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删除959字节 、​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解深密经》-16


  我们继续来谈菩萨知法知义,《 解深密经 》的分别瑜伽品在谈止观,谈止观怎么修,中间应该了解什么,比如所缘这些谈完之后,他特别强调,一个学习止观的人要能够知法知义,所谓的知法知义简单的讲就是,要了解经教的名相跟义理,要懂经教的名相跟义理,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多听经闻法,当然他讲得很细,他不是随便讲,你们就来听经闻法这样而已,他对听经闻法怎么听,内容是什么,他讲得非常细,他讲说要知法还有知义,法就是名相,要记得,佛教里面这个法的意涵很多,要知道这里的法跟义如果对谈的话,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最简单的讲就是这样子,法就是名相,义就是内容,他有提到有五种相或五种特性,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名相到底是怎么样,首先要知道佛教的名称,然后由名称构成句子,接下来我们要知道有字母,由字母构成名称,然后名称构成句子,由句子可以了解法的表达内容,可以知道佛法的根本教理到底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五种相,名句文还有知别法,知总法,就这五个,上次讲过。
 解深密经-16


  内容有十种相知义 由十种相貌或十种特性,可以 知法的内容 他说尽 有性就是知一切染净法的自相,就像五蕴十二入处 这些, 什么是染净 法, 比如什么是烦恼 法, 染法 就是 烦恼,比如贪嗔痴,净法比如涅槃,三学八正道,这些都是净法,有些是我们必须 要了解 分析 的, 比如五蕴十二入处这些,这些都是我们 了解 的义理 内容 所以你不要学佛学了 辈子,不知道五蕴十二入处 什么,我再 一次 要学佛学了一辈子,不知道五蕴到底 什么,不知道十二入处到底是什么,这样子 没有在学,为什么师父会讲这么严重说,我不知道五蕴,不知道十二入处, 表示我没有在学佛,但是我每天在念佛,我每天在念佛我也诵很多咒,我也每天在诵 ,师父,我不了解五蕴,十二入处,你怎么说 这样 我不算了解佛法 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叫你照见五蕴皆空,你如果不照见五蕴皆空,你 怎么 你所有的修行不管你,你念多少咒也好,你念多少经 什么, 问题是,你念这些经 做什么 你念这些咒目的 什么 先去思考这个问题 你念那么多 号,目的到底是什么,你不要眼睛瞪大大的瞪著我,你要思考 这个 问题,佛 法的 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你念 很多 ,持很多咒目 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不然你 其他宗教有时候会流俗 其他宗教也常诵经,基督教或许比较没有在诵,但 他们会看圣经 犹太教很能诵的 他绑一个黑黑 ,绑起来,这里面 就是 他们缩小的法典,然后头一直点就一直诵他们的经,每个宗教都会诵经,佛教当然也有诵经,你看知尽所有性,他告诉你说你要先了解,什么叫做清净,什么叫做杂染,比如什么叫做五蕴十二入处 些东西,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些东西,然后慢慢依于这些东西的指导下去学,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佛法
  《解深密经》的「分别瑜伽品」在谈止观怎么修 中间应该 解什么 ,所 这些 谈完之后 他特别强调一个学习止观的人要能够「知 知义】 所谓的知 知义简单的讲 ,就是要了解 经教 名相跟义理 ,要 懂经教 名相跟 义理, 总之 句话就 要多听经闻法。当然他 得很细 ,不是 来听 闻法 这样 而已 他对听 闻法 怎么 内容是 什么, 他讲得非常细。他讲说 知法还有知义 法就 名相 ,要 记得 ,佛 教里面 这个 意涵 很多, 这里 义如果对谈的话 法就 名相 义就 内容 最简单 就是这 样子


  谁要回答一下,为什么师父说不懂 蕴十二入处,你很难称作修行,我不能说你没修行,但是很难称做真正的修行,为什么,五蕴都不明白怎么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因为师父讲过,修行在修自己,什么叫做自己 ,我们 常常会说修行就是要修自己,什么叫做自己,五蕴就是自己,你连自己也是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修自己,修行不是在修别人,修行是在修自己,那自己到底是什么, 佛教 怎么分析了解这个所谓的我, 到底是 什么,佛教教你应该 怎么样 看待这个我 你在了解这个我的过程上面有什么问题,问题产生原因在哪里,怎么去解决,这个就是 佛教 要讲的最根本 的, 你要是不了解我是什么那你怎么修 所以五蕴十二入处都是在谈 ,都是在谈怎么认识我,以及依于这个我,认识外面的时候产生什么问题,有些你听经听那么久,你必须 了解,很多佛教做的宗教仪式,或宗教行为跟佛教修行的理论,到底 什么关系 你一定要把它了解 ,然后 连上 如果你不 了解 佛教教理,你诵很多经,持很多咒,我不能说没有用,我只能说那个用,相当 有限 因为没有跟 真正 教理 连上一起,所以你一定要去思考,来师父这边听那么多经,也了解了佛教的基本修行 到底是什么, 那你现在所做的 些宗教行为,怎么样跟这些连在一起,你诵很多经,你诵般若经,诵心经,从以前到现在一直诵 是你念大悲咒 每天都在持大悲咒,你到底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念大悲咒,不是说大悲咒神力功效很大,可以消灾解难,当然我觉得是可以,问题是怎么消灾解难,不是我光念一念,就受到一股力量保护,那这样很容易跟其他宗教混在一起
  有提到 1)  種相知法(名相) ,我们 可以了解 佛教 名相 到底是怎么样, 首先要知道 佛教的 名称 然后由名称构成句子 接下来 知道 字母 由字母构成名称 ,然后 名称构成句子 由句子可以 了解 表达内容 可以知道 根本 教理到底是什么,这 个就是1) 五種相知法(名相)——名、句文、 有知别法 知总法


还有知如所有性,一切染净法的共 真如相,这些都讲过,还有知能取义,内五根及心心所法, 所取义,外六处,你看他告诉你,第二个还是告诉你,要知诸法实 相,知 法的 共相真如相,第三个要知道 六入,第四个叫你知道外六处,佛教讲来讲去就是这些,叫你知道内六入,外六处,内六入认识外六处的时候,中间产生了什么问题,那我们要从那一边去下手,你要这样知道,你所有的诵经拜佛忏悔,跟这个连在一起才叫做跟真修行
'''2)由十 相知 義(內容)''':由十种 貌或十种特性 可以了 知法的内


 知 建立义,器世间可得建立 一切 有情界 了解 个器世间到底 是什么 样子 佛教分析世间 有分为有情世间 器世间,息息相关,知受用义,有情受用资具 ,这 很多时候 都是 一种应用学, 从修行的立场谈 我们 应该怎么样受用,外来 资具 什么叫外在的资具 是我们 所用 一切物资,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物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 解它 用怎么样的正确态度来看待它,如果 没有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 你可能会太过于享受 欲,对外来的资具会太过的著迷,我们不 食衣住行吗,食,吃,你可能会在吃上面下太多不必要的功夫,然后整天执著在吃 什么 上面,每天是吃哪一家餐厅好吃,或是买 什么 回来吃 那当然如果 是一个居士 包括出家人 主要是居士来讲,当然 某些状况下 可以享受一点吃的 ,但是 不要太过份,要把这个欲望稍为控制 一个范围内,不要太过分 食衣住行,食衣住行本来是一般具备的资具,但是 们常常 这食衣住行上面 起染著 起执著 用尽太多的功夫在这上面,然后因为 这样 起很大的烦恼,衣就是穿的东西,住,房子,行,车子,车子最好的双B的,有时候就是在这些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功夫还有花太多的钱在上面,太多的资具受用在上面,
  ('''1)知尽所有性''':就是 知一切 染净法的自相 就像五蕴十二入处 些,什么 染净法,比如 什么 是烦恼法 染法就是烦恼 比如贪嗔痴;净法比如涅槃 三学八正道 ,这 都是 净法。有些 是我们 必须要了解分析 的, 比如五蕴十二入处这些 这些都 是我们 要了解 内容 所以 不要学佛学了一辈子 不知道 蕴十二入处 是什么 。为 什么 师父会讲这么严重 不知道五蕴 不知道十二入处 就表示你没有 学佛? ,但是 我每天 念佛我也诵很多咒 ,我 也每天 诵经 我不了解五蕴 十二入处 你怎么说 这样 我不算了解佛法?


  还有知颠倒义 能取 根执著于外 无常计常 无我计我 ,这 个叫 颠倒 我们 知道 这个 叫做颠倒 还有知无倒义,就是和上面相违反 的, 知杂染义 三界中三种杂染 烦恼 烦恼造业然后会来投胎 这个 叫做 知杂染义,最后知 清净 义,如是三种 杂染 所有离系菩提分法 就是三 七道品 所以他讲来讲 这十种
  《心经》第一句话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叫你照见五蕴皆空 你如果不照见 蕴皆空,你怎么修?你所有的修行不管你念多少咒 你念多少经 问题是 你念 些经要 什么 你念这些咒目的是什么?你要先去思考这个问题。你 思考 这个 问题 佛法 修行到底在修什么?一定要思考这个问题 不然你跟其他宗教 什么不同?其他宗教也常诵经 基督教或许比较没有在诵 但是他们会看圣经。犹太教很能诵经的 每个宗教都会诵经 佛教当然也 诵经 你看知尽所有性 他告诉你说你要先了解什么 叫做清净 、什么叫做 杂染, 比如什么叫做五蕴 二入处这些东西,你一定要先了解这些东西 然后慢慢依于这些东西的指导下 学,你才知道什么叫做佛法


  是不是 师父 好长一段时间几年来教 你们, 其实都 在讲这些东西 讲来讲去师父教 们的东西 都是在 讲这些 讲得更细而已 所以依 佛教 来讲正确 修止观者 一定要先有 法的 理概念,要有 理背景 佛法的义理概念 你才能修止观 不然修出来的常常是错误的 不然 走火入魔,不然就类同于外道的,或 只是养养生而已,对你 身心,对你的精神没有任何提升 的。
  为什么 师父 说不懂五蕴十二入处你很难称作修行?我不能说 没修行,但是很难称做真正的修行。为什么?五蕴都不明白怎么照见五蕴皆空?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我 常常会说修行就是要修自己 什么叫做自己?五蕴就 自己 ,你 连自己也是什么 不知道,你怎么修自己?修行不 是在 修别人 修行 在修自己。那自己到底是什么 ,佛教 怎么分析了解这个所谓 ,佛教教 你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个我 你在了解这个我的过程上面 什么问题 问题产生原因在哪里 怎么去解决 这个 就是 佛教要讲 最根本 的。


