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訂間差異

移除 7,293 位元組 、​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small>息入,息身,息入——-刚入的时候叫息入,入接下来那一整段叫做息身。(问:强、弱的问题……)到最后就变成出了,没有弱的问题,你不要以为很强到变很弱,当然你观察到弱是可以,先有息入然后观息身,是息的问题,强弱是你自己的问题。等这个息身到最后结束的时候,就变出息。入——息身——处。因为息刚进去——入息,这个叫息入,然后中间那一段,那一段一结束,马上就变出息了,气就出来了,所以他要我们出入息要观察这两段。</small>


<small> 数,只是帮助而已,你不能我数出息,所以入息我不管它,那你的心就跑掉了,你不管是数出数入,你在这里要清楚明白,观察息出息入清楚明白。( 问: 不数可以吗?)不数叫随,你可以不数数, 、二、三、四,不数,但 还是要清楚明白,那个叫随。我们不是有数息 再来随息吗? 这个 叫随息,但 还是要清楚明白,你不能数出不数入,入 时候就不管他了 心就跑掉了,这样是不对 。自相观之后接下来要转共相观。</small>
<small>问:一 切都 无常的 ,这个是 观念 怎么理解观息 无常性?</small>


<small>'''共相观''' 又正寻思 入息 灭已 出息生 出息灭 已有 入息生 入出息转系属命根及 身。</small>
<small> 师父 念念都在变化,然后他有出有 的冷热长短也是无常性,这些都是可以观察的,但是再怎么样,你平时要 闻思慧的观念 也就是你对无常要非常地肯认。无常性不是我们光嘴巴上讲无常而 ,什么叫做嘴巴上讲无常?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你们不要以为师父在诅咒谁,很多时候听经闻法学了一辈子的佛,平常嘴巴挂着无常一切法无常,但 一天最亲爱的人死了,最关心的人死了,痛哭流涕,之后才能真正的体悟到什么叫无常。这个人的前面讲无常跟后面讲无常 ,有 没有一样?绝对不一样的,前面讲无常是嘴巴上讲而已,后面讲无常是 心真实的体悟到体会到。我不是说你一定要最亲的人发生状况才能够体会无常,而是说你真的要用心地去体会观察,而不是觉得,对啊,无常,什么都无常,而是真的要在人生百态上去观察 。</small>


<small> 什么叫命根?命根简单 讲叫生命现象 什么叫 识身? 识身 ,这 个身体有精神体 在里 。什么 叫做【'''入出息转 系属命根及有识身'''】 的人 会不会呼吸 的人 没有命根没有生命现象 也没有识 当然不呼吸,只有活 的人 才会呼吸 所以息出息入,是属于 生命现象及精神体 这个东西 的,就是 我们 这个 身心 你观察息 是无常的 出入 这个无常的出入 ,是 属于这个命根身 。</small>
<small> 我以前讲过一件事,对一件事情能不能观察能不能体会,每个人真 是不一样,我没出家前,因为当业务员常常会有白帖红帖一堆,常常有机会去喝喜酒。去喝喜酒大家很高兴,很多人去喝喜酒就是要看看新郎新娘,看看好朋友 ,有 些人去喝喜酒就是不醉不归,反正钱都交了能喝就尽量喝,我去喝喜酒。我常常 一种感触,那是真的一种无常感,很高兴地喝,但是每次那种无常感出现的时候,师父觉得最无常感的时候 就是新郎新娘上台。台湾是 样,新人会上台到中间,然后介绍新郎新娘 认识的,是怎么谈恋爱的,有一段很离奇的爱情故事,一副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王子与公主从此就要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好像童话的ending(结束),以前童话讲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 那个刹那让我觉得很无常感,为 什么? 我常常讲说这骗人 吧,不可能从此以后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骗 的。为什么说这是骗人的 老实说,台上 这一对新 人, 未来的几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 台下 那一堆 就是你的见证 台下那一堆人 结婚几年 ,十年二十年 的, 那一堆人 就是这个 的见证。台下那一堆人怎么样?先 划拳太太猛拉不要喝醉了,先生说小孩子顾好,不要让小孩子乱跑,妻子抱怨不已(……略) 这么一个人生百态,就见证台上的这一对新人未来几年到几十年就 现在台下的模样。所以师父讲 无常的 时候,不是理论上或嘴巴讲,理论上一定要弄清楚 不然你不能起观 理论一定要用在实际上去观察 。</small>


