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06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34,896字节 、​ 2023年2月23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big><br /></big>
<big><br /></big>


<big>28A</big>
<big>上个礼拜在进入大乘不共法之前,我们一定要分辨说,我们学习佛说大乘法的动机跟目的是什么?那导师在著作里面就是跟我们作了非常详细的分辨,我们不是基于自赞毁他,不是为了要标榜自己大乘的伟大而去说大乘。是因为大乘法当中它所含摄的内容跟精神包含两方面,一个就是含容大,就是无所不包容的。</big>
<big>那二乘法也是菩萨应该要学,乃至善法。所以菩萨法它是在于一切法当中,它是最殊胜,所以佛在经典才有说,虽然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诸大善人,也是我们的善知识,不过真正要算人间或者三界第一大善知识,一定是佛。那为什么呢?最主要就是唯有佛才能讲辟支佛法,唯有佛才能开演二乘法,或者是声闻法,乃至唯有佛才能讲善法。那因为他是最高境界的一个无上正等正觉,是因为他是最优秀的,所以底下的任何的教法,都由佛开演。那换句话说,那其他圣者虽然也是解脱的圣者,不过比起佛的功德来,那还是有一段距离。</big>
<big>基于含容大,所以我们说这个法的殊胜,是在一切法当中,那大乘法是最微妙殊胜。</big>
<big>再来第二个特质,就是因为殊胜。一个含容大,一个殊胜大。那这两个那我们上个礼拜已经介绍过了。</big>
<big>因为这个学期我们大乘不共法章的内容蛮多的,那我不想用一些只是纲要的讲,因为我在新竹有讲过一次大乘不共法章,我很多都是用表格或者是重点摘要这样子讲。我现在第二次讲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书本的一些导师的话,或者导师的一些精神,那如果我们多多地摘录下来,慢慢的研读的话,那会有不同的一种法喜。因为如果我们只是用一些纲要的话,有时会发挥太多我们个人的看法,反正导师著作里面的一些很特殊的看法,我们反而没有用到,那是比较可惜。</big>
<big>上个礼拜我们已经有谈过,众生的根基不同,所以学习大乘法有回入跟直入两种根性。导师就跟我们介绍,就是由于众生的根性的不同,习惯性不同,也可以区分为修道的一种特殊的要门。所以我们在佛菩萨的典范里面,我们也看得到说,观音菩萨是代表慈悲;文殊菩萨——智慧。那当然我们不能说观音菩萨是没有智慧的,只是说一开始学就是有这样子的个性,所以学到最后乃至成成佛,再回来度众生,所表现的风格——他喜欢慈悲。</big>
<big>像导师,他是哪一种人,很多人是在猜导师是哪一种,因为导师一直讲他自己是悲增上菩萨,但是导师又是那那重智慧精进门的。所以这一点也是后来的学者不断地写文章赞叹导师的这一些部分,不过因为他是可以偏重而不可以偏废。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说明:</big>
<big>丁二、性習異</big>
3-或以信願入,或智或悲入。
一、統攝趣入佛道的根性有三類 16
【'''趣入佛道的圓滿菩提心,應有信願、慈悲、智慧──三德。但初學的發心趣入,由 於根性的不同,對此應修的三德,不免會有所偏重。】'''
'''【如偏重而不是偏廢,那是不礙 進入大乘道的,所以龍樹釋《般若經》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或 從智慧精進門入佛道』。又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乃至正憶念者,智慧精 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如統攝初學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 信願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類'''。】
<big>所以纵使我们听闻佛法,或者是说我们在精进修禅定,也不可以因为这样而就诽谤其他根性的人,其实这一些都是彼此都要跟上。因为我在出家这么多年当中,我就是有听过有法师跟我说,他说他们以前也是读佛学院毕业出来的,那读佛学院培养出来的,就是思辨分辨能力、解析分析能力很好。但是,当这个法师他到缅甸去禅修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怎么修都修没有什么进展。那禅师就跟他小参的时候,就问他说你为什么一直都好像没有进展?那个法师就跟他讲说,禅师你讲的每一个道理我都要经过如理思维过后,才开始作观。这个禅师就后来就跟这个法师开始说,其实我们修学佛法,比如说我们用五根来讲的话,就是信、进、念、定、慧,一般我们戒定慧都没有问题。南传非常重视五根,他说我们在修止观,在修禅定,在修精进的时候,有一些人如果他对于三宝,或是对于任何善知识的法产生的信仰,乃至他的恭敬心不够的话,也许他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很好,但是他始终很难契入法的一种体验。那这个禅师跟这个法师讲过后,他就说那我应该要怎么样?他说,你信进念定慧,你自己思维一下,你是不是信根最弱?就是你对于这个善知识,你是不是觉得还不够信心?他说禅师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他心通?他说不是,很多学禅的人都会经过这样的阶段。</big>
<big>那这个法师就跟他讲,对,他说我以前在某某佛学院读书,我的心目中最伟大的善知识就是印顺导师,除了他,好像就思维不出哪一个是善知识一样。这个禅师就跟他说,你要区分没问题,但是你应该也要建立对指导禅修的导师一种信心。那这样子的开始过后,这个法师果然就有进步了,他对这个禅法,这个禅师的一个那个德行充满信心,也纳入他善知识的名单里面了,所以就真的他就进步了。</big>
<big>他回来过后跟我分享他这个经验的时候,他也提醒我们了,当我们还没有实际在操作,在修行的时候,有时候这种问题我们还不会发现的。当我们发现的时候,我们有善知识指导的话,我们就会进步。因为很简单,比如说以在家跟出家来讲的话,他的分别就不像刚刚那个法师讲的,那法师是因为他对上座的一种看法。那如果在家跟出家的话,就是也有一种情况,当我们有一点程度了,那一般开示的法师,我们就会打分数。总之你打到满意的话,他就可以列入你的善知识名单了,不然就是还是在门外了。久了,其实在家学佛通常都会遇到这样子的盲点。</big>
<big>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个很年轻的法师,他还都还没有开口说话,也还没有表现他有什么才华,那你说,看到他这样长得又肥肥矮矮,拜不下去,你叫我怎么供养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通常我自己的一个经验就是,自己跟自己讲,假如我们是正信的佛弟子的话,是学习到佛法的佛弟子,那应该我们对于珍宝,虽然说要恭敬,要一视同仁。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心理建设,就是我们顶礼的不是个人,不是某某人,我们顶礼的是世尊的袈裟,是三宝。那如果我们有这样作意的话,通常我们比较不会有这样子的分别心。</big>
<big>那看到有一些不是非常满意的一些印象,也很容易释怀,那这一点就是彼此共勉。</big>
<big>我们继续来看那三德,【'''如偏重而不是偏废,那是不碍进入大乘道的'''】</big>
<big>既然我们众生的根性可以有所偏重,因为大家应该都很有程度,比如说信愿,他就是偏重于信仰,慈悲就是情感比较重,智慧就是理智比较强的,这一些偏重一般人都有,那这一些是不妨碍进入大乘道的。</big>
【'''所以龙树释《般若经》说『菩萨以种种门入佛道:或从悲门,或从智慧、精进门入佛道』;】'''
<big>所以龙树菩萨对于《般若经》的解释,就是《大智度论》,他有做过这样子的诠释就是,菩萨可以有很多种门,可以修入佛道,那其中就是可以从慈悲门或者是智慧门。那再来,或许是从闻思修,像《般若经》底下的那一个就是:</big>
'''<big>又说『是般若有种种门入:若闻持乃至正忆念者,智慧、精进门入;书写供养者,信及精进门入』</big>'''<big>。】</big>
'''<big>正忆念</big>'''<big>就是如理思维的另外一个翻译,所以闻思修。那这个是智慧行人,他要经过闻思修。</big>
<big>那'''书写供养''',这个是信行人,就是比较属于信仰方面的,那你叫他拜讲,叫他抄经,叫他供养塔,供养三宝,他会非常欢喜。</big>
<big>那不管如何,导师说【'''如统摄初学的趣入佛道不同,不外乎「或以信愿入」,或以智慧入,或以悲心入的三大类。】'''</big>
<big>那这一些不同的根性,初学的时候可以不同,但是这些性格归纳起来不外乎就是信愿、慈悲、很有智慧。</big>
二、信願、慈悲、智慧三類的性格 17
<big>这三种菩萨的性格,因为我自己看过导师引大智度论这几段文,我才发现说,假如我们真的没有广读经论,我们对于自己的学习的一个进展,或者一个视野的开阔,是非常吃亏的。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big>
<big>注解【17】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287-1289):</big>
<big>《大智度論》卷 40(大正 25,350a)說:「菩薩以種種門入佛道,或從悲門; 或從精進智慧門入 佛道,是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悲與智,應該是菩薩行所不可缺的,但在實行上,有重悲的,多多利益眾生; 有的智慧精進,暫且不行悲心:這是悲行與智慧行二類。......</big>
<big>【……菩薩行精進智慧門,不行悲心。】 这种以智慧门入的,他是不行悲心。看到我们会很奇怪说,怎么菩萨可以没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下一行的白话解释,我觉得他加了两个字就不同,【有的智慧精進,暫且不行悲心】,有智慧精进的这类菩萨,他是暂且不行悲心。他不行悲心,他是暂且而已,就是性格所使然,他不是不行。就好像导师一样,导师他是非常智慧敏锐的人,但是他的身体很脆弱,所以你教他怎么去乡下布施,去医院探望病人,那就没有办法的话,暂时不行了,那不是不要行,身体不行而已。</big>
<big>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里面,如果我们懂得观察自己,而不是都是一直在看人家的话,那我们可以反省到自己是属于哪一类人。我们再来看注解第二段:</big>
<big>《智度論》卷 38(大正 25,342b)說:「菩薩有二種: 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 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好多為眾生者,至無佛法眾處,讚歎三寶之音)」。 《智度論》所說的二種,大體上與易行道、難行道相同,是信與悲的二類。</big>
<big>【第二,多集诸佛功德。】那这个是什么意思,那底下就跟我们解释,樂多集諸佛功德者,就是到清净无量寿世界那里去修学,那这一类人,就是净土行人。那第一类,【好多為眾生者】,那这个,是发愿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赞叹三宝之音,有慈悲心,多为众生。</big>
<big>如果按照这里的《大智度论》的诠释来看的话,导师的愿力好像跟这一类人好像比较接近,他不是说生生世世来人间做正觉之音,为正觉之音而献身。其实就是第一类,有慈悲心,多为众生,那他的愿力就是到没有佛法的地方赞叹三宝之音。</big>
<big>那这个就是难行道跟易行道的两类,信、悲两类。</big>
