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57,335字节 、​ 2023年8月21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解深密经 -6
  




《解深密经》-7


我们再来看《解深密经》的第四品「无自性相品」,「无自性相品」主要讲的就是三无性,师父说过三性、三无性是唯识的重点,解说一切法的差别相。解说缘起缘生相,生命身心的差别相,就是依三性,哪三性?依他起是中心,依他起通染净,依他起的凡夫位是杂染,依他起的清净位是圆成实,杂染位就是遍计执。所以一般在排列解说的时候,是从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还有圆成实性三个来排的。但是你要知道,依他起是中心,依他起通染净,依他起在凡夫位就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在圣位就是圆成实性。
'''第四品、 无自性相品:三无性'''
大纲:
'''1、《般若经》一切法空'''
'''2、三无自性'''
'''3、解深密的意趣'''
'''4、五事不具者'''
'''5、一乘与三乘'''
'''6、了义与不了义'''
'''7、三时教'''
三性是谈一切法的差别相,但是一切法的共相、总相就是三无性,一体两面,从一个面是三性,另外一个面就是三无性。「无自性相品」重点就是在讲三无性,三无性是在讲一切法无自性。前面三性在讲一切法,后面三无性就是讲一切法无自性。
所以一切法有两个角度可以看,一切法从别相的角度来讲,一切法就是有各式各样不同的特色,就是三性;一切法的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就是一切法的共相,就是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三性三无性,三性在解释一切法的别相,一切法的现象,我们怎么认识到外面,认识的时候又产生什么事,产生什么问题,这些种种现象就是三性,就是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性。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一切法的共相就是三无性。
《解深密经》在解什么深密,什么是深密?一切法无自性。哪一部经最早讲出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般若经》。所以师父最早在讲《解深密经》意趣的时候讲,《解深密经》其实是在解释《般若经》的,因为《般若经》甚深,所以很多人不懂,所以佛就在第三时教里面,用浅显易懂的东西来解释《般若经》的深义,所以就叫做“解深密”。现在这个地方,就是在解释《般若经》一切法空义。所以「无自性相品」第一个在讲,《般若经》的一切法空,当然这一部经不会讲说我在讲《般若经》,他是说佛在以前在什么时候,就跟各位讲甚深法义,甚深法义就是一切法空,这个语句跟《般若经》里面的语句一模一样。但是既然是这样,《般若经》一切法空大概在谈什么,我们要大概了解一下,接下来就进入三无自性里面来谈,《解深密经》的三无自性到底怎么谈,《解深密经》的意趣,在经里面佛自己说的。还有,五事不具者,一乘与三乘,了义与不了义,三时教,这是我们在这一品里面要讲的。
'''(一 ) 《般若经》一切法空'''
'''1 、深密经引《般若经》: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2、“空”在《般若经》中的阐述----空的双重意义'''
'''1) 小品般若:胜义“自性空”( svabhāva śūnyatā)'''
'''大品般若:世俗“无性自性空”(abhāva svabhāva)'''
《般若经》一切法空,上次讲到这里,《解深密经》引《般若经》,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个在《般若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句,只是描述的语词怎么用而已。《心经》有没有讲无生无灭、本来寂静?有。《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经》这类的句子太多了。《解深密经》与《般若经》讲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当下如此,生死即涅槃,当下如此,生死只是妄相,生死的妄相当下的本性即是涅槃,这是《般若经》上面这样讲,这样讲太深。所以《般若经》讲一切涅槃一切法空,其实《般若经》里面对实相的描述用得太多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真如、实际等等,太多的用词,但到最后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名相,叫什么?空。到最后几乎是空用得最多。
在早期《小品般若》里面,「无生,无灭,自性,涅槃,实际,真如」,这一类词语用的太多了,无外乎都是在描述诸法实相,胜义谛,但到最后比较统一共用的名相,被大家拿来比较通用的就是“空”,所以他用空来描述一切法的胜义。
现在有一个佛教的千古大谜案,这个千古大谜案,就是“空”到底是什么,是很多人搞不清楚的。因为《般若经》里面讲空,不只讲一个空,还讲十八空,讲二十四空,有性无性空,自性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这个不是我自己讲,空空是《般若经》里面用的,内空、外空,无性自性空,无性空,无相空,自相空,到处都在讲空。但是实际上真正归纳起来,《般若经》里面的空,不是不相关的,两种空是相关的,但是它的用意不大一样,你要稍微去理解一下。
第一个,《小品般若》讲的是胜义自性空,《大品般若》里面讲的是世俗无性自性空,叫做无自性空,要记得这两个。佛教里面讲空,尤其是《般若经》里面讲空,讲那么多所有归纳起来就是这两种,一个表示胜义谛,胜义是超越一切的无法描述的,一个是在世俗语言上来描述胜义,相对的描述胜义。
'''2)空的双重义'''
'''(1)胜义“自性空”( svabhāva śūnyatā)'''
'''涅槃的同义语:诸圣所证悟的境界'''
'''胜义谛:真如'''
'''超越一切而诸法平等无二'''
'''(2)世俗“无性自性空”(abhāva svabhāva śūnyatā)'''
'''与缘起相关;世俗言说;以无实,无自性为重点;龙树菩萨所特重的发挥。'''
2)空的双重义
(1)第一个,胜义自性空。这个胜义自性空是涅槃的同义语,是诸圣所证悟境界。
这里讲的诸圣,佛教对圣人有定义的,佛教对圣人不能乱称呼的,佛教对圣人的定义跟其他宗教不大一样,跟儒家也不大一样,儒家什么样叫做圣人?(答:孔夫子),你举的是例子,我问你佛教怎么定义圣人,你不能跟我说释迦牟尼佛是圣人,我问你怎么定义。儒家有没有很清楚地定义圣人?品德好是圣人,问题是什么叫品德好,君子是不是圣人》儒家里面对君子跟圣人定义有没有一样?孟子是亚圣不是圣人,尧舜汤禹周公都是圣人,所以争议就很大,亚圣只是说他没有像孔子那么伟大而已,但他还是圣人。舍利弗是不是圣人?是,他有没有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没有,但是他是圣人。我也背过《论语》《孟子》,但老实说我不知道儒教怎么定义圣人,我真的不知道儒教怎么定义圣人,如果你们有专家,可以告诉师父,儒家怎么定义圣人,我相信你去问那些国学大师,他也很难跟你讲儒家怎么定义圣人。他有一些描述但是他没有很具体的说,这样就是(圣人),不是明确的。