<small> ''' 此入出息及所依止皆是无常''' 】,所依止是指什么?就是这个命根还有有识身。息是出入无常的,你由息的出入无常进观息所依的命根还有 识身,也是变化无常的 这样一观的话就观到诸法共相。虽然这样子讲,但是这里的操作有一点你要注意,你要先观的 无常性 你不能一下子就观就个身 的无常性 也不是不行,如果你慧根很高的话。但是一般刚开始操作必须先观息的无常性,观一阵子之后,再把这个无常性延伸到观我们这个五蕴身心的无常性 。</small>
<small>''' ''' 黑品白品 ,心 乱恶寻思为黑品 反者为白品 。</small>


<small> 其实四念住 就是 这样操作的 观命根和有识身 时候 同样的要从受、想、行、识作观。 已经色了 有识身的身也是色 的, 你要进观这 所依身有识身有受想行识 一个一个去观。操作第一个 了,比 现在开始 作观了,你花了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观察息无常 ,你 对无常性清楚明白了很深刻了,再来观五蕴 无常;五蕴色已经观了 再来是观受的无常性。就是 样一个一 操作,唯有这样操作才能对诸法共相越来越清楚,等到你操作一阵子之后,你可以直接观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我, 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操作,这个 叫做 共相观 。</small>
<small> 这应该不会很难,数息本来 就是 要摄心一处 你的 散心 时如果心乱 思考 东想西想那 就叫做黑品 的; 你能 够摄心集中 降伏 你的 乱心 ,这个就叫做 白品 。</small>




<small> :出入息 要到什么时状况才能观共相?</small>
<small>'''時 正尋思去來今世入 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屬 入息 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small>


<small> 师父 很难讲,要你很熟悉,很清楚你才可以修共相,你自己要操作到什么时候才能观共相,这我很难告诉你。怎么作息的共相观呢?继续出入息,但是观息的出入是生灭无常的,这是一个观念,依息的出入无常,导入一个无常的观念,所以我说这个观念你在平时闻思的时候必须要培养。观自相共相这两个都是观,因为我们现在在讲观不是在讲止,这个东西本来就不容易,以前如果没有接触过也不了解,会有一些问题,现在搞不懂没关系,你也不要担心,你私底下可以继续来跟师父讨论,师父很愿意跟你谈。因为我知道,很多人对这些是没概念的,以前你还没来这里听师父讲,你对止观有概念吗?哪怕你学三四十年的佛,你对止观是真的没概念,我不是说全部,但我敢说很多人学了三四十年的佛,他不知道止观的概念到底是怎么修的,也不知道原来要定中起观,要到思所成慧的能力才可以,很多人是搞不清楚这个。以为我一坐下来,我就可以观一切法空,然后一切法空整天在那边弄,那个都是胡思乱想。</small>
<small>'''理 '''</small>


<small> 你刚才讲的那些是闻 的时候,所以这些观念我说平时就要培养,不但是听经闻法培养,而且是在日常生活 去培养,但是我们现在是在讲更深的修所成慧怎么操作 有闻思修 成慧三慧,闻慧依听经闻法养成正确的观念,这个就是你刚才讲的,你在平常日常 活中人家骂你你要知道,这是无自性的,还是有自性的,是无常的吗?现在别人骂了我,我自己起了嗔心,这个到底是实性还是无自性的呢?平时从听经闻法养成闻所成慧。接下来思所成慧就是养成,符合佛法的行为模式,闻是思考模式,思是 为模式。两个有它的不同点,但是这样还不够,你有思考模式、行为模式,但是,你的烦恼还没断,力道也不强,比一般人强很多了,但是我说力道不强,是真正就烦恼来断你还是凡夫。所以你真正要让他深的话,甚至能够强而有力的去降伏烦恼的话,你必须要有修慧,这个修慧就是止观,止就是到未到地定,观就是依之前所学的闻思的内容,拿来作观 。</small>
<small>'''觀待:尋 都無持入息者、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繫屬於彼 唯於從因從緣 所生 行。'''</small>


