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767字节 、​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解深密经》-8
 《解深密经》-8


  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讲《解深密经》 ,上上个礼拜还没放假之前 ,我们谈到《解深密经》里面的了 不了义」,《解深密经》跟《般若经》还有其他经典,有些对了 不了义」的定义不大一样 一般我们来讲,「了义」就是讲胜义谛的,讲最终教义的 ,可以帮忙我们解脱 ,可以引导我们解脱,甚至可以成佛的,这个叫「了义」,诸法究竟实相叫「了义」;还有一种「了义」,《解深密经》讲的就是说,讲得清不清楚就叫「了义」「不了义」。
 我们继续来讲《解深密经》,我们谈到《解深密经》里面的 不了义」,《解深密经》跟《般若经》还有其他经典,有些对 不了义」的定义不大一样 一般我们来讲,「了义」就是讲胜义谛的,讲最终教义的,可以引导我们解脱,甚至可以成佛的,这个叫「了义」,诸法究竟实相叫「了义」;还有一种「了义」,《解深密经》讲的就是说,讲得清不清楚就叫「了义」「 了、 不了义」。


 所以《般若经》以究不究竟为了 不了义」,一切法空是最究竟的教法,一切法 不空, 有的空有的不空,他认为这是「不了义」的教法 但是就《解深密经》来讲他说,以说明清不清楚为「了义」,所以 那个“了”, 重点在那个了 ,了, 《般若经》认为那个了是究竟的意思,《解深密经》认为那个了 怎么样, 清楚的意思 ,所以我们才会称为了「不了义」,了可以究竟明了,有究竟明了的意思,了就是清楚明白的意思,所以《解深密经》是以清楚明白为「了义」,《般若经》以甚深隐密相宣说一切法空,因为他讲的不清楚,因为《解深密经》认为《般若经》讲得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的所以叫做「不了义」,但是《解深密经》又认为说,为什么《般若经》讲得不清楚不明白呢,因为《般若经》是为高根机的人说的,为五事具足的人说的,所以其实《般若经》里面也讲,般若法门是为久学菩萨所说,久学菩萨当然就是修行很久的人,根机够的人,所以他这样讲一切法空,很容易了解很容易明白,但是一般人五事不具足的话,就是没有具足哪五事?第一个,未种善根,第五个,未积极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他说这五事情不具足者,如果为这五事不具足的人,一下讲甚深法空他不了解,但是这样子的话,你就没办法解说了,所以为这五事不具足的人,就要说得清楚明白一点,就要说得更复杂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解深密经》要用三性三无性,来解释一切法空,以三性三无自性清楚明白说明一切法空,就叫做「了义」教,因为这里「了义」教指的是清楚明白的教义,听了就容易清楚明白,但是你不要管说你现在能不能清楚明白,因为他讲说清楚明白,就我们来讲还可能不那么容易清楚明白,所以这个要学。再来就是为五事不具足者说的,这个就是所谓的了「不了义」,《解深密经》的意趣
 所以《般若经》以究不究竟为 不了义」,一切法空是最究竟的教法,一切法有的空 有的不空,他认为这是「 了、 不了义」的教法 但是就《解深密经》来讲他说,以说明清不清楚为「了义」,所以重点在那个 ”。 《般若经》认为那个 是究竟的意思,《解深密经》认为那个 是清楚的意思。


  问:站在 《解深密经》 的角度来看,其他经都 是「 了义」, 按照 《般若经》 竟不究竟 定义 「了义」 不了 义」的话?
  所以 《解深密经》是 以清楚明白为 「了义」,《般若经》 以甚深隐密相宣说一切法空,但《解深密经》认为《般若经》讲得不清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明白 的, 所以叫做 了义」 。但是《解深密经》又认为说,为什么《般若经》讲得不清楚 明白呢?因为《般若经》是为高根机的人说的,为五事具足的人说的。其实《般若经》里面也讲,般若法门是为久学菩萨所说,久学菩萨当然就是修行很久的人,根机够的人,所以他这样讲一切法空,很容易 解很容易明白。


  师父:《心经》《金刚经》都 属于《般若经》系 的, 阿弥陀经那些 就《 般若 经》来 讲是 了义」的, 《般若经》 角度也 是「不了义」 你继续问我等一下分别 解说
  如果这五事不具足的人,一下讲甚深法空他不了解,这样子的话就没办法解说了。所以为这五事不具足 人,就要说得清楚明白一点 ,就 要说得更复杂细致一点。这就是为什么 解深密 经》 要用三性三无性 清楚明白说明一切法空,就叫做「了义」教,因为这里 「了义」 教指的是清楚明白 教义,听了就容易清楚明白 但是你不要说你现 能不能清楚明白。因为他讲说清楚明白,就我们来讲还可能不那么容易清楚明白,所以这个要学。为五事不具足者说 ,这个就 所谓的 了、 不了义」, 《解深密经》 意趣


问:以究竟不究竟来说,除了《般若经》用这种标准,他就认为除了我《般若经》是「了义」以外,其他经典都是「不了义」,包括《解深密经》都是「不了义」?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但是要分别解说,也就是说 只要是谈一切法空的, 只要是经典上谈一切法空的,都可以说是「了义」,就《般若经》来讲,《阿含经》可以分别解说,怎么说明呢,如果就中观般若来讲,他认为《阿含经》是「了义」的,所以他是通教,因为中观学家认为,若了了说就叫做无我,若究竟明白说就是空,所以中观学家认为,无我跟空是同一个意趣,无我是通空的 什么叫做寥寥说,就是大致的说明,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无我,把他扩大到一切法就叫做一切法空。
问:站在《解深密经》的角度来看,其他经都是「了、不了义」,按照《般若经》究的竟不究竟,定义「了义」「了、不了义」的话?
 
