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372字节 、​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3行: 第3行:




解深密经 -9


 《解深密经》-9
  我们继续来讲,因为这个地方有谈到修行止观的问题,所以师父要稍微讲得详细一点,所以如果有的人真的很懂的话要有耐心,多听几次,第二个如果不清楚很模糊的话,正好多复习几次。修止观,修禅观,修禅定,不是禅宗的禅,是禅定,最重要的是所缘,所缘就是我们修定的时候,心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所以“所缘”狭义的定义就是,修定的时候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广义的,心的对象都叫做所缘。我们这里所讲的所缘是以狭义的定义,特别指修止观修定时候的所缘。在 《解深密经》 跟《瑜伽师地论》里面,他特别把所缘讲得非常地清楚,因为这是修定最主要的观念。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讲 因为这 地方有 到修行止观 问题 ,所 以师父要稍微讲得详细一点 ,所 以同学们 第一个, 如果你真 很懂 话要 耐心,多听几次, 第二个 如果不清楚很模糊的话,正好多复习几次,修止观,修禅观,修禅定,不是禅宗的禅,是禅定,最重要的是 所缘, 所缘就 是我们 修定 时候, 集中的对象就 叫做所缘, 所以“所缘”狭义的定义 就是 ,修定的时候集中的对象就 叫做所缘, 广义的,心的对象都叫做 所缘。 我们这里所讲的所缘是以狭义 定义 特别指修止观修定时候的 所缘, 在《解深密经》跟 《瑜伽师地论》 里面 他特 所缘 讲得非常地清楚 因为这是修定最主要的观念
  《解深密经》他谈到四种所缘 第一 《解深密经》所 谈的 叫做遍满所缘 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 还有 作成办或叫做所作成就所缘。这是 第一个 所缘 接下来的2),3),4) 所缘,都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补充 ,所以种类总共 四种。 第二个 叫做净行 所缘,是我们 一般讲 五停 观;第三个 叫做 善巧 所缘,就是 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最后一个 叫做 净惑 所缘 有世间出世间 这个是 所缘 的总共分类 为什么《瑜伽师地论》会补充?其实后面 ,2),3),4) 已经包括在1)遍满 所缘 里面 只是 《瑜伽师地论》 为了详细解说,又把2),3),4) ,别 出来,叫做净行所缘善,善巧所缘,净惑 所缘,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解深密经》他谈到四种所缘,第一个《解深密经》所谈的叫做遍满所缘,《解深密经》他有,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还有所作成办或叫做所作成就所缘,这是第一个,接下来的2),3),4),都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补充的,所以种类总共有四种,第二个叫做净行所缘,是我们一般讲的五停心观,第三个叫做善巧所缘,就是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最后一个叫做净惑所缘有世间出世间,这个是所缘的总共分类。为什么后面,2),3),4),《瑜伽师地论》会补充,其实后面的,2),3),4),已经包括在遍满所缘里面,只是《瑜伽师地论》为了详细解说,又把,2),3),4),别出来,叫做净行所缘善,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目录
'''所缘境事'''


 所缘 境事
'''1) 遍满 所缘'''


1) 遍满 所缘
'''(1)有分别影像 所缘 :修观——心对所缘作分别'''


分别影像所缘:修 观; 心对所缘 分别
'''(2)无 分别影像所缘:修 止—— 心对所缘 分别 唯摄心集中'''


无分别影像 所缘: 修止;心对所缘无分别唯摄心集中
'''(3)事边际 所缘:'''


  事边际 所缘
'''       A:如所有性:总相 所缘 ,如四谛、无常'''


  所有性: 相所缘,如 四谛、无常
'''       B:尽 所有性: 相所缘,如 蕴处界'''


有性:别相 所缘, 如蕴处界
'''(4) 作成就 所缘 :止观成就 现证转依。'''


所作成就所缘: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遍满所缘里面有四个,一个叫做有分别影像,一个叫无分别影像,第三个叫做的事边际所缘,第四个叫做所作成就或是所作成办 ,第一个有分别影像,就是心对所缘做分别是修观用的,观叫做“毘婆舍那”,如果你们在《解深密经》或其他经典上,看到毘婆舍那就是观,我后面会解释更清楚,就是心对所缘做分别,做分析,做观察,但是这是很概要的,不是像我们一般这样思考的,这个我之前讲过,以后有机会我们慢慢再讲,所以这个叫做有分别影像所缘;总之所谓有分别影像就是心对影像做分别,就是有分别影像,我再稍微画一下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心取所缘的时候,会再跑出一个像,这个就叫做影像是修禅定的影像,如果心对这个像做分别,做观察这个就叫做有分别影像,第一个
 遍满所缘里面有四个,一个叫做有分别影像,一个叫无分别影像,第三个叫做的事边际所缘,第四个叫做所作成就或是所作成办。


