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3行: |
第3行: |
|
| |
|
|
| |
|
| 36A
| | 36B |
|
| |
|
| | 那刚下课有同学提醒,我们上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有说到说,《大智度论》有提到两种善心,善心我们知道,就是在佛法里面有粗的,有细的,那粗就是还没有得到禅定的细心的话,比如说我们起恶的话,我们会忍着这些恶不要去犯,有持戒的人。那这种忍辱所得到的一种善心或者善的反应,善的轻安的话,那一种是透过这种忍辱,我们不要去做,控制自己而得到的。但是真正细的话,按照这里来看的话,它是而从内心里面产生的喜悦,这一种禅定乐生起之后?那它会促使你分别说,它这个乐不是跟这一种用忍耐而获得的,它是自然内心里面显示的一种。你得到这样子的喜悦过后,你会知道说,我不要再染着欲界的这种五欲乐。为什么?因为那种太粗糙了。 |
|
| |
|
| | 那你有这种禅定乐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微细,你会渗透到,经典上的形容就是所有身体的毛孔会出气,所以经典上也有形容,好像毛孔会微笑。大家有看过吗?大乘的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也有提到,就是真正我们修数息观的人,当你心够细的时候,很细腻的时候,你能够觉察到毛孔有在呼吸。所以其实这种细的善心,它是要透过训练,它不像忍辱比较粗,因为你忍辱不一定要有禅定,只要我有一些知见,我就可以忍耐蛮多东西的。五欲五盖我们就可以稍微忍,所以它是比较粗,但是禅定的善心的话就是比较细,我们来回到原来讲义。 |
|
| |
|
| 我们的般若波罗蜜可能只到前面的 一 部分,这学期学习就要结束了。那至于其他的一些禅修的一些方法,以后有因缘,看下学期再教大家。因为不管是行禅,或者是就类似刚刚所讲的,睡觉其实也是佛陀有教的,像我们出家众就是有这样子的一个要求,就是行住坐卧都要保持正念的话,那你睡觉的时候就是要有一个狮子卧,就是右侧,就是你右手这样子。我们都看佛像,他都是这样垫着的脸,以前我在学南传,他们在卧禅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这样,就是垫着你的脸这样子睡,这样不可能睡得着,你起来也是一个手印在这里而已。所以实际上叫我们的这个手有一点放开。那我们回到讲义来。
| | '''三、繫心 一 境''' |
|
| |
|
| ''' 二 、修 定 的 資糧''' | | '''1 、 【有以為我是不取相而 修的 ,是無分別的,不用繫心一境,也還是有修有證的。 ''' |
|
| |
|
| '''1、『依慈住淨戒』 , 為 修 定 所不可 缺 的 資糧;''' | | ''' 這當然是有些誤會了!即使是不著相,無分別,也還是對此有一解了 , 然後專 心向著 修 去。這還不是繫念 所 緣嗎?如什麼都 不 想(初學是無此 可 能 的),幽 靈似的茫無著落,那能成什麼呢?】''' |
|
| |
|
| '''2 、 調身、調息等 , 略如五乘共 法 中說 。''' | | 有人以为我''' 不取相而修的'''就是无分别,不用'''繫心一境''',也就是有修有证,导师说这当然是误会。导师说,其实不执着 、 无分别的这种智慧,就是你的名相虽然是这样子说,实际上你还是因为了解它的含义,而有心想专心去修学。所以这些含义所代表的,所指示的内涵,它不是一个所缘是什么?它只是不是一个形象而已 , 它是一个 法 义,那还是一个所缘。所以所缘,导师后面会提到,有一些是具体的,有一些是抽象的 。 那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幽灵似的茫无着落,那能够成就什么东西? |
|
| |
|
| 导师在这里就提到两项,就是修定不可缺少的資糧,''' 『依慈住淨戒』''',这里面有两项,就是慈心,还有净戒。那这里因为他已经讲到禅波罗蜜,所以导师只是点到为止,实际上在底下 的 补充、出处里面 , 导师在前面 的 几个章节已经有谈过蛮多 的, 那为了 方便, 我们就把它再引 一 次出来 , 简单扼要的跟大家说明一下。
| | 2、【''' 例如中國 的 禪者 , 提起一句:『念佛 的 是誰』?『拖死屍 的 是誰』?雖然由此 激起疑情 ,方便 小小不同 , 但由此使心打成 一 片 , 】''' |
|
| |
|
| ※【補充《 成 佛之道》(增注本)p.118-119】: | | 打 成 一片的话,就是不会有其他杂念,就只有一个,要打成一片。 |
|
| |
|
| ''' 修習禪定 ,不 可不先有兩項準備,否則可能會弊多 於 利。''' | | ''' 【撥落無邊妄念 , 這還 不 算繫 念 於 一嗎'''?】。 |
|
| |
|
| '''1、【依於慈心: 修 定 ,不 是為了好奇 , 不 是 企圖滿足無限 的 欲樂 , 延壽長生 , 或 者 為了引發神 通來報仇;要存著慈 念,就是 利樂眾生的意念來修定。 有 慈心 , 心地就柔和 , 容易修習成就。成 就了, 也不會利用定力通力來嬈亂眾生,如聚眾作亂等 。 】'''
| | 所以其实中国禅宗的这种修法,这种疑情,我自己在看阿含的时候,我也觉得中国禅宗这种 修 法,假如你有善根的话 , 他 不 在枝末上着手,它在根本上琢磨 , 就 是 他针对 的 就是我执 , 就是萨迦耶见。比如说他说 , 念佛 者 是谁,你能 念 的人是谁 , 所念的法是什么?那 就是 你有一个分别, 有 分别者 , 有戏论也,有戏论的话 , 你 就 没有智慧 了, 那根源在里?我执 。 |
|
| |
|
| 就 是 依于两者 , 一 个 就是慈心 , 另外一个就 是 净戒 。 导师说我们修学禅定不 是为了 好奇,或 者是 要得到什么神通来报仇 , 最主要就 是我 们希望学 这 样子的一 个 止观,开发 我 们 的 般若智慧 , 那以这样子的 一个 能力来利益众生。 所 以我们修学 佛 法 , 远大的目标应该 是为 了利益众生,当然实际上着手来说,当然也要从净化身心开始。否则自己没 有 体验到任何佛法,没 有 任何喜悦轻安 的 话 , 我们 是 没有办法引导众生也 能 够一起 来 得到离苦得乐。 所以这 些 修 学禅定的 一 个内容,导师说这个是我们 的 一个动机 , 就是要从存着慈念,这个是很重要 的。 | | 但 是 这一种 , 假如你的那 个 方便善巧学得不够圆满的话 , 那你还 是 会事倍功半 。 当然它的方向 是 没有错误,因 为 你只要破除 了 这种念佛 者是 谁的疑情的话,那当然你也知道说能所双亡的状况 , 那个是根本、这个 是我 执。因为假如没有 这个我 执 的 话 , 哪有 一个所 谓 佛 像可念 , 或者有一个所缘会出来?都 是 因 为 你 有 能而 有 所 的, 说 是 因为 能 而 来 ,那你能所双亡的人,怎么会有时候还会在意这种分别? 所以 真正其实中国的 这 种 修 法,你假如有 一 些佛法 的 基础跟知见 , 比较容易契入 的。 |
|
| |
|
| 那 因 为 有慈心,心地 就 会柔和 ,那 容易成就,假如没 有 因为 这 样子 的一 个利乐众生的一个观念来修学 的话, 往往我们也 是 成就了,会狂妄,因为 没有 正知 见, 那 会 狂妄 , 不单 只是 拿来恼 人, 而且还扰乱其 他的 众生 ,那是 非常不应该 的。 | | 假如我们不习惯守住一个呼吸的所缘, 那 你可以用这种方法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问?你要知道说你念佛是为什么?你 为 了什么念佛? 就 是乃至说你这个念佛的人到底是谁?如果你说你念佛者还是李小龙 ,那 你 有这 种我 的 那 一 种形象那么深刻 的话, 那 是没有 办法 见 法的。(问:听不清)得禅定的话,它叫心所合一 , 就是不 会 再分成外在的所缘跟内能观的人 , 他合一的话就 只 有禅定的相,那这一种是得禅定。但 是 所谓能所双亡是,他没有一个能观的 人 跟所观的境 ,他 是破这个能观 的 这个我的话 ,那 个 是 属于毗婆舍那,就是属于般若波罗蜜 的 部分 。 我们继续看修定的二类所缘 |
|
| |
|
| 那当然,拿来诈骗的那个就是来扰乱众生的。 所 以这些扰乱众生,他广义的话,包括现在不 是 很多诈骗。我前几天看报纸还是看哪里,还有一个一个神秘的,好像是在桃园还是哪里,你没有看到那则新闻吗?就是他在他们的那个修道愿里面,就是有一对夫妇,就好像疯掉了,就把那些神像这样子摔,就是摔他那一间店这样。 所 以我是觉得蛮什么的,就是修学方佛法 , 如果没有正知正见,那你后面的一些用功,等你得到有成就的时候,有所体验的时候,往往那种神秘经验,那种体验,那可 能 会引发很多我们内在烦恼的另外一种弊端。所以正知正见非常重要,我们不用太急着说现在就要体验什么很高深的一些义理,或者是说一些 净 戒。所以导师的著作里面就是不断在强调这一个。你有正知正见,以后你只要一有因缘,因缘一具足,或者你一碰到这样子教你修禅定的善知识,或 者 是止观的,你很快就会上路,因为你的知见没问题。
| | '''辛二、二类 所 缘: 34-【圣说 是所 缘 ,能净 惑障 者''' |
|
| |
|
| | ''' 或顺于正理,能向于出离】''' |
|
| |
|
| '''2、住於淨戒: 必須受持淨戒(十善等),身口有善良的德行。如行業不端,修定就會招魔著 邪。成就定力,也是邪定,結果是成為魔王眷屬,自害害人'''。】
| |
|
| |
|
| 必须持净戒。为 什 么?因为假如我们身口意不清净的话,往往也容易招感不好的一些因缘, 所 以行业不端 ,修定 也容易着魔。 所 以 一 般讲说修学禅 定 容易走火入魔 。 以导师来说,其实除非你是就是学佛过后,也没 有 三皈依,也没有五戒 , 也 不 懂得十善,就 是 连这种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都 不懂的话 , 那你修定才容易走火入魔 , 否则 的 话 , 其实不容易走火入魔的 。
| | '''一、【到底應住心於 什 麼 所 緣 , 才能 修 習成 定 呢? 聖者說:是 所 緣,是沒有 一定 的 。 沒 有 一定 , 這 不是 說什麼 都 可以 , 而是說 , 在可 為念境 的 種種緣中 , 沒有一定而已 。 】''' |
|
| |
|
| 就是一定是行业不端,才会招感这一种不干净的东西。那也许我们在这一生里面,你简择过去自己的以往,未必有,但是有些业力是从过去承继过来的,那你就要更加的用功,或者是更加的忏悔自己过去的业力。所以我们说学佛,中国古代也有说,言道非难,行之难,就是说道理,没有很难,就是熟能生巧,你也会讲得头头是道,现在很多人都很会讲,但是真的是愿意去照着这种道理去做的,那个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因为比如说佛教教我们修禅定,第一个条件就是你要离五欲,要离五盖,那这一些就跟我们世俗的那一种享乐的那种心情是相冲的。
| |
|
| |
|
| 所以 我们 在那种生活里面 ,你 会觉得怎么处处很像很难得到什么感受 , 或者 是 。比如说 念佛 也好 , 为什么好像 念 到没有那一种喜悦?所以我们有时就要到一个地方,就是离开我们的 世 俗的缘,然后到一些道场去参加禅修或者 念佛 。因为你离开 了 一些因缘 , 你专心去这样子用功的话 ,你 会比较体验深刻。你 在 家里面,你在自己的房间,你听到 那 些声音 ,你 的心都 不 会在房间里面的。所以,为什么说环境对初学者是非常重 要 的 。 | | 这个 我们 应该要重视的。就是你喜欢念佛 ,你 念阿弥陀佛也可以 , 也 是念佛, 你 念 观 世 音菩萨也叫 念佛 法门就对 了, 念佛跟菩萨都叫念佛法门 , 那 你 只要 在那 个范围内都可以 ,你 只要 不要 离开那个范围就好 。 |
