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訂間差異

移除 60,194 位元組 、​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第7行: 第7行:
 《解深密经》-3
 《解深密经》-3


前言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阿弥陀佛!


各位同学大家好!师父好!我们继续来看《解深密经》,上次我们讲到胜义谛相品,《解深密经》的序言不要算,它的第一正式的品是叫做胜义谛相品,很明显地是在讲胜义谛,你们要是读佛经,看经书,或是听佛教的讲经,一定会常常听到胜义谛,世俗谛,而且这胜义谛,世俗谛,老实说有点复杂,很难区分,但是讲穿了其实也容易分,但是呢,不管容易,不管困难,不管复杂,总是要把它说清楚。胜义谛相品很明显是在谈胜义谛,但是谈胜义谛,绝对不能离开世俗谛谈胜义谛,胜义谛不是独立的,胜义谛不是离开世俗谛以外,去谈一个胜义谛,所以谈胜义谛一定要谈世俗谛。这个上礼拜有讲过,我再稍微复习一下下。


佛教的二谛观,所以你们要记得一件事,《解深密经》也有讲二谛,但是《解深密经》唯识学派不是很注重二谛,唯识学派,《解深密经》到《瑜伽师地论》这一系的经典,比较重视三性,哪三性?你们谈这个都要有顺序,不能乱跳,第一个是遍计所执--染污,然后依他起,然后圆成实,要这样子念下来,不要东凑西凑,凑成三个就算了。中观,从般若经,《金刚经》就是般若经,《心经》也是般若经,依般若经为主的论书跟论师,以龙树中观为主,比较注重二谛,比较注重二谛的分别,其实三性也可以分成二谛来谈,但是区别上,偏重地讲,唯识经论比较重视三性,中观经论比较注重二谛。


上次讲到佛教分二谛,首先胜义谛,第一个,般若所认知的对象,就是殊胜的对象,般若所认识的对象,以那个对象为主,那个对象就是胜义谛,但般若所认识的对象是诸法的共相,是一切法的本然性,这不是一般人可以认知到的,一般人都是在诸法的现象上,万事万物的现象上去分别,去执着,这个是这个,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一分别就起执着,我们一般人没办法认识到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事物背后的本然面貌就是胜义谛,也就是无自性,是般若所认知的对象,这是第一个意思。


第二个,这里写智境的融合,就是说,当实际上你开始般若证悟到诸法实相的当下,其实是不能分“能”跟“所”的,不能分般若是能认知的,万事万物的实相是所认知的。其实在那时候是没办法这样区分的,它是一块的、一起的,这就是第二个意思,叫做智境的融合。
殊胜就是般若,境就是胜义无自性,所以第二个意思就是说,胜义谛是指般若跟诸法实相的融合,这个就叫胜义谛,所以很明显的佛教的胜义谛,不是在讲一个客观的真理,是在讲我们对客观真理的真正证悟,要到这种境界的话至少到初果,大乘初地,最圆满、最究竟的就是佛,但是初果都已经碰触到真理的一分了,这就叫做胜义谛,这是诸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就叫做胜义谛,他们的认知境界就叫做胜义谛,
再来,顺于体证般若的教法,闻思修,符合于胜义谛的这种闻思修,都可以方便称为方便的胜义谛,所以师父现在讲佛法,我说的这些语言文字,当然不等同于胜义谛,但是我讲的这些语言文字是怎样引导、随顺、契入于真实的胜义谛,因为我讲法的目标,到时候就是要引导你们证悟,所以现在方便来谈,也可说师父是在讲胜义的佛法,只要顺应于出世间的,都可以讲是胜义谛的佛法,所以三乘共法谈解脱的,或是大乘谈成佛的都是胜义谛,但是如果谈世俗的,业报啊,因果啊,做好事好人,那些不能叫胜义谛,胜义谛有这样的意思,这上礼拜大概讲过。
问:相是什么意思?
师父:佛教里面有讲“相”,有讲“性”,胜义谛哪来的相?相跟性这两个字在佛教里面也一样的复杂,简单的讲,性是指本然、本性、本体;相是显露外在的面貌,可以描述,可以判别的,可以见闻觉知的,都可以叫做相,万事万物不同的形状就是相,它的本然本体是性,这是简单的区分。讲它的本然的特性的是指性,讲显露出来的见闻觉知可以判辨的,这是相,这个是第一个。再来,很多时候相等于性,所以诸法空相等于诸法空性,这是在翻译上有些不一样而已,所以有时候是要看经典是怎么样谈,有时候是在谈它的不一样,有时候是在谈相是指现象、面貌,但是很多时候它在用的时候相等于性,《金刚经》里面有一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个时候的相,有可能是讲外貌,现象外貌,诸相的相,那个时候比较偏重于不同,说的比较是相,所以这两个东西可以分成两个,一、不同,二、同,所以你们在看的时候要知道,它到底是同还是不同。所以当我们讲空相,讲空性,有些祖师翻成空相,有些翻成空性,但是指的都一样,但在另外一个场合讲的,可能就是讲性跟相的不一样的东西,像《法华经》讲如是性如是相,那个时候就是不一样,那时候指的就是不一样。
所以你问得很好,胜义谛相品,可以是讲胜义谛性,它就是在讲胜义谛到底是什么,胜义谛不是语言可以分别,可以讲的,但是问题是,如果这样的话,那我就什么都不用讲了,就像禅宗一样,我坐在那边,你们来两小时坐一坐回去了,虽然说真实的胜义是离语言的,但是由于要弘法要度众生,所以在没有办法之中,所以师父常常不是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就是胜义谛是没办法描述的,但是如果这样子的话,那什么东西都不用教了。没办法,还是要用世俗的这些语言文字来引导。
它重点在于告诉你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心意识到底是什么,这里的相有可能是指:它可以借由语言描述出来的,比较属于重在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这里是在分别相跟性的不同点到底在哪里,所以相跟性有两个:第一个,它是不同的,一个是讲它的本质特色,本质本性,一个是在讲它的外貌,现象,色有性有相,性就是色的特质到底是什么,相到底是什么,比如说色,你可以说它有性,地水火风,坚湿煖动是物质的性,色的本性叫做质碍,质碍就是说你可以碰触到的,会占空间的,但是色的相,可以看,碰触,摸,听,这些种种都是色所显现出来的,我们可以见闻觉知的,它的本性比较哲学性的就是讲以质碍为性,所以万事万物都有它不同的性,然后显现出来相;但是万事万物所有的,它又有一个共相或叫做共性,这时候的共相跟共性是同一的,是空,无常,无我,涅槃都是,缘起寂静都是,这描述的都是同样一个东西,这个叫做万事万物的共性或者叫做共相,万事万物有别性有别相。
问:什么是体证?