 第 叫做无 分别影像,就是 心对 这个影像摄心集中,不 做分 析跟 摄心集中而已 这个就叫做修止 ,就是 分别 影像 如果 做观察 就叫做修观 ,这 个叫做 有分别影像,所 虽然也 在谈所缘 但是他重点在于 心对这个 ,做分别还是不 做分别, 重点在 里,做分别 就叫做 观,不做 分别 唯摄心集中就是止
 第 ,有 分别影像,就是心对 所缘 做分 别是修观用的, 叫做“毘婆舍那”,如果你们在《解深密经》或其他经典上 看到毘婆舍那就 我后面会解释更清楚 ,就是 心对所缘做 分别, 做分析, 做观察, 但是这是很概要的,不是像我们一般 样思考的。总之所谓 有分别影像 就是心对影像做分别 就是心取 缘的时候,会再跑出一个像, 这个 影像 修禅定的影像 如果 心对这个像做分别 、观察 ,这 就叫做 分别 影像


 第 叫做事边际所缘 两个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第三 如所有性 尽所有性 如所有性就 总相所缘,缘一切法的共相如无常无我,空,缘起,四谛 ,这 些都是诸法共相, 如果 你这样子 观察 诸法共相的话, 可以断烦恼所以 叫做 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就是缘别相,诸法的别相 因为诸法有各式各样的种种,缘诸法种种不同的特性 这个叫做别 相,比如蕴、处、界,蕴就 五蕴 处就 十二入处 界就 十八界或六界,然后处非处、缘起 些法的不同的种种现象或种种特性 都是 叫做 尽所有性 你如果修尽所有性的话,虽然没有办法断烦恼,但 相对的有伏烦恼的作用,所以你修蕴处界这些,都有相对的伏烦恼的作用
 第 个, 无分别影像 就是说心对这 影像摄心集中 不做分析跟观察 摄心集中而已 ,这 个就叫做修止。 如果 观察就叫做 修观 ,这个叫做 有分 影像。所以这两个虽然也 在谈所缘 他重点在于心对这个影像 做分别还 不做分别 重点在 做分别就 叫做 不做分别唯摄心集中就


  后所作成办所缘,这叫做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什么叫做现证转依,什么是依?阿赖耶,在唯识学里面一切法所依就是阿赖耶,转依就是把染污的阿赖耶转成清净的,经过止观就叫做现证,止观成就,现证转依,这个就是遍满所缘里面所谈的。
  第三个,叫做事边际所缘,分两个,如所有性,尽所有性。如所有性就是总相所缘,缘一切法的共相如无常无我,空,缘起,四谛,这些都是诸法共相,如果你这样子观察诸法共相的话,就可以断烦恼所以叫做如所有性。尽所 性就是缘别相,诸法的别相,因为诸法有各式各样的种种,缘诸法种种不同的特性这个叫做别相。比如蕴、处、界,蕴就是五蕴,处就是十二入处,界就是十八界或六界,然 处非处、缘起,缘这些法的不同的种种现象或种种特性,都是叫做尽所有性。你如果修尽所有性的话,虽然没有办法断烦恼,但是相对的有伏烦恼的作用,所以你修蕴处界这些,都有相对的伏烦恼的作用。
 
第四个, 所作成办所缘,这叫做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什么叫做现证转依,什么是依?阿赖耶,在唯识学里面一切法所依就是阿赖耶,转依就是把染污的阿赖耶转成清净的,经过止观就叫做现证,止观成就,现证转依,这个就是遍满所缘里面所谈的。


2) 净行所缘(净治烦恼):五停心观
2) 净行所缘(净治烦恼):五停心观
第52行: 第53行:
<nowiki>*</nowiki>前方便:离欲贪
<nowiki>*</nowiki>前方便:离欲贪


