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115字节 、​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2行: 第22行:
 所以我说打坐一定要有一个观念要觉照,打坐绝对是觉照的绝对不是昏沉,也绝对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干嘛,那问题就很大。
 所以我说打坐一定要有一个观念要觉照,打坐绝对是觉照的绝对不是昏沉,也绝对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在干嘛,那问题就很大。


 进一步就是忘念一起心一散立刻察觉,就是说这个小朋友已经坐在这里了, 站起来想跑了你就知道坐下,站起来想跑坐下,你没有机会让他跑起来,他开始在动你就知道,这小孩又开始动了。要起来坐好,一方面或是他站起来想跑你就说坐好,这个很微细,你如果没有坐我很难解释,到底是怎么样。就是说忘念一起,你心开始要散的时候,开始想跑知道,拉回来,你能到这个阶段已经不错了,看个人。
 进一步就是忘念一起心一散立刻察觉,就是说这个小朋友已经坐在这里了, 站起来想跑了你就知道坐下,站起来想跑坐下,你没有机会让他跑起来,他开始在动你就知道,这小孩又开始动了。要起来坐好,一方面或是他站起来想跑你就说坐好,这个很微细,你如果没有坐我很难解释,到底是怎么样。就是说忘念一起,你心开始要散的时候,开始想跑知道,拉回来,你能到这个阶段已经不错了,看个人。


 你问师父说,到这个阶段我要修多久?很难讲,看个人,你修多久你的观念正不正确,再来就是你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办法配合,你的生活如果很忙,然后压力很大,其实打坐好很困难。或是你有太多东西要去烦恼,打坐很难的,比如说你坐一坐,坐得不错,电话一响,你不可能不理它,它一直响你怎么可能不理它?会不会有什么急事,会不会谁打来,会不会怎么样,不可能不理它的。一响你就绝对会想说干脆去听,听了没事放下来,原来是广告放下来,放下来再重新坐下来,你马上能摄心吗?很难。所以打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前方便要具足非常的困难。
 你问师父说,到这个阶段我要修多久?很难讲,看个人,你修多久你的观念正不正确,再来就是你现在的生活有没有办法配合,你的生活如果很忙,然后压力很大,其实打坐好很困难。或是你有太多东西要去烦恼,打坐很难的,比如说你坐一坐,坐得不错,电话一响,你不可能不理它,它一直响你怎么可能不理它?会不会有什么急事,会不会谁打来,会不会怎么样,不可能不理它的。一响你就绝对会想说干脆去听,听了没事放下来,原来是广告放下来,放下来再重新坐下来,你马上能摄心吗?很难。所以打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是前方便要具足非常的困难。
第30行: 第30行:




 第4近住,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忘念快要起来还没起来,你就可以把它制伏了,所以到了第4你已经可以摄心集中了,到了第4的阶段近住,你已经可以集中在所缘上面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这个小孩已经能够坐好,一直坐在那边,不向外散,能制伏忘念,这个小孩动一动,你就知道 又想干什么,你就(先制止 ),继续听课,动一动,(先制止 ), 就继续听课 所以就是说你一直集中在这里,已经心不会向外散,乃至忘念刚要起还没起你就可以事先克服,你到第4的话那已经很不错了,老实说你练了几年或几个月,到第4已经相当不错了。
 第4近住,不起忘念,不向外散,忘念快要起来还没起来,你就可以把它制伏了,所以到了第4你已经可以摄心集中了,到了第4的阶段近住,你已经可以集中在所缘上面 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这个小孩已经能够坐好,一直坐在那边,不向外散,能制伏忘念,这个小孩动一动,你就知道 又想干什么,你就(先制止 ),继续听课,动一动,(先制止 ), 就继续听课 所以就是说你一直集中在这里,已经心不会向外散,乃至忘念刚要起还没起你就可以事先克服,你到第4的话那已经很不错了,老实说你练了几年或几个月,到第4已经相当不错了。


 进一步到了第5 调顺,就是第4你继续用功加强,你就不会为外境所诱惑,然后能离五欲,接下来的5、6、7,就是会有降伏烦恼的能力 我说能够有降伏烦恼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会有一点点的轻安渐渐地生起,会有轻安渐渐地生起,这种轻安力,如果跟外面的五欲比起来,这种轻安是非常的快乐,非常舒畅的 。有很多人不知道,问我说师父那轻安是怎么样,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就是,你把它想像你现在感冒,大家都感冒过,感冒的时候除了流鼻水发烧头很痛,是不是会有一种全身粗重的感觉,平时身体好好的走路健步如飞,去运动打球什么都没问题,但是一感冒全身酸痛,连爬起来,我说重感冒,不是小感冒,连从床上爬起来你都觉得很辛苦,经典常讲粗重--身心粗重,你就把它想成你感冒时候的身心状态,就是叫做身心粗重,你想想看,你在身心粗重的状况下,忽然间全部都好了,你比较好的时候跟重感冒的时候的状况,好的时候跟重感冒的状况比较起来,好的时候就叫做身心轻安,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身心状况,叫做身心粗重,你一旦打坐达到第5,调顺,有渐渐轻安感生起的时候,感觉上来讲你就可以知道,什么叫做轻安,什么叫做粗重,当你有轻安慢慢生起来调整起来的时候,这种轻安是可以克服你的五欲烦恼的,因为外面的这些欲望或快乐,都比不上打坐内心生起的这种轻安快乐,两个比起来差太多了,所以有办法克服你对外界的欲望,相对的那种欲望可以降伏下来
 进一步到了第5- 调顺,就是第4你继续用功加强,你就不会为外境所诱惑,然后能离五欲,接下来的5、6、7,就是会有降伏烦恼的能力 我说能够有降伏烦恼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会有一点点的轻安渐渐地生起,会有轻安渐渐地生起,这种轻安力,如果跟外面的五欲比起来,这种轻安是非常的快乐,非常舒畅的。


