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349行: | 第349行: | ||
<big>这个是轻戒的部分,那重戒的部分没有谈。</big> | <big>这个是轻戒的部分,那重戒的部分没有谈。</big> | ||
<big>而且 | <big>而且 瑜伽 菩萨戒他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一定要有声闻律仪戒,才能受菩萨戒 。</big> | ||
<big> 所以 攝律儀 戒,就是你要先有的资格才能做菩萨戒。所以意思说 攝律儀 戒是已经假设你已经具备了的 , 就是五戒 、 八戒这种。如果在家来说就是受持五戒。这个就是你有 攝律儀 戒。</big> | |||
<big> 这是菩萨戒能 摄 为三 聚净戒 的一个对应 。</big> | |||
<big> 我们看187页 ,</big> | |||
<big>2、勝義 菩提心:般若證理。</big> | |||
<big>胜义菩提心已 经讲过了,就是无生法忍,或者见道 。</big> | |||
<big> 丙五 、 菩萨要行 :7-【 菩萨 之所 乘, 菩提心相应 </big> | |||
<big> 慈悲为上首 , 空慧 是 方便</big> | |||
<big> 依此三 要 门 , 善修一切行</big> | |||
<big> 一切 行 皆入 , 成佛之一乘】</big> | |||
<big>一、從成佛之道── 因 行來說明 菩 薩行</big> | |||
<big>【'''大乘 道 ,發願以後 ,就 應該見於實行。41說到 菩 薩 的 正 行, 就要先論到菩薩行所不'''</big> | |||
<big>'''可少的要素。聲聞乘與緣覺乘 ,是 通於因果的。但 大乘 中 , 重於 因 行的,名菩薩乘; 重於 果 德的 , 名佛乘。 因 圓 果 滿,為 大乘 法 的全 體 。 現在從 成佛之道 ──因 行 來說, 大乘 是 菩薩所乘的法門;依此法門,從凡夫地而趣入大 菩提, 也叫一切智海。'''】</big> | |||
<big>就是发 心 过后 , 不是只有 空 发 心, 他要去实践,实践什么?实践六度波罗蜜 , 这个 就是 菩萨发愿过后,要见于实行 。 因为 菩 萨道跟声闻道有一点不同,就 是 菩萨他 是 大乘的因行 , 那佛是 大乘的 果德 ,所 以因圆果满 为 大乘的全体。</big> | |||
<big> 这 个就 是 如何引凡夫地去入于大 菩 提的 一 个过程 。</big> | |||
<big>二、依 三 心修一切善 行 42</big> | |||
<big>1、【'''菩 提 心是志願所在,慈悲心是動機 , 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43'''</big> | |||
<big>'''如依此 三 要門為本 , 善巧的修習 一切行, 這一切行皆就歸入於成佛之道的一 乘 法 了。簡單地說: 有 了這 三心,一切善行 都 是大乘法; 如離了這三心,或缺少 了 , 什麼也 不 是成佛的法門了'''。】</big> | |||
<big>依三心修一切善 行, 三心就是菩提心、慈悲心 , 空性慧。 菩 提心 是我们的 志愿 , 就是朝向无上 正等 正觉 的 愿望;慈悲心是动机 , 我们修 大 乘道的动机, 不 忍众生苦;空性慧 是 什么?做事的技巧 , 无 所 得为方便。那 这 三心 , 要修 菩萨道一定要 具备。</big> | |||
<big>所以底下有提到说【'''簡單地說:有了這三心, 一切 善行都是 大 乘法; 如離了這三心,或缺少 了 , 什麼也不是成佛的法門了'''。】那为什么 说 有这三心, 一切 善行就是大乘法 , 大家不晓得有没有听过净行品?在很多人都觉得说讲 菩萨 道 , 讲 六度, 讲四摄,但 是我 们好像没有像声闻道 那 么具体 的 一种规范。声闻道三十七道品 , 八正道等等的规范 , 其实大称不是没有 , 是很少人在阐扬。</big> | |||
<big>所以太虚大师在 这一 点上 , 他 就 强调说行 菩萨 道 , 一定要 修 学 瑜伽菩萨戒 。因为瑜伽 菩萨戒 教我们,你说谈六度 , 不要只是谈原则,你要谈到怎么做。所以你看刚刚我给 大家 对应的六度 的 那个表 , 你回 去 好好 看 那些项目 , 比如说布施 , 瑜伽 菩萨戒 教 我 们,要供养三宝,等等 ,那 这一些 就是 你每 一 个都要去看 ,就是 你发心要去做的话 , 你持菩萨戒 , 其实你 就是 在修六度。</big> | |||
<big>所以导师非常赞叹瑜伽 菩萨 戒,太虚大师也 一 样 。所以 这个瑜伽菩萨戒 ,大 家有因缘的话,应该要去请来看。</big> | |||
