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靖远 (Yanque)(留言 | 貢獻) 無編輯摘要 |
||
行 1: | 行 1: |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 ||
《解深密经》-16 | |||
我们继续来谈菩萨知法知义, 《 解深密经 》 的分别瑜伽品在谈止观,谈止观怎么修,中间应该了解什么,比如所缘这些谈完之后,他特别强调,一个学习止观的人要能够知法知义,所谓的知法知义简单的讲就是,要了解经教的名相跟义理,要懂经教的名相跟义理,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多听经闻法,当然他讲得很细,他不是随便讲,你们就来听经闻法这样而已,他对听经闻法怎么听,内容是什么,他讲得非常细,他讲说要知法还有知义,法就是名相,要记得,佛教里面这个法的意涵很多,要知道这里的法跟义如果对谈的话,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最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他有提到有五种相或五种特性,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名相到底是怎么样,首先要知道佛教的名称,然后由名称构成句子,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有字母,由字母构成名称,然后名称构成句子,由句子可以了解法的表达内容,可以知道佛法的根本教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五种相,名句文还有知别法,知总法,就这五个,上次讲过。 | |||
我们继续来谈菩萨知法知义,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在谈止观,谈止观怎么修,中间应该了解什么,比如所缘这些谈完之后,他特别强调,一个学习止观的人要能够知法知义,所谓的知法知义简单的讲就是,要了解经教的名相跟义理,要懂经教的名相跟义理,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多听经闻法,当然他讲得很细,他不是随便讲,你们就来听经闻法这样而已,他对听经闻法怎么听,内容是什么,他讲得非常细,他讲说要知法还有知义,法就是名相,要记得,佛教里面这个法的意涵很多,要知道这里的法跟义如果对谈的话,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最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他有提到有五种相或五种特性,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名相到底是怎么样,首先要知道佛教的名称,然后由名称构成句子,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有字母,由字母构成名称,然后名称构成句子,由句子可以了解法的表达内容,可以知道佛法的根本教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五种相,名句文还有知别法,知总法,就这五个,上次讲过。 | |||
内容有十种相知义,由十种相貌或十种特性,可以了知法的内容,他说尽所有性就是知一切染净法的自相,就像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什么是染净法,比如什么是烦恼法,染法就是烦恼,比如贪嗔痴,净法比如涅槃,三学八正道,这些都是净法,有些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分析的,比如五蕴十二入处这些,这些都是我们要了解的义理内容,所以你不要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五蕴十二入处是什么,我再讲一次,你不要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五蕴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十二入处到底是什么,这样子你没有在学,为什么师父会讲这么严重说,我不知道五蕴,不知道十二入处,就表示我没有在学佛,但是我每天在念佛,我每天在念佛我也诵很多咒,我也每天在诵经,师父,我不了解五蕴,十二入处,你怎么说这样我不算了解佛法,心经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叫你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不照见五蕴皆空,你怎么修,你所有的修行不管你,你念多少咒也好,你念多少经什么,问题是,你念这些经要做什么,你念这些咒目的是什么,你要先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念那么多佛号,目的到底是什么,你不要眼睛瞪大大的瞪著我,你要思考这个问题,佛法的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你念很多经,,持很多咒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不然你跟其他宗教有时候会流俗,其他宗教也常诵经,基督教或许比较没有在诵,但是他们会看圣经,但是犹太教很能诵的,他绑一个黑黑的,绑起来,这里面就是他们缩小的法典,然后头一直点就一直诵他们的经,每个宗教都会诵经,佛教当然也有诵经,你看知尽所有性,他告诉你说你要先了解,什么叫做清净,什么叫做杂染,比如什么叫做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东西,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些东西,然后慢慢依于这些东西的指导下去学,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佛法。 | 内容有十种相知义,由十种相貌或十种特性,可以了知法的内容,他说尽所有性就是知一切染净法的自相,就像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什么是染净法,比如什么是烦恼法,染法就是烦恼,比如贪嗔痴,净法比如涅槃,三学八正道,这些都是净法,有些是我们必须要了解分析的,比如五蕴十二入处这些,这些都是我们要了解的义理内容,所以你不要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五蕴十二入处是什么,我再讲一次,你不要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五蕴到底是什么,不知道十二入处到底是什么,这样子你没有在学,为什么师父会讲这么严重说,我不知道五蕴,不知道十二入处,就表示我没有在学佛,但是我每天在念佛,我每天在念佛我也诵很多咒,我也每天在诵经,师父,我不了解五蕴,十二入处,你怎么说这样我不算了解佛法,心经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叫你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不照见五蕴皆空,你怎么修,你所有的修行不管你,你念多少咒也好,你念多少经什么,问题是,你念这些经要做什么,你念这些咒目的是什么,你要先去思考这个问题,你念那么多佛号,目的到底是什么,你不要眼睛瞪大大的瞪著我,你要思考这个问题,佛法的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你念很多经,,持很多咒目的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不然你跟其他宗教有时候会流俗,其他宗教也常诵经,基督教或许比较没有在诵,但是他们会看圣经,但是犹太教很能诵的,他绑一个黑黑的,绑起来,这里面就是他们缩小的法典,然后头一直点就一直诵他们的经,每个宗教都会诵经,佛教当然也有诵经,你看知尽所有性,他告诉你说你要先了解,什么叫做清净,什么叫做杂染,比如什么叫做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东西,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些东西,然后慢慢依于这些东西的指导下去学,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佛法。 | ||
行 166: | 行 18: | ||
是不是师父好长一段时间几年来教你们,其实都是在讲这些东西,讲来讲去师父教你们的东西都是在讲这些,只是讲得更细而已,所以依佛教来讲正确的修止观者,一定要先有佛法的教理概念,要有教理背景,要有佛法的义理概念,你才能修止观,不然修出来的常常是错误的,不然就走火入魔,不然就类同于外道的,或是只是养养生而已,对你的身心,对你的精神没有任何提升的。 | 是不是师父好长一段时间几年来教你们,其实都是在讲这些东西,讲来讲去师父教你们的东西都是在讲这些,只是讲得更细而已,所以依佛教来讲正确的修止观者,一定要先有佛法的教理概念,要有教理背景,要有佛法的义理概念,你才能修止观,不然修出来的常常是错误的,不然就走火入魔,不然就类同于外道的,或是只是养养生而已,对你的身心,对你的精神没有任何提升的。 | ||
五种相了知义,这个也是上个礼拜讲过的,遍知事,即是一切所知,或诸蕴或诸内外入处,佛教讲的一切事跟一切法,绝对不会离开你的身心的,绝对是讲你的身心跟外在的一种交关,所以当我们讲遍知事,要知道一切事的时候,不是叫你知道一切的天文地理,杂七杂八,他要告诉你,我们的身心,还有我们的身心对外的交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说还是一样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还是在谈这些东西,所以论点上常说,什么叫作一切法,一切法叫做十二入处,一切法离不开十二入处,什么叫作一切法,俱舍论里面讲五位七十五法叫作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心心所法,还有你的心心所对外界怎么认识,物质的,精神的,物质跟精神交关的,谈的都是这些东西, | 五种相了知义,这个也是上个礼拜讲过的,遍知事,即是一切所知,或诸蕴或诸内外入处,佛教讲的一切事跟一切法,绝对不会离开你的身心的,绝对是讲你的身心跟外在的一种交关,所以当我们讲遍知事,要知道一切事的时候,不是叫你知道一切的天文地理,杂七杂八,他要告诉你,我们的身心,还有我们的身心对外的交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说还是一样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还是在谈这些东西,所以论点上常说,什么叫作一切法,一切法叫做十二入处,一切法离不开十二入处,什么叫作一切法, 《 俱舍论 》 里面讲五位七十五法叫作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心心所法,还有你的心心所对外界怎么认识,物质的,精神的,物质跟精神交关的,谈的都是这些东西, | ||
还有遍知义,所有品类差别,这个上次讲过,什么叫做,世俗,胜义,功德,过失,四缘,三世,生住坏灭,比如如病如患,还有苦集灭道,真如实际或广略,谈的都是这些,或四记四说,什么叫做四记四说,一向记,分别记,反问记,置记,上个礼拜讲的,佛陀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切的问题离不开这四种方式,一切的回答也不离开这四种方式,隐密显了或是等等…,一切叫做遍知义,叫做一切的义, | 还有遍知义,所有品类差别,这个上次讲过,什么叫做,世俗,胜义,功德,过失,四缘,三世,生住坏灭,比如如病如患,还有苦集灭道,真如实际或广略,谈的都是这些,或四记四说,什么叫做四记四说,一向记,分别记,反问记,置记,上个礼拜讲的,佛陀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切的问题离不开这四种方式,一切的回答也不离开这四种方式,隐密显了或是等等…,一切叫做遍知义,叫做一切的义, | ||
行 212: | 行 64: | ||
问:阿赖耶识跟一般宗教说的灵魂一样吗? | 问:阿赖耶识跟一般宗教说的灵魂一样吗? | ||
师父:那不一样,因为阿赖耶识是不固定的,他只是一个名称我们叫他阿赖耶而已,其实他整个是一个复合而成的,一直在变化当中,那灵魂是固定不变的,上次前面的解深密经里面也讲,讲说阿赖耶识如瀑流,我(佛)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看起来很像,你不了解他的细节哪里不一样,你可能把它当成是我或灵魂,因为阿赖耶是一个种子聚,种子是一直在变化当中的,所以整个阿赖耶其实说穿了,阿赖耶是空性的,它只是各种种子的作用聚合在一起而已,然后我们称它为阿赖耶,就像这个房子我们称它为房子,但是实际上有没有一个房子的实体?没有,它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构造,然后依于应该有的地方弄一弄,就好像这个五蕴,就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东西组合成,称为我或称为一个人,阿赖耶有这样的安立。 | 师父:那不一样,因为阿赖耶识是不固定的,他只是一个名称我们叫他阿赖耶而已,其实他整个是一个复合而成的,一直在变化当中,那灵魂是固定不变的,上次前面的 《 解深密经 》 里面也讲,讲说阿赖耶识如瀑流,我(佛)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看起来很像,你不了解他的细节哪里不一样,你可能把它当成是我或灵魂,因为阿赖耶是一个种子聚,种子是一直在变化当中的,所以整个阿赖耶其实说穿了,阿赖耶是空性的,它只是各种种子的作用聚合在一起而已,然后我们称它为阿赖耶,就像这个房子我们称它为房子,但是实际上有没有一个房子的实体?没有,它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构造,然后依于应该有的地方弄一弄,就好像这个五蕴,就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东西组合成,称为我或称为一个人,阿赖耶有这样的安立。 | ||
5) 三種相了知其義 | 5) 三種相了知其義 | ||
行 254: | 行 106: | ||
不能真達解脫 | 不能真達解脫 | ||