<big>再来看注解</big>《大智度論》卷 42(大正 25,366c-367a)說:「有二種菩薩:一者習禪定,二者學讀。坐禪者生 神通,學讀者知分別文字,......如是等種種字門。」《智論》卷 41(大正 25,358b)在別處也說:「一者坐禪,二者誦經」。這是重修禪與重聞思的二類。重於修禪的,得種種三昧門;重於學讀的,從文字而 入,得種種陀羅尼門。「般若法門」重於聞思(修)慧,所以《大智度論》卷 39(大正 25,235a-b、346c) 一再的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 益眾生」;「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 專重智慧的菩薩,是「般若法門」開展以來的主流。
<big>最后一段,这一类人,是我们成佛之道没有讲到的,就是【一者習禪定】,习禅定的菩萨,喜欢修禅定的菩萨;【二者學讀】,就是喜欢分别文字,非常喜欢读书,好像我们有一些同学,我看他们好像每一个班都来上课,我看可能有一些同学是这一类的菩萨。他都是一种菩萨,所以大家不要觉得说,只会读书而已,不会坐禅,不是。他是入门的不同,但是到最后,大家都会学到重点。这是重修禅跟重闻思的两类。</big>
<big>【重於修禪的,得種種三昧門;  重於學讀的,從文字而 入,得種種陀羅尼門。】因为这这个注解太重要了,所以我先解释这个注解。那《大智度论》在卷39跟我们有介绍,【「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 益眾生」;】</big>
<big>又有另外一种菩萨,这个菩萨,他只会分别诸经,诵读,意念思维,分别诸法,以求佛道。那这一类菩萨,是以法的智慧的光明利益自己也用来利益众生。这是一类。</big>
<big>第二类,【「菩薩先世來愛樂智慧,學一切經書,觀察思惟,聽採諸法,自以智力推求一切法中實相」。 】</big>
<big>就是菩萨先世以来,那爱乐智慧,学一切经书,观察思维,听采诸法,就是多闻正法。用自己的智力来推求一切法的实相。这个是【專重智慧的菩薩,是「般若法門」開展以來的主流。】</big>
<big>所以你看真正以智慧型的菩萨,他是这样的:他是这种分别,他是一开始就是有这样子的性格,他不懂他就是一定要问,他就是一定要去追求答案,纵使他追求不到,他都保留在心里面,一定要遇到这种相应的善知识他才能够释怀。</big>
<big>所以你看虽然我们现在凡夫没有办法得到诸法空性,虽然我们一直在讲18空、什么空,但是没有办法证悟。但是假如我们有那一种愿力说,我们未来一定要去体验这种空性的实相的话,那其实就类似这里所讲的第二行</big>
<big>虽然凡夫还是用自己的智力来推求一切法的实相,但是这一种分别力,这一种意志力,是能够帮助我们开发智慧的。</big>
<big>它不是所知障,他反而是让你开发智慧,为什么?因为你不去怀疑,你不去想得到的话,这种空性永远都是跟我们无关的。所以我们不要只是说,我们了解了,那就是在修,有时没有那么容易了。</big>
<big>我们再来看注解第二段:</big>
<big>《大智度論》卷 58(大正 25,472c)說:「是般若有種種門入:若聞持(讀、誦、解說)乃至正 憶念者,智慧精進門入。書寫、供養者,信及精進門入。」</big>
<big>《智論》卷 57(大正 25,465c)在別處說:「信 根多者,槱供養(佛)舍利(塔);慧根多者,好讀誦經法」:這也是信與智的二類。</big>
<big>那这个就是智慧跟信仰两种根性。所以我们喜欢读诵经典,诵经,那这一类人,那我们就比较属于这一种根性。所以导师在最后一段:</big>
<big>將上面所說的綜合起來,不出三大類:</big>
<big>一、悲增上菩薩。</big>
<big>二、信增上菩薩──(其性格喜欢)念佛生佛國,懺悔、 隨喜、勸請、迴向,寫經、供養,供養舍利。</big>
<big>三、智增上菩薩──聞持、讀、誦、解說、憶念,字門。</big>
<big>信增上的念佛,深入的修習念佛三昧;  智增上的深入,是(與定相應名)修習、相應、安住、契入, 也就是「諸法無受三昧」,或「慧印三昧」、「寶住三昧」等。這三類菩薩行人,出家的都不出「阿蘭若 住」與「塔寺住」的兩大類。</big>
<big>信增上菩萨,他不是只有信仰忏悔而已,他是要最深刻的话,他是要修学念佛三昧。那智增上菩薩的话,他最深入的其实是要学习诸法无受三昧,或者是其他的百八三昧,那这一些是智增上菩萨应该要学习的。所以在《大智度论》里面所介绍菩萨的风格,他不只是导师《成佛之道》所讲的三种。只是说大类来分类的话,他是可以有这三种,其实他不仅止于这三种。</big>
<big>导师成佛之道,因为他是接引初学,所以先不要分辨那么多,他先以三个重要的,第一重智慧,第二重慈悲,第三重信愿。刚刚我们已经大约有讲过,《成佛之道》的引文跟我们注解的引文差不多。</big>
1、重智慧而從智慧門入的,如說:『是菩薩但分別諸經,誦讀,憶念,思惟分別 諸法,以求佛道。以是智慧光明自利益,亦能利益眾生』。這是智增上菩薩, 近於聲聞的法行人,著重於聞思修慧的自修化他。
<big>第一,这种重智慧的人,智增上的菩萨,他就是接近于声闻的法行人,那这一些,导师在三乘共法章那时候已经有介绍过,他是打破砂锅问到底,那砂锅破了,他还说砂锅埋在哪里。那这一些个性,就是属于法行人,他不是那么容易相信,他是要经过闻听过后,他思维接纳了实践了,那才是去自利利他,那是属于法行人。</big>
<big>那一般我们要测验自己是什么根性,其实很容易的。大家你听闻佛法回去过后,或者是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比如说我们遇到灾难的时候,或者遇到生病的时候,请问,你们第一件事想到什么?有些人就开始念阿弥陀佛,有些是念观音菩萨。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那他就不可以念佛,会很丢脸吗?不会。如果按照《大智度论》来看的话,他应该每一种性格都具备的,都可以有,只是说他比较特殊的是哪一方面而已。他不是说在那种怯懦的时候不可以用信行法门,他全部都可以用。</big>
<big>我来到台湾才知道说有很多道场,他们有在拜经,一个字拜一拜,一个字拜一拜,也有用血来写经。这一种,在马来西亚是找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台湾是很奇特的一个宝岛,就是有修行的人,他还是非常的虔诚,非常的用功。所以我们如果是觉得哪一种法门最适合自己,其实就可以检验你是什么行人。那不要别人说,或者哪一个善知识这样子讲的,我们不照着这样子做,就会觉得很丢脸,那这个是作为对自己最残酷的。要适合自己,能解决烦恼的那个才是重点,否则我们学来不过是庄严自己,那个是外在的东西,对自己烦恼没有什么帮助。</big>
<big>所以我那时候刚来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接触到一些老师,他们非常重视止观,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说,我们选择来读佛学院,但是那个老师,也苦口婆心说,我们学问学问,学是拿来用的才有用,否则学问永远是知识。当然没有问题,不过当我们在闻思的阶段,你还没有建立到一定的认识,一定的基础的时候,你就一直挂碍自,你这样子听闻下去,如果没有实践、没有修的话,好像到最后什么都没有的。</big>
<big>那当我们一开始接触这样子的一些说法之后,有一些同学在学院,虽然是读书,但是一直都想赶快念佛往生,或者是希望打坐,就是赶快成就禅定。不是说我们能够平衡,就是解行并重不好,只是说我们在这一些环境当中,不能兼顾的时候,有时会让自己两头不到岸。后来我自己了解自己,过后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规划,比如说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学习是闻思的阶段,那就好好的听完,好好的学习,不懂的搞懂它。那如果真的是修持的时候,那就要跟禅师好好的学,或者是读经论,那这一些的话,我觉得阶段性的安排自己要规划出来。不要在听闻佛法的时候又挂念着修持,那在修持的时候,遇到盲点又不晓得要怎么处理,那两头不到岸,到最后。</big>
<big>2、重悲而從悲門入的,如說:『菩薩有二種:一者,有慈悲心,多為眾生』;也就 是上面引述的『從悲門入』的菩薩。著重慈悲,這是不共二乘的根機,也可說 是大乘特有的菩薩風格,名為悲增上菩薩。</big>
<big>导师在这里有跟我们讲解说,这一种是不共二乘的根性,就是大乘特有的菩萨风格,就是悲增上菩萨。那大家一提到这个,就会想到我们的慈济。</big>
<big>3、重信願而從信願門入的,也可有種種; 信願修學淨土易行道的,是其中的一類。 如說:『二者,多集諸佛功德,樂多集諸佛功德者,至一乘清淨無量壽世界』。 這是信增上菩薩,如聲聞的信行人一樣。</big>
<big>那这一些就是先修学净土易行道,是其中的一类,它当然还有很多,因为净土不只是弥陀净土,他还有弥勒净土,药师佛净土。我们看第三底下那一段:</big>
<big>【在初學時,有此三類的不同; 因為習以成性,所以直到地上,雖一定是三德齊修, 但也還流露不同風格的,如觀音悲,文殊智,普賢願等。如約根性來分別,貪行人 是悲增上的,瞋行人是智增上的,癡行人是信願增上的。】</big>
<big>这里导师跟我们分辨,就是我们如果凡夫,是贪行人的话,他是比较相应于悲增上菩萨,如果是嗔行人,他是比较相应于智增上;痴行人,比较相应于信願增上的。所以你看到那些很会读书的人,脾气都不太好,真的真的,很容易跟人家就是吵架的,非常容易闹意见,得理不饶人。但是这一种个性,当然如果我们反省自觉力强的话,这一种性格它会让我们精益求精,他会更要找到相应于接近于真理的答案。但是如果是说你用不好的话,就变成一般我们所讲的理嗔,你有道理,但是你那种嗔心还是伤害很多人。</big>
<big>所以嗔行人他是相应于智增上,那这一点,只是说他的个性,就是一定要去分别清楚。不是说你如果很喜欢生气的人,那些母老虎、虎先生,你们不要回去说我就是法/智行人,那是为自己找借口而已。</big>
<big>所以我们如果,比较属于哪一类型人,那就会比较相应于哪一种法门。我们看下面的表格:</big>
<big>如果是按照导师的分类来看的话,不共二乘就是不共声闻的是只有第三,就是慈悲门入、悲增上菩萨这一类。所以你看我们大乘为什么那么多人在拜观音菩萨,因为观音菩萨的慈悲,在大乘里面是非常特殊的。这个不是很难,我们继续看下面:</big>
<big>丁三、依法異</big>
【或依聲聞入,或天或人入。】3-
一、約所依身行而趣入佛道而言
1、依聲聞行入:
(1)先修二乘行然後迴心向佛道。
(2)利根深智的行者,早是「外現聲聞身,內秘菩薩行」,不等佛的開權顯實,   心已安住大乘道了。
2、依天乘行入
<big>你行不通的法,。人天善法或者圣文法,那你行不通的法也可以进入大乘的那个领域里面。我们看第一乐所依身行而趋入佛道而言,所依的身形而去入佛道。第一个医生文行路就是医生文行路就是先修二乘的,像37道品八八正道等等的这些,然后才回入佛圣。第二就是刮胡。二就是在声纹教育当中,如果是利根的人,其实他早已经什么,外现声闻身,内密菩萨行,那这一些风格,那这一些如果在《阿含经》来讲,就是最明显的就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好。第二一天秤型,天秤型这里导师分成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秘密行者那一天乘行者来去路的话,就是第一个净土行者,到底是指什么,我们看180页第一行,专心于一生,求生天净土。大家注意一下,导师是用天净土有没有,它不是讲佛国净土,它是用天净土,然后在净土当中见修佛道,所以我我有找到一个。净土以禅导师在注解18。有提到弥勒净土,其实在《阿含经》本身,它应该是有两方面的,就是弥勒上升经,是讲上升都算内战,但是他还有另外一部经叫下圣经,就是弥勒菩萨他要下来人间成佛的,那你上去过后,你其实还是要属于弥勒菩萨下来人间的。所以其实导师在注解18这里有讲,其实真正弥勒法门他重心应该还是在人间的净土,只是说我们还不太理解这种性格的时候,都以为说,我们上升都在那,也是最好的,因为离我们人间最近,很多人都是这样子的理由。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只有上生经所讲的,下生经的话,其实弥勒菩萨他是要下来人间成佛的,所以这一些就是求生天净土。在天界里面,那再来 b ,本文上面如果一观经,观无量寿经来看的话,上品上升的利根。行人,其实纵使他到了净土,但是这一些人,他其实,在修行的过程里面,他很早就发菩提心,读诵大乘,解法空性,那一登净土,就是上品上生,而且不久,就误入无生,回入娑婆,广行菩萨道。