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
解深密经-8 | |||
我们继续来讲《解深密经》,我们谈到 《 解深密 经》 里面的 「了、不了义」, 《解深密经》跟《般若经》还 有 其他经典 , 对 「了、不了义」的 定义有些不大一样 。 一般我们 来讲,「了义」 就是讲胜义谛的 , 讲最终教义的,可 以 引导我们解脱,甚至可以成佛的,这 个 叫「 了 义」,诸法 究竟 实相叫「了义」;还有一种「了义」 ,《解深密经》 讲的就 是 说,讲得清不 清楚 就叫「了义」「不了义」 。 | |||
所以《 | 所以《 般若 经》以 究不究竟 为「 了、不 了义」,一切法 空是最究竟的教法,一切法有的空、有的不 空, 他 认为 这 是「不了义」 的教法 。但是 就 《解深密经》 来讲,它以 说 明清 不清楚为 「了义」,所以重点在那个“了”。 《般若经》 认为那个“了” 是 究竟 的 意思 ,《 解深密 经》 认 为 那个“了” 是 清楚 的 意思 。 | ||
所以《解深密经》 是以''' 清楚明白'''为「了义」,《般若经》'''以甚深隐密相宣 说一切法空''' , 但《解深密经》认 为 《般若经》 里 面讲得不 清楚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明白的, 所以叫做「不 了 义」。 但是 《解深密经》又认为 说 ,为什么《般若经》讲得 不清楚 不 明白 呢? 因为 《般若经》是为高根机的人 说 的 ,为五事具足 的人 说的 。其实《般若经》里面也讲,般若法门是为久学菩萨所说 , 久学菩萨当然 就是 修行很久的人,根机够的人, 所 以他这样讲一切法空,很容易 了解 很容易明白 。 | |||
但是如果这五事不具足的人,一下讲甚深法空他不了解,这样子的话就没办法解说了。所以为这五事不具足的人,就要说得清楚明白一点,就要说得更复杂细致一点。这就是为什么《解深密经》要用三性三无性来清楚明白说明一切法空,就叫做「了义」教。因为这里「了义」教指的是清楚明白的教义,听了就容易清楚明白。但是你不要说你现在还不能清楚明白,因为他讲说清楚明白,就我们来讲还可能不那么容易清楚明白,所以这个要学。为五事不具足者说的,这个就是所谓的「了、不了义」,《解深密经》的意趣。 | |||
问 : 站在 《 解深密 经》的 角度来看 , 其他 经 都 是「不了义」, 按照 《般若经》 究 的 竟不究竟,定义 「了 义」「 不了义」的 话,比如《心经》《金刚经》? | |||
师父:《心经》《金刚经》都是属于《般若经》系的,《阿弥陀经》那些就《般若经》来讲是「不了义」的,站在《般若经》的角度也是「不了义」的。 | |||
问 :以 究竟不究竟来 说, 除 了《般若经》 用这种标准 , 他 就认为 除了我 《 般若 经》是「了义」 以外 , 其 他 经典都 是 「不 了 义」 , 包括《解深密经》都 是 「不了义」? | |||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但是要分别解说,也就是说只要是经典上谈一切法空的,都可以说是「了义」,就《般若经》来讲。(问: 那《阿含经》呢?)《阿含经》可以分别解说,怎么说明呢,如果就中观般若来讲,他认为《阿含经》是「了义」的,所以它是通教。因为中观学家认为,若了了说就叫做无我,若究竟明白说就是空。所以中观学家认为,无我跟空是同一个意趣,无我是通空的。什么叫做了了说,就是大致的说明,用在身心生命叫做无我,把它扩大到一切法就叫做一切法空。你问的这个问题
很好,以前我们在佛学院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争了很久后来师父画了一个图,这个图你们在福严的网路上的一些讲义里面还可以看得到,但是这个图的出处者当然都是佛陀,但是把文字描述成图的是师父,这个图一画你们就明白了。 | |||
这样的一个图,这个叫做“我”,这个叫做“法”,这个图够明白了吗,《阿含经》泛泛说讲无我,但是他认为无我通于空,所以是「了义」,我现在是讲中观,唯识跟中观对我法的定义不一样。我法二执本来就有,但是中观对我法二执的定义解释跟唯识不大一样。我现在画的这个是中观的,所以就中观或《般若经》来讲,《解深密经》或唯识的某些理论,他认为是「 | 这样的一个图,这个叫做“我”,这个叫做“法”,这个图够明白了吗,《阿含经》泛泛说讲无我,但是他认为无我通于空,所以是「了义」,我现在是讲中观,唯识跟中观对我 、 法的定义不一样。我 、 法二执本来就有,但是中观对我 、 法二执的定义解释跟唯识不大一样。我现在画的这个是中观的,所以就中观或《般若经》来讲,《解深密经》或唯识的某些理论,他认为是「不了义」的。 | ||
我说就般若来讲,所以《般若经》跟《解深密经》,双方面对于「了、不了义」的定义就不大一样,你问说师父为什么这样?佛陀不是讲了,为不同根机讲不同教法,为五事不具足者就讲《解深密经》,为五事具足者就讲《般若经》。那《阿含经》到底属于什么?看 | 我说就般若来讲,所以《般若经》跟《解深密经》,双方面对于「了、不了义」的定义就不大一样,你问说师父为什么这样?佛陀不是讲了,为不同根机讲不同教法,为五事不具足者就讲《解深密经》,为五事具足者就讲《般若经》。那《阿含经》到底属于什么?看个人怎么对《阿含经》的无我去说明。像龙树、清辨、月称菩萨 这些中观学派 ,他们就认为,《阿含经》的无我是通般若的法空的,只是说得清楚、不清楚这样而已。 为什么? | ||
