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3行: | 第3行: | ||
《解深密经》-4 | |||
现在师父在上唯识学,“唯识所现”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宗派,专门在谈我们的认识状况出了什么问题,佛教说,我们人生有问题,唯识告诉我们问题是哪里来呢?唯识说我们在认识的当下产生了问题。一切的问题都来源于错误的认知,因为错误的认知所以产生我们的痛苦。什么错误的认知? | |||
师父用一个很简单的图来说明,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什么,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哪两门?流转门跟还灭门。流转门里面有哪两个?苦、集;还灭门呢?灭、道;这是佛教最基本最简单的教理。你们一定要记得,苦说明了人生的真实状况,开示了人生深一层的真实状况,所以(佛教认为)人生一切是苦。但是(佛教)说苦是人生的真实状况不是很消极的,也不是只是在浮面上说。我们一般的生活上是有苦有乐,但是佛教在讲人生是苦的时候是深一层的去透析人生的真实面貌,不管你认不认可,暂时你先放着。 | |||
集包括哪两个?惑跟业,惑是烦恼,烦恼造业,然后就来受报,就是苦;灭有两个,一个是指灭烦恼的当下,一个是指灭烦恼以后的境界。道是什么?怎么修行,方法,怎么走,怎么到达目的地。所以灭是目的地,道就是方法,这个苦集灭道在佛教叫做四圣谛。叫做圣谛就是说它是真实不变的,审实不虚的,叫做圣谛,这个就是审实不虚的。为什么叫做圣谛?它是针对我们烦恼具足的众生,不是针对佛菩萨来讲,如果是佛菩萨这一套讲不通,因为佛菩萨不会苦,他也没有集,没有烦恼。所以佛陀开示四圣谛,是针对凡夫众生讲四圣谛,你只要是凡夫众生就适用四圣谛。人生绝对是苦,苦有原因,但是我们有灭苦之道,也就是我们有办法可以消除这个苦的原因,消除之后就能够到达离苦得乐的境界,这是佛教整体、根本中心要讲的。 | |||
但是佛教在讲离苦得乐的时候不是说你一定要死掉以后,不是,而是你只要吸收佛教的一分道理,然后把这一分道理在日常生活上用上一分,你就可以得到一分的快乐,所以叫做现法乐。所以不要以为一定要死掉之后,还是一定要练到什么境界,才有办法得到佛教的受用,不是的。你只要能够吸收一分了解一分受用一分,你就会有一分的受用跟快乐。 | |||
佛教这个苦集灭道在讲什么, 师父 再用一个很简单的图 ,来 剖析一下什么叫做苦集灭 道, 哪一个简单图?A、B、C ,这 三个圈,AB两个 是 冲突 的 ,A是什么?有一个我执 , 就 有 一个我所。我执就是以我自己为中心, 什么 东西都是由我自己为 出 发 来 看待一切 , 你依这样看周遭的一切 , 你就会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 , 一切希望依你所意愿的去做 , 你才 能 得到快乐。所以我们是把自己往外投射出去的,然后想去控制周遭的一切。A 是 我执, 有 我就会有我所,周遭的一切就是我所有,我所执着的,我所爱 的, 我所拥 有的, 我所希望的,我所控制的,所以有我就会有我所, 这 个我往外投射出去想要控制周遭 的一 切 , 那个就叫做我所。我们人 , 凡夫众生 , 都 是 在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下 去 运作的 , 你不要跟我说 , 师父我没有。你不 可能 没有,不管你观察得到观察 不 到 , 除非你是解脱圣人 , 不然你是凡夫就绝对是这个样子 。 | |||
B就 是一 切法 的 真实相貌 ,一切 法真实相貌 是 无常 , 那当然这个无常也可 以 代表就是无 我,就是 般若经 讲的 无自性或是空 , 《阿含 经 》 讲 无常 、 无我 , 反正意思都 是 差不多 , 都 是 诸法 实 相。我执跟无常空 是 冲突 不 相容 的,因为 一个 是你 想控制 一 切 ,一个是 你不可能控制——无常 的,一 切 在变 化当中没有一 个实有的 自性 ,你只 能说 我 尽力 的 去做一些事情 ,但你 能 不 能完全掌控所 有的, 所以在 这 样 的 两个冲突 之 下就会造成苦 ,就 是C 。 | |||
谁告诉我从 这个图 怎 么 样跟四圣谛搭配 ?中 间 的 冲突点 就是 苦——苦圣谛 , 集是A—— 我执, 惑跟业 有我 执 就会 造 有 漏业 ,有 漏业 就会 三世来轮回 , 轮回 的 时候你又产 生 执着 , 基本上A 是我 执 。 所以ABC 这个 图 是 在解释苦集 ,是我 们人生的 真实相貌。 | |||
你不要 告诉 师父说 我 不苦,其实不管你有没有察觉,人生在变化当中,生老病死各式各样都是苦,只是你没有察觉,你只要有 这个 我执存在 , 你投射出来 这个 无常 的 相对性 就 一定 是苦 。那你问要怎样才能不 苦 ?放下我执,你到底是除掉A , 还 是 除掉B , 还是除掉C?除掉A!因为A 是 原因,B你有没有办法改变 ? 没有,你能改变的 是A ,因为B(无常)是外在一切法的真实面貌。但是往往是这样子 ,我 们凡夫众生 , 台湾话 有 一个叫做铁齿,就是硬认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常常 我 们凡夫众生所要做的都是,想要去改变B,你从来不 会 去反省想要去改变A,你一直想要改变的是B。你很努力做了很多事情,无非你想做的想要改变的都是B , 但是一般都不会发现一个真实相貌 就 是说,B(无常),你只能相对的一些因缘下做一些调整 , 你绝对没办法完全去控制B 的 。 你 真正能改变的是A(我 执 ),如果你改变A , 或 是 除去A,你就完全能接受B,你能完全接受B ,这个 冲突就不会形成,不会形成,这个C( 苦 )自然而然不见了。所以《金刚经》讲说(C)如幻如化 , 但 是 对 我们 来讲就是真实 的 ,但是 真实 的 相貌 来讲,它是如幻如化 。 | |||
这个图跟还灭门的灭道有什么关系?这个图 要 怎么样解释下面这两个?去 苦 的过程 , 我们怎么 样 去除灭 我执,这个 道 就是 告诉 你 我们 要怎 么 样 去除灭 我执 。不是说 , 今天师父讲 你 明天就知道了 ,你 明天马上就 没有 烦恼一觉醒来,就寂灭涅槃 , 不可 能的 。那 是 经过 一 段很长 的 时间 的 很多 的 学习 , 很多 的 检讨 ,很多的 探讨 , 很多 的 训练 , 戒定慧三学 的 学习 , 把这个 我执除 灭之后 完全接 受无常 ,不 再 苦了 ,那就是灭 。所以 这个就是四圣谛 , 这个 就是 佛教 的 基本道理 , 大乘小乘讲 来讲 去都 是 在讲这个图 。 | |||
