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141: | 行 141: | ||
这个就是 佛 教的名词,你们知 道 这个'''相续'''是 什么 意思吗 , 这个相续 你们在很 多经典都会看到 , 但是他每次谈相续 , 意义都 不 太一 样 。 这 里的相续指我们 的身 心 , 为什么我们的 身心 叫相续呢?因为我们 的 身在不断 的 变化中 , 相续 , 我们的 身 体并没有停止 , 我们的 身体 一直在变化 ,我 们 的 心也在相续 , 他讲 的 相续就 是 说 不是 「常」。为什么你说我们的 身 心一直在相续呢?因为在刹那变化生灭中一直相续 , 我们 这个 肉体有没有在刹那变化?绝对有的,新陈代谢都是在变化 。 | |||
从 你 进来的那一刹那到现在 , 细微 上 你的 身体 已经产生变化 , 大变化我看 不 出来 ,但是 如果有天眼 什么 眼可以看到某些变化。心有没有变化?绝 对有的, 你 刚进 来 的时候 你不知道五事 不 具 , 至少 你 现 在知道 了 , 心有变化了。所以一般 来讲 在 很 多经典里面 ,当 谈到相续 的 时候 他 指 的是我 们 身心 相续 。 所以'''未成熟相续就 是 说 ,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 心''' 。 | |||
什么叫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心向于解脱,身也向于 解 脱。你会问说,师父那一定要像你这样剃度出家才叫身心调整?当然这个是比较好的,但是你在家能不能调整呢?比如说每天在家做功课,做一些宗教活动 , 这些都是调整身心。比如说我们每天起来礼 佛 ,每天起来念咒或是每天起来诵经 ,这个就是 调整,当然你不要跟我 说 我只嘴巴念我心不在,那就有身 没 心了,一定要身心。你心要向于解脱,因为心的发心,身也要趋向,你不要老是谈的又空又妙的,但是落到身心什么都不做。所以第一个持戒,持戒就是心还 有 身趋向于解脱,你要布施 , 还有师父常讲的要 有 宗教行为,要礼佛拜 佛 诵经这些都好,打坐这些都是身体的。身体表现出你 的 内心相,这个就是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不是只是在 知见上 光理解,也不是口里面讲一讲而已 , 所以我说在身心调整里面 。 | |||
以前我在《成佛之道》讲过,你们三皈依能不 能 在家里躺在床上说 , 我很想皈依,所以我现在发心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不能 这 样子?不可以,这样子是没有 真 正达到皈依 的 要求。皈依必须 是 身口意三业 , 所以叫做身心的投入 , 所以你皈依 的 时候必须 要 有出家的 法 师在 , 有三宝 在 ,然后你是身、口、意。意念 上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 身体 要 拜, 要 合掌, 要 忏悔 , 嘴巴 要 忏诵:我某某人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某某人断无始贪嗔痴,然后忏悔... ,是 身口意的调整 。所以你 们 不 要以为佛法的学习,只是在认知上这样就好了,是身口意的投入 ,这个 叫 做 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心 。 | |||
我再举 个 例子 , 如果你学 佛 之后 , 每天 还 非常重视 这个外 表 , 当然礼貌上应该要 ,但是 每天在那边抹啊 , 梳啊 , 画啊 , 弄啊 , 有 没有把 身体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没 有,你 还 是 很执着的。 但 是你 说 脸洗干净稍微整理 一 下 , 不 要 好像邋邋遢遢的 这 样 子, 这样 子 不礼貌 , 稍微整理一 下, 这 个是 应该 要的 。但 是 太 过 分就变成 是 对身体 的 执着 , 就没 有 调整为出世之身 。 | |||
很多例子都可以举的 , 二十几年前我刚进佛学院的时候其 实是 在家,进去 不 到两个月我就剃度出家,后来放假回俗家,有人问我说你学佛就好,很多人 在 家也学得不错,为什么要出家呢?我说别人 的 根性 , 别人怎么做我不知道,但是就我来讲 , 我说 , 真理的追寻 , 绝对 是 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 不 是只是凭空想像一些东西,或是只是读一读看一看 , 绝对不 是这 样子。 我们 日常生活上,很多修行的态度跟东西,如果你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之身,《般若经》的一切法空,你真的只是知见上观念上了解了解,你真的没办法体会到。 | |||
'''4)未多修 胜解,没有 学习佛 法的 知见 。''' | |||
这个很明显的就 是 说没 有 多听经闻法 , 没有在佛 法的 观念知见 上 下功夫 , 就会产生 这样 的问题。 | |||
'''5)未能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 。''' | |||
我们 如果现生福智资粮不够,现生马上修集,因为过去积集的不足,现世来赶快再修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智慧就是要多听经闻法,在日常生活上多关照,福德就是要持戒、要布施、要忍辱,这些都要做,这个就 是 福德资粮。所以你看他讲得够不够详细,这个都 是我们 日常生活上必需要去做的。 | |||
