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
| |
|
|
| |
|
| |
| 31A
| |
|
| |
| 我们今天课程从布施波罗蜜进入到持戒波罗蜜,因为持戒波罗蜜它的内容不多,因为导师在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乃至到这里六度的时候,布施、持戒、禅定等等,有几个法已经重复讲了好多遍了,大家应该不会很陌生,所以只是点出大乘的一个不同的地方,那其他的就不再重述了。那我们上个礼拜是上到PDF199页。上个礼拜提到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有提到很多问题,那包括说那我们在行布施的时候,可以有财施、法施、无畏施,那我们一般初学学佛的人,乃至一般的布施,有时物质的布施,或者金钱上的布施,不见得我们每个人能够做得到。导师跟我们讲一些很实际的,初学的菩萨其实他的能力跟财力都有限,所以要做布施的话,可以从哪一些着手?其实上个礼拜有稍微有提到,比如说法施。
| |
|
| |
| 比如说你没有外财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内财,那内财我们身体里面,请问有什么内财?器官,五官也是,不过通常我们在生的时候能够捐献的,比如说捐血。我常常在有看到一些公告,说缺什么型的血,请问在座的谁有捐过学的举手看看……那这些就叫内财,那就是可以做的财施。尤其在家众我们都可以做得到,在台湾我觉得有一个好的一个风气,就是布施很兴盛,比如说免费的义诊,我参加了几次,我觉得都蛮感动的,不管是护士或者是医生,都非常的有爱心。那你的这一种技能,你的这一种知识来帮助别人,这个就叫法施。
| |
|
| |
| 第三无畏施,这个也是我们常常都能够遇得到的,就是如何让众生得到保护,那能够协助他们那避免一些威胁,一些恐怖的那些心态。通常我们凡夫都是给人家畏惧比较多,那是无畏的话我们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加强的,就像最近美国加州不是大火灾?虽然我们能做的就是那一种功德回向,或者是慈心的祝愿,那他们处在那一种环境的人,那些有情,受到那种威胁跟恐怖的考验。我觉得这个是我们身在这么安全的地方,应该要同情的。看199页,
| |
|
| |
| '''己五、三種戒施'''
| |
|
| |
|
| |
| '''14A-【或有不應施,自他及所為。】'''
| |
|
| |
| '''一、違背布施原則的不應施予'''
| |
|
| |
| '''【菩薩是應該一切施的。然在事實上,也有不應該布施的。布施,是為了於他有利, 於自己的道業有益。如違反了這一原則,那就不應該施給他。因為布施了,徒增自 他的煩惱與罪惡。'''】
| |
|
| |
| 那这个理性的人都会考虑到这个问题,虽然我们当一个菩萨或者一个佛教徒应该要布施,利益众生,但是事实上,导师说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不应该布施的,自己也要有这样子的那个忍耐,不要去做布施。为什么?因为布施有布施的目的,第一个就为了与他有利,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与自己的道业有益,对别人有益,对自己有利益,这个才圆满布施的原则,那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的话,比如说你对自己有益,但是是损害别人的,那我们不要做。那有利于别人,但是有损害自己的,有时还是稍微吃亏一点,那个还是还可以的。但是导师说,如果是违背这样的原则,我们就要考虑了,因为有时布施徒增自他的烦恼跟罪恶。哪几种情况是不应该布施?那这个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 |
|
| |
| 二、有那幾種情況不應該布施:63
| |
|
| |
| 1、就菩薩自己來說:
| |
|
| |
| ◎【'''菩薩本來是應該不惜身命財物來布施的,但這要漸漸修學,忍力強,悲心深, 不帶一分勉強才得,否則會障礙修行的。】'''
| |
|
| |
|
| |
| 第一个方面就菩萨自己本身来说,我们发愿要当一个菩萨的话,我们本身当然因为你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一定是所有一切都应该要施与的。在实践波罗蜜的时候,不过这个是大前提,大的方向,如果是按照我们初学来讲,你看这里导师真的导师考虑得很周到,导师说这个也应该也要渐渐地修学,不要一下子就跟人家说,我要布施所有财产。但是你布施过后,如果你后来几年发现这个善知识不是你要的善知识的话,那就要流浪街头了。所以【'''要渐渐修学了,忍力强、悲心生'''】。然后有这样子的能力过后,【'''不带着一分勉强'''】。你看到导师的用词真的很好。
| |
|
| |
| 布施,不管你是小布施,大布施,乃是一切施都好,内心里面不能有一分的勉强,因为勉强就是不自愿,不愿意的话,你的功德就是有消减。就好像如果是说我们来这里听法,是因为我丈夫强迫我来的,那个真苦,那如果是自己愿意来的,那个不同,那个就风雨无阻的。所以,布施要做到这一种,不要带一份勉强,否则会障碍修行。
| |
|
| |
| 导师举例:'''【如要力氣小的,挑起重擔子,結果 是反而使人畏怯退心了。'''】
| |
|
| |
| 所以虽然说请人家布施,但是也要看人家的经济状况、能力。因为我最近也有听到一些,就是有一些需要非常多经费的地方,他一给人负责的话,就很大的一个数目,那有没有考虑到对方有没有能力?这种劝募会带给很多众生苦恼。我们本来不知道,是因为那个受苦恼的众生跟我们讲的,因为我们这些法师跟他们沟通的时候,他们不会觉得说我们给什么压力,但是他在另外地方会有这样子的压力。所以我们就跟他说,你就是要跟某某人,你要表达清楚你的能力到哪里,否则这个庞大的数目,因为很多个零,那就造成很大的那个困惑,因为现在的经济真的不像以前。
| |
|
| |
| 【◎'''如自己對甚深經典還沒有熟習明了,】'''我们的经本也不要随便施舍出去。
| |
|
| |
| '''【而受者愚鈍,不應將經典施捨出去。'''】
| |
|
| |
| 如那个受施的人,'''他还不是非常有能力了解的话,那你给他,他也是摆着,或者是不恭敬的乱放,那倒不好。'''
| |
|
| |
| 这个菩萨,他本身如果是出家众的话,【'''出家人必備的衣缽等,都不應該施捨,以免障礙自己的道業'''。64】
| |
|
| |
| 因为我们是现声闻相的菩萨比丘,现在凡是这个出家众,我们受过菩萨戒的,都叫做声闻菩萨比丘,因为菩萨比较大,所以比丘声闻戒是在后面,所以叫菩萨比丘。那你们如果有受菩萨戒的话,你们就叫菩萨优婆塞、优婆夷这样,菩萨在前面。
| |
|
| |
| 那虽然是菩萨能够什么都施与,但是因为他有这一种声闻法的一个基础,所以衣钵是我们的法具,不能够随便施与人家,如果不恭敬的话,反而造业。这里出家人的衣钵你没有看吗?
| |
|
| |
| 南传的钵是大大个的,我们北传的就是比较小,现在比较新式的就是用碗了,钵当然戒律上有一些规定,但是它就是一个印量器,它叫印量器,就是你吃多少,去托钵的时候就酌量的吃,不要吃得太饱,挨饿就可以了。出家众的衣,戒律上规定是三衣,就是五衣,七衣,还有九衣,这是我们出家众的三件衣,就是三件袈裟。现在如果你看北传,因为他跟佛陀时代的袈裟有一点不同,现在我们北传的话就是五衣,就有一点像大家的蔓衣的那个颜色,七衣也是那个颜色,那九衣的话就是黄色的那一个。那红色的那个是特殊的,就是那种25条,30几条那种,都是大和尚另外别立的,那一般出家众的话只有三衣。
| |
|
| |
| 这个是对于菩萨自己来说,哪一些应该布施,哪一些暂时可以先不做的。
| |
|
| |
| 2、從求布施者來說:
| |
|
| |
| ◎【如是邪魔外道,故意來搗亂。
| |
|
| |
| ◎瘋狂或是幼稚,作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都不應該施給他。】
| |
|
| |
| 那求布施的人,假如他是邪魔外道,或者是癫狂幼稚,不正常,不需要的求索,那都不应该施与。
| |
|
| |
| 那这里,我以前有跟大家说,一个韩国人去印度旅游写了一本书,其中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提到说,因为印度太多乞丐了,那他路过一个地方,因为他看到整排是乞丐,所以他就说,第一个要给他多少钱,他还在酌量。然后那个乞丐他非常有哲理,他就看到这个施主在那边斟酌,他就跟他讲说,布施越多,得到的越多,很有智慧。
| |
|
| |
|
| |
| 3、從乞求目的來說:
| |
|
| |
|
| |
| ◎【'''如為了小小事而乞求身命,不應該布施。(為小勿捨大65) 】'''
| |
|
| |
|
| |
| 就是很小的事情,那就是说你要奉献你的生命。或者是说为了小小的事情,把你的身体供养给某某师父,那这一种在现实来讲,也已经出现很多问题,大家应该多少有听闻过。那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学佛重要的还是在建立正见,你有正见过后,你才能够辨识这个善知识的动机是不是纯正的。因为很简单,我们连一般修定的人,一般那些修外道的人,他们离五欲五盖,生活非常简单,你看老子,中国的那种圣人也是非常淡薄,也是离五欲五盖。一个大修行人,你竟然会有这样子的要求,这样子的一种开示的话,我觉得你用五欲五盖来检视他是不是修行人,就知道了了。因为连禅定这一种都要伏的,还没有说得到智慧,你连修禅定的人你这种都要先折伏它,你连这种都做不到的话,你言论谈的太高尚都不可靠,那这一点大家要提醒自己。
| |
|
| |
| '''◎【如要求你幫助他、供給他、助成他的殺盜淫業,不應施。】'''
| |
|
| |
| 那这一个不应该布施,就是能造成他有这样子的罪过,我们不要布施。比如说大家去郊区,或者去哪一个农场玩,看到小孩子他们在在追,比如说要要抓一只兔子,那兔子刚好如果在你眼前走过的话,你不能跟这个小孩子说,你就不能告诉小孩子兔子去了那边。你就是不要用那一种言语,让人家去造这样子的业。你不要小看这个,本身也是有因果,所以这一些我们也要谨慎。
| |
|
| |
| '''◎【如乞求的目的,是為了損害眾生,不應施。'''
| |
|
| |
| '''◎如乞求的目的,是為了賭博遊蕩,不應施。】'''
| |
|
| |
| 那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多少都能够体会了,那我们看一下
| |
|
| |
| 注脚【65】,
| |
|
| |
| 《入菩薩行》第五品〈護正知〉第 83 頌:
| |
|
| |
| 「施等波羅蜜,層層漸昇進; 因小勿失大,大處思利他。」
| |
|
| |
| 旺秋仁波切《入菩薩行論》(p.114)對此偈頌的解釋: 波羅蜜的行持,應該是上層比下層殊勝,不可因 為較小的布施貧困,而捨去功德較大的持戒,但也不是一成不變,菩薩主要考慮的是如何對眾生最有 利。】
| |
|
| |
| 里面有一个偈颂,那跟导师所引的句子有一点像,但是不全然是这里的解释了。
| |
|
| |
| '''「施等波羅蜜,層層漸昇進;''' 就是它是一层比一层高的,就是持戒比布施高,忍辱比持戒高。'''因小勿失大,大處思利他'''。不要因为小小的坏掉大的。比如说不可以因为比较小的布施贫穷,比如说那个贫穷的乞丐跟你要我们的出家师父的三衣,你不能随便就给他,你要看情况。如果他只是爱玩的,还是说他还没有看过袈裟,他想拿拿你的袈裟而已,那这一种布施的话,你就可以不要去做。不要因为你做了这样子而舍去这种功德比较大的持戒。
| |
|
| |
| 因为戒是我们声闻菩萨比丘应该要持的,三衣一钵是不能离身。那这一些的话就是你在层层比较的时候,如果是上面的比较尊贵,那你底下的有一些就可以不为。但是这个也不一定一成不变,有时还是要考虑如何对众生最有利益为先的。
| |
|
| |
| '''大处思利他,'''就是他的大方向是以利他为先,不要说就是小小的什么都可以达成别人的心愿,也要看情况,虽然利他为先,但是有一些还是可以调整。
| |
|
| |
| 所以【※'''總之,於他無益,於自己的道業有損的,都應該謝絕他'''。】
| |
|
| |
| 那最胜的布施又是什么?
| |
|
| |
|
| |
| '''己六、最勝布施(p.288)'''
| |
|
| |
| '''13-【施以捨心勝,常修於意樂。】'''
| |
|
| |
| '''一、布施度以圓滿「捨心」為最勝,重在養成一切能施的意欲。】'''
| |
|
| |
|
| |
| 所以布施,你说他的原则在哪里?成就舍心。所以你说慈悲喜舍,那个舍要怎么修?最粗浅的你就是从布施修,你能够施于众生,不管是财物、精神的,知识等等。你的心情假如愿意给予,或者是愿意跟众生分享的话,这一点上来说,你的舍心就很成就;假如你做的心不甘,情不愿的,你没有舍心成就的话,你的布施度也没有圆满。
| |
|
| |
| '''二、「實物施」與「勝解施」'''
| |
|
| |
| 那这个是对我们非常有启发作用的。
| |
|
| |
| '''1、實物施:'''
| |
|
| |
| '''【修布施度,當然要作實際的布施,利益眾生。】'''
| |
|
| |
| 第一个'''實物施:'''布施,当然是以实际的物质为主,要利益众生。你不能说,你在承受这一种天灾人祸的时候,你不给他饭吃,不给他衣服穿,那你就叫他离苦得乐,这样子是不可能。所以真正要利益众生的话,还是要给予这种物质的生活上的满足。
| |
|
| |
| 不过导师说'''【事實上,這樣的布施,怎麼也不 能滿足一切的。】'''
| |
|
| |
| 你觉得是不是?但是虽然不能满足一切,我们还是要布施,为什么?因为只要有一两次,你布施他,他善根升起,他愿意自己独立生存的话,那你这样子的布施就很有意义了。因为有时你布施,布施习惯了,他依赖我们,但是你在布施当中,你假如有做一些教育,技能的传授,这一些的话那就会能够提升他自己独立生活的一种水准。
| |
|
| |
| 2、勝解施:
| |
|
| |
| 这个对我们初学菩萨最好的了。勝解施是什么?
| |
|
| |
| 【'''初學菩薩有時也會貧窮艱苦,沒有什麼可布施的。所以應常修習勝解的布施, 使能施的「意樂增長」。這是沒有實物的布施,在安靜的禪心中,以勝解力, 現起廣大無量的種種資財,拿來上供諸佛,下施眾生。見到他人布施而生隨喜 之心,還有大功德,何況自心現起種種資財,在悲田、敬田中,廣行布施呢? 這是布施中的善巧布施。'''】
| |
|
| |
|
| |
| 所以导师说,假如我们没有物质布施的话,自心观想做布施也是一种,叫做勝解布施。那个意乐布施,就是我们假如有这样子的愿意、愿望要行布施度的话,虽然我现在没有什么资产,但是你有这样子的愿望要实践,就是等于你能施的意乐,慢慢会会成长。那个意乐就是这一种对于布施热忱的心。
| |
|
| |
| 我们上次有讲过增上意乐,就是那种对于这种布施的心,还保持很热忱。那有真的有物质的时候,我们就施与,没有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做这样的胜解布施。
| |
|
| |
| '''己七、世、出世施'''
| |
|
| |
| '''14-【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三輪空相應,出世波羅蜜。】'''
| |
|
| |
| 这个就是有关于三轮体空的问题,那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了。我们再来看一些重点:
| |
|
| |
| '''一、【如修布施,怎能成為「波羅蜜多」、「到彼岸」呢? 論上說:「五度如盲,般若如導」】'''
| |
|
| |
| 般若波罗蜜就好像眼睛,一个人纵使你有五官,有一个身体,但是你没有眼睛,还是到处撞壁。
| |
|
| |
| 所以其他的五度就好像一个培养福德的地方,但是你假如没有般若为引导的话,他不会趋向于正途,不会趋向于成佛之道。那这一些般若在我们修六度当中,它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一个要素。
| |
|
| |
| '''【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完全是般若(慧)攝 導的力量。所以布施而成波羅蜜多,一定要以無所得的般若為方便而修。'''】
| |
|
| |
| 请问大家,我要怎么样以无所得来做布施?
