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06 答疑:修订间差异

添加1,587字节 、​ 2023年2月24日 (星期五)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70行: 第470行:
<big>                丁一、十善为本:8-【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big>
<big>                丁一、十善为本:8-【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big>


<big>                 丁二、三聚净戒:【摄为三聚戒】  </big>
<big>       </big>
 
<big>               丁三、七众通行:【七众所通行】</big>
 
 


<big>因为十善我们之前有谈过了,所以十善也不会很难,我们在这里就简单讲一些重点。</big>
<big>因为十善我们之前有谈过了,所以十善也不会很难,我们在这里就简单讲一些重点。</big>
第524行: 第520行:
<big>不痴,无明,就是要用 般若来对治。</big>
<big>不痴,无明,就是要用 般若来对治。</big>


<big>那假如能够深入这一些,禅定、慈悲跟般若,那我们就能够净化意念里面的贪嗔痴。</big>
<big>那假如能够深入这一些,禅定、慈悲跟般若,那我们就能够净化意念里面的贪嗔痴。</big><big> </big>
 
 
<big>丁二、三聚净戒:【摄为三聚戒】 </big>
 
 
<big>我们看下一页189,这里导师继续说,那除了这个十善之外,还有三聚净戒,简单说十善可以'''總攝為「三聚淨戒」。'''</big>
 
<big>因为是菩萨戒才可以总摄为十善,那菩萨戒也可以总摄为三聚净戒。</big>
 
<big>             </big>
 
 
【'''從菩薩戒來說,就是十善正行,不過從善行的不同意義,總攝為「三聚淨戒」:'''
 
'''一、攝律儀戒:無惡不除'''
 
'''二、攝善法戒:無善不行'''
 
'''三、饒益有情戒:無一眾生不加利濟】'''
 
 
<big>丁三、七众通行:【七众所通行】</big>
 
一、聲聞戒與菩薩戒的差異
 
1、【在聲聞法中,律儀戒有男女,僧俗等差別,分為優婆塞戒、優婆夷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式叉摩那尼戒。因戒的不同,分佛弟子為七眾。
 
2、但菩薩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小差別)的,所以是七眾弟子所共通奉行的。】
 
 
<big>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差异,</big>
 
<big>1、最主要声闻戒分男女,在家出家菩萨戒比较没有这么严重的区分。有小小的差别,比如说出家的菩萨是持不淫戒,在家菩萨是持不邪淫戒,小小的差别是指这种了。</big>
 
 
二、菩薩戒要有聲聞戒為基礎 要受菩薩戒,應先受七眾的律儀戒。如優婆塞(受五戒的男眾)而受菩薩戒,就名 菩薩優婆塞;沙彌尼而受菩薩戒,就名菩薩沙彌尼;比丘而受菩薩戒,就名菩薩比 丘。
 
<big>菩萨戒要跟要以声闻戒为基础,所以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有其中的律仪戒。假如是在家的居士的话,你一定要有五戒、八戒,有持守这种戒,才能够受持菩萨戒,假如你没有的话,要先受持,过后才能受菩萨戒。</big>
 
 
三、戒藏
 
1、聲聞藏中有廣律。
 
2、菩薩藏雖傳說有菩薩的戒藏,但從傳譯到中國(西藏在內)來說,菩薩戒都是
 
附見於經中的。
 
 
<big>导师给我们介绍说戒藏,其实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是有广律,就是大正藏里面称为律部,就是大正藏的第22、23、24,这三本里面很多这个律藏,但是这个是声闻藏</big>
 
<big>但是菩萨的戒藏,虽然传说有存在,不过并没有翻译过来。而现存的菩萨戒全部都附在经典里面。</big>
 
 
<big>四、菩薩戒藏的內容不盡相同</big>
 
<big>1、羅什譯的《梵網戒本》,列十重四十八輕戒;</big>
 
<big>2、曇無讖譯的《優婆塞戒經》,列六重二十八輕戒;</big>
 
<big>3、玄奘譯的《瑜伽菩薩戒本》,列舉四重四十三輕戒。</big>
 
 
<big>比如说梵网戒是十重,那个重是重戒的意思,48轻戒。所以戒条里面菩萨戒是有分重戒跟轻戒。那声闻戒也有分重跟轻,那导师菩薩戒藏的內容不盡相同,因为有一些是十重,有一些是六重,有一些是四重,有48轻,有28轻,有43轻等等。不过,</big>
 
