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4: | 行 4: | ||
解深密经-7 | 解深密经-7 | ||
行 19: | 行 18: | ||
唯识学尤其是《解深密经》讲得更详细,缘起用什么来解说?依他起,这个“他”是指什么,讲得最精确就是阿赖耶,但是这样子并不非常正确,这个“他”是指各式各样的因缘,里面的主因,在唯识学指的是什么?阿赖耶。我们认识的产生(需要)四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我们的认识就在这四缘里面产生。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是佛教要讲的。问题怎么来,怎么解决,就是这里来的,从唯识学来讲根本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苦集用什么来解说?苦集用遍计所执;灭道用圆成实,这样整个说明生死流转,怎么样修行、还灭,就叫做一切法相。 | 唯识学尤其是《解深密经》讲得更详细,缘起用什么来解说?依他起,这个“他”是指什么,讲得最精确就是阿赖耶,但是这样子并不非常正确,这个“他”是指各式各样的因缘,里面的主因,在唯识学指的是什么?阿赖耶。我们认识的产生(需要)四缘——亲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我们的认识就在这四缘里面产生。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说,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是佛教要讲的。问题怎么来,怎么解决,就是这里来的,从唯识学来讲根本的因缘就是阿赖耶。苦集用什么来解说?苦集用遍计所执;灭道用圆成实,这样整个说明生死流转,怎么样修行、还灭,就叫做一切法相。 | ||
接下来我们讲「无自性相品」,就是在讲一切法的共相,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般若经》来解说,《般若经》说这一切,这样的流转跟还灭 | 接下来我们讲「无自性相品」,就是在讲一切法的共相,讲一切法的无自性,就《般若经》来解说,《般若经》说这一切,这样的流转跟还灭 。 其实我们要认知到,一件事情就叫做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空 。 苦集灭道这个根本的教理,是佛在《阿含经》所讲的,后来《般若经》讲一切法缘起,所以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一切法空 。 到了《解深密经》,他说一切法空,从这个图里面怎么解说一切法空,唯识既然讲三性,他的一切法空当然从三性里面去下手 。 所以他说依他起是什么无自性?依他起是生无自性, 为什么 依他起 叫生无自性?生无自性,就是 一 切法生起不 是 自 生 的,是没有实质性的,因为他是依他起,当然 无自性 。既然一切法依因跟缘起的 , 就不 是 自己生的,所以 生 (起的法)是没有 自性 的 , 所以我们观察 依他起 的另外一个面 叫 做 生无自性 。 | ||
(YQ问:有外道认为法可以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中观破之。那么,这里说 生无自性,就是一切法生起不是自生的,是 依他起,那就是他生的了。那么唯识的“依他起和他生”有什么不同呢?2023-8-23) | |||
但是师父 有 讲过一句话要记得,依他起虽然通染净,但是在凡夫面,在凡夫面是哪一个?凡夫面是这一个(苦集),我们一直在苦集里面。所以在现 实的 凡夫面,依他起就是在这一面(苦集),而且依他起的当下就是遍计 ,因为 我们凡夫的依 他 绝对 是 遍计的。因为我们 依他起 的种子还有因,都是染的 , 都是我执所系缚的,所以依他起是杂染的。但是生 无自性 的这个理解 , 这个是清净的。 | |||
遍计所执 是什么 无自性?是相无自性。为什么相无自性?因为遍计所执是虚妄的相,不是真实的相,不是缘起所成的相 | |||
(YQ:不是说四缘生起我们的认识吗?) | |||
是我们自己在缘起的事物上面,加入我们自己错误的认知,这个错误的认知不是缘起的,这个错误的认知,是我们自己的我执妄念产生的,所以依他起是相无自性。 | |||