| |
|
| |
| '''二、布施的「三輪」(三處):'''
| |
|
| |
| '''1、施者:是能布施的自己'''
| |
|
| |
| '''2、受者:是受布施的人'''
| |
|
| |
| '''3、施物:是布施的那個東西'''
| |
|
| |
|
| |
| 这三个地方,假如我们不产生执着的话,就是无所得为方便。但是我们凡夫很难,你只要对一个人好过,我们都希望他记我一辈子。那这样子的话,通常都是'''施者'''我们忘不了,那'''施物'''更是,布施的东西,有时打坐想起来,几年前布施过的还想得起来,清清楚楚。所以这一些就是我们不是很容易,但是可以慢慢进步了。
| |
|
| |
| 世间的布施跟出世间的布施到底有什么不同,我们看一下:
| |
|
| |
| '''三、「世間的布施」與「出世間的布施波羅蜜」''' '''1、世間的布施:著三輪相。'''
| |
|
| |
| 世间的布施就是执着这三轮相,就是我、人、还有法,布施的法,
| |
|
| |
| '''【不能通達無自性空,處處著我相,著法相。有取有著,就為我我所執所繫縛, 不能出離三界而趣入佛道。這樣的著相布施名為有分別的布施。'''】
| |
|
| |
|
| |
| 这就叫有分别的布施。我们先看完,再来看补充资料。这个是世间布施,那出世间的布施就是三轮体空。那对于施者,受者,还有施物都能以无所得的空慧相应,无分别智相应。不取我相、法相,这样子的布施,才是能动能出的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
| |
|
| |
| 这一种三轮体空的布施,按照导师下面两个圈圈来看的话,
| |
|
| |
| '''【◎大地菩薩:真實的出世波羅蜜多。◎發心住以上菩薩:近(似)波羅蜜多。'''】
| |
|
| |
| 只有大地菩萨,就是入十地的菩萨,才是真实的出世波罗蜜多。如果是发心住,十住以上的菩萨,这个只是还是相似波罗蜜多的菩萨。
| |
|
| |
| 如果用三大阿僧祗劫来看的话,要到第二阿僧祗劫开始的布施,才是跟这一种相应。那尤其是到了大地菩萨,感得无分别智,就是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过后,才有办法得到这种能动能出,下面的也是这样子提,它应该包含其他的,地上的菩萨应该都有,都属于,只是他不是那么圆满,要到无生法忍是最圆满。
| |
|
| |
| 所以我们现在凡夫,什么地都没有的话,通常都是相似波罗蜜多。那我们怎么能够达到这一种三轮体空?我们看一下这个黑板写的这个三种空,这个是导师在《金刚经》那个地方所做的一个诠释,就是《金刚经》这样子的经文,「无我相,无法相,无非法相」,这个在《金刚经》的经文来的。那导师在书中有解释说:'''我,人,众生,寿者,就是我等四相,合为一个我相'''。
| |
|
| |
| 假如我们有众生自己的相的一个认知的话,那最先要破除的就是没有一个我相,那里没有一个我相的话,才不会执着说有一个我在做布施。所以比如说我们要布施人家的时候,那你不要说你就是。当然现在布施还是会写上名字了,但是有些人就用无名氏,有一些人就用三宝弟子。但是听说很多人还批评说,你无名氏三个字跟名字一样,只是你是姓无,叫名氏而已。但是我觉得如果人家有心,不要放这个证明的话,我觉得也是有它的意义了。
| |
|
| |
| 其实这个我相这种概念,在凡夫来讲,是很难拿掉的。那这一种我的概念,这一种认知,我们要怎么拿掉?有时是要透过磨练,在佛法来讲是要经过修炼。所以你看一些古德,有一些古德,他们在训练徒弟的时候是要用磨练的,他不是说用培养。所以你看初祖达摩对于二祖,他是怎么样磨练他?他说他的心,他就叫他拿心来,他自己才发现,他要得到这样子的印证的时候,你的心就着在这别人的认可里面。不管你是做达摩祖师的声音也好,你着他的法也好,你说自己的形象也好,这一种你假如没有破除的话,通常你都得不到祖师的一个衣钵传承。所以到最后慧可才领悟到的时候,才真正断臂求法。
| |
|
| |
| 我相、法相、非法相,这种很快就念完,但是这个我的概念要怎么拿掉,修行上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那你认为你哪一点最容易产生我执的,有时就是要从那些地方下手。比如说有一些人比较喜欢感觉,他很喜欢这种气氛和凉凉的,他喜欢那一种触受那种感觉。
| |
|
| |
| 所以说他睡觉的床不能太硬,软硬要刚刚好。以前我在家的时候,我其实比较胖一点点……所以你看,假如我们有些人比较重视这一种身触的话,那我就要自己观察自己,你在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方面自己最染着?假如你要破除我相的时候,你就要从那些地方下手。比如说我们生活上,很多地方可以对治的,比如说在郊区,你就试着不要开冷气,你就吹风,或者是你在家里就你就不要开电扇。真的,我们会找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借口,就是要让你的那个身体,回到那一种非常舒服的感受里面去,这样子的我相是很难拿得掉的。
| |
|
| |
| 第二,般若就是无法相,这个就是离诸法的自性执而得法空。前面第一个是得我空,第二个是得法空,就是诸法有个别的自性。我们说麦克风,麦克风的自性,它的自性不是说外道的自性见,自性就叫自相,它的特质 ,麦克风它的特质就是传达声音或者是录音。那请问花它的特质是什么?观赏,香,漂亮,好像有些花不漂亮的,像榴莲的话就不漂亮,但是果实很好吃。
| |
|
| |
| 其实每一种物质,比如书本或者是香炉,每一个法本身都有自己的特性,那佛教里面也称它为自性,那这种自性就是它的特性、特质。特性特质的话,你在赞赏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你在说花,大家的视线就会看这朵花,我说花的时候你不会看这个茶杯。因为在我们凡夫里面,任何诸法都是任持自性、轨生他解。就是法有法的特性,它会让有情不会认识错误的。但是这一种概念是无始以来累积的,所以这种概念会影响你观察它是空跟无自性,这一个部分也是很困难。
| |
|
| |
| 你这一种分别特性的这种这种习气,太坚固了。那我跟你讲说,花是无自性的,是对,你把它拔完是无自性。但是你的印象里面,白色的那朵菊花还是在。所以这种物质的自性,不是那么容易超越,但是我们如果层层的剖析的话,还是有可能。就是层层剖析它的话,我们就知道这个物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存在,它是因缘和合。那这一种法执,如果能够一一的破除的话,佛教里《金刚经》就称它为法空,就是第二。
| |
|
| |
| 第三,无非法相,就是离我法二空的空相也不执着,这个就得空空。因为在《金刚经》有对这一类众生,就是,佛说无自性空,那他就执着有一个真实的空让他体验。假如没有一个空荡的体征的话,他就觉得你叫我无自性,叫我放弃一切,舍掉一切。那我怎么办?我到底存在哪里?我们会产生这样的疑惑的。
| |
|
| |
| 比如说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说发菩提心一切都要做布施,那你就会跟自己的知见打架了,我全部都布施,师父,我怎么生活?我的小孩怎么养?其实这个是错误的。人家教你布施是你的心从那一刻开始,你是想去朝这个目标前进,而不是叫你现在就做到这样子的程度,但是这一种认知是从一开始初学的时候你就要建立,慢慢才能达到究竟。
| |
|
| |
| 你一开头学的时候,你的布施都是有限的,有缘的人才布施,喜欢的东西不布施,不喜欢的才布施,这样子你怎么能够到成佛?认知可以远大,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是可以慢慢做。所以大家应该这一点应该可以理解。
| |
|
| |
| 那这个我法二空达到的空相,彻底的话也要空去,就叫空空,那这个其实对这个是有见跟无见,阿含经常常讲的,或者是我见跟我所见,我我所空,其实就是这个《金刚经》所讲的三种空,我空、法空、空空。
| |
|
| |
| 那我讲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我很可能要用比较多时间,尽量用什么办法,让大家比较能够理解这种,观我我所这么深刻难懂的道理。
| |
|
| |
| 我举一个例子,导师的书本很喜欢举这样的例子,比如说我进来的时候,我看到大家都还在讲话,我就在麦克风这里讲了一句话,请大家肃静。
| |
|
| |
| 你这一句话讲出来是假名安立,那无自性的这一种观法也是这样,他叫你观无自性,任何法,你只要破除他的自性执,你不要管他那个境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境界,它就是无自性的境界。
| |
|
| |
| 好像这一句话导师说,我叫你肃静,你只要达到肃静,你不要问说,你讲这个肃静这句话,是用中文讲的,英文讲的,还是用阿拉伯文讲的,你反而在执着这个假名有的施设。那这种佛法的安立,佛法现在讲那么多,这些不外乎要让我们达到解脱,但是这种文字,这种概念,假如又成为我们束缚和累赘的话,你并没有真正学到佛法的精神。
| |
|
| |
| 所以龙树菩萨教我们无自性,你在体验无自性的时候,它就是无自性,它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你不用去形容说,那一种空相,好像就是舒服的感觉,身体的毛孔会张开,为什么?我跟你讲,你不用太去联想那种,没有到那一种层次去了,那个是禅定的轻安而已,那个跟你般若开发是两回事。
| |
|
| |
| 三轮体空的大致要点就是这样。我们看一下注脚,我讲一个重点就可以了,
| |
|
| |
| 注解【67】
| |
|
| |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 7(大正 8,272b):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世間檀波羅蜜?云何出世間檀波羅蜜?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依,臥具、床榻,房舍、香華,瓔珞、
| |
| 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
| |
| 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捨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
| |
| 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是
| |
| 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 |
|
| |
| <u>何因緣故名世間?於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u>。云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三分清淨。 何等三?<u>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淨 檀波羅蜜。</u>
| |
|
| |
|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布施時,與一切眾生,眾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乃至不見微細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為出世間?於世間中能動能出,是 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 |
|
| |
| 第二段:何因缘故名为世间?<u>檀波羅蜜</u>,就是在世间当中不动不出,你没有办法动,没有办法出,就叫世间<u>檀波羅蜜</u>。为什么?因为三分清净,哪三分清净?
| |
|
| |
| <u>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淨 檀波羅蜜。</u>
| |
|
| |
| 三分清净就是三体空,那这个是出世间檀波罗蜜。那世间的檀波罗蜜,它是不动不出的,能动能出的,是出世间谈波罗蜜。
| |
|
| |
| 我今天想到一个譬喻,我们怎么叫做布施过后不<u>望</u>回报?大家有有看过船开过一条河吗?船过水无痕。
| |
|
| |
|
| |
|
| |
|
| |
| 31B
| |
|
| |
| 那刚刚提到能动能出的时候因为没有,很长的时间可以解释,那刚刚有同学问说,那我想说,那借此再稍微补充一下,就是我们第二的地方有提到能动能出,也是经文,经文有提到的,我们看一下注脚11第三段,就是刚刚念过的那个三分清净檀波罗蜜的底下。复次,舍利,佛菩萨在布施的时候那能够施于一切众生,不过众生却不可得,那以此布施回向无上菩提,乃至不见为系法相,就是我们所做过的,乃至乃至内心所动过的这种念头,他维系的法相都不生气,那是名出世波罗蜜。那为什么叫出世于世间中,能动能出,叫做处世檀波罗蜜?我们再来看《大智度论》卷53,那这两种波罗蜜,那一般布施分成时间和出时间,时间的话就是,你需他需要什么,你就给她什么,需要吃的,你给他吃的,需要住的给他做的,那如果是不看第二行字多论的第二行,假如布施的时候有所依子,这个一直你看第三行,它就有解释,一指者有没有就是自己的身,就是自己的财物跟寿者,就是我人跟財物这三轮。假如你在心里面有取取向,执着,这个就叫做有所依指,有所抑制,但因为你有所抑制,那必然会跟烦恼相应,那是看哪一种烦恼了,那这个是叫世间不动不出,那岂不是能动能出是什么意思,他说动是柔顺人,出般若是无生法忍。声纹的话,动是学人,就是有学,出般若是无学,就是阿罗汉。那从出国相一直到四国相都叫学人。无学的话阿罗汉才是叫出。所以能动能出,两者你都做得到的话,就是一定要无生法忍,那假如你能够动,不能够出,至少你是柔顺人,那也就是说真正出世间波罗蜜的话,它当然你达到无生法忍,不生不灭的智慧这个是出世一定没问题。但是假如你在之前你蹬地之后开始学习这种柔顺人,乃至你在,五帝,六地等等的时候学习柔顺人的时候你也开始可以做得到类似无生法人这一种功德,就是在布施的时候,三轮体空有这样子的体质。那到底什么是柔顺忍,什么是无生法忍,你看下面有两个星号,有没有看到无生法忍有定义。无生法忍就是体会诸法无生,就是不生不灭的智慧,叫无生法忍。那什么叫柔顺人这个就是我要在黑板上解释的,我们说无生法,忍无声,其实这个语词,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都会觉得很难,其实他没有,没有的,没有很难。
| |
|
| |
| 他无声无生法,无生法就是就是什么?就是不生了。无声就叫不生,那不生它当然就不灭,因为有生有生,才会灭,那你灭了不生的话,你不生当然就没有灭了。所以不生字无生字也是等于无生无灭字,要了解吗,因为他生就代表也代表就灭,一定也可以。那人的话就是智慧的别名,认可,智慧的别名,所以就是菩萨证得无生法忍,就是他对于这种无生法有确切的认知,跟他能够忍而不正就是在这个时候,那这个是无生法忍,那在《成佛之道》讲,这个是第八第第八地的菩萨。华严经说,第8地如果是般若金是七地,我们先以《成佛之道》来讲是8地,那八地菩萨你才能够这个是能出,这个自知在这里那柔顺人的话,是能动,那能动的话是在这里,为什么说能动是柔顺,忍是在这里,因为柔顺忍它有一个特质就是既然它叫柔顺,就是它能够让心调柔道能够记录于这个无声,所以叫柔顺人。那柔顺人,你要达到不生不灭,那在这个阶段,你就要学习怎么能够叫无声,他开始要学习无声跟无灭,还要学习,这个时候要学习,所以叫做柔顺人。那也许大家会问说,那我怎么才能够达到这种,不生跟扑灭,我怎么才能够达到这种不生不灭?这个就是要从生灭下手的,一定要从生灭下手,才能够达到不生不灭。我们没有没有一个人,导师说没有一个人能够立刻就跳到这种不生不灭的境地,一定要从这里开始。那法法他有生必有灭,比如说我布施了这个,比如说我布施了这个这个这个法这个东西,这个物质,这个法我布施了,它升起,我的心升起,欢喜心也这个色心升起也但是这个色心会灭去吗?这个动作会灭去吗?会?所以布施的动作它升起,那它灭去的话就是灭了,有没有?所以比如说我们知道任何法,不管是物质设法也刑法也它生起必灭,所以我们说有生必有灭,所以你有生也就必有死,这个才叫做什么,这一种必然性。有生必有灭这种必然性,我们可以说它是什么,也可以说,此有故彼有,此故彼,那此无故彼无,那你持有就不必有这个故,那在法则上来讲是必然。你有生没有不灭的,那你生起了种种的觉受,死心也欢喜心也或者是厌恶心也这个心升起了,它有时间性的,它会灭去,他会另外一种心来取代。所以任何法的生,假如我们在它升起的时候,你见到它必然灭的话,那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情自然就能够离异,就不是离欲还没有那么快就会远离,远离,就会不去执着他,因为你知道它有生的东西一定没,所以你就会生起什么,夜里我不会拦着他,那该布施的时候,就出去了。那当然我们也会升级什么,离欲李五欲
| |
|
| |
