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3,081字节 、​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无编辑摘要
标签已被回退 可视化编辑
第127行: 第127行:
'''2)世俗谛'''
'''2)世俗谛'''


''' (1) 语言假施设'''。
'''语言假施设'''。


 刚刚有讲世俗谛是语言的施设,这个施设是什么意思?假是什么意思?假就是相对暂时用而已。施设就是大家共识的,我们把它这样设定,这个就是世俗谛,语言的假施设。后面为什么讲说依相立名想?语言假施设是不是有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大家共识说,以后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然后大家以后就这样子用。或是先看到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大家我们一起说这个东西,以后你不要一直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我怎么知道你讲什么,我们把这个东西以后叫做桌子,以后讲桌子就是指这个,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刚刚有讲世俗谛是语言的施设,这个施设是什么意思?假是什么意思?假就是相对暂时用而已。施设就是大家共识的,我们把它这样设定,这个就是世俗谛,语言的假施设。后面为什么讲说依相立名想?语言假施设是不是有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大家共识说,以后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然后大家以后就这样子用。或是先看到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大家我们一起说这个东西,以后你不要一直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我怎么知道你讲什么,我们把这个东西以后叫做桌子,以后讲桌子就是指这个,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第141行: 第141行:
 问:另外一方面用这个想,也表明了对同一个事物,个人心中所出现的东西也有可能不同。。。?
 问:另外一方面用这个想,也表明了对同一个事物,个人心中所出现的东西也有可能不同。。。?


师父:有可能会有不同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历有可能想像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赋予的某些概念有些简单有些深,大人跟小孩可能概念有点不大一样,(问:同样一个名词可能不同的人,对这个名词所赋予的的意义可能不同。)概念上会有些不一样,师父很久以前曾经讲过说,这是一个杯子,当我讲:你拿我买的那个杯子过来,一般人觉得就是那个杯子。但是如果跟师父历经千辛万苦,去买到那个杯子回来的人,我讲的那个杯子,他的认知里面意义跟深层度就不一样,他知道特指的就是这个杯子。这个当然就是更深一层,同样是讲一个语言,小孩子认知到的,跟历经过人生变化的大人概念不大一样。但是大方向,桌子就是桌子,它不会把它当成椅子,但是小孩有可能,你叫他拿桌子它可能去搬一张椅子过来,很小的小孩它对名相、语言认知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


为什么这里的世俗谛比较重在语言的施设?


师父:有可能会有不同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历有可能想像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赋予的某些概念有些简单有些深,大人跟小孩可能概念有点不大一样,同样一个名词可能不同 人,对这个名词所赋予的的意义可能不同,概念上会有些不一样,师父很久以前曾经讲过说,这是一个杯子,当我讲 你拿我买的那个杯子过来,一般人觉得就 那个杯子,但是如果跟师父历经千辛万苦,去买到那个杯子回来的 ,我讲的那个杯子,他认知里面意义跟深层度就不一样,他知道特指的就是这个杯子,这个当然就是比较更深一层,同样是讲一个语言,小孩子认知到的,跟历经过人生变化的大人概念不大一样,但是大方向,桌子就是桌子,它不会把它当成椅子,但是小孩有可能,你叫他拿桌子它可能去搬一张椅子过来,很小的小孩它对名相的认知,语 认知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
'''目 的:是 为了引导它 悟入离 法性 '''


为什么这里的世俗谛比较重在语言的施设?因为目的它是讲说,是为了引导它人悟入离言法性, 内容分一切法为 ,有为,无为,所以在《解深密经》把诸法分有为跟无为,有为就是因缘和合的,有生住异灭的,无为就是非因缘和合的,没有生住异灭的,简单的讲,《俱舍论》有没有讲 有为 、无为 法,《俱舍论》里面有哪三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个无为,唯识里面谈六个无为,以后有机会会再谈,你只要记住有为就是有生住异灭,无为就是没有生住异灭,但是分有为无为是依什么来分的?依胜义谛还是依世俗谛来分的,依世俗谛来分的,如果依胜义谛能不能这样分,没得分,因为它不是讲一切法无二吗,那你还要分,胜义的还要分什么,所以分为有为无为是世俗的方便区分,是为了引导大家来修行,也就是师父刚刚讲的随顺胜义
''' 内容 分一切法为有为、无为。'''


  喻幻师幻化种种事物 愚者执为实 ,智者知 智者知 假这个 表示胜义 幻化幻 为种 种事物是一种世俗 愚者执 实更是一种执着 的,智者知 就是 表示说 圣人所了解证悟的境界,所以这里它 用一个喻,幻师幻化 一种喻, 表名 世俗 胜义 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缘起的种种 是一 种现象,在变化当中 ,我们 探讨的是缘起背后的真实,去证悟到这个真实,实相到底是 什么, 而不 在缘起各种现象上去执着,这个叫做第一个二谛 的分 《解深密经》二谛 分别
  所以在《解深密经》把诸法分有为跟无为 ,有为 就是因缘和合的 有生住异灭的;无 非因缘和合的,没有生住异灭的。简单的讲 《俱舍论》有没有讲有 法、无为法?《俱舍论》里面有哪三 无为法:虚空无为 择灭无 为, 非择灭无为。唯识里 谈六个无为。你只要记住有 为就是 有生住异灭 无为 是没有生住异灭。但是分有为、无为是依什么来分 ?依是胜义谛还是依世俗谛 分的?依 世俗 谛来分的,如果依 胜义 谛能不能这样分?没得分 因为它不 切法无二吗?那胜义 什么 ?所以分有为、无为 ,是 世俗 方便区 分, 是为了引导大家来修行,也就是师父刚刚讲 随顺胜义


什么是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喻 幻师幻化种种事物,愚者执为实有,智者知为假。'''


师父:就 叫你好好去观察 ,就是 告诉你 现象上很多东西 ,它就 幻师 ,变魔术 样的东西 真实 ,但 愚者 般把它 是真实, 所以它叫你说要好好 观察 那一些都 不是 真实 的。
'''智者知为假,'''这个是表示胜义,'''幻化幻为种种事物 一种世俗''' '''愚者执为实'''更是一种执着。后面的智者知为假 就是 表示 说, 圣人所了解证悟的境界,所以这里 它就 幻师 幻化的 种喻 来表名世俗跟胜义到底 怎么回事。所以缘起 种种 是一 种现象,在变化 中的。我们要探讨的 缘起背后的 真实,去 证悟到这个真实、实相到底是什么 不是 在缘起各种现象上去执着。这个《解深密经》二谛 分别


2、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


2、 胜义谛 超越 切寻
  问:《解深密经》讲 胜义谛 时有 句话:彼于后时应更观察,是什么意


  胜义谛 寻思相
  师父:就是叫你好好去观察,就是告诉你说现象上很多东西,它就像幻师变魔术一样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但是愚者一般把它当成是真实,所以它叫你说要好好去观察,那一些都不是真实的。


圣所证 1、 异生所证知


无相所行 2、 有相境界


不可言说 3 、 言说境界
'''3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


绝诸表示 4、表示境界
'''胜义谛              寻思相'''