我们进一步来讲唯识在讲些 什么 呢 ? 佛教经典说,我执对 这个 产生执着想 要去 控制 , 唯识 是告诉我们 说 ,我执 也以心的执着为主 , 去认识到外界 就 是B(无常) , 认识到外界 的时 候产生了问题。我们 的 这个心由于我执 的 作祟 , 在外界产生认识 的 时候 , 都会产生一个错误 的 认知。所以心认识外界 的 时候 , 自己会产生一个相出来 , 然后 这个 心再去 执 着 这个 相为真实的,还 是 一样 , 还 是 我执对无常 的 执着 , 只 是 唯识 讲 得更细 。 | |||
唯识学只是在这个认识过程上分很细说 , 心对这个外界,比如这个 (心) 是A,这个 (外境) 是B,A(心)对B(无常)产生认识的时候,因为我们没办法接受无常,所以我们认识外面的境界的时候,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它,是自己的心又创造一个相出来,然后我们对这个相产生执着 。 没办法真正认识到外界东西的无常性 、 变化性,所以我们的心对这个 (相) 产生执着的时候,痛苦就产生了,简单的讲,唯识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只是他分析得更复杂而已。 | |||
我再继续讲 | 我再继续讲,唯识利用什么 名相 来解释这个缘起 ? 佛教尤其是唯识学也在解释这个图,他用 是什 么来解释这个图?用三自性 。 第一个,缘起是依他起性,苦集 (流转门) 是遍计所执性, 还灭门 圆成实性,还是在解释这个东西。 | ||
我 | 我 进一步问得更细 一 点 , 缘起 的 依 他 起性是依哪 一 个他?阿赖耶。依他起性 是 依一个东西而形成所有 的 现象 的 。依他起性 , 他 是 指各种因缘 ,但是 各种因缘里面主 要的 亲因缘 , 在唯识学识是指阿赖耶。所 以 依他起性是指依阿赖耶跟 其他 各 种 因缘所组合而成 , 所产生的各 种现 象 ,所以这个 叫做三自性。这个就 是唯识要 告诉我们 的 根本道理 ,所以 唯识学讲穿了还是在讲 这 个四圣谛 ,只是 他分析得更微细 。 | ||
我们现在在讲 《解深密经》, 《 解 深密经》 是佛教 唯 识的 基本 经 典 ,我 很快的把它 的重点 提一下 。 | |||
《解深密经》分成八品,第一个是序品,就是讲解刚开始怎么回事,「 胜义谛相品 」是在 讲佛教的真理 到底是什么 , 「心、意、识相品」 就是 讲阿赖耶 识, 「 一切 法 相 品」是 讲 三性 , 就 是 刚才讲 的, 圆成 实 性 , 依他起性 , 遍计所执性 , 就 是在 讲三性 叫做 一切法相。为什么叫一切 法 相?因为一切 的 现象 , 一切法 ,一 切法无外乎 就是 三性;「无自性相品」,为 什么 他特别强调无自性?因为他用三性 , 三无性来解释,解释般若经的一切法空;「分别瑜伽品」是在讲禅观,由于禅观成立唯识无境,后面都 是 在讲修行讲 菩萨 十地,讲佛果。我们 的 重点会放在前面,阿赖耶,三性、三无性,还有分别瑜伽品 , 重点会放在这里 。 | |||
首先「 胜义谛 相品」讲 佛 教 的 真理 , 佛教 的 真理讲二 谛, 因为 这个 解释过所以我很简单 的 讲,所谓 二谛, 世俗谛, 胜义谛 就叫做二谛。 世俗谛 就 是 我们凡夫 的 认知 , 凡夫 的 共识 , 凡夫的一切认知乃至凡夫 的 执着 , 都叫做 世俗 ,因为这个在相对的 我们大家的 共识来讲 , 那些东西是真实的。 我们的 生命 是真实的, 你 是 真实 的, 我也 是 真实 的, 桌子椅子都是真实存在 的, 这 个 叫做世俗的缘起法 。 大家 的 共 知 共 认, 大家 的 经验 , 一般的共通经验 ,就叫做 世俗谛。 胜义谛是 什么 ,胜义谛 就 是 诸佛菩萨 的 真实认识 , 圣人 对 真实事物 的认知 就叫做 胜义谛。 | |||
简单的说到这里,胜义谛是超越一切寻思超越我们的经验,不是我们经验范畴里面,因为这是圣人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范围,这些以前都讲过 | 所以世俗谛是凡夫的认知,胜义谛是诸佛菩萨的认知。我们当然要由世俗的认知上面,慢慢慢慢经过修行然后达到胜义谛,这个叫做佛教的二谛。也就是胜义谛是指佛教的真理,世俗谛是世间相对的真实,但不是绝对的真实,胜义谛才是真正的真实。世俗谛是我们大家相对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真实的,但这个从胜义谛来讲是错误的认知,胜义谛就是透过修行,把这种错误的认知移除掉。还记得什么错误的认知吗?认为有一个我,然后执着一个我所。这种错误的认知,把这种认知移除掉,然后对于无常真实的这种认知,除去了苦,这个就叫做胜义谛。所以可以说世俗谛是这样的一套,胜义谛是把这个去除之后那样的一套。所以也可以说苦集这些,是世俗相对的认知,是世俗谛,灭跟道是胜义谛,尤其是这个灭是真实的胜义。 简单的说到这里,胜义谛是超越一切寻思超越我们的经验,不是我们经验范畴里面,因为这是圣人佛菩萨阿罗汉的境界范围,这些以前都讲过 。 胜义谛是一切法的共相,什么叫做一切法共相?胜义谛从我们所认知的来讲,一切法空,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就是胜义谛。 | ||
问:胜义谛和三法印的关系是什么? | 问:胜义谛和三法印的关系是什么? | ||
第40行: | 第44行: | ||
师父:胜义谛当下就是三法印,胜义谛就是一法印,三法印就是胜义谛。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后面会讲说一切皆苦,但一般来讲,在汉传佛教那个是拿掉的,因为第一个就是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师父:胜义谛当下就是三法印,胜义谛就是一法印,三法印就是胜义谛。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后面会讲说一切皆苦,但一般来讲,在汉传佛教那个是拿掉的,因为第一个就是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叫做三法印,是来印证佛法的,一切佛法必须随顺于这三个,中间有一个东西要填什么呢?佛教的核心教理是什么?缘起,三法印既然是佛教的法印,是印证是佛法非佛法的,难道会跟缘起不一样吗 |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叫做三法印,是来印证佛法的,一切佛法必须随顺于这三个,中间有一个东西要填什么呢?佛教的核心教理是什么?缘起,三法印既然是佛教的法印,是印证是佛法非佛法的,难道会跟缘起不一样吗 ? 佛教的核心教理是缘起,三法印又是在印证佛法的,两个必定是一件事情,不可能是两个不一样的 。 所以中间要填的就是缘起,所以三法印就是缘起的三相,时间相上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必须无常,一切法是缘起就是各式各样因缘所组成的,所以是变化的、变动的,所以就时间相上来讲必定是无常;空间相的组合上,一切法是各式各样条件所复合而成的,一切的东西万事万物是复合而成的,所以没有一个本质,所以一切法必定是无我的;所以无常无我缘起的当下,当下寂静,当下涅槃,所以缘起的三相 。 如果你对这缘起的三相真实的体悟到的话,那就是胜义谛,如果你不了解,只是在世间的法上共知上钻,就是世俗的认知,对这个缘起的真实认知你就必定了解无常,必定接受无我,你接受无常接受无我,必定当下是涅槃,那个就是胜义谛。 | ||