| ,你也不会去执着任何的无欲了,因为你知道有事他必然灭我们,干还要去一直想拥有她你拥有的他,他失去的时候你会很伤心所以它随缘的来,因缘聚合的时候,你可以拥有它,想用它,但是不要占有他。那这种领域过后,当然我们的心也会朝向于灭尽,这个就是厌离欲灭尽就是阿含经常常说的,当然这个是你要对生灭法产生必然他有生必有灭的这种智慧,过后你就会达到这样子的一个生活的一种智慧,就是以礼遇跟灭尽。那我们对于五欲五盖,不能够让你不能够舍弃,是因为我们还在里面揽着他,喜欢他,放不下他,那没有得到的很想得到,得到了很怕他失去,所以这些就是没有办法。对于世间的无意无盖厌离离欲,那这个就是不吱声,也不自灭。那佛法教我们说,假如你能够知道有生必有灭,请问任何东西我们会执着它是长的吗,所以你会了解无常那有生必有灭的东西,你觉得它是永恒都属于我的吗?没有。所以你也知道什么是无我。所以无常跟无我,他这一种法三法印,或者是这一种厌离离,欲灭尽的这种智慧,它是从哪里产生的?在阿含经处处讲,在中论也是一样。他是从生命观去观察的,你做这一个动作的时候,你在修持你的心念产生的时候,它生跟灭,你能不能觉察到它的必然性?在阿含经说,假如你觉察到他这一种必然的理,则阿含经称它为什么,法住智,这个我们上学期讲过的,这个叫做法柱子,这个是学佛第一个要做到的,一个要知道的,比如说我们了解触受,爱取有处,接下来就是受,这一种法法的升起,这种心法的生理出过后会产生受,受过后,会产生什么,这一种,假如我们观察到这一个法的生持有故,必有它是必然的话那它生的时候,你就要保持正念正直,就不要让它产生后有的夜,让我们继续找去轮回。所以它在升级的时候是无可厚非的,它一定会升起,因为我们的五蕴身心,他一定会有违法的身心,它一定会生,而且它一定会灭。只是说我们在这里面,我们不要认为他,我们不要认为它是长的,更是我的,否则你就落入他的陷阱,我执的陷阱。这样了解吗?那假如你能够达到这一个第一步的话就是学到生灭字,就叫做法珠子最基础的了,也叫缘起字,到这里应该可以了,这是把数字而已。
| |
|
| |
| 第二个步骤,柔顺人,他只他能够了解这一种有生必有灭的这一种滋味,过后那他慢慢就会学习他我怎么修行,能够让它灭了的东西不要再生,我要把它中断。这个是智慧。比如说我第一次产生贪爱,我第一次谈我对于这个东西,比如说我吃个芒果,给我产生爱着这个味道,但是你观察了这个生意过失,芒果的味道你会满足。请问我们怎么让第二次再吃芒果的时候,不要执着它把它煮熟?还是怎么样?把它炸掉它,炸起来变成一团样子,好像都不究竟。所以真正其实我们任何的心法跟色法都一样,它有生必有灭的过程,乃至它升起了,它还没有到灭,因为我们都知道,生有助有意生住意灭才到灭,有时候到这一些过程,你在这这些过程里面我们都还不发现到灭去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可惜的,你们有没有觉得通常在住跟 e 的时候我们都很难发现,但是假如你在这个时候你能观察到他已经变异了,比如说我们的生命开始变异,很很很容易的。中阿还有讲说,佛陀有讲说,每个人都有五五个天使会来跟你召唤,第一个假如你老了,第一个召唤就是你头发开始白了。陈国汉讲,。有五个天使会来慢慢提醒你,假如你第一个天使已经来呼唤你,快点去染发。不是。佛陀讲不是,我们要赶快觉醒无常。所以在生意的时候你要让他产生什么,在他升起或者在变异的时候,你就知道它必然会灭,必然会灭的时候,请问我们会还会抓着他不放吗?不会了,不会的。所以你在这当中产生智慧,就会产生智慧。那慢慢的你假如训练得越来越强的时候,你这种生命观训练到越来越强的时候,你任何法一升起的时候,你就是知道他,他是本来是无声的,既然无声,他这个无灭就一定是做得到的,一定做得到的。你只要无声就就做得到无灭。因为为什么?因为有生才有灭。你既然都没有生了,怎么还有灭?所以你讲不生不灭跟不生其实是一样的东西来的,要了解吗?所以我们一开头的时候是要练习这种生命观,到后来才能够在念念当中知道他法他为什么说不是不生,比如说我生起了这个贪心,既然生了,我怎么能够体验这个无声,因为这个贪心的升级,它也是因缘才有的,他是无自性,那你知道它是因缘,具有因缘上的话就灭,因缘聚的时候生,因缘散的时候灭,这一种观才让我们知道无自性,那当然也知道空了。那这时候他升起的时候,你的无声的智慧自然就会知道说这个产生起它本来也是几经心空性,它是一年才聚合,聚合的话才有,不聚合的话它没有。所以你在这时候他生气,你就让他生气,你绝招他生气,他灭去,你就让他灭去。所以说古德不是有讲吗?我们不怕什么,不怕念起。
| |
|
| |
| 还有,只怕厥词,因为我们有这个五蕴身我们有这个五蕴身,就一定有生灭法存在。既然有生灭法,我们逃不了,逃不了,那就要用智慧来关照他,才不会在这生生灭当中迷惑了自己,而在这三生跟灭当中,产生了我,我所知这个是很不值得,我们应该要在这生灭法当中培养无量波罗蜜,要善用它,而不是被它迷惑才对。所以我们有多少功德,你就做多少。比如说很简单,布施是要培养我们的舍心,当然我不能说,师父,你讲完了,我们下个礼拜就开一张支票给你,我说有财产过户给你,。阿弥陀佛。谢谢。不要,要培养舍心,就是当我们身边的人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义不容辞的,你愿意去帮忙,去做这个才是。那你做了,你知道说因果要致富,那你做了,只要有合乎因果,那就放下了,做满,做圆满了一件再去做第二件,而不是一直陶醉在哟,我曾经做过这个好功德,你看,要等报让大家知道。那这种也不需要,有一些因缘,我们只要进了就放下,做别的,赶快。因为无量的波罗蜜要无量的生命来累积才能够成就的,不是今生我们短短的时间能培养多少波罗蜜,所以要赶快用功。那这个就是柔顺人到无声法人这个地方,我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这些部分还会在那边一直谈的,这些法义还会在那边谈,那我们来看下一页,还没有进入戒波罗蜜之前,下一页就是戒波罗蜜了。那我先来谈一个问题,因为上个礼拜有一个同学,下课后跟我提了一个问题,那我也说刚好我暑假,刚好我暑假的时候有碰上有一个居士,也是问这样子的问题,因为他是温暖的,所以我非常记得他,他也非常记得我,所以到最后他说,师父,虽然我不是很赞同你的答案,因为他是第一次听法的,他不是佛教徒,他第一次闯进来听法。他说,师父,虽然我不太认同你的你的答案,但是我知道你很专业,所以我还是尊重你的专业,我继续去寻找我的答案。我说 ,没问题,至少结善缘,那这个问题是这样,那同学提到说有人有一个朋友,他曾经是非常好要做布施的,非常要做布施,但是后来有某人,跟他谈了某一席话过后,一席话过后他就不再做布施,为什么?因为这个人跟他说,你不用再去帮助太多困苦的人,因为那些困苦的人,本来就是要受贫穷报的,这种恶报他本来要去承受,你帮了他,你不是让他那些恶业以后要什么时候再继续报吗?还是说你这样子不是混乱了这个因果业报的循环吗?所以这个朋友从此之后他本来很要布施,就从此就就不太想去布施了。因为这个同学提到说这个人,过去后要布施的时候,他可以他的心肠可以好到说他看到马路上有人,有小车祸,让他看两个人在吵得很不不可开交的时候,他宁可下车,各给一点钱,你们快点解散这样子,他竟然好到这样子的人,那会被人家这样子的一席话而打断他这样子的善行。那这同学就问说问我对这种问题有没有,个人的看法,我自己就有这个问题,我确实有问有提过,就是暑假的时候确实有人提过类似的,那我自己想到答案,给你们参考了,我分成三个部分来谈,然后最后一个结论了,三个部分来谈,第一个就是针对于布施的人,就是我是一个布施的人,那我布施的人的话,我行这个法最主要要达到舍心成就第一个舍心成就,那你东西布施出去,你舍心成就,至少我布施的人,我成就第一个心,我成就第一种心。第二个假如你布施的人是悲悯的话,你成就的是悲悯心。第二个,那假如你攻的话,当然是就是今天的话,你就是恭敬心,这个是对于布施的人来说。第二个方面对于受司受施者来说,受伤的人,第一,减轻苦痛,暂时升起善心。就是比如说他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乞丐,你布施给他,当下当应了我曾就死心,那他在受苦当中,你给他一块面包,虽然缓冲了一些他的痛苦,但是那一刻让他升起善心,这个《大智度论》语提到的一个这样子的例子,他说菩萨发愿六道度众生,那请问菩萨到第一道,他怎么救度救度众生?
| |
|
| |
| 你没有想过吗?地藏菩萨到地狱是怎么救众生的?应把他拉上来。这样,还是说叫那些官吏,那些那些那些地域的那些什么,你全部把钥匙给我打开,我救度众生出来。这样是这样吗?不然你们想说地藏菩萨是什么救度众生的?让人不要下去比较实际,还有,但是很多下去了。减轻。减轻他们怎么减轻?放光还是什么?他这个头头就在里面头头就。是倾向是可能是一。你说但是但是不管是因人人亦或者是什么,但是他怎么救度?我我的问题是他怎么救度众生?一旦杀了的话,他们可能会写这个刚刚被杀了,怎么弄也不想杀人,因为这种情况不是。如果他要下油锅那种凉凉,不错不错,让他煮,不要煮油了,变成煮水,这样干脆煮泡面就好了,还可以吃饱。大学都认是这样。大家都认识说菩萨他要发愿,因为菩萨是六道度众生,他不只是来人间的,那他六道度众生,他下地狱的时候,他要怎么救度众生?大家都认为,我印象中是这样子的,我处处还要再找一下,就是他会跟众生说法,就是苦难的,他在受苦的那些众生他还是会说法,就是会说法,那跟他有缘的。或者是他过去是曾经听过听闻过佛法的,他一听到这种菩萨在世,现在说法的时候,他虽然是在受这种苦报
| |
|
| |
| ,他生起一念善心,一念善心,或者一念惭愧心。那龙树菩萨是说,他只要升起的那一面善心,他那一念善心会引发他,牵引他过去的其他的善心会起来,那其他的善行因而起来的话,他就有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子的开始而一起过去的。这种商业,那菩萨有时就是借助他这样子的善心这样子的上脚跟他开始过后当然他的业报还是要受的,但是他受完苦报过后,他接下去就善业成熟了,他不是2×2,他是恶,改恶成善,因为他在地狱里面能够生善行,他是这样,所以他佛菩萨,他是现在或者是在到地狱,或者其他道度众生,他不可能说像那个小狗,小猫,立刻跟他变魔术,变成一个人,这样不可能他要说那个包,只是说它会让这种众生,身体就是我们人间的善心,因为你恶恶心相续的话,你要改变那个承受的压力是很难的。那这个第一点暂时升起善心。假如我们不是给一个乞丐他暂时升起善行的话,至少因为你除了是到无间业,五无间业,那一种业力是不能让你断的,否则其他道的众生乃至我们人,虽然是受恶报,但是这种也是有间断的,所以他的恶业,他虽然是受贫穷包,但是他也有生善的可能,因为它不是无间业,所以他只要身上的时候,你就有办法跟他,让他升起善心,生起欢喜心的话,他至少在那一念,虽然是受贫穷报,但是他那一年种下的善行。这样,那当然还有一个,一个就是受试者,他今生会遇到我,搞不好是他过去式跟他有缘真的。所以你不能够说你这样子帮他是不是害了他,有时是因为你是跟他有缘你才碰得到他的,如果你没有缘是碰不到他,你也帮不上他,他也不要让你帮。所以有缘的话,可能这种受试者还是会产生非常好的一种效果。那第三方面,我是在那个法则佛法上的法上来说来谈。第一个,我们都知道,故作业必收报,故作业 b 收到故意做的业。中阿含讲,故作业必受报,佛说的,那你如果不是故意做的话,当然他的报也就不同了。但是你假如顾作业的话,就必受报,这是必然的。那你有做过这种,恶业,你要受这种贫穷报或者什么报的话,那是必然的。不过因果业报的整个过程,整个细节,或者是他的来龙去脉,在经典上记载,只有佛的人知道,只有佛能够知道,只有佛知道,很简单,比如说那个一生南无佛,他就能够种下得度因缘就只有佛能够知道。
| |
|
| |
| 那再来的话就是假如说业力一定要瘦完了,这样子的业力才算是公平的话,那一些圣者,他得到涅槃的智慧过后,他今生波涅槃了,他的无量过去的业种,就不会再现了。那你说他一定要说完报的话才公平,那这这,那这个理论你就不能成立了,他无量的业种都来不及报了,就等于就消失了,这个是再来一个。再来,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佛法还谈到说恶业会相续,生起恶业,所以,我们在人生欲界当中,我们是散乱,贪欲,嗔恚,在欲界是我们的特质,我们的特质,是我们的特质。那你怎么样改善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在学佛过后,乃至于我们知道一些佛法之后,我们要常常起善心,你起心,起慈悲心,才跟这种欲界众生的特质跟他,就是跟他为背道而驰的话,那我们才不会有这样子的,以后才不会恶意相续,恶业的造作,他是恶业就改成善业了。所以三业当中,善若有善业中断可改。假如我们在说这种贫穷包或者是什么果报当中,假如我们那一面善心升起的话,有时会改变,或者把那些原来要受的恶果,给他延后受,或者是重罪轻受都有可能。大家有听过袁了凡的故事吗?那个就是,他就是把那个本来他是几岁就要死,不是,他不是本来如果是说算苦报的话,它就是短命报,他为什么能够把他的命延长了二三十,就是那个那个报,把它延误,延后了一点。因为他用善来中断他那恶的相续,用上来中断它,就像一条河流,它本来如果都是污秽的脏水,你假如在中截断它,或者是你不要让上流,上流的水继续往下流,流过去的话,下面的水你就可以把它清清干净,那上面污染的你就不要管它这样。其实善法和恶法在人间,乃至在一些业报,它是有有时间性,跟他不会完全相续不断的。
| |
|
| |
| 那当然要结论的话就是第一个我们要肯定就是有因有果的这种道德的价值,所以我们才愿意发心去做善事,止恶行善。第二,修行其实确实可以改变业力的。为什么?因为在中阿含的言语经有提到,假如我们造的恶业就好像盐巴,但是如果你造的善业就好像河的水那么多,那他可以把这个盐巴很苦的这个苦果,把它冲淡,就叫重罪轻受。但是假如你的水放一点,久久才再加一点,有时候那个水可能就蒸发掉了,所以你的水,就要多加一点,所以盐,味精有提到这种重罪禽兽。再来二月会相续,二月,假如我们用扇叶把它中断了,有时会让这种恶业,然后再报。或者是我们的心因为善的相续,恶他也会不会出现,因为他没有办法侵入,善念无间的话他就没有办法侵入。所以你看在佛教里面有一些用词,很漂亮,很可爱,比如说见到位,在阿杂阿含经,它叫做无间等。为什么叫无间等?它不是无间,第一那个无间等,它的无间等就是它对于无漏法的体征,是没有在断了的,他只要证得这个法性,他就能够去翻生死,就了脱生死,一定了脱生死,因为他的法无漏之德的时候,是一得永得,而且是不会间断的,他在怎么懈怠,顶多气生就了脱生死。所以在见到位的时候,县官他是在长安经的用词叫无间等,就是体证法性的时候,它是无间等,没有间断的了。那因为我们凡夫的智慧是有时有有时没有,所以我们是间间断断的,。一定很有时候根本就没有,那个就是没有无间等,
| |
|
| |
| 他是最多到七翻生死。那假如你精进用功的单身就阿罗汉果了。那这个问题谈到这里,我们开始要进入戒波罗蜜了,假如你们有兴趣在想的话,你们再再想,别的问题我们下个礼拜再讨论。我们来看202页,谢谢波罗蜜,我们看第一段。如修布施行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所作所为时常损恼众生,这样慈悲利他是不能达成立身的目的。这个就是我大乘不共法一开头所提醒大家的,就是大乘跟三圣共法最不同的特质就是以利他为前提,就是你做任何的身口意动作,你是不是以利他为前提,假如你的身口意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的话,这个就是大乘菩萨,假如你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话,那就叫做小乘,小乘胜者这样子的,是这样子比对了,其实他也没有说好坏了,那以利生为主,我上个礼拜还有提到,有一些无诤行的,过去修过菩萨心的圣者他比如说我的这种托钵的行为,他论典有举例的,假如我这个托钵的行为,我走到这里,会让这个会让众生起烦恼的话,我就走另外一边,我不要走这里,因为我托钵,会让人家生起烦恼,因为你这个生的行为不能够利益众生,所以你这个生的行为你就要去改变。那你走东,这里的众人讨厌你,如果你走西南,东南西北,全部都没有人喜欢你托钵的话,不是这个阿罗汉,在大比伯萨论真的是这样子,他说宁可饿死,不要让众生起烦恼。你看,是这样的,你们有没有说宁可饿死,不要让师父起烦恼,会不会这样,会不会那么伟大,要思路,要不过真的,这种论典的这种典故,非常的感人,真的真的有这样子的修行人。那比如说很简单,我问他是这样,那个论典还讲说,假如口业,假如我教大家讲话师父才高兴的话,那我问说你们有什么心得,你们就要勇敢地举手讲话,因为你讲话会让我欢喜,因为你你是以众生为前提,就是我讲话,你欢喜的话,我愿意讲,所以纵使我不舒服,喉咙痛,我还是愿意讲,讲多讲少而已。不会摆一副鬼脸这样,这样,那你假如我讲话你不喜欢的话,那我就默然。这样这样了解吗?。所以你们就约假如我们不该讲话的时候,就写纸条就好了。这样以众生为前提,你看导师讲得很可爱。看第二行就是小孩,一面给他吃糖,一面又打骂他,孩,孩子是不会跟你结善缘的,。所以你我们要利益众生而布施,但是你布施的时候又恼乱他,让他生老的话,这样子反而达不到利益众生的目的,这个是非常可惜的那。而且如果自己堕落不堪,事业跟财富也一定丧失。来生失却人生,这还能不失利他吗?。所以修行布施更要修持境界的必要。那戒有三种,世间界,出世间戒跟出世间上上界,第三,出世间上上界就是菩萨的了,菩萨菩萨的戒,
| |
|
| |