  绝诤论 5、诤论境界
'''1、圣所证         1、 异生所证知'''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 ,什么叫寻思相, 以我说要学唯识一定要学具舍,寻思是什么,你们在读《俱舍论》, 没有学过寻跟伺?寻是粗的分辨思考,伺是细的分辨思考,思和伺是一样,寻伺 ,寻思相,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总之一句话:就是胜义谛不是我们思考寻找范围里面的,是超越我们思考的东西,胜义谛是圣所证,什么叫圣所证?刚才讲过圣人的证悟境界;哪一种才叫做圣人?你们一定要了解哪一种才叫做圣人,至少初果才叫圣人,佛教圣人是不能乱叫的,初果断我执,三结,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简单的讲,你讲的边见那个五利使都算,《俱舍论》分得更复杂,但是《阿含经》讲的就是三结,我在星期天的《成佛之道》都会讲,你讲的身见边见邪见这些都是,这些是分得更细一点,所以至少是断三结才能够叫做圣人,菩萨入初地也是照样断三结,所以就断烦恼来讲,初地跟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一模一样,但是就长期修练来的神通功德慈悲,那当然是不一样,就断烦恼来讲,七地菩萨跟阿罗汉一样,七地菩萨才断所有的见思惑,跟阿罗汉 境界 是一样的,我说就断烦恼来讲,但是他的神通无时以来修的功德,那当然是不能比的。
'''2、无 相所 行       2、  有相境界'''


  寻思相是异生所证知的,什么叫异生?你们猜猜看这里的异生是指什么?非圣人的,其它的六道众生。那为什么叫异生?这个其实我在《俱舍论》也讲过,不过没关系,师父当老师有一个好处,因为我做太久的学生,出家前的不要算,出家后做了二十年的学生,所以我很清楚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所以老师问,学生答不出来是正常,如果我讲过很多东西不记得,正常的,所以我问很多东西,如果你们上过很久了,然后一副很茫然的样子我也不会生气,因为我当学生当太久了,我很清楚,我常常是这个样子,异生,有没有听过一个叫做异熟,异熟所生,就是业报所生,由烦恼造业所生的叫做异生,断了烦恼那些就不叫做异生,为什么它叫异生,因为有一种叫做异熟果。
'''3、不可言说       3、 言说境界'''


我在《俱舍论》不是说有三种,它跟种子也有关系,有些造了重业也成为种子,种子会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就是过去种的业报,它不会马上种马上现行,不可能!所以会有一段时间,这个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因为你种的是善恶因,你造的是善恶的业,但是你的果报不是善恶,有记得师父上次讲过吗?果报没有善恶,果报是中性的,不然会不得了,有人生下来就是恶人,没有这种东西,果报体是中性的,但是果报体有可爱非可爱,可乐非可乐,所以师父上次有讲过,就《《俱舍论》》来讲,比较精确的定义叫做善有可乐之报,恶有不可乐之报,外面一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也不用去跟它辩,但是我们要知道就佛教来讲,这个报体是没有善恶的,那个叫做异类而熟。
'''4、绝诸表示       4、表示境界'''


还有叫做变异而熟,什么叫做变异而熟?就是种子种下去之后,它不是停止在那边,它一直在成长转换当中,“异熟”它特别指的就是说,我们由烦恼造业然后会润生,变成三界的有漏之报体,所以叫做异熟,特别指业报而讲。“异生”就是由异熟所产生的报体,所以异生指的都是六道的凡夫,因为只有凡夫才有烦恼造业受报,到了七地菩萨或是阿罗汉,才可以真正舍异生性,什么意思?烦恼全部断净了,没办法再润业。所以阿罗汉不会再来受生了,七地菩萨也不会再来受生了,不会再来烦恼跟业受生了,七地菩萨以后用什么来受生?用愿力,简单的讲,愿力跟习气。所以阿罗汉或七地舍异生性,所以异生是指凡夫的意思,所以寻思是异生所证知的,寻思是我们的境界,胜义谛是圣人的 境界
'''5、绝诤论        5、诤论 境界'''


 还有无相所行,有相境界 胜义谛是无相所行,因为证悟到的境界,你不能说这个是般若,那个是所证悟到的,虽然语言讲说是空性是什么, 但是你真正证悟的话是离开那种行相 的,就是对象 的,不可以去分辨对象到底是什么 证悟的境界你不能说它的对象是有是没有,还是它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没办法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我们在引导你修行的时候,会告诉你,所证悟的对象就是空性或叫做空相,就是无我性或是无我相就是无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可以用语言这样子的表达 但是真正证悟的刹那当下,真正开悟,你是不能用语言去这样描述的。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什么叫寻思相?所以我说要学唯识一定要学具舍。寻思是什么,你们在读《俱舍论》,有没有学过寻跟伺?寻是粗的分辨思考,伺是细的分辨思考,思和伺是一样,寻伺相,寻思相。这里就是告诉我们一句话:胜义谛不是我们思考寻找范围里面的,是超越我们思考的东西,胜义谛是圣所证。什么叫圣所证?刚才讲过圣人的证悟境界。哪一种才叫做圣人?你们一定要了解哪一种才叫做圣人,至少初果才叫圣人。佛教圣人是不能乱叫的,初果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简单的讲,边见那个五利使都算,《俱舍论》分得更复杂,但是《阿含经》讲的就是断三结。我在星期天的《成佛之道》都会讲,你讲的身见、边见、邪见这些都是(见惑),这些是分得更细一点,所以至少是断三结才能够叫做圣人。菩萨入初地也是照样断三结,所以就断烦恼来讲,初地跟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一模一样。但是就长期修练来的神通功德慈悲,那当然是不一样。就断烦恼来讲,七地菩萨跟阿罗汉一样,七地菩萨才断所有的见思二惑,跟阿罗汉境界是一样的,我说就断烦恼来讲,但是他的神通以及无始以来修的功德,那当然是不能比的。
 
寻思相是异生所证知的,什么叫异生?非圣人的,其他的六道众生。那为什么叫异生?有没有听过一个叫做异熟,异熟所生,就是业报所生,由烦恼造业所生的叫做异生,断了烦恼那些就不叫做异生,为什么它叫异生?因为有一种叫做异熟果。
 
我在《俱舍论》不是说有三种异熟生?有些造了重业也成为种子,种子会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就是过去种的业报,它不会马上种马上现行,不可能!所以会有一段时间,这个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因为你种的是善恶因,你造的是善恶的业,但是你的果报不是善恶。有记得师父上次讲过吗?果报没有善恶,果报是中性的,不然会不得了,有人生下来就是恶人,没有这回事,果报体是中性的。但是果报体有可爱、非可爱,可乐、非可乐。所以师父上次有讲过,就《俱舍论》比较精确的定义叫做善有可乐之报,恶有不可乐之报,外面一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也不用去跟它辩,但是我们要知道就佛教来讲,这个报体是没有善恶的,那个叫做异类而熟。 还有 叫做变异而熟,什么叫做变异而熟?就是种子种下去之后,它不是停止在那边,它一直在成长转换当中。
 
“异熟”,它特别指的就是说,我们由烦恼造业然后会润生,变成三界的有漏之报体,所以叫做异熟,特别指业报而讲。'''“异生”就是由异熟所产生的报体''',所以异生指的都是六道的凡夫,因为只有凡夫才有烦恼造业受报,到了'''七地菩萨或是阿罗汉,才可以真正舍异生性'''。什么意思?烦恼全部断净了,没办法再润业。所以阿罗汉不会再来受生了,七地菩萨也不会再来受生了,不会再有烦恼跟业受生了。七地菩萨以后用什么来受生?简单的讲,凭愿力跟习气。所以阿罗汉或七地舍异生性,异生是指凡夫的意思。
 
1、所以'''寻思是异生所证知的,寻思是我们的境界''','''胜义谛是圣人的境界'''。
 
2、''' 无相所行,有相境界'''。
 
胜义谛是无相所行,因为证悟到的境界,你不能说这个是般若,那个是所证悟到的,虽然语言讲说是空性是什么, 但是你真正证悟的话是离开那种行相的,不可以去分辨对象到底是什么 证悟的境界你不能说它的对象是有 是没有,还是它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没办法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的 但是我们在引导你修行的时候,会告诉你,所证悟的对象就是空性或叫做空相,就是无我性或是无我相就是无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可以用语言这样子的表达 但是真正证悟的刹那当下,真正开悟,你是不能用语言去这样描述的。


 问:无相所行的所行是什么意思?
 问:无相所行的所行是什么意思?