这个是中观学者的图,他认为我跟法其实是在同一个层次的,重点在于无自性,如果这个刚好是自性执的话,你把这个自性执,用到我的范围就叫做我执,用到法上就叫做法执。法,当然它的范围比较宽,同样都是一个自性执,你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就叫做我执,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往外扩张的一切,就叫做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其实不是什么不一样,他同样都立足在一个自性执上面。所以说不管你是观察我下去,还是观察法下去,他要破的都是自性执 | 这个是中观学者的图,他认为我跟法其实是在同一个层次的,重点在于无自性,如果这个刚好是自性执的话,你把这个自性执,用到我的范围就叫做我执,用到法上就叫做法执。法,当然它的范围比较宽,同样都是一个自性执,你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就叫做我执,用在我这个身心生命往外扩张的一切,就叫做法执。所以我法二执其实不是什么不一样,他同样都立足在一个自性执上面。所以说不管你是观察我下去,还是观察法下去,他要破的都是自性执 。 所以当这个无自性用到我上面,就叫做无我,这个无自性用到一切法上面,就叫做一切法空。 | ||
法可以指很多万事万物,还有构成万事万物背后的元素,我是不是也包括在法里面?包括,但是必须要区分开来,这样才容易明白,你把它混在一起那又说不明白了。我当然包括在法里面,因为法的范围很宽,但是为了区分《阿含经》讲的我,还有《般若经》讲的一切法,还是把它分开来说明,但是就你讲的法是包括一切的。 | 这个 法可以指很多万事万物,还有构成万事万物背后的元素, (问: 我是不是也包括在法里面? ) 包括,但是必须要区分开来,这样才容易明白,你把它混在一起那又说不明白了。我当然包括在法里面,因为法的范围很宽,但是为了区分《阿含经》讲的我,还有《般若经》讲的一切法,还是把它分开来说明,但是就你讲的法是包括一切的。 | ||
我执-无常-苦的ABC图, | 问:之前的 我执-无常-苦的ABC图, 只提到 我执, 没有提到法 执,那? | ||
师父:你要去会通,那个我执包括一切执,因为从“我”下去还是自性执,所以 那 个ABC图,你要明白这里的我执指的就 是 自性执。只 是 为什么师父 不 说一切法 ? 因为一个重点:当你在闻思慧上 的 整个理解 , 可以了解 一切法空 ,但真正在止观双运 的 观的时候,他还 是 叫你观五蕴身心 , 观蕴处界。 般若 是这样子,中观也是这样子,《阿含 经》 更是这个样子。唯识观到最后也是在'''观我跟我的识所现 的 境 ,'''还 是 这样子观 的 。这里讲得比较稍微深一点,所以能了解尽量了解 ,不 了解没关系慢慢来 。 | |||
师父以前讲过,所有的经典大概可以用「知、情、意」来分,知情意怎么分?就是有的经典在强调知,就是强调智慧的;有的经典在强调情感,就是在强调悲心的;有的经典在强调意,强调信心怎么生起的,比较重在宗教性的,宗教情操的 | 刚刚同学有问说那其他经典是不是「不了义」?是这样子的,强调一切法空的就是「了义」经典,从《般若经》的立场来讲,但是不同的经典,有他要强调的不同部分。 师父以前讲过,所有的经典大概可以用「知、情、意」来分,知情意怎么分?就是有的经典在强调''' 知''' ,就是强调智慧的;有的经典在强调情感,就是在强调''' 悲心''' 的;有的经典在强调''' 意''' ,强调''' 信心怎么生起的''' ,比较重在宗教性的,宗教情操的 , 我只能说 它 在偏重上是偏重什么 。 但是到最后一切经典,《般若经》认为一定要归向一切法空。当然《解深密经》认为,一切法空但是要在缘起上说明的话,就是要用三性三无性来说明。 | ||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 | 问你们, 强调智慧的是哪些经典?当然般若系统的全部在强调智慧, 论—— 《中论》《大智度论》,都在强调智慧。包括这个《解深密经》, 它 在强调智慧跟定, 它 的智慧是什么?三性三无性,了解一切法空,一切法空就是三无自性,一切法有就是三性,还是在强调智慧跟定的。 | ||
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强调信的呢?《佛说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强调信愿它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它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它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它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 | 强调悲心的经典是什么?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 在强调他的大悲愿,当然你也可以说大愿地藏王菩萨,也是在强调他的悲心。强调信的呢?《佛说阿弥陀经》这一类的经典,强调某些信愿的,但是我不是说强调信愿它就没有智慧的部分,只是它偏重来讲比较强调信愿,但是在某些地方它有没有提到八正道、四圣谛?还是有。只是它比较偏重在你要依怎么样的信愿,求生西方极乐净土,这样子的 。 所以在偏重上的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经典 , 但是就般若来讲的话,他认为必须要归向于一切法空。 | ||