师父:体证就是证悟开悟,简单的讲,证悟真理,随顺于第二的,本来证悟的境界是没办法描述的,现在我要教导你们,如果我怎么都不讲,怎么引导?佛陀也是借由语言文字,但是他讲的语言文字,不是叫你随顺于贪嗔痴的,它是随顺于诸法胜义的,随顺于它所证悟开悟境界的,告诉你怎么去做的,这些闻思修都是随顺于这样子的,可以让你开悟的这些教法,都可以叫做方便的胜义谛。如果胜义谛只是界定在第二,或者是第一的话,那师父现在讲的这些诸法缘起,诸法空,三性,三无性,这些是属于什么呢,你说它是世俗的,但是它跟一般的世俗又不一样,它不是叫你去随顺一般世俗的五欲贪嗔痴,它是随顺于断五欲离贪嗔痴的,然后随顺于涅槃的,这种叫做方便上的胜义谛,
世俗谛
世俗谛:
a). vyavahāra 世俗共认
世间语言的指涉
世间所共同认知
世物和认识的生起因缘
b) saṁvṛti 遮盖
世俗谛者,一切诸法无生性空,而众生颠倒故妄生执着,于世间为实
世俗谛有两个,两个梵文字的意思不大一样,一个叫做vyavahāra,一个叫做,saṁvṛti,vyavahāra是比较重在世俗的共认,世间共认有什么?世间语言,世间语言是大家共识,世俗的共识,世间语言是世俗的共识,方言这些等等,种种都是一种世俗的共认,大家说好了,如果今天来到这个佛学会大家说好了,这个不要叫桌子,也不要叫table,这个叫三角形,就变成我们的密语了,但是是我们这一群适用,其它不适用,这个就叫做世俗的共识,语言的指涉,世俗的共识,还有世间所共同认知的,那个就不是大家说好了,这是大家感官上所共同认识到的,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样子,你不能说我们不要看这个样子,作为人只要是你的眼根眼识正常,看到的东西都差不多,所以这个叫做世间所共同认知的。
世间事物和认识的生起的因缘,比如说有眼根,有境,这些识,这些东西会造成我们认识的生起,这些东西也都是世俗的,反正就是第一个大家共识的,第二个大家共同认知的,感官上认知的,这一切都是世俗,因为大家共同认知的有一个相对的真实,这个所以叫做世俗谛,因为我们大家看到那个是红色的,你不能说没有,我看到的是黄色的,所以说世俗谛是相对里面,会有一个确实的真实,相对的而已,但是这就胜义谛来讲都是虚妄的。
问:地球围着太阳转,月亮围着地球转,都是世俗谛?
师父:全部都是世俗谛,因为这些东西有可能会改变,以前我上哲学课的时候,那个哲学老师很妙,他问说,你们相信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吗,我说我目前相信,他说为什么,我说我目前所接受到的所有的资料跟资讯,还有所论证的全部都是这样子,他问我说,你有没有可能有一天接受另外的说法,我说有可能,为什么?更多的资料出现的时候,来推翻我之前的认识,那我可以接受的,你现在会觉得很莫名其妙,问题如果你活在五百年前,有人告诉你,我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跑的,你会相信吗,有人这样讲你一定在那边笑的,所以说世俗都是相对形成的,都是缘起的作用上相对形成的。
另外一个叫做saṁvṛti,saṁvṛti,它有遮蔽颠倒的意思,这里比较重在不单只是世俗的共认而已,它比较重在说我们凡夫的认知上起了颠倒,世俗的共认本来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惜我们一般的人众生凡夫有我执,都会对世俗的共认上起执着,认为就是这样,非得这样不可,所以有颠倒的意思在里面,有遮蔽的意思,遮蔽真实的道理,遮蔽真实的境相,这个也是世俗谛,也是世俗谛的一个意思。
所以如果我们要分、要看的话,如果一个阿罗汉,这两个世俗谛里面,第一个他会不会有?有!第二个他会不会有?不会!所以一个阿罗汉或是证悟的人,他是存世俗的,你们讲的话他也知道,他做为人他跟我们的感官共识也是一样,只要不要用神通,跟我们的认知感官也是一样的,我们看到桌子,看到人,看到狗,看到什么,他也是一样看到这些,我们吃到是咸的,他也吃到是咸的,不会说我们吃的是咸的,他吃的是甜的,只是他没有那种颠倒的执着而已,所以世俗谛有这两个层面。
阿罗汉也会疼,但是不起忧悲苦恼,我们一般碰到疼,碰到不顺利的事,会起忧悲苦恼,但是阿罗汉不会,疼就是疼,还是会疼,他不是忍,就是会接受,不会起我执贪嗔痴,譬如说有人砍他一刀,他不会起愤恨说你给我记着,下一次有机会,换我捶你两拳这样子,我们其实只要我执就都会,只是隐显,有没有很强烈的表现出来而已,但是真正的圣人是不会的,他不是不会疼,他是会疼的,只是因为没有忧悲苦恼,所以他会疼,但是这种疼的程度不像我们那么重,还是会疼的。
师父不是上次有说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在他的茅棚里面打坐,那是真茅棚跟现在的茅棚不一样,现在很多人跟我说他在住茅棚,然后一去看是别墅,古时候的茅棚真是茅棚,几根搭一搭草弄一弄就是遮风避雨而已,打坐,坐一坐一条蛇掉下来,经典上是真的这样说,你有没有被兔子撞到,这里不会被蛇咬到,但是有可能被兔子撞到,掉下来毒蛇一咬,他就知道自己差不多了,所以他就赶快叫外面的人进来,他很痛,开始痛,叫人进来,但是他有禅定的功夫又是证悟阿罗汉,他就请旁边的几个人跟他们讲说,我已经被毒蛇咬到了你不要让我死在里面,赶快把我抬出去,他为什么说不要死在里面,他说以后有人还可以来住,住的修行人不一定每个都是证悟的圣人,有些人可能会怕,所以你赶快把我带出去,其中另外一个师兄弟就说,看你这个样子那么镇定,又没有恐惧的样子,你是真的被毒蛇咬到快死了吗,那个就跟他开示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缘起缘灭就是这个样子,你看我这个样子,我确实是被毒蛇咬到了,然后把他抬出去之后不久死掉了,然后舍利弗赶来他们就把这件事情跟他讲,舍利弗就赞叹那个阿罗汉说是真阿罗汉,是真的开悟的圣人,所以发生这种事情面不改色,但是他会痛的,他不是不会痛的。
解深解经的解说:
1、 二谛分别
解深解经的解说:
1、 二谛分别
a 胜义谛:
一切法离言法性
诸佛之正觉
一切法无二
b 世俗谛
语言假施设: 依相立名想
目的: 为引导他人悟入离言法性
内容: 分一切法为有为&无法
喻: 幻师幻化种种事物,愚者执为实,智者知为假
刚刚不是《解深密经》讲的,刚刚师父依于很多佛教经论里面讲的,世俗谛胜义谛所归纳出来的,有两大类这样的说法,现在我们要进一步来看,《解深密经》里面怎么说,《解深密经》里面说第一个二谛分别,胜义谛是一切法离言法性,什么叫做一切法离言法性?就是诸法的共性共相,也就是说我们对诸法的共性共相的证悟,是离言,语言没办法区分的,是语言所没办法表达的,就是刚才讲的第一跟第二,是证悟的境界,所以叫做一切法的离言法性,因为那个东西你很难去称呼,所以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还是以假名说,假名就是用涅槃,用空,用胜义谛,这里用一切法的离言法性,来表达证悟的境界,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诸佛的正觉,佛所证悟到的诸法实相,就是胜义谛,再来一切法无二,什么是一切法无二,空,诸法的共相,无分无别,所以《金刚经》里面讲,是诸法空相,就是在讲这个,诸法的空性,本然本性,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没有区别的,这个就是它讲得胜义谛,
它讲的世俗谛呢,语言假施设,刚刚有讲世俗谛是语言的施设,这个施设是什么意思,假是什么意思?假就是相对而已,暂时用而已,施设就是大家共识的,我们把它这样设定,这个就是世俗谛,语言的假施设,后面为什么讲说依相立名想,语言假施设是不是有一个东西,然后我们大家共识说,以后把这个东西叫做什么,然后大家以后就这样子用,先看到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大家我们一起说这个东西,以后你不要一直说这个东西那个东西,我怎么知道你讲什么,好,我们把这个东西以后叫做桌子,以后讲桌子就是指这个,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这里还没有提到遍计性,这里只是讲,刚刚讲第一个世俗,大家的共识跟共认,所以你看《解深密经》讲的,还是符合前面二个世俗的定义,第一个世俗是语言,大家的共识跟共认。
问:师父,这是名想,还是名相?想,有心字的?
