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2行: |
第2行: |
|
| |
|
|
| |
|
| 32A
| |
|
| |
|
| 今天开始,这个是戒波罗蜜的最后的部分了,导师跟我们谈失戒的果报,还有持戒的功德。
| |
|
| |
|
| '''己二、失戒果報'''
| | 32B |
| | |
| '''16B-【失戒眾患本,惡趣亦貧困。】'''
| |
| | |
| '''己三、持戒功德'''
| |
| | |
| '''17-【持戒三善本: 增上決定勝;為他淨尸羅,則入於大乘。】'''
| |
| | |
| | |
| '''一、不能受持淨戒的理由 69'''
| |
| | |
| | |
| | |
| 导师在著作里面有提到两点,就是我们学佛的人要持非常清净的戒,通常都有一些注意事项,假如不能够受持的话,他一定是有理由。导师认为说:
| |
| | |
| '''1、不知道犯戒的過失'''
| |
| | |
| | |
| 那犯戒有什么过失?一般人认为说我们持戒过后,如果犯的话,犯了要受果报,所以我们宁可不要受戒,导师说这个是极为可笑的。那因为有一些戒他不是说你受了才有的,他是法尔如是的一些性罪——杀、盗、淫、妄,这一些不管你受不受戒,你做了没有受戒的罪,但是他有性罪,或者是他就叫业报,有业报。
| |
| | |
| 这一种不知道犯戒的过失,如果按照菩萨来讲的话,真正的一个大菩萨,他是做到是与为小罪,以最为小的罪见大怖畏,这是菩萨的一个特色。他不只是说是在三宝面前发愿要持守的话他能做到,他不只是如此,而且他还能够做得到就是以最微小最微小的罪,他都能够见到很大的怖畏。为什么?我们有一些事情认为是漫不经心,或者是认为说,这个不是我故意的,所以就随意的让他滴水穿石。
| |
| | |
| 因为我们的心,没有禅定,没有智慧,所以对于一些微小的罪,我们都轻易的让他违犯的话,那这样子我们要持守净戒是很困难的。所以真正的一个大菩萨,他是能够做得到与微小的罪见大怖畏。
| |
| | |
| '''2、不知道持戒的功德'''
| |
| | |
| 持戒有什么功德?像《阿含经》所提到的,持戒的功德就是因为有持戒的话,那我们会得到什么?心不悔。因为你心不会懊悔,不会追悔,所以我们容易产生禅定,你有禅定过后,那也容易生起智慧。所以你有戒的话最基本的就是能得到不悔,那不悔的话,包括追悔,懊悔等等后悔,那有持守戒律,那就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过失,这个是持戒的功德。
| |
| | |
| '''二、持戒的意義'''
| |
| | |
| 【'''重戒──性戒,不問有沒有受戒,犯了都是罪惡的。所以有的聽了犯戒的過失,而 不敢受戒,極為可笑!實際上,外依三寶的加持,內發深切的誓願而受戒,是更能 做到清淨不犯的。'''】
| |
| | |
| 我们通过受戒这种仪式,这种承诺,外有三宝的加持护念,提醒,内发自内心的誓愿而受戒,这个能培养自己去恶行善的这个意志力,那是更能做到清净不饭的。那假如我们没有透过这样子的一个仪式,或者是这样子的一个承诺。你看'''我们在三宝前许下过多少的承诺,那毁掉这种承诺的也是自己了'''。所以我们竟然都一而再,再而三的都如此的话,那假如我们还不在三宝面前恳切地发愿求持戒的话,那我们只是在佛菩萨面前默念,心里面想一想,这一种力量是极为微小的。
| |
| | |
| 如果是说我们能够在善知识的面前,许下这样的承诺是非常有利的。那我们许下这样的承诺过后,如果做得不好,我们可以来跟就是受戒的师父,或者任何一个师父都可以,跟他发露忏悔,就说我哪里做得不好,如果是有这样子的一个忏悔的话,也有机会恢复清净。
| |
| | |
| '''三、犯戒是貧乏因;持戒是富樂因'''
| |
|
| |
| '''1、【從違犯而失戒的過失來說,這是眾患的根本,主要是墮落三惡趣,及受貧困的果報。】'''