大家你们有听过上品上升,它是具备哪一些条件叫上品上升吗,不知道,我以前,我刚学佛的时候,有一个有一个朋有,有一个有一些朋有,他他过去式有那个那种眼睛,就是能够看得到,看得到那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那那时候我们学,因为他学比我们久,而且他又有这样子的那个特异功能,所以我们都很崇拜他。他长得很大个。我们都很崇拜他。那我们跟他学的时候,他就叫我们说,你就是念佛。他说我们每个人在念佛。那时候我们好几兄弟有一起去,每个人在念佛的时候他就他就会观察你每一个人,然后他你们念完的时候,他就会跟你说,他说某某人你你现在念佛,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现在是呈现什么颜色,他会跟你讲,你呈现蓝色,你呈现红色,你是绿色,你是紫色,这样。那后来慢慢慢慢他就讲说,你如果是念得比较精用功的话,那他也看得到你是下品下生,你是中品中生这样子的,那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不太觉得有什么问题了,但是后来我自己读了一些经历过后,我自己反省以前这个过程,这个学习的这个过程,我是觉得说我们如果是上品上升是这样子看的话,应该是有一点危险,应该是有一点危险。所以观无量寿经,他跟我们讲,怎么看是上品上升,它有三个条件,第一种条件,就是说这一些凡夫,他在修行的时候,他要具备,第一个是至诚心,他是那一种,就是誓愿要生净土的那种至诚的心。第二,就是深切的心,非常深深的心。那身心,叫什么,就是他会常常的为众生深求安乐。第三,回向发愿心,这个是上品上升要发的三种心,那另外三种心,是什么,跟商品力根有关的,第一个,慈心菩萨具备戒行,慈悲菩萨具备戒行,第二,读诵大乘心。第三,修六念回向发愿修六念法门,回向法院,那这些就是你,如果是我们要改天,要成为上品上升的修行者的话,那这一些我们在凡夫的时候,就要好好的修持这些心。那这个是有关于净土行者,刮胡二,秘密行者秘密行者这个部分,a 着重于御天,色身的修持,就好像,一般,用像密教所讲的,金刚夜叉为本尊,修成慈名仙人,请问大家,你没有听过驰名仙人这种这种人吗,,我查不到,如果你们查到的话,希望你们提供给我,因为我去查汉语大字典查很多地方查不到导师导师用这个词名仙人是指什么,是指哪一种仙人那然后久住世间,修行佛道。导师认为说这些是专在修经炼气的色身上做活计。那如果利根的话,其实修密乘的人他还是要发大乘三心,就是菩提心,大悲心跟无空心剑。利根的话,那钝根的,他就是要修精炼器。那喜欢就是我们学佛,如果是过去式或者是没有学佛以前,你有学过自己写的话,通常会影响我们的,宗教情操会影响我们的宗教体验。假如你没有学佛以前,或者是过去式,也有学过这一种修行炼器的话,它会影响。因为我曾经就是有过这样子的同学,他没有出家,以前,他是练到家的,他说以前他是在台北,我不知道哪里,他说是在某某大院里面。然后他们都是约好半夜3点,就是在那个道院的森林里的那个森林里面的总行那边吸收日月精华,这样三点起床这样。后来他出家来到一起读书,我们在禅修的时候,我们在长期的时候,因为他过去练练太久了这种。所以他虽然出了家有政治见过后,但是他打坐后,他都一直在摇,一直在旋转,然后那个禅师就问他说,你为什么要这样旋转,他说他意念当中,他知道自己在旋转,在旋转,他也知道,说这样子旋转,不是很好看,但是很舒服,这样子旋转很舒服,因为他这样子旋转可能不会注意到脚的麻麻,一直转。但后来,禅师就跟他讲,说,我们如果要学习释迦牟尼佛的这一种瑜伽威仪的话,它是不用这样子的方式,虽然你还是可以注意到你的所缘,但是真正如果是按照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直观的方法端身正坐的话,那这一些习惯性要改掉,否则人家看到你是一个法师,那就不是很庄严了,那这是秘密行者,那导师在这里,你看我打星号的地方,倒是非常的一针见血的。这样子讲,一天嗔行而向佛道的两类就是念佛,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都着重于于前跟三昧就是修订定,本来是天秤型的特质,但是以此为普萨出击,就是希望用这样子的方法来普利众生,也只能教他们怎么样,口头宋词什么,持咒嗔名而已。那这一点,导师认为说是有一点可惜。第三,导师说一人嗔行入的,这个是正常道,就是发菩提心,修十善行,行人间正行,那做种种人间的正业,如此的话,才是人间的君子善人,因此而修。但也许大家会觉得说,为什么导师要把净土行者跟秘密行者认为是天秤行者,你有没有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他他说这两类人,是属于天秤行路,难道我们修净土的人都是属于求生天净土,你们有没有会不会怀疑导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是你们都信受奉行,不敢怀疑,其实导师是一,其实导师是以太虚大师的看法的。你看一下注解21,注解21,注解21我有画底线,下面有十二3,第一个是一声纹行果去发起大乘心的正法时期,这个就是佛陀时代,一圣文行,然后回入大乘的根性。第二,一天正行,那获得大乘果的象法时期。那在这第二项里面,太虚大师就引引引入了两种说法,第一个,就是说印度进入第2000年的佛法,这个时候是佛法传到西藏的时期,那中国,第二种说法就是中国,那个时候是禅宗跟净土宗兴起的时期时期,所以导师认为说不是太虚大师认为说这种像法时期,它是于修密宗净土宗,那这一些根性,还有禅宗等等,那这些,其中这这三个,其中的两个就是密宗,还有净土宗,是一天秤行果来修的一种根性。所以你看在太虚大师的说明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导师会把天秤行果说成是净土行者,还有秘密行者。其实是受太虚大师的影响,不是导师自己的创建来的。所以一般人如果是说导师是批评或者是,对于净土很多评论的话,其实如果你找回太虚大师的一些著作的话,就知道其实很多是根据导师的。导师,就是太虚大师所说的那第三发现的地方。主角21,第三,一人嗔行果去入于大乘行的末法时期,也就是导师上面本文中间所讲的一人嗔行修十善道而屈辱于大乘,第二项太虚大师的判断,就是刚刚我已经念过注解21,正法时期就是多一声闻乘去入大乘。第二,像法时期多一天,嗔行去入大乘。第三,末法时期多一人,嗔行去入大乘。那一太虚大师的说明,这种是中国传统的分法,就是正法时期是1000年,像法时期1000年,末法时期一万年。那我们现在是2000佛灭2500多年所以我们是属于什么,末法时期,这是中国非常典型的一种,分歧了。所以不管是太虚大师或者英寸导师,都认为说我们这种时期,不管他到底是不是魔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得到,佛教里面也是蛮乱的就对了,不只是我们的国家乱,佛教也乱,什么都乱就对了,地球也乱。不晓得要怎么办。你看光是看我们最近的缅甸的事情,大家就知道,其实佛教现在你说很多人刚开始,几年前你如果讲末法的话,会被人家骂,有些人不喜欢听到,但是现在你讲的话,很多人能够接受了,慢慢真的能够接受,因为真的看到,很多这种很奇怪的现象,在我们佛教里面。那这一些,假如我们修学佛法的人还不赶紧用功的话,那不晓得佛法能不能存到一万年那么久,,不晓得,还好,我们是没法的,前半期,刚开始而已,刚开始而已。,这也是还有一点福报了,这要赶快修,我们后面还有很多内容,后面会开始会越来越深。,那我们休息一下,我们也要继续上课。</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big><br /></big>
第176行: 第8行:
<big><br /></big>
<big><br /></big>


<big>28B好,我们也要继续上课,那刚刚下课有一个同学来跟我。就是请问说希望我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就是因为之前有提到说我们不同的根性,其实也可以休学性信愿法门,慈悲法门,智慧法门。那如果是说我们本身还比较像发心人的话,那假如我们要送的经,送或者是自己,你是哪一个法门怎么根性的人都没关系,但是我很想送,或者是用功在我自己这个相应的菩萨,或者这一尊佛相应的这种法门里面。就是像文殊普贤,请问我们要送我们要送什么经,文殊跟普贤。普贤十大愿,普贤,普贤大恨,普贤菩萨就是那个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那华严经有没有谈的,文殊菩萨有吗,有没有,有,最后的时候一定有的。为什么,因为华严三圣就是有文殊和普贤,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话,那不可能叫华严三圣。所以如果你们一定要就是,有华严跟普贤,文殊跟普贤都在的经的话,就是华严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严经,那观音菩萨,妙法莲华经。那假如我们是想学般若法门,金刚经,心经,还有,就是波尔金,就是 b 瑞金,对呀,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像。像我自己,其实我从小到大就是很很喜欢观音菩萨,我也是很喜欢画,我自己会画,我要画观音菩萨。那长大过后,我就就是自己也喜欢礼拜观世音菩萨,那自己慢慢读佛学院或者出家过后,,好像觉得虽然还是非常恭敬观音菩萨,但是自己开始很想学般若法门,所以我们现在包括台中,我所认识一些法师。如果是说我们有形象认识,像龙树菩萨这一种,大致都认这种思想,或者波尔金第一种属于智增上的菩萨,我们平常,我们不可能24小时,或者是,除了时间睡觉时间扣掉了,我们有空就就拿这个这种书来这样看,来研究做笔记,我们没有整天做这样的事,那有时候我们累了,或者是想自己让自己就是诵诵经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拿 b 瑞金来送布瑞金。像我最近也是,我自己请到一本小品波尔金,小品波尔金,那你有空的话,就是就是送一瓶一瓶一瓶一瓶送现在的印刷,有一些印得非常好,要是大大个最好的了,就是,远远都看得到,这样就是拿来送,送得很欢喜的京剧,还可以发现起来,因为是自己的书所以假如我们想多了解《大智度论》这一种,真的可以拿 b 瑞金来送,那布尔金来送,因为大多人讲的甚深。同意,你没有了解博瑞经很透彻,其实你光是读《大智度论》,我不见得我们能够了解得很透彻的。所以像心经金刚经这一种,它是有相辅相成。对于大家对人的理解。所以大家有空的话,可以这样子去尝试,因为我们在我们年轻出家,都是有一个本钱,就是可以可以就是跟一些一些法门慢慢的练习,慢慢的就是跟他考验一下,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像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我很想改掉,中午不要休息这个习惯,中午不要午休。所以我那时候在读研所的时候,我们研究所是一个人一间房间,以前前面的六年,一到初级部三年,高级部三年,六年我们都是睡通铺的,就是大家睡在一起的牛叫什么叫都很大声,房间里面什么人都有了,所以前面的六年,我们都你摸我,我模拟和模拟器都磨得很好,那第七年我就进入研究所,研究所过后,他就独立一间房间,那我就自己跟自己发言说,我自己要好好的,改掉午睡的时间,那这个习惯,所以我吃饱饭了,经进行过后,我就回到房间,然后就就是拿起你知道我拿起什么来送吗,我拿起波罗波罗蜜来送。就是你就是因为我们两点上课,就是大概十二点半开始送送送送到一点半这样一点半两点大概我的以我的这样子我们中文不是很好吗,调整以我中文这样子念大概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就可以念完了。当然你要很详细的分辨它的义理会比较慢一点。但是如果是说你是这样送过去的话,其实一卷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不会用很久的时间,那就是你每天送一卷的话,送一瓶的话,其实慢慢自己也比较会有多一些认识了。对,玻尔金。那当然我们如果是说要借助这些方法来,就是调整自己的身心的话,有时候我们很累,拜佛,什么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继续自己法门的修持,那这一些因为他是同类我们说,你修般若法门,你是自自尊上的人,那假如你在诵读《般若经》,书写《般若经》,这些都有帮助我们对智慧增上这一部分的加强。那这一些是公布唐卷的,,我们继续看181页。