师父:《心经》《金刚经》都是属于《般若经》系的,阿弥陀经那些就《般若经》来讲是「了、不了义」的,站在《般若经》的角度也是「了、不了义」的。
 
 
问:以究竟不究竟来说,除了《般若经》用这种标准,他就认为除了我《般若经》是「了义」以外,其他经典都是「了、不了义」,包括《解深密经》都是「了、不了义」?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但是要分别解说,也就是说只要是经典上谈一切法空的,都可以说是「了义」,就《般若经》来讲,《阿含经》可以分别解说,怎么说明呢,如果就中观般若来讲,他认为《阿含经》是「了义」的,所以他是通教,因为中观学家认为,若了了说就叫做无我,若究竟明白说就是空,所以中观学家认为,无我跟空是同一个意趣,无我是通空的 什么叫做寥寥说,就是大致的说明,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无我,把他扩大到一切法就叫做一切法空。


 自性执
 自性执


 
以前我们在佛学院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争了很久后来师父画了一个图,这个图你们在福严的网路上 的一些讲义里面还可以看得到,但是这个图的出处者当然都是佛陀,但是把文字描述成图的是师父,这个图一画你们就明白了 这样的一个图,这个叫做“我”,这个叫做“法”,这个图够明白了吗,《阿含经》泛泛说讲无我,但是他认为无我通于空,所以是「了义」,我现在是讲中观,唯识跟中观对我法的定义不一样。我法二执本来就有,但是中观对我法二执的定义解释 跟唯识不大一样。我现在画的这个是中观的,所以就中观或《般若经》来讲,《解深密经》或唯识的某些理论,他认为是「不了义」的 我说就般若来讲,所以《般若经》跟《解深密经》,双方面对于了 不了义」的定义就不大一样,你问说师父为什么这样 ,很简单, 佛陀不是讲了,为不同根机讲不同教法,为五事不具足者就讲《解深密经》,为五事具足者就讲《般若经》 那《阿含经》到底属于什么 看个人的解说,个人怎么对《阿含经》的无我去说明 ,《般若经》或是中观学系他认为,中观学系的学者认为, 像龙树 清辨 月称菩萨,他们就认为,《阿含经》的无我是通般若的法空的,只是说得清楚 ,说得 不清楚这样而已 ,为什么,这个图告诉我们, 这个是中观学者的图,他认为我跟法其实是在同一个层次的,重点在于无自性,如果这个刚好是自性执的话,你把这个自性执,用到我的范围就叫做我执,用到法上就叫做法执。法,当然它的范围比较宽,同样都是一个自性执,你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就叫做我执,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往外扩张的一切,就叫做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其实不是什么不一样,他同样都立足在一个自性执上面 所以说不管你是观察我下去,还是观察法下去 ,为什么这样下来都是这个 ,他要破的都是自性执,所以当这个无自性用到我上面,就叫做无我,这个无自性用到一切法上面,就叫做一切法空 ,这样清楚明白吗
 
以前我们在佛学院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争了很久后来师父画了一个图,这个图你们在福严的网路上的一些讲义里面还可以看得到,但是这个图的出处者当然都是佛陀,但是把文字描述成图的是师父,这个图一画你们就明白了
 
这样的一个图,这个叫做“我”,这个叫做“法”,这个图够明白了吗,《阿含经》泛泛说讲无我,但是他认为无我通于空,所以是「了义」,我现在是讲中观,唯识跟中观对我法的定义不一样。我法二执本来就有,但是中观对我法二执的定义解释跟唯识不大一样。我现在画的这个是中观的,所以就中观或《般若经》来讲,《解深密经》或唯识的某些理论,他认为是「 了、 不了义」的
 
我说就般若来讲,所以《般若经》跟《解深密经》,双方面对于 不了义」的定义就不大一样,你问说师父为什么这样 佛陀不是讲了,为不同根机讲不同教法,为五事不具足者就讲《解深密经》,为五事具足者就讲《般若经》 那《阿含经》到底属于什么 看个人的解说,个人怎么对《阿含经》的无我去说明 像龙树 清辨 月称菩萨,他们就认为,《阿含经》的无我是通般若的法空的,只是说得清楚 不清楚这样而已
 