 净行所缘,很直接地讲就是清净我们的修行,或清净我们的行为,就是 有净治烦恼的作用,内容包括 我们一般所谈的 五停心观,叫做贪、嗔、痴、散、障 多贪众生修不净观,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尤其是欲界的贪,欲界里面的贪就是五欲之贪,什么是五欲之贪,哪五欲?不是财色名食睡,我不能说那不对,但是在佛教里面那个可以叫做粗五欲 但是佛教里面常常讲的五欲,不是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因为所有的贪都可以用色声香味触 来分析, 各各别开来的分析 所以我们对财色名食睡的贪,其实把它分析起来,是对色声香味触的贪 所以你要记得佛教里面讲的五欲,他有分粗五欲和细五欲,但是一般真正讲五欲之贪是讲色身香味触,不是讲财色名食睡,尤其是欲界的五欲里面,有各种各式的贪,但是以淫欲之贪 为主, 是最重的 ,色声香味触都包括在里面; 多瞋众生慈悲观,对治脾气不好,爆怒容易发怒的 ,脾气不好 ,容易起嗔心的;多痴众生修因缘观,对治无智慧的,让我们去了解事情有它的因果,不会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多散众生,散就是心散乱,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数息是容易对治散乱的;多慢众生界差别观对治贡高我慢的,界差别观,就是六界 地,水,火,风,空,识,让我们了解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无外乎就是这些六界的组成,没有一个本质的我,所以不需要起贡高我慢 贡高我慢一般都是我执太重,自我感觉超级良好才会贡高我慢。我们修行要共勉,常常我们有一个观念就是说,你听经闻法听得越多,你要越能够谦虚,你听经闻法听得越多,你真正把佛法听进去了,你要越能够谦虚 不要听经闻法才听了不久,懂了一些东西就以为我什么都懂了,这种慢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自以为自己非常好的,另外一种是无形中自以为,自我感觉修证修的很高,修行修得很好的,这两种都是很要不得 尤其是有时候还没有听经闻法,或还没有学佛就算了,有些学佛越学越贡高我慢,觉得我每天念了好几部经,我的咒每天持了好几百遍,所以我什么都比人家强 或是有些听经闻法听一听就说,你们外面那些都不懂,你们懂得都很浅,像我这种懂得深的才有办法谈那些,既玄又高又妙的东西 还有一种就是说他有在修行,但是他的修行没有真正修到心里面,他做的修行都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已,什么宗教行为 比如说他很努力地拜佛,诵咒,大礼拜什么拜都好,每天都磕好 个头,然后他就自以为我的修证很高了,我这一辈子可能可以得阿罗汉了,或自以为我已经是几地菩萨了,这种都是很要不得,这种都是多慢众生。所以这个一定要注意。
 
 净行所缘,很直接地讲就是清净我们的修行,或清净我们的行为,就是 有净治烦恼的作用,内容包括五停心观,叫做贪、嗔、痴、散、障 多贪众生修不净观,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尤其是欲界的贪,欲界里面的贪就是五欲之贪,什么是五欲之贪,哪五欲?不是 财色名食睡,你如果说 财色名食睡,我不能说那不对,但是在佛教里面那个可以叫做粗五欲 但是佛教里面常常讲的五欲,不是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因为所有的贪都可以用色声香味触各各别开来的分析 所以我们对财色名食睡的贪,其实把它分析起来,是对色声香味触的贪 所以你要记得佛教里面讲的五欲,他有分粗五欲和细五欲,但是一般真正讲五欲之贪是讲色身香味触,不是讲财色名食睡,尤其是欲界的五欲里面,有各种各式的贪,但是以淫欲之贪是最重的
 
多瞋众生慈悲观,对治脾气不好,爆怒容易发怒的,容易起嗔心的;多痴众生修因缘观,对治无智慧的,让我们去了解事情有它的因果,不会倒果为因,倒因为果 多散众生,散就是心散乱,多散众生修数息观,数息是容易对治散乱的;多慢众生界差别观 对治贡高我慢的,界差别观,就是六界 —— 地,水,火,风,空,识,让我们了解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无外乎就是这些六界的组成,没有一个本质的我,所以不需要起贡高我慢
 