 
<big>【輕戒多少有出入,菩薩的重戒,大致相同,如《虛空藏經》、《菩薩本業瓔珞經》、《勝 鬘經》等,也都有說到。我國一向採用《梵網》戒本,但廣說開遮持犯,犯輕犯重 戒相的,《瑜伽》菩薩戒要明確得多!】</big>
 
 
<big>导师认为说,【我國一向採用《梵網》戒本,但廣說開遮持犯,犯輕犯重 戒相的,《瑜伽》菩薩戒要明確得多!】</big>
 
<big>我自己也是讲过后,我才发现瑜伽菩萨戒本真的非常好,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它是很实际的,不是说我们超越我们的能力太遥远了。所以太虚大师对于这个戒本,特别的赞扬。过去我跟大家讲过,假如我们有受瑜伽菩萨戒的人,比如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在一个僧团里面修行,那我也发了菩提心,但是假如说今天我在修学禅定,或者我在念精进佛七。</big>
 
<big>假如外面有居士敲门说,师父,你可不可以到我家,我要供养你去外面应供午餐。那假如你因为自己的修行而不想去的话,他说没有犯菩萨戒,因为你不理众生。一般我们讲说你要以众生为主,你要放下你的一切,去跟众生受应供。</big>
 
<big>但是瑜伽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你在修行当中,你在打佛七打禅七,你可以不去,你可以拒绝,这个是没有罪过的。所以你看,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冷漠无情的,比如说他自己在用功的时候,他不太会去关心人家的,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一些人是受菩萨戒而不去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读过瑜伽菩萨戒的人你就知道,这些人如果在房间里面用功,你去敲门他不理你,我们应该要停止,你不要再去敲了。你不要把那个门把它撬开,进去看他在里面干什么好事。</big>
 
<big>我们出家人都有这样子的规矩,我们敲第一次,敲第二次,第一次怕有时听不到,你敲第二次,如果没有回应,你就不要再敲了。在一个僧团,一个道场也有这样子的规矩了,所以这一点大家应该要学起来。不要说,师父不下来跟我们喝茶,在那边谈论一些佛教的问题,就觉得师父你这个讲菩萨道,自己都没有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去好好读一下瑜伽菩萨戒,你就知道。</big>
 
<big>有一些菩萨他是智慧行人,我们上个礼拜上次有讲过,他是重视智慧的人,导师说他对于这种悲心,会暂时不会想去做,因为他专注在这个修学般若上。</big>
 
<big>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发心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帮人家贴标签,你看我们在贴标签的当中,其实自己贴了自己很多标签了,我们到后面等一下还会讲,还会讲到。就是真正修菩萨戒的人,假如只是会自赞毁他的话,在瑜伽菩萨戒是第一个重戒,自赞毁他戒。</big>
 
<big>所以你看我们凡夫要修学菩萨道,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跟我们凡夫的习气和冲突太大了。</big>
 
<big>我们继续看190页,</big>
 
丁四、总别重禁
 
                     戊一、总相戒:9-【退失菩提心,
 
                    
 
<big>总说菩萨的净戒。哪一些是重戒?</big>
 
<big>总相戒,导师说只有一条,就叫退失菩提心。</big>
 
 
一、【'''眾多的大乘經中,以菩提心為菩薩戒。如對於利益眾生,起了厭倦棄捨的意念,不想求證無上菩提,而想證得自利的阿羅漢果,或者但求世間的欲樂,不再想上求下化,這樣的一念退失菩提心,就是違犯了菩薩的淨戒'''。】
 
二、【菩提心,可說是菩薩的根本戒,總相戒,是大乘學人所應該特別護持的。】
 
<big>所以人家说发心容易,行践难了,实行很难,所以我们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累了,将心比心,我看到大家上课那么累,其实我也很不忍心。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是下班了就赶过来,有些可能还没有吃饭,所以我自己其实也很不忍心,我也很想把时间缩短一点。</big>
 
<big>所以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发了心想去帮忙人家,但是有时你出自好心,别人给你很多诽谤,给你很多怀疑。那假如我们对于众生暂时有了这一种累倦的心,但是不要讨厌。这里导师的形容是'''厭倦棄捨''',我现在做不到,你就暂时缓下来,就是自己给自己休息一些调整的空间,但是不要'''厭倦''',你一对众生产生'''厭倦'''的意念,不想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就算是违反的菩萨净戒。</big>
 