这个是中观学者的图,他认为我跟法其实是在同一个层次的,重点在于无自性,如果这个刚好是自性执的话,你把这个自性执,用到我的范围就叫做我执,用到法上就叫做法执。法,当然它的范围比较宽,同样都是一个自性执,你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就叫做我执,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往外扩张的一切,就叫做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其实不是什么不一样,他同样都立足在一个自性执上面 所以说不管你是观察我下去,还是观察法下去,他要破的都是自性执,所以当这个无自性用到我上面,就叫做无我,这个无自性用到一切法上面,就叫做一切法空。


 法可以指很多万事万物,还有构成万事万物背后的元素,我是不是也包括在法里面 包括,但是必须要区分开来,这样才容易明白,你把它混在一起那又说不明白了 我当然包括在法里面,因为法的范围很宽,但是为了区分《阿含经》讲的我,还有《般若经》讲的一切法,还是把它分开来说明,但是就你讲的法是包括一切的。
 法可以指很多万事万物,还有构成万事万物背后的元素,我是不是也包括在法里面 包括,但是必须要区分开来,这样才容易明白,你把它混在一起那又说不明白了 我当然包括在法里面,因为法的范围很宽,但是为了区分《阿含经》讲的我,还有《般若经》讲的一切法,还是把它分开来说明,但是就你讲的法是包括一切的。


 我执 无常 ,那个 图, 那个 你要去 通, 就是 那个我执包括一切执 ,都是在里面的 ,因为我下去还是自性执,所以 我指的 那个 我执就是指自性执, 你要明白这里的我执指的就是自性执 只是为什么师父不说一切法 因为一个重点:当你 观一切法,观到最后真正在止观双修的时候,还是要观这个五蕴身心, 在闻思慧上的整个理解,可以了解一切法空,但真正在止观双运的观的时候,他还是叫你观五蕴身心观蕴处界,般若 是这样子,中观也是这样子,《阿含经》更是这个样子 唯识观到最后也是在观我跟我的识所现的境,还是这样子观的。这里讲得比较稍微深一点,所以能了解尽量了解,不了解没关系慢慢来。
 我执- 无常- 的ABC 图,你要去 通,那个我执包括一切执,因为 从“ 下去还是自性执,所以那个你要明白这里的我执指的就是自性执 只是为什么师父不说一切法 因为一个重点:当你在闻思慧上的整个理解,可以了解一切法空,但真正在止观双运的观的时候,他还是叫你观五蕴身心 观蕴处界,般若是这样子,中观也是这样子,《阿含经》更是这个样子 唯识观到最后也是在观我跟我的识所现的境,还是这样子观的。这里讲得比较稍微深一点,所以能了解尽量了解,不了解没关系慢慢来。


 刚刚问说那其他经典是不是「不了义」 ,师父讲得太快, 是这样子的,强调一切法空的就是「了义」经典,从《般若经》的立场来讲,但是不同的经典,有他要强调的不同部分 ,师父以前讲过基本上,所有的经典大概可以用知、情、意来分,知情意怎么分,就是有的经典在强调知,就是强调智慧的,有的经典在强调情感,就是在强调悲心的,有的经典在强调意,强调信心怎么生起的,比较重在宗教性的,宗教情操的。我只能说他在偏重上是偏重什么,但是到最后一切经典,《般若经》认为一定要归向一切法空,那当然《解深密经》认为,一切法空但是要在缘起上说明的话,就是要用三性三无性来说明
 刚刚 问说那其他经典是不是「 了、 不了义」 是这样子的,强调一切法空的就是「了义」经典,从《般若经》的立场来讲,但是不同的经典,有他要强调的不同部分。


  强调智慧 是哪些 经典? 当然般若系统 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 》,他 在强调 智慧跟定,他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 一切法有 就是 三性,还是在 强调智慧 跟定 ,我等一下会讲。强调悲心 的经典 是什么?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在强调 他的大悲愿 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 是在强调 他的 悲心 也是 ,强调信的呢?阿弥陀经这一类 的经典,强调 某些 愿的,但是我不是说信愿他就没有智慧 部分 只是他偏重来讲 比较 强调信愿,但是 某些地方他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 ,只 在偏重上 那不 他的 偏重 ,他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 样的信愿 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 经典 。但是就 般若 来讲的话,他 认为 必须 要归向 一切法空。
  师父以前讲过,所有 的经典 大概可以用「知、情、意」来分,知情意怎么分 就是有 的经 在强调 ,就是强调智慧的 ;有 的经典在强调 情感 是在强调悲心 的; 有的经典 在强调意 ,强调信 心怎么生起 的,比较 宗教性的 宗教情操的。我 能说他 在偏重上是偏重 么, 但是到最后一切 经典 ,《 般若 经》 认为 一定 要归向一切法空 。当然《解深密经》认为,一切法空但是要在缘起上说明的话,就是要用三性三无性来说明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 是哪 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 》,《华严经》 话,他很大 你要知道 法华经 华严经 这些大部头 ,都 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 法华 经》 那后面的菩萨那些 在强调 悲愿的 前面是在强调 他的 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 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 他是取哪 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 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他不是那么庞大的 大部分,包括《般若经》,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他也不是本来 就是 那么一大套的般若,他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 他是 个经典的系,讲 华他也 一个部头 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他也 一个系,很多《般若经》加 一起,有些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大部分在讲般若把它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 ,他 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华严经》,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强调智慧的 是哪 典?当然般若系统 在强调智慧 ,《 中论 》《 大智度论 》,都 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 解深密 经》, 在强调 智慧跟定 ,他的 智慧 什么?三性三无性 了解 ,一 切法空 就是 三无自性 ,一 有就 三性 是在 强调智慧跟 定的。