师父:它指的是内心的认知,这是很有趣的,当我们共认把这个叫做桌子的时候,我讲桌子的时候,你内心会显现出什么,就是那个东西,不会出现一台车,就是出现这样一个东西,所以叫做依相立名想。
这个很有趣,上次讲《金刚经》我也讲过,《金刚经》里面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其实它的梵文字如果真的要翻的话,应该是无我想、无人想、无众生想、无寿者想,相是那个想,因为我们一提到什么,你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这样概念出来,概念久了之后会形成一种僵化,它告诉我们这种概念,其实只是暂时存在的概念,是由语言施设然后大家这样子叫,一叫你就出现这种概念,所以世俗是语言指涉的范围里面。胜义是离语言,叫做离言法性,是语言以外的东西,世俗是语言内指涉的概念的东西。
问:另外一方面用这个想,也表明了对同一个事物,个人心中所出现的东西也有可能不同。。。?
师父:有可能会有不同的东西,根据个人的经历有可能想像的东西不一样,有可能赋予的某些概念有些简单有些深,大人跟小孩可能概念有点不大一样,同样一个名词可能不同的人,对这个名词所赋予的的意义可能不同,概念上会有些不一样,师父很久以前曾经讲过说,这是一个杯子,当我讲:你拿我买的那个杯子过来,一般人觉得就是那个杯子,但是如果跟师父历经千辛万苦,去买到那个杯子回来的人,我讲的那个杯子,他认知里面意义跟深层度就不一样,他知道特指的就是这个杯子,这个当然就是比较更深一层,同样是讲一个语言,小孩子认知到的,跟历经过人生变化的大人概念不大一样,但是大方向,桌子就是桌子,它不会把它当成椅子,但是小孩有可能,你叫他拿桌子它可能去搬一张椅子过来,很小的小孩它对名相的认知,语言认知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
为什么这里的世俗谛比较重在语言的施设?因为目的它是讲说,是为了引导它人悟入离言法性,内容分一切法为,有为,无为,所以在《解深密经》把诸法分有为跟无为,有为就是因缘和合的,有生住异灭的,无为就是非因缘和合的,没有生住异灭的,简单的讲,《俱舍论》有没有讲有为法、无为法,《俱舍论》里面有哪三种无为法: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三个无为,唯识里面谈六个无为,以后有机会会再谈,你只要记住有为就是有生住异灭,无为就是没有生住异灭,但是分有为无为是依什么来分的?依胜义谛还是依世俗谛来分的,依世俗谛来分的,如果依胜义谛能不能这样分,没得分,因为它不是讲一切法无二吗,那你还要分,胜义的还要分什么,所以分为有为无为是世俗的方便区分,是为了引导大家来修行,也就是师父刚刚讲的随顺胜义。
喻幻师幻化种种事物,愚者执为实有,智者知为假,智者知为假这个是表示胜义,幻化幻为种种事物是一种世俗,愚者执为实更是一种执着,后面的,智者知为假就是表示说,圣人所了解证悟的境界,所以这里它就用一个喻,幻师幻化的一种喻,来表名世俗跟胜义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缘起的种种是一种现象,在变化当中的,我们要探讨的是缘起背后的真实,去证悟到这个真实,实相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在缘起各种现象上去执着,这个叫做第一个二谛的分别,《解深密经》二谛的分别。
问:什么是彼于后时应更观察?