|
| |
|
| 古德的下一句:知过非难,改之难。知错能改,虽然我们小孩子就都懂了,但是真正会改不容易。所以我们的行业不端,我们不要想到那一种杀人放火的那些恶人,其实行业不端。我们在五行共法的时候 有 介绍一个语词,叫做凡情有19倍,就是人的根性,你们可以分成19类。不只是像这里 所 讲的贪,嗔,痴,慢,疑这几类而已,有一些禅修的经验,他分到19类那么细。
| | '''二、瑜伽師說 有 四種 所 緣 121''' |
|
| |
|
| 他说为什么?他说有一些人,身跟口他都能够控制得很好,但是他心念很邪恶。意恶,邪念很恶,那邪念恶又包括很多,你可能是贪的恶,你可能是嗔的恶,你可能是淫欲的恶。 所 以这一些在意念上,没有表现在生活的。我觉得我们已经学佛了的人,这一点应该是比较可以发现到了。因为我们能够有持戒的话,有三皈依的话,我们身口比较能够防范,但是我们的意念,就要开始注意。
| | '''1、遍滿 所 緣''' |
|
| |
|
| 所以在佛教里面就 有 教我们说要自净其意,自净其意心里面要把这一种不好的念头拿掉修改过来,不是三两天的事情,它是要透过方法修行。比如说我们淫欲念很重,那佛就有教我们要修不净观,你用这样子的观来对着这样子的意念,就是这种不好的意念,你要用这样子来对治。那假如你不在这些方法上用功的话,我们只是知道而已,知道有这样子的过失,但是你要改,使不上力。因为无始无明太强烈,我们使不上力,那使不上力每次就说,没关系,今生能够听闻佛法,下辈子再修,没关系。
| | '''◎ 有 分別影像(觀)''' |
|
| |
|
| 如果我们能保持正念到往生,还不错,但是我们不晓得我们是不是都那么有福报,能够善终。其实在论典上《大毗婆沙论》说,其实欲界的众生要真正能够做到那个寿终正寝,极少数可以。所以,这一点,我们应该可以好好的勉励自己,我们继续看底下的补充。
| | '''◎無分別影像(止)''' |
|
| |
|
| ※【補充《成佛之道》(增注本)p.120】:
| | '''◎事邊際性: 盡所有性、如所有性。122''' |
|
| |
|
| ''' 調攝的對象,有三事──身、息、心,如《小 止觀 》等說。116''' | | ''' ◎所作成辦( 止 與 觀 的修行成就)】''' |
|
| |
|
| '''1、調身身體要平穩正直,舒適安和,不得隨便動搖,也不使身體有緊張積壓的感覺。
| |
| 閉目,閉口,舌抵上顎,也不可用力。'''
| |
|
| |
| '''2、調息'''
| |
|
| |
|
| '''呼吸 , 要使之漸細漸長 , 不可 有 聲 , 也不可動形 , 似 有 似無 , 但也要漸習而成 , 不可過急 。'''
| | 瑜伽师就修禅定的人 , 说有四种所缘。第一个,遍满所缘,就是有分别影像 , 无分别影像。 有 分别的话就是观 , 无分别的话就是止 , 那止跟观到底 有 怎么样不同 , 我们来看下一页 , 下面那个图表 。 |
|
| |
|
| '''3、調心'''
| |
|
| |
|
| '''使心繫念緣中,不散亂,不惛沈,不掉舉,心意集中(歸一)而能平正,自然安定。'''
| | 导师说 |
|
| |
|
| ''' 三者有相互關係 , 以 心 為主 , 在身體正常的安靜中 , 心息相依 ,而 達定境。】''' | | 3、【''' 這些所緣 , 都是通於止觀的。如繫 心 於這些所緣,持心令住,不使流散 , 不加 觀察 , 這就被稱為『無分別影像』 ,而 是奢摩他──止的所緣了'''!】 |
|
| |
| 如果按五乘共法的内容来说,修定的資糧还有调身、调息和调心。
| |
|
| |
|
| 那身 是 最粗 的, 息是第二 ,心是 第三 , 我们上个礼拜有稍微有介绍过 ,这个 以前也有说过 , 我们再来快速的看一遍 。 | | 就 是 通于修定跟修慧,这些所有 的 所缘都通于两个 , 那如果【'''如繫心於這些所緣 , 持 心 令住,不使流散,不加 觀察】''',就 是 你明显而安住 , 安住而明显的话 ,这个 叫做无分别影像,就是修奢摩他,修止 , 修定 。 |
|
| |
|
| 调身: 就是我们 在结痂趺坐 的 时候就是身体要平直平稳 , 那要舒适安和 , 就是要放轻松 , 要舒适 。 所以有一些比较不错的一些禅修的地方的话,他们 还 开冷气,因为你要在 那 种状况下,你比较容易进入状况。当然我们不 是 说我们要染着 那 个环境 , 但是这种环境有帮助到 一 些初学,如果久学是比较不用。那上个礼拜有同学跟我讲说,我说身体 要 放松,因为是八点 到 九点,他 说 他一坐下去就快睡着了,所以,那就证 明 你有放松 , 你的方法对了才会睡得着 。 | | 那有分别影像呢? 就是我们 前面所提到 的, 简择及简择 , 周遍寻思 , 周遍观察 。 大家 还 记得吗? 那 边就 是 毗婆舍 那 观 , 那详细的内容 一 定 要到 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才会想 说明, 我们回到前面 。 |
|
| |
|
| 那当然就是坐正的时候就不能随便摆动,那身体不能 有 紧张积压的感觉 , 那闭口闭目,舌抵上腭,不可用力舌抵上腭是看看你的习惯 , 这种是天台智者大师的一种前方便的说明,实际上 在 南传还没有这一条的,没有叫人家舌抵上腭,就是你舌头要顶那 个 上腭 , 轻轻地抵。他说为什么? 就是 因为有些口水很多。 所 以他打坐的时候,他一直想咽下去,那你就没 有 办法专注所缘。所以智者大师就教我们一种方法,就是你舌抵上腭的话,那个口水就会这样倒流进肚子里面。但是 如 果你不习惯的话,你顶你那个上腭,你是很难专注的,很不舒服。我是这样的, 所 以我没 有 舌抵上腭的。看每个人的习惯不同,只要你觉得你有放轻松就可以了 。
| | 1、遍满所缘 有 四个 , 刚刚提到两个 , 现 在 第三 个 事邊際性 ,就是 尽 所有 性跟 如所有 性 。 |
|
| |
|
| 2、调息,调息 就 是呼吸 , 那这里 的话是 要求漸細漸長,所以一开始坐下来的时候,是不能要求一下子就达到禅定 。 它是要从粗到细,我们待会到后面 , 导师会举念佛 法 门 , 跟我们实际上说明 , 很详细,导师说 的, 那 这 是调息 。 再来就 是 不可有聲 , 也 不 可動形 , 似 有 似無,但也要漸習而成,不可過急 。
| | 你 就 记着 , 尽所有性 的话 就 是 自相观 。 比如说 , 色 法 有障碍相;受 , 领纳相 , 它 的 自相 , 色受想行识 这 一种它的自相 。 如所有性 是 什么?共相,大家所共通的,比如说无常 ,不 管你色受想行识 , 它都 有 一种共相——无常、苦、无我 。 |
|
| |
|
| 3、調心 ,就是 使 我们的 心专注于单一 所缘, 不 可以 散乱,那这个就慢慢会安定下来 。
| | 第四个就是所作成辦(止與觀的修行成就) , 这四个 就是 遍满所缘。那这个是 我们 要了解 的所缘, 这些都 可以 成为我们的所缘 。 |
|
| |
|
| 导师最后说 , 三者是彼此有关 , 以心为主 , 心能够主导这个身体 , 所以身心如果 安 定的话,身体很快就会进入状况, 那 息也很快就恢复自然。所以我们的心如果是力道有的话。 那 就很快能够相应 。
| | 2、【'''淨行所緣:不淨 , 慈愍 , 緣性緣起 , 界差別 ,安那 般 那 念 。'''】 |
|
| |
|
| | 那般那念不净观,知道,慈悯观就是慈心观,或者叫慈悲观。缘性缘起就是缘起观,它翻成缘性缘起而已,其实它就是缘起。然后界差别,'''安那般那念''',就是数息观。 |
|
| |
|
| 三、修八斷 行 滅 五 過失能引生正定 117 | | 为什么叫净 行 所缘?行,因为我们众生有分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所以它净化这一些行,叫净行所缘。就是贪行人,嗔行人这一些行,那以这样子来区分这 五 种方便。 |
|
| |
|
| '''1、【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這要由滅五種的過失而成就。
| | 3、''' 善巧所緣: 蘊 , 界 , 處 , 緣起 , 處非處'''123。】 |
| ※五過失是: 懈怠 , 忘聖言 , 惛沈掉舉 , 不作行 , 作行。'''
| |
|
| |
|
| '''2、怎能滅除這五失呢?這要勤修八種斷行。 | | 善巧所缘 , 为什么说善巧所缘? 就 是你 了 解的这些内容 , 它是佛法里面最重要 的 善巧,所以菩萨以善巧方便度众生,不是随便 的 ,要有 一 些重要的内容 。 真正这种善巧 , 能够帮助我们 解 脱的是蕴界处,缘起,处非处 。 那我们比较不熟悉,就是最后 一 个,处非处,其实它很简单,处还有非处这两个名词,那他其实按照注解19来看的话,它其实跟缘起是同一内容来的。 |
| ※八斷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捨。'''
| |
| '''修八斷行 , 滅五過失,自能成 就 定心 了 。如破除了障礙 , 才能平安 的 到達目 的 地 一 樣 。 五過失與八斷行 , 以下會分別 解 說 。 現在總列 一 表如下:】'''
| |
|
| |
|
| | 你看第一行注解19 |
|
| |
|
| | 【處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此中差別者,謂由處非處善巧故,能正了知非不平等因果道理, 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若諸善法能感可愛果異熟法,諸不善法能感非愛果異熟法。若能如是如實了知, 名處非處善巧。】 |
|
| |
|
| 下面 那 个图表直接 就 说明了 了。我们 来看一下面 的 图表: | | 【處非處善巧,當知即是緣起善巧差別】 那 有什么不同?【則善、不善法有果異熟】,異熟 就 是报。学佛的人要 了 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法会得到可爱的果 。 異熟就是善法会让我们感到可爱的果报,不善法会让 我们 感到不可爱 的 果报,这个就是处非处。 |
|
| |
|
| | 那这个善巧所缘这个内容,我们在五乘共法的时候讲过蛮多,蕴、处界这些讲过很多,缘起。那归纳起来这五个,它就是身、心,还有缘起。它的内容它的重点就只有三项——身、心,还有缘起。 |
|
| |
|
| 左栏 是 应该要灭去 的 五种过失 。那 要灭掉 这 五种过失:懈怠 , 忘聖言 , 惛沈掉舉 ,不 作行 , 作行 。 | | 也许大家说,我们到底一些缘起,或者 是 它可不可以变成一个我们能够记忆起来的?以前我在读缘起观的时候,我想以后我们如果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我有足够时间的话,我会再提,因为在《佛法概论》导师用《阿含经》讲缘起讲 的 太精彩 。那 我最近在台中讲课,我就把 这 些很复杂的东西画成一个表,然后我就记下来,我到里,我不用看书的。《佛法概论》三个章节讲缘起 , 我画成一个图表 , 这就是记这个善巧所缘这些内容 , 你 不 用特别记 , 你记这个表就好 。 |
|
| |
|