世俗谛有两种,一个是纯世俗,纯世俗就是大家的共认,语言,没有夹杂任何的执着在里面,那是唯世俗 | 世俗谛有两种,一个是纯世俗,纯世俗就是大家的共认,语言,没有夹杂任何的执着在里面,那是唯世俗 ; 还有一个是有错误认知在里面的,这种的话也可以叫做世俗谛 。 所以佛教要排除的不是唯世俗,佛教并不否定语言,但是如果你认为语言有实质性,认为这个世俗的东西,有一个真实的本质本然,这个错误的认知也可以叫做世俗谛,但是这个是佛教要排除的 。 所以''' 佛教并不否认唯世俗的东西,佛教不否认语言的功能,也不否认这些万事万物缘起的现象,但是你对他产生执着产生错误的认知,这个就必须要排除''' 。 | ||
问:《金刚经》里面讲二谛圆融,胜义谛和世俗谛怎么圆融? | 问:《金刚经》里面讲二谛圆融,胜义谛和世俗谛怎么圆融? | ||
师父:世俗谛语言假施设,依相立名想,目的为引导他人悟入离言法性,其实就这个道理来讲没有什么世俗胜义的,但是因为我们有错误的认知,佛陀为引导我们,才把我们错误的认知,当成是一种我们所认知到的真实,由这样的一个东西告诉我们这个是错误的,然后要跳脱出来产生对真实事物的认知,这个就叫做胜义。实际上分世俗、胜义,只是诸佛菩萨要引导我们,去悟入胜义谛而已,所以世俗、胜义二谛的分别,只是相对的施设而已,它不是真实的分别,如果你真正了解诸法的话, | 师父:世俗谛语言假施设,依相立名想,目的为引导他人悟入离言法性,其实就这个道理来讲没有什么世俗胜义的,但是因为我们有错误的认知,佛陀为引导我们,才把我们错误的认知,当成是一种我们所认知到的真实,由这样的一个东西告诉我们这个是错误的,然后要跳脱出来产生对真实事物的认知,这个就叫做胜义。实际上分世俗、胜义,只是诸佛菩萨要引导我们,去悟入胜义谛而已,所以世俗、胜义二谛的分别,只是相对的施设而已,它不是真实的分别,如果你真正了解诸法的话, 哪 还有什么胜义世俗的 ? 这个叫做二谛圆融,二谛即是一谛 。 | ||
问:二谛圆融,我了解的意思是,世俗的东西,假名言是需要存在的? | |||
师父:那些假名言的存在没有问题,世俗谛是一个方法的施设,所以唯世俗没有问题,你对唯世俗产生错误的执着那就是问题了。但是这种错误的执着,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而已,他并不妨碍诸法实相的真实存在相貌。经典上用一个例子,有一个画家闲来没事在家里画了一个鬼,画的非常的真实,非常真实他自己每天看越看越怕越看越怕,看到最后以为真的有一个鬼,所以他不敢住在家里跑出去。然后他告诉人家说他家里有一个鬼,人家就说你家里真的有鬼吗?后来大胆的一点就说我跟你进去看看,一看原来是他自己画了一个鬼像在那边,自己认为那个是真实的,然后产生忧悲,产生执着。 | |||
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在一切法的缘起事物相上执有一个我在里面,然后一切都依那个我产生各式各样的执着,爱染,忧悲苦恼,生离死别。后来有一个智者,这个智者就是诸佛菩萨,或是其他修行的法师,告诉你那个是你自己造出来的,但是对于那个人来讲这个鬼是很真实的,但是从高的角度外面的人来看,这个鬼是假的,根本没有那种东西,自己心里有一个鬼,所以说心中有鬼,看到什么都是鬼。 | |||
我们每个人怕黑夜怕鬼,都是自己心里画的一个鬼,因为过去可能看的电视电影造成你某些印象,自己就画一个鬼在那边。那虽然是一个例子,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是这样的,我们的我执爱染都是自己画一个鬼在那边,问题是说这个鬼在内心的印象要除去,有没有那么容易?没有。如果你小时候跟小孩子讲鬼故事,他吓到了,心中有这一个阴霾,你要除去没有那么容易的,不是我跟你讲两句你就有办法,所以修行必需要透过很长的时间,唯识也是这样子讲 。 | |||
谛是真实的意思,但是世俗谛的谛跟胜义谛的谛,有点不太一 样 。'''胜义谛的谛是绝对的真实,世俗谛的谛是相对的真实''',那就是心里面产生的那个鬼也叫做谛,但是只有对 他 来讲是真实的而已,或是说某些东西是我们这群人共认的 , 是相对真实。什么叫做这些人共认的?比如我们都讲讲中文,中文对我们来讲真 不 真实?对我们这群人来讲真实,所以它有它的作用,所以我 讲什么 你们听得懂。但是对一个听不懂中文的洋人来讲真不真实?那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世俗谛的谛是相对的真实,胜义谛的谛是绝对的真实 。 | |||
第 二 品,「心、意、识相品」,唯识在讲说,我们六道怎么轮回。刚刚不是说这个心缘这个外相的时候,会自己造出一个相?唯识是讲说其实这个心它的范围很广,它包括一个大的储存库,这个大的储存库就是说, 我 们过去所造的种种善恶业,都会变成像种子一样的东西,然后储存在里面,我们在见闻觉知的时候,就由这个仓库里面的种子变现出来。所以当我们认识到外境的时候,我们从这个心,这个心就叫做阿赖耶,从他 的 种子变现出另外一个相出来,由于我们这个阿赖识 是 被我执所染污的,所以我们在认识这个相的时候,会产生我的执着。这样的一个心就叫做一切种子识,或叫做阿赖耶识 , 讲的比较 世俗 一点,我们 的 投胎就是这个一切种子识 , 就 是 这个阿赖耶识在投胎的,六道的轮回也是这个阿赖耶识,这个一切种子识在轮回,所以我们叫做六道轮回的所依。你会想说,我造的一切业,难道就不见了吗?没有,造的一切业,见闻熏习,所经验到的一切事物都会形成种子,然后储 存在 我们这个大的database里面,因缘具足成熟 的 时候它就会显现出来。 | |||