问:那 《法华经》 、 《华严经》 、 《大 般涅槃 经》在 中观 看来也是不 了义 的 吗? | |||
师父:在中观学者要看它是哪一部分,因为你讲《法华经》,《华严经》的话都很大部头。你要知道《法华经》,《华严经》这些大部头,都有他不同的部分,你要看《法华经》那后面的菩萨那些,是在强调悲愿的,前面是在强调他的方便,还有他的究竟所显的,所以有时候要谈要看细节上是看哪一部份。 | |||
问:所以不能 说 那 一 部经 了、不了义 ? | |||
师父:那你要看(论师) , 比如 龙树菩萨 ,他 是 取哪一部分来 认为 的,因为我们现在说法华、华严 , 都是太笼统 的 概念。古代它不 是 那么庞大的 一 大部分,包括玄奘大师翻译600卷大般若 , 也不是本来就 是 那么 一 大套 的 般若 , 它里面还 是 有 不 同的小部分经。所以当我们在讲华严 , 它 是一 个经典 的 系列 , 讲 法 华也是 一 个个部头全 部 加在一起 的 。讲般若 , 也 是 很多般若 经 加在一起。像般若,他会比较统一 , 他把讲般若的 经 集在一起 , 但是 有些 系的 经典 不一定 , 他 的 主题都有 不大 一样 。所以 你很笼统 的讲 说哪一部 经, 如果 是 单 一 小部 的, 比如说《阿弥陀经》,比如说《金刚经》 ,这 样子就明白讲(了、不 了义 ) 。 但是 如果 说《华严经》 , 那六十华严、四十华严 , 他 一 大套里面 有 不同不同 的 意趣 ,那 我们可以分开来说明 。 | |||
问:龙树菩萨 是 中观学者 ,他说的 空 是 究竟空义 , 龙树菩萨 在 哪里 有 很明显 的 说 , 这 是 「 了 、不 了 义」? | |||
师父:当然他在 《 中论 》 里面就这样认为, 《 中论 》 里面广扩 一切有 任何一点 点的 执着 。《 中论 》 里面有提到种子这些东西,因 为 唯识学家 是 在他后面 的,但是 种子论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有 了, 所以他有在破种子论 , 我们谈到这里就好 了, 因为同学会晕 。 上次我们说 《解深密经》 大概在300多年 , 龙树菩萨 是 在150年到250年左右 的 人物 , 但 是 种子论很早就已 经 有 了 。(问: 所以 龙树菩萨是中国八大宗派的祖 师, 是我们这样 认为的,是 因 为 龙树菩萨有提到种子说 的 概念?) 是的 ,但是这个比较复杂一点,你们暂时先不要去了解这一些 。 | |||
刚刚回到说某些经典「了义」,是这样子的,龙树菩萨是认为这些经典,如果强调的到最后是归向一切法空的;如果只是强调一些信愿 的 话,那个 是「不了义」 。但是如果在里面有归向一切法空的 , 在归向一切法空的那一部分就是 「了义」 的。但 是 你 不 要以为 「不了义」 就是不好的经典,有些经典强调信愿,有些经典强调悲心 , 但是光强调悲心如果不跟般若空相应的话,就 不是 真正的大悲。所以就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 , 当某些 经 典强调信愿的时候,你可以说是引初学者,引导一般的居士大德进来,但是真正要谈到转信愿成菩提心的时候,这个信愿必须要一切法空相应,才是真正 的「了义」 。如果你讲悲心 的 时候 , 如果你强调 的 悲心,只是 一 种情感的抒发而已,没有跟般若空相应的话 , 那就 不 叫真正的大悲 。 | |||
以前师父在讲《学佛三要》的时候,必须要三心相应,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无所得心就是一切法空。所以就般若经典,或是龙树菩萨的立场来讲的话,比如说《阿弥陀经》里面如果强调的是信愿,如果你不了解一切法空,这样的信愿,他认为只是引导一般众生生起信心而已。但是如果你从这个信愿里面,去了解佛教的真义、真谛,是无我空相应的话,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了,不再只是一般的信愿而已。 | |||
问: | 问: 有很多大乘经典就是看 讲 经的人,他发挥到什么程度 ? | ||
师父: | 师父:可以 说发挥到什么程度 , 还 有 经典本身重 的 到底是 什么, 你能 不 能 了 解他。(问:如果 一 个中观学者 讲 《阿含经》,那他?)他不能扭曲经典本来 的 意思 ,经典 可以诠释,但 是 不能扭曲经典本来的意思 , 如果 你 是用这个无自性,然后把无我发挥成无我 就是 无自性的话,在一个意 义 跟立场上是可以通 《 阿含 经》 的,你并没有扭曲它的意思。但 是 如果你说 《 阿含 经》 里面有讲到阿赖耶识,那个 就 扭曲 了 它的意思。发挥可以发挥 , 可以去诠释它 的 意思,但是必须依于经典本来 有的 特色去诠释 , 但是如果你扭曲经典它 的 特色 的 话 , 这个就比较有点疑问了 。 | ||
问:佛陀跟一般人 讲的 究竟,和对一般人 讲的 究竟 , 是 不是不一 样 , 那 一个 人刚开始修和修了多少界之后 ,那个 究竟就不 一 样了? | |||
师父:要讲究竟的话, 《解深密经》 跟《般若经》 , 都承认一切法空是究竟 的, 对不起,师父刚才有点被你的语言弄混 了 。现在我们谈 的是「了、不了义」, 但是如果究竟不究竟来 讲 的话 , 《般若经》《解深密 经 》都认为 ,《般若经》的一切法空 是究竟 的 。但 是'''从《 解 深密 经》 的立场来讲 , 究竟 不 等于「 了 义」 , 《般若经》:究竟等于「 了 义」''' 。 | |||
