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添加188字节 、​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第5行: 第5行:




各位同学大家好!师父好!我们继续来看《解深密经》,上次我们讲到胜义谛相品,《解深密经》的序言不要算,它的第一正式的品是叫做胜义谛相品,很明显地是在讲胜义谛,你们要是读佛经,看经书,或是听佛教的讲经,一定会常常听到胜义谛,世俗谛,而且这胜义谛,世俗谛,老实说有点复杂,很难区分,但是讲穿了其实也容易分,但是呢,不管容易,不管困难,不管复杂,总是要把它说清楚。胜义谛相品很明显是在谈胜义谛,但是谈胜义谛,绝对不能离开世俗谛谈胜义谛,胜义谛不是独立的,胜义谛不是离开世俗谛以外,去谈一个胜义谛,所以谈胜义谛一定要谈世俗谛。这个上礼拜有讲过,我再稍微复习一下下。


  佛教的二谛观,所以你 要记得一件事, 《解深密经》 也有 谛, 《解深密 》唯识学派不 很注重二谛 唯识学派,《解深密经》 《瑜伽师地论》 一系的经典 比较重视三性 哪三性?你们谈这个都要 顺序 不能乱跳 第一个 遍计所执--染污,然后依他起,然后圆成 实, 要这样子念下来 ,不要 东凑西凑,凑成三个就算了 中观 从般若经,《金刚经》就 般若经 《心经》也 般若经,依般若经为主的论书跟论师, 龙树中观为主,比较注重二 谛, 比较注重二谛的分别,其实三性也可 分成二 ,但是区别 ,偏重地 讲, 唯识经论比较重视三性,中观经论比较注重二谛
  继续来看 《解深密经》 ,上次我们 到胜义谛相品。胜义 谛, 你们要 读佛经、看 书,或 听佛教的讲经 一定会常常听 胜义谛、世俗谛。而且 胜义谛 世俗谛 老实说 点复杂 很难区分 讲穿了其 也容易分。但是不管容易 不管困难 ,不 管复杂,总是 把它说清楚 胜义谛相品很明显是在谈胜义谛 绝对不能离开世俗谛谈胜义谛 胜义谛不 离开世俗谛 外去谈一个胜义 谛, 谈胜义 一定要 世俗谛。这个 礼拜有 我再稍微复习一下下


  上次讲到 佛教 二谛, 首先胜义谛,第 般若所认知的对象 殊胜的对象,般若所认 的对象,以那个对象为主,那个对象就 胜义 ,但般若所认 的对象是诸法的共相 切法 本然 性, 是一般人可以认知到的 ,一 般人都 在诸法的现象上 万事万物的现象上去分别 去执着 ,这 个是这个 这个是那个 那个是这 ,一分别 起执着,我们一 人没办法认识到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 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 就是 胜义谛 ,也 无自性 般若 所认知 对象 第一个意思
 佛教 二谛 所以你们要记得 件事 《解深密经》也有讲二谛 《解深密经》唯 学派不 很注重二 。唯 学派 《解深密经》到《瑜伽师地论》这 经典,比较重视三性。哪三 ?你们谈这个都要有顺序 ,不 能乱跳 遍计所执 然后依他起 然后圆成实 样子念下来 不要东凑西凑 凑成三 个就 算了。从 若经 《金刚经》 就是 般若经 《心经》 也是 般若经 般若 经为主 论疏跟论师,以龙树中观为主 比较注重二谛,比较注重二谛的分别。其实三性也可以分成二谛来谈,但 '''偏重地讲,唯识经论比较重视三性,中观经论比较注重二谛'''


  第二个,这里写智境的融合,就是说,当实际 你开始般若证悟 诸法实相的当下,其实是不能 “能”跟“所”的,不能分般若是能认知的,万事万物的实相是所认知的。其实在那时候是没办法这样区分的,它是一块的、一起的,这就是第 个意思 叫做智境的融合
 上 次讲 佛教 分二 首先胜义谛


殊胜就是般若,境就是胜义无自性,所以第二个意思就是说,胜义谛是指般若跟诸法实相的融合,这个就叫胜义谛,所以很明显的佛教的胜义谛,不是在讲一个客观的真理,是在讲我们对客观真理的真正证悟,要到这种境界的话至少到初果,大乘初地,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佛,但是初果都已经碰触到真理的一分了,这就叫做胜义谛,这是诸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就叫做胜义谛,他们的认知境界就叫做胜义谛,


