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添加49字节 、​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7行: 第7行:
 我们继续来讲,因为这个地方有谈到修行止观的问题,所以师父要稍微讲得详细一点,所以如果有的人真的很懂的话要有耐心,多听几次,第二个如果不清楚很模糊的话,正好多复习几次。修止观,修禅观,修禅定,不是禅宗的禅,是禅定,最重要的是所缘,所缘就是我们修定的时候,心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所以“所缘”狭义的定义就是,修定的时候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广义的,心的对象都叫做所缘。我们这里所讲的所缘是以狭义的定义,特别指修止观修定时候的所缘。在《解深密经》跟《瑜伽师地论》里面,他特别把所缘讲得非常地清楚,因为这是修定最主要的观念。
 我们继续来讲,因为这个地方有谈到修行止观的问题,所以师父要稍微讲得详细一点,所以如果有的人真的很懂的话要有耐心,多听几次,第二个如果不清楚很模糊的话,正好多复习几次。修止观,修禅观,修禅定,不是禅宗的禅,是禅定,最重要的是所缘,所缘就是我们修定的时候,心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所以“所缘”狭义的定义就是,修定的时候集中的对象就叫做所缘,广义的,心的对象都叫做所缘。我们这里所讲的所缘是以狭义的定义,特别指修止观修定时候的所缘。在《解深密经》跟《瑜伽师地论》里面,他特别把所缘讲得非常地清楚,因为这是修定最主要的观念。


 《解深密经》 谈到四种所缘,第一个《解深密经》所谈的叫做遍满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还有所作成办或叫做所作成就所缘。这是第一个所缘,接下来的2),3),4)的所缘,都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补充的,所以种类总共有四种。第二个叫做净行所缘,是我们一般讲的五停心观;第三个叫做善巧所缘,就是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最后一个叫做净惑所缘有世间出世间,这个是所缘的总共分类。为什么《瑜伽师地论》会补充?其实后面的,2),3),4),已经包括在1)遍满所缘里面,只是《瑜伽师地论》为了详细解说,又把2),3),4),别出来,叫做净行所缘善,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解深密经》谈到四种所缘,第一个《解深密经》所谈的叫做遍满所缘,有分别影像所缘、无分别影像所缘、事边际所缘,还有所作成办或叫做所作成就所缘。这是第一个所缘,接下来的2),3),4)的所缘,都是《瑜伽师地论》里面补充的,所以种类总共有四种。第二个叫做净行所缘,是我们一般讲的五停心观;第三个叫做善巧所缘,就是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最后一个叫做净惑所缘有世间出世间,这个是所缘的总共分类。为什么《瑜伽师地论》会补充?其实后面的,2),3),4),已经包括在1)遍满所缘里面,只是《瑜伽师地论》为了详细解说,又把2),3),4),别出来,叫做净行所缘善,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62行: 第62行:
 问:界差别观,这“差别”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问:界差别观,这“差别”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师父:界差别观就是每个界的不同 ,就是界差别 ,地、水、火、风、空、识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能够治贡高我慢 贡高我慢最终的来源,都是自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对我的执着更强烈发展出来。透出来就是对我这个身心生命,这个身心生命再透露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所以你修界差别观就是告诉你说,你这个身心这个无外乎就是因缘,就是六界所成的,没有什么好在这边起执着的,从这里就可以去破一点消弥一些我执,自我感觉就不会那么良好。自我感觉很良好都是由这个身心生命,精神的和身体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的是觉得我知识比别人好,我的修行比别人好,有的认为是我的外观比别人好,我高180几长得又高又帅的,所以去到哪里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所以如果你告诉他没什么好得意的,这个都是因缘法,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六界所成的而已。
 师父:''' 界差别观就是每个界的不同''' ,地、水、火、风、空、识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能够治贡高我慢 贡高我慢最终的来源,都是自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对我的执着更强烈发展出来。透出来就是对我这个身心生命,这个身心生命再透露出来,就是一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所以你修界差别观就是告诉你说,你这个身心这个无外乎就是因缘,就是六界所成的,没有什么好在这边起执着的,从这里就可以去破一点消弥一些我执,自我感觉就不会那么良好。自我感觉很良好都是由这个身心生命,精神的和身体的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有的是觉得我知识比别人好,我的修行比别人好,有的认为是我的外观比别人好,我高180几长得又高又帅的,所以去到哪里都一副自己很了不起的样子。所以如果你告诉他没什么好得意的,这个都是因缘法,这个东西会变坏的,六界所成的而已。


 这些细节上要从平时的听经闻法慢慢养成,所以我说这五停心观,不是你今天听了明天马上能用。比如说什么叫做不净观,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很难用,包括一个简单的数息,如果你对经教不了解,你很难用。所以等一下《解深密经》也是告诉你,要修这些第一步先听经闻法,养成闻思慧。
 这些细节上要从平时的听经闻法慢慢养成,所以我说这五停心观,不是你今天听了明天马上能用。比如说什么叫做不净观,如果你不懂的话,你很难用,包括一个简单的数息,如果你对经教不了解,你很难用。所以等一下《解深密经》也是告诉你,要修这些第一步先听经闻法,养成闻思慧。