| |
| | |
| 2、【'''平常說:慳吝不捨得貧窮報,犯戒得墮落惡趣報,這是約特殊的意義說。生在鬼、畜,有墮落而受福報的,在人中,有貧苦不堪的,這是施與戒的不同果報。'''
| |
| | |
| | |
| 这个我们在五乘共法那边有提过,比如说有福报的就是像多财鬼,那畜生,像现在我看台湾有一些宠物是蛮有福报的,每天早上主人还带他到公园去散步,我们对我们的老爸老妈还没那么关心。
| |
| | |
| 那人中,纵使是生在善道,人道,不过也有贫苦不堪,或者是非常愚钝,没有智慧,也有这样。
| |
| | |
| 所以布施和持戒的不同果报,这个我们在五乘共法有提过有三种,第一种是你有布施,但是没有持戒;那第二种就是有持戒没有布施;第三有持戒又有布施。就是持戒跟布施两个是亦有亦无,第三个就是全部都有了。那有施无戒,你没有戒的话,保不住人生,那可能会堕落畜生道。但是你因为有布施,所以你很有福报,变成非常有福报的宠物。有戒无施,也许是身为人,不过因为过去没有布施,所以贫困的不得了,不过还可以有机会学佛了。那第三有戒有施,是最好的,那保住人生也有福报,能够让身心非常安顿来学佛。所以布施和持戒不同的果报,会现起我们现生的种种。所以我们欲知前世因或者过去因,今生受者是。
| |
| | |
| 所以我们今天所受到的种种,也许我们会想说,看到某某某人怎么样怎么样,自己很羡慕,或者是非常的妒忌,或者是非常的怎么样。那这些都是因为过去有做过不同的因。所以假如我们基于这样子的一个观察,那我们欲知来世果,怎么样?今生作者是。所以我们今生能不能累积更多的这种福慧资粮,那就要靠自己,师父是给不到你们的,不然佛菩萨早就给我们了。
| |
| | |
| 《大智度论》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假如功德能够全部给人的话,过去无量劫度那么多佛跟菩萨,他生生世世都发愿度众生,那应该我们这个世界是看不到有受苦难的人,按照这种逻辑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但是面对现实,我们确实还是很多天灾人祸,还是很多苦难的众生,那佛菩萨到底发的愿,或者是他到底有没有存在?《大智度论》针对这个问题有做讨论,那就是功德几乎是不太可能给人家的,因果的定律就是自作自受。佛菩萨的这种慈悲原力是一种行动,那能够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是要靠自己。
| |
| | |
| | |
| '''3、【如犯重戒而墮地獄,一定貧乏得什麼都沒有;如持(世間)上品淨戒而生天,一定是非常富樂的。可見犯戒也是貧乏因,持戒也是富樂因了。】'''
| |
| | |
| | |
| 你看,我们假如真的是想未来,或者是今生学佛以后,那更加的安乐富乐的话,那就要持净戒,布施当然也要我们。导师提到:
| |
| | |
| '''4、【要知道,專知私德而潔身自好的,(如不布施)才會生人而得貧乏報。】'''
| |
| | |
| 就是有戒但是没有布施,就是你只是知道自己的这种个人的一种德性,德业,自己洁身自好而已,那不懂得去关怀众生,如此的话,你纵使戒持得好,再那还是得到贫穷报。
| |
| | |
| 我们在前面在谈布施的时候,我就跟大家说,我们一开始学习做布施的时候,导师在书里面有提到,他不是叫我们现在一定要发自于行动,你才叫做有在实践布施,不是。我们的心里面当我们一学到什么叫布施波罗蜜的时候,我们就要接收到一个讯息就是,只要因缘成熟,只要我能力可以,就是这一种无所不舍的心,就要成就他。这一种忍耐力,这种福德力,就要靠慢慢慢慢培养培养的。那我们现在还做不到的时候,至少我们有这一份心,就是所有一切其实都可以跟人家分享的。那假如我们学习布施过后,这一点信念都建立不起来的话,是等于没有学到,所以这一点的话就是,希望大家要记住。
| |
| | |
