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06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29,758字节 、​ 2023年2月19日 (星期日)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我们正式进入《成佛之道》最后一章,就是第五章大乘不共法,那这一章是导师写这本著作的一个精华,因为他的书名就是《成佛之道》。如何透过这些大乘的不共法或者共法让我们修学,除了解脱之外,能够继续的迈向这个成佛的大道,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成佛,所以假如我们是成阿罗汉的话,那这本书应该要改名为成阿罗汉之道,所以我们是《成佛之道》的话,那他整本书的精华一定是在教导我们如何成佛。那成佛的方法因为有很多很多,佛教里面三藏十二部,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导师在这里,给我们介绍最主要的一些观念,就是修学大乘法,哪一些是关键的内容,步骤最主要用哪一些次第,那这个就是整个大乘不共法的一个主要的架构。


在大乘不共法里面,内容都是以大乘为主,所以如果说你有上过前面几章的话,不管是五乘共法,三乘共法,那我们来到大乘不共法的话,大家就不会觉得接不上来。那有很多内容,可能是我们没有办法在课堂上,或者是说得非常清楚的部分,也希望大家如果是有拿到住持和尚《成佛之道》这本讲义,或者是他的mp3,大家有空的话回去可以多听几遍。那里面有一些经论,我没有全部都用到我的讲义来。因为这本讲义当初厚宽院长编的时候是针对我们佛学院的同学,因为我们那时候是要接受这样的训练,所以经论的那种引用是非常多,但是对一般在家众来讲,除非非常有程度跟兴趣,否则很多经论,不是很容易看得懂。所以我们慢慢来,先接触导师基本的内容,然后我们再慢慢涉猎一些导师所引用的,或者厚宽院长所引用的一些经论。


讲这个大乘法,在一开头讲义的上面,科判最主要就是要先跟我们谈'''大乘通说'''这个部分。那大乘通说他最主要提到说就是,我们学大乘法,就是不管你是什么派的都好,就是藏传也好,北传也好,等等,你凡是有大乘菩萨法的,这些基本的内容,大家都要有共同的一个认知,那这样子就是所谓大乘通说,大家都要知道的。


27 B


  一、 大乘 共法
  一、 根机


   一、 大乘通说
   一、 动机异


''' 一、 说大乘法之动机'''
  戊 一、 回入(p.256)


    大乘 共法 是在人、天、声闻、缘觉乘的共德上 进明佛菩萨的因行果德。
  【'''耻有所 耻有所不能 '''


''' 1、人乘与天 乘''' ,终究是有漏的,不能出离生死的
'''  耻有所不净,回入于大 乘'''。


    声闻乘与缘觉 乘, 无漏解脱 ,而偏 于独善其身 的。
  【修习大 佛法,不消说 ,是 以发菩提心为主的。但众生的根性不一 所以引发菩提心的因缘也不同;依此 表现的菩萨风格,起初也多少有差别的。为了避免专以'''自己的 好来衡量一切,自赞毁他,【1】'''无意中损害佛法,所以对此不能不先有相当 认识


'''※'''这都是善的,但不是圆满的。


导师在这里跟我们说到:修学大乘佛法,那最主要当然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的,那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发这个菩提心的因缘也就不同。就像有些人来慧日讲堂上课,有些是看到网站,有些是朋有介绍,有的是乱撞撞进来。所以发菩提心的因缘,也一样,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那有一些就是用柔软语讲,他才会欢喜;有一些,那就是要人家骂他,他才会好好学佛。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


  第一点 ,为什么 佛说 法的一 个动机 ,那 大乘法最主要要让 我们 成佛 ,那 导师在这里跟我们提到 乘法 他说最主要 就是 我们知道前面所讲过 人、天、声闻、缘觉这些。善法它 单只 是, 能够让 我们 解脱。不过他如果要跟世尊无上正等正觉 无上 菩提来比较 当然是有一点偏于独 其身 或者是说有限 时间做这种度化 工作 ,那 跟菩萨道生生世世来人间是不太一样
  在经论里面讲,最好的导师是怎么样?他有神通,在瑜伽师地论讲,那些大菩萨 为什么 会称为 善知识,因他有神通,能够知道要用什么方 来调教你。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只可以用导师 话来跟大家说。因为在古代,你看为什么 佛出世 ,那 么多阿罗汉就跟着出世?就是因为能够观机逗教得很好。我们不会跟大家 我们 一起来学禅修,老师只会安般念 ,那 大家一起去安般念。佛时代不 这样 不是 说大家来 ,我 教你 一个修行方法,大家一起打坐 ,佛 陀时代没有这样的,也没有早晚课 的, 佛陀时代没有造完课。所以佛是观机逗教,只要 启发了你的 解脱心,你 菩提心 ,那 佛就让你自己去修了


  很简单 比如说大家要来发心来慧日讲堂听课 也许我们报名只 是一个 学期或者 两年就结束了,但 是如 果是说我发行,只要慧日讲堂有课 ,我 就来,你看有没有 ?有 种人是 慧日讲堂有课 我看 自己的 根性我才来 ,能够 吸收 。那另外一种人是说,只要他有开课我就来。那在根性上来讲,在发心上来讲就有差异 。所以 我们 大家一起来修行,修声闻道的,修藏传的等等,大家都 修行,但是为什么说 一些人修行给人家 的感 觉他就不是偏向于 自己 他会关心到大众。 这一点 是在性格上或者是那个教法上就有差异
  所以经典上处处都看得到,佛劝弟子独一静处 专精思维 自己 一个 人。为什么?因为你真的要用功的时候,还是要独 静处 专精思维。所以最高等的善知识 是如 此的 们比较 差一 点的,至少我们在解 圣言量的时候 或者是 自己的 一些经验跟大家分享的话 能够 对大家有很大 帮助 。所以我们在 这种时间空间没 办法遇到像佛这样子 善知识,我们要 自己 服得很浅薄 ,那就 要加紧用功


  那再来 话,导师基于前面的四章,带领我们进入世尊的本怀 ,也 就是阐扬成佛的不共法门,那这个就是写作的最主要 动机
  【依此而表现 菩萨风格 起初 多少有差别 的。


'''2、依《《法华经》》说''':如来出世的唯一大事 缘,就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也就是使众生悟入佛的大菩提。【2】 所以 ,以发菩提心,修 菩萨 行,成如来果 大乘法门 才是佛法的真实意义,如来教化的真正目的
为人发心不同 ,所以 表现的 菩萨的 风格 当然也就不同


【为了避免专以'''自己的偏好来衡量一切,自赞毁他,'''无意中损害佛法,所以对此不能不先有相当的认识。】


  就是有提到说,诸佛世尊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 这句话 最主 要就是 从《阿含经》来 讲的 '''《阿含经》 说,假使世间有生老病死 ,那就 出世'''。《阿含经》是这样讲 假如 这个 世间有生老病死 那佛就会出世 。那 跟《 华经》他讲佛出世 因缘有 一点不 他讲得非常 直接,他说 出世 一大因缘 最主要就 要引导众生跟佛 样证 得这样子的 解脱 成佛 境界 所以 跟《阿含经》的那些风格(不一样),它(《阿含经》)虽然是谈 佛出世 为了救度众生,生老病死 但是他并 没有 继续说 出世的因缘 除了要解脱 让众生离苦,还有得乐得解脱 个部分 。那这 一些在《法华经》 阐述得非常详细
 这句话 我觉得很重 就是 说我们要 大乘的时候,我们不要用自己喜欢 的, 因为可能我学佛,我出家,我就 在念佛道场 ,那 我接触的 是念 法门 那除了我自己的 这个 偏好之外 也适合我的根性 。那 假如我在弘扬大乘 法的 时候,我是用这样子的 个基 来跟别人说法的话,来跟别人介绍其他法 究竟的话 那这个 自己 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要照大乘法或者是所有 法的全面性来看 我们所学的不过 那大海 滴。如果是自己学 很少,那就用 这样子 来衡量一切 常常都会发生'''自赞毁他''' 过失 '''自赞毁 ''' 底为什么能够损无意中损害法?就 没有僧赞僧 没有佛 弟子赞佛弟子 就是彼此毁谤 样子当然是会没落了 外教徒异教徒看我们佛教在演戏而已, 那这 样子其实我们本身 要检讨


 那 《法华经》是大乘佛法里面非常特殊的一部经, 讲的思想很特殊,特殊到现在,蛮多人都认 为说 《法华经》是经王,有没有 所以乃至日本, 大家 有听过日莲正宗吗?他只是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只是念这个经名而已,他不是说念研究很深的内容,他就是念这个经名,念这个经名让自己得定,产生禅定,然后就在那里继续修。那不管他的教理如何,但是至少《法华经》在佛教来 ,它是受到非常的大的重视,那这一点,我想我们在大乘不共法章里面,我们陆续会介绍到一些法华的思想。
 那'''自赞毁 ''' 什么 那么重要 ?大家


  那为什么会提到说,如来出世的一大因缘,就是希望让众生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因为我们前面已经有提过,所谓佛的菩提,菩提的意义,就叫觉悟。那在佛教里面有提到三种觉悟,第一种叫做声闻菩提,第二种叫做辟支佛菩提或者缘觉菩提,第三就是佛菩提。所以这三种圣者,三乘圣者,他都是觉悟的人,觉悟的圣者,但是为什么他跟佛不同?那就像《法华经》世里所提到的,佛的菩提称为大菩提,他的觉悟,是声闻弟子所难以跟他相比的。我们到后面会提到种种的一些不同。断贪嗔痴,这个是肯定一样的了。
  【注解】


  但是我们立刻就会想到一个问题,我想 陀他本身想令众生离苦得乐,是是他 己的发心, 他自 己的心情,很简单的,比如说我要教我的孩子,我希望 能够好好的读书,但是 不一定听我的 所以佛教的教法,它就是如此 它是佛开示的法,是法尔如是的 法。 就是不管你什么时空,都非常适合,只是问题都在于众生自己 所以我世尊开是这样子的法,那我们 众生 能不能纳 ,能不能相应?那个就是我们本身的问题 假如我们真的有,检视 自己 是学大乘根基的话,那应该可以慢慢的深入去研究这个大乘不共法 我们待会就会提到为什么我们,可以解释一下 自己 到底是不 一个大乘的根性
  【1】(1)《梵网经》第七重戒、'''自赞毁他戒''':「若 子。口 赞毁 。亦教人 赞毁 。毁 毁他缘 毁他 法。 毁他业 而菩萨应代一切 众生受 加毁辱 恶事 己。 好事与他人。若 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 菩萨波罗夷罪




我们凡 谈到学佛成佛的一 次第 最主要的三个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修 菩萨 第三成如来果 这三个是 乘的法门,就是最通用的法。所以凡是我们要跟别人谈大乘法的道次 的话,那你就讲发心、修行、证果,一定是没有错的了。那到底为什么发菩提心这么重要,我们到后面就会提到了。所以在这个'''发心修行证果'''来说,导师说'''这个是佛法真正的意义,如来教化的真正目的 '''
191页有吗?191页就 图表 六种 菩萨 戒本 重戒对照表 ,大 家看一下 七项




 所以 意思 说除了这三个之外, 我们 其他 可以暂时就摆在 边,这个是真正佛陀教化的目 的, 就希望 我们有 因缘接触佛法 人发心、修行 然后证果。为什么说 让众生成佛才 佛出世 一大因缘?为什么《法华经》要 样子说?因为在《大智度论》或者《般若经》都有提到说,唯有佛才能够 二乘法 就是 佛才能讲下面 所有的法。但是如果是阿罗汉的话 因为他比 低一点,他不能讲上人 法。
  《梵网经》第七重戒、'''自赞毁他戒''',瑜伽菩萨戒,第一项自赞毁他戒,然后菩萨善戒经戒本也是自赞毁他, 所以 在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 重戒来的。所以 我们 要做任何 种评论 时候 自己要非常有智慧。否则如果 我们有 持守菩萨戒 那都是犯了这样的过失 我们 要忏悔 。所以导师在 里跟我们 讲, 我们 好不要用自己 嗜好,自己 偏好来衡量一切 否则无意中损害到 佛法。


