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71行: | 第171行: | ||
<big>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那都是有菩萨故有的人。为什么?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 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所以按照《大智度论》来说,那导师在《成佛之道》这里所提到的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是有所依据的。那菩萨为什么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就是他最主要在《般若经》,菩萨最圆满的一个心愿,就是令所有的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这个是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就是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这个是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那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菩萨他会发心去修学。</big> | <big>曰:因聲聞、辟支佛世間有善法者,亦皆由菩薩故有。那都是有菩萨故有的人。为什么?若菩薩不發心者,世間尚無佛道,何況聲聞、 辟支佛!佛道是聲聞、辟支佛根本故。所以按照《大智度论》来说,那导师在《成佛之道》这里所提到的菩萨为一切善法的根源,是有所依据的。那菩萨为什么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源?就是他最主要在 《 《般若经 》 》,菩萨最圆满的一个心愿,就是令所有的一切众生皆离苦得乐,这个是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就是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这个是菩萨最根本的一个目标。那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菩萨他会发心去修学。</big> | ||
<big>那假如不是菩萨根性的话,通常我们在学了某个法门,某个学问,我们觉得,自己够用了,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烦恼,那也就好了。那如此,我们假如不往菩萨道去突破的话,那这一点是永远就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固定的思考模式,而学习大乘法。</big> | <big>那假如不是菩萨根性的话,通常我们在学了某个法门,某个学问,我们觉得,自己够用了,自己能够处理自己的烦恼,那也就好了。那如此,我们假如不往菩萨道去突破的话,那这一点是永远就没有办法脱离自己的固定的思考模式,而学习大乘法。</big> | ||
第207行: | 第207行: | ||
<big>发菩提心,导师在这里说,他并不是一时偶然情绪,或者是说一时别人的怂恿,而想发菩提心叫做菩萨,这个不称为菩萨。导师说要真正经过一番修习,达到坚固的信心成就,才去发菩提心,才想实践菩萨道的话,这一个才是真正我们所要的菩提心。</big> | |||
<big> | <big>菩提心 的修習,為修學大乘道 , 趣入大乘道的第 一 要著 , 那个最首要 的, 为什么?因为 菩提心 就是想成佛度众生 , 那 菩 提心从哪里生起?</big> | ||
<big>2、 菩 提心從慈悲心起:</big> | |||
<big>◎'''或是緣慈母的孝敬救度 , 擴大 到 願度一切眾生 , 而上求佛道;'''</big> | |||
<big>'''◎或是設 想 他人與自己一樣 , 利濟眾生應如愛護自己 一 樣,進修到願意為利他'''</big> | |||
<big> 菩提心 從慈悲 心 起,为什么?因 为大 悲为一切功德母,或者是信为一切道源功德母等等,都有, 大乘 经有不同 的 说法,但是大悲是 一 切大乘法的上 首, 这个也是《般若经》所说。</big> | |||