刚刚有提到说导师非常这个地方其实不是很难,这个寄送就是教法有益,除了众生根性,还有,,性向不同,还有就是教法个别就是就是有大乘法,就是有分直入还有回路两种。以大乘法来说,什么叫直入,就是直接单刀直入的时间,有凡夫直透到成佛的法门。第二个回路,我们可以说就是,转一个圈,还是可以回到成佛的境地,这一些方便,回入的法门,就是类似之前所讲的,以先修声闻嗔型,或者是天 型的,都可以,那这些就属于回路,他修过后,再回到菩萨到来,也可以。那如果是直入的话,就是最后一种,我们前一页所讲的最后一种,有人嗔直接趋入佛道的那个就是直入,其他两种就属于回路,大家如果要清楚的话,就是看181页底下有一个图表,有没有画线的那个图表,回路跟指路,那这一点我想,看。其实表格,很奇怪,表格每一种的表达都有不同,你看下面有两个表格假如我给你们选的话,你会比较喜欢上面那个表格。方方那个还是喜欢下面画线条那个,喜欢上面的举手,喜欢下面的举手,下面那个是导师画的,上面那个是我画的,你们比较喜欢我画的,还不错,很安慰。其实,我跟你讲,如果是我,现在我自己,因为我们预习很多遍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其实导师画得比较好。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哪一个不同,哪一些不同,哪一个地方很明显的看得到不同,交错的地方,虚线的地方你看得到吗,,这个是我画的那一种表格,方方那种表格是没有办法表达的。那这一点就是就是我们你你我们任何你做任何东西都一样,它有它的局限性。那你如果是你取我画的那一种表格,它是一目了然,有没有,他不会歪曲你的视线,它是就是 aaa 全部都是 abbb 就是全部 b 这样你会非常的视线非常的清楚,答案非常清楚,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就是,就是交错的地方。为什么说交错这个地方导师这样子表达很有很有好处,就是不管你修哪,你是回路或者直入,你修身文行,天 行,人嗔行多好,你都要具备,智慧,慈悲之信愿你都要具备。这三个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导师用实线,黑线黑的线来表达,但是你不能偏废,那两种桃子用虚线有没有看到,所以你看,这是很有意思的表格,所以,有时我们看东西就是人家说,懂得的人,就看门道,大家要学习这个,看得比较深入一点,那我们回到本文来看的话,我先讲一些重点就好,这个地方上面第一去入大乘的教法,那这个不会很难看。阿拉伯数字二的地方,我有发现,就是佛佛教的教法,大乘的教法,他有分时说跟方便说,那发现的地方导师有特别特别有强调说佛教的方便教方便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不是每一个众生都那么劣根,都直接跟他讲诸法空相就好。我们如果都是这样子来要求众生的话,你永远都做不了几个众生的,你读不了几个的,因为没有人像我们那么高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办法,要用什么,用方便教来优化。有没有,接下去一句不是说,要优化众生去入佛道,这个优化这个字。这个这个字中国字非常好。你看我我写我刻意写在黑板上。这个 u 一般我们如果光看这个单字的话,这个 u 它有好有不好的,那你配这个像导师所讲的诱发或者优化的话,它是比较好的意思,正面的,如果你是那种引诱,那怎么就不好了,但是这个中国字很奇怪,你喜欢哪一个意思,你都可以用联想了,你知道吗,那天我在员工我们全国论文发表会,我有去当主持人,那我去当主持人,其中有一个教授,非常好玩,他他是留学美国,但是我不晓得他中文程度如何,他是留学美国,那我我知道有一个学生他写的论文,他用的一个字眼,就是第二个字窥探那是亏吗,窥探,那我们我们就直接题目说,以《大智度论》来窥探什么什么,这样,这个字眼如果你配后面窥探的话,它就是正面的,窥探什么主题,这个教授你知道他问什么问题吗,他说你不可以用这个亏,因为亏,他可以有偷窥,我们全部人都傻在那里,一个一个大教授他可以,他可以这样子解读人家的这个题目,他说你不要用这个字,这样我们撒在那里。所以你说一个字。中文字,他本来就是那么奇妙了。你说这个 u 你可以也改把,你也可以改导师的书,你可以改很多了,这样的这个 u 也不好。引诱人家,引诱众生,这样不好。所以不要用这个字。所以我们其实如果真的懂得导将佛导师这里所讲的佛讲的方便教,它不在于这种表象,只要他刚好能够令众生,那引发他的善心,向上的心继续修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你看那个发现的底底下,小陈虽然他他有修正到了一个阶段,但是佛,有这样子的善巧方便,让他们自己发觉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敬。然后,能够愿意接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我们弘扬佛法的人,乃至大家学佛,佛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个一个信念,就是我们说法,或者是我们要教导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好有,我们的朋有同事学佛,我们假如你我们懂得不够深入,没有多少把子刷子,我们没有办法引发别人的兴趣,我们只可以讲说你这个业障深重,叫你来听课你都不来了,我看你都是就是点点灯好,消灾一下,这样我们不会说像佛,像佛这一种,慈悲就是引发众生自己觉得自己要想继续学习,所以我自己在我以前我我在国小教过书,教过小孩子,那我就有发现,那些国民教育它有一些教材,就是有这样子的一个作用,但是它也有这样子的一个不足,就是我们会规定很多类似借条的,就是要你这样的小孩子,你不可以杀小动物,你不可以什么,但是小孩子长大过后,他不觉得这个他应该做,你知道吗,他不会觉得说伤害这种小乘命,他会有什么需要自己负责的行为,结果他不不懂得,那我们没有办法诱发他这种爱护小动物的这一种自发性的话,那它长大之后,你看纵使很多学问,有很多学问的人,但是他是非常残暴的人,就是没有在教育当中诱发他们的那个醒觉自觉性。那这一点我觉得假如我们要度化人的话,你不用讲一大堆,你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修行,他是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人家,就是你只要看到他的行为,你就能够产生善行,而不是看到他,背向他。你知道吗,有些人是这样的,他看到他来,那影子来,影子来,就赶快背向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多多改进了,所以我们要如何诱发众生的善心乃至精进心,继续修行,或者来我们佛寺继续用功,那这一点其实是不教的,大德们应该要多多大家用功了,那至于第二大乘所说的方便,说方便教,这一点我们前一页已经讲过了。这种方便,就是不管是修净土的也好,修那个密生的也好,那这一些,天色深,或者到极乐净土那这些属于天正行的,那导师于太虚大师的说法都说过了,那看阿拉伯数字二,佛出人间主要为了教化人类,本意,就是希望由人嗔而带引众生去向佛道,即人成佛。那导师的用词就是用吉人成佛。那我们密教,都是用什么,极深有没有,有一点点不同。不是一点,是很大的不同,那由人嗔开始,13道开始做起,那屈辱于佛道,所以上个礼拜乃至导师在,很多著作,那是我们看181页底下的注解,太虚大师的说法,这个人嗔正法,这是比较粗体字的地方,倒数第四行,太虚大师说,一者人嗔正法,那修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那这个是太虚大师认为说我们这种时代,应该是先就是修圆满自己的人格,然后再来说,修大乘行,给给人觉得说我们自己人做得不错的话,那这一种身教,这一种言教,比我们讲再多写再多还有意义。,那天暑假,那天暑假八月多的时候,其实我的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我。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那我有带他找一两位熟悉的朋有了。在台北。很巧的,因为那时候刚好遇到台风。天。所以,我们去很多地方都是被台风追,但是都没有追到我们,你知道吗,比如说我们去清净农场下来了,台风才到这样,所以风车还有看到了,不过就是当最后一站。我母亲要回去马来西亚的时候,就是在新竹有一个发有请请我们吃饭,那这个法语就问我母亲说,不是,你你小孩子,你让他出家,你现在也让他在台湾,你觉得你,你觉得你自己觉得,有什么感觉吗,。我妈妈就讲了一句话,我是觉得很安慰。他说,我现在觉得很放心,很放心。他说,我来到台湾后,看到那么多人对我的孩子那么好,所以,他说他很感动。这样,那我自己觉得,说真的,不管你常时常打电话回去也好,你时常回去看他也好,不如,我处在我身处在这个地方,那如果我的家人来到这个地方,觉得我在这里都非常安稳,那非常平安的话,那还好过我说再多话那他这样子的一种放心,以后我不用省很多电话钱,不用打电话回去报平安了,所以都好,谢谢很多为发有们的帮忙,虽然我们来到台北两天,都是有这样子的笑话,就是来到两天有不同的法有招待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讲说,我们要去猫空,我们要去101讲,当吃饱饭的时候就下大雨,什么都取消了。非常好笑,两天都是一样,你知道吗,所以,让我们见识到无常是什么,不过大家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就是因为老人家,其实他只要看到我们,就是你有这样子的发心中,纵使没有成为现实,没有时间出来,但是你有这样子的心,他们就非常安慰了。真的老人家就很安慰了,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带到他去101上面,他才觉得说有到过那个地方,那个不重要了,老人家有老人家的需求了。然后我们继续182页,那这个地方我要一气呵成,就要先把它讲完,因为他的结论是在185页上面这个地方它文字比较多,但是他的观念,没有很难。观念没有很难。182页,我们来看丙山成佛的种姓,那导师在著作里面有跟我们讲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句话,让无心无量的众生感到安慰,你们有没有觉得,假如说有智慧的人才能够解脱,那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我们抓到了救生圈了。,那这句话也是经典里面的话。那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怎么解释。佛性是什么,第一,佛性有两种含义,第一个是佛的体性,这是通俗说,第二,是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因缘,这个是甚深义。什么叫做佛的体性,就是成佛要有成佛的特质,就是说好像我们要在要拿到精子,假如矿物里面没有金性的话,我们是不能提炼出精子出来的。那人如果他没有决心的话,他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的人想了解吗,所以每一种众生,每一种物质,它本身有这样子的特性,那就是叫佛的体性。当然考导师在在这里有提到说以科学进步的时代来说,你看导师,真的非常注意这种时代的语言。非金属的物质也可以化合为同样的金属,大家应该有听过,我好像我好像在新闻上有看过,说现在好像流行把那个骨灰弄成钻石,好像有,弄成钻石,所以你看那个是那个是什么东东,他怎么可以提炼成像我们戒指的钻石那么漂亮,就是非金属的东西,但是它应该是有掺了一些化学的东西,它就变成金属,那导师说这个这个不重要,真正重要就是说众生,它应该有这样子成佛的体系,修行过后,经过提炼过后,那他就能够成佛,这个本有佛性的教唆,是一般人所能够信解,最通俗的学派,所阐发的,那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大家都能够吸收的了这一点。第二个,成佛的可能性,这一点,是我们比较少接触的,那导师先引用《法华经》所说的一句话,就是诸佛两足尊,就是我们释迦牟尼佛,两足,两足就是两个角,最尊贵的,我们的佛知法常无性,知道法,常无性,这个无性,就是空,这个无性这两个字,就是空性,知道诸法都是长空,佛种从缘起,这种成佛的种子,他是从因缘而有的,你发心它就播下去了,你修行,他就慢慢会成就。