 如果我们 读书读 高人 一个博士 要当教授 当校长 从博士 的, 他可以教。他可以低到可以当幼稚园校长,但 如果 我们的 学历只有 ,那 你要 博士班 ,那 就不可能了。所以为什 么他 在《法华经》那么重视这个佛菩提?最主要就 我们只要在座的 其中 一个人 发心成佛 那其 他的 未来都 希望 为什么?因为 其他 的三乘法或者 人天善法,就有人有 样子 能力去弘化 到别 世界也一样。所以真正要培养这种精英 反而 比较不容易 的。所以 为什么这种经典 断鼓励人家发心要修《成佛之道》?
  所以我那时候跟大家不是说吗?我们 如果 是接触到一些问题已经超出 我们 能力 的, 我们只跟 说,我所知道的就是如此 或者说佛法就是这样子讲 那你要怎 抉择,这个不 师父 问题 或者 是我们的 问题。就像上一次我跟 家讲那种问题 比如说堕胎,或者是 个安乐死那一种,那佛教它基本上的 理是如此 ,那 你要怎 决定,有时 他是 很难 有一个 标准的。因为仪器的测量跟以活生生的 人,他的 那个基准还是 差异的。你只要 yes  ,其他 有一些不 是这 个这个仪器所能够探测到 的, 你说 yes  那对他 很残忍 的。所以不 见得说,有一些因缘法的东西用 yes 或者 no 就可以解决的,我们慢慢来看。


我最近听我们院长说他最近有看到 个纪录片,名字就 大国崛起,我听院长跟我叙述,他说他里面有考察到像葡萄牙 些早期发现新大陆的那几个国家,那个发现新大陆的是谁?哥伦布。那他们几个当时为什么会能够让整个世界都那么快的就能够知 有这个世界那么大?最主要就是他们有非常有智慧的一个王子,王子有这样子的政策,就鼓励他们去航海,或者去发现新大陆。院长也提到 ,像日本当时在我们亚洲里面,其实它也是一个小国,或者是它被战败的时候,它还是非常落后的一个国家,那他为什么到后来他会变成一个世界强国?最主要就是听说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有派很多留学生到国外去学习,从外国学过后回到日本去?在那些高等学府里面,就把他们的新知识传授下去。像日本东京大学,第一个把梵文传进来就是木村太贤,非常著名的一个日本学者。木村泰贤,他就是先到西方去学梵文,然后再回到日本,他先在整个日本就是第一所最著名的大学就是东京大学,在那边开梵文课,然后慢慢这样子扩散。才没有几年,日本的佛教就变成世界强国的研究的中心。所以我们要培养人才,有时培养到这种精英的阶段的时候,那是极少数的人。如果只要有 人发心 成佛,那我们都后代都很有希望,那要教导二圣人,人天善法都比较没有问题。
''' 、从佛法唯 是一 二乘 人发 菩提 '''


''' 、解 '''
''' 「三乘究竟」与「一乘究竟」之见 不同'''


'''1、「大 」'''
  上面说到的三 共法,主要是声闻(缘觉)乘。


    【成佛 法门 为什么称为「 大乘 」呢?】
    二乘 学者 也是会发菩提心而入 大乘 道的:


'''◎有的'''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转学大乘;


''' 大乘''' 这两个字到底 什么意义?我们看一下
''' ◎有的''' 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2】或 已证入法性而得初果(须陀洹)以上的;


注脚【3】
'''◎有的'''已证第四阿罗汉果的;


印順導師著作:
'''◎也有'''入了无余涅盘,再发大心的。【5】


1、《般若經講記》(p.96-p.97):
  从佛法唯是一乘道来说,小乘本是大乘方便道,当然迟早要入大乘道的。


般若與空相應,所以是不可以思議稱量其邊際的。這樣大功德的妙法,如來不為小乘行者說,為發 大乘心者說,為發最上乘心者說。大是廣大義,最上是究竟無上無容義; 形容法門的廣大無邊── 含容大,至高無上──殊勝大。雖說為二名,並無差別,同是形容菩薩乘──行果的殊勝。


2、《勝鬘經講記》(p.85): 法體,確不 對小 而是絕對的。依言施設 摩訶(大)有大、多、勝三義 即以多及勝來顯 示大義。約數量 眾多名大; 約質量 殊勝名大。今明法大,即以眾多顯大,即含容大。...(p.108) 約人大,明廣大殊勝義
  道就 佛道 或者叫菩萨乘 菩萨道 一乘就是皆共成佛道 不管你学什么就皆共成佛道 就是一乘道


'''从佛法唯是一乘道而说二乘人发菩提心,'''就是有说二乘人声闻缘觉也能够发菩提心。那我们来看一下


  解(2)大乘法體 確不是對小,就是大 法本身,它 是说我要贬低或者是跟 乘教法对立,才称为'''大''',它是绝对的意思,就是依言施設,摩訶(大)有大、多、勝三義,但是虽然有这三个意思,但是它是以多还有胜来显示 义。約數量,眾多名大; 約質量,殊勝名大。所以 大乘 、大乘,它是质量非常,然后它 容量也是非常大,那个才叫大。所以学大乘佛法的人,如果处处跟人家对立,那个其实没有学到所谓大乘法,如果按照这里的定义来看。如果我们学了所谓在学大乘法,或者在学大乘 经论 的时候,学了过后,那个心量是很大的,就好像海洋,不管是多么好的珍珠玛瑙丢下去它也容纳,那什么污秽的垃圾丢下去它也容纳,那这样子的话才是所谓的大。
 注 脚【5】 人能 能回 ?从初期 大乘的经论 里面可以分成四类


  我们看注解(3 、《攝大乘論講記》(p.1-p.3): 「 」就是車乘,能運載 物從此到彼,有 動能出的作用。眾生迷失在生死的曠野中,隨著輪迴 的迷道而亂轉,眾苦交迫,沒有能力解脫。如來就以各種的法門,把眾生從苦迫的曠野中運出來。 這能令眾生離苦的法門,譬喻它叫「乘」。但因運載的方法與到達的目的不同,就有 小乘的差別 小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大乘就是 菩薩 乘。「大」,梵語 摩訶, 含有大 多、勝三義 實際只 一個大義,不過一從多顯大,一從勝顯大而已。所以這大字,只要從量多質勝所顯的含容大與殊勝大 去說明
  (1 乘人 够回小向 大。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22〈遍學品 74〉:若 菩薩摩訶 薩作八人、得須陀洹果 乃至得阿羅漢果 得辟支佛道,然後入菩薩位 無有


就是只要我们得到了这种圣闻果位,就没有办法再进入菩萨位。


  【大 乘是 菩萨 乘, 「大」 梵語摩訶,含 大、多、勝 實際只是一個大義 不過一從多顯大 ,一 從勝顯大而已。所以這大字,只要從量多質勝所顯的含容大與殊勝大 去說明
  (2)二 可以回小向大的。《法華經》卷 1〈方便品第二〉(大正 9,7a29-c9):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 故為眾生說法 無有 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 何況 有三!...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 語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佛乘


 所 以我们要谈大 的通说 ,就是 要破题的话 要对这个大乘原 经论的定义要先弄清楚 那我们后面 一下会提到一些经论对于佛 殊胜的时候 大家 知道 这个不 一般声闻圣者所能够相比的
  最著名的经典就是《法华经》,【诸佛如来 说无有虚妄,无有余 乘, 唯一佛乘】。 就是 《法华经》说 佛是从 不诳语 不虚妄等 ,他说没有别 ,就 只有一佛乘 你学什么到最后都 要回来佛乘


(3)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650-651 認為《小品般若經》一方面說聲聞聖者不可能 發大心,一方面又暗示了迴心的可能。如經文(大正 8,504a):「若人已入证位,則不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已於生死作障隔故。是人若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亦隨喜, 終不斷其功德。所以者何?上人應求上法。」


导师认为说小品《般若经》这一段经文,暗示了有,回小向大的可能,但是基本上小品《般若经》还是认为不可以的。他是说如果有人修行到入证位,证位就是如正性离生,或者是见道位,那就不能够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你已於生死作障隔。看到吗?怎么说已於生死作障隔?就是生跟死,如果做了障碍的话,就是他生死不会再延续,就是他的生死有了终止了。因为你只要一证悟初果,请问有几番生死?七番生死。所以他就说你为什么不再发菩提心?因为你只有七次往返生死,你就要入涅槃了。所以你声闻能够解脱,那这个是是很好,但是你是没有办法发菩提心的。


'''(1) 「相对」义而言''':
  小品《般若经》有说,不过如果有人还是要发的话,我会随喜,终不断其功德。为什么?上人应求上人法。所以我们自己是不是上人?我们是下人。我们都不喜欢做下人,我们喜欢做上人,上人的话 要求上人法。


  【既称为大乘,从立名来说,不外乎『待小名大』。这就是说:与小乘比对起来,不同于小乘,所以名为大乘。这或者是超胜了小乘的,或者是广大含容了小乘的。无论是『殊胜大』、『含容大』,总之是对小立名的。】


(4)《大智度論》之會通:


  如果按照相对的意义来说,殊胜 就是超胜小乘 含容 也是含容了小乘 那这个里的小乘就是一般我们所讲的 就是修解脱道 声闻或者缘觉 这个大家应该知 那为什么说殊胜大?我们知道 本来就是佛讲的 ,法 本身就很殊胜的 这个 们无可厚非 这世尊讲的 但是含容我们怎么能够体谅?导师的著作里面 是有一个金字塔,大家还记得吗?有一个金字塔, 上面那 是叫大乘不共法 最底下那一层,就是五圣共法 所以最上面的 实他虽然是比较少,就是说他的量也是 会多的,有 力成佛的人其实不会多 因为菩萨道 容易实践,实践成就的人也很少。所以《般 经》《大智度论》有提到 就是 发心的人无量无边 能成佛的 若一若二 已。《般若经》是这样说,这个不是说那些大论师要破门冷水,不是,是因为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这一种菩萨道,不容易做,不容易做
  智度論》卷 93 ,大 正 25,714a:一切菩薩乃至初發心皆畢定 如法華經中說。...得阿羅漢證時 不求諸菩薩深三昧!又不廣化眾生 ,是 則迂迴 於佛 稽留 ...如 華經說:有阿羅漢 若不聞 華經,自謂得滅度 ,我 於餘國為說是事 汝皆當作佛 ...佛法於五 可思議中 一, 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 唯佛能知。論議者正可論 ,其 不能 測知 是故 應戲論; 求得佛時 了 知 可信 未可知


  所以我们光是谈到这个含容,你看我们本身学佛过后,我们先 要说我们能不能像 菩萨这样子的无量的这一种心量,那能不能做到这一种包容心,也不太容易 所以现在虽然我们 家都是佛门弟子 学的法是非常尊贵,因为它本来就是佛讲的,经论都是佛教,只是说学的人有没有把这种法的尊贵也呈现出来。那如果没有的话让人家毁谤这个法,那我们是非常的不应该。
  ※ 五 可思議:眾生、業果報、坐禪人力、諸龍力、諸 (《 智度論》卷 30


所以我们如果是代表我们就是佛教徒,尤其大家每次我们在填资料的时候,你什么宗教我们都会填佛教,你们会不会填回教的?应该不会吧。那填佛教的话,我们有没有想过说,我们代表的就是佛的身口意?我们就是代表佛的弟子。所以我们在生活上在行为上,那就要让自己更加的契合佛陀的本怀才是。


  如果按照金字塔这样子的 个模式来思考的话 所谓含容 大就是, 世尊 有讲 过一句 话,'''世间一切微妙善语皆 佛法''' 你看 会讲出这样子 一句话 成实论 也有 ,在 佛法 概论 序言那 也有 世间 切微妙善语皆是佛法 。为什么 这句话古德会这样讲 就是在金字塔下的理论里面 就是你只要让人家生善的,其实在佛的境界来看的话,它 是值得鼓励、值得包容的,因为 善的才有办法到无漏 有了无漏才有办法到成佛。如果连最基本的善心 的话 ,那 不用谈上面最高境界了。
  到底可不可以回小向大?有一些说不可 ,有 些说可以 智度論》说,佛法里面 就是 有很多种不可思议,【……佛法与五不可思议中最为第一 】这个不可思议是说你没 办法去思议,思量到的,不是说我们一般那种 讲话 讲不可思议 那个 。他的 不可思议的,你没有办法 你想 想不到 答案的东西。 佛法 里面讲 有五种,哪五种?第一个,众生。众生你不要去算说,有情到底有几个?你观察众生无 誓愿度 你要去统计几个?世尊说这个 五不思意之 一。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 每一秒 都有 人死 每一秒 都有 人生 ,那 种你怎么去计算?