 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业障重的,其实业障重讲的就是普遍的烦恼重。我再讲一次,虽然讲业障重,但是同学们要有一个概念,除非你的修为真的很好,不然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六道轮回,每个人的业障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好。有时候所谓的业障重,我们有一个主要就是烦恼障,就是 烦恼比别人重, 烦恼比别人重,就是我执比别人重,所以还是要听经闻法消弥这个我执。所以不要动不动讲我业障太重了,然后在那边自暴自弃,这个刚好跟上面的多慢众生是相反的,一个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是一种障碍;另外一个是自卑,超级自卑,我都不如别人,我业障太重,人家都修的那么好,每天在那边唉声叹气的,这个也是一种障碍。这个叫做多障众生,这些都是一种极端的,多障众生因为烦恼重所以修佛的清净相,可以对治我们这种普遍的烦恼,不是特别的哪一种,就是普遍性的烦恼。
 多障众生念佛观,对治业障重的,其实业障重讲的就是普遍的烦恼重。我再讲一次,虽然讲业障重,但是同学们要有一个概念,除非你的修为真的很好,不然每个人来到这个世间六道轮回,每个人的业障都差不多,没有谁比谁好。有时候所谓的业障重,我们有一个主要 就是烦恼障,就是烦恼比别人重,就是我执比别人重,所以还是要听经闻法消弥这个我执。所以不要动不动讲我业障太重了,然后在那边自暴自弃,这个刚好跟上面的多慢众生是相反的,一个是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这是一种障碍;另外一个是自卑,超级自卑,我都不如别人,我业障太重,人家都修的那么好,每天在那边唉声叹气的,这个也是一种障碍。这个叫做多障众生,这些都是一种极端的,多障众生因为烦恼重所以修佛的清净相,可以对治我们这种普遍的烦恼,不是特别的哪一种,就是普遍性的烦恼。


 总的来讲,不管你 上面 修哪一种,你只要能够有一点点的境界产生,我说正确的修行 ,正确的境界, 一定两个作用。一个可以伏欲界的五欲,第二个可以伏嗔心。摄心集中当然每个都要,这里面每个都要摄心集中,只是特性不大一样而已,但是摄心集中到一个程度,这两个作用不管你修哪一种一定有作用,第一个,对治欲界的五欲,你禅修到一定的功夫五欲的欲望一定少;第二个,嗔心弱,不会那么强脾气不会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发怒,这个就是五停心观,有总的对治还有别别的对治。
 总的来讲,不管你修哪一种,你只要能够有一点点的境界产生,我说正确的修行一定两个作用。一个可以伏欲界的五欲,第二个可以伏嗔心。摄心集中当然每个都要,这里面每个都要摄心集中,只是特性不大一样而已,但是摄心集中到一个程度,这两个作用不管你修哪一种一定有作用,第一个,对治欲界的五欲,你禅修到一定的功夫五欲的欲望一定少;第二个,嗔心弱,不会那么强脾气不会那么暴躁,不会动不动发怒,这个就是五停心观,有总的对治还有别别的对治。


问:念佛观就是多障众生,是自认为多障,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老是坎坎坷坷,感觉到他的业障比别人重?


 师父:是,有时候会产生这个状况,相对来讲可能会觉得有些人业障重,但 实来讲,还没修为到一定的程度,每个人的业障都很重,只是重在于说,谁的烦恼重。如果你不了解佛法,没有听经闻法,烦恼都很重,在这个状况之下普遍的对治就 修念佛观。所以相对来讲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谁业障特别重,但是究实来讲每个大家都很重。就好像说前面几个,相对来讲觉得谁的贪欲比较重,相对的显现来讲,谁的贪欲比较重,谁比较嗔恨比较重,都是相对性的,但是还没有解脱还没有真正的禅修功夫, 这里面每个 我们大家都很重,只是特性上相对来讲,哪一个比较明显一点。
问:念佛观就是针对多障众生而言,但是自认为自己多障,并不是因为这个人老是坎坎坷坷,别人感觉到他的业障比别人重?
 
 师父:是,有时候会产生这个状况,相对来讲可能会觉得有些人业障重,但 实来讲,还没修为到一定的程度,每个人的业障都很重,只是重在于说,谁的烦恼重。如果你不了解佛法,没有听经闻法,烦恼都很重,在这个状况之下 普遍的对治就修念佛观。所以相对来讲某些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谁业障特别重,但是究实来讲每个 大家 业障 都很重。就好像说前面几个,相对来讲觉得谁的贪欲比较重,相对的显现来讲,谁的贪欲比较重,谁比较嗔恨比较重,都是相对性的,但是还没有解脱还没有真正的禅修功夫,我们大家 业障 都很重,只是特性上相对来讲,哪一个比较明显一点 。19:30
 
 
加图
 
 
 
问:所缘境是哪一个?
 
师父:我们刚开始是缘这个,取这个像然后产生这个像,到最后是集中在这个像上。我们刚开始一定是取这个(所),你真正在修定的时候是产生这个像,然后缘这个像。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修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修观想佛像,刚开始要拿一尊佛像,你不能凭空乱想像,因为你凭空想像会有什么问题,你凭空想像现在想的这一尊,等一下会想其他一尊,会不一样。所以你必须要拿一个具体的佛像,当然越具体越好越细越好,细节上我慢慢再谈。你到时候修的时候你刚开始观的是这个像,但是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去观的时候,依念作意观的时候,到时候产生的其实是这个像,你后来修到遍满一切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外面这个佛像遍满一切,好像神通一样,一个你把他弄成好多个到处都是,不是,是这一个(像)。是你自己的作意产生的,包括慈悲观、不净观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个叫做心所行的影像,我们后面还会讲更多。所以为什么前面讲有分别影像,心对影像做分别,无分别影像,心对影像不做分别


我们刚开始是缘这个,取这个像然后产生这个像,到最后是集中在这个像上,我们刚开始一定是取这个,你真正在修定的时候是产生这个像,然后缘这个像。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修念佛,念佛不是嘴巴念,是修观想佛像,刚开始要拿一尊佛像,你不能凭空乱想像,因为你凭空想像会有什么问题,你凭空想像现在想的这一尊,等一下会想其他一尊,会不一样。所以你必须要拿一个具体的佛像,当然越具体越好越细越好,细节上我慢慢再谈。你到时候修的时候你刚开始观的是这个像,但是你眼睛闭起来的时候,你去观的时候,依念作意观的时候,到时候产生的其实是这个像,你后来修到遍满一切的时候,并不是真的外面这个佛像遍满一切,好像神通一样,一个你把他弄成好多个到处都是,不是,是这一个。是你自己的作意产生的,包括慈悲观、不净观都是这个样子的,所以那个叫做心所行的影像,我们后面还会讲更多。所以为什么前面讲有分别影像,心对影像做分别,无分别影像,心对影像不做分别。