| 第二,戒的原则是护生,保护生命,为什么说是借的原则是互生,我们来看导师的解释。一,同情别人,尊重别人,就是以己度他,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们不希望让别人伤害我,我也不去伤害人家,这个就叫做复生。那当然尊重别人,尊重别人的权利跟自由,那也使自己的身心如法如律,不损害他。那菩萨戒的精神,那跟声纹有一点不同,我们在第三项界的精神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家要把六度的原则要记清楚,比如说借这里的原则是互生那请问布施的原则是什么?舍心成就,成就舍心,这个原则,你这几个字而已,你要记起来,我到六度完的时候我要考大家的,好。第三界的精神,这是菩萨戒的精神,为什么?为什么说跟复生有关,他不是不自负,我们都都知道是佛法是自负,护他,为什么菩萨戒这里要特别提到护身他不是没有自负,是自负本来就有的了,因为你持戒,保护自己一定有的人,那怎么保护众生,我们来看下面第三。第一,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以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怎么说就是以不损他为意愿,就是表现对于人类对众生的赠与行为,都是守法的戒行,因为我们不想损害人家,所以我们的奉公守法。第二,对众生普遍的私语无畏。这也是对人,对众生普遍的私与无畏,所以叫思无畏。噪声,彼此之间没有威胁,没有恐怖的和乐和自由。如此如此。不杀生戒不是今天不杀,明天不杀,是从今以后乃至成佛不杀。但假如我们受杀神戒指这样子的话,众生对我们怎么会有害怕?那这是曰律一界来说,就是有积极的立身意义,能这样才能说是善法界跟牢狱有情界,第一个就是现在到此所提到的这一种,奉公守法,如法如律的行为就称为设立于戒。那你有这样子的基础,才有资格谈立身,也才可以谈到摄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那为什么说利于戒,它是有积极立生,互生的意义,因为导师这里没有提到,圣严法施那本戒律学概要,他有提到,他说菩萨他的菩萨戒,他是除了自己手持这样子的戒律之外,自己清净如法之外,他还要积极的去救度众生的生命,护生,他说如果你只有自己做,而不去负重生命的话,那个叫饭菩萨戒,有我们声闻刚好不是?我们声闻,就是你,比如说我吃菩萨,我持比丘戒,你就是自己做你重视不来跟众生说法,你闭关修行断烦恼,这个没有罪过的,声闻戒本来就这样,自己爱护自己没问题,但是菩萨戒不是菩萨戒,一定要走出人间的。你自负是你的本分,你声闻律的本分,但是你还要加了一份责任,就是你要把这一种悲悯心要在关怀众生生命上,那你要做菩萨的话,你就要来弘法利生,你要做这种持续的工作,你就要做。
| |
|
| |
| 否则慎言张说,这个是算犯菩萨戒的,就是你持而不做,辞而不去利益众生这个是算犯菩萨戒的。那第四三句境界,这个就是大乘的,三个名相,这个是大家耳熟能详。设立一界,就是类似我们的声闻界,就是像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等这些就是设立于戒,是律仪戒重在诸恶莫作,诸恶莫作,第二设法界是什么?众善奉行。第三劳逸有情结,自尽其意,什么理由?是资金其意?哇,你们真的是。你以为填充题,最后一个就是这样,我自己的我自己的心的想法,内心的想法也是自尽其意,你知道为什么吗?我们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是共声闻的,是彼此都要做的,但是还有多人,你要牢于有情的话,是要跟声纹如此,就是我们要修戒定慧,你有了戒,你要修定慧,你要自尽其意,就是净化内心,自尽其意,就是自己清净我们的内意。忆念就是心,假如你要净化我们的心,在经典上讲说修止,修观,修定,修慧,所以我们修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是对我们的心比较有关联一点的,是提升我们内心的一个品质,人家说提高生活品质,有没有生活品质是用设立界这三法界就可以了,但是要提高内心净化的本质品质的话,是要用自己起义的,是要透过定位修习的。那六度的一个搭配的话,大家可以记一下,记一下布施波罗蜜它主要想达到的目的。导师在《金刚经》说,布施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众生的生活,能够得到满足。我们做这个布施波罗蜜,是希望众生有情能够得到生活的满足。第二世界还有第三忍辱,这两个度般若。两个波罗蜜是希望达到什么?人与人间的和乐安宁,人与人间的和乐安宁写得到吗?就是第二个波罗蜜跟第三,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是希望达到人与人间的和乐安宁,那第四,第四,第五,第六,精进波罗蜜,禅波罗蜜,还有菠萝波罗蜜这三个,导师说这三个他主要是要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希望重新革新,重新洗牌。我们说,把你错误的常见断见洗掉,就是革新,就是改革的革,革新众生的思想意志,那使众生都归于中道,都回到中道的路上,就是革新我们错误的知见,那归于中道的路上,这个就是性学会的功德。所以六度它其实想达到的目的我觉得非常有意义。那这一些大家把它记起来,我们讲到哪一度的时候,有时候会在提醒这些重点,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借的注脚12就是借的种类这个地方。那这其实在大的都论有分为下品戒,中品戒跟商品界,那借就是希腊性善意,那我们这样子都能有上过的这个地方,它主要的一个关键就是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失落,就是四名持戒。我们会好行善道,而不是被动的,是主动的。那哪一些是我们,凡夫或者初学菩萨应该要做的是罗波罗蜜,。看第二行就是略说身口两种,就是八种绿鱼,不是不脑海还有,不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起语,不饮酒跟性命,性命就是正当的生活,正当的职业是冥界。假如我们不复不保护他这八种,放弃他的话失明,破戒这个戒,这八种,龙树菩萨说你受不受戒都要奉行的,你假如不奉行的话,
| |
|
| |
| 破了这些,也会堕落山在去去受苦。那下持戒的人生于人中中持戒的人,生于六欲天。请问六欲天在哪里?六一天在哪里?六一天。设计天还是33天?六一天在哪里?我们人道是在什么界?请问一下欲界。所以他说六一天就是我们欲界的天,不是色戒,不是色界天,色界天跟无色界天是在欲界以外,所以我们欲界很大的,我们欲界人是在中间那上面一点,跟天界跟世界边缘就是有六欲天,六六种天,它是最接近我们人间的。所以像那个大饭,像那个第四天,经典上很常出现这个第四天就是六欲天的,他就是靠我们很近,所以他都会下来请请佛陀说法。那弥勒法门,都说那些也是在在哪一天?六月所以所以人家说你修弥勒法门的话要上升比较快,因为他很近。其实我们又不是坐飞机,进不进有什么关系对不对。我们看上次界又分成三种,就是注脚12的倒数第三行那三种,哪三种,就是下清净持戒是阿罗汉,中清净持戒是辟支佛,上清净持戒是佛佛道,那这一些是,我们应该要慢慢学习的。所以假如我们,不执着,然后不破不缺的话,圣所战戒是什么?你有看到吗?倒数第二行圣所战戒,障碍是什么?圣人所赞叹跟欢喜的戒就是上上清界,上清界,上清净的戒。所以上清净的戒就是三种,也是三寸的清净戒体。圣所爱戒,圣所哀戒。那假如慈悯众生,为度众生,一直借实相心,不衣着,那如此直接将来自佛道,那会带领我们到这样的佛道,那是名无上佛道界。这是戒的这一种,《大智度论》里面卷子上的这一种,品类,让我们知道。所以我们如果谈菩萨的三聚境界的话,就是,要记住一个前提,就是止恶行善本来就是我们佛弟子应该要做的,但是菩萨真正它的一个利他的特质,那发现在什么,发现在牢狱有情界。所以大家大家来听佛法,或者是来参加法会,或者是来参加共修,假如我们觉得这一些活动非常好的话,你应该要带一些你认识的朋友来。真的。这这就是老于有情节。因为我们有时候讲话,我们要牢记人家。老亦不动,你倒不如带到寺庙来,似乎劳役他这样。。我觉得,我们佛教不晓得是不是谈无我,谈空这一种道理。,让我们在这些部分有一些不是很积极,真的,因为我们马来西亚的基督教天主教是很兴盛的国家,我们是有这样子的。那个我是知道他们很厉害,做这一种工作,所以大家应该在都市上都有常常看到骑脚踏车那一派,请问你们,请问你们有谁要骑脚踏车来宣扬佛教?我买几台给你们,有没有人发心?举手。薪资要不要骑脚踏车?但是你要先减肥才可以。你看人家那种宗教热忱,很感人,你先我们先不要说人家的道理是不是圆满,人家那种热忱。是在感人。小妹在家好。那并不是,他并不知道是在社会,我们应该找到这他们整个家庭区域长大,养成有那种有那一种情怀,情怀习惯,习惯了。但是我觉得应该也不至于全然。很简单,我觉得我我觉得我觉得应该不是全部。为什么很简单,比如说你们现在大家学佛了,你的下一代活化家庭,从小开始带他来寺庙什么,请问他一定会那么扶持佛教吗?不见得内。我觉得。那当然这种家庭背景或者整个画区它会影响小孩,但是不是必然的。不是必然的,刚才台湾那个还尤其是没有大公司,那么他基本上不上到。对,所以我就说先不谈他们的教育或者是行为,但是那种精神,实在是我们要多多学习的,所以大家不要轻易说。师父,我今天有事不来上课。那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
| |
|
| |
|
| 32A | | 32A |
|
| |
|
|
| | |
|
| |
|
| 32B | | 32B |
|
| |
|
| 然后我们接下去看第四,菩萨境界是不离三心而修的。205页,这个黑板的,待会我讲到我才讲哪一个句子,你抄在那个地方比较准吧,好不好?不用急着了,205页。第一,菩萨自己言辞境界而绝不轻视毁谤戒律的人。菩萨也是严以待己什么,宽以待人的性格。真的自己做得假如我们只是用自己做得好的水平,自己做得好的这个程度去衡量众生的话,这个是哪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要评论这个,他说从大悲心来说,这是可怜悯,而不是可轻视的,有没有?为什么可怜悯,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了,贪嗔痴一碰出境就生,所以菩萨应该要悲悯,而不是轻视。那所以导师在这里继续说,他说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反复亲近的,也不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凡是轻视毁谤,一定自以为持戒清净,自己是怎么样的清净如法,不知道,这早在偌大,若在般若什么,掉落在我执我们的分别心当中,那可以称为菩萨的戒波罗蜜,所以菩萨持境界,自己吃,吃得那应该要静静,自己吃得不应该要惭愧,那别人吃的不应该要同情,要怜悯。而不是去轻视众生。我们看第二。而且假如菩萨会轻视毁谤众生在忆念上的对立,反而让众生觉得不容易教化,而不是反而造成不容易教化的结果,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面。倒不如不轻视毁犯,怜悯而安慰他容易,把他赶快过来,赶快过来。所以别人做错了,或者是我们看到不清净的这一种,众生的时候应该要善意的引导他们恢复清净,而不是一直要让人家好像下不了台,一定要让他的罪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子的话是,让人家没有悔过自新的一个因缘。这个是非常的不应该。因为我自己觉得说真正要感化一个人,我们比如说要教好一个小孩子,还是说我们的兄弟姐妹,你真正要把思想,把一个行为要感化人家,除非是你自己做得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除非对方有惭愧心的时候,他觉得不足,那你讲,就容易感化他,那假如人家在做的不好的时候,还是没有在持戒的时候就把人家价价值的判断主观的意识在判断人家的话那这样子的那种意识的对立,反而是不容易达到教化的这个意义,这是很,不应该的,所以这种意识上的对立,就是像我们之前所讲的,就是那种,忆念上不清净,才有这样子的一个结果。那有惭愧心的人做得不知道自己有惭愧,只要 升 起惭愧心,这些人心很柔软的时候,刚好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时间,反而不是放弃他,反而是慢慢应该要引导他为正入回正轨,那个才是。好。最后第三,菩萨的境界是以无所得的空会为方面,对于持戒犯戒都不着相达到持戒犯戒不可得,这就是三轮体空的戒波罗蜜。所以真正持戒清净的话,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要配合智慧才行,假如没有无所得的智慧,那你只只手借来,那也是非常在意人家的眼光,别人的肯定,那如此的话,你我执我慢,并没有因为持戒而消除,那这一点是很可惜的。那所以我们持戒,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承下来的,我们当然也说我们有在持菩萨戒,像我们出家众,我们因为有声闻界在神有比丘戒,所以我们终止有受菩萨戒的话我们的形象还是要以声闻的那个形象为先,然后你内心才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心情,就是有点像古代内密菩萨行,什么外现菩萨像,内密菩萨行。为什么,因为这一个传统,声 纹 的这一个比丘的传统,或者比丘尼的传统这一种声闻的戒律般若的形象已经在这个世界建立得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形象清新的形象。所以菩萨的这个样貌就是还是非常尊重这一种声闻戒律的一种规范。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怎么样的心态,导师说,就是要做到这样,最旁边这个日常而冷眼的看待众生,就是我们,也许基于我们这样子的身份,我们不能够非常像大家一样,你随便去哪一个场合都没关系,你要去度化哪一个众生也没关系,但是似乎不可以,我听说假如师父到硕果去走,都非常多。那个众目睽睽地看着你在买东西。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才前阵子而已,上半年就是有法施去那个百货,就是百货公司里面去买东西,然后被记者拍照起来,然后放在报纸上说法施怎么可以去逛百货公司这样,那后来就有人出来澄清了,有一些团体出来澄清,就是现在这种科技时代,你要看他去哪里才比较重要,而不是说所有的地方不能去。他就说这个这些法施已经曾经知道,他们是主要是去买电脑仪器,因为法施他们现在用电脑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就要看人家在什么事情,然后才做这样的报道,而不是这样一味的批评。所以有一些地方我们还是不方面的,老实讲,真的还是很不方面。所以你不要约束过师父,我们到哪里去玩了?到海边去玩,到哪里去玩?你去到海边就看到那些东西了。什么可以,所以不要约师父到处去,听法比较安全一点。听法可是师父,古时候有一个冬瓜和尚,我不知道有没有听过那个鲫鱼冬瓜和冬瓜和冬瓜冬瓜冬瓜,他就是那个就是他就是每天都去街头街坊走,就是说日日走街坊,其实他心中是念佛,然后结果后来他那个舍报的时候,他就实现视线,然后就大家可能刚开始也是会觉得说他怎么一天到晚去逛街头,然后结果也是多少会有误会,但是事实上他最后他要走的那一刹那,他就留下一个句子,就是这样子,其实心中念佛,然后他就是先说他是这么走的这样子,这种菩萨的故事或者禅宗的故事有,就是被人家误会的,到最后很洒脱的走也有了,但是这种毕竟是少数的这种大菩萨的实现,我们这种凡夫菩萨还是不要那么危险,整天去逛。然后你就说你是肉身再来。这样,如果你真的是的话,我觉得你就不会害怕别人的诽谤,或者是你自己也做得非常那假如不是的话,还是不要不要去冒这个险了,那橘子的话是无妨了,那我们这波罗蜜,就到这里,再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刚刚这边讲到持戒,那那个我们有刚刚提到受五戒或者受菩萨戒等等,那如果说你在刚开始你你就愿意辞辞职圆满了,那结果后来发现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确可能会有一两条或者是几条没办法死的时候,或者是说已经犯了。那除了刚才师父说跟师父出家,师父忏悔以外,那这个借,那一条不能持的戒,或者说你考虑可能未来也不容易能够持得住的话,那是不是要舍戒?需不需要舍戒,如果是按照我就讲,五戒这个他本来就是性罪,你持戒你犯戒,只是说你多了一个叫借罪,直接的罪就是你答应担保你没有做好,而且毁约的意思。但是,你纵使你这条街放手了,但是假如你还是继续犯的话,他还是有业报然后然后他就越醉,其实那个最好了之后你就不吃这个不吃,但是因为他是性罪,所谓性最早是这里有讲。对。对。对。对。不管你吃不吃,它是一种业力来的。对。对。值不值?那如果说是遮遮戒,这戒不饮酒,饮酒不饮酒那种不饮酒,那当然是比较小的,。那一种。那种舍戒,我是说我现在只是在分别信戒跟那个。如果是像喝酒这种可能是还好,就是他因为在《大智度论》有讲酒有多少种过失,35种过失。你们你有没有想到?。所以他纵然你你放手了,这一条街,你可以喝酒,他不会做造很严重的业力,但是像大家都论所讲的,它就是造下这一种什么,愚痴的音等等其他的音。那那我我刚才在想,如果说犯了性罪,那个你忏悔了,跟出家师父忏悔了,事实上然后结果你还是再继续犯的话,那其实就那个忏悔就没有意义,。你唱其实你重视的,其实你这样子不是,其实你就是看了你的借鉴给你唱清净,但是你的业绩还是有的。对,还是有的,就是凡是身口意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这个性罪,五戒,你造了就是会有过失,有果报。只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有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重罪会情报,假如我们继续做商业的话,那我们所谓舍戒的情形通常是什么样情况下,可以是像那种非性罪的这种人,像这罪的这种才可以舍吗?还是怎么样?那什么情况下要是他都可以。