现在的人修行常常有两个极端或错误 :一 种就是 不 听经闻法 , 他也修行 ,但是他 就只 是 会做一些身 的 投入 , 什么叫做身的投入?他喜欢做一些宗教行为 , 这个很好没有错。 但是智 慧呢?他没有听经闻法 ,所以 他做 的 这些到底是对是错 ,还是他 是用什么 心 去做 , 他完全不知道 。 在这个状况下,他做很多东西 的 行为跟其 他 宗教是很类似 的,这 是一种极端跟错误;另外一种极端跟错误 ,就是 他喜欢听经闻法 ,但是 他从 来 没 有 宗教行为 , 也不拜佛也不诵经 , 不布施 , 也不持戒,什么都不做。你问 他 (为什么 不 做这些),他就说我的根机是高的 。 | |||
你 | 这个就是两种极端,这个都是没有把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放在心里面。修行既要有福德又要有智慧,不要以为 你 光诵经就 可以 开智慧,诵经是累积善根、熏习,但真正要开智慧 ,大 大小小的经典都说 , 你一定要听经闻法,你绝对 要 听经闻法 , 你如果 不 听经闻法 , 我问你 一 件事情 , 你诵《金刚经》 , 你知道什么叫四生——胎湿卵化吗?你可能知道胎生是什么 ,问 题是化生呢?你可能搞不清楚。如果你不听经闻法 , 你知道什么 叫做 「众生、众生 , 既非众生是名众生」?你如果不听经闻法 , 你会知道这一句话那才怪 , 你可能会胡乱解释。 如 果你从 来 不听经闻法 , 《心经》讲舍利子 ,你知道 什么叫舍利子吗?我就听过有些人在那边谈论 , 说舍利子就是佛圣人死掉之后,烧掉剩下那个叫做舍利子。那个也叫舍利子,但不是《心经》里面 的 舍利子。很多人是把这两 个 舍利子混在一起说,这不 是 师父瞎编的,是真的有人这 样 子 的, 所以就是要听经闻法,才能了解佛教讲的 真 正意义 。 | ||
五事不具足不是理论上的而已,这个真的可以用来 | |||
问:既然一切法空,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他是用这个方法来教育我们? | |||
师父:你可以这样讲,是一种应机对应的,他不是没有道理,他是应机对应,用这些道理跟方法来解释给我们听。所以从胜义谛来讲一切法无自性,你可以说他不存在,但是就我们现在的凡夫来讲,你还是必须依这样来理解,不然为什么叫做五事不具,如果你五事具的话就当下一切法空就好了,这就是他微妙的所在。根性高的,讲《般若经》讲一切法空,他马上知道,但是可惜我们大部分都是五事不具足,你不要说师父你也是五事不具,对啊,我就是五事不具,没有比你们好多少,所以你讲的也对,但是那个比较从胜义谛上来谈,是没错,一切法毕竟空,依他也是空,圆成也是空。所以依他叫做生无自性,但是五事不具,佛陀就必须用这套道理来跟我们讲,从最高的胜义谛来讲苦集灭道空不空?当然空,但是就凡夫来讲这四圣谛还是四圣谛,因为我们还在这种妄执当中。 | |||
问:在印度大乘两种学派主要是唯识还有中观,大乘往往就是一切法无自性空,唯识是不是真的就是叫唯识,还是唯识实际上还是自性空,我不知道他们这个里面是怎么样的关系? | |||
师父:唯识到最后就是现在讲的,他讲空尤其是三无自性来讲一切法空,只是他在这个一切法相上下了更多的功夫,在解说上,他倾向于用唯识来讲,所以叫做虚妄唯识,这是他切入的点。但是他到最后还是归究到一切法空,只是说他在讲一切法空的时候,他讲得更细,用三无性来解释一切法空,现在我是依《解深密经》来讲的。 | |||
问:有人讲法说,我们妄心是假的,但是我们有一个真心,这个怎么理解? | |||
师父:对不起,我们以后再谈真心的问题,唯识不谈真心,你们要记得一件事情,唯识不谈真心,唯识讲转识成智,没有本来的真心,中观唯识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后来的真谛三藏,他是有讲第九识的,那是真心识,但是一直到世亲菩萨这一段的唯识不讲真心的,讲转识成智,所以唯识也不讲真心的。你说《华严经》还有其他经典,如来藏经典讲真心,那没错。但是唯识学派的学说,一直到世亲菩萨,他不讲真心的,以后在《成佛之道》我讲到大乘三系——中观、唯识、如来藏,讲到这三系的时候,我就会谈如来藏的观念是怎么样。但是就学派来讲只有中观、唯识,中观唯识不谈真心。我们要了解,不管中观还是唯识,就唯识来讲一直到世亲菩萨不谈真心。真心是显,唯识谈转,所以师父在大学课堂上,用问英文就很容易说明,中观要成佛叫做,accumulation,收集,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功德;唯识叫做transformation,转;如来藏叫做,manifestation,显,显现出来。所以从英文你就可以知道,他的三个观念是不大一样的,真心讲显。 | |||
五事不具足不是理论上的而已,这个真的可以用来考量你现在身心生命的状态 。 很多时候师父常常遇到一些人来跟我说,他的根机很高,中观唯识什么他都懂,每次听到这样我就一个头两个头大 。 如果他真的学过,然后学到一定程度,他不会这样跟我讲的,一般他会这样跟我讲的,就是我执比较重 。 我执比较重,他一定学一点东西,他就以为什么都通了,一通百通,所以每次碰到这样,我的头都很大。如果我碰到有些同学跟我说,师父我是学过但是我也根机不好, 断断续续 学了一些东西,老实说真的也没有学什么,希望能够来这边好好的、有系统的学习,那个我心里就很高兴。 为什么? 自认为钝根的那真的是根机高的,自认为利根的那个是根机真的不怎么样 , 当然这个师父不是用来批评谁, 是用来 自我检讨 的 。 | |||
问:还有自认为是利根的老说自己是钝根的,假谦虚的那算哪一类? | 问:还有自认为是利根的老说自己是钝根的,假谦虚的那算哪一类? | ||
师父:如果真的是利根的话,他也不会告诉你他自己是利根,他是真的会很谦虚不是假谦虚 | 师父:如果真的是利根的话,他也不会告诉你他自己是利根,他是真的会很谦虚不是假谦虚 。 老实说除非你是大菩萨不然谁是利根,或是修行到快开悟了那个才是真利根,不然谁敢说他自己利根,真利根是我执很弱 , 他也不需要骗你什么 。59:15 | ||
