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2-11-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1,853字节 、​ 2022年12月3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1行: 第11行:
|2022-11-21
|2022-11-21
|'''慈佳'''
|'''慈佳'''
|《成佛之道》P76,不绮语:成佛之道的定义是:不说无意义语。《俱舍精要》P181定义是:【不说一切会引起贪染心的言语,尤其是黄色淫秽语】。请问:是否两种意义都算?
|《成佛之道》P76,不绮语: 成佛之道 的定义是:不说无意义语。《俱舍精要》P181定义是:【不说一切会引起贪染心的言语,尤其是黄色淫秽语】。请问:是否两种意义都算?
|-
|-
|2
|2
第46行: 第46行:
|-
|-
|7
|7
|《俱舍论》
| 《俱舍论
|2022-11-22
|2022-11-22
|'''吉安'''
|'''吉安'''
|《俱舍论》23集中说到,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而成立,那虚空无为和修行解脱有什么关系?有道友说:虚空无为与解脱无关,但因为佛教是讲色心相依,二择灭用于解决意识精神层面;虚空无为应该是用于解释色法;也有道友说:俱舍论重视的是择灭无为,至于虚空无为,好像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空也是六界之一,和有情是有关系的...不知这些说法对否,还请师父开示。
| 《俱舍论 》23集中说到,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而成立,那虚空无为和修行解脱有什么关系?有道友说:虚空无为与解脱无关,但因为佛教是讲色心相依,二择灭用于解决意识精神层面;虚空无为应该是用于解释色法;也有道友说: 俱舍论 重视的是择灭无为,至于虚空无为,好像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空也是六界之一,和有情是有关系的...不知这些说法对否,还请师父开示。
|-
|-
|8
|8
第56行: 第56行:
|'''宗韧'''
|'''宗韧'''
|群讨论代提问:
|群讨论代提问:
 (1)无为法包含在缘起法内,而它的定义是非因缘条件所成(俱舍 论P127 第6行),这句话与缘起法的万事万物依因待缘而成的说法,似乎有矛盾?
 (1)无为法包含在缘起法内,而它的定义是非因缘条件所成( 俱舍 论》P127 第6行),这句话与缘起法的万事万物依因待缘而成的说法,似乎有矛盾?


 (2)缘起法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俱舍 论p127 页15行这样描述:没有生灭变化的缘起法则是无为法。
 (2)缘起法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 俱舍 论》p127 页15行这样描述:没有生灭变化的缘起法则是无为法。


 请问: 这里一下子说缘起法有生灭,一下子又说缘起法则是没有生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请问: 这里一下子说缘起法有生灭,一下子又说缘起法则是没有生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84行: 第84行:
 “爱非爱缘起是共三乘的,唯识在“爱非爱缘起”之外别立“分别自性缘起”是破外道的种种分别执着”。
 “爱非爱缘起是共三乘的,唯识在“爱非爱缘起”之外别立“分别自性缘起”是破外道的种种分别执着”。


 根据以上能否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是破法执,爱非爱缘起是破我执,因为书中说爱非爱缘起是破外道计“我”,好像也符合阿含经的声闻乘的修学方式,唯识是大乘,大乘不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中观的性空缘起是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我执和法执也一起破的,所以唯识这样立分别自性缘起?
 根据以上能否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是破法执,爱非爱缘起是破我执,因为书中说爱非爱缘起是破外道计“我”,好像也符合 阿含经 的声闻乘的修学方式,唯识是大乘,大乘不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中观的性空缘起是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我执和法执也一起破的,所以唯识这样立分别自性缘起?


 另:爱非爱缘起是有支熏习,分别自性缘起是名言熏习,可以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含摄爱非爱缘起吗?请师父开示!
 另:爱非爱缘起是有支熏习,分别自性缘起是名言熏习,可以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含摄爱非爱缘起吗?请师父开示!
|-
|-
|12
|12
|《阿含经讲要》
| 《阿含经 讲要》
|2022-11-23
|2022-11-23
|'''靖柏'''
|'''靖柏'''
|《阿含经讲要》第48集讲到,佛是善知识,他是人间佛陀,受世间世间法,也是人数,他也有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等等,我觉得那么他应该也像人一样受业力投生而来。但是,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说佛陀是菩萨,是受愿力而来人世间的,我想知道“佛陀到底是不是人?是否受业力投身而来?”,如果他原本就是菩萨根本就不是人,起跑的基础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如何临摹他,成为他,也成佛?另外,就是关于佛陀的出生,佛陀传里面说的很玄乎: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机已熟便下降人间。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感觉佛陀的诞生太神格化了,不可思议,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跟佛陀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 《阿含经 讲要》第48集讲到,佛是善知识,他是人间佛陀,受世间世间法,也是人数,他也有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等等,我觉得那么他应该也像人一样受业力投生而来。但是,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说佛陀是菩萨,是受愿力而来人世间的,我想知道“佛陀到底是不是人?是否受业力投身而来?”,如果他原本就是菩萨根本就不是人,起跑的基础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如何临摹他,成为他,也成佛?另外,就是关于佛陀的出生,佛陀传里面说的很玄乎: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机已熟便下降人间。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感觉佛陀的诞生太神格化了,不可思议,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跟佛陀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
|}
'''1、请问在六道轮回时,1).轮回转世的主体是什么。2)轮回的载体是什么? 3)有什么经典可证明?感谢法师慈悲开示,阿隬陀佛。(巳经确认,无四大假我乃阿特曼大我,所以才需了知是什么去轮回)'''  
'''1、请问在六道轮回时,1).轮回转世的主体是什么。2)轮回的载体是什么? 3)有什么经典可证明?感谢法师慈悲开示,阿隬陀佛。(巳经确认,无四大假我乃阿特曼大我,所以才需了知是什么去轮回)'''  