闻思修差别,你看师父不断地一直强调,所以这个不是师父讲,解深密经前面也告诉你要闻思修,后面在讲止观的时候,前面不是告诉你要讲要闻思修,他已经讲过一次了,止观讲完了他后面告诉你,还是闻思修,但是他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他这里是告诉你说,我们知法知义,就是了解义理,他的程度有什么差别,有闻思修上面的三种差别,也就是说同样了解义理,同样学习佛法,但是认知的程度不一样,不是内容不一样,你了解的都是四谛十二因缘,都是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你懂得这些三十七道品,懂得同样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认知有深浅,不是懂得内容有什么不一样,是认知有深浅,无相布施,你大概了解到,问题是你真的做得到吗,你做不到的话你的认知就是比较浅,你如果真的做得到,那你的认知就比较深,所以你记得师父说佛法的学习,是一种身心生命的投入,不是只是嘴巴讲讲,头脑想想,必须是身心生命的投入,当我们讲布施的时候不是只是在谈,布施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而已,而是说你身心必须要投入去力行,这个才叫做修佛法的认知,所以当我们讲佛法的慧的时候,不是你只是认知上叫做慧,你真正养成观念了那个叫做闻慧,你真正能去做那个叫做思慧,你能够在定中起观的那个叫做修慧,不要以为慧只是认知就叫做慧,慧包括真正的实践程度。 | 闻思修差别,你看师父不断地一直强调,所以这个不是师父讲, 《 解深密经 》 前面也告诉你要闻思修,后面在讲止观的时候,前面不是告诉你要讲要闻思修,他已经讲过一次了,止观讲完了他后面告诉你,还是闻思修,但是他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他这里是告诉你说,我们知法知义,就是了解义理,他的程度有什么差别,有闻思修上面的三种差别,也就是说同样了解义理,同样学习佛法,但是认知的程度不一样,不是内容不一样,你了解的都是四谛十二因缘,都是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你懂得这些三十七道品,懂得同样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认知有深浅,不是懂得内容有什么不一样,是认知有深浅,无相布施,你大概了解到,问题是你真的做得到吗,你做不到的话你的认知就是比较浅,你如果真的做得到,那你的认知就比较深,所以你记得师父说佛法的学习,是一种身心生命的投入,不是只是嘴巴讲讲,头脑想想,必须是身心生命的投入,当我们讲布施的时候不是只是在谈,布施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而已,而是说你身心必须要投入去力行,这个才叫做修佛法的认知,所以当我们讲佛法的慧的时候,不是你只是认知上叫做慧,你真正养成观念了那个叫做闻慧,你真正能去做那个叫做思慧,你能够在定中起观的那个叫做修慧,不要以为慧只是认知就叫做慧,慧包括真正的实践程度。 | ||
问:有人说布施做好事,做慈善事业,那个是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你的福报尽了,你还是要堕地狱的,这个是怎么样的解释? | 问:有人说布施做好事,做慈善事业,那个是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你的福报尽了,你还是要堕地狱的,这个是怎么样的解释? | ||
行 262: | 行 114: | ||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 ||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他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他的定义是怎么样,首先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记得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所以是依听经闻法而成的,再来,唯依教法之义,就是了解教法的内容,依于教法的内容而已,但是他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是你并没有完全融通,因为你可能熏习的还不够,但是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你不要以为很容易,未得定影相,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他的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能随顺解脱,他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他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不能真解脱,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能依这个而解脱,但是这个却是基础,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 《 解深密经 》 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他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他的定义是怎么样,首先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记得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所以是依听经闻法而成的,再来,唯依教法之义,就是了解教法的内容,依于教法的内容而已,但是他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是你并没有完全融通,因为你可能熏习的还不够,但是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你不要以为很容易,未得定影相,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他的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能随顺解脱,他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他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不能真解脱,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能依这个而解脱,但是这个却是基础,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 ||
比如你现在要爬楼梯,你现在要爬楼梯到二楼,你不能依第一阶而到二楼,但问题是你没有第一阶有办法到第二阶吗,当然不可能,比如你现在要从一楼到三楼,一楼当然没办法让你到三楼,但是一楼是三楼的基础,你必须借由二楼才能到达三楼,所以闻所成慧没办法达到真解脱,但是他是基础,他是随顺解脱的,他不是依定而得的,他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熏习思惟、简择,这样而来的,当然还是必须要日常生活去运用,这个后面等一下会讲。 | 比如你现在要爬楼梯,你现在要爬楼梯到二楼,你不能依第一阶而到二楼,但问题是你没有第一阶有办法到第二阶吗,当然不可能,比如你现在要从一楼到三楼,一楼当然没办法让你到三楼,但是一楼是三楼的基础,你必须借由二楼才能到达三楼,所以闻所成慧没办法达到真解脱,但是他是基础,他是随顺解脱的,他不是依定而得的,他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熏习思惟、简择,这样而来的,当然还是必须要日常生活去运用,这个后面等一下会讲。 | ||
行 282: | 行 134: | ||
不能真達解脫 | 不能真達解脫 | ||
刚才闻所成慧讲完了,思所成慧还是依语言文字听受,他的重点是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就是甚深的义理经过不管是哲学式的思考,辩证式的思考,严密性的思考都好,反正就是透过这样的严密思考之后,能够深入并且完全融通教理,所以说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所以对教理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在其他经教上会说,这是一种佛法行为模式的养成,师父说过这种融通度不是说,我懂得很深,我可以写很多论文,不是这样而已,他是真的能够付诸于实践,自然而然付诸于实践,这个才是真正的融通,所以要记住一句话,我说佛法的学习绝对是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不是嘴巴讲一讲或脑筋思考思考,他每一次都说语言的听受是第一步,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不要去读书,不要去听经,那个都是资智辩聪,那个都是没有用的,佛法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有这样错误的,这个东西是解深密经讲的,不是师父讲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第一步都是依语言文字的听受,都是解深密经讲的,第二步才深入他的教义,第三部通达甚深义理还有融通,这个都是他的差别,思所成慧的融通,他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前面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里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所以闻所成慧也可以说正见养成,思所成慧可以说戒行养成,未得定影相,因为思所成慧也不需要依禅定来开发,后面的修所成慧才需要,所以叫做未得定影相,也就是说你还没有把这样的教理,拿到定中来观察,这种教理是无时的听经闻法,然后去做去实践,然后不断地磨练跟熏习思考而来的,然后更胜的随顺于解脱,也就是说这种随顺的解脱力更强,前面已经有了,这里更强了,但是还是不能达到真解脱,还是不能依思所成慧达到真解脱,这就是思所成慧。这是有阶段的你不要以为,没有闻所成慧可以跳到思所成慧,没有闻思你可以修,没有那种事情。 | 刚才闻所成慧讲完了,思所成慧还是依语言文字听受,他的重点是不但能依教法之义,更能深入思惟深义,就是甚深的义理经过不管是哲学式的思考,辩证式的思考,严密性的思考都好,反正就是透过这样的严密思考之后,能够深入并且完全融通教理,所以说能通达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所以对教理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在其他经教上会说,这是一种佛法行为模式的养成,师父说过这种融通度不是说,我懂得很深,我可以写很多论文,不是这样而已,他是真的能够付诸于实践,自然而然付诸于实践,这个才是真正的融通,所以要记住一句话,我说佛法的学习绝对是身心生命的完全投入,绝对不是嘴巴讲一讲或脑筋思考思考,他每一次都说语言的听受是第一步,所以千万不要以为佛法的学习,不要去读书,不要去听经,那个都是资智辩聪,那个都是没有用的,佛法不是这样,千万不要有这样错误的,这个东西是 《 解深密经 》 讲的,不是师父讲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第一步都是依语言文字的听受,都是 《 解深密经 》 讲的,第二步才深入他的教义,第三部通达甚深义理还有融通,这个都是他的差别,思所成慧的融通,他是身心生命的投入,会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前面是一种思维的模式,这里是一种行为的模式,所以闻所成慧也可以说正见养成,思所成慧可以说戒行养成,未得定影相,因为思所成慧也不需要依禅定来开发,后面的修所成慧才需要,所以叫做未得定影相,也就是说你还没有把这样的教理,拿到定中来观察,这种教理是无时的听经闻法,然后去做去实践,然后不断地磨练跟熏习思考而来的,然后更胜的随顺于解脱,也就是说这种随顺的解脱力更强,前面已经有了,这里更强了,但是还是不能达到真解脱,还是不能依思所成慧达到真解脱,这就是思所成慧。这是有阶段的你不要以为,没有闻所成慧可以跳到思所成慧,没有闻思你可以修,没有那种事情。 | ||
修所成慧 | 修所成慧 | ||
行 348: | 行 200: | ||
真如作意是一种观,等一下我会讲,一种禅观,你观真如作意要做什么,要遣除法相跟义相,所以下面这个是真如作意之后,要铲除的东西,真如作意是方法,法相义相是要铲除的东西。为什么师父拿了这三点,因为这三点你弄清楚,就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我们先回到上面,前面这一句不是弥勒菩萨问说,那我们要观什么,就是作意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然后要怎么遣除,不是问了这三个问题吗,释迦牟尼佛就说,要做真如作意,要遣除法相跟义相,然后要怎么做,要观自性不可得,他说依的法也不可得,他不是回答了前面三个问题吗,他是有辉映的,弥勒菩萨问了三个问题,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他说要用什么做观,要观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怎么遣除,他说要做真如作意,遣除法相及义相,要观法自性不可得,然后所依的相也不可得,这是方法,这是遣除的对象,这是做的观。 | 真如作意是一种观,等一下我会讲,一种禅观,你观真如作意要做什么,要遣除法相跟义相,所以下面这个是真如作意之后,要铲除的东西,真如作意是方法,法相义相是要铲除的东西。为什么师父拿了这三点,因为这三点你弄清楚,就知道这句话在讲什么,我们先回到上面,前面这一句不是弥勒菩萨问说,那我们要观什么,就是作意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然后要怎么遣除,不是问了这三个问题吗,释迦牟尼佛就说,要做真如作意,要遣除法相跟义相,然后要怎么做,要观自性不可得,他说依的法也不可得,他不是回答了前面三个问题吗,他是有辉映的,弥勒菩萨问了三个问题,然后释迦牟尼佛就回答了这三个问题,他说要用什么做观,要观什么,然后要遣除什么,怎么遣除,他说要做真如作意,遣除法相及义相,要观法自性不可得,然后所依的相也不可得,这是方法,这是遣除的对象,这是做的观。 | ||