'''3) 善巧所缘(契合正理)'''
'''3) 善巧所缘(契合正理)'''


'''蕴:五蕴'''
'''蕴:五蕴'''
第91行: 第99行:




 善巧所缘,所谓“善巧”的意思,就是在训练摄心集中禅定的善巧。前面五停心观重点在对治烦恼,这个重在训练禅修,训练禅定的善巧,所以他有蕴处界,缘起、处非处。我为什么这边写一个契合正理?因为这些的修行都要符合佛教的教理跟正理。比如说什么叫五蕴,你一定要学佛听经闻法才知道五蕴,到最后养成一个概念,你才知道我怎么样依这个为所缘来修行,每一个都有他的细节。
 
 善巧所缘,所谓“善巧”的意思,就是在训练摄心集中禅定的善巧。前面五停心观重点在对治烦恼,这个重在训练禅修,训练禅定的善巧,所以他有蕴 界,缘起、处非处。我为什么这边写一个契合正理?因为这些的修行都要符合佛教的教理跟正理。比如说什么叫五蕴,你一定要学佛听经闻法才知道五蕴,到最后养成一个概念,你才知道我怎么样依这个为所缘来修行,每一个都有他的细节。


 缘起:这里是观十二缘起的流转,而不是观缘起的法性,如果'''观缘起的法性那就是如所有性,是可以解脱的''',但是这里重在十二缘起的流转观。
 缘起:这里是观十二缘起的流转,而不是观缘起的法性,如果'''观缘起的法性那就是如所有性,是可以解脱的''',但是这里重在十二缘起的流转观。


 我稍微讲一下,五蕴就是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观察,十二入处,这个重在于我们心对外界怎么分析,十八界,就是十二入处加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识耳识鼻识到意识,加起来十八就叫做十八界;还有缘起观十二缘起的流转,处非处就是要了解因果相应不相应,这些都必须从听经闻法而来的,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不符合道理的。比如 有人如果说 诵经很好,诵经绝对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你认为光诵经可以诵到开悟的,这个叫“非处” 诵经修集福德智慧训练一些,我们对经教认识,可以,但是你如果以为说我光诵经就可以开悟,这个就非处,因为因果不符 他的处非处只要是因果不符的都是非处,不要以为非处就是一定坏的才叫非处,戒禁取当然是非处 我举例了好几次,比如说古代的人认为,我学牛吃草可以升天,那当然是非处,不符合道理的。
 我稍微讲一下,五蕴就是讲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观察,十二入处,这个重在于我们心对外界怎么分析,十八界,就是十二入处加 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还有眼识耳识鼻识到意识,加起来十八就叫做十八界;还有缘起观十二缘起的流转,处非处就是要了解因果相应不相应,这些都必须从听经闻法而来的,你才能知道什么是正理,什么是真理,什么是不符合道理的。比如有人如果说诵经很好,诵经绝对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你认为光诵经可以诵到开悟的,这个叫“非处” 诵经修集福德智慧训练一些,我们对经教认识,可以,但是你如果以为说我光诵经就可以开悟,这个就非处,因为因果不符 他的处非处只要是因果不符的都是非处,不要以为非处就是一定坏的才叫非处,戒禁取当然是非处 我举例了好几次,比如说古代的人认为,我学牛吃草可以升天,那当然是非处,不符合道理的。
 


 问:善巧所缘是不是就是遍满所缘里面 事边际所缘的尽所有性?
 问: (3)) 善巧所缘是不是就是 (1)) 遍满所缘里面 (3)) 事边际所缘的 (B) 尽所有性?


 师父:是 一样的内容,我刚才讲说遍满所缘可以摄下面三个,只要不是如所有性的,都可以算是 所有性 ,这些只要是诸法别相的 ,这个都是诸法别相,诸法别相都是事边际的事,都是 所有性。等一下我会画一个图,让大家把那几个收摄起来。
 师父:是一样的内容,我刚才讲说遍满所缘可以摄下面三个,只要不是如所有性的,都可以算是 所有性,这个都是诸法别相,诸法别相都是事边际的事,都是 所有性。等一下我会画一个图,让大家把那几个收摄起来 。这个是在讲禅修的对象所缘


这个是在讲禅修的对象所缘。


4) 净惑所缘
'''4) 净惑所缘'''


4) 净惑所缘
'''世间:观下地——苦、粗、障 + 上地—— 静、妙、离(六行观)'''


世间: 观下地苦 粗、障+ 上地静、妙、离(六行观)
'''出 世间: 四谛 真如'''


 出世间 四谛、
  净惑所缘,观两个,世间跟 出世间 ,观下地——苦、粗、障,上地——静、妙、离,还有出世间的 四谛 真如。什么是世间的苦粗障 静妙离?比 说,你从未到地定要入初禅的时候,你要观欲界的苦,身心的苦,欲界身心的粗,五欲的粗,还有五欲的烦恼障碍,然后欣上、厌下。欣求初禅的禅支,欣求离生喜乐,离欲界所产生的喜跟乐,然后一心的摄心集中。所以你只要厌离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面的殊胜,妙、美妙或者身心受乐的妙,你就可以往上。每一地,每一地,下面这一地的某些东西,会成为上面那一地的障碍,所以你就要舍离它。你从初禅要上二禅,你就要舍离寻跟伺,寻跟伺我是初禅的主要禅支,但是这种寻伺你要上二禅的时候,必须要舍离,你不舍离上不了二禅。所以就要去观察初禅的那种苦粗障,欣求二禅的胜妙离;你要二禅往三禅的时候,三禅叫做离喜妙乐,三禅的特性叫做离喜妙乐。所以你必须要舍离二禅的喜,因为你说喜很好,身心轻安,相较下界的你当然有殊胜内心的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对更上一层的定是一种障碍,你不舍离它你没办法往上,所以这个叫做欣上厌下的六行观,这种六行观是在你修定的时候,要往上的时候所谈的,就是欣求上面、厌下面。