<big>那怎 么 样从大悲心来发 菩提心 ?这个 就是 刚刚所 提 到的 ,在 修行解脱三乘共法来 说, 声闻阿罗汉 , 辟支佛他们也有自觉 ,或者是 自利的能力 ,但是 与 大乘 比较不共 的 地方就是 这个 菩提心 。 为什 么 ?因为他是 从 想利他,想觉悟他,想慈 悲 众生 这个 角度而发起 的, 那这一个特质就形成大乘的一个特色 , 就是慈悲心。</big> | |||
<big>所以因为不忍众生苦的关系 , 所以我 们 想发菩提心。所以导师在这里跟我们提到说 , 怎么发菩提心?</big> | |||
<big>第一个我们可以''' 或是 緣慈母 的 孝敬救度,擴 大 到願度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 】'''</big> | |||
<big>我们通常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 比较 难生起慈悲。所以在 这 里导师 提 到说,可以缘慈母 ,因为 母亲对我们的养育、 生 育之恩最伟大 。 所以由她作为 一个 出发点 , 由她开始而扩扩展到 一 切 众生 。当然 ,以 这个时代来讲 , 有 一 些 母亲 好像也不是很伟 大 ,我看新闻有 一 些是 生 了孩子 , 就把那个孩子放在 那 个公园里面 , 让 人 家去领养 , 那些 可 能要忆念另外一个对象。</big> | |||
<big>导师在《学佛三要》有讲 ,我们 要度众 生, 可以缘自己的母亲,这个是经典 所 讲的 , 但是也不一定是自己的亲人。为什么? 他 是举 一个 在《学佛三要》很实际的 一个 例子 , 我们的儒家的思想就是说你要作为 一 个 好 人 , 第 一 要点,你就 是 要孝顺父母,要对家 人 要好 ,这 就是你就是好孩子的 一个 标准 , 但是 导师 说其实不尽然。</big> | |||
<big> 有 一些人 , 你去观察他 , 他对 自己的 家人不好 , 但 是 他对他 的 朋友很好甚至好过对 自己的 父母。导师没有说这种 人 叫做不好的小孩 , 导师 在 《 学佛三要 》反而说这 一 种人,其 实 也可以 看 得出来 ,他 不一定是要缘 自己的 亲人 , 但 是 他可以缘他的朋友 , 自己喜欢的人 , 缘这样子的救度的心 , 发起慈悲心 的 话 , 也 是 可以。</big> | |||
<big>所以在佛教来讲,当然因为 不 能违背这种世间的善法。 你 说缘慈母、缘 家人, 当然 是 最好 的, 那假如不行 的 话 , 那你就缘你能够引起慈悲的一个对象也可以。</big> | |||
<big>◎2)【'''或是設想他人與 自己 一樣,利濟眾生應如愛護 自己 一樣 , 進修到願意為利他而犧牲自己。'''】</big> | |||
<big> 所以 利益众生,就是要设想 他人 跟自己一样 , 己所 不 欲,勿施于人,或者 是 以己度他情 ,这一种 就是这一点了。自己不想受到别人的伤害,那我们 也不要 去伤害别 人, 这个就 是 利益众生。</big> | |||
<big>3、'''修菩提心 的 動機 , 方法 , 近於儒家 的 仁道 , 恕道。但菩提 心 修習圓滿成就,深廣是與世間法大大不同 的 。這 是 大乘道的基石 , 修學大乘道 的, 應先多多 的 修學!'''</big> | |||
<big>仁道 , 就是仁爱之道;'''恕'''道 ,就 是宽恕、宽仁之道,近于这 个。</big> | |||
<big>那'''菩提心修習圓滿成就''',那就是深广 ,是与 世间法大大不同 , 这个是大乘的基石 , 也是 修 学大乘 道, 应该多多修学的。</big> | |||
<big>也许我们会比较想了解的 就是 ,我们到底 要 怎么引发 自己 的菩提心? 所 以导师在学佛三要里面有提到 ,他 其实有引用到像《菩提道次第广论》的 这 些说法了。但是导师用白话的 ,就是 引生菩提心的七种方法。</big> | |||
<big>那菩提心 , 它 不 是说 我们 在佛菩萨(像前)轰轰烈烈的哭了一场 ,这个就是 证明你有发菩提心,还不算 。所以 导师说真正我们要发 菩 提心 , 那可以透过这七种 方法 。</big> | |||
<big>第一个 就是 菩提心的所依。那所依什么?我们要引发自己的悲心 , 那可以从知母 , 知 道 我们有这个生命 ,是 从母亲这里而来;再来 , 就是因为知 道 母亲的 这 一种恩德 , 所以我们要念恩;第三,我们就要报恩。</big> | |||