佛教怎么定义圣人?佛教讲断三结才叫圣人,入圣位,断三结。入圣位的第一位须陀洹,也叫入流,入圣之流,或叫预流,已经预入圣流。断哪三结?身见、戒禁取、疑,身见就是我执,所以你们对这些名相一定要弄清楚,断三结才能叫做圣人,怎么断,《俱舍论》里面讲得清清楚楚,不会跟你打马虎眼的,佛教的好处就是他定义的清清楚楚,不能给你随便定义的。所以就佛教正统来讲,大乘在入初地断三结,入初果也断三结,身见就叫做我执见,戒禁取见,还有疑,这里面最重要就是这个身见。因为断了身见,你不会有戒禁取见,因为路清楚明白了,路清楚明白你就不会胡搞瞎搞,戒禁取见是胡搞瞎搞无意义的修行方法,叫做戒禁取见,你断了(身见),明白了知道路怎么走了,不可能再胡搞瞎搞。还有疑,疑主要是对三宝四谛的疑,当然你都已经证初果了,你还对三宝、四谛怀疑什么,证初果是对四谛的彻底体悟。
这里讲,'''勝義「自性空」是涅槃的同义语:诸圣所证悟的境界。'''
诸圣,至少初果以上,菩萨也要初地以上,他们证悟的境界是至少断了身见我见,悟到诸法实相的一分,最清净究竟的是佛。如果就烦恼的断来讲话,阿罗汉就已经达到真如,涅槃了。
所以'''早期《般若经》的【自性空是涅槃的同义语,是诸圣所证悟的境界,是胜义谛,是真如,是超越一切而诸法平等无二'''】。
你证到那个境界当然就没有法的差别相,但是你证到那个境界你怎么去描述?很难描述,没办法描述。但是在没办法描述之中,是不是要用一些名称来稍微提一下?这些名称当然不是法的本身,这些名称佛教讲过无数次,你们很多人也知道,佛教叫做标月指。月在哪里?不知道,看我的手指指哪里,这些手指虽然没办法等于就是那个月,但是这一些有指向于月的味道,这些在语言上就用「涅槃,真如,法性,平等,实际」这一些种种名相,来描述诸圣所证悟的境界。
因为这些不同的名相,除了表示真如、法性,表示诸圣以外,另外还有不同的意义在。如果你用涅槃,但是在佛教里面涅槃有不同的意义,佛到最后也入涅槃,阿罗汉断了贪嗔痴,烦恼断尽也叫涅槃。所以佛有大般涅槃,阿罗汉也有涅槃,所以(同样的名相)会产生一些岐义,所以很多名相有它自己另外的指涉,所以到最后,大家公认不会有岐异的,就是用“空”。所以佛教经典里面,很多时候用“空”来描述这种境界,所以“空”的第一个意义也是最早的意义,就是指诸圣所证悟的境界,是超越一切的。就<u>这个意义来讲,佛教的真理,不是指客观的一个宇宙法则,佛教的真理是我们对客观宇宙法则的体悟,这个才能叫做佛教的真理。所以佛教的真理是动态的,不是一种死板板的一个真理,或是一个宇宙法则这样而已。</u>
我再问你一件事情,佛教有没有讲一个客观的真理,客观的宇宙法则?有,缘起!记清楚,佛教是有讲一个客观的宇宙法则,这个法则就叫做缘起。
佛教有讲一个宇宙的循环法则,一切万事万物的法则,就叫做缘起,依这个法则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就叫做缘生。依他起就是在讲缘起,一切法相三性就是在讲缘生。但是如果要讲佛教的真理,不只是单单指宇宙一个普遍的法则而已,普遍的宇宙法则还不是佛教讲的真理,所以《阿含经》里面讲说,「缘起甚深、涅槃复甚深」。佛教讲真正的真理,是指我们对宇宙普遍真理的证悟,这样才能叫做真理。
1-法则——缘起(很深了)
2-(佛教讲)真理(的时候)——“涅槃”、“空”、“真如”
第一个,佛教讲一个宇宙万事万物普遍的法则——“缘起”,这个很深了,这个东西是佛教的根本教理,但是佛教在讲真理的时候,是指“涅槃”、“空”、“真如”。这两个有什么相关性?这是一个法则,但是法则不能跟我们身心没关系的,真理是我们内心对法则的证悟。所以真正佛教的真理不是指这个法则而已,是指涅槃,空,真如,都是我们的心性,我们的智慧对法则对缘起的完全证悟就叫做真理。所以佛教讲的真理,不是只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已。
缘起在描述客观事实的生起现象,是一个客观的法则,但是对这个客观法则的证悟才能叫做真理,所以佛教的真理一定是身心和真理的和合,和法则的认知和融合,这样才叫做佛教的真理。
胜义自性空在讲哪一个?是在讲 (2-真理),胜义自性空涅槃的同义语真理,超越一切而诸法平等,是在讲这个,这个东西是超越语言没办法描述的。
谁有办法告诉我,什么叫做我们内心对缘起的证悟,为什么说我们内心对缘起真实的了知跟证悟,就会达到解脱烦恼的境界?谁要跟我解释一下?用一个图来解释。(答:我们在凡夫位内心都是有烦恼的,有执着的,当你真正认清了缘起,你的我执就断掉了,然后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所以两个不是没相关的,是我们内心对客观法则的认知,他讲的没错,我们凡夫位,会有我执烦恼,是因为没有认知到一切法的缘起性。
还记得师父画的那个图A-我执,B-无常,C-苦。当我们有我执的时候,你就不会去接受无常,为什么一切法无常?一切法缘起,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无常。我是不是缘起,我是不是无常?是。但是你就不愿意去接受无常,你就会去执着一个幻象的我,以为有真实的东西。一起了这种执着,你就想去控制缘起的无常性,但是实际上你是没办法控制的,所以产生变化的时候你就有苦。
如果你能够真正证悟到缘起的话,你会不会去接受一切法的无常性?你真正接受到一切法的无常性,你是不是要认知到这个我,不变的我是虚幻的,是我们自己的执着?如果认知到缘起,就破除自我,破除自我就是能接受缘起,能接受缘起就是能接受一切法无常性。
无常是缘起的一个面,缘起的绝对是无常的,无常是依于缘起的真理,所以一切法无常。所以接受了无常,接受了真理,你就可以证悟到缘起性,你就可以接受一切法的变动性,破除了我执就叫做真理,佛教讲来讲去就是在讲这一套。
所以你可以讲缘起性空,可以讲缘起无我,同样的道理。缘起是不是无我?无我扩大一点是不是性空?《般若经》也是在讲性空,在讲无我,也是在讲一切法的证悟性,其实《般若经》就是在讲这个——“众生、众生,既非众生,是名众生。”众生、众生,你要真正了解众生,就要知道众生的缘起性,众生的缘起性就是众生的没有实质性,你这样去了解众生,才是我们真正所谓的众生,《般若经》无非就是在讲这一些。
这样你们大概知道,第一个胜义自性空是在讲什么吗,胜义自性空在指这个(2-真理)。
(2)'''世俗的无自性空'''。
现在这个(2)是超越语言没办法解释的,但是你如果证悟到这个境界的话,我说这个境界是不是对缘起的证悟?缘起的这个法则能不能描述?是可以描述的,这个客观真理是可以描述的。所以世俗无性自性空,从胜义自性空的境界来看万法,就可以了解万法都是缘起的,万法都是无自性的,所以叫做【'''与缘起相关是世俗可以言说的,是用无实、无自性为重点的'''】。所以这个缘起就必定是无自性的,这个'''我'''就是无自性,龙树菩萨就是在这样可以言说的角度里面,去完成他的理论《中论》。《中论》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然后用逻辑性、辩论性、辩证性来告诉我们,一切法缘起一切法空,他最常用的就是八不中道的辩论,八不中道,八不缘起,这个就是龙树所特重的。
所以你们要知道,《般若经》讲空实际上有这两种空的意义,一个是指超越的证悟的境界,一个是指超越的证悟境界所看下来的一切法的缘起性,就是第二个——世俗无自性空。所以佛教讲真理的时候,他不是只是一个客观的法则而已,他是讲你对法则真实的证悟性。
问:打个比方,我知道一桌好菜都是缘起,为什么我知道它是缘起,我还是想要多吃一碗两碗,还是有贪染?