 师父:你问说轮回的主体是什么的的话,基本上是这样讲,如果阿含经来讲的话,佛陀是否认有一个轮回的主体,因为佛教的根本是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但是就轮回来讲的话,就是有五蕴身心的这个相续不断,依业力而一世一世的转世,但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所以基本上有轮回,但是是没有主体的,所以说如果你没有生死解脱,那就是依业力,然后这样这一生的五蕴死掉了,那依业力就会有下一次的五蕴,然后再继续轮回这样子。所以这个就是佛陀在阿含经里面所讲的,所以后来的论师就用一个(譬喻),比如薪尽火相传来说明,那么如果到了唯识的话,它就依阿赖耶来方便说明,说明阿赖耶是轮回一个假我。但是阿赖耶他是变化的,所以他也不是一个什么主体。这样这样可以吗?
 师父:你问说轮回的主体是什么的的话,基本上是这样讲,如果 阿含经 来讲的话,佛陀是否认有一个轮回的主体,因为佛教的根本是没有一个轮回的主体。但是就轮回来讲的话,就是有五蕴身心的这个相续不断,依业力而一世一世的转世,但是没有一个不变的主体。所以基本上有轮回,但是是没有主体的,所以说如果你没有生死解脱,那就是依业力,然后这样这一生的五蕴死掉了,那依业力就会有下一次的五蕴,然后再继续轮回这样子。所以这个就是佛陀在 阿含经 里面所讲的,所以后来的论师就用一个(譬喻),比如薪尽火相传来说明,那么如果到了唯识的话,它就依阿赖耶来方便说明,说明阿赖耶是轮回一个假我。但是阿赖耶他是变化的,所以他也不是一个什么主体。这样这样可以吗?


 问:大概了解,等于是以佛陀来讲的话,它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色身或者那个精神那个部分,就是以业力的部分来产生这个行态,那它的形态的话是大概是什么形态,有明确的那个?
 问:大概了解,等于是以佛陀来讲的话,它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色身或者那个精神那个部分,就是以业力的部分来产生这个行态,那它的形态的话是大概是什么形态,有明确的那个?
第108行: 第108行:
'''2、慈佳'''
'''2、慈佳'''


'''问:不绮语:成佛之道的定 义是:不说 无意义语。《俱舍精要》 P181定义 是:【不 说一切会引起 贪染心的言 语,尤其是黄色淫 秽语】。是否两种意 义都算?'''
'''问:不绮语: 成佛之道 的定义是:不说 无意义语。《俱舍精要》 P181定义 是:【不 说一切会引起 贪染心的言 语,尤其是黄色淫 秽语】。是否两种意 义都算?'''


 师父:两种都算是'''绮语'''。
 师父:两种都算是'''绮语'''。
第133行: 第133行:




 师父:他这个问题有点误解,他说'''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善界,所以「五 顺上分结」 的色、无色界 「贪、掉举、慢、无明」,都与禅定相 应,都是善。'''这些不是善,这些是烦恼。师父有讲过,我们禅定的善,不是说你一定要克服某一个地某一个界的烦恼障碍,然后修那个的善,什么叫修善?比如说,你看那个俱舍论里面,有那个善法不善法,比如说有大善地法,那些才叫做善。那比如说你要修禅定,那你要离五欲五盖,然后得禅定的禅支,那禅定的禅支才能叫做善法。那禅定的禅支包括什么?比如说那个初禅的离生喜乐,那离五欲五盖,那五欲五盖就是障碍,那你要离欲界的五欲五盖,你才能得到禅定,或是得到初禅。那同样的,'''色、无色界 的「贪、掉举、慢、无明''',这些都是烦恼障碍,都是要降伏的,这样了解吗?并不是说这些是善法,所以要搞清楚,要弄清楚这些是必须要克制的那个障碍。比如说你要修到无色界,那你就是要把色界的这些色贪、掉举、慢这些克制了,你才能修到无色界去,而且色、无色界的慢跟无明这个东西,他没办法用禅定来克制他,这个是要用慧才能断除的,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搞成是善法,这个要注意,五上分结都是烦恼,它虽然不是什么大恶,但是它是障碍我们解脱,甚至它会障碍禅定,所以你知道你不管是要修解脱,修禅定,这些都要克制。
 师父:他这个问题有点误解,他说'''色界和无色界都是善界,所以「五 顺上分结」 的色、无色界 「贪、掉举、慢、无明」,都与禅定相 应,都是善。'''这些不是善,这些是烦恼。师父有讲过,我们禅定的善,不是说你一定要克服某一个地某一个界的烦恼障碍,然后修那个的善,什么叫修善?比如说,你看那个 俱舍论 里面,有那个善法不善法,比如说有大善地法,那些才叫做善。那比如说你要修禅定,那你要离五欲五盖,然后得禅定的禅支,那禅定的禅支才能叫做善法。那禅定的禅支包括什么?比如说那个初禅的离生喜乐,那离五欲五盖,那五欲五盖就是障碍,那你要离欲界的五欲五盖,你才能得到禅定,或是得到初禅。那同样的,'''色、无色界 的「贪、掉举、慢、无明''',这些都是烦恼障碍,都是要降伏的,这样了解吗?并不是说这些是善法,所以要搞清楚,要弄清楚这些是必须要克制的那个障碍。比如说你要修到无色界,那你就是要把色界的这些色贪、掉举、慢这些克制了,你才能修到无色界去,而且色、无色界的慢跟无明这个东西,他没办法用禅定来克制他,这个是要用慧才能断除的,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搞成是善法,这个要注意,五上分结都是烦恼,它虽然不是什么大恶,但是它是障碍我们解脱,甚至它会障碍禅定,所以你知道你不管是要修解脱,修禅定,这些都要克制。