那事故说一乘。那我们来看为什么说,佛性可以分成两种,礼佛性还有行佛性,大家可以在那个经文,刚刚念过那个经文,你稍微标一下,知法常无性,那个空,空性,那个是礼佛性,礼呀,礼佛性,佛种从缘起那个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种,这个是行佛性,一个是礼佛性,一个是行佛性,那它的含义是什么,就接下去要解释的了。刮胡一礼佛性,这是理,行佛性,是四项,一个是理,一个是四象。理,导师在这里简单的解释说,一切法它都是无自性,都是空。那假如他不是本来就是空的话,那它不可能就如果它是不不是空的话,它不可能就是有所改变。那换句话说,假如一切法都是本来都是如此,都是有自信的话,那凡夫永远是凡夫,因为他是有自信,有凡夫的自信永远不能成为圣人。展览永远是展览,那我们都知道展览它可以变成清净,凡夫才可以修为成圣人,所以,一切法它是无有自性,本性空集,那因为这样,通通一切众生,一切法,他都有,内在,都存有这一种无自性空的话,它就是有理佛性。这样了解吗,好好,我们来看下一页,183页看第二段。这种法空性就是可防,可胜,可染,可敬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说一切已有空一故,因为这种空义,一切法得成。这是非常著名的中论的一句话,空性为佛性的生意就在此。那因为一切东西,一切事物,一切人,一切有情都是空性,所以它就有它的改变的可能,就是有成佛的可能性。那这一种成佛的因要因,导师说它是便利切法,所有的一切法,有情无情,当然是真特别特别针对有情。这一种空性,它是跟迷惘不相应,反而,是跟无漏清净的功德相应,所以嗔它为礼佛性。礼佛性。那什么叫做行佛性,刮胡二这个是在四象上来说,就是我们重视每一个有情,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每一样事物,它都有这样子的空性本质,不过如果他没有发心修行的话,它是不可能证果的。所以行佛性,就是在思想上,他是要培养成佛的种子,也就是实践菩萨道,或者是修行,这样子,才能够去入于解脱。所以那种修行发心成佛的阴性,唯识学者嗔它为法界等流,闻熏习那《法华经》嗔它为佛种从缘起。所以这个佛种,就是菩提的心种,是从缘而生。什么缘,缘起而生,就是你他没有缘,你让他记住缘,他已经有缘,你让他更加的清净。所以你看我们没有这样子让自己引发菩提心的因缘,我们就要去参加一些共修,参加一些文化,让自己一世了的那一种良心,那种良知,那一种善心,找回来。所以为什么说佛种从缘起,就是这个因缘的东西就是这样,你去创造它,它就有,你去改善它的,就会进步。假如你都不理他的话,你就一直听麻木不仁的话,他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这种缘起性,假如我们积极的话,它是会带领我们去入于圣道。Ok ,我们看行佛性的第三行,这里应该要切下来为小姐。为小姐就是行礼佛性跟行佛性的小结。一切法空性,唯可能成佛的理性,这个就是礼佛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多闻熏习,那可能成佛的行性就叫行佛性,当事理一致,到底又是什么含义,这两者如果配合起来看的话,导师的解释说,如不是缘起就不是空,假如不是空无自性,也就不会是缘起的了。那因为是缘起,所以他没有自信,那佛在做道场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开始。那观无明行等等十二只虚空无尽,就是无有自性,那这是菩萨的不公妙观,这是菩萨的观法,我们继续看184页,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生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再来我们看两种佛性的差别。第一个礼佛性,是曰空性来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佛性,就叫礼佛性,行佛性,这个就不一定了,他是代言而说,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大乘的法种是菩提心,那假如你有发菩提心,那个就是有行佛性,所以发菩提心,那就是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无量的功德,那这个就是行佛性的开端,就发菩提心。那行佛性里面,它又分成两个,就是下面的 a 跟 b ,性种,性种欣慰,习种性味这两种。第一个什么叫性种欣慰,就是以见佛闻法的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的佛性,就好像我们播种,那菩提心一发,一引发永远成佛的因,永为成佛的因缘,那这是不会失去的人。这一句话,我们到下下一次上课,会提到,菩萨戒是以菩提心为本,你只要发了菩提心,就等于你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是不管你有没有持守在菩萨戒,到你成佛都不会失去。所以这是这句话,菩提心一发起,永远可以成为我们成佛的因缘,他是不会失去的,他是不会失去的。你不要说我发了菩提心,改天,你说师父这菩萨太累了,我要把这个菩提心收起来,我先修八正道解脱再说。那以大乘佛法来讲,你只要发过,它就是永远存在有这样子的意思的吧。但是,导师说这不能说是本有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依发心的因缘而熏习而成法界等流的文讯息,它不是本有的。B 习种性位是什么意思,有了菩提心种,那就依佛性而渐渐修法,是佛种清净功能,由下沉中,由中承上,就是由下品的了变成中品,或者中根性,由中根性变成善根性,那大乘的功德技能不断学习,真正成为名为习种性。那讲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归纳了,就是理佛性和行佛性。礼佛性就是空性,行佛性,就是实践发心。那行佛性又分成两种,性种性味,还有习种性味。性种性味,那就是发心一发心熏习而成的,习总欣慰,这种行为,就是发了心过后还不能停止在那里,是要慢慢慢慢修,让自己由下成为,由下根成为中根,有中根成为善根,慢慢渐进,我们回头来看一些重点,我们看一下183页。183页注解第一行,导师说龙树菩萨不承认是先有佛性,就是本有佛性。龙树菩萨不太承认佛性,假如先有的话,应该是因中有果,这是榕树所透彻的真正的性空论者,他是提倡一切法性空,待缘而成下一行后面第三行后面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性空的缘故,然而星空并不能决定你成佛,还是由因缘而定,假如你不修的话,永远都是凡夫,那我们来看那下面,第二,印顺导师的中观经论那个地方,基本上他这一段,最主要要讲的就是一切法,他没有定性,没有自信,他都遇到因缘,它能够改善,只要凡夫发心,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久久讯息就能够成佛。那《法华经》这里的这一句话,我们来看一下《法华经》卷一,这个,也是我们前面所提过的经文。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我们看第,从这个经文数下来三行比较出题的字,比较黑的字,你看一下,信不过是缘起法中有没有看到,信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即习见前,渐渐成为强而有力的作用,这个叫做性,而有,非此不可的趋势。所以性,就是它的一种佛性。那什么叫佛性,它是说你已经累积那种要成佛的那一种习性,已经强到你自然就会屈辱于圣道,你累积到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功德,那你自然就是非成佛不可得了。假如你具备,水到渠成所以导师继续说,常人不知道缘起,那执着自信有,所以,将即见成性的本性,为本性。或者,习性以外别立本性,性,虽然它是治而反而如是不变,不过它是相对的,能在未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或者是未有另一极其诚信的时候,它是可以维持必然的性质,还有他的形象,这个应该不会很难吧,,那它的相对的说法是在184页,补充他刚刚那个说法,在184页,注解30,注解30,我们看一下注解30也是中观经论,导师纵观经论,《大智度论》卷67有提到说四象极其诚信,譬如人嗔,若其不已,则成恶性。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特质,它是由九九或者渐渐地养成习惯而变成自己的性格。所以这里大大致度论的 pp 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喜欢喜欢嗔心的人,他是日以继夜的形成这样子的性格,所以他就变成恶性。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恶的,他是他的环境所使然。像有一个外国的报道,他有报道说有一家人,有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个,全部都28,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位坐过牢。坐过牢。就是假如说一个家庭里面有这样子的一种习气的话,它会影响他的后代,影响他身边的人。所以这种习气他是慢慢累积而成的。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很会画画的画家,他刚开始画的时候,他是画什么,画上帝,上帝,他画上帝,然后画得非常的像,那有一个人看过后,就觉得说哇画得太好了。那你知道,好像后来这个画家因为他画得太好了,他就变成非常富裕,非常富有过后,他就生活就非常的放荡,放纵,那钱花光了,那就做坏事,那就被拉到了什么,被拉到去坐牢判死刑,那跟他买画的这个人,有有一次有姻缘,好像就是到监狱里面去,是不是,他是在去要找一个,他不是,是一个画家,看到一个人,一个对对对,一个画家,他在找一个上帝来,一个人像上帝的来画,那他就找到一个,长得非常的庄严的人,他就请他来当我的模特儿,给他化成上帝那因为他当他的模特儿赚了非常多钱,他就这个这个模特儿,他就出去乱花钱,乱搞,所以就到监牢里面去了,判死刑。那这个画家,他想画一个那个地狱相,魔鬼像,因为有上帝,要有魔鬼所以,他就到监狱里面去找最适合的面貌,他找到找到这一个人,他就说,这个,这个,这个坏蛋,他的样貌最像魔鬼,那跟他在画的时候,那个人,就流眼泪了,流眼泪。那个画家就说,为什么你要流眼泪,有人跟你画像不是很好。他就说出这个来,他说,几年前,我就是你画的上帝,现在,你要画魔鬼,进来会还是找找到我。所以这个故事它最主要要阐述就是我们的习气跟我们的环境,它是影响一个人很深的。你看有一些人,他是非常厉害算人的人,你看他的家人,他的环境都是这样,他会跟你算了一分一毫,他会不会吃亏给你的,所以我们看导师的白话解释,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初或是善,或是恶,或是贪,或者嗔这个就是像如不断地起坐,酒后,会养成什么性格,诚信,等到习以诚信,那常人不了,你以为本性如此,所以佛说众生有贪心,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这都是九九极其诚信,不是说他先天就有这样子的定性。那就好像,下面你看《大智度论》也有引导导师也继续解释说,倒数第二行江山易改。什么,秉性,本性难移。那就好像,在禅宗有一个这样子的小故事。禅宗,那有一个宗师,他快要往生的时候,门徒们都跑到他身边来,那有一些就是在哭,有一些就是说,师父,你有什么交代我,那你不在的时候,那我可以帮你处理,那很多人就在旁边就要哭了,就在哭了,不舍得师父离开,那有一个徒弟,就有一个侍者,就代表说话,然后师父你可不可以跟我们最后的开始,那你往生过后,我们,就是大家就有所依循。那这个禅师就说你觉得我往生,我死了过后会去哪里吗,你觉得你没哭得那么可怜,你,你觉得我会去哪里吗,我们你看到一般人,都是会想到人死为鬼的,那中国人的观念,都是这样,假如我们的亲人,假如我们的师父,往生过后是到极乐世界,是到了佛国世界去,或者,是解脱了,你哭好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如果是知道我们自己的修持,或者我们的亲人,他是往深山去的话,那应该要敲锣打鼓庆祝一番,因为他修修有所成,那不应该都是用哭的。