 
戊二、四重禁:   嫉悭与瞋慢,障于利他行
 
                                            违失大乘戒。】
 
 
<big>一、共聲聞重戒 </big>
 
<big>【殺、盜、淫、妄等共聲聞重戒,不消說是犯菩薩戒的。】</big>
 
 
<big>这是你修菩萨戒之前都一定要的,就是杀道淫妄,是声闻重戒,不消說是犯菩薩戒的。</big>
 
 
<big>二、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諸經及各種戒本中,雖舉事小有出入,而內容都說到了「嫉、 慳」、「瞋、慢」的四項重戒。現在且依《瑜伽》戒說。</big>
 
<big>1、嫉:為了貪求個人的利養恭敬,因此嫉妒別人,故意的自讚毀他。</big>
 
<big>2、慳:有來求布施的,由於慳吝心,雖然有法有財,而不肯修法施財施。</big>
 
<big>3、瞋:瞋心極重,不但罵詈傷害別人;別人來懺悔,請求諒解,也不受懺謝,永遠的怨恨他。</big>
 
<big>4、慢:不虛心,自以為了不起,這才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毀謗別人弘揚的正法。</big>
 
<big>* 這四項重戒,都是障於利他的菩薩行。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就是違失了大乘菩薩 的淨戒,不成其為菩薩了。</big>
 
 
 
<big>不共聲聞的菩薩重戒,这是在诸经当中,所说有略有不同,因为有一些是十条。大家你看一下那个191页。那个重戒的表总共有六个版本,那有一些它是有十条,十条重戒有一些才四条重戒,那有一些是八条重戒,有一些是六条重戒,所以重戒多少有不同。不过导师认为说,其中有四个重戒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先以瑜伽菩萨戒本来解说。</big>
 
<big>那回到190页中间,瑜伽菩萨戒的四种境界。</big>
 
 
<big>1、【嫉:為了貪求個人的利養恭敬,因此嫉妒別人,故意的自讚毀他。】</big>
 
<big>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导师的自传「平凡的一生」,导师说,当年他在慧日讲堂讲课的时候,也有一些人很嫉妒他,因为这里很多人。你看书里面导师都有写,那别人怎么毁谤他,因为他(别人)的信徒全部过来这里了。那我们不要说这些,那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我自己也有观察,我觉得要做到不要自赞毁他,我觉得真的非常难。因为你有我执,你就很难逃得过这个,因为我们有我执。你看我们讲说,别人的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后面的目的你就是要让人家知道,你看我是何等何等的高尚,他后面的部分是不用讲出来的。人家说就是就是烘云托月嘛。</big>
 
<big>所以我们凡夫在讲任何事情,在生活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如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但是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师文抄,大家应该有看过,印光大师又写了一些法语,他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不要在别人的后面讲人家的是非,讲人是非者,自己也是是非人。不过我自己出家那么多年,不要说大家了,你们在滚滚红尘不要讲了,像我自己出家那么久,我们在福严也是非常清净的地方,没有什么外人接触,我就觉得很难。真的,我们要做到不自赞毁他,真的太难。</big>
 
<big>所以有时候真的很感叹,自己为什么不生在佛时,赶快解脱算了。但是没办法,我们的福德浅薄了,离佛太远,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菩萨的第一条很重要的戒,就是自赞毁他戒,不要自赞毁他。</big>
 
<big>所以我自己现在只要一觉察,除非我不觉察到了,因为有时讲得太陶醉了,讲别人讲得太陶醉了,你不会发现的。但是我事后我都会很难过的,真的,我事后我都会反省说,我刚刚怎么讲那么多?我好像讲的当中我都忘了我其实也是是非人了,我都忘了。讲讲,虽然自己很有理了,大家都公认这个是错,那个对方是错误的,但是你在讲当中,你很难能够自觉少讲一点,或者不要讲,真的很难控制的。</big>
 
<big>所以有时候想想起来,反省起来有时都很丢脸。我最近有时会察觉了一点,因为你常常反省,你就察觉力会高一点。所以有时别人说,你有听到最近某某人怎么样吗?假如我一察觉了,我就说你知道怎么样就好了,你不要再讲下去,讲下去都是毁谤的比较多了。不管是事实与否,除非是真的就事论事,要提醒一个人,或者是避免一些不好的罪过产生,否则有一些言谈真的可以省略的。我们交际里面,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话是可以省略的,多念佛了。</big>
 