  五种相 知义,这个也 上个礼拜讲过的,遍知事,即是一切 知,或诸 或诸内外 入处, 佛教讲的一切事跟一切法,绝对不会离开你的身心的,绝对 讲你的身心跟外 的一种交关 们讲遍知事 要知道一切事 的时候, 不是叫 知道一切的天文地理,杂七杂八,他 告诉你 我们 身心,还有我们 身心对外的交涉 ,到底 是怎 一回事 比如说还是 样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 还是在谈这些东西,所以论点 常说 什么叫作一切法 一切法叫做十二入处 一切法离 开十二入处 什么叫作一切法 《俱舍论》里面讲五位七十五法叫作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心心所法 心心 对外界怎 认识 物质 的, 精神 的, 物质 精神交关的,谈的都是 这些 东西,
  你要是不 解我 什么那你怎么修? 以五 十二 入处 都是在谈我 是在 谈怎么认识我 ,以 及依于这个 我, 认识外面 的时候 产生什么问题。你听经听那么久 ,你 必须 了解 很多佛教做 宗教仪式或宗教行为跟佛教修行 理论 ,到底 有什 关系 定要把它了解 然后连 。如果你不了解佛教教理 你诵很多经 持很多咒 能说没有用 我只能说那个用 相当的有限 因为没 跟佛教 真正教理连上一起。 以你一定要去思考,来师父这边听那 多经 也了解了佛教 基本修行到底是什么 那你现在所做 这些宗教行为 怎么样 跟这些 连在一起。


  还有遍知义 所有品类差别 这个上次讲过 ,什么 叫做,世俗,胜义, 德,过失 四缘 三世,生住坏灭,比如如病如患,还有苦集灭道,真如实际或广略,谈的都 这些,或四记四说,什么叫做四记四说,一向记,分别记,反问记,置记,上个礼拜讲的 佛陀每次回答 问题 的时候,一切的问题离 开这四种方式, 切的回答也不离开这四种方式,隐密显了或是等等… ,一 切叫做遍知义 叫做 切的义,
  你诵《般若经》 诵《心经》 每天都在持《大悲咒》 你为 什么 要念大悲咒?不是说大悲咒神力 效很大 可以消灾解难 当然 可以 ,问题 是怎么消灾解难? 是我光念 就受到 股力量保护 那这样很容易跟其他宗教混在 起。


  因,这个因就是修行的因,怎么样断烦恼 修行因,下面遍知果就是贪嗔痴永断,就是果 从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佛果,都可以说是遍知果,还有此觉了就是告诉你说,你除了修行证果以外,你还要把 这些 方法跟别人说明开示,这个叫做此觉了。
  (2)'''知如所 性''': 一切染净法 共相真如相 ,这些 都讲过


  种相就是了解一切的事,了解一切的义,还有了解怎么修行,了解修行证果,最后还要知道怎么样把佛 跟别人分享,就是这五事
  (3)'''知能取义''':内 根及心心所 法。


4) 四種相 了知 其義
  (4)'''知所取义''':外六处。佛教讲来讲去就是这些,叫你知道内六入,外六处,内六入认识外六处的时候,中间产生 什么问题,那我们要从那一边去下手,你要这样 道,你所有的诵经拜佛忏悔,跟这个连在一起才叫做跟真修行。


心執受義 阿賴耶識執受種 及根身
'''(5)知建立义''' 器世间可得建立一切有情界。了解这个器世间到底是什么样 ,佛教分析世间,有分为有情世间、器世间,二者息息相关。


  領納義 :受 對境之領納作
  (6)'''知受用义''' 有情受用资具。这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应用学,是从修行的立场谈我们应该怎么样 用外来的资具,什么叫外在的资具?就是我们 所用 的一切物资,我们吃的穿的用的一切物资,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正确态度来看待它。如果你没有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它,你可能会太过于享受五欲,对外来的资具会太过的痴迷。我们不是食衣住行吗?食,你可能会在吃上面下太多不必要的功夫,然后整天执著在吃什么上面,每天想着哪一家餐厅好吃,或是买什么回来吃。


  了別義:識對境 認知作
  当然如果你是一个居士,包括出家人,主要是居士来讲,当然在某些状况下你可以享受一点吃 ,但是不要太过份,要把这个欲望稍为控制在一个范围内。食衣住行本来是一般具备的资具,但是我们常常在这食衣住行上面起染着、起执着, 尽太多的功夫在这上面,然后因为这样起很大的烦恼。衣就是穿的东西,住——房子,行——车子,车子最好的,双B的,有时候就是在这些上面花太多的时间、功夫还钱。


  雜染清淨義 指阿賴耶的清淨雜染義
  (7)'''知颠倒义 '''能取五根执著于外,无常计常,无我计我,这个叫做颠倒,我们要知道这个叫做颠倒。


  还有四种相了 ,你会问说,为什么这么啰唆,了解法的内容为什么要分别那么多,因为他从不同的角度,师父说过佛法有一个好处 就是 ,他在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不会是单 的或单向的,光从一个角度切入谈一个东西,他会常常从不同角度切入,但是他谈的就是一个东西,现在讲的十相五相,无外乎就是在告诉你,你要了解佛法的内容到底在谈些什么,这十相还有五相,还有包括现在的四 ,其实重点都是在告诉你,佛法的内容你要了解的到底是哪些内容,也就是说佛法到底在谈些什么,主要 主旨到底在谈些什么内容,都是在谈这个,十相、五相、四相。
  (8)''' 无倒 ''': 就是 和上 面相 违反


  接下来我们来谈四种相了 其义,心执受 就是阿赖耶识执受 子及根身 心执受义就是在谈阿赖耶的作用 这是比较唯识 前面是通遍的 现在比较精要或是更狭隘的谈要了解什么 从广泛的普遍的佛法教理,谈到唯识里面所要了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唯识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就是阿赖耶,你了解阿赖耶你就了解唯识,你了解阿赖耶的各种作用,那你就了解唯识,所以心执受义就是,阿赖耶识执受种子及根身 叫做 心执受 义。
  (9)''' 杂染 ''':三界中三 杂染 烦恼 还有苦 烦恼造业然后会来投胎 这个 叫做 知杂染 义。


  领纳义,受心所对境的领纳作用,还有了别义,识对境的认 作用,杂染 清净义, 阿赖耶的清净与 杂染, 所以这四种相说回来其实 就是 唯识的教理,前面谈了很多 三十七道品, 当然这些都是共同普遍的教理,但是这四种相特别指的是唯识的教理,唯识的教理, 谈的无外乎就是说,阿赖耶还有阿赖耶的杂染跟清净,中间特别 了一个领纳义,受心所对境之领纳作用,还有了别义,识对境的认知作用, 两个(了别义,杂染清净)都在谈认知作用,这两个(心执受,领纳义)是在谈所知依,这个(心执受)在谈所知依,这个(了别义)在谈我们的认知作用,这个(杂染清净)在谈阿赖耶的转依,转染成净的转依,他就是在谈大概的唯识作用
  (10)最后''' 知清净义''' 如是三种 杂染 所有离系菩提分法 ,就是三十七道品, 所以 他讲 来讲去 十种


  什么叫做大概的唯识作用?每一个人有一个阿赖耶,阿赖耶有很多种子,所以阿赖耶叫作一切的领纳义,阿赖耶执受种子,它可以执受我 这个根身 执受我们 个身体 如果这个身体没 阿赖耶 执持,你就死掉了,如果就很方便 来讲 的话 你也可以说我们死掉后阿赖耶另外去投胎,所以阿赖耶就是生命 根本 ,有 些人死了,你看他器官什么都好好 的, 问题是阿赖耶已经跑去投胎了,所以这个身心 能够作用第一个就是,这个物质的身体必须是好的,第二个必须 阿赖耶的执持 ,有 些活到一定 程度寿尽了 业报尽了,看他器 什么都好好 ,突然死了,这 因为他 业力规范之下 他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这个根身 人死了 有时候 这个根 受到太大 破坏,阿赖耶也 办法再执持这个根身,阿赖耶就跑了
  师父好几年来教你 们, 其实都是在讲 些东西 只是 有的 讲得更细而已。所以依佛教 来讲, 正确 修止观者 一定要先 佛法 教理概念 ,要有 教理背景 佛法 义理概念 你才能修止 。不然修出来 常常 错误 的, 不然就 火入魔 不然就类同于外道的 或是只 养养生而已,对你的 心,对你 精神 有任何提升的


老的时候就是这个根身变老 ,阿赖耶识不会变老,阿赖耶识执持这个肉身,但是这个肉身会变老,变老坏到一定程度阿赖耶就不能再执持了,就好像说,举个例子,车买来的时候是新的你可以开,开一开旧了老了,不能修了,车坏了,你就把它丢了另外再买一台车子,六道,鬼也有阿赖耶执持的,这个根身破坏掉了,阿赖耶没有办法执持,或是这个根身老到一定程度了,没办法再作用了,那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人要活著,这个根身要是好的,阿赖耶才能执受他,再来,这个根身好的,如果阿赖耶有某些因缘不执持他,那也没办法活下去,什么因缘,比如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好的,但是你的业报已经尽了,你过去生中做人的业就只能到这里而已,阿赖耶也没有力量在执持现世这个身体了,就另外走了,这是业力的功能。
3)'''五种相 知义'''


 刚刚讲这阿赖耶执受根身,中间讲领纳,受心所对境之领纳作用 还有,识对境的了别作用,阿赖耶当我们认识外面一个境的时候,认识一个外面的境的时候,当你认识到它的时候,你自己阿赖耶认识到他会现出一个相出来,阿赖耶再现出一个心,这个就是六识,我现在画的稍微复杂一点,我们阿赖耶会再自己现出一个六根,识透过根去认识到这个境,当你去认识到这个境的时候,阿赖耶会在自己现出一个相出来,这个东西可以是一种依他起,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依他起,这样的一个过程,阿赖耶认识对象然后自己现出一个相,这个整个过程叫做依他起,所以这个相是一种依他起,依于外在的因缘然后激发阿赖耶的种子,然后阿赖耶种子现出来,这个叫做依他起相,但是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实际上当我们的心认识到这个相的时候,其实这个相已经是一种杂染了,因为我们阿赖耶现出的这个相,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这里面的种子都是杂染的,都含有我执的存在,所以一但现出这个相的时候,这个相已经是一种错误的相了,这个相叫做遍计所执相,因为在我们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种子所现出来的,所以在阿赖耶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相,然后被这个身心所执取的,被我们这个六识所执取的,这个就是中间讲的,领纳,心对境的领纳作用,还有了别,识对境的认识作用,中间这个认识就是在谈中间这个,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以为那个东西是外在的,其实我们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背后那个东西我们不能看到,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其实我们现出一个相出来,我们阿赖耶现出一个相,我们的心就去执著他,这样一个相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心是能执著的,就是中间这两个,(加图)
('''1)遍知事''':即是一切所知,或诸蕴或诸内外入处,佛教讲的一切事跟一切法,绝对不会离开你的身心的,绝对是讲你的身心跟外在的一种交关,所以当我们讲遍知事。要知道一切事的时候,不是叫你知道一切的天文地理,杂七杂八的事,他要告诉你,我们的身心,还有我们的身心对外的交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比如说还是一样的五蕴、十二入处、十八界,还是在谈这些东西,所以论典上常说,什么叫作一切法,一切法叫做十二入处,一切法离不开十二入处。什么叫作一切法?《俱舍论》里面讲五位七十五法叫作一切法,无外乎就是心心所法,还有你的心心所对外界怎么认识,物质的,精神的,物质跟精神交关的,谈的都是这些东西,
 
('''2)遍知义''':所有品類差別所應知境,什么叫做世俗,胜义,功德,过失,四缘,三世,生住坏灭,比如如病如患,还有苦集灭道,真如、实际或广略,谈的都是这些,或四记四说。什么叫做四记四说?一向记,分别记,反问记,置记。佛陀每次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切的问题离不开这四种方式,一切的回答也不离开这四种方式,隐密显了故。如是等 類...當知一切名遍知義。
 