  龙树 菩萨 是中观学者, 空是究竟空义 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 菩萨 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 了「不了义」,当然 中论 里面就 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 切有任何一点点 执着 《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 东西 因为唯识学家 在他后面 的,但是 种子论 他那个时代就已经 了,所以他 在扩种子论,我们谈 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 种子论很早就已经 了,所以龙树菩萨 中国八大宗派 祖师 是我们 这样 认为 的, 是因为龙树菩萨 提到种子说 概念, 但是 这个比较复杂一点 你们暂时先不 去了解这
  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观世音 菩萨 普门品在强调 他的 大悲愿 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 菩萨, 在强调 的悲心。强调信的呢? 佛说阿弥陀经 》这一 经典 强调某 信愿的 但是我不 说强调信愿它就没有智慧 部分,只是它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 ,但是在 某些地方它 八正道、四圣谛?还 是有 。只 它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 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样 的, 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 不同 经典。 但是 就般若来讲的话 他认为必须 归向于 切法空


 刚刚回到说某些经典了 不了义」是这样子的,龙树菩萨是认为这些经典如果,强调的到最后是归向一切法空的,如果只是强调一些信愿的话,那个是「不了义」,但是如果在里面有归向一切法空的,在归向一切法空的那一部分就是「了义」的,但是你不要以为「不了义」就是不好的经典,有些经典强调信愿,有些经典强调悲心,但是光强调悲心如果不跟般若空相应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就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当某些经典强调信愿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引初学者,引导一般的居士大德进来,但是真正要谈到转信愿成菩提心的时候,这个信愿必须要一切法空相应,才是真正的「了义」。如果你讲悲心的时候,如果你强调的悲心,只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而已,没有跟般若空相应的话,那就不叫真正的大悲。
在中观学者要看他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华严经》的话,他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你要看(论师),比如龙树菩萨,他是取哪一部分来认为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都是太笼统的概念。古代它不是那么庞大的一大部分,包括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也不是本来就是那么一大套的般若,它里面还是有不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它是一个经典的系列,讲法华也是一个个部头全部加在一起。讲般若,也是很多般若经加在一起,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他把讲般若的经集在一起,但是有些系的经典不一定,他的主题都有不大一样。所以你很笼统的讲说哪一部经,如果是单一小部的,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这样子就明白讲,但是如果说《华严经》,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他一大套里面有不同不同的意趣,那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龙树菩萨是中观学者,他说的空是究竟空义,究竟一切毕竟空,龙树菩萨在哪里有很明显的说,这是「了、不了义」,当然他在《中论》里面就这样认为,《中论》里面广扩一切有任何一点点的执着,《中论》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为唯识学家是在他后面的,但是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所以他有在扩种子论,我们谈到这里就好了,因为同学会晕,上次我们说《解深密经》大概在300多年,龙树菩萨是在150年到250年左右的人物,但是种子论很早就已经有了,所以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师,是我们这样认为的,是因为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的概念,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刚刚回到说某些经典 不了义」是这样子的,龙树菩萨是认为这些经典如果,强调的到最后是归向一切法空的,如果只是强调一些信愿的话,那个是「 了、 不了义」,但是如果在里面有归向一切法空的,在归向一切法空的那一部分就是「了义」的,但是你不要以为「 了、 不了义」就是不好的经典,有些经典强调信愿,有些经典强调悲心,但是光强调悲心如果不跟般若空相应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大悲。所以就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当某些经典强调信愿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引初学者,引导一般的居士大德进来,但是真正要谈到转信愿成菩提心的时候,这个信愿必须要一切法空相应,才是真正的「了义」。如果你讲悲心的时候,如果你强调的悲心,只是一种情感的抒发而已,没有跟般若空相应的话,那就不叫真正的大悲。