<big>2、【'''慳:有來求布施的,由於慳吝心,雖然有法有財,而不肯修法施財施。'''】</big>
 
 
<big>吝啬的心,别人教你布施,不随喜还不打紧,还毁谤,还猜疑别人,那这一点是很不应该。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有提到,在家人比较多行财施,出家人多行法施。出家人多行了,不是说出家人就不能行财施,他也是可以行财施,只是多行法施,因为这个是我们的任务。</big>
 
<big>3、【'''瞋:瞋心極重,不但罵詈傷害別人;別人來懺悔,請求諒解,也不受懺謝,永遠的怨恨他。'''】</big>
 
<big>请问大家,你们会吗?不会,但是我好像觉得我会有。真的很难,也是很难,因为只要你对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你真的,他从这里来,你就想从那个门出去,你们会不会这样?真的,我们出家人也是会这样。所以在修行过程里面,你怎么去克服这种困难,当然我们不能假假的,假假的跟他打招呼,内心一直在骂,这样子也不好,不如实。</big>
 
<big>当然了,比如说长辈对晚辈,要教育徒弟、徒众,长辈有一些方便,他是可以这样做,就是他就是不要跟他讲话,就是要对付他的嗔心、慢心,可以。但是我们如果是一起生活的好朋友的话,这一种其实有时是自己要去降伏的。</big>
 
<big>比如说我真的如果是对一个众生起了嗔心,起了伤害的话,那别人来求忏悔,那我们应该要接纳,然后也是恢复到平常一样,而不是记恨在心。那相对的,假如我对不起别人,我也很想跟别人道歉。所以有些时候,因为居士,在家众比较有夫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我就是有遇过这样。一个太太在煮饭,那为了接一通电话,叫先生去看一下那个火,但是那饭就这样就煮焦了,两个就这边吵起来。这个太太来找我,说这个明明就是他错,你叫我这个气怎么吞得下去?还要我跟他道歉,我哪有错?那我就问她,学佛的是你,你先生没有学佛,你这样不跟他讲话,两个人都不好。既然你明知是你先生错,由你来讲对不起有什么不可吗?为了家庭好,为了子女幸福,你这样子的牺牲都不能做吗?一个学佛的佛弟子,这样的(小)事情你都不能原谅,那如果他把你的一些什么贵重的东西拿掉,那不是更惨?</big>
 
<big>所以凡夫的这种嗔心,假如我们不去对治它,它滴水会穿石。所以你看现在不是很多什么吃人肉那种。现在女孩子会害男孩子的很多,所以不要都觉得男孩子才杀女孩子,所以嗔心是没有分男女的,烦恼是平等、平等。</big>
 
<big>4、【'''慢:不虛心,自以為了不起,這才宣揚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毀謗別人弘揚的正法。'''】</big>
 
<big>这就是谤菩萨藏。那这个是假如我们有虚心的话,终是一场弘法会,或者是一本书,一段长时间下来,只要有一句话我自己很受用,很感动,那个就值回票价,就值得学习。所以假如我们没有把这种慢心去掉的话,真的自己会进步,那是非常渺茫的事实。</big>
 
<big>导师说【這四項重戒,都是障於利他的菩薩行。只要犯了其中的一戒,就是違失了大乘菩薩 的淨戒,不成其為菩薩了。】</big>
 
<big>只要犯其中一个,我们好像天天都犯了,怎么办?天天要忏悔,真的天天忏悔。</big>
 
<big>其实菩萨戒跟修禅定一样的,就是我们做了,我们发了愿,当然不是说我们犯了,至少说我们做的不圆满,但是我们有反省力,至少你会跟它对抗。退失一下又拉回来,退失一下又拉回来,像跟修禅定一样的。</big>
 
<big>比如说我们注意呼吸,你还没有转为所缘的时候,这个呼吸永远都是你的感觉而已,它都是一个息而已,它不能成就你达到禅定的目标,那你就是要跟它这样拉来拉去,有时不见了你拉回来,有时不见了再拉回来,久了,禅定就会出来。我到讲禅波罗蜜的时候跟大家说明,那任何的修行跟戒法也一样的,我们做的不好,反省一下再拉回来。</big>
 