<small> 师父现在是在讲这个地方,修所成慧的这个地方,我现在不是在讲这两个,程度上我是在讲这个,同样的内容更深入的去观,定中作观,这两个都是不用定的,这两个都是在平时训练的,真正在定的时候是这个 你操作的时候不是模糊不清,是 一个一个慢慢操作的,师父现在是在讲止观的观,是vipassanà,(毘婆舍那),vipassanà(毘婆舍那)是很深刻的东西 所以外面很多办内观禅观,你去那边几天然后让心静下来,让心静下来就是修止有一定相对的效用,但 在修观的时候效果很差,为什么?因为你根本没有这个(闻 ),有的甚至去根本不是佛教徒,有的甚至去完全没有听过佛教在讲什么,那你要观什么?观你的五蕴,很多人搞不清楚五蕴是什么。观身,身有什么好观的?受,受是什么?观情绪,平时我脾气起来就起来了,到底有多少人平时观察自己现在情绪怎么样,很难的。平时心都是向外的,我情绪起来就起来,管我现在情绪怎么样,变成观的效果很差 。</small>
<small>'''發起假想施設言論 能持入出息者 名依觀待道理尋 其理 '''</small>


<small> 所以师父为什么一直强调,你必须要有闻思慧,师父的强调不是没有道理的,论是这样讲的,【''' 入出息念 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 】,这是原文不是师父加进去的,五停心观每一个前面都是这样讲的,等一下我会用另外一个例子。</small>
<small>''' 作用:又正尋思若於如是 入出息念 。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思。'''</small>


<small>'''証成:又正尋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內證智、有比度法。'''</small>


<small> 怎么理解观息的无常性?一切都是无常的,这个是大的观念,念念都在变化,然后他 出有入,空气不同这些都可以观察这些都是无常 ,息的冷热长短也是无常 ,这些都是可以观察的,但是再怎么样,你平时要有闻思慧的观念,也就是你对无常要非常地肯认,无常 不是我们光嘴巴上讲无常而已,什么叫做嘴巴上讲无常我问你一件事情 我现在举一个例子,你们 要以为师父在诅咒谁,很多时候听经闻法学了一辈子的佛,平常嘴巴挂著无常一切法无常,但有一天最亲爱的人死了,最关心的人死了,痛哭流涕,之后才能真正的体悟到什么叫无常,前后有没有一样,这个人的前面讲无常跟后面讲无常,有没有一样,绝对 一样的,前面讲无常是嘴巴上讲而已,后面讲无常是身心真实的体悟到体会到,我不是说你一定要最亲的人发生状况,而是说你真的要用心地去体会观察,而不是觉得,对啊,无常,什么都无常,而是真的要用人生百态上去观察 。</small>
<small>'''法爾 :有 成立法 、難思法 、安住法 性。不 應思議、 應分別、唯應信解 '''</small>