 师父:心缘叫所行,一般我们的心都有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是心所行相,现在它就是说:胜义谛是无相的,勉强讲叫做无相所行,实际上,无相你还是必须要用语言表达,不然我不讲,你怎么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师父:心缘叫所行,一般我们的心都有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是心所行相,现在它就是说:胜义谛是无相的,勉强讲叫做无相所行,实际上, (虽然) 无相你还是必须要用语言表达,不然我不讲,你怎么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问:《金刚经》 ,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无一众生可灭度?
 问: 无相所行,是否可以套用 《金刚经》 一句话 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无一众生可灭度


 师父: 可以这样子讲, 无一众生可灭度,是没错,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
 师父:无一众生可灭度,是没错,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 。他证悟的是一种超越,是无相的。所以一般讲行相,是指心所行之相,心的对象就叫做行相,那个行是心行的意思。寻思相是有相的境界,什么叫有相的境界?可以思考的,可以看的,可以摸的,可以触的


它证悟的是一种超越,是无相的,所以一般讲行相是:心所行之相,心的对象就叫做行相,那个行是心行的意思,寻思相是有相的境界,什么叫有相的境界?可以思考的,可以看的,可以摸的,可以触的。可以思考的,是有相的境界。 胜义谛是不可言说,寻思相是言说 的境界,胜义谛是绝诸表示,寻思相是表示的境界,为什么这里除了语言以外,还特别用表示,因为表示可以是身体的,语言是口的,表示可以是身体的,有人说我没讲啊,但是人家问说,那个谁跑去哪里,我去躲起来有人来找我要债,你不要跟它说,我躲在厕所里面,好,我不会讲,绝对不会讲,人家来了说:你有没有看到某某人?我不知道啊,语言上讲不知道,但是它身体上可以有动作。所以表示,表示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示,禅宗很多时候不用语言,但是有时候用动作,禅宗有没有很多时候用动作,动作可多了,师父踢你一脚开悟了,把你的手砍了,开悟了,不讲话,很多这种类似的故事,这种不管语言还是动作还是什么,其实禅宗很多时候,就是要表达那种无相 的境界。
'''3、 胜义谛是不可言说,寻思相是言说的境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法师在讲经,禅宗很多故事跟他的应用你不能乱用的,人家有那种境界用,其他人不可以乱用的。他讲一讲就想吐痰,我们讲经的时候后面都有一个佛像,他往后一吐把痰吐在佛像上面,然后纠察师,纠察师就是一般不管在打坐或者是,讲具体一点就是说维持秩序的,寺院里面的警察就对了,就跑来跟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做呢,你这样大不敬。那禅师怎么讲,禅师说:那你要叫我吐哪里?他说:你垃圾桶,哪里都可以吐啊;然后他说:虚空无非法身相。你知道他讲什么吗?虚空无非法身相,无跟非两个综合起来,虚空等于法身相,不是说法身遍一切吗,刚刚不是说 胜义谛 无二无别吗,那你吐哪里还不 都一样 都吐到法身。你知道他要表达的意 思是 什么?他 达胜义谛,他不是在讲世俗谛,他在表达胜义谛
'''4、 胜义谛是 绝诸表示 是表 示的境界 '''


  禅宗很多用法不是一般人可 了解 你没有讲穿,你不知道,有时候跟你讲了,你也不知道,我说不能乱 用, 胜义如果弄不好就 下流,真 是这样子 所以禅宗东西不能乱用的,祖师 他的用意 也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他这样子用 ,我 也这样子用,当然 行!寺院纠察师 表达的是世俗谛,法师要表达的是胜义谛,可以这样子讲,但是 我说 要表达胜义的方法是非常特殊的, 能拿来随便乱用,随便乱用就 破世俗 所以不能用胜义 破世俗,世俗是引导 们往胜义的 但很多 人不 明白的时候 常常会在胜义谛 空、讲无相,谈的天花乱坠,结果落到世俗上他连戒都 耍嘴皮子,叫做口头禅 。所以 我说他是很特殊 方法 我说是非常特殊的,是 能随便乱 别人就不能,他可以那样做,我可不能这样子做。 有时候 同一个师父对弟子不同情况,他也不乱 ,我乱吐你也不知道我在干嘛,所以 禅宗的 东西不能乱用 他有他 徒中间的 些默契 这种默契只有我们之间才知道 我们生活上 常常人跟人之间会有一些默契 但是 些默契是别人不知道 长期相处以来 师徒也 这个样子
  为什么这里除了语言 还特别 '''表示'''?因为表示语言是口的 表示可 以是 身体 的。 比如 人来找我要债 我躲在厕所里面 ,我 跟你说 不要 跟他说。 我说 我绝对 不会 人家 了问 你有没有看到某某 ?我 知道啊 语言上 讲不 知道 身体上可以有动作 。所以 表示可以有各式各样 表示 禅宗很多时候 不用 语言 但是 有时候用 动作。 禅宗的 动作可多了 ,师 父踢你 脚开悟了 把你的手砍了 开悟了 不讲话 很多 种类似 故事。 种不管是语言还 动作还是什么,其实禅宗很多时候 要表达那种无相的境界


  以前我 我们教授 因为我们 个老教授还不错 知道我们是学生,又是出家 人, 没钱 所以常常请我们去世俗餐馆吃饭,吃久了之后 ,我们 就开玩笑就说:那个是他家的厨房。所以他每次要 吃饭 的时候 ,我们就会问说:到你家的厨房吗?他就说:是。 有一 次从台湾来了几 访问学者 我们 说: 要请 几位学者去哪里吃饭 家的厨房吗?他说:是。用英文,台湾来的英文不错,但是忽然 这样 子他也搞 清楚,吃饭吃到一半跟我 说:你 们今天不是说 家厨房吗?我们笑笑 说, 我们 的厨房就是这里 餐厅 么, 你们在生活上 信常常会有 有时候先生喜欢三五个好友出去喝酒,但 怕老婆知道,就用 些暗语,默契的暗语,开会、修电脑。这些东西就 是说 ,你不讲 人也不知道在干嘛,有默契的人 ,你 一提他就知道了。所以我说这种东西 能乱借、乱用,就是这样,禅宗很多师徒相传也 是一 种默契这个 因为师父 知道 徒弟在 什么 状况下可以教化,什么东西 能用,什么东西能用,但 师父可不能这样乱用,所以我喜欢教的是印度的这一套,把这些东西 清楚讲明白 然后次第的往上走,你看《解深密经》它到最后也是讲次第的,它讲 胜义谛 讲什么,它讲三性三无性也是讲得清清楚楚的
  禅宗很多故事 他的应用你不能乱用的 人家有 种境界用 其他 不可以乱用的。禅宗有一个故事说 有一个法师在讲经 讲一讲就想吐痰 ,我们讲 的时候 后面都 有一个 佛像 他往后一吐把痰吐在佛像上面。然后纠察师 跑来跟他 说: 你怎么可以 样子做呢 ,你这样 敬。那禅师怎么讲?禅师 说: 你要 叫我吐哪里? 他说 :垃圾桶 哪里都可以吐啊。然后他 说, 虚空无非法身相 你知道他讲什 吗?虚空无非法身相 无跟非两个综合起来 虚空等于法身 相, 说法身遍 切处吗?刚刚不 是说 胜义谛无二无 吐哪里还 不是 一样, 都吐到法身了。你 知道 他要表达的意思是 什么 ?他 不是 世俗谛 他在表达 胜义谛。