再来,顺于体证般若的教法,闻思修,符合于胜义谛的这种闻思修,都可以方便称为方便的 胜义谛 ,所以师父现在讲 法,我说的这些语言文字,当然不等同于胜义谛,但是我讲的这些语言文字是怎样引导、随顺、契入于 实的胜义谛,因为我讲法的目标,到时候就是要引导你们证悟,所以现在方便来谈,也可说师父是在讲胜义的佛法,只要顺应于出世间的,都可以讲是胜义谛的佛法,所以三乘共法谈解脱的,或是大乘谈成佛的都是胜义谛,但是如果谈世俗的,业报啊,因果啊,做好事好人,那些不能叫胜义谛,胜义谛有这样的意思,这上礼拜大概讲过。
'''一、 胜义谛 相品: 理'''


  相是什么意思?
'''一) 佛教二谛概观 '''


师父:佛教里面有讲“相”,有讲“性”, 胜义谛 哪来的相?相跟性这两个字在佛教里面也一样的复杂,简单的讲,性是指本然、本性、本体;相是显露外在的面貌,可以描述,可以判别的,可以见闻觉知的,都可以叫做相,万事万物不同的形状就是相,它的本然本体是性,这是简单的区分。讲它的本然的特性的是指性,讲显露出来的见闻觉知可以判辨的,这是相,这个是第一个。再来,很多时候相等于性,所以诸法空相等于诸法空性,这是在翻译上有些不一样而已,所以有时候是要看经典是怎么样谈,有时候是在谈它的不一样,有时候是在谈相是指现象、面貌,但是很多时候它在用的时候相等于性,《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个时候的相,有可能是讲外貌,现象外貌,诸相的相,那个时候比较偏重于不同,说的比较是相,所以这两个东西可以分成两个,一、不同,二、同,所以你们在看的时候要知道,它到底是同还是不同。所以当我们讲空相,讲空性,有些祖师翻成空相,有些翻成空性,但是指的都一样,但在另外一个场合讲的,可能就是讲性跟相的不一样的东西,像《法华经》讲如是性如是相,那个时候就是不一样,那时候指的就是不一样。
'''1、 胜义谛 (paramārtha):胜 (parama)+义(artha)'''


以你问得很好, 义谛相品,可以是讲胜义谛性,它就是在讲胜义谛到底是什么,胜义谛不是语言可以分别,可以讲 ,但是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什么都不用讲了,就像禅宗一样,我坐在那边,你们来两小时坐一坐回去了,虽然说 真实 的胜义是离语言的,但是由于要弘法要度众生,所以在没有办法之中,所以师父常常不是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就是胜义谛是没办法描述的,但是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什么东西都不用教了。没办法,还是要用世俗的这些语言文字来引导
'''1)、般若 认知的超 对像: the ultimateobject。事物 的真实 面貌(无自性) '''


 它重点在于告诉你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心意识到底是什么,这里的相有可能是指 它可以借由语言描述出来的,比较属于重在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这里是在分别相跟性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所以相跟性有两个:第一个,它是不同的,一个是讲它的 本质特色, 本质本性,一个是在讲它的外貌,现象 色有性有相,性就是色的特质到底是什么,相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色,你可以说它有性,地水火风,坚湿煖动是物质的性 色的本性叫做质碍,质碍就是说你可以碰触到的,会占空间的,但是色的相,可以看,碰触,摸,听,这些种种都是色所显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见闻觉知的,它的本性比较哲学性的就是讲以质碍为性 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同的性,然后显现出来相;但是万事万物所有的,它又有一个共相或叫做共性,这时候的共相跟共性是同一的 是空,无常,无我,涅槃 都是 ,缘起寂静 都是 ,这描述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这个叫做万事万物的共性或者叫做共相,万事万物有别性有别相。
'''2)、智境的融合: parama 般若+ artha 境。在般若的深证中,智境一如'''
 
'''3)、顺于体证般若的教法: 闻、思、修慧'''
 