<small>我以前讲过一件事,对一件事情能不能观察能不能体会,每个人真的是不一样,我去喝喜酒,不是出家后去喝喜酒,是还没出家前,因为当业务员常常会有白帖红帖一堆,常常有机会去喝喜酒,去喝喜酒大家很高兴,很多人去喝喜酒就是要看看新郎新娘,看看好朋友,有些人去喝喜酒就是不醉不归,反正钱都交了能喝就尽量喝,我去喝喜酒,我常常有一种感触,那是真的一种无常感,很高兴喝,但是每次那种无常感出现的时候,师父觉得最无常感的时候,就是新郎新娘上台,台湾是这样,他们会上台到中间然后介绍,介绍新郎新娘在哪里认识的,是怎么谈恋爱的,有一段很离奇的爱情故事,一副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王子与公主从此就要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好像童话的ending(结束),以前童话讲从此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好像是那个样子,那个刹那让我觉得很无常感,为什么,我常常讲说这骗人的吧,不可能从此以后过著幸福快乐的日子,这是骗人的,为什么这是骗人的,老实说,台上的这一对新人,未来的几年到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台下的那一堆人就是你的见证,台下那一堆人有结婚几年的,十年二十年的,那一堆人就是这个的见证,台下那一堆人怎么样,先生划拳太太猛拉不要喝醉了,先生说小孩子顾好小孩子乱跑,小孩子是你生的,我生的,你不是爸爸,叫你不要喝酒喝那么多,每天那么醉,然后小孩跑来跑去,旁边就是这么一个人生百态,当下的这一大群,就见证台上的这一对,未来几年到几十年,还有老先生老太太的,还是夫妻,但是好像无所谓,老头子要怎么样随便他,管不了一辈子他就是那个样子。所以师父讲无常的时候,不是理论上或嘴巴讲,理论上一定要弄清楚,不然你不能起观,但是理论一定要用在实际上去观察。</small>


<small> 有黑品白品,数 心乱恶 寻思 为黑品,反者为白品, 应该 会很难 本来就是 摄心一处 你的 心, 数息时如果心乱 恶的思考 东想西想那 叫做 黑品 不好的; 能够摄心集中 降伏 的乱心 ,这 叫做白 </small>
<small> 时:正寻思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 身心系属入息出 息, 如是名为 寻思 其时。 个就是说我们一直以来都 断地身心跟息互相系属 什么叫做身心跟 互相系属?身心 靠息才能活下去 ,你的 息也要靠这个身 才能出跟入 不断地现在、过去、未来 就是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 个叫做 时。就是【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 ,如 是名为寻思其时】从过去一直到未来一直是这样,只要 没死,人家讲说一口气在,这口气就是出入息。不是常常讲说 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一定跟 没完没了,一口气就是出入息 ,这 样的想法 是黑 </small>


<small> 正尋思去來今世入出息轉繫屬身心,身心繫屬入息出息,如是名為尋思其時。</small>
<small>'''理''' :</small>


<small>理 </small>
<small> 第一个观待道 ,第二个作用道理,第三证成道理,第四法尔道理。</small>


<small> 待: 思此中都 持入息者 持出息者 入息出息 繫屬於 彼。 唯於從因從緣所生諸行。發起假想施設言論。說有能持入出息者。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其理。</small>
<small>'''观 道理''' 【寻 思此中都 持入息者 ,也没有 持出息者 入息出息 系属于 彼。 </small>


<small> 作用:又正尋思若於如 是入出息 念。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尋 思。</small>
<small> 这个身心,【唯有从因从缘所生诸行,然后依这个因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 入出息 者,如是名为观待道理寻 其理 </small>


<small> :又正尋思如 是道理有 至教量、 內證智、有比度法 。</small>
<small> 就是说虽然我们这个人能够持这个息,叫做持息者,实际上不管是息本身或是这个能持息者,其实都是相对而 立的,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不变的,只是依这个因缘所生法,然后再赋予名称,这个叫做五蕴这个叫做人。这个人能够持出入息,只是这样的施设言论,施设名称,暂时称呼他就是这样而已。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因缘的相互因待,相对存在的,这个叫作观待道理。不管是出入息还 持出入息者,这个叫作观待 道理 ,其实这个理论 点在谈无我相了,这个叫作观待道理,但是你定中要观这个观待道理的话,你平时的闻思一定要懂,你不要到时候才在想这个,这个时候的观待道理已经是一个概念了,不是很微细的再去分析了,所以我说闻思慧一定要 有。</small>