<big>续明法师有一本,很好 的 解释 , 大家 知道吗, 薄薄的一本,我在学院有讲过一次。那像净行品 ,它就是 很好的菩萨 的一 种 生 活的典范 , 比如 说 大家应该有听过进入寺院 , 当愿众生什么 什么, 成就佛道等等 , 什么 都 是 当愿众生 ,那 个 就是净 行 品 , 就是菩萨的一天里面 生 活的一种观照。</big> | |||
<big>比如说他上小号、大号 ,菩萨 也可 以 观察的 , 你知道他观察什么吗?观察它很香 ,是 吗?不是 。 因为就是会怕我们这样子的动作会伤害到一些众生, 所以 他说在小号、 大 号,乃至在走路 的 时候 , 他说都要与慈悲心相应,然后当愿众生(什么什么) 。 因为自己的 这个 行为,能够忆念起众生,忆念起这个佛菩萨,忆念起三宝。</big> | |||
<big>所以在净行品,这个就是要怎么做一个菩 萨 , 就是一天里面的生活,那经文里面有跟我们说明,应该要怎么样时时观察自己。 。</big> | |||
<big> 这是大乘三 心 ,那一切善行是什么 ?</big> | |||
2、一切善行: | |||
共世 間 善法: 五戒 、 十善 、 三 福業(布施、持戒、修定)。 | |||
出世 間 善法:四諦、緣起、 三 學、 八正道 、三十七 道品。 | |||
大 乘 法: 六度 、 四 攝、 百八三 昧44、四十二字門45 。 | |||
<big> 我想请问大家,世间法是最上面那一个出世间法是四谛缘起,这个好像是声闻道,那大乘法它是属于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大乘法它是属于世间,算法还是出世间善法,讲世间善法的举手,一个讲出世间善法的举手,那其他,好,天,两个都有,世间,出世间都有。对呀,还不错,很聪明。大乘法应该是寒世间法,世间善法跟出世间善法,为什么,很简单,比如说你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是福德,禅定智慧是波尔,是智慧,所以福德与智慧那仅仅是通六个,通五个,所以光是六度里面就可以含世间善法跟出世间善法。那四色四色比较属于世间善法了。所以在大乘法里面它应该都含世间善法,还有出世间善法,第三,三 心 同等重要。三 心 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那这三个的话,我们来看一下后面那个表,188页上面有一个图表,菩萨三心,菩提心相应就是自愿大悲为上首,就是普遍的同情空会方便,这个就是智慧。那对应儒家三三德的话,就是智,仁,勇。那人类三特色的话,假如我们要发菩提心,那就是表明我们有意志力,有情永胜或者坚忍,那第二有慈悲,那是因为我们有善行,圣,我们有空,我们想修学空会,那是因为有 忆 念性。那这些因为我们三人类三特色我们在五行共法的时候已经谈过,那大家如果,不太了解的话,你回去再看《成佛之道》五神共法长那个地方,那修三 心 把人类三种特色,净化为成就的功德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还有波尔德,就是成佛的了,那个就是成佛的了。所以这三心如何圆满,其实就是从我们人的一种特质里面去净化。比如说我们要有这种意志力,做任何事情,我们要把那个对象放在无上正等正觉上,我们不要把那种意志力和放在杀生,不好的事情上。你看我们有一些人是这样的,他可以做不好的事情,非常的坚忍,他非常的坚定,你不要跟他讲什么,他就是要坚持到底,但是你叫他修学善法,他就非常的脆弱,他就没有办法实现得很坚定,很持持久,那这一点就是我们的坚,坚韧。或者是秦勇,应该要放在求无上菩提这一点上,我们不要,把这个学佛的目标放在放在那种发财,平安,不要只是放在这种境界上,应该要提升,放在佛菩提的那一种境界上。情感方面,就是我们的发心,不要只是说对自己的家人或自己是五蕴身心的爱惜,应该要普遍地对于众生同情。 忆 念性,就是我们所具有的一些理智的力量,不要浪费掉在那里,跟人家私自变冲,或者是做一些钻牛角尖,应该要把这些能力发挥在空性的理解上,这个就是由人成佛的一个净化的一个过程,我们直接看上面第二188页最上面第二。在大乘法中,这三者是同等重要,不可缺少。不过大乘经或者是,各有所终,那有些是种菩提心,有一些是重大悲心,有一些是中观人,那不过残阳的人通常会把它,或者是经典本身都会把它作为是首要的,这个是无可厚非。不过,学习的人要知道,初学可以偏重,但是不可以偏废,我们看丙六菩萨学处,十善为本,因为时尚我们之前有谈过了,所以时尚也不会很难。我们在这里就简单讲一些重点。第一,愿菩提心就是指的就是发愿,那发愿是发什么愿,就是皈依,皈依什么,皈依佛道之理,大乘的皈依,皈依三宝,它不是像声闻的皈依进行寿而已,它是从今日乃至成佛为止。