'''(3)遍知因''':这个因就是修行的因,怎么样断烦恼的修行因。
 
'''(4)遍知果''':贪嗔痴永断就是果,从初果二果三果,一直到佛果,都可以说是遍知果。
 
'''(5)此觉了''':就是告诉你说,你除了修行证果以外,你还要把这些方法跟别人说明开示,这个叫做此觉了。
 
这五种相就是了解一切的事,了解一切的义,还有了解怎么修行,了解修行证果,最后还要知道怎么样把佛法跟别人分享,就是这五事。
 
还有4)四种相了知其义,你会问说,为什么这么啰唆,了解法的内容为什么要分别那么多,因为他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师父说过佛法有一个好处,他在解释一个东西的时候,他不会是单面的或单向的,只从一个角度切入谈一个东西,他会常常从不同角度切入,但是他谈的就是一个东西。现在讲的十相、五相,还有包括现在的四相,其实重点都是在告诉你,佛法的内容你要了解的到底是哪些内容,也就是说佛法主要的主旨到底在谈些什么内容?都是在谈这个,十相、五相、四相。
 
 
'''4) 四種相了知其義'''
 
'''(1)心執受義:阿賴耶識執受種子及根身'''
 
'''(2)領納義:受心所對境之領納作用'''
 
'''(3)了別義:識對境的認知作用'''
 
'''(4)雜染清淨義:指阿賴耶的清淨雜染 義'''
 
 
心执受义就是阿赖耶识执受种子及根身,心执受义就是在谈阿赖耶的作用,这是比较唯识,前面是通遍的,现在比较精要或是更狭隘的谈要了解什么。从广泛的普遍的佛法教理,谈到唯识里面所要了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唯识所要了解的最重要的就是阿赖耶,你了解阿赖耶你就了解唯识,你了解阿赖耶的各种作用,那你就了解唯识。所以心执受义就是,阿赖耶识执受种子及根身叫做心执受义。
 
(2)领纳义:受心所对境的领纳作用
 
(4)了别义:识对境的认知作用
 
(4)杂染清净义:阿赖耶的清净与杂染。
 
所以这四种相其实就是唯识的教理,前面谈了很多,三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当然这些都是共同普遍的教理,但是这四种相特别指的是唯识的教理,唯识的教理。他谈的无外乎就是说,阿赖耶还有阿赖耶的杂染跟清净,中间特别讲了一个领纳义——受心所对境之领纳作用;还有了别义——识对境的认知作用。这两个(了别义,杂染清净)都在谈认知作用,这两个(心执受,领纳义)是在谈所知依,这个(心执受)在谈所知依,这个(了别义)在谈我们的认知作用,这个(杂染清净)在谈阿赖耶的转依,他就是在谈大概的唯识作用。
 
什么叫做大概的唯识作用?每一个人有一个阿赖耶,阿赖耶有很多种子,所以阿赖耶叫作一切的领纳义。
 
阿赖耶执受种子,他可以执受我们这个根身,执受我们这个身体,如果这个身体没有阿赖耶的执持,你就死掉了。如果就很方便来讲的话,你也可以说我们死掉后阿赖耶另外去投胎,所以阿赖耶就是生命的根本。
 
有些人死了,你看他器官什么都好好的,问题是阿赖耶已经跑去投胎了,所以这个身心要能够作用,第一个就是这个物质的身体必须是好的,第二个必须有阿赖耶的执持。有些活到一定的程度寿尽了,业报尽了,看他器官什么都好好的,突然死了,这是因为他的业力规范之下,他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这个根身走了,人就死了;有时候是这个根身受到太大的破坏,阿赖耶也没办法再执持这个根身,阿赖耶就跑了。
 
老的时候就是这个根身变老了,阿赖耶识不会变老,阿赖耶识执持这个肉身,但是这个肉身会变老,变老坏到一定程度阿赖耶就不能再执持了。
 
 
 
举个例子,车买来的时候是新的你可以开,开一开车旧了老了,不能修了,车坏了,你就把它丢了另外再买一台车子。
 
六道,鬼也有阿赖耶执持的,这个根身破坏掉了,阿赖耶没有办法执持,或是这个根身老到一定程度了,没办法再作用了,那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人要活著,这个根身要是好的,阿赖耶才能执受他;如果这个根身好的,如果阿赖耶有某些因缘不执持他,那也没办法活下去。比如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好的,但是你的业报已经尽了,你过去生中做人的业就只能到这里而已,阿赖耶也没有力量在执持现世这个身体了,就另外走了,这是业力的功能。
 
 
 
 刚刚讲这阿赖耶执受根身,中间讲领纳,受心所对境之领纳作用 还有,识对境的了别作用,阿赖耶当我们认识外面一个境的时候,认识一个外面的境的时候,当你认识到它的时候,你自己阿赖耶认识到他会现出一个相出来,阿赖耶再现出一个心,这个就是六识,我现在画的稍微复杂一点,我们阿赖耶会再自己现出一个六根,识透过根去认识到这个境,当你去认识到这个境的时候,阿赖耶会在自己现出一个相出来,这个东西可以是一种依他起,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依他起,这样的一个过程,阿赖耶认识对象然后自己现出一个相,这个整个过程叫做依他起,所以这个相是一种依他起,依于外在的因缘然后激发阿赖耶的种子,然后阿赖耶种子现出来,这个叫做依他起相,但是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实际上当我们的心认识到这个相的时候,其实这个相已经是一种杂染了,因为我们阿赖耶现出的这个相,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这里面的种子都是杂染的,都含有我执的存在,所以一但现出这个相的时候,这个相已经是一种错误的相了,这个相叫做遍计所执相,因为在我们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种子所现出来的,所以在阿赖耶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相,然后被这个身心所执取的,被我们这个六识所执取的,这个就是中间讲的,领纳,心对境的领纳作用,还有了别,识对境的认识作用,中间这个认识就是在谈中间这个,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以为那个东西是外在的,其实我们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背后那个东西我们不能看到,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其实我们现出一个相出来,我们阿赖耶现出一个相,我们的心就去执著他,这样一个相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心是能执著的,就是中间这两个,(加图)