所以你们如果还记得ABC图的话 , 这 样 定义好了,第一组的ABC,叫做A跟B冲突,所以有C,那个是第一组ABC是在讲人生是苦; | |||
第二组的ABC叫做,A是我们 的 心,B是 因缘 所成的外境,我们的心去认识外境的时候,其实我们没有认识到外境(B),我们认识外境的当下我们又产生一个C,叫做妄境或幻境,就是妄境(C),这个C就是这里的遍计所执相。这个遍计所执相,它并不是缘起而生的,这个是缘起的B , 在这个B上面我们加一个错误的认知,所以它叫做妄相,妄相当 然 是没有自性的,叫做相无自性。 | |||
这个B是 因缘 所生的,这自相安立 的, 但是这个C它跟B 不 一样,这个C 是 我们 自己 产 生的 妄相。 | |||
就好像说一条绳子,它的因缘组合是B,但是我们看到绳子的时候,我们把它当成是蛇,所以蛇是妄相 ,是自己 错认而 产生的 虚妄的产物,不是因缘和合的东西,所以这个蛇叫做相无自性,那个绳子叫做依他起性。 | |||
有一点师父一直要强调的,在凡夫的阶段,依他起就是遍计所执,因为在凡夫的阶段绳子就绝对是蛇 ,所以 在凡夫的阶段依他起绝对是遍计所执。但是我们现在要强调的是从空性来讲,它是相无自性,因为是妄相。 | |||
圆成实,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为什么圆成实叫做胜义无自性呢?因为它是无自性所显,在依他起上了解我们这个遍计所执的错误,然后去除遍计所执。知道说 生是 无自性,相是虚妄的也是无 自性的 ,我们就能了解依他起 。 | |||
所以 第一个胜义本身就是无自性的,第二个胜义本身是由无自性所显的,就是说当我们了解一切法无自性的时候, 我们 就能够证悟圆成实,这个就是《解深密经》 要 讲的。 | |||
《解深密经》有一个重点,就是这个三性三无性和阿赖耶的成立,最早我们都可以在《解深密经》里面发现,也就是说,它可以说是唯识的鼻祖经典。后面解说的还是依他所说 的 轨迹上面来谈,只 是 谈得更复杂 , 讲得更详细。但是他的初型已经在《解深密经》里面,阿赖耶三性三无性都是在这里面看得到。后面师父要讲的,包括《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最后的《成唯识论》,全部都是立足在这样的基本教理 观 念下,讲得更微细。所以你只要把《解深密经》的通遍的道理,弄通了以后,学唯识很容易,如果这个地方没弄通,以后学唯识会,越来越搞到最后不知道在学什么,因为后面的唯识会更复杂,怎么复杂法,我先提一下你们不要吓到,我大概讲一下。 | |||
在《成唯识论》或《唯识三十颂》, 他 会说当我们见到B产生C,还不止,C的妄相,还是阿赖耶所现出来的没问题,A会显出第六识,然后有第七识,第七识会执着第八识 的 见分,第六识看到的C时候会 另外 再产生D出来。所以师父这里不讲这个,因为讲了你们会头昏脑胀,后面他们还会讲,如果圆实成佛,我们能不能真的见到B?他说还是不行,但是我们会显出一个相C,但是这时候是清净的C,这个C,百分之百相似于B,那个东西叫做带相真如, | |||
所以不管你成不成佛,还是凡夫你都没有办法真正认识到外境,只是你带的这个相是跟外境有扭曲的,还是跟外境一模一样的。所以你们记得,我们转第八识成什么智?大圆镜智。为什么叫做大圆镜智?为什么用镜子来比喻呢,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你不要跟我说这个玻璃有问题,我们是比喻,你不要说那个哈哈镜瘦的变胖的,不要扯这些,用比喻。比喻就是取他要告诉我们的地方,百分之百,reflection(反射),一盆花来它就显现出花,一只狗来它显现出来的就是狗,它不会把它扭曲。但是我们在凡夫,它会把B扭曲,C跟B,很多时候是不大相似的,但是在成佛的时候C跟B是百分之百的相似度,但是本身还不是C。 | |||
你以前问过师父,只是师父那时候不提,为什么?一下子把它弄到这边,你下次可能不敢来了,下次不想来了,但是师父现在为什么要提?我会每个时候放一点给你们,等到你回头一望,我已经学那么多东西了。如果我一下子把所有的东西丢给你们,你们一定学不起来的,所以我每到一个时间差不多了,你理解到 一个 程度,我就把稍微复杂的东西再丢一点,过一阵子再丢一点,然后你就发现其实你回头一望,发现你已经学了很多东西了。如果刚开始一大堆你一定觉得说,我不想学这个太复杂了。 | |||