<small> 法爾 有成立法性、難 法性、安住法性。不應 議、不應分別、唯應信解 。</small>
<small> 再来'''作用道理 又正寻 若于如是入出息念,善修善习善多修习能断寻 思。'''</small>


<small> 时,正 寻思 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 身心系属入息出息,如 名为寻 其时 这个 就是 说我们一直以来都不断地,身心跟 互相系属, 什么 叫做身 跟息互相摄数属 身心要靠息才 活下去, 你的 息也要靠这个身 才能出跟入,不断地现在过去未来 ,就 是不断地一直延续下去,这个 叫做 时,就是去来今世入出息转系属身心,身心系属入息出,如是名为 寻思 其时 从过去一直到未来一直 这样,只要 没死人家讲说 口气在,这口气就是出 不是 常讲说 ,只 要我有一口气在一定跟你没完没了,一口气就 出入息 ,这 样的想法就是黑品 。</small>
<small> 这里的 寻思 就是昏沉睡眠 或者 乱想 。就是 出入 的修行有 什么 作用?如果你是修止,摄 集中安那般那的话 够治 你的 心, 散心这里 就叫做寻思, 所以它有这个作用。但 是你 如果能进 步透 诸法实相 无我无 一切法空的话,它能尽断烦恼 只是 降伏寻思或者是散乱心而已 ,这 个叫做作用道理 。</small>


<small> 理,第一个观待道理,第二个作用道理,第三 证成道理 ,第四法尔道理,观待道理就是 寻思 此中都无持入息者,也没有持出息者,入息出息系属于彼,就是这个身心,唯有从因从缘所生诸行,然后依这个因缘所生诸行,发起假想施设言论,说有能持入出息者, 如是 名为观待道理寻思其理,就是说虽然我们这个人能够持这个息,叫做持息者,实际上不管是息本身或是这个能持息者,其实都是相对而成立的,都不是真实的,都不是不变的,所以只是依这个因缘所生法,然后再赋予名称,这个叫做五蕴这个叫做人,这个人能够持出入息,只是这样的施设言论,施设名称,暂时称呼他就是这样而已,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因缘的相互因待,相对存在的,这个叫作观待道理,不管是出入息还是持出入息者,这个叫作观待 道理, 其实这个理论 点在谈无我相了,这个叫作观待道理,但是你定中要观这个观待道理的话 你平时的闻思一定要懂,你不要到时候才在想这个那样,这个时候的观待道理已经是一个概念了,不是很微细的再去分析了,所以我说闻思慧一定要 有。</small>
<small> 还有''' 证成道理''';又正 寻思如是道理 有至教量 ,有 内证智 ,有 比度法 。</small>


<small> 作用 道理, 又正寻 是入出 息念 善习善多 习能断寻思 里的 寻思 就是 昏沉睡眠或者 胡思乱想 ,就是出 息的修行有 什么作用 ,如 ,摄心集中 安那 那的话 够治你 散心 散心 就叫做 寻思 ,所以他有这个作 你如果 进一步透入诸 法实相, 无常 切法空 ,他 能尽断烦恼 ,不 降伏寻思或者 散乱心 而已, 这个叫做作用道理 。</small>
<small> 数息观最早谁教下 的?释迦牟尼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你说,数息观、不净观是二甘露门,不但能降伏烦恼,进一步如果能透入无常无我或四念处的话,可以断烦恼。所以这样数息观的修行,有至教量——佛叫的,有内证量——你要去做,还有比度量——你可以去推理,怎么推理就是前面讲的一大堆这些东西,这个叫做证成道理。</small>
 
<small>还有'''法尔 道理''':有成立法性 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 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small>
 