  接下来寂静就是调伏内心的不善法,不善寻思,离开五欲五盖,五盖是什么,我《成佛之道》里面 很多, 以后有机会 们慢慢再谈 接下来就 是, 最寂静,寻思 起,立即调伏,这 寻思 就是, 上次有同学问师父 我再讲一次就是说 什么叫寻思?寻思是一种细微 思考 刚刚最开始前面 说,因为我们的心 向外跑的,这个叫做掉举或昏沉,刚开始在1234 的时 候是心向外跑,现在我们心向内拉,这个是1234,到第7最寂静,寻思 时候 ,什么是 寻思呢 其实 你心 虽然集中在这个所缘上 但是 还有一些微细 寻思 在这里面还有一些散乱,但 不是像往外散的这种那么 粗重 的散乱 还有一些微细 散乱 其实我们的心哪怕在禅定 会有 ,你 知道最集中 是在哪一个定吗?最集中是在非想非非想定。所以每一定都有它降伏 寻思 一般这种 比较 细的寻思,基本上来讲到了二禅就没有了,这个地方会有但是 起来 会把它降伏 会把它调伏,真正没有要到二禅才可以,这些微细的寻思,在第7 的时候 会慢慢把它调伏 没有完全不见还是会有 只是你很能够完整的去调伏它
 有很多 人不知道 说师父 那轻安 怎么样 我曾经举过 一个 例子 就是, 你把它想像你现在感冒 大家都感冒过 感冒 时候除了流鼻水发烧头很痛 ,是 会有一种全身粗重 感觉?平 身体好好 走路健步如飞 去运动打球 什么 都没问题,但 一感冒全身酸痛 连从床上爬起来 都觉得很辛苦。经典常讲粗重——身 粗重 ,你 就把它想成你感冒时候 身心状态 叫做身心 粗重 。你想想看 你在身心粗重 状况下 忽然间全部 好了 ,你 比较好的时候跟重感冒 时候 状况 好的时候跟重感冒的状况 比较起来, 的时候 就叫做身心轻安 也就 说我们现在的身心状况 叫做身心粗重


  第三阶段, 看第 阶段是摄心 第二个阶段是降伏烦恼 第三阶段是定境的 生起, 所谓定境的生起 是第8个专注一趣 心已 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是真正能够平直摄心下来了 ,什么叫做 不受内外 外面 的五欲 ,还有内在各式各样的寻思,各式各样不同的想法,因为 烦恼 是内在 的, 外面是一个诱 ,但是不是说 外面 不见了 里面烦恼就 会有,还是一样会 生起, 但是这里就是说 外的 不良因素都已经把它调 伏下来。
 你一 旦打坐达到第5 调顺 有渐渐轻安感 生起 的时候 感觉上来讲你 可以知道 什么叫做轻 安,什么叫做 粗重,当你有轻安慢慢生起来调整起来的时候 这种轻安 可以克服你 的五欲烦恼的,因 外面 的这 欲望或快乐 都比 上打坐内心 生起 的这种轻安快乐 两个比起来差太多了 所以轻安生起有办法克服你对 欲望,相对的那种欲望可以降 伏下来。


  到了第9 等持 专注一趣的更进步 功夫纯熟 不要 加功用 无作行而任运 ,这个 无作行 就是 你刚开始 在第8的时候,虽然可以调伏但 还是要用心 到了第9 做任运自然,就 自然而然养成 一种 惯性 你不要很用 心的 集中你都可以集中 ,叫做 自然而然能集中 一种惯性 但是在 这个 阶段已经都有轻安
  接下来寂静就是调伏内心的不善法 不善寻思 离开五欲五盖 五盖是什么?我《成佛之道》里面有讲很多 以后有机会我们慢慢 谈。接下来就是 最寂静,寻思一起,立即调伏 ,这个 寻思 就是, 上次有同学问师父 我再讲一次就 什么 寻思?寻思 是一种 细微的思考 刚刚最开始前面是说,因为我们的 是向外跑 的, 这个 叫做 掉举或昏沉。刚开始在1234的时候是心向外跑 现在我们心向内拉 ,这个 是1234,到第7最寂静


  但是真正的强烈轻安生起, 是在 第9之后接下来 强烈的轻安生起了,那 真正 轻安 ,这 时候才能成就未到地定,所以叫做轻安乐,由心轻安起身轻安,这个就叫做轻安乐 ,不 内心 喜悦, 这种 由内心打坐产生 喜悦 会进 步影响到你 身体 你的 身体产生乐受,这样的话才 真正的轻安,才叫做未到地 ,前面 那些 ,一般 来讲进进退退,到未到地定的话就 比较 稳定 未到地定有两个状况,一个轻安乐生起,第 个于所缘自在,比如说你现在打坐打完了,休息了,下午再进去,很容易 可以进去 了, 很容易心就可以摄心集中,不 说早上坐了,到了未到地定,轻安乐很舒服,下午要 一大堆又不行了,不 这样子 真正 未到地定那真的是不得了了,而且你会很喜欢打坐,会享受 乐,然后你随时要坐都 可以 很快的摄心,这个就叫做未到地定 。这 个止要修到未到地定 有未到地定 能力,才能叫作定成就,要到未到地定才能叫定成就 ,不 到未到地定都不叫定成就 而且 要依定起观,师父讲过无数次,一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要到未到地定才 依定起观,至于依定怎么起观我后面详细 会讲,这个就是我们修止的一个大概过程
  什么 寻思?其实你心虽然集中 这个所缘上 你还有一些微细 寻思 里面还有一些散乱 但是 不是 像往外散 的这种 那么粗重 散乱 还有 些微细的散乱。其实我们 心哪怕在禅定都会有 ,你 知道最集中 的是 在哪一个定吗?最集中是在非想非非想定。所以每一 都有它降伏 寻思 ,一般 这种 比较 细的寻思 基本上来讲 没有 了, 这个地方 有但是起 来会 把它降伏 ,真正 没有要 可以。这 些微细的寻思 在第7 时候会慢慢把它调伏 但是没有完全 见还是会有 只是 够完整 去调伏它