  所以如 是按照南传阿毗达磨来讲的话 他会有 样子的一 说法 ,就是 你要得到解脱智,或者得到这种无漏智,他的基础 定要是在欲界善心里面,才能够 起的,你 是连欲界的善心你要非常巩固,非常坚固之后,有这个欲界善心,之后才有办法生起无漏或者是解脱的这种无漏心,否则的话,那是不可能。所以南传阿毗达摩里面,他们 有这样子的 一个要求 那就是 在日常生活里面 不管 是修解脱道也好,成佛之道 好,那你的欲界善行善心你要做 很好,否则 话,你修八正道,没有办法进入八正道,你修六度,没有办法切入六度 ,因为 连人本身都做 好这样
  第二业 业力果报。 这个 你也不要去思议 ,就是 我们 一生 出来 就有这样子 ,你 追究了 ,你也得 不到一些改变 的,因为 它是过去的业力所感,这业果报我们也 用太过在意


  所以这一点就是为什么说含容大 ,就是 佛能够包容 切众生,只要他是善的 ,不 管你是做什么 他都能够包容。那最近我有看 那个灶神爷那个,我我看了那个故事过后,其实给我一个启发,他的 这个 名称 净意。这是他女儿跟 取的,其实那个灶神爷给他的名字是倒过来是意净,意念要清净。为什么?因为这个人没 什么不好, 就是 意念很恶 就是 身口你都能控制得很好,因为他是正人君子,读书的老夫子,但是人面兽心 所以就是你怎么让那个意念也清净。但是当然因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因为它是基于这种人天善法的这种勉励 所以他讲到最后还是行善 帮助别人。但是我觉得 这个 意念,像 我们 后面会提 ,慈善本身,佛教讲 慈善,它其实就是这种意义上来的,意的情境,最基本的要求。那你要净化到无漏善、解脱善的时候,那个就是你要继续修了
  第三,坐禅能力 ,就是 种禅定力 你也 用去思议它 ,到 底它 这个 力量到底怎么样 ,他有 就是 有定 没定 就是 没定 第四 诸龙力 ,这个 可能 我们 比较难遇 到的。


  但是像我们学 我也觉得这个意念真 是不容易净化 不容易净化到 我们 在所作所为当中,有时候我们都自认为是非常有正见,非常有修行,那一种我掺杂在这种 维模式里面 那一种意念,都 够清净,因为你没有 把那个 我拿掉。所以我们都还是到处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别人的这一种认可。否则好 自己失去了这 地球 没有可以站的地方 个就是为什么我们 学习的过程里面不太容易进步,有时 就这 样。这个意念,真的非常奇妙
  第五,诸 力量 ,我们 也不用去 议它 到底佛能 把那个 汤匙弄歪呀 ,像 特异功能那种 不用去思议它 。这 《大智度论》卷30 解释到 五不思议


  我最近去七月份的时候去美国一趟。听仁俊长老人的开示 长老 年90岁了 因为他的口文 是很好听,但是我已经 够听很多 现,我最近听得很开 ,他有一句话我听了过后,我觉得接收到这种新的 见的时候,跟这个意念非常有关系,所以我都把它牢牢的记住 他讲了这样子的一句话 很深 《般 经》的一句话。他说 假如我们学佛的人都 够做得到这句话 你'''福跟慧都会一直来,你都挡不掉,因为你的意念清净'''
  那《大智度论》这里也提到说 言漏尽 阿罗汉还做佛。】阿罗汉到底还能 不能 发心 作佛?【唯 知。 論議者正可論 其事不能測知 ,是 故不應戲論; 求得佛時 了知 餘人可信而未可知


  我在听这句话的时候,他说《般若经》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但 仁老就跟 我们 说,'''以无所得,得无所碍'''。什么意思?就是心 能有所住,就是你任何的念头,凡是你的意念,有掺杂任何微细对于三宝不是真诚的, 我们所作所为的话,你会觉得有一些地方你会通不过去。即使给你得到一些外表的,你也会觉得心里面很难得到满足。我为什 我当时人老在讲的时候我感触很 ?我去了两次美国,两次 在海关都被问难,因为马来西亚人,他可能归类为就是东南亚的宗教的关系,所以他都会问很多,我就在那边想,问我说没关系,不能进去就不进去,我顶多打电话叫他 主办单位把我的课 给别 法师讲了 因为我们院长全部都过关 。两次都是这样 这次去 是这样。我是 不会 觉得说很着急,或者是很怕他会怎么对付 ,什么都没有,我说好。总之两次都是在那边耽搁了一个半小时。让顾客全部上完机后才放 这种 ,他觉得有问题 ,这种需要问难的上机。但是我都没有什么,因为我说能去就去。因缘就是这样,反正我抱着这样子 那么 轻松,不会说我准备很多,我要去到是要大展身手 ,从来都没有这样想。所以去到那里,虽然这种关卡也不是说非常为难,但是就是过去 ,进到去跟美国的法有结缘,真的得到很多的很好的一种回应,自己也觉得很好
  是我们不 要议论 那么多 这种离 我们程 度太远 东西 纵然是佛知道 了, 也不会 这种 程度 人讲 那么 难理解 了。 我们看上面本文:


  所以我是感觉说假如我们在付出,或者在在修行当中,''' 我们心里面觉得说 希望得到获得什么的话,通常你要继续前进 时候,不是那么顺利''' 。所以你 管是修什么法门,你要实践什么方法也好,你觉得这样子做,你比较能够对得起自己,或者是跟三宝比较贴近的话 那你 做,'''不需要考虑那么多'''。有些人说,我这样子做,会不会等于现在耽搁了什么事情?如果交代好了,什么事情都要放下来,你会觉得你进进步的比较快,收获比较多,这句话好好背起来。
  (1)'''有的''' 初学声闻行, 曾决定 ,就 转学大乘;


 所 以我们如何能够包容一切 ,那 是从我们本身做起,从生活上点点滴滴,我们身边的人做错了事情 能不能包容别人?我们凡夫 通常 包容自己的错误很容易的 我们一犯错误一错再错 很容易包容自己的 因为别人没看 吗?所 以你 看我们的意念多么恶,别人做错 点点 那不得了了 。所以 这种包容其实有时 你忍 其实就过了 那个包容得到 的就是 自己的 那这个 对于相对来说
  因为在修学声闻道里面,在阿毗达摩里面,他有分说你修闻思修,或者你暖顶忍世第一,他有 谓的重种姓 你修到 那个 时候 通常是 在四加行,他就确定种姓 就是你如果是修了闻思修过后,你如果成就禅定 修所成慧那个时候开始 你所培养 那种根性,它可 是让 你一 直往阿罗汉道去冲 或者是辟支佛或菩萨道 。所以你 在那个暖顶 世第 的时候 假如你有足够的这一种佛法的愿力的话 他是可以停止 ,是不会一直往前冲。你 就是 如果是你想修佛道 你又不小心见道了,修阿罗汉道,你见道了,见道了顶多七番生死,你就没有办法生生世世修菩萨道了


'''(2) 「绝待」义而言''':
  所以他 说,你在还没有得决定种姓的时候,你就转学大乘法,其中有一种就是这样。


    然大乘法 超胜 ,是 超胜到无所对待的;大乘 的含容,是含容到无所不摄的。所 约大乘 意义说,实在是不可以大小的比对来表示的,是绝待的,不过强名为大而已。【3】
  (2)'''有 '''在声闻中已得决定(忍位) 【2】或 已证入 性而得初果(须陀洹)


那对于绝绝代来说?就是,超生到无所对待,那含容道无所不知,所以在,学习佛法里面,就是虽然大乘他是有这样子,那么殊胜,那么寒碜的那个表征,一个特质,但是假如我们学习的人本身,如果我们衡量了自己的根性,不是这样子的话,比如说人家要,人家要,如果你有这样子的智慧,你有这样子的聪明,如果有人说要给你读书,想想想给你读书,继续读读读读,读到你不要读为止。有一些人他没有这样子的看能力,这个法,这个学问虽然是很好,但是他没有这样子的看能力,他还是不愿意接受他会考,有一些人他疑疑虑很多,当然了,你一定说这个人要要要鼓励你,他是有什么心机呀,还是有什么目的,什么人?有时候就是考虑太多了。再来就是如果他本身没有这样子的一个福报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学到最高了。所以法本身我们能不能学到那么高,当然人是最最主要的。但是如果有这样子的机会,有这样子的因缘,我们不去尝试的话,这个也是没有永远都会被这一种自卑,或者是,这一种信心缺失,而耽搁下来,所以有一年让我们走前一步的时候,我们就要放心的走。那这个是?,殊胜?那含容的话?这个就一定要从自己的根性慢慢来,检视自己是不是有这样子的形容。我前两天去看医生,我是刚刚好了,因为好了要过中秋,要吃月饼,要快点到不是。前两天因为从暑假回来,都没有好过,我身体。太累了。前前天去看医生,我我是很少去看医生了,那去看这个医生,因为这个医生很好玩,他他只有看准他没有要给你的,那他本身是佛教徒,所以就是你去到那里,你在他的那个登记那里,你要挂号的话,你要自己写,那那个他是用纸张写的,写一个一写一个二,那你就是先去到的你哪一然后写一下你的名字,然后递进去给那个 ns 。然后我就我不知道要递进去,但是我有去过一两次那,但是我知道一定要拿那个号码,那有一个我去到的时候就有一个先生先坐在那里等,那我就去到的时候我就第二个,那我就先生说,先生你为什么不去拿这个挂号?他说我不知道,我第一次来,我说好,那这个一号给你,我拿二号,然后后面又来了一个妇女,那我就说你你要来看病,那这个第三号给你,那因为有三个号码,所以而且我是出家中,所以我就没有坐在里面,那个我就站在外面跟我的同学聊天,那一号的进去了,但是那个看出来过后,那个三号的进来,他就立刻就跑进去,你知道吗?我我一下子就在那边纳闷了一下,你知道吗?我在那边纳闷了一下,我说你看到他来的时候,我是对他很好,我跟他讲,你要拿你要拿号码,你不要,不然等一下你还要排在后面。但是当我前面的那个病人看完了,他竟然比我先一部去给医生看,当然这个这种芝麻小事也没有必要说怎么样,但是我看到人心,看到人心,所以他看完病出来的时候,他也不敢看我,你知道吗?他也不好意思,因为他拿的是三号,但是可能我没有跟他们一起做,他可能觉得我不要看还是什么了。也说不定,但是我觉得真的我们我们的信念我们的这个意念,真的非常的复杂,非常的维系。那假如我们自己不发现的话,。无形中就像这个故事于都这个故事一样。累积了很多这种过失。其实我我很赞同他这个意念清净。能照相的。这个这这一点。为什么?因为我在大学渡论那时候有上到一个地方,你们不晓得能不能上得到,因为后管院长跟我说,我们在会议讲堂四年给我拼老命,他说可能上了60卷吧,50卷60卷这样。他说我就说没关系,你改天会到新组,请台北的学生来新竹上,继续把100上完这样。因为我们上到后面的时候有提到一个观念,我跟他我跟那个我自己想到说这个讲意念清净,不单只是人天善法很重要,在修佛法也很重要。因为在大学中没有提到一句话说一般我们说修福德,请问大家我们修复的要做什么东西修复的?布施还有?持戒,念经,还有?清清净要精进精进,还有?为人家服务,为十方道场服务。我们一般你看到我们中我们对众福德的那个观念,是这样子的,而且是很根深蒂固,你看我都没有跟你们讲说是什么,你们本身就是阿拉耶识的种子,就是这样,不要怪师傅,所以这个也没有错,我们到后面会提到六度里面,如果六度要分福慧的话,就是布施,持戒,忍辱是福德,禅定,智慧是智慧,福慧双修,那精进两边都要的,那这个是其中一种说法,不过没关系,一般我们总之是都认为说,这个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就是修复的。但是大家都能有一个地方有有提到说我们如果要修福德,清净的福德,要福德圆满的话,这个福德要非常品质,要非常精纯的话,他说要有什么般若般若蜜,般若波罗蜜,意思是说你没有会的话,我们在修任何行为里面,你的意念?没有波尔,没有智慧的意念?你在做身口的动作里面?你很难做到无我无所得,很难,非常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里面,当然我们不能够说一步登天,但是我们至少要知道说这个智慧的这个部分。为什么?你看为什么我们闻思修,听经说法,为什么说这些上课这些,对于我们思维抉择佛法的这一种要培养起来这种能力,就是真正我们如果有一个意念清净,有这样子的意志力,然后加上有这样子的智慧的话,那你所做的福德,虽然你做一点点,但是他很清净你,做一点点而已,但是他的功德可能比你做很多的还大,你才做一点点而已,但是你的功德就很大,因为你意念清净。所以你看为什么我们说,我们在念供氧气的时候,不是气力变十方,气力七厘米呀,我们在做辨识箴言的时候,他就是气力辨识方。请问大家,你们有你们有变过时吗?有吗?没有,法师可能有了,就是我们要拿着那个出去外面要出事的时候,我们就是要观想它七厘米,它是一倍一倍增加就变14粒一直在增加增加,然后我每次我观想的时候,我都因为那个米是白色,所以我就变成很像一条河一样,就是很像水这样那么多,因为恒河沙,经典都讲恒河沙,我就我就每次都关掉,像一条河一样,就就应该就很多了。我讲。所以你看我们如果是你意念清净,意念本身如果能够拿捏得很好,能够控制主导的这个意念很好的话,那我们要让自己所作所为,要导入阵法那就很容易,否则的话,我们都是很勉强的,很勉强很勉强自己在做,报了名不来好丢脸,阿尔法会点了灯不来,师傅说你不你点灯,你不来的话没有办法消灾,一定要来,你不吃素都不吃素的话,你又种少一点福德,又要来吃一餐素,这样,都很勉强的话,那还是差很多。所以,虽然世间流传的这种故事,像于于禁于这种,我觉得,但是他启启发我们佛教的自净其意这个部分,提示得很好,我觉得提示得很好,自尽其意呀。我们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家都知道,但是如何自尽其意,其实在佛教来,在佛教来讲,你要自尽其意,以大乘法来说,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以大乘来说,那你如果以声闻法来说,就是修止观,修止修观就是资金起义。那到底我们如何制定起义,我们接下去,后面会继续再介绍,我们看175页上面第三项不公。不公到底又是什么?除了大乘的意义之外?不公,它就是不供人天,声闻,缘觉。那佛。