我再进一步讲一个东西,上一次可能没有讲得很清楚,我还是要讲一下,我们不是有两个圈吗 | 我再进一步讲一个东西,上一次可能没有讲得很清楚,我还是要讲一下,我们不是有两个圈吗 ?B 是外境,C是我们的认知,我们认识到外境,但是并不是直接认识到这个B,是心里面再映现出一个相 (C),但是这个相必须依于这个B,外界的托质所产生的,所以两个(B和C)是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我们认识的这个相(C)是外境,这个相是心所变现的,但我们认为这个是外面的(B),然后对他产生执着,现在有一件事情就是说,有人会问,这一个外境(B)怎么来的?共业所成的,绝对是共业所成的!就唯识来讲,师父更进一步讲一下,本来是以后在《摄大乘论》才会讲,但是我怕同学可能会有疑问,问说那个东西哪里来的,既然叫做共业所成,那就是所有人阿赖耶里面的现出的一分。 | ||
这样有没有了解师父在讲什么,这个相(C)就是个人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境B是共业所成,这个相是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是客观的存在(B),这个是个人的认知(C),所以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认知不同的东西。这个外面的境界是共业所成,怎么样共业所成?是所有的有情众生,每个人从他的阿赖耶里面,都贡献出一分种子,所有的千百万亿的种子变现出来,所和合而成的东西,就是这个外境---共业所成。但是唯识并不在讨论这个东西,因为很简单,没什么好讨论的,共业所成,每个人的阿赖耶种子一分贡献出来的,但是现在重点是,这个(相)C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境)B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东西(相)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这个东西我们变现出来的时候,已经都被我执所染污都带有我执在里面,这个这叫做遍计所执,如果你还不很清楚的话,慢慢一步一步师父慢慢讲你就会了解。 | 这样有没有了解师父在讲什么,这个相(C)就是个人所变现出来的,这个境B是共业所成,这个相是个人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是客观的存在(B),这个是个人的认知(C),所以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认知不同的东西。这个外面的境界是共业所成,怎么样共业所成?是所有的有情众生,每个人从他的阿赖耶里面,都贡献出一分种子,所有的千百万亿的种子变现出来,所和合而成的东西,就是这个外境---共业所成。但是唯识并不在讨论这个东西,因为很简单,没什么好讨论的,共业所成,每个人的阿赖耶种子一分贡献出来的,但是现在重点是,这个(相)C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境)B不是问题的所在,这个东西(相)才是问题的所在,因为这个东西我们变现出来的时候,已经都被我执所染污都带有我执在里面,这个这叫做遍计所执,如果你还不很清楚的话,慢慢一步一步师父慢慢讲你就会了解。 | ||
第188行: | 第198行: | ||
第二个慢慢来看为什么叫做遍计所执?他是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相就是因缘所成事物,就是上面讲的事物的假施设,名就语言概念,所以你们还记得五法吗,哪五法?世俗,胜义,世俗里面有能知,所知,这边的能知是分别,第一个法,然后它分别什么,相跟名,胜义这方面有什么,正智就是般若,还有如如,就是实相一切法本然。它说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所以遍计所执相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个相名,相就是缘起的事物,名就是我们给他的名称,为什么他遍计所执?因为相名是所遍计的,分别心就是意识为能遍计,所以分别能够执着计着相名,分别是对相名产生执着,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分别叫做能遍计,这个相名叫做所遍计。所以从我们凡夫一般立场来讲的话,周遭的一切我们看到的相,还有给它安立的名称,我们对它都会起分别执着,因为我们这个分别,意识的认知,在自然而然的无形中,已经加上我执在里面了,所以凡夫众生位一切的认知一切的分别,一定就有我执在里面的,所以叫做遍计所执,我们认识到一切一定都是遍计所执。 | 第二个慢慢来看为什么叫做遍计所执?他是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相就是因缘所成事物,就是上面讲的事物的假施设,名就语言概念,所以你们还记得五法吗,哪五法?世俗,胜义,世俗里面有能知,所知,这边的能知是分别,第一个法,然后它分别什么,相跟名,胜义这方面有什么,正智就是般若,还有如如,就是实相一切法本然。它说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所以遍计所执相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个相名,相就是缘起的事物,名就是我们给他的名称,为什么他遍计所执?因为相名是所遍计的,分别心就是意识为能遍计,所以分别能够执着计着相名,分别是对相名产生执着,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分别叫做能遍计,这个相名叫做所遍计。所以从我们凡夫一般立场来讲的话,周遭的一切我们看到的相,还有给它安立的名称,我们对它都会起分别执着,因为我们这个分别,意识的认知,在自然而然的无形中,已经加上我执在里面了,所以凡夫众生位一切的认知一切的分别,一定就有我执在里面的,所以叫做遍计所执,我们认识到一切一定都是遍计所执。 | ||