| 要 对这这 五种, 是要 用右栏 这 八 个, 八斷行 是: 信、欲、勤、安、念、 知 、思、捨 。 | | 在《佛法概论》导师跟我们说,其实学佛的道次第,不外乎三个东西,第一个,真谛法,什么叫真谛法?就是境,我们的理境,就是我们希望学习的这个 对 象。第二是什么?中道法, 这 是行。第三解脱法, 这是 果。导师说修行最简 要 的道次第就是境行果,有听过吗? 这个 所谓境的话就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对象,我们的理性 , 那这个 是 我们要建立 知 见这一些你都要先建立起来的 。 你在《佛法概论》里面的一开头导师就有讲这三项,第一章节就有讲了。那到底这个我们要理解的这种真谛法有一些? |
|
| |
|
| | 它可以分成三项,第一个,果从因生;第二,事待理成;第三,有依空立。 |
|
| |
|
| 我们 来进入第一课,就是怎么对治懈怠,懈怠是 要 用四项来对治。所以懈怠 的 话 , 是 我们 初 学 都 要 面对的 , 我们来看讲义第一项 | | 什么叫做果从因生?这就是 我们 所谓 要 了解 的 事相 ,我们 一般 学 佛法不是说 要 事理无碍?这个就是事待理成 , 这个就是理相;那有依空立就是事理无碍了。 |
|
| |
|
| '''己 二 、别 说 修治''' | | 在真谛法要了解的事相就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事相,就是缘生法,就是十 二 缘起支,就是所谓的缘生法。那什么叫做理?理有两个,一个是叫缘起法,一个叫缘起自性,这叫圣道自性。那缘生法大家知道吗?因缘所生的法,比如 说 无明,行等等六根,这种都是缘生。 |
|
| |
|
| ''' 庚一、治懈怠:32-【懈怠为定障 , 信勤等对治】'''
| | 缘起自性是什么?就是两个;流转,还有还灭。那流转分成什么?苦集;灭就是灭道了 , 灭谛。 |
|
| |
|
| | 圣道自性就是道,苦集灭道,那有依空立,就是这些的综合。 |
|
| |
|
| ''' 一、 禪定是修所成 的 勝德'''
| | 我要跟大家讲这个观念,我们说修行就是要行中道法,不苦不乐的中道法,但是我们要行,这个不外乎就是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怎么?正定,这就是中道行。八正道就称为中道行。那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说,到底八正道在哪里行? 一 开头就要行,那为什么一开头就要行?就是这一个正见,其实它就是要培养这个内容,你要了解上面真谛法全部的内容,就是产生正见最基本的条件你有了,那你后面正思维 、 正语、正命、正业这些行为,那就没有偏差。因为你了解了整个生死 的 流转,还有还灭,你都如实知。 |
|
| |
|
| '''【禪定,是修所成 的 勝德 , 要 有 信 心 ,有耐心,不斷 的 學習 , 才能成就。所以從初學 到學習成就,懈怠為習定 的 大障礙,非修信勤等對治行不可 。'''】
| | 我们的蕴处界 的 产生 , 我们 有 身 心的 产生 , 我们都知道它是怎么而来 的。 |
|
| |
|
| 就是 禅定是要用功才 得到的, 他不 会 像说忍辱 ,你 要遇到境界,你稍微忍一下 ,就 有忍了。禅定不 是 禅定 ,就是 你要花时间去练习 ,所以 他说是修所成 , 就 是 你要加行 , 在佛教 的 用词就叫加行 , 它比较少生得,都是要靠加行 。 | | 比如说第一个果从因生,是什么意思? 就是 我们现在 得到的 这个果 , 它是有因有缘而来的,果是从因而来的,比如说我为什么 会 长得那么笨?这个果 , 为什么会长得那么笨? 你 的因 ,就是 毁谤三宝 ,就是 不正信,那一些因而来 , 我们今生就没有智慧。 所以 任何的果 , 它 是 有因 , 所以能够对治外道 的 邪因论 , 无因论 。 |
|
| |
|
| 【那要 有 信心和耐心 ,不 断学习才能成就 。 所以初学,要学习 成 就 的话 】 , 第一个要着 就是 要对治懈怠 , 因 为 【'''懈怠 是 修学禅定 的 大障碍'''】 ,其实 好像 是 学 所 有佛法,懈怠都是大障碍 。 | | 所以缘生法,所 有 这一些是建立我们在因果上 , 是 不 再迷惑,相信因果 。 那事待理 成的话,就是 这种理则,就是我们有生必有死,有生、有死 , 这个果是事实。但是 为 什么有生必有死?它 是 一种法则,必然 的 法则,有生会住、会异、会灭,这种法则的话就叫事待理成。这个语词,你不要觉得很难,你分开来看 ,其实 很简单,这个果它是从因而来;这上面的这种事相 是 从这些理则而成, 所 以叫事待理成 。 |
|
| |
|
| 我们上个礼拜上《大智度论》的时候 有 上到五盖,提到睡眠盖 的 时候就有同学提到说,每次看到这种经论解释这个睡眠,自己都觉得很羞愧 ,不 晓得自己要怎么办才好。我以前也 是 这样 , 不要讲你们 , 我以前刚学佛的时候也是 , 我那时候我还没 有 出家,我见到我师兄来弘法,我 就 叫他把那个《遗教经》讲睡眠的那一个 , 就 是 若睡蛇未出,那你 安 眠 的 话 , 那就叫防逸,那如果 你 睡蛇已出,那你睡觉 的话 就还可以。所以假如我们还没有很困的时候 ,就 是稍微忍耐,等睡蛇出了还是可以睡 了。 那时候我还叫我师兄把《遗教经》那 一 段用毛笔抄出 来, 贴在我 的 房间一样 , 但是贴 了 好像还是睡得很好 。 | | 那这些所 有的 存在 ,不 管 是 事相的 , 或者是理则的 , 这些存在 ,有就 是存在 , 它 是 依空而 安 立 的,你 这样子 的话,就 全部都能够记下来 了。 它这种名相只要你这样子一个 一 个记起 来 的话 , 它是有那个它的含义 的, 你就能够背起来 了。 |
|
| |
|
| '''二、懈怠的對治與精進的修習'''
| |
|
| |
|
| 1【、'''懈怠,是對善事缺乏勇氣,敷衍,泄沓,為障精進的煩惱。要滅除懈怠,非精進不可。但定的修習精進,要從對於禪定的希求願欲而來。如一心想成就禪定功德,非得不可,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疲懈了。'''】
| |
|
| |
|
| 什么是懈怠?导师用白 话 的跟 我们 解释 就是, 对于善事缺乏勇气 , 因为做善事有些时候确 实是要 勇气的。做恶事勇气是 ,你 不用 , 都能够非 常 精进 的了。那 做善事的话,有时候确实 是 要勇气, 什么 勇气 ?就是 跟 我们 内在 的 那种自私自利 , 或者 是看 有没有利益关系 , 或者有没 有那 一种适合 的 情况 , 才做善事。那 这样子的话 就是应该 要 改过来 ,那 这 一 些就是 我们 要勇于 为 善 的 勇气 , 它是能够对治懈怠 的 。 | | 那我们假如培养正见的时候,能够透彻地了解这些经的 话 ,那 我们就 知道我们的蕴处界 是 怎么而来的。那假如我们不要再这样子生死流转的话 , 我们要怎么还灭?那佛陀说知道还灭 , 那落 实 在生活上就 是要 如实地行 , 所以 你 正见了这些法过后 , 那我们就要从日 常 生活里面怎么样?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培养正念 的 正定,那得了正定过后,他就会得解脱,那则解脱就是下到这个了,叫解脱果 了。那 解脱果是什么?见到或者 是 出国出国一直到 什么? 四国。这 就是 解脱过。所以整个如果是按照 我们 学佛,一个要基本最基本要了解的整个善巧所缘 的 话,你就是要知道苦集灭道运出界,还有缘起 , 会讲得很快。太快吗?会。还不太理解。你们 是看 不到吗?看得到吗?看得到。这个是要修。 Pps那个时候 , 我 有 因缘。在跟大家说pps 那 个波罗蜜 的 时候,因为我们要了解缘起 , 了解生从何来,死亡何去这些缘起观,它是要透过 这样子 的一个因缘苦集灭道的观察而得到的。所以pps那个我们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们可以 的话 ,到波罗波罗蜜的时候不 要 缺席,不然你也听不懂。真的。因为我觉得很难 ,那 个地方好难。波罗波罗蜜。所以,现在我是画 一 个图给大家,以后如果有时间我再详细的解说, 我 会再把他的那个图表,再印给你 们 。因 为 我有一个学生台中 的 学生 , 他把我上课 的 这些表,发出来,用电脑画出来,我觉得他画得还不错, |
|
| |
|
| 导 师 其实在别 的 著作里面也有提到 , 就是我们有 一 些过去的这种习气 , 假如我们现在学佛过后 , 发现它会影响我们的 , 我们要有勇气去改过它。 | | 再请教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那个瑜伽师地瑜伽 师 说 的 四种所缘 , 那 一, 二 , 三 , 四 ,那这样子 是有4d吗?还是没有?没有,随便选一 个 都可以,随便找一个所缘都可以 , 我们到 后 面下面 就 会讲了 。 到后面 , 在下面接下 去就 要讲 了。 他先介绍四种就是所缘有四种,但是实际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一 个 秩序 或者是 内容 , 我们下面就会看到。好看 。 第四,进货 所 缘或有分成两种货,一个是世间或一个是出世间 , 就是会障碍 我们的 出世间的祸 。 那世间的祸?是什么?就 是 禅定 的 货。假如你有禅定 , 能够对治世间 的 祸,什么祸?散乱 。 那出世间会障碍出世间 的 那种或是什么?我执 , 自信见。所以 要 用苦集灭道 来 断。所以他比起一般世俗人 的 话 , 你能够 得到 禅定 , 至少你 能够 身心,已经超越这个欲界 的那 种散乱 的 烦恼 , 贪欲的烦恼。但是假如 你 能够出世间的智慧也产生 , 那 你 连凡夫所 有 的我执我爱 ,我们 全部断除, 那 你比他 们 更加的处理 三 界 。 所以这 是 分有两种,金货所缘 有 两种 , 咽下心上就 是 咽下地心 , 上帝 的 话就是世间道 ,就 是修 禅定 道 , 也叫有漏道 ,那修 苦集灭道?叫无漏道 , 无漏道那修禅定 。 他 的 一个原则就 是 咽下心上 , 怎么?比如说我现在要希望获得味道,必定 , 比如说我希望获得味道 一定 ,那这个是我心上 的 目标 , 为什么?因为他比下面的 欲 界散乱 , 他还出 生, 为什么他 是 进庙里,所以你就要管他出苦藏 , 就 是你 不喜欢下地的展览 , 下地的散乱 , 我们要厌厌离他,那你心脏 的 话就是 心 上界进庙里 , 这样子 的 功德 ,我们 才会需求他才会希望获 得。 那当你得到,当我们 得到 味道,一定想进入初禅乃至二禅 的时候, 你也是这样咽下 心 上这样子了解吗? 就 好像比如说 很 简单 , 比如说我现在上 这一 楼 是第 几楼? 二 楼 , 如果你要学 禅定的 话,就是很像二产 那 二层,假如你要进步 的 话 , 你 就是 要到333楼, 那 你要先远离 了这一 楼 , 你觉得这一楼没有什么 , 每次上课都在这一楼 , 没有什么新鲜 , 所以我要上三楼。 那这个就是 你咽下 心 上 , 那你就会伤到三禅讲那禅 定, 它是一节一节 的, 就是你验机你验多少? D 的 话下 地 有多少,那你就 能 够吸 引 到一个地方 。 这样,他是他是这样子 的一 个对待世俗道 就是 这样 ,那 出世间道的话 , 它 就 不同 , 苦集灭道,它是能够吃地段到 后面 会提到,他可以吃低段 , 就 是 从苦急灭,他可以顿断它,也可以顿断,顿断 是 什么?就像类似那一种,直接观灭谛 ,就是 观涅槃 , 那 他 也可以顿断所 有的 烦恼。两种都有 , 我们看第三项,圣教中所 说 的种种所缘,一定 要 合乎两大原则 , 第 一 个,禁止火葬 , 第二,顺气顺正理。 那 下面会解释这两 个 凡原始而修习住心 就 是假如 我们 要 , 我们的所缘,希望 是 透过他的修行能够让我们 安 住 的 话 , 就这 个 所缘 , 会让我们烦恼,渐渐地扶扶扶助,然后,会慢慢 的 断而不起,而且会隐身正定 。 那定到底 是什么? 导 师说定是离欲而修得的。离欲,这或是共识,间或是处事能相于处理到的断货正真,这才是值得。缘以为 境 就是以他为所缘境才值得。就是这些所缘,能够带领我们离开世间的散乱心,或者是离开三界的我执我慢,这种所缘才有价值。 |