贡高我慢一般都是我执太重,自我感觉超级良好才会贡高我慢。我们修行要共勉,常常我们有一个观念就是说,你听经闻法听得越多,你要越能够谦虚,你听经闻法听得越多,你真正把佛法听进去了,你要越能够谦虚 不要听经闻法才听了不久,懂了一些东西就以为我什么都懂了, 反而慢心起来了。 这种慢有两种:一种是一般的自以为自己非常好的,另外一种是无形中自以为,自我感觉修证修的很高,修行修得很好的,这两种都是很要不得 尤其是有时候还没有听经闻法,或还没有学佛就算了,有些学佛越学越贡高我慢,觉得我每天念了好几部经,我的咒每天持了好几百遍,所以我什么都比人家强 或是有些听经闻法听一听就说,你们外面那些都不懂,你们懂得都很浅,像我这种懂得深的才有办法谈那些,既玄又高又妙的东西 还有一种就是说他有在修行,但是他的修行没有真正修到心里面,他做的修行都是一种宗教行为而已,什么宗教行为 比如说他很努力地拜佛,诵咒,大礼拜什么拜都好,每天都磕好 多少 个头,然后他就自以为我的修证很高了,我这一辈子可能可以得阿罗汉了,或自以为我已经是几地菩萨了,这种都是很要不得,这种都是多慢众生。所以这个一定要注意。


 问:界差别观,这“差别”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问:界差别观,这“差别”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父:界差别观就是每个界的不同,就是界差别,地水火风空识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他能够治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最终的来源,都是自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 ,对我的执着 ,对我的执着更强烈发展出来 透出来就是对我这个身心生命,这个身心生命再透露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所以你修界差别观就是告诉你说,你这个无外乎就是因缘,就是六界所成的,没有什么好在这边起执着的,从这里就可以去破一点消 一些我执, 消漫一些我执 自我感觉就不会那么良好 自我感觉很良好都是由这个身心生命,精神的和身体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有的是觉得我知识比别人好,我的修行比别人好,有的认为是我的外观比别人好,我高180几长得又高 又瘦的 又帅的,所以去到哪里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告诉他没什么好 那个 的,这个都是因缘法,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六界所成的 ,内心也是一直在变化当中
 师父:界差别观就是每个界的不同,就是界差别,地 识都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他能够治贡高我慢,贡高我慢最终的来源,都是自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对我的执着更强烈发展出来 透出来就是对我这个身心生命,这个身心生命再透露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 所以你修界差别观就是告诉你说,你 这个身心 这个无外乎就是因缘,就是六界所成的,没有什么好在这边起执着的,从这里就可以去破一点消 一些我执,自我感觉就不会那么良好 自我感觉很良好都是由这个身心生命,精神的和身体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 有的是觉得我知识比别人好,我的修行比别人好,有的认为是我的外观比别人好,我高180几长得又高又帅的,所以去到哪里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 所以如果你告诉他没什么好 得意 的,这个都是因缘法,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六界所成的 而已


 这些细节上要从平时的听经闻法慢慢养成,所以我说这五停心观,不是你今天听了明天马上能用 比如说什么叫做不净观,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很难用,包括一个简单的数息,如果你对经教不了解,你很难用 所以等一下《解深密经》也是告诉你,要修这些第一步先听经闻法,养成闻思慧 ,我一再的强调,闻思慧非常地重要,听经闻法非常地重要
 这些细节上要从平时的听经闻法慢慢养成,所以我说这五停心观,不是你今天听了明天马上能用 比如说什么叫做不净观,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很难用,包括一个简单的数息,如果你对经教不了解,你很难用 所以等一下《解深密经》也是告诉你,要修这些第一步先听经闻法,养成闻思慧。


 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业障重的,其实业障重讲的就是普遍的烦恼重 我再讲一次虽然讲业障重,但是同学们要有一个概念,除非你的 修证 修为真的很好,不然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六道轮回,每个人的业障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好 有时候所谓的业障重,我们有一个主要就是烦恼障,就是烦恼比别人重,烦恼比别人重,就是我执比别人重,所以还是要听经闻法消弥这个我执 所以不要动不动讲我业障太重了,然后在那边自暴自弃,这个刚好跟上面的多慢众生 ,两个刚好极端的 相反,一个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是一种障碍 另外一个是自卑,超级自卑,我都不如别人,我业障太重,人家都修的那么好,每天在那边唉声叹气的,这个也是一种障碍 这个叫做多障众生,这些都是一种极端的,多障众生因为烦恼重所以修佛的清净相,可以对治我们这种普遍的烦恼,不是特别的哪一种,就是普遍性的烦恼。
 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业障重的,其实业障重讲的就是普遍的烦恼重 我再讲一次 虽然讲业障重,但是同学们要有一个概念,除非你的修为真的很好,不然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六道轮回,每个人的业障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好 有时候所谓的业障重,我们有一个主要就是烦恼障,就是烦恼比别人重,烦恼比别人重,就是我执比别人重,所以还是要听经闻法消弥这个我执 所以不要动不动讲我业障太重了,然后在那边自暴自弃,这个刚好跟上面的多慢众生 相反 ,一个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是一种障碍 另外一个是自卑,超级自卑,我都不如别人,我业障太重,人家都修的那么好,每天在那边唉声叹气的,这个也是一种障碍 这个叫做多障众生,这些都是一种极端的,多障众生因为烦恼重所以修佛的清净相,可以对治我们这种普遍的烦恼,不是特别的哪一种,就是普遍性的烦恼。