<big>那假如你我们会这样子思维到这个角度的 话,那 我们推及一切众生,那一切众生过去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那也 就是 对自己也有恩 , 所以我 也应该 报恩 。那 如此的话, 我 应该对一切众生都要有慈悲。</big> | |||
<big>再来 就是 ,正修 菩提心, 或者正确的开始修习菩 提 心的话 ,第 一,慈心, 就是 给予众生快乐、安乐。那你看 我 们现在 这个 社会 的 很多情况,都没有办 法 给予很多众生安乐 。那 假如 我们 都让众生活 在 恐惧当中 ,这个 其实并没 有 表示自己 有 在修行 , 那只是展示自己的权利。所以有时候 我们 在生活里面 , 我们假如没有办 法 观察到自己的这种信念 的 话 , 有时 我们 很难说 , 佛法怎么应用在日常生活里面,那是比较渺茫 的 事情。</big> | |||
<big>那第五,就是 悲心, 就是拔众生的苦 , 那拔众生 的 苦 , 那除了自己要实践之外 , 那就 是 要对众生要用心。比如说小孩子 , 他不喜欢读书 , 不喜欢去学校 , 那 我们要 拔他这种内心的苦的话 , 应该要了解他为什么不 要 去 。 否则 你看 最近美国不是又有一个14岁的小孩,拿着那个枪 这样子 在校园乱射 ,我 看 那 个新闻 的 标题 ,就是 这个小孩非常讨厌学校。非常讨厌学校的这一种怨恨心 , 恨到 那 样的程度 的话,我 是觉得身为父母的 应该 也 要 反省自己 ,就是 没有让小孩子有一个自己讲话 的 空间。</big> | |||
<big>再来第六 的话 就是增上意乐了 ,什么 叫增上意乐?这个 就是 我们要有这 一 种热忱,导师说是狂热的 心, 叫增上意乐 就是 热忱。什么热忱? 就是 修菩萨道的热忱 , 想去自觉、觉他的热忱 。 大家有没有觉得 我们 这一点好像 很 困难?导师在学佛三要里面有举一个譬喻,他说经典上面有这样子 的 一个记载 , 他说 有 一个小孩呀掉到粪坑里面去 。 因为以前 那 个时代都是跟印度那种(一样),是没有像 我们 (现在)的马桶那种。他粪坑掉到里面去 , 那站 在 旁边的妈妈心很着急 , 拼命 在 叫“救命、救命” , 因为小孩子掉进去了。但是他父亲从后面冲过来 的时 候 , 他根本不考虑什 么, 他一走到 那 个粪坑 就 跳下去,然后不会游也没关系 ,就是 这样子乱爬 , 就 把 小孩救上来。</big> | |||
<big>这个经典 的 故事 , 导师说跟我们讲什么道理? 这 个父 , 他不会考虑 自己 会不会在粪坑里面淹死 , 这 是 第一个;第二个 , 他也不会考虑 说 ,这个粪坑有多臭 ,他 也 不 会考虑;第三 , 他也 不 会考虑说 ,他 自己掉下去会不会有什么样 的 问题 , 都不会顾虑太多。那 他 就是知道 要 救自己 的小孩 的命,所 , 他 就 奋不顾身地跳下去。</big> | |||
<big>导师说修 学 菩萨道的增上意乐 , 要 到 这种程度 , 才是有发菩提心 , 有在修习菩提 心, 就 是 奋不顾 身 。当然奋不顾身不是说我们 要 去示威,拿火 自 焚那种 ,没有 那么伟大了,至少我们要 有 那 一种热忱 想去做。</big> | |||
<big>谈到布施的时候,比如 说 我想行菩萨道 , 菩萨道的一个大架构 就是 六度 , 那我要选哪一个 自 己比较可以做?你 没有 想过 这 个问题吗 , 还是六个 一 起做?还是六 个 全部都不做?你们是六个都全部都放在 一 边 ,有 空才看要做哪 一个 ?</big> | |||
<big>导师的举例 ,他是 说 我们 知道了自己发了心 , 想 去 利益众生这样子的心情 ,那 这样子 的 热忱的话 , 应该要用 在 自己的生活上 , 而不 是 在佛菩萨的 面 前许了这样子的愿力,发了这样子 的 热忱 , 但是回 到 家, 那 出了这 个 道场 ,就 冷漠无情。</big> | |||
<big> 因为 我自己在僧团住一段时间 , 我也发现我到今天为止 , 我不断在觉得说,真正佛陀说自觉,真的是很困难的一件 事 情 , 自己觉悟都很难。所以你 说 , 我们 要像菩萨 这 样去觉悟 他, 其实那个投资是有 一 点没 有 保障的 。</big> | |||
<big>比如说我们在寺庙里面 , 比如 说 院长请我来讲课,或者 他自己 讲课,我们发 的 心 就是 为了弘法利生 , 我们为了弘法利生,希望跟大家讨论佛法。但是有时候我们发这样子 的 心 , 众生不是这样子想的 ,就 是来听的人不是这样子想的。今天我的外甥女结婚,我 不去 不可。或者是我们遇到什么事情 , 要来就来 , 不来 就不 来。 那 一 种 人 , 当你要付出 ,要 觉他或者要利他的时候,你这 一种 动力你能不能持续?假 如我 们看到这样子的反应 , 自己 就 不持续的话 , 当然自己也算是失败了 。</big> | |||