<big>你看假如我们认识佛法没有先建立好这个核心点,我们像一个不倒翁这样子,你倒了再起来,倒了再起来,但是假如那个中心点没有先找出来,没有安立好,你倒了就倒了的了,你退失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了,因为你觉得佛法没什么好,你也找不到佛法的核心中心点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听闻佛法的一个重要。</big>
 
<big>三、犯重與重受</big>
 
<big>1、【比丘犯了四波羅夷戒,就要退出僧伽,不准重受;</big>
 


<big>四波羅夷戒就是杀盗淫妄,在僧团来讲,声闻戒就叫做断头罪,就是头断了,那个人就不能活下去了。</big>


<big>2、菩薩戒是可以如法重受的。換言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怎麼也不會退失的。55犯戒的是暫時失卻作用,所以應如法再受,給以新的熏發,恢復菩提 心戒的功德。也就因此,發了菩提心,受過菩薩戒,即使是退證小果,或者退 墮到三惡道中,終究要依此菩提心戒的清淨善根,迴入大乘道而成佛的。這樣 看來,在大乘法中,沒有比菩提心,菩薩戒更重要了!】</big>


<big> 我们看下一页189,这里导师继续说,那除了这个十善之外,还有三聚净戒,简单说十善可以搜设为3g境界,那因为是菩萨戒才可以总设为十善那菩萨戒也可以总结为三聚净戒,就是戒律,一戒就是无恶不除,第二是善法戒,就是无善不行,第三老亦有情戒,就是无欲众生不加救度,七重通行,接下去顶三,那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差异,最主要,不大,菩萨戒,声闻戒之分男女,在家出家菩萨戒比较没有这么严重的区分,有小小的差别,比如说出家,这是出家的菩萨是持不淫戒,在家菩萨是持不邪淫戒,这样了解吗,,小小的差别是指这种了。第二,菩萨戒要跟要以声闻戒为基础,所以受菩萨戒的人一定要有其中的绿一戒,那假如是在家的居士的话,你一定要有五戒,八戒,有持守这种戒,才能够受持菩萨戒,假如你没有的话,要先受持,过后才能受菩萨戒。第三,导师给我们介绍说记账,其实在我们大藏经里面是有广律,就是大阵仗里面嗔为吕布,就是大正藏的第22,23,24,这三本里面,很多这个律藏,但是这个是声闻章,但是菩萨菩萨的记账,虽然传说有存在,不过并没有翻译过来。而现存的菩萨戒全部都附在经经里面经典里面第四菩萨戒这的内容不尽相同,那比如说梵网戒是十重那个中是重戒的意思,48轻戒。所以戒条里面菩萨戒是有分重戒跟清洁重戒跟情节,那声闻界也有,声闻界也有分重跟轻,那导师说不尽相同,因为有一些是十中,有一些是六中,有一些是四种,有48斤,有28卿,有43轻等等。不过你看一下下面那一段189最后一段,清界多少有出入菩萨的重戒大致相同。导师认为说,我国一向采取饭网界本,但光说开车吃饭,范众泛轻。借象来说,其实于其菩萨戒本明确得多。瑜伽菩萨戒本,我自己也是讲过后,我才发现瑜伽菩萨戒本真的非常好,而且他很实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他是很实际的,不是说我们超越我们的能力太太太遥远了。 所以 太虚大师对于这个剧本,特别的赞赞赞扬。那其中我过去我跟大家讲过,假如 我们 有时候瑜伽菩萨戒的人,你都知道,比如说我们一个出家人,我们在一个僧团里面修行,那我也发了菩提心。但是假如说今天我在修学禅定,我在修学禅定,或者我在念精进佛。七,假如外面有居士敲门说,师父,你可不可以到我家,我要去供养你,我要供养你去外面,应供午餐。那假如你因为自己的修行而不想去的话,不想去的话,这个没有饭菩萨劫,他说没有犯菩萨戒,因为你不利众生,一般我们讲说你要以众生为主,你要放下你的一切,去去跟众生受因果,但是与其菩萨戒不是这样的。他说如果你在修行当中,你在打佛七打禅期,你可以不去,你可以拒绝,这个是没有罪过的,没有结果的。所以你你看,有一些修行人,他很冷漠无情的,比如说他自己在用功的时候,他不太会去关心人家的,我们不能认为说这一些人是受菩萨戒而不去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读过一些菩萨戒的人,你就知道这些人如果在房间里面用功,你去敲他,他不理你,我们应该要停止,你不要再去敲了,知道吗,你不要,把那个门把它撬开,进去,看他在里面干什么好事,我们出家人,都有这样子的规矩,参团我们敲第一次,敲第二次,第一次怕有时听不到,你敲第二次,如果没有回应,你就不要了,你就不要再敲这样。