下一个主题《解深密经》讲的非常有趣,但是如果有跟你心里想的有点冲突,思考看看,一乘与三乘,太妙了,这里牵扯到到一些问题,各位同学可能要好好思考了解一下。先问你们什么叫一乘,什么叫三乘?有没有看过《法华经》,没看过没关系,《法华经》里面有两个重点,没有其他什么乘就是一乘,但是关键点还不在这里。《法华经》有两个重点,一个叫做“开迹显本”,一个叫做“开权显实”。 | |||
第一个重点,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成佛他是示现的,其实释迦牟尼佛本来就已经成佛,久远劫前已经成佛了,这个是他叫做开迹显本。迹就是轨迹看得到的,他说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成佛那个是看得到的,但是那个只是示现一个迹相而已,他实际上是给我们看的,但是释迦牟尼佛久远劫以前已经成佛了,这是第一个重点。 | |||
第二个重点,一乘思想,一乘道,什么叫一乘道?简单的讲,所有众生皆当成佛,不管你修什么,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是不是信基督教,信耶稣得,信什么,不管你信小乘大乘什么乘,不管你证阿罗汉,证不证什么都没关系。皆共成佛道,所有有情众生,最终必成佛——一乘思想。 | |||
三乘思想是什么?声闻,缘觉,菩萨,菩萨就是成佛。三乘思想他告诉你,有些人会成为阿罗汉,有些人会成为辟支佛,有些人会成佛,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成佛,这个叫做三乘思想。这个就是我们一般所认知到的,一乘跟三乘的想法。 | |||
如果从《法华经》的立场跟观念来讲,如果像舍利弗、目键莲、大迦叶那一类的,他们成为阿罗汉之后有没有机会再成佛?从《法华经》来讲,有。因为他认为说阿罗汉的涅槃是化城。什么叫化城?就是暂时给他们休息的地方,有没有解脱烦恼?有,有没有究竟?没有,因为成佛才是究竟。所以不管怎么样,他们最终会自己起来继续往前走,不需要人家去叫他,到最后他自己必定会往前再走,最终那些人还是会成佛。 | |||
但是有些经典讲说,某些人证了阿罗汉、辟支佛,他就是到那边为止,那些人就没办法成佛了。所以他就鼓励说,我们刚开始就要发大乘心,修大乘法,发大乘愿,行菩萨道,这样才有机会成佛,另外有些经典是这样讲的。你不要问我说,哪一种比较好,暂时先不谈这些,我只告诉你有这样的状况 。 | |||
(五)一乘与三乘 | '''(五)一乘与三乘''' | ||
''' 两种一乘道义:''' | |||
''' 因上说:指方法,三乘同一解脱方法,三乘究竟''' | |||
''' 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究竟''' | |||
刚刚师父讲的是一般一乘道的说法,但是在《解深密经》里面,他提出另外一种一乘道的不同说法,他说其实一乘道有两种,一种是在 因上说 是指方法,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 三 乘都是究竟,修行的这个路或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这个叫做一乘,是在修行的方法上面说; | |||
另外一种是果上说,一切众生皆当成佛,一切 究竟 ,一切众生皆会成佛,这个是在果上说 。 | |||
一 | 所以刚才讲的《法华经》那种观念,是在因上说,还是在果上说?果上说。因为在果上讲 一 乘,是指所有的众生都 成佛 果,这叫果上说。因上说是说,三乘的修行理论道理,走的路,道理是一样的,叫做三乘同一解脱床。三乘要解脱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路走得长跟近而已。 | ||
怎么说呢?就《解深密经》来讲三性三无性,是不是只用于 菩 萨道?如果阿罗汉辟支佛要解脱,是不是也需要依三性三无性的道理?绝对。所以三性三无性的道理,是通三乘的,从这个道理来讲,这个道理的理论跟修行叫做一乘道。他不是说所有人都会成佛,他是说,不管你要修 声闻 ,修缘觉,要成为阿罗汉,还是辟支佛,还是成菩萨,理论上都是这个样子的,都是依三性三无性的来修行来了解的,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讲的具体一点,都是依三学八正道来修的。所以他说菩萨要不要三学八正道?要。声闻辟支佛是不是学三学八正道?对。三学八正道,依唯识的三性三无性来修三学八正道,这个道理是共通普遍的,所以这个叫做一乘道。所以他的一乘道是从修行的因上/理论上来谈的,不是说所有的众生都成佛。 | |||
所以在 一 乘道 的 说法上 有 两种说法 , 一个因上说 是 指方法 , 是 三乘 同 一解 脱的方法;另外 一 个是在果上说 ,叫 做 一 切众生皆当成佛道。 《法华经》是 站 在这 个(果)立场上来讲的 , 而 《 解深密 经》是 站在 这个(因)立场上 来 讲 。 | |||
'''本 经 意趣''' | |||
'''从 因上说 : 三乘同一解脱方法( 三 性)''' | |||
''' 三乘 究竟: 声闻 、独 觉 、如 来 种 性。''' | |||
'''A 一向 趣 寂声闻: 无法 成佛''' | |||
'''B 回向菩提声闻:能回小向大''' | |||
因上 说 : 三乘 同 一 解脱方 法, 叫做三性三无性 。 | |||
所以《解深密经》他讲的一乘道,他也同意有一乘道,但是他同意的(一乘道)是说 三乘 都 是 修同样方法,同样的理论而说三乘等究竟。他认为 声闻 、独 觉 、如来证悟到都是真实的 , 他认为阿罗汉跟独 觉 证到的不是化城而已, 他们 证到的 是 真实的,他是真实解脱自我的,他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说其实我们的根性,有三种种性,一个叫做声闻种性,一个叫做独觉种性,一个叫做如来种性。 | |||