 以前师父在讲学佛三要的时候,必须要三心相应,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一切法空。所以就《般若经》典,或是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的话,比如说阿弥陀经里面如果强调的是信愿,如果你不了解一切法空,这样的信愿,他认为只是引导一般众生生起信心而已,但是如果你从这个信愿里面,去了解佛教的真义、真谛,是无我空相应的话,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了,不再只是一般的信愿而已。
 以前师父在讲学佛三要的时候,必须要三心相应,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一切法空。所以就《般若经》典,或是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的话,比如说阿弥陀经里面如果强调的是信愿,如果你不了解一切法空,这样的信愿,他认为只是引导一般众生生起信心而已,但是如果你从这个信愿里面,去了解佛教的真义、真谛,是无我空相应的话,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了,不再只是一般的信愿而已。
第37行: 第54行:
(我认为)有很多大乘经典就是看讲经的人,他发挥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发挥到什么程度,还有经典本身重的到底是什么,你能不能了解他,他不能扭曲经典本来的意思,经典可以诠释,但是不能扭曲经典本来的意思,如果你是用这个无自性,然后把无我发挥成无我就是无自性的话,在一个意义跟立场上是可以通《阿含经》的,你并没有扭曲他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说《阿含经》里面有讲到阿赖耶识,那个就扭曲了他的意思。发挥可以发挥,可以去诠释他的意思,但是必须依于经典本来有的特色去诠释,但是如果你扭曲经典他的特色的话,这个就比较有点疑问了。
(我认为)有很多大乘经典就是看讲经的人,他发挥到什么程度,可以说发挥到什么程度,还有经典本身重的到底是什么,你能不能了解他,他不能扭曲经典本来的意思,经典可以诠释,但是不能扭曲经典本来的意思,如果你是用这个无自性,然后把无我发挥成无我就是无自性的话,在一个意义跟立场上是可以通《阿含经》的,你并没有扭曲他的意思,但是如果你说《阿含经》里面有讲到阿赖耶识,那个就扭曲了他的意思。发挥可以发挥,可以去诠释他的意思,但是必须依于经典本来有的特色去诠释,但是如果你扭曲经典他的特色的话,这个就比较有点疑问了。


 要讲究竟的话,《解深密经》跟《般若经》,都承认一切法空是究竟的,对不起,师父刚才有点被你的语言弄混了。现在我们谈的是了 不了义」,但是如果究竟不究竟来讲的话,《般若经》《解深密经》都认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是究竟的,但是究竟不等于「了义」,从《解深密经》的立场来讲,究竟不等于「了义」,《般若经》:究竟等于「了义」。《解深密经》:究竟不等于「了义」,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的「了义」是讲得清不清楚,当然有微细的差别,因为他们在「了义」「不了义」的定义不一样,「了义」「不了义」等于究不究竟,是《般若经》,《解深密经》的「了义」「不了义」不等于究不究竟,他的「了义」「不了义」等于讲得清不清楚,明不明白,所以你刚才问师父说究不究竟,在任何状况下,《解深密经》也好,《般若经》也好,他都认为一切法空是究竟的,就算你是五事不具足,他也是认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是究竟的。
 要讲究竟的话,《解深密经》跟《般若经》,都承认一切法空是究竟的,对不起,师父刚才有点被你的语言弄混了。现在我们谈的是 不了义」,但是如果究竟不究竟来讲的话,《般若经》《解深密经》都认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是究竟的,但是究竟不等于「了义」,从《解深密经》的立场来讲,究竟不等于「了义」,《般若经》:究竟等于「了义」。《解深密经》:究竟不等于「了义」,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的「了义」是讲得清不清楚,当然有微细的差别,因为他们在「了义」「 了、 不了义」的定义不一样,「了义」「 了、 不了义」等于究不究竟,是《般若经》,《解深密经》的「了义」「 了、 不了义」不等于究不究竟,他的「了义」「 了、 不了义」等于讲得清不清楚,明不明白,所以你刚才问师父说究不究竟,在任何状况下,《解深密经》也好,《般若经》也好,他都认为一切法空是究竟的,就算你是五事不具足,他也是认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是究竟的
 
你要问的其实是「了、不了义」,「了、不了义」是根据不同的根机来谈「了、不了义」,不是根据究不究竟,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究竟的不等于「了义」的,因为究竟的他不一定讲得明白,你也不一定清清楚楚知道他在讲什么


你要问的其实是了「不了义」,了「不了义」是根据不同的根机来谈了「不了义」,不是根据究不究竟,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究竟的不等于「了义」的,因为究竟的他不一定讲得明白,你也不一定清清楚楚知道他在讲什么。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 不了义」?
 问:对学生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 不了义」?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 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 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 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华严经》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师父:你可以区分 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 不了义」,因为这里的 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华严经》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从《解深密经》来讲,讲得清楚明白的,他可以了解的,就是「了义」,不应机就是「不了义」,可以这样子讲,所以经典他有主机者,有旁化者,《般若经》的主机者,就是能了解一切法空的菩萨,旁教者就是声闻缘觉,为什么叫做旁教者?因为他们也可以了解一切法空,所以《金刚经》说,初果如果执着他自己初果,那不叫初果,所以他旁化这些,这些也可以了解,那其他凡夫可能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了。
 从《解深密经》来讲,讲得清楚明白的,他可以了解的,就是「了义」,不应机就是「 了、 不了义」,可以这样子讲,所以经典他有主机者,有旁化者,《般若经》的主机者,就是能了解一切法空的菩萨,旁教者就是声闻缘觉,为什么叫做旁教者?因为他们也可以了解一切法空,所以《金刚经》说,初果如果执着他自己初果,那不叫初果,所以他旁化这些,这些也可以了解,那其他凡夫可能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了。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最终的愿,要发大菩提就是说,不是我只要成就阿罗汉,或是自己解脱就好了,要发无上菩提愿,那个就是要成佛的愿,菩提心就是最终觉悟的心,就是要走到最终为目标——成佛,那个就叫菩提心,我们一般讲菩提心都是讲成佛,但是实际上,在经典里面,讲菩提有三种菩提,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佛陀是大觉者,但是另外还有声闻缘觉,也就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觉,他也是悟了,但是他只重在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而已,重点,不是说他很自私,他的重点在这里,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那个也叫觉,所以那个也叫菩提;但是一般我们在讲大菩提心的时候,指的都是佛菩提。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最终的愿,要发大菩提就是说,不是我只要成就阿罗汉,或是自己解脱就好了,要发无上菩提愿,那个就是要成佛的愿,菩提心就是最终觉悟的心,就是要走到最终为目标——成佛,那个就叫菩提心,我们一般讲菩提心都是讲成佛,但是实际上,在经典里面,讲菩提有三种菩提,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佛陀是大觉者,但是另外还有声闻缘觉,也就是说阿罗汉辟支佛也是觉,他也是悟了,但是他只重在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而已,重点,不是说他很自私,他的重点在这里,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那个也叫觉,所以那个也叫菩提;但是一般我们在讲大菩提心的时候,指的都是佛菩提。
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讲了「不了义」,意义到底在哪里?