所以,在一个僧团,一个道场也有这样子的规矩了。所以这一点大家应该要学起来。不要说,师父不下来跟我们喝茶,在那边谈论一些佛教的问题,就觉得师父你这个讲菩萨道自己都没有行,不能这样讲,你如果去好好读一下瑜伽菩萨戒,你就知道,有一些菩萨他是智慧行人,我们上个礼拜上次有讲过,他是重视智慧的人,他会比较导师说他会暂时对于这种悲心,会暂时不会想去 ,因为他专注在这个修学般若上。所以我们不能够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发心的时候,我们不要随便帮人家贴标签,你看我们,在贴标签的当中,其实自己已经自己贴了自己很多标签了,你知道吗,所以我们到后面等一下还会讲,还会讲到。就是真正修菩萨戒的人,假如只是会自赞毁他的话,在于其菩萨戒是第一个终结,自赞毁他戒,自己赞扬自己。所以你看到我们凡夫要修学菩萨道,其实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跟我们凡夫的习气和冲突太大了。我们继续看190页,190最上面,总说菩萨的境界。哪一些是重戒,最总相界导师说只有一条,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你看一,你看一众多的大乘经中,以菩提心为菩萨戒,如果对于利益众生起了厌倦弃舍的忆念,不想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想证 自利的圣果,或者但求世间的娱乐,不想精进了这忆念,退失菩提心,就算违犯菩萨戒。这样了解吗,,所以我们,在人家说发心容易,什么难,行健难了,实行很难,所以我们自己做不到,或者自己累了,将心比心,我看到大家上课那么累,其实我也很不忍心,因为我知道很多大家都是下班了就赶过来,有些可能还没有吃饭,所以我自己其实也很 忍心,我也很想把时间缩短一点。所以我们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也一样,我们发了心想去帮忙人家,但是有时你出自 别人毁谤你的,别人给你很多诽谤,给你很多怀疑,那假如我们对于众生暂时有了这一种累倦的心,但是不要讨厌他自己 导师 的形容,只是厌倦气色,我现在做不到,你就暂时缓缓下来,就是自己给自己休息一些调整的空间,但是不要咽气,你一产生对众生产生怨气的忆念,不想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个就是算是违反的菩萨境界。Ok ,再来四中静,那供声闻的重戒,这是你修菩萨戒之前都一定要的,就是杀道淫妄是声闻众戒,不消说,也就是犯菩萨戒的了。第二,不共声闻的菩萨重戒,这是在租金当中,所说过,所以有略有不同,因为有一些是十条,大家你看一下那个191页。191页那个重戒的表,重戒的表总共有六个版本,那有一些它不是有十条,十条重戒有一些才四条重戒,那有一些是八条重戒,有一些是六条重戒,所以重戒多少有不同。不过导师认为说,其中有四个重戒是很重要的。那我们先以瑜伽菩萨戒本来解说,那回到190页中间瑜伽菩萨戒的四种境界。第1g就是妒忌,为了贪求个人利养,恭敬名闻利养而妒忌别人,故意的自赞毁他,别人想打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过导师的自传平凡的一生,导师说,当年他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堂,也有一些人很嫉妒他,因为这里很多人。所以,你你看那个平凡的意思里面导师都有写,那在后面,怎么毁谤他,什么,因为他的信徒被全部过来这里了,那我们不要说这些,那我们在平常生活 面。我自己也有观察,因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很难。自赞毁他,我觉得要做到不要自赞毁他,我觉得真的非常难,难道就是因为你有我执,你就很难逃得过这个,因为我们有我执,你知道吗,你看我们讲说,别人的怎么样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后面的目的你就是要让人家知道,你看我是何等何等的高尚,他是这样的,那后面的部分是不用讲出来的人家说就是就是风云托月,是不是,。