 
第一个,'''般若所认知的对象,就是殊胜的对象''',以那个对象为主,那个对象就是胜义谛。但般若所认识的对象是诸法的共相,是一切法的本然性,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认知到的,一般人都是在诸法的现象上,万事万物的现象上去分别、去执着这个是这个,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一分别就起执着。我们一般人没办法认识到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就是胜义谛,也就是无自性,是般若所认知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智、境的融合'''。就是说,当你般若证悟到诸法实相的当下,其实是不能分“能”跟“所”的,不能分般若是能认知的,万事万物的实相是所认知的。其实在那时候是没办法这样区分的,它是一起的,这就是第二个意思,叫做智、境的融合。
 
殊胜就是般若,境就是胜义无自性。所以第二个意思就是说,胜义谛是指般若跟诸法实相的融合,这个就叫胜义谛。所以很明显的佛教的胜义谛,不是在讲一个客观的真理,是在讲我们对客观真理的真正证悟,要到这种境界的话小乘至少到初果,大乘初地,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佛。但是初果都已经碰触到真理的一分了,这就叫做胜义谛,这是诸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就叫做胜义谛,他们的认知境界就叫做胜义谛。
 
第三个,'''顺于体证般若的教法,闻思修'''。符合于胜义谛的这种闻思修,都可以方便称为胜义谛。所以师父现在讲佛法,我说的这些语言文字,当然不等同于胜义谛,但是我讲的这些语言文字是引导、随顺、契入于真实的胜义谛。因为我讲法的目标,就是要引导你们证悟,所以现在方便来谈,也可说师父是在讲的佛法,只要顺应于出世间的,都可以讲是胜义谛的佛法。所以三乘共法谈解脱的,或是大乘谈成佛的都是胜义谛,但是如果谈世俗的,业报、因果,做好事好人,那些不能叫胜义谛。胜义谛有这样的意思,这上礼拜大概讲过。
 
 
问:相是什么意思?既然是胜义谛,哪来的相?
 
师父:佛教里面有讲“相”,有讲“性”,胜义谛哪来的相?相跟性这两个字在佛教里面也一样的复杂。简单的讲,性是指本然、本性、本体;相是显露外在的面貌,可以描述,可以判别的,可以见闻觉知的,都可以叫做相。万事万物不同的形状就是相,它的本然本体是性,这是简单的区分。讲它的本然的特性的是指性,讲显露出来的见闻觉知可以判辨的,这是相,这个是第一个。再来,很多时候'''相等于性,所以诸法空相等于诸法空性''',这是'''在翻译上有些不一样而已'''。所以有时候是要看经典是怎么样谈,有时候是在谈它们是不一样,有时候是在谈相是指现象、面貌,但是很多时候它在用的时候相等于性。《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个时候的相,有可能是讲现象外貌,那个时候比较偏重于不同,说的比较是相。所以这两个东西(性、相)可以分成两个,一、不同;二、同。所以你们在看的时候要知道,它到底是同还是不同。所以当我们'''讲空相,讲空性,有些祖师翻成“空”,有些翻成“空性”,但是指的都一样。但在另外一个场合讲的,可能就是讲性跟相的不一样的东西''','''像《法华经》讲如是性、如是相,那个时候就是不一样''',所以有时候(性、相)指的就是不一样。
 
胜义谛相品,可以是讲胜义谛性,它就是在讲胜义谛到底是什么,胜义谛不是语言可以分别、可以讲的。但是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什么都不用讲了,就像禅宗一样,我坐在那边,你们来两小时坐一坐回去了。虽然说真实的胜义是离语言的,但是由于要弘法要度众生,所以在没有办法之中(还是要讲),所以不是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就是胜义谛是没办法描述的,但是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什么东西都不用教了。没办法,还是要用世俗的这些语言文字来引导。
 
问:这里的胜义谛相品可以叫胜义谛性品?
 
师父:可以, 它重点在于告诉你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心意识到底是什么,这里的相有可能是指它可以借由语言描述出来的,比较属于重在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这里是在分别相跟性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所以相跟性有两个 状况 :第一个,它是不同的,一个是讲它的本质本性,一个是在讲它的外貌,现象 (本身也) 有性有相,性就是色的特质到底是什么,相到底是什么 比如说色,你可以说它有性,地 风,坚 湿 动是物质的性 色的本性叫做质碍,质碍就是说你可以碰触到的,会占空间的,但是色的相,可以看,碰触,摸,听,这些种种都是色所显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见闻觉知的,它的本性比较哲学性的就是讲以质碍为性 所以''' 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同的性,然后显现出来相;但是万事万物所有的,它又有一个共相或叫做共性,这时候的共相跟共性是同一的 —— 空,无常,无我,涅槃,缘起寂静 」''' ,这描述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这个叫做万事万物的共性或者叫做共相,万事万物有别性 有别相。


 问:什么是体证?
 问:什么是体证?