| 那持戒也一样,我们持戒,有一些人会问说,师父,比如说我们吃五戒或者八戒,那我做不到那么多,我可不可以慢慢来?持一条,两条戒,三条戒可不可以?可以,《大智度论》也讲可以。假如你有这样子的心,问师父说,我可不可以持一条戒,两个条戒?我觉得这种还好一点。这一种人还有心,那有一些是完全生不起说,这一种持戒的那个意念的话,我是觉得这个是还没有学到持戒波罗蜜的一个精神。因为真正持戒他并不是为了专知私德,他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清净而已。真正戒的精神,导师说佛在经典上有讲到,就是以己度他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痛苦,也不要让众生得到痛苦。那这个是有戒无施。
| |
| | |
| '''【如與慈心相應而持戒,充分表現積極利他的意義,生天是一定能得富樂尊榮的。'''】
| |
| | |
| 所以假如有慈悲心而这样子去持戒的话,他不单只是能够自己非常清净如法,而且也能够护念众生,让众生得到心灵的安慰。那这一些就是有慈心相应的持戒。所以真正的持戒,它不只是身口的,就是口答应三宝说我要持戒,身去力行,而且连意念我们都要非常清楚说我持戒,我并不为了什么,我就是为了要持戒,就是真的是要做一个佛弟子的一个端正的行为,那这个是我们的本分,如此而已的话,自己才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是不甘愿。
| |
| | |
| | |
| '''四、持戒的功德: 是三善的根本'''
| |
| | |
| '''1、【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能得增上生,生人天而得富樂自在的果報。'''
| |
| | |
| 以人的身在修持戒的话,那你只是说,我希望得到来世更好,那只有这样子的心的话,我们持戒只能够得到人天的善报。
| |
| | |
| '''2、以「出離心」而持戒的,能得決定勝果。決定,是證得聖果勝法的,一得永得,決定不再退墮生死。'''
| |
| | |
| 那假如我们有出离心,想要断烦恼的心的话,你这样子持戒,那就能够引导我们获得殊胜的圣人的果位,这种果位或者圣法是'''一得永得,'''决定不退,这是发出离生死的心来持戒。
| |
| | |
| '''3、【以「菩提心」持戒,為利樂他而持清淨的尸羅(戒),這就入於大乘,名大乘戒,為成佛的因。】'''
| |
|
| |
|
| 菩 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来持 戒 的话 , 主要它跟上面出离心比较不同的,就 是 为了利益众生,为了利乐他而持戒。那这样子的话就进入了大乘的领域,他 不 止是在利他 而 持戒的,真正菩提心他是基于前面的基础,所以他一定是有自利,还有利他的,他不可能只有利他,没有自利的。我们要拿这个烛光去照人的时候,自己也会被照亮。所以这个纯粹是为利他,因为这是菩提心的特特质,不过他也会利益到自己 的 。
| | '''四、 菩 薩淨 戒,是不 離三心 而 修 的''' |
|
| |
|
| '''【 所以,優婆塞 戒 也好 , 沙彌 戒 也好,比丘戒也好──七 眾 的 別解脫戒,從菩提心出發而受持的,就是菩薩的別解脫律儀 。''' 】 | | '''1、 【 菩薩雖自己嚴持淨 戒, 而決不輕視毀犯 戒 法的 眾 生 。 】''' |
|
| |
|
| 只要受了这一种别解脱'''律儀'''的话,那假如在以发菩提心为出发点,那他这些全部七众都可以称为菩萨比丘,菩萨比丘尼。乃至菩萨优婆塞,菩萨优婆夷。什么条戒才可以称为优婆塞,优婆夷?要受戒还是皈依?皈依是一定要的,受戒要吗?要。所以优婆塞,优婆夷这个语词放在持戒波罗蜜这里,所以至少我们要做到五戒,那这个是我们身为佛教的在家男众跟女众最基础要求的。
| |
|