你没有抛弃这个法,你没办法开悟,师父不是说,这条河,法相义相就是教理,你乘这个船这样过来,过来到这里快到了,问题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筏,你有没有办法真的到达这里。这种观不是你现在能够思维,这已经到达观的最后境界了,在俱舍论讲说煖、顶、忍,已经到世第一了,是在那个刹那的,这个刹那你如果没有抛开的话,你还有东西在,那还是一种执著。 | 你没有抛弃这个法,你没办法开悟,师父不是说,这条河,法相义相就是教理,你乘这个船这样过来,过来到这里快到了,问题是:如果你不离开这个筏,你有没有办法真的到达这里。这种观不是你现在能够思维,这已经到达观的最后境界了,在 《 俱舍论 》 讲说煖、顶、忍,已经到世第一了,是在那个刹那的,这个刹那你如果没有抛开的话,你还有东西在,那还是一种执著。 | ||
问:他的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就要到岸了? | 问:他的意思是说我怎么知道我就要到岸了? | ||
行 406: | 行 258: | ||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是什么,法相就是名句文,缘别法,缘总法,这前面讲的这些,还有义相就是十相五相四相三相,知道师父讲这个十相五相四相三相,就是前面讲的,义相不是由十相五相四相三相来解释吗,义相三相的最后一相是什么,十相五相四相三相,三相的最后一个是什么,界义,就是界,界不是有:有情界…,主要遣除的就是这几个,能遣除的,能作观的,就是观真如相,包括可以是诸法共相:无常、无我,可以是涅槃相,观这个东西,到时候要遣除的就是这些。中观里面有讲说就算你观诸法空相,到最后连那个空相都要遣除,观诸法空相的时候,因为你以空破一切法,但是你到最后连这个空都不能执著,后面会讲。你会觉得说这个目前好像我们没办法做,没关系,没办法做的东西可以加深熏习,而且可以加深你对佛法的概念,我们有时候叫做法乎中则得其下,法乎下则得其下下,我们学习要学高一点的,高不是好高骛远那个高,我意思是你要了解深透一点的,这样才能对佛法真正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想,没关系,我大概就好了,大概就好了,以后你真正在起修的时候,很多观念就有问题,或是平时的观念就会有问题,你懂的深,平时的这些一般观念绝对没问题,你如果懂得不够深很多时候,遇到事情你很多观念就开始弄不出来,我应该要怎么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状况, |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是什么,法相就是名句文,缘别法,缘总法,这前面讲的这些,还有义相就是十相五相四相三相,知道师父讲这个十相五相四相三相,就是前面讲的,义相不是由十相五相四相三相来解释吗,义相三相的最后一相是什么,十相五相四相三相,三相的最后一个是什么,界义,就是界,界不是有:有情界…,主要遣除的就是这几个,能遣除的,能作观的,就是观真如相,包括可以是诸法共相:无常、无我,可以是涅槃相,观这个东西,到时候要遣除的就是这些。中观里面有讲说就算你观诸法空相,到最后连那个空相都要遣除,观诸法空相的时候,因为你以空破一切法,但是你到最后连这个空都不能执著,后面会讲。你会觉得说这个目前好像我们没办法做,没关系,没办法做的东西可以加深熏习,而且可以加深你对佛法的概念,我们有时候叫做法乎中则得其下,法乎下则得其下下,我们学习要学高一点的,高不是好高骛远那个高,我意思是你要了解深透一点的,这样才能对佛法真正的理解,才能达到一定的程度,你不要想,没关系,我大概就好了,大概就好了,以后你真正在起修的时候,很多观念就有问题,或是平时的观念就会有问题,你懂的深,平时的这些一般观念绝对没问题,你如果懂得不够深很多时候,遇到事情你很多观念就开始弄不出来,我应该要怎么办,你常常会有这样的状况, | ||
解深密经-17 | 《 解深密经 》-17 |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大概都已经讲过了,解深密经其实都很重要,但是里面最根本跟唯识相关的,就是分别瑜伽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讲的这一品,前面讲到三相三性一切法相,这些都蛮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一个,这一品后面还有所谓的地波罗蜜品,就是在讲菩萨十地的,接下来有讲如来成就品,是在讲如来的境界的,这两品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都有大同小异的说明,所以师父想解深密经讲到分别瑜伽品结束,我们就把解深密经结束,然后我们就开始来上摄大乘论,因为后面的菩萨十地,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有谈到,差不多类似的内容,包括如来品都是一样,还有一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就是说,其实解深密经到这一品结束的时候,其实就原来的经典来讲他已经结束了,所以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或是在印度的时候,后面的两品是补增进去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在这个分别瑜伽品结束的时候,弥勒菩萨有问释迦牟尼佛说,那我们应该怎么称这部经典的名称,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跟他讲说,叫做分别瑜伽甚深解深密,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修瑜伽止观者,最甚深的解释,佛陀已经在这里跟弥勒菩萨这样子讲,其实就是结束,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就是修行瑜伽者最甚深最深密的解释,就已经结束了,后面的地波罗品其实是另外一个对机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后面就是另外两个菩萨的对话,所以照说原来的经典应该是,到分别瑜伽品为主结束,后面在摄大乘论里面无著菩萨有把它融进去,在摄大乘论里面我们会继续谈。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 《 解深密经 》 , 《 解深密经 》 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大概都已经讲过了, 《 解深密经 》 其实都很重要,但是里面最根本跟唯识相关的,就是分别瑜伽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讲的这一品,前面讲到三相三性一切法相,这些都蛮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一个,这一品后面还有所谓的地波罗蜜品,就是在讲菩萨十地的,接下来有讲如来成就品,是在讲如来的境界的,这两品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都有大同小异的说明,所以师父想 《 解深密经 》 讲到分别瑜伽品结束,我们就把 《 解深密经 》 结束,然后我们就开始来上摄大乘论,因为后面的菩萨十地,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有谈到,差不多类似的内容,包括如来品都是一样,还有一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就是说,其实 《 解深密经 》 到这一品结束的时候,其实就原来的经典来讲他已经结束了,所以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或是在印度的时候,后面的两品是补增进去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在这个分别瑜伽品结束的时候,弥勒菩萨有问释迦牟尼佛说,那我们应该怎么称这部经典的名称,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跟他讲说,叫做分别瑜伽甚深解深密,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修瑜伽止观者,最甚深的解释,佛陀已经在这里跟弥勒菩萨这样子讲,其实就是结束,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就是修行瑜伽者最甚深最深密的解释,就已经结束了,后面的地波罗品其实是另外一个对机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后面就是另外两个菩萨的对话,所以照说原来的经典应该是,到分别瑜伽品为主结束,后面在摄大乘论里面无著菩萨有把它融进去,在摄大乘论里面我们会继续谈。 | ||
我们继续来讲,这个上礼拜讲过我再讲一下,新来的同学因为,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这个背景,因为这个地方蛮深的,是在谈论止观方面的,如果听不懂没关系尽量听,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太深你听不懂,其实师父建议星期天七点的课,相对地会基础一点简单一点,可能一般初入学者会比较听得懂,师父的建议是这样,当然你听不懂没关系,你愿意继续来都欢迎。 | 我们继续来讲,这个上礼拜讲过我再讲一下,新来的同学因为,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这个背景,因为这个地方蛮深的,是在谈论止观方面的,如果听不懂没关系尽量听,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太深你听不懂,其实师父建议星期天七点的课,相对地会基础一点简单一点,可能一般初入学者会比较听得懂,师父的建议是这样,当然你听不懂没关系,你愿意继续来都欢迎。 | ||
行 430: | 行 282: | ||
所以他的这种禅观跟胜解作意,每一个都有他的用意,但是话讲回来,这个是世俗的,不能断烦恼,胜解作意还有自相观是不能断烦恼的。 | 所以他的这种禅观跟胜解作意,每一个都有他的用意,但是话讲回来,这个是世俗的,不能断烦恼,胜解作意还有自相观是不能断烦恼的。 | ||
观要至少到未到地定,你们要知道依定起观,这个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不一定要到初禅,但是未到地定摄属初禅,白骨观本身是一种修止,有了这种基本止的能力,再依止起观,但是这时候属于观,是一种胜解作意的观,你刚开始他还是要集中,比如集中在这一点,师父在俱舍论里面有谈,他到最后回来要集中的,再依这种集中力观所有都是白骨。 | 观要至少到未到地定,你们要知道依定起观,这个定至少要到未到地定,不一定要到初禅,但是未到地定摄属初禅,白骨观本身是一种修止,有了这种基本止的能力,再依止起观,但是这时候属于观,是一种胜解作意的观,你刚开始他还是要集中,比如集中在这一点,师父在 《 俱舍论 》 里面有谈,他到最后回来要集中的,再依这种集中力观所有都是白骨。 | ||
在观空空的时候会讲,遣除是这样子比如说观一切法空,如果观一切法空已经可以遣除所有的执著了,那就没问题,但最怕就是说你观一切法空还执著一个空,那就必须要空空来对治,就是以空来破空,所以意思就是说,当你观一个东西把它观空的时候,你又产生另外一种执著,那你又要另外来破它,如果你观一切法空还有一个空的执著,你还是有执著,你还是要用空空来对治空,但是,有些根性比较好的,他观一切法空之后就不执著了,就不需要再空空了,你问得很好,这两个后面都会讲,一个是说那真如相要遣除吗,后面讲十八空十六空的时候还会讲,有多少种空必须可以修的,我们后面会讲。 | 在观空空的时候会讲,遣除是这样子比如说观一切法空,如果观一切法空已经可以遣除所有的执著了,那就没问题,但最怕就是说你观一切法空还执著一个空,那就必须要空空来对治,就是以空来破空,所以意思就是说,当你观一个东西把它观空的时候,你又产生另外一种执著,那你又要另外来破它,如果你观一切法空还有一个空的执著,你还是有执著,你还是要用空空来对治空,但是,有些根性比较好的,他观一切法空之后就不执著了,就不需要再空空了,你问得很好,这两个后面都会讲,一个是说那真如相要遣除吗,后面讲十八空十六空的时候还会讲,有多少种空必须可以修的,我们后面会讲。 | ||
行 438: | 行 290: | ||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到底要遣除什么呢,简单的讲遣除的就是你之前,对佛法学习的这些概念,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我说要遣除佛法的这些概念不是说,你之前学的这些佛法不对,只是说因为这些东西,还是你一般脑袋的寻思相,也就是说,不是说你要过河的这个竹筏是错误的,不是,意思是说你到最末刹那,要破除最后的执著这样子而已,不是说你前面学的那些东西不对,不是这样子,是遣除遍计所执,不是遣除依他起,是遣除我们现出来错误的蛇的相,不是遣除那个绳子的相,所以就是要遣除我们之前学习佛法的时候的这些概念,这些如果最后还有一点概念在,你要把它遣除掉,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证悟到实相,至少是证初果或者是初地,一定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就印度佛教来讲,叫做真正的明心见性,在禅宗里面就是最后一关叫做生死关,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讲说他明心见性,老实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要经过这些过程,你要真正明心见性要悟诸法实相,要有这些过程,你有没有根本的禅定力量,你的闻思修慧到底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不可能的,如果连四谛是什么讲不出来,他不可能明心见性的,不但要讲出来,而且要很透彻的,明白的讲出四圣谛到底是什么,因为那已经是他的根本人生观念,如果这个人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是很清楚而且他的行为上,对一切的东西还那么的执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悟无常相,对内对外,什么叫做内?自己的根身还有自己的心,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对内对外都还很执著,你看那个样子,那不可能是明心见性的。 | 所遣除的法相和义相到底要遣除什么呢,简单的讲遣除的就是你之前,对佛法学习的这些概念,但是这里要注意一点,我说要遣除佛法的这些概念不是说,你之前学的这些佛法不对,只是说因为这些东西,还是你一般脑袋的寻思相,也就是说,不是说你要过河的这个竹筏是错误的,不是,意思是说你到最末刹那,要破除最后的执著这样子而已,不是说你前面学的那些东西不对,不是这样子,是遣除遍计所执,不是遣除依他起,是遣除我们现出来错误的蛇的相,不是遣除那个绳子的相,所以就是要遣除我们之前学习佛法的时候的这些概念,这些如果最后还有一点概念在,你要把它遣除掉,这样你才能真正亲证悟到实相,至少是证初果或者是初地,一定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就印度佛教来讲,叫做真正的明心见性,在禅宗里面就是最后一关叫做生死关,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讲说他明心见性,老实说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要经过这些过程,你要真正明心见性要悟诸法实相,要有这些过程,你有没有根本的禅定力量,你的闻思修慧到底够不够,如果不够你不可能的,如果连四谛是什么讲不出来,他不可能明心见性的,不但要讲出来,而且要很透彻的,明白的讲出四圣谛到底是什么,因为那已经是他的根本人生观念,如果这个人对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是很清楚而且他的行为上,对一切的东西还那么的执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要悟无常相,对内对外,什么叫做内?自己的根身还有自己的心,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对内对外都还很执著,你看那个样子,那不可能是明心见性的。 | ||