'''2. 《成佛之道》29集 见道位之后才开始有佛的 " 体性", 觉得指的是五分法身?随着继续的熏习修行,增长"习种性",可以说是法身的增长? 我想初地菩萨的五分法身也要不断成长,才会 到达佛陀尽虚空遍法界的 圆满法身?'''
'''2. 《成佛之道》29集 见道位之后才开始有佛的 " 体性", 觉得指的是五分法身?随着继续的熏习修行,增长"习种性",可以说是法身的增长? 我想初地菩萨的五分法身也要不断成长,才会 到达佛陀尽虚空遍法界的 圆满法身?'''


 师父:对,如果见道位后初地,然后你继续修行,那个就是法身的增长。'''初地菩萨的五分法身也要不断成长''',对,没错,就是一地一地,他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你必须要一地一地的去克制烦恼障跟所知障,然后一地一地的去增加它的善法,然后那个有为无漏法身就会不断的增长,就是基本上是这样子,没有错。那成佛之道里面,师父讲得比较简单,那如果想要了解说初地以后这些法身怎么增长,哪一些障碍必须要克制,那么可以去看师父写的《成唯识论摘要》,里面后面有讲十地应该要克制哪一些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可以去看一下。
 师父:对,如果见道位后初地,然后你继续修行,那个就是法身的增长。'''初地菩萨的五分法身也要不断成长''',对,没错,就是一地一地,他有烦恼障、所知障,所以你必须要一地一地的去克制烦恼障跟所知障,然后一地一地的去增加它的善法,然后那个有为无漏法身就会不断的增长,就是基本上是这样子,没有错。那 成佛之道 里面,师父讲得比较简单,那如果想要了解说初地以后这些法身怎么增长,哪一些障碍必须要克制,那么可以去看师父写的《成唯识论摘要》,里面后面有讲十地应该要克制哪一些烦恼障跟所知障,这个可以去看一下。


 问:说这个性戒掉“性”到底是什么?
 问:说这个性戒掉“性”到底是什么?
第203行: 第203行:
 师父:这句话有有语病,因为当初在校对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他的所谓的'''以心直接引发,随定心而生灭,故又称随心转无表,'''没有问题,但是随定心而生灭,他只指'''静虑律仪'''。
 师父:这句话有有语病,因为当初在校对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他的所谓的'''以心直接引发,随定心而生灭,故又称随心转无表,'''没有问题,但是随定心而生灭,他只指'''静虑律仪'''。


'''2、《俱舍论》-23集中说到,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而成立,那虚空无为和修行解脱有什么关系呢?有道友说:虚空无为与解脱无关,但因为佛教是讲色心相依,二择灭用于解决意识精神层面;虚空无为应该是用于解释色法;也有道友说:俱舍论重视的是择灭无为,至于虚空无为,好像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空也是六界之一,和有情是有关系的...不知这些说法对否,还请师父开示。'''
'''2、 《俱舍论 》-23集中说到,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而成立,那虚空无为和修行解脱有什么关系呢?有道友说:虚空无为与解脱无关,但因为佛教是讲色心相依,二择灭用于解决意识精神层面;虚空无为应该是用于解释色法;也有道友说: 俱舍论 重视的是择灭无为,至于虚空无为,好像跟解脱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空也是六界之一,和有情是有关系的...不知这些说法对否,还请师父开示。'''


 师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说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你看那个择灭无为跟那个非择为,都是以修行解脱为主。我这样讲,主要是阿含经讲无为法,是指涅槃而引申出来的。那它三为里面那个择灭跟非择灭都占了两个主要的部分。那虚空无为只是在说明色法存在的一个条件而已。
 师父: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我说无为法以修行解脱为中心,你看那个择灭无为跟那个非择为,都是以修行解脱为主。我这样讲,主要是 阿含经 讲无为法,是指涅槃而引申出来的。那它三为里面那个择灭跟非择灭都占了两个主要的部分。那虚空无为只是在说明色法存在的一个条件而已。