师父:因为我这里讲的认知只是简单的描述而已,这是要透过无始的修行的,不是我今天讲的你懂了明天就做得到了。这种对缘起法的认知这整个过程,他是有程度性的,从闻、思、修,到证,前面还有一个生得慧,这几个都是慧学的过程。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到现证慧,谈的都是这一套认知的程度,证悟的程度不一样。
问:从闻到证也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师父:不需要,个人的状况不一样,三大阿僧祇劫是成佛了,但是这个是我们现前所能做到的。你现在到师父这里来听经闻法,你知道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空,我们不能去执着,你只是这样子知识上的了解无误了,你这个只是生得慧而已,你不要以为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没那么简单。知识正确的认知叫做生得慧,这是你一般的智慧逻辑来判断的,这个叫做生得慧,认知无误的叫做生得慧。但是你从生得慧到闻所成慧,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闻所成慧要到什么程度,养成佛教的思维习惯,碰到什么事,佛教的思维习惯一下子就起来。
比如那一桌菜,我是因为肚子饿我吃没关系,那是正常的吃,如果是说今天这个菜实在太好吃了,明明已经饱了吃不下了,这个多吃一点那个多吃一点,这个就叫做嘴馋,就是贪欲心起作用。佛教的思维模式就是说,今天你肚子饿吃饱了,就想说吃饱了就好了,马上思维模式就是不要在贪瞋痴美味上,又多这个多那个,去计较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如果这样想就叫做佛教的思维模式。
所说的闻所成慧思维模式,是很自然而然起来的,但是你现在去思考这样子对,这样子错,还是怎么样,都还在生得慧这个阶段。到闻所成慧绝对是自然而然起的思维模式,到了思所成慧自然的行为模式,修所成慧必须是止观相应,现证慧入初果。不是说师父今天讲了,我知道了,为什么还没开悟,哪有那么容易?今天讲知道了明天开悟了,除非说你过去根机非常非常的高,像舍利弗、目键连那一种的。
这个就是空的双重意义,这是《般若经》里面的两种空。
不管是龙树还是这里,他们所重的有第一个空,但是很多时候,他们在描述的时候是讲第二个——无自性空。因为无自性空比较能够用理论,还有语言来描述,然后借由无自性空导向自性空。也就是说自性空是胜义谛,世俗的无自性空是随顺胜义,什么是随顺胜义?就是说你现在还没证悟,还没到达胜义谛,但是你所听所闻的是导引向胜义的,这个就叫做随顺胜义。所以佛法是随顺胜义,告诉你一切法是无自性的这些理论,全部都是随顺胜义,闻思慧的三种只要是正确的认识,都是随顺胜义。所以上面那个是胜义谛,下面这个是随顺胜义是引导你向于胜义,也就是说不依世俗谛无法得第一义谛,我们来看《解深密经》里面三无自性怎么说。35:20
'''(二)、 三无自性'''
'''佛说: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
'''相无自性性'''
'''生无自性性'''
'''胜义无自性性'''
《解深密经》是释迦牟尼佛告诉大家说,其实我在《般若经》里面讲的无自性,如果要解释得清楚,应该是要用三种无自性,佛在《般若经》里面讲得不是很清楚,只讲一切法空而已,但是实际上我讲的一切法空,指的是三种无自性。《解深密经》里面佛告诉弟子那些菩萨,【'''佛说我依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一切法无自性是密意,三种无自性是显了密意。
《般若经》里面讲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解深密经》认为那是密意,就是解释得不清楚,太深了。(《解深密经》讲)三种无自性是显了意,讲三种无自性是在显了一切法无自性。
【'''相无自性性,生无自性性,胜义无自性性'''。】因此一切法无自性,所以《解深密经》里面用三无自性,来解说《般若经》的一切法无自性。
问:这三种无自性性,都是没有,那和断见有什么区别?
师父:断灭见就是什么都没有,无自性是要破除一个实有不变的东西而已,但是它不否定法相的东西,这个就是它的关键性。它承认有法相,所以它有三性,三性的另外一边就是三无自性。法相是存在的,但是法相里面,它要破除的是你在法相的这些现象里面,去执着一个本质的东西,它就要破除。所以它一方面承认有法相,一方面又告诉你这些法相是无自性的。
问;断灭见就是连法相都不存在?比如说:它认为死掉什么都没有?
师父 :他认为人一死什么都没有,我这样讲你比较容易清楚一点。古代的印度哲学家里面有些人是认为,人也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的,但是没有什么真实的东西,跟佛教讲的又不大一样。我现在讲一个例子,断灭见就是告诉我们说,你一死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你还记得三性、三无性是有它的认知的,只是杂染的认知跟清净的认知。他认知上错误,但是有没有办法导成正确的认知?有,不是一死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依他起的阿赖耶现起的有生死轮回的现象。
这里讲的无自性不是讲什么都没有,所以它一面有三性讲一切法相,是承认一切法相的存在。所以它用三性来解释一切法相,从另外一面来讲,这一切法相的里面是没有实质的东西,我再讲下去你就知道,因为三性三无性有它很特殊的解释。所以你只要记住一点,佛教破这个“我”的时候,他并没有破这个缘起和合的假我。有没有如源师父?有没有这个五蕴身心?有!有没有一个什么不变的东西在里面?没有!当我说破是破那个不变的本质的,不是破这个缘起和合的身心,缘起和合的这个身心是存在的,'''业力的轮回就缘起相上来讲也是有的''',三世轮回都是有的。
(问:我看到天上的白云很像一头羊……)我们世俗现起的现象,有它一定的因缘跟条件,我们看到的东西,比如说你看到的这个桌子是黄色的,这些是共业规定,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一样,你不能说没有那个桌子,但是要认知到那个桌子,有没有它的本质不变的东西在里面,重点在于这里。你如果说那个白云像一只绵羊,大家看的都是一只绵羊,那不是个人的诠释而已,所以这个例子会有一个大问题,因为就人类所认知到的,除非你某些根上有问题,大家认知到的毕竟是差不多的东西,因为那个是缘起所成的。
师父要告诉你的就是说,在一般的大体上,除非幻觉、错觉不讲,一般大体上人类有他的业力所成,在某些东西的认知是有他的共通性。师父上次举一个例子,比如说Tina穿的衣服是红色的,大家看应该没问题吧,有没有人说是黄色的?应该不会,如果你讲的是黄色的话可能就是你的根有问题。像师父有白内障,看到的可能是黄的还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大,但是这种东西是人类的共业所成的,只要是根、识上没问题,看到的必须是共认的,但是红到什么样的程度,那可就每个人有些微上的差距。但是这并不是佛教讲无我的重点,佛教讲无我的重点在于说,当你认知到他的时候,你放了一个我的执着,然后用这个执着产生贪嗔痴在里面,这才是佛教讲的重点。当你看到这件衣服的时候,它不过就是一件衣服可以保暖的东西,一般的认识是没问题,但是可惜当我们认识到它都会产生,这件衣服好漂亮,这是我所喜欢的,我喜欢的这种款式是最好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状况在里面。
如果是大家共认的东西,你不能在里面去挑世俗的毛病,这样会坏世俗,如果大家世俗的共业看到这是红色,你不能在里面挑毛病说,红色是你认为的,我不认为是红色的。问题是我们根境识的认识就是这样子,只是说我们在里面如果起贪嗔痴的执着,这个就是我们必须要破除的。你不能在世俗的共知上在那边起,那个就变成有点狡辩学家在狡辩,这个就没什么太大意义。
比如说大家认为中文里面的狗,是指那个东西,你可以说这是我们大家的共知共认而已,不一定非得这样子不可,但是你不能在大家一个共知里面人家说狗,你就在那边强辩说,那个不一定叫狗,我就要叫它dog,这样就破坏世俗的共知,就没有意义了。你讲的一点是没错,我们常会加入我的执着在里面,但是这个执着在里面怎么加,这个就必须要探讨的。佛教讲的空就是什么执着都不要,是没错,但怎么让我们都不要执着,你们慢慢来,在胜义跟世俗中间怎么样二谛融合、融通,这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不要依胜义去破世俗,也不要执着世俗而忽略胜义,这个就是我们要慢慢学习的地方。48:32
'''1)、相无自性性:'''
'''谓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
'''(注解上文):遍计所执相'''
'''假名安立: 为妄相而无体,如 mirage'''
'''自相安立:有体之物,如五蕴'''
'''遍计所执相是在缘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执的妄相,所以是有妄相而无体。'''
1)从三性里面去看三无性,【'''相无自性性,谓诸法遍计所执相'''】,相无自性性就是诸法遍计所执相,【'''何以故?此由假名安立为相,非由自相安立为相'''】,这里面有几个重点:
第一个,他说相无自性性指的就是诸法遍计所执相,为什么遍计所执相就是相无自性?他说是因为它是:
'''假名安立: 为妄相而无体,如 mirage'''
'''自相安立:有体之物,如五蕴。'''
所以遍计所执相,它是我们的执着所产生的东西,这个相是没有实体的。
但是自相安立的相,它是缘起之物,它在世俗的认知里面是有实体的,但是不是我们认为不变的实体那种东西。
举一个例子,这支笔,蓝色,这个形状是缘起的,是自相安立的,它是蓝色你不能跟我说它不是蓝色,因为它是现前因缘显现出来的,在我们的认知里面它是蓝色,有这样子的一个东西,这个就叫做'''自相安立。'''
什么叫做假名安立是妄相而无体的?