| | |
| 比如我学佛以前,我动不动都喜欢破口骂人 ,那 学佛过后我们知道 这样子 的一 个 习惯不好的话 , 那你学佛过 后就 要有勇气把这一些坏的习惯改一下 。 因为有时我们不知道的话 , 其实我们一句话出 去 ,你 就 好像泼出去的水,你就泼出去 了 而已 。 但是那 个 水淋湿了人家, 或者是 你这句话伤到别人的心 , 有些时候是很难拿走的 。所 以这些印象的话 , 假如 我们 能够警惕,其实应该对我们有很大 的 帮助 。 我们继续看:懈怠 是 障碍精进 的 烦恼 , 所以我们应该要彻底 的 消除它 。
| |
| | |
| 定 的 修习精进 ,要 从对于希望获得禅定这样子的意愿而 来 ,就是我对于禅定 的 修习 , 假如要 得到 精进的话 , 就是希望每天,我都 能够 拨一点时间来修学禅定止观 的 话, 那 这样子 的 一个动能 , 导师说 你 要从希望得到禅定而来 , 就是 你有 希望要得到禅定,那这样子的话 ,我们 就愿意每天花一点时间去培养禅定。 那 就好像我 们 念佛一样,我们都希望能够获得念佛 三 昧,得到念佛的那个定力 。 但 是 你假如每天没 有 这样子的培养的话 , 这个念佛三昧或者 是 定力 , 是培养不起来 的 。所以他说你要对这样子要有一个愿望 , 那假如一心想要成 就禅定 的功德 , 非得不可 ,那 自然就乐意 修 习 , 而不疲倦 。
| |
| | |
| 2、【'''但這要從信心中來:深信禪定 的 功德,深信定 是 可以修習而成的 , 更信自己能切實修學 ,一定 能成就。有了這樣 的 信念 , 自然『信為 欲 依 , 欲為勤依』,而勤修不懈怠了。'''】
| |
| | |
| 我们会产 生 这种愿望 , 就 是 希望能够得到禅定 , 那当然 是 因为 你 对这个禅法 , 或者对这种导师 , 或者得到禅定 的 功德有信 心, 那否则 的 话 ,我们 修了老半天,什么都 得 不到 。 他 得 不 到的时候,心 里 就 会 很 伤感 , 或者是,就会很排斥。那 这一 点的话就 是 我们,在学习认证法门,要确认 第二 项这个地方 , 就是深信 禅定的 功德。 那 深信什么?可以通过修学能够获得 的, 能够成 就 的。他更相信自己 是 确实可以修学的,一定能够成就。 那 有 了这 样子的 一 个信念 , 自然就能够'''『信為欲依 , 信'''就是信心 , 欲就是愿欲 ,'''『信為欲依,欲為勤依』,''' 那这 一 个就是 我们常常有提到过的了。
| |
| | |
| 3、【'''在禪定的信 心 中 , 第一要深信 定 境的輕安自在 , 身心勇銳,使自己 的 身心 , 進入一新 的 境 地 。如於定的輕安而 能 深信,實為 引 發精進的要著 。'''】
| |
| | |
| | |
| | |
| | |
| 在禪定 的 信心中,第 一 要深信定境的輕安自在, 就是 获得禅定的时候 ,那 个净戒他还没有到禅定之前 , 其实他 就 获得了的。我们到后面会介绍到九住心 , 九住心其实在 后面 那几个心 , 已经 是 有深深清安跟性情安了的。但 是 如果真正你说要获得禅定的话 ,就是 比如说你要做到味道一定前面 , 还有一个预约定,或者是说 他 前面还 有 一个心氢胺跟生氰胺,那如果发生到非常强烈 的 时候 , 那你就知道 说 他快 要 进入禅定了 , 他有 一 些征兆的就对了 ,那 假如我们每次打坐或者念佛都没有感受过那 个 平安,那 就 证明 我们 离离开那个定还有一段距离 , 那你不要就 是 每次打坐就开冷气,开大大哇,很轻 安的, 那 个 不是 , 要那种轻安是要发自心里面 的。 第二就 是 身心永瑞, 什么 叫身心永瑞 ? 就是我们上个礼拜有提到,就是假如获得禅定或者是身心禅定有这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执心一处,无事不办。有这样子的可能性,使自己的身心进入新的净戒。为什么说进入新的净戒?比如说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有没有,如果我们获到获得色界定的话,他是进入另外一个空间的,所以它是完全一个是我们散乱心所不曾体验过的。所以那种净戒,禅定的净戒的话,就是一种全新的净戒,它是跟我们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色界,无色界也好等等,这种净戒是完全不同的。那如果一定的氰胺能够深信引发精进,是引发精心的要找。那能够得到这样子的情况的话,这个是我们所心愿的才对,第四个修行欲情安安就是平安。这四种断行能够消除什么?携带那这一种对这懈怠,实际上它不只是初学禅定的时候要留意,或者是应该学息的,其实他应该是在学佛的整个过程里面,它是贯彻始终的,它是贯彻始终,持之以恒的。而在开始的时候,尤其我们初学的时候,是特别特别要重视这个学成什么学成?就是性培养,信心培养愿意培养精进跟希望获得轻安这样子的一个学生,是初学的时候应该要特别重视的,就好像我们上大学都没有上到一个地方,就是说精进的时候,就好像我们在要想挖掘井水,他不是有一个譬喻说我们挖挖挖,挖了老半天,看到那个泥土湿湿的,泥土湿湿的,那我们看到是试试的,我们就觉得说,已经很累了,没有体力了,就不要再挖下去,你看到泥土是你不要这样子就放弃。那大致能形容精进就是要继续挖,挖到有水出来,那个才真正能够喝到水,取到水。那这个就是我们开始的时候要特别留意的了,那懈怠的那种我们众生的毛病,真的是在生活上处处都能够体验到。在。在印度,在印度有这样子的一个一个非常他们的那种懈怠的表现。言语表现出来是很有哲理的,实际上它是一种懈怠的表现,一有懈怠懈怠的心态。怎么说?就有一个教授教授级的导师,就是教佛学的一个教授。那他家里?这个印度人,家里,有一个那个工人,他们印度人有那种习惯,就是他们非常穷,所以那些乡下的人来打工的话,他们就习惯乡下的生活,他们就是拿一条布,拿一条布,他们的生活就是擦桌子也用这一条布,然后,那个洗洗好餐盘也是用这条布来擦餐盘,然后等一下,那个,那个电视脏了也是用这条布去擦。这个教授看到这个新工人,刚来的这个工人,就很纳闷,他说小姐,你可不可以拿几条布,几条抹布,稍微分开一下,这个是卖桌子的,这个是卖电视机的,这个是卖餐盘的抹布。这个小姐你知道怎么跟她教授讲吗?她说你是研究佛学的,你怎么可以揽进,分得那么清楚,你怎么能够体验到佛法这样,你看这个工人,他们印度的这种小孩子,竟然能讲出这样的话,真的是不可思议。感觉上,言语,有时候我们常常都会耍嘴皮,就是讲的话,看起来是很有智慧,实际上他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什么?他就是懈怠,他就是染着。这样。像最近我在学院,你碰到这样子的一个学生,他是开玩笑,但是我觉得应该有这样子的人,我们就是在在打扫的时候,我们在打扫的时候,就是时间到了,我们就是有一些东西没有办法收,是就是整理得很好。那所以就有一些收尾我们就说,我们要不要做完了,然后在一起修习?其中就有同学怎么讲,他说你难道没有读过新晋国土境吗?我给他打败了。我说,我们来看第二项,旺盛言,那怎么对治这个忘事,就是圣人的一些教诲。旺圣言。然后第一项,以正念成就心力尽兴,执行一处就是定,心一境性就是执行一处,或者是等于定,那要肯定的话,一定要有念来培养,所以念是定的一个全方便尽方便。我们说,我们说有缘方便,有近方便。念的话是定的近方便。那在修止的时候,主要能够使心能够同一镜像上安定,安定下来。因为我们那个散乱的心不容易安定下来,那就是要靠修定。第二,假如我们能够把心系在一个地方,其实这个是念的力量,这是念的力量,那有这个念帮助我们,就好像有一条绳子,帮助这只猴子的话,那他系在一个地方久了,他自然会生病。所以念它就好像一条绳子一样,我们看227念是什么?念什么经?就是这个正念,到底它的所缘,他对象要要往里去?导师说是晨曦缘。什么叫晨曦媛?就是曾经习惯洗了的一些镜像,就是一些所缘,曾经你看过,比如说,你曾经看过佛像,那这些佛像你曾经看过的,你习以为常,已经看得非常习惯的这种像,那就可以成为你的所缘境。那底下两个圈圈,就是他的举例,第一个如念佛,我们就要先观察佛像,那修行一念佛像,这时候,那这个佛像就能够在心中显现,就是这个就是你曾经灌洗了的这一种所缘境,那你看我们,很多人他在恐怖的时候,意念不了佛法的,那就是你的成绩远了,太浅了,太浅,所以你就意念不到,比如说我们在我们的车子被人家撞到,或者是说我们突然跌倒,我们通常都是破口骂的,都是那种先骂那种不好的话的,然后才想到,呦,我现在学佛了,我,不可以讲这种话,才会才会稍微收敛一点,那这些就是你程序员,你把就是我们学习佛法的那一种关系,还不够强,他不会立刻就闪出来的话,那就证明你挂机了,那种还很浅,那这个就要多多加强
| |
| | |
| ,第二个圈圈就是修不净观的话,就要先取清淤弄烂不尽像,那我们再回到座位的时候,这种像才能够现起,那比如说很简单,我问大家,你们把眼睛闭起来,你们把眼睛闭起来你们,就是能脑海能够一起,就是我们讲台前面这一尊大的玉佛吗?能够一起的请举手,放下。那请问他是左手放在脚上面,还是右手放在脚上面?左,左脚左边的,左手的请举手,你们不要张开眼睛来看。天,讲右手的请举手,都有,你们张开眼睛看看,他是左手放在上面的,右手放在下面。这个是。这个是什么印?。触地就是降魔印。降魔印。所以这种有表示的话就是降魔印的,所以我们假如我们不是非常就是常常灌输的一些影像的话,不容易浮现,浮现了你也模糊,那模糊的话,你说你修念佛,或者你修行习惯,你能够成就定的话,还有一段距离。想了解吗,我们继续来看。那圈圈底下念就是成习静的意念就是修定,修炼才能够肯定。你看这句话,其实这整句都是重点,你修炼才能够肯定。所以定不是从幻想而来的,它是从我们过去熏息的所缘境而来的,第三,有了正念,就能够对自旺盛言。为什么?因为你保持不忘失。那圣者的开示的法律,作为修止的所缘。那念念不忘所缘,就能够令心不像其他地方慈善,心就慢慢能够得到安定。那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能够理解,好看。第二得定能获得明跟进,就是明显。还有安住。那这一段,是相当重要的,这一段是相当重要,就是假如你有禅定经验的话,你会你会非常喜欢这一段。第一,众生的心就是明了的时候,就是清醒的时候,它就是散乱的,那那昏昏欲睡的时候?他就是昏沉的,那昏沉而不明了的,就是无力的,那明了而散乱的,就如风中的烛光一样摇拜不定。所以这两者都没有什么大用可言。
| |
| | |