 还有杂染清净义,透过修行告诉你说,这个相是我们杂染所成是无自性的,我们心不要太去执著他,这个是无自性的所以心也没办法再执著,经过这样不断的熏修,出来的种子本来是杂染的,经过教理的影响认识,熏进去的是清净的,是没有执著的,不只是听而已,包括你平时的受想行识,平时的学习都是一种熏习,今天人家骂你如果你很生气,骂回去,又是熏杂染的回去了,人家今天骂你,你想到说我听到唯识,我如果起嗔恨心,骂他或者跟他打架,又熏烦恼种子进去了,但是人家骂你或讲你怎么样,你想没关系这是因缘所成的,我不需要在这边起烦恼,因为这些无非是唯识所现,我用应该有的方法来对应,你这样一对应,或是用佛法的方法来思考,你这样一思考,一对应,就熏了清净的种子进去了,所以也就是说你本来现出来的是杂染种子,因为他骂你,现出烦恼相出来,但是你经过佛法的思考之后,你熏回去的是佛法的种子,是清净的,那你这里面就有一些清净种子,如果你听的是无漏种子,比如说是出世间的,乃至菩萨成佛修行的大乘种子,你就熏了不但是无漏而且是大乘种子在里面,但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无始以来杂染种子太多了,所以为什么成佛要那么久的时间,因为它要不断的现行,种生现,现熏种,不断地这样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就是不断地这样熏,久了之后你在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就变成,清净的多,杂染的少,然后据唯识学说里面的清净种子,或是无漏种子它在某些状况下,有对治烦恼种子的作用,可以克制它,所以其实它种子里面是在拉锯战的,你说拉锯怎么办,端看它现出来的时候,你要熏什么回去,我们凡夫有时候它现出清净的,你会熏烦恼的回去,如果你不了解道理的时候,或是你随著你的习气去走,有人看到佛很不高兴,有人听到法很不高兴,有人听到善法很不高兴,不要说听到佛法,听到善法很不高兴,比如人家在那边布施,人家在那边修功德布施,大家很踊跃的在希望帮助别人,有人在那边那个有什么用,那个他们自己的业力,要钱自己赚,他们就是业障重,所以佛教有讲随喜,你看到善法你要随喜功德,你不要在那边讲那些相反的,然后恶法反而去随喜,人家在那边打架杀人,打得好太妙了,观看,那就熏恶法回去了,所以本来现出来的清净,你看到的清净相,你可能现出烦恼相,再熏恶法回去,所以佛教的重点,修行就是说,修行就是熏善法进去,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心执受义,还有到最后的清净杂染义,阿赖耶的可以转染成净,但是这个转染成净要很长的时间。
 还有杂染清净义,透过修行告诉你说,这个相是我们杂染所成是无自性的,我们心不要太去执著他,这个是无自性的所以心也没办法再执著,经过这样不断的熏修,出来的种子本来是杂染的,经过教理的影响认识,熏进去的是清净的,是没有执著的,不只是听而已,包括你平时的受想行识,平时的学习都是一种熏习,今天人家骂你如果你很生气,骂回去,又是熏杂染的回去了,人家今天骂你,你想到说我听到唯识,我如果起嗔恨心,骂他或者跟他打架,又熏烦恼种子进去了,但是人家骂你或讲你怎么样,你想没关系这是因缘所成的,我不需要在这边起烦恼,因为这些无非是唯识所现,我用应该有的方法来对应,你这样一对应,或是用佛法的方法来思考,你这样一思考,一对应,就熏了清净的种子进去了,所以也就是说你本来现出来的是杂染种子,因为他骂你,现出烦恼相出来,但是你经过佛法的思考之后,你熏回去的是佛法的种子,是清净的,那你这里面就有一些清净种子,如果你听的是无漏种子,比如说是出世间的,乃至菩萨成佛修行的大乘种子,你就熏了不但是无漏而且是大乘种子在里面,但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无始以来杂染种子太多了,所以为什么成佛要那么久的时间,因为它要不断的现行,种生现,现熏种,不断地这样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就是不断地这样熏,久了之后你在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就变成,清净的多,杂染的少,然后据唯识学说里面的清净种子,或是无漏种子它在某些状况下,有对治烦恼种子的作用,可以克制它,所以其实它种子里面是在拉锯战的,你说拉锯怎么办,端看它现出来的时候,你要熏什么回去,我们凡夫有时候它现出清净的,你会熏烦恼的回去,如果你不了解道理的时候,或是你随著你的习气去走,有人看到佛很不高兴,有人听到法很不高兴,有人听到善法很不高兴,不要说听到佛法,听到善法很不高兴,比如人家在那边布施,人家在那边修功德布施,大家很踊跃的在希望帮助别人,有人在那边那个有什么用,那个他们自己的业力,要钱自己赚,他们就是业障重,所以佛教有讲随喜,你看到善法你要随喜功德,你不要在那边讲那些相反的,然后恶法反而去随喜,人家在那边打架杀人,打得好太妙了,观看,那就熏恶法回去了,所以本来现出来的清净,你看到的清净相,你可能现出烦恼相,再熏恶法回去,所以佛教的重点,修行就是说,修行就是熏善法进去,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心执受义,还有到最后的清净杂染义,阿赖耶的可以转染成净,但是这个转染成净要很长的时间。
第112行: 第163行: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吗,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他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你不能说他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所以他说功德本空,所以叫做: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不是也是一件好事吗,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他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你不能说他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所以他说功德本空,所以叫做: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金刚经,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 般若经 时候会再重复。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他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他的定义是怎么样,首先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记得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所以是依听经闻法而成的,再来,唯依教法之义,就是了解教法的内容,依于教法的内容而已,但是他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是你并没有完全融通,因为你可能熏习的还不够,但是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你不要以为很容易,未得定影相,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他的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能随顺解脱,他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他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不能真解脱,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能依这个而解脱,但是这个却是基础,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知义的程度有闻思修慧三种差别,这个是师父依《解深密经》还有瑜伽师地论的,其他不同经典也有解释,那些解释的方法师父常常强调,但这里就是依这个为主,我大概讲一下他的定义是怎么样,首先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记得闻所成慧依语言文字听受,所以是依听经闻法而成的,再来,唯依教法之义,就是了解教法的内容,依于教法的内容而已,但是他未能通达教理深义或完全融通,意思就是说你可能会养成某些观念知见,但是你并没有完全融通,因为你可能熏习的还不够,但是闻所成慧你要熏习成也不容易,你不要以为很容易,未得定影相,就是你还没真正去修定,不是定相应的,所以闻所成慧不用定相应,就是你不用在定里面,去作观,所以闻所成慧不是依修定而成的,是依听经闻法,然后对教理的不断思维,然后去了解他的义理道理到底是什么,但是他能随顺解脱,他的观念是随顺于解脱,这个是讲出世法,不是讲世间法,他是可以随顺解脱的,但是不能真解脱,不能依这个解脱,还没到这个程度,不能依这个而解脱,但是这个却是基础,所以你没办法依闻所成慧解脱,但是闻所成慧是基础。
第194行: 第245行:
 觀法相自性不可得,其所依之相亦不可得
 觀法相自性不可得,其所依之相亦不可得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义相,这个语句清楚吗,若于其名及名自性包括名句文,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怎么遣除?他说,佛告弥勒菩萨,当最后我们要开悟的时候,就是止观相应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要由做真如作意又叫做真如观,或叫做实相观或叫做实相作意,然后除遣法相及义相,什么是法相义相就是前面讲的,五法知法相,十法五法四法三法知义相,是这些本来的教理是在起观的观相,但到最后你真正要开悟的时候,要把这些观相,在内心的这种相,要把它遣除掉,因为法相义相的这些教理,就像是渡你过河的那个竹筏一样,你没有那个竹筏你没有办法过河,但是真正到了对岸的时候,临那一刹那你要,跳到岸上去,你就要离开这个筏才可以,也就是说刚开始你要遣除烦恼的时候,你必须要借由这个法理教理,然后起观,但是到最后临那一刹那,你要把这些法理教理相对的安立相,把它遣除掉,你才能真正的悟诸法实相,它包括所谓的名及名自性,为什么他讲名,名自性,你们记得刚刚讲法跟义吗,第一个是名句文,从第一个名句文到最后一个界义,就是要把这些全部遣除,不管你依哪一个到最后都要全部遣除,佛教经典常常这样讲,都去拿最前面一个,所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然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拿五蕴里面的色来做解释,其实就是讲说后面的每个都一样,所以这里讲名及名自性,无所得的时候,也不观彼所依的相,就是要这样遣除,遣除名及名自性还有名所依的这个相,都要遣除掉,都不能去执著他,包括文及文自性,也必须要遣除,什么叫做名及名自性?名就是名称,名的自性是什么,名的自性就是语言相,名称所依的相就是外在的那个东西,名称要遣除,名称所依的那个相也要把它遣除掉,必须要这样子做,由什么来观才能遣除呢,观真如作意。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义相,这个语句清楚吗,若于其名及名自性包括名句文,无所得时,亦不观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怎么遣除?他说,佛告弥勒菩萨,当最后我们要开悟的时候,就是止观相应到最后的时候,我们应该要怎么做呢,要由做真如作意又叫做真如观,或叫做实相观或叫做实相作意,然后除遣法相及义相,什么是法相义相就是前面讲的,五法知法相,十法五法四法三法知义相,是这些本来的教理是在起观的观相,但到最后你真正要开悟的时候,要把这些观相,在内心的这种相,要把它遣除掉,因为法相义相的这些教理,就像是渡你过河的那个竹筏一样,你没有那个竹筏你没有办法过河,但是真正到了对岸的时候,临那一刹那你要,跳到岸上去,你就要离开这个筏才可以,也就是说刚开始你要遣除烦恼的时候,你必须要借由这个法理教理,然后起观,但是到最后临那一刹那,你要把这些法理教理相对的安立相,把它遣除掉,你才能真正的悟诸法实相,它包括所谓的名及名自性,为什么他讲名,名自性,你们记得刚刚讲法跟义吗,第一个是名句文,从第一个名句文到最后一个界义,就是要把这些全部遣除,不管你依哪一个到最后都要全部遣除,佛教经典常常这样讲,都去拿最前面一个,所以 心经 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然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拿五蕴里面的色来做解释,其实就是讲说后面的每个都一样,所以这里讲名及名自性,无所得的时候,也不观彼所依的相,就是要这样遣除,遣除名及名自性还有名所依的这个相,都要遣除掉,都不能去执著他,包括文及文自性,也必须要遣除,什么叫做名及名自性?名就是名称,名的自性是什么,名的自性就是语言相,名称所依的相就是外在的那个东西,名称要遣除,名称所依的那个相也要把它遣除掉,必须要这样子做,由什么来观才能遣除呢,观真如作意。


 这里三个重点第一个要真如作意,要除遣法相跟义相,就是前面讲的几个,第三个要观法相自性不可得,这个法相本身的自相不可得,还要他所依的那个相也不可得,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没关系,这个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就是慢慢来,但是至少这个师父一定要讲,你们一定要听,你不要因为不懂,所以师父就不讲,不懂就不听,那你永远没有熏习的机会。
 这里三个重点第一个要真如作意,要除遣法相跟义相,就是前面讲的几个,第三个要观法相自性不可得,这个法相本身的自相不可得,还要他所依的那个相也不可得,如果你还不是很清楚,没关系,这个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就是慢慢来,但是至少这个师父一定要讲,你们一定要听,你不要因为不懂,所以师父就不讲,不懂就不听,那你永远没有熏习的机会。
第302行: 第353行:
 無所得:生無自性
 無所得:生無自性


 如果你修学佛法这是很合理的事情,到最后悟圆成实相,刚才这个地方弥勒菩萨有同样的问题,他说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我们不是说观真如相吗,观真如相可以把法相义相遣除掉,刚刚讲完观真如的时候,是把之前的法相义相遣除掉,现在弥勒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我们观真如相把之前的法相义相遣除了,我们会不会还有一个真如相呢,这里释迦牟尼佛回答他说: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真如相本来就是破法相义相的,破了法相义相如果你真明白的话,就不会再有什么真如相,但是如果根机不够利有可能,有可能会再执著一个真如相,再执著一个真如相怎么办,真如相就是空相,后面就会讲说那就用空空来破,但实际上如果你观真如相你真的明白的时候,真如相就是告诉你一切法无相,所以他说,真如相是无有相,还有是无所得,你要是这样了解的话,你就不会有一个真如相,就好像说,如果你真的了解,我这一根东西伸进去,是要把里面的东西弄通的,你就不会执著我这一根抱著不放,如果你了解说我坐船过去是要到对岸的,你就不会抱著船不放,这样就没问题了。他讲真如相是要破法相义相的,不是告诉你说有一个什么真如义相,就好像说当我们讲一切法无自性空的时候,就是告诉你一切法和合,所以万事万法没有一个本质的存在,这个叫做空,但是你不能再去执著,有一个什么空的东西,一切法相破的时候还执著一个空,那又错了,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你说,其实你讲真如相的时候,他是观一切法本来不生,一切法毕竟空寂,这样来破我们的寻思概念的,但是你不能说,破了这个寻思概念,还执著叫做一切法空寂的东西。所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在中观里面告诉你说,这只是用来描述的一个言语而已,你不要以为还有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他说因为相无自性,是一切无相,所以你不能起任何的执著,所以叫做生无自性。 你现在的阶段还是在法相、义相当中,借由闻思,听经闻法来了解佛法的道理,因为这个叫做随顺胜义,这个是不能跳过的,现在很多人有一个大问题,他跳过前面的闻思,一直在谈最后阶段的一切法无相,金刚经就是告诉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般若经一直要强调的就是说,那个方便的船,到那一刹那你要跳开,金刚经一直在强调,但是因为他一直在强调,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刚开始阶段的闻思,法相义相,很多人就排开那个不管,以为自己现在已经坐船到对岸了,其实根本都不是,我们现在都还在那边想办法要把船做好而已,你现在听了经之后你就会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叫做谈空说妙,有些人就是站在此岸,望著彼岸,然后站在那边什么都不做,一直说,其实我们到那边的时候告诉你们,那个船也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这个船也都是要抛开,你要登到对岸,所以这个船是空的,是无所有的,是不能执著的,他讲的有道理,但是他的问题在,他只站在岸边什么都不做,然后一直在那边空口说白话一直讲,他现在连动手怎么去做船都没有,这个就是一般很多人会犯的很大的毛病,也就是说很多人误解禅宗,不了解禅宗所会犯的毛病,或误解般若,不了解般若所会犯的毛病,就是犯在这里,他没有把之前的法相义相弄清楚,他没有真正的去做这艘船,人家在做的时候他就想说,这个船是无自性的,这个是...,这个叫做谈空说妙,我们现在要知道,理上我们知道到最后是要抛开的,但是事相上我们还是要依闻思,戒定慧,然后法相义相这样一直去修行,到最后你才能有这个船形成,你才能真正做上船渡岸,渡到彼岸快到的那时候,你才能真正遣除法相义相。
 如果你修学佛法这是很合理的事情,到最后悟圆成实相,刚才这个地方弥勒菩萨有同样的问题,他说世尊,诸所了知真如义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我们不是说观真如相吗,观真如相可以把法相义相遣除掉,刚刚讲完观真如的时候,是把之前的法相义相遣除掉,现在弥勒菩萨问释迦牟尼佛说,我们观真如相把之前的法相义相遣除了,我们会不会还有一个真如相呢,这里释迦牟尼佛回答他说:善男子,于所了知真如义中都无有相亦无所得,当何所遣,真如相本来就是破法相义相的,破了法相义相如果你真明白的话,就不会再有什么真如相,但是如果根机不够利有可能,有可能会再执著一个真如相,再执著一个真如相怎么办,真如相就是空相,后面就会讲说那就用空空来破,但实际上如果你观真如相你真的明白的时候,真如相就是告诉你一切法无相,所以他说,真如相是无有相,还有是无所得,你要是这样了解的话,你就不会有一个真如相,就好像说,如果你真的了解,我这一根东西伸进去,是要把里面的东西弄通的,你就不会执著我这一根抱著不放,如果你了解说我坐船过去是要到对岸的,你就不会抱著船不放,这样就没问题了。他讲真如相是要破法相义相的,不是告诉你说有一个什么真如义相,就好像说当我们讲一切法无自性空的时候,就是告诉你一切法和合,所以万事万法没有一个本质的存在,这个叫做空,但是你不能再去执著,有一个什么空的东西,一切法相破的时候还执著一个空,那又错了,所以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就告诉你说,其实你讲真如相的时候,他是观一切法本来不生,一切法毕竟空寂,这样来破我们的寻思概念的,但是你不能说,破了这个寻思概念,还执著叫做一切法空寂的东西。所以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在中观里面告诉你说,这只是用来描述的一个言语而已,你不要以为还有一个具体的什么东西,他说因为相无自性,是一切无相,所以你不能起任何的执著,所以叫做生无自性。 你现在的阶段还是在法相、义相当中,借由闻思,听经闻法来了解佛法的道理,因为这个叫做随顺胜义,这个是不能跳过的,现在很多人有一个大问题,他跳过前面的闻思,一直在谈最后阶段的一切法无相,金刚经就是告诉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般若经 一直要强调的就是说,那个方便的船,到那一刹那你要跳开,金刚经一直在强调,但是因为他一直在强调,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刚开始阶段的闻思,法相义相,很多人就排开那个不管,以为自己现在已经坐船到对岸了,其实根本都不是,我们现在都还在那边想办法要把船做好而已,你现在听了经之后你就会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叫做谈空说妙,有些人就是站在此岸,望著彼岸,然后站在那边什么都不做,一直说,其实我们到那边的时候告诉你们,那个船也都是无自性的,所以这个船也都是要抛开,你要登到对岸,所以这个船是空的,是无所有的,是不能执著的,他讲的有道理,但是他的问题在,他只站在岸边什么都不做,然后一直在那边空口说白话一直讲,他现在连动手怎么去做船都没有,这个就是一般很多人会犯的很大的毛病,也就是说很多人误解禅宗,不了解禅宗所会犯的毛病,或误解般若,不了解般若所会犯的毛病,就是犯在这里,他没有把之前的法相义相弄清楚,他没有真正的去做这艘船,人家在做的时候他就想说,这个船是无自性的,这个是...,这个叫做谈空说妙,我们现在要知道,理上我们知道到最后是要抛开的,但是事相上我们还是要依闻思,戒定慧,然后法相义相这样一直去修行,到最后你才能有这个船形成,你才能真正做上船渡岸,渡到彼岸快到的那时候,你才能真正遣除法相义相。