这就是说比较肯定的一个慰藉,就是得忍为就是软顶忍那个人,那或是以正入法性而得出果以上再发大心。所以你看有些人发大心,在《法华经》里面有说,有一些是初学,他就可以转了,有一些是到了决定会,或者是见道未初果,他才转,那第三项更加厉害,他也挣到四果阿罗汉,还发行,还发大金。那这种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在《阿含经》是没有的了。《阿含经》,《阿含经》是没有的,没有这样讲,这是《法华经》。那第四,就是入无余涅槃,波涅盘过,还可以法大行。所以你看这个法。华经的说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我们看一下本文。等一下再看主角。七,为什么说修声闻行的人,他有还是有机会能够回小向大?第一个,一般,就是说佛弟子会问,佛不是修菩萨行成佛的吗?为什么他广度众生?,他教他自己成佛,但是,看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自己成佛,但是不教声闻弟子也成佛?为什么教声闻弟子称阿罗汉,然后他自己去成佛?,所以那些经文,就有这样子的疑问。我们看第七注脚七第一个《法华经》,《法华经》卷二有提到第二行,我等面冒号,后面我等同入法性,我们大家都公正法行,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基督。我们大家都同证这个无分别法心,为什么佛要用这个小乘法来救度我们而已?,就会有尊者,提出这样的疑问。看第二《法华经》卷一,我所得的智慧,为妙。第一佛,佛自己说众生诸根顿作乐之所忙,等等。我们看下一行,我极致思维,但若但赞佛乘,假如佛他自己说,假如他只赞叹佛乘的话?众生莫以苦不能信,是法就是众生,听到这样子的上法,无上法,有时自卑,有时候自己觉得没能力,他就很难能够信受了。那寻念过去佛,那意念过去的诸佛?所行方便力。所以释迦如来也说,我今所得道,应说是三寸,他也开始三乘法门。那既然是如此,但是虽说是说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所以他还是虽然是说他悲悯众生,要开这样子的方便道,说教众生得阿罗汉果,缘觉。但是,其实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教菩萨成佛。理解。第三,《法华经》卷三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其处故所。二,说三,其实它只有一,那两个,其实是休息的地方。他说,其实休息的地方,不是真正到了目的。那你如果到了那个地方,我再跟你说,你休息够了,你继续再上路吧,那,这个是佛的教化方便,我们再回到上面。第三,二乘人回路,大乘的动机,第一个持有所不知。第二,此有所不能,第三,此有所不敬这个词?词,就觉得自己很惭愧,不是很羞耻了,就觉得自己很惭愧,长辞,有所不知。为什么?为什么说阿罗汉和缘觉会觉得自己还是很多东西不懂?经典上有记载,刮胡一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是旁边的阿罗汉听不懂,那说什么法?经典上就记载说说世俗谛,法世俗谛。你说处世间,你说胜利地和解脱法。阿罗汉能懂,但是你说世俗的话他不见得都能够懂。那世俗谛当然包含很多,比如说你弘法的技巧,或者是度众生的方法等等,那些都是要世俗谛,挂乎二阿罗汉智慧不如佛,欲可度众生而不度。那这个我们在助教九也有,为什么这个典故,我想很多同学都有听过,就是佛陀时代,有一个人来求来佛的僧团里面想出家找舍利佛,但是舍利佛观察后,他没有出家的人,所以,他就说我没有办法度你,那这个人很伤心,就去找别的阿罗汉,全部的人都如此讲。这时候他没有善根那后来他一直在哭,我就跟他说,那我来渡你那在其他的舍利佛这种大尊者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观察他过去都没有中过得度的因缘,为什么世尊要救他?后来世尊就讲,因为他过去式,曾经有一次当猎人,去打猎,被老虎追追追,追的时候,他太恐吓了,然后爬上树的时候就一句南摩佛,就是念了那一句而已。,那么佛而已。所以,佛释迦佛就说他种下解脱的因,所以,我这一次要来读它,所以大家你们听课听那么久了,比这个男模佛都很多倍了,所以你们不用怕没有种下这个解脱的音所以大乘法他有一点很让人欣慰的事情,就是他看解脱,他看《成佛之道》,我们你看我们修解脱道的人,如果大家你去谈过参加过禅修的人,你都会这样想,以前我我其实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大部分以前是接触禅修的方面的禅师,那你凡是在学习这种修禅修,你去到那种道场,就是不是经行,就是打坐,不是进行就是打坐,就是这样的,开始晚上就师父那禅师开始这样,大概50分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以前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说今生如果没有证果,很像很痛苦的样子,你知道吗?会很大压力的,我就是你要去那种道场修行,就是说旁边的人,他们都做得很好,尤其现在,有有几个派系都说,他种的出产了,他二三鸟,他三餐什么餐都没有,那会有压力,你知道吗?但是后来我自己觉得,我来台湾过后学习很多这种北方的阿毗达磨或者是大胜法国,我觉得大乘法有一种特殊,他把解脱,解脱生死离苦,得了这这一个目的,他不是看今生或者来生,他是看三大阿僧祈劫,三大阿僧祈劫就是我现在我我不要跟别人比较说我从我是从。三大阿僧祈劫已经开始算了没有?请问你们开始算了吗?我们说三大阿僧祈劫成佛,你们不是有有发心皈依,也有发行,那也有,有些还有受菩萨戒,请问你们三大阿僧祈劫开始算了吗?开始了举手,还不错,还好几个,不错。你们开始要计算了,三大升级节一天一天扣,看能够扣几天??我们怎么知道,后面的导师会跟我们说,你什么时候开始算你的三大升七级什么时候开始算?如果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的话,其实你现在算是算自己高兴而已,其实经论里面有教我们哪一个,你到了大概什么程度才开始叫做算三大阿僧祈劫?否则我们现在连三大阿僧祈劫这个树木的边都还没有到。所以它有一个要求,那大乘法,如果他一展开这三大阿僧祈劫的话,有时候我们就觉得说有时在我们,因为佛是无量福德,无量智慧,那我们修智慧这种般若波罗蜜那么深,又关我空法空那么深,那么枯燥,所以有时回来做一下福德的东西也不错,有没有??所以有时候你看他大乘法有这样子的那个微妙,就是你可以这所以以前妙妙老,在我们那边没有经长老在我们那边打长期,他就这样叫我们,他说你修止注意呼吸,注意呼吸,如果你修的你觉得你自己很闷,没有什么进展的话,你换去修观那家换去修关你就去关。你意思就是自己的四大也好,五蕴也好,或者是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无常变化。你观察这种佛法,就是把经典里面的那种道理,拿来做观察,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心经,你就是观察五蕴皆空等等这种观察,观察他自己觉得说,自己又有兴趣想听,在专注呼吸的话,那你又回到修辞,所以修止修观,修止修观。那这个张导师其实他是可以这样交替,我是觉得声闻法跟菩萨法最不同的就是在这里,声闻法教你如果要修辞的话,你就要先成就子,成就之过后才修观这样的。但是大乘法比较没有这样子的菩萨法,它可以让你就是慢慢慢慢这样子学强,所以有一些人说,像马西这样子,他观生灭,生灭,他不像那种一直在修订,那有一些同学就问我说他们这样子保持正面吃饭,我最近认识一个同学更好玩,他是没有导师指导他,他自己看书,他自己学马拉西,然后他就说马喜他是马喜禅师的禅法是教我们说你就是正面正直吃饭,咬要自己要清楚,左边十下,右边十下,中间是下降,你都要很清楚,每一个动作,工作也要很清楚,上厕所什么很清楚,他说我照着那个书这样子写去做,我睡觉的时候我也很清楚,躺下去他说我睡不着,我他说太清楚了,弄得我睡不着。他讲,他说我我就问他,那你你这样子的情况多久,他说整个礼拜的师父,我现在觉得有问题,我再打给你。然后他讲他打电话给我呀,我就说我们以前学马拉西不会这样。会会清楚到不着了吗?我说可能会有问题。你,你最好暂时就是,要么你就把你的情况写具体一点,我才可以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否则的话,你最好暂时把这个方法放下,因为你是没有导师在身边的,你是看得出自己这样子修,那是很危险。所以其实他有正面的人,你看佛在经典里面上写着就是他睡觉是光明想,但是那种光明想不会让佛陀失眠吧,如果会的话,那佛还会教人家用这样的方法吗?他还是会睡觉,只是说睡觉的里面。通常我们应该很怕说修行人很怕睡到胡思乱想,颠倒梦想。那假如你看你睡觉的时候是一片光明,或者是说你就是念佛的那一种睡觉没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怕的,但是我真的是有遇过,像遇过我们在美国那人均养老,他真的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他是不喜欢睡觉的人,非常非常不喜欢睡觉,不喜欢睡觉到怎么样你知道吗?凡是那些学生问说,师父,我们到底修行人一天要睡几个小时?他都说佛讲四小时,四个小时,所以那些学生,非常好玩,他每一堂课就问不同的导师,看说佛讲到底是不是四个小时,你知道吧?他去统计,有一些有一些导师讲说六个小时,有一些导师说就是要至少要七个小时,然后人紧张了,到最后他他要闭幕的时候,他还说佛讲睡四个小时就可以,但是他现在睡五个小时,他讲五个多小时,他说因为他年纪大了,他讲他今年90,然后他说他身体比较不可以的,才90,因为他病了。最近他病了,那我们住在他旁边,我们要睡得很沉也很难。为什么?因为他十点大概九点多睡觉,他大概一点半两点他就起床了,他就起床。他起床,他就是因为他拿拐杖,他就在我们门口那边这样散步,你知道我们怎么睡,然后中午也是,中午他不睡觉的,他中午就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这样看看老人家很感动,真的,他在美国真的是手作和尚,任经常老是手做和尚,那个修行,不得了,意志力很坚强,很坚强。所以我们这种年轻人,我们说佛一教经说,虽然在遗教经或者在《阿含经》里面讲中夜休息,佛并没有跟我们讲四个小时的,如果你要在文字来考察的话,是不是四个小时?如果你要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解说?解说?他是有讲四个小时,也有讲六个小时,但是听说很多人都取六个小时,那个四个小时的比较不敢。其实大家知道我我我们先不要讲说标准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就是假如睡觉能够让我们造业的话,那这个我们要去对着它,但是如果是我们学佛都很顺利,睡觉也是非常安详的话,那正常的那一种。行住坐卧,我是觉得没有太大的过失。除非我们睡觉会让我们造很多业力。这样,那再来就是假如。你不睡觉,然后管院长很好笑,人家也同样问他这样的问题后管院长讲说你不睡觉,你起来做什么?那么早2点起来你要做什么?发呆。或者你在你看书那么早也看不下去,那怎么办?不然你中午不睡觉,你也在那边,一直在那边。哇好像是不倒单这样,那这样子有意义吗?我管院长就这样问了。所以其实他在《阿含经》里面,佛教我们说关键点,修行的关键点是在正念正知,正念正知,你有正念正直的人。二六十中,都会守护我们的六根,守护六根。所以《阿含经》有一个非常著名形容阿罗汉的功德,就叫六注。