 
  第一阶段是摄心,第二个阶段是降伏烦恼,第三阶段是定境的生起。所谓定境的生起就是第8个专注一趣,心已 住,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就是真正能够平直摄心下来了,什么叫做不受不良因素所动乱?就是外面的五欲,还有内在各式各样的寻思,各式各样不同的想法。因为烦恼是内在的,外面是一个诱因,但是不是说外面那些不见了,里面烦恼就不会有,还是一样会生起,但是这里就是说,内外的不良因素都已经把它调伏下来。


  原文 :「 任性
  到了第9,等持,专注一趣的更进步,功夫纯熟,不要再加功用,无作行而任运。这个无作行就是说,你在第8的时候,虽然可以调伏但是还是要用 ,到了第9叫做 运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养成一种惯性,你不要很用心的集中你都可以集中,叫做自然而然能集中,一种惯 ,但是在这个阶段已经都有轻安。


Prasrabdhi: ease
但是真正的强烈轻安生起,是在第9之后接下来,强烈的轻安生起了,那是真正的轻安,这时候才能成就未到地定,所以叫做由心轻安起身轻安,这个就叫做轻安乐。不但是内心的喜悦,这种由内心打坐产生的喜悦,会进一步影响到你的身体,让你的身体产生乐受,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轻安,才叫做未到地定。前面的那些,一般来讲进进退退,到未到地定的话就比较稳定,你到未到地定有两个状况,一个轻安乐生起;第二个于所缘自在。


  身、 的輕便與安適 身心輕便 增加身 對外 抵抗 和抗壓性 故說為「堪任性」
  比如说你现在打坐打完了,休息了,下午再进去,很容易就可以进去了,很容易 就可以摄心集中 不会说早上坐了,到了未到地定,轻 乐很舒服,下午要来一大堆又不行了,不会这样子,你真正能到未到地定那真的是不得了了,而且你会很喜欢打坐,会享受禅乐,然后你随时要坐都 以很快的摄 ,这个就叫做未到地定。这个止要修到未到地定,有未到地定 力, 才能叫作定成就,要到未到地定才能叫定成就,不到未到地定都不叫定成就,而且你要依定起观,师父讲过无数次,一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要到未到地定才能依定起观,至于依定怎么起观我后面详细的会讲,这个就是我们修止的一个大概过程


身輕安:與前五識相應


輕安: 與意識相應
''' 輕安 樂'''


  接下来我们来谈轻 ,轻安乐 我再讲一次, 因为《解深密经》没有很清楚的讲轻安乐,因为它可能会觉得,轻安乐在那个时候很多人知道,也懂,但是在俱舍论或其它经论里面,把轻安乐做比较详细的描述 什么样详细的描述 这里的原文其实是俱舍论的原文,我这个是 俱舍论而谈的,俱舍论原文叫做心的堪任性,如果我们没有轻安乐,现在我们叫做身心的不堪任性,或者叫做身心的粗重性 ,或叫做心的不堪任性, 为什么叫做不堪任性 因为我们身心粗重,不管要听经闻法还是要打坐,由于这种身心粗重,都会 阻止 变成一种我们要听经闻法,或是我们要修定的一种大障碍,所以叫做心的不堪任性 还有,我们的心力很弱,我们现在的心力很弱,其实我们的抗压性很差,我说一般人,但是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这叫做心的堪任性呢?你摄心集中修定的时候 ,你的心力大 ,你的心力大,承受压力的力量就非常的大,所以我告诉你你打坐打的好的人,不会有精神病的 我跟各位讲的是真的,你打坐打的好的人,不会有精神病的,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病,都是来自于各式各样的原因,然后承受不了那种压力,很多时候长期的压力,我们常常是把这种外在或承受的压力,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了 但是我们一般人如果你没有学佛没有打坐,一般人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的时候,其实它是没有把压力释放掉的,它是一直储存在潜意识里面,然后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扩张 ,加上你这个人如果很执著 ,比较放得开的人一般压力比较小 如果你这个人很执著,不管是对工作,对人情是故,对朋友,各方面都一样,加上你这个人很执著,心力又弱,你接收到外面的压力又不知道怎么舒发,不管在理性的知见怎么舒发,或情感意志上的舒发都不懂,你这样子的一直压,压到有一天,承受不了的话,爆发起来就有精神病的产生 为什么现在人的忧郁症那么多,忧郁症、精神病一堆,就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压力,压力不只是工作,你们很多人结过婚,夫妻间的相处会不会是一种压力,一定会,当然如果你相处的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很多时候是相处不好的,有小孩会不会有压力,压力当然很大,你要栽培它从小把它拉拔到大,压力很大的,照顾父母亲会不会有压力,尤其是父母亲当年纪慢慢大了,身体慢慢不行的时候,那压力很大的,我看过照顾老人照顾到崩溃的,照顾小孩照顾到崩溃的也有,现在很多现象都是这个样子。
'''原文 :「心堪任性」'''
 
'''Prasrabdhi: ease'''
 
'''身、心的輕便與安適。身心輕便 適可增加身心對外的抵抗力和抗壓性 故說為「堪任性」。'''
 