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最终的愿,要发大菩提就是说,不是我只要成就阿罗汉,或是自己解脱就好了,要发无上菩提愿,那个就是要成佛的愿,菩提心就是最终觉悟的心,就是要走到最终为目标——成佛,那个就叫菩提心 | 《解深密经》:究竟不等于「了义」,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的「了义」是讲得清不清楚,当然有微细的差别,因为他们在「了义」「不了义」的定义不一样,「了、不了义」等于究不究竟,是《般若经》;《解深密经》的「了义」「不了义」不等于究不究竟,他的「了义」「不了义」等于讲得清不清楚,明不明白。所以你刚才问师父说究不究竟,'''在任何状况下,《解深密经》也好,《般若经》也好,他都认为一切法空是究竟的,就算你是五事不具足,他也是认为《般若经》的一切法空是究竟的。''' | ||
你刚才要问的其实是「了、不了义」,「了、不了义」是根据不同的根机来谈「了、不了义」,不是根据它的究不究竟。因为《解深密经》认为究竟的不等于「了义」的,因为究竟的他不一定讲得明白,你也不一定清清楚楚知道他在讲什么。 | |||
问:对初学者来讲没有必要太区分「了、不了义」? | |||
师父:你可以区分「了、不了义」,但是你不要太认为有一个专门不变的定义,去定义什么叫做「了、不了义」,因为这里的「了、不了义」是有一点应机而讲的。对某些人来讲某些经典就是「了义」,对你来讲《般若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解深密经》就是「了义」,对他来讲《华严经》就是「了义」,对不同的根机他有不同「了义」的意义。所以师父说没有一个最好的最「了义」的法门,完全是看根机。 | |||
问:这个就是《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的意思? | |||
师父:这个还不完全是《金刚经》讲的意思,《金刚经》讲的法无定法,他是从这个立场(无自性)来讲的,为什么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没有不变的本质,你还要定什么?一切法缘起而成的,所以你不能把他设定说有一个不变的东西,那个叫法无定法,因为一切法无自性,无自性就没有决定性。 | |||
从《解深密经》来讲,讲得清楚明白的,他可以了解的,就是「了义」,(问:佛讲的法对于大菩萨、高根机来说,能够明白就是了义,但是对于一般人他听不懂,那?)不应机就是「不了义」,可以这样子讲。所以经典他有主机者,有旁化者,《般若经》的主机者,就是能了解一切法空的菩萨,旁教者就是声闻缘觉,为什么叫做旁教者?因为他们也可以了解一切法空。所以《金刚经》说,初果如果执着他自己初果,那不叫初果,所以他旁化的这些人也可以了解,那其他凡夫可能就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了。 | |||
问: 菩提心是什么? | |||
师父: 菩提心就是最终的愿,要发大菩提就是说,不是我只要成就阿罗汉,或是自己解脱就好了,要发无上菩提愿,那个就是要成佛的愿,菩提心就是最终觉悟的心,就是要走到最终为目标——成佛,那个就叫菩提心 。 我们一般讲菩提心都是讲成佛,但是实际上,在经典里面,讲菩提有三种菩提,因为“菩提”是“觉”的意思 。 佛陀是大觉者,但是另外还有声闻 、 缘觉,也就是说阿罗汉 、 辟支佛也是觉,他也是悟了,但是他只重在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而已,不是说他很自私,他的重点在这里 —— 身心生命的自我解脱,那个也叫觉,所以那个也叫菩提 。 但是一般我们在讲大菩提心的时候,指的都是佛菩提。 | |||
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讲「了、不了义」,意义到底在哪里? | 问: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讲「了、不了义」,意义到底在哪里? | ||
师父:让我们能够正确地了解 | 师父:让我们能够正确地了解各种各式的经典,不要执着于任何说,我 这个经典最好,其他的都不好。 | ||
问:我觉得这样定义会不会造成一种错觉:我应该去学「了义」的经典,而不是「不了义」的经典,有可能 就 造成这种现象? | |||
师父:有时候会有这种现象,有时候不看自己到底能力怎么样,总 是 要学最圆顿最好的,但是到时候什么都学不好,然后口口谈空,落在自我的执着中,会产生 这 样子的问题。 | |||
所以谈得这些,以前《俱舍论》师父讲过一句话,无外乎,第一个,检视自己的能力跟头脑是什么样子。你说师父,我头脑不好,不是,师父头脑也不好,师父智慧也没那么高,师父也是五事不具足,你必须要承认这样,你才能真正去学。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是,我说外面,不包括在座的,很多认为自己根机非常高。他嘴巴不讲自己根机很高,但是他的行为跟谈吐都觉得自己根机很高,然后每次都要谈最究竟最了义的,但是实际上落下来的时候他什么都不做。 | |||