  问:对初学者来 禅宗的 公案 没有帮助?
  禅宗很多用法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他没有讲穿,你也不知道,有时候跟你 了,你也不知道。所以我说不能乱用,胜义如果弄不好就是下流,真的是这样子。所以 禅宗 东西不能乱用 ,祖师 他的用意,也不是你(一般人)随随便便可以用,你说他这样子用,我也这样子用,当然不行!寺院纠察师要表达的是世俗谛,法师要表达的是胜义谛,可以这样子讲,但是我说要表达胜义的方法是非常特殊的,不能拿来随便乱用,随便乱用就会破世俗,所以不能用胜义来破世俗。


  师父:因为有 摄影 ,我也不 这样子 但是 我的 看法:没什么帮助 初学者去看六祖坛经 老实说 看法 意义不大 而且很危险 根机不够 好药 有时候用的不 恰当 就是 毒药 根机 乱用 很危险
  世俗谛是引导我们往胜义谛的,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时候,常常会 胜义谛讲空、讲无相,谈的天花乱坠,结果落到世俗上他连戒都不持,只是耍嘴皮子 叫做口头禅。所以 说他是非常特殊的方法,是不能随便乱用的, 许他可以那样做,我可 这样子 做。有时候同一个师父对弟子不同情况,他也不乱用 ,我 乱吐你也不知道我在干嘛。所以禅宗的东西不能乱用,他有他师徒中间 一些默契 这种默契只有他们之间才知道。如同我们生活上 常常人跟人之间会有一些默契 但是这些默契是别人不知道 的, 这个是长期相处以来 师徒也是这个样子。你们在生活上 我相信常常会有这种状况 ,有时候 先生喜欢三五个好友出去喝酒,但是怕老婆知道,就 一些默契 暗语,出去开会、修电脑。所以我说这种东西 能乱借、乱用, 就是 这样 禅宗很多师徒相传也是一种默契这个样子,因为师父知道徒弟在什么状况下可 教化,什么东西 能用,什么东西能用。但是师父可不能这样 乱用 ,所以我喜欢教的是印度的这一套,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然后次第的往上走。你看《解深密经》它到最后也是讲次第的,它讲胜义谛讲什么,它讲三性三无性也是讲得清清楚楚的


 问: 野狐 是什么意思
 问: 对初学者来讲读 宗的公案有没有帮助


 师父: 野狐禅 一个故事 等一下再告诉你 ,不 然弄下去要 讲禅宗 野狐禅 是一个 故事等一下私底下跟你 讲。
 师父: 因为有在摄影,我也不敢这样子讲,但 我的看法:没什么帮助,初学者去看六祖坛经,老实说,我的看法,意义不大,而且很危险,根机不够 好药有时候用的不恰当就是毒药 所以根机 够乱用很危险。我刚才 的是纯粹我自己的意见,因为 禅宗 是上上根机学的,这个是惠能大师讲的,不是我讲的。他确实是讲那是上上根机所学的 不是一般人所学的。我们还 老实 点,这 好好的学,这个也不是差,这个在次第 得更清楚


我刚才讲的是纯粹我自己的意见,因为禅宗是上上根机学的,这个是惠能大师讲的,不是我讲的,它确实是讲:那是上上根机所学的,不是一般人所学的 我们还 老实一点,这个好好 学,这个也不是差,知道吗,这个只是次第讲得清楚而已
'''4、绝诸表示,5、绝诸争论 寻思相 争论 境界 '''


  绝诸表示,绝诸争论,寻思相是争论的境界, 所以有时候你们会想说,佛教里面到底辩不辩论 ,你不要想说不要去辩那个,好好修行,错!印度很喜欢辩论,印度当一个论师 的主要条件,必须要找人辩论 所以玄奘大师去印度辩不辩?无遮大辩,不但辩,还无遮 大辩 ,什么叫无遮大辩? 谁都可以来, 外道什么谁都可以来,像打擂台,他 台主, 上去磨拳擦掌坐好,来,三天 我立了一个 ,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三天, 各行各业全部都可以来辩论,就是这样三天没有人敢上台。
 所以有时候你们会想说,佛教里面到底辩不辩论 辩,你不要想说不要去辩那个,好好修行,错!印度很喜欢辩论,印度当一个论师 的主要条件,必须要找人辩论 所以玄奘大师去印度辩不辩?无遮大辩,不但辩,还无遮,什么叫无遮大辩?外道什么谁都可以来,像打擂台,他 台主,我立了一个 论点。 各行各业全部都可以来辩论,就是这样三天没有人敢上台。


 问:辩论的话,落到这一边(寻思相),那是不是说明那个论师没有掌握胜义谛?
 问:辩论的话,落到这一边(寻思相),那是不是说明那个论师没有掌握胜义谛?


 师父: 个有一点点
 师父:'''寻思争论是境界,胜义谛是非争论境界'''。师父刚才讲说印度很重视辩论,辩论在某一 意义下 有一点 像争论,当然不完全是,但是你要那么区分那是另外。但是现在重 是,如果是辩论或者是争论,那是不是等于这些论师没有掌握到胜义谛,是不是就是这样子,你这样子问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看法?


 我 们休息 下再回来 继续回 来, 看大家都谈 蛮快乐高兴 的,不用 下礼拜二十一号就potluck 尽兴 大家聊一聊谈一谈 互相交流 好事情
  刚才 其实有提到 个东西 用刚才师父提到的东西, 稍微替做一个解答 因为GT讲 已经是重点,没错。借语言文字随顺胜义,这个是要表达清楚的东西,那种情况下就不叫争论。刚才师父不是讲过,胜义谛还包括三个,第一个是般若所行的对象,第二个是智证的融合,第三个是随顺胜义,随顺胜义包括闻思修。刚才又讲说,虽然是随顺胜义,但是它还是世俗 的, 刚才 是说,那佛为什么要这样子区分呢?其实他是要 语言文字来教导我们 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是胜义,但是只要语言文字是随顺胜义的 那就是佛的教法。我 现在的辩论就是在于这样子才辩论,所 辩论 目的是随顺胜义,但是它虽然是随顺胜义 它不就 等于胜义


 寻思争论 是境界 胜义谛是非 争论境界。 问题 师父刚才讲说印度很重视辩论,辩论在某一个意义下有一点像争论 ,当然 不完全是 ,但是 你要那么区 另外 ,但是 现在重点是 如果 辩论或者 是争论, 等于这些论师没有掌握到胜义谛 ,是 这样子 ,你 这样子问的 们有没有 什么 看法
  这里的 寻思 ,包括所有的世俗语言都算,包括所有的 争论 都算 包括玄奘大师和其它外道 争论 都算,这都是寻思 境界。 我们一般 散心都 寻思境界 这里 当然 指的寻思跟胜义的区分 ,但是 争论境界里面有一部 分是 随顺胜义的 ,但是 它不等于胜义 所以它还 寻思还 是争论 境界里面。经论是随顺胜义 用语言文字表达的 它还 寻思相,但 那个 随顺胜义的寻思相 因为它不写给 那我们去 学什么?