佛陀转第八识 叫做 大圆镜智,他还不是真正见到B,他是带B的真如相,B是怎么样,反应在他的认知里面就是怎么样,不过知道就好。 | |||
'''4、解深密的意趣''' | |||
'''1) 密意:善男子! 我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密意,说言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 |||
'''2) 三性三无性的圆观: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 | |||
'''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三种 无自 性 性。 然由有情于依他起自''' | |||
'''性及圆成 实自性 上 , 增益 遍计所执自性 故 ,我立 三种 无自性性''' | |||
现在 重点 在哪里 , 师父这边讲那么多不 是 跟 这个 没关系 ,就是 在讲这个 , 讲什么?密意。 他说 【'''善男子 , 我 依 如 是三 种无自 性性密 意 , 说言一切 法 皆无自性 。 】''' | |||
讲一切法皆无自性是哪一部经里面讲的? 《 金刚经 》 虽然没有讲一切法无自性 , 但是《金刚经》是用无 相, 但 是 在《般若经》 里 面 这 种通用名称很多,「无相 , 无自性 , 空 ,实 际 , 涅槃」 ,他 都用这些。 但是 他总说 一 切法无自性 , 就 是 《般若经》里面讲的,《金刚经》当然 是 《般若经》 之 一 , 《心经》也是 , 《心经》第一句话就说“照见五蕴皆空” , 其实就 是 讲一切 法 无自性。《心经》 的 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 是 讲一切法无自性 , 《心经》讲 一 切法有没有告诉 你什么叫 一切法 ? 《心经》第一句说「照见五蕴皆空」 , 后面有没 有 解 说 一切法? 他 讲 一 切法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接下 来, 有没有讲十二因缘 , 有没有讲十二入处?有。有没有讲四圣谛?有 , 「眼耳鼻舌身意 , 色声香味触法 ,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 , 这个苦集 的相 生就 是 在讲十二因缘 。 苦就 是 五蕴 ,这 个苦也 可 以用十二入处 来 解说 , 所以《心经》 在 讲 , 这整 个东西 是无自性的 , 他举例的 所有东西 都包括在这里面 , 离 不开。 | |||
2)接下来说'''三性三无性的 圆 观 。''' | |||
所以我们在解说三性三无性的时候,可以分开解说,因为不分开解说你一定搞不清楚,但是实际上他说三性三无性是圆观的,他这样讲 | |||
【'''非由有情界中诸有情类,别观遍计所执自性为自性故,亦非由彼别观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为自性故,我立 三 种无自性性。'''】 | |||
他就是说你不能把遍计所执、依他起还有圆成实,独立起来去看,他不是别观,他是圆观。我们在说明的时候当然是一个一个来说,但是真正在观的时候, 三 者是一体 的 。 | |||
所谓的圆观就是这整个圆圈,他是整个一体的,你不能把他独立起来看,你独立起来看 意 义就不存在了。 我 们在谈依他起的时候,能不能忽略遍计执还有圆成实?依他起要是离开的遍计所执,那依他起到底是什么?依他起不是遍计执,就是圆成实,没有独立的依他起。遍计所执是怎么回事?遍计所执是在 依 他起相上错误的认知,圆成实 是 在依他起相上正确的认知, 三 个有没有很深的关系?讲来讲去是一件事,都在认知上的对跟错 , 所以 说 他是圆观不是别观 。 | |||
所以下面是【'''然 由有情 于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 , 增益 遍计所执自性 故,我立三种无 自性 性。】''' | |||