所以第一个,谈这些要检视自己的能力智慧到底是怎么样,再来检视自己现在所学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样,你真的正确明白了解,你现在所学的这些经典或这些法门吗?还是你只是把他夸张的,还是你根本不去了解它内容谈什么,只是在一种很信愿的理想下,认为是这个样子。 | |||
师父以前在讲《俱舍论》的时候讲说,我们修行要很严苛的去检讨检视两个事情,第一个自己(的现状),第二个你所学的法门。你现在生病了,你要治病,你是不是要很清楚明白你到底什么病,你现在要看医生了,你是不是要确认这个到底是不是真的医生,是不是专科,到底懂不懂,是不是这样子?这就是了解这些(了、不了义)的用意。不然一般外面很多修行人,或是学佛的是打模糊仗的,什么是打模糊仗?一个是对自己不了解,第二个对自己现在修的东西不了解。人家说很好很好他就去了,人家说诵这部经多好功德多大,能够超越多少劫,我就来诵;过一阵子人家说那 个 什么多好,你又换了。这种状况太多了,现在你既然来学了,师父就有责任告诉你这些东西。39:00 | |||
'''(七)三时教''' | |||
三时教,这 其 实跟「了、不了义」也有关系,而且是《解深密经》里面讲的,《解深密经》里面说它有三时教,其实这等于是《解深密经》的判教。 | |||
'''1、第一时教''' | |||
'''1)、教法:四谛(有上有容,是「未了义」)''' | |||
'''2)、对像:为发趣声闻乘者说''' | |||
'''2、第二时教''' | |||
'''1)、教法:密意说一切法空(有上有容受,是「未了义」)''' | |||
'''2)、对像:发趣修大乘者说''' | |||
'''3、第三时教''' | |||
'''1)、教法: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 | |||
'''2)、对像:发趣一切乘者''' | |||
1、第一时教: | |||
1)教法,四谛缘起是第一时教,《阿含经》所讲的 | |||
2)四谛缘起对象:是为发趣声闻乘者说的,就是要自我解脱的人说的。【'''有上有容,所以是「未了义」'''】,其实还有更高的,'''有容'''就是说还有空间可以往上。讲得明白就是说 他 在这里,'''有上''',还有更上面 的 ,上面还有东西。'''有上有容''',比如说三楼你爬到二楼而已,上面还有一层,还有空间可以上,如果十楼,你爬到十楼,上面就是'''无上无容'''了,所以是「未了义」。 | |||
2)第二时教: | |||
1)教法:是密意说一切法空,讲的是《般若经》,他说【'''有上有容受,是「未了义」】''',但是这里讲的'''有上有容受'''是指说,他说有上面不是说有更高,因为他不是讲得很明白,还有空间可以发挥。2)对象:是发趣修大乘者说的,就是为修大乘者说的。为什么他是「未了义」教?他说还有容受,是指还有发挥的空间。 | |||
3)第三时教,指的就是《解深密经》的三性三无性。 | |||
1)教法:'''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 | |||
所以你看两个(教法) 都 是一切法空,《般若经》是密意说一切法空,因为讲得 不 清楚,有诠释的空间,所以「不了义」。这个说以显了清楚明白的说一切法空,所以'''无上无容''',无上无容就是没有再什么 好 说的,教法上没有更高的,空间上不用再诠释,因为讲得很清楚了,所以这个叫做以显了相说明一切法空。 | |||
2)'''对象:发趣一切乘者。''' | |||
为什么对象叫'''发趣一切乘者'''?还记得什么叫做一乘教吗?他说不管声闻缘觉,还是你要成佛,都是要依三性三无性的理论下去修的,所以叫做发趣一切乘者。所以不管你发声闻,还是发辟支佛,还是要成佛,都可以来读《解深密经》。 | |||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修声闻缘觉的话,因为《般若经》他叫你要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金刚经》开宗明义叫你做什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要度一切众生胎湿卵化,但是又要无相相应。所以他说其实《般若经》他是鼓励大家要发大愿修大乘,所以他是'''为发趣大乘者说'''的 。 | |||
我 现 在是在讲《解深密经》 , 三 时 教 的 立场 是 从《解深密经》 的 立场 , 把佛 的 教法分成三时教 ,所以 当他讲 这 个「不了义」 , 是从 《 解深密经 》 自己的立场来 讲 「不了义」 , 《般若经》不会 自己 讲 说我是 第二 时 教 , 所以 我是「 不 了义」, 《般若经》里面不会这样讲 的。 | |||
三时教是依照时间来看 , 他是说佛陀在最早 的 时候,讲四圣谛十二因缘,到中期 的 时候 , 我们不知道 到底 哪一期 , 他没有明白 的 说 , 佛陀从多少岁 到 多少岁讲什 么 。他只说 , 早期一开始讲 的 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 , 到中期讲 的 就是般若教 法, 最后 他 就讲类似三性三无性这种教法 ,他是 依佛陀讲经的时间来分 的。 | |||
问: 《 解深密经 》的 「 了 义」「 不了 义」 就是 围绕五 事不 具足 的人来说 的? | |||