所以我们凡夫,在讲任何事情的时候,在生活上的人际关系的时候,我们常常假如能够反省到这一点,但是很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印光大师文超,大家应该有看过,印光大师又写了一些法语,他就是说,我们在平常生活里面,要不要在别人的后面讲人家的是非,因为,很简单的,讲人是非者,自己也是是非人,对不对。不过我自己出家那么多年,不要说大家了,你们在滚滚红尘不要讲了,像我自己出去那么久,我们在福建也是非常清净的地方,没有什么外人接触,我就觉得很难内,好难。真的,我们要做到不知忏悔他,真的太难。所以有时候真的很感叹自己为什么不生在佛时。。赶快解脱算了。呀,这个真的是。但是,没办法,我们的福德浅薄了,离佛太远。所以我们还是要学习这个菩萨的第一条很重要的戒,就是不能自赞毁他戒,不要自赞毁他。所以一旦我自己现在,有时只要一觉察,除非我不觉察到了,因为有时讲得太陶醉了,你知道吗,讲别人,讲得太陶醉了,你不会发现的。但是你试过,你事后我我,我自己,我不说别人,我事后我自己都会很难过的,真的,我事后我都会反省说,呦,我刚刚怎么讲那么多,我好像讲的当中我都忘了,我其实也是是非了,你知道吗,我都忘了讲了。讲讲虽然是自己很有理了,也大家都公认这个是错,那个对方是错误的,但是你在讲当中,你很难能够自觉,也少讲一点,或者不要讲,真的很难控制的。所以有时候想想起来,反省起来有时都很丢脸,很很丢脸。所以我们常常,我我最近有时会会察觉了一点,因为你常常反省,你就察觉敏觉力会高一点,所以有时别人,比如说探听他说,你有听到最近这个某某人怎么样吗,假如我一察觉了,我就说,你知道怎么样就好了,这样就停了就好了。你不要再讲下去,讲下去都是毁谤的比较多了。不管是事实与否,除非是真的是与事论事,要提醒一个人,或者是避免一些,最不好的罪过产生,否则有一些言谈,真的可以省略的。我们交际里面,我们生活里面有很多话是可以省略的。多念佛了,第二天,就是签单,有人来求布施,那有以千令心,虽然有法有才而不肯去修法师,禅师就是这种签。贪什么,吝啬的心。吝啬的心,别人教你布施,不随喜还不打紧,还,还会谤,还猜疑别人,那这一点是很不应该。那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有提到,在家人比较多心,多行才是出家人,多行法师。出家人,多行了,不是说出家人就不能行,禅师他也是可以行才是,只是多行法师,因为这个是我们的任务,第三嗔嗔心极重,不但骂力伤害别人,别人来忏悔求请求谅解,也不受忏谢,永远的怨恨,他就是记恨在心。请问大家会吗,不会,但是我好像觉得我会有,真的很难,那也是很难,因为只要你对这个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你真的他从这里来,你就想从那个门出去,你们会不会这样,真的,我们出家人也是会这样。所以在修行过程里面,你怎么去克服这种困难,当然我们不能假假的假假的跟喽喽,内心一直在骂,这样子也不好,不如实,但是你怎么样,当然了,比如说长辈对晚辈要教育徒弟,教育途中长辈有一些方便,他是可以这样做,就是他就是不要跟他讲话就是要要对付他的诚心。慢性可以,但是我们如果是大家都是同一起生活的好朋友的话,这一种其实有时是自己要去享福的,比如说我真的如果是对一个众生起了嗔心,起了伤害的话,那别人来求忏悔,那我们应该要接纳,然后也是恢复到平常一样,而不是记恨在心,那相对的,假如我对不起别人,我也很想跟别人道歉,所以有些时候,尤其夫妻,我不知道,因为居士,在家中比较有夫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我就是有遇过这样一个一个太太在煮饭,那为了接一通电话,叫先生去看一下那个火,但是那饭就这样就煮焦了,他就这边吵起来,那这个太太来找我,说这个明明就是他错,你叫我这个气怎么吞得下去,还要我跟她道歉,我哪有错,她讲那我就问他,我说学佛的是你,你先生没有学佛,你这样不跟他讲话,两个人都不好,那既然你明知是你先生错,由你来讲对不起有什么不可吗,为了家庭好,为了子女幸福,家家庭幸福,你这样子的牺身都不能做吗,一个学佛的佛弟子,他就不敢讲我,他讲好多理由你知道吗,他讲了好多理由,就是他只是接一个电话,叫他看一下子那个火,他都看到那个菜多少焦,他说他很难能够原谅他,那我说这样的事情你都不能原谅,那如果他把把你的那个一些什么贵重的东西拿掉,那不是更惨,所以凡夫的这种嗔心,假如我们不去对治它,它滴水会穿石,滴水会穿。