 由觀空遣除諸相
 由觀空遣除諸相
第326行: 第377行:
 
我们说遣除法相义相观真如,其实观真如就是观空,有无自性空,有自性空,《解深密经》这里很体贴的又告诉我们,其实真如作意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讲了许多微细的东西,让我们怎么去空,怎么去观,因为由于根机的问题,如果很利根的话,可以观总空相叫作一切法空,或是无自性空,或叫做自性空;但是由于我们一般人的根机不是那么利,所以他经由某些地方来切入,当我们执著什么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空,所以我们就经由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来观这个空,其实他空的原理道理都是一样,只是说由切入的角度不同,还有我们执著的东西不同。
 
我们说遣除法相义相观真如,其实观真如就是观空,有无自性空,有自性空,《解深密经》这里很体贴的又告诉我们,其实真如作意的时候也不是那么容易,所以他讲了许多微细的东西,让我们怎么去空,怎么去观,因为由于根机的问题,如果很利根的话,可以观总空相叫作一切法空,或是无自性空,或叫做自性空;但是由于我们一般人的根机不是那么利,所以他经由某些地方来切入,当我们执著什么的时候,他就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空,所以我们就经由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来观这个空,其实他空的原理道理都是一样,只是说由切入的角度不同,还有我们执著的东西不同。


 我们来分别的作观,分别的观各个东西的空,所以在《解深密经》引了大般若经里面讲的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般若经里面有讲四空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里面当然有些重复,我们先来看看般若经里面讲的,由观空遣除诸相的十八空到底指的是什么,把这十八空了解之后,我们再来了解《解深密经》里面讲的,由二十四空或十八空相遣除十种相,也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叫我们怎么观空,还是从我们不同的执著来告诉你,那些怎么观空,总空相的原理一个,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所以般若经开列了四种空,十六空十八空还有二十四空,但是他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还有观不同东西的空。
 我们来分别的作观,分别的观各个东西的空,所以在《解深密经》引了大 般若经 里面讲的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般若经 里面有讲四空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里面当然有些重复,我们先来看看 般若经 里面讲的,由观空遣除诸相的十八空到底指的是什么,把这十八空了解之后,我们再来了解《解深密经》里面讲的,由二十四空或十八空相遣除十种相,也是说,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叫我们怎么观空,还是从我们不同的执著来告诉你,那些怎么观空,总空相的原理一个,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所以 般若经 开列了四种空,十六空十八空还有二十四空,但是他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切入,还有观不同东西的空。


 首先我们来看,内空,第一个叫内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哪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叫做内六入,还有就是由六根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识,所以这个叫做内六入空,因为根空,识就空,因为依根发识,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他讲内六入空他只是讲,内在的我们这个根身的东西,他是空的这个叫做内空。
 首先我们来看,内空,第一个叫内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哪内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叫做内六入,还有就是由六根所产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识,所以这个叫做内六入空,因为根空,识就空,因为依根发识,两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当他讲内六入空他只是讲,内在的我们这个根身的东西,他是空的这个叫做内空。
第338行: 第389行:
 对的,就是一个外境,这个是六尘或是外六处,我们根对境,你还记得黑牛白牛吗,根对境,中间会产生一个六识,但是这个识他不是正常的认识,他已经有一个执取在里面,所以这个六识让这个内六入去取这个外六处,他就告诉你这个六识怎么破,第一个告诉你说这个是假的,在某些状况下有些人他对这个我比较无所谓,但是对外面这些很执著,色,男色女色都好,声,很喜欢听音乐,音乐很动人我每天非得要听这种音乐,香要闻什么,吃什么,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这样子会对外六处起执著,所以当有人对这个外六处起执著的时候,对外境的东西非常喜欢看到什么,他不一定什么都喜欢,但是他就是对某些东西非常执著,但是这些执著不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观外六处空,这个叫做外空。
 对的,就是一个外境,这个是六尘或是外六处,我们根对境,你还记得黑牛白牛吗,根对境,中间会产生一个六识,但是这个识他不是正常的认识,他已经有一个执取在里面,所以这个六识让这个内六入去取这个外六处,他就告诉你这个六识怎么破,第一个告诉你说这个是假的,在某些状况下有些人他对这个我比较无所谓,但是对外面这些很执著,色,男色女色都好,声,很喜欢听音乐,音乐很动人我每天非得要听这种音乐,香要闻什么,吃什么,舌,色声香味触法,就是这样子会对外六处起执著,所以当有人对这个外六处起执著的时候,对外境的东西非常喜欢看到什么,他不一定什么都喜欢,但是他就是对某些东西非常执著,但是这些执著不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所构成的,这个时候你可以观外六处空,这个叫做外空。


 第三个内外空,这个更严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喜欢自拍以外,对于外境的这些东西也非常执著,周遭这种人其实占多数,不但执著自我的根身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去到外面又喜欢看好的东西听好的,所以我们常说打扮得漂漂亮亮穿得帅帅的,然后去餐厅吃东西去跳舞,去享受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子,到了年纪大一点可能享受够了,或是身体状况各方面比较不允许了,比如说也知道金钱的重要,因为有一大家子要养,可能身体的机能已经没有像年轻那样子了,年轻的机能很强,以前年轻的时候熬夜,第二天又好像一条活龙一样,那是很正常的,现在不行现在稍微晚睡一点,第二天起来很累,以前开车一个人直接开到温哥华没问题,现在开个两三个小时累的快死了一样,你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一点看开了,不执著,其实不是,是很多原因,让你没有办法把这个烦恼激发出来,其实你说内六入、外六处的这个烦恼其实都在,只是没办法,你的机能有限,或是环境有限,没办法让你发展出来而已。比如有钱人跟没有钱的人,其实对五欲的贪执没有谁高谁低,只是有钱人为什么比较挥霍,因为环境跟钱容许他这样去搞,不是没有钱的人比较无执,比较高尚,不是,是因为没有能力,没钱去花,但是一般没有修行的人这些五欲的欲望,还有内六根外六处的执著是一样的,如果不修行的人是一样的,我们内六入对外六处所产生的六识,所以这种执取,所以这个叫做内外空,十二入处空,无我,无我所,就告诉你说这个六识是没有的,这个是一般中观就是告诉你说,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也是缘起的,只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在才会去执著,唯识讲的道理差不多,唯识只是说我然后还有一个阿赖耶,中观般若经就是告诉你这个就是因缘和合法,所以是假的,唯识告诉你我们缘这个境的时候,自己现出一个遍计所执相,然后我们对这个相起执著,这个相无外乎是我们内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是假的,你说这个呢,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不过唯识不谈这个,因为唯识谈的是,这个我们自己现出来的虚妄相,因为这个虚妄相本来是依他起,但是在六识对六根的烦恼执取里面,这个已经遍计所执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有一分我们的执著在里面,这个就是唯识所讲的,般若中观就是告诉你说,你不用谈太多,这个本身就是因缘和合,就是无自性的,唯识是告诉你说,你缘这个的时候再现出一个相,这个相是虚妄的,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叫做内外空。
 第三个内外空,这个更严重,自我感觉非常良好,喜欢自拍以外,对于外境的这些东西也非常执著,周遭这种人其实占多数,不但执著自我的根身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后去到外面又喜欢看好的东西听好的,所以我们常说打扮得漂漂亮亮穿得帅帅的,然后去餐厅吃东西去跳舞,去享受五欲之乐,色声香味触,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子,到了年纪大一点可能享受够了,或是身体状况各方面比较不允许了,比如说也知道金钱的重要,因为有一大家子要养,可能身体的机能已经没有像年轻那样子了,年轻的机能很强,以前年轻的时候熬夜,第二天又好像一条活龙一样,那是很正常的,现在不行现在稍微晚睡一点,第二天起来很累,以前开车一个人直接开到温哥华没问题,现在开个两三个小时累的快死了一样,你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一点看开了,不执著,其实不是,是很多原因,让你没有办法把这个烦恼激发出来,其实你说内六入、外六处的这个烦恼其实都在,只是没办法,你的机能有限,或是环境有限,没办法让你发展出来而已。比如有钱人跟没有钱的人,其实对五欲的贪执没有谁高谁低,只是有钱人为什么比较挥霍,因为环境跟钱容许他这样去搞,不是没有钱的人比较无执,比较高尚,不是,是因为没有能力,没钱去花,但是一般没有修行的人这些五欲的欲望,还有内六根外六处的执著是一样的,如果不修行的人是一样的,我们内六入对外六处所产生的六识,所以这种执取,所以这个叫做内外空,十二入处空,无我,无我所,就告诉你说这个六识是没有的,这个是一般中观就是告诉你说,这个是缘起的,这个也是缘起的,只是因为我们有烦恼在才会去执著,唯识讲的道理差不多,唯识只是说我然后还有一个阿赖耶,中观 般若经 就是告诉你这个就是因缘和合法,所以是假的,唯识告诉你我们缘这个境的时候,自己现出一个遍计所执相,然后我们对这个相起执著,这个相无外乎是我们内心所显现出来的,所以这个是假的,你说这个呢,这个也是因缘和合的,不过唯识不谈这个,因为唯识谈的是,这个我们自己现出来的虚妄相,因为这个虚妄相本来是依他起,但是在六识对六根的烦恼执取里面,这个已经遍计所执了,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有一分我们的执著在里面,这个就是唯识所讲的,般若中观就是告诉你说,你不用谈太多,这个本身就是因缘和合,就是无自性的,唯识是告诉你说,你缘这个的时候再现出一个相,这个相是虚妄的,是唯心所现的,这个叫做内外空。