我们上学期是不是好像有讲过,六横竖横横的横六横柱,那这个六?就是六根,这六,这六根恒住什么?住在哪里?就是正念,还有正直,正面,还有正知,那假如都能够让正知正念,二,60中都保持的话,其实睡觉也不可能会放弃的,那这个其实你关键的内容你把持得好,其实那个新著作是一个示威仪,那自然就能够调得很很正确的,我们再来看177页最上面阿拉伯数字二,持有所不能,阿罗汉,会觉得自己还是有所,能力不足的地方,就是能演说无上道,无上道就是菩萨道,不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那这是阿罗汉能力所做不到的。再来第三,此有所不敬。二,圣人未断习气,习气未断,那我们看注注脚时阿罗汉未断的习气?注脚石打星号的地方,难陀是淫欲习,纵使他难陀成了阿罗汉,他还是有淫欲习。什么是淫欲的习气?就是难陀尊者,他每次台弘法,他都先看女众,他先看你中这样,但是他不是有淫欲心,他就是那种习气,喜气。难陀,在大家都认为我没有上过这个尊者,论主称他什么庄严第一?庄严第一,那他的太太是非常漂亮的,大家应该有听过他的典故,他太太是非常漂亮,所以她出家的时候,佛陀他就跟佛陀讲,说,我太想念我的太太,我可不可以回家?这样佛陀就讲说,你先回家,我先带你上天。他就入禅,佛带他上天去看哇,上了那些一层,一整天去看那些天理呀,哇,那天女,他说,哇,怎么那么漂亮的天女,然后他就下到人间,然后佛问他,天女漂亮还是你的太太漂亮?他说,我的太太好像那个猕猴,好像那个猴子这样子而已。所以我想,那你快点修行,你就可以上天,然后佛就度化他成阿罗汉。佛很有善巧,不会说你这个淫欲心那么重,你给我回家去。佛不会这样子了,好。我们看第二个舍利佛,摩诃迦舍,就是大家舍尊者,还有家庭,家婆,他称其中,称的习气很重。这三个称的习气,比如说我们举舍利佛,也是在大家都认为我们有上过,他过去是有一次,是。为什么说他称称心习气很重?就是他曾经是有一生是当毒蛇,毒蛇,那当毒蛇,他咬到那个国王,让那国王中毒,后来那个御医来跟那个国王看病之后,他就跟他说,你这个是没有药可以救的,唯一可以保持你性命就是你要抓回那一条蛇,把那个毒吸出来,否则你一定死。那国王当然就怕死吗?他就一定要抓回那条蛇,抓回那条蛇来。那个御医。那医生就放了一一盆火在前面,然后就跟他讲,说你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就是把国王的毒吸出吸出来。二,你就跳到那个火坑里面去烧死这个舍利佛,它全身是毒蛇,所以他就说我吐出来的东西怎么可以叫我吃回去,所以他就往那个火坑跳下去,死的那条蛇。所以世尊说,舍利弗的过去是当时的时候习气就这样子了,坚定。所以他现在为人,他也是当了圣者阿罗汉,他还是有这样子的坚定。他,他说他不要去托钵,就不去,很坚定那种心,那这个就是撑死那么摸头坡和渣挑挑跳戏喜,跳戏喜,这个尊者,跳戏喜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喜欢跳。经典上有记载说他有时佛陀讲讲法,他就跳到桌子,有时是跳到那个树上去听,这样喜欢跳,可能他已经是学轻功了。那乔峰波提,这个是牛夜袭,就是他喜欢那牛,它有什么习气?就是吐它主角的东西,吐出来过后,它会再吃回去,所以这个尊者,他有这样的习气,吐出来,它再吃回去,大家不要觉得很奇怪,有时候我们挨骂不是怕怕那个孙子烫吗?吃一次,然后吐出来再给他吃,我们很多牛皮气,那这个是阿罗汉微端的习气。我们看刮胡一本文,上面第三行还有一些经典记载阿罗汉的习气。还有大家是听到大树紧那罗王的琴声而起舞,那这个也是经典上所记载的,就是大乘经里面记载大树紧那罗王的琴声?不可思议。他让所有的尊者,不只是大家而已,是所有的阿罗汉都起舞,跳舞。那那个天人?就问大家是说其他的阿罗汉,我还不不觉得奇怪。他说为什么大家说你呀,也会这样?他说你是苦行的人,你那么重视借力,为什么你还会跳舞?他说我没有办法阻止自己,一听到音乐,就想跳舞,那就好像我们现在这种年轻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听到音乐,他就在那摇不了。摇什么?他就在那摇,那这个就是情不自禁的那种习气的。所以没有事不要乱摇,这摇成习气的。刮胡二,天女散花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这个也是大乘经记载说天女散花的时候,阿罗汉,凡是阿罗汉的身,那花都粘着,用神通都不能把那些花拿掉。那这个就是因为他就是有一有一点吸气没有清干净的意思。刮胡山小鸟通过舍利弗的身影,心有余悸,还是有点害怕,但是道佛的影子?就不会觉得害怕,这一段的小结,阿罗汉是不断习气,但是这种习气在菩萨来说就是烦恼,在菩萨来说就是烦恼。所以在事实上,经验中告诉我们,自己感觉到阿罗汉,他们自己会感觉到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敬,而觉得惭愧,埋怨自己,能力不足。不过因为易经佛的善巧教化,那阿罗汉还是可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所以这一种善巧的教化,我觉得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每一个人都有这样子的那个责任,要去学习的善巧教化。我们不一定说像我们这样子,上台演讲,或者是弘法这样子的一种善巧教化,那我们要怎么教导我们身边的人,我觉得都要有善巧,你没有善巧的话,你生你能够对你很多朋有来,偏偏你身边的人不来,很奇怪。我我还有一些同学,他们说我的哥哥是当牧师的,我两个哥哥是当牧师,然后他爸爸当什么的,然后他出家这样,所以他是觉得非常宗教自由。不过在别人看来,觉得说你你你在你家庭发挥的那个功能是不是很有限还是什么?所以这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个使命,这样的责任,我们再来看一下,接下来提到植入,刚刚看到的是回路,就是阿罗先修声闻道,然后再修大声道,这一种就是回路,那觉得自己不足,不能不敬,然后而再发大心。那接下来导师要给我们介绍就是这一种,是不一定要经过小乘的果证,但是他直接修大乘法,那这个是植入,植入就是从凡夫一直修学到大乘成佛,这个就是导师非常著名的寄送,就是不忍生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屈辱大乘。那这一些,凡夫,也许它是自动的,也许是被签发的,不过发菩提心,主要还是佛菩提,以佛菩提为理想,因为菩提我们前面有提过,菩提有三菩提,那这里佛菩提就是无上菩提。好。第二,由凡夫地直接进入大乘的发心因缘。那发心导师前面已经有说,因人的根性有不同,那这里导师先跟我们举出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仰慕佛德崇高惟妙和发行,那刮胡一见道佛陀,色身相好,庄严而发心修大乘。第二,看到佛的神通威力而发行刮胡三看到佛说法庄严,原因,原因教化,就是一般我们讲的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格得格得解,就是原因教化。那这一种能力?非常羡慕。而发心,那有一种,是生在佛后?那读诵经典而发心,那这一些就是从佛的果德而发心。第二种是着重悲愿而发心,我们看下一页,注重悲怨而发心?导师就是寄送里面所提到的两个关键关乎一,不忍圣教衰,就是护法的心情挂无恶不忍众生苦,就是利益众生的安乐。那这两种,导师认为说是发自于悲心悲怨,当然也里面要含有智慧。我们来看一下,不忍众生苦是什么?不忍圣教衰是什么?那三宝的殊胜功德是救世救人,那隐身是出世间为善的力量。不过我们生在这种相法还有没法这个项目,项目如果对应我们下下几页的话,就是相法,还有没法,那佛法衰落不堪,为教内教外的邪恶所扰乱,不能达成救世救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复兴佛教?,利乐众生,是唯一的办法,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不忍心就衰,那我们就要发起大悲心,发菩提愿,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如果看到佛教,很乱,或者是说,有什么,人家对佛教有什么谩骂的话?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发起精英的心,那不应该,就是觉得说,反正,就是自己也改变不到什么,那就放弃,这样子是不应该,那要继续的维护佛教才是,关乎恶,不忍众生,苦就是利益众生。那导师认为说在这样子的苦难的世间,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没有救护的能力,这样子的时代自己有心而力不足。所以考察。不过你考察起来的话,也真的唯有学佛成佛才能够真正的救度众生,否则我们只是做慈善事业,其实就读的你就读不完的。大家有没有觉得你看新闻?我真的是我们看新闻看到最后,有时候不晓得要不要看新闻,因为每一天的新闻,真的他的新闻这两个字取得很好,从来都很新的。每一天,每一个每一个小时的那种那种事情都很新,所以这叫新闻。那一边才地震,然后另外一边又困难,另外一边有什么?所以你说你我们要救度众生,我们见道这样子的事情,事实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你纵使我们能够非常熟悉的有人做慈善,我们还是非常熟悉的,赞助会去做,但是你看我们心里面,我们心里面都会会觉悟到一个事情,就是假如我们不成佛的话,不能够成就像大菩萨的神通力,我们能救度众生。是因为维 c 的很少很少而已。你就得东来西边又乱,这个换来换去也不晓得要这边旱灾那边水灾,想都想不通,真的很难想得通。怎么会我们的地球会这样?所以,导师这里讲得很实际。所以以前那个妙境长老来我们学院讲课的时候,我们就问他,我们说妙经长老,我们到底是要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到底要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妙导师说先得无生法忍再说,所以你看妙经长老他不是很精心的修止观,他就说一定要得无生法忍,为什么?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有六神通,真的,所以他虽然是很多人说,他还是有那种意愿,就是要到净土去继续学习,我觉得是无可厚非。为什么?因为后面有有解释到,就是当我们自己觉得以人的力量,人本的力量来救度众生是可有限的话,那你除非真的像佛菩萨这样子的能力,否则的话,你就是要有像导师这种的忍耐力,生生世世来人间这样子的忍耐力,你发愿生生世世来人间,我们就要有这样子的看能力来忍受生老病死。你先不要讲说那种八风,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是知道八风吹不动那个那种八风,先不要管那种八风,八种风我们先不要管了,光是生老病死,我们看别人生老病死,我们都会觉得很难过更何况自己每一次经历生老病死那一种,看着那一种发心,像导师那么坚定的,是很可贵,很难得的,很难得,能做不做得到这种发心,我就五体投地了。真的,我们先不要说什么我们如果真的是发了心,要维持下去,有时为了一些俗世俗物,还是可以怠慢我们自己的进步,所以更何况我们要修成佛道。那种发心,就是我们自己慢慢要酝酿起来了,我们来看后面的了。这两类发心就是不忍心教衰,不忍众生苦,出发于深刻的智慧,还有悲怨,那他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所以真能够一悲愿的发心,就能够从凡夫地而直接去入大乘道。那下面有一个打星号的地方,大家看一下,前面所说的不太着重于悲怨的发心,不重于悲怨的发心,就是前面的第一项,重佛德,众佛的那个地方是容易退失的,就是假如你只是说,佛有无边庄严,所以我想成佛,你只是仰慕佛,有这样子的相好庄严来学佛的话,来修行的话,你会比较容易退心了。他讲,但是我是觉得其实都有可能还是还是有有办法能够发心,只是导致他把他说他是比较容易退市,不是说绝对会推迟了,是比较容易推迟。为什么?因为比如说你想你想在佛佛面前发愿说,我希望学佛过后20年,十年20年过后,我希望我的相貌能像观世音菩萨那么慈悲,你每天这样发言,你每天这样修行,但是十年,20年过后,如果没有相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反而像那个夜叉这样子的话,怎么办?那怎么办?所以有时你只是我们,只是仰慕这种向好庄严来祈求。不实际,导师讲实际的,就是我想利益众生,让佛法传下去,这样子的使命才比较深刻而坚定。坚强,我们,剩下五分钟。好的,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大家今天或者明天有没有要,出远门的去玩的?没有了,剩下来的就是要上课了,明年明天还继续上《大智度论》坛,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27 B
