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訂間差異

增加 98 位元組 、​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行 98: 行 98:
 师父:师父会跟他讲说你一个年轻人,我知道这个钱绝对不是你自己的,绝对是父母亲的,如果他愿意听,我会跟他讲说,你年纪轻轻不要开那么好的车子。
 师父:师父会跟他讲说你一个年轻人,我知道这个钱绝对不是你自己的,绝对是父母亲的,如果他愿意听,我会跟他讲说,你年纪轻轻不要开那么好的车子。


 【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 】,因为我们凡夫会受到外境的影响 所以外境的东西会增益 们的贪嗔痴,不然就是执着,不然就是起嗔,这是现实,如果他真的愿意听,来这边听经闻法一阵子我就会跟他这样讲,这整个里面包括了有依他,有遍计,有圆成,有生无自性,有相 无自性 ,有胜义无自 ,整个这样圆观起来的
 【'''有情于 依他起自性及圆成实自性上,增益遍计所执自性故,我 立三种 无自性性。 】'''


  你跟师父解说一下 怎么用这个来讲叶公好龙,一开始他很喜欢龙,他想 那条龙跟真实 一样 真实的龙是B 他想的那个龙是C,但 是他 见了 真的 龙之后他就害怕了 那个C 幻灭了 这个 故事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把一个东西 经过特别思考,产 好恶 其实都是我们 己的妄想 那个龙之前在他心里面的概念,就是那个C 因为龙实际上不是那个样子,不是他想像的那 个样 子,是他自己想像创造出 来的 ,所以会对龙非常的喜欢
  因为我们凡夫会受到外境的影响 所以外境 东西会增益我们 贪嗔痴, 然就是执着 不然就是起嗔 现实。如果 他真的 愿意听 来这边听经闻法一阵子我 会跟他这样讲 ,这 里面包括了有依他、有遍计、有圆成 ,有生 无自性 有相无 有胜义无自性 圆观起 来的。


  (四) 对像 五事 具者
  叶公好龙和这个是 是有点类似?


  (四) 对像 事不 具者
  师父 一开始他很喜欢龙,他想的那条龙跟真实的龙不一样,真实的龙是B,他想的那个龙是C,但是他见了真的龙之后他就害怕了,那个C就幻灭了。从这个故 就告诉我们,我们常常把一个东西,没有经过特别思考而产生好恶,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那个龙之前在他心里面的概念,就是那个C,但是龙实际上 是他想像的那个样子,是他自己想像创造出来的,所以会对龙(C)非常的喜欢。36:00


若诸有情从本已来:


1) 未种善根
  ('''四) 对像:五事不具者'''


2)未清净障
'''若诸有情从本已来:'''


3)未 成熟相续
'''1) 种善根'''


4) 多修胜解
'''2)未 清净障'''


5) 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3)未 成熟相续'''


  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
'''4) 未多修胜解'''


  这里你们不要有太多的想法,这是经上讲的,他说唯识这个东西,三性三无性,尤其是三无性到是对谁讲的,为什么《般若经》讲一切法空就好了,为什么到了《解深密经》、唯识经典还要讲,用三性三无性来解说一切法空,他是说,若有一些人,诸有情从本已来,这整个叫做五事不具者,哪五事,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成熟相续,未多修胜解, 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所以他必须,依三无自性性说明一切法无自性,也就是说《解深密经》讲白了,佛是在对根机比较差的人讲的,佛在《解深密经》里面讲明白,我在般若里面讲一切法空,我是在对高根机的人讲的,但是问题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具备这五事,哪五事,第一个未种善根,这里的未种善根他的解说是,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所以他不了解什么叫一切法空,他还在执着我所做的这些功德,我所做的这些福报。我再用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梁武帝的故事,我不是批评梁武帝,他很厉害了,可惜他还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也很厉害了,我不是说他不好,他是真的很有功德,但可惜菩提达摩讲的是一切法空,他跟他讲说没有功德,他在讲一切法空,但是梁武帝因为五事不具,未种善根,不是他不好,他是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他一直在执着他的这些功德,所以说出世和大乘善根。
'''5) 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还有未清净障,虽然有些人种了善根也多少有学习,但是没有认真地学习灭烦恼之法,因为你唯有了解一切法空才可以灭烦恼 ,还有 未成熟相续 这个就是佛教的名词,你们知道这个相续是什么意思吗,这个相续你们在很多经典都会看到,但是他每次谈相续,意义都不太一样,这里的相续指我们的身心,为什么我们的身心叫相续呢,因为我们的身在不断的变化中,相续,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停止,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心也在相续,他讲的相续就是说不是常,为什么你说我们的身心一直在相续呢,因为在刹那变化生灭中一直相续,我们这个肉体有没有在刹那变化?绝对有的,新陈代谢都是在变化,因为我们这边很多读理工的,你们一定了解这个身体,从我看到你,从你进来的那一刹那到现在,细微上你的身体已经产生变化,只是没有大变化我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有天眼什么眼可以看到某些变化,心有没有变化,绝对有的,至少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做五事不具,你刚进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至少你现在知道了,有变化,所以一般来讲在很多经典里面,当谈到相续的时候他指的是我们身心相续,所以未成熟相续就是说,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不要吓你们,我举个例子,我这个就是把身体调整为,不要紧张,不要怕,举个例子,师父这个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身跟心,有没有搞懂师父在讲什么,师父说我这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心向于解脱,身也向于解脱。你会问说师父那一定要像你这样剃度出家,才叫身心调整,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你在家能不能调整呢?比如说每天在家做功课,起来以后一些宗教活动,这些都是调整身心,比如说我们每天起来礼佛,每天起来念咒或是每天起来诵经,这个就是调整,当然你不要跟我说我只嘴巴念我心不在,那就有身没心了,一定要身心,你心要向于解脱,因为心的发心,身也要趋向,你不要老是谈的又空又妙的,但是落到身心什么都不做。所以第一个持戒,持戒就是心还有身趋向于解脱,比如说你要布施,还有师父常讲的要有宗教行为,要礼佛拜佛诵经这些都好,打坐这些都是身体的,身体表现出你的内心相,这个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不是只是在知见上光理解,也不是口里面讲一讲而已,所以我说在身心调整里面。
'''我为彼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
 