 总的来讲不管你上面修哪一种,你只要能够有一点点的境界产生,我说正确的修行,正确的境界,一定两个作用 一个可以伏欲界的五欲,第二个可以伏嗔心 摄心集中当然每个都要,这里面每个都要摄心集中,只是特性不大一样而已,但是摄心集中到一个程度,这两个作用不管你修哪一种一定有,第一个,对治欲界的五欲,你禅修到一定的功夫五欲的欲望一定少 第二个,嗔心弱,不会那么强脾气不会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发怒,这个就是五停心观,总的对治还有别别的对治。
 总的来讲 不管你上面修哪一种,你只要能够有一点点的境界产生,我说正确的修行,正确的境界,一定两个作用 一个可以伏欲界的五欲,第二个可以伏嗔心 摄心集中当然每个都要,这里面每个都要摄心集中,只是特性不大一样而已,但是摄心集中到一个程度,这两个作用不管你修哪一种一定有 作用 ,第一个,对治欲界的五欲,你禅修到一定的功夫五欲的欲望一定少 第二个,嗔心弱,不会那么强脾气不会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发怒,这个就是五停心观, 总的对治还有别别的对治。


 问:念佛观就是多障众生,是自认为多障,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老是坎坎坷坷,感觉到他的业障比别人重?
 问:念佛观就是多障众生,是自认为多障,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老是坎坎坷坷,感觉到他的业障比别人重?


 师父:是,有时候会产生这个状况,相对来讲可能会觉得有些人业障重,但就实来讲,还没修为到一定的程度,每个人的业障都很重,只是 问题 重在于说,谁的烦恼重 如果你不了解佛法,没有听经闻法,烦恼都很重,在这个状况之下普遍的对治就是修念佛观 所以相对来讲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谁业障特别重,但是 就是 来讲每个大家都很重。就好像说前面几个,相对来讲觉得谁的贪欲比较重,相对的显现来讲,谁的贪欲比较重,谁比较嗔恨比较重,都是相对性的,但是 就实来讲其实, 还没有解脱还没有真正的禅修功夫,这里面每个我们大家都很重,只是特性上相对来讲,哪一个比较明显一点。
 师父:是,有时候会产生这个状况,相对来讲可能会觉得有些人业障重,但就实来讲,还没修为到一定的程度,每个人的业障都很重,只是重在于说,谁的烦恼重 如果你不了解佛法,没有听经闻法,烦恼都很重,在这个状况之下普遍的对治就是修念佛观 所以相对来讲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谁业障特别重,但是 究实 来讲每个大家都很重。就好像说前面几个,相对来讲觉得谁的贪欲比较重,相对的显现来讲,谁的贪欲比较重,谁比较嗔恨比较重,都是相对性的,但是还没有解脱还没有真正的禅修功夫,这里面每个我们大家都很重,只是特性上相对来讲,哪一个比较明显一点。
 
我们刚开始是缘这个,取这个像然后产生这个像,到最后是集中在这个像上,我们刚开始一定是取这个,你真正在修定的时候是产生这个像,然后缘这个像。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修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修观想佛像,刚开始要拿一尊佛像,你不能凭空乱想像,因为你凭空想像会有什么问题,你凭空想像现在想的这一尊,等一下会想其他一尊,会不一样。所以你必须要拿一个具体的佛像,当然越具体越好越细越好,细节上我慢慢再谈。你到时候修的时候你刚开始观的是这个像,但是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去观的时候,依念作意观的时候,到时候产生的其实是这个像,你后来修到遍满一切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外面这个佛像遍满一切,好像神通一样,一个你把他弄成好多个到处都是,不是,是这一个。是你自己的作意产生的,包括慈悲观、不净观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个叫做心所行的影像,我们后面还会讲更多。所以为什么前面讲有分别影像,心对影像做分别,无分别影像,心对影像不做分别。
 
 
'''3) 善巧所缘(契合正理)'''
 