现在师父这只眼睛有问题,这只眼睛开刀后是没有问题的,我这只眼睛挡起来之后它就是一支笔,清清楚楚一支笔,当我这只眼睛遮起来看的时候,它是三支笔,这支笔本来是长这个样子,这个是自相安立为相。但是当你把它看成是这个样子的时候,因为我眼睛里面看到的是这个样子,我以为四支,这四支笔,就是假名安立为相,是错误认知所产生的相。所以当我这只眼睛遮起来,这个东西显现出来它是真实的相貌,是缘起所和成的真实相貌,它是一支蓝色长方形的话,这个叫自相安立为相。当我另外一只眼睛看的时候,怎么好几支?我就认为它是就是好几支笔,这个叫做假名安立为相。当你在沙漠中看到了一滩水,你在沙漠中看到沙是自相安立为相,但是你在沙漠中本来没有一滩水,但由于各种状况,或是你的认知错误产生一滩水在那边,那个叫做假名安立为相,是妄相。
所以他说相无自性是指遍计所执相。为什么?它是假名安立为相,非自相安立为相。它是在自相上面妄立一个假名,所以遍计所执相是在缘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的妄相,所以是有妄相而无实体,所以叫做相无自性。相是妄相是虚幻的,五蕴身心有没有?有,但是你在五蕴身心上取我执,这个我执是虚妄的,这个我执叫做假名安立为相。
五蕴缘起相叫做自相安立为相,这个名牌包包是各式因缘,比如说最好的皮设计成为各种款式,这样因缘所构成的,其实看起来就是各式各样东西所组合成的,但它是LV的这种名牌是我们灌输给它的,或是大家品牌宣传等等弄出来的。然后你看到它的时候,知道这个是名牌很好很想要,虽然很贵,起了我就是想要的这种执着,这种执着它是名牌很好,就是假名安立为相。但是LV包包很自然缘起的形成,就是一个东西,那个叫做自相安立为相,是缘起相。
所以我们不是说,遍计所执相是在依他起相起错误的认知?这个错误的认知这个相(概念)是没有实质的,所以叫做遍计所执相。是'''在缘生的自相事物上起我法执的妄相''',但是我法的妄相是虚妄,就像是海市蜃楼一样不是真实的,所以是有妄相而无体,所以叫做相无自性,这个虚妄相是没有实体的。
问:所以这个相是指我们认知的所有事物吗?
师父:我们认知的所有事物的里面起了我法二执,遍计所执是指,我们看的东西都是我们执着现起的,我们看到的相是执着生起的所以相无自性,相都是妄想所生起的,所以它是相无自性。但是他并没有否定它是缘起的和合物,世俗的缘起性他并不否定,他只是否定我们看到的相是无实的,缘起性是怎么样我们等一下会讲,但是我们在缘起性上起了贪嗔痴的执着,现起的譬如说LV包包这种品牌是很高贵、很高尚、很喜欢,这种就是虚妄相。
自相安立的有体之物,如五蕴。在缘起生起的东西里面,起了另外一个错误的妄相出来,先认知这一点,师父刚才用笔的例子,笔就缘起的事物上有存在这个东西,这个缘起的东西是不是无自性,等一下会讲,现在在讲相无自性。我们在缘生的这个东西上面起了错误的认知,就好像说本来是真的是一只笔,但是我把它看成三支笔,这个三支笔就是遍计所执相,这个相是没有实质安立的,不是缘起性的,是我的妄执所产生的。至于有体之物这个到底是怎么样,后面的讲依他起相讲生无自性会讲。
问:这个跟前面讲ABC的图能不能联系起来?
师父:如图:心(A),缘起物(B),我们看它的时候生起另外一个C,简单的说,B是自相安立,C是假名安立,为什么?这个C不是缘起,这是我们认识缘起事物的时候自己内心产生的妄相。所以B是自相安立,C是假名安立,C是相无自性,B是相有自性,但是是生无自性,什么生无自性我们后面再讲。
问:学佛主是要去除烦恼,烦恼是不是来自假名安立?假名安立就是烦恼所产生的,自相安立会不会产生烦恼?
师父:自相安立是缘起的,我们产生烦恼的话就是假名安立,不是假名安立产生烦恼,是烦恼产生假名安立。
问:自相安立可不可以说就是圆成实?
师父:圆成实必须在B上面去除C,这样才能叫做圆成实,所以你说的并不完全不对,我们等一下会再解释的更清楚一点,这个地方有点复杂,但是没关系,慢慢来,总有一天会搞清楚的。
刚刚同学跟我提了一下,我再讲清楚,遍计所执相=相无自性性就是说,这个遍计所执相是没有自性的,遍计所执相就是这个相C,是没有自性的,为什么它没自性?它不是依于缘起而生起的,它是我们缘这个缘起法生起的万法里面,我们自己加了一个我自己执着的看法,这种执着的看法是没有实体的,是我自己的认知而已,但是就佛教来讲这种认知是错误的,这个就叫做相无自性。
问:如果“遍计所执相”这两个字改成“妄心所执相”,是不是要好理解一些?
师父:你如果要这样了解那也是可以,但是师父不可以随便乱改,千百年来翻译的名字我不能自己随便乱改,可以注解成这样子,但是师父自己不能随便乱改。不然人家想这个师父胡说八道,人家叫遍计所执给人家改成妄心所执,它确实是妄心所执相。这是能执的妄心,这是所执的相,所以叫做遍计,为什么叫做遍计?它有它的意思,因为普遍计较,空间上到哪里都这样,时间上不管几辈子它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有普遍的意思,因为它是翻译,它是梵文的翻译,遍计所执有不同的翻译,但是玄奘大师就是这样翻译的,因为我没有办法,玄奘大师翻译的更厉害,所以我不想乱翻译。因为梵文它(遍计)不是'''妄心''',所以不能自己去加一个'''妄心''',意义上是'''妄心'''没错,但是梵文没有'''妄心''',所以不能自己去翻译一个'''妄心'''出来。
“相”的意思,特征特色行相都可以,心所缘相都可以,看得到摸得到处得到的都可以,但是这里的遍计所执相,就是显现出一个你可以自以为是看得到认知的这样的相出来,你内心可以认知得到的都可以叫做相。
'''2) 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
'''(注解上文):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缘力故有:诸法依因缘而有。非自然有:不是无因而自己生起。一切事物皆依因带缘而现起,非自生,所以是“生无自性”。'''
刚刚告诉你遍计所执相的另外一面就是相无自性。现在告诉你:依他起相的另外一面就是生无自性。
'''生无自性性:谓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缘力故有,非自然有。'''
不是自己生起来的,是依他缘力,什么叫他缘力?他是别的,如果要进一步讲就是缘起,依因待缘,因跟缘就叫做“他”,他里面不是有各种因缘吗?有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四缘生起你的认知,在唯识里面亲因缘就是阿赖耶的种子。所以认知过程上万事万物的生起,不是自己跑出来的,是在缘起的条件和合上显现出来的。
这几个是在注解这一个的,第一个,生无自性性是指诸法依他起相,此由依他缘力故有,什么意思?诸法依因缘而有,非自然有:不是无因而自己跑出来的,所以叫做依他。所以简单的说,这几句话就是把这句话('''生无自性性……)'''白话一点,一切事物皆依因带缘而现起,不是自己生出来的,所以是生无自性。所以前面是在讲形成的现象上,这个是没有实质的;后面这里在讲说,东西事物的现起来,也是依因待缘而起的,不是莫名其妙自己跑出来的。
问:这里是不是执着一个我,相对有一个他?