,那这一种习以诚信的这一种,习惯性,其实要慢慢累积成我们的习惯,这个是要透过学习。学习的话,我们要回到行佛性那个地方。行佛性在183页,行佛性大家看一下,行佛性第一行不是有提到说为是学者,有提到法界等流闻熏习是成佛的种子,有没有,我们看一下注解26这一段很重要。什么叫闻熏习,就是多闻熏习。什么意思,就是法界,它是清净的因,我们希望获得的是无分别的字,就是果,因跟果它都是真实的。所以闻熏习的这一种习惯的这一种内容,应该也是真实的才对。因为我们听的法是真实的,我们希望证得的无分别字也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所以,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也属于真实性。那这种阵法,这种多闻熏习,为什么不属于片剂所执信,或者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性是希望展览遍计,所执性,是颠倒之音。而我们现在所听闻的正法是真实法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然是世间,但是它能够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字,带领我们误入诸法的真实性,这与平常有肉无肉的观念略有不同。导师说,一个是向生死流转的片剂,依他性的路走去,一个,是向出世间真实性的路走去。所以就是在这向生死流的心中发生一个向清净真实性反流的动力,渐渐把他拉转回来,这个就是文讯息的力道,那假如我们不经过这种多闻正法的讯息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拉回来我们自信见的这种错误。,所以,我之前就是,我上学期有有给大家一本书,,就是如理作意,那我在因为这次暑假要讲很多次。那我在马来西亚有讲一次,还蛮简单的,讲得很简单。那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是不是你们可以去拷贝,那要给谁比较好,班长是谁,你来负责,需要的人再跟他登记,那你再看要怎么处理。那上个学期给大家看的那个就是我的那本书。如理作意的话里面,就是我所有提到这种文学系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唯识学里面,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词,叫做寓言,我们语言都是用口讲出来的,语言,用口讲出来的。但是他这一种语言,是意念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想法,在微信里面有这样子的特殊的用词,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假如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语言的话,一定是跟什么,自信见有自信。相应的那佛法里面要让我们多闻熏习,我们多闻佛法所让我们产生的这种语言,那是能够让我们体会什么是无止境,刚好跟这个是相反的。所以我们如果我们听闻的佛法,常常要让自己的意念,产生一种影像,成为我们的一员的话,它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假如我们多闻过后,再经过如理思维,如你的作业过后,我们会对佛法产生一种预言,这种预言,就是一种道理在心里面建立。简单讲,比如说无常,无我这种道理,假如在心里面生根的话,以后我们处对任何境界,我们会用这一种我们所听闻佛法而产生的语言来实践这一种阵法,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语言假如我们转换的越多的话,那是能够让我们从展览转到清净的。虽然导师在里面有说,虽然在学习佛法的当中,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请问我们是不是反复,是不是世间事,还是世间,但是他只要我们愿意这样子做,那这一种文学习,它就是红色的,它是有意义的,它是佛法的,那它就是会超向于什么,出世间出世间。那假如我们不去让这一种相应于佛法的出世间的预言建立的话,那永远都没有转凡成圣的可能,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听闻佛法的那种意念转换成自己的意念,里面的语言,就是我们建立的这种种种的名相案例,假名安利等等都好。但这种预言假如不能够在我们生命里面产生作用的话,它是不能够引导我们渐渐增进,到达清净无漏的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转换我们凡夫具有的预言,让佛法渗入到自己的自信,改变,自心见的无明,所以我们听闻后的听闻佛法后的闻讯息,那是能够作为我们修道的标准,还有证果的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文学习这种行佛性,它是要由听闻佛法或者是见闻佛法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开始,也就是我愿意接受,我愿意实践,我愿意发心。那当然第一步就是一般我们讲的你就是要规定三宝,开始持守五戒,那如果是大乘法的话,我们下一次上课会提到。开始你如果真的想做大菩萨的话,那就要开始要实践菩萨戒,修菩萨戒,因为你只有开始做了才是行佛性,否则永远都停留在礼佛性,这样明白吗,,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到这里。</big>
<big>28B好,我们也要继续上课,那刚刚下课有一个同学来跟我。就是请问说希望我跟大家稍微介绍一下,就是因为之前有提到说我们不同的根性,其实也可以休学性信愿法门,慈悲法门,智慧法门。那如果是说我们本身还比较像发心人的话,那假如我们要送的经,送或者是自己,你是哪一个法门怎么根性的人都没关系,但是我很想送,或者是用功在我自己这个相应的菩萨,或者这一尊佛相应的这种法门里面。就是像文殊普贤,请问我们要送我们要送什么经,文殊跟普贤。普贤十大愿,普贤,普贤大恨,普贤菩萨就是那个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那华严经有没有谈的,文殊菩萨有吗,有没有,有,最后的时候一定有的。为什么,因为华严三圣就是有文殊和普贤,如果没有文殊菩萨的话,那不可能叫华严三圣。所以如果你们一定要就是,有华严跟普贤,文殊跟普贤都在的经的话,就是华严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严经,那观音菩萨,妙法莲华经。那假如我们是想学般若法门,金刚经,心经,还有,就是波尔金,就是 b 瑞金,对呀,我们通常都是这样,像。像我自己,其实我从小到大就是很很喜欢观音菩萨,我也是很喜欢画,我自己会画,我要画观音菩萨。那长大过后,我就就是自己也喜欢礼拜观世音菩萨,那自己慢慢读佛学院或者出家过后,,好像觉得虽然还是非常恭敬观音菩萨,但是自己开始很想学般若法门,所以我们现在包括台中,我所认识一些法师。如果是说我们有形象认识,像龙树菩萨这一种,大致都认这种思想,或者波尔金第一种属于智增上的菩萨,我们平常,我们不可能24小时,或者是,除了时间睡觉时间扣掉了,我们有空就就拿这个这种书来这样看,来研究做笔记,我们没有整天做这样的事,那有时候我们累了,或者是想自己让自己就是诵诵经的话,那我们就可以拿 b 瑞金来送布瑞金。像我最近也是,我自己请到一本小品波尔金,小品波尔金,那你有空的话,就是就是送一瓶一瓶一瓶一瓶送现在的印刷,有一些印得非常好,要是大大个最好的了,就是,远远都看得到,这样就是拿来送,送得很欢喜的京剧,还可以发现起来,因为是自己的书所以假如我们想多了解《大智度论》这一种,真的可以拿 b 瑞金来送,那布尔金来送,因为大多人讲的甚深。同意,你没有了解博瑞经很透彻,其实你光是读《大智度论》,我不见得我们能够了解得很透彻的。所以像心经金刚经这一种,它是有相辅相成。对于大家对人的理解。所以大家有空的话,可以这样子去尝试,因为我们在我们年轻出家,都是有一个本钱,就是可以可以就是跟一些一些法门慢慢的练习,慢慢的就是跟他考验一下,看看自己适不适合,像我自己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我很想改掉,中午不要休息这个习惯,中午不要午休。所以我那时候在读研所的时候,我们研究所是一个人一间房间,以前前面的六年,一到初级部三年,高级部三年,六年我们都是睡通铺的,就是大家睡在一起的牛叫什么叫都很大声,房间里面什么人都有了,所以前面的六年,我们都你摸我,我模拟和模拟器都磨得很好,那第七年我就进入研究所,研究所过后,他就独立一间房间,那我就自己跟自己发言说,我自己要好好的,改掉午睡的时间,那这个习惯,所以我吃饱饭了,经进行过后,我就回到房间,然后就就是拿起你知道我拿起什么来送吗,我拿起波罗波罗蜜来送。就是你就是因为我们两点上课,就是大概十二点半开始送送送送到一点半这样一点半两点大概我的以我的这样子我们中文不是很好吗,调整以我中文这样子念大概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一卷一个小时就可以就可以念完了。当然你要很详细的分辨它的义理会比较慢一点。但是如果是说你是这样送过去的话,其实一卷大概一个小时就可以了,不会用很久的时间,那就是你每天送一卷的话,送一瓶的话,其实慢慢自己也比较会有多一些认识了。对,玻尔金。那当然我们如果是说要借助这些方法来,就是调整自己的身心的话,有时候我们很累,拜佛,什么都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继续自己法门的修持,那这一些因为他是同类我们说,你修般若法门,你是自自尊上的人,那假如你在诵读《般若经》,书写《般若经》,这些都有帮助我们对智慧增上这一部分的加强。那这一些是公布唐卷的,,我们继续看181页。刚刚有提到说导师非常这个地方其实不是很难,这个寄送就是教法有益,除了众生根性,还有,,性向不同,还有就是教法个别就是就是有大乘法,就是有分直入还有回路两种。以大乘法来说,什么叫直入,就是直接单刀直入的时间,有凡夫直透到成佛的法门。第二个回路,我们可以说就是,转一个圈,还是可以回到成佛的境地,这一些方便,回入的法门,就是类似之前所讲的,以先修声闻嗔型,或者是天 型的,都可以,那这些就属于回路,他修过后,再回到菩萨到来,也可以。那如果是直入的话,就是最后一种,我们前一页所讲的最后一种,有人嗔直接趋入佛道的那个就是直入,其他两种就属于回路,大家如果要清楚的话,就是看181页底下有一个图表,有没有画线的那个图表,回路跟指路,那这一点我想,看。其实表格,很奇怪,表格每一种的表达都有不同,你看下面有两个表格假如我给你们选的话,你会比较喜欢上面那个表格。方方那个还是喜欢下面画线条那个,喜欢上面的举手,喜欢下面的举手,下面那个是导师画的,上面那个是我画的,你们比较喜欢我画的,还不错,很安慰。其实,我跟你讲,如果是我,现在我自己,因为我们预习很多遍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其实导师画得比较好。你知道为什么吗,你知道为什么吗,哪一个不同,哪一些不同,哪一个地方很明显的看得到不同,交错的地方,虚线的地方你看得到吗,,这个是我画的那一种表格,方方那种表格是没有办法表达的。那这一点就是就是我们你你我们任何你做任何东西都一样,它有它的局限性。那你如果是你取我画的那一种表格,它是一目了然,有没有,他不会歪曲你的视线,它是就是 aaa 全部都是 abbb 就是全部 b 这样你会非常的视线非常的清楚,答案非常清楚,但是他就是没有办法做到,就是,就是交错的地方。为什么说交错这个地方导师这样子表达很有很有好处,就是不管你修哪,你是回路或者直入,你修身文行,天 行,人嗔行多好,你都要具备,智慧,慈悲之信愿你都要具备。这三个只是偏重,不同偏重导师用实线,黑线黑的线来表达,但是你不能偏废,那两种桃子用虚线有没有看到,所以你看,这是很有意思的表格,所以,有时我们看东西就是人家说,懂得的人,就看门道,大家要学习这个,看得比较深入一点,那我们回到本文来看的话,我先讲一些重点就好,这个地方上面第一去入大乘的教法,那这个不会很难看。阿拉伯数字二的地方,我有发现,就是佛佛教的教法,大乘的教法,他有分时说跟方便说,那发现的地方导师有特别特别有强调说佛教的方便教方便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什么,因为不是每一个众生都那么劣根,都直接跟他讲诸法空相就好。