所以大乘的发菩提心,它是一发,就发到成佛的了,他是这样。所以我们今生的生命结束了,下辈子来,你的菩提心会继续的,这样了解吗,。第二行菩提心,我们要实践菩提心的话,就是要落实菩萨戒,菩萨戒是什么,接下去第三跟我们介绍,菩萨学处。学处,简单讲就是学习的地方叫学处,就是解,那时善为本,十善可以收摄为身口,意,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那出家菩萨的话,是不行,口的话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其语义的话,不贪,不嗔,不痴。那这里导师有特别跟我们对应,就是不贪欲的话,我们可以成就无量三摩地,不嗔恚,具足广大的慈悲,不邪见,不痴的甚深的智慧。那我在黑板上有写一个《大智度论》的出处,跟这个地方,很能够对应,很能够对应。《大智度论》有提到说,假如我们能够无贪,其实是因为我们离爱欲,离了爱欲,那离爱寓意能对治贪欲的,在法上来说就是禅定,禅定我们会凡夫会有爱欲,会贪欲,是因为欲界凡夫才有贪欲,才有玉贪,玉贪,所以要用禅定来对治。当然色贪无色贪也有,但是它不像我们凡夫的这种贪爱,凡夫的贪爱是欲贪,这个是要用禅定来降伏,不嗔嗔恨心,一定要用慈悲来对峙,才能性不吃无名,就是要用 b 来对峙。那假如能够深入这一些,禅定,慈悲跟波人,那我们就能够净化 忆 念里面的贪嗔痴,我们看下一页189那这里导师继续说,那除了这个时尚之外,还有三聚净戒,简单说十善可以搜设为3g境界,那因为是菩萨戒才可以总设为十善那菩萨戒也可以总结为三聚净戒,就是戒律,一戒就是无恶不除,第二是善法戒,就是无善不行,第三老亦有情戒,就是无欲众生不加救度,七重通行,接下去顶三,那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差异,最主要,不大,菩萨戒,声闻戒之分男女,在家出家菩萨戒比较没有这么严重的区分,有小小的差别,比如说出家,这是出家的菩萨是持不淫戒,在家菩萨是持不邪淫戒,这样了解吗,,小小的差别是指这种了。第二,菩萨戒要跟要以声闻戒为基础,所以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有其中的绿一戒,那假如是在家的居士的话,你一定要有五戒,八戒,有持守这种戒,才能够受持菩萨戒,假如你没有的话,要先受持,过后才能受菩萨戒。第三,导师给我们介绍说记账,其实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是有广律,就是大阵仗里面嗔为吕布,就是大正藏的第22,23,24,这三本里面,很多这个律藏,但是这个是声闻章,但是菩萨菩萨的记账,虽然传说有存在,不过并没有翻译过来。而现存的菩萨戒全部都附在经经里面经典里面第四菩萨戒这的内容不尽相同,那比如说梵网戒是十重那个中是重戒的意思,48轻戒。所以戒条里面菩萨戒是有分重戒跟清洁重戒跟情节,那声闻界也有,声闻界也有分重跟轻,那导师说不尽相同,因为有一些是十中,有一些是六中,有一些是四种,有48斤,有28卿,有43轻等等。不过你看一下下面那一段189最后一段,清界多少有出入菩萨的重戒大致相同。导师认为说,我国一向采取饭网界本,但光说开车吃饭,范众泛轻。借象来说,其实于其菩萨戒本明确得多。 瑜伽 菩萨戒本,我自己也是讲过后,我才发现 瑜伽 菩萨戒本真的非常好,而且他很实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他是很实际的,不是说我们超越我们的能力太太太遥远了。所以太虚大师对于这个剧本,特别的赞赞赞扬。那其中我过去我跟大家讲过,假如我们有时候瑜伽菩萨戒的人,你都知道,比如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在一个僧团里面修行,那我也发了菩提心。但是假如说今天我在修学禅定,我在修学禅定,或者我在念精进佛。七,假如外面有居士敲门说,师父,你可不可以到我家,我要去供养你,我要供养你去外面,应供午餐。那假如你因为自己的修行而不想去的话,不想去的话,这个没有饭菩萨劫,他说没有犯菩萨戒,因为你不利众生,一般我们讲说你要以众生为主,你要放下你的一切,去去跟众生受因果,但是与其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你在修行当中,你在打佛七打禅期,你可以不去,你可以拒绝,这个是没有罪过的,没有结果的。