 
  这里你们不要有太多的想法,这是经上讲的,他说唯识这个东西,三性三无性,尤其是三无性是对谁讲的?《般若经》讲一切法空就好了,为什么到了《解深密经》,唯识经典 要用三性三无性来解说一切法空?他说若 一些人,诸有情从本已来,这整个叫做五事不具者。
 
哪五事?【'''1-未种善根,2- 未清净障 ,3-未成熟相续,4-未多修胜解,5-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所以他必须<u>依三无自性性说明一切法无自性</u>,也就是说讲白了,《解深密经》佛是对根机比较差的人讲的。佛在《解深密经》里面讲的很明白,我在般若里面讲一切法空,我是在对高根机的人讲的。但是问题是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不明白 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具备这五事,哪五事?
 
1)第一个,'''未种善根'''。
 
这里的'''未种善根他的解说是,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所以他不了解什么叫一切法空,他还在执着我所做的这些功德,我所做的这些福报。我再用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梁武帝的故事,我不是批评梁武帝,他很厉害了,可惜他还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我不是说他不好,他是真的很有功德,但可惜菩提达摩讲的是一切法空,他跟他讲说没有功德,他在讲一切法空,但是梁武帝因为五事不具,未种善根,他是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他一直在执着他的这些功德,所以说'''未种善的解说是,没有种出世和大乘善根。'''
 
2)'''未清净障'''。
 
虽然有些人种了善根也多少有学习,但是没有认真地学习灭烦恼之法,因为你唯有了解一切法空才可以灭烦恼
 
3)''' 未成熟相续 。'''
 
 
这个就是佛教的名词,你们知道这个相续是什么意思吗,这个相续你们在很多经典都会看到,但是他每次谈相续,意义都不太一样,这里的相续指我们的身心,为什么我们的身心叫相续呢,因为我们的身在不断的变化中,相续,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停止,我们的身体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心也在相续,他讲的相续就是说不是常,为什么你说我们的身心一直在相续呢,因为在刹那变化生灭中一直相续,我们这个肉体有没有在刹那变化?绝对有的,新陈代谢都是在变化,因为我们这边很多读理工的,你们一定了解这个身体,从我看到你,从你进来的那一刹那到现在,细微上你的身体已经产生变化,只是没有大变化我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有天眼什么眼可以看到某些变化,心有没有变化,绝对有的,至少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做五事不具,你刚进来的时候你不知道,至少你现在知道了,有变化,所以一般来讲在很多经典里面,当谈到相续的时候他指的是我们身心相续,所以未成熟相续就是说,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不要吓你们,我举个例子,我这个就是把身体调整为,不要紧张,不要怕,举个例子,师父这个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身跟心,有没有搞懂师父在讲什么,师父说我这样子,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心向于解脱,身也向于解脱。你会问说师父那一定要像你这样剃度出家,才叫身心调整,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你在家能不能调整呢?比如说每天在家做功课,起来以后一些宗教活动,这些都是调整身心,比如说我们每天起来礼佛,每天起来念咒或是每天起来诵经,这个就是调整,当然你不要跟我说我只嘴巴念我心不在,那就有身没心了,一定要身心,你心要向于解脱,因为心的发心,身也要趋向,你不要老是谈的又空又妙的,但是落到身心什么都不做。所以第一个持戒,持戒就是心还有身趋向于解脱,比如说你要布施,还有师父常讲的要有宗教行为,要礼佛拜佛诵经这些都好,打坐这些都是身体的,身体表现出你的内心相,这个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不是只是在知见上光理解,也不是口里面讲一讲而已,所以我说在身心调整里面。


 以前我在《成佛之道》讲过,为什么在三皈依的时候,你们三皈依能不能在家里躺在床上说,我很想皈依,所以我现在发心的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这样,能不能这样子,不可以喔,这样子是没有真正达到皈依的要求,皈依必须是身口意三业,所以叫做身心的投入,所以你皈依的时候必须要有出家的法师在,有三宝在,然后你是身、口、意,意念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身体要拜,要合掌,要忏悔,嘴巴要忏诵:我某某人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某某人断无始贪嗔痴,然后忏悔...,是身口意的调整,所以你们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只是在认知上这样就好了,不是,是身口意的投入,这个叫做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
 以前我在《成佛之道》讲过,为什么在三皈依的时候,你们三皈依能不能在家里躺在床上说,我很想皈依,所以我现在发心的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这样,能不能这样子,不可以喔,这样子是没有真正达到皈依的要求,皈依必须是身口意三业,所以叫做身心的投入,所以你皈依的时候必须要有出家的法师在,有三宝在,然后你是身、口、意,意念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身体要拜,要合掌,要忏悔,嘴巴要忏诵:我某某人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某某人断无始贪嗔痴,然后忏悔...,是身口意的调整,所以你们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只是在认知上这样就好了,不是,是身口意的投入,这个叫做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
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