  刚才我其实有提到 一个 东西 你们用刚才师父提到 东西 来稍微替Ray做 一个 解答,因为GT 得已经是重点 没错。借语言文字随顺胜义,这个是要表达清楚的东西,那种情况下就不叫争 ,刚才师父 不是 讲过胜义谛还包括什么 刚才之前不是讲过胜义谛 包括三 个, 个是般若所行 对象 第二 是智证 融合 第三个 随顺胜义,随顺胜义包括闻思修,刚才又讲说,虽然 随顺胜义,但是它还是世俗 的, 刚才 不是 那佛为什么要 这样子 区分呢 其实他 要用语言文字来教导我们 虽然语言文字本身 不是 胜义 但是只要语言文字是随顺胜义 的,那 教法 我们现在的辩论就是在于这样子才辩论, 所以 辩论的目的是随顺胜义,但是 虽然 随顺胜义 它不 是等于胜义
  印度不管是外道还是佛教,他当 一个 论师 绝对要辩论 的, 因为他们 一个 观念:真理越辩越明。我再 一下 论不是 随随便便乱辩的 规矩 后来这 套就形成佛教 因明 所以它是要照着这 规矩来辩 。彼此辩论 如果你就 不服输就 东扯西扯 的, 扯一些 不是 道理的道理 有没有人会 这样子? 有,但是印度的辩论它 有一套规矩的 不是 输了我也不认输 就东瞎西扯 什么都拉进来 ,那 这样 不行 的。所以它是 有一定的格式或一个逻辑性 这一套后来 变成因明


这里的寻思包括所有的世俗语言都算,包括所有的争论都算,包括玄奘大师和其它外道争论都算,这都是寻思境界,我们一般的散心都是寻思境界,这里当然指的寻思跟胜义是它的区分,但是争论境界里面有一部分是随顺胜义的,但是它不等于胜义,所以它还是寻思还是争论境界里面。经论是随顺胜义,但是还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它还是寻思相,但是那个是随顺胜义的寻思相,因为它不写给你看,那我们去学什么。


  印度不管是外道还是佛教,他当一 论师,绝对 辩论的,因为他们一个观念:真理越辩越明。我 讲一下,辩论不是随随便便乱辩的,它有一个规矩,后来这一套就形成佛教的因明,所以它是要照着这个规矩来辩的,不然以前我不知道想说 辩论 ,那如果你就是不服输就是东扯西扯的,扯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有没有人会这样子 有,但是印度的辩论它是有一套规矩的,也不是随随便便输了我也不认输,就东瞎西扯的什么都拉进来,那这样是不行的,所以它是有一定的格式或一个逻辑性,这一套后来就变成因明,以后有机会再跟各位谈一谈因明,
  问:两 阿罗汉之间 要再辩论


  :两个阿罗汉之间 要再 辩论
  师父 我们这样讲比较好, 两个阿罗汉之间 不会去辩论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会去 辩论 众生怎么度,有些东西他们也不懂的,跟生死没有关系,但是可能跟度众生,或是跟宇宙万物的东西有相关的,它们可能也不懂。我们有两种智慧,一种叫做道智,还有一个叫做道种智,道智简单的讲就是知诸法共相,然后可以断烦恼解脱生死。道智上面没什么好辩的,因为大家都证阿罗汉知道路怎么走过来的。但是道种智那就有得谈了,道种智是不但知诸法共相还要知诸法别相,什么叫诸法别相 就是万事万物各式各样的特性,包括人的种种特性,这都可以算,这个阿罗汉不一定懂,他懂的也有限。


  师父: 罗汉 需要再辩论什么 我们应该这样讲比较好 不会去辩论生死 问题怎么解决 会去辩论众生怎么度 有些东西 他们 的, 跟生死没有关系 但是可能跟度众生 或是跟宇宙万物的东西有相关的,它 可能也 懂;我 种智慧一种叫做道智,我先讲 一下, 简单 道智,还 一个叫做道种智 道智简单的讲 就是 知诸法共相 然后可 断烦恼解脱生死,道智上面没什么好辩 的,因为 大家 阿罗汉 知道路怎么走过来 ,但是 道种智 那就 得谈了,道种智 是不但 知诸 共相还要知诸法别相,什 叫诸法别相,就是万事万物各式各样 特性 包括人的种种特性 这都 可以 这个阿罗汉 一定懂 他懂的也有限
  含经》有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很久了,我也 记得故事主角人物到底是谁 舍利弗有两个徒弟 一个是打铁 的, 一个 洗衣服的,专门帮人家洗衣服的 他教 他们 打坐。他刚开始教打铁的修 净观,教洗衣服 安那般那 数息观 他们两个再怎么学都学不会。后来舍利弗就问佛陀 看他 根机 错,为什么没办法呢?佛就说你把他 们两 个方法对调 一下 就好了 很快两个就学上来了。为什么打铁 他修数息观会容易呢?因为打铁要鼓风 ,有 时候要用嘴巴去吹 ,就是 有风的出跟入 他对风的出入很敏感;那洗衣服 那个 ,因为 各式各样的衣服什么样 有,所以他对不净相很容易观。师父现在要表达什么?表达就是说 阿罗汉的道种智 不一定很完整,而且 完整的,他自己解脱没有错, 是他度人的技巧方 就没有那 能力。佛菩萨当然能力更大 佛当然最完整 所以说 可以'''辩 但是 是在道智上辩 是在道种智上辩'''


所以以前有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很久了,我也不记得故事主角人物到底是谁,舍利弗有两个徒弟,一个是打铁的,一个是洗衣服的,专门帮人家洗衣服的,他教他们打坐,他刚开始教打铁的修不净观,教洗衣服的安那般那,数息观,他们两个再学都学不会,怎么学都有问题就是学不起来,后来舍利弗就问佛陀,怎么这两个徒弟平时跟他们聊天,看他们根机不错,为什么没办法呢,佛就说你把他们两个方法对调一下就好了,很快地,两个就学上来了,为什么打铁的他修数息观会容易呢?我说这个是故事不要在枝末上去找毛病,为什么打铁的会修数息观,因为打铁要鼓风,有时候要用嘴巴去吹,就是有风的出跟入,他常常在弄风的出跟入,所以他对风的出入很敏感;那洗衣服的那个,对不净相,因为各式各样的衣服什么样都有,所以他对不净相很容易观。师父现在要表达什么,表达就是说阿罗汉的道种智不一定很完整,而且有些是很不完整的,他自己解脱没有错,但是他度人的技巧方法相当可议,就是说他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佛菩萨当然能力更大,佛当然最完整,所以说可以辩,但是不是在道智上辩,是在道种智上辩。


 问:胜义谛不仅仅是佛证悟的,包括初果圣人也都证到一分?
 问:胜义谛不仅仅是佛证悟的,包括初果圣人也都证到一分?


 师父:对,都证到一分,都真正的碰触到一分,不完全彻底而已,阿罗汉可以说是证悟到很完整 ,以后在大乘佛教,师父可以跟你讲, 在般若经他举一个例子:三兽渡河 ,渡到彼岸那是一种比喻 ,那一条河比喻的就是胜义谛,三兽是哪三兽 最大只的是大象,然后是马,比较小只的是兔子,三个都过河都过去了,但是哪一个可以踩到河的底 大象 他说大象是佛,证悟的完整,那一条河就是诸法实相胜义,另外两只一个是声闻一个是缘觉,你说他们有没有渡河 有!但是有没有达到彻底?没有,但是真的是渡河了,所以也叫胜义,他们也碰触到胜义了 三兽渡河在般若经跟《摄大乘论》,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确实是有人问说到底阿罗汉有没有证悟 独觉有没有证悟 不彻底,那到底怎么样的不彻底, 然后 佛陀就用三兽渡河的例子来讲。
 师父:对,都证到一分,都真正的碰触到一分,不完全彻底而已,阿罗汉可以说是证悟到很完整 在般若经他举一个例子:三兽渡河,那一条河比喻的就是胜义谛,三兽是哪三兽 最大只的是大象,然后是马,比较小只的是兔子,三个都过河都过去了,但是哪一个可以踩到河的底 大象 他说大象是佛,证悟的完整,那一条河就是诸法实相胜义,另外两只一个是声闻一个是缘觉,你说他们有没有渡河 有!但是有没有达到彻底?没有,但是真的是渡河了,所以也叫胜义,他们也碰触到胜义了 三兽渡河在般若经跟《摄大乘论》,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确实是有人问说到底阿罗汉有没有证悟 独觉有没有证悟 不彻底,那到底怎么样的不彻底,佛陀就用三兽渡河的例子来讲。
 