所以你你看,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冷漠无情的,比如说他自己在用功的时候,他不太会去关心人家的,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一些人是受菩萨戒而不去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读过一些菩萨戒的人,你就知道这些人如果在房间里面用功,你去敲他,他不理你,我们应该要停止,你不要再去敲了,知道吗,你不要,把那个门把它撬开,进去,看他在里面干什么好事,我们出家人,都有这样子的规矩,参团我们敲第一次,敲第二次,第一次怕有时听不到,你敲第二次,如果没有回应,你就不要了,你就不要再敲这样。所以,在一个僧团,一个道场也有这样子的规矩了。所以这一点大家应该要学起来。不要说,师父不下来跟我们喝茶,在那边谈论一些佛教的问题,就觉得师父你这个讲菩萨道自己都没有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去好好读一下 瑜伽 菩萨戒,你就知道,有一些菩萨他是智慧行人,我们上个礼拜上次有讲过,他是重视智慧的人,他会比较导师说他会暂时对于这种悲心,会暂时不会想去做,因为他专注在这个修学般若上。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发心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帮人家贴标签,你看我们,在贴标签的当中,其实自己已经自己贴了自己很多标签了,你知道吗,所以我们到后面等一下还会讲,还会讲到。就是真正修菩萨戒的人,假如只是会自赞毁他的话,在于其菩萨戒是第一个终结,自赞毁他戒,自己赞扬自己。所以你看到我们凡夫要修学菩萨道,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跟我们凡夫的习气和冲突太大了。我们继续看190页,190最上面,总说菩萨的境界。哪一些是重戒,最总相界导师说只有一条,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你看一,你看一众多的大乘经中,以菩提心为菩萨戒,如果对于利益众生起了厌倦弃舍的 忆 念,不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想证得自利的圣果,或者但求世间的娱乐,不想精进了这 忆 念,退失菩提心,就算违犯菩萨戒。这样了解吗,,所以我们,在人家说发心容易,什么难,行健难了,实行很难,所以我们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累了,将心比心,我看到大家上课那么累,其实我也很不忍心,因为我知道很多大家都是下班了就赶过来,有些可能还没有吃饭,所以我自己其实也很不忍心,我也很想把时间缩短一点。所以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发了心想去帮忙人家,但是有时你出自好心,别人毁谤你的,别人给你很多诽谤,给你很多怀疑,那假如我们对于众生暂时有了这一种累倦的心,但是不要讨厌他自己导师的形容,只是厌倦气色,我现在做不到,你就暂时缓缓下来,就是自己给自己休息一些调整的空间,但是不要咽气,你一产生对众生产生怨气的 忆 念,不想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就是算是违反的菩萨境界。Ok ,再来四中静,那供声闻的重戒,这是你修菩萨戒之前都一定要的,就是杀道淫妄是声闻众戒,不消说,也就是犯菩萨戒的了。第二,不共声闻的菩萨重戒,这是在租金当中,所说过,所以有略有不同,因为有一些是十条,大家你看一下那个191页。191页那个重戒的表,重戒的表总共有六个版本,那有一些它不是有十条,十条重戒有一些才四条重戒,那有一些是八条重戒,有一些是六条重戒,所以重戒多少有不同。不过导师认为说,其中有四个重戒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先以 瑜伽 菩萨戒本来解说,那回到190页中间瑜伽菩萨戒的四种境界。第1g就是妒忌,为了贪求个人利养,恭敬名闻利养而妒忌别人,故意的自赞毁他,别人想打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导师的自传平凡的一生,导师说,当年他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堂,也有一些人很嫉妒他,因为这里很多人。所以,你你看那个平凡的意思里面导师都有写,那在后面,怎么毁谤他,什么,因为他的信徒被全部过来这里了,那我们不要说这些,那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我自己也有观察,因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难。