师父:就是叫你好好去观察,就是告诉你说现象上很多东西,它就像幻师,变魔术一样的东西,不是真实的,但是愚者一般把它当成是真实,所以它叫你说要好好去观察,那一些都不是真实的。
2、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
2、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
胜义谛 寻思相
圣所证 1、 异生所证知
无相所行 2、 有相境界
不可言说 3、 言说境界
绝诸表示 4、表示境界
绝诤论 5、诤论境界
胜义谛超越一切寻思相,什么叫寻思相,所以我说要学唯识一定要学具舍,寻思是什么,你们在读《俱舍论》,有没有学过寻跟伺?寻是粗的分辨思考,伺是细的分辨思考,思和伺是一样,寻伺相,寻思相,这里就是告诉我们,总之一句话:就是胜义谛不是我们思考寻找范围里面的,是超越我们思考的东西,胜义谛是圣所证,什么叫圣所证?刚才讲过圣人的证悟境界;哪一种才叫做圣人?你们一定要了解哪一种才叫做圣人,至少初果才叫圣人,佛教圣人是不能乱叫的,初果断我执,三结,就是身见、戒禁取见、疑,简单的讲,你讲的边见那个五利使都算,《俱舍论》分得更复杂,但是《阿含经》讲的就是三结,我在星期天的《成佛之道》都会讲,你讲的身见边见邪见这些都是,这些是分得更细一点,所以至少是断三结才能够叫做圣人,菩萨入初地也是照样断三结,所以就断烦恼来讲,初地跟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一模一样,但是就长期修练来的神通功德慈悲,那当然是不一样,就断烦恼来讲,七地菩萨跟阿罗汉一样,七地菩萨才断所有的见思惑,跟阿罗汉境界是一样的,我说就断烦恼来讲,但是他的神通无时以来修的功德,那当然是不能比的。
寻思相是异生所证知的,什么叫异生?你们猜猜看这里的异生是指什么?非圣人的,其它的六道众生。那为什么叫异生?这个其实我在《俱舍论》也讲过,不过没关系,师父当老师有一个好处,因为我做太久的学生,出家前的不要算,出家后做了二十年的学生,所以我很清楚学生到底在想什么,所以老师问,学生答不出来是正常,如果我讲过很多东西不记得,正常的,所以我问很多东西,如果你们上过很久了,然后一副很茫然的样子我也不会生气,因为我当学生当太久了,我很清楚,我常常是这个样子,异生,有没有听过一个叫做异熟,异熟所生,就是业报所生,由烦恼造业所生的叫做异生,断了烦恼那些就不叫做异生,为什么它叫异生,因为有一种叫做异熟果。
我在《俱舍论》不是说有三种,它跟种子也有关系,有些造了重业也成为种子,种子会异类而熟,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就是过去种的业报,它不会马上种马上现行,不可能!所以会有一段时间,这个是异时而熟,异类而熟,因为你种的是善恶因,你造的是善恶的业,但是你的果报不是善恶,有记得师父上次讲过吗?果报没有善恶,果报是中性的,不然会不得了,有人生下来就是恶人,没有这种东西,果报体是中性的,但是果报体有可爱非可爱,可乐非可乐,所以师父上次有讲过,就《《俱舍论》》来讲,比较精确的定义叫做善有可乐之报,恶有不可乐之报,外面一般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也不用去跟它辩,但是我们要知道就佛教来讲,这个报体是没有善恶的,那个叫做异类而熟。
还有叫做变异而熟,什么叫做变异而熟?就是种子种下去之后,它不是停止在那边,它一直在成长转换当中,“异熟”它特别指的就是说,我们由烦恼造业然后会润生,变成三界的有漏之报体,所以叫做异熟,特别指业报而讲。“异生”就是由异熟所产生的报体,所以异生指的都是六道的凡夫,因为只有凡夫才有烦恼造业受报,到了七地菩萨或是阿罗汉,才可以真正舍异生性,什么意思?烦恼全部断净了,没办法再润业。所以阿罗汉不会再来受生了,七地菩萨也不会再来受生了,不会再来烦恼跟业受生了,七地菩萨以后用什么来受生?用愿力,简单的讲,愿力跟习气。所以阿罗汉或七地舍异生性,所以异生是指凡夫的意思,所以寻思是异生所证知的,寻思是我们的境界,胜义谛是圣人的境界。
还有无相所行,有相境界,胜义谛是无相所行,因为证悟到的境界,你不能说这个是般若,那个是所证悟到的,虽然语言讲说是空性是什么, 但是你真正证悟的话是离开那种行相的,就是对象的,不可以去分辨对象到底是什么,证悟的境界你不能说它的对象是有是没有,还是它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是没办法用这种语言来表达的,但是我们在引导你修行的时候,会告诉你,所证悟的对象就是空性或叫做空相,就是无我性或是无我相就是无常,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是可以用语言这样子的表达,但是真正证悟的刹那当下,真正开悟,你是不能用语言去这样描述的。
问:无相所行的所行是什么意思?
师父:心缘叫所行,一般我们的心都有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是心所行相,现在它就是说:胜义谛是无相的,勉强讲叫做无相所行,实际上,无相你还是必须要用语言表达,不然我不讲,你怎么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问:《金刚经》讲,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但无一众生可灭度?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无一众生可灭度,是没错,是这样,本来就是这样。
它证悟的是一种超越,是无相的,所以一般讲行相是:心所行之相,心的对象就叫做行相,那个行是心行的意思,寻思相是有相的境界,什么叫有相的境界?可以思考的,可以看的,可以摸的,可以触的。可以思考的,是有相的境界。胜义谛是不可言说,寻思相是言说的境界,胜义谛是绝诸表示,寻思相是表示的境界,为什么这里除了语言以外,还特别用表示,因为表示可以是身体的,语言是口的,表示可以是身体的,有人说我没讲啊,但是人家问说,那个谁跑去哪里,我去躲起来有人来找我要债,你不要跟它说,我躲在厕所里面,好,我不会讲,绝对不会讲,人家来了说:你有没有看到某某人?我不知道啊,语言上讲不知道,但是它身体上可以有动作。所以表示,表示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示,禅宗很多时候不用语言,但是有时候用动作,禅宗有没有很多时候用动作,动作可多了,师父踢你一脚开悟了,把你的手砍了,开悟了,不讲话,很多这种类似的故事,这种不管语言还是动作还是什么,其实禅宗很多时候,就是要表达那种无相的境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有一个法师在讲经,禅宗很多故事跟他的应用你不能乱用的,人家有那种境界用,其他人不可以乱用的。他讲一讲就想吐痰,我们讲经的时候后面都有一个佛像,他往后一吐把痰吐在佛像上面,然后纠察师,纠察师就是一般不管在打坐或者是,讲具体一点就是说维持秩序的,寺院里面的警察就对了,就跑来跟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做呢,你这样大不敬。那禅师怎么讲,禅师说:那你要叫我吐哪里?他说:你垃圾桶,哪里都可以吐啊;然后他说:虚空无非法身相。你知道他讲什么吗?虚空无非法身相,无跟非两个综合起来,虚空等于法身相,不是说法身遍一切吗,刚刚不是说胜义谛无二无别吗,那你吐哪里还不是都一样,都吐到法身。你知道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他表达胜义谛,他不是在讲世俗谛,他在表达胜义谛。
禅宗很多用法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你没有讲穿,你不知道,有时候跟你讲了,你也不知道,我说不能乱用,所以胜义如果弄不好就是下流,真的是这样子。所以禅宗东西不能乱用的,祖师有他的用意,也不是你随随便便可以,他这样子用,我也这样子用,当然不行!寺院纠察师要表达的是世俗谛,法师要表达的是胜义谛,可以这样子讲,但是我说要表达胜义的方法是非常特殊的,不能拿来随便乱用,随便乱用就会破世俗,所以不能用胜义来破世俗,世俗是引导我们往胜义的,但很多人不明白的时候,常常会在胜义谛讲空、讲无相,谈的天花乱坠,结果落到世俗上他连戒都不持,只是耍嘴皮子,叫做口头禅。所以我说他是很特殊的方法,我说是非常特殊的,是不能随便乱用的,别人就不能,他可以那样做,我可不能这样子做。有时候同一个师父对弟子不同情况,他也不乱用,我乱吐你也不知道我在干嘛,所以禅宗的东西不能乱用,他有他师徒中间的一些默契,这种默契只有我们之间才知道,我们生活上,常常人跟人之间会有一些默契,但是这些默契是别人不知道的,这个是长期相处以来,师徒也是这个样子。
以前我跟我们教授,因为我们那个老教授还不错,知道我们是学生,又是出家人,没钱,所以常常请我们去世俗餐馆吃饭,吃久了之后,我们就开玩笑就说:那个是他家的厨房。所以他每次要讲吃饭的时候,我们就会问说:到你家的厨房吗?他就说:是。有一次从台湾来了几个访问学者,我们就想说:要请这几位学者去哪里吃饭,去你家的厨房吗?他说:是。用英文,台湾来的英文不错,但是忽然这样子他也搞不清楚,吃饭吃到一半跟我说:你们今天不是说要去他家厨房吗?我们笑笑说,我们说的厨房就是这里,餐厅。那么,你们在生活上,我相信常常会有,有时候先生喜欢三五个好友出去喝酒,但是怕老婆知道,就用一些暗语,默契的暗语,开会、修电脑。这些东西就是说,你不讲别人也不知道在干嘛,有默契的人,你一提他就知道了。所以我说这种东西不能乱借、乱用,就是这样,禅宗很多师徒相传也是一种默契这个样子,因为师父知道徒弟在什么状况下可以教化,什么东西不能用,什么东西能用,但是师父可不能这样乱用,所以我喜欢教的是印度的这一套,把这些东西讲清楚讲明白,然后次第的往上走,你看《解深密经》它到最后也是讲次第的,它讲胜义谛讲什么,它讲三性三无性也是讲得清清楚楚的。
问:对初学者来讲读禅宗的公案有没有帮助?