具体的是十相五相四相三相这讲过,还记得法相及义相吗,法相有名句文,还有缘别法缘总法,你们看缘法相和义相那个地方,五法了知法相,接下来有十相五相四相三相,了知义相,之前就是要你去了解这些,你说会不会很奇怪,之前一直要叫你去了解这些内容,在止观里面相应,到最后他又叫你要破除这些,如果你们了解佛法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不会你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佛教里面讲第一个说,乘船你要处心积虑的把竹筏或这艘船做好,你才可以过去,坐到那边你要把这艘船舍去,跳过去,你才能真正到达对岸,所以之前处心积虑的叫你一定要去坐这艘船,但是真正度过之后要叫你把这艘船放弃,没有什么问题,还有解深密经,唯识学最喜欢用的以契出契,水管里面塞了东西,通水管要用一根东西,现在水管塞住了,去买了一根长长的东西,买来把它通干净了,通干净你不能把那一根留在里面,你要把它抽出来,你说你之前处心积虑的叫我去买,然后把它伸进去,现在你又叫我把它拿出来,你是耍我吗,笨的人就会以为在耍你,但是真正聪明的人就知道说这是正常的,所以这个就是说,之前处心积虑的叫你要学佛法,要持戒、修定、修慧,要闻思,但是你真正入了止观到最后那一刹那的时候,你又告诉我说之前学的这些,还有一般世间思维的这种概念,要把他摒除掉,才能真正悟到那个相。 | 具体的是十相五相四相三相这讲过,还记得法相及义相吗,法相有名句文,还有缘别法缘总法,你们看缘法相和义相那个地方,五法了知法相,接下来有十相五相四相三相,了知义相,之前就是要你去了解这些,你说会不会很奇怪,之前一直要叫你去了解这些内容,在止观里面相应,到最后他又叫你要破除这些,如果你们了解佛法会不会觉得很奇怪,不会你会觉得很正常,因为佛教里面讲第一个说,乘船你要处心积虑的把竹筏或这艘船做好,你才可以过去,坐到那边你要把这艘船舍去,跳过去,你才能真正到达对岸,所以之前处心积虑的叫你一定要去坐这艘船,但是真正度过之后要叫你把这艘船放弃,没有什么问题,还有 《 解深密经 》 ,唯识学最喜欢用的以契出契,水管里面塞了东西,通水管要用一根东西,现在水管塞住了,去买了一根长长的东西,买来把它通干净了,通干净你不能把那一根留在里面,你要把它抽出来,你说你之前处心积虑的叫我去买,然后把它伸进去,现在你又叫我把它拿出来,你是耍我吗,笨的人就会以为在耍你,但是真正聪明的人就知道说这是正常的,所以这个就是说,之前处心积虑的叫你要学佛法,要持戒、修定、修慧,要闻思,但是你真正入了止观到最后那一刹那的时候,你又告诉我说之前学的这些,还有一般世间思维的这种概念,要把他摒除掉,才能真正悟到那个相。 | ||
悟真如相(圓成實) | 悟真如相(圓成實) | ||
行 472: | 行 324: | ||
無為空:無為法空 | 無為空:無為法空 | ||
我们说遣除法相义相观真如,其实观真如就是观空,有无自性空,有自性空,解深密经这里很体贴的又告诉我们,其实真如作意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讲了许多微细的东西,让我们怎么去空,怎么去观,因为由于根机的问题,如果很利根的话,可以观总空相叫作一切法空,或是无自性空,或叫做自性空;但是由于我们一般人的根机不是那么利,所以他经由某些地方来切入,当我们执著什么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空,所以我们就经由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来观这个空,其实他空的原理道理都是一样,只是说由切入的角度不同,还有我们执著的东西不同。 |
我们说遣除法相义相观真如,其实观真如就是观空,有无自性空,有自性空, 《 解深密经 》 这里很体贴的又告诉我们,其实真如作意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讲了许多微细的东西,让我们怎么去空,怎么去观,因为由于根机的问题,如果很利根的话,可以观总空相叫作一切法空,或是无自性空,或叫做自性空;但是由于我们一般人的根机不是那么利,所以他经由某些地方来切入,当我们执著什么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空,所以我们就经由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来观这个空,其实他空的原理道理都是一样,只是说由切入的角度不同,还有我们执著的东西不同。 | ||
我们来分别的作观,分别的观各个东西的空,所以在解深密经引了大般若经里面讲的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般若经里面有讲四空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里面当然有些重复,我们先来看看般若经里面讲的,由观空遣除诸相的十八空到底指的是什么,把这十八空了解之后,我们再来了解解深密经里面讲的,由二十四空或十八空相遣除十种相,也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叫我们怎么观空,还是从我们不同的执著来告诉你,那些怎么观空,总空相的原理一个,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所以般若经开列了四种空,十六空十八空还有二十四空,但是他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还有观不同东西的空。 | 我们来分别的作观,分别的观各个东西的空,所以在 《 解深密经 》 引了大般若经里面讲的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般若经里面有讲四空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里面当然有些重复,我们先来看看般若经里面讲的,由观空遣除诸相的十八空到底指的是什么,把这十八空了解之后,我们再来了解 《 解深密经 》 里面讲的,由二十四空或十八空相遣除十种相,也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叫我们怎么观空,还是从我们不同的执著来告诉你,那些怎么观空,总空相的原理一个,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所以般若经开列了四种空,十六空十八空还有二十四空,但是他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还有观不同东西的空。 | ||
首先我们来看,内空,第一个叫内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哪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叫做内六入,还有就是由六根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识,所以这个叫做内六入空,因为根空,识就空,因为依根发识,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他讲内六入空他只是讲,内在的我们这个根身的东西,他是空的这个叫做内空。 | 首先我们来看,内空,第一个叫内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哪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叫做内六入,还有就是由六根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识,所以这个叫做内六入空,因为根空,识就空,因为依根发识,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他讲内六入空他只是讲,内在的我们这个根身的东西,他是空的这个叫做内空。 | ||
第二个外空,外六处空 | 第二个外空,外六处空 ——-色、声、香、味、触、法,因为这个是我们的六根所对所认识的对象,我们六根认识这个对象的时候,会起执著,所以这里要告诉我们说,你所看到的这一些东西,外面的这些色身香味触法无外乎是,因缘和合所成,没有实质自性的,他是无常变化,你不需要去执著它,就唯识来讲其实他是唯识所现,是内心所现的,是虚妄内心所现相,你不要去执著它,所以当我们讲内六入空的时候,所以有人很执著外相,有人很执著自我的根身,当有人很执著自我的根身的时候,就要观内六入空,当有人很执著我所看到的外相的时候,就是观外空。 | ||
第三个叫做内外空,就是十二入处空,十二入处中无我、无我所就是内外空,外六尘是空内六入也是空。 | 第三个叫做内外空,就是十二入处空,十二入处中无我、无我所就是内外空,外六尘是空内六入也是空。 | ||
行 502: | 行 354: | ||
师父:那是告诉我们说因为佛陀不这样子讲,我们不知道那个是什么,所以涅槃他用两个字,不然佛陀都不要讲话,涅槃绝对不是一个地方,这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一种形容词,“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是怎么办,还是以假名说,所以叫做涅槃涅槃既非涅槃是名涅槃,他再怎么样还是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不要因为一个字或一个名相来形容,就落入了语言相,你不要因为佛陀说不能入涅槃,你就认为他不能去到一个地方,你这样又落入一个面下去了,这个故事要告诉你的意思就是说,佛教里面不能乱显神通,乱显神通的弊病很大,所以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衍生下来,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他是一个阿罗汉,他证了有馀涅槃,有馀涅槃是贪嗔痴永尽,这个肉身还在,这个叫做有馀涅槃,当这个肉身舍报之后叫做无馀涅槃,佛陀意思就是叫他说,你现在已经有馀涅槃了,贪嗔痴永尽了,你不要舍这个报身,永远留在世间给大家供养,他是指这个意思,不是说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没有证涅槃,他有他贪嗔痴永尽,证得有馀涅槃,佛陀因于那个故事叫他,肉身不要舍,留在世间,但是你不要在这个故事上起执著,可以这样子吗,那佛陀为什么要叫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佛陀自己为什么不永住世间,那问题就大了,你只要知道这个故事,他本来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佛陀也可以不入涅槃, | 师父:那是告诉我们说因为佛陀不这样子讲,我们不知道那个是什么,所以涅槃他用两个字,不然佛陀都不要讲话,涅槃绝对不是一个地方,这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一种形容词,“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是怎么办,还是以假名说,所以叫做涅槃涅槃既非涅槃是名涅槃,他再怎么样还是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你不要因为一个字或一个名相来形容,就落入了语言相,你不要因为佛陀说不能入涅槃,你就认为他不能去到一个地方,你这样又落入一个面下去了,这个故事要告诉你的意思就是说,佛教里面不能乱显神通,乱显神通的弊病很大,所以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衍生下来,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他是一个阿罗汉,他证了有馀涅槃,有馀涅槃是贪嗔痴永尽,这个肉身还在,这个叫做有馀涅槃,当这个肉身舍报之后叫做无馀涅槃,佛陀意思就是叫他说,你现在已经有馀涅槃了,贪嗔痴永尽了,你不要舍这个报身,永远留在世间给大家供养,他是指这个意思,不是说宾头卢颇罗堕尊者没有证涅槃,他有他贪嗔痴永尽,证得有馀涅槃,佛陀因于那个故事叫他,肉身不要舍,留在世间,但是你不要在这个故事上起执著,可以这样子吗,那佛陀为什么要叫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佛陀自己为什么不永住世间,那问题就大了,你只要知道这个故事,他本来的用意到底是什么,佛陀也可以不入涅槃, | ||
有为空,一切有为法空,无为空,一切无为法空,什么叫做有为法,有为法跟无为法怎么样分,最简单的分,依于缘起而有生住异灭的就叫做有为法,依于缘起的和合还有生住异灭的,所以梵文字的有为法是复合而成的,一切东西叫做有为法,无为法就是,他是没有生住异灭相的,因为没有作为,没有现起,没有现象,有现象的生住异灭叫做有为,没有生住异灭现象的就叫做无为法,如果你们读过俱舍论的话,俱舍论里面有三种无为法,俱舍论里面讲一切法五位七十五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佛教里面讲一切法,不是单讲说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东西,他是说看到这些具体的东西把它分析到,背后构成的质素,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无为法有几种,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因为这些是没有生住异灭相现起的,虚空无为他是虚空的特性,不是虚空的相,所以这个叫做无为法。 | 有为空,一切有为法空,无为空,一切无为法空,什么叫做有为法,有为法跟无为法怎么样分,最简单的分,依于缘起而有生住异灭的就叫做有为法,依于缘起的和合还有生住异灭的,所以梵文字的有为法是复合而成的,一切东西叫做有为法,无为法就是,他是没有生住异灭相的,因为没有作为,没有现起,没有现象,有现象的生住异灭叫做有为,没有生住异灭现象的就叫做无为法,如果你们读过 《 俱舍论 》 的话, 《 俱舍论 》 里面有三种无为法, 《 俱舍论 》 里面讲一切法五位七十五法,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佛教里面讲一切法,不是单讲说我们看到的这些具体的东西,他是说看到这些具体的东西把它分析到,背后构成的质素,有色法,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无为法有几种,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因为这些是没有生住异灭相现起的,虚空无为他是虚空的特性,不是虚空的相,所以这个叫做无为法。 | ||