他说三乘究竟就是说,声闻、缘觉、如来种性是三乘种性的。声闻有两种,一种叫做一向趣寂声闻,一种叫做回向菩提声闻。 | |||
'''A、一向趣寂声闻'''。就是说他只能修声闻只能成阿罗汉,他是没办法成佛的。就是这种你怎么劝他都没用,他就是只能修小乘,只能修声闻乘,你劝他都没用,佛来跟他讲都没用,他到最后就是成为阿罗汉或辟支佛。 | |||
B、还有一种就叫做'''回向菩提声闻'''。只要有德行足够的,比如佛,其他大菩萨来劝他,他就会回小向大,这 个 叫做回向菩提声闻。 | |||
所 以 《解深密经》实际上他是有种性说的,就是说有些人是没办法成佛的。 | |||
三乘究竟就是说,声闻、辟支佛也是真正究竟,到 这 边为止,他不是化城而已,所以这里指的三乘究竟是指'''一向趣寂声闻''',他跟《法华经》的意趣有点不大一 样 。所以我说《法华经》有他的意趣,《解深密经》有他的意趣,因为有不同的意趣,所以来到中国之后,中国的祖师就会有判教的思想产生,但是你不要问我哪一个比较好,这不是我的能力所能 讲 的 。 | |||
问:小乘大乘的区别是不是就在能不能利他,这是唯一的区别吗? | 问:小乘大乘的区别是不是就在能不能利他,这是唯一的区别吗? | ||
师父:可以利他,成的果不一样,小乘就是乘声闻辟支佛果,大乘就是利他究竟就是成佛。 | 师父:可以利他,成的果不一样,小乘就是乘声闻辟支佛果,大乘就是利他究竟就是成佛。 | ||
缘起流转还灭,缘起通染净那个图,三乘都包括,但是他后面会讲佛是最圆满究竟的,佛是完全的清净,声闻辟支佛是断了见思惑,但是阿赖耶里面还有很多种子还没完全转,要到佛才能完全转清净,但是声闻辟支佛由于他的根本烦恼断了,有漏种子不再作用,所以他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 | 缘起流转还灭,缘起通染净那个图,三乘都包括,但是他后面会讲佛是最圆满究竟的,佛是完全的清净,声闻辟支佛是断了见思惑,但是阿赖耶里面还有很多种子还没完全转,要到佛才能完全转清净,但是声闻辟支佛由于他的根本烦恼断了,有漏种子不再作用,所以他不会再来三界轮回了。 | ||
行 321: | 行 354: | ||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他在强调智慧跟定,他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一切法有就是三性,还是在强调智慧跟定的,我等一下会讲。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也是有,强调信的呢?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信愿他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他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他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在偏重上那不是他的偏重,他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经典。但是就般若来讲的话,他认为必须要归向于一切法空。 |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他在强调智慧跟定,他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一切法有就是三性,还是在强调智慧跟定的,我等一下会讲。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也是有,强调信的呢?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信愿他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他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他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在偏重上那不是他的偏重,他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经典。但是就般若来讲的话,他认为必须要归向于一切法空。 | ||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华严经的话,他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他是取哪一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他不是那么庞大的一大部分,包括《般若经》,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他也不是本来就是那么一大套的般若,他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他是一个经典的系,讲法华他也是一个部头,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他也是一个系,很多《般若经》加在一起,有些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大部分在讲般若把它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定,他的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华严经,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 《 华严经 》 的话,他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 《 华严经 》 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他是取哪一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他不是那么庞大的一大部分,包括《般若经》,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他也不是本来就是那么一大套的般若,他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他是一个经典的系,讲法华他也是一个部头,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他也是一个系,很多《般若经》加在一起,有些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大部分在讲般若把它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定,他的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 《 华严经 》 ,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 ||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者,他说的空是究竟空义,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菩萨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这是了不了义,当然他在《中论》里面就这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一切有任何一点点的执着,《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为唯识学家是在他后面的,但是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有在扩种子论,我们谈到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是种子论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师,是我们这样认为的,是因为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的概念,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者,他说的空是究竟空义,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菩萨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这是了不了义,当然他在《中论》里面就这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一切有任何一点点的执着,《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为唯识学家是在他后面的,但是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有在扩种子论,我们谈到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是种子论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师,是我们这样认为的,是因为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的概念,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 ||
行 337: | 行 370: | ||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不了义? |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不了义? | ||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华严经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 《 华严经 》 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 ||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 ||
行 399: | 行 432: | ||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 ||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华严经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 《 华严经 》 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 ||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