师父:那个“他”不能这样子解释,这里的“他”是指不是自己,是各种因缘带起来的,这个他,是指各种因缘的意思,不是自我相对,有我还有一个他的意思,不是这样子讲。这个他就是指各种因缘,“他”,简单的讲是四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他,就是指这些因缘,里面的亲因缘就唯识来讲是阿赖耶的种子,“他”就是包括四缘。从《俱舍论》以来都是这样子讲的,不能说长、短分别,或是相对的,不是这个意思。
刚刚有说过,A、B、C,C是遍计,B是依他,遍计所执这个是相无自性,依他起虽然这个是自相安立,但是自相安立的生起还是无自性(共相的无自性)。所以刚刚师父不是讲说这一支笔,它有没有,有,但它怎么来的,不是自己跑出来的,是缘起各种因缘带它,和合产生这样一个东西,所以这个叫做生无自性。但是当我们错误的执着它的时候,产生一个妄相,就像师父这样眼睛遮起来三支笔,那三支笔是一种妄相,这种妄相是没有实质的,所以叫做相无自性。但是这一支笔是自相安立,有实质的,但是这个实质是指说,因为它在世俗的缘起共知上,它是有它形成的条件,所以它叫做自相安立,但是它生起也是无自性的。所以佛教是讲这个笔是有的,它不是断灭,它是有的,但是他是说这个有的生起是缘起而有。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说它是怎么有的,我们的问题在于,当它有的时候,自己接触到它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妄相,这个妄相一般叫做我法二执,就是这种执着。
问:佛教的禅宗,是不是明心见性就是一下子就看到B?
师父:禅宗的明心见性到底怎么定义,他有很复杂的状况。
问:不就是看到事物的真相,真相不就是B?
师父:照说如果明心见性,确实是应该见到事物的本然性是没错。明心见性照说应该是见到B的本然性,破除了这个妄相C,B是怎么样就是怎么样,是没错。但是如果你谈到禅宗的话,禅宗的明心见性到底定义成什么样子,我就不确定。如果就印度佛教传来的经论定义,明心见性真正要到达,必需要入初果,大乘菩萨入初地,就那样的定义来讲,破除了这个遍计所执相,认识到B的缘起性,这个叫明心见性。因为这个心不再染污了,见到诸法的本性了,一切法性空,一切法缘起。现在问题在于你说禅宗的明心见性,那还要去研究。圣严法师曾经在书上说过,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实,不能定义成印度佛教的明心见性,禅宗的明心见性,他认为很多时候可能是闻所成慧而已。所以不要把禅宗很多谈的东西,跟印度佛教的东西,好像看起来有点像把它等同,这样问题会很大。可以对应,怎么对应那要另外再去研究,不能说看起来有点像,他说我的真实面貌,那是不是就是(明心见性)?字面上好像是相似,就把他对应,那问题会很大。
问:无自性的自性到底是怎么解释?
师父:自性就是没有一个本质,不变的的东西就叫做自性。所以他讲相无自性的时候,就是没有本质的(它的缘生是通过四缘,这个无自性也是从共相的角度);他讲生无自性的时候,不是自己生起来的(共相的角度说无自性,但从别相的角度还是有自性,还是缘生,这个缘生可以是共业,自他的缘),也是没有本质的(也是共相的角度)。
这里的'''自性'''叫做'''不变的本质''',无自性就是说'''没有不变的本质'''(共相)。
现在师父讲这些东西,我不是泛泛地讲一些佛教的泛通而已,我现在是在很精确的定义,唯识学在某些理论上的定义,不能泛泛地说这个叫'''自''',那个叫'''他'''。因为在这里面,'''自他'''就有一定的定义。所以你可以看得出来,修行就是这样,他为什么要把这些定义清楚,你修行上才不会模糊。他要把圣位是什么定义清楚,才不会有一天自己打坐忽然,达到一种泯然的境界,万事皆寂以为自己开悟了,他就是要破除这种。因为你经论没有深入、不了解,所以会产生了增上慢,他就要破除,产生增上慢很糟糕的,因为你已经错误,你认为自己开悟了,认为自己这样子是对的,其实是错的,你一辈子没有办法再修学,所以是很糟糕。不但你自己没办法修学,你还乱去指导人家,这个问题就很大,所以为什么经论研究很多东西,定义定得很清楚,你可以检视你的修行是什么样子。
问:刚刚师父说笔的那个例子,虽然我们眼睛没有问题,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笔还是遍计所执?
师父:这就是他一个棘手的地方,真正讲起来我们凡夫位,一定是像师父这个(有问题的)眼睛,凡夫位绝对不是这个眼睛看有一个客观的缘起。在凡夫位这两个(B、C)绝对是重叠的,凡夫位的依他绝对是遍计,绝对是染污的。
所以你要记得,本来缘起是法理的客观性,但是你要知道,因为缘起通染净,凡夫位的缘起绝对是遍计所执的,凡夫位的依他绝对是遍计所执。只是在凡夫位的依他的遍计的妄相上,从看到的相上来讲,它是相无自性,从生起上来讲,它的生起不是自己冒出来的,哪怕是妄相的生起也不是自己冒出来的,所以从生起上来讲叫做生无自性,从相本身来讲它就是相无自性。
所以你现在把这个分清楚了就知道了,这个比较会模糊的地方就是,本来依他起跟遍计是不一样,理论上是不一样的东西,两件东西。但就现实上来讲凡夫位来讲,经上也告诉你,这两个在凡夫位是杂染的,是同样的东西。在圣位,它还是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它是清净的依他,凡夫位是杂染的依他。
听经闻法的态度,从唯识来讲,它是一种熏习,你就算是现在真的听不懂师父在讲什么,但你要是动脑筋思考,熏习是脑筋,越动熏习的力道才会越强,你迷迷糊糊的熏习,力量不会强。师父说过,要形成重大的业,必须要有发心,好的就是强的好业,坏的就是强的坏业,所以要形成业必须要发心,记得吗?无心不成业。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你发心才有足够的力量形成种子,要发心必须动脑子,这个道理很简单的。问你,无意杀人还是处心积虑的杀人比较重?当然是处心积虑,你车擦撞不小心,吵架,然后挥拳把他打死了,这样判的重,还是已经设计十年了,然后把他毒死,哪一种比较重?就业力来讲也是后者比较重。
从唯识学来讲,发心力量大所以熏习的种子强。所以我们很多听经闻法的时候,你动脑子去思考,熏习的力道就强。而且我们这个脑袋,经过现代的研究也是这个样子,你在一个文化或是在一个环境里面,你熏久了,不管说你用不用,当然你用脑子思考是更好的,你那个模式会慢慢受影响的,这种影响就佛教里面,叫“熏习”。熏习成种子进入阿赖耶识里面,所以你不要以为我来这边听不懂,其实听不懂没关系,你多少听,今天唯识完全都听不懂没关系,你至少回去会想起一个名相叫做生无自性,至少会记得师父讲过一个叫做三性三无性,这就是第一个印象了。所以听经闻法一定要有一个概念就是熏习,来到这边不断地来,一直地来,概念慢慢就会越来越清楚,如果你动脑子的话,时间速度是越快的。
'''3 )胜义无自性'''
'''(1)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何以故?于诸法中若是清净所缘境界。我显示彼以为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是故亦说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2)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胜义无自性它有两个定义,这个是1,我们再来念一次,缘生法它本身就是生无自性,清净所缘境界,这里你会搞混就是,依他起相会是清净所缘境界,凡夫位依他起相现起的这个相,是染的,是惑业苦,所以它不是清净所缘,但是依他起相的另一面是缘生法,缘起所成的,认知到缘起,所以缘起的认知它是清净法,你要是知道缘起的生无自性,一切法依缘而生,这是清净法,你认知到这样的话他就叫做胜义无自性,所以依他起是杂染的,生无自性是清净的,所以它是胜义无自性。
问:胜义无自性是不是针对圆成实讲的?