 还有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这个告诉你空空,依空破空,一切法空,当你讲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告诉你一切法无自性没有本质,一切法都是缘起的,这个叫做空,但是你不要在破除一切法之外,还产生一个叫做真如的空的东西,如果你这样的话那又落入有执了,这个时候就要用空空来破,所以这个叫作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什么叫做非常非灭?你记得心经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我们现在周遭看到的一切有生灭,但这些生灭是不是真实的?缘起的,这些生灭其实不是真实的,所以一切法其实是非生非灭的,我们看到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不是真正法的有什么东西在生跟灭,所以真正的一切法本然寂静,非生非灭,但是因为我们在这中间起了执,所以我们要用空来破,但是你破了知道一切法非生非灭这样就好了,如果你还执著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那就要空空来破,所以你要了解一切法是非生非灭的,本来如此,了解一切法非生非灭本然如此,一切寂静,一切涅槃,这个叫做第一义空,又叫做自性空,如果你了解一切法因缘和合没有本质,这个叫做无自性空,两个根本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在表述上有点不一样,这个叫做空空。
 还有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这个告诉你空空,依空破空,一切法空,当你讲一切法空的时候,是告诉你一切法无自性没有本质,一切法都是缘起的,这个叫做空,但是你不要在破除一切法之外,还产生一个叫做真如的空的东西,如果你这样的话那又落入有执了,这个时候就要用空空来破,所以这个叫作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什么叫做非常非灭?你记得 心经 讲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我们现在周遭看到的一切有生灭,但这些生灭是不是真实的?缘起的,这些生灭其实不是真实的,所以一切法其实是非生非灭的,我们看到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不是真正法的有什么东西在生跟灭,所以真正的一切法本然寂静,非生非灭,但是因为我们在这中间起了执,所以我们要用空来破,但是你破了知道一切法非生非灭这样就好了,如果你还执著有一个什么东西的话,那就要空空来破,所以你要了解一切法是非生非灭的,本来如此,了解一切法非生非灭本然如此,一切寂静,一切涅槃,这个叫做第一义空,又叫做自性空,如果你了解一切法因缘和合没有本质,这个叫做无自性空,两个根本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在表述上有点不一样,这个叫做空空。


 还有大空,十方,十方相空,十方在佛教的空间观里面,他是相对来讲,依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面朝北所以有东西南北,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还有上下,这样就是十方,这个就是佛教的空间观,他变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观,所以你们记得阿弥陀经里面有讲,西方有什么国,东方有什么国,东方有阿閦佛国西方,有阿弥陀净土佛国,有上下,他就是描述一个十方的空间,所以当讲十方的时候就是佛教的空间观,他讲十方十方相空,指空间是空的,空间是无自性的,假法的,为什么空间是假法,空间只是一个观念而已,没有实质的东西,在佛教里面这样讲,他说:我问你,如果这世界完全没有东西,有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这世间完全都没有东西,地球太阳全部都没有,空里面就存在有,佛教里面是这样讲,如果所有东西都没有就没有所谓空的概念,空怎么产生的,空是一种概念是相对于有才有空的概念,我现在有一支这个笔,现在叫做有,笔拿掉了这个叫做空,多一个空间出来,所以当我讲空的时候是相对于有才讲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空什么呢,所以空也是一种概念而已,不是真实有什么,大空就是指空间不是实质的,所以叫做十方十方相空,空间是相对于有才讲空的,所以空间是没有实质的。
 还有大空,十方,十方相空,十方在佛教的空间观里面,他是相对来讲,依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面朝北所以有东西南北,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还有上下,这样就是十方,这个就是佛教的空间观,他变成一个立体的空间观,所以你们记得阿弥陀经里面有讲,西方有什么国,东方有什么国,东方有阿閦佛国西方,有阿弥陀净土佛国,有上下,他就是描述一个十方的空间,所以当讲十方的时候就是佛教的空间观,他讲十方十方相空,指空间是空的,空间是无自性的,假法的,为什么空间是假法,空间只是一个观念而已,没有实质的东西,在佛教里面这样讲,他说:我问你,如果这世界完全没有东西,有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这世间完全都没有东西,地球太阳全部都没有,空里面就存在有,佛教里面是这样讲,如果所有东西都没有就没有所谓空的概念,空怎么产生的,空是一种概念是相对于有才有空的概念,我现在有一支这个笔,现在叫做有,笔拿掉了这个叫做空,多一个空间出来,所以当我讲空的时候是相对于有才讲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空什么呢,所以空也是一种概念而已,不是真实有什么,大空就是指空间不是实质的,所以叫做十方十方相空,空间是相对于有才讲空的,所以空间是没有实质的。
第410行: 第461行:
 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亦空
 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亦空


 毕竟空,无有馀不空法是名毕竟空,什么叫做毕竟空,一切法空,如果还有什么事在一切法空之外的,那个也是空,所以般若经讲说一切法空,那么涅槃空不空,涅槃照样空,有没有不空的,没有,就叫做毕竟空,就是空到底,这个叫做毕竟空。
 毕竟空,无有馀不空法是名毕竟空,什么叫做毕竟空,一切法空,如果还有什么事在一切法空之外的,那个也是空,所以 般若经 讲说一切法空,那么涅槃空不空,涅槃照样空,有没有不空的,没有,就叫做毕竟空,就是空到底,这个叫做毕竟空。


 还有无始空,若法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这个无始空有两个解释,你看若法初来处不可得意思是无始,他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没有一个,最终的开始,你执著有一个最终的开始那就错了,没有最终的开始叫做无始,所以无始等于空,这是对无始的肯定这是第一个解释,我再讲一次无始空有两个解释,一种叫做无始等于空,无始就是说没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源,破除这种最根本的本源就是无始,所以万法一切法没有一个最根本的开始,我们的身心生命一样,没有办法去追溯最根本的开始是从哪里开始,这个叫做无始,那无始就是等于空,第二个解释,更深一层的,连无始这样子的概念都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有无始确实是有一点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更重要是他后面讲非常非灭,既然一切法非常非灭,那就没有无始不始的问题,你谈了无始就好像跟始又相对了,所以如果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始不始的问题,所以连无始这样子的概念都不能有,最好像你梦见有一个鬼要追你,你醒来之后觉得说那个鬼到底从哪里来的,那是一种妄相而已,所以没有始不始的问题,你说那个鬼是有始吗还是那个鬼是无始吗,都落入一种偏见里面,所以无始就是两个解释一个是没有开始,另外一个就是连没有开始的这种观念,都不存在,因为这个也是一种假安立的,这个叫做无始空。
 还有无始空,若法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这个无始空有两个解释,你看若法初来处不可得意思是无始,他就是说我们这个身心生命没有一个,最终的开始,你执著有一个最终的开始那就错了,没有最终的开始叫做无始,所以无始等于空,这是对无始的肯定这是第一个解释,我再讲一次无始空有两个解释,一种叫做无始等于空,无始就是说没有一个最根本的本源,破除这种最根本的本源就是无始,所以万法一切法没有一个最根本的开始,我们的身心生命一样,没有办法去追溯最根本的开始是从哪里开始,这个叫做无始,那无始就是等于空,第二个解释,更深一层的,连无始这样子的概念都是不对的,因为如果有无始确实是有一点时间上的概念,而且更重要是他后面讲非常非灭,既然一切法非常非灭,那就没有无始不始的问题,你谈了无始就好像跟始又相对了,所以如果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的话,那就没有所谓的始不始的问题,所以连无始这样子的概念都不能有,最好像你梦见有一个鬼要追你,你醒来之后觉得说那个鬼到底从哪里来的,那是一种妄相而已,所以没有始不始的问题,你说那个鬼是有始吗还是那个鬼是无始吗,都落入一种偏见里面,所以无始就是两个解释一个是没有开始,另外一个就是连没有开始的这种观念,都不存在,因为这个也是一种假安立的,这个叫做无始空。


 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散是什么,散名诸法灭,非常非灭故,所以这个散空也可以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一切法不是无常吗,什么叫做无常,就是有聚有散,诸法因缘和合一聚就是诸法生,诸法因缘慢慢灭去的时候这个法就散了,就灭了,这个叫做聚跟散,所以依于缘起有聚有散,我们世间的万法不就是这样子,比如这个教室,师父立了这样子的一个教室,告诉你们七点半来这边上课,时间到了,刚好星期五师父又在没事,也没有说要取消,所以时间到大家就聚来,就有这样的一个课,这个叫做诸法聚,时间到了,九点半了,起立立正敬礼下课,大家跑回去了,这个课不见了,叫做诸法散,所以他说散名诸法灭,所以这样一个课时间因缘到了大家走了,叫做法灭了,这个课就灭了,这个叫做散空,所以第一个解释散等于空,诸法灭就等于空,第二个解释其实是非常非灭,心经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既然不生了还有什么灭,所以究实来讲一切法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究实来讲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法,所以散灭也都是假象而已,这个就叫做散空,因为非常非灭故。这个散空跟无始空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法本不生既然本不生哪来灭,这些现象只是告诉你,这些课程是依缘起而生的,究实来讲没有这样一个生灭法在。
 散空,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散是什么,散名诸法灭,非常非灭故,所以这个散空也可以两种解释,第一个解释:一切法不是无常吗,什么叫做无常,就是有聚有散,诸法因缘和合一聚就是诸法生,诸法因缘慢慢灭去的时候这个法就散了,就灭了,这个叫做聚跟散,所以依于缘起有聚有散,我们世间的万法不就是这样子,比如这个教室,师父立了这样子的一个教室,告诉你们七点半来这边上课,时间到了,刚好星期五师父又在没事,也没有说要取消,所以时间到大家就聚来,就有这样的一个课,这个叫做诸法聚,时间到了,九点半了,起立立正敬礼下课,大家跑回去了,这个课不见了,叫做诸法散,所以他说散名诸法灭,所以这样一个课时间因缘到了大家走了,叫做法灭了,这个课就灭了,这个叫做散空,所以第一个解释散等于空,诸法灭就等于空,第二个解释其实是非常非灭, 心经 讲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既然不生了还有什么灭,所以究实来讲一切法只是现象上的生灭而已,究实来讲没有一个真实不变法,所以散灭也都是假象而已,这个就叫做散空,因为非常非灭故。这个散空跟无始空意思是一样的,因为一切法本不生既然本不生哪来灭,这些现象只是告诉你,这些课程是依缘起而生的,究实来讲没有这样一个生灭法在。