自赞毁他,我觉得要做到不要自赞毁他,我觉得真的非常难,难道就是因为你有我执,你就很难逃得过这个,因为我们有我执,你知道吗,你看我们讲说,别人的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后面的目的你就是要让人家知道,你看我是何等何等的高尚,他是这样的,那后面的部分是不用讲出来的人家说就是就是风云托月,是不是,。所以我们凡夫,在讲任何事情的时候,在生活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如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但是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师文超,大家应该有看过,印光大师又写了一些法语,他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要不要在别人的后面讲人家的是非,因为,很简单的,讲人是非者,自己也是是非人,对不对。不过我自己出家那么多年,不要说大家了,你们在滚滚红尘不要讲了,像我自己出去那么久,我们在福建也是非常清净的地方,没有什么外人接触,我就觉得很难内,好难。真的,我们要做到不知忏悔他,真的太难。所以有时候真的很感叹自己为什么不生在佛时。。赶快解脱算了。呀,这个真的是。但是,没办法,我们的福德浅薄了,离佛太远。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这个菩萨的第一条很重要的戒,就是不能自赞毁他戒,不要自赞毁他。所以一旦我自己现在,有时只要一觉察,除非我不觉察到了,因为有时讲得太陶醉了,你知道吗,讲别人,讲得太陶醉了,你不会发现的。但是你试过,你事后我我,我自己,我不说别人,我事后我自己都会很难过的,真的,我事后我都会反省说,呦,我刚刚怎么讲那么多,我好像讲的当中我都忘了,我其实也是是非了,你知道吗,我都忘了讲了。讲讲虽然是自己很有理了,也大家都公认这个是错,那个对方是错误的,但是你在讲当中,你很难能够自觉,也少讲一点,或者不要讲,真的很难控制的。所以有时候想想起来,反省起来有时都很丢脸,很很丢脸。所以我们常常,我我最近有时会会察觉了一点,因为你常常反省,你就察觉敏觉力会高一点,所以有时别人,比如说探听他说,你有听到最近这个某某人怎么样吗,假如我一察觉了,我就说,你知道怎么样就好了,这样就停了就好了。你不要再讲下去,讲下去都是毁谤的比较多了。不管是事实与否,除非是真的是与事论事,要提醒一个人,或者是避免一些,最不好的罪过产生,否则有一些言谈,真的可以省略的。我们交际里面,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话是可以省略的。多念佛了,第二天,就是签单,有人来求布施,那有以千令心,虽然有法有才而不肯去修法师,禅师就是这种签。贪什么,吝啬的心。吝啬的心,别人教你布施,不随喜还不打紧,还,还会谤,还猜疑别人,那这一点是很不应该。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有提到,在家人比较多心,多行才是出家人,多行法师。出家人,多行了,不是说出家人就不能行,禅师他也是可以行才是,只是多行法师,因为这个是我们的任务,第三嗔嗔心极重,不但骂力伤害别人,别人来忏悔求请求谅解,也不受忏谢,永远的怨恨,他就是记恨在心。请问大家会吗,不会,但是我好像觉得我会有,真的很难,那也是很难,因为只要你对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你真的他从这里来,你就想从那个门出去,你们会不会这样,真的,我们出家人也是会这样。所以在修行过程里面,你怎么去克服这种困难,当然我们不能假假的假假的跟喽喽,内心一直在骂,这样子也不好,不如实,但是你怎么样,当然了,比如说长辈对晚辈要教育徒弟,教育途中长辈有一些方便,他是可以这样做,就是他就是不要跟他讲话就是要要对付他的诚心。