有为法空就是一切有为法是空的,他只是现象上生住异灭而已,他没有实质的东西,无为法空,无为法相对有为法而立的,所以不要执著真的有无为法,所以当我们讲无为法的时候,是针对有为法安立无为法,有为无为是相对安立的,你不要执著真的有一个什么无为法,就是这里讲的叫做无为法空,所以师父之前讲说当你证得涅槃的时候,你把贪瞋痴除掉,但是问题是贪嗔痴本来就是一种妄相,你真的有除掉吗,你真的除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真正除的,你只是现在忽然间认知到事物的真实面而已,“妄”本来就没有实质的,既然没有实质你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除,所以无为也是一样,有为既然是空,那还有无为是真实吗,既然有为无为是相对而立的,既然这个是空的难道这个会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所以叫做有为空无为空,一切有为法空无为法也是空,就是没有真实的实质性。 | 有为法空就是一切有为法是空的,他只是现象上生住异灭而已,他没有实质的东西,无为法空,无为法相对有为法而立的,所以不要执著真的有无为法,所以当我们讲无为法的时候,是针对有为法安立无为法,有为无为是相对安立的,你不要执著真的有一个什么无为法,就是这里讲的叫做无为法空,所以师父之前讲说当你证得涅槃的时候,你把贪瞋痴除掉,但是问题是贪嗔痴本来就是一种妄相,你真的有除掉吗,你真的除的时候,其实没有什么真正除的,你只是现在忽然间认知到事物的真实面而已,“妄”本来就没有实质的,既然没有实质你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除,所以无为也是一样,有为既然是空,那还有无为是真实吗,既然有为无为是相对而立的,既然这个是空的难道这个会是真实的吗,当然不是,所以叫做有为空无为空,一切有为法空无为法也是空,就是没有真实的实质性。 | ||
行 514: | 行 366: | ||
问:无为法也是缘起的? | 问:无为法也是缘起的? | ||
师父:无为法不依于缘起,但是你要记得依于缘起而现出的各种现象,这个叫做有为法,相对有为法另外的这三个法就叫做无为法,但是既然有为法是假象安立的,那么难道无为法是真实的吗,那当然也不是真实,它只是相对安立而已,所以你们记得解深密经,应该是在第一章的时候,他说佛陀为了引导我们能够趣入佛法,所以假名安立有为无为,如果你们还有印象的话回去翻翻看,有为就告诉你缘起语言各种相貌,无非就是要契入我们引导怎么去修行,等到你修行解脱了就能契入无为,但是你悟到涅槃的时候,也没有有为、无为相对的对待。 | 师父:无为法不依于缘起,但是你要记得依于缘起而现出的各种现象,这个叫做有为法,相对有为法另外的这三个法就叫做无为法,但是既然有为法是假象安立的,那么难道无为法是真实的吗,那当然也不是真实,它只是相对安立而已,所以你们记得 《 解深密经 》 ,应该是在第一章的时候,他说佛陀为了引导我们能够趣入佛法,所以假名安立有为无为,如果你们还有印象的话回去翻翻看,有为就告诉你缘起语言各种相貌,无非就是要契入我们引导怎么去修行,等到你修行解脱了就能契入无为,但是你悟到涅槃的时候,也没有有为、无为相对的对待。 |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现象上当然有生住异灭,但是他实际上没有实质的如梦幻泡影,所以有为法是不真实的。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现象上当然有生住异灭,但是他实际上没有实质的如梦幻泡影,所以有为法是不真实的。 | ||
行 536: | 行 388: | ||
当然这个牵扯到佛教很深,无我又要谈轮回,确实是一般比较难理解的东西,老实说要谈轮回的话印度教很好说明,而且容易理解,印度教说有一个不变的本质灵魂,这个灵魂叫阿特曼,他一直在轮回,阿特曼是印度教所讲的,阿特曼就是不变的小我灵魂,一直在轮回当中他说有轮回的主体,主体就是阿特曼,他一直在轮回每一生每一世都不一样,因为每一生每一世这他现的这个相都不一样,可能前一辈子是动物,这一辈子可能是人,就这样一直轮回,但是阿特曼是真实的,但是轮回的这个相是假的,他是这样子解说的。 | 当然这个牵扯到佛教很深,无我又要谈轮回,确实是一般比较难理解的东西,老实说要谈轮回的话印度教很好说明,而且容易理解,印度教说有一个不变的本质灵魂,这个灵魂叫阿特曼,他一直在轮回,阿特曼是印度教所讲的,阿特曼就是不变的小我灵魂,一直在轮回当中他说有轮回的主体,主体就是阿特曼,他一直在轮回每一生每一世都不一样,因为每一生每一世这他现的这个相都不一样,可能前一辈子是动物,这一辈子可能是人,就这样一直轮回,但是阿特曼是真实的,但是轮回的这个相是假的,他是这样子解说的。 | ||
所以没有把阿赖耶识搞清楚的话,会把阿赖耶当成阿特曼,所以记得解深密经里面讲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会把阿赖耶执成阿特曼,但是阿赖耶识不是阿特曼,他在变化当中,阿赖耶识种子所聚的,他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叫做阿赖耶,他是无限的种子所聚合而成的而已,他说阿赖耶识一个聚,藏,是一个种子的聚合体,这些种子一直在变化当中的,一直现熏种、种生现,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举一个例子,比如彗星,你远远的看,它好像是不变的东西一直在那边跑,但是你真正进去看的时候,彗星还是各种东西组合而成的,很多无限的东西组合而成,你会看到有东西一直吸进来,但是有东西一直跑掉,你就大概这样理解,所以跟阿特曼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不了解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像,有时候有,所以佛陀才会特别讲说阿赖耶我不随便讲,因为凡夫还有外道这些凡跟愚,会把他当成像阿特曼一样的东西,所以是很危险的,所以佛陀不随便开示这种东西。 | 所以没有把阿赖耶识搞清楚的话,会把阿赖耶当成阿特曼,所以记得 《 解深密经 》 里面讲说:“阿陀那识甚深细,我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就是会把阿赖耶执成阿特曼,但是阿赖耶识不是阿特曼,他在变化当中,阿赖耶识种子所聚的,他并没有一个实质的东西叫做阿赖耶,他是无限的种子所聚合而成的而已,他说阿赖耶识一个聚,藏,是一个种子的聚合体,这些种子一直在变化当中的,一直现熏种、种生现,一直在不断地变化当中,举一个例子,比如彗星,你远远的看,它好像是不变的东西一直在那边跑,但是你真正进去看的时候,彗星还是各种东西组合而成的,很多无限的东西组合而成,你会看到有东西一直吸进来,但是有东西一直跑掉,你就大概这样理解,所以跟阿特曼是有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不了解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很像,有时候有,所以佛陀才会特别讲说阿赖耶我不随便讲,因为凡夫还有外道这些凡跟愚,会把他当成像阿特曼一样的东西,所以是很危险的,所以佛陀不随便开示这种东西。 | ||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 ||
行 564: | 行 416: | ||
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散是什么,散名诸法灭,非常非灭故,所以这个散空也可以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一切法不是无常吗,什么叫做无常,就是有聚有散,诸法因缘和合一聚就是诸法生,诸法因缘慢慢灭去的时候这个法就散了,就灭了,这个叫做聚跟散,所以依于缘起有聚有散,我们世间的万法不就是这样子,比如这个教室,师父立了这样子的一个教室,告诉你们七点半来这边上课,时间到了,刚好星期五师父又在没事,也没有说要取消,所以时间到大家就聚来,就有这样的一个课,这个叫做诸法聚,时间到了,九点半了,起立立正敬礼下课,大家跑回去了,这个课不见了,叫做诸法散,所以他说散名诸法灭,所以这样一个课时间因缘到了大家走了,叫做法灭了,这个课就灭了,这个叫做散空,所以第一个解释散等于空,诸法灭就等于空,第二个解释其实是非常非灭,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既然不生了还有什么灭,所以究实来讲一切法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究实来讲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法,所以散灭也都是假象而已,这个就叫做散空,因为非常非灭故。这个散空跟无始空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法本不生既然本不生哪来灭,这些现象只是告诉你,这些课程是依缘起而生的,究实来讲没有这样一个生灭法在。 | 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散是什么,散名诸法灭,非常非灭故,所以这个散空也可以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一切法不是无常吗,什么叫做无常,就是有聚有散,诸法因缘和合一聚就是诸法生,诸法因缘慢慢灭去的时候这个法就散了,就灭了,这个叫做聚跟散,所以依于缘起有聚有散,我们世间的万法不就是这样子,比如这个教室,师父立了这样子的一个教室,告诉你们七点半来这边上课,时间到了,刚好星期五师父又在没事,也没有说要取消,所以时间到大家就聚来,就有这样的一个课,这个叫做诸法聚,时间到了,九点半了,起立立正敬礼下课,大家跑回去了,这个课不见了,叫做诸法散,所以他说散名诸法灭,所以这样一个课时间因缘到了大家走了,叫做法灭了,这个课就灭了,这个叫做散空,所以第一个解释散等于空,诸法灭就等于空,第二个解释其实是非常非灭,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既然不生了还有什么灭,所以究实来讲一切法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究实来讲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法,所以散灭也都是假象而已,这个就叫做散空,因为非常非灭故。这个散空跟无始空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法本不生既然本不生哪来灭,这些现象只是告诉你,这些课程是依缘起而生的,究实来讲没有这样一个生灭法在。 | ||
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灭也是空,因为诸法本来不生哪来的灭,因为非常非灭故,本来诸法灭叫散,但是般若经里面特别讲,散,这是第一个解释也是阿含经的解释,第二个是般若经的解释,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诸法本不生,本不生哪来灭,所以般若经是依第二种解释,因为诸法本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或是叫诸法空性,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来的散,所以叫做诸法无灭,因为诸法非常非灭。 | 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灭也是空,因为诸法本来不生哪来的灭,因为非常非灭故,本来诸法灭叫散,但是般若经里面特别讲,散,这是第一个解释也是 《 阿含经 》 的解释,第二个是般若经的解释,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诸法本不生,本不生哪来灭,所以般若经是依第二种解释,因为诸法本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或是叫诸法空性,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来的散,所以叫做诸法无灭,因为诸法非常非灭。 | ||
性空,叫做自性空,又叫做法性空,就是法的本质,还有一个自相空叫做法相空,就是现出来的相,什么叫做本质跟本相,我举一个例子,色法的本质是什么,色法的本质是质碍性,色法的本性叫质碍性或叫做自性,色法的相呢,在俱舍论里面色法有相,什么相,比如地水火风,五根,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都是色法的相,因为你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触得到,但是质碍,你看得到摸得到吗,因为质碍是一种他的特性跟概念,所以色法以质碍为性,第一个色法的特性就是会阻碍,会变坏,色法叫做一个会质碍一个会变坏,色法的特性,但是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我们讲色法就是物质,就佛教里面讲物质的特性叫做质碍,变碍为性,色法的特性,物质的特性叫做变碍为性,第一个它会变坏,会毁坏,第二个它会质碍,这个是色法的特性,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比如青、黄、赤、白,影、光、暗这些种种,还有触相,这些种种都可以是色法,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的特相,变碍就是色法的特性,所以一个叫做性一个叫做相。 | 性空,叫做自性空,又叫做法性空,就是法的本质,还有一个自相空叫做法相空,就是现出来的相,什么叫做本质跟本相,我举一个例子,色法的本质是什么,色法的本质是质碍性,色法的本性叫质碍性或叫做自性,色法的相呢,在 《 俱舍论 》 里面色法有相,什么相,比如地水火风,五根,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都是色法的相,因为你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触得到,但是质碍,你看得到摸得到吗,因为质碍是一种他的特性跟概念,所以色法以质碍为性,第一个色法的特性就是会阻碍,会变坏,色法叫做一个会质碍一个会变坏,色法的特性,但是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我们讲色法就是物质,就佛教里面讲物质的特性叫做质碍,变碍为性,色法的特性,物质的特性叫做变碍为性,第一个它会变坏,会毁坏,第二个它会质碍,这个是色法的特性,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比如青、黄、赤、白,影、光、暗这些种种,还有触相,这些种种都可以是色法,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的特相,变碍就是色法的特性,所以一个叫做性一个叫做相。 | ||