 问:有讲虚空无为的他的法体是实体,这个实体是怎么讲?
 问:有讲虚空无为的他的法体是实体,这个实体是怎么讲?
第221行: 第221行:
'''1、《俱舍精要》'''
'''1、《俱舍精要》'''


'''(1).无为法包含在缘起法内,而它的定义是非因缘条件所成(俱舍 论P127 第6行),这句话与缘起法的万事万物依因待缘而成的说法,似乎有矛盾?'''
'''(1).无为法包含在缘起法内,而它的定义是非因缘条件所成( 俱舍 论》P127 第6行),这句话与缘起法的万事万物依因待缘而成的说法,似乎有矛盾?'''


'''(2).缘起法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俱舍 论p127 页15行这样描述:没有生灭变化的缘起法则是无为法。'''
'''(2).缘起法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那 俱舍 论》p127 页15行这样描述:没有生灭变化的缘起法则是无为法。'''


'''请问: 这里一下子说缘起法有生灭,一下子又说缘起法则是没有生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请问: 这里一下子说缘起法有生灭,一下子又说缘起法则是没有生灭,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241行: 第241行:
 师父:所以缘起法是法则,缘起法这个法则如果跟缘生相,相对而论的话,缘起法则就是无为的,缘生法相就是有为的,这样了解吗?那么如果像293经这样子,他把缘起法则跟法相,合起来一起谈,然后他的对面相对来谈,就是无为涅槃。所以293经就把缘起法跟法相整个合起来,就是有为生死,然后涅盘就是无为。
 师父:所以缘起法是法则,缘起法这个法则如果跟缘生相,相对而论的话,缘起法则就是无为的,缘生法相就是有为的,这样了解吗?那么如果像293经这样子,他把缘起法则跟法相,合起来一起谈,然后他的对面相对来谈,就是无为涅槃。所以293经就把缘起法跟法相整个合起来,就是有为生死,然后涅盘就是无为。


 到时候我请某某把这个图传给你们,你们再去讨论,然后把师父这个讲法给大家,这个就说明了296经跟293经的两个。那这部分除了俱舍论以外,师父那个《佛陀的教示》大概在79页是谈296经,然后接下来的83页谈293经,这个地方师父有特别的说明,你们可以再去看一看。
 到时候我请某某把这个图传给你们,你们再去讨论,然后把师父这个讲法给大家,这个就说明了296经跟293经的两个。那这部分除了 俱舍论 以外,师父那个《佛陀的教示》大概在79页是谈296经,然后接下来的83页谈293经,这个地方师父有特别的说明,你们可以再去看一看。


 问:师父,您讲了这个当缘起法“此故彼”,和有流转这个缘生相的这个地方,就是指的就是有为生死,这里指的是有为法,而缘起法的这个地方是指的是无为法。
 问:师父,您讲了这个当缘起法“此故彼”,和有流转这个缘生相的这个地方,就是指的就是有为生死,这里指的是有为法,而缘起法的这个地方是指的是无为法。


 师父:无为法则,因为它是法则,所以你也很难说它是有为,因为他是法住法界。师父在俱舍论里面(23集)讲,就是一个理一个体。当说它是有为的范畴,它是把理体跟现象合在一起谈。
 师父:无为法则,因为它是法则,所以你也很难说它是有为,因为他是法住法界。师父在 俱舍论 里面(23集)讲,就是一个理一个体。当说它是有为的范畴,它是把理体跟现象合在一起谈。


 问:理体和现象把它合在一起,变成有为法里面再谈?
 问:理体和现象把它合在一起,变成有为法里面再谈?
第302行: 第302行:
'''《摄大乘论》第十讲,讲到两种缘起(爱非爱缘起和分别自性缘起)时说到:【依赖耶中的有支熏习,建立第二缘起(爱非爱缘起),否认自我灵魂的存在,但并不否认生命的相续;业果的循环,确乎是有的。依赖耶中的名言熏习,建立第一缘起(分别自性缘起),…「若愚第一缘起」,是不了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熏习,为诸法生起的真因,错认了质料因,于是就横生种种的「分别」——执着】。“爱非爱缘起是共三乘的,唯识在“爱非爱缘起”之外别立“分别自性缘起”是破外道的种种分别执着”。'''
'''《摄大乘论》第十讲,讲到两种缘起(爱非爱缘起和分别自性缘起)时说到:【依赖耶中的有支熏习,建立第二缘起(爱非爱缘起),否认自我灵魂的存在,但并不否认生命的相续;业果的循环,确乎是有的。依赖耶中的名言熏习,建立第一缘起(分别自性缘起),…「若愚第一缘起」,是不了阿赖耶识中的名言熏习,为诸法生起的真因,错认了质料因,于是就横生种种的「分别」——执着】。“爱非爱缘起是共三乘的,唯识在“爱非爱缘起”之外别立“分别自性缘起”是破外道的种种分别执着”。'''


'''根据以上能否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是破法执,爱非爱缘起是破我执,因为书中说爱非爱缘起是破外道计“我”,好像也符合阿含经的声闻乘的修学方式,唯识是大乘,大乘不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中观的性空缘起是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我执和法执也一起破的,所以唯识这样立分别自性缘起?'''
'''根据以上能否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是破法执,爱非爱缘起是破我执,因为书中说爱非爱缘起是破外道计“我”,好像也符合 阿含经 的声闻乘的修学方式,唯识是大乘,大乘不但破我执还要破法执,如中观的性空缘起是说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空的,所以我执和法执也一起破的,所以唯识这样立分别自性缘起?'''