都可以。对,如果是按照我们 bujas 的,当然他有说了,你只要是比丘的话,你舍种子给你,说完你还是有5g这样的,他们也有这样子的说法,。这样。因为五戒是法而如是的性罪。那我们继续看忍辱波罗蜜,那忍波罗蜜,也是非常,精要的。导师点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面都会遇到的,对我们菩萨道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要讲忍辱之前,就是新的讲义20六页,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忍忍度,忍。波罗蜜它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说我们想到忍不是只有忍辱而已,或者忍耐他在修行人来讲的话,他可以内跟外的东西他都要忍,外般若就是外在的,无情物,有情物他都要忍无情物的话就是下大雨,刮大风,下雪,什么那些,天灾人祸那如果是如果是内在就是有情的话就是伤害他,有人伤害她,那如果是内在的事情,我们要忍的话,就好像自己烦恼,贪欲,这些就是内的,所以忍辱他的范围可以放在内外,有情无情。还有身口意都可以放,就是都可以解释到这个人,所以你人可以生生人,但是你的口不忍,所以有些人就拼命骂人,但是又不敢打人那种。或者是忆念,只是用忆念来去咒骂人家,但是诅咒人家那是牲口又不敢表达出来。这个就是,忍辱他可以用在很多部分,那我们之前前几堂课已经有提到六度里面的持戒还有忍辱他的原则,都是规定在般若什么人与人间和乐相处为原则,直接跟忍辱,这个是要对人来说的,对有情来说,这是这两个波罗蜜的一个特质,那在其他六波罗蜜来讲的话大家都没有提到说有两种善心,那善心有分出的善心跟细的善心,出的善心就是忍辱,c 的善心就是禅定,这两种心能够遮掉众恶,能够遮掉中文,这是我们当上大致的论的时候,有伤到这个部分。然后大家中还有提到说诸烦恼中,在所有的烦恼里面称的烦恼是最重,因为它很粗,很粗。然后所有果报里面称的果报是最大,称的果报是最大,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以前有一个王后,他不是他的嗔心很重。然后后来他是得了什么果报?做满蛇蟒蛇这个就是诚心,真的是非常可怕,所以大家都论龙树菩萨有提到,就是这里第二第二个格子中间称为灭碑之毒,就是菩萨以大悲为为首,但是这个称,对于菩萨来讲,它是首要克服的,因为假如你起嗔心的话,众生就不敢亲进我们。所以你看,假如你看过,假如你曾经一个师父,很简单,假如那个师父在你眼前发过一次脾气。你会牢牢记住的,对。但是你们在师父的面前发过很多次脾气,师父都可以原谅你们,因为我们的那个焦点,师父的那种焦点的那种希望,给人的希望太大,所以都要希望做到。安人就是这样,假如我们学习菩萨道的话,真的这个安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相处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那一天上课,上个礼拜上课,院长他说他这这一首是他的座右铭,我不晓得有没有写错字,你们看一下。人之人之聪明才智,都不用来折戟,都不是用来责备自己的过失,是用来责人,那不用于己所长,就是自己的长处。应该要聪明才智,要赶快去发挥,去救助人家,帮助人家,那不是都用于般若什么,复制自己的所短,尽量的掩饰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就是世间的聪明才智,那这一些聪明才智,假如你用在佛法上,包括忍辱也一样,直接不是也一样,你用错对方地方的话你原本很好的,本来可以照功德的你变成是你的四肢变聪,小聪明,那该忍的,我们忍下来,忍气吞声,那还好过你自己就是在那边,起烦恼,造了很多这种不好的业力的话,结下恶缘其实也划不来。导师到后面就跟我们讲,其实这个都没有必要,但是这个初学我们都是慢慢来的,不能够一下子了,我讲一个,就是有一个人在旅游印度的时候,有这样子的一个小故事,就是我们在外面遇到人家,真的你不忍的话,真的很多事情。那有一个外国人去印度旅行,去印度旅行。那他有一次就是因为印度很大,他从国内要做买旅行社,要买飞机票,到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所以他就一大早般若就去那个旅行社那里买机票,当他去的时候,因为匆匆忙忙,当天就要起飞,所以他要赶着那一张,那那班级,所以他就早餐都没吃,所以他就跑去排队了。那在排队之前他想到自己没有吃早餐,所以他就买了一束香蕉,路边就买了一束香蕉带到那个那个旅行社前面去排队。那当他拍到他的时候他要进去买车票的时候,他就说,拿着一束香蕉,这样 gg 很像很不好看。所以他就请旁边那个车夫三轮车的车夫帮他看管,这这是香蕉。那当他买了车票出来的时候,那个车夫就把他的香蕉全部吃完了,全部吃完了。然后这个人就非常的生气,这个这个旅客就非常生气,说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香蕉,我叫你看完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香蕉全部吃完?你知道这个印度人怎么回答吗?他说,我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上帝给我的这个早餐,我不能拒绝不吃。很幽默。这个音,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般若。这个旅这个旅旅行人,他记录的这个故事,是真的般若。不是假的,是真的。那本书你们没有没有看过吗?。书名叫穷人的幸福穷人的幸福它是鳄鱼出版社二一,二的二鳄鱼出版社出版的很多年前的书。超好笑的。所以我们一般其实在人间会有很多这样子的一个小事,大事,都需要我们来忍辱,有家长的也要忍,我们看第一色,为了摄化众生,为了护念众生而修人。第一,成佛一定要修己,摄受众生的布施,假如我们要摄受众生的话,一定要修行布施,要护念众生的话,要持戒,才能利益众生而成就佛道。第二,但是众生是愚痴的吧,你给予布施,他可能不知道感恩,反而恩将仇报。那护念众生而持戒,但是却有众生故意来扰乱你,他说要考验你,那假如不能够坚忍,布施跟持戒的功德都会因而破坏。所以菩萨非修忍辱不可,这个是成为菩萨道的大行之一,或者大恨之一,就是这样。那要布施,要持戒,我觉得假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里面也有这样子的一个考验的话,那自己就要学习忍辱。那导师第三有说到说世间上上要做到什么,相忍为国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在无量生死当中度众生,那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众生,你说不修,人怎么能够活得下去,那这个就是非修不可,而成为菩萨道重要的条件之一。忍的意义第二,那第一个,忍是忍耐。第二,阿拉伯数字人忍辱不过是忍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所以忍的字意来看可以分成两个,我们看20七,在意志上来说,他可以忍,可以分成堪忍,还有忍耐,这个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在意志方面,比如说我就是我的意志,我的看人,就是要把这个孩子养大。可以,很多妈妈都可以做得很那刮胡二是比较少人去谈的,就是肢解方面是属于认可或者认可古代的那个人,他是通言字旁那个认的。古代,你去看古书,那些字典,认可的人,他是通用于那个有言字旁的那个认的那,所以人也可以称为认,就是确认,肯认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主角二,主角二在20七页注脚二人范文是3地,就是阐提,直译的话就是阐提,就是忍,忍不但是忍辱,还要忍苦耐劳,人可就是确认,确定是跟礼,那这个是跟理,如果是按照菩萨道来讲的话,是是一个理,是一个,是我们说是四象,理就是道理,但是是在菩萨道来讲其实它可以说是类似三乘所共振的那一种解脱的心境,那也有菩萨不共的心境。那李静的话就是无自性,胜义谛,这个是,大家所见到的胜利地都一样的。那诗经的话,思想上就是镜的话就有所不同了,声闻是声闻的,菩萨是菩萨的。那我们要怎么认可这些事跟理,那慢慢学,我们就知道了,像我们谈到 b 的时候就谈到很多这种无自性的理,到时候我们再来确认它的内容。那论典里面说人有三种,一个忍受人世间,这是人事,不是世间,是人世之间的突破,叫生人,人世之间,人与人之间,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人就是有点像是那种,内外,那第三认可或者人可诸法的无生性,无生,不生不灭,这叫无生忍,也就是般若的智慧。那这一点是比较难的,不过我们菩萨的话,慢慢学,那先学第一种人,还有第二种人。我们看一下导师的诠释,因为导师的全是这个注脚,这里,诠释得非常好。常人所不易不容易忍的,即受人的欺凌。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无论世间事或出世间的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自然界,人与人之间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在所难免的,有时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众生可能不知领受,反而以怨报德,有吗?有没有遇过?如果有的话,我们就要学习人了,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安忍的话,怎么去继续度众生?那假如你没有这样子的忍耐力的话,我们遇到这种以以怨报德的人,我们一个就可以把你打败了。有些人是这样,他遇到一个,然后就就退失菩提心,就不要再做了。这个就是,不容易实践的。菩萨道就是这样。所以要度众生的话,成佛的大事必定要大人才能完成,所以发现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人是强力不拔的意解力,它是一种意志力来的,那菩萨修习这样子的能力,即不为外来跟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服,外就是外面,内是自己内心的烦恼,所屈服,那受的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我们看20七页的注脚,发现的地方,以无限的悲怨熏心 b 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那这里所提到的以无限的悲跟愿,悲就是大悲吗?愿,菩提,愿,就是菩提心波,人,就是智慧。这个是什么,大乘三心?有没有大乘三心?那假如我们有这样子的大乘三心的话,才能够保得住自己的当初的本心,本愿。那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忍辱是内刚而外柔的,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不变初衷,什么初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为了要达成理想,所以我们要学习人。那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道,是无我大悲的实践,而并非是奴隶式的奴忍辱,也不是消业障的忍辱,是无我大悲的时间。所以在人世间,我以前看过朱墨长老写过这样,他是马来西亚很著名的一个大陆去的书法家,就是太虚大师的学生朱墨长老,他写过这样子的一个偈颂,就是那个难得尽随人意,但求无悔我心,这就是我们做菩萨道就是要生在人世间,就是这样,我们要任何事情都随得人意,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一些人会批评我们,不满意我们,看不起我们,那这个就是人世间不圆满的部分。但是只要无悔于心,无悔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没有一回的话,那因果之道,对不对,佛菩萨也知道。所以这些我们就是如十地照着自己的愿意去做就可以了,那论语,论语也有提到,造次必于是,还有颠沛必于是,就是对于自己的菩提愿,要坚持到底,不管遇到什么,琉璃,或者是不圆满,自己都不会退失道心。为什么说学习忍辱是无我大悲的实践,因为当我们在忍辱外境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讲,一般凡夫很容易被这一种外境所影响,我们那别人只要说,你这个胆小鬼,你这个什么的话那侮辱你一般你就会觉得说你不应该忍,应该要反击。但是有时不知道,六度里面假如没有人人波罗蜜的话,那不能显示菩萨的一种看人力。那这一点的话,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仗着自己的口才,仗着自己这种辩才,那就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尽量发挥。有些时候我觉得现代人,已经忘事很多,其实像佛法里面讲的这种人的功德,我们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的什么,但是有时听听别人的看法,有时不见得自己的意见真的那么有时候听一听别人的是好的。真的。所以我其实我喜欢听佛法,我不喜欢讲佛法,听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你知道吗?真的。所以而且上课后都不会有压力。真的很好。我们在学院刚好不是我,所以我常常跟我同学讲说,我说来辉瑞讲堂,虽然有时坐车要坐很久,但是我说来跟同学们上课跟在佛学院教书的心情是两回事,真的是两回事,在这里上课虽然是都是我讲,是会口干舌燥一点的,但是比较没有压力,我自己也比较没有压力,但是在学院就不一样,因为那些都是出家众,你看到他们那一个那副样子,如果懈怠的话,你这实在是,实在是很很不忍心,很怜悯他。但是如果是像大家,我看到有一些同学因为一上工就过来了,不晓得有没有吃饭,大家我不晓得那有一些味道,他就他的头就快到那个真不知道那边当枕头,真的是非常的同情。如果我在学校的话,在佛学院的话,我是把那个粉笔这样丢过去,当然不是说这种不修忍辱,而是说我们的对象不同,我们在佛学院教书三年四年,有一些毕业大概2/3的人都不会继续读的。那你看你很多出家众,你就是自己年受教育,如果你不严格一点的话,他们出去就是就是很可惜,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身材。所以,在这里的话就不怕,在在会的讲堂这里讲课就没有这样的负担,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是累,你就我会修忍辱波罗蜜。好。第一,我们看20七页。人的特性,人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为不问,什么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初衷,改变宗旨,隐身罪过。这个就是,常常改变宗旨的人,就是意志懦弱的人,意志薄弱的人,那隐身罪过,为什么说不能忍受内外的这一种因缘会让自己隐身罪过,待会会讲,就是有一些人,他会,当他生气真心起的时候他是能够不顾一切,也不怕因果。我真的有遇过这样子的人,所以有时是蛮蛮感慨的,就是他受过五戒的人,但是他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减,然后别人就跟他说,你不是15届的吗?你怎么还可以这样子在外面拈花惹草,人家是直接从常道友就讲他,然后他就说,我不直接就不吃了,我就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要吃了。真的也也也敢讲出这样子的话。所以我觉得就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方面,但是这一种无意轻就是轻,非常轻视地造下这样子的因果的业力也是很多。所以大家也是要提醒正面,提醒自己。其实真的,我们同参道友,能够互相提醒,是非常有福报的,真的。假如你们家人一起来学佛是更好的,不然你自己很孤单般若。你回去,人家人问你,你要干什么?回去住不习惯。或者你在家里也住得非常的跟没有学佛的人住的不习惯,你喜欢看大爱台,我不喜欢看大爱台,那两个人就在那边起成行这样子,你看变到一个家里一楼一台电视,二楼一台电视,三楼一台电视,这样就不会起冲突了,但是这个不是解决办法般若。这个其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怎么讲转移目标了,大家转移目标,所以忍辱其实真的是蛮实际,人间可以常常实践的看恶从前舍利佛六0劫修菩萨行,那有人来祗求眼眼睛,舍利佛就对他说,眼睛那个年代眼,因为他们没有那种很高明的艺术,那个年代他这个这个祗求眼睛的人,又真的是在他面前就要把眼睛拔出来给他,那我就跟他讲,你这样子拔出来也没有用,也没有保护,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个那个人一定要跟他计划,他就给了,他就真的是这样子挖出来了。