 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灭也是空,因为诸法本来不生哪来的灭,因为非常非灭故,本来诸法灭叫散,但是般若经里面特别讲,散,这是第一个解释也是《阿含经》的解释,第二个是般若经的解释,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诸法本不生,本不生哪来灭,所以般若经是依第二种解释,因为诸法本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或是叫诸法空性,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来的散,所以叫做诸法无灭,因为诸法非常非灭。
 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灭也是空,因为诸法本来不生哪来的灭,因为非常非灭故,本来诸法灭叫散,但是 般若经 里面特别讲,散,这是第一个解释也是《阿含经》的解释,第二个是 般若经 的解释,散名诸法无灭,为什么无灭?因为诸法本不生,本不生哪来灭,所以 般若经 是依第二种解释,因为诸法本不生不灭,是诸法空相或是叫诸法空性,诸法的本性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既然不生不灭哪里来的散,所以叫做诸法无灭,因为诸法非常非灭。


 性空,叫做自性空,又叫做法性空,就是法的本质,还有一个自相空叫做法相空,就是现出来的相,什么叫做本质跟本相,我举一个例子,色法的本质是什么,色法的本质是质碍性,色法的本性叫质碍性或叫做自性,色法的相呢,在《俱舍论》里面色法有相,什么相,比如地水火风,五根,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都是色法的相,因为你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触得到,但是质碍,你看得到摸得到吗,因为质碍是一种他的特性跟概念,所以色法以质碍为性,第一个色法的特性就是会阻碍,会变坏,色法叫做一个会质碍一个会变坏,色法的特性,但是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我们讲色法就是物质,就佛教里面讲物质的特性叫做质碍,变碍为性,色法的特性,物质的特性叫做变碍为性,第一个它会变坏,会毁坏,第二个它会质碍,这个是色法的特性,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比如青、黄、赤、白,影、光、暗这些种种,还有触相,这些种种都可以是色法,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的特相,变碍就是色法的特性,所以一个叫做性一个叫做相。
 性空,叫做自性空,又叫做法性空,就是法的本质,还有一个自相空叫做法相空,就是现出来的相,什么叫做本质跟本相,我举一个例子,色法的本质是什么,色法的本质是质碍性,色法的本性叫质碍性或叫做自性,色法的相呢,在《俱舍论》里面色法有相,什么相,比如地水火风,五根,影光暗,青黄赤白,这些都是色法的相,因为你可以看得到,摸得到,触得到,但是质碍,你看得到摸得到吗,因为质碍是一种他的特性跟概念,所以色法以质碍为性,第一个色法的特性就是会阻碍,会变坏,色法叫做一个会质碍一个会变坏,色法的特性,但是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我们讲色法就是物质,就佛教里面讲物质的特性叫做质碍,变碍为性,色法的特性,物质的特性叫做变碍为性,第一个它会变坏,会毁坏,第二个它会质碍,这个是色法的特性,色法所显现出来的相,比如青、黄、赤、白,影、光、暗这些种种,还有触相,这些种种都可以是色法,色声香味触都是色法的特相,变碍就是色法的特性,所以一个叫做性一个叫做相。
第446行: 第497行:
 《解深密经》-18
 《解深密经》-18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解深密经》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解深密经》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摄大乘论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摄大乘论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解深密经》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解深密经》所引用的,其实还是般若经里面的,般若经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解深密经》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解深密经》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摄大乘论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摄大乘论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解深密经》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解深密经》所引用的,其实还是 般若经 里面的, 般若经 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 般若经 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第466行: 第517行:
 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亦空
 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亦空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讲,诸法空就是一切法空,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一切叫做一切法空,不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还是现象背后的元素,还是现象的种种,都是空,这个叫做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之后,我们来讲不可得空,求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所谓的不可得即空,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外乎就是生灭的现象,万事万物没有一法可以暂时停留,都是刹那即生即灭,在因缘的组合,离散上这样往前推移,究实来讲没有一法我们可以真正的掌握住,表面上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但是究实上,如果你真实的去探讨深层的话,其实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暂时留住,也就是我们说不曾真正拥有什么东西,这个叫做不可得空,也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即空,讲不可得最多的,我们常常必较容易碰触到,是哪一部经讲不可得的,心经讲不可得,以无所得故,无所得就是不可得,心经常常讲以无所得故,我们要修出世法,我们要具足成佛的资粮,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有任何一点一滴的执著,一点一滴的执著就是生灭的生死法,就是三界的轮回之法,唯有不可得才可以跳出三界,唯有不可得才能具备真正的成佛资粮,一有执著那就是我们的三界轮回。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讲,诸法空就是一切法空,万事万物包括所有的一切叫做一切法空,不管是看得到摸得到的,还是现象背后的元素,还是现象的种种,都是空,这个叫做一切法空。一切法空之后,我们来讲不可得空,求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所谓的不可得即空,为什么一切法无自性,一切法无外乎就是生灭的现象,万事万物没有一法可以暂时停留,都是刹那即生即灭,在因缘的组合,离散上这样往前推移,究实来讲没有一法我们可以真正的掌握住,表面上我们以为我们可以拥有一些什么东西,但是究实上,如果你真实的去探讨深层的话,其实没有一个东西可以暂时留住,也就是我们说不曾真正拥有什么东西,这个叫做不可得空,也就是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即空,讲不可得最多的,我们常常必较容易碰触到,是哪一部经讲不可得的, 心经 讲不可得,以无所得故,无所得就是不可得, 心经 常常讲以无所得故,我们要修出世法,我们要具足成佛的资粮,一切法都不可以执著,不可以有任何一点一滴的执著,一点一滴的执著就是生灭的生死法,就是三界的轮回之法,唯有不可得才可以跳出三界,唯有不可得才能具备真正的成佛资粮,一有执著那就是我们的三界轮回。


 但是你问师父我现在学佛,我没办法达到不可得,我怎么办,你们觉得怎么办,我们虽然现在还没办法达到真正不可得,但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叫做随顺,随顺不可得,随顺第一义,随顺佛法,我们现在没办法马上做到,但是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在认知上养成,养成不可得叫做随顺不可得,记得师父之前讲过随顺止观吗,我们现在止跟观都还没修好,但是你在修的时候还没完成,你只是在训练这个叫做随顺止,随顺观,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学习随顺不可得,这是出世法。
 但是你问师父我现在学佛,我没办法达到不可得,我怎么办,你们觉得怎么办,我们虽然现在还没办法达到真正不可得,但是我们现在所学习的叫做随顺,随顺不可得,随顺第一义,随顺佛法,我们现在没办法马上做到,但是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在认知上养成,养成不可得叫做随顺不可得,记得师父之前讲过随顺止观吗,我们现在止跟观都还没修好,但是你在修的时候还没完成,你只是在训练这个叫做随顺止,随顺观,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就是学习随顺不可得,这是出世法。
第480行: 第531行:
 总之他要讲的就是说,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然后诠释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是假象的所以叫做空,但是这个世间依于缘起有森罗的万象,各式各样的表相,所以当我们智慧还不足的时候,经上讲说智慧够一个空可以解决一切,但是因为我们练得还不纯熟,我们的观念知见还不纯熟,所以必须这样的万事万物,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切入,那么就是要谈各种各式各样的空,你执这个他就破你这个,你破掉这个又跑到那边又执那个,他又要破掉你这个,所以当我们讲“我”,然后讲“无我”,有人以为无我又有一个什么东西,是超越无我的一个什么实质的,那你又要破,所以要破“常”,要破“非常”。
 总之他要讲的就是说,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然后诠释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是没有一个实体的,是假象的所以叫做空,但是这个世间依于缘起有森罗的万象,各式各样的表相,所以当我们智慧还不足的时候,经上讲说智慧够一个空可以解决一切,但是因为我们练得还不纯熟,我们的观念知见还不纯熟,所以必须这样的万事万物,你可以从各种角度切入,那么就是要谈各种各式各样的空,你执这个他就破你这个,你破掉这个又跑到那边又执那个,他又要破掉你这个,所以当我们讲“我”,然后讲“无我”,有人以为无我又有一个什么东西,是超越无我的一个什么实质的,那你又要破,所以要破“常”,要破“非常”。


 总之就要让你认知缘起一切法空,这是般若经的用意,你说一切法空然后怎么样,就是叫你不要执著,这个就是般若经的十八空,有时候会谈二十四空,但是离不开这些。你会问为什么谈十八,二十四,不谈四十六、谈五十七,谈一百零八,因为大智度论上告诉我们说,谈多了繁琐,变成没有必要,谈少了不清不楚,所以18,24刚刚好,因为如果你有这个问题的话,就算是我说了46,你会想说,你为什么讲46不讲48,好,那我讲48,那你又想为什么不讲47,你总是有这种疑问,所以佛教里面有说中道、适中,我讲的不清不楚,你没办法明白,我讲的太繁琐反而造成困扰,所以我讲的刚刚好,你们大概可以知道是怎么样,佛陀就是这样子。
 总之就要让你认知缘起一切法空,这是 般若经 的用意,你说一切法空然后怎么样,就是叫你不要执著,这个就是 般若经 的十八空,有时候会谈二十四空,但是离不开这些。你会问为什么谈十八,二十四,不谈四十六、谈五十七,谈一百零八,因为大智度论上告诉我们说,谈多了繁琐,变成没有必要,谈少了不清不楚,所以18,24刚刚好,因为如果你有这个问题的话,就算是我说了46,你会想说,你为什么讲46不讲48,好,那我讲48,那你又想为什么不讲47,你总是有这种疑问,所以佛教里面有说中道、适中,我讲的不清不楚,你没办法明白,我讲的太繁琐反而造成困扰,所以我讲的刚刚好,你们大概可以知道是怎么样,佛陀就是这样子。


 大概提的也就是刚才师父提得,因为他说你讲多了太繁琐,他本来也有讲四空,但是讲四空你不清楚,还有很多其他你不懂,所以他讲十六,十八然后讲二十四,大智度论告诉我们说为什么不讲更多,因为讲更多太繁琐,变成没有必要。
 大概提的也就是刚才师父提得,因为他说你讲多了太繁琐,他本来也有讲四空,但是讲四空你不清楚,还有很多其他你不懂,所以他讲十六,十八然后讲二十四,大智度论告诉我们说为什么不讲更多,因为讲更多太繁琐,变成没有必要。
第496行: 第547行:
 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資具相應故,有內安樂相外淨妙相,此由內外空及本性空能正除遣。


 刚刚讲的是般若经上面的,般若经讲十八空,《解深密经》里面到最后的临那一刹那,他讲十种空遣除十种相
 刚刚讲的是 般若经 上面的, 般若经 讲十八空,《解深密经》里面到最后的临那一刹那,他讲十种空遣除十种相