你们记得以前师父谈过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你们一定想说,我们有很多法门,有净土法门,有念佛法门,有般若法门,有密教法门,有各种法门,但是这各种的法门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根本的法门叫做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就是六根对六境,根对境产生识,这个识才能对六境产生认识,六六法门的问题在哪里?烦恼把根跟境连在一起,还记得黑牛白牛吗,两只牛,师父很喜欢讲这个,因为这是根本的法门,这只是黑牛,这只是白牛,然后两只牛被一个轭锁在一起拉车, | 你们记得以前师父谈过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你们一定想说,我们有很多法门,有净土法门,有念佛法门,有般若法门,有密教法门,有各种法门,但是这各种的法门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根本的法门叫做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就是六根对六境,根对境产生识,这个识才能对六境产生认识,六六法门的问题在哪里?烦恼把根跟境连在一起,还记得黑牛白牛吗,两只牛,师父很喜欢讲这个,因为这是根本的法门,这只是黑牛,这只是白牛,然后两只牛被一个轭锁在一起拉车,《阿含经》里面,佛说两只牛为什么分不开呢,他说:不是黑牛系白牛,也不是白牛系黑牛。为什么我们根对境会产生执着呢?不是根的问题也不是境的问题,是这个轭的问题,这个轭就是这个识,这个识在凡夫位已经有我执的染着在里面。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凡夫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当然那个讲的重,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有烦恼我执在里面。这个六六法门就是说,我们这个识不是简单的识,不是纯粹的认识而已,我们的认识都已经有染着在里面,这个识就是这里的分别,这个境,包括我们给他的名称,就是这里的相名,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是我们的能执着心所执着的对象。 | ||
安立自性差别,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不是自性本空那个实有自性,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万事万物的特性,所以它说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本来它的特性只是各种不同的特性,可惜我们都会执着它是实有,然后对它起染着,它的自性本来只是不同的特性而已,但是我们一但起实有的自性执着,这个就变成了遍计所执,意思就是能执着叫做能遍计,相名叫做所遍计。 | 安立自性差别,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不是自性本空那个实有自性,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万事万物的特性,所以它说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本来它的特性只是各种不同的特性,可惜我们都会执着它是实有,然后对它起染着,它的自性本来只是不同的特性而已,但是我们一但起实有的自性执着,这个就变成了遍计所执,意思就是能执着叫做能遍计,相名叫做所遍计。 | ||
第248行: | 第258行: | ||
很简单的,现在师父在上唯识学,“唯识所现”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学派、一个宗派,专门在谈我们的认识状况出了什么问题,佛教说:我们人生有问题,唯识告诉我们说:问题是哪里来呢?唯识说:我们在认识的当下产生了问题,一切的问题就是产生于错误的认知,因为错误的认知所以产生我们的痛苦。什么错误的认知?很简单,师父从一个最简单的说法,一个很简单的图,唯识学,学就是一门教说的意思,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什么,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哪两门?流转门跟还灭门,这个可能懂的同学已经讲过不下上百次了,但是这是最根本的佛教教理,所以师父还是要提一下,然后把它汇归到唯识,流转门里面有哪两个?苦、集,还灭门呢?灭、道;这是佛教最基本最简单的教理,你们一定要记得,苦说明了现实的真实的状况,人生的真实状况,开示了人生深一层的真实状况,所以人生一切是苦,但是说苦是人生的真实状况不是很消极的,也不是只是在浮面上说,我们有苦有乐,我们一般的生活上是有苦有乐,但是佛教在讲人生是苦的时候是深一层的去透析人生的真实面貌,不管你认不认可,暂时你先放着,为什么?因为师父会告诉你,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到最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说原来是如此!集包括哪两个?惑跟业,集是惑跟业,惑是烦恼,烦恼造业,然后就来受报,就是苦;灭有两个一个是指灭烦恼的当下,一个是指灭烦恼以后的境界,道是什么?怎么修行,方法,怎么走,怎么到达目的地,所以那个灭是目的地,道就是方法,这个苦集灭道在佛教叫做四圣谛,叫做圣谛就是说,它是真实不变的,审实不虚的,叫做圣谛,这个就是审实不虚的,为什么叫做圣谛?它是针对我们有情凡夫,烦恼具足的众生,不是针对佛菩萨,如果是佛菩萨这一套讲不通,因为佛菩萨不会苦,他也没有集,没有烦恼,所以佛陀开示四圣谛,是针对凡夫众生讲四圣谛,你只要是凡夫众生就适用四圣谛,就绝对是四圣谛,人生绝对是苦,苦有原因,但是我们有灭苦之道,也就是我们有办法可以消除这个苦的原因,消除之后就能够到达离苦得乐的境界,这是佛教整体、根本中心要讲的;但是佛教在讲离苦得乐的时候不是说,你一定要死掉以后,不是,而是师父有讲过,你只要吸收佛教的一分道理,然后把这一分道理在日常生活上用上一分,你就可以得到一分的快乐,所以叫做现法乐,所以不要以为一定要死掉之后,还是一定要练到什么境界,才有办法得到佛教的受用,不是的,你只要能够吸收一分了解一分受用一分,你就会有一分的受用跟快乐。 | 很简单的,现在师父在上唯识学,“唯识所现”是佛教里面的一个学派、一个宗派,专门在谈我们的认识状况出了什么问题,佛教说:我们人生有问题,唯识告诉我们说:问题是哪里来呢?唯识说:我们在认识的当下产生了问题,一切的问题就是产生于错误的认知,因为错误的认知所以产生我们的痛苦。什么错误的认知?很简单,师父从一个最简单的说法,一个很简单的图,唯识学,学就是一门教说的意思,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什么,佛教最基本的理论在讲缘起,缘起可以分为哪两门?