师父:等一下会讲,它有两个定义,他下面讲,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是有关的。
但是他分两段来讲,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依他起通染净,但是在这里讲的依他是杂染的,所以不是清净所缘,但是依他起有一个意义是依因缘而起的,就因缘而起的这个认知上,你就不会产生一个我执的杂染在里面,所以从生无自性来讲它是清净的,生无自性这个概念是清净的,因为它是清净的,所以它是胜义的,它就叫做胜义,等于无自性。依他起当中的依因待缘的这个概念,是清净的,既然是清净的所以它就是胜义的,依因待缘的这个概念是无自性的,胜义是无自性的,胜义本身就是无自性的认知。但是它为什么说依他起相非清净所缘,你要知道依他起相本来是杂染的,但是生无自性是清净的。就是在认知的方面,确认一切法缘起无自性这是清净的,就是在认知的方面一定很重要,当然了,但是就现实的依他起上面,这个依他起现起的是杂染的,因为它是惑业苦,但是依因待缘的这个道理,它是清净的,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不愿意去认知这个道理。这个B本来是依因待缘而起的,只可惜在我们凡夫位(B)依因待缘而起时,因为我们阿赖耶是杂染的,所以依因待缘我们认知到(B)的时候,(B)一定就是等于(C),因为现起的一定是(C),所以依他起相在凡夫位绝对是杂染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知到,为什么我们会起这个杂染,因为有我执,所以我们没办法认知到东西的本然性,但是他现在告诉你一个道理,一切法这些都是缘起的,你认知到缘起就一定认知到真如自性,当你接受生无自性,知道(B)不是真实的,这是因缘待缘而成的,既然(B)不是真实的我不要去执着它(A),这样的话就会破除掉我们的执着,重点在于认知这个缘起,所以它说生无自性,所以叫做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你认知到一切法无自性那就是胜义了。
问:二个性,划掉一个,都对吗,无自性性,两个性,划掉一个都对吧?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因为它就是后面加一个ta,后面加一个ness,梵文加一个ta,所以它有时候会拿掉,有时候会放进去,胜义即是无自性,无自性本身就是胜义,一切法缘起它本来就是胜义的,你认知到一切法缘起,不再起任何执着,诸法普遍的道理本来就是胜义的。
一般胜义讲无自性是从圆成实来讲,但是他除了圆成实以外,他还讲这个东西,所以亦为,(亦名),也可以说,这个意思是说其实这是第二种说法,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解深密经》,把第二种说法拿来放在第一个,但是我们说他是第二种说法,是从后面的经论来讲,是第二种说法,但是实际上就《解深密经》来讲,这是他的第一种说法。
问:因为他是先有遍计所执然后有依他起,依他起分两部分,从依他起的第二个部分,实际上对圆成实来说是第一个部分?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
你问的两个性,后面那个“性”是指特性特征,后面那个性你先不要管,无自性就是没有一个本质,也没有这样一个本质为特征。大学英文会这样子讲,The,characteristic,of,no,intrinsic,nature,no,intrinsic,nature,就是无自性,The,characteristic,of,就是后面的那个性,就是无自性的特征,如果你真的还不明白,没关系,为什么师父说没关系,因为以后唯识不讲三性三无性还要讲什么?以后摄大乘论还是讲三性三无性,以后唯识三十颂还是讲三性三无性,以后《成唯识论》还是讲三性三无性,道理上大概相似,但是细节上有点不大一样,它会讲得更复杂,所以这边如果不通没关系,以后我们慢慢再讲,但是如果你通了,清楚的话恭喜你,以后路会更好走,不通的话没关系,以后你一定会通。
无自性就是胜义,胜义就是讲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依他起的概念,依因待缘的缘起这个部分,是清净的是无自性的,这一个部分是无自性的,所以说这一部分是胜义的,这个道理是胜义的,这个道理就是说一切法是缘生的,依因待缘生起的法是无自性的,刚刚讲生无自性的时候,实际上是讲,一切法是依因待缘而起来的,这样的一个道理,现象是胜义的,一切法缘生无自性它是胜义的,因为它是无自性,所以它是胜义的,胜义等于无自性,前面是由生无自性性,推到它是胜义的,由生无自性性,说名无自性性,亦名胜义无自性性,就是说它的无自性本身就是胜义,无自性本身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胜义的,因为我们一般都会执着自性,你了解无自性这件事情,它本身就是胜义的,无自性本身它就是胜义的。
问:可不可以理解,三无性,从性质上来说,相无自性性是从性质上来说,产生的过程是生无自性,从认知来说它是胜义无自性。
师父:他是不是从认知上来说,谓诸法由生无自性性故,说名无自性性,即缘生法,亦名胜义无自性性,可以这样子讲,等一下我们谈圆成实的时候,可能会更清楚一点。
问:我是这样理解的,诸法由生无自性,生无自性性的原因,就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胜义无自性的概念,就是缘起来的,就是从我们凡夫生起来的,所以缘起来的概念,本身就是胜义无自性?
师父:不能从凡夫这样缘起来,依他起才是从凡夫这边来的,依他起,生无自性,依他起在凡夫位因为是杂染的,所以他下面说依他起不是清净所缘,但是从他生起来的缘生法,一切法缘起这样子的认知,认知到一切法生无自性,这样的一个道理或是这样子的一个东西,这个是胜义的,因为生无自性不能光从凡夫位来谈,是从普遍的道理来谈,回到刚刚师父画的一个东西,缘起在凡夫位所现出来的缘生法,这个缘起本身是依他,依他起在现实的凡夫位来讲是杂染的,但是从另外一面来讲,既然是缘起的那是生无自性的,生无自性这个是胜义的,所以叫做缘起无自性,这个就是胜义的,为什么他说依他起相非是清净所缘境界,你要了解一个道理,虽然一切法是缘起,但是在凡夫缘起的生命现象上是依他的,它是杂染的,在凡夫位虽然是依缘起的道理现起,但是它的种子都是杂染的,所以它是非清净所缘,但是生无自性,生起是没有实质自性的,这个道理是胜义的,所以依他起从凡夫位来讲他是杂染的,但是依他起从他生起的无自性来讲,这个是胜义的,缘起无自性这个是胜义的,因为你唯有认知到它才能破除我执。所以刚刚师父最早讲了一个,这个真如是我们内心对缘起的真实认识,对缘起的真实认识,就是认识到一切法生起是缘起的,一切法是无自性的,那当然就是的胜义的,这样子有没有明白一点。
问:无自性讲的是没一个不变的本质,胜义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
问:胜义本身就是没有一个不变的本质,胜义应该是一个真理的东西?
师父:等一下我们在讲圆成实你就会知道,他这个地方好像是在讲,缘起没有一个真实的本质,到圆成实又是在讲我们对这个东西的证悟,等一下我们继续再讲下去,你就会知道佛教在讲这个真理的时候,它描述来,描述去,到最后不是在讲一个客观的道理而已,讲的还是我们的内心,我执的去除跟杂染,这个才叫做真理,才叫做圆成实,这个地方先放着没关系,你等一下把它连接起来。
3 ) 胜义无自性
(2)
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
何以故?
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
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无自性性之所显故。
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
第二,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是一切法胜义谛故,无自性性之所显故,由此因缘名为胜义无自性性。复有诸法圆成实相,亦名胜义无自性性,所以诸法圆成实也叫做胜义无自性,何以故,一切诸法法无我性名为胜义,亦得名为无自性性,这两个是并列的,是一切法胜义谛是无自性所显现的,怎么回事呢,在依他起告诉你一个是相无自性,一个是生无自性,依他起相上破除杂染的,显现出他的清净的,这个就叫做圆成实,圆成实是由二无自性所显的,一个叫相无性,一个叫生无性,所以是无自性性所显,所以它是必须要破除这个的,上次不是说依他起通染净,依他起到最后如果你能知道说,不管是杂染还是清净,依他起是生无自性,从生无自性理解之后你就知道,B的生起是无自性的,是没有实质的,所以你慢慢经过熏修之后,你知道这个(B)是无自性的,所以你就会显现出,其实相(C)是无自性的,所以你不要在(C)起执着,把(C)去除掉,你知道这两个是无自性的才不会产生执着,你不执着了就现起它清净相,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它是无自性所显。
圆成实是相对立场来讲,你去除了杂染显现了清净认知,那个就是圆成实,认知到B,B是什么它就是B,你不要在这个B上再起C的执着,但是怎么样认知到B是什么就是B,因为你要知道B的生起就是缘起的,就是无自性的,你知道它是缘起是无自性的,你就不会再产生C这样的执着,那你慢慢就能够转染成净,所以叫作圆成实是无自性性所显,但是在凡夫位,依他(B)起来的一定是这样的东西(C),没有独立的这个东西(B),凡夫位的B,绝对是成为C的,当下绝对是C的,因为它是杂染种子,但是唯有你认知到这个生起是无自性的,然后这个是你自己的执着,也是无自性的,然后慢慢熏修之后把杂染种子转成清净,之后你才能显现出清净的依他,但是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要认知到一切法无自性,到时候清净的认知,还是从无自性的认知而来的,你认知到一切法的本然,不会再执着,是从你知道缘起一切法是和合而来的。
中观跟唯识哪里不一样?中观是理上谈,唯识重在事相修,因为中观说不要讲那么复杂,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不要讲那么复杂,问题是理论上一切法无自性,问题是凡夫位你有没有自性,因为你有执着,不是说你本身有自性,你还是有执着,所以我说为什么唯识在事上谈,在事相修,所以在理上唯识没办法遍计即是圆成,遍计所执跟圆成实是不一样,所以唯识在讲事上的时候,遍计所执是有的,你是的有执着,你不能马上变成圆成实的,但是中观可以即空即有,怎么样即空即有。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 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来谈《解深密经》的第四品——「无自性相品」 在谈 一切 法无自性。 《解深密经》 有几个最重要,一个叫做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在谈什么?三性,不是三无性,三性就是在谈一切法相,一切法相,这是佛教的术语。一切法相如果要用现在的语言,讲得简单一点,就是在谈一切的现象。
 
《解深密经》-7


  各位同学 家好!