 师父:体证就是证悟开悟,简单的讲,证悟真理,随顺于第二的 本来证悟的境界是没办法描述的,现在我要教导你们,如果我怎么都不讲,怎么引导?佛陀也是借由语言文字,但是他讲的语言文字,不是叫你随顺于贪嗔痴的,它是随顺于诸法胜义的,随顺于 所证悟开悟境界的 告诉你怎么去做的,这些闻思修都是随顺于这样子的,可以让你开悟的这些教法,都可以叫做方便的胜义谛。如果胜义谛只是界定在第二,或者是第一的话,那师父现在讲的这些诸法缘起,诸法空,三性 三无性,这些是属于什么呢 你说它是世俗的,但是它跟一般的世俗又不一样,它不是叫你去随顺一般世俗的五欲贪嗔痴,它是随顺于断五欲离贪嗔痴的,然后随顺于涅槃的,这种叫做方便上的胜义谛
 师父:体证就是证悟 开悟,简单的讲,证悟真理,随顺于第二的 本来证悟的境界是没办法描述的,现在我要教导你们,如果我怎么都不讲,怎么引导?佛陀也是借由语言文字,但是他讲的语言文字,不是叫你随顺于贪嗔痴的,它是随顺于诸法胜义的,随顺于 所证悟开悟境界的 告诉你怎么去做的,这些闻思修都是随顺于这样子的,可以让你开悟的这些教法,都可以叫做方便的胜义谛。如果胜义谛只是界定在第二,或者是第一的话,那师父现在讲的这些诸法缘起,诸法空,三性 三无性,这些是属于什么呢 你说它是世俗的 ,对 ,但是它跟一般的世俗又不一样,它不是叫你去随顺一般世俗的五欲贪嗔痴,它是随顺于断五欲 离贪嗔痴的,然后随顺于涅槃的,这种叫做方便上的胜义谛


世俗谛


世俗谛:
'''2、 世俗谛:'''


a). vyavahāra 世俗共认
'''1). vyavahāra 世俗共认'''


世间语言的指涉
'''(1) 世间语言的指涉'''


世间所共同认知
'''(2) 世间所共同认知'''


世物和认识的生起因缘
'''(3) 世物和认识的生起因缘'''


b) saṁvṛti 遮盖
'''2) saṁvṛti 遮盖'''


世俗谛者,一切诸法无生性空,而众生颠倒故妄生执着,于世间为实
''' 世俗谛者,一切诸法无生性空,而众生颠倒故妄生执着,于世间为实 。'''


世俗谛有两个,两个梵文字的意思不大一样,一个叫做vyavahāra,一个叫做,saṁvṛti,vyavahāra是比较重在世俗的共认,世间共认有什么?世间语言,世间语言是大家共识,世俗的共识,世间语言是世俗的共识,方言这些等等,种种都是一种世俗的共认,大家说好了,如果今天来到这个佛学会大家说好了,这个不要叫桌子,也不要叫table,这个叫三角形,就变成我们的密语了,但是是我们这一群适用,其它不适用,这个就叫做世俗的共识,语言的指涉,世俗的共识,还有世间所共同认知的,那个就不是大家说好了,这是大家感官上所共同认识到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能说我们不要看这个样子,作为人只要是你的眼根眼识正常,看到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叫做世间所共同认知的。


 世 间事物和认识的生起的因缘,比如说 眼根,有境,这些识 这些东西会造成我 认识 生起,这些东西也都是世俗的,反正就是第一个 家共识的,第二个大家共同认知的,感官上认知的,这 切都是世俗 因为大家共同认知的有 一个 相对的真实,这个所以 做世俗谛,因为我们大家看到那个是红色的 你不能说没有,我看到的是黄色的,所以说世俗谛是相对里面,会有 一个 确实的真实,相对的而已,但是这就胜义谛来讲都是虚妄的
 世 俗谛 两个梵文字 们的 意思不 大一 ,一个叫 做vyavahāra ,一个 叫做saṁvṛti