<small>这里有点复杂,大家要听清楚一下,有成立法性,什么叫做成立法性?就是说诸法法尔如是,什么叫做诸法法尔如是?数息用什么修?眼耳鼻舌身意——用鼻修,为什么数息不用耳朵修?因为法尔如是,你是在数气不是在数声音,这个叫做法尔道理。依 法尔这样的道理,当然数息是用气,数息就 数气,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东西有气在出跟 ?只有鼻有气的 跟入。眼睛没有,眼睛可以修什么 眼睛可以 不净观;耳朵可以 什么?耳根圆通 《楞严经》 面有讲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但是他到最后不是只有声音而已,他到时候也是深到内心 法性,所以法尔道理 就是 这样子。</small>
 
<small>'''成立法性'''就 就是 依于法尔道理,鼻子有气有 ,他依于这样来成立这个数 的修行 。</small>
 
<small>'''难思法性'''就是说,比较微细的,一般没办法观察得到的,比如说地水火风难思法性,一切色法皆由地水火风而成,数气的息是地水火风哪一个?风大增胜,他说这个叫做难思法性。</small>
 
<small>'''安住法性''',一切法就是这样成立的,安住就是一切法立在他应该 的地方 森然罗列、 此如此。</small>
 
<small>所以他也是告诉 说,因为我们立这个数息观有它各个不同应该有的特性,依于这样的特性森然罗列安排得好好的,就在这样子的状况之下,所以我们可以依这个鼻子有气来 修,摄心集中 后,可以降伏我们的乱心,就是这个样子。问题是我们一 人会知道吗?以前佛陀不教下来 一般人会知道吗?不可 知道 的,这就 是唯有佛陀才可以了解法尔法性这些东西,佛陀才知道应该怎么弄,告诉我们教我们,我们就这样子修。这样子修确实可以达到,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效果,除非你修错,除非你在细节上出了问题。这个 叫做 法尔道理。</small>
 
<small>师父要讲一下就是说,因为法门很多,但是道理共通,师父这二十几年来对于经教当然学了一些,但是真正止观打坐的时候 师父用的是数息法。 所以 数息法师父可以跟你们多谈一些,经验的分享,不只是经教上,而且是依于经教而有一些经验上或过程上,可以多跟你们分享。但是其 的,比如说不净观、慈悲观那些东西,师父只能依经教相通的道理来告诉你们,有些东西比如说不净观我没办法跟你分享,因为我没 在修不净观。</small>
 
<small>一个人的时间、能力、头脑有限,师父不是大菩萨什么都修过那一种,师父为什么特别依 这个 数息观就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因为师父多多少少有在练一练坐一坐、操 操作,所以可以跟大家谈一谈 至于有一些不净观或 界差别观那一些,我只 依经教上所讲的跟各位谈而已。</small>
 
<small>还有现在外面很多时候,有些不管在家出家在弘 的时候,有些比如说弘扬他在修禅观的时候,都会写的很夸张,比如说他有修过什么什么什么,他全部都修过。其 写得很夸张那些,你不要去 因为人的能力状况有限。举个例子 上次看 个出家众,才出家十年而已,他在教禅观,打坐,他列出南传的他也修过,禅宗的他也修过,天台 小止观什么,他都修到很熟 什么什么 都修过,出家十年怎么修那么多东西呢?就很像说我懂16种语言,问题是你每一种都会讲,hello,how are you,就这样而已。因为人的头脑真的一生有限的,除非说那个真的是再来的,问题是再来人不会把自己夸张成那个样子 ,不是 说他广告打得多大,说他什么东西都修过。知道那个 骗人的,卖药的一定会把他的药写的很夸张的,如果一个卖药说我这个只能治这个 而已, 可能那些也没办法,那谁要去买 。</small>


<small>还有证成道理,又正寻思如是道理有至教量,有内证智,有比度法,数息观最早谁教下来的,释迦牟尼佛教的,释迦牟尼佛告诉你说,数息观、不净观是二甘露门,不但能降伏烦恼,进一步如果能透入无常无我或四念处的话,可以断烦恼,所以这样数息观的修行,有至教量——佛教的,有内证量——你要去做,还有比度量——你可以去推理,怎么推理就是前面讲的一大堆这些东西,这个叫做证成道理。</small>