你们可以试试看怎么挖,我也不晓得用手怎么挖,要挖出来给他,那这个人还嫌他很臭,说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怎么那么臭,你这个眼球还丢在地上,用脚去踩。所以舍利佛就从此觉得说这个众生太难度了,所以他就放弃菩萨道,而去证入阿罗汉果了,所以你看,连我们十大弟子里面的智慧第一,要成就这个人波罗蜜多那么难,更何况我们这种不要说智慧第一,智慧100都赶不上舍利佛的智慧。所以,这个忍辱,我们开始学习菩萨道的人就要开始,就要慢慢慢慢累积这样子的一个能力,才有办法应付众生,那想讲到人,其实真的大家如果是你们在你们在下面坐的人,你们比较不知道,就是当你们换一个角色过后,你们就知道就是以后有有机会,真的,我要让大家尝试一下坐在这里讲,为什么,其实真的,我以前没有当导师的时候,我当学生的时候也是,哇,讲导师讲课非常做笔记什么,然后讲得不好我还会打一个问号,或者是说,就举手问,导师你自己解释错误什么,后来当换一个角色过后,变成我的导师了,我的导师变成长老了,那我自己做导师过后我才发现,就是真的当你觉得很好的东西要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的,真的当你体验到你觉得这个经验是非常好非常好的时候你告诉别人,别人不或者是非常表面的应付的时候,你应该要怎么去对待。所以你看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或者是自己,我们在付出的时候,真的你看比如说像像不要说大家说我就好像我虽然不是说非常辛苦,从新浦江过来,其实我我对大家现在已经一年超过一年了,那还是非常的。有多少会有一点愿望,就是希望大家就是学得很把整本书学完这样,因为讲完过后我就不晓得敢不敢再接第二本书了这样,为什么?因为让。让给别人机会,因为还有很多法施,我们敷衍让别人来,但是至少我自己有这样的行为的话,有时就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来的人,有时候不一定的,你们也许你们不太会发现,因为你们来就坐下来,然后走就不知道。不知道就走了,你知道吗?你们不会发现,但是我坐在上面的我很清楚的。真的,你看现在左右很不平衡的,一高一低的。哇,那当然,像上个礼拜我在上《大智度论》的时候,下课有一个学生跑来,有一个男生,跑到我前面来,就是蹲在我下面跟我讲,他师父,我这个学期开始,不能来上你的《成佛之道》,那我说为什么你不来,他以前都坐那个位置,这边难中,坐那个位置?他说,我现在礼拜五不方面出来,家里,但是我礼拜六可以来,所以我就礼拜六来。上大学都是这样,以前他没有上大学的人,现在倒过来,他礼拜六可以来,礼拜五不能来,他说师父很高兴,再见到你这样,所以我自己觉得说你重视不来,但是如果你能够还是继续精进的话,其实你重视没有在课堂上,我还是很怀念大家的,还是很高兴,所以你们,你们不要觉得说,你走了一个人那么多时,会不会记得我了,我跟你讲,你们拼命在抄笔记的时候,我就在看着你,我跟你讲,所以看过不会忘记,但是不要懈怠了,我们看第一人的种类,第一是耐冤害害人,就是冤仇损害,刀葬伤害,假冤误害,恶意诽谤,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那菩萨应该要修安忍,怜悯对方,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为恶势力所转动,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成分,不加报复,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我觉得。当然这个是前面几个比如说冤仇,然后到账这种伤害是真的是不容易消解。所以我最近有时我有在看一些杂志,我有看到有一些意外,家里的人,父母他小孩往生他非常的怀恨某某司机,某某某人,但是经过一些像慈济团体还是什么团体去关怀他过后化解了这一种仇恨,父母不再怨恨这个司机,怨恨这些事情的时候也看了,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感动,因为我自己就是,我曾经有过这样子的一个经验,就是被人家在这里所写的,我就是含冤。对,含冤就是说不清的那一种。那种冤说不清。他说不清的时候,我我是有一次那么严重,就是我几乎晚上都没有再睡没有再睡,我一直在想,就是为什么别人要这样子来来形容你,就是为为什么别人就是会这样子来看待看待我。假如是真的是自己不对的话,那就要就要求忏悔,那要改过。那假如不是自己错的话,那就是也没关系,你就忍耐了。后来我觉得,真的,假如你真的有经过很严,很刻骨铭心这样子的一次忍辱,你以后对事情都比较有看人心,那假如你都小小忍都忍不到,不要说大人了,你都忍不到的话,我觉得你要承担一些大事情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虽然整天给人家回报回报他,因为他脸皮很厚,他不怕人家回报,那一些也不那些就变成很很皮了,但是假如你真的是自己是修行人,那被人家毁谤,但是如果是我们很清白的相信因果的,那这些就要忍,忍耐下来。因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那涵养也是个人的事情,那我们没有办法辩证的,也不需要留一个纸条说从此再见,这样你留一个纸条,事情也是没有解决的,那这一些怀恨在心的不不满,或者是这一种怨气精神不解决,难道我们愿意带到下辈子?所以我们尽量能够化解的精神就要赶快化解。所以后面所以我们住持和尚才会说,我们要消灾,要消灾,千万不要轻生,再接很多仇人。消了救灾心灾又来。这样,这样子的话是说不完的,好。第二安受苦忍就是外界的无情物有风雨寒热。第二有情物就是蛇,蚊子,等等,那这一种安忍的话,当然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蛇,你知道有蛇的话,那你就不要走过那些地方。那蚊子也一样,假如你知道自己蚊子会扰乱我们情绪的话,你就挂蚊帐。这么简单,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说以前我们在家没有学过的时候,要睡觉之前都喷那个杀虫剂,然后两三个小时过后就进去睡觉,这样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蚊帐。后来自己出架构,因为我们出家之后就就知道这样的问题,所以就就要挂文章,后来我在学院开始我就一直挂文章。就是我觉得蛮好的,因为有些人就有些人是非常好睡,因为他躺下去,他躺下去如犹如死了一般,然后不晓得为什么,第二天因为眼睛张开这样,那这种人倒是没关系,不过如果是你,我们非常亲民,而且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的人,你最好要让自己晚上也能够非常安眠,因为我真的有看过那些人生气那个蚊子,生气到他是拿鞋子,墙壁都是那个协议,我真的是有看过,你知道吗?就是为了要晚上要注定他不得安眠那一只蚊子,我觉得,这个也是太没有智慧了一点了,而且他们有我还看过那些打得非常有成就感,那第二天还叫人家去参观他的房间,你知道吗?我觉得莫名其妙的这种人,那就是没有学习人了。再来刮胡二自身那如果是出加重的话就是出家。其实油画修行这些都是要隐身苦痛要学习忍,因为人能够磨练心智,安心忍受,不能忍的话就引起烦恼,障碍自己修行。所以人如果是按照出家众来讲的话大家都是我们上个礼拜有上到,就是忍顺的缘,我们不逆的缘,我们通常才会想到要忍你的缘,逆缘或者恶缘,外在的我们才会想到,但是内心里面的话我们比较不会想到,或者是他非常柔软,非常舒服的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忍。所以大家都论里面有讲到有一个用词叫软贼。软贼。那什么叫软贼,精子。我们上过了这个礼拜。什么叫软贼?恭敬供养,对,恭敬供养。恭敬供养就是名闻利养,就是你碰不到也摸不到,但是会让你非常陶醉的,很舒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叫软肋,很软的,很柔软的,那我们收到别人的赞叹,说哇,你今天怎么那么漂亮,今天,你不要在那边哇,人家搞不好是后面是要影射什么,你还在那边很陶醉。这样,不会忍,那就中人家的圈套了,所以人他有力的,也有顺的,我们都要忍了,那人是能够消除我们的对立了,跟外在的对立,或者跟内心烦恼的对立,我只消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方法。所以对外可以如此,对内的话贪嗔痴生起的时候或者蠢蠢欲动的时候,我们就要忍忍耐,不要让它继续生长蔓延下去。好看208第三谛察法忍法是佛法,深细地察而误入佛法地查的话,就是地是四圣谛那个地,他是真实的,意思就是如实的观察,而误入佛法。人是安心陆离的,意思,就是你会非常的内心非常的安定,非常的冷静,能够入到佛法的大海里面,而不是如浮光掠影,就是散乱轻浮,这样子的话是不能够入安心深入佛法大海的。所以你看有一些人,假如他的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你不要说看,不要说叫他念经,他,你叫他看书就念经可能他用木鱼还可以继续念,念佛。但是如果你叫他看书,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心是不是散乱的,很容易知道的。你回去测试,你就打开《成佛之道》,从第一页这样看看,鬼镜三宝上,看完你盖起来,你问自己说规定三宝章导师讲了什么重点,你看你记不记得起来,每一个字我都会读,读,读到这,但是我想不起规定三宝藏在讲什么,这个叫散乱,每个字都会读,每个字都会念,所以我们念药师经,念《金刚经》也一样,每个字都会念,但是有一些人练到熟的时候,他只是嘴皮在动而已,你知道吗?他的脑海可以想非常多事情,送完金他就知道,我的那个蛋糕做好了,应该少放了什么才比较好吃。这个就是很难能够安心深入法义,因为就是他轻浮散乱轻浮散乱。那这一些的话,我们粗糙,能够培养这种比较粗略的善心,就是修忍辱。那维 c 的话我们到禅波罗蜜的时候再会跟大家说明,所以我们善心有两种,粗的还有细的。好好。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什么疑问?请师父,我想请问一下,之前有讲过说称是因为我们都会对外在的环境不满意,所以才会有那个自己,才会有那个反应。那是不是说其实就是我们总是要借着外在的环境去肯定自己的想法?那因为得不到肯定,所以你会有反感。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是从从这样子的理解成去修那个忍忍入会比较容易。也就是说如果都不要去老是要执着说,借着外在环境去肯定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比较不会起嗔心,这个当然也是一个,就是我们不需要外在的任何人事物来肯定自己的生存价值。你不需要靠这个的话,那你的你当然能够忍,但是顺着你也能够发现,能够忍,因为你不需要人家肯定,你知道佛法讲无我,那我们就不需要别人肯定,因为我知道有些人学佛真的是他很在乎别人的肯定,那这样子你是没有学到无我的。没有学到无我,所以有一些肯定。他是非常维系,那些维系,就是他希望他的名字在师父的内心里面能够建立一个位置。当时我记得他,所以他就好。怎么样?就是要要要透过什么方法,让师父记得他,但是这一些都是为了名,或者为了什么,不是真正为了修行,如果你真的非常用功的话,其实师父就会记得你,不需要。不需要为了什么这样,反正不是很很直接。还有特别再问一个问题,那个我我有一次在电视上听那个弘法有师父弘法,然后他提到那个不杀是不杀生戒,然后他就说他们那个道场就是就是说突然蚊子夏天蚊子很多,因为在南部,然后结果后来那个那个法施觉得非同小可,就觉得说蚊子怎么突然变那么多,然后那时候南部不是有登革热吗?对,他就下令说就杀蚊子是清那个水沟,然后那个就是可能喷杀虫剂或什么的。那我在想说他是认为说怕众生得就是说来这边的信众,或者是是这些深重得了恩格尔等等,所以他他的出发心是这样,所以他有杀生,那这样子他有讲,他有讲他他是这样讲,他是这样讲。对,那他是说他是这种时候,我就还是要该杀还是要杀他,他的意思是这样吧?那我不晓得。师父你觉得就这一点,那个不杀生戒那个真正的本意来讲,这样是对的吗?如果按照我们所知道的,五戒是从来没有没有这样讲的,就是该杀的还是要杀。这样。这句话我是没有接受过这样子的讯息,他的可能意思是这样,但用的文字不是不见得就是该杀他,他的意思就是说,这样子就已经会危及到人人们的生命了,那可能就是不得已,逼不得已了,不得不的时候,那人有的时候总是会面对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在实践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不得不的时候,那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来处理?这就有关关关系到自己的发心。还有你对了解因果业报的问题了,假如你知道说故作业必有报,那你也愿意承担这样子的因果,然后去成就大乘的话,这样子当然是跟菩萨戒是相应的,但是你在当中,或者是你在做这个行为当中,你是不是真的是是大悲为首,或者是无我为上?这样子才是。那假如真的是有一念嗔心的话,你其实不是真正有在做到菩萨戒的精神。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他不得不的时候,如果他的出发心其实是在痴心,他他的心是信念,如果说是为了大乘,对。对。对。对。其实这个果报他也愿意承受了。对,不是说你是大悲心就不用果报的,所以他就表示说他应该到时候就会愿意承担。对。对。对。不过如果是说自己不杀,叫人杀也不可以,如果这种情形不得不的时候,那你你又不总问你自己师父一个人下,所以所以你所以你要下达这样的命令的时候,你就要让大乘知道,说你大乘大家都要知道做这个行为会有这样子的因果,然后是因为基于什么理由,而你大家一起来做,这样你就是要先决定要让大家都知道,而不是般若成为一种惯例,或者成为一种很随便的这一种判定,说这种有害的有害生命的这种就要傻傻屌这样,师父,那我我再讲一个反过来的例子,就是最近我遇到一件事情,就是有听说就是有有有一个朋友的办公室他是没有空调的。那因为闷,所以就是同事们都想要打开那个窗户,那有一个就是有学佛的的人,他就说打开窗户会有虫子跑进来,或者蚊子。那那可能就会会造成困扰,然后会有那种杀蚊子的可能,所以他就坚持不把窗户打开,那结果就朝着大家觉得非常困扰,就是也有人会抱怨,说明明就很闷,为什么不打开窗户?那这样子其实其实就是变成说大家知道他要学佛,然后因为他就因为他坚持这样的理由不打开窗户。对,像这个时候应该要怎么去处理处理像这样的大家讨论一下,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做纱窗,对,你这个学佛的人,一个纱窗没有很贵,如果大家不愿意,你就自己出钱去买。这样。所以我我会这样做吧,那个比较不会说,不然你就是类似点电蚊香,如果不是很大,电蚊香是可以驱走蚊子的,它不会杀死他,他是会驱走它,点蚊香。点蚊香也可以,但是里面的人可能会闷死了。没关系,我们,我们下个礼拜停课,大家知道吗,下个礼拜刚好是法会,常常住的法会,所以我们怎么知道要停课一次。所以我们忍辱波罗蜜就要分到下下周再继续讲。所以大家的讲义记得要带过来,我们讲到208页的,那下个礼拜的话大家就可以来参加法会了,我们来回想。 | | 然后我们接下去看第四,菩萨境界是不离三心而修的。205页,这个黑板的,待会我讲到我才讲哪一个句子,你抄在那个地方比较准吧,好不好?不用急着了,205页。第一,菩萨自己言辞境界而绝不轻视毁谤戒律的人。菩萨也是严以待己什么,宽以待人的性格。真的自己做得假如我们只是用自己做得好的水平,自己做得好的这个程度去衡量众生的话,这个是哪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要评论这个,他说从大悲心来说,这是可怜悯,而不是可轻视的,有没有?为什么可怜悯,因为众生的烦恼太多了,贪嗔痴一碰出境就生,所以菩萨应该要悲悯,而不是轻视。那所以导师在这里继续说,他说虽然犯戒,不是不可能反复亲近的,也不是不可能成佛的,所以凡是轻视毁谤,一定自以为持戒清净,自己是怎么样的清净如法,不知道,这早在偌大,若在般若什么,掉落在我执我们的分别心当中,那可以称为菩萨的戒波罗蜜,所以菩萨持境界,自己吃,吃得那应该要静静,自己吃得不应该要惭愧,那别人吃的不应该要同情,要怜悯。而不是去轻视众生。我们看第二。而且假如菩萨会轻视毁谤众生在忆念上的对立,反而让众生觉得不容易教化,而不是反而造成不容易教化的结果,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面。倒不如不轻视毁犯,怜悯而安慰他容易,把他赶快过来,赶快过来。所以别人做错了,或者是我们看到不清净的这一种,众生的时候应该要善意的引导他们恢复清净,而不是一直要让人家好像下不了台,一定要让他的罪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样子的话是,让人家没有悔过自新的一个因缘。这个是非常的不应该。因为我自己觉得说真正要感化一个人,我们比如说要教好一个小孩子,还是说我们的兄弟姐妹,你真正要把思想,把一个行为要感化人家,除非是你自己做得很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除非对方有惭愧心的时候,他觉得不足,那你讲,就容易感化他,那假如人家在做的不好的时候,还是没有在持戒的时候就把人家价价值的判断主观的意识在判断人家的话那这样子的那种意识的对立,反而是不容易达到教化的这个意义,这是很,不应该的,所以这种意识上的对立,就是像我们之前所讲的,就是那种,忆念上不清净,才有这样子的一个结果。