<big>当然对方他也是好不到哪里去了。</big> | |||
<big>所以其实真 的 要在修行上来说 ,我 是感觉为什么有一些修行人 , 到最后真 的 还 是比较 喜欢自觉或者自利 , 因为真的要像菩萨 这 样去利他,而且持之以恒的 , 那 是 非常困难的事情。</big> | |||
<big>比如说我每 个 学期要结束的时候 , 我都会问大家 , 我说 , 大家 有 没有下个学期还要不要来?很多同学都会说 要。 但 是我 每次来,好像有很多老同学都不在 了, 当然师父从来不会 去 调你们报名 的 名单来看。所以到现在,院长跟我说 , 你 的 讲义给谁印?那个名字跟人都对不起来的那种。所以我们讲课讲习惯 的 人 , 是比较不会 在 意那个。但是自己越来越觉得说,其实真 的, 我连我们自己 的 身口意 , 都没有办法每一时每一刻都觉察到自己 , 到底是不是有在法上用功? 是不 是 在 继续精进不懈?</big> | |||
<big>那这 一 点 我 们 自己 都很难能够把持得 到 的话 ,我 们怎么有能力 , 有资格去利益众生? 所以 有时不是 说我们 都 要 心灰意冷,毕竟我们还是凡夫,所以 有 大家的 一个 鼓励,我觉得也 是 彼此增上 。 所以你们讲过 的 话要算数,不要让师父退心 。</big> | |||
<big>其实真的 , 这个菩萨道 , 假 如 你有这个同行善知识 , 那真 的 是会走得比较愉快一点。</big> | |||
<big>还有第七种,那就是菩萨菩提 心 的进修次第的话, 就是 第七个菩提心。第七个的地方 , 导师是说是菩提心的成就 , 那当你修完前面的这些内容过后 , 你得到菩提 心的 成就 , 会有一种什么状况?他说菩提心成就 的人, 他会有一种特质,就 是 以众生 的 痛苦为痛苦 , 以众生 的 快乐为快乐 。 就 是 你会先让众生离苦得乐 , 众生苦的话 , 自己也也会苦 。 所以知道众生苦,自己也苦 , 所以 我们 就 要 多多给别人快乐 , 那自己也快乐 ,这 样。</big> | |||
<big>所以 假如我们 没有 的话, 通常别人苦 是 别人苦 , 自扫门前雪 , 这个永远都跟菩萨道 是 离很远的 。所以 有时候我们虽然做不到,我们 说 目标崇高,但是心要向往之 ,我 们虽然当然自己做得不 是 很好。比如说我们看 到, 哪里有大地震 , 哪里有海啸 , 好同 情 , 我 们也去哪里捐款 , 但是一个礼拜过后什么 都 忘记了。</big> | |||
<big>所以 有 一些东西,我们 还是 可以 有很多 进步的空间 了 。那要修习这个菩提心的七个次第 , 导 师 跟我们有提到 说, 他有先要具备一些观念 ,就是 最旁边那两项 , 就是修习七种菩提心次第 , 先具备这两种条件 , 第一 个 就是平等心 , 第二个就是关切众生的心。</big> | |||
<big> 那 对众生,假如 我们 能够保持这种平等心 的 话,那 不 管 是自己的 亲人 , 或者是非亲人,跟 自己 有关系 的 人或者没有关系 的 人 , 假如 都 能够平等看待的话,这个 是 对发菩提心来讲 ,是 先具备这样子平等舍心的 一 种先决条件。</big> | |||
<big>第二个 , 就是关切 众生 的心, 所以我们 假如听到同学或者家人,有什么不舒服或者是身体不好,或者家庭有什么事情 ,我们 都要问候一下 。 虽然 有 些事情我们是帮不上忙的,家 家 有本难念 的 经 , 但是 我们要 亲切地问候一下,那这样子的关切,会 让 众生带来很多欢喜 , 那 这个 是修 菩 提 心的一个先决条件。</big> | |||
<big><br /></big>B | |||
<big><br /></big> | <big><br /></big> | ||
<big>< | <big> 我觉得真的,我们从小到大,我们不要说自己,看别人的小孩也一样,很多时候看见众生对于自己的什么事情,都考虑自己在先这一种,错误的这种知见从小就有。像我今天有一个学生,说一个小故事给我,(……大意是,一个10岁小孩子帮妈妈在店里面打杂,他希望妈妈给他付钱,他妈妈就把他从一岁到十岁的各种花费的账单给他看,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的很多了,自己惭愧。)</big> | ||