流转门跟还灭门,这个可能懂的同学已经讲过不下上百次了,但是这是最根本的佛教教理,所以师父还是要提一下,然后把它汇归到唯识,流转门里面有哪两个?苦、集,还灭门呢?灭、道;这是佛教最基本最简单的教理,你们一定要记得,苦说明了现实的真实的状况,人生的真实状况,开示了人生深一层的真实状况,所以人生一切是苦,但是说苦是人生的真实状况不是很消极的,也不是只是在浮面上说,我们有苦有乐,我们一般的生活上是有苦有乐,但是佛教在讲人生是苦的时候是深一层的去透析人生的真实面貌,不管你认不认可,暂时你先放着,为什么?因为师父会告诉你,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到最后你一定会恍然大悟说原来是如此!集包括哪两个?惑跟业,集是惑跟业,惑是烦恼,烦恼造业,然后就来受报,就是苦;灭有两个一个是指灭烦恼的当下,一个是指灭烦恼以后的境界,道是什么?怎么修行,方法,怎么走,怎么到达目的地,所以那个灭是目的地,道就是方法,这个苦集灭道在佛教叫做四圣谛,叫做圣谛就是说,它是真实不变的,审实不虚的,叫做圣谛,这个就是审实不虚的,为什么叫做圣谛?它是针对我们有情凡夫,烦恼具足的众生,不是针对佛菩萨,如果是佛菩萨这一套讲不通,因为佛菩萨不会苦,他也没有集,没有烦恼,所以佛陀开示四圣谛,是针对凡夫众生讲四圣谛,你只要是凡夫众生就适用四圣谛,就绝对是四圣谛,人生绝对是苦,苦有原因,但是我们有灭苦之道,也就是我们有办法可以消除这个苦的原因,消除之后就能够到达离苦得乐的境界,这是佛教整体、根本中心要讲的;但是佛教在讲离苦得乐的时候不是说,你一定要死掉以后,不是,而是师父有讲过,你只要吸收佛教的一分道理,然后把这一分道理在日常生活上用上一分,你就可以得到一分的快乐,所以叫做现法乐,所以不要以为一定要死掉之后,还是一定要练到什么境界,才有办法得到佛教的受用,不是的,你只要能够吸收一分了解一分受用一分,你就会有一分的受用跟快乐。 | ||
如果讲到这里,同学们还不是很明白,那没关系,旧同学应该大概知道了,但是新同学可能还不知道,佛教这个苦集灭道在讲什么,师父再用一个很简单的图,来剖析一下什么叫做苦集灭道,哪一个简单图,还记得吗,两个圈,A、B,应该是三个圈还有C,这三个圈,AB两个是冲突的,A是什么?有一个我执,就有一个我所,我执就是以我自己为中心,什么东西都是由我自己为出发来看待一切,你依这样看周遭的一切,你就会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一切希望依你所意愿的去做,你才能得到快乐,所以我们是把自己投射往外放映出去的,然后想去控制周遭的一切。A是我执,有我就会有我所,周遭的一切就是我所有,我所执着的,我所爱的,我所拥有的,我所希望的,我所控制的,所以有我就会有我所,这个我往外投射出去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那个就叫做我所。我们人,凡夫众生,都是在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下去运作的,你不要跟我说:师父我没有。不可能没有,不管你观察得到观察不到,除非你是解脱圣人,不然你是凡夫就绝对是这个样子,B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貌,一切法真实相貌是无常,那当然这个无常也可以代表就是无我,就是无自性,般若经讲无自性或是空, | 如果讲到这里,同学们还不是很明白,那没关系,旧同学应该大概知道了,但是新同学可能还不知道,佛教这个苦集灭道在讲什么,师父再用一个很简单的图,来剖析一下什么叫做苦集灭道,哪一个简单图,还记得吗,两个圈,A、B,应该是三个圈还有C,这三个圈,AB两个是冲突的,A是什么?有一个我执,就有一个我所,我执就是以我自己为中心,什么东西都是由我自己为出发来看待一切,你依这样看周遭的一切,你就会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一切希望依你所意愿的去做,你才能得到快乐,所以我们是把自己投射往外放映出去的,然后想去控制周遭的一切。A是我执,有我就会有我所,周遭的一切就是我所有,我所执着的,我所爱的,我所拥有的,我所希望的,我所控制的,所以有我就会有我所,这个我往外投射出去想要控制周遭的一切,那个就叫做我所。我们人,凡夫众生,都是在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下去运作的,你不要跟我说:师父我没有。不可能没有,不管你观察得到观察不到,除非你是解脱圣人,不然你是凡夫就绝对是这个样子,B就是一切法的真实相貌,一切法真实相貌是无常,那当然这个无常也可以代表就是无我,就是无自性,般若经讲无自性或是空,《阿含经》讲无常、无我,反正意思都是差不多,都是诸法实相,真实的相貌,我执跟无常空是冲突不相容的,因为一个你想控制一切,一个是你不可能控制无常的,一切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实有的自性,你只能说我尽力的去做一些事情,但你能不能完全掌控所有的,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这样的两个冲突之下就会造成苦,就是C。 | ||
谁告诉我从这个图怎么样跟四圣谛搭配?谁要试一下,新同学旧同学都可以。ABC这个图跟四圣谛苦集灭道怎么搭配?中间的冲突点就是苦--苦圣谛,集就是中间的星星,是吗?集是A,我执,惑跟业有我执就会造有漏业,有漏业就会三世来轮回,轮回的时候你又产生执着,基本上A是我执,所以ABC这个图基本上是在解释苦集,是我们人生的真实相貌。 | 谁告诉我从这个图怎么样跟四圣谛搭配?谁要试一下,新同学旧同学都可以。ABC这个图跟四圣谛苦集灭道怎么搭配?中间的冲突点就是苦--苦圣谛,集就是中间的星星,是吗?集是A,我执,惑跟业有我执就会造有漏业,有漏业就会三世来轮回,轮回的时候你又产生执着,基本上A是我执,所以ABC这个图基本上是在解释苦集,是我们人生的真实相貌。 | ||
第262行: | 第272行: | ||