'''身輕安:與前五識相應'''
 
'''心輕安: 與意識相應'''
 
轻安乐
 
因为《解深密经》没有很清楚的讲轻安乐,因为它可能会觉得,轻安乐在那个时候很多人知道,也懂,但是在 俱舍论 或其它经论里面,把轻安乐做比较详细的描述 什么样详细的描述 这里的原文其实是 俱舍论 的原文,我这个是 依《 俱舍论 而谈的, 俱舍论 原文 ,'''轻安乐 叫做心的堪任性''' ,如果我们没有轻安乐,现在我们叫做身心的不堪任性,或者叫做身心的粗重性 为什么叫做不堪任性 因为我们身心粗重,不管要听经闻法还是要打坐,由于这种身心粗重,都会变成一种我们要听经闻法,或是我们要修定的一种大障碍,所以叫做心的不堪任性
 
还有,我们的心力很弱,我们现在的心力很弱,其实我们的抗压性很差,我说一般人,但是每个人的状况不一样 但是为什么这叫做心的堪任性呢?你摄心集中修定的时候,你的心力大,承受压力的力量就非常的大,所以我告诉你你打坐打的好的人,不会有精神病的 我跟各位讲的是真的,你打坐打的好的人,不会有精神病的,因为大部分的精神病,都是来自于各式各样的原因,然后承受不了那种压力,很多时候长期的压力,我们常常是把这种外在或承受的压力,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了
 
但是我们一般人如果你没有学佛没有打坐,一般人把它压到潜意识里面去的时候,其实它是没有把压力释放掉的,它是一直储存在潜意识里面,然后不断地扩张不断地扩张,比较放得开的人一般压力比较小 如果你这个人很执著,不管是对工作,对人情是故,对朋友,各方面都一样,加上你这个人很执著,心力又弱,你接收到外面的压力又不知道怎么舒发,不管在理性的知见怎么舒发,或情感意志上的舒发都不懂,你这样子的一直压,压到有一天,承受不了的话,爆发起来就有精神病的产生
 
 
 
 
 
为什么现在人的忧郁症那么多,忧郁症、精神病一堆,就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压力,压力不只是工作,你们很多人结过婚,夫妻间的相处会不会是一种压力,一定会,当然如果你相处的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很多时候是相处不好的,有小孩会不会有压力,压力当然很大,你要栽培它从小把它拉拔到大,压力很大的,照顾父母亲会不会有压力,尤其是父母亲当年纪慢慢大了,身体慢慢不行的时候,那压力很大的,我看过照顾老人照顾到崩溃的,照顾小孩照顾到崩溃的也有,现在很多现象都是这个样子。


 所以为什么轻安乐叫做心堪任性,因为它摄心集中之后,所起来的这股心的力量很强大,可以承受各式各样的压力,因为它有这种轻安力量,身心的舒畅,没有这种粗重感,所以身跟心是相互依,身体弱会影响你心的抗压性,你心力量弱,长期的累积然后压力大,会产生身体的疾病,然后可以每况愈下,心理的抗压性弱,所以压力很大,然后影响身体,身体不好又影响心,就这样每况愈下,所以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体一般都不大好,同样地如果你能修定打坐,然后又能听经闻法把这个压力释放开来,你心理健康,就会多少产生对身体的帮助,你再加上其它的因缘让身体健康,也可以相对的辅助心理的力量,就这样辗转,这个就叫做心的堪任性。
 所以为什么轻安乐叫做心堪任性,因为它摄心集中之后,所起来的这股心的力量很强大,可以承受各式各样的压力,因为它有这种轻安力量,身心的舒畅,没有这种粗重感,所以身跟心是相互依,身体弱会影响你心的抗压性,你心力量弱,长期的累积然后压力大,会产生身体的疾病,然后可以每况愈下,心理的抗压性弱,所以压力很大,然后影响身体,身体不好又影响心,就这样每况愈下,所以有心理疾病的人身体一般都不大好,同样地如果你能修定打坐,然后又能听经闻法把这个压力释放开来,你心理健康,就会多少产生对身体的帮助,你再加上其它的因缘让身体健康,也可以相对的辅助心理的力量,就这样辗转,这个就叫做心的堪任性。


 它翻成因文叫做ease,身心的轻便与安适,身心轻便安适可增加,身心对外的抵抗力和抗压性,所以说为堪任性,心的堪任性不是师父讲的,心的堪任性是俱舍论经文本身讲的,叫做心的堪任性,就叫做轻安,它可以分为身轻安跟心轻安,身心的轻安,心轻安是与意识相应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产生轻安的时候,会内心先生起,内心的快乐轻安舒适感会先生起,它是跟意识相应的,那时候刚开始只是内心感到愉悦而已,还没产生对身体的影响,但是继续下去力量越来越强的时候,会由内往外,然后产生对身体的轻安,等到连身体都感受很舒畅的时候,那个叫做身轻安是前五识相应,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相应,反正就是身体的感受,全身的舒畅,什么叫做意识相应跟前五识相应,比如说你去找工作,突然收到通知说被录用了,薪水又很高,你很高兴,这个叫做心的喜悦,今天如果去泡温泉,温泉泡下去全身舒畅,会不会有全身舒畅的感觉,泡温泉的这种全身舒畅就叫做身的喜乐,身的乐叫做身的轻安,这样知道身心的差别吗,身心在很多状况下是不一样的。
 它翻成因文叫做ease,身心的轻便与安适,身心轻便安适可增加,身心对外的抵抗力和抗压性,所以说为堪任性,心的堪任性不是师父讲的,心的堪任性是 俱舍论 经文本身讲的,叫做心的堪任性,就叫做轻安,它可以分为身轻安跟心轻安,身心的轻安,心轻安是与意识相应的,所以我们刚开始产生轻安的时候,会内心先生起,内心的快乐轻安舒适感会先生起,它是跟意识相应的,那时候刚开始只是内心感到愉悦而已,还没产生对身体的影响,但是继续下去力量越来越强的时候,会由内往外,然后产生对身体的轻安,等到连身体都感受很舒畅的时候,那个叫做身轻安是前五识相应,哪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相应,反正就是身体的感受,全身的舒畅,什么叫做意识相应跟前五识相应,比如说你去找工作,突然收到通知说被录用了,薪水又很高,你很高兴,这个叫做心的喜悦,今天如果去泡温泉,温泉泡下去全身舒畅,会不会有全身舒畅的感觉,泡温泉的这种全身舒畅就叫做身的喜乐,身的乐叫做身的轻安,这样知道身心的差别吗,身心在很多状况下是不一样的。