| |
|
| | 菩萨也是严以待己,宽以待人的性格,自己做得好,假如我们只是用自己做得好的水平、程度去衡量众生的话,这个哪有慈悲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要评论这个,他说 |
|
| |
|
| ''' 五、佛教衰落與混亂 的 原因''' | | 【''' 【從大悲心來說,這是可憐憫,而不是可輕視 的 。】''' |
|
| |
|
| '''1、【有人以為:七眾別解脫戒是小乘 的, 我是大乘學人 ,所以不 用受持聲聞的別解脫戒 。 '''
| | 为什么可怜悯?因为众生 的 烦恼太多了 , 贪嗔痴一碰触境就生 ,所以 菩萨应该要悲悯,而 不 是轻视 。 那所以导师在这里继续说: |
|
| |
|
| '''2、有人聽到持 戒, 就 以為是 小乘 。這 是大邪見 , 為佛教衰落與混亂 的 原因! 】''' | | 【''' 雖然犯 戒, 不是不可能還復清淨,不是不可能成佛的。 凡輕視毀犯的,一定是自 以為 持戒,自己 是 怎樣的清淨如法 。 不知道 這 早落在 我執我慢的分別心中 , 不成菩薩 的 戒波羅蜜多了。 】''' |
|
| |
|
| 所以 大家看 , 导师他会这样子稍微点出 , 他最主 要 要我们学佛的,尤其是在家弟子,或者出家的弟子也一样。戒律,如果是大家有看过出家戒的话,你会 不 敢出家的。我没有出家之前 , 我在马来西亚的时候 , 当我接触我们师兄弟,还有我师父,我 那 几个师兄弟都是非常优秀 的 。所以,他们 不 是来教禅 , 就是来弘法。我们认识他过后我们觉得 , 哇,师父太厉害了,太清净,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讲过 要 出家的。我是来到台湾,这个环境很奇怪,这个环境会熏习到人家想出家。因为这里的佛教的风气比较好 ,而 且像福严这个团体就 是 你纵使是在家的身份 去 读书,但是你过的生活是跟出家人一模一样的。慧日讲堂也是,就是当你一段时间过后,你觉得说这种生活还蛮适应我的,你回到俗家,反正是格格不入的话,你差不多够时间了可以剃度了,如果你觉得寺庙的 生 活你是格格不入的话,那你还是保持有头发,这个没关系的 。 | | 所以 菩萨持净戒 , 自己持得好 , 那应该 要 精进;自己持得 不 好 , 应该要惭愧 ,那 别人持 的不 好 , 应该要同情 ,要 怜悯 ,而 不 是去 轻视众 生。 |
|
| |
|
| 不过这里导师要提到的佛教衰落 , 还有很乱的这个问题最主要 的, 导师说我们出家也好 , 在家 也 好,我们不能够做到的,至少我们的心,不要 去 排斥,我们要接纳佛所说 的 这一种戒律 。 那我现在或者我今生做 不 好,自己发缘很惭愧的慢慢学。那如此的话,这种戒才会自己想要去发愿,要实践。那假 如 我们还没有学之前,还没有持守之前,就生起排斥的心。或者持守过后,或者出家过后也 不 好好学戒、持戒 , 也觉得理所当然,那个就很不应该。 而 且假如有持戒的这个精神,我们也可以检验一些外道 ,他 不是佛教里面真正的修行人,我觉得大家应该要多少要知道一些戒律是好的,因为我们这样子才不会被人家迷惑掉 。
| | '''2、【而且,如輕視毀犯 , 由於意識上 的 對立 , 不容易教化他 ,也 就失 去 菩薩利他 的 方便 。 倒 不如不 輕毀犯 , 憐愍 而 安慰他 , 容易把 他 感化過來 。 】''' |
|
| |
|