我们如果都是这样子来要求众生的话,你永远都做不了几个众生的,你读不了几个的,因为没有人像我们那么高程度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办法,要用什么,用方便教来优化。有没有,接下去一句不是说,要优化众生去入佛道,这个优化这个字。这个这个字中国字非常好。你看我我写我刻意写在黑板上。这个 u 一般我们如果光看这个单字的话,这个 u 它有好有不好的,那你配这个像导师所讲的诱发或者优化的话,它是比较好的意思,正面的,如果你是那种引诱,那怎么就不好了,但是这个中国字很奇怪,你喜欢哪一个意思,你都可以用联想了,你知道吗,那天我在员工我们全国论文发表会,我有去当主持人,那我去当主持人,其中有一个教授,非常好玩,他他是留学美国,但是我不晓得他中文程度如何,他是留学美国,那我我知道有一个学生他写的论文,他用的一个字眼,就是第二个字窥探那是亏吗,窥探,那我们我们就直接题目说,以《大智度论》来窥探什么什么,这样,这个字眼如果你配后面窥探的话,它就是正面的,窥探什么主题,这个教授你知道他问什么问题吗,他说你不可以用这个亏,因为亏,他可以有偷窥,我们全部人都傻在那里,一个一个大教授他可以,他可以这样子解读人家的这个题目,他说你不要用这个字,这样我们撒在那里。所以你说一个字。中文字,他本来就是那么奇妙了。你说这个 u 你可以也改把,你也可以改导师的书,你可以改很多了,这样的这个 u 也不好。引诱人家,引诱众生,这样不好。所以不要用这个字。所以我们其实如果真的懂得导将佛导师这里所讲的佛讲的方便教,它不在于这种表象,只要他刚好能够令众生,那引发他的善心,向上的心继续修行,这一点是非常值得的。所以你看那个发现的底底下,小陈虽然他他有修正到了一个阶段,但是佛,有这样子的善巧方便,让他们自己发觉自己有所不知,有所不能,有所不敬。然后,能够愿意接受佛的教化,回向佛道。这一点来讲,我觉得我们弘扬佛法的人,乃至大家学佛,佛应该要有这样子的一个一个信念,就是我们说法,或者是我们要教导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好有,我们的朋有同事学佛,我们假如你我们懂得不够深入,没有多少把子刷子,我们没有办法引发别人的兴趣,我们只可以讲说你这个业障深重,叫你来听课你都不来了,我看你都是就是点点灯好,消灾一下,这样我们不会说像佛,像佛这一种,慈悲就是引发众生自己觉得自己要想继续学习,所以我自己在我以前我我在国小教过书,教过小孩子,那我就有发现,那些国民教育它有一些教材,就是有这样子的一个作用,但是它也有这样子的一个不足,就是我们会规定很多类似借条的,就是要你这样的小孩子,你不可以杀小动物,你不可以什么,但是小孩子长大过后,他不觉得这个他应该做,你知道吗,他不会觉得说伤害这种小乘命,他会有什么需要自己负责的行为,结果他不不懂得,那我们没有办法诱发他这种爱护小动物的这一种自发性的话,那它长大之后,你看纵使很多学问,有很多学问的人,但是他是非常残暴的人,就是没有在教育当中诱发他们的那个醒觉自觉性。那这一点我觉得假如我们要度化人的话,你不用讲一大堆,你就是为什么有一些修行,他是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人家,就是你只要看到他的行为,你就能够产生善行,而不是看到他,背向他。你知道吗,有些人是这样的,他看到他来,那影子来,影子来,就赶快背向他,那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要多多改进了,所以我们要如何诱发众生的善心乃至精进心,继续修行,或者来我们佛寺继续用功,那这一点其实是不教的,大德们应该要多多大家用功了,那至于第二大乘所说的方便,说方便教,这一点我们前一页已经讲过了。这种方便,就是不管是修净土的也好,修那个密生的也好,那这一些,天色深,或者到极乐净土那这些属于天正行的,那导师于太虚大师的说法都说过了,那看阿拉伯数字二,佛出人间主要为了教化人类,本意,就是希望由人嗔而带引众生去向佛道,即人成佛。那导师的用词就是用吉人成佛。那我们密教,都是用什么,极深有没有,有一点点不同。不是一点,是很大的不同,那由人嗔开始,13道开始做起,那屈辱于佛道,所以上个礼拜乃至导师在,很多著作,那是我们看181页底下的注解,太虚大师的说法,这个人嗔正法,这是比较粗体字的地方,倒数第四行,太虚大师说,一者人嗔正法,那修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方是时代的所需。那这个是太虚大师认为说我们这种时代,应该是先就是修圆满自己的人格,然后再来说,修大乘行,给给人觉得说我们自己人做得不错的话,那这一种身教,这一种言教,比我们讲再多写再多还有意义。,那天暑假,那天暑假八月多的时候,其实我的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我。我的母亲,有来台湾一趟。那我有带他找一两位熟悉的朋有了。在台北。很巧的,因为那时候刚好遇到台风。天。所以,我们去很多地方都是被台风追,但是都没有追到我们,你知道吗,比如说我们去清净农场下来了,台风才到这样,所以风车还有看到了,不过就是当最后一站。我母亲要回去马来西亚的时候,就是在新竹有一个发有请请我们吃饭,那这个法语就问我母亲说,不是,你你小孩子,你让他出家,你现在也让他在台湾,你觉得你,你觉得你自己觉得,有什么感觉吗,。我妈妈就讲了一句话,我是觉得很安慰。他说,我现在觉得很放心,很放心。他说,我来到台湾后,看到那么多人对我的孩子那么好,所以,他说他很感动。这样,那我自己觉得,说真的,不管你常时常打电话回去也好,你时常回去看他也好,不如,我处在我身处在这个地方,那如果我的家人来到这个地方,觉得我在这里都非常安稳,那非常平安的话,那还好过我说再多话那他这样子的一种放心,以后我不用省很多电话钱,不用打电话回去报平安了,所以都好,谢谢很多为发有们的帮忙,虽然我们来到台北两天,都是有这样子的笑话,就是来到两天有不同的法有招待但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讲说,我们要去猫空,我们要去101讲,当吃饱饭的时候就下大雨,什么都取消了。非常好笑,两天都是一样,你知道吗,所以,让我们见识到无常是什么,不过大家大家也不要觉得奇怪,就是因为老人家,其实他只要看到我们,就是你有这样子的发心中,纵使没有成为现实,没有时间出来,但是你有这样子的心,他们就非常安慰了。真的老人家就很安慰了,不一定说你一定要带到他去101上面,他才觉得说有到过那个地方,那个不重要了,老人家有老人家的需求了。然后我们继续182页,那这个地方我要一气呵成,就要先把它讲完,因为他的结论是在185页上面这个地方它文字比较多,但是他的观念,没有很难。观念没有很难。182页,我们来看丙山成佛的种姓,那导师在著作里面有跟我们讲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句话,让无心无量的众生感到安慰,你们有没有觉得,假如说有智慧的人才能够解脱,那我们怎么办,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句话,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总之我们抓到了救生圈了。,那这句话也是经典里面的话。那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怎么解释。佛性是什么,第一,佛性有两种含义,第一个是佛的体性,这是通俗说,第二,是成佛的可能性,成佛的因缘,这个是甚深义。什么叫做佛的体性,就是成佛要有成佛的特质,就是说好像我们要在要拿到精子,假如矿物里面没有金性的话,我们是不能提炼出精子出来的。那人如果他没有决心的话,他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的人想了解吗,所以每一种众生,每一种物质,它本身有这样子的特性,那就是叫佛的体性。当然考导师在在这里有提到说以科学进步的时代来说,你看导师,真的非常注意这种时代的语言。非金属的物质也可以化合为同样的金属,大家应该有听过,我好像我好像在新闻上有看过,说现在好像流行把那个骨灰弄成钻石,好像有,弄成钻石,所以你看那个是那个是什么东东,他怎么可以提炼成像我们戒指的钻石那么漂亮,就是非金属的东西,但是它应该是有掺了一些化学的东西,它就变成金属,那导师说这个这个不重要,真正重要就是说众生,它应该有这样子成佛的体系,修行过后,经过提炼过后,那他就能够成佛,这个本有佛性的教唆,是一般人所能够信解,最通俗的学派,所阐发的,那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大家都能够吸收的了这一点。第二个,成佛的可能性,这一点,是我们比较少接触的,那导师先引用《法华经》所说的一句话,就是诸佛两足尊,就是我们释迦牟尼佛,两足,两足就是两个角,最尊贵的,我们的佛知法常无性,知道法,常无性,这个无性,就是空,这个无性这两个字,就是空性,知道诸法都是长空,佛种从缘起,这种成佛的种子,他是从因缘而有的,你发心它就播下去了,你修行,他就慢慢会成就。那事故说一乘。那我们来看为什么说,佛性可以分成两种,礼佛性还有行佛性,大家可以在那个经文,刚刚念过那个经文,你稍微标一下,知法常无性,那个空,空性,那个是礼佛性,礼呀,礼佛性,佛种从缘起那个成佛的种子,菩提心种,这个是行佛性,一个是礼佛性,一个是行佛性,那它的含义是什么,就接下去要解释的了。刮胡一礼佛性,这是理,行佛性,是四项,一个是理,一个是四象。理,导师在这里简单的解释说,一切法它都是无自性,都是空。那假如他不是本来就是空的话,那它不可能就如果它是不不是空的话,它不可能就是有所改变。那换句话说,假如一切法都是本来都是如此,都是有自信的话,那凡夫永远是凡夫,因为他是有自信,有凡夫的自信永远不能成为圣人。展览永远是展览,那我们都知道展览它可以变成清净,凡夫才可以修为成圣人,所以,一切法它是无有自性,本性空集,那因为这样,通通一切众生,一切法,他都有,内在,都存有这一种无自性空的话,它就是有理佛性。这样了解吗,好好,我们来看下一页,183页看第二段。这种法空性就是可防,可胜,可染,可敬的原理,也就是可能成佛的原理。所以说一切已有空一故,因为这种空义,一切法得成。这是非常著名的中论的一句话,空性为佛性的生意就在此。那因为一切东西,一切事物,一切人,一切有情都是空性,所以它就有它的改变的可能,就是有成佛的可能性。那这一种成佛的因要因,导师说它是便利切法,所有的一切法,有情无情,当然是真特别特别针对有情。这一种空性,它是跟迷惘不相应,反而,是跟无漏清净的功德相应,所以嗔它为礼佛性。礼佛性。那什么叫做行佛性,刮胡二这个是在四象上来说,就是我们重视每一个有情,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每一样事物,它都有这样子的空性本质,不过如果他没有发心修行的话,它是不可能证果的。所以行佛性,就是在思想上,他是要培养成佛的种子,也就是实践菩萨道,或者是修行,这样子,才能够去入于解脱。所以那种修行发心成佛的阴性,唯识学者嗔它为法界等流,闻熏习那《法华经》嗔它为佛种从缘起。所以这个佛种,就是菩提的心种,是从缘而生。什么缘,缘起而生,就是你他没有缘,你让他记住缘,他已经有缘,你让他更加的清净。所以你看我们没有这样子让自己引发菩提心的因缘,我们就要去参加一些共修,参加一些文化,让自己一世了的那一种良心,那种良知,那一种善心,找回来。所以为什么说佛种从缘起,就是这个因缘的东西就是这样,你去创造它,它就有,你去改善它的,就会进步。假如你都不理他的话,你就一直听麻木不仁的话,他是不会有所改变的。所以这种缘起性,假如我们积极的话,它是会带领我们去入于圣道。Ok ,我们看行佛性的第三行,这里应该要切下来为小姐。为小姐就是行礼佛性跟行佛性的小结。一切法空性,唯可能成佛的理性,这个就是礼佛性,依佛菩萨的教化,发心成多闻熏习,那可能成佛的行性就叫行佛性,当事理一致,到底又是什么含义,这两者如果配合起来看的话,导师的解释说,如不是缘起就不是空,假如不是空无自性,也就不会是缘起的了。那因为是缘起,所以他没有自信,那佛在做道场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开始。那观无明行等等十二只虚空无尽,就是无有自性,那这是菩萨的不公妙观,这是菩萨的观法,我们继续看184页,依此而成佛,佛也就依此而说,一生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再来我们看两种佛性的差别。