175页中间根基不同,动机不同。导师在这里跟我们说到,修学大乘佛法,那最主要当然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的,那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发这个菩提心的因缘也就不同。就像有些人来来或者讲堂上课,有些是看到网站,有些是朋有介绍,也是乱撞撞进来。所以发菩提心的因缘,也一样,每个人的根性不同,那有一些就是他用柔软语,他讲,他才会欢喜,有一些,那就是要人家骂他,他才会好好学佛。每一个人的因缘不同。所以,如果好的师长,在经论里面,讲好的导师,最好的导师是怎么样?他有神通,在瑜伽师地论讲,,那是大菩萨,他为什么会称为大善之事,因他有神通,能够知道要用什么方法来调教你,我现在还没有,所以我只可以用导师的话来跟大家说,因为真的真的在古代里面,你看世尊为什么一佛出世,那么多阿罗汉就跟着出世?就是因为能够关机斗教得很好。我们不会跟大家说,现在像大家现在我们说好,我们一起来学禅修,导师只会安波念,那教大家,你就大家一起去安波念佛,实在不是这样的,时代不是这样的,不是说大家来,我教你们一个修行方法,讲大家一起一起打坐,这样佛佛陀时代没有这样的,也没有早晚课的,佛陀时代没有造完课。所以佛是关机斗角,那只要他启发了你的善心,你的解脱心,你的菩提心,那佛就让你自己去修了。所以经典上处处他都我们都看得到,说佛劝弟子独一静处,什么转经思维,读一经出,就是自己一个人。为什么?因为你真的要用功的时候,还是要读一经出,专精思维。所以好的导师?最最高等的善知识是如此的。那我们比较差一点的?至少我们在解说圣言量的时候,或者是自己的一些经验,也跟大家分享的话,也能够对大家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没有在这种时间空间没有办法遇到像佛这样子的扇子,是我们要感到自己服得很浅薄,那就要加紧用功。那因此而表现的菩萨风格,那多少也有差别,因为人发心不同,所以表现的菩萨的风格,当然也就不同,那为了避免专于自己的偏好来衡量一切,自赞毁他,无意中损害佛法,所以对此不能不先有相当的认识,就是导致。为什么这句话我觉得很重要,就是说我们要讲大声的时候,我们不要用自己喜欢的,因为可能我学佛,我出家,我就是在念佛道场,那我接触的就是念佛法门,那除了我自己的这个偏好之外,也适合我的根性。那假如我在弘扬大乘法的时候,我是用这样子的一个基点来跟别人说法的话,来跟别人介绍其他法不究竟的话,那这个是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是说我们要照大乘法或者是所有佛法的全面性来看的话,我们所学的不过是那大海一滴,那如果是自己学得很少,那就用这样子来衡量一切的话,常常,尤其现在,我想大家都是聪明人,你们都知道,常常都会发生智障,毁他的果实。那这证回他到底为什么能够损无意中损害法?就是没有生战生,也没有,佛弟子赞佛弟子,就是彼此毁谤,那这样子当然是会没落了,外教徒?异教徒看我们佛教在演戏而已。,那这样子,其实我们本身就要检讨,那自证回他为什么说那么重要?大家看讲义,191页。191页有吗?有没有191页?没有,那个没有页码的第一页就是191页了。有第一个图表的,就是我所讲的191页,那第二个图表的就是很大的一个图表,那个就是192页,因为这个是我引进那个圣严长老,圣严长老戒律血钙就是借力学的那一本书,因为我们助教待会会用到。那我先来跟大家讲,191页就是这个图表。六种菩萨戒本中介中介节目对照表找到了,大家看一下第七项。第七项,你看饭碗菩萨戒,自赞毁他戒,有看到吗?瑜伽菩萨戒,他就第一项自赞毁他戒。然后?菩萨地持经也是自赞毁他,菩萨善戒经戒本也是自赞毁他,所以在菩萨戒里面,自赞毁他。中介来的,是中介来的。所以我们在,要做任何的这一种评论的时候,自己要非常有智慧。否则如果我们有持守菩萨戒的话,那都是犯了这样的过失,我们是要忏悔的。所以导师在这里跟我们讲,我们最好不要用自己的嗜好,自己的偏好来衡量一切,否则无意中损害到佛法。所以我那时候跟大家不是说吗,我们如果是接触到一些问题,已经超出我们能力的,我们只跟他说,我所知道的就是如此,或者说佛法就是这样子讲,那你要怎么抉择?这个不是师傅的问题,或者是我们的问题。这样了解吗?,就像上一次我跟大家讲那种问题吗?比如说堕胎。或者是那个安乐死那一种,那佛教它基本上的教理是如此,那你要怎么决定?有时他是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因为一些仪器的测量跟以活生生的人,他的那个基准还是有差异的,还是有差异的,你只要 yes ,其他有一些不是这个这个仪器所能够探测到的,你说 yes 的话,那对他是很残忍的,所以不见得说,有一些应援法的东西用 yes 或者 no 就可以解决的,我们慢慢来看。好。第一项,从佛法唯是一乘道而说,二乘人发菩提心,一称道就是佛道,或者叫菩萨乘,菩萨道,一称就是皆共成佛道,不管你学什么就皆共成佛道,就是一称道,一称二乘人,而说二乘人发心,就是有说二乘人声闻缘觉,也能够发菩提心。那我们来看一下注脚五,注脚五二圣人能不能回小向大。从出奇大乘的经论里面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种,二圣人不能够回小向大。就好像波瑞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所提到的,就是只要我们得到了这种,圣闻果味,就没有办法再进入菩萨位。刮胡二二圣人是可以回小向大的。最著名的经典就是《法华经》,《法华经》,我们看176页,主角第一行,第一行,你看诸佛如来所说无有虚妄,无有余乘,唯一佛乘有没有?就是《法华经》说,佛是从来不说,不诳语,不虚妄等等,他说没有别的事,就只有一佛身,你学什么到最后都是要回来佛撑。高福山导师认为说小品《般若经》这一段经文,暗示了有回心的可能,回小向大的可能,但是基本上小品《般若经》还是认为不可以的,他是说你如果有人修行到入正位,正位就是如正性离生,或者是见到位,你如果入了正位,真心离身,或者见到位,那就不能够发菩提心,为什么?因为你对于生死作战格有看到吗?怎么说以身作战格?就是生根死,如果做了占格的话,障碍的话就是它不会存在死了不会再生了。就是他生死,就不会再延续。就生死说战歌就是他的生死有了有了中终止了。因为你只要一件到位,真的出国,请问有几番生死?气翻生死。所以他就说你,你为什么不再看人了,发菩提心?因为你只有七次往返生死,你就要入涅槃了,这样子,所以你身为人,你能够解脱,那这个是是很好,但是你是没有办法发菩提心的人,不过小品《般若经》有说不过如果有人还是会发的话,还是要发的话,我会随喜,终不断其功德。为什么上人应求上人法,商人应求伤人法,所以我们自己是不是伤人?我们是吓人。我们都不喜欢做下人我们喜欢做上人,上人的话就要求上人法。我最近也在看小品《般若经》,已经在看,有看到这一段。在前面就有第一批,第一卷那边就有了,卷一那里就有了。好卦乎是《大智度论》的汇通,但是对论的汇通?到底可不可以回小向大?,有一些说不可以,有一些说可以,那大家都是说佛法里面就是有很多种不可思议,你看第三行,引文的第三行,中间点点点后面佛法与五不可思议中最为第一,有看到吗?,五种不可思议,这个不可思议是说你没有办法去思议,思量到的。不是说,不是说我们讲一般那种讲话讲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那个他是不可思议的,你没有办法,你想也想不到有答案的东西呀。佛法里面讲的有五种,哪五种?第一个,众生。众生你不要去去算说,有情到底有几个?你观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去统计几个?世尊说这个是五步失意之一,为什么?我们都知道,每一秒都有人死,每一秒都有人生,那种,你怎么去计算?,第一个是众生,第二业果报,业力果报。这个你也不要去失忆,有一些东西它已经是抱在我们,就是我们一生出来就有这样子的这种预报的话,那我们不要你,你追究了,你也得不到一些改变的,因为他是过去的业力所感。这业果报我们也不用太过在意。第三坐禅人力就是做成的那一种禅定力,你也不用去质疑它,到底它这个力量到底怎么样,你不用去质疑它,他有定就是有定,没定就是没定。第四,猪农历龙,龙凤的龙,龙凤的龙,这个可能我们比较难遇到的,猪笼。第五,诸佛力,佛的力量,我们也不用去思议它,到底佛能不能把那个汤匙弄歪呀。像那个特异功能那种。这样不用去思议它。这些大字都论卷30。就解释到,这无不思议大致都能捐30。我们还有很久才上得到卷30。慢慢等了,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先看了,多预习。那《大智度论》这里也提到说,接下去五不思议后面,今言漏尽,阿罗汉还做佛。阿罗汉到底还能不能在发心作佛?唯佛能知有没有看到,唯佛能知道。论议者真可论其事不能测之,是故不应细。若求得佛,实乃能了知于人,可信而未可知。就是,我们就是不要不要议论那么多这种离我们程度太远的东西,一种是佛知道了,他也不会跟我们这种程度的那么难理解的人跟我们讲的了,我们看上面本文,176页上面的有些初学声闻行,不曾决定就学大乘,因为在修学声闻道里面,在阿毗达摩里面,所以才有 bi 阿毗达磨里面。他有分说你修闻思修,或者你修阮顶忍,他有所谓的种种姓,你修到那个时候,它通常是在自家行,他就确定种姓就是你如果是修了文字界定会过后,你如果成就禅定,修所成帝,那个时候开始,你所培养到那种根性,它可以是让你一直往阿罗汉道去冲,或者是玩 p 支佛道者玩菩萨道。所以你在那个时候软顶冷的时候,假如你有足够的这一种佛法的,愿意的话,他是可以停止的,它是不会一直往前冲。你就是如果是你想修佛道,但是你又不小心见到了,你知道吗?修阿罗汉道,你见到了,见到了顶多气方生死,你就没有办法生生世世修菩萨道了。所以他就说你在还没有得决定种姓的时候,你就转学大乘法讲,其中有一种就是这样,阿拉伯数字二,有的声闻中以得决定得决定,这就是说比较肯定的一个慰藉,就是得忍为就是软顶忍那个人,那或是以正入法性而得出果以上再发大心。所以你看有些人发大心,在《法华经》里面有说,有一些是初学,他就可以转了,有一些是到了决定会,或者是见到未出国,他才转,那第三项更加厉害,他也挣到四果阿罗汉,还发行,还发大金。那这种就是《法华经》所说的,在《阿含经》是没有的了。