 在一般我们生活中会不会在某些状况下是,身体很舒服但是内心很痛苦,有没有这样的状况,要减肥的时候,有时候是这样子,吃了心里很难受,罪恶感,我要减肥我明明晚上不能吃的,但是肚子又饿,肚子饿没办法所以吃了,肚子很舒畅不会饿了,吃了很舒服饱足,内心很后悔我明明要减肥,怎么还吃了,这个例子不错,内心觉得无限的后悔:我这样不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还有没有什么例子,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很多,师父以前举一个例子说,你去泡温泉或是去按摩,身体又痛又舒服,然后忽然间你接到一个电话说,你被解雇了,身体还是舒服,因为泡温泉,但是内心很不舒服,会有这样的状况,有没有什么时候身体很累很痛,但是内心非常舒服,有没有什么时候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来寺院帮忙,做得很累但是内心很高兴,我能够积点福德,去寺院为大家做点事,相当不错,但是我做的很累,脚都抬不起来,明天到傍晚有可能会有这种状况产生,明天去那边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状况产生,这是一个好例子。有时候我们做什么东西,做到很累,但是内心会有成就感,会很舒服,我以前练功夫练跆拳道参加比赛,拿到奖牌的那一刹那,本来那场比赛比完已经连走路都很困难了,当你上台领奖那一刹那,你其实是全身酸痛,但是内心无比的喜悦,刚刚十分钟以前脚已经都不能动了,而且快要瘫在那边了,你现在上去好像没事一样,不是没事是因为内心的太喜悦,内心那股力量支持你,你会躺在那边不动,你去替我领奖,怎么可能,我打的要死拼活的你去替我领奖不可能,自己上去,内心很舒畅很有成就感,但是全身酸痛。
 在一般我们生活中会不会在某些状况下是,身体很舒服但是内心很痛苦,有没有这样的状况,要减肥的时候,有时候是这样子,吃了心里很难受,罪恶感,我要减肥我明明晚上不能吃的,但是肚子又饿,肚子饿没办法所以吃了,肚子很舒畅不会饿了,吃了很舒服饱足,内心很后悔我明明要减肥,怎么还吃了,这个例子不错,内心觉得无限的后悔:我这样不行,我们常常会有这样。还有没有什么例子,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很多,师父以前举一个例子说,你去泡温泉或是去按摩,身体又痛又舒服,然后忽然间你接到一个电话说,你被解雇了,身体还是舒服,因为泡温泉,但是内心很不舒服,会有这样的状况,有没有什么时候身体很累很痛,但是内心非常舒服,有没有什么时候是这样子的。比如说来寺院帮忙,做得很累但是内心很高兴,我能够积点福德,去寺院为大家做点事,相当不错,但是我做的很累,脚都抬不起来,明天到傍晚有可能会有这种状况产生,明天去那边的时候可能会有这种状况产生,这是一个好例子。有时候我们做什么东西,做到很累,但是内心会有成就感,会很舒服,我以前练功夫练跆拳道参加比赛,拿到奖牌的那一刹那,本来那场比赛比完已经连走路都很困难了,当你上台领奖那一刹那,你其实是全身酸痛,但是内心无比的喜悦,刚刚十分钟以前脚已经都不能动了,而且快要瘫在那边了,你现在上去好像没事一样,不是没事是因为内心的太喜悦,内心那股力量支持你,你会躺在那边不动,你去替我领奖,怎么可能,我打的要死拼活的你去替我领奖不可能,自己上去,内心很舒畅很有成就感,但是全身酸痛。
第320行: 第341行:
 义:依慈愍增上,依慈悲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还是一样,你还是要听经闻法,知道什么叫做慈悲,慈悲怎么发起的,慈悲心是怎么来的,怎么转的,还是要听经闻法,由欲利益安乐意乐,就是想要帮助安乐有情,想要是那个欲,欲就是想要,然后利益安乐意乐,就是想要让有情得到安乐,其它有情得到安乐的心,于诸有情作意发起胜解,什么叫做于诸有情作意,就是用心去观察去胜解,观注我们对有情起了增上的快乐,让它离苦得乐,比如它现在很痛苦,你去观察它现在变得很快乐,这样子观察,就是这样的观察,胜解,胜解是在谈定的时候一个很特殊的名相,就是说,它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你利用你的心力把它观成这个样子,就叫做胜解,佛教里面观有两种观,一个叫做如实作意,一个叫胜解作意,如实作意,观察事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如实作意,比如你观察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是本来就是这样,还是你把它想成这样,它本来就这样,所以叫做真如作意,还有一种叫做胜解作意,就是它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你硬把它观成那个样子,上次师父举一个例子,它本来是地,你经由胜解作意硬把它观成是水,但是实际上就一般的状况来讲它是地,但是就一个禅修有定力的人把它观成水,对它来讲它是水,但是事实上就相对客观来讲,它并不是水,是因为你把它观成那个样子的,所以这个叫作胜解作意,就是依我们的心力硬把它观成是那个样子,跟事实是违反的叫做胜解作意。这里就是观众生的苦成乐,希望你给它们乐,但是实际上这个众生它是不是真的变乐了,不一定,也可能不是,但是你硬把它观成那个样子,比如说它这个人现在躺在那边生病,很痛,有时候我就可以观照说你现在变得很快乐,你很舒畅整个身体都好了,这样子观这个叫做胜解作意,但实质上它还可能躺在那边痛;慈悲观有时候就是这样子,拔苦予乐,这里的拔苦予乐不是一般的状况,是在说禅修禅观,在定中观察众生得到快乐。首先第一个你要了解什么叫做慈悲观,它怎么操作,一样。
 义:依慈愍增上,依慈悲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还是一样,你还是要听经闻法,知道什么叫做慈悲,慈悲怎么发起的,慈悲心是怎么来的,怎么转的,还是要听经闻法,由欲利益安乐意乐,就是想要帮助安乐有情,想要是那个欲,欲就是想要,然后利益安乐意乐,就是想要让有情得到安乐,其它有情得到安乐的心,于诸有情作意发起胜解,什么叫做于诸有情作意,就是用心去观察去胜解,观注我们对有情起了增上的快乐,让它离苦得乐,比如它现在很痛苦,你去观察它现在变得很快乐,这样子观察,就是这样的观察,胜解,胜解是在谈定的时候一个很特殊的名相,就是说,它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但是你利用你的心力把它观成这个样子,就叫做胜解,佛教里面观有两种观,一个叫做如实作意,一个叫胜解作意,如实作意,观察事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叫做如实作意,比如你观察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是本来就是这样,还是你把它想成这样,它本来就这样,所以叫做真如作意,还有一种叫做胜解作意,就是它本来不是这个样子,你硬把它观成那个样子,上次师父举一个例子,它本来是地,你经由胜解作意硬把它观成是水,但是实际上就一般的状况来讲它是地,但是就一个禅修有定力的人把它观成水,对它来讲它是水,但是事实上就相对客观来讲,它并不是水,是因为你把它观成那个样子的,所以这个叫作胜解作意,就是依我们的心力硬把它观成是那个样子,跟事实是违反的叫做胜解作意。这里就是观众生的苦成乐,希望你给它们乐,但是实际上这个众生它是不是真的变乐了,不一定,也可能不是,但是你硬把它观成那个样子,比如说它这个人现在躺在那边生病,很痛,有时候我就可以观照说你现在变得很快乐,你很舒畅整个身体都好了,这样子观这个叫做胜解作意,但实质上它还可能躺在那边痛;慈悲观有时候就是这样子,拔苦予乐,这里的拔苦予乐不是一般的状况,是在说禅修禅观,在定中观察众生得到快乐。首先第一个你要了解什么叫做慈悲观,它怎么操作,一样。