我们刚开始是缘这个,取这个像然后产生这个像,到最后是集中在这个像上,我们刚开始一定是取这个,你真正在修定的时候是产生这个像,然后缘这个像,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修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修观想佛像,刚开始要拿一尊佛像,你不能凭空乱想像,因为你凭空想像会有什么问题,你凭空想像现在想的这一尊,等一下会想其他一尊,会不一样,所以你必须要拿一个具体的佛像,当然越具体越好越细越好,细节上我慢慢再谈,你到时候修的时候你刚开始观的是这个像,但是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去观的时候,依念作意观的时候,到时候产生的其实是这个像,你后来修到遍满一切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外面这个佛像遍满一切,好像神通一样,一个你把他弄成好多个到处都是,不是,是这一个,是你自己的作意产生的,包括慈悲观不净观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个叫做心所行的影像,我们后面还会讲更多,所以为什么前面讲有分别影像,心对影像做分别,无分别影像,心对影像不做分别。
'''蕴:五蕴'''


3) 善巧所缘(契合正理)
'''处:十二入处'''


3) 善巧所缘(契合正理)
'''界:十八界'''


五蕴
'''缘起 观十二缘起的流转'''


处: 十二入
'''处非 处: 因果相应,因果相合为 (理)'''


界:十八界


 缘 起: 十二 缘起的 流转
  善巧所 ,所谓“善巧”的意思,就是在训练摄心集中禅定的善巧。前面五停心 重点在对治烦恼,这个重在训练禅修,训练禅定的善巧,所以他有蕴处界, 缘起 、处非处。我为什么这边写一个契合正理?因为这些的修行都要符合佛教的教理跟正理。比如说什么叫五蕴,你一定要学佛听经闻法才知道五蕴,到最后养成一个概念,你才知道我怎么样依这个为所缘来修行,每一个都有他 细节。


  处非处 相应 因果相合为处(理)
  缘起 这里是观十二缘起的流转,而不是观缘起的法性,如 '''观缘起的法性那就是如所有性,是可以解脱的''' 但是这里重在十二缘起的流转观。


  善巧所缘,所谓“善巧”的意思,就是在训练摄心集中禅定的善巧,前面重点在对治烦恼—五停心观,这个重在训练禅修,训练禅定的善巧,所以他有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我为什么这边写一个契合正理,因为这些的修行,都要符合佛教的教理跟正理,比如说什么叫五蕴,你一定要学佛听经闻法才知道五蕴,到最后养成一个概念,你才知道我怎么样依这个为所缘来修行,每一个都有他的细节,缘起这里是观十二缘起的流转,而不是观缘起的法性,如果观缘起的法性那就是如所有性,是可以解脱的,但是这里重在十二缘起的流转观。 我稍微讲一下,五蕴就是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观察,十二入处,这个重在于我们心对外界怎么分析,十八界,就是十二入处加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识耳识鼻识到意识,加起来十八就叫做十八界;还有缘起观十二缘起的流转,处非处就是要了解因果相应不相应,这些都必须从听经闻法而来的,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不符合道理的。比如说有人如果说,诵经很好,诵经绝对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你认为光诵经可以诵到开悟的,这个叫“非处”,诵经修集福德智慧训练一些,我们对经教认识,可以,但是你如果以为说我光诵经就可以开悟,这个就非处,因为因果不符,他的处非处只要是因果不符的都是非处,不要以为非处就是一定坏的才叫非处,戒禁取当然是非处,我举例了好几次,比如说古代的人认为,我学牛吃草可以升天,那当然是非处,不符合道理的。
 我稍微讲一下,五蕴就是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观察,十二入处,这个重在于我们心对外界怎么分析,十八界,就是十二入处加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识耳识鼻识到意识,加起来十八就叫做十八界;还有缘起观十二缘起的流转,处非处就是要了解因果相应不相应,这些都必须从听经闻法而来的,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不符合道理的。比如说有人如果说,诵经很好,诵经绝对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你认为光诵经可以诵到开悟的,这个叫“非处”,诵经修集福德智慧训练一些,我们对经教认识,可以,但是你如果以为说我光诵经就可以开悟,这个就非处,因为因果不符,他的处非处只要是因果不符的都是非处,不要以为非处就是一定坏的才叫非处,戒禁取当然是非处,我举例了好几次,比如说古代的人认为,我学牛吃草可以升天,那当然是非处,不符合道理的。


 问:善巧所缘是不是就是遍满所缘里面,事边际所缘的尽所有性?
 问:善巧所缘是不是就是遍满所缘里面,事边际所缘的尽所有性?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