 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讲了 不了义」,意义到底在哪里?
 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讲 不了义」,意义到底在哪里?


 师父:让我们能够正确地了解不同,各种各式的经典,不要执着于任何说,我就是这个其他的都不好。
 师父:让我们能够正确地了解不同,各种各式的经典,不要执着于任何说,我就是这个其他的都不好。


 问:我觉得我应该去学「了义」的经典,而不是「不了义」的经典,有可能就造成这种现象?
 问:我觉得我应该去学「了义」的经典,而不是「 了、 不了义」的经典,有可能就造成这种现象?


 师父:有时候会有这种现象,有时候不看自己到底能力怎么样,总是要学最圆顿最好的,但是到时候什么都学不好,然后口口谈空,落在自我的执着中,会产生这样子的问题,所以谈得这些无外乎,以前《俱舍论》师父讲过一句话,无外乎,第一个,检视自己的能力跟头脑是什么样子,师父说我头脑不好,不是,师父头脑也不好,师父智慧也没那么高,师父也是五事不具足,你必须要承认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学。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是,我说外面,不包括在座的,很多认为自己根机非常高,他嘴巴不讲自己根机很高,但是他的行为跟谈吐都觉得自己根机很高,然后每次都要谈最究竟最「了义」的,但是实际上落下来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做。
 师父:有时候会有这种现象,有时候不看自己到底能力怎么样,总是要学最圆顿最好的,但是到时候什么都学不好,然后口口谈空,落在自我的执着中,会产生这样子的问题,所以谈得这些无外乎,以前《俱舍论》师父讲过一句话,无外乎,第一个,检视自己的能力跟头脑是什么样子,师父说我头脑不好,不是,师父头脑也不好,师父智慧也没那么高,师父也是五事不具足,你必须要承认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学。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是,我说外面,不包括在座的,很多认为自己根机非常高,他嘴巴不讲自己根机很高,但是他的行为跟谈吐都觉得自己根机很高,然后每次都要谈最究竟最「了义」的,但是实际上落下来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做。
第64行: 第83行:


 目录
 目录
(七)三时教


 (七)三时教
 (七)三时教
第87行: 第104行:
2、对像:发趣一切乘者
2、对像:发趣一切乘者


 三时教,这其实跟了 不了义」也有关系,而且是《解深密经》里面讲的,《解深密经》里面说他有三时教,其实这等于是《解深密经》的判教,第一个他认为:
 三时教,这其实跟 不了义」也有关系,而且是《解深密经》里面讲的,《解深密经》里面说他有三时教,其实这等于是《解深密经》的判教,第一个他认为:


 第一时教,教法,四谛缘起,四谛缘起是第一时教,《阿含经》所讲的,四谛缘起对象是为发趣声闻乘者说的,就是要自我解脱的人说的,有上有容所以是未「了义」,其实还有更高的,有容就是说还有空间可以往上,就是说他在这里,上面还有,讲得明白就是这样,就是说他在这里,有上,还有更上面的,上面还有东西,有上有容,比如说三楼你爬到二楼而已,上面还有一层,还有空间可以上,如果十楼,你爬到十楼,上面就是无上无容了,所以是未「了义」。
 第一时教,教法,四谛缘起,四谛缘起是第一时教,《阿含经》所讲的,四谛缘起对象是为发趣声闻乘者说的,就是要自我解脱的人说的,有上有容所以是未「了义」,其实还有更高的,有容就是说还有空间可以往上,就是说他在这里,上面还有,讲得明白就是这样,就是说他在这里,有上,还有更上面的,上面还有东西,有上有容,比如说三楼你爬到二楼而已,上面还有一层,还有空间可以上,如果十楼,你爬到十楼,上面就是无上无容了,所以是未「了义」。
第93行: 第110行:
 第二个,第二时教,教法是密意说一切法空,讲的是《般若经》,他说有上有容受,是未「了义」,但是这里讲的有上有容受是指说,他说有上面不是说有更高,因为他不是讲得很明白,还有空间可以发挥,他不是讲得很明白,还有空间可以发挥,所以第二时教,对象是发趣修大乘者说的,就是为修大乘者说的,为什么他是未「了义」教,他说还有容受是指还有发挥的空间。
 第二个,第二时教,教法是密意说一切法空,讲的是《般若经》,他说有上有容受,是未「了义」,但是这里讲的有上有容受是指说,他说有上面不是说有更高,因为他不是讲得很明白,还有空间可以发挥,他不是讲得很明白,还有空间可以发挥,所以第二时教,对象是发趣修大乘者说的,就是为修大乘者说的,为什么他是未「了义」教,他说还有容受是指还有发挥的空间。