 事: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又若亲品名为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有没有听过师父在讲俱舍论的时候,有讲慈悲观,还是忘记了,慈悲观刚开始修的时候,你们要观,我观怨亲平等,打坐观怨亲平等,那是胡观乱观,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说佛教操作有它一定的次第,因为你所缘的对象是有情众生,你不要去观树,坐在那边观树长得快长得快,那个是错误的,观那棵树赶快长大,苹果生出来,这是痴相应,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你不要去搞这些,就算真的有这种事情那是外道邪术,不要去搞这个。慈悲观是缘有情,于有情予乐拔苦,但是你不要以为一下子观可以怨亲平等,要分三品,把诸众生分成三品,第一个最亲的,第二个中的,第三个最远的,或是说最亲的,第二个不认识的,第三个怨敌,你很讨厌痛恨它的,跟你有过节的,是你的敌人的,要先这样子分三品,这样才有办法观,分三品之后要从哪一品先观,有没有人说从怨敌先观,不可能的,这是很合乎道理的,所以说法尔道理,不可能的,你要开始你的心力不够大,还是你的法的闻思还没到那个程度,你的嗔恨心还没降伏,你先观怨敌,本来还只是有点讨厌而已,越观越讨厌,不是这样,所以你不能去观怨敌,师父说怨亲平等,所以今天坐下来,那我观小时候最讨厌那个人,那个常常欺负我,观它,观它说我愿意放弃一切我们的恩怨,越观越不对,怎么放,小时候连我的午餐都偷拿去吃,然后做了坏事嫁祸给我,越想越气,它到底住哪里,明天我去找它,如果你先从怨品观那是不行的,因为法尔如是,我们嗔心很容易起来,所以你要从最亲的开始观,观于我们亲人我给它法乐,还有给它一般的世俗之乐,比如说没有饭吃,给它饭吃,它现在身体有病痛,我观它病痛好了,还有佛法利益它,要从最亲的观起才可以,亲的这个操作到一定程度可以了,然后再观不相干的,一般的,一般的可以观了再从,跟你有怨恨的,怨品这个才能观;然后从一村,然后到乡里,然后到遍,到一切,这样子观,所以这里讲说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就是这个意思,若亲品名为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所以亲品中品怨品,这都是我们要观的事,就是对象,最亲的叫内事,中的外的都叫做外事。
 事: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又若亲品名为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有没有听过师父在讲 俱舍论 的时候,有讲慈悲观,还是忘记了,慈悲观刚开始修的时候,你们要观,我观怨亲平等,打坐观怨亲平等,那是胡观乱观,不是这样子的,所以我说佛教操作有它一定的次第,因为你所缘的对象是有情众生,你不要去观树,坐在那边观树长得快长得快,那个是错误的,观那棵树赶快长大,苹果生出来,这是痴相应,绝对不会有这种事情,你不要去搞这些,就算真的有这种事情那是外道邪术,不要去搞这个。慈悲观是缘有情,于有情予乐拔苦,但是你不要以为一下子观可以怨亲平等,要分三品,把诸众生分成三品,第一个最亲的,第二个中的,第三个最远的,或是说最亲的,第二个不认识的,第三个怨敌,你很讨厌痛恨它的,跟你有过节的,是你的敌人的,要先这样子分三品,这样才有办法观,分三品之后要从哪一品先观,有没有人说从怨敌先观,不可能的,这是很合乎道理的,所以说法尔道理,不可能的,你要开始你的心力不够大,还是你的法的闻思还没到那个程度,你的嗔恨心还没降伏,你先观怨敌,本来还只是有点讨厌而已,越观越讨厌,不是这样,所以你不能去观怨敌,师父说怨亲平等,所以今天坐下来,那我观小时候最讨厌那个人,那个常常欺负我,观它,观它说我愿意放弃一切我们的恩怨,越观越不对,怎么放,小时候连我的午餐都偷拿去吃,然后做了坏事嫁祸给我,越想越气,它到底住哪里,明天我去找它,如果你先从怨品观那是不行的,因为法尔如是,我们嗔心很容易起来,所以你要从最亲的开始观,观于我们亲人我给它法乐,还有给它一般的世俗之乐,比如说没有饭吃,给它饭吃,它现在身体有病痛,我观它病痛好了,还有佛法利益它,要从最亲的观起才可以,亲的这个操作到一定程度可以了,然后再观不相干的,一般的,一般的可以观了再从,跟你有怨恨的,怨品这个才能观;然后从一村,然后到乡里,然后到遍,到一切,这样子观,所以这里讲说思择此为亲品此为怨品,此中庸品,就是这个意思,若亲品名为内事,怨中庸品名为外事,所以亲品中品怨品,这都是我们要观的事,就是对象,最亲的叫内事,中的外的都叫做外事。