| 第三行修止禅定的主要目标,当然我们刚刚有讲过,就是要那个心力增强,就是能够提生起这个可能性,能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情,那真正能够让这颗心第一个能够增强它的力道?能够做到凡人做不到的事情。第一项就是一的最后一行就是你对于你的所缘能够明显而安住,安住而是明显,这个是重点。什么意思?就是一般人,假如你给他一个佛像,或者你叫他专注他的所缘呼吸,他没有办法明显的一般散乱人的心,他没有办法明显就是他那个佛像现出来,没有办法很明显整顿,就很像我刚刚问大家说我后面这尊佛像是怎么样,也许。大家有在看,但是不是看得非常详细,也没有讯息都非常关系的话,那先出来就是你用猜的,很多时候你会用猜的,那这样子的话是不能够得到的。所以这里有讲说你真正能够让你的所缘非常明显的话,而且能够按住不动,其实那个已经快要到顶了,不到定也快要定了。就是比如说你作意复习,上上个礼拜我教大家那个暑习惯有没有?假如说明显而安住,就是我讲完之后,你作意习得出跟入,你就是碰触这个人中,我上次有画一个图给大家看过,很久以前,就是我们作意洗的那个那个方法。没有看过的请举手。我画过那边的没有看过吗?有?我再画一次,我怕上个礼拜教大家没有看清楚了,就是没有听清楚。比如说这个是我们的鼻子,很大的鼻子,这是我们的嘴巴。那上个礼拜我有跟大家说,我们作意人中,所谓人中这个地方就是这里,到这里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嘴唇以上,那鼻孔以下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所谓的人中这个地方,人中那个地方,那作意属习惯。假如我们的所缘都放在这一个区域的话,那就是能够让这个所缘明显而安住,安住而明显的话,那我们会进入,就是得到禅定。那我说呼吸处的时候,呼吸呼出来的时候,碰触到这里的时候,你只要觉察到这个喜碰触这里就好,你不要我们的心,不要跟着那个洗,这样一直一直流出来,你就是只要作意到碰触这个地方就好,那吸进去的时候也一样,碰触这里这个区这一块区域的时候,你明了就好。
| |
| | |
| 所以息的进跟出你里都不要管,你就守住这个地方,你能够守住的话,所以安博念它是它是以处为路,为他的入门。安般念他是以触点,就是这个人中是他的触点,那因为深处他还是属于武士之意,它还是属于武士之一。那这个的话你不管你如果我们一直落入那个出售出售的话,也是不能够得到禅定的,但是得到禅定也一定要靠他。那以安博念来讲的话,假如我们这个所缘都一直守在这个地方,有一些人,他是在鼻孔里面的,就是比如说这个是鼻孔了,这是鼻孔,他有一些人,是在这些部位,就是这些旁边他的敏感他的那个接触点,他很明显的,反正有些人是在这样子的,在里面,那有一些人是在底下,就是你会一个地方就对了,你要抓一个地方就好,你不要左边右边左边这样很好玩。这样,不是,你就是一个地方,你看在在一个部位,就是就是那一个点,很清楚的,就是进跟出,你都会觉察到那个点的话,那就是用那里为下手处。那我们怎么从五四转到意识?因为我不是之前一直有在跟大家讲,我们要等真正得到入定的话,一定要意识,前五次是不能够入定的,一定要意识,第六意识才能够得到禅定。那我们要从深处里面转到一处,其实它就是你对于我们的这个深处的掌握跟安住,就是你要让他明显又按住他,这样子练习久了,它会成为我们的在在阿毗达摩里面嗔它为法所缘,这种所缘,这种影像,安不念的影像,他这种所缘成为我们意识里面的法所缘,一对法,一对法。那这这这个时候?当我们是纯意识状态的这个形象的时候,产生的时候,那个叫做形象产生,那形象假如产生的话,它我们再不会发现到它是深处的话,它只是一个像的话,它有一个明显的状况出来的话,你就不会作意到你的洗了的,你就会在那个向上就安住在那里面的。所以那个我们假如是修安般念的人,修数息观的人,我们是借助这个主席在这个人中的地方守住跟安住。但是久了,你不会觉察到在这个地方的,他自然就是在你眼前而已,在那在你眼前的话,那是用意识里面去看这个所缘的话,那你只要是纯意识的状况,那才有办法进入禅定。那我们要谈念佛的话,我们后面导师就有讲了,等一下我们就会讲到,念佛的话导师等一下就会讲,待会有问题我们,等一下有空再来再来讨论,我们继续先看内容。第二,怎么样能够安住而明显,所以导师说这是以正念为主,正知为辅,来修习这两者,正念还有正知,那此心能够铭记所缘,不知忘事,那妄念就是障碍,正念那死心忘失所缘。
| |
| | |
| 所以修习的时候,如果心有正念的力量,能够安住所缘,不像其他地方流散,那它就能够让我们的心住在相续地住在所缘上,如此的话,才能够明显。就是他安住在一个所缘叫念,那他能不能明显,那就是正知。确知他就是住在那里,那他就会明显了。那底下就是举例。第三,阿拉伯数字三。如念佛,不但要心在佛像上,而且要明了是佛像,佛像渐渐地明显现前,这样按住又明显,明显又安住的话,是修持学成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那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落入了无际昏沉还不懂得。所以有一些人打坐或者念佛,打佛七的时候,他还觉得我非常的喜悦,但是你问他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我就觉得就是很舒服,讲不出一个所以然。在禅定的经验里面,我们我们学过或者看导师的著作里面讲所谓你得定的话,他是没有说讲不出所以然的,如果他说讲不出所以然,那个不是得禅定,得禅定,我们上次妙境长老来参长期的时候,他说你是非常清楚的,清楚地怎么样?他说就好像我们开车,我们开车前面,我们开车看前面的镜子,是我们专注,保持正念,但是镜子前面好,别人也没有超车,就是有没有路障这种,我们用政治来觉知它,所以正念跟政治,假如他一配合的话,车子驱使我们会发现它会非常的顺畅,非常的,不会相续,非常的不会断,中断。那禅定也是这样的,假如我们对于所缘,我们能够按住他,就是住在这个地方,那用正知来保持它的那个明显度的话,那个安住性明显度的话,那慢慢治理,假如你修的话,慢慢在这里,我们原本守住是守住这里,慢慢他的那个地方,你守住的所缘,它不是在这个地方来的,他不是在这个地方来的,它会在你的前面而已,他就在你前面出现了。所以我上个礼拜问你们说你们有没有就正式看过这个灯光或者是阳光,你们有没有去去看一下?看了大概不到30秒,你在看别的地方,它就是一团白的,一团白的,你得到禅定的时候假如你有这样的经验,就快进入禅定了,它是所缘就变成是跟你的意识结合一体的时候,它就好像整个你不会再作意这个地方,聊的不会再作意这个地方,那念佛也一样的,导师后面会讲,假如你明显而清楚,又安住的时候,他佛像跟这个念佛的人,他不会去区分对待的,那么明显的,他所缘就是他了。
| |
| | |
| | |
| | |
| 所以有一些人不是古德不是说即心念佛,即心是佛,即心作佛就是这样,因为他跟所缘结合为一个讲,所以他在心所何以?对对对对,就这样。那禅禅修禅的过程里面也一样的。那假如我们在练息的过程,你想跳过这个步骤,你想你想只是得到那个平安,那个禅香的话,你永远得不到,你还是要经过这样子的一个观察。还没有那么快能手伤亡就无我了。还没有,这个只是禅定而已,在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才会讲到能所双亡,没关系,我们等一下再看其他,后面有很多例子,导师讲得很清楚,我们待会再来看。
| |
| | |
| 36B那刚下课有同学提醒,就是上次我们上忍辱波罗蜜的时候有说到,第一忍辱的第一页的时候有说到说,大致对论有提到两种善心,就是善心我们知道,就是在佛法里面有粗的,有细的,那粗的话就是还没有得到禅定的细心的话,比如说我们,比起恶的话,我们会忍着这些恶不要去犯,有持戒的人,那这种忍辱所得到的一种善心或者善的反应,善的轻安的话,那一种是,透过这种忍辱,我们不要去做控制自己而得到的。但是真正去的话,按照这里来看的话,它是而从内心里面产生的喜悦这一种禅定乐生起起之后?那它会促使你。就是分别说他这个不是跟这一种用忍耐而获得的,它是自然内心里面显示的一种。你得到这样子的喜悦过后,你会知道说,我不要再染着这种欲界的这种五欲乐。为什么?因为那种太粗糙了。那种太粗糙了。那你有这种禅定热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微细,你会渗透到经典上的形容,就是所有身体的毛孔会出气,所以经典上也有形容,好像毛孔会微笑。大家有看过吗?好像有。大乘的经典就是瑜伽师地论也有提到,就是真正我们修属习惯的人。当你心够细的时候,很细腻的时候,你能够觉察到毛孔有在呼吸,然后可能在呼吸。这样。所以其实这种细的善心,他是要透过训练,它不像忍辱比较粗,因为你忍辱不一定要有禅定,只要我有一些资金,我就可以忍耐蛮多东西的。
| |
| | |
| 515概念我们就可以稍微忍。所以它是比较粗,但是禅定的善心的话就是比较细,我们来回到原来的227的讲义,不知道,我们是第三项,而其第三项,细心一静,有人以为我不取向而修就是无分别,不用细心一静,也就是有修有证。导师说这当然是误会。导师说,其实不执着,无分别的。这种智慧,就是你的名相。虽然是这样子说,实际上你还是因为了解它的含义而有心想专心去修学。所以这些含义所代表的,所指示的内涵,它不是一个所缘是什么它只是不是一个形象而已,它是一个法义,它是一个法医,那你还是一个所缘,所以所缘导师后面会提到,有一些是具体的,有一些是抽象的。那如果什么都不想,那幽灵似的茫无着落,那怎么能够成成就什么东西。第二,例如中国的禅者提起一句说念佛者是谁?托斯斯是谁?虽然由此激起怡情,方便小小不同,但由此而死心,打成一片,打成一片的话,就是不会有其他杂念,就只有一个要打成一片,若破落无边妄念,这还不算是信念于一。所以其实中国禅宗的这种修法,这种移情,我自己在看阿含的时候,我也觉得中国禅宗这种修法,假如你有善根的话,他不在字幕上着手,它在根本上琢琢磨,就是它针对的就是我执,就是萨迦耶见。你看比如说他说念佛者是谁,你会能念的人是谁,所念的法是什么?那就是你有一个分别吗?有分别者,有戏论,也有戏论的话,你就没有智慧了,那根源在里?我执。但是这一种假如你的那个方便善巧不够,学得不够圆满的话,那你还是会事倍功半,所以有一些次第的学法,当然它的方向是没有错误。因为你只要破除了这种念佛者是谁的移情的话,那当然你也会知道说能所双亡的状况,那个是根本,这个是我执,因为假如没有这个我执的话,没有这个我执的话,有一个所谓佛像可念,或者有一个所缘会出来,都是因为你而有所的,因为你有能而有所的,说是因为能而来,那你能所双亡的人,怎么会有时候还会在意这种分别?所以真正其实中国的这种修法,你假如有一些佛法的基础,跟知见,比较容易欺辱的,因为他就是打,打就是一,假如我们不习惯你守住一个呼吸的所缘,那你可以用这种方法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问?就是你要知道说你念佛是为什么?你为了怎么念佛?就是乃至说你这个念佛的人到底是谁?如果你说还是就是还是李小龙,你念佛者还是李小龙,那你有这种我的那一种形象那么深刻的话,那是没有办法见法的人,我们继续看二类所缘刚刚讲的。新的和不一样。不一样的。对。得禅定的话,它叫心所合一,就是他不会再分成外在的所缘跟内能观的人,他合一的话就是他只有长相,只有禅定的像禅定的相,那这一种是得禅定。但是所谓能所双亡,是他没有一个能观的人跟所观的境,他是破这个能观的。这个我的话那个是属于pps那就是属于般若波罗蜜的部分,
| |
| | |
| | |
| | |