 最后第三时教,指的就是《解深密经》的三性三无性,他说教法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所以你看两个都是一切法空,《般若经》是密意说一切法空,因为讲得不清楚,有诠释的空间所以「不了义」,这个说以显了清楚明白的说一切法空,所以无上无容,无上无容就是没有再什么好说的,教法上没有更高的,空间上不用再诠释因为讲得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叫做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对象,发趣一切乘者,为什么对象叫发趣一切乘者?还记得什么叫做一乘教吗,他说不管声闻缘觉,还是你要成佛,都是要依三性三无性的理论下去修的,所以叫做发趣一切乘者。所以不管你发声闻,还是发辟支佛,还是要成佛,都可以来读《解深密经》。
 最后第三时教,指的就是《解深密经》的三性三无性,他说教法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所以你看两个都是一切法空,《般若经》是密意说一切法空,因为讲得不清楚,有诠释的空间所以「 了、 不了义」,这个说以显了清楚明白的说一切法空,所以无上无容,无上无容就是没有再什么好说的,教法上没有更高的,空间上不用再诠释因为讲得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叫做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对象,发趣一切乘者,为什么对象叫发趣一切乘者?还记得什么叫做一乘教吗,他说不管声闻缘觉,还是你要成佛,都是要依三性三无性的理论下去修的,所以叫做发趣一切乘者。所以不管你发声闻,还是发辟支佛,还是要成佛,都可以来读《解深密经》。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修声闻缘觉的话,因为《般若经》他叫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金刚经》开宗明义叫你做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要度一切众生胎湿卵化,但是又要无相相应,所以他说其实《般若经》他只对,他是鼓励大家要发大愿修大乘,所以他是为发趣大乘者说的。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修声闻缘觉的话,因为《般若经》他叫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金刚经》开宗明义叫你做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要度一切众生胎湿卵化,但是又要无相相应,所以他说其实《般若经》他只对,他是鼓励大家要发大愿修大乘,所以他是为发趣大乘者说的。


 我现在是在讲《解深密经》,三时教的立场是从《解深密经》的立场,把佛的教法分成三时教,所以当他讲这个「不了义」,这个「不了义」,是从《解深密经》自己的立场来讲「了义」「不了义」,《般若经》不会自己讲说我是第二时教,所以我是「不了义」,《般若经》里面不会这样讲的。
 我现在是在讲《解深密经》,三时教的立场是从《解深密经》的立场,把佛的教法分成三时教,所以当他讲这个「 了、 不了义」,这个「 了、 不了义」,是从《解深密经》自己的立场来讲「了义」「 了、 不了义」,《般若经》不会自己讲说我是第二时教,所以我是「 了、 不了义」,《般若经》里面不会这样讲的。


 三时教是依照时间来看,他是说佛陀在最早的时候,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到中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期,他没有明白的说,佛陀从几岁到几岁讲什么,他只说,早期一开始讲的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到中期讲的就是般若教法,最后他就讲类似三性三无性这种教法,他是依佛陀讲经的时间来分的。
 三时教是依照时间来看,他是说佛陀在最早的时候,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到中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一期,他没有明白的说,佛陀从几岁到几岁讲什么,他只说,早期一开始讲的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到中期讲的就是般若教法,最后他就讲类似三性三无性这种教法,他是依佛陀讲经的时间来分的。