慢性可以,但是我们如果是大家都是同一起生活的好朋友的话,这一种其实有时是自己要去享福的,比如说我真的如果是对一个众生起了嗔心,起了伤害的话,那别人来求忏悔,那我们应该要接纳,然后也是恢复到平常一样,而不是记恨在心,那相对的,假如我对不起别人,我也很想跟别人道歉,所以有些时候,尤其夫妻,我不知道,因为居士,在家中比较有夫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我就是有遇过这样一个一个太太在煮饭,那为了接一通电话,叫先生去看一下那个火,但是那饭就这样就煮焦了,他就这边吵起来,那这个太太来找我,说这个明明就是他错,你叫我这个气怎么吞得下去,还要我跟她道歉,我哪有错,她讲那我就问他,我说学佛的是你,你先生没有学佛,你这样不跟他讲话,两个人都不好,那既然你明知是你先生错,由你来讲对不起有什么不可吗,为了家庭好,为了子女幸福,家家庭幸福,你这样子的牺身都不能做吗,一个学佛的佛弟子,他就不敢讲我,他讲好多理由你知道吗,他讲了好多理由,就是他只是接一个电话,叫他看一下子那个火,他都看到那个菜多少焦,他说他很难能够原谅他,那我说这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原谅,那如果他把把你的那个一些什么贵重的东西拿掉,那不是更惨,所以凡夫的这种嗔心,假如我们不去对治它,它滴水会穿石,滴水会穿。所以你看现在不是很多什么吃人肉,人魔那种。,就是,现在女孩子会像男孩子的很多,所以不要都觉得男孩子才是女孩子,所以真心是没有分男女的,烦恼是平等,平等。好。第四,慢心,不虚心,自以为了不起,这才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毁谤别人的弘扬正法,这就是谤菩萨藏。当菩萨藏。那这个是假如我们有虚心的话,终是一场弘法会,或者是一本书,一段长时间下来,只要有一句话我自己很受用,很感动,那个就值回票价,就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假如你自己我们没有把这种慢心去掉的话,其实真的自己会进步,那是非常渺茫的事实,这四种重戒导师说还是章鱼利他的菩萨行,只要犯了其中一句,就是唯是菩萨的境界,只要其中一个,天,我们好像天天都放了是不是,怎么办,天天要忏悔,真的天天忏悔。其实菩萨戒跟修禅定一样的,我就是我们做了,我们发了愿,当然不是说我们犯了,至少说我们做的不圆满,但是我们有反省力,至少你会跟他拉对拉抗对抗这样。推迟一下又拉回来,推迟一下又拉,他好像跟修禅定一样的,我们要得到,比如说我们注意呼吸,你还没有你还没有转为所缘的时候,这个呼吸永远都是你的感觉而已,它都是一个 c 而已,他不能成就你达到禅定的目标,那你就是要跟他这样拉来拉去,有时不见得你拉回来,有时不见得拉回来,久了禅定就会出来。我到禅波罗蜜的时候很多这种,我要跟大家说明,那任何的修行跟技法也一样的,我们做的不好,反省一下再拉回来。你看假如我们认识佛法,没有先建立好这个核心点,我们像一个不倒翁这样子,你倒了再起来,倒了再起来,但是你假如那个中心点没有先找出来,没有安利好,你倒了就倒了的了,你退市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了,因为你觉得佛法没什么好,你也找不到佛法的核心中心点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听闻佛法的一个重要,最后一项第三犯重于重受。第一,比丘出家男众范德斯波罗一戒就是推出参团,不准从受斯波罗一戒就是杀盗淫妄。在僧团来讲,声闻界就叫做断头,断头罪就是头断了,那个人就不能活下去了。第二,菩萨戒是可以如法承受的。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怎么样也不会推迟犯戒,也是暂时的失去作用。假如能够如法再受,给予新的熏发,恢复菩提心戒的功德,也还是可以继续修行。所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即使退堕为小乘,或者堕落山的道,终究,能够还是可以一这样子的菩提心戒,清净的善根回入大乘道,所以在大乘法里面,没有比菩提心,菩萨戒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做得不好,按照导师自己来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有受过什么戒,你做得不好,那在佛菩萨的面前,常常反省,那常常,在像三宝许愿,希望自己,就是在恢复原来清净的戒体,那如法的修行,那继续的前进。因为真的,假如佛菩萨因为我们做得不好,那就替我们出佛门的话,我想佛菩萨也没有什么慈悲了,那既然佛是大慈大悲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进进退退,佛菩萨也是会陪我们的,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进步进到这里。讲到这里。</big> | |||
<big><br /></big> | <big><br /></b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