| 8,第一个,到底应该作意什么所缘才能够成就禅定?这个我们好像应该要重视的。甚至说所缘是没有一定的,不过没有一定,这不是说什么都可以,而是说在可为念经的种种缘中是没有一定的,就是你喜欢念佛,你念阿弥陀佛也可以,也是念佛,你念观因菩萨也叫念佛法门就对了,念佛跟菩萨都教授念佛法门,那你只要在那个范围内都可以,你只要不要离开那个范围就好,但有一些不该言的,待会就会提到,第二,瑜伽师就修禅定的人于切斯说有四种所缘。瑜伽师地论有这样说,有四种,第一个,遍满所缘,就是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有分别的话就是观,无分别的话就是指那子跟观到底有怎么样不同,我们来看一下下一页。下一页有。先讲,我们来看229229的第三行就是阿拉伯数字三所缘,待会会讲到这些。下面那个图表的这种所缘待会会提到。他说导师说这些所缘都通于子跟观,就是通于修定跟修慧这些所有的所缘都通于两个,那如果细心于这些所缘,令心安住,不流散,不加观察,就是你明显而安住,安住而明显而已的话,这个叫做无分别影像,就是修奢摩他修止修定,那有分别影像?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简择及检测周边寻思周边观察。大家还记得吗?那边就是皮波神那观,那详细的内容一定要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才会想会说明,我们回到228遍。
| |
| | |
| 满所缘有四个,刚刚提到两个,现在第三个是编辑性,就是尽所有性跟如所有性。很简单,你就记着尽所有性的话就是自相观,自己的自字相观就是特像。比如说,色法有障碍,相受?领那相他的自相,色受想行识这一种,他的自相,如所有性是什么?共相,大家所共通的,比如说无常,不管你色受想行识,他都有一种共相,无常苦无我,这些就是他的。如所有性就是共相,共就是共同的共,共同的共一共有多少钱?那个共。所作成办。第四个就是修止观成就。这是这四个就是遍满所缘。那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缘。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所缘。那第二经行所缘不净观,慈命观。缘性缘起皆差别,安那般那念不净观知道,慈命观就是慈心观,或者叫慈悲观。缘性缘起就是缘起观,它翻成缘性缘起而已,其实它就是缘起。然后借差别安娜巴拉念,就是熟习惯,出入习惯,属习惯。为什么叫净行所缘?行,就是因为我们众生有分贪行人,嗔行人,痴行人,所以他净化这一些行,叫净行所缘。了解吗?就是贪行人,行人这一些行。那以这样子来区分这五种方便阿拉伯数字三,善巧所缘为什么说善巧所缘?就是你了解的这些内容,它是佛法里面最重要的善巧,所以菩萨以善巧方便度众生,不是随便的,要有一些重要的内容。真正这种善巧能够帮助我们解脱的是蕴处,蕴界处,缘起处,非处,那我们比较不数息,就是最后一个,处非处,其实它很简单,处还有非处这两个名词,那他其实按照注解19来看的话,它其实就是跟缘起是同一内容来的。你看第一行注解19,第一行处非处,善巧当知,即是缘起善巧差别有没有?那有什么不同?。你看第二行,善不善,法有果,一手就是一手就是爆满,我们要了知。学佛的人?他说要了知善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法会得到可爱的果,一手就是善法,会让我们感到可爱的果报,不犯法会让我们感到不可爱的果报,这个就是除非处,那真正的这个上面三第三?上交所缘这个内容,我们在五行共法的时候讲过蛮多,运出界这些讲过很多缘起,那归纳起来这五个,它就是生心,还有缘起,它的内容,它的重点就只有三项,身心,还有缘起,那也许大家说我们到底一些缘起,或者是它可不可以变成一个我们能够记忆起来的?以前我在读缘起观的时候,我想以后我们如果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我也有有足够时间的话,我是希望够了,我会再提,因为在佛法概论导师用《阿含经》讲缘起,讲的太精彩。那我最近在台中讲课,我就把这些很复杂的东西画成一个表,画成一个图表,然后我就记下来,我到里,我不用看书的,我就把那他三个章节讲缘起,佛法概论三个章节,我画成一个图表,这就是记起这个善巧所缘,这些内容你不用特别记,你记这个表就好。在佛法概论导师跟我们说,其实学佛的道次第,不外乎三个东西,第一个,真谛法,什么叫真谛法?就是静,我们的李静就是我们希望学息的这个对象。第二,第二是什么?中道法,这是行。
| |
| | |
| 第三解脱法,这是果,导师说这个是修行,作意,最简要的倒地就是经行果,有听过吗?这个所谓近的话就是我们学息的一个对象,我们的理性,那这个是我们要建立知见这一些你都要先建立起来的。你在佛法概论里面的一开头导师就有讲这三项,第一章节就有讲了,第一章节,就有讲这三个。那到底这个我们要理理解的这种真谛法有一些?它可以分成三项, 43项,第一个果从因生,第二世代里成,第三,有一空利。那什么叫做果从因生?这就是我们所谓要了解的事项。我们一般学佛法不是说要事理无碍,这个就是四项世代里程,这个就是理想,那有一空地就是自理无碍了。那四项的话在我们,真谛法要了解的事项就是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事项,就是原生法,就是死,而缘起之就是所谓的原生法。那什么叫做礼?礼有两个,一个是叫缘起法,缘起自性,一个叫缘起自性,这叫圣道之性。那缘起缘生法大家知道吗?因缘所生的法,比如说无名,行等等六根,这种都是原生缘起。自性是什么?就是两个流转,还有什么?对幻灭,那流转分成什么?苦集灭就是灭道了,灭地,圣道之心就是道,苦集灭道,那有一功力,就是这些的综合,那所谓我要跟大家讲这个,讲这个观念,就是我们说修行就是要行中道法,不苦不乐的中道法,但是我们要行这个不外乎就是八支圣道,中间乃至怎么?正定,这就是中道行。八正道就嗔为中道行。那也许我们很多人都说,到底八正道在里?行,一开头就要行,那为什么一开头就要行?就是这一个正见,其实他就是要培养这个内容,你要了解上面真地把这些全部的内容就是产生正见最基本的条件你有了,那你后面证实为赠与证言,证明这些行为,那就没有偏差,因为你了解了整个什么?生死的流转,还有还灭,你都如实知。我们的蕴处界的产生,我们有身心的产生,我们都知道它是怎么而来的,我们是怎么样而来的?比如说第一个果从因生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果,它是有因有缘而来的,果是从婴儿来的,比如说我为什么会长得那么笨?这个果,为什么会长得那么笨?你的因,就是毁谤三宝,就是不信,不正信,那一些婴儿来你,我们今生就没有智慧,所以认真的果,它是有因,所以能够对治外道的邪因论,无因论,所以原生法所有这一些是建立我们在因果上,是不再迷惑,相信因果,那四代里程的话就是这种礼节,就是我们有生必有死,有生根有死是事实,这个果是事实。但是为什么有生必有死?它是一种法则,必然的法则,有生会主,会意会灭,这种法则的话就叫四代理成这个这个语词,你不要觉得很难,你分开来看,其实很简单,这个果它是从因何来这这上面的这种事项这个事项。事情不是事情是事项。这个事项是从这些理由而成,所以叫四代里程。
| |
| | |
| 那这些所有的存在,不管是事项的,或者是理则的这些存在,有就是存在,它是一空而安立的,你这样子的话就全部都能够记下来了。他这种名相只要你这样子一个一个记起来的话,它是有那个它的含义的,你就能够背起来了。那我们假如培养正见的时候,能够透彻地了解这些经的话,那我们就知道我们的蕴处界是怎么而来的。那假如我们不要再这样子生死流转的话,我们要怎么还灭?那佛陀说知道还灭,那落实在生活上就是要如实地行,所以你正见了这些法过后,那我们就要从日常生活里面怎么样?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然后培养正念的正定,那得了正定过后,他就会得解脱,那则解脱就是下到这个了,叫解脱果了。那解脱果是什么?见到或者是出国出国一直到什么?四国。这就是解脱过。所以整个如果是按照我们学佛,一个要基本最基本要了解的整个善巧所缘的话,你就是要知道苦集灭道运出界,还有缘起,会讲得很快。太快吗?会。还不太理解。你们是看不到吗?看得到吗?看得到。这个是要修。 Pps那个时候,我有因缘。在跟大家说pps那个波罗蜜的时候,因为我们要了解缘起,了解生从何来,死亡何去这些缘起观,它是要透过这样子的一个因缘苦集灭道的观察而得到的。所以pps那个我们到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你们可以的话,到波罗波罗蜜的时候不要缺席,不然你也听不懂。真的。因为我觉得很难,那个地方好难。波罗波罗蜜。所以,现在我是画一个图给大家,以后如果有时间我再详细的解说,我会再把他的那个图表,再印给你们。因为我有一个学生台中的学生,他把我上课的这些表,发出来,用电脑画出来,我觉得他画得还不错,
| |
| | |
| 再请教一个问题,这里所说的那个瑜伽师地瑜伽师说的四种所缘,那一,二,三,四,那这样子是有4d吗?还是没有?没有,随便选一个都可以,随便找一个所缘都可以,我们到后面下面就会讲了。到后面,在下面接下去就要讲了。他先介绍四种就是所缘有四种,但是实际上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一个秩序或者是内容,我们下面就会看到。好看。第四,进货所缘或有分成两种货,一个是世间或一个是出世间,就是会障碍我们的出世间的祸。那世间的祸?是什么?就是禅定的货。假如你有禅定,能够对治世间的祸,什么祸?散乱。那出世间会障碍出世间的那种或是什么?我执,自信见。所以要用苦集灭道来断。所以他比起一般世俗人的话,你能够得到禅定,至少你能够身心,已经超越这个欲界的那种散乱的烦恼,贪欲的烦恼。但是假如你能够出世间的智慧也产生,那你连凡夫所有的我执我爱,我们全部断除,那你比他们更加的处理三界。所以这是分有两种,金货所缘有两种,咽下心上就是咽下地心,上帝的话就是世间道,就是修禅定道,也叫有漏道,那修苦集灭道?叫无漏道,无漏道那修禅定。他的一个原则就是咽下心上,怎么?比如说我现在要希望获得味道,必定,比如说我希望获得味道一定,那这个是我心上的目标,为什么?因为他比下面的欲界散乱,他还出生,为什么他是进庙里,所以你就要管他出苦藏,就是你不喜欢下地的展览,下地的散乱,我们要厌厌离他,那你心脏的话就是心上界进庙里,这样子的功德,我们才会需求他才会希望获得。那当你得到,当我们得到味道,一定想进入初禅乃至二禅的时候,你也是这样咽下心上这样子了解吗?就好像比如说很简单,比如说我现在上这一楼是第几楼?二楼,如果你要学禅定的话,就是很像二产那二层,假如你要进步的话,你就是要到333楼,那你要先远离了这一楼,你觉得这一楼没有什么,每次上课都在这一楼,没有什么新鲜,所以我要上三楼。那这个就是你咽下心上,那你就会伤到三禅讲那禅定,它是一节一节的,就是你验机你验多少? D的话下地有多少,那你就能够吸引到一个地方。这样,他是他是这样子的一个对待世俗道就是这样,那出世间道的话,它就不同,苦集灭道,它是能够吃地段到后面会提到,他可以吃低段,就是从苦急灭,他可以顿断它,也可以顿断,顿断是什么?就像类似那一种,直接观灭谛,就是观涅槃,那他也可以顿断所有的烦恼。两种都有,我们看第三项,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所缘,一定要合乎两大原则,第一个,禁止火葬,第二,顺气顺正理。那下面会解释这两个凡原始而修习住心就是假如我们要,我们的所缘,希望是透过他的修行能够让我们安住的话,就这个所缘,会让我们烦恼,渐渐地扶扶扶助,然后,会慢慢的断而不起,而且会隐身正定。那定到底是什么?导 师说定是离欲而修得的。离欲,这或是共识,间或是处事能相于处理到的断货正真,这才是值得。缘以为 镜 就是以他为所缘境才值得。就是这些所缘,能够带领我们离开世间的散乱心,或者是离开三界的我执我慢,这种所缘才有价值。
| |
|
| |
|