| 因为我在美国 , 我就 是 有遇到一个越南华侨,问 我们 说,师父,我们在美国没有来听佛法之前,我们是听信 一 个看起来很像出家 众的 那个修行人 , 他说去 他们 那个地方学 , 但 是一直 跟他们 要 钱……有很多 人 迷信他 ,一 些什么加持过 的, 什么咒语,甘愿跟他奉献。所以 这 个居士跟我讲说,师父,你有 没有 什么办法把他们那些信众都救出来 , 我说怎么救? 因为 他 觉得说 自己从那 一 边到这边来 , 看到很多朋友 还是 没有这样 的 因缘走过来 , 还在里面打滚 , 所以他心情 很 不 好 过。所以回想到我们自己那么有福报。一碰触到佛教 , 就 是 导师、太虚大师这 一 脉的这种正统的思想, 是 蛮 有 福报 的。 所以 假如 大 家 出去走走 , 你会知道我们其实真的 是 很 有 福报 的 一群 人 。所以佛教 的 一些乱象一定是要用戒律来审核 的,那 只要跟我们杀盗淫妄酒有违背 的, 你自己停止就对了 。 | | 所以别人做错了 , 或者 是我们 看到不清净的这 一 种 众 生 的 时候 , 应该要善意的引导 他们 回复清净 , 而不 是一直要 让 人 家好像下不了台 ,一 定要让他的罪状全世界 的 人都知道 ,这 样子的话是让人家 没有 悔过自新的一个因缘 , 这个是非常的不应该。 因为 我自己 觉得说 ,真正要感化一个人,比如说要教好 一 个小孩子 ,还是 说我们 的 兄弟姐妹 , 你真正要把一个行为要感化人家 , 除非是你自己做得 很好, 这 是 第 一 个。第二个就 是 除非对方 有 惭愧心 的 时候,他觉得不足,那你讲,就容易感化他 。假如 人 家 在做的不好的时候 , 还 是 没 有 在持戒 的 时候,就把 人 家价值用自己主观 的 意识在判断人家 的 话 ,那 这样子的对立,反而是不容易达到教化 的 这个意义 , 这是很不应该的 。 |
|
| |
|
| | 所以这种意识上的对立,就是像我们之前所讲的,就是那种意念上不清净,才有这样子的一个结果。 |
|
| |
|
| 己 四、輕重等持 | | 那有惭愧心的人做得不好,知道自 己 有错,只要生起惭愧心,这些人在心很柔软的时候,刚好就是最好的教育的时间,不是放弃他,反而是慢慢应该要引导他入回正轨,那个才是。 |
|
| |
|
| 【受 持淨戒 者,如護於浮囊 。】 | | '''3、菩薩的淨戒,是無所得的空慧為方便,對於持戒、犯戒,都是不著相的。能達 持 戒、犯戒不可得故,就是三輪體空的 淨戒 波羅蜜多了 。】''' |
|
| |
|
| 己五、決諸 戒慢 | | 所以真正持 戒 清净的话,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要配合智慧才行,假如没有无所得的智慧,那你持戒也是非常在意人家的眼光,别人的肯定。如此的话,你的我执我 慢 ,并没有因为持戒而消除,那这一点是很可惜的。所以我们持戒,比如说我们现在传承下来的,像我们出家众,我们因为有声闻戒在身,所以我们纵使有受菩萨戒的话,我们的形象还是要以声闻的那个形象为先,然后你内心才有这样子的菩萨的心情。有点像古代外现声闻像,内密菩萨行。为什么?因为声闻的这一个比丘的传统,或者比丘尼的传统,这一种声闻的戒律形象,已经在这个世界建立得非常清净的形象。所以菩萨的这个样貌还是非常尊重这一种声闻戒律的规范。所以我们应该要保持怎么样的心态?导师说,就是要做到这样: |
|
| |
|
| 【 不 輕於毀犯 , 】
| | '''热肠而冷眼的看待众生''',就是我们基于我们这样子的身份,我们不能像大家一样,你随便去哪一个场合都没关系,你要去度化哪一个众生也没关系,但是师父不可以。我听说假如师父到某某地去走,众目睽睽地看着你在买东西,我们马来西亚就是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才前阵子而已,上半年就是有法师去那个百货公司里面去买东西,然后被记者拍照起来,然后放在报纸上,说法师怎么可以去逛百货公司?后来就有人出来澄清了,现在这种科技时代,你要看他去哪里才比较重要,而不是说所有的地方 不 能去。他就说这个这些法师要是去买电脑仪器 , 因为法师他们现在用电脑是很普遍的事情。 |
|
| |
|
| 己六、 不 著於相 | | 所以,就要看人家在什么事情,然后才做这样的报道,而 不 是这样一味的批评。所以有一些地方,老实讲,真的还是很不方便。所以你不要约师父,我们到哪里去玩,到海边去玩,到哪里去玩。所以不要约师父到处去,听法比较安全一点。 |