师父:因为有在摄影,我也不敢这样子讲,但是我的看法:没什么帮助,初学者去看六祖坛经,老实说,我的看法,意义不大,而且很危险,根机不够,好药有时候用的不恰当就是毒药,所以根机不够乱用很危险。
问:野狐禅是什么意思?
师父:野狐禅是一个故事,等一下再告诉你,不然弄下去要讲禅宗了,野狐禅是一个故事等一下私底下跟你讲。
我刚才讲的是纯粹我自己的意见,因为禅宗是上上根机学的,这个是惠能大师讲的,不是我讲的,它确实是讲:那是上上根机所学的,不是一般人所学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这个好好的学,这个也不是差,知道吗,这个只是次第讲得清楚而已。
绝诸表示,绝诸争论,寻思相是争论的境界,所以有时候你们会想说,佛教里面到底辩不辩论,辩哦,你不要想说不要去辩那个,好好修行,错!印度很喜欢辩论,印度当一个论师它的主要条件,必须要找人辩论,所以玄奘大师去印度辩不辩?无遮大辩,不但辩,还无遮大辩,什么叫无遮大辩?谁都可以来,外道什么谁都可以来,像打擂台,他坐台主,上去磨拳擦掌坐好,来,三天我立了一个,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三天,各行各业全部都可以来辩论,就是这样三天没有人敢上台。
问:辩论的话,落到这一边(寻思相),那是不是说明那个论师没有掌握胜义谛?
师父:这个有一点点。
我们休息一下再回来,我们继续回来,看大家都谈得蛮快乐高兴的,不用怕,下礼拜二十一号就potluck,你们可以尽兴的大家聊一聊谈一谈,互相交流是好事情。
寻思争论是境界,胜义谛是非争论境界。你的问题是师父刚才讲说印度很重视辩论,辩论在某一个意义下有一点像争论,当然不完全是,但是你要那么区分那是另外,但是现在重点是,如果是辩论或者是争论,那是不是等于这些论师没有掌握到胜义谛,是不是就是这样子,你这样子问的,同学们有没有什么看法?
刚才我其实有提到一个东西,你们用刚才师父提到的东西,来稍微替Ray做一个解答,因为GT讲得已经是重点,没错。借语言文字随顺胜义,这个是要表达清楚的东西,那种情况下就不叫争论,刚才师父不是讲过胜义谛还包括什么,刚才之前不是讲过胜义谛有包括三个,第一个是般若所行的对象,第二个是智证的融合,第三个是随顺胜义,随顺胜义包括闻思修,刚才又讲说,虽然是随顺胜义,但是它还是世俗的,刚才不是说,那佛为什么要这样子区分呢?其实他是要用语言文字来教导我们,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是胜义,但是只要语言文字是随顺胜义的,那就是佛的教法。我们现在的辩论就是在于这样子才辩论,所以辩论的目的是随顺胜义,但是它虽然是随顺胜义,它不就是等于胜义。
这里的寻思包括所有的世俗语言都算,包括所有的争论都算,包括玄奘大师和其它外道争论都算,这都是寻思境界,我们一般的散心都是寻思境界,这里当然指的寻思跟胜义是它的区分,但是争论境界里面有一部分是随顺胜义的,但是它不等于胜义,所以它还是寻思还是争论境界里面。经论是随顺胜义,但是还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它还是寻思相,但是那个是随顺胜义的寻思相,因为它不写给你看,那我们去学什么。
印度不管是外道还是佛教,他当一个论师,绝对要辩论的,因为他们一个观念:真理越辩越明。我再讲一下,辩论不是随随便便乱辩的,它有一个规矩,后来这一套就形成佛教的因明,所以它是要照着这个规矩来辩的,不然以前我不知道想说辩论,那如果你就是不服输就是东扯西扯的,扯一些不是道理的道理,有没有人会这样子?有,但是印度的辩论它是有一套规矩的,也不是随随便便输了我也不认输,就东瞎西扯的什么都拉进来,那这样是不行的,所以它是有一定的格式或一个逻辑性,这一套后来就变成因明,以后有机会再跟各位谈一谈因明,
问:两个阿罗汉之间要再辩论吗?