| 导师接下去说如约如云,那些荒谬剥离的反正烦恼的所缘,如淫欲,如渊渊敌,或者是土块石头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这不发狂成病就算万幸,不要说能够得到定。所以学习佛法的修学,它有一定的所缘的话,那我们就要学习这些所缘,我们不要自己去创造一个新的所缘,那也许我们会说,为什么圆圆那个渊底,为什么不可以?对初学不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去玩四无量心的话,当然是可以,但是你一开头如果你的所缘这只是所定在那个月底,不一定是有效的,可能会越越圆他越苍老,说不定好。第四,这个开始解释禁止或账还有顺移真理的内容。第一个顺治对治烦恼而建服的就是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嗔恚,缘起观对治愚痴戒差悲观,对自我执执行念,就是出入息,能够对自散乱,这是谁烦恼的增强,而给予不同的对治法门。第二,顺于真理的,就是蕴处,界缘起处,非处。这是指要了解智慧的一个最主要的地在清净道论心形容它为惠帝慧的地,它是一个基础,慧的这个大地,它是一个基础,这些内容是慧的,那有了这些基础,你要长出那个丰硕的果实才有可能,这五种善巧所缘,这五者都是什么?顺其正理而能够灭除愚痴的, | | 导师接下去说如约如云,那些荒谬剥离的反正烦恼的所缘,如淫欲,如渊渊敌,或者是土块石头这种没有意义的东西,这不发狂成病就算万幸,不要说能够得到定。所以学习佛法的修学,它有一定的所缘的话,那我们就要学习这些所缘,我们不要自己去创造一个新的所缘,那也许我们会说,为什么圆圆那个渊底,为什么不可以?对初学不可以了,但是如果你去玩四无量心的话,当然是可以,但是你一开头如果你的所缘这只是所定在那个月底,不一定是有效的,可能会越越圆他越苍老,说不定好。第四,这个开始解释禁止或账还有顺移真理的内容。第一个顺治对治烦恼而建服的就是不净观,对治贪欲,慈悲观,对治嗔恚,缘起观对治愚痴戒差悲观,对自我执执行念,就是出入息,能够对自散乱,这是谁烦恼的增强,而给予不同的对治法门。第二,顺于真理的,就是蕴处,界缘起处,非处。这是指要了解智慧的一个最主要的地在清净道论心形容它为惠帝慧的地,它是一个基础,慧的这个大地,它是一个基础,这些内容是慧的,那有了这些基础,你要长出那个丰硕的果实才有可能,这五种善巧所缘,这五者都是什么?顺其正理而能够灭除愚痴的, |
第171行: |
第123行: |
| 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有提到四种念佛法门,第一个,嗔名念佛,嗔名就是念名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种,嗔名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他的佛像相好庄严, 32相, 80中,就是观相念佛,再来是唯心念佛,就是在心里面这个佛像会自然显现出来的,你就不用再嗔名念佛了,那佛像显现出来就是你跟这个佛像,如果按照波罗三昧经的话,你还可以问答,跟那个阿弥陀佛像问答,但是这个状况你还没有达到实相念佛,一直要到你破除能所双亡,才到实相念佛讲。所以大乘的禅法有分很多类,这个就是,导师在这里简单给我们介绍的,我好阿拉伯数字二,前一些念佛有忏除业障,好集善根的功能,深一些的话,原这种相貌,能够得到禅定,进而能够去入开悟,所以念佛法门它是由浅至深,贯彻一切。所以大乘的五经行早就以念佛来替代界差别观,所以我们上面那个图表有一个戒,善巧所缘里面有一个界差别观,有一个界观世界的戒在大乘里面?以念佛来取代他。右左蓝不是有一个第四个不是有一个借差别观,到大乘的时候,是取用念佛来取代这一个了,就是这个没有人要修了,这个方法没有人要学了,他就用念佛观取代了他,你看注解,这个注解我没有赢, | | 导师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有提到四种念佛法门,第一个,嗔名念佛,嗔名就是念名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种,嗔名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他的佛像相好庄严, 32相, 80中,就是观相念佛,再来是唯心念佛,就是在心里面这个佛像会自然显现出来的,你就不用再嗔名念佛了,那佛像显现出来就是你跟这个佛像,如果按照波罗三昧经的话,你还可以问答,跟那个阿弥陀佛像问答,但是这个状况你还没有达到实相念佛,一直要到你破除能所双亡,才到实相念佛讲。所以大乘的禅法有分很多类,这个就是,导师在这里简单给我们介绍的,我好阿拉伯数字二,前一些念佛有忏除业障,好集善根的功能,深一些的话,原这种相貌,能够得到禅定,进而能够去入开悟,所以念佛法门它是由浅至深,贯彻一切。所以大乘的五经行早就以念佛来替代界差别观,所以我们上面那个图表有一个戒,善巧所缘里面有一个界差别观,有一个界观世界的戒在大乘里面?以念佛来取代他。右左蓝不是有一个第四个不是有一个借差别观,到大乘的时候,是取用念佛来取代这一个了,就是这个没有人要修了,这个方法没有人要学了,他就用念佛观取代了他,你看注解,这个注解我没有赢, |
|
| |
|
| 但是导师的说明有了,我们看继续看第三项所念的对象。那你念佛,除了佛之外,还可以念菩萨,观因菩萨等等,那这样子也能够摄心修学,进一步好看下一页230页进一步演化到怎么样?金刚夜叉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所以也可以修习成就,不过这些跟天修天的那一种方式有一点结合,所以它出现的这种佛像或者菩萨像,就是怒目相,或者是贪欲像,不再是那种解脱相,痴是对象了。那这一点我们要留意,导师后面有第三项有提醒我们,他说我们学大乘,要记住,我们并不是学天秤,我们修止或者是修光,这个要分清楚,也要分清楚。尽管可以嗔它为念佛,但是到底,这些方式已经是流入天秤的方式。学佛的人到底知不知道是化天秤行而入佛乘,还是拜佛乘进入天化?这个我们要要稍微留意到是说,那就要看我们修行人本身懂不懂得大乘的特质,就是三心相印,否则你修学的这样子的法门,你拜这些夜叉,这些法门,反而是修天秤去了,那是很可惜的,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我刚刚那个有提到就是无分别影像,那就是不观察吗?不加观察。那那个有分别影像的话是指观察什么?佛像还是对佛像或者是自相,就是善巧所缘那个地方?那可是问题是说你在观察佛像的时候,不就就是心缘在那里,这样会定吗?我觉得你就会去想,观察佛像,就是心不是一直在里。所以那个观,其实佛教的观有很多层的含义,我们要分清楚。假如你观佛像,你的目的是要成就禅定的话,你就是观很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很简单,你比如说你们看师父,你们看师父,假如我说你只要看师父的人的影像就好,那你就是看到一个讲台有一个人的影响。虽然我也有眼睛也有眼 镜 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但是你不会去细分它,因为你要成你观这个像要成就的是定,那纵使你去分辨它,但是假如你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整体性的一个观察的话,它虽然里面还是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但是它的一个所缘是整体的话,那还是成为禅定的一个所缘来的。他只是他的所缘比较复杂,相对于出入席的话,他的对象比较复杂,但是他还是以一个整体来看。那个有分别影像的观察,并不是那个观,并不是就是说细细的去去观,就是也有可能是c项,因为导师导师在就是你讲的229的最上面第三行,导师有说这些所缘不管是禁止所就是五种进心所缘,或者是五种上交所缘,这些所缘都可以嗔为子跟观就是可以,他可以。 | | 但是导师的说明有了,我们看继续看第三项所念的对象。那你念佛,除了佛之外,还可以念菩萨,观因菩萨等等,那这样子也能够摄心修学,进一步好看下一页230页进一步演化到怎么样?金刚夜叉也都是佛菩萨的化现,所以也可以修习成就,不过这些跟天修天的那一种方式有一点结合,所以它出现的这种佛像或者菩萨像,就是怒目相,或者是贪欲像,不再是那种解脱相,痴是对象了。那这一点我们要留意,导师后面有第三项有提醒我们,他说我们学大乘,要记住,我们并不是学天秤,我们修止或者是修光,这个要分清楚,也要分清楚。尽管可以嗔它为念佛,但是到底,这些方式已经是流入天秤的方式。学佛的人到底知不知道是化天秤行而入佛乘,还是拜佛乘进入天化?这个我们要要稍微留意到是说,那就要看我们修行人本身懂不懂得大乘的特质,就是三心相印,否则你修学的这样子的法门,你拜这些夜叉,这些法门,反而是修天秤去了,那是很可惜的,大家有没有什么疑问?我刚刚那个有提到就是无分别影像,那就是不观察吗?不加观察。那那个有分别影像的话是指观察什么?佛像还是对佛像或者是自相,就是善巧所缘那个地方?那可是问题是说你在观察佛像的时候,不就就是心缘在那里,这样会定吗?我觉得你就会去想,观察佛像,就是心不是一直在里。所以那个观,其实佛教的观有很多层的含义,我们要分清楚。假如你观佛像,你的目的是要成就禅定的话,你就是观很复杂的东西,比如说很简单,你比如说你们看师父,你们看师父,假如我说你只要看师父的人的影像就好,那你就是看到一个讲台有一个人的影响。虽然我也有眼睛也有眼 境 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但是你不会去细分它,因为你要成你观这个像要成就的是定,那纵使你去分辨它,但是假如你是一个笼统的一个整体性的一个观察的话,它虽然里面还是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但是它的一个所缘是整体的话,那还是成为禅定的一个所缘来的。他只是他的所缘比较复杂,相对于出入席的话,他的对象比较复杂,但是他还是以一个整体来看。那个有分别影像的观察,并不是那个观,并不是就是说细细的去去观,就是也有可能是c项,因为导师导师在就是你讲的229的最上面第三行,导师有说这些所缘不管是禁止所就是五种进心所缘,或者是五种上交所缘,这些所缘都可以嗔为子跟观就是可以,他可以。 |
|
| |
|