师父:《解深密经》的「了义」「不了义」,简单的来说,就是讲的明不明白,清不清楚,《般若经》是跟上上根机大菩萨讲的,他随便一点他就懂了,「了义」「了、不了义」是针对五事不具的人说的,要说得清楚明白你们才懂,因为我们大家都有够笨。包括我,我不是说你们,所谓有够笨不只是智慧不开,福报不足,没有把身心调整为出世解脱,我们都是属于这种根机的,但是如果在座有大菩萨,你自己要示现成这个样子不能怪我。(问:潜台词是说,对上上根机的大菩萨来说,第二时教是「了义」的,但是对我们五事不具足来说就是「不了义」的?)是,因为他没有说清楚明白,所以他也认为《般若经》是究竟的,但是他「不了义」,因为他没有说明白。 | |||
问:这里说 三时教 ,不是还有五时教吗? | |||
师父:“五时教”,华严 、 天台都有他的判教。某一个宗派他的判教,你讲的那个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为什么中国祖师要判教/华严有五时叫,天台也有他的藏通别圆,这一些为什么会这样判?佛陀在印度的时候,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讲不同的教法,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这些祖师在研究这些经典发现,很多经典讲的其实有些矛盾。有的讲空,有的讲不空,有的讲我们有 一 个真性,有的讲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他认为那都是佛陀讲的,那怎么办?判教,依不同的标准不同的立场来判教。所以你刚刚举的那些都是中国祖师的判教,我们现在不谈对不对的问题,只谈他遇到的困难跟他当 时 候遇到的状况,所以他必须要判教。不判教,你会说通通融在一起,为什么有些这样讲有些那样讲?他就为了解决矛盾,所以他会认为,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所以他就会依时间、特性来判教。判 教 的问题比较复杂,以后有机会师父再谈。 | |||
所以同一个意义来讲,这个也是判教,这是经典自己的判 教, 不 是 祖师的判教。 | |||
判教原则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就是分判,一个叫做判摄,分判就是依某一个特性,依时间也好,特色也好,把同类的经典归纳在一起,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要给他「究竟 、 不究竟」,「了义、不了义」,叫做evaluate,有价值批判在里面。所以我们先把那么多庞杂的教法,然后我们到底要怎么分,可以依主题来分,可以依时间来分,可以依他的特性来分,分好了之后说有五大类,那怎么排?他就说依教义的究竟不究竟开始排起,也可以依时间来排。但是不管依教义依时间,他都有他的批判价值在里面。简单的讲,华严宗当然以《华严经》的教法 为 最圆顿,最究竟的;天台宗以《法华经》《涅槃经》,没有天台经这种东西,讲到这里就好再下去很多人会晕了。因为师父现在在大学上课也在教判教,跟你们用中文讲太容易了,用英文讲有时候我也不大懂我在讲什么,他也听不大懂我在讲什么。 | |||
问:这个“三 时教 ”,也不见得就是从时间的顺序来说吧…… | |||
师父:因为他也没有讲得很明白,智者大师他就有别五时、通五时,六道也可以有别六道 、 通六道,但是《解深密经》并没有讲得很明白,所以我也没办 法 说。因为从他的 意 义上来讲,他好像是 说有 这样时间安排的意义,这个是别,但是有没有通/因为他没有讲得很清楚我也不敢乱讲。但是就发挥的意义来讲,能不能讲通?可以,也没 有 什么不行 , 但 是 为什么师父不特别讲,因为我不能自己乱发挥。 | |||
问 : 所以这里的三时的“时”和“如是我闻一时”那个“时”是一样的意思? | |||
师父:那个“一时”又有另外的解释,我们另外来谈,那个“一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那个是有学问的,有很多意义在里面,还有不同的解释在里面。这边因为依于他表达的,我只能说他依时间来安排,那就是别三时,那到底是不是有通三时?就会通来讲,可以有,但是他没讲,我也不好意思,当然我也可以讲得天花乱坠,别五时里面又有通三时,别三时又有通三时,什么通三时?因为在 第 一时教里面,他又有 三时 什么什么,师父不能这样子讲,因为《解深密经》他没有这样讲。 | |||
问 : 那佛的三转 法 轮有没有时间的意思? | |||
师父:三转法轮都是在讲四谛十二因缘,他先说这些东西你们要知道,然后说这些东西你们要去修,然后说这些东西我已经达到了,三转四圣谛,刚好十二,都是在讲这个(第一时教),没有在讲这两个(第二 、 第三时教)。当然意义上可以会通,佛陀讲说一切法空你们要知道,一切法空你们要去修, 一切 法空我已经证了,也可以这样子会通。 | |||
《解深密经》 是一部非常好 的 经典 ,《解深密经》 ,戒定慧 里面 它重慧跟定,我 说 每个经典都有它的特重, 有 些专门谈戒律的,你问,它怎么不重戒律,它不是不重戒律,戒律你去律典看就好了,它重视慧跟定,所以它先谈“慧”。慧就是你要知道的内容,所以要知道阿赖耶,三性 三 无性就是它慧的内容;接下来他在谈“定”,所以他在分别瑜伽品里面,讲的定。分别瑜伽,瑜伽是什么?它的梵文叫yoga,叫做相应。简单讲,它就是在讲修定,瑜伽就是yoga,相应,什么东西跟什么东西相应?身心的相应 , 身心的平 等 ,身心的平衡。什么叫做身心不平等?因为我们的身我们的心常常 是 分离的。还有什么叫做心不平等?因为高高低低的,高 的 时候就是胡思乱想 , 今天看了 一 部电影,打坐下来,把那 个 电影从头演一遍,丝毫不差,连台词都记得,心飞扬。什么叫做不平衡?心的暗寐相。 | |||