问:地球围着太阳转 月亮围着地球转 ,都是世俗 谛?
1)vyavahāra是比较重在世俗的共认,世间共认有什么?世间语言,世间语言是大家共识,世俗的共识,世间语言是世俗的共识,方言这些种种都是一种世俗的共认。今天来到这个佛学会,大家说好了这个不要叫桌子,也不要叫table,这个叫三角形,就变成我们的密语了。但是是我们这一群适用,其它不适用,这个就叫做语言的指涉,世俗的共识。还有世间所共同认知的,那个就不是大家说好了 这是大家感官上所共同认识到的 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能说我们看的不是这个样子,作为人只要是你的眼根眼识正常,看到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叫做世间所共同认知的。世间事物和认识的生起的因缘,比如说有眼根,有境,这些识,这些东西会造成我们认识的生起,这些东西也 都是世俗 的。


  师父:全部 都是世俗 ,因为 这些东西 可能会改变,以前我上哲学课的时候,那 哲学老师很妙,他问说,你们 信地球是绕着太阳转 我说我目前相信,他说 什么, 说我目前所接受 到的 所有的资料跟资讯 还有所论证的全部都是这样子,他问我 ,你 有没有 可能有一天接受另外的说法 ,我 说有可能,为什么?更多 资料出现 时候,来推翻我之前的认识,那我可 接受的,你现在会觉得很莫名其妙,问题如果你活在五百年前,有人告诉你,我们地球 绕着太阳跑的,你 相信吗, 人这样讲你 定在那边笑 的, 所以说世俗都是 相对 形成 的,都是 缘起的作用上相对形成 的。
  反正就是第一个是'''大家共识的''',第二个大家感官上共同认知的,这一切 都是世俗,因为 大家共同认知的 个相 真实 这个所以叫做世俗谛。因 为我 们大家看 那个是红色 的, 你不能 有没有,我 看到 是黄色 。所 说世俗谛 相对里面 会有一 个确实 真实 ,相对的 而已 但是这就胜义谛来讲 都是 虚妄 的。


另外一个叫做saṁvṛti,saṁvṛti,它有遮蔽颠倒的意思,这里比较重在不单只是世俗的共认而已,它比较重在说我们凡夫的认知上起了颠倒,世俗的共认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惜我们一般的人众生凡夫有我执,都会对世俗的共认上起执着,认为就是这样,非得这样不可,所以有颠倒的意思在里面,有遮蔽的意思,遮蔽真实的道理,遮蔽真实的境相,这个也是世俗谛,也是世俗谛的一个意思。


  所以如果我们要分、要看的话 如果一个阿罗汉,这两个世俗谛里面 个他会不会有?有!第二个他会不会有?不会!所以一个阿罗汉或是证悟的人,他是存世俗的,你们讲的话他也知道,他做为人他跟我们的感官共识也是一样,只要不要用神通,跟我们的认知感官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桌子,看到人,看到狗,看到 什么 ,他也是一样看到这些,我们吃到是咸的,他也吃到是咸的,不会说我们吃的是咸的,他吃的是甜 的, 他没有那种颠倒的执着而已,所以 世俗谛 有这两个层面。
  问:地球围着太阳转 月亮围着地球转 ,一 些定义 什么的, 是世俗谛


  阿罗汉也 疼,但是不起忧悲苦恼 ,我 们一般碰到疼,碰到不顺利 会起忧悲苦恼,但是阿罗汉不会,疼就是疼,还是会疼 ,他 不是忍 会接受,不会起 执贪嗔痴 譬如 有人砍他一刀 他不会起愤恨 你给 记着 下一次 机会,换我捶你两拳 这样子 们其实只要我执就都会,只是隐显 ,有没有 很强烈 而已 但是真正 人是 不会 的, 他不是不 疼,他是会疼 ,只是因为没有忧悲苦恼 ,所以 他会疼,但 这种疼 程度不像我们那么重,还是会疼 的。
  师父:全部都是世俗谛,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 改变 以前 上哲学课 时候 那个哲学老师很妙 ,他 问说 你们相信地球 绕着太阳转的吗?我说 目前相信 为什么 说我 目前所接受到的所有的资料跟资讯 所论证的全部都是 这样子 。他问 有没有 可能有一天接受另外的说法?我说有可能。为什么?更多 资料出 的时候, 推翻我之前的认识 那我可以接受 。如果你活在五百年前,有 告诉你,我们地球 绕着太阳跑 的, 相信吗?有人这样讲你一定在那边笑 的,所以 说世俗都 缘起 作用上相对形成 的。