| 所谓观的话,就是除了你这样子的分别之外,他还可以带领你结合四圣谛观。 Pps那观就是你结合四圣谛的观察的话,他能够破我我所还是可以。现在修不净观,很多经典也有说你修不净观,假如你修到离了贪欲,因为你修毕竟根本来是对着贪欲,你得到禅定而已,但是你进一步的你观这个白骨,你观这个色身,它是无常苦无我的话,那就能够进入胜义的,你透过这个不净观,但是你能够进入供相观也一样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这种所缘它可以是指也可以是观。所以这边的那个对不起,那个就说这里的那个所缘。是任何任何一种,你自己相应你你想用一种去观都可以了,对。但是你当然也前提也要知道,就是修止有修止的一个方法,那你要修观的话,这一些你修止的同样一个所缘,比如说不静观,你要知道修观他的方法是怎么操作,你才能够得到会,否则你修来修去不净观只是得到定而已。那这里没有讲到怎么变成会?这里没有,但是后面有讲到念佛观,有举念佛观的例子。念佛观。这边还有问题。说对不起。那如果这样讲的话,那到230页三的话,那应该是修复便会修观。那先体检的是先把主修复了,不是?你你再回去看,我们再回来看。 222222。第二项。修学止观的次第子跟观不同,假如我们要修学子的话,修习止观,那应该要先修习子。不过后面你看到后面?他说不是把定修好了再来修观。不是,它是可以同时互相影响,互相增上的。但是你还是要让这个定成就过后,你的pps那才会成就。但是同时上路两者都可以就对了。同时上路你还没有成就有皮有禅定之前,你还是可以学这种散心观,或者是这种智慧的观察,还是可以,就是无常苦我,或者四圣谛的观察还是可以学。这样是那意思,就像说在念佛的时候也可以把佛相观出来,可以,就是这样。就就是这样子是?不只是观佛像出来,你还要观掉,就是能观者是谁你就要回到那一种是就是观自性无我,或者是观缘起空那种道理去,才有办法跟这个观结合。否则你是在修定而已,在修持而已。那念佛的话后面刚刚我没有念过,有讲到,就是a 229229的底下第二项的二之一,二之一就是阿拉伯数字一,这个假如我们取向念佛,佛像出来了,叫做观想念佛或者观想念佛,不过我们知道说这个佛像是因为由心而现起的,唯心所现的,那这个就叫唯心念佛。那假如你进而能够再进一步的观察说,那佛像的如实相是怎么样?他本来因为你的心要他见他才见的,所以这个能,你这个能是控制这个所缘的,你要让他转,那个佛像就会转,所以有一个禅师已经跟我们讲说,他说我们的心的力量,那跟微细,你能够发现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他说微细到怎么样?比如说有一些人他打坐,他会觉得他要这样子稍微晃动一点,他才舒服,就是稍微摇动,外面的人看起来就好像你,你这个做得好厉害,怎么会有这样子的那个情况。然后我们的禅师,我们有一个导师,他就回答,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好,他说我们其实结跏趺坐,不容易动的,这个这个姿势是佛陀降魔的一个姿势,是非常好的一个稳的一个姿势。 | | 所谓观的话,就是除了你这样子的分别之外,他还可以带领你结合四圣谛观。 Pps那观就是你结合四圣谛的观察的话,他能够破我我所还是可以。现在修不净观,很多经典也有说你修不净观,假如你修到离了贪欲,因为你修毕竟根本来是对着贪欲,你得到禅定而已,但是你进一步的你观这个白骨,你观这个色身,它是无常苦无我的话,那就能够进入胜义的,你透过这个不净观,但是你能够进入供相观也一样能够得到解脱。所以这种所缘它可以是指也可以是观。所以这边的那个对不起,那个就说这里的那个所缘。是任何任何一种,你自己相应你你想用一种去观都可以了,对。但是你当然也前提也要知道,就是修止有修止的一个方法,那你要修观的话,这一些你修止的同样一个所缘,比如说不静观,你要知道修观他的方法是怎么操作,你才能够得到会,否则你修来修去不净观只是得到定而已。那这里没有讲到怎么变成会?这里没有,但是后面有讲到念佛观,有举念佛观的例子。念佛观。这边还有问题。说对不起。那如果这样讲的话,那到230页三的话,那应该是修复便会修观。那先体检的是先把主修复了,不是?你你再回去看,我们再回来看。 222222。第二项。修学止观的次第子跟观不同,假如我们要修学子的话,修习止观,那应该要先修习子。不过后面你看到后面?他说不是把定修好了再来修观。不是,它是可以同时互相影响,互相增上的。但是你还是要让这个定成就过后,你的pps那才会成就。但是同时上路两者都可以就对了。同时上路你还没有成就有皮有禅定之前,你还是可以学这种散心观,或者是这种智慧的观察,还是可以,就是无常苦我,或者四圣谛的观察还是可以学。这样是那意思,就像说在念佛的时候也可以把佛相观出来,可以,就是这样。就就是这样子是?不只是观佛像出来,你还要观掉,就是能观者是谁你就要回到那一种是就是观自性无我,或者是观缘起空那种道理去,才有办法跟这个观结合。否则你是在修定而已,在修持而已。那念佛的话后面刚刚我没有念过,有讲到,就是a 229229的底下第二项的二之一,二之一就是阿拉伯数字一,这个假如我们取向念佛,佛像出来了,叫做观想念佛或者观想念佛,不过我们知道说这个佛像是因为由心而现起的,唯心所现的,那这个就叫唯心念佛。那假如你进而能够再进一步的观察说,那佛像的如实相是怎么样?他本来因为你的心要他见他才见的,所以这个能,你这个能是控制这个所缘的,你要让他转,那个佛像就会转,所以有一个禅师已经跟我们讲说,他说我们的心的力量,那跟微细,你能够发现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他说微细到怎么样?比如说有一些人他打坐,他会觉得他要这样子稍微晃动一点,他才舒服,就是稍微摇动,外面的人看起来就好像你,你这个做得好厉害,怎么会有这样子的那个情况。然后我们的禅师,我们有一个导师,他就回答,我觉得他回答得很好,他说我们其实结跏趺坐,不容易动的,这个这个姿势是佛陀降魔的一个姿势,是非常好的一个稳的一个姿势。 |
|
| |
|
| 你会动的话,他说就好像他说就好像我们的手指,你看我们的手指,比如说是这样,但是我的手指会动的话,请问是手指自己动吗?心控制打动,不是说只有心动,心控制它这个手动。所以你看假如我们的意念里面想这个身体动,它就会动。所以我们在修禅观的时候,比如说你我我刚刚有讲说我们修,比如说修学习观,那这个本来就是武士,深处。但是假如你的所缘能够训练到,他已经跟你的心是结合为一个的话,就是你的所缘变成是纯粹是只有一个影像的话,纯意念的影像的话,那你如果是那些初学者,因为他没有遇过这样的影像,或者是你观念佛,你没有看过佛像现出来,你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你都很兴奋的,兴奋的时候,你会你的心,假如你稍微照着的话,那个佛像会动了,它可以拉近拉远,拉近拉远,这样的话,那你的那个形象的所缘也一样的,他可以玩弄那个所缘的。那假如你不觉得他这个就是在玩弄所缘,这个没有意义,那如果是有经验的导师,他会跟你说,你应该要再继续的保持 按 住明显明显 按 住,这样他实际上会他会让你回到那个原点。所以我刚刚讲的那种等于是一种公跟佛像对话。就是跟在打坐中,有时候会自己感觉到变成很巨大,腿伸长能自己缩小。这种情况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对这种。会感觉身体膨胀缩小或者是会怎么样?这种还是很粗浅的不一样。跟佛像那一种所缘,你的心要他退,让他来让他退。那个是。有一点檀香了的。不一样,那种会感觉身体高大那种。那种是一种我们意识里面的一种沉寂静的一种感觉而已,还还没有到那个餐厅里面还没有。所以这个是正常的。解释一下。这个差别就是世界差别,地水火风世界差别观地水火风地有坚信,水有湿性,风有动性。还有?地水火火有那个热性?热性就是要观它的特性,观它的特性。为什么这样就能对自嗔会?因为比如说我们是当然他现在南传讲界差别它只有四种,但是如果按照这里的导师所引的界差别?瑜伽斯蒂伦他是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是六个,是的话就是意思,那就是主要就是我执了,就是今生跟物质,还有这个空间,地水火风空识。那假如我们能够观察到说为什么要分析这六个?假如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我们的生命体,我们的存在,不过是这六个愿素组成,你还有什么好我们的?就是这样。那接下来这个处就是那个上桥所缘处。处就是借下面这个为什么它可以对治与此。这个处是指什么?里有对治愚痴。我看缘起观对,治愈师,然后旁边就是处。不是的,这个是两种所缘, 十二345不是这样。对过来?不是吗?就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这样子。不是。不是。它是。那这里的处是指什么? 十二处或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加色声香味触法六畜,或者是二处,也是身心。所以蕴处界这三个都是身心,物质跟今生。那这个表不是这样子看对,不是不是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两种不同的东西,那大家有问题的话,我们私底下再来讨论。 | | 你会动的话,他说就好像他说就好像我们的手指,你看我们的手指,比如说是这样,但是我的手指会动的话,请问是手指自己动吗?心控制打动,不是说只有心动,心控制它这个手动。所以你看假如我们的意念里面想这个身体动,它就会动。所以我们在修禅观的时候,比如说你我我刚刚有讲说我们修,比如说修学习观,那这个本来就是武士,深处。但是假如你的所缘能够训练到,他已经跟你的心是结合为一个的话,就是你的所缘变成是纯粹是只有一个影像的话,纯意念的影像的话,那你如果是那些初学者,因为他没有遇过这样的影像,或者是你观念佛,你没有看过佛像现出来,你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你都很兴奋的,兴奋的时候,你会你的心,假如你稍微照着的话,那个佛像会动了,它可以拉近拉远,拉近拉远,这样的话,那你的那个形象的所缘也一样的,他可以玩弄那个所缘的。那假如你不觉得他这个就是在玩弄所缘,这个没有意义,那如果是有经验的导师,他会跟你说,你应该要再继续的保持 安 住明显明显 安 住,这样他实际上会他会让你回到那个原点。所以我刚刚讲的那种等于是一种公跟佛像对话。就是跟在打坐中,有时候会自己感觉到变成很巨大,腿伸长能自己缩小。这种情况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对这种。会感觉身体膨胀缩小或者是会怎么样?这种还是很粗浅的不一样。跟佛像那一种所缘,你的心要他退,让他来让他退。那个是。有一点檀香了的。不一样,那种会感觉身体高大那种。那种是一种我们意识里面的一种沉寂静的一种感觉而已,还还没有到那个餐厅里面还没有。所以这个是正常的。解释一下。这个差别就是世界差别,地水火风世界差别观地水火风地有坚信,水有湿性,风有动性。还有?地水火火有那个热性?热性就是要观它的特性,观它的特性。为什么这样就能对自嗔会?因为比如说我们是当然他现在南传讲界差别它只有四种,但是如果按照这里的导师所引的界差别?瑜伽斯蒂伦他是六界,就是地水火风空是六个,是的话就是意思,那就是主要就是我执了,就是今生跟物质,还有这个空间,地水火风空识。那假如我们能够观察到说为什么要分析这六个?假如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我们的生命体,我们的存在,不过是这六个愿素组成,你还有什么好我们的?就是这样。那接下来这个处就是那个上桥所缘处。处就是借下面这个为什么它可以对治与此。这个处是指什么?里有对治愚痴。我看缘起观对,治愈师,然后旁边就是处。不是的,这个是两种所缘, 十二345不是这样。对过来?不是吗?就是不是。不是。不是。不是这样子。不是。不是。它是。那这里的处是指什么? 十二处或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或者是加色声香味触法六畜,或者是二处,也是身心。所以蕴处界这三个都是身心,物质跟今生。那这个表不是这样子看对,不是不是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两种不同的东西,那大家有问题的话,我们私底下再来讨论。 |
|
| |
|
| 37a | | 37a |
|
| |
|
|
| | |
|
| |
|
|
| |
|
| 37B | | 37B |
|
| |
|
|
| | |
|
| |
|
|
| |
|
第190行: |
第142行: |
| 38a | | 38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