'''另:爱非爱缘起是有支熏习,分别自性缘起是名言熏习,可以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含摄爱非爱缘起吗?'''
'''另:爱非爱缘起是有支熏习,分别自性缘起是名言熏习,可以理解为分别自性缘起含摄爱非爱缘起吗?'''




师父:这样子讲的,因为爱非爱缘起,它破我执,也可以说是在破烦恼障,这样了解吧?分别自性缘起也可以说是进一步在破法执,也可以说是在破所知障。所以分别自性缘起是唯识特说的缘起,但是不管唯识中观,它特别说缘起的时候,它一定要含摄阿含经以来所说的缘起,那阿含经以来所说的缘起就是十二有支的缘起。那在大乘里面把它称为爱非爱缘起,因为它是以无明缘行,然后谈那个爱、取、有、这些来说明。所以它重在破烦恼障,也就是我执,这样分是可以的。


 问:也可以说那个爱非爱缘起也是适合于阿含经当中,它专门就是声闻的这个修学的方式,就是它直接破我执,但是它不会破法治,但是大乘它不但破我执,它也要破法执。那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分别自性缘起,它是可以说是含摄爱非爱缘起缘起的?
师父:这样子讲的,因为爱非爱缘起,它破我执,也可以说是在破烦恼障,这样了解吧?分别自性缘起也可以说是进一步在破法执,也可以说是在破所知障。所以分别自性缘起是唯识特说的缘起,但是不管唯识中观,它特别说缘起的时候,它一定要含摄《阿含经》以来所说的缘起,那《阿含经》以来所说的缘起就是十二有支的缘起。那在大乘里面把它称为爱非爱缘起,因为它是以无明缘行,然后谈那个爱、取、有、这些来说明。所以它重在破烦恼障,也就是我执,这样分是可以的。
 
 问:也可以说那个爱非爱缘起也是适合于 阿含经 当中,它专门就是声闻的这个修学的方式,就是它直接破我执,但是它不会破法治,但是大乘它不但破我执,它也要破法执。那这样就可以理解了分别自性缘起,它是可以说是含摄爱非爱缘起缘起的?


 师父:是本来 爱非爱缘起就是分别自性缘起里面的,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分别自性缘起。
 师父:是本来 爱非爱缘起就是分别自性缘起里面的,因为一切都离不开分别自性缘起。




'''17、请师父开示:《阿含经讲要》第48集讲到,佛是善知识,他是人间佛陀,受世间世间法,也是人数,他也有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等等,我觉得那么他应该也像人一样受业力投生而来。但是,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说佛陀是菩萨,是受愿力而来人世间的,我想知道“佛陀到底是不是人?是否受业力投身而来?”,如果他原本就是菩萨根本就不是人,起跑的基础就不一样呢, 那么我们如何临摹他,成为他,也成佛呢?另外,就是关于佛陀的出生,佛陀传里面说的很玄乎: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机已熟便下降人间。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感觉佛陀的诞生太神格化了,不可思议,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跟佛陀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17、请师父开示: 《阿含经 讲要》第48集讲到,佛是善知识,他是人间佛陀,受世间世间法,也是人数,他也有出生时间、地点、父母等等,我觉得那么他应该也像人一样受业力投生而来。但是,在共修的时候,有师兄说佛陀是菩萨,是受愿力而来人世间的,我想知道“佛陀到底是不是人?是否受业力投身而来?”,如果他原本就是菩萨根本就不是人,起跑的基础就不一样呢, 那么我们如何临摹他,成为他,也成佛呢?另外,就是关于佛陀的出生,佛陀传里面说的很玄乎:一、降兜率:先住于兜率天,见时机已熟便下降人间。二、托胎:乘六牙白象,降神母胎。三、出生:四月八日,于蓝毗尼园,由摩耶夫人右胁出生。感觉佛陀的诞生太神格化了,不可思议,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感觉自己从出生开始,跟佛陀就不是一个层次的。'''