师父不是上次有说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在他的茅棚里面打坐,那是真茅棚跟现在的茅棚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他在住茅棚,然后一去看是别墅,古时候的茅棚真是茅棚,几根搭一搭草弄一弄就是遮风避雨而已,打坐,坐一坐一条蛇掉下来,经典上是真的这样说,你有没有被兔子撞到,这里不会被蛇咬到,但是有可能被兔子撞到,掉下来毒蛇一咬,他就知道自己差不多了,所以他就赶快叫外面的人进来,他很痛,开始痛,叫人进来,但是他有禅定的功夫又是证悟阿罗汉,他就请旁边的几个人跟他们讲说,我已经被毒蛇咬到了你不要让我死在里面,赶快把我抬出去,他为什么说不要死在里面,他说以后有人还可以来住,住的修行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证悟的圣人,有些人可能会怕,所以你赶快把我带出去,其中 另外一个 师兄弟就说 看你这个样子那么镇定 又没 恐惧的样子,你是真的被毒蛇咬到快死了吗,那个就跟他开示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缘起缘灭就是这个样子,你看我这个样子,我确实是被毒蛇咬到了,然后把他抬出去之后不久死掉了,然后舍利弗赶来他们就把这件事情跟他讲,舍利弗就赞叹那个阿罗汉说是真阿罗汉,是真的开悟的圣人,所以发生这种事情面不改色,但是他会痛的,他不是不会痛 的。
2) 另外一个, 叫做saṁvṛti,saṁvṛti 遮蔽、颠倒 意思


  解深解经 :
  这里比较重在不单只是世俗 共认而已,它比较重在 我们凡夫的认知上起了颠倒。世俗的共认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惜我们一般的人众生凡夫有我执,都会对世俗的共认上起执着,认为就是这样,非得这样不可,所以有颠倒的意思在里面,有遮蔽的意思,遮蔽真实的道理,遮蔽真实的境相,这个也是世俗谛的一个意思。


1、 二谛 分别
  所以如果我们要看的话,一个阿罗汉,这两个世俗谛里面,第一个他会不会有?有!第 个他会不会有?不会!所以一个阿罗汉或是证悟的人,他是纯世俗的,你们讲的话他也知道,他作为人他跟我们的感官共识也是一样,只要不要用神通,跟我们的认知感官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桌子,看到人,看到狗,看到什么,他也是一样看到这些。我们吃到是咸的,他也吃到是咸的,不会说我们吃的是咸的,他吃的是甜的,只是他没有那种颠倒的执着而已,所以世俗 有这两个层面。


  解深解经 :
  阿罗汉也会疼,但是不起忧悲苦恼,我们一般碰到不顺利 事,会起忧悲苦恼,但是阿罗汉不会。阿罗汉疼就是疼,还是会疼,他不是忍,就是会接受,不会起我执贪嗔痴,譬如 有人砍他一刀,他不会起愤恨说你给我记着,下一次有机会,换我捶你两拳这样子。我们只要有我执就都会,只是隐显,有没有很强烈的表现出来而已。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会的,他不是不会疼,他是会疼的,只是因为没有忧悲苦恼,所以他会疼,但是这种疼的程度不像我们那么重,还是会疼的。


1、 二谛分
  师父不是上次有说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在他的茅棚里面打坐,那是真茅棚跟现在的茅棚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他在住茅棚,然后一去看是 墅,古时候的茅棚真是茅棚,几根树枝搭一搭草弄一弄就是遮风避雨而已,打坐,坐一坐一条蛇掉下来,经典上是真的这样说。蛇掉下来毒蛇一咬,他就知道自己差不多了,因为开始越来越痛,他有禅定的功夫又是证悟阿罗汉,他就跟旁边的人讲说,我已经被毒蛇咬到了你不要让我死在里面,赶快把我抬出去。他为什么说不要死在里面,他说以后有人还可以来住,住的修行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证悟的圣人,有些人可能会怕,所以你赶快把我带出去。其中另外一个师兄弟就说,看你这个样子那么镇定,又没有恐惧的样子,你是真的被毒蛇咬到快死了吗?他就跟他开示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缘起缘灭,你看我这个样子,我确实是被毒蛇咬到了,然后把他抬出去之后不久死掉了。然后舍利弗赶来,他们就把这件事情跟他讲,舍利弗就赞叹那个阿罗汉说是真阿罗汉,是真的开悟的圣人,所以发生这种事情面不改色,但是他会痛的,他不是不会痛的。