 
'''4、胜义谛与诸行相'''
 
'''非一非异: 重于破'''
 
'''1) 破一:非一'''


3、胜义 与诸行相
'''if one, then 众生应皆已见真 得涅槃'''


3、 胜义谛 与诸行相
'''If one, then  胜义谛 堕杂染'''


  非异: 重于破
'''If one, then 切行相无有差别,但诸行相有差别'''


1) 破 :非
'''2) 破 :非 异'''


if one, then  众生应皆已见真谛得涅槃
'''If 异, then  不须除遗诸行相'''


If one, then 胜义谛 堕杂染
'''If , then  一切行相共相不能称 胜义谛'''


If one, then  一切 有差别,但诸行相有差别
'''If , then  应非诸 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


2) 破异:非异


If 异, then 不须除遗 诸行相
'''5、胜义谛与 诸行相'''


If 异, then 行相 不能称 胜义谛
  什么叫诸行相?诸行相简单的讲叫做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是我们心缘的对象,就是说胜义谛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怎么样。我讲得简单 点,比如说桌子、椅子、这个人跟那个人,动物,六道众生,还是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样。有时候诸 行相 也可以讲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或是说五蕴。《俱舍论》提出了七十五法,有很多的心心所法,这些各式各样都是诸行 。简单的讲,就是 胜义谛 跟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它这里就是在讲这个。


If  , then 应非诸行唯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
'''非一非 ,重于破'''


胜义谛与诸行相 什么 叫诸行相,诸行相简单的讲 叫做 万事万物,万事万物 就是 我们心缘的对象 就是说 胜义谛 万事万物 的关系 怎么样,我讲得简单 点,比如说桌子、椅子,这个人跟那个人,动物六道众生,还是说万 万物到底是怎么样 有时候诸行相 可以讲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或是说五蕴,《俱舍论》提出了七十五法,有很多的心心所法,这些都是诸行相,各式各样都是诸行相,胜义谛跟这些法有什么 一样呢,或是说 是不 样呢?简单的讲,就是胜义谛跟万 万物, 到底 样,还是不 样?它这里 是在讲那个。
 什么叫做 非一非异? 就是 ,胜义谛 万事万物 也不是不 情。你说师父你 到底 在讲什么?什么非 非异?你来看 知道:


非一非异,重于破,什么叫做非一非异?就是说,胜义谛跟万事万物不是同一件事情,但也不是不同一件事情,师父你到底在讲什么?我最近在修禅宗?所以我讲的话你可能不大清楚,那什么非一非异你来看一下就知道: 破一叫做非一 它说胜义谛跟万事万物不是同样一件事,它说如果是同样一件事的话,那么众生就已经见到胜义谛跟涅槃了 因为我们看的万事万物,但是如果说胜义谛就是等于万事万物的话,就等于我们都证悟到胜义谛了,所以不应该是一样的东西。
'''1) 破一叫做非一 。'''
 
它说胜义谛跟万事万物不是同样一件事,它说如果是同样一件事的话,那么众生就已经见到胜义谛跟涅槃了 因为我们看的万事万物,但是如果说胜义谛就是等于万事万物的话,就等于我们都证悟到胜义谛了,所以不应该是一样的东西。


 问:它的意思是众生是佛,佛是众生?
 问:它的意思是众生是佛,佛是众生?
第261行: 第279行:
 师父:不是这样子,它的意思是说,胜义谛跟我们一般见闻觉知的东西,它是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是一样的话,那我们大家都见到胜义谛了,都已经涅槃解脱了,众生跟佛没有差别了,那我们都不用修了都已经解脱了,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解脱,它要表达的就是这样子。
 师父:不是这样子,它的意思是说,胜义谛跟我们一般见闻觉知的东西,它是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是一样的话,那我们大家都见到胜义谛了,都已经涅槃解脱了,众生跟佛没有差别了,那我们都不用修了都已经解脱了,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解脱,它要表达的就是这样子。


 所以在这里 第一个 它是讲非一,就是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同一件事情的话,那胜义谛就有杂染了 刚才不是说世俗的这些万事万物的东西,是涵盖杂染的,是我执的,但是胜义谛是没有我执的,是破我执的,是清净的 那如果胜义谛跟万事万物这些东西,是同样一件东西,那这些东西就有杂染了,胜义谛就等于有杂染的,所以不应该是同一件事情 如果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话,一切行相就变成没有差别了,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是有差别的,因为胜义谛只有一个 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一样的东西,那不然的话那就等于什么都一样了,这个叫做非一 话说回来难道非一,不是一件事情就等于不一样吗?这两件不是一件事,那难道两件事就是完全不一样吗?也不是,所以它就说破 异, 就是非 ,什么叫非 异, 如果胜义谛跟诸行相是不同的东西,就不 要遣除诸行相,如果它完全不同的话那你遗除它干嘛,直接去证悟胜义谛就好了,你去遣除诸行相的杂染要干嘛 因为我们的修行胜义谛是在 世俗里面去遣除世俗的杂染 ,寻 得胜义,如果完全两个是不一样的,那么你去遣除诸行相干嘛 它不是说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如果两个是不一样的话,就不应该说一切行相的共相是胜义谛了 ,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共相, 一切行相 的共相是什么, 万事万物的共相是什么 无常,空,无我,涅槃,这些都是万事万物的共相,所以你不能说万事万物跟胜义谛 是完全不同,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这样就有问题了 如果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胜义谛就不是诸法的共相的。我知道有点深,有点难以捉摸。
 所以在这里 它是讲''' 非一''' ,就是 (二谛) 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同一件事情的话,那胜义谛就有杂染了 刚才不是说世俗的这些万事万物的东西,是涵盖杂染的,是 我执的,但是胜义谛是没有我执的,是破我执的,是清净的 那如果胜义谛跟万事万物这些东西,是同样一件东西,那这些东西就有杂染了,胜义谛就等于有杂染的,所以不应该是同一件事情
 
如果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话,一切行相就变成没有差别了,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是有差别的,因为胜义谛只有一个 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 ——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一样的东西,那不然的话那就等于什么都一样了,这个叫做非一 话说回来难道''' 非一''' ,不是一件事情就等于不一样吗?这两件不是一件事,那难道两件事就是完全不一样吗?也不是,所以它就说''' 一''' 就是''' 一''' ,什么叫非 一? 如果胜义谛跟诸行相是不同的东西,就不 要遣除诸行相,如果它完全不同的话那你遗除它干嘛,直接去证悟胜义谛就好了,你去遣除诸行相的杂染要干嘛
 
因为我们的修行胜义谛是在世俗里面去遣除世俗的杂染 得胜义,如果完全两个是不一样的,那么你去遣除诸行相干嘛 它不是说 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如果两个是不一样的话,就不应该说一切行相的共相是胜义谛了 一切行相 —— 万事万物的共相是什么 无常,空,无我,涅槃,这些都是万事万物的共相,所以你不能说万事万物跟胜义谛是完全不同,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这样就有问题了 如果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胜义谛就不是诸法的共相的。我知道有点深,有点难以捉摸。


 问:第一个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那杂染的东西去不去就无所谓,都没关系?
 问:第一个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那杂染的东西去不去就无所谓,都没关系?