所以你看现在不是很多什么吃人肉,人魔那种。,就是,现在女孩子会像男孩子的很多,所以不要都觉得男孩子才是女孩子,所以真心是没有分男女的,烦恼是平等,平等。好。第四,慢心,不虚心,自以为了不起,这才宣扬一些似是而非的佛法,反而毁谤别人的弘扬正法,这就是谤菩萨藏。当菩萨藏。那这个是假如我们有虚心的话,终是一场弘法会,或者是一本书,一段长时间下来,只要有一句话我自己很受用,很感动,那个就值回票价,就值得学习,所以我们假如你自己我们没有把这种慢心去掉的话,其实真的自己会进步,那是非常渺茫的事实,这四种重戒导师说还是章鱼利他的菩萨行,只要犯了其中一句,就是唯是菩萨的境界,只要其中一个,天,我们好像天天都放了是不是,怎么办,天天要忏悔,真的天天忏悔。其实菩萨戒跟修禅定一样的,我就是我们做了,我们发了愿,当然不是说我们犯了,至少说我们做的不圆满,但是我们有反省力,至少你会跟他拉对拉抗对抗这样。推迟一下又拉回来,推迟一下又拉,他好像跟修禅定一样的,我们要得到,比如说我们注意呼吸,你还没有你还没有转为所缘的时候,这个呼吸永远都是你的感觉而已,它都是一个 c 而已,他不能成就你达到禅定的目标,那你就是要跟他这样拉来拉去,有时不见得你拉回来,有时不见得拉回来,久了禅定就会出来。我到禅波罗蜜的时候很多这种,我要跟大家说明,那任何的修行跟技法也一样的,我们做的不好,反省一下再拉回来。你看假如我们认识佛法,没有先建立好这个核心点,我们像一个不倒翁这样子,你倒了再起来,倒了再起来,但是你假如那个中心点没有先找出来,没有安利好,你倒了就倒了的了,你退市了就不会再回来的了,因为你觉得佛法没什么好,你也找不到佛法的核心中心点在哪里。这个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听闻佛法的一个重要,最后一项第三犯重于重受。第一,比丘出家男众范德斯波罗一戒就是推出参团,不准从受斯波罗一戒就是杀盗淫妄。在僧团来讲,声闻界就叫做断头,断头罪就是头断了,那个人就不能活下去了。第二,菩萨戒是可以如法承受的。也就是说,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怎么样也不会推迟犯戒,也是暂时的失去作用。假如能够如法再受,给予新的熏发,恢复菩提心戒的功德,也还是可以继续修行。所以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即使退堕为小乘,或者堕落山的道,终究,能够还是可以一这样子的菩提心戒,清净的善根回入大乘道,所以在大乘法里面,没有比菩提心,菩萨戒更重要的事情了。所以我们,做得不好,按照导师自己 来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有受过什么戒,你做得不好,那在佛菩萨的面前,常常反省,那常常 三宝许愿,希望自己 ,就是在 恢复原来清净的戒体,那如法的修行,那继续的前进。因为真的,假如佛菩萨因为我们做得不好,那就 我们出佛门的话,我想佛菩萨也没有什么慈悲了 那既然佛是大慈大悲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进进退退,佛菩萨也是会陪我们的 ,那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进步进到这里。讲到这里 。</big>
<big>所以我们做得不好, 按照 导师这里来看,只要自己知道自己有受过什么戒,你做得不好,那在佛菩萨的面前,常常反省,那常常在 三宝许愿,希望自己恢复原来清净的戒体,那如法的修行,那继续的前进。因为真的,假如佛菩萨因为我们做得不好,那就 我们出佛门的话,我想佛菩萨也没有什么慈悲了 那既然佛是大慈大悲的话,那我觉得我们进进退退,佛菩萨也是会陪我们的。</big>


<big><br /></big>
<big><br /></big>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