净惑所缘,观两个,世间跟出世间,观下地苦、粗、障,上地静、妙、离,还有出世间的四谛真如,什么是世间的苦粗障,静妙离,比如说,你从未到地定要入初禅的时候,你要观欲界的苦,身心的苦,欲界身心的粗,五欲的粗,还有五欲的烦恼障碍,然后欣上厌下,欣求初禅的禅支,欣求离生喜乐,离欲界所产生的喜跟乐,然后一心的摄心集中,所以你只要厌离下界的苦粗障,欣求上面的殊胜,妙,美妙或者身心受乐的妙,还有离,离开下界的苦粗障,你就可以往上,每一地,每一地,下面这一地的某些东西,会成为上面那一地的障碍,所以你就要舍离他,你从初禅要上二禅,你就要舍离寻跟伺,寻跟伺我以后慢慢再讲,寻伺老实说是初禅的主要禅支,但是这种寻伺你要上二禅的时候,必须要舍离,你不舍离上不了二禅,所以就要去观察初禅的那种苦粗障,欣求二禅的胜妙离;你要二禅往三禅的时候,三禅叫做离喜妙乐,如果你不懂没关系以后再慢慢讲,我在《俱舍论》里面有讲,三禅的特性叫做一心离喜妙乐,所以你必须要舍离二禅的喜,因为你说喜很好,身心轻安,相较下界的你当然有殊胜内心的喜悦,但是这种喜悦对更上一层的定是一种障碍,你不舍离他你没办法往上,所以这个叫做欣上厌下的六行观,这种六行观是在你修定的时候,要往上的时候所谈的,就是欣求上面厌下面。


 问:修禅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在哪个阶段?
 问:修禅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在哪个阶段?


 师父:每一禅有每一禅的禅支,我以后慢慢再讲,你要是急的话你可以回师父的《俱舍论》里面,师父在《俱舍论》里面讲四禅八定的时候,尤其是四禅讲得很清楚,每一个禅有他的禅支还有分别的特性 你可不可以检视你有没有到达未到地定 可以,未到地定一定有内心很强的轻安乐,你只要有那种轻安乐你就差不多 可以想 你几乎到达未到地定了 但是那种轻安乐,不是你在修的平时会生起的一点点,那一点点都不算 你说我怎么知道 你真的察觉了你就知道了,那个东西生起来你一定知道的,就好像说你肚子饿了,我东西给你吃,你吃饱了知道吗 你一定知道你饿了,你一定知道你吃饱了,因为这是生理的正常作用 我们禅定的身心作用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要判断,为什么你可以知道这些呢 因为都是听经闻法对经教的了解而来的。
 师父:每一禅有每一禅的禅支,我以后慢慢再讲,你要是急的话你可以回师父的《俱舍论》里面,师父在《俱舍论》里面讲四禅八定的时候,尤其是四禅讲得很清楚,每一个禅有他的禅支还有分别的特性 你可不可以检视你有没有到达未到地定 可以,未到地定一定有内心很强的轻安乐,你只要有那种轻安乐 你就差不多可以想你几乎到达未到地定了 但是那种轻安乐,不是你在修的平时会生起的一点点,那一点点都不算 你说我怎么知道 你真的察觉了你就知道了,那个东西生起来你一定知道的,就好像说你肚子饿了,我东西给你吃,你吃饱了知道吗 你一定知道你饿了,你一定知道你吃饱了,因为这是生理的正常作用 我们禅定的身心作用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你要判断,为什么你可以知道这些呢 因为都是听经闻法对经教的了解而来 的。所以这些禅修禅观的一些知识,都是佛陀教下来然后这些佛弟子学过来,然后把这个经验一代一代传下来,由这些你就可以去判断说,你到底有没有到达那种境界,而不是随口乱讲的。或是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得涅槃了,增上慢,很多是这一种的。
 
你要检视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有没有退步怎么检视?你不要以为神通多少,我修一修可以知道你过去未来,或是哪一个算命的跟你讲。如果以神通来讲那算命的都有修行,不是以我们知道,别人特别不知道,或者是超胜的能力Super natural power,不是以那种的。简单一句话你去检视,你的贪瞋痴有没有减少,我说过不管任何教派,禅宗密教念佛都好,你可以检视你的修行,贪嗔痴减少多少,你平时有没有在戒定慧上用功。我说你有没有在戒定慧上用功,不是问你佛拜多少,不是问你经诵多少,不是问你咒诵多少遍,我问你是有没有在戒定慧上用功。你说师父我念经念很多,我也念大悲咒,我说可以啊,但是你要知道,你念这些有没有跟戒定慧相应?我说的是真实的,有人咒持越多脾气越差,持那些咒语有用吗?自己要检视,这个是经验之谈,不只是理论。以前有人本来还不错学了佛之后变得怪怪的,到哪里都跟人家过意不去,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那这样学佛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你学佛你要减低你的贪嗔痴。真的你的贪嗔痴减低了你的心量越大了,你会给周遭的人带来舒适的感觉,和谐的相处。
 
所以跟各位共勉一句话,印顺导师说过一句话非常重要,他说学佛有没有修行,一定要看在在待人接物上你怎么去对应。以前心量很小,动不动跟人家计较这个,动不动跟人家吵架,动不动就在外面弄一身脾气很大,很痛苦,每天不管是从工作还是从哪里回来,苦苦恼恼然后complain抱怨,我那公司又怎么样,我同事又怎么样,上司又怎么样,哪里又怎么样。现在学佛心量大了,比较不会去跟人家计较那些,有些东西比较能够用智慧去处理,有进步了,你不要学佛越学越多,然后越造成周遭人的不便,弄到周遭的人怨声载道,有没有人这个样子,有而且很多,不过这个都是一个过程,一定要听经闻法把道里弄懂。
 