a 胜义谛:


一切法离言法性
'''二)《解深密经》的解说:'''


诸佛之正觉


  一切法无
'''1、 谛分别'''


b 世俗
'''1) 胜义 :(1)是一切法,离言法性。'''


语言假施设: 依相立名想
'''(2)诸佛之正觉'''


目的: 为引导他人悟入离言
'''(3)一切 无二'''


  内容: 分一切法为有为&无法
'''2) 世俗谛'''


幻师幻化种种事物,愚者执为实,智者知为假
'''(1)语言假施设依相立名想'''


  刚刚不是《解深密经》讲的,刚刚师父依于很多佛教经论里面讲的,世俗谛胜义谛所归纳出来的,有两大类这样的说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看,《解深密经》里面怎么说,《解深密经》里面说第一个二谛分别,胜义谛是一切法离言法性,什么叫做一切法离言法性?就是诸法的共性共相,也就是说我们对诸法的共性共相的证悟,是离言,语言没办法区分的,是语言所没办法表达的,就是刚才讲的第一跟第二,是证 的境界,所以叫做一切法的离言法性,因为那个东西你很难去称呼,所以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还是以假名说,假名就是用涅槃,用空,用胜义谛,这里用一切法的 离言法性 ,来表达证悟的境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诸佛的正觉,佛所证悟到的诸法实相,就是胜义谛,再来一切法无二,什么是一切法无二,空,诸法的共相,无分无别,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就是在讲这个,诸法的空性,本然本性,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区别的,这个就是它讲得胜义谛,
'''目的: 为引导他人 离言法性'''


  它讲的世俗谛呢,语言假施设,刚刚 讲世俗谛是语言的施设,这个施设是什么意思,假是什么意思?假就是相对而已,暂时用而已,施设就是大家共识的,我们把它这样设定,这个就是世俗谛,语言的假施设,后面 什么讲说依相立名想,语言假施设是不是有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大家共识说,以后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然后大家以后就这样子用,先看到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大家我们一起说这个东西,以后你不要一直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我怎么知道你讲什么,好,我们把这个东西以后叫做桌子,以后讲桌子就是指这个,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内容: 分一切法为 有为&无法'''


 这里还没有提到遍计性,这里 只是讲, 刚刚讲第一个世俗,大家的共识跟共认 所以你看《解深密经》讲的,还是符合前面二个世俗的定义,第一个世俗是语言,大家的共识跟共认。
'''(2)喻: 幻师幻化种种事物,愚者执为实,智者知为假'''
 
 
刚刚(讲的内容)不是《解深密经》讲的,是师父依于很多佛教经论里面讲的,世俗谛、胜义谛所归纳出来的有两大类这样的说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看,《解深密经》里面怎么说?《解深密经》里面:
 
'''1、二谛分别'''
 
'''(1)胜义谛是一切法离言法性。'''
 
什么叫做一切法离言法性?就是诸法的共性共相。也就是说我们对诸法的共性共相的证悟,是离言,是语言所没办法表达的,就是刚才讲的第一跟第二,是证悟的境界,所以叫做一切法的离言法性。因为那个东西你很难去称呼,所以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假名就是用「涅槃,空,胜义谛」,这里用一切法的离言法性来表达证悟的境界。
 
'''(2)胜义谛诸佛之正觉'''。
 
佛所证悟到的诸法实相,就是胜义谛。
 
(3''')一切法无二。'''
 
什么是一切法无二?空,诸法的共相,无分无别,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就是在讲这个。诸法的空性,本然本性,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区别的,这个就是它讲得胜义谛。
 
'''2)世俗谛'''
 