 师父:我跟你讲,因为经典说法都不一样,那一般人所知的只是一部分,一个片面的,但是师父现在跟你讲的是阿含经,跟大乘经讲的不一样。我再讲一次,阿含经跟大乘经讲的不一样,这样了解吗?那部派佛教依阿含经所说,他认为佛在菩提树下之前,未断任何烦恼,所以是凡夫,虽然修的是菩萨道,但是还是凡夫菩萨,这样了解吧?那么佛一直要在菩提树下,才是断那个见思二惑而成佛。所以如果依人间佛陀来讲,他有受过去业力的支配,所以哪怕断尽烦恼之后,他还有所谓的九种障碍。比如说他也会受背伤,脚也会被木枪刺到,然后入婆罗门村也也会拖空钵,所以才叫做人间佛陀。那你那些师兄跟你讲的,也不是说他们错,他们是纯从大乘经的角度来看,这样了解吗?但是现在你问的是阿含经讲要里面所说的,阿含经倾向于人间佛陀。
 师父:我跟你讲,因为经典说法都不一样,那一般人所知的只是一部分,一个片面的,但是师父现在跟你讲的是 阿含经 ,跟大乘经讲的不一样。我再讲一次, 阿含经 跟大乘经讲的不一样,这样了解吗?那部派佛教依 阿含经 所说,他认为佛在菩提树下之前,未断任何烦恼,所以是凡夫,虽然修的是菩萨道,但是还是凡夫菩萨,这样了解吧?那么佛一直要在菩提树下,才是断那个见思二惑而成佛。所以如果依人间佛陀来讲,他有受过去业力的支配,所以哪怕断尽烦恼之后,他还有所谓的九种障碍。比如说他也会受背伤,脚也会被木枪刺到,然后入婆罗门村也也会拖空钵,所以才叫做人间佛陀。那你那些师兄跟你讲的,也不是说他们错,他们是纯从大乘经的角度来看,这样了解吗?但是现在你问的是 阿含经 讲要里面所说的, 阿含经 倾向于人间佛陀。


 问:那么我们学佛到底是学佛的佛的品质,临摹他的慈悲和智慧,还是学佛法的四法要?
 问:那么我们学佛到底是学佛的佛的品质,临摹他的慈悲和智慧,还是学佛法的四法要?
第340行: 第341行:
 问:二识是不能同时生起的,你下一个识生起,你第一个识必然要灭,下一个识才能生起?
 问:二识是不能同时生起的,你下一个识生起,你第一个识必然要灭,下一个识才能生起?


 师父:这个就是俱舍论跟有部跟唯识讲的不一样,因为唯识都是种子所现,所以唯识认为是可以。因为唯识或是成唯识论,是多心论者,他是认为是可以的,但是俱舍论是一心论者,他认为是不可以的。一心论则会认为不可以,多心论则会认为可以。师父上次在讲那个成唯识论的时候,以及在讲那个《八识规矩颂》的时候,因为它六识它的种子,只要外面的条件和那个具足了,它随时可以现行。但是俱舍论就认为不行,因为为什么?它只有一个意识。前五识都是意识根据不同根,而显现出来的作用,所以俱舍论会认为不行。
 师父:这个就是 俱舍论 跟有部跟唯识讲的不一样,因为唯识都是种子所现,所以唯识认为是可以。因为唯识或是成唯识论,是多心论者,他是认为是可以的,但是 俱舍论 是一心论者,他认为是不可以的。一心论则会认为不可以,多心论则会认为可以。师父上次在讲那个成唯识论的时候,以及在讲那个《八识规矩颂》的时候,因为它六识它的种子,只要外面的条件和那个具足了,它随时可以现行。但是 俱舍论 就认为不行,因为为什么?它只有一个意识。前五识都是意识根据不同根,而显现出来的作用,所以 俱舍论 会认为不行。


 因为他认为说,意识都一直存在,但是就是会跟着前五识一直在切换作用,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会以为我们同时在作用。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在专注的时候,你也可以有这种感受,只是说因为太快,我们以为我们同时。比如说声音,有时候明明人家叫我们,我们不可能听不到,但是我们就是听不到,因为你没有作意在上面,但是你声音有吸收进来,但是因为我们的识没有去分辨。
 因为他认为说,意识都一直存在,但是就是会跟着前五识一直在切换作用,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会以为我们同时在作用。但事实上有时候我们在专注的时候,你也可以有这种感受,只是说因为太快,我们以为我们同时。比如说声音,有时候明明人家叫我们,我们不可能听不到,但是我们就是听不到,因为你没有作意在上面,但是你声音有吸收进来,但是因为我们的识没有去分辨。
第356行: 第357行:
 一類; 惡作一類。因为尋、伺、睡眠一類通三性,惡作通善恶二性,只有善的恶作,还有恶的恶作,没有无记的恶作。贪嗔痴慢,它唯通不善。不是说他所有的都是不定的,真正不定的,就只有前面两类。一个是通善恶无记,一个是通善恶,然后第三类就只有不善。(问:但它虽然不善,它又没办法放到大烦恼地方和小烦恼地法里面去,把它归到这里面来了?)就把它归到这里面来,不是说贪嗔痴慢叫做不定,它的不定的意思是说它没有办法放到前面去,不是说他通三种或是善恶无记,它不是这样子的意思,只是说它没办法放到前面哪一个里面去这样而已。
 一類; 惡作一類。因为尋、伺、睡眠一類通三性,惡作通善恶二性,只有善的恶作,还有恶的恶作,没有无记的恶作。贪嗔痴慢,它唯通不善。不是说他所有的都是不定的,真正不定的,就只有前面两类。一个是通善恶无记,一个是通善恶,然后第三类就只有不善。(问:但它虽然不善,它又没办法放到大烦恼地方和小烦恼地法里面去,把它归到这里面来了?)就把它归到这里面来,不是说贪嗔痴慢叫做不定,它的不定的意思是说它没有办法放到前面去,不是说他通三种或是善恶无记,它不是这样子的意思,只是说它没办法放到前面哪一个里面去这样而已。