|
| |
|
| 【持犯俱不著。】 | | 问:师父,古时候有一个冬瓜和尚,他日日走街坊,其实他心中是念佛,后来他舍报的时候,他就留下一个偈子…… |
|
| |
|
| | 师父:这种菩萨的故事或者禅宗的故事有,就是被人家误会的,到最后很洒脱的走也有了,但是这种毕竟是少数这种大菩萨的实现,我们这种凡夫菩萨还是不要那么危险,整天去逛。然后你就说你是肉身再来。如果你真的是的话,我觉得你就不会害怕别人的诽谤,或者是你自己也做得非常好,那假如不是的话,还是不要去冒这个险了,那居士的话是无妨了。 |
|
| |
|
| | 问:讲到持戒,提到受五戒或者受菩萨戒等等,那如果说你在刚开始就愿意持圆满了,那结果后来发现就是说日常生活当中的确可能会有一两条或者是几条没办法持的时候,或者是说已经犯了。那除了刚才师父说跟出家师父忏悔以外,那这一条不能持的戒,或者说你考虑可能未来也不容易能够持得住的话,那需不需要舍戒? |
|
| |
|
| 那 这 些 就 讲得越 来 越微细了 。 | | 师父:五戒 这 个他本来就是性罪,你持戒你犯戒,只是说你多了一个叫戒罪,持戒的罪, 就 是你答应三宝你没有做好,而且毁约的意思。但是,你纵使你这条戒放舍了,但是假如你还是继续犯的话,他还是有业报。这个不持,因为它是性罪,不管你持不持,它是一种业力 来 的 。 |
|
| |
|
| 一 、毀 戒的 原 因: | | 如果说是遮戒,不饮酒戒,那当然是比较小的。如果是像喝酒这种可能是还好,因为在《大智度论》有讲酒有35种过失。纵然你放手了这 一 条 戒 ,你可以喝酒,他不会造很严重的业力,但是像《大智度论》所讲的,它就是造下这一种愚痴的因,等等其他 的因 。 |
|
| |
|
| 我们守戒 , 会毁 犯, 其中 有 三个理由: | | 问:如果说犯了性罪,你跟出家师父忏悔了 , 结果你还是再继续 犯 的话 , 那个忏悔就没 有 意义? |
|
| |
|
| '''1、環境 的 誘惑力太強'''
| | 师父:不是,其实你忏了,你 的 戒罪给你禅净,但是你的业罪还是有的。就是凡是身口意的,不管你有没有受戒,这个性罪,五戒,你造了就是会有过失,有果报。只是说假如我们真的有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重罪会轻报,假如我们继续做善业的话。 |
|
| |
|
| | 问:我们所谓舍戒,通常是什么样情况下叫舍戒,像那种非性罪的这种才可以舍吗? |
|
| |
|
| 当然 我们 想到诱惑 , 一定男 的 就会想到女生 , 女的就想到男生。其实在佛法来讲 , 五欲都属于诱惑的,就 是 色声香味触都是, 有 一些人很着迷在音乐——声音 ,有 一些人很着迷在那个味道——吃的,有一些人就着迷在 这 个触 的, 所以他穿衣服要很讲究 是 要什么牌子的,否则他的身体会很不好受。那这一些的话就 是 属于环境 的 诱惑了 。 | | 师父:都可以,如果是按照 我们 比丘戒 , 你只要是比丘 的 话 , 纵使给你舍完 , 你还 是有 五戒 , 他们也 有这 样子 的 说法 , 因为五戒 是 法尔如 是的 性罪 。 |
|
| |
|
| '''2、煩惱的衝動力太強 '''
| |
|
| |
|
| '''3 、 自 己 淨戒的力量太弱''' | | ''' 戊三 、 忍度 己 一、攝生為本''' |
|
| |
|
| 这个也是 , 现在我们都常常会看到的问题 。 | | '''20-【 攝護於眾生 , 菩薩修忍度 。 】''' |
|
| |
|
| | '''己二、三類忍義【耐怨安受苦,及諦察法忍。】''' |
|
| |
|
| '''二、護持淨戒而使戒力增強的方法'''
| |
|
| |
|
| '''1、【沒有犯重戒以前,一般總是忽視輕微的過失,而不知這是大失敗的遠因。如涓滴不塞,會造成堤防的潰決一樣。】'''
| |
|
| |