 《解深密经》的「了义」「不了义」简单的来说,就是讲的明不明白,清不清楚,《般若经》是跟上上根机大菩萨讲的,对,他随便一点他就懂了,「了义」「不了义」是针对五事不具的人说的,要说得清楚明白你们才懂,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够笨,包括我,我不是说你们,所谓有够笨不只是智慧不开,福报不足,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我们都是属于这种根机的,但是如果在座有大菩萨,你自己要示现成这个样子不能怪我。对上上根机的大菩萨来说,第二时教是「了义」的,但是对我们五事不具足来说就是「不了义」的,因为他没有说清楚明白,所以他也认为《般若经》是究竟的,但是他「不了义」,因为他没有说明白。
 《解深密经》的「了义」「 了、 不了义」简单的来说,就是讲的明不明白,清不清楚,《般若经》是跟上上根机大菩萨讲的,对,他随便一点他就懂了,「了义」「 了、 不了义」是针对五事不具的人说的,要说得清楚明白你们才懂,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够笨,包括我,我不是说你们,所谓有够笨不只是智慧不开,福报不足,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我们都是属于这种根机的,但是如果在座有大菩萨,你自己要示现成这个样子不能怪我。对上上根机的大菩萨来说,第二时教是「了义」的,但是对我们五事不具足来说就是「 了、 不了义」的,因为他没有说清楚明白,所以他也认为《般若经》是究竟的,但是他「 了、 不了义」,因为他没有说明白。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五时教”,华严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一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怎么办,简单,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时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 了、 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教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华严经》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教,不是祖师的判教。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不究竟,「了义」「 了、 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华严经》的教法,为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三时教”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从他的意义上来讲,他好像是说有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有什么不行,但是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如是我闻一时”,那个一时又有另外的解释,我们另外来谈,那个一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个是有学问的,有很多意义在里面,还有不同的解释在里面,因为依于他表达的,我只能说他依时间来安排,那就是别三时,那到底是不是有通三时,就发挥 通来讲,可以有,但是他没讲,我也不好意思,当然我也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别五时里面又有通三时,别三时又有通三时,通三时,因为在第一时教里面,他又有三时什么什么,师父不能这样子讲。
 “如是我闻一时”,那个一时又有另外的解释,我们另外来谈,那个一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个是有学问的,有很多意义在里面,还有不同的解释在里面,因为依于他表达的,我只能说他依时间来安排,那就是别三时,那到底是不是有通三时,就发挥 通来讲,可以有,但是他没讲,我也不好意思,当然我也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别五时里面又有通三时,别三时又有通三时,通三时,因为在第一时教里面,他又有三时什么什么,师父不能这样子讲。


 因为《解深密经》他没有这样讲,三转法轮都在讲四谛十二因缘,三转法轮我在《成佛之道》里面讲的,都是在讲四谛十二因缘,他先说这些东西你们要知道,然后说这些东西你们要去修,然后说这些东西我已经达到了,三转四圣谛,刚好十二,都是在讲这个,没有在讲这两个,当然意义上可以 通,佛陀讲说一切法空你们要知道,一切法空你们要去修,一切法空我已经证了,也可以这样子 通。
 因为《解深密经》他没有这样讲,三转法轮都在讲四谛十二因缘,三转法轮我在《成佛之道》里面讲的,都是在讲四谛十二因缘,他先说这些东西你们要知道,然后说这些东西你们要去修,然后说这些东西我已经达到了,三转四圣谛,刚好十二,都是在讲这个,没有在讲这两个,当然意义上可以 通,佛陀讲说一切法空你们要知道,一切法空你们要去修,一切法空我已经证了,也可以这样子 通。


 《解深密经》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解深密经》,戒定慧里面他重慧跟定,我说每个经典都有他的特重,有些专门谈戒律的,你问他怎么不重戒律,他不是不重戒律,戒律你去律典看就好了,他重视慧跟定,所以他先谈“慧”,慧就是你要知道的内容,所以他要知道内容是什么,阿赖耶,三性三无性就是他慧的内容;接下来他在谈“定”,所以他在分别瑜伽品里面,讲的定,分别瑜伽,瑜伽是什么?他的梵文叫yoga,yoga,叫做相应,其实简单讲,他是在讲修什么,他就是在讲修定,瑜伽就是yoga,相应,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相应?身心的相应,身心的平等,身心的平衡。什么叫做身心不平等?因为我们的身我们的心常常是分离的。还有什么叫做心不平等?因为高高低低的,高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打坐下来,把那个电影从头演一遍,丝毫不差,连台词都记得,师父问你说三性是什么,所以身心飞扬。什么叫下来?有高有低,什么叫做不平衡?心的下来,暗寐相。刚刚我好像看到有人在打瞌睡,这么精彩的课你打瞌睡,你太不给师父面子了吧,眼睛眼睁的大大的,然后看看看忽然间。
 《解深密经》是一部非常好的经典,《解深密经》,戒定慧里面他重慧跟定,我说每个经典都有他的特重,有些专门谈戒律的,你问他怎么不重戒律,他不是不重戒律,戒律你去律典看就好了,他重视慧跟定,所以他先谈“慧”,慧就是你要知道的内容,所以他要知道内容是什么,阿赖耶,三性三无性就是他慧的内容;接下来他在谈“定”,所以他在分别瑜伽品里面,讲的定,分别瑜伽,瑜伽是什么?他的梵文叫yoga,yoga,叫做相应,其实简单讲,他是在讲修什么,他就是在讲修定,瑜伽就是yoga,相应,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相应?身心的相应,身心的平等,身心的平衡。什么叫做身心不平等?因为我们的身我们的心常常是分离的。还有什么叫做心不平等?因为高高低低的,高的时候就是胡思乱想,今天看了一部电影,打坐下来,把那个电影从头演一遍,丝毫不差,连台词都记得,师父问你说三性是什么,所以身心飞扬。什么叫下来?有高有低,什么叫做不平衡?心的下来,暗寐相。刚刚我好像看到有人在打瞌睡,这么精彩的课你打瞌睡,你太不给师父面子了吧,眼睛眼睁的大大的,然后看看看忽然间。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