 还有观察相,自相,于三品相救苦给乐是自相,因为慈悲就是拔苦给乐,是慈悲观的自相,数息观有没有拔苦给乐,数息观没有,数息观是重在降伏你自己的散心,所以刚才数息观没有说拔苦给乐,但是这里的慈悲观,就是于三品相救苦给乐是它的自相,它的特性就是拔苦予乐,定中观拔苦予乐就是它的特性叫自相,进一步它的共相,应于一切有情之类,皆当发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见,心平等性见然后还有,相似利益意乐安乐意乐与乐胜解,是名寻思慈愍共相,很明显就是说你要观一切平等,一切法无我行无常性所以一切法平等性,所以三品亲没有任何一品是真亲,是假亲,是中庸的,但这个已经透入法性了,是诸法的共相,你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观到这样子的,但到最后你必须要观这个共相,你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断烦恼解脱,但是这个不是那么容易,刚开始还是要先从亲品,然后中品怨品观,然后观操作观到最后,你才能透入共相一切怨亲平等,因为一切不管是怨是亲皆是诸法实相,皆是无自性的,皆是无常的,这个叫做共相,就是慈悲观的共相。
 还有观察相,自相,于三品相救苦给乐是自相,因为慈悲就是拔苦给乐,是慈悲观的自相,数息观有没有拔苦给乐,数息观没有,数息观是重在降伏你自己的散心,所以刚才数息观没有说拔苦给乐,但是这里的慈悲观,就是于三品相救苦给乐是它的自相,它的特性就是拔苦予乐,定中观拔苦予乐就是它的特性叫自相,进一步它的共相,应于一切有情之类,皆当发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见,心平等性见然后还有,相似利益意乐安乐意乐与乐胜解,是名寻思慈愍共相,很明显就是说你要观一切平等,一切法无我行无常性所以一切法平等性,所以三品亲没有任何一品是真亲,是假亲,是中庸的,但这个已经透入法性了,是诸法的共相,你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观到这样子的,但到最后你必须要观这个共相,你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断烦恼解脱,但是这个不是那么容易,刚开始还是要先从亲品,然后中品怨品观,然后观操作观到最后,你才能透入共相一切怨亲平等,因为一切不管是怨是亲皆是诸法实相,皆是无自性的,皆是无常的,这个叫做共相,就是慈悲观的共相。
第610行: 第631行:
 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分别止观,止观三种修,有时候我们这个课会慢一点,因为师父希望你把它弄懂,不要迷迷糊糊的就把它跳过,如果你弄懂忘记没关系就是熏习,但是你有机会可以弄懂不弄懂,含糊跳过,熏习的力量就小了,止观三种修,一向修观叫做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所谓的心相就是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婆舍那所缘,什么叫做修观,就是有分别影像,对三摩地所行影像做观察分别,这个叫做修观,第二个一向修止,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无间心它说谓缘彼影像心,奢摩它所缘,这样讲不清楚,你直接去想什么叫无间,没有间断,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在俱舍论还是在很多地方说,在佛教里面要解释心的作用给我们听的时候,它说其实我们的心是这样刹那刹那,为了说明可以把它分成很快刹那刹那,一点一点这样跑,我们所谓的无间心就是说,前刹那跟后刹那中间没有隔,没有被其它的心隔进去这个叫作无间心,什么叫做被其它的心隔进去,师父说前煞那跟后煞那心中间没有被隔进去,叫作无间,谁告诉我什么叫做被心隔进去?没有跑到其它地方去,同一所缘,同一个对象,你跑到其它地方去,对象就改变了,比如说你现在想一杯咖啡,你忽然想一个donut,甜甜圈,对象不一样就是跑掉了,它这里讲的无间心就是说,你要一直摄心集中在同一所缘境上,而心无间,前一刹那后一刹那没有间隔,没有跑到其它地方去,一直延接下来,这个叫做心无间,叫做无间心,无间心缘彼影像心,奢摩它所缘,就是要这个心不间断的没有跑掉的,一直在同一个所缘上面,这个就叫做奢摩它,所以它讲来讲去就是这个样子。
 分别止观,止观三种修,有时候我们这个课会慢一点,因为师父希望你把它弄懂,不要迷迷糊糊的就把它跳过,如果你弄懂忘记没关系就是熏习,但是你有机会可以弄懂不弄懂,含糊跳过,熏习的力量就小了,止观三种修,一向修观叫做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所谓的心相就是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毘婆舍那所缘,什么叫做修观,就是有分别影像,对三摩地所行影像做观察分别,这个叫做修观,第二个一向修止,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无间心它说谓缘彼影像心,奢摩它所缘,这样讲不清楚,你直接去想什么叫无间,没有间断,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在 俱舍论 还是在很多地方说,在佛教里面要解释心的作用给我们听的时候,它说其实我们的心是这样刹那刹那,为了说明可以把它分成很快刹那刹那,一点一点这样跑,我们所谓的无间心就是说,前刹那跟后刹那中间没有隔,没有被其它的心隔进去这个叫作无间心,什么叫做被其它的心隔进去,师父说前煞那跟后煞那心中间没有被隔进去,叫作无间,谁告诉我什么叫做被心隔进去?没有跑到其它地方去,同一所缘,同一个对象,你跑到其它地方去,对象就改变了,比如说你现在想一杯咖啡,你忽然想一个donut,甜甜圈,对象不一样就是跑掉了,它这里讲的无间心就是说,你要一直摄心集中在同一所缘境上,而心无间,前一刹那后一刹那没有间隔,没有跑到其它地方去,一直延接下来,这个叫做心无间,叫做无间心,无间心缘彼影像心,奢摩它所缘,就是要这个心不间断的没有跑掉的,一直在同一个所缘上面,这个就叫做奢摩它,所以它讲来讲去就是这个样子。