会变化,会障碍,这个有桌子,我就过不去,这个是色法,是物质,要拿掉我才过得去,这两个色法都是物质,会质碍,还有这个色法它会变化,你放在那边一百年,你都不要动它,它还是会坏掉,所以色法的特性叫做变碍,会变化会质碍,色法的相就是比如说色声香味触,比如根叫做眼耳鼻舌身,这根也是色法还有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就是色法显现出来的特性,如果这些都是空的一个叫做自性空,一个叫做自相空,又叫做法性空一个叫做法相空。 | 会变化,会障碍,这个有桌子,我就过不去,这个是色法,是物质,要拿掉我才过得去,这两个色法都是物质,会质碍,还有这个色法它会变化,你放在那边一百年,你都不要动它,它还是会坏掉,所以色法的特性叫做变碍,会变化会质碍,色法的相就是比如说色声香味触,比如根叫做眼耳鼻舌身,这根也是色法还有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就是色法显现出来的特性,如果这些都是空的一个叫做自性空,一个叫做自相空,又叫做法性空一个叫做法相空。 | ||
行 592: | 行 444: | ||
师父:不是,下次师父再回答你,你还是没有把止跟观搞清楚,不停的空空空,这个你平时就要学习了,不是打坐的时候在学习的,你平时的听闻佛法,闻思你就要把它弄清楚了,不是打坐的时候才在这个是空吗,那个不是空,打坐不能去思考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概念是平时就要学的,不是打坐的时候再来弄的,所以说为什么要经过听经闻法,经过闻思,我们先来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师父:不是,下次师父再回答你,你还是没有把止跟观搞清楚,不停的空空空,这个你平时就要学习了,不是打坐的时候在学习的,你平时的听闻佛法,闻思你就要把它弄清楚了,不是打坐的时候才在这个是空吗,那个不是空,打坐不能去思考这些东西,所以这些概念是平时就要学的,不是打坐的时候再来弄的,所以说为什么要经过听经闻法,经过闻思,我们先来回向,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 ||
解深密经-18 | 《 解深密经 》-18 |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解深密经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解深密经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摄大乘论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摄大乘论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解深密经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解深密经所引用的,其实还是般若经里面的,般若经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 《 解深密经 》 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 《 解深密经 》 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摄大乘论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摄大乘论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 《 解深密经 》 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 《 解深密经 》 所引用的,其实还是般若经里面的,般若经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 ||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 ||
行 644: | 行 496: | ||
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 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 ||
刚刚讲的是般若经上面的,般若经讲十八空,解深密经里面到最后的临那一刹那,他讲十种空遣除十种相 | 刚刚讲的是般若经上面的,般若经讲十八空, 《 解深密经 》 里面到最后的临那一刹那,他讲十种空遣除十种相 | ||
第一个他说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这个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一切法空,就是万法空,本来学习佛法了知法义是应该的,闻思修,听经闻法看书看经典,了解这些义理,这是应该的,但是最怕的就是两个情形,一个就是,有时候我们会执著语言文字相,本来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是以楔出楔,这些是一种工具要遣除你的执著的,但是当你读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反而产生执著,这个叫做著语言文字相,比如说,现在桌子很脏你用肥皂下去洗,肥皂可以把脏东西洗掉,这些泡沫到时候要用清水把它清干,所以听经闻法是绝对要,而且是第一步,但是听经闻法从语言文字上听来的这些东西,本来是要破除你的执著的,但是有些人第一种状况,他会执著语言文字相,这个就必须要破,第二个师父讲说禅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到最后那临刹那的时候,之前所观的这些法义的概念也要破除掉,因为法义的概念还是一种语言文字相,一种观念,这个在禅修最后观的那一刹那,也要把它遣除掉,这个叫做破除语言文字相,这个要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做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刚才讲的,一切法是空的,因为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所以叫做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这个第一个是叫你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要由语言文字来破除你的执著,而不要在语言文字上又起执著。第二个在禅观深观里面最后临那一刹那,要把我们本来佛法的观念也破除掉,我说破除掉不是把它丢掉,是最后那一刹那,你要是没有抛除的话,你是没办法真正开悟的,也就是没有办法真正悟诸法实相。 | 第一个他说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这个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一切法空,就是万法空,本来学习佛法了知法义是应该的,闻思修,听经闻法看书看经典,了解这些义理,这是应该的,但是最怕的就是两个情形,一个就是,有时候我们会执著语言文字相,本来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是以楔出楔,这些是一种工具要遣除你的执著的,但是当你读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反而产生执著,这个叫做著语言文字相,比如说,现在桌子很脏你用肥皂下去洗,肥皂可以把脏东西洗掉,这些泡沫到时候要用清水把它清干,所以听经闻法是绝对要,而且是第一步,但是听经闻法从语言文字上听来的这些东西,本来是要破除你的执著的,但是有些人第一种状况,他会执著语言文字相,这个就必须要破,第二个师父讲说禅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到最后那临刹那的时候,之前所观的这些法义的概念也要破除掉,因为法义的概念还是一种语言文字相,一种观念,这个在禅修最后观的那一刹那,也要把它遣除掉,这个叫做破除语言文字相,这个要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做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刚才讲的,一切法是空的,因为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所以叫做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这个第一个是叫你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要由语言文字来破除你的执著,而不要在语言文字上又起执著。第二个在禅观深观里面最后临那一刹那,要把我们本来佛法的观念也破除掉,我说破除掉不是把它丢掉,是最后那一刹那,你要是没有抛除的话,你是没办法真正开悟的,也就是没有办法真正悟诸法实相。 | ||
第二个,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相,了知安立真如义,这里的安立真如义,在唯识的经典里面他立了七种真如,第一个叫做流转真如,第二个叫做相真如,第三个叫做了别真如,第四个叫做安立真如,第五个叫做邪行真如,第六个叫做清净真如,第七个叫做正行真如,一共是两组,流转真如叫做无常,一切行无常,相真如叫做无我,了别真如叫做一切法唯识性,接下来这四个可以配合,佛教最有名的根本教理,哪四个,苦,集,灭,道,就是这样配合,为什么它全部叫做真如,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实相,都是真实的实相,是我们所必需要学的,所以它全部叫做真如,首先什么叫做流转真如,佛教讲三法印,三法印是什么,第一个叫诸行无常,是流转法,流转生灭,所以第一个叫做流转真如,因为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这世界的真实,所以它是真如叫做无常,相真如,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它是不是一个相,虽然它是生灭不拘的,但是缘起上我们是可以暂时的了知,在世俗谛上可以了知它的相,我们可以见闻觉知,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听到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听到的没有一个真实性,所以它叫做相,相真如是无我性,因为我们有看到森罗万象,但是它不是真实的,所以它叫做无我,还有一个了别真如是唯识特立的,了别就是认知,唯识说:其实我们一切所认知到的,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还有下来的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都是依苦集灭道而立的,这个苦是依于下面的邪行,而有苦,所以是一种安立相,所以苦道就是安立真如,邪行真如,为什么叫邪行,邪行真如为什么是集,集是什么?烦恼,业,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们会造业,因为有业所以我们会三界里面轮回,所以整个三界轮回的根源就是烦恼,所以从未能解脱的意义上,这个叫作邪行,他倒不是说从世间善恶来讲叫做邪行,他的意思就是说,邪行真如这个集谛,是烦恼,业,这个烦恼三界轮回的根本,所以叫做邪行,清净就是把烦恼灭之后,达到这个灭谛,当然灭谛就是涅槃,这个当然就是清净,这应该没问题吧,这叫清净真如,还有正行 | 第二个,了知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相,了知安立真如义,这里的安立真如义,在唯识的经典里面他立了七种真如,第一个叫做流转真如,第二个叫做相真如,第三个叫做了别真如,第四个叫做安立真如,第五个叫做邪行真如,第六个叫做清净真如,第七个叫做正行真如,一共是两组,流转真如叫做无常,一切行无常,相真如叫做无我,了别真如叫做一切法唯识性,接下来这四个可以配合,佛教最有名的根本教理,哪四个,苦,集,灭,道,就是这样配合,为什么它全部叫做真如,意思就是说这些都是实相,都是真实的实相,是我们所必需要学的,所以它全部叫做真如,首先什么叫做流转真如,佛教讲三法印,三法印是什么,第一个叫诸行无常,是流转法,流转生灭,所以第一个叫做流转真如,因为诸行无常的生灭现象是这世界的真实,所以它是真如叫做无常,相真如,万事万物的生生灭灭,它是不是一个相,虽然它是生灭不拘的,但是缘起上我们是可以暂时的了知,在世俗谛上可以了知它的相,我们可以见闻觉知,我们可以看到东西听到东西,但是我们看到听到的没有一个真实性,所以它叫做相,相真如是无我性,因为我们有看到森罗万象,但是它不是真实的,所以它叫做无我,还有一个了别真如是唯识特立的,了别就是认知,唯识说:其实我们一切所认知到的,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现,还有下来的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都是依苦集灭道而立的,这个苦是依于下面的邪行,而有苦,所以是一种安立相,所以苦道就是安立真如,邪行真如,为什么叫邪行,邪行真如为什么是集,集是什么?烦恼,业,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们会造业,因为有业所以我们会三界里面轮回,所以整个三界轮回的根源就是烦恼,所以从未能解脱的意义上,这个叫作邪行,他倒不是说从世间善恶来讲叫做邪行,他的意思就是说,邪行真如这个集谛,是烦恼,业,这个烦恼三界轮回的根本,所以叫做邪行,清净就是把烦恼灭之后,达到这个灭谛,当然灭谛就是涅槃,这个当然就是清净,这应该没问题吧,这叫清净真如,还有正行 —— 道,这个称作正行,这个称作邪行,为什么道叫做正行,既然集是邪行,那道刚好是反著邪行的,道是用来对治邪行的,修道是用来断除烦恼的,所以修道是刚好来对治邪行的,所以它叫做正行。 | ||