刚刚讲是世间——欣上厌下,出世间——要了解四谛真理,厌离六道轮回的世间,欣求出离,这个叫做净惑所缘。所以当你去缘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这个叫做四谛真理,净惑所缘是能真正断烦恼 的。


所以这些禅修禅观的一些知识,都是佛陀教下来然后这些佛弟子学过来,然后把这个经验一代一代传下来,由这些你就可以去判断说,你到底有没有到达那种境界,而不是随口乱讲的,或是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境界,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得涅槃了,增上慢,很多是这一种的。


  你要检视 自己修行 有没有进步 有没有退步怎么检视 你不要以为神通 多少 ,我修一修可以知道你过去未 来, 或是哪一个算命的跟你讲,如果以神通来讲 算命的都有修行 不是以我们知道别人特别不知道,或者是超胜 能力Super,natural,power ,不 是以那种的,简单一句话你去检视,你的 有没有减少 很简单,你的贪嗔痴减少 多少,我说过不管任何教派,禅宗密教念佛都好,你可以检视你的修行,贪嗔痴减少多少,你平时有没有在戒定慧上用功,我说你有没有在戒定慧上用功,不 问你佛拜多少 不是问你经诵多少,不是问你咒诵多少遍,我问你是有没有在戒定慧 用功,你说师父我念 念很多,我也念大悲咒,我说可以啊,但是你要知道,念这些有没有跟戒定慧相应,我 说的 是真实的,有人咒持越多脾气越差,持那些咒语有用吗,自己要检视,这个是经验之谈 ,不 只是理论,有人 前人还不错学了 之后怪怪的,到哪里 跟人家过意不去,这个也不行 个也不行 样学佛的意义 到底 在哪里,你学佛你要减低你的贪嗔痴,真的你的贪嗔痴减低了你的心量越大了,你会给周遭的人带来舒适的感觉,和谐的相处。
  问:判断 自己修行有没有进步, 刚才谈到了自己贪嗔痴消弭的 多少来 判断 ,那 么父母孩子 孩子爱父母、夫妻之间 思念 这些在 里面?像憨山大师出家 就回家见 母亲一次还 二次 (虚云大师)和家人基本 失去了感情联系;但地藏 里面 地藏王菩萨 前世思母甚深 ,不 惜变卖家产 供佛;就连释迦牟尼 佛都 上忉利天为母说法。 ,这 种孝道 到底 是深好还是不深好呢?


 所 以跟各位共勉一句话 印顺导师说过 句话非常 ,他说 学佛有没 有修行, 一定要看在人事物上你怎么去 应,以前 量很小 动跟人家计较 这个, 动不动跟人家吵架 动不动就在外 弄一身脾气很大 很痛苦 每天不管是从工作还是从哪里 苦苦恼恼然后complain抱怨,我那公司又怎 样, 同事又怎么 样, 上司又怎么样,哪 又怎么样 现在学佛心量大 了,比较 不会去跟 家计较那些 有些东西比较能够用智慧 处理,有进步了 ,你 不要学佛越学越多 ,然 后越造成周遭人 不便 ,弄 到周遭的人怨声载道 有没有人 个样子 有而且很 多, 不过 这个 是一个 过程 一定要 听经闻法 里弄懂
  师父:子女对父母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深好还是不好,这个要分别来讲, 谓的不执着贪嗔痴烦恼少,并不是不懂得感恩 不懂得感恩的人 般都是贪嗔痴烦恼很 。真正烦恼贪嗔痴少的人其实是很懂得感恩,因为心量大,心量越大的人越懂得感恩 越懂得知道人家对 好,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回馈或者去利益。所以我 说有修行 的人 他不会 社会漠不关 ,不 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经说法,那些阿罗汉也到处去度众生。所以 这个 要拿捏 感恩还有执着 这个中间里 你要慢慢去学习 去知道 什么时候叫做感恩和知恩 时候叫做执着。 告诉你原则是这 样, 但是你们一定要在听经闻法 慢慢慢慢去 原来是这个样子。你们一定要记住一点,能真正感恩的人一定是贪嗔痴 比较 弱的 人, 感恩或者是烦恼执着重,你可以 分析 ,你 可以去观察 他是真感恩还是真的很黏着。当 在我们一般 事相上 刚开始常常这两个会 在一起搞不清楚 但是 就是一种学习跟修行。至于怎么分别怎么观察 因为事相太 各式各样,甲 这个 叫做感恩还 叫做染着?乙这个?我不能一一地来分辨,而且你说拿 一个 例子,因为例子是你描述出来的,我不知道他真实是怎么样子,我必须真实去观察 然后我们才能判断他是怎么样子。师父在这边教你们的是什么?教你们是从 听经闻法 所来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一步一步,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去运用、思考,你才能知


刚刚讲是欣上厌下,出世间的就是要了解四谛真理,厌离六道轮回的世间,欣求出离,这个叫做净惑 所缘 。所以当你去缘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这个叫做四谛真理,净惑所缘里面能真正断烦恼的。
* '''止观之不同 所缘'''


子女对父母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深好还是不好,这个要分别来讲,所谓的不执着贪嗔痴烦恼少,并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感恩的人一般都是贪嗔痴烦恼很重,真正烦恼贪嗔痴少的人其实是很懂得感恩,因为心量大,心量越大的人越懂得感恩,越懂得知道人家对他好,所以我们要有一定的回馈或者去利益,所以我说有 行的人,他不会对社会漠不关心的,不然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经说法,那些阿罗汉也到处去度众生, 以这个要拿捏,感恩还有执着,这个中间里面你要慢慢去学习,去知道,什么时候叫做感恩和知恩回报,什么时候叫做执着,我告诉你原则是这样,但是你们一定要在听经闻法里面,慢慢慢慢去了解,原来是这个样子。你们一定要记住一点,能真正感恩的人一定是贪嗔痴比较弱的人,感恩或者是烦恼执着重,你可以去分析,你可以去观察,他是真感恩还是真的很黏着,很固着,当然在我们一般的事相上,刚开始常常这两个会弄在一起搞不清楚,但是说一句话,这就是一种学习跟修行,至于怎么 分别 怎么观察,因为事相太多了,各式各样,甲这个叫做感恩还是叫做染着,乙这个,我不能一一地来分辨,而且你说拿一个例子,因为例子是你描述出来的,我不知道他真实是怎么样子,我必须真实去观察,然后我们才能判断他是怎么样子,师父在这边教你们的是什么?教你们是从听经闻法里面,所来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一步一步,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去运用,思考学习你才能知道的。
''' 止之 缘:无 分别 影像'''