'''(1)语言假施设'''。
 
刚刚有讲世俗谛是语言的施设,这个施设是什么意思?假是什么意思?假就是相对暂时用而已。施设就是大家共识的,我们把它这样设定,这个就是世俗谛,语言的假施设。后面为什么讲说依相立名想?语言假施设是不是有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大家共识说,以后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然后大家以后就这样子用。或是先看到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大家我们一起说这个东西,以后你不要一直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我怎么知道你讲什么,我们把这个东西以后叫做桌子,以后讲桌子就是指这个,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问:这是不是就是遍计所执性?) 这里还没有提到遍计性,这里刚刚讲第一个世俗,大家的共识跟共认 所以你看《解深密经》讲的,还是符合前面二个世俗的定义,第一个世俗是语言,大家的共识跟共认。


 问:师父,这是名想,还是名相?想,有心字的?
 问:师父,这是名想,还是名相?想,有心字的?


 师父:它指的是内心的认知 ,这是很有趣的 ,当我们共认把这个叫做桌子的时候,我讲桌子的时候,你内心会显现出什么,就是那个东西,不会出现一台车,就是出现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师父:它指的是内心的认知,当我们共认把这个叫做桌子的时候,我讲桌子的时候,你内心会显现出什么,就是那个东西,不会出现一台车,就是出现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这个很有趣,上次讲《金刚经》我也讲过,《金刚经》里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它的梵文字如果真的要翻的话,应该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相是那个想,因为我们一提到什么,你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这样概念出来,概念久了之后会形成一种僵化 它告诉我们这种概念,其实只是暂时存在的概念,是由语言施设然后大家这样子叫,一叫你就出现这种概念 所以世俗是语言指涉的范围里面 胜义是 离语言,叫做 离言法性,是语言以外的东西,世俗是语言内指涉的概念的东西。
 这个很有趣,上次讲《金刚经》我也讲过,《金刚经》里面讲,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其实它的梵文字如果真的要翻的话,应该是无 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 」。 相是那个想,因为我们一提到什么,你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这样概念出来,概念久了之后会形成一种僵化 它告诉我们这种概念,其实只是暂时存在的概念,是由语言施设然后大家这样子叫,一叫你就出现这种概念 所以世俗是语言指涉的范围里面 胜义是离言法性,是语言以外的东西,世俗是语言内指涉的概念的东西。


 问:另外一方面用这个想,也表明了对同一个事物,个人心中所出现的东西也有可能不同。。。?
 问:另外一方面用这个想,也表明了对同一个事物,个人心中所出现的东西也有可能不同。。。?


 师父:有可能会有不同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历有可能想像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赋予的某些概念有些简单有些深,大人跟小孩可能概念有点不大一样,同样一个名词可能不同的人,对这个名词所赋予的的意义可能不同,概念上会有些不一样,师父很久以前曾经讲过说,这是一个杯子,当我讲:你拿我买的那个杯子过来,一般人觉得就是那个杯子,但是如果跟师父历经千辛万苦,去买到那个杯子回来的人,我讲的那个杯子,他认知里面意义跟深层度就不一样,他知道特指的就是这个杯子,这个当然就是比较更深一层,同样是讲一个语言,小孩子认知到的,跟历经过人生变化的大人概念不大一样,但是大方向,桌子就是桌子,它不会把它当成椅子,但是小孩有可能,你叫他拿桌子它可能去搬一张椅子过来,很小的小孩它对名相的认知,语言认知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
 师父:有可能会有不同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历有可能想像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赋予的某些概念有些简单有些深,大人跟小孩可能概念有点不大一样,同样一个名词可能不同的人,对这个名词所赋予的的意义可能不同,概念上会有些不一样,师父很久以前曾经讲过说,这是一个杯子,当我讲:你拿我买的那个杯子过来,一般人觉得就是那个杯子,但是如果跟师父历经千辛万苦,去买到那个杯子回来的人,我讲的那个杯子,他认知里面意义跟深层度就不一样,他知道特指的就是这个杯子,这个当然就是比较更深一层,同样是讲一个语言,小孩子认知到的,跟历经过人生变化的大人概念不大一样,但是大方向,桌子就是桌子,它不会把它当成椅子,但是小孩有可能,你叫他拿桌子它可能去搬一张椅子过来,很小的小孩它对名相的认知,语言认知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