 问: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只好把它放到这个不定。是是是。
 问: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只好把它放到这个不定 地法里面,那这个地方我们理解有点误解
 
师父:因为确实也不 你们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会有这个问题说,那为什么贪嗔痴慢会 叫不定?不 说贪嗔痴慢不定,而是说贪嗔痴慢它本来就是不善,这样了解吗?但是他没有办法放到前面的任何一类去,所以就把它归到这一类。他真正不定的就只有前两种,一个是那个尋、伺、睡眠一類,一个是恶作,才是真正的不定。
 
问:刚才您说那个无间灭意的时候,那如果我们在打坐入定,哪怕入定只有三四秒钟,这三四秒钟属于是那种心一境性的,那这种情况的话,那种无间灭意也算是断了三四秒吗?
 
师父:不会。基本上你打坐无间灭意不会断,因为打坐是第六意识。你心识集中在那里,第六识还是前后相续一直不断的。一般来讲心识不可能断的,除非说你入灭尽定或无想定,如果从那个阿毗达磨来讲,心识是不可能断的。当然唯识有另外的讲法,那就另当别论论。
 
问:贪嗔慢疑,我们群讨论里面有一个师兄说,是因为它(贪嗔慢疑)不是全部起来,是个别起来,所以不归到大烦恼地法,这样对不对?
 
师父:因为它不是全部起来,如果它全部起来,那就在大烦恼地法里面 。(问:对,他说因为放在不定地法里面,是不是因为有这个原因?)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不会同时俱起,你看他对同一个事情的当下,他不会起贪又起嗔,就是有贪、嗔,那是前后的。
 
问:师父在《成佛之道》26集里头曾经提到说,我们在做这个宗教行为的时候要小心,不要与贪嗔痴相应,师父意思是说,比如说是祈求菩萨让你中彩卷,我想这个就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那我的疑问是说,那其实我们平常在祈求菩萨保佑我们的家人,我们关心的人的平安健康,还是说什么考试顺利,那这些其实不是都是跟一种爱、取的相应吗?因为我们是凡夫的话,还是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所以还是勉强可以的吗?
 
师父:所以这个就叫做增上生心,就是希望不要在影响别人之下过得更好,所以叫做世间善,增上生,就是可以希望能够过得更好,那这样是没错,但是问题如果我们讲学佛的话,那我们就不能一直停留在这边,我们还要怎么样?向上,向善。就是这个层次的问题,因为师父教导,我不能一直只告诉你们说,你就求佛菩萨保佑了,当然我们学佛最主要是要解决我们的一些根本问题。
 
问:《俱舍论》74页12行
 
  问:依“眼识心王”这个说法,是不是说依具舍论六识一心王观点,六识中的每一个识也都可以称为心王?
 
师父:不能六个心王了,六识合为一心王的。
 
问:这个74页里面出现这个眼识心王,这个说法我觉得好像是不是跟前面,六识合为一心王这个说法有一点矛盾?
 
师父:因为六识合为一心王,那这里我为什么会说?因为每一个识它有它的相应心所,这样了解吗?那不然的话你要怎么用?当然就是心王跟心所,眼识有眼识的心所,(问:他是讲眼识心王)。对,眼识心王,但是问题是眼识心王,其实他根本的依靠,如果讲穿了他的本质才是什么?还是意识,所以说因为六识合为一心王,但是你在分开讲的时候,因为每一个识都有他的心心所法,所以眼识有它的那个眼识的心所,所以这时候可以方便称眼识为心王,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说它的六识为什么都可以称为一心王?因为它的根本作用还是意识,这是《俱舍论》的一个一个观点,这样了解?
 
谢谢各位,也感谢你们能够继续听经闻法,然后听师父讲课,师父也尽可能的来回答,让你们在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能够在修行上没有障碍的继续用功,那我们今天谈到这里,同学们还是要继续听经闻法