观之 不同 所缘
'''修 观之所缘 :有分别影像'''


止观之不同 所缘
'''具 所缘 :'''


修止之 所缘: 无分别影像
'''事边际 所缘:'''


修观之 所缘 :有分别影像
'''如所有性:总相 所缘 ,如四谛、无常'''


所缘
'''尽所有性:别相 所缘 ,如蕴处界'''


事边际 所缘:
'''所作成就 所缘: 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如所有性:总相所缘,如四谛、无常


  有性: 所缘, 如蕴处界
  我们再来归纳一下,止观的不同 缘,修止叫做无分别影像,是专门摄心集中而已,对影像不起分 ;修观的 所缘 叫做有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就是修观,就是对这个影像起分别 做观察。


 所作成就所缘: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具所缘:事边际所缘、还有所作成就所缘。事边际所缘叫做如所有性,总相所缘,如四谛,无常,空,尽所有性叫做别相所缘,如蕴处界。还有 所作成就所缘:止观成就,现证转依 。但是'''事边际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都可以修止修观''',因为是同一个所缘。比如说空,你修观可以用空,你修止也可以依空,但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以后我慢慢再讲。


  止观的不同所缘,我们再来归纳一下,止观的不同所缘,修止叫做无分别影像是专门摄心集中而已,对影像不起分别,修观的所缘叫做有分别影像,有分别影像就是修观,就是对这个影像起分别,做观察;具所缘就是事边际所缘还有所作成就所缘,事边际所缘叫做如所有性,总相所缘,如四谛,无常,空,尽所有性叫做别相所缘,如蕴处界,还有所作成就所缘,止观成就,现证转依,但是事边际的如所有性尽所有性,都可以修止修观,因为是同一个所缘,比如说空,你修观可以用空,你修止也可以依空,但是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以后我慢慢再讲。你修无常,诸行无常, 你修无常,依无常为所缘是如所有性,你可以依无常修观,也可以依无常修止 ,所以同一个所缘, 所以这样的所缘包括别相、包括总相,都可以修止修观 所以就这个真实的所缘对象来看, 可以修止又修观,但是就心对这个所缘,有没有分别的话,有分别只能修观,心对这个相无分别就是修止。
 你修无常,依无常为所缘是如所有性,你可以依无常修观,也可以依无常修止 所以这样的所缘包括别相、包括总相,都可以修止修观 所以就这个真实的所缘对象来看,可以修止又修观,但是就心对这个所缘,有没有分别的话,有分别只能修观,心对这个相无分别就是修止。


 什么叫无分别呢?比如说我是依数息为主,如果你心摄心集中在这里,只是去感觉气的出跟入 清楚明白,感觉触的冷暖这些, 摄心集中在这里而已, 跑掉拉回来,跑掉拉回来,这个叫做无分别影像,是修止 ,所缘这里,这个地方叫所缘 ,我现在是依数息来讲 因为我们所缘可以很多种,可以是佛像可以是不净观,可以是其他的 因为师父常修数息,所以比较有经验可以分享一下,你叫我分享不净观我也没办法分享 当你缘这里到最后去观察息的出入,是有常的呢,是无常的呢,息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有因而来,无因而来,还是它是无常变化的呢,如果你这样去观察这个叫修观。
 什么叫无分别呢?比如说我是依数息为主,如果你心摄心集中在这里,只是去感觉气的出跟入清楚明白,感觉触的冷暖这些, 跑掉拉回来,跑掉拉回来,这个叫做无分别影像,是修止,我现在是依数息来讲 因为我们所缘可以很多种,可以是佛像 可以是不净观,可以是其他的 因为师父常修数息,所以比较有经验可以分享一下,你叫我分享不净观我也没办法分享 当你缘这里到最后去观察息的出入,是有常的呢,是无常的呢,息是从哪里来的呢,是有因而来,无因而来,还是它是无常变化的呢,如果你这样去观察这个叫修观。


 问:止观和禅宗的禅定有什么区别?
 问:止观和禅宗的禅定有什么区别?