师父:阿罗汉不需要再辩论什么,我们应该这样讲比较好,不会去辩论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会去辩论众生怎么度,有些东西他们也不懂的,跟生死没有关系,但是可能跟度众生,或是跟宇宙万物的东西有相关的,它们可能也不懂;我们有两种智慧一种叫做道智,我先讲一下,简单的讲,道智,还有一个叫做道种智,道智简单的讲就是知诸法共相,然后可以断烦恼解脱生死,道智上面没什么好辩的,因为大家都证阿罗汉知道路怎么走过来的,但是道种智那就有得谈了,道种智是不但知诸法共相还要知诸法别相,什么叫诸法别相,就是万事万物各式各样的特性,包括人的种种特性,这都可以算,这个阿罗汉不一定懂,他懂的也有限。
所以以前有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很久了,我也不记得故事主角人物到底是谁,舍利弗有两个徒弟,一个是打铁的,一个是洗衣服的,专门帮人家洗衣服的,他教他们打坐,他刚开始教打铁的修不净观,教洗衣服的安那般那,数息观,他们两个再学都学不会,怎么学都有问题就是学不起来,后来舍利弗就问佛陀,怎么这两个徒弟平时跟他们聊天,看他们根机不错,为什么没办法呢,佛就说你把他们两个方法对调一下就好了,很快地,两个就学上来了,为什么打铁的他修数息观会容易呢?我说这个是故事不要在枝末上去找毛病,为什么打铁的会修数息观,因为打铁要鼓风,有时候要用嘴巴去吹,就是有风的出跟入,他常常在弄风的出跟入,所以他对风的出入很敏感;那洗衣服的那个,对不净相,因为各式各样的衣服什么样都有,所以他对不净相很容易观。师父现在要表达什么,表达就是说阿罗汉的道种智不一定很完整,而且有些是很不完整的,他自己解脱没有错,但是他度人的技巧方法相当可议,就是说他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佛菩萨当然能力更大,佛当然最完整,所以说可以辩,但是不是在道智上辩,是在道种智上辩。
问:胜义谛不仅仅是佛证悟的,包括初果圣人也都证到一分?
师父:对,都证到一分,都真正的碰触到一分,不完全彻底而已,阿罗汉可以说是证悟到很完整,以后在大乘佛教,师父可以跟你讲,在般若经他举一个例子:三兽渡河,渡到彼岸那是一种比喻,那一条河比喻的就是胜义谛,三兽是哪三兽,最大只的是大象,然后是马,比较小只的是兔子,三个都过河都过去了,但是哪一个可以踩到河的底,大象,他说大象是佛,证悟的完整,那一条河就是诸法实相胜义,另外两只一个是声闻一个是缘觉,你说他们有没有渡河,有!但是有没有达到彻底?没有,但是真的是渡河了,所以也叫胜义,他们也碰触到胜义了,三兽渡河在般若经跟《摄大乘论》,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确实是有人问说到底阿罗汉有没有证悟,有,独觉有没有证悟,有,不彻底,那到底怎么样的不彻底,然后佛陀就用三兽渡河的例子来讲。
3、胜义谛与诸行相
3、胜义谛与诸行相
非一非异: 重于破
1) 破一:非一
if one, then 众生应皆已见真谛得涅槃
If one, then 胜义谛堕杂染
If one, then 一切行相无有差别,但诸行相有差别
2) 破异:非异
If 异, then 不须除遗诸行相
If 异, then 一切行相共相不能称胜义谛
If 异, then 应非诸行唯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
胜义谛与诸行相 什么叫诸行相,诸行相简单的讲叫做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就是我们心缘的对象,就是说胜义谛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怎么样,我讲得简单一点,比如说桌子、椅子,这个人跟那个人,动物六道众生,还是说万事万物到底是怎么样,有时候诸行相也可以讲六入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或是说五蕴,《俱舍论》提出了七十五法,有很多的心心所法,这些都是诸行相,各式各样都是诸行相,胜义谛跟这些法有什么不一样呢,或是说是不是一样呢?简单的讲,就是胜义谛跟万事万物,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它这里就是在讲那个。
非一非异,重于破,什么叫做非一非异?就是说,胜义谛跟万事万物不是同一件事情,但也不是不同一件事情,师父你到底在讲什么?我最近在修禅宗?所以我讲的话你可能不大清楚,那什么非一非异你来看一下就知道:破一叫做非一,它说胜义谛跟万事万物不是同样一件事,它说如果是同样一件事的话,那么众生就已经见到胜义谛跟涅槃了,因为我们看的万事万物,但是如果说胜义谛就是等于万事万物的话,就等于我们都证悟到胜义谛了,所以不应该是一样的东西。
问:它的意思是众生是佛,佛是众生?
师父:不是这样子,它的意思是说,胜义谛跟我们一般见闻觉知的东西,它是不一样的东西,如果是一样的话,那我们大家都见到胜义谛了,都已经涅槃解脱了,众生跟佛没有差别了,那我们都不用修了都已经解脱了,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解脱,它要表达的就是这样子。
所以在这里第一个它是讲非一,就是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是同一件事情的话,那胜义谛就有杂染了,刚才不是说世俗的这些万事万物的东西,是涵盖杂染的,是我执的,但是胜义谛是没有我执的,是破我执的,是清净的,那如果胜义谛跟万事万物这些东西,是同样一件东西,那这些东西就有杂染了,胜义谛就等于有杂染的,所以不应该是同一件事情;如果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话,一切行相就变成没有差别了,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是有差别的,因为胜义谛只有一个,但是问题是一切行相,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一样的东西,那不然的话那就等于什么都一样了,这个叫做非一;话说回来难道非一,不是一件事情就等于不一样吗?这两件不是一件事,那难道两件事就是完全不一样吗?也不是,所以它就说破异,就是非异,什么叫非异,如果胜义谛跟诸行相是不同的东西,就不须要遣除诸行相,如果它完全不同的话那你遗除它干嘛,直接去证悟胜义谛就好了,你去遣除诸行相的杂染要干嘛,因为我们的修行胜义谛是在,世俗里面去遣除世俗的杂染,寻得胜义,如果完全两个是不一样的,那么你去遣除诸行相干嘛,它不是说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如果两个是不一样的话,就不应该说一切行相的共相是胜义谛了,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共相,一切行相的共相是什么,万事万物的共相是什么,无常,空,无我,涅槃,这些都是万事万物的共相,所以你不能说万事万物跟胜义谛,是完全不同,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这样就有问题了,如果是两码子的事情,那胜义谛就不是诸法的共相的。我知道有点深,有点难以捉摸。
问:第一个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那杂染的东西去不去就无所谓,都没关系?