| 就是一般我们常常都都在念的,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假如我们有这样子的警觉心的话,其实小恶久了,它就会形成大恶。导师这里举例就是这样,用不'''肉食'''来说明:
| |
|
| |
| '''【舉不肉食來為例,如素食成了習慣,內心有 對肉食腥臊的厭惡心,這是不容易犯的。如本沒有不肉食的決心,或者會想到 肉食而生快感,那雖然素食很久了,】'''
| |
|
| |
| 假如我们喜欢素食的人,你会有一点不喜欢那种腥味,那假如你吃到腥味,你会觉得好像什么?就是曾经很熟悉的味道的话,还是自己很很贪着的话,那这个是很难能够做素食,吃得非常清净的。导师就是说你对于肉食还有快感的话,那你素食是不持久的,而且自己会给自己很多借口,说我在外面本来就吃的不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外面什么都炒在一起,我们都会有这样子的想法。其实你如果真的很厌恶这一种味道的话,你还是会想办法让自己吃的接近圆满了。所以导师认为说这个是属于
| |
|
| |
| '''【由於戒力的羸弱不堪,還是容易破戒的。】'''
| |
|
| |
| 就是持戒的决心,不够强。【'''由於戒力的羸弱不堪'''】这句话,在戒律里面有一个语词叫做'''戒羸'''。导师的著作也有,就是你只要看到'''戒羸'''这两个字的话,就是说你持戒的心已经退掉了,就叫'''戒羸'''。比如说我们持了这个菩萨戒,假如我们一段时间过后很久没有去诵菩萨戒,也很久没有去听佛法的话,听菩萨戒的内容的话,我们会慢慢忘了到底菩萨戒要做什么。那你忘了的话,那你就随意,你随意的话。本来菩萨戒它的原则就是你一定要利益有情,利乐众生,那假如你厌恶了或者厌倦了的心产生的话,那这个就叫'''戒羸'''。
| |
|
| |
| '''2、如持戒而時有微小的違犯,不知道警覺,不知道懺悔而使淨戒清淨; 積小成大, 就隨時有犯重的危險了,所以戒經有如護浮囊的比喻。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 沈沒的,如現代的橡皮圈。這應該特別珍惜愛護他,如小小洩氣,不知道補救, 一定會滲水而有滅頂的危險。】'''
| |
|
| |
| 做讲义真的很累的,大家如果有打过电脑你就知道,所以我看院长《大智度论》的讲义已经300页,我的才200页开始,真的是佩服佩服。戒经就像菩萨戒,所以就叫戒经,就是戒本,就是叫戒经。
| |
|
| |
| 所以持戒也是如此,假如我们观察力强的话,那当然了,我觉得在家跟大家在一起比较没有问题,在家跟出家众间,就会有一点问题。为什么?因为我们北传都说,在家人不可以看出家戒,但是在南传没有的,南传他们可以看到,而且可以很大方地看,而且他们还可以研究戒律,那我们北传不可以。
| |
|
| |
| 其中有一些理由,古德曾经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居士知道出家人的戒律过后,他毁谤或者是用这样子的那个标准来看出家众,那反而造了很多口业,很多过失。所以后来古德就说,在家不要看出家戒。因为也少接触,也少看,所以很多部分其实大家不知道,不知道说我们出家戒大家要怎么样,我们彼此互动,才不会让我们违反到小小戒。所以我曾经也写过一篇文章,是非常含蓄的,就是写了一篇文章叫护僧,保护出家众。有人都看了,有不同的意见,我这篇文章,但是没关系,反正百家共鸣。那我那篇文章最主要就是说明一个在家众,怎么跟出家众互动,然后出家众怎么样去教导在家众,那彼此都能够清净,这个很重要。
| |
|
| |