  师父 前面不是讲得很清楚。不定法吗?,那我们就把这个定义这个地方我们有点误解。对,因为确实也不是你们的问题,因为很多人会有这个问题,说,那为什么贪嗔痴慢会是叫不定?不是说贪嗔痴慢不定,而是说贪嗔痴慢,他本来就是不上这样了解吗?但是他没有办法放到前面的任何一类去,所以就把它归到这一类。他真正不定的。这只有前两种,一个是那个一个是一个是形式和睡眠和二二做就也是不定的。二做。可是不定才是真正的不定。这样了解吗?你这是给我们一个确切的一个那个人,不然的话你总是把这个搞错了。是是是。师父 ,那个真的有问题。真的吗?这个问题老师我想问,就刚才你说那个无限面议的时候,那如果我们在打坐,就平时入定,哪怕入定只有三四秒钟,这三四秒钟属于是那种心意尽兴的。那这种情况的话,那种无界面也算是断了三四秒吗? 不会。不会。不会。基本上你打坐不是不会断,因为打打坐是第六意识,打坐是第六次。对。对。。但是他但是我觉得他是我那个时候我心里尽兴,我只集中在一个地方,那就已经断了。那就不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你心是集中在那里,第六次还是前后相应一直不断的。对。还有说不是。对对对对对。那当然啦。不可能,一般来讲心是不可能断的。一般来讲,除非说你这里面鉴定路面,路面确定,后面就无想定,如果从从那个阿比达摩来讲,一般来讲形式是不可能断的。好的。好的。现在是。那当然。当然我是会会有另外的想法。就是另外再。好的。好了。那个吉安。吉安有举手来西安。来西安的。师父 。刚才讲到那个他车卖鱼那个有有我们群讨论里面有一个师兄说他是因为他是不不是全部起来是个别起来,所以不归到大大烦恼地方,你们知道对不对的?因为它不是全部起来,如果它全部起来,那就在大烦恼地方里面 。对,他说因为放在固定地方里面,是不是因为有这个原因,也是有这样的一个原因,因为他不会同时去去去,你看他对同一个事情的同样当下的他不会去,他又称,对,就是有贪嗔,那是前后的,。好好好,谢谢师父 。好好。对,师父 。那个陈父。陈父来。陈父陈父来。二号。好吧,可以大声一点。你你的声音太小声,这样可以吗?好,这样可以。来,我想请教师父 一下,那个师父 在成佛知道26集里头曾经提到说我们在,做这个宗教行为的时候要小心,不要误入何贪嗔痴相应。,那那师父 意思是说,比如说是祈求菩萨让你中彩卷,我想这个就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是那我的疑问是说,那其实我们平常在祈求菩萨保佑我们的家人,我们关心的人的平安健康,还是说什么什么考试这个顺利,那这些其实不是都是跟一种爱而取得这个因为爱看的相应。对那具体的话,因为我们是凡夫的话,还是在这个基本的层面上,所以还还是勉强可以的,所以这个就叫这个叫做真善身心。对。对,就是希望过不要在影响别人之下过得更好,所以叫做世间善,真上真上身,就是可以希望能够过得更好,那这样,我我这样是没错,但是问题是学佛还要在,如果我们讲学佛的话,那我们就不能一直停留在这边,我们还要怎么样?往上,往 上,向上这样了解。好好,就是这个层次的问题,这层次的问题好好。谢谢。因为实物教导我或者一直只告诉你们说你求佛就求佛菩萨保佑了,当然我们学佛最主要是要解决我们的一些根本问题,是这样的。对。好。谢谢阿弥陀佛。谢谢阿弥陀佛。来,还有谢谢。那进去了。。是不是这也是这个群讨论的问题,其实是主要是一个问题。既然是用您来问吧。是,六四都是新闻。没错。64新网是异姓王。他他说六四是他说他的说有六个新王,我我不能六个新闻了,六四合为一新王的。对呀,据说那里面是他是就说是只有一个新闻是有一是的是一根不同。是是是。64和五不是绿色里面是61心丸。然后他这个74页里面它出现这个也是新闻。这个这个说法我觉得好像是不是跟前面六十一一新完这个说法有有一点矛盾的。74页第12行。第十二十二。对了。因为他因为吼他六四和我一心。这样了解。那这里我为什么会说?因为每一个每一个是它有它的相应心所这样了解吗?那那这个对,那不然的话你要怎么用?当然就是新闻更新锁吧,也是有颜色的新手他是讲也是新网。对,演示了新网。但是问题是也是新闻,其实它根本的他根本的依依靠还如果讲穿了他的本质才是什么?还是意识这样了解吗?好好好。谢谢。。对。好。还有其他问题吗?没有人。诶。所以所以说因为六四和我一心。但是当然你当然在分开讲的时候,因为每一个事都有他的新手,,都有他的新新手法所以也是有他的那个演示的新手,所以这时候可以方变成演示为新王,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你要知道说他的六四为什么都可以成为一星王?因为它的根本作用还是意识。这是军事论的一个一个观点,这样了解,好好,,好,再来,那时间差不多了,好,那谢谢各位,也感谢你们能够继续听经闻法,然后听师父 讲课,但是也尽可能的来回答,让你们在这些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答案。之后,能够在修行上,没有障碍的继续用功,好不好??好,那我们今天谈到这里,是同学们还是要继续听经闻法吧。,好,来,请和。长愿以此功德,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阿弥阿弥阿弥陀佛。谢谢各位好。阿弥陀佛。谢谢各位师父 ,谢谢大家。谢谢好。
 


{{DEFAULTSORT:中道国际读书会答疑2022-11-26}}
{{DEFAULTSORT:中道国际读书会答疑2022-11-26}}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