师父:这里面还是有关系,因为胜义谛是在世俗谛上,因为胜义谛和世俗谛不是两件事情,不是别开世俗的这些东西,然后去寻找一个什么叫胜义的,我在世俗里面,去寻找世俗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如果它是完全不一样的话,那我就不用去管世俗,我就直接去寻找一个胜义就好了,但可惜不能这样子,所以慧能大师说了一句话,“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因为我们的修行不是离世间去修的,佛法在世间,胜义谛就是佛法,真实的佛法,不是跟世间不同的两件事,(如果是不同的两件事)你就不用在世间找,但是你不能离开,离开世间没有胜义,离开世俗没有胜义。所以它讲胜义谛是一切行相的共相,所有的共相就是胜义谛,所以它讲一切行相的共相不能称为胜义谛,如果两个是不一样,胜义谛跟所有万事万物,如果是不一样两码子的事情,那我们就不能说胜义谛是诸法的共相,但是事实上胜义谛确实是诸法的共相,如果两个是两码子的事情,那你就不能说胜义谛是诸法的共相,所以在《心经》里面讲它讲空相,诸法的共相就是空相,所以它说空跟诸法是不一不异的,也是用这样子。
如果不同的话,应非诸行唯无我性无自性所显名为胜义,就是在诸行相里面,显无我性,显无自性,这句话不难了解吧,我们不是在缘起的万事万物里面去找它的,无我性,无自性吗,然后去证悟到它这个叫做胜义,所以你不能说胜义跟诸法万事万物,是不同的两码子事,不同的两码子事,你怎么在世俗万法里面去找胜义谛呢,这几个道理讲起来都是共通的道理,只是它从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而已,所有东西的交集点,比如这很多圈圈它都有一个核心点,这些圈圈的核心点是大家共有的,这个东西是核心,但是是大家都有的,所以这个东西它也不能离开这个,但是你也不能说这个东西,就是等于所有这些;就像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质,但水也不等于是冰,水也不等于是水蒸气,但是你不能说它就是完全不一样,冰跟蒸气完全不一样,现象上可能是搭不了,但是性是一样的,相上不同,性上一样;师父上次举一个例子说,海水起波,可以分为浪,涛,波,泡,各式各样,但是浪不等于泡是有它的不同点的,但是它们的本质都是水,跟你刚才讲的那个一样,所以叫做诸法共相跟诸行相是不一不异的,所以说穿了也不是太难理解,当然证悟起来不容易,不然早就开悟了,证悟起来当然是不容易,你不要半年多想开悟。
问:佛菩萨、阿罗汉证到的是什么东西?
师父:就是证到了缘起,无自性,空,无我,那个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前面已经讲了是不能用言说的,证悟到胜义谛的这些圣人们,他们实际上是看到了,你的看不是眼睛看,还是证到一个东西,你要用东西也可以,反正什么语言,你要用东西,用空,用涅槃,都可以用,它是一种内心证悟的境界。
问:我们怎么能证到?
师父:老实说如果真正你问我,我不知道我能不能证到,但是从佛的教说里面,你记得师父在星期天讲三转四圣谛吗,佛告诉你法,佛法到底是什么,然后鼓励你,你应该这样去做,告诉你说你可以证悟,后来佛陀就说,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你就跟着这样子走,你也可以这样子到达,所以《阿含经》讲依古仙人道,同样一条路佛这样子走过来的,他把这条路告诉你,你只要听他的话照这样子去走,你也可以到达他同样的境界,师父是绝对相信这个样子,所以叫做依古仙人道;信心不是依情感意志,而是20年这样子来的学习思辨,因为要达到博士也不是一天两天,你把它当作现在是在小学,目标是拿博士这样子,你就照着师父讲的闻思修。
我再重复一次,因为师父现在觉得很多修行,不管在家出家的都有一点偏一边,第一个就是听经闻法是一定要的,而且要一辈子不断的,这种听经闻法是学无止境的,你不要想说我学到什么时候不用再听经了,不可能的,一辈子,师父学了20年,当然跟那些祖师大德比一点点都不如,但是虽然20年,老实说我也学了一点东西,但是我还是继续那些论那些经,每天都要继续再看,再忙我也一定要翻个几页,看个几页,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二个戒一定要持,至少五戒,因为我们的修行是断烦恼,不要说断,减低我们的烦恼,师父讲过好几次,戒是最好的规范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烦恼不要太强烈,然后外露出来了。
再来打坐,打坐一定要坐,因为烦恼不一定只是外来的引诱,有时候你外来不引诱,内心也会起来,所以叫做戒定慧,除了戒定慧以外还有,我说的慧听经闻法以外,不是只是听经闻法,听经闻法的这些东西,你必须在日常生活上学习思考应用,然后检视,就是三学。
还有一个,你必须要有一些宗教行为,诵经念佛拜佛持咒,一定要有一些宗教行为,因为这些宗教行为,是增强我们的情感意志力的,也就是培养我们宗教情操的,必须要用,因为我们听经闻法,我们都还没养成正知正见,没有养成正知正见,我们常常遇到事情的时候,平时听来的这些力量不强,所以没办法去克服,没有办法用我们听闻来的这种东西去克服,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些宗教行为,然后这些行为培养宗教情操,遇到困难的时候把平时学来的东西,跟平时的宗教行为培养出来的宗教情操,结合在一起,这样你才能去克服面前所造成的这些重大的变化,所以很多人是平时听经,但是并不用在日常生活去思考简择,所以它的力道根本不强的,又加上有些人根本是忽略,或者是瞧不起宗教行为,所以没有在做,所以当没事的时候,他都可以讲得头头是道,当一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平时学的都抛到脑后去了。
师父讲的这个四个,戒定慧三学以外,宗教行为,你不管要诵任何经拜佛念咒都好,这四个如果能配合的话,那就是在修行,就是在提升你的这些认知跟知见,慢慢慢慢往正确的方向,就是闻思修,然后往随顺胜义的方向走,这些你问师父说我要做多久,我不知道,每个人的根机状况不一样,其实不错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其实这个东西师父会一直再强调,不过我还是要再讲一下,四个都要做,但是一定要知道戒定慧还有宗教行为,四个的辅助限制到底到哪里,不要把任何一个扩大夸张,你自己可以偏重,但是不要把你自己偏重的东西,把它扩大夸张,持戒的就把它扩大到说,佛陀确实是说以戒为师,但是佛陀说以戒为师,怎么解释,那是可以解释,但是有人把它夸张到说,持戒就可以解脱,那又是一种极端,有些人不听经就是一直强调打坐才怎么样,打坐是一定要的,但是你不听经闻法你打坐,就等同只是外道的世间禅修而已,有些人刚才是讲说听经闻法,也不持戒也不打坐的,当然就有问题,还有宗教行为也不要把它扩大,什么叫做不要把宗教行为的作用扩大,超越它所应该有的,现在很多人是这个样子的,把宗教行为它本来的用意忽略了,然后本末倒置,把它夸张,因为有人就是说,《金刚经》你不用去了解,你只要一直诵,诵到最后有一天你会开悟,你就知道《金刚经》在讲什么,这个就是错误的观念,我问你,如果你从来不听师父讲经,你会知道胎湿卵化到底是什么,什么是胎生湿生卵生化生,你根本不知道,你知道须陀洹是什么吗,你不可能会知道,如果没有人跟你讲,你不可能有一天诵经送到最后,忽然发现知道须陀洹到底是什么,不可能的,这又是一种极端,诵经,念佛,念咒,都很好,但是不要以为我念咒念一念会开悟,念咒也是跟念经念佛一样,都是一种辅助的宗教行为,都不要把它扩大,扩大那问题就大了,你说师父那你诵不诵我诵经我也念大悲咒,十小咒念,但是我知道我做这些到底是在做什么用,修行是一个有机的组合,动态的组合,你可以偏重但是你偏废了哪一些,都不是正确的行为,不持戒也不行,你不打坐其实也不行。