第一个礼佛性,是曰空性来说,就是一切众生都有的佛性,就叫礼佛性,行佛性,这个就不一定了,他是代言而说,他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大乘的法种是菩提心,那假如你有发菩提心,那个就是有行佛性,所以发菩提心,那就是大乘的法器,能辗转出无量的功德,那这个就是行佛性的开端,就发菩提心。那行佛性里面,它又分成两个,就是下面的 a 跟 b ,性种,性种欣慰,习种性味这两种。第一个什么叫性种欣慰,就是以见佛闻法的因缘,发大菩提心,熏习成大乘的佛性,就好像我们播种,那菩提心一发,一引发永远成佛的因,永为成佛的因缘,那这是不会失去的人。这一句话,我们到下下一次上课,会提到,菩萨戒是以菩提心为本,你只要发了菩提心,就等于你受了菩萨戒,受了菩萨戒是不管你有没有持守在菩萨戒,到你成佛都不会失去。所以这是这句话,菩提心一发起,永远可以成为我们成佛的因缘,他是不会失去的,他是不会失去的。你不要说我发了菩提心,改天,你说师父这菩萨太累了,我要把这个菩提心收起来,我先修八正道解脱再说。那以大乘佛法来讲,你只要发过,它就是永远存在有这样子的意思的吧。但是,导师说这不能说是本有的,为什么,因为他是依发心的因缘而熏习而成法界等流的文讯息,它不是本有的。B 习种性位是什么意思,有了菩提心种,那就依佛性而渐渐修法,是佛种清净功能,由下沉中,由中承上,就是由下品的了变成中品,或者中根性,由中根性变成善根性,那大乘的功德技能不断学习,真正成为名为习种性。那讲到这里,其实就不难归纳了,就是理佛性和行佛性。礼佛性就是空性,行佛性,就是实践发心。那行佛性又分成两种,性种性味,还有习种性味。性种性味,那就是发心一发心熏习而成的,习总欣慰,这种行为,就是发了心过后还不能停止在那里,是要慢慢慢慢修,让自己由下成为,由下根成为中根,有中根成为善根,慢慢渐进,我们回头来看一些重点,我们看一下183页。183页注解第一行,导师说龙树菩萨不承认是先有佛性,就是本有佛性。龙树菩萨不太承认佛性,假如先有的话,应该是因中有果,这是榕树所透彻的真正的性空论者,他是提倡一切法性空,待缘而成下一行后面第三行后面一切众生有成佛的可能,因为每一个众生都是性空的缘故,然而星空并不能决定你成佛,还是由因缘而定,假如你不修的话,永远都是凡夫,那我们来看那下面,第二,印顺导师的中观经论那个地方,基本上他这一段,最主要要讲的就是一切法,他没有定性,没有自信,他都遇到因缘,它能够改善,只要凡夫发心,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久久讯息就能够成佛。那《法华经》这里的这一句话,我们来看一下《法华经》卷一,这个,也是我们前面所提过的经文。诸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我们看第,从这个经文数下来三行比较出题的字,比较黑的字,你看一下,信不过是缘起法中有没有看到,信不过是缘起法中由于久久即习见前,渐渐成为强而有力的作用,这个叫做性,而有,非此不可的趋势。所以性,就是它的一种佛性。那什么叫佛性,它是说你已经累积那种要成佛的那一种习性,已经强到你自然就会屈辱于圣道,你累积到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功德,那你自然就是非成佛不可得了。假如你具备,水到渠成所以导师继续说,常人不知道缘起,那执着自信有,所以,将即见成性的本性,为本性。或者,习性以外别立本性,性,虽然它是治而反而如是不变,不过它是相对的,能在未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或者是未有另一极其诚信的时候,它是可以维持必然的性质,还有他的形象,这个应该不会很难吧,,那它的相对的说法是在184页,补充他刚刚那个说法,在184页,注解30,注解30,我们看一下注解30也是中观经论,导师纵观经论,《大智度论》卷67有提到说四象极其诚信,譬如人嗔,若其不已,则成恶性。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特质,它是由九九或者渐渐地养成习惯而变成自己的性格。所以这里大大致度论的 pp 说,就好像有一个人喜欢喜欢嗔心的人,他是日以继夜的形成这样子的性格,所以他就变成恶性。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其实不是那么恶的,他是他的环境所使然。像有一个外国的报道,他有报道说有一家人,有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个,全部都28,一个大家庭里面有28位坐过牢。坐过牢。就是假如说一个家庭里面有这样子的一种习气的话,它会影响他的后代,影响他身边的人。所以这种习气他是慢慢累积而成的。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一个故事,就是说一个很会画画的画家,他刚开始画的时候,他是画什么,画上帝,上帝,他画上帝,然后画得非常的像,那有一个人看过后,就觉得说哇画得太好了。那你知道,好像后来这个画家因为他画得太好了,他就变成非常富裕,非常富有过后,他就生活就非常的放荡,放纵,那钱花光了,那就做坏事,那就被拉到了什么,被拉到去坐牢判死刑,那跟他买画的这个人,有有一次有姻缘,好像就是到监狱里面去,是不是,他是在去要找一个,他不是,是一个画家,看到一个人,一个对对对,一个画家,他在找一个上帝来,一个人像上帝的来画,那他就找到一个,长得非常的庄严的人,他就请他来当我的模特儿,给他化成上帝那因为他当他的模特儿赚了非常多钱,他就这个这个模特儿,他就出去乱花钱,乱搞,所以就到监牢里面去了,判死刑。那这个画家,他想画一个那个地狱相,魔鬼像,因为有上帝,要有魔鬼所以,他就到监狱里面去找最适合的面貌,他找到找到这一个人,他就说,这个,这个,这个坏蛋,他的样貌最像魔鬼,那跟他在画的时候,那个人,就流眼泪了,流眼泪。那个画家就说,为什么你要流眼泪,有人跟你画像不是很好。他就说出这个来,他说,几年前,我就是你画的上帝,现在,你要画魔鬼,进来会还是找找到我。所以这个故事它最主要要阐述就是我们的习气跟我们的环境,它是影响一个人很深的。你看有一些人,他是非常厉害算人的人,你看他的家人,他的环境都是这样,他会跟你算了一分一毫,他会不会吃亏给你的,所以我们看导师的白话解释,我们的思想行为起初或是善,或是恶,或是贪,或者嗔这个就是像如不断地起坐,酒后,会养成什么性格,诚信,等到习以诚信,那常人不了,你以为本性如此,所以佛说众生有贪心,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这都是九九极其诚信,不是说他先天就有这样子的定性。那就好像,下面你看《大智度论》也有引导导师也继续解释说,倒数第二行江山易改。什么,秉性,本性难移。那就好像,在禅宗有一个这样子的小故事。禅宗,那有一个宗师,他快要往生的时候,门徒们都跑到他身边来,那有一些就是在哭,有一些就是说,师父,你有什么交代我,那你不在的时候,那我可以帮你处理,那很多人就在旁边就要哭了,就在哭了,不舍得师父离开,那有一个徒弟,就有一个侍者,就代表说话,然后师父你可不可以跟我们最后的开始,那你往生过后,我们,就是大家就有所依循。那这个禅师就说你觉得我往生,我死了过后会去哪里吗,你觉得你没哭得那么可怜,你,你觉得我会去哪里吗,我们你看到一般人,都是会想到人死为鬼的,那中国人的观念,都是这样,假如我们的亲人,假如我们的师父,往生过后是到极乐世界,是到了佛国世界去,或者,是解脱了,你哭好像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如果是知道我们自己的修持,或者我们的亲人,他是往深山去的话,那应该要敲锣打鼓庆祝一番,因为他修修有所成,那不应该都是用哭的。,那这一种习以诚信的这一种,习惯性,其实要慢慢累积成我们的习惯,这个是要透过学习。学习的话,我们要回到行佛性那个地方。行佛性在183页,行佛性大家看一下,行佛性第一行不是有提到说为是学者,有提到法界等流闻熏习是成佛的种子,有没有,我们看一下注解26这一段很重要。什么叫闻熏习,就是多闻熏习。什么意思,就是法界,它是清净的因,我们希望获得的是无分别的字,就是果,因跟果它都是真实的。所以闻熏习的这一种习惯的这一种内容,应该也是真实的才对。因为我们听的法是真实的,我们希望证得的无分别字也是真实的,不是虚妄的。所以,就是佛陀的等流正法是真实性的,等流也属于真实性。那这种阵法,这种多闻熏习,为什么不属于片剂所执信,或者是依他起性,因为依他起性是希望展览遍计,所执性,是颠倒之音。而我们现在所听闻的正法是真实法性的,等流闻熏习又是正法的熏习,所以虽然是世间,但是它能够引发真实性的无分别字,带领我们误入诸法的真实性,这与平常有肉无肉的观念略有不同。导师说,一个是向生死流转的片剂,依他性的路走去,一个,是向出世间真实性的路走去。所以就是在这向生死流的心中发生一个向清净真实性反流的动力,渐渐把他拉转回来,这个就是文讯息的力道,那假如我们不经过这种多闻正法的讯息的话,我们没有办法拉回来我们自信见的这种错误。,所以,我之前就是,我上学期有有给大家一本书,,就是如理作意,那我在因为这次暑假要讲很多次。那我在马来西亚有讲一次,还蛮简单的,讲得很简单。那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是不是你们可以去拷贝,那要给谁比较好,班长是谁,你来负责,需要的人再跟他登记,那你再看要怎么处理。那上个学期给大家看的那个就是我的那本书。如理作意的话里面,就是我所有提到这种文学系的一个重点,就是在唯识学里面,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词,叫做寓言,我们语言都是用口讲出来的,语言,用口讲出来的。但是他这一种语言,是意念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想法,在微信里面有这样子的特殊的用词,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假如我们凡夫,我们凡夫的语言的话,一定是跟什么,自信见有自信。相应的那佛法里面要让我们多闻熏习,我们多闻佛法所让我们产生的这种语言,那是能够让我们体会什么是无止境,刚好跟这个是相反的。所以我们如果我们听闻的佛法,常常要让自己的意念,产生一种影像,成为我们的一员的话,它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假如我们多闻过后,再经过如理思维,如你的作业过后,我们会对佛法产生一种预言,这种预言,就是一种道理在心里面建立。简单讲,比如说无常,无我这种道理,假如在心里面生根的话,以后我们处对任何境界,我们会用这一种我们所听闻佛法而产生的语言来实践这一种阵法,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语言假如我们转换的越多的话,那是能够让我们从展览转到清净的。虽然导师在里面有说,虽然在学习佛法的当中,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请问我们是不是反复,是不是世间事,还是世间,但是他只要我们愿意这样子做,那这一种文学习,它就是红色的,它是有意义的,它是佛法的,那它就是会超向于什么,出世间出世间。那假如我们不去让这一种相应于佛法的出世间的预言建立的话,那永远都没有转凡成圣的可能,这样了解吗,。所以这种听闻佛法的那种意念转换成自己的意念,里面的语言,就是我们建立的这种种种的名相案例,假名安利等等都好。但这种预言假如不能够在我们生命里面产生作用的话,它是不能够引导我们渐渐增进,到达清净无漏的法性。这样了解吗,,所以转换我们凡夫具有的预言,让佛法渗入到自己的自信,改变,自心见的无明,所以我们听闻后的听闻佛法后的闻讯息,那是能够作为我们修道的标准,还有证果的主要因素。所以这种文学习这种行佛性,它是要由听闻佛法或者是见闻佛法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开始,也就是我愿意接受,我愿意实践,我愿意发心。那当然第一步就是一般我们讲的你就是要规定三宝,开始持守五戒,那如果是大乘法的话,我们下一次上课会提到。开始你如果真的想做大菩萨的话,那就要开始要实践菩萨戒,修菩萨戒,因为你只有开始做了才是行佛性,否则永远都停留在礼佛性,这样明白吗,,我们,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今天到这里。</big>


<big><br /></big>
<big><br /></big>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