 师父:禅宗不叫禅定,我们要厘清一件事情,我们讲禅定的禅定一定是指什么,是止没错,但是他有他特定的定义,我们讲禅定是指什么,心一境性是定的根本定义 当我们讲禅定的时候,特别指哪些东西 四禅,色界的四个定才叫做禅定, 师父讲过好几次不要说没有印象,尤其是听过 《俱舍论》 的,因为大家都不是天才,没关系,我们不是 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里有两个观念要分清楚,第一个,三界的众生是一个概念;第二个,修定可以修到三界,心的境界,是另外一个概念,所以两个是不同的概念 因为网路上也 忽然 有人问师父说,师父讲的色无色界到底是指众生还是禅定 基本上师父在讲这个的时候是在讲定,是心的境界,但是也有 这种 三界的众生,在《俱舍论》的分别世间品里面,就讲三界有三界的众生 但是我们现在在讲色无色界,是在讲色无色界的定,基本上欲界如果要谈定的话叫做什么定?未到地定。下面都是散心所以不能称定,到未到地基本上他是在欲界但是 因为一般把它摄属在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它摄属初禅。往上这些 全部都叫什么, 全部都叫定,所以定的范围很广,只要是心一境性,摄心集中到一定的程度,轻安出现了那一些都叫定 所以定又叫做samadhi 三摩地 ,翻成三摩地,samadhi,...三摩地,...三摩地,那就是 定,你们不要以为还有什么另外的东西,往上的从未到地定来讲都叫做定,色界的定有四个基本的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只有色界的四个一般来讲可以称做禅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只有色界的这四个禅可以叫做禅定, 你不要说无色界禅定,不对,无色界这只能叫做四个无色界定。
 师父:禅宗不叫禅定,我们要厘清一件事情,我们讲禅定的禅定一定是指什么,是止没错,但是他有他特定的定义,我们讲禅定是指什么,心一境性是定的根本定义 当我们讲禅定的时候,特别指哪些东西 四禅,色界的四个定才叫做禅定,《俱舍论》 里面 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这里有两个观念要分清楚,第一个,三界的众生是一个概念;第二个,修定可以修到三界,心的境界,是另外一个概念,所以两个是不同的概念 因为网路上也有人问师父说,师父讲的色无色界到底是指众生还是禅定 基本上师父在讲这个的时候是在讲定,是心的境界,但是也有三界的 这种 众生,在《俱舍论》的分别世间品里面,就讲三界有三界的众生 但是我们现在在讲色无色界,是在讲色无色界的定,基本上欲界如果要谈定的话叫做什么定?未到地定。下面都是散心所以不能称定,到未到地基本上他是在欲界 但是因为一般把它摄属在初禅的近分定,所以它摄属初禅。往上这些全部都叫定,所以定的范围很广,只要是心一境性,摄心集中到一定的程度,轻安出现了那一些都叫定 所以定又叫做samadhi 三摩地 定,你们不要以为还有什么另外的东西,往上的从未到地定来讲都叫做定,色界的定有四个基本的 —— 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只有色界的四个一般来讲可以称做禅定,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 你不要说无色界禅定,不对,无色界这只能叫做四个无色界定。


 禅宗的东西以后我再慢慢讲它的发展,你要知道说后来禅宗的发展他是拿 这样的东西代表他们所开展出来,或者是领悟的,修行的那一套,所以就简称做禅,但是千万不要把禅宗的禅,跟四禅八定的东西混在一起 我再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禅宗的禅他在谈戒定慧的哪一个?禅宗的禅在谈慧。这个四禅八定是在谈戒定慧的定,这一定要分清楚的观念 所以禅宗的禅他不一定要打坐,很多时候他是不需要去打坐,他是要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或是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当中,去悟诸法的如所有性到底是什么,但是我并没有说禅宗的那些祖师 不修这个,只是他们重点在哪里。
 禅宗的东西以后我再慢慢讲它的发展,你要知道说后来禅宗的发展 他是拿这样的东西代表他们所开展出来,或者是领悟的,修行的那一套,所以就简称做禅,但是千万不要把禅宗的禅,跟四禅八定的东西混在一起 我再说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禅宗的禅他在谈戒定慧的哪一个?禅宗的禅在谈慧。这个四禅八定是在谈戒定慧的定,这一定要分清楚的观念 所以禅宗的禅他不一定要打坐,很多时候他是不需要去打坐,他是要在平时日常生活当中,或是各式各样的突发事件当中,去悟诸法的如所有性到底是什么,但是我并没有说禅宗的那些祖师不修这个 (定) ,只是他们重点在哪里。


 问:是不是不一定要到初禅二禅,才能证如所有性?
 问:是不是不一定要到初禅二禅,才能证如所有性?


 师父:如所有性,就根本的佛教教理来讲,一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就印度佛教传过来的基本教理来讲,你要证悟如所有性的话,真正要所作成就,止观成就,现证转依的话,至少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因为下面的散心没办法做观 ,后面他会有提
 师父:如所有性,就根本的佛教教理来讲,一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就印度佛教传过来的基本教理来讲,你要证悟如所有性的话,真正要所作成就,止观成就,现证转依的话,至少一定要有未到地定的能力,因为下面的散心没办法做观。


 问:念佛名号的时候,有时候佛像出来了,也是在修止不是在修观吗?
 问:念佛名号的时候,有时候佛像出来了,也是在修止不是在修观吗?
第163行: 第175行:
 师父:不是,第一个,你念佛号集中在佛号上面不能出任何像,你念阿弥陀佛就集中在阿弥陀佛。
 师父:不是,第一个,你念佛号集中在佛号上面不能出任何像,你念阿弥陀佛就集中在阿弥陀佛。


 问:我念阿弥 陀佛 陀佛可以观阿弥陀佛的相?
 问:我念阿弥陀佛可以观阿弥陀佛的相?


 师父:不可以,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好,你要观像另外再观 ,只能持名念佛, 你要持名念佛,你就好好的持名念佛,因为你这样已经一心多用了,你要观佛像的话,真正具体的修观想念佛,一定要拿一个佛像来观。
 师父:不可以,你只要念阿弥陀佛就好,你要观像另外再观 你要持名念佛,你就好好的持名念佛,因为你这样已经一心多用了,你要观佛像的话,真正具体的修观想念佛,一定要拿一个佛像来观。


 问:佛像可以观起来吗?
 问:佛像可以观起来吗?
第177行: 第189行:
 问:我观起来的时候呼吸还是正常的?
 问:我观起来的时候呼吸还是正常的?