那有惭愧心的人做得不知道自己有惭愧,只要 生 起惭愧心,这些人心很柔软的时候,刚好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时间,反而不是放弃他,反而是慢慢应该要引导他为正入回正轨,那个才是。好。最后第三,菩萨的境界是以无所得的空会为方面,对于持戒犯戒都不着相达到持戒犯戒不可得,这就是三轮体空的戒波罗蜜。所以真正持戒清净的话,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要配合智慧才行,假如没有无所得的智慧,那你只只手借来,那也是非常在意人家的眼光,别人的肯定,那如此的话,你我执我慢,并没有因为持戒而消除,那这一点是很可惜的。那所以我们持戒,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承下来的,我们当然也说我们有在持菩萨戒,像我们出家众,我们因为有声闻界在神有比丘戒,所以我们终止有受菩萨戒的话我们的形象还是要以声闻的那个形象为先,然后你内心才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心情,就是有点像古代内密菩萨行,什么外现菩萨像,内密菩萨行。为什么,因为这一个传统,声 闻 的这一个比丘的传统,或者比丘尼的传统这一种声闻的戒律般若的形象已经在这个世界建立得非常,非常好的一个形象清新的形象。所以菩萨的这个样貌就是还是非常尊重这一种声闻戒律的一种规范。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怎么样的心态,导师说,就是要做到这样,最旁边这个日常而冷眼的看待众生,就是我们,也许基于我们这样子的身份,我们不能够非常像大家一样,你随便去哪一个场合都没关系,你要去度化哪一个众生也没关系,但是似乎不可以,我听说假如师父到硕果去走,都非常多。那个众目睽睽地看着你在买东西。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才前阵子而已,上半年就是有法施去那个百货,就是百货公司里面去买东西,然后被记者拍照起来,然后放在报纸上说法施怎么可以去逛百货公司这样,那后来就有人出来澄清了,有一些团体出来澄清,就是现在这种科技时代,你要看他去哪里才比较重要,而不是说所有的地方不能去。他就说这个这些法施已经曾经知道,他们是主要是去买电脑仪器,因为法施他们现在用电脑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就要看人家在什么事情,然后才做这样的报道,而不是这样一味的批评。所以有一些地方我们还是不方面的,老实讲,真的还是很不方面。所以你不要约束过师父,我们到哪里去玩了?到海边去玩,到哪里去玩?你去到海边就看到那些东西了。什么可以,所以不要约师父到处去,听法比较安全一点。听法可是师父,古时候有一个冬瓜和尚,我不知道有没有听过那个鲫鱼冬瓜和冬瓜和冬瓜冬瓜冬瓜,他就是那个就是他就是每天都去街头街坊走,就是说日日走街坊,其实他心中是念佛,然后结果后来他那个舍报的时候,他就实现视线,然后就大家可能刚开始也是会觉得说他怎么一天到晚去逛街头,然后结果也是多少会有误会,但是事实上他最后他要走的那一刹那,他就留下一个句子,就是这样子,其实心中念佛,然后他就是先说他是这么走的这样子,这种菩萨的故事或者禅宗的故事有,就是被人家误会的,到最后很洒脱的走也有了,但是这种毕竟是少数的这种大菩萨的实现,我们这种凡夫菩萨还是不要那么危险,整天去逛。然后你就说你是肉身再来。这样,如果你真的是的话,我觉得你就不会害怕别人的诽谤,或者是你自己也做得非常那假如不是的话,还是不要不要去冒这个险了,那橘子的话是无妨了,那我们这波罗蜜,就到这里,再请教一个问题,就是刚刚这边讲到持戒,那那个我们有刚刚提到受五戒或者受菩萨戒等等,那如果说你在刚开始你你就愿意辞辞职圆满了,那结果后来发现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确可能会有一两条或者是几条没办法死的时候,或者是说已经犯了。那除了刚才师父说跟师父出家,师父忏悔以外,那这个借,那一条不能持的戒,或者说你考虑可能未来也不容易能够持得住的话,那是不是要舍戒?需不需要舍戒,如果是按照我就讲,五戒这个他本来就是性罪,你持戒你犯戒,只是说你多了一个叫借罪,直接的罪就是你答应担保你没有做好,而且毁约的意思。但是,你纵使你这条街放手了,但是假如你还是继续犯的话,他还是有业报然后然后他就越醉,其实那个最好了之后你就不吃这个不吃,但是因为他是性罪,所谓性最早是这里有讲。对。对。对。对。不管你吃不吃,它是一种业力来的。对。对。值不值?那如果说是遮遮戒,这戒不饮酒,饮酒不饮酒那种不饮酒,那当然是比较小的,。那一种。那种舍戒,我是说我现在只是在分别信戒跟那个。如果是像喝酒这种可能是还好,就是他因为在《大智度论》有讲酒有多少种过失,35种过失。你们你有没有想到?。所以他纵然你你放手了,这一条街,你可以喝酒,他不会做造很严重的业力,但是像大家都论所讲的,它就是造下这一种什么,愚痴的音等等其他的音。那那我我刚才在想,如果说犯了性罪,那个你忏悔了,跟出家师父忏悔了,事实上然后结果你还是再继续犯的话,那其实就那个忏悔就没有意义,。你唱其实你重视的,其实你这样子不是,其实你就是看了你的借鉴给你唱清净,但是你的业绩还是有的。对,还是有的,就是凡是身口意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这个性罪,五戒,你造了就是会有过失,有果报。只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有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重罪会情报,假如我们继续做商业的话,那我们所谓舍戒的情形通常是什么样情况下,可以是像那种非性罪的这种人,像这罪的这种才可以舍吗?还是怎么样?那什么情况下要是他都可以。都可以。对,如果是按照我们 bujas 的,当然他有说了,你只要是比丘的话,你舍种子给你,说完你还是有5g这样的,他们也有这样子的说法,。这样。因为五戒是法而如是的性罪。那我们继续看忍辱波罗蜜,那忍波罗蜜,也是非常,精要的。导师点出一些我们日常生活里面都会遇到的,对我们菩萨道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那要讲忍辱之前,就是新的讲义20六页,就是我们要知道这个忍忍度,忍。波罗蜜它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说我们想到忍不是只有忍辱而已,或者忍耐他在修行人来讲的话,他可以内跟外的东西他都要忍,外般若就是外在的,无情物,有情物他都要忍无情物的话就是下大雨,刮大风,下雪,什么那些,天灾人祸那如果是如果是内在就是有情的话就是伤害他,有人伤害她,那如果是内在的事情,我们要忍的话,就好像自己烦恼,贪欲,这些就是内的,所以忍辱他的范围可以放在内外,有情无情。还有身口意都可以放,就是都可以解释到这个人,所以你人可以生生人,但是你的口不忍,所以有些人就拼命骂人,但是又不敢打人那种。或者是忆念,只是用忆念来去咒骂人家,但是诅咒人家那是牲口又不敢表达出来。这个就是,忍辱他可以用在很多部分,那我们之前前几堂课已经有提到六度里面的持戒还有忍辱他的原则,都是规定在般若什么人与人间和乐相处为原则,直接跟忍辱,这个是要对人来说的,对有情来说,这是这两个波罗蜜的一个特质,那在其他六波罗蜜来讲的话大家都没有提到说有两种善心,那善心有分出的善心跟细的善心,出的善心就是忍辱,c 的善心就是禅定,这两种心能够遮掉众恶,能够遮掉中文,这是我们当上大致的论的时候,有伤到这个部分。然后大家中还有提到说诸烦恼中,在所有的烦恼里面称的烦恼是最重,因为它很粗,很粗。然后所有果报里面称的果报是最大,称的果报是最大,所以大家应该有听过以前有一个王后,他不是他的嗔心很重。然后后来他是得了什么果报?做满蛇蟒蛇这个就是诚心,真的是非常可怕,所以大家都论龙树菩萨有提到,就是这里第二第二个格子中间称为灭碑之毒,就是菩萨以大悲为为首,但是这个称,对于菩萨来讲,它是首要克服的,因为假如你起嗔心的话,众生就不敢亲进我们。所以你看,假如你看过,假如你曾经一个师父,很简单,假如那个师父在你眼前发过一次脾气。你会牢牢记住的,对。但是你们在师父的面前发过很多次脾气,师父都可以原谅你们,因为我们的那个焦点,师父的那种焦点的那种希望,给人的希望太大,所以都要希望做到。安人就是这样,假如我们学习菩萨道的话,真的这个安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和乐相处是非常必要的。所以那一天上课,上个礼拜上课,院长他说他这这一首是他的座右铭,我不晓得有没有写错字,你们看一下。人之人之聪明才智,都不用来折戟,都不是用来责备自己的过失,是用来责人,那不用于己所长,就是自己的长处。应该要聪明才智,要赶快去发挥,去救助人家,帮助人家,那不是都用于般若什么,复制自己的所短,尽量的掩饰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就是世间的聪明才智,那这一些聪明才智,假如你用在佛法上,包括忍辱也一样,直接不是也一样,你用错对方地方的话你原本很好的,本来可以照功德的你变成是你的四肢变聪,小聪明,那该忍的,我们忍下来,忍气吞声,那还好过你自己就是在那边,起烦恼,造了很多这种不好的业力的话,结下恶缘其实也划不来。导师到后面就跟我们讲,其实这个都没有必要,但是这个初学我们都是慢慢来的,不能够一下子了,我讲一个,就是有一个人在旅游印度的时候,有这样子的一个小故事,就是我们在外面遇到人家,真的你不忍的话,真的很多事情。那有一个外国人去印度旅行,去印度旅行。那他有一次就是因为印度很大,他从国内要做买旅行社,要买飞机票,到飞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所以他就一大早般若就去那个旅行社那里买机票,当他去的时候,因为匆匆忙忙,当天就要起飞,所以他要赶着那一张,那那班级,所以他就早餐都没吃,所以他就跑去排队了。那在排队之前他想到自己没有吃早餐,所以他就买了一束香蕉,路边就买了一束香蕉带到那个那个旅行社前面去排队。那当他拍到他的时候他要进去买车票的时候,他就说,拿着一束香蕉,这样 gg 很像很不好看。所以他就请旁边那个车夫三轮车的车夫帮他看管,这这是香蕉。那当他买了车票出来的时候,那个车夫就把他的香蕉全部吃完了,全部吃完了。然后这个人就非常的生气,这个这个旅客就非常生气,说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香蕉,我叫你看完了,你怎么可以把我的香蕉全部吃完?你知道这个印度人怎么回答吗?他说,我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上帝给我的这个早餐,我不能拒绝不吃。很幽默。这个音,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般若。这个旅这个旅旅行人,他记录的这个故事,是真的般若。不是假的,是真的。那本书你们没有没有看过吗?。书名叫穷人的幸福穷人的幸福它是鳄鱼出版社二一,二的二鳄鱼出版社出版的很多年前的书。超好笑的。所以我们一般其实在人间会有很多这样子的一个小事,大事,都需要我们来忍辱,有家长的也要忍,我们看第一色,为了摄化众生,为了护念众生而修人。第一,成佛一定要修己,摄受众生的布施,假如我们要摄受众生的话,一定要修行布施,要护念众生的话,要持戒,才能利益众生而成就佛道。第二,但是众生是愚痴的吧,你给予布施,他可能不知道感恩,反而恩将仇报。那护念众生而持戒,但是却有众生故意来扰乱你,他说要考验你,那假如不能够坚忍,布施跟持戒的功德都会因而破坏。所以菩萨非修忍辱不可,这个是成为菩萨道的大行之一,或者大恨之一,就是这样。那要布施,要持戒,我觉得假如我们在实践的过程里面也有这样子的一个考验的话,那自己就要学习忍辱。那导师第三有说到说世间上上要做到什么,相忍为国小,不忍则乱大谋。何况在无量生死当中度众生,那遇到的各式各样的众生,你说不修,人怎么能够活得下去,那这个就是非修不可,而成为菩萨道重要的条件之一。忍的意义第二,那第一个,忍是忍耐。第二,阿拉伯数字人忍辱不过是忍当中最重要的一项,所以忍的字意来看可以分成两个,我们看20七,在意志上来说,他可以忍,可以分成堪忍,还有忍耐,这个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在意志方面,比如说我就是我的意志,我的看人,就是要把这个孩子养大。可以,很多妈妈都可以做得很那刮胡二是比较少人去谈的,就是肢解方面是属于认可或者认可古代的那个人,他是通言字旁那个认的。古代,你去看古书,那些字典,认可的人,他是通用于那个有言字旁的那个认的那,所以人也可以称为认,就是确认,肯认的意思。我们来看一下主角二,主角二在20七页注脚二人范文是3地,就是阐提,直译的话就是阐提,就是忍,忍不但是忍辱,还要忍苦耐劳,人可就是确认,确定是跟礼,那这个是跟理,如果是按照菩萨道来讲的话,是是一个理,是一个,是我们说是四象,理就是道理,但是是在菩萨道来讲其实它可以说是类似三乘所共振的那一种解脱的心境,那也有菩萨不共的心境。那李静的话就是无自性,胜义谛,这个是,大家所见到的胜利地都一样的。那诗经的话,思想上就是镜的话就有所不同了,声闻是声闻的,菩萨是菩萨的。那我们要怎么认可这些事跟理,那慢慢学,我们就知道了,像我们谈到 b 的时候就谈到很多这种无自性的理,到时候我们再来确认它的内容。那论典里面说人有三种,一个忍受人世间,这是人事,不是世间,是人世之间的突破,叫生人,人世之间,人与人之间,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叫法。人就是有点像是那种,内外,那第三认可或者人可诸法的无生性,无生,不生不灭,这叫无生忍,也就是般若的智慧。那这一点是比较难的,不过我们菩萨的话,慢慢学,那先学第一种人,还有第二种人。我们看一下导师的诠释,因为导师的全是这个注脚,这里,诠释得非常好。常人所不易不容易忍的,即受人的欺凌。所以经中多举忍辱为例,无论世间事或出世间的大事,在实行的过程中,身心,自然界,人与人之间都有种种的纠缠困难。尤其是菩萨发大心,行广大行,度无边众生学无量佛法,艰苦是在所难免的,有时我们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众生可能不知领受,反而以怨报德,有吗?有没有遇过?如果有的话,我们就要学习人了,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安忍的话,怎么去继续度众生?那假如你没有这样子的忍耐力的话,我们遇到这种以以怨报德的人,我们一个就可以把你打败了。有些人是这样,他遇到一个,然后就就退失菩提心,就不要再做了。这个就是,不容易实践的。菩萨道就是这样。所以要度众生的话,成佛的大事必定要大人才能完成,所以发现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人是强力不拔的意解力,它是一种意志力来的,那菩萨修习这样子的能力,即不为外来跟内在的恶环境,恶势力所屈服,外就是外面,内是自己内心的烦恼,所屈服,那受的苦难看得彻底,站得稳当。我们看20七页的注脚,发现的地方,以无限的悲怨熏心 b 相应能不因种种而引起自己的烦恼,退失自己的本心。那这里所提到的以无限的悲跟愿,悲就是大悲吗?愿,菩提,愿,就是菩提心波,人,就是智慧。这个是什么,大乘三心?有没有大乘三心?那假如我们有这样子的大乘三心的话,才能够保得住自己的当初的本心,本愿。那如此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忍辱是内刚而外柔的,能无限的忍耐,而内心能不变初衷,不变初衷,什么初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为了要达成理想,所以我们要学习人。那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道,是无我大悲的实践,而并非是奴隶式的奴忍辱,也不是消业障的忍辱,是无我大悲的时间。所以在人世间,我以前看过朱墨长老写过这样,他是马来西亚很著名的一个大陆去的书法家,就是太虚大师的学生朱墨长老,他写过这样子的一个偈颂,就是那个难得尽随人意,但求无悔我心,这就是我们做菩萨道就是要生在人世间,就是这样,我们要任何事情都随得人意,那是很困难的,。所以有一些人会批评我们,不满意我们,看不起我们,那这个就是人世间不圆满的部分。但是只要无悔于心,无悔自己的心,自己内心没有一回的话,那因果之道,对不对,佛菩萨也知道。所以这些我们就是如十地照着自己的愿意去做就可以了,那论语,论语也有提到,造次必于是,还有颠沛必于是,就是对于自己的菩提愿,要坚持到底,不管遇到什么,琉璃,或者是不圆满,自己都不会退失道心。为什么说学习忍辱是无我大悲的实践,因为当我们在忍辱外境的时候大家都没有讲,一般凡夫很容易被这一种外境所影响,我们那别人只要说,你这个胆小鬼,你这个什么的话那侮辱你一般你就会觉得说你不应该忍,应该要反击。但是有时不知道,六度里面假如没有人人波罗蜜的话,那不能显示菩萨的一种看人力。那这一点的话,我觉得现在很多人,仗着自己的口才,仗着自己这种辩才,那就能说什么,能做什么,都尽量发挥。有些时候我觉得现代人,已经忘事很多,其实像佛法里面讲的这种人的功德,我们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的什么,但是有时听听别人的看法,有时不见得自己的意见真的那么有时候听一听别人的是好的。真的。所以我其实我喜欢听佛法,我不喜欢讲佛法,听是非常享受的事情,你知道吗?