 师父:这里面还是有关系,因为胜义谛是在世俗谛上,因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不是两件事情,不是别开世俗的这些东西 ,然后 去寻找一个什么叫胜义 的, 我在世俗里面 去寻找世俗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如果它是完全不一样的话,那我就不用去管世俗,我就直接去寻找一个胜义就好了,但可惜不能这样子 所以慧能大师说了一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因为我们的修行不是离世间去修的,佛法在世间,胜义谛就是佛法,真实的佛法 ,不是 跟世间不同的两件事,(如果是不同的两件事)你就不用在世间找 但是你不能离开,离开世间没有胜义,离开世俗没有胜义。所以它讲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共相,所有的共相就是胜义谛 ,所以它讲一切行相的共相不能称为胜义谛,如果两个是不一样,胜义谛跟所有万事万物,如果是不一样两码子的事情,那我们就不能说胜义谛是诸法的共相,但是事实上胜义谛确实是诸法的共相,如果两个是两码子的事情,那你就不能说胜义谛是诸法的共相,所以在《心经》里面讲它讲空相,诸法的共相就是空相,所以它说空跟诸法是不一不异的,也是用这样子
 师父:这里面还是有关系,因为胜义谛是在世俗谛上,因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不是两件事情,不是别开世俗的这些东西去寻找一个什么叫胜义 在世俗里面去寻找世俗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如果它是完全不一样的话,那我就不用去管世俗,我就直接去寻找一个胜义就好了,但可惜不能这样子 所以慧能大师说了一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因为我们的修行不是离世间去修的,佛法在世间,胜义谛就是佛法,真实的佛法跟世间 不是 不同的两件事,(如果是不同的两件事)你就不用在世间找 但是你不能离开 世间 ,离开世间没有胜义,离开世俗没有胜义。所以它讲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共相,所有的共相就是胜义谛。


 如果不同的话,应非诸行唯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就是在诸行相里面,显无我性,显无自性,这句话不难了解吧,我们不是在缘起的万事万物里面去找它的,无我性,无自性吗,然后去证悟到它这个叫做胜义,所以你不能说胜义跟诸法万事万物,是不同的两码子事,不同的两码子事,你怎么在世俗万法里面去找胜义谛呢 这几个道理讲起来都是共通的道理,只是它从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而已 ,所有东西的交集点, 比如这很多圈圈它都有一个核心点,这些圈圈的核心点是大家共有的,这个东西是核心,但是是大家都有的,所以这个东西它也不能离开这个,但是你也不能说这个东西 就是等于所有这些 就像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质,但水也不等于是冰,水也不等于是水蒸气,但是你不能说它 就是完全不一样, 冰跟蒸气完全不一样,现象上可能是搭不了,但是性是一样的,相上不同,性上一样 师父上次举一个例子说,海水起波,可以分为浪 泡,各式各样,但是浪不等于泡是有它的不同点的,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水 跟你刚才讲的那个一样,所以叫做诸法共相跟诸行相是不一不异的,所以说穿了也不是太难理解,当然证悟起来不容易,不然早就开悟了,证悟起来当然是不容易,你不要半年多想开悟。
如果胜义谛跟所有万事万物是两码子的事情,那我们就不能说胜义谛是诸法的共相,但是事实上胜义谛确实是诸法的共相。所以在《心经》里面讲它诸法的共相就是空相,所以它说空跟诸法是不一不异的,也是用这样子。
 
 如果不同的话,应非诸行唯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就是在诸行相里面,显无我性,显无自性,这句话不难了解吧,我们不是在缘起的万事万物里面去找它的,无我性,无自性吗,然后去证悟到它这个叫做胜义,所以你不能说胜义跟诸法万事万物,是不同的两码子事,不同的两码子事,你怎么在世俗万法里面去找胜义谛呢 这几个道理讲起来都是共通的道理,只是它从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而已
 
比如这很多圈圈它都有一个核心点,这些圈圈的核心点是大家共有的,这个东西是核心,但是是大家都有的,所以这个东西它也不能离开这个,但是你也不能说这个东西就是等于所有这些 就像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质,但水也不等于是冰,水也不等于是水蒸气,但是你不能说它冰跟蒸气完全不一样,现象上可能是搭不了,但是性是一样的,相上不同,性上一样 师父上次举一个例子说,海水起波,可以分为浪 泡,各式各样,但是浪不等于泡 是有它的不同点的,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水 跟你刚才讲的那个一样,所以叫做诸法共相跟诸行相是不一不异的,所以说穿了也不是太难理解,当然证悟起来不容易,不然早就开悟了,证悟起来当然是不容易,你不要半年多想开悟。


 问:佛菩萨、阿罗汉证到的是什么东西?
 问:佛菩萨、阿罗汉证到的是什么东西?


 师父:就是证到了缘起,无自性,空,无我,那个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前面已经讲了是不能用言说的 证悟到胜义谛的这些圣人们,他们实际上是看到了,你的看不是眼睛看,还是证到一个东西,你要用东西也可以,反正 什么 语言 你要用东西,用空,用涅槃,都可以用,它是一种内心证悟的境界。
 师父:就是证到了缘起,无自性,空,无我,那个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前面已经讲了是不能用言说的 证悟到胜义谛的这些圣人们,他们实际上是看到了,你的看不是眼睛看,还是证到一个东西,你要用东西也可以,反正语言 你要用东西,用空,用涅槃,都可以用,它是一种内心证悟的境界。


 问:我们怎么能证到?
 问:我们怎么能证到?


 师父:老实说如果真正你问我,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证到,但是从佛的教说里面,你记得师父在星期天讲三转四圣谛吗 佛告诉你 法, 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鼓励你,你应该这样去做,告诉你说你可以证悟,后来佛陀就说,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所以你就跟着这样子走,你也可以这样子到达 所以《阿含经》讲依古仙人道,同样一条路佛这样子走过来的,他把这条路告诉你,你只要听他的话照这样子去走,你也可以到达他同样的境界 师父是绝对相信这个样子,所以叫做依古仙人道 ;信心 不是依情感意志,而是20年这样子来的学习思辨,因为要达到博士也不是一天两天,你把它当作现在是在小学,目标是拿博士这样子,你就照着师父讲的闻思修。
 师父:老实说如果真正你问我,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证到,但是从佛的教说里面,你记得师父在星期天讲三转四圣谛吗 佛告诉你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鼓励你,你应该这样去做,告诉你说你可以证悟,后来佛陀就说,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所以你就跟着这样子走,你也可以这样子到达 所以《阿含经》讲依古仙人道,同样一条路佛这样子走过来的,他把这条路告诉你,你只要听他的话照这样子去走,你也可以到达他同样的境界 师父是绝对相信这个样子,所以叫做依古仙人道 。师父 不是依情感意志,而是20年这样子来的学习思辨,因为要达到博士也不是一天两天,你把它当作现在是在小学,目标是拿博士这样子,你就照着师父讲的闻思修 去做。
 
我再重复一次,因为师父现在觉得很多修行人,不管在家出家的都有一点偏一边。
 
第一个,就是听经闻法是一定要的,而且要一辈子不断的,这种听经闻法是学无止境的。你不要想说我学到什么时候不用再听经了,不可能的,一辈子,师父学了20年,当然跟那些祖师大德比一点点都不如。但是虽然20年,老实说我也学了一点东西,但是我还是继续学那些论那些经,每天都要继续再看,再忙我也一定要翻个几页,看个几页,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再重复 ,因为 师父现在觉得很多 修行 ,不管在家出家的都有一点偏一边,第一个就 听经闻法是一定要的,而且要一辈子不 这种听经闻法是学无止境的,你 不要 说我 学到什么时候不用再听经了,不可能 ,一辈子, 师父 学了20年,当然跟那些祖师大德比一点点都不如 虽然20年,老实说 也学了一点东西 但是 还是继续那些论那些经,每天都 继续再看 再忙我也一定要翻个几页,看个几页,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二个,戒 定要持,至少五戒 ,因为 我们的 修行是断 烦恼 ,不要说 断,减低 烦恼。 师父 讲过好几次 最好的规范 们的身心 们的烦恼不 太强烈 然后外露出来了


