那个十意思是一样的,是指长两根持续的意思吗?喂时极深,比比丘以时顾生厌。这个为什么是我这边环路的问题,还是你那边网络的问题?我这边网络可能也有一点问题,用手对。师父现在有看到是这是咱持续还有原因。师父不好意思,师父不好意思,因为我刚广东这边一直断线,这个地方就是说实习生跟七绝之里面10那个意思是不是一样?都可以叫做长养一样的一样,对这个地方就是跟师父确认一下,我们是认为是一样一样的在跟师父一样的。 | 实习生十几升,这个10是不是跟七绝之里面那个十意思是一样的,是指长两根持续的意思吗?喂时极深,比比丘以时顾生厌。这个为什么是我这边环路的问题,还是你那边网络的问题?我这边网络可能也有一点问题,用手对。师父现在有看到是这是咱持续还有原因。师父不好意思,师父不好意思,因为我刚广东这边一直断线,这个地方就是说实习生跟七绝之里面10那个意思是不是一样?都可以叫做长养一样的一样,对这个地方就是跟师父确认一下,我们是认为是一样一样的在跟师父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