<big>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众生,怎么从自私自利的这一种生活态度里面跳出来学习佛法,到这一种无我这种的境界,这个过程其实真的是要一定的时间,而且要一定的条件才有办法。否则你看我们都习以为常的我,怎么要达到这种无我的境界,你没有透过修行,我们这样子听一听一些道理,或者自己看一看书,我就知道无我的道理。假如是那么简单的话,佛不用三大阿僧祗劫修行成佛,他应该很快就成佛,因为释迦牟尼佛小时候悉达多太子就是很有智慧的,他早就应该成佛了,他不用那么多苦行。所以其实真的修学佛法,他不是三两天的事情。</big> | |||
<big>所以你看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子多闻熏习佛法?我们讲佛法的意言这种熏习,我们就是要多听,听过了也听,听过了也听,让它成为我们非常深入的一种思维模式。那这样子的话,我们才有办法当自己跟自己的我在对抗的时候,这种观念才会浮现出来,来应用。否则我们很多时候其实是惯性思维,那种思维观念,不是常就是断的,都是自私自利比较多。那这一点的话,我们学习佛法就是有它改善的地方。</big> | |||
<big>我们继续看讲义了P186</big> | |||
五、菩提心的類別:39 | |||
1、世俗菩提心: | |||
(1)願菩提心: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 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 | |||
(2)行菩提心(p.276):菩薩學處,十善行為本,攝為三聚淨戒。 | |||
2、勝義菩提心:般若證理。40 | |||
<big>第五,菩提心的种类</big> | |||
<big>第一,愿菩提心,第二,行菩提心,第三,胜义菩提心。</big> | |||
<big>那前面愿菩提心,还有行菩提心,这二个是世俗菩提心;那第三是胜义菩提心。</big> | |||
<big>世俗菩提心的话就是凡夫的了,前面两个,发心过后修行;那第三个,是胜义菩提心,就是无生法忍过后的菩萨,那是胜义菩提心。</big> | |||
<big>(1)愿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big> | |||
<big>我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还以为导师这里好像写错,你看他每一个都用“无边”的,你没有发现?一般我们好像讲烦恼无尽,法门无量,我之前以为导师这里写错,其实没有。我去检视一遍,果然有一些经,它是都用无边的,所以这里没有错误。那四弘誓愿是我们发菩提心最精要的四个,</big> | |||
<big>第一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里面的饶益有情戒。</big> | |||
<big>第二,烦恼无边誓愿断,就是摄律仪戒,就是希望这种律仪能够让自己断烦恼。</big> | |||
<big>法门无边誓愿学,还有无上佛道誓愿成,后面两项是摄善法戒,就是修学法门,还有修学佛道,这个是圣严法师的一个判断,来给大家参考。</big> | |||
<big>(2)第二行菩提心就是菩萨学处,就是菩萨戒,</big> | |||
<big>发了菩提心的人要受持菩萨戒。菩萨戒以什么为本?以十善为本。那总的菩萨戒,它可以摄为三聚净戒,就是刚刚所念过的三种戒律,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个。</big> | |||
<big>为什么导师这里说菩萨戒也可以设为三聚净戒?我也是参考那个披寻记,还有那个瑜伽菩萨戒本,跟大家稍微说明一下,就是大家请看192页,最大的那个表,就是五种戒本对照表第二栏,就是瑜伽菩萨戒,为什么菩萨戒可以设为三聚净戒?就是第一个摄善法戒,它可以对应六度波罗蜜,就是第1到第7是布施波罗蜜,第8到第14是戒波罗蜜,15到19是忍辱波罗蜜,20、21,精进波罗蜜,22到24禅定波罗蜜,25到32般若波罗蜜,然后33~43,这个是饶益有情戒。</big> | |||
<big>那前面32条是摄善法戒,后面的33~43,这个是饶益有情戒,</big> | |||
<big>这个是轻戒的部分,那重戒的部分没有谈。</big> | |||
< | |||
<big><br /></big> | <big><br /></b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