  但是在这里我要再说明一下,当佛教在谈一切现象的时候,它不是在谈我们现在认知的一切现象,现在谈的一切现象范围很广:彗星撞地球,月亮怎么绕地球转,地球怎么绕太阳转,还有这座山怎么形成,亚伯特怎么形成,化石怎么形成,恐龙,这些种种都在谈一切现象。但是佛教不谈这些,这些不是佛教的重点,佛教一切的现象在谈什么,身心生命的流转,有情自他的关系,这个是佛教讲的一切现象。不要离开有情,去谈彗星撞地球, 爆炸,那些就佛教来讲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佛教不离我们这个身心生命,还有这个身心生命怎么跟外界产生关联。所谓跟外界产生关联就是说,有情跟有情,所谓的有情跟有情,可以说是人类跟其他众生,重点还是人类跟人类之间怎么样关联。我们怎么去认识外在,在认识的时候产生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因缘在哪里,根源在哪里,从他的根源怎么去解决,所以这个在佛教里面就叫做一切法相。所以你们要记得「一切法相品」,就是在谈一切的现象,一切的现象就佛教来讲,是指我们身心生命的现象,还有我们跟周遭有情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些跟生死流转,生死烦恼的解脱有关系,所谈的离不开这一些。


  很高兴又回到我们的 《解深密经》 ,今天我们 谈《解深密经》的第三,我们现在 到哪里你知道 「无自性相品」,在谈 一切法 无自性,《 深密经》有几个最重要,一个叫做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在谈什么 ?三性, 不是三无性 三性 就是在 谈一切法相 当我们谈一切法 相, 佛教的术语,一切法 如果要用现在的语言,讲得简单一点, 就是 在谈一切的现象
  《解深密经》 还有唯识 来讲,一切法 相由哪三个来 ?三性 ——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依他起相是流转还灭的核心 依他起相通染净 所以依他起 就是在 讲缘起。依他起的流转就是生死的流转 遍计所执相;依他起 的还灭 清净 相就是 圆成实相


  但是在这里我要再 明一下 当佛教 在谈一切 现象 的时候 ,他不是真的 在谈 我们现在认知的一切现象,我们现在所谓的一切现象包括 什么 ,现在谈的 切现象范围很广:彗星撞地球,月亮怎么绕地球转,地球怎么绕太阳转,还有这座山怎么形成,亚伯特怎么形成,化石怎么形成,恐龙 这些种种都在谈现象概念一切现象。但是 佛教 不谈这些 这些不是佛教的重点 佛教所谓一切的现象在谈什么,身心生命的 流转, 有情自他 关系,这个是 佛教 讲的 切现象,不要离开有情,去谈彗星撞地球,大爆炸,那些 佛教来讲 没有意义的,所以佛教不离我们 个身心生命 这个身心生命怎么跟外界产生关联,所谓跟外界产生关联就是说,有情跟有情,所谓的有情跟有情,可以说是人类跟其他众生,重点 是人类跟人类中间怎么样关联,我们怎么去认识外在 在认识的时候产生什么问题 ,这个 问题的因缘在哪里,根源在哪里,从他的根源怎么去解决 所以 这个 叫做一切的现象,在佛教里面 就叫做一切法相 ,所以你们要记得「一切法相品」,就是在谈一切的现象,一切的现象就佛教来讲,是指我们身心生命的现象,还有我们跟周遭有情之间的一些现象,这些都跟什么有关系,跟生死烦恼,解脱,怎么苦,生死烦恼的流转,生死烦恼的解脱有关系,离不开这一些
  所以你们可以了解 说, 唯识 在谈一切 法相 的时候在谈什么 。师父再重新画 ,佛教 讲缘起 缘起通染净面 染面叫做 流转, 净面叫做还灭,从早期 的佛教 基本教理 直以来 就是这 样子 流转面、染面 苦集; 灭面 灭道 ,这个 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 ,这 个就叫做一切法相。


  就《解深密经》还有唯识来讲,一切法相由哪三个来解说,一切法相可以归纳为三个重点,三性,记得吗,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依他起相是流转还灭的核心,依他起相通染净,所以依他起就是在讲缘起,依他起的流转就是生死的流转,就是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的还灭,就是清净相就是圆成实相,所以你们这样可以了解说,唯识在谈一切法相的时候,他在谈什么,这样大概了解,所以师父再重新画一次,佛教讲缘起,缘起通染净面,染面叫做流转,净面叫做还灭,从早期的佛教基本教理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子,流转面,染面有苦集;还灭面,灭道,这个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这整个就叫做一切法相, 在《解深密经》或在佛教其他所有的教典里面,他认为一切法相,就是这整个,解说怎么缘起,流转 还灭, 然后 这个叫做苦集灭道 苦集可以用所谓的蕴处界来说明,灭就是涅槃,道的内容就是三学八正道,就包括所有的 什么问题 怎么解决,怎么解说,都是在这里面。
 在《解深密经》或在佛教其他所有的教典里面,他认为一切法相,就是这整个,解说怎么缘起,流转 还灭,这个叫做苦集灭道 集可以用所谓的蕴处界来说明,灭就是涅槃,道的内容就是三学八正道,就包括所有的 什么问题怎么解决,怎么解说,都是在这里面。


 唯识学尤其是《解深密经》讲得更详细,缘起 用什么来解说,缘起在唯识里面 用什么来解说?依他起,这个“他”是指什么,讲得最精确就是阿赖耶,但是这样子并不非常正确,这个他是指各式各样的因缘, 这个他是指因跟缘,因跟缘 里面的主因,在唯识学指的是什么 阿赖耶 ,我们不是有四缘吗, 我们 认识 四缘 亲因缘 所缘缘 等无间缘 增上缘 ,四缘产生所有的认识 ,我们的认识就在这四缘里面产生 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在认识 里面 产生问题,这是佛教要讲的 问题怎么来,怎么解决,就是这里来的, 从唯识学来讲 就是阿赖耶, 根本的因缘就是阿赖耶 苦集用什么来解说 苦集用遍计所执 灭道用圆成实,这样整个 就叫做一切法相, 说明生死流转, 怎么样修行、还灭,就叫做一切法相。
 唯识学尤其是《解深密经》讲得更详细,缘起用什么来解说?依他起,这个“他”是指什么,讲得最精确就是阿赖耶,但是这样子并不非常正确,这个 是指各式各样的因缘,里面的主因,在唯识学指的是什么 阿赖耶 我们认识 的产生(需要) 四缘 —— 亲因缘 所缘缘 等无间缘 增上缘,我们的认识就在这四缘里面产生 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在认识 过程中 产生 问题,这是佛教要讲的 问题怎么来,怎么解决,就是这里来的,从唯识学来讲根本的因缘就是阿赖耶 苦集用什么来解说 苦集用遍计所执 灭道用圆成实,这样整个说明生死流转,怎么样修行、还灭,就叫做一切法相。


 接下来我们讲「无自性相品」,就是在讲一切法的共相,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般若经》来解说,《般若经》说这一切,这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我们要认知到,一件事情就叫做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的话,因为苦集灭道这个根本的教理,是佛在基本的教法里面,《阿含经》所讲的,后来《般若经》讲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空,到了《解深密经》,他说一切法空,从这个图里面怎么解说一切法空,既然唯识讲三性,唯识既然讲三性,他的一切法空当然从三性里面去下手,所以他说依他起是什么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依他起的另一面是生无自性,为什么他是叫生无自性,为什么依他起叫生无自性?生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生起不是自生的,是没有实质性的,因为他是依他起,当然无自性,他是什么意思,各种各样的因跟缘,既然一切法依因跟缘起的,就不是自己生的,不是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所以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我们要观察的是,观察依他起的另外一个面叫做生无自性。