诸行相各式各样的都算,除了胜义谛以外的那些,全部都是算诸行相,我说过初果就证到一分的胜义谛,初地就有只是没究竟而已。
4、胜义谛相
4、胜义谛相
一切法共相
遍一切、一味、一相
一切蕴中、一切处、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 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清净所缘:真如.胜义.法无我性
由一法(如蕴),可得胜义谛相,不须再求
喻:如虚空遍一切色,一相、一味
胜义谛相 它前面讲了一堆,它现在告诉你胜义谛到底是什么,前面告诉你大概的胜义谛,然后大概的世俗谛,告诉你胜义谛不是那个不是这个,然后非一非异,然后诸行相是什么,讲到最后,现在告诉你胜义谛到底是什么,第一句话它开宗明义告诉你,胜义谛就是一切法的共相,一切法的缘起无我,一切法的空,一切法的无常,都是胜义谛,所以它叫做一切法共相,就是胜义谛,胜义谛---一切法共相指的当然就是我们对一切法空相的证悟,遍一味,一切,一相,当然是遍一味,一切,一相,诸法共相,任何一法随便一抓都有胜义谛在里面,《心经》里面也是在谈这个,是诸法共相,空是诸法共相,所以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遍一味,一切。
什么叫做诸法,这里就列出来了,一切蕴中,一切处中,缘起,食,谛,界,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清净所缘是胜义谛,食就是四食,粗抟食,意思食,触食,识食,《俱舍论》应该讲过四食;一味就是没有别味,它只是一种描述,它只是用各种各式各样的语言来表达,佛教常常会有这样子来表达一相一味,一切蕴,五蕴,一切处,十二入处,缘起,食:四食,谛:四圣谛,界:十八界或六界,念:四念住,或是所有里面的念、正念都可以,住可能是只是四念住,正断是什么,后面讲的都是三十七道品,四正断又叫做四正勤,上次有讲,已生之恶令其断,未生之恶令其不生,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其增长,神足:四神足,也是三十七道品之一,是在讲修禅定的,欲、勤、止、观,根:五根,力:五力,觉支:七觉支,道:八正道,所以它讲的诸法行相就是指这一些,当然更多,但是佛教里面有它的中心重点,讲的都是这一些。
什么叫做这一些的清净所缘?因为你修这一些到底是要干嘛,缘诸法实相修,这些东西都是辅助你,趋往胜义的一些修行方法,五蕴,十二入处在表达什么,你们上过师父很多的东西,师父常常在讲说,佛陀分析五蕴到底要告诉你什么,五蕴无我,五蕴里面有四识住,五蕴是哪五蕴:色、受、想、行、识,他告诉你说:色受想行识分析起来,就是我们这个身心,没有一个本质本然的东西是无我,我们都是在五蕴叫做五取蕴,五蕴里面起执着,我们四识住,我们的识,色受想行识的识,是会执着于色,会执着于受,执着于想,执着于行,我们的识会起这样的执着,所以告诉我们这样的执着就是五取蕴,就是错误的;十二入处也是这样子讲,缘起就是告诉你缘起无我,都是在讲这一些,这些都是趋向于断恶行善,而且善是出世间善,什么叫清净所缘?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就是清净所缘,所以胜义谛,也可以讲无我,胜义,真如,也可以讲实际,讲涅槃,全部都是。
由一法(如蕴),可得胜义谛相,不须再求,所以如果你真的了解的话,万事万法里面,你真的通彻这个道理,一连,都可以知道这个万事万法是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就是无我相,五蕴可以这样去了解,十二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还记得师父讲黑牛白牛的故事吗?眼耳鼻舌身意就是黑牛,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白牛,非眼系色,非色系眼,是中间的我执,十二入处不是就是在分析这些吗,所以上面不是讲说,清净所缘叫做真如,胜义,法无我性,它讲十二入处的时候就是告诉你,其实这只是一种认知而已,我们都在认知里面起执着,但实际上这种执着是错误的,是无我的,你不要当中去起执着,这个就是所谓的诸法中的清净所缘,也就是诸法的共相。
它的比喻就是说虚空遍一切色,一相,一味,没有二味,也没有二相,但是虚空是遍所有色,虚空遍一切色,这只是一种比喻而已,这样大概知道它讲的,胜义谛指的是什么了吗,当然胜义谛不好讲,因为胜义谛它本来就告诉你离语言行相的,但是现在为什么要讲,不讲你们没办法,不知道我要学什么,也不知道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所以还是那一句话,“空则不可说,非也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还是以假名说,”所以空是胜义谛,胜义谛不可说,非胜义谛也不可说,亦胜义谛亦非胜义谛或非非胜义谛这些,讲来讲去,虽然说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怎么样还是要用语言表达。所以佛陀当初不是说开悟之后,他在菩提树下又坐了一段时间,经典说他坐在那边做什么,他讲我法甚深处,这样的东西我怎么样去度众生呢,那么深的东西,讲也不对不讲也不对,那我要怎么样去表达,去告诉大家,他想清楚了就跑到五比丘那边先跟他们讲。
经过这一关就好了,下面就心意识相品,就比较有趣一点,就离开了胜义谛,离开了会让人头晕的胜义谛。
宗下教下比较属于禅宗讲的,教下是属于比较在谈义理的,宗下是比较属于禅宗哪一类离语言文字,教下是属于比较在谈义理的,以前在隋唐时代其实很多谈义理的,教派的,天台,华严,包括唯识宗,谈义理的这些都是叫教下,有些净土大师就说佛来到世间传法,传来传去实际上就是传念佛法门,这对吗,意思上不能说不对,但直接的意思是不对的,不能这样子讲,比如说他弘扬这一宗的,他是特别强调这一宗的,佛陀怎么可能只讲净土法门,我只能讲一句话就是说,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宗派,这是佛法落入世间,依于文化然后根据各种众生的根性,众生不是只有一种,诸法很多,众生也有很多,八万四千,所以必须有各式各样的法门,所以各式各样的法门,只要是适合众生它都是最好的法门,所以佛以一大誓愿来到世间,一大事因缘不单只是弘扬净土,渡众生,当然有人适合用净土那就用净土度,有些人适合禅宗,禅宗,有些人适合唯识,唯识,有些适合《俱舍论》,《俱舍论》,各式各样的,佛就讲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都是好法门。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解深密经》-4
 《解深密经》-4
editor、​limited
3,6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