《阿含经》,《阿含经》是没有的,没有这样讲,这是《法华经》。那第四,就是入无余涅槃,波涅盘过,还可以法大行。所以你看这个法。华经的说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我们看一下本文。等一下再看主角。七,为什么说修声闻行的人,他有还是有机会能够回小向大?第一个,一般,就是说佛弟子会问,佛不是修菩萨行成佛的吗?为什么他广度众生?,他教他自己成佛,但是,看第二个问题,他为什么自己成佛,但是不教声闻弟子也成佛?为什么教声闻弟子称阿罗汉,然后他自己去成佛?,所以那些经文,就有这样子的疑问。我们看第七注脚七第一个《法华经》,《法华经》卷二有提到第二行,我等面冒号,后面我等同入法性,我们大家都公正法行,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基督。我们大家都同证这个无分别法心,为什么佛要用这个小乘法来救度我们而已?,就会有尊者,提出这样的疑问。看第二《法华经》卷一,我所得的智慧,为妙。第一佛,佛自己说众生诸根顿作乐之所忙,等等。我们看下一行,我极致思维,但若但赞佛乘,假如佛他自己说,假如他只赞叹佛乘的话?众生莫以苦不能信,是法就是众生,听到这样子的上法,无上法,有时自卑,有时候自己觉得没能力,他就很难能够信受了。那寻念过去佛,那意念过去的诸佛?所行方便力。所以释迦如来也说,我今所得道,应说是三寸,他也开始三乘法门。那既然是如此,但是虽说是说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所以他还是虽然是说他悲悯众生,要开这样子的方便道,说教众生得阿罗汉果,缘觉。但是,其实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教菩萨成佛。理解。第三,《法华经》卷三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其处故所。二,说三,其实它只有一,那两个,其实是休息的地方。他说,其实休息的地方,不是真正到了目的。那你如果到了那个地方,我再跟你说,你休息够了,你继续再上路吧,那,这个是佛的教化方便,我们再回到上面。第三,二圣人回路,大乘的动机,第一个持有所不知。第二,此有所不能,第三,此有所不敬这个词?词,就觉得自己很惭愧,不是很羞耻了,就觉得自己很惭愧,长辞,有所不知。为什么?为什么说阿罗汉和缘觉会觉得自己还是很多东西不懂?经典上有记载,刮胡一佛为弥勒菩萨说法,但是旁边的阿罗汉听不懂,那说什么法?经典上就记载说说世俗谛,法世俗谛。你说处世间,你说胜利地和解脱法。阿罗汉能懂,但是你说世俗的话他不见得都能够懂。那世俗谛当然包含很多,比如说你弘法的技巧,或者是度众生的方法等等,那些都是要世俗谛,挂乎二阿罗汉智慧不如佛,欲可度众生而不度。那这个我们在助教九也有,为什么这个典故,我想很多同学都有听过,就是佛陀时代,有一个人来求来佛的僧团里面想出家找舍利佛,但是舍利佛观察后,他没有出家的人,所以,他就说我没有办法度你,那这个人很伤心,就去找别的阿罗汉,全部的人都如此讲。这时候他没有善根那后来他一直在哭,我就跟他说,那我来渡你那在其他的舍利佛这种大尊者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观察他过去都没有中过得度的因缘,为什么世尊要救他?后来世尊就讲,因为他过去式,曾经有一次当猎人,去打猎,被老虎追追追,追的时候,他太恐吓了,然后爬上树的时候就一句南摩佛,就是念了那一句而已。,那么佛而已。所以,佛释迦佛就说他种下解脱的因,所以,我这一次要来读它,所以大家你们听课听那么久了,比这个男模佛都很多倍了,所以你们不用怕没有种下这个解脱的音所以大乘法他有一点很让人欣慰的事情,就是他看解脱,他看《成佛之道》,我们你看我们修解脱道的人,如果大家你去谈过参加过禅修的人,你都会这样想,以前我我其实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大部分以前是接触禅修的方面的禅师,那你凡是在学习这种修禅修,你去到那种道场,就是不是经行,就是打坐,不是进行就是打坐,就是这样的,开始晚上就师傅那禅师开始这样,大概50分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在以前在那个时候,我们就觉得说今生如果没有证果,很像很痛苦的样子,你知道吗?会很大压力的,我就是你要去那种道场修行,就是说旁边的人,他们都做得很好,尤其现在,有有几个派系都说,他种的出产了,他二三鸟,他三餐什么餐都没有,那会有压力,你知道吗?但是后来我自己觉得,我来台湾过后学习很多这种北方的阿毗达磨或者是大胜法国,我觉得大乘法有一种特殊,他把解脱,解脱生死离苦,得了这这一个目的,他不是看今生或者来生,他是看三大阿僧祈劫,三大阿僧祈劫就是我现在我我不要跟别人比较说我从我是从。三大阿僧祈劫已经开始算了没有?请问你们开始算了吗?我们说三大阿僧祈劫成佛,你们不是有有发心皈依,也有发行,那也有,有些还有受菩萨戒,请问你们三大阿僧祈劫开始算了吗?开始了举手,还不错,还好几个,不错。你们开始要计算了,三大升级节一天一天扣,看能够扣几天??我们怎么知道,后面的导师会跟我们说,你什么时候开始算你的三大升七级什么时候开始算?如果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的话,其实你现在算是算自己高兴而已,其实经论里面有教我们哪一个,你到了大概什么程度才开始叫做算三大阿僧祈劫?否则我们现在连三大阿僧祈劫这个树木的边都还没有到。所以它有一个要求,那大乘法,如果他一展开这三大阿僧祈劫的话,有时候我们就觉得说有时在我们,因为佛是无量福德,无量智慧,那我们修智慧这种般若波罗蜜那么深,又关我空法空那么深,那么枯燥,所以有时回来做一下福德的东西也不错,有没有??所以有时候你看他大乘法有这样子的那个微妙,就是你可以这所以以前妙妙老,在我们那边没有经长老在我们那边打长期,他就这样叫我们,他说你修止注意呼吸,注意呼吸,如果你修的你觉得你自己很闷,没有什么进展的话,你换去修观那家换去修关你就去关。你意思就是自己的四大也好,五蕴也好,或者是自己的一生,就是这样,无常变化。你观察这种佛法,就是把经典里面的那种道理,拿来做观察,比如说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心经,你就是观察五蕴皆空等等这种观察,观察他自己觉得说,自己又有兴趣想听,在专注呼吸的话,那你又回到修辞,所以修止修观,修止修观。那这个张导师其实他是可以这样交替,我是觉得声闻法跟菩萨法最不同的就是在这里,声闻法教你如果要修辞的话,你就要先成就子,成就之过后才修观这样的。但是大乘法比较没有这样子的菩萨法,它可以让你就是慢慢慢慢这样子学强,所以有一些人说,像马西这样子,他观生灭,生灭,他不像那种一直在修订,那有一些同学就问我说他们这样子保持正面吃饭,我最近认识一个同学更好玩,他是没有导师指导他,他自己看书,他自己学马拉西,然后他就说马喜他是马喜禅师的禅法是教我们说你就是正面正直吃饭,咬要自己要清楚,左边十下,右边十下,中间是下降,你都要很清楚,每一个动作,工作也要很清楚,上厕所什么很清楚,他说我照着那个书这样子写去做,我睡觉的时候我也很清楚,躺下去他说我睡不着,我他说太清楚了,弄得我睡不着。他讲,他说我我就问他,那你你这样子的情况多久,他说整个礼拜的师傅,我现在觉得有问题,我再打给你。然后他讲他打电话给我呀,我就说我们以前学马拉西不会这样。会会清楚到不着了吗?我说可能会有问题。你,你最好暂时就是,要么你就把你的情况写具体一点,我才可以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否则的话,你最好暂时把这个方法放下,因为你是没有导师在身边的,你是看得出自己这样子修,那是很危险。所以其实他有正面的人,你看佛在经典里面上写着就是他睡觉是光明想,但是那种光明想不会让佛陀失眠吧,如果会的话,那佛还会教人家用这样的方法吗?他还是会睡觉,只是说睡觉的里面。通常我们应该很怕说修行人很怕睡到胡思乱想,颠倒梦想。那假如你看你睡觉的时候是一片光明,或者是说你就是念佛的那一种睡觉没有什么可怕的,有什么可怕的,但是我真的是有遇过,像遇过我们在美国那人均养老,他真的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他是不喜欢睡觉的人,非常非常不喜欢睡觉,不喜欢睡觉到怎么样你知道吗?凡是那些学生问说,师傅,我们到底修行人一天要睡几个小时?他都说佛讲四小时,四个小时,所以那些学生,非常好玩,他每一堂课就问不同的导师,看说佛讲到底是不是四个小时,你知道吧?他去统计,有一些有一些导师讲说六个小时,有一些导师说就是要至少要七个小时,然后人紧张了,到最后他他要闭幕的时候,他还说佛讲睡四个小时就可以,但是他现在睡五个小时,他讲五个多小时,他说因为他年纪大了,他讲他今年90,然后他说他身体比较不可以的,才90,因为他病了。最近他病了,那我们住在他旁边,我们要睡得很沉也很难。为什么?因为他十点大概九点多睡觉,他大概一点半两点他就起床了,他就起床。他起床,他就是因为他拿拐杖,他就在我们门口那边这样散步,你知道我们怎么睡,然后中午也是,中午他不睡觉的,他中午就这样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这样看看老人家很感动,真的,他在美国真的是手作和尚,任经常老是手做和尚,那个修行,不得了,意志力很坚强,很坚强。所以我们这种年轻人,我们说佛一教经说,虽然在遗教经或者在《阿含经》里面讲中夜休息,佛并没有跟我们讲四个小时的,如果你要在文字来考察的话,是不是四个小时?如果你要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解说?解说?他是有讲四个小时,也有讲六个小时,但是听说很多人都取六个小时,那个四个小时的比较不敢。其实大家知道我我我们先不要讲说标准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比较关键的地方,就是假如睡觉能够让我们造业的话,那这个我们要去对着它,但是如果是我们学佛都很顺利,睡觉也是非常安详的话,那正常的那一种。行住坐卧,我是觉得没有太大的过失。除非我们睡觉会让我们造很多业力。这样,那再来就是假如。你不睡觉,然后管院长很好笑,人家也同样问他这样的问题后管院长讲说你不睡觉,你起来做什么?那么早2点起来你要做什么?发呆。或者你在你看书那么早也看不下去,那怎么办?不然你中午不睡觉,你也在那边,一直在那边。哇好像是不倒单这样,那这样子有意义吗?我管院长就这样问了。所以其实他在《阿含经》里面,佛教我们说关键点,修行的关键点是在正念正知,正念正知,你有正念正直的人。二六十中,都会守护我们的六根,守护六根。所以《阿含经》有一个非常著名形容阿罗汉的功德,就叫六注。我们上学期是不是好像有讲过,六横竖横横的横六横柱,那这个六?就是六根,这六,这六根恒住什么?住在哪里?就是正念,还有正直,正面,还有正知,那假如都能够让正知正念,二,60中都保持的话,其实睡觉也不可能会放弃的,那这个其实你关键的内容你把持得好,其实那个新著作是一个示威仪,那自然就能够调得很很正确的,我们再来看177页最上面阿拉伯数字二,持有所不能,阿罗汉,会觉得自己还是有所,能力不足的地方,就是能演说无上道,无上道就是菩萨道,不能庄严佛土,成就众生,那这是阿罗汉能力所做不到的。再来第三,此有所不敬。二,圣人未断习气,习气未断,那我们看注注脚时阿罗汉未断的习气?注脚石打星号的地方,难陀是淫欲习,纵使他难陀成了阿罗汉,他还是有淫欲习。什么是淫欲的习气?就是难陀尊者,他每次台弘法,他都先看女众,他先看你中这样,但是他不是有淫欲心,他就是那种习气,喜气。难陀,在大家都认为我没有上过这个尊者,论主称他什么庄严第一?