真的。所以而且上课后都不会有压力。真的很好。我们在学院刚好不是我,所以我常常跟我同学讲说,我说来辉瑞讲堂,虽然有时坐车要坐很久,但是我说来跟同学们上课跟在佛学院教书的心情是两回事,真的是两回事,在这里上课虽然是都是我讲,是会口干舌燥一点的,但是比较没有压力,我自己也比较没有压力,但是在学院就不一样,因为那些都是出家众,你看到他们那一个那副样子,如果懈怠的话,你这实在是,实在是很很不忍心,很怜悯他。但是如果是像大家,我看到有一些同学因为一上工就过来了,不晓得有没有吃饭,大家我不晓得那有一些味道,他就他的头就快到那个真不知道那边当枕头,真的是非常的同情。如果我在学校的话,在佛学院的话,我是把那个粉笔这样丢过去,当然不是说这种不修忍辱,而是说我们的对象不同,我们在佛学院教书三年四年,有一些毕业大概2/3的人都不会继续读的。那你看你很多出家众,你就是自己年受教育,如果你不严格一点的话,他们出去就是就是很可惜,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身材。所以,在这里的话就不怕,在在会的讲堂这里讲课就没有这样的负担,所以大家如果真的是累,你就我会修忍辱波罗蜜。好。第一,我们看20七页。人的特性,人是意志坚定,经得起打击,受得了磨难,不为不问,什么艰苦,都能保持自己不受外来的影响而改变初衷,改变宗旨,隐身罪过。这个就是,常常改变宗旨的人,就是意志懦弱的人,意志薄弱的人,那隐身罪过,为什么说不能忍受内外的这一种因缘会让自己隐身罪过,待会会讲,就是有一些人,他会,当他生气真心起的时候他是能够不顾一切,也不怕因果。我真的有遇过这样子的人,所以有时是蛮蛮感慨的,就是他受过五戒的人,但是他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减,然后别人就跟他说,你不是15届的吗?你怎么还可以这样子在外面拈花惹草,人家是直接从常道友就讲他,然后他就说,我不直接就不吃了,我就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要吃了。真的也也也敢讲出这样子的话。所以我觉得就是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方面,但是这一种无意轻就是轻,非常轻视地造下这样子的因果的业力也是很多。所以大家也是要提醒正面,提醒自己。其实真的,我们同参道友,能够互相提醒,是非常有福报的,真的。假如你们家人一起来学佛是更好的,不然你自己很孤单般若。你回去,人家人问你,你要干什么?回去住不习惯。或者你在家里也住得非常的跟没有学佛的人住的不习惯,你喜欢看大爱台,我不喜欢看大爱台,那两个人就在那边起成行这样子,你看变到一个家里一楼一台电视,二楼一台电视,三楼一台电视,这样就不会起冲突了,但是这个不是解决办法般若。这个其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是怎么讲转移目标了,大家转移目标,所以忍辱其实真的是蛮实际,人间可以常常实践的看恶从前舍利佛六0劫修菩萨行,那有人来祗求眼眼睛,舍利佛就对他说,眼睛那个年代眼,因为他们没有那种很高明的艺术,那个年代他这个这个祗求眼睛的人,又真的是在他面前就要把眼睛拔出来给他,那我就跟他讲,你这样子拔出来也没有用,也没有保护,也没有什么但是那个那个人一定要跟他计划,他就给了,他就真的是这样子挖出来了。你们可以试试看怎么挖,我也不晓得用手怎么挖,要挖出来给他,那这个人还嫌他很臭,说你这个没有修行的人,怎么那么臭,你这个眼球还丢在地上,用脚去踩。所以舍利佛就从此觉得说这个众生太难度了,所以他就放弃菩萨道,而去证入阿罗汉果了,所以你看,连我们十大弟子里面的智慧第一,要成就这个人波罗蜜多那么难,更何况我们这种不要说智慧第一,智慧100都赶不上舍利佛的智慧。所以,这个忍辱,我们开始学习菩萨道的人就要开始,就要慢慢慢慢累积这样子的一个能力,才有办法应付众生,那想讲到人,其实真的大家如果是你们在你们在下面坐的人,你们比较不知道,就是当你们换一个角色过后,你们就知道就是以后有有机会,真的,我要让大家尝试一下坐在这里讲,为什么,其实真的,我以前没有当导师的时候,我当学生的时候也是,哇,讲导师讲课非常做笔记什么,然后讲得不好我还会打一个问号,或者是说,就举手问,导师你自己解释错误什么,后来当换一个角色过后,变成我的导师了,我的导师变成长老了,那我自己做导师过后我才发现,就是真的当你觉得很好的东西要跟别人分享的时候,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接受的,真的当你体验到你觉得这个经验是非常好非常好的时候你告诉别人,别人不或者是非常表面的应付的时候,你应该要怎么去对待。所以你看我们日常生活里面,或者是自己,我们在付出的时候,真的你看比如说像像不要说大家说我就好像我虽然不是说非常辛苦,从新浦江过来,其实我我对大家现在已经一年超过一年了,那还是非常的。有多少会有一点愿望,就是希望大家就是学得很把整本书学完这样,因为讲完过后我就不晓得敢不敢再接第二本书了这样,为什么?因为让。让给别人机会,因为还有很多法施,我们敷衍让别人来,但是至少我自己有这样的行为的话,有时就会要修忍辱波罗蜜,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来的人,有时候不一定的,你们也许你们不太会发现,因为你们来就坐下来,然后走就不知道。不知道就走了,你知道吗?你们不会发现,但是我坐在上面的我很清楚的。真的,你看现在左右很不平衡的,一高一低的。哇,那当然,像上个礼拜我在上《大智度论》的时候,下课有一个学生跑来,有一个男生,跑到我前面来,就是蹲在我下面跟我讲,他师父,我这个学期开始,不能来上你的《成佛之道》,那我说为什么你不来,他以前都坐那个位置,这边难中,坐那个位置?他说,我现在礼拜五不方面出来,家里,但是我礼拜六可以来,所以我就礼拜六来。上大学都是这样,以前他没有上大学的人,现在倒过来,他礼拜六可以来,礼拜五不能来,他说师父很高兴,再见到你这样,所以我自己觉得说你重视不来,但是如果你能够还是继续精进的话,其实你重视没有在课堂上,我还是很怀念大家的,还是很高兴,所以你们,你们不要觉得说,你走了一个人那么多时,会不会记得我了,我跟你讲,你们拼命在抄笔记的时候,我就在看着你,我跟你讲,所以看过不会忘记,但是不要懈怠了,我们看第一人的种类,第一是耐冤害害人,就是冤仇损害,刀葬伤害,假冤误害,恶意诽谤,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那菩萨应该要修安忍,怜悯对方,觉得他为烦恼所驱迫,为恶势力所转动,忍受怨敌的伤害而不生成分,不加报复,这是一般人最难忍受的。我觉得。当然这个是前面几个比如说冤仇,然后到账这种伤害是真的是不容易消解。所以我最近有时我有在看一些杂志,我有看到有一些意外,家里的人,父母他小孩往生他非常的怀恨某某司机,某某某人,但是经过一些像慈济团体还是什么团体去关怀他过后化解了这一种仇恨,父母不再怨恨这个司机,怨恨这些事情的时候也看了,我觉得真的是,非常感动,因为我自己就是,我曾经有过这样子的一个经验,就是被人家在这里所写的,我就是含冤。对,含冤就是说不清的那一种。那种冤说不清。他说不清的时候,我我是有一次那么严重,就是我几乎晚上都没有再睡没有再睡,我一直在想,就是为什么别人要这样子来来形容你,就是为为什么别人就是会这样子来看待看待我。假如是真的是自己不对的话,那就要就要求忏悔,那要改过。那假如不是自己错的话,那就是也没关系,你就忍耐了。后来我觉得,真的,假如你真的有经过很严,很刻骨铭心这样子的一次忍辱,你以后对事情都比较有看人心,那假如你都小小忍都忍不到,不要说大人了,你都忍不到的话,我觉得你要承担一些大事情是做不到的,做不到,所以你看有一些人,他虽然整天给人家回报回报他,因为他脸皮很厚,他不怕人家回报,那一些也不那些就变成很很皮了,但是假如你真的是自己是修行人,那被人家毁谤,但是如果是我们很清白的相信因果的,那这些就要忍,忍耐下来。因为修行是个人的事情,那涵养也是个人的事情,那我们没有办法辩证的,也不需要留一个纸条说从此再见,这样你留一个纸条,事情也是没有解决的,那这一些怀恨在心的不不满,或者是这一种怨气精神不解决,难道我们愿意带到下辈子?所以我们尽量能够化解的精神就要赶快化解。所以后面所以我们住持和尚才会说,我们要消灾,要消灾,千万不要轻生,再接很多仇人。消了救灾心灾又来。这样,这样子的话是说不完的,好。第二安受苦忍就是外界的无情物有风雨寒热。第二有情物就是蛇,蚊子,等等,那这一种安忍的话,当然有一些东西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说蛇,你知道有蛇的话,那你就不要走过那些地方。那蚊子也一样,假如你知道自己蚊子会扰乱我们情绪的话,你就挂蚊帐。这么简单,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说以前我们在家没有学过的时候,要睡觉之前都喷那个杀虫剂,然后两三个小时过后就进去睡觉,这样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蚊帐。后来自己出架构,因为我们出家之后就就知道这样的问题,所以就就要挂文章,后来我在学院开始我就一直挂文章。就是我觉得蛮好的,因为有些人就有些人是非常好睡,因为他躺下去,他躺下去如犹如死了一般,然后不晓得为什么,第二天因为眼睛张开这样,那这种人倒是没关系,不过如果是你,我们非常亲民,而且情绪非常容易波动的人,你最好要让自己晚上也能够非常安眠,因为我真的有看过那些人生气那个蚊子,生气到他是拿鞋子,墙壁都是那个协议,我真的是有看过,你知道吗?就是为了要晚上要注定他不得安眠那一只蚊子,我觉得,这个也是太没有智慧了一点了,而且他们有我还看过那些打得非常有成就感,那第二天还叫人家去参观他的房间,你知道吗?我觉得莫名其妙的这种人,那就是没有学习人了。再来刮胡二自身那如果是出加重的话就是出家。其实油画修行这些都是要隐身苦痛要学习忍,因为人能够磨练心智,安心忍受,不能忍的话就引起烦恼,障碍自己修行。所以人如果是按照出家众来讲的话大家都是我们上个礼拜有上到,就是忍顺的缘,我们不逆的缘,我们通常才会想到要忍你的缘,逆缘或者恶缘,外在的我们才会想到,但是内心里面的话我们比较不会想到,或者是他非常柔软,非常舒服的我们也不会想到要忍。所以大家都论里面有讲到有一个用词叫软贼。软贼。那什么叫软贼,精子。我们上过了这个礼拜。什么叫软贼?恭敬供养,对,恭敬供养。恭敬供养就是名闻利养,就是你碰不到也摸不到,但是会让你非常陶醉的,很舒服的。名闻利养,这个就叫软肋,很软的,很柔软的,那我们收到别人的赞叹,说哇,你今天怎么那么漂亮,今天,你不要在那边哇,人家搞不好是后面是要影射什么,你还在那边很陶醉。这样,不会忍,那就中人家的圈套了,所以人他有力的,也有顺的,我们都要忍了,那人是能够消除我们的对立了,跟外在的对立,或者跟内心烦恼的对立,我只消除我执的一种修行方法。所以对外可以如此,对内的话贪嗔痴生起的时候或者蠢蠢欲动的时候,我们就要忍忍耐,不要让它继续生长蔓延下去。好看208第三谛察法忍法是佛法,深细地察而误入佛法地查的话,就是地是四圣谛那个地,他是真实的,意思就是如实的观察,而误入佛法。人是安心陆离的,意思,就是你会非常的内心非常的安定,非常的冷静,能够入到佛法的大海里面,而不是如浮光掠影,就是散乱轻浮,这样子的话是不能够入安心深入佛法大海的。所以你看有一些人,假如他的内心是非常散乱的,你不要说看,不要说叫他念经,他,你叫他看书就念经可能他用木鱼还可以继续念,念佛。但是如果你叫他看书,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心是不是散乱的,很容易知道的。你回去测试,你就打开《成佛之道》,从第一页这样看看,鬼镜三宝上,看完你盖起来,你问自己说规定三宝章导师讲了什么重点,你看你记不记得起来,每一个字我都会读,读,读到这,但是我想不起规定三宝藏在讲什么,这个叫散乱,每个字都会读,每个字都会念,所以我们念药师经,念《金刚经》也一样,每个字都会念,但是有一些人练到熟的时候,他只是嘴皮在动而已,你知道吗?他的脑海可以想非常多事情,送完金他就知道,我的那个蛋糕做好了,应该少放了什么才比较好吃。这个就是很难能够安心深入法义,因为就是他轻浮散乱轻浮散乱。那这一些的话,我们粗糙,能够培养这种比较粗略的善心,就是修忍辱。那维 c 的话我们到禅波罗蜜的时候再会跟大家说明,所以我们善心有两种,粗的还有细的。好好。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有没有什么疑问?请师父,我想请问一下,之前有讲过说称是因为我们都会对外在的环境不满意,所以才会有那个自己,才会有那个反应。那是不是说其实就是我们总是要借着外在的环境去肯定自己的想法?那因为得不到肯定,所以你会有反感。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是从从这样子的理解成去修那个忍忍入会比较容易。也就是说如果都不要去老是要执着说,借着外在环境去肯定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就比较不会起嗔心,这个当然也是一个,就是我们不需要外在的任何人事物来肯定自己的生存价值。你不需要靠这个的话,那你的你当然能够忍,但是顺着你也能够发现,能够忍,因为你不需要人家肯定,你知道佛法讲无我,那我们就不需要别人肯定,因为我知道有些人学佛真的是他很在乎别人的肯定,那这样子你是没有学到无我的。没有学到无我,所以有一些肯定。他是非常维系,那些维系,就是他希望他的名字在师父的内心里面能够建立一个位置。当时我记得他,所以他就好。怎么样?就是要要要透过什么方法,让师父记得他,但是这一些都是为了名,或者为了什么,不是真正为了修行,如果你真的非常用功的话,其实师父就会记得你,不需要。不需要为了什么这样,反正不是很很直接。还有特别再问一个问题,那个我我有一次在电视上听那个弘法有师父弘法,然后他提到那个不杀是不杀生戒,然后他就说他们那个道场就是就是说突然蚊子夏天蚊子很多,因为在南部,然后结果后来那个那个法施觉得非同小可,就觉得说蚊子怎么突然变那么多,然后那时候南部不是有登革热吗?对,他就下令说就杀蚊子是清那个水沟,然后那个就是可能喷杀虫剂或什么的。那我在想说他是认为说怕众生得就是说来这边的信众,或者是是这些深重得了恩格尔等等,所以他他的出发心是这样,所以他有杀生,那这样子他有讲,他有讲他他是这样讲,他是这样讲。对,那他是说他是这种时候,我就还是要该杀还是要杀他,他的意思是这样吧?那我不晓得。师父你觉得就这一点,那个不杀生戒那个真正的本意来讲,这样是对的吗?如果按照我们所知道的,五戒是从来没有没有这样讲的,就是该杀的还是要杀。这样。这句话我是没有接受过这样子的讯息,他的可能意思是这样,但用的文字不是不见得就是该杀他,他的意思就是说,这样子就已经会危及到人人们的生命了,那可能就是不得已,逼不得已了,不得不的时候,那人有的时候总是会面对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在实践的时候可能会碰到不得不的时候,那这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来来处理?这就有关关关系到自己的发心。还有你对了解因果业报的问题了,假如你知道说故作业必有报,那你也愿意承担这样子的因果,然后去成就大乘的话,这样子当然是跟菩萨戒是相应的,但是你在当中,或者是你在做这个行为当中,你是不是真的是是大悲为首,或者是无我为上?这样子才是。那假如真的是有一念嗔心的话,你其实不是真正有在做到菩萨戒的精神。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他不得不的时候,如果他的出发心其实是在痴心,他他的心是信念,如果说是为了大乘,对。对。对。对。其实这个果报他也愿意承受了。对,不是说你是大悲心就不用果报的,所以他就表示说他应该到时候就会愿意承担。对。对。对。不过如果是说自己不杀,叫人杀也不可以,如果这种情形不得不的时候,那你你又不总问你自己师父一个人下,所以所以你所以你要下达这样的命令的时候,你就要让大乘知道,说你大乘大家都要知道做这个行为会有这样子的因果,然后是因为基于什么理由,而你大家一起来做,这样你就是要先决定要让大家都知道,而不是般若成为一种惯例,或者成为一种很随便的这一种判定,说这种有害的有害生命的这种就要傻傻屌这样,师父,那我我再讲一个反过来的例子,就是最近我遇到一件事情,就是有听说就是有有有一个朋友的办公室他是没有空调的。那因为闷,所以就是同事们都想要打开那个窗户,那有一个就是有学佛的的人,他就说打开窗户会有虫子跑进来,或者蚊子。那那可能就会会造成困扰,然后会有那种杀蚊子的可能,所以他就坚持不把窗户打开,那结果就朝着大家觉得非常困扰,就是也有人会抱怨,说明明就很闷,为什么不打开窗户?那这样子其实其实就是变成说大家知道他要学佛,然后因为他就因为他坚持这样的理由不打开窗户。对,像这个时候应该要怎么去处理处理像这样的大家讨论一下,看有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法做纱窗,对,你这个学佛的人,一个纱窗没有很贵,如果大家不愿意,你就自己出钱去买。这样。所以我我会这样做吧,那个比较不会说,不然你就是类似点电蚊香,如果不是很大,电蚊香是可以驱走蚊子的,它不会杀死他,他是会驱走它,点蚊香。点蚊香也可以,但是里面的人可能会闷死了。没关系,我们,我们下个礼拜停课,大家知道吗,下个礼拜刚好是法会,常常住的法会,所以我们怎么知道要停课一次。所以我们忍辱波罗蜜就要分到下下周再继续讲。所以大家的讲义记得要带过来,我们讲到208页的,那下个礼拜的话大家就可以来参加法会了,我们来回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