因此在唯识学里面他立了这七种真如,无外乎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相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修行从轮回到解脱是什么样子,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实际上的状况是什么样子,所以立七种真如。 | 因此在唯识学里面他立了这七种真如,无外乎就是告诉我们,世间的相是什么样子,然后我们修行从轮回到解脱是什么样子,就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实际上的状况是什么样子,所以立七种真如。 | ||
行 682: | 行 534: | ||
10、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 10、十者即於彼相對治空性作意思惟故有空性相,此由空空能正除遣 | ||
第六,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建立义是什么意思,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前面有一个安立,后面有一个建立,建立指的是什么,在知法知义里面的义里面,有十种相其中一个叫建立义,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器世间建立义,器世间是佛教专有名词,器世间就是我们这个居住的山河大地,宇宙万物叫做器世间,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以分成,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这些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依什么而建立,生活在这些无情物的山河大地上面,这个建立有一点foundation的意思,这个是翻译上,也就是说这些外在的山河大地,是我们所依托的,所以叫做建立,叫做foundation,是我们这些有情生物的foundation,叫做建立义故,这个建立有一种基石,foundation的意思,佛教里面在描述,是一种描述不是真实的,他是描述比喻这个世间好像是一个container,一个容器,我们有情众生就在里面生活,所以佛教就叫做器世间,佛教把这些没有情识的东西,叫做器世间,把我们这些有情识的叫做有情世间,所以我们讲世间的时候,你必须谈的是器世间或是有情世间,俱舍论你们读过,他在讲世间品的时候,他有分器世间和有情世间来谈,了知建立义故就是了知这个器世间有无量相,为什么这个器世间会有无量相,器世间太多东西了,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房子汽车...太多了,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大空是什么空,,是空间,大空是指空间的意思,其实空间也是假象,安立在这些上面的无量相,其实一切万物无外乎是空,所以器世间是空,无量的空间也是空,所以他说这种器世间,无外乎就是依于空间而立的,所以万事万物无外乎就是空,就是由大空能遣除,刚才讲到建立义故是指器世间,大空,因为大空是指空间空,器世间是依空间,空间是空,器世间当然是空。 | 第六,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建立义是什么意思,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前面有一个安立,后面有一个建立,建立指的是什么,在知法知义里面的义里面,有十种相其中一个叫建立义,了知建立义故有无量相,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器世间建立义,器世间是佛教专有名词,器世间就是我们这个居住的山河大地,宇宙万物叫做器世间,因为我们这个世间可以分成,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另外一种是没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这些有生命现象跟情识的,依什么而建立,生活在这些无情物的山河大地上面,这个建立有一点foundation的意思,这个是翻译上,也就是说这些外在的山河大地,是我们所依托的,所以叫做建立,叫做foundation,是我们这些有情生物的foundation,叫做建立义故,这个建立有一种基石,foundation的意思,佛教里面在描述,是一种描述不是真实的,他是描述比喻这个世间好像是一个container,一个容器,我们有情众生就在里面生活,所以佛教就叫做器世间,佛教把这些没有情识的东西,叫做器世间,把我们这些有情识的叫做有情世间,所以我们讲世间的时候,你必须谈的是器世间或是有情世间, 《 俱舍论 》 你们读过,他在讲世间品的时候,他有分器世间和有情世间来谈,了知建立义故就是了知这个器世间有无量相,为什么这个器世间会有无量相,器世间太多东西了,山河大地,花草树木房子汽车...太多了,此由大空能正遣除,大空是什么空,,是空间,大空是指空间的意思,其实空间也是假象,安立在这些上面的无量相,其实一切万物无外乎是空,所以器世间是空,无量的空间也是空,所以他说这种器世间,无外乎就是依于空间而立的,所以万事万物无外乎就是空,就是由大空能遣除,刚才讲到建立义故是指器世间,大空,因为大空是指空间空,器世间是依空间,空间是空,器世间当然是空。 | ||
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遣除,这里的无色是什么意思,这跟前面的建立义故有些相关性,无色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我说跟上面讲的有关系,上面讲的是器世间,讲器世间,讲的无色是什么?无色界,它不是有内寂静解脱相吗,他上面可以是讲一切的器世间,两个比对起来,这个可以讲是器世间里面的欲界、色界,这里讲的是无色界,了知无色故,因为你证到无色界的话,你必须要修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你才可以达到无色界,你才有办法了知无色界,你证到无色界的时候,你就会有内寂静解脱相,不是真解脱,是相似解脱,外道修到无色界定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佛陀的故事里面不是有讲吗,他之前,外道修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他以为已经到达解脱了,那只是无色定而已,无色界还有无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定,无色界的众生他是没有色的,没有物质的,他只有精神状态而已,你修到无色界的定,内心相当寂静的,那种欲界色界的扰动都不见了,他以为自己解脱了,但没有。此由有为空能正遣除,为什么他叫有为空能正遣除?因为有为里面的三界,当然无色界是最高层次的,而且无色界已经没有这种物质性的,他只有精神性而已,精神性他又很微细,但是他还是有为,这种最微细的东西你就用有为空来破除,一切有为,不管是什么,定,那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生灭法,一切有为就是生灭法就是不实在的,这个叫做有为空,所以叫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里面最微细的就是无色界,尤其是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他只有微细的精神体而已,就是有些人修到无色界定了,很微细了但是没有解脱,这时候就要用有为空来破除,破除他以为这种非想非非想的寂静解脱,是真正的解脱涅槃,这样是错误的,要用有为空来破除。 | 七者了知无色故,有内寂静解脱相,此由有为空能正遣除,这里的无色是什么意思,这跟前面的建立义故有些相关性,无色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我说跟上面讲的有关系,上面讲的是器世间,讲器世间,讲的无色是什么?无色界,它不是有内寂静解脱相吗,他上面可以是讲一切的器世间,两个比对起来,这个可以讲是器世间里面的欲界、色界,这里讲的是无色界,了知无色故,因为你证到无色界的话,你必须要修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定,你才可以达到无色界,你才有办法了知无色界,你证到无色界的时候,你就会有内寂静解脱相,不是真解脱,是相似解脱,外道修到无色界定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佛陀的故事里面不是有讲吗,他之前,外道修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还有非想非非想处,他以为已经到达解脱了,那只是无色定而已,无色界还有无色界的众生,无色界的定,无色界的众生他是没有色的,没有物质的,他只有精神状态而已,你修到无色界的定,内心相当寂静的,那种欲界色界的扰动都不见了,他以为自己解脱了,但没有。此由有为空能正遣除,为什么他叫有为空能正遣除?因为有为里面的三界,当然无色界是最高层次的,而且无色界已经没有这种物质性的,他只有精神性而已,精神性他又很微细,但是他还是有为,这种最微细的东西你就用有为空来破除,一切有为,不管是什么,定,那都是有为的,有为就是生灭法,一切有为就是生灭法就是不实在的,这个叫做有为空,所以叫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法里面最微细的就是无色界,尤其是无色界里面的非想非非想,他只有微细的精神体而已,就是有些人修到无色界定了,很微细了但是没有解脱,这时候就要用有为空来破除,破除他以为这种非想非非想的寂静解脱,是真正的解脱涅槃,这样是错误的,要用有为空来破除。 | ||
行 702: | 行 554: | ||
如果没问题我们再来看最后,总空相,上面讲的那么多其实,唯识的总空相无外乎就是这个,总结: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大乘中总空性相,唯识学的空无外乎就是,讲得简单一点,在依他起上离遍计所执,显圆成实,这个就叫做空,所以他讲空的时候就是要你,毕竟远离遍计所执,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这个就叫做圆成实,圆成实就叫做总相空,所以他说善男子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重点在于要远离遍计所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离了遍计所执那当然是无所得了,这个叫做大乘中总空性相。 | 如果没问题我们再来看最后,总空相,上面讲的那么多其实,唯识的总空相无外乎就是这个,总结:善男子,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及于此中都无所得,如是名为大乘中总空性相,唯识学的空无外乎就是,讲得简单一点,在依他起上离遍计所执,显圆成实,这个就叫做空,所以他讲空的时候就是要你,毕竟远离遍计所执,在依他起上远离遍计所执,这个就叫做圆成实,圆成实就叫做总相空,所以他说善男子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中,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性,重点在于要远离遍计所执,及于此中都无所得,离了遍计所执那当然是无所得了,这个叫做大乘中总空性相。 | ||
如果已经从前面上唯识,然后解深密经三性到现在,这句话一听应该就懂了,但是因为有新来的同学,也有中间来的,师父还是大概讲一下,用一个图再跟大家复习一下,有ABC三个圈的两种图,是哪一个,绳和蛇那个,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圈,还有一个就是(绳和蛇那个),心这个又叫做识,或叫做第八识阿赖耶,然后外面有一个境,这个东西我不谈,当然这个境也是其他人的阿赖耶,或是其他人的阿赖耶共相所成的,但是不谈,这个心见到这个相的时候,这个心会自己现出一个相出来,这个是从阿赖耶现出来的相,我们这个心会再现出一个识,就叫做六识,然后确认识到这一个所谓的所缘,这是唯识的理论,如果只是这样单纯的认识的话是没问题的,本来这个所缘这个相叫做依他起相,依他怎么起,依缘起,但是缘起是整个阿赖耶的缘起作用起来的,现在问题出在哪里,可惜在凡夫位,他的依他起相,由于我们心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已经是染污的,所以染污的种子现起的这个相,跟这个已经是不搭了,不是这个东西了,是自己现出的一个执著相,所以凡夫位的这个依他起相,其实这个已经是染污的,就叫做遍计所执,好像是你带了一个有色的眼镜,在这有色眼镜你所看到的东西,比如你带一个黄色的眼镜或是墨镜,你看到一切都是黄色的,在你这个眼镜里面所有的相,他已经不是原来的相了,他都已经是被扭曲之后的相,那个相就叫做遍计所执,所以在凡夫位他依于这个心所现出来的,绝对不是清净相,而是一种染污的相错误的相,这个叫做遍计所执,而且它现出来的这个六识,一定含有执著在里面,这个叫做能执,因为它由心现出来的也是染污的能够执著的,它现出来的这个相是被执著的,所以这个叫做遍计所执,它还是依他起,但是在凡夫位的依他起,它绝对就是遍计所执,因为是染污的,所以凡夫位没有清净的依他,凡夫位的依他是染污的,就叫做遍计所执。 | 如果已经从前面上唯识,然后 《 解深密经 》 三性到现在,这句话一听应该就懂了,但是因为有新来的同学,也有中间来的,师父还是大概讲一下,用一个图再跟大家复习一下,有ABC三个圈的两种图,是哪一个,绳和蛇那个,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圈,还有一个就是(绳和蛇那个),心这个又叫做识,或叫做第八识阿赖耶,然后外面有一个境,这个东西我不谈,当然这个境也是其他人的阿赖耶,或是其他人的阿赖耶共相所成的,但是不谈,这个心见到这个相的时候,这个心会自己现出一个相出来,这个是从阿赖耶现出来的相,我们这个心会再现出一个识,就叫做六识,然后确认识到这一个所谓的所缘,这是唯识的理论,如果只是这样单纯的认识的话是没问题的,本来这个所缘这个相叫做依他起相,依他怎么起,依缘起,但是缘起是整个阿赖耶的缘起作用起来的,现在问题出在哪里,可惜在凡夫位,他的依他起相,由于我们心的阿赖耶识的种子已经是染污的,所以染污的种子现起的这个相,跟这个已经是不搭了,不是这个东西了,是自己现出的一个执著相,所以凡夫位的这个依他起相,其实这个已经是染污的,就叫做遍计所执,好像是你带了一个有色的眼镜,在这有色眼镜你所看到的东西,比如你带一个黄色的眼镜或是墨镜,你看到一切都是黄色的,在你这个眼镜里面所有的相,他已经不是原来的相了,他都已经是被扭曲之后的相,那个相就叫做遍计所执,所以在凡夫位他依于这个心所现出来的,绝对不是清净相,而是一种染污的相错误的相,这个叫做遍计所执,而且它现出来的这个六识,一定含有执著在里面,这个叫做能执,因为它由心现出来的也是染污的能够执著的,它现出来的这个相是被执著的,所以这个叫做遍计所执,它还是依他起,但是在凡夫位的依他起,它绝对就是遍计所执,因为是染污的,所以凡夫位没有清净的依他,凡夫位的依他是染污的,就叫做遍计所执。 | ||