| 假如你们有看过《清净道论》的话,从微小戒来讲,他说在家众不能够问师父你要吃什么,如果严格来讲,你不可以问师父的。因为出家众他的以前的名字就叫乞食,你煮什么我就吃什么,所以你要察言观色,你要稍微聪明一点,你稍微看师父吃饭,多吃哪几样,你就要知道,你不要说师父你给我开一个清单,不然我煮的你不喜欢吃。除非彼此很熟悉了,或者是在寺庙里面已经相处很久的,那一般的话通常都不会讲。有一些做法,我们也是要谨慎,尤其是现代人,我觉得常常有的毛病就是很多苦要倾诉,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就找师父。电话、email,发个不停,那师父如果常常在忙这种事,就没完没了了。
| |
|
| |
| ……因为中国的禅宗,像百丈怀海大师,他不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嘛,本来我们比丘连啃土掘地都不可以的。为什么?因为土里面有虫。你们有念过《遗教经》吗?很多我们的小小,叫做学处,有时做了,因为它是可忏悔的,就是最轻微的戒他很容易忏悔。……因为比丘尼是300多条,比丘是200多条,这种微小的。现在泰国缅甸他们小小的都很重视的,比如说这样子的同一个屋檐下,出家众、在家众是在一个屋檐下住的,不可以超过三天三个晚上,如果按照比丘戒来讲,就是同一个屋檐下的,但是现在很多人住公寓,那就一定是同一个屋檐的……
| |
|
| |
| '''三、菩薩應受持淨戒'''
| |
|
| |
| 我们大乘不共法是学习菩萨道,所以在这里导师有跟我们讲说,真正的菩萨,他受持净戒就是:
| |
|
| |
| '''1、【菩薩在未得忍力以前,在生死大海中,常願生在人間,見佛聞法,利益眾生;
| |
| 淨戒就是確保人身而不致失敗墮落的浮囊。】 '''
| |
|
| |
| 那这里的净戒,也就是导师一开头所提到的,真正菩萨一发菩提心过后,要做的第一个就是十善业。十善业是什么?身三、口四、意三。
| |
|
| |
| 所以我们要确保人生,那常在人间听闻佛法,清净善知识的话,除了发愿生生世世亲近三宝,还有就是一定要实践十善业。那导师在《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也提到,这一种其实是初期大乘菩萨的共意,共同的一个愿望来的,就是常生人间,常得闻法,确保人生。
| |
|
| |
| '''2、【所以菩薩的受持淨戒,輕重等護,比聲聞人的持戒,還要謹嚴得多。】'''
| |
|
| |
| 我们可能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导师会这样讲?假如你有读过瑜伽菩萨戒的话,或者其他菩萨戒,一定会了解为什么菩萨是'''輕重等護''',就是他比声闻持净戒的心是百千万倍,他要持守这一个心,他是百千万倍,要持得更加的精严。为什么?那现在有一些方便,比如说不该杀的人他去杀,因为他要救度一船的人。像这一种他是非常的怜悯之下而做的业力,但是他在做的时候,他是有心自己去承担的。那这一种菩萨心,他为了要持这一种利益众生的戒,他比起声闻更加的强烈,更加的用心,更加的严谨。
| |
|
| |
| 所以假如我们学习大乘过后,觉得说大乘本来就是很多方便道,所以我们现在做不到也方便一些,不要让人家觉得我们很恐怖的样子,不敢接近。其实我是觉得现在人用方便这两个字用的太随便了,他说方便妄语、方便什么,他是为了要帮助人家。
| |
|
| |
| 我真的是有接触过这样的朋友,他方便到他已经不知道他在方便了,我觉得他已经方便习惯了,真的方便到太过了。比如说我怕你听了这句话不高兴,反而是讲了非常多的那种绮语、两舌,但是就是不敢跟你讲事实。那我觉得这样子,反正你的人格更糟,你干脆不要用这个方便法还好一点,人格还没那么差,因为这种迟早会被人家发现了,东家长西家短的这种,迟早会被人家发现。像我们在学院也是,你假如口德不好的人,我们大家一坐下来,一聊天就知道了,因为我们的环境就很小, 80个人住在一起很小,很容易就知道了。
| |
|
| |
|
| |
|
| |
|
| |
|
| |
| 32B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