怎么回事?然由有情,有情就是我们,在 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 上,增益遍计所执——就是在没有的东西上,加上我们 自 己的错误认知。“增益”,这个是古文,增益就是没有的你把它当有 , 增加的。他说 我立三种无自性性 ,什么叫增益?在 依他起 上的B上面增加了C,这个就叫做增益。本来B就是B,你增加了C这个叫做增益,但是(经过修行你的)这个C不见了,你能确切认识到B,没有多没有少,这个就叫圆成实。 | |||
所以他只是要让你认识到说B就是B,你不要(在B上面)再加上C,所以依他起的清净本身就是 圆成实 。圆成实是你正确认识到B,他就是清净的依他 , 就是圆成。 所 以讲来讲去,你只要记住C是错的就好了 , 这个就是叫做修行。 | |||
所以很 多 人问说 师父 ,你 讲那么多有没有告诉 我们 什么叫 修 行/ 有 啊 ,就 告诉你 , 你 在 一切 的 认知上 面不 要加上C(就是修行) 。 | |||
很多同学叫师父举例子 , 你们谁跟 我 举例子,生活上 的 例子把这个ABC套进去用:一辆车本身就是 一 个交通工具 ,但是 有些人就喜欢好牌子 的, 例如宝马、奔驰 , 然后产生 执 着 , 其 他 的他就讨厌 , 就只有那个才行 , 所以这 种就有 增益上去的好跟坏。其 实 很多东西 是我们 自己认知 的 , 当然在 缘起上面它有它 的一 定 性 能( 的 好坏) , 但 是是不 是 我们 认知 的那 种好恶? 不是, 好恶 是 我们自己加上去 的。 从这个图上来讲说,B就 是 什 么? 宝马 的 车子,当我们 认 识到宝马车子的时候 , 我们产生喜欢、不喜欢 的 感觉 , 这 个 就是C , 从这个C 所 引生就会有烦恼痛苦 。 | |||
如果只 是 一台普普通通的车子你开出去 , 被人家不小心K了一个洞 , 没关系 , 这 无 所谓 , 但是宝马的 就 不行 , 你可能 在 那边骂了半天 , 这个 就是 由C所引生来 的 贪嗔痴 , 那就造口业了。意业先对人家不满、不爽 , 然后口业开始造了。 这个就是 我们生活上 的 很多种种 , 这个东西其实真 的 可以运用到 我 们日常生活里面 来,这个就叫做 修行跟检讨。现在讲得简单 , 但是说简单也不简单 , 师父花了好几个礼拜在解释 这个 三性三无性 ,这 整个 你 要把它弄通 ,这 三 个不是 别开来去谈 的,所以 师父说三性三无性 的 圆观 。 | |||
问:如果 | 问:如果 开宝马的 小伙子皈依您了,您怎么教育他呢? | ||
师父: | 师父:师父会跟他讲说你一个年轻人,我知道这个钱绝对不是你自己的,绝对是父母亲的,如果他愿意听,我会跟他讲说,你年纪轻轻不要开那么好的车子。 | ||
【 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 】 ,因为我们凡夫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所以外境的东西会增益我们的贪嗔痴,不然就是执着,不然就是起嗔,这是现实,如果他真的愿意听,来这边听经闻法一阵子我就会跟他这样讲,这整个里面包括了有依他,有遍计,有圆成,有生无自性,有相无自性,有胜义无自性,整个这样圆观起来的。 | |||
你跟师父解说一下,怎么用这个来讲叶公好龙,一开始他很喜欢龙,他想的那条龙跟真实的龙不一样,真实的龙是B,他想的那个龙是C,但是他见了真的龙之后他就害怕了,那个C就幻灭了,从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把一个东西,没有经过特别思考,产生好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那个龙之前在他心里面的概念,就是那个C,因为龙实际上不是那个样子,不是他想像的那个样子,是他自己想像创造出来的,所以会对龙非常的喜欢。 | 你跟师父解说一下,怎么用这个来讲叶公好龙,一开始他很喜欢龙,他想的那条龙跟真实的龙不一样,真实的龙是B,他想的那个龙是C,但是他见了真的龙之后他就害怕了,那个C就幻灭了,从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把一个东西,没有经过特别思考,产生好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那个龙之前在他心里面的概念,就是那个C,因为龙实际上不是那个样子,不是他想像的那个样子,是他自己想像创造出来的,所以会对龙非常的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