<small>还有法尔道理,有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不应思议,不应分别,唯应信解,这里有点复杂大家要听清楚一下,有成立法性,什么叫做成立法性,就是说诸法法尔如是,什么叫做诸法法尔如是,数息用什么修?眼耳鼻舌身意,用鼻修,为什么数息不用耳朵修,因为法尔如是,你是在数气不是在数声音,这个叫做法尔道理,依于法尔这样的道理,当然数息是用气,数息就是数气,眼耳鼻舌身意哪一个东西有气在出跟入,只有鼻有气的出跟入,眼睛没有,眼睛可以修什么,眼睛可以修不净观,耳朵可以,耳根圆通,楞严经里面有讲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耳朵可以,但是他到最后不是只有声音而已,他到时候也是深到内心的法性,所以法尔道理就是这样子,还有成立法性就是说,他就是依于法尔道理,鼻子有气有出,他依于这样来成立,这个数息观的修行,还有难思法性就是说比较微细的,一般没办法观察得到的,比如说地水火风难思法性,一切色法皆由地水火风而成,数息的气的息,是地水火风哪一个,风大增胜,他说这个叫做难思法性,还有安住法性,一切法就是这样成立的,安住就是一切法立在他应该有的地方,森然罗列,如此如此,所以他也是告诉你说,因为我们立这个数息观有他各个不同,应该有的特性,依于这样的特性森然罗列安排得好好的,就在这样子的状况之下,所以我们可以依这个鼻子有气,然后来修,摄心集中后,可以降伏我们的乱心,就是这个样子,问题是我们一般人会知道吗,以前佛陀不教下来,一般人会知道吗,不可能知道的,这就是唯有佛陀才可以了解,法尔法性这些东西,佛陀才知道应该怎么弄告诉我们教我们,我们就这样子修,这样子修,确实可以达到,佛陀告诉我们的这些效果,除非你修错,除非你在细节上出了问题,这个叫做法尔道理。</small>


<small>师父要讲一下就是说,因为法门很多但是道理共通,这二十几年来对于经教当然学了一些,但是真正止观打坐的时候,师父用的是数息法,所以数息法师父可以跟你们多谈一些,经验的分享,不只是经教上,而且是依于经教而有一些经验上或过程上,可以多跟你们分享,但是其他的,比如说不净观慈悲观那些东西,师父只能依经教相通的道理来告诉你们,有些东西比如说不净观我没办法跟你分享,因为我没有在修不净观,一个人的时间、能力、头脑有限,师父不是大菩萨什么都修过那一种,师父为什么特别依这个数息观就是这样子,这个东西因为师父多多少少,有在多少的练一练坐一坐,操作操作,所以可以跟大家谈一谈,至于有一些不净观或是界差别观那一些,我只能依经教上所讲的跟各位谈而已。</small>


<small>还有现在外面很多时候,有些不管在家出家在弘法的时候,有些比如说弘扬他在修禅观的时候,都会写的很夸张,比如说他有修过什么什么什么,他全部都修过,其实写得很夸张那些,你不要去相信,因为人的能力状况有限,举个例子我上次看一个出家众,才出家十年而已,他在教禅观,打坐,他列出南传的他也修过,禅宗的他也修过,天台的小止观什么,他都修到很熟,什么什么他都修过,出家十年怎么修那么多东西呢,就很像说我懂16种语言,问题是你每一种都会讲,hello,how,are,you,就这样而已,因为人的头脑真的一生有限的,除非说那个真的是再来的,问题是再来人不会把自己夸张成那个样子,不是说他广告打得多大,说他什么东西都修过,你就真的以为,内行人就知道那个是骗人的,卖药的一定会把他的药写的很夸张的,如果一个卖药说我这个只能治这个而已,可能那些也没办法,那谁要去买。</small>


<small>问:数息是不是可以由止自然的转观?</small>
<small>问:数息是不是可以由止自然的转观?</small>
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