我们现在要拉回来讲一个东西,因为我们现在在讲《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的基本经典,我很快的把他的重点提一下,如果是新来的同学听不懂没关系,这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如果你听得懂,那恭喜你,如果你之前有上过听过恭喜你,但是这个需要时间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今天听不懂,其他人都懂我听不懂,那我下次不来了,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有这种心里就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GF你刚开始来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懂吗,压根不懂,但是现在你却可以回答出来,唯识听了一学期,现在就懂了,所以这个东西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唯识叫做熏习,要多熏多习,世界上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是指过去生中熏习的够多,所以就变成天才,所以这世间没有天才,只是你有没有用心,下的功夫多不多,下的功夫多表面上你就比别人行。 | 我们现在要拉回来讲一个东西,因为我们现在在讲《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是佛教唯识的基本经典,我很快的把他的重点提一下,如果是新来的同学听不懂没关系,这是需要时间的,但是如果你听得懂,那恭喜你,如果你之前有上过听过恭喜你,但是这个需要时间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今天听不懂,其他人都懂我听不懂,那我下次不来了,千万不要有这种心,有这种心里就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GF你刚开始来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懂吗,压根不懂,但是现在你却可以回答出来,唯识听了一学期,现在就懂了,所以这个东西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唯识叫做熏习,要多熏多习,世界上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是指过去生中熏习的够多,所以就变成天才,所以这世间没有天才,只是你有没有用心,下的功夫多不多,下的功夫多表面上你就比别人行。 | ||
基本上《解深密经》分成八品,第一个是序品,就是讲解刚开始怎么回事,胜义谛相品是在讲佛教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心、意、识相品」就是讲阿赖耶识,一切法相品是讲三性,就是刚才讲的: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在讲三性叫做一切法相,为什么叫一切法相,一切的现象,一切法,一切法无外乎就是三性;无自性相品,为什么他特别强调无自性,因为他用三性,三无性来解释,解释般若经的一切法空;分别瑜伽品是在讲禅观,由于禅观成立唯识无境,后面都是在讲修行讲菩萨十地,讲佛果,我们的重点会放在前面阿赖耶,三性、三无性,还有分别瑜伽品,重点会放在这里。 | 基本上《解深密经》分成八品,第一个是序品,就是讲解刚开始怎么回事, 「 胜义谛相品 」 是在讲佛教的真理到底是什么,「心、意、识相品」就是讲阿赖耶识,一切法相品是讲三性,就是刚才讲的:圆成实性,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在讲三性叫做一切法相,为什么叫一切法相,一切的现象,一切法,一切法无外乎就是三性;无自性相品,为什么他特别强调无自性,因为他用三性,三无性来解释,解释般若经的一切法空;分别瑜伽品是在讲禅观,由于禅观成立唯识无境,后面都是在讲修行讲菩萨十地,讲佛果,我们的重点会放在前面阿赖耶,三性、三无性,还有分别瑜伽品,重点会放在这里。 | ||
首先胜义谛相品讲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讲二谛,因为这个解释过所以我很简单的讲,所谓二谛,世俗谛,胜义谛就叫做二谛,世俗谛就是我们的认知,凡夫的认知,凡夫的共识,凡夫的一切认知乃至凡夫的执着,都叫做世俗,因为这个在相对的我们大家的共识来讲,那些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的生命是真实的,你是真实的,我也是真实的,桌子椅子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叫做世俗的缘起法,大家的共知共认,大家的经验,一般的共通经验,就叫做世俗谛。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诸佛菩萨的真实认识,圣人对真实事物的认知就叫做胜义谛。 | 首先 「 胜义谛相品 」 讲佛教的真理,佛教的真理讲二谛,因为这个解释过所以我很简单的讲,所谓二谛,世俗谛,胜义谛就叫做二谛,世俗谛就是我们的认知,凡夫的认知,凡夫的共识,凡夫的一切认知乃至凡夫的执着,都叫做世俗,因为这个在相对的我们大家的共识来讲,那些东西是真实的,我们的生命是真实的,你是真实的,我也是真实的,桌子椅子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叫做世俗的缘起法,大家的共知共认,大家的经验,一般的共通经验,就叫做世俗谛。胜义谛是什么,胜义谛就是诸佛菩萨的真实认识,圣人对真实事物的认知就叫做胜义谛。 | ||
所以世俗谛是凡夫的认知,胜义谛是诸佛菩萨的认知,我们当然要由世俗的认知上面,慢慢慢慢经过修行然后达到胜义谛,这个叫做佛教的二谛,也就是胜义谛是指佛教的真理,世俗谛是世间相对的真实,但不是绝对的真实,胜义谛才是真正的真实,世俗谛是我们大家相对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真实的,但这个从胜义谛来讲是错误的认知,胜义谛就是透过修行,把这种错误的认知移除掉,还记得什么错误的认知吗?认为有一个我,然后执着一个我所。这种错误的认知,把这种认知移除掉,然后对于无常真实的这种认知,除去了苦,这个就叫做胜义谛,所以可以说世俗谛是这样的一套,胜义谛是把这个去除之后那样的一套;所以也可以说:苦集这些,是世俗相对的认知是世俗谛,灭跟道是胜义谛,尤其是这个灭是真实的胜义。 | 所以世俗谛是凡夫的认知,胜义谛是诸佛菩萨的认知,我们当然要由世俗的认知上面,慢慢慢慢经过修行然后达到胜义谛,这个叫做佛教的二谛,也就是胜义谛是指佛教的真理,世俗谛是世间相对的真实,但不是绝对的真实,胜义谛才是真正的真实,世俗谛是我们大家相对的认知,在我们的认知里面是真实的,但这个从胜义谛来讲是错误的认知,胜义谛就是透过修行,把这种错误的认知移除掉,还记得什么错误的认知吗?认为有一个我,然后执着一个我所。这种错误的认知,把这种认知移除掉,然后对于无常真实的这种认知,除去了苦,这个就叫做胜义谛,所以可以说世俗谛是这样的一套,胜义谛是把这个去除之后那样的一套;所以也可以说:苦集这些,是世俗相对的认知是世俗谛,灭跟道是胜义谛,尤其是这个灭是真实的胜义。 | ||