 师父:那时候就跟呼吸没有关系,你那时候不要去管呼吸,呼吸还是正常,你的所缘注意力应该是在佛像上 ,对 ,包括你集中在这里的时候呼吸都是正常的 你不要以为你在这里的时候去控制呼吸,人家说修禅观的人修得好的话,呼吸是很长又细,你就吸,吸到没气,你又不是在练气功,摄心集中不在控制呼吸,呼吸要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自然你不要去控制他,快就快慢就慢不要去管他,只要集中在这里气出多少就知道出多少,气入多少知道入多少,冷就冷热就热清清楚楚,不管你呼吸快慢那是另外一回事。
 师父:那时候就跟呼吸没有关系,你那时候不要去管呼吸,呼吸还是正常,你的所缘注意力应该是在佛像上,包括你集中在这里的时候呼吸都是正常的 你不要以为你在这里的时候去控制呼吸,人家说修禅观的人修得好的话,呼吸是很长又细,你就吸,吸到没气,你又不是在练气功,摄心集中不在控制呼吸,呼吸要怎么呼吸就怎么呼吸,自然你不要去控制他,快就快慢就慢不要去管他,只要集中在这里气出多少就知道出多少,气入多少知道入多少,冷就冷热就热清清楚楚,不管你呼吸快慢那是另外一回事。


 问:这样听起来好像是我们六识集中一个?
 问:这样听起来好像是我们六识集中一个?


 师父: 可以, 你这样讲有点问题, 六识 前五识不管,第六意识集中在一个所缘境上。禅修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不是前五识的事情,前五识是不要受其他东西的干扰,重点在第六意识集中在一个所缘境上。
 师父:你这样讲有点问题,前五识不管,第六意识集中在一个所缘境上。禅修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不是前五识的事情,前五识是不要受其他东西的干扰,重点在第六意识集中在一个所缘境上
 
 
问:开念佛机修禅定可不可以?
 
师父:开念佛机,你刚开始听可以,听完之后关掉,脑子里面要去缘那个声音,这时候不是耳朵吸进来的,这时候是你心的影像。耳朵吸进来的是这个东西,后来你观的这个影像是你意识里面自己观出来的。所以我们重点不是在这个(所),当然这个重点也是要符合那些才可以,但是这个吸进来之后重点在这个(像),所以后来的禅修禅观比较重在这一个(像),这些东西(所)是有规定的,规定的进来之后,就要变成是这个像了。你不要一放,一边听一边以为这样,不行的,当然你如果是方便放个佛号,稍微摄心一下是可以。但是我现在谈的不是稍微摄心,我现在谈的是专心集中心一境性的修禅观,或修止观,不是散心的观


  开念佛机,你刚开始听可以,听完之后关掉,脑子里面要去缘那个声音,这时候不是耳朵吸进来的,这时候是你心的影像,耳朵吸进来的是这个东西,后来你观的 这个影像 ,是你意识里面自己观出来的,所以我们重点 是在这个,当然这个重点也是要符合那些才可以,但是这个吸进来之后重点在这个,所以后来的禅修禅观比较重在这 个,这些东西是有规定的,规 的进来之后,就要变成 个像 了,你不要一放,一边听一边以为这样,不行的,当然你如果是方便放个佛号 稍微摄心一下是 可以 ,但 我现在谈的不是稍微摄心,我现在谈的是专心集中心一境性的修禅观,或修止观,不是散心
  问: 这个影像 本身 不一定是 个像,可以是 听到


  这个影像本身不一定是一个像,可以是听到的, 影像不一定是具体的一个 像, 色像,声像也可以,包括道理都可以,比如空,空难道是一个像吗,你不要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像,然后想成一个空间,不是这样,这样就错了 当我讲一切法空作为一个所缘,它是一个道理,无我也是一个道理 你可以从五蕴先观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是你到时候透如所有性的无我,那是一个道理 缘起你可以观缘起流转十二支,但是到最后你要了解的是那个道理,虽然道理也可以做观但是这个比较难 问题是如所有性的话,你必须要观如所有性,才能真正的断烦恼解脱,如所有性的这些道理从哪里来 平时的听经闻法养成闻慧,再来思慧才有能力 ,后面其实他都会讲。
  师父: 影像不一定是具体的一个色像,声像也可以,包括道理都可以,比如空, 难道是一个像吗,你不要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像,然后想成一个空间,不是这样,这样就错了 当我讲一切法空作为一个所缘,它是一个道理,无我也是一个道理 你可以从五蕴先观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是你到时候透如所有性的无我,那是一个道理 缘起你可以观缘起流转十二支,但是到最后你要了解的是那个道理,虽然道理也可以做观 但是这个比较难 问题是如所有性的话,你必须要观如所有性,才能真正的断烦恼解脱,如所有性的这些道理从哪里来 平时的听经闻法养成闻慧,再来思慧才有能力 。55:00


 为什么师父一直要强调这个呢,外面就是这样:要嘛学佛不注重禅修,要嘛就是有些人很注重禅修,问题是要禅修的时候,不是观念不正确就是贪快,好高骛远,所以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以为禅修很容易,以为双脚一合,眼睛一闭就叫禅修了,其实禅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看这多少内容在里面,后面还有不是这样而已,有多少内容在里面,你要先把这些先弄清楚,才有办法正确地修行。你们在提问题的时候师父会针对这个地方,因为有时候一个问题离这个不是很远,谈一谈,这个东西又引伸下来,那问题就很多了,就没办法拉回去了,所以有时候师父会看情况,我觉得跟这个有相关的可以用的可以讲,但是如果拉太远的师父可能就会告诉你说,我们把他拉回去,那些问题以后下课,或是休息你们都可以来找师父谈。
 为什么师父一直要强调这个呢,外面就是这样:要嘛学佛不注重禅修,要嘛就是有些人很注重禅修,问题是要禅修的时候,不是观念不正确就是贪快,好高骛远,所以会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以为禅修很容易,以为双脚一合,眼睛一闭就叫禅修了,其实禅修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你看这多少内容在里面,后面还有不是这样而已,有多少内容在里面,你要先把这些先弄清楚,才有办法正确地修行。你们在提问题的时候师父会针对这个地方,因为有时候一个问题离这个不是很远,谈一谈,这个东西又引伸下来,那问题就很多了,就没办法拉回去了,所以有时候师父会看情况,我觉得跟这个有相关的可以用的可以讲,但是如果拉太远的师父可能就会告诉你说,我们把他拉回去,那些问题以后下课,或是休息你们都可以来找师父谈。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