 接下来我们讲「无自性相品」,就是在讲一切法的共相,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般若经》来解说,《般若经》说这一切,这样的流转跟还灭,其实我们要认知到,一件事情就叫做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的话,因为苦集灭道这个根本的教理,是佛在基本的教法里面,《阿含经》所讲的,后来《般若经》讲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空,到了《解深密经》,他说一切法空,从这个图里面怎么解说一切法空,既然唯识讲三性,唯识既然讲三性,他的一切法空当然从三性里面去下手,所以他说依他起是什么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依他起的另一面是生无自性,为什么他是叫生无自性,为什么依他起叫生无自性?生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生起不是自生的,是没有实质性的,因为他是依他起,当然无自性,他是什么意思,各种各样的因跟缘,既然一切法依因跟缘起的,就不是自己生的,不是自己莫名其妙产生的,所以生是没有自性的。所以我们要观察的是,观察依他起的另外一个面叫做生无自性。
第385行: 第27行:
 圆成实呢,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为什么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呢?因为它是无自性所显,在依他起上了解我们这个遍计所执的错误,然后去除遍计所执,知道说,生是无自性,相是虚妄的也是无自性的,我们就能了解依他起,所以第一个胜义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第二个胜义本身是由无自性所显的,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证悟圆成实,这个就是《解深密经》要讲的。
 圆成实呢,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为什么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呢?因为它是无自性所显,在依他起上了解我们这个遍计所执的错误,然后去除遍计所执,知道说,生是无自性,相是虚妄的也是无自性的,我们就能了解依他起,所以第一个胜义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第二个胜义本身是由无自性所显的,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证悟圆成实,这个就是《解深密经》要讲的。


 《解深密经》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个三性三无性和阿赖耶的成立,最早我们都可以在《解深密经》里面发现,也就是说,他可以说是唯识的鼻祖经典,后面解说的还是依他所说的轨迹上面来谈,只是谈得更复杂,讲得更详细,但是他的初型已经在《解深密经》里面,可以看得到了,阿赖耶三性三无性都是在这里面看得到。后面师父要讲的,包括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最后的《成唯识论》,全部都是立足在这样的基本教理观念下,讲得更微细。所以你只要把《解深密经》的通遍的道理,弄通了以后,学唯识很容易,如果这个地方没弄通,以后学唯识会,越来越搞到最后不知道在学什么,因为后面的唯识会更复杂,怎么复杂法,我先提一下你们不要吓到,我大概讲一下。
 《解深密经》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个三性三无性和阿赖耶的成立,最早我们都可以在《解深密经》里面发现,也就是说,他可以说是唯识的鼻祖经典,后面解说的还是依他所说的轨迹上面来谈,只是谈得更复杂,讲得更详细,但是他的初型已经在《解深密经》里面,可以看得到了,阿赖耶三性三无性都是在这里面看得到。后面师父要讲的,包括 摄大乘论 ,唯识三十颂,最后的《成唯识论》,全部都是立足在这样的基本教理观念下,讲得更微细。所以你只要把《解深密经》的通遍的道理,弄通了以后,学唯识很容易,如果这个地方没弄通,以后学唯识会,越来越搞到最后不知道在学什么,因为后面的唯识会更复杂,怎么复杂法,我先提一下你们不要吓到,我大概讲一下。


 在《成唯识论》或唯识三十颂,他会说当我们见到B产生C,还不止,C的妄相,还是阿赖耶所现出来的没问题,A会显出第六识,然后有第七识,第七识会执着第八识的见分,第六识看到的C时候会另外再产生D出来,所以师父这里不讲这个,因为讲了你们会头昏脑胀,后面他们还会讲,如果圆实成佛,我们能不能真的见到B,他说还是不行,但是我们会显出一个相C,但是这时候是清净的C,这个C,百分之百相似于B,那个东西叫做带相真如,所以不管你成不成佛,还是凡夫你都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外境,只是你带的这个相是跟外境有扭曲的,还是跟外境一模一样的,所以你们记得,我们转第八识成什么智?大圆镜智。为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为什么用镜子来比喻呢,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你不要跟我说这个玻璃有问题,我们是比喻,你不要说那个哈哈镜瘦的变胖的,不要扯这些,用比喻,比喻就是取他要告诉我们的地方,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一盆花来它就显现出花,一只狗来它显现出来的就是狗,他不会把它扭曲,但是我们在凡夫,他会把B扭曲,C跟B,很多时候是不大相似的,但是在成佛的时候C跟B,是百分之百的,reflection(反射),相似度百分之百,但是本身还不是C。你以前问过师父,只是师父那时候不提,为什么,一下子把它弄到这边,你下次可能不敢来了,下次不想来了,但是师父现在为什么要提,我会每个时候放一点给你们,等到你回头一望,我已经学那么多东西了,如果我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丢给你们,你们一定学不起来的,所以我每到一个时间差不多了,你理解到一个程度,我就把稍微复杂的东西再丢一点,过一阵子再丢一点,然后你就发现其实你回头一望,发现你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如果刚开始一大堆你一定觉得说,我不想学这个太复杂了。
 在《成唯识论》或唯识三十颂,他会说当我们见到B产生C,还不止,C的妄相,还是阿赖耶所现出来的没问题,A会显出第六识,然后有第七识,第七识会执着第八识的见分,第六识看到的C时候会另外再产生D出来,所以师父这里不讲这个,因为讲了你们会头昏脑胀,后面他们还会讲,如果圆实成佛,我们能不能真的见到B,他说还是不行,但是我们会显出一个相C,但是这时候是清净的C,这个C,百分之百相似于B,那个东西叫做带相真如,所以不管你成不成佛,还是凡夫你都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外境,只是你带的这个相是跟外境有扭曲的,还是跟外境一模一样的,所以你们记得,我们转第八识成什么智?大圆镜智。为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为什么用镜子来比喻呢,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你不要跟我说这个玻璃有问题,我们是比喻,你不要说那个哈哈镜瘦的变胖的,不要扯这些,用比喻,比喻就是取他要告诉我们的地方,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一盆花来它就显现出花,一只狗来它显现出来的就是狗,他不会把它扭曲,但是我们在凡夫,他会把B扭曲,C跟B,很多时候是不大相似的,但是在成佛的时候C跟B,是百分之百的,reflection(反射),相似度百分之百,但是本身还不是C。你以前问过师父,只是师父那时候不提,为什么,一下子把它弄到这边,你下次可能不敢来了,下次不想来了,但是师父现在为什么要提,我会每个时候放一点给你们,等到你回头一望,我已经学那么多东西了,如果我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丢给你们,你们一定学不起来的,所以我每到一个时间差不多了,你理解到一个程度,我就把稍微复杂的东西再丢一点,过一阵子再丢一点,然后你就发现其实你回头一望,发现你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如果刚开始一大堆你一定觉得说,我不想学这个太复杂了。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