第422行: | 第432行: | ||
第二个慢慢来看为什么叫做遍计所执?他是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相就是因缘所成事物,就是上面讲的事物的假施设,名就语言概念,所以你们还记得五法吗,哪五法?世俗,胜义,世俗里面有能知,所知,这边的能知是分别,第一个法,然后它分别什么,相跟名,胜义这方面有什么,正智就是般若,还有如如,就是实相一切法本然。它说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所以遍计所执相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个相名,相就是缘起的事物,名就是我们给他的名称,为什么他遍计所执?因为相名是所遍计的,分别心就是意识为能遍计,所以分别能够执着计着相名,分别是对相名产生执着,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分别叫做能遍计,这个相名叫做所遍计。所以从我们凡夫一般立场来讲的话,周遭的一切我们看到的相,还有给它安立的名称,我们对它都会起分别执着,因为我们这个分别,意识的认知,在自然而然的无形中,已经加上我执在里面了,所以凡夫众生位一切的认知一切的分别,一定就有我执在里面的,所以叫做遍计所执,我们认识到一切一定都是遍计所执。 | 第二个慢慢来看为什么叫做遍计所执?他是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相就是因缘所成事物,就是上面讲的事物的假施设,名就语言概念,所以你们还记得五法吗,哪五法?世俗,胜义,世俗里面有能知,所知,这边的能知是分别,第一个法,然后它分别什么,相跟名,胜义这方面有什么,正智就是般若,还有如如,就是实相一切法本然。它说相名相应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可以了知,所以遍计所执相指的是什么?是指这个相名,相就是缘起的事物,名就是我们给他的名称,为什么他遍计所执?因为相名是所遍计的,分别心就是意识为能遍计,所以分别能够执着计着相名,分别是对相名产生执着,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分别叫做能遍计,这个相名叫做所遍计。所以从我们凡夫一般立场来讲的话,周遭的一切我们看到的相,还有给它安立的名称,我们对它都会起分别执着,因为我们这个分别,意识的认知,在自然而然的无形中,已经加上我执在里面了,所以凡夫众生位一切的认知一切的分别,一定就有我执在里面的,所以叫做遍计所执,我们认识到一切一定都是遍计所执。 | ||
你们记得以前师父谈过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你们一定想说,我们有很多法门,有净土法门,有念佛法门,有般若法门,有密教法门,有各种法门,但是这各种的法门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根本的法门叫做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就是六根对六境,根对境产生识,这个识才能对六境产生认识,六六法门的问题在哪里?烦恼把根跟境连在一起,还记得黑牛白牛吗,两只牛,师父很喜欢讲这个,因为这是根本的法门,这只是黑牛,这只是白牛,然后两只牛被一个轭锁在一起拉车, | 你们记得以前师父谈过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你们一定想说,我们有很多法门,有净土法门,有念佛法门,有般若法门,有密教法门,有各种法门,但是这各种的法门有一个共通点,就是根本的法门叫做六六法门,什么叫六六法门?就是六根对六境,根对境产生识,这个识才能对六境产生认识,六六法门的问题在哪里?烦恼把根跟境连在一起,还记得黑牛白牛吗,两只牛,师父很喜欢讲这个,因为这是根本的法门,这只是黑牛,这只是白牛,然后两只牛被一个轭锁在一起拉车,《阿含经》里面,佛说两只牛为什么分不开呢,他说:不是黑牛系白牛,也不是白牛系黑牛。为什么我们根对境会产生执着呢?不是根的问题也不是境的问题,是这个轭的问题,这个轭就是这个识,这个识在凡夫位已经有我执的染着在里面。所以禅宗有一句话说,凡夫的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当然那个讲的重,但是它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定有烦恼我执在里面。这个六六法门就是说,我们这个识不是简单的识,不是纯粹的认识而已,我们的认识都已经有染着在里面,这个识就是这里的分别,这个境,包括我们给他的名称,就是这里的相名,所以这个相名叫做遍计所执,是我们的能执着心所执着的对象。 | ||
安立自性差别,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不是自性本空那个实有自性,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万事万物的特性,所以它说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本来它的特性只是各种不同的特性,可惜我们都会执着它是实有,然后对它起染着,它的自性本来只是不同的特性而已,但是我们一但起实有的自性执着,这个就变成了遍计所执,意思就是能执着叫做能遍计,相名叫做所遍计。 | 安立自性差别,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不是自性本空那个实有自性,这里的自性是指特性,万事万物的特性,所以它说安立自性差别乃至为令随起言说,本来它的特性只是各种不同的特性,可惜我们都会执着它是实有,然后对它起染着,它的自性本来只是不同的特性而已,但是我们一但起实有的自性执着,这个就变成了遍计所执,意思就是能执着叫做能遍计,相名叫做所遍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