庄严第一,那他的太太是非常漂亮的,大家应该有听过他的典故,他太太是非常漂亮,所以她出家的时候,佛陀他就跟佛陀讲,说,我太想念我的太太,我可不可以回家?这样佛陀就讲说,你先回家,我先带你上天。他就入禅,佛带他上天去看哇,上了那些一层,一整天去看那些天理呀,哇,那天女,他说,哇,怎么那么漂亮的天女,然后他就下到人间,然后佛问他,天女漂亮还是你的太太漂亮?他说,我的太太好像那个猕猴,好像那个猴子这样子而已。所以我想,那你快点修行,你就可以上天,然后佛就度化他成阿罗汉。佛很有善巧,不会说你这个淫欲心那么重,你给我回家去。佛不会这样子了,好。我们看第二个舍利佛,摩诃迦舍,就是大家舍尊者,还有家庭,家婆,他称其中,称的习气很重。这三个称的习气,比如说我们举舍利佛,也是在大家都认为我们有上过,他过去是有一次,是。为什么说他称称心习气很重?就是他曾经是有一生是当毒蛇,毒蛇,那当毒蛇,他咬到那个国王,让那国王中毒,后来那个御医来跟那个国王看病之后,他就跟他说,你这个是没有药可以救的,唯一可以保持你性命就是你要抓回那一条蛇,把那个毒吸出来,否则你一定死。那国王当然就怕死吗?他就一定要抓回那条蛇,抓回那条蛇来。那个御医。那医生就放了一一盆火在前面,然后就跟他讲,说你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就是把国王的毒吸出吸出来。二,你就跳到那个火坑里面去烧死这个舍利佛,它全身是毒蛇,所以他就说我吐出来的东西怎么可以叫我吃回去,所以他就往那个火坑跳下去,死的那条蛇。所以世尊说,舍利弗的过去是当时的时候习气就这样子了,坚定。所以他现在为人,他也是当了圣者阿罗汉,他还是有这样子的坚定。他,他说他不要去托钵,就不去,很坚定那种心,那这个就是撑死那么摸头坡和渣挑挑跳戏喜,跳戏喜,这个尊者,跳戏喜是什么意思?就是他喜欢跳。经典上有记载说他有时佛陀讲讲法,他就跳到桌子,有时是跳到那个树上去听,这样喜欢跳,可能他已经是学轻功了。那乔峰波提,这个是牛夜袭,就是他喜欢那牛,它有什么习气?就是吐它主角的东西,吐出来过后,它会再吃回去,所以这个尊者,他有这样的习气,吐出来,它再吃回去,大家不要觉得很奇怪,有时候我们挨骂不是怕怕那个孙子烫吗?吃一次,然后吐出来再给他吃,我们很多牛皮气,那这个是阿罗汉微端的习气。我们看刮胡一本文,上面第三行还有一些经典记载阿罗汉的习气。还有大家是听到大树紧那罗王的琴声而起舞,那这个也是经典上所记载的,就是大乘经里面记载大树紧那罗王的琴声?不可思议。他让所有的尊者,不只是大家而已,是所有的阿罗汉都起舞,跳舞。那那个天人?就问大家是说其他的阿罗汉,我还不不觉得奇怪。他说为什么大家说你呀,也会这样?他说你是苦行的人,你那么重视借力,为什么你还会跳舞?他说我没有办法阻止自己,一听到音乐,就想跳舞,那就好像我们现在这种年轻人,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一听到音乐,他就在那摇不了。摇什么?他就在那摇,那这个就是情不自禁的那种习气的。所以没有事不要乱摇,这摇成习气的。刮胡二,天女散花罗汉身以神力犹不能去之,这个也是大乘经记载说天女散花的时候,阿罗汉,凡是阿罗汉的身,那花都粘着,用神通都不能把那些花拿掉。那这个就是因为他就是有一有一点吸气没有清干净的意思。刮胡山小鸟通过舍利弗的身影,心有余悸,还是有点害怕,但是道佛的影子?就不会觉得害怕,这一段的小结,阿罗汉是不断习气,但是这种习气在菩萨来说就是烦恼,在菩萨来说就是烦恼。所以在事实上,经验中告诉我们,自己感觉到阿罗汉,他们自己会感觉到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敬,而觉得惭愧,埋怨自己,能力不足。不过因为易经佛的善巧教化,那阿罗汉还是可以回小向大,发菩提心,自利利他。所以这一种善巧的教化,我觉得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应该每一个人都有这样子的那个责任,要去学习的善巧教化。我们不一定说像我们这样子,上台演讲,或者是弘法这样子的一种善巧教化,那我们要怎么教导我们身边的人,我觉得都要有善巧,你没有善巧的话,你生你能够对你很多朋有来,偏偏你身边的人不来,很奇怪。我我还有一些同学,他们说我的哥哥是当牧师的,我两个哥哥是当牧师,然后他爸爸当什么的,然后他出家这样,所以他是觉得非常宗教自由。不过在别人看来,觉得说你你你在你家庭发挥的那个功能是不是很有限还是什么?所以这些。我们每一个佛弟子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个使命,这样的责任,我们再来看一下,接下来提到植入,刚刚看到的是回路,就是阿罗先修声闻道,然后再修大声道,这一种就是回路,那觉得自己不足,不能不敬,然后而再发大心。那接下来导师要给我们介绍就是这一种,是不一定要经过小乘的果证,但是他直接修大乘法,那这个是植入,植入就是从凡夫一直修学到大乘成佛,这个就是导师非常著名的寄送,就是不忍生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屈辱大乘。那这一些,凡夫,也许它是自动的,也许是被签发的,不过发菩提心,主要还是佛菩提,以佛菩提为理想,因为菩提我们前面有提过,菩提有三菩提,那这里佛菩提就是无上菩提。好。第二,由凡夫地直接进入大乘的发心因缘。那发心导师前面已经有说,因人的根性有不同,那这里导师先跟我们举出有两种,第一种,就是仰慕佛德崇高惟妙和发行,那刮胡一见到佛陀,色身相好,庄严而发心修大乘。第二,看到佛的神通威力而发行刮胡三看到佛说法庄严,原因,原因教化,就是一般我们讲的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格得格得解,就是原因教化。那这一种能力?非常羡慕。而发心,那有一种,是生在佛后?那读诵经典而发心,那这一些就是从佛的果德而发心。第二种是着重悲愿而发心,我们看下一页,注重悲怨而发心?导师就是寄送里面所提到的两个关键关乎一,不忍圣教衰,就是护法的心情挂无恶不忍众生苦,就是利益众生的安乐。那这两种,导师认为说是发自于悲心悲怨,当然也里面要含有智慧。我们来看一下,不忍众生苦是什么?不忍圣教衰是什么?那三宝的殊胜功德是救世救人,那隐身是出世间为善的力量。不过我们生在这种相法还有没法这个项目,项目如果对应我们下下几页的话,就是相法,还有没法,那佛法衰落不堪,为教内教外的邪恶所扰乱,不能达成救世救人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复兴佛教?,利乐众生,是唯一的办法,利益众生。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不忍心就衰,那我们就要发起大悲心,发菩提愿,救度众生。所以我们如果看到佛教,很乱,或者是说,有什么,人家对佛教有什么谩骂的话?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发起精英的心,那不应该,就是觉得说,反正,就是自己也改变不到什么,那就放弃,这样子是不应该,那要继续的维护佛教才是,关乎恶,不忍众生,苦就是利益众生。那导师认为说在这样子的苦难的世间,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没有救护的能力,这样子的时代自己有心而力不足。所以考察。不过你考察起来的话,也真的唯有学佛成佛才能够真正的救度众生,否则我们只是做慈善事业,其实就读的你就读不完的。大家有没有觉得你看新闻?我真的是我们看新闻看到最后,有时候不晓得要不要看新闻,因为每一天的新闻,真的他的新闻这两个字取得很好,从来都很新的。每一天,每一个每一个小时的那种那种事情都很新,所以这叫新闻。那一边才地震,然后另外一边又困难,另外一边有什么?所以你说你我们要救度众生,我们见到这样子的事情,事实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你纵使我们能够非常熟悉的有人做慈善,我们还是非常熟悉的,赞助会去做,但是你看我们心里面,我们心里面都会会觉悟到一个事情,就是假如我们不成佛的话,不能够成就像大菩萨的神通力,我们能救度众生。是因为维 c 的很少很少而已。你就得东来西边又乱,这个换来换去也不晓得要这边旱灾那边水灾,想都想不通,真的很难想得通。怎么会我们的地球会这样?所以,导师这里讲得很实际。所以以前那个妙境长老来我们学院讲课的时候,我们就问他,我们说妙经长老,我们到底是要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到底要先成佛还是先度众生?妙导师说先得无生法忍再说,所以你看妙经长老他不是很精心的修止观,他就说一定要得无生法忍,为什么?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他有六神通,真的,所以他虽然是很多人说,他还是有那种意愿,就是要到净土去继续学习,我觉得是无可厚非。为什么?因为后面有有解释到,就是当我们自己觉得以人的力量,人本的力量来救度众生是可有限的话,那你除非真的像佛菩萨这样子的能力,否则的话,你就是要有像导师这种的忍耐力,生生世世来人间这样子的忍耐力,你发愿生生世世来人间,我们就要有这样子的看能力来忍受生老病死。你先不要讲说那种八风,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是知道八风吹不动那个那种八风,先不要管那种八风,八种风我们先不要管了,光是生老病死,我们看别人生老病死,我们都会觉得很难过更何况自己每一次经历生老病死那一种,看着那一种发心,像导师那么坚定的,是很可贵,很难得的,很难得,能做不做得到这种发心,我就五体投地了。真的,我们先不要说什么我们如果真的是发了心,要维持下去,有时为了一些俗世俗物,还是可以怠慢我们自己的进步,所以更何况我们要修成佛道。那种发心,就是我们自己慢慢要酝酿起来了,我们来看后面的了。这两类发心就是不忍心教衰,不忍众生苦,出发于深刻的智慧,还有悲怨,那他是坚强有力,容易成就。所以真能够一悲愿的发心,就能够从凡夫地而直接去入大乘道。那下面有一个打星号的地方,大家看一下,前面所说的不太着重于悲怨的发心,不重于悲怨的发心,就是前面的第一项,重佛德,众佛的那个地方是容易退失的,就是假如你只是说,佛有无边庄严,所以我想成佛,你只是仰慕佛,有这样子的相好庄严来学佛的话,来修行的话,你会比较容易退心了。他讲,但是我是觉得其实都有可能还是还是有有办法能够发心,只是导致他把他说他是比较容易退市,不是说绝对会推迟了,是比较容易推迟。为什么?因为比如说你想你想在佛佛面前发愿说,我希望学佛过后20年,十年20年过后,我希望我的相貌能像观世音菩萨那么慈悲,你每天这样发言,你每天这样修行,但是十年,20年过后,如果没有相观世音菩萨那么庄严,反而像那个夜叉这样子的话,怎么办?那怎么办?所以有时你只是我们,只是仰慕这种向好庄严来祈求。不实际,导师讲实际的,就是我想利益众生,让佛法传下去,这样子的使命才比较深刻而坚定。坚强,我们,剩下五分钟。好的,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大家今天或者明天有没有要,出远门的去玩的?没有了,剩下来的就是要上课了,明年明天还继续上《大智度论》坛,没有问题的话,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第125行: 第124行:




28A
28A




第135行: 第134行:




28B
28B




第145行: 第144行:
29A
29A






第151行: 第150行: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