怎么空呢,他说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要先了解到,我们认知的这个东西,其实已经不是外面的这个,这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这个是我们错误的认知,所以这个根本是没有实境的,是由我们错误的染污里面所显现出来的,这个既然是假的,就叫我们六识里面不要去执著这个东西,既然这个东西是假的,你不要再去执著,这个无所执著的话,这个六识也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本来是这两个存在,才会在那边执来执去,你一旦能认知到这个是假的,当然是六识去认知到,六识本身也会认为这个六识也不是真实的,经由这样的熏习,熏习之后,会慢慢的把阿赖耶识的种子给清净,清净之后渐渐就能在这个依他起相上,把错误的认知拿掉,就是本来是太阳眼镜是红色的,慢慢把它拿掉,当然师父比喻说拿掉,你可以马上拿,但是就修行上要慢慢把它清净,好像你这个红色越来越淡,修了很久之后,你慢慢的就能够把这个依他起,已经慢慢不再是遍计所执,而是纯粹的依他起,由这个认知的清净种子,显现出来的清净的依他起,跟这个外境,是渐渐接近的,是相符的,因为你不再起任何执著了,这个在唯识里面到最后变成清净的时候,就是清净的依他,清净的依他就叫做圆成实,所以依他起通杂染,在凡夫位是杂染,所以我们要借由修行把它弄清净,在圣位它就是清净,到佛就是无上完全清净,所以这个叫做总相空,总相空就是告诉你遍计所执是虚妄不实的,前面讲那么多,其实就是要破我们的遍计所执,告诉你,我们现在的认知都是起执著的,我要怎么样才能是正确的呢,依佛法所说的理论和修行下去做,那就是正确的行为,然后慢慢就能清净我们内心的杂染种子,这个叫做总相空。 | 怎么空呢,他说一切品类杂染清净,遍计所执相,毕竟远离,也就是说其实我们要先了解到,我们认知的这个东西,其实已经不是外面的这个,这是我们自己的错误,这个是我们错误的认知,所以这个根本是没有实境的,是由我们错误的染污里面所显现出来的,这个既然是假的,就叫我们六识里面不要去执著这个东西,既然这个东西是假的,你不要再去执著,这个无所执著的话,这个六识也不是真实的,因为我们本来是这两个存在,才会在那边执来执去,你一旦能认知到这个是假的,当然是六识去认知到,六识本身也会认为这个六识也不是真实的,经由这样的熏习,熏习之后,会慢慢的把阿赖耶识的种子给清净,清净之后渐渐就能在这个依他起相上,把错误的认知拿掉,就是本来是太阳眼镜是红色的,慢慢把它拿掉,当然师父比喻说拿掉,你可以马上拿,但是就修行上要慢慢把它清净,好像你这个红色越来越淡,修了很久之后,你慢慢的就能够把这个依他起,已经慢慢不再是遍计所执,而是纯粹的依他起,由这个认知的清净种子,显现出来的清净的依他起,跟这个外境,是渐渐接近的,是相符的,因为你不再起任何执著了,这个在唯识里面到最后变成清净的时候,就是清净的依他,清净的依他就叫做圆成实,所以依他起通杂染,在凡夫位是杂染,所以我们要借由修行把它弄清净,在圣位它就是清净,到佛就是无上完全清净,所以这个叫做总相空,总相空就是告诉你遍计所执是虚妄不实的,前面讲那么多,其实就是要破我们的遍计所执,告诉你,我们现在的认知都是起执著的,我要怎么样才能是正确的呢,依佛法所说的理论和修行下去做,那就是正确的行为,然后慢慢就能清净我们内心的杂染种子,这个叫做总相空。 | ||
行 728: | 行 580: | ||
止观是因果业,分别瑜伽品讲止观,讲到这里几乎要告一个段落了,这个课的三分之二师父都在上分别瑜伽品,都是在谈止观,止观有那么多好谈的,师父谈了快两个多月,快十堂课都在谈止观,止观就是那么多东西,如果新同学不懂,止观就是打坐修行,你就这样想就好了打坐,打坐师父讲了两个多月,都是在讲打坐的很多细节,而且这个经的里面这个都专门在讲打坐的,他说止观依清净的尸罗为因,尸罗是戒,止观立于清净戒,所以如果你基本的五戒不持,习气太重,烦恼太重,根本没办法打坐的,因为你必须要先持戒然后降伏粗重烦恼,才有办法打坐,所以不持戒的那一种没办法打坐的,你不要说有些人酒肉穿肠过,还能佛祖心中坐,还能...,戒持不好你没办法打坐,你想都不用想,所以外面很多宗教骗子,他跟你讲他是世俗胜义合一,因为我的境界比较高所以不用吃素,我不是说不吃素就是不持戒,只是举个例子,你不持戒就不要假借一些借口,因为我们凡夫都有很重的烦恼,刚开始就是必须要持戒来对治,持戒把粗重烦恼对治了,你才能真正坐得下来,坐得下来,你才能摄心集中,不然你烦恼太重,你坐下来那些东西全部都跑出来,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东西,昨天的东西,前天的东西,十年前的东西,全部都跑出来,所以要以清净的戒为主。 | 止观是因果业,分别瑜伽品讲止观,讲到这里几乎要告一个段落了,这个课的三分之二师父都在上分别瑜伽品,都是在谈止观,止观有那么多好谈的,师父谈了快两个多月,快十堂课都在谈止观,止观就是那么多东西,如果新同学不懂,止观就是打坐修行,你就这样想就好了打坐,打坐师父讲了两个多月,都是在讲打坐的很多细节,而且这个经的里面这个都专门在讲打坐的,他说止观依清净的尸罗为因,尸罗是戒,止观立于清净戒,所以如果你基本的五戒不持,习气太重,烦恼太重,根本没办法打坐的,因为你必须要先持戒然后降伏粗重烦恼,才有办法打坐,所以不持戒的那一种没办法打坐的,你不要说有些人酒肉穿肠过,还能佛祖心中坐,还能...,戒持不好你没办法打坐,你想都不用想,所以外面很多宗教骗子,他跟你讲他是世俗胜义合一,因为我的境界比较高所以不用吃素,我不是说不吃素就是不持戒,只是举个例子,你不持戒就不要假借一些借口,因为我们凡夫都有很重的烦恼,刚开始就是必须要持戒来对治,持戒把粗重烦恼对治了,你才能真正坐得下来,坐得下来,你才能摄心集中,不然你烦恼太重,你坐下来那些东西全部都跑出来,喜欢的东西,不喜欢的东西,讨厌的东西,昨天的东西,前天的东西,十年前的东西,全部都跑出来,所以要以清净的戒为主。 | ||
还有师父常讲的清净闻思正见以为因果,这个是解深密经里面的经文亲自讲的,师父只是把它节录出来而已,以清净之尸罗,清净闻思正见以为因果,这个是在讲观,师父常常讲说如果你没有闻思的能力,你慧学上,你听经闻法还有平时的认知,在知见观念上,没有达到闻思的观念的话,你不要想说你可以在定中起慧观,不可能的,你定中无法起慧观,你就没办法解脱,你就没办法明心见性,如果你这些经典都读得透彻一点的话,今天一个人跑来告诉你说,我是个开悟的圣人,你绝对有办法分辨的,他有没有闻思的正见,基本的四谛十二因缘他懂多少,如果都不懂然后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那个绝对不是开悟的,所以他必须以持戒。再来以,清净闻思正见为主,你才能真正的止观相应,才有办法真正去打坐修定。 | 还有师父常讲的清净闻思正见以为因果,这个是 《 解深密经 》 里面的经文亲自讲的,师父只是把它节录出来而已,以清净之尸罗,清净闻思正见以为因果,这个是在讲观,师父常常讲说如果你没有闻思的能力,你慧学上,你听经闻法还有平时的认知,在知见观念上,没有达到闻思的观念的话,你不要想说你可以在定中起慧观,不可能的,你定中无法起慧观,你就没办法解脱,你就没办法明心见性,如果你这些经典都读得透彻一点的话,今天一个人跑来告诉你说,我是个开悟的圣人,你绝对有办法分辨的,他有没有闻思的正见,基本的四谛十二因缘他懂多少,如果都不懂然后讲一些似是而非的,那个绝对不是开悟的,所以他必须以持戒。再来以,清净闻思正见为主,你才能真正的止观相应,才有办法真正去打坐修定。 | ||
果,所有世间及出世间善法以为果,为什么世间善法呢,因为你有佛法的知见,还能打坐,你一般的行为还会偏差到哪里去吗,你持戒还有能修定,还有你有闻思的知见,你的烦恼已经很弱了,虽然没断,但是已经降伏的差不多了,你怎么可能会有太多的行为偏差,你怎么还会去偷东西呢,你怎么还会对人恶口呢,你有一般定的力量你都不大会起瞋心的,你怎么还会很瞋怒的去骂人跟人家争吵,怎么还会去夺财害命呢,怎么还会去偷人家东西呢,怎么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讲妄语骗人呢,怎么还会去喝得醉醺醺的呢,所以他不但是出世间善法的门径,他也是世间善法,因为世间的恶法来源,无外乎就是人类的恶性本质,就是贪瞋痴,世间的恶法来源无外乎就是贪瞋痴,既然现在贪瞋痴都被对治了,那当然就算是世间的善法,就是所谓的戒定慧,它是世间善而且是通向出世间的道路。 | 果,所有世间及出世间善法以为果,为什么世间善法呢,因为你有佛法的知见,还能打坐,你一般的行为还会偏差到哪里去吗,你持戒还有能修定,还有你有闻思的知见,你的烦恼已经很弱了,虽然没断,但是已经降伏的差不多了,你怎么可能会有太多的行为偏差,你怎么还会去偷东西呢,你怎么还会对人恶口呢,你有一般定的力量你都不大会起瞋心的,你怎么还会很瞋怒的去骂人跟人家争吵,怎么还会去夺财害命呢,怎么还会去偷人家东西呢,怎么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讲妄语骗人呢,怎么还会去喝得醉醺醺的呢,所以他不但是出世间善法的门径,他也是世间善法,因为世间的恶法来源,无外乎就是人类的恶性本质,就是贪瞋痴,世间的恶法来源无外乎就是贪瞋痴,既然现在贪瞋痴都被对治了,那当然就算是世间的善法,就是所谓的戒定慧,它是世间善而且是通向出世间的道路。 | ||
行 748: | 行 600: | ||
此兩品於攝大乘中有相似解說,故於攝論中解說 | 此兩品於攝大乘中有相似解說,故於攝論中解說 | ||
这个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不是师父把它节录到最终,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他是这样讲的,他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你看他说解深密法门,里面在讲止观修行,他不是在告诉你在念什么咒,他说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就是说这整个应该要怎么称呼呢,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瑜伽了义教,所以解深密经也可以说瑜伽了义经。 | 这个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不是师父把它节录到最终,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他是这样讲的,他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你看他说解深密法门,里面在讲止观修行,他不是在告诉你在念什么咒,他说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就是说这整个应该要怎么称呼呢,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瑜伽了义教,所以 《 解深密经 》 也可以说瑜伽了义经。 | ||
后面有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两品于摄大乘中有相似解说,所以我们在摄大乘论中说明。 | 后面有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两品于摄大乘中有相似解说,所以我们在摄大乘论中说明。 | ||
这一部经因为就是取这里说,是尊此是解深密法门所以叫做解深密经,从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叫做瑜伽了义经,因为他专门在讲修瑜伽的究竟。 | 这一部经因为就是取这里说,是尊此是解深密法门所以叫做 《 解深密经 》 ,从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叫做瑜伽了义经,因为他专门在讲修瑜伽的究竟。 | ||
瑜伽叫做yoga,意思是connection,yoga就是连结,身心的连结,身心相应连结,为什么叫身心相应,因为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讲得更明白一点所谓的瑜伽就是禅修,有时候又翻成观行,瑜伽就是打坐、观行、禅修就叫做瑜伽。 | 瑜伽叫做yoga,意思是connection,yoga就是连结,身心的连结,身心相应连结,为什么叫身心相应,因为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讲得更明白一点所谓的瑜伽就是禅修,有时候又翻成观行,瑜伽就是打坐、观行、禅修就叫做瑜伽。 | ||
解深密经的核心,如果你问师父,师父的想法认为,就是分别瑜伽品这一章,前面当然讲三性都跟分别瑜伽品有关系的,前面如果没有弄懂,分别瑜伽品很难弄懂,但是核心就是分别瑜伽品,因为他特别讲得到这里,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后面这两个其实就是在讲果上的事情,大菩萨还有佛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之前全部都在讲,凡夫怎么修行的问题,怎么打坐怎么修行怎么听经闻法的问题,师父本身认为当然都很重要,如果非说核心是哪里我认为分别瑜伽品,所以师父才整个解深密经,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讲分别瑜伽品,唯识大乘教派里面,跟中观是两个很重要的,如果你能够把唯识的经教教义了解个几分,对你的修行,还有对别人,也就是你讲佛法给人听,都有很大的帮助,至少不会随随便便被呼拢,至少不会把修行的路走错,所以很感谢各位这几个月半年来的听经闻法,谢谢各位!我们来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 《 解深密经 》 的核心,如果你问师父,师父的想法认为,就是分别瑜伽品这一章,前面当然讲三性都跟分别瑜伽品有关系的,前面如果没有弄懂,分别瑜伽品很难弄懂,但是核心就是分别瑜伽品,因为他特别讲得到这里,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后面这两个其实就是在讲果上的事情,大菩萨还有佛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之前全部都在讲,凡夫怎么修行的问题,怎么打坐怎么修行怎么听经闻法的问题,师父本身认为当然都很重要,如果非说核心是哪里我认为分别瑜伽品,所以师父才整个 《 解深密经 》 ,花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讲分别瑜伽品,唯识大乘教派里面,跟中观是两个很重要的,如果你能够把唯识的经教教义了解个几分,对你的修行,还有对别人,也就是你讲佛法给人听,都有很大的帮助,至少不会随随便便被呼拢,至少不会把修行的路走错,所以很感谢各位这几个月半年来的听经闻法,谢谢各位!我们来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