 谁记得俱舍论师父讲说,有一种缘叫做等无间缘,什么叫做等无间缘,又提到一个无间,俱舍论,什么叫做等无间缘,前面这个灭去的心,无间刹那中间没有被隔掉,把后面这个心拉上来,前面这个心灭掉了后面这个心生起来,无间刹那中间没有被隔掉,这个就叫做等无间缘,前面消失的这个心,就是后面这个心的等无间缘,因为它前面消逝刹那间,没有间断的把后面拉起来,就是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隔开,你不要说这个心消失了,中间被其它心隔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心再生起来那不叫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前面这个心要消失的那一刹那,把后面这个心无间的,没有其它间隔的就拉上来,这个叫等无间缘,又是无间,所以这个叫作无间心,就是没有跑到其它的心,一直都作意在同一个所缘上面,这个叫做修止。
 谁记得 俱舍论 师父讲说,有一种缘叫做等无间缘,什么叫做等无间缘,又提到一个无间, 俱舍论 ,什么叫做等无间缘,前面这个灭去的心,无间刹那中间没有被隔掉,把后面这个心拉上来,前面这个心灭掉了后面这个心生起来,无间刹那中间没有被隔掉,这个就叫做等无间缘,前面消失的这个心,就是后面这个心的等无间缘,因为它前面消逝刹那间,没有间断的把后面拉起来,就是无间,就是中间没有隔开,你不要说这个心消失了,中间被其它心隔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心再生起来那不叫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就是前面这个心要消失的那一刹那,把后面这个心无间的,没有其它间隔的就拉上来,这个叫等无间缘,又是无间,所以这个叫作无间心,就是没有跑到其它的心,一直都作意在同一个所缘上面,这个叫做修止。


 修观,止观双修,若正思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此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这个东西在讲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讲心一境性,缘这个同一境,有时候做有分别影像,有时候做无分别影像,做分别影像的时候要思惟如性,什么叫如性,一切法空性,诸法空相,比如说缘同一个所缘,它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比如说师父说缘同一个所缘,比如缘呼吸,你缘呼吸不做其它观察,一直很注意到这一点而已,感觉它气得出跟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修止,但是同样集中在这里,感觉到空气的出入你可以修观,修什么观,长短然后冷热更进一步,了解到这个长短冷热,这个气其实是生生灭灭的,是无常的,是空性的,进一步观这个气所依的这个色,也是无常性的,也是空性的,然后进一步观察到这个气所依的这个色,其实还有其所依的心法,受想行还有识,也是无常的,也是幻灭的,然后进一步观五蕴,是幻灭的,它就是这样讲,同一个所缘可以修止修观,只是说刚开始必须有次第。
 修观,止观双修,若正思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此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这个东西在讲什么呢,这个东西就是讲心一境性,缘这个同一境,有时候做有分别影像,有时候做无分别影像,做分别影像的时候要思惟如性,什么叫如性,一切法空性,诸法空相,比如说缘同一个所缘,它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比如说师父说缘同一个所缘,比如缘呼吸,你缘呼吸不做其它观察,一直很注意到这一点而已,感觉它气得出跟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叫做修止,但是同样集中在这里,感觉到空气的出入你可以修观,修什么观,长短然后冷热更进一步,了解到这个长短冷热,这个气其实是生生灭灭的,是无常的,是空性的,进一步观这个气所依的这个色,也是无常性的,也是空性的,然后进一步观察到这个气所依的这个色,其实还有其所依的心法,受想行还有识,也是无常的,也是幻灭的,然后进一步观五蕴,是幻灭的,它就是这样讲,同一个所缘可以修止修观,只是说刚开始必须有次第。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