瑜伽是connection-相应 , 有些经典又称观行 , 观跟行 , 因 为 禅修 就是 观跟行 ,有 时候yoga又称为观行。 所以 《解深密经》非常好 , 第一个他把阿赖耶三性三无性讲得很清楚。再来 , 一部不 可 多得的经典 ,他在 止观方 面 也 讲得 非常的清楚 ,他在 止观方面很大部分被引进《瑜伽师地论》里面。《瑜伽师地论》依于 这 个架构又说得 更 详细 , 但是大架构 已 经在这个地方 有。 | |||
它的止观好在哪里?禅修在三大系里面(非常重要),所谓的三大系就是 , 我们依 时 间南传佛教,什么是南传佛教,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南传佛 教, 汉传佛教还有藏传佛 教 。禅修我不 是说 禅宗,弄清楚,禅修在古代的中国非常兴盛,而且次第方 法 非常清楚 , 但是在唐末第九世纪 的 毁佛 , 里面很多传承全部都被毁掉了。所以后来在汉传佛教里面的禅修的传承就比较没 有 那么严谨 , 后来慢慢大家已经不再注重禅修 了,但是 禅修在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还是维持很好的传统跟很严密的修行方法。你如果要谈汉传佛教的禅修,其实 这 三系 的 禅修大同小异,我说大同小异只是传承不见了而已。我说传承不见了 是指 汉传佛教的禅修传承不见而已,但是你在汉译的经典里面,有三部经典你可以看到禅修的 说 法很清楚,当然还有更多 , 早期翻的禅修经典都 有 。但 是有 三部经论讲得非常的清楚 , 第一个就是《解深密经》 他 的禅修 讲得很 清楚 , 第二个依《解深密经》而再 发挥 的《瑜伽师地论》讲得更清楚 , 再来,《俱舍论》里面在讲定品的时候,在讲怎么观数息观 不 净的时候, 讲得 也非常清楚。现在我们有幸 , 《俱舍论》上次读过了 ,所以 如果要修禅定的话,这三部论一定要把它融通一下,如果能够再加上南传的《清净道论》 , 觉音或叫做佛音尊 者 所写 的 《清净道论》 , 整个禅修的观念跟次第 就 非常 的 清楚 了 。1:00 | |||
'''第五 品 分别瑜伽品''' | |||
'''1 、 止观 的 修学''' | |||
'''2、从禅观 中 悟解 一 切为唯识''' | |||
《 | 现在我们来谈 《 瑜伽师地论 》 里面 的 禅修观念,所以你们 不 要以为禅修很 简单, 双脚一盘 , 眼睛一闭 , 开始打瞌睡。睡 了 两个小时起来 , 师父我今天坐 了 两个小时 , 或是40分钟起来 ,我 坐了40分钟。打坐 有 很多内容的 , 你这些 不 了解 你不 知道自己在修什么 , 这些很 有 幸 ,我们 看《瑜伽师地论》 , 里面告诉 我 们很多清楚的道理 。 所以第一个 , 《解深密经》里面 的 分别瑜伽品 , 就 是 在告诉 我们 怎么禅修的,怎么修禅观的。从修禅观里面再衍生出 来 一个重点 就是 ,从禅观中悟解一切唯识。所以修行 的 人他重视这一品 ,因为 它讲止观的修行,学者 他 也重视这一品,因为它里面 清楚明白 的,释迦牟尼佛对弥勒菩萨,两个的对答跟讨论,在讨论禅观 , 但 是 里面很明显 的 讲到,从禅观中谈到一切唯识,这我们会慢慢讲 ,但是 我们先会把止观的修学讲清楚 。 | ||
''' 一、所 缘:四 种 所缘境事''' | |||
'''1、一 者 、 有 分 别 影像 所 缘境事 。''' | |||
'''2、二者、无分 别 影像所缘境事 。''' | |||
'''3、 三 者、事边际所 缘 境事 。''' | |||
'''4、四者、 所 作成办 所 缘境事 。''' | |||
首先来看,他一开始就谈所缘,四种所缘境,什么叫做所缘?心所系的对象或心所系的地方叫所缘。从这边我们再引生出来,广泛地说心的对象叫做所缘,从这个定义再狭义的定义,从禅修的立场来讲,禅观的时候心所集中的对象叫做所缘,心就是能缘。 | |||
既然我现在要修禅观,我是不是要了解我观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东西能观,什么东西不能观,什么东西能当所缘,什么东西不能当所缘,有规定。你不能随便乱观的,这都是要很清楚明白的,你不能随随便便来的。 | |||
有人说心所缘,要找一个地方集中,我拿一个石头过来,一直看着这个石头,你要是不送进精神病医院的话,你算是很幸运的,所以不能乱观,乱 观 就会出问题。 | |||
所以所缘有一定的规定,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当所缘的。所以当要修 禅观 的时候,你要先了 解 所缘到底是什么,所以分别瑜伽品 一 开始就谈四种所缘。 | |||
第 一个 叫做有 分 别影像所缘境事 ,这 个是经典上直接 的 名称 ,第 二 个 叫做无 分别 影像所缘境事 , 第三个叫做事边际所缘境事 , 都叫所缘境事 , 第四个叫做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你看每 一个 后面都讲到'''所缘境事''' , 为什么叫 所 缘境事? 因为他 是所缘而且 他 是事 他是 一 个 东西 , 你必须去集 中。 | |||