 第 一定要 持,至少五戒 ,因为 我们的修行是断 烦恼,不 要说断 减低我们 的烦恼, 师父讲过好几次, 是最好的规范我们的身心 烦恼 要太强烈 ,然后 外露出来了
 第 、打坐 一定要 ,因为烦恼 不一定只是外来的引诱 有时候外来的 引诱你 自己内心 的烦恼 也会起来 所以叫做戒定慧。除了 定慧以外还有 ,我 是只是听经闻法的这些东西,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上学习思考应用 ,然后 检视自己,就是三学


  再来打坐 打坐 一定要 ,因为 烦恼不一定只 外来 引诱 ,有时候 你外 来不 引诱 内心也会 起来 所以 叫做戒定慧 除了戒定慧以外还有 我说 慧听经闻法以外 不是只是听经闻法 听经闻法 的这些 东西 你必须 在日常生活 上学习 思考 应用 然后检视 学。
  (第四个),你必须要有一些宗教行为,诵经、念佛、拜佛、持咒 ,一定要 有一些宗教行为 ,因为 这些宗教行为,是增强我们的情感意志力的,也就 培养我们宗教情操 的, 必须要用。因为我们听经闻法,我们都还没养成正知正见,没 养成正知正见,我们常常遇到事情的 时候 ,平时听 的这些力量 所以没办法去克服(随时 起来 的烦恼)。 所以 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宗教行为,然后这些行为培养宗教情操 遇到困难的时候把平时学来的东西 跟平时的宗教行为培养出来 宗教情操 结合在一起 这样你才能去克服面前所造成 的这些 重大的变化。所以很多人是平时听经 但是并不用 在日常生活 思考 简择,所以它的力道根本不强的,又加上有些人根本是忽略,或者是瞧不起宗教行为,所以没有在做 所以当没事的时候 他都可以讲得头头 道,当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平时 的都抛到脑后去了


  还有一 个, 你必须要有一些 宗教行为,诵经 念佛 拜佛 咒, 一定要有一些宗教行为,因为 些宗教行为 ,是 增强我们的情感意志力的 就是 培养我们宗教情操 ,必须要用,因为我们听经闻法,我们都还没养成正 见, 没有养成正知 见,我们常常遇到事情 时候 平时听来的这些力量不强,所以没办法去克服,没有办法用我们听 来的这种东西去克服,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宗教行为 ,然后这些 行为培养宗教情操,遇到困难的时候把平时学来的东西,跟平时的宗教行为培养出来的宗教情操,结合在一起,这样 才能去克服面前所造成的这些重大的变化,所以很 人是平时听经,但是并 用在日常生活去思考简择,所以它的力 根本不强的 又加上有些 人根 本是忽略,或者是瞧 起宗教行为,所以没有在做,所以当没事的时候,他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当 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平时学的都抛到脑后去了
  师父讲的这个四 ——戒定慧三学以外 ,宗教行为, 你不管要 任何 经拜佛 都好 ,这 四个如果能配合的话 那就 在修行 ,就是 在提升你 这些认知跟 知见, 慢慢慢慢往 方向 就是 思修 ,然后 往随顺胜义的方向走。 这些你 问师父说我要做 久?我 道, 每个 机状况 不一


  师父讲的这个四个,戒定慧三学以外,宗教行为,你不管要诵任何经拜佛念咒都好,这四个如果能配合的话,那就是在修行,就是在提升你的这些认知跟知见,慢慢慢慢往正确的方向,就是闻思修,然后往随顺胜义的方向走,这些你问师父说我要做多久,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根机状况不一样,其实不错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其实 这个东西师父会一直再强调,不过我还是要再讲一下,四个都要做,但是一定要知道戒定慧还有宗教行为,四个的辅助限制到底到哪里,不要把任何一个扩大夸张,你自己可以偏重,但是不要把你自己偏重的东西,把它扩大夸张 持戒的就把它扩大到说,佛陀确实是说以戒为师,但是佛陀说以戒为师 怎么解释,那是可以解释 但是有人把它夸张到说,持戒就可以解脱,那又是一种极端 有些人不听经就是一直强调打坐才怎么样,打坐是一定要的,但是你不听经闻法你打坐,就等同只是外道的世间禅修而已 有些人 刚才 讲说 听经闻法,也不持戒也不打坐的,当然就有问题 ,还有宗教行为也不要把它扩大,什么叫做不要把宗教行为的作用扩大,超越它所应该有的,现在很多人是这个样子的,把宗教行为它本来的用意忽略了,然后本末倒置,把它夸张,因为有人就是说,《金刚经》你不用去了解,你只要一直诵,诵到最后有一天你会开悟,你就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我问你,如果你从来不听师父讲经,你会知道胎湿卵化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胎生湿生卵生化生,你根本不知道,你知道须陀洹是什么吗,你不可能会知道,如果没有人跟你讲,你不可能有一天诵经送到最后,忽然发现知道须陀洹到底是什么,不可能的,这又是一种极端,诵经,念佛,念咒,都很好,但是不要以为我念咒念一念会开悟,念咒也是跟念经念佛一样,都是一种辅助的宗教行为,都不要把它扩大,扩大那问题就大了,你说师父那你诵不诵我诵经我也念大悲咒,十小咒念,但是我知道我做这些到底是在做什么用,修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动态的组合,你可以偏重但是你偏废了哪一些,都不是正确的行为,不持戒也不行,你不打坐其实也不行
 这个东西师父会一直再强调,不过我还是要再讲一下,四个都要做,但是一定要知道戒定慧还有宗教行为,四个的辅助限制到底到哪里,不要把任何一个扩大夸张,你自己可以偏重,但是不要把你自己偏重的东西,把它扩大夸张 持戒的就把它扩大到说,佛陀确实是说以戒为师,但是佛陀说以戒为师怎么解释,那是可以解释 的。 但是有人把它夸张到说,持戒就可以解脱,那又是一种极端 有些人不听经就是一直强调打坐才怎么样,打坐是一定要的,但是你不听经闻法你打坐,就等同只是外道的世间禅修而已 有些人 是听经闻法,也不持戒也不打坐的,当然就有问题。


  相各式各 样的都 ,除了胜义谛以外的那些,全部都是算诸行相,我说过初果就证到一分的胜义谛,初地就有只是没究竟而已。
  还有宗教行为也不要把它扩大,什么叫做不要把宗教 为的作用扩大?超越它所应该有的。现在很多人是这个 ,把宗教行为它本来的用意忽略了,然后本末倒置,把它夸张。有人就是说,《金刚经》你不用去了解,你只要一直诵,诵到最后有一天你会开悟,你就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我问你,如果你从来不听师父讲经,你会知道胎湿卵化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胎生湿生卵生化生,你根本不知道。你知道须陀洹是什么吗?你不可能会知道,如果没有人跟你讲,你不可能有一天诵经送到最后,忽然发现知道须陀洹到底是什么,不可能的,这又是一种极端。诵经,念佛,念咒,都很好,但是不要以为我念咒念一念会开悟,念咒也是跟念经念佛一样, 是一种辅助的宗教行为,都不要把它扩大,扩大那问题就大了。你说师父,那你诵不诵?我诵经我也念大悲咒、十小咒念,但是我知道我做这些到底是在做什么用,修行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组合,你可以偏重但是你偏废了哪一些,都不是正确的行为,不持戒也不行,你不打坐其实也不行。诸行相 ,除了胜义谛以外的那些,全部都是算诸行相,我说过初果就证到一分的胜义谛,初地就有只是没究竟而已。


4、胜义谛相


4 、胜义谛相
5 、胜义谛相


 一切法共相
 一切法共相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