很多人问师父说,有人跟我说,禅修的时候就是无相 、 无念,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可惜分别瑜伽品没有告诉你什么都不要想,它告诉你是有 所缘 的, 所 以不是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想是完全错误的观念。我问你,你怎么样什么都不要想,其实你在妄想,你自己没有察觉,所以很多的错误观念以为说,什么都不要想,所以我修的是无相,不是。 | |||
一 | 《般若经》讲无相是在慧学上,让你去了解无相的意义,不是在禅修的时候叫你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想最糟糕的状况,就是你以为你什么都不想,其实你心的集中已经在错误的地方。比如如果你 一 直集中在头,久了会头痛,更严重的过了几年有可能会中风;集中在这里(腹部)有可能会便秘,是真的有人就是这样。 | ||
一 | 以前曾经有人跟师父说,他修的就是什么都不要想,到最后很严重的时候就是 一 坐就头痛,他问我师父怎么会这样,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方法错误,我叫他数息,你现在开始集中到这里来,试试看,试了一个礼拜之后,他说他打坐不会再头痛了。师父很清楚因为你集中在错误的地方,这个症状是很明显的, 所 以大家要很清楚的明白 。 | ||
所以当有人再告诉你说,修禅定就是什么都不要想,你说我已经修了好几年的 无 相,那个是错误的观念,当然师父教的这些你能接受就接受,不能接受我也没办法。谁记得在《俱舍论》里面三摩地或定的定义叫做什么?心一境性!修定是有境的不是没境的,有一个境的,那个境就是所缘,就是叫你心集中在一个 所缘 上面 。 | |||
'''1、 所缘境事 (《瑜伽师地论》提到的)''' | |||
''' 所缘 : 心 认识 的对 像 ,修 止 观的集中对像''' | |||
'''种类:总 有 四种''' | |||
'''1)遍满 所 缘(《解深密 经》所 提):''' | |||
'''a)有分别影像 所缘 ;b)无分别影像所缘;c) 事 边际所缘;d) 所作成就所缘。''' | |||
'''2)净行 所缘: 五停 心观(净治烦恼)''' | |||
'''3)善巧所缘 : 蕴、处、界、缘起、处非处''' | |||
'''4 ) 净惑 所缘: 世间、出世间''' | |||
1、 所缘 境事 | |||
所缘: 心认识的对象,修止观的集中对象。 | |||
种类 : 有四种,这后面的三种不是《解深密经》讲的,听清楚,这整个的四种是《瑜伽师地论》里面的,《解深密经》只谈到第一个'''遍满所缘 ,''' 第一个又分为,abcd 。 所以当前面讲所缘四种的时候, 是 这 里 四种的第一种,所以他有 —— 有分别影像 、 无分别影像 、 事边际 、 所作成办,我们在回过来看。 | |||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他把所有的所缘划分成这四种,第一个叫做遍满所缘,这个遍满所缘里面有,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所以《解深密经》里面的四种,是就《瑜伽师地论》里面的遍满所缘所说的,依只提这个第一个而已,第一个就有四种,《瑜伽师地论》又谈到了,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 在《瑜伽师地论》里面,他把所有的所缘划分成这四种,第一个叫做遍满所缘,这个遍满所缘里面有,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所作成就所缘,所以《解深密经》里面的四种,是就《瑜伽师地论》里面的遍满所缘所说的,依只提这个第一个而已,第一个就有四种,《瑜伽师地论》又谈到了,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 | ||
但是师父在这里讲一下,你会问说为什么《解深密经》,他只提到前面的第一个呢 | 但是师父在这里讲一下,你会问说为什么《解深密经》,他只提到前面的第一个呢 ? 因为这第一个可以涵盖后面的,所以他提这四种就够了 。 因为《解深密经》是比较短的经典,他整个禅修就是在分别瑜伽品这边谈而已,但是《瑜伽师地论》把它扩大讲得更细,所以他可以讲得更清楚 。 所以基本上这后面三个,我们可以说是就第一个再详细的划分,其实这第一个里面可以包含这三个,怎么包含,等一下师父讲完你就清楚了。 | ||
所以说《解深密经》很好,但是老实说,你要自己看一定有困难,因为你自己看,我问你,师父不解说你知道有分别影像是什么吗,当然不明白,你要是明白的话,师父就不用坐在这里,其实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有讲过,应该有,只是可能你们忘了,还是有谁记得,有分别影像所缘到底是什么,你要是记得你说明一下没关系,因为师父重点在于提醒你的回忆。 | 所以说《解深密经》很好,但是老实说,你要自己看一定有困难,因为你自己看,我问你,师父不解说你知道有分别影像是什么吗,当然不明白,你要是明白的话,师父就不用坐在这里,其实师父在《成佛之道》里面有讲过,应该有,只是可能你们忘了,还是有谁记得,有分别影像所缘到底是什么,你要是记得你说明一下没关系,因为师父重点在于提醒你的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