 第一个他说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这个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一切法空,就是万法空,本来学习佛法了知法义是应该的,闻思修,听经闻法看书看经典,了解这些义理,这是应该的,但是最怕的就是两个情形,一个就是,有时候我们会执著语言文字相,本来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是以楔出楔,这些是一种工具要遣除你的执著的,但是当你读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反而产生执著,这个叫做著语言文字相,比如说,现在桌子很脏你用肥皂下去洗,肥皂可以把脏东西洗掉,这些泡沫到时候要用清水把它清干,所以听经闻法是绝对要,而且是第一步,但是听经闻法从语言文字上听来的这些东西,本来是要破除你的执著的,但是有些人第一种状况,他会执著语言文字相,这个就必须要破,第二个师父讲说禅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到最后那临刹那的时候,之前所观的这些法义的概念也要破除掉,因为法义的概念还是一种语言文字相,一种观念,这个在禅修最后观的那一刹那,也要把它遣除掉,这个叫做破除语言文字相,这个要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做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刚才讲的,一切法是空的,因为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所以叫做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这个第一个是叫你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要由语言文字来破除你的执著,而不要在语言文字上又起执著。第二个在禅观深观里面最后临那一刹那,要把我们本来佛法的观念也破除掉,我说破除掉不是把它丢掉,是最后那一刹那,你要是没有抛除的话,你是没办法真正开悟的,也就是没有办法真正悟诸法实相。
 第一个他说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这个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一切法空,就是万法空,本来学习佛法了知法义是应该的,闻思修,听经闻法看书看经典,了解这些义理,这是应该的,但是最怕的就是两个情形,一个就是,有时候我们会执著语言文字相,本来这些经典的语言文字是以楔出楔,这些是一种工具要遣除你的执著的,但是当你读了这些东西的时候,你反而产生执著,这个叫做著语言文字相,比如说,现在桌子很脏你用肥皂下去洗,肥皂可以把脏东西洗掉,这些泡沫到时候要用清水把它清干,所以听经闻法是绝对要,而且是第一步,但是听经闻法从语言文字上听来的这些东西,本来是要破除你的执著的,但是有些人第一种状况,他会执著语言文字相,这个就必须要破,第二个师父讲说禅修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到最后那临刹那的时候,之前所观的这些法义的概念也要破除掉,因为法义的概念还是一种语言文字相,一种观念,这个在禅修最后观的那一刹那,也要把它遣除掉,这个叫做破除语言文字相,这个要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什么叫做一切法空?就是万事万物刚才讲的,一切法是空的,因为一切的万事万物都是语言所描述出来的,所以叫做由一切法空能正遣除,这个第一个是叫你平时在修行的时候,要由语言文字来破除你的执著,而不要在语言文字上又起执著。第二个在禅观深观里面最后临那一刹那,要把我们本来佛法的观念也破除掉,我说破除掉不是把它丢掉,是最后那一刹那,你要是没有抛除的话,你是没办法真正开悟的,也就是没有办法真正悟诸法实相。
第514行: 第565行:
 谈到了这里,了知安立真如是什么,有生住异灭相,了知安立真如,有生住异灭相依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遣除,因为安立真如是苦,苦是从无常上来的,还记得师父讲,无常故苦,所以会有这种安立相,这种安立相,苦集二谛相续流转,因为无常我们计常,无我我们计我,所以就会有这样子的苦集相续流转,外界的无常还有无我,但是我们的烦恼会执著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我,然后想要去控制外在的一切,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叫做安立真如,安立真如义就会有生住异灭相续随转相,这是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遣除,相空就是叫你了知无我,了知一切法无我,如果还不清楚师父再画这个你们就知道了,画三个圈,第一个圈叫我执,第二个圈叫无常,当然这个无常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两个冲突,然后这个苦,这个不是因为这样冲突才产生的,是一种安立,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要用无我相,用无我相来破除,所以说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由相空及无先后空,就是说一切的流转是假象没有先后,师父刚才讲说相空是一切法无我,所以叫做相真如,要用无我还有一切法相是缘起性,是没有真实的,这样来破除。这个东西你们尽量去了解,前面如果你们弄清楚师父讲的整套理论,这边来听会比较容易一点。
 谈到了这里,了知安立真如是什么,有生住异灭相,了知安立真如,有生住异灭相依相,此由相空及无先后空能遣除,因为安立真如是苦,苦是从无常上来的,还记得师父讲,无常故苦,所以会有这种安立相,这种安立相,苦集二谛相续流转,因为无常我们计常,无我我们计我,所以就会有这样子的苦集相续流转,外界的无常还有无我,但是我们的烦恼会执著我们的身心有一个我,然后想要去控制外在的一切,苦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个叫做安立真如,安立真如义就会有生住异灭相续随转相,这是相空及无先后空能正遣除,相空就是叫你了知无我,了知一切法无我,如果还不清楚师父再画这个你们就知道了,画三个圈,第一个圈叫我执,第二个圈叫无常,当然这个无常就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这两个冲突,然后这个苦,这个不是因为这样冲突才产生的,是一种安立,你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要用无我相,用无我相来破除,所以说安立真如义故,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由相空及无先后空,就是说一切的流转是假象没有先后,师父刚才讲说相空是一切法无我,所以叫做相真如,要用无我还有一切法相是缘起性,是没有真实的,这样来破除。这个东西你们尽量去了解,前面如果你们弄清楚师父讲的整套理论,这边来听会比较容易一点。


 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了知能取义,这边跟这边,哪一个是能取,哪一个是所取,A跟B哪一个能取哪一个所取,A这个是我们的身心,B这个是外相,我们所认知到的是这样子,所以A这个身心是所谓的能取,我,我有身有心,这个是我,我认知到外面,所以我执取,所以我们这个身心是能取,外面这个是所取,一般我们讲能取就是六根六识,就是六根六识对外的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识取六尘,所以这个叫能取,这个叫所取。他现在讲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我们这个是能取,我执著我这个身心,所以会有我慢,这个我慢其实是一种我执,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遣除,内空是空什么?身心,更具体的是内六入空,前面讲内空是讲内六入空,当一个人很执著自己的时候,你要告诉他这个东西无外乎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因缘所成法,所以我们叫内六入,内空叫做内六入空,还有无所得空,无所得是一切法无所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心经讲以无所得故,不可得空,因为你会执取,他告诉你,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执取什么呢,所以就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破除这样子的。因为你会执著这个身心,那就是用内空来破除你的内六入。
 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遣除,什么叫了知能取义,这边跟这边,哪一个是能取,哪一个是所取,A跟B哪一个能取哪一个所取,A这个是我们的身心,B这个是外相,我们所认知到的是这样子,所以A这个身心是所谓的能取,我,我有身有心,这个是我,我认知到外面,所以我执取,所以我们这个身心是能取,外面这个是所取,一般我们讲能取就是六根六识,就是六根六识对外的六尘,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六识取六尘,所以这个叫能取,这个叫所取。他现在讲了知能取义故,有顾恋身相及我慢相,我们这个是能取,我执著我这个身心,所以会有我慢,这个我慢其实是一种我执,此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正遣除,内空是空什么?身心,更具体的是内六入空,前面讲内空是讲内六入空,当一个人很执著自己的时候,你要告诉他这个东西无外乎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因缘所成法,所以我们叫内六入,内空叫做内六入空,还有无所得空,无所得是一切法无所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心经 讲以无所得故,不可得空,因为你会执取,他告诉你,一切法不可得你要执取什么呢,所以就由内空及无所得空能破除这样子的。因为你会执著这个身心,那就是用内空来破除你的内六入。


 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遣除,了知所取义故,有恋顾财相,这里的财相包括资具,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你不要以为财就是钱而已,property,你所拥有的东西,都可以叫做财,所以叫做财产,进一步也可以认为说你所拥有的,比如说友情,妻子,先生,儿女,这些都可以,但是这里会比较重视无情的,比如说车子,房子,你的钱这些,这些叫做外六处,这些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还有法,这个叫做外六尘,所取义,佛教里面讲到所认知的对象,不管是什么东西它分析起来,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一辆车分析起来它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你喜欢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触感,还有你对车的概念,法,无外乎就是这些,我们执著的无外乎就是这些,我们对外的执著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别的,离色声香味触法以外没有别的,现在要用什么空?由外空能正遣除,外空是外六处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外空叫做外六处空,这个由外空能正遣除。
 了知所取义故,有顾恋财相,此由外空能遣除,了知所取义故,有恋顾财相,这里的财相包括资具,所拥有的一切东西,你不要以为财就是钱而已,property,你所拥有的东西,都可以叫做财,所以叫做财产,进一步也可以认为说你所拥有的,比如说友情,妻子,先生,儿女,这些都可以,但是这里会比较重视无情的,比如说车子,房子,你的钱这些,这些叫做外六处,这些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还有法,这个叫做外六尘,所取义,佛教里面讲到所认知的对象,不管是什么东西它分析起来,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一辆车分析起来它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你喜欢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触感,还有你对车的概念,法,无外乎就是这些,我们执著的无外乎就是这些,我们对外的执著无外乎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别的,离色声香味触法以外没有别的,现在要用什么空?由外空能正遣除,外空是外六处空,内空叫做内六入空,外空叫做外六处空,这个由外空能正遣除。
第540行: 第591行:
 第八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遣除,了知相真如义故,刚才讲的相真如是什么?相真如是无我,了知相真如,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其实我们讲无我是统括,细节上这个无我可以分成两种,但是两种都叫做无我,一个叫做人无我,一个叫做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了知相真如故,相真如就是知道无我,他说了知相真如就有补特伽罗无我相,还有法无我相,你会有这种无我的观念,什么叫做人无我?人无我就是知道这个身心生命,我自己的身心生命,还有他人的身心生命,“人”又叫补特伽罗是指有情的身心生命,了知有情的身心生命,无我没有实体的,叫做人无我,法无我是什么?法无我指的是构成这个人的元素,比如五蕴、六根、六识,这些东西都叫做法,你要知道:不但有情这个复合的东西,这些生命体是无我,连构成有情的这些元素,也都是没有实体的,因为我们这个人是由五蕴所构成的,你认为这个复合的身心生命体,没有实体,这个叫做人无我,你连构成这样身心生命的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也是没有实体的,这个叫做法无我,反正一个叫作具体的事物,有情的具体事物,一个叫做构成有情的元素,构成有情的元素就叫做法,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法,但是佛教这个法的意义很多,以后我们慢慢可以谈。
 第八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若唯识相及胜义相,此由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及胜义空能正遣除,了知相真如义故,刚才讲的相真如是什么?相真如是无我,了知相真如,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其实我们讲无我是统括,细节上这个无我可以分成两种,但是两种都叫做无我,一个叫做人无我,一个叫做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了知相真如故,相真如就是知道无我,他说了知相真如就有补特伽罗无我相,还有法无我相,你会有这种无我的观念,什么叫做人无我?人无我就是知道这个身心生命,我自己的身心生命,还有他人的身心生命,“人”又叫补特伽罗是指有情的身心生命,了知有情的身心生命,无我没有实体的,叫做人无我,法无我是什么?法无我指的是构成这个人的元素,比如五蕴、六根、六识,这些东西都叫做法,你要知道:不但有情这个复合的东西,这些生命体是无我,连构成有情的这些元素,也都是没有实体的,因为我们这个人是由五蕴所构成的,你认为这个复合的身心生命体,没有实体,这个叫做人无我,你连构成这样身心生命的五蕴,十二入处这些,也是没有实体的,这个叫做法无我,反正一个叫作具体的事物,有情的具体事物,一个叫做构成有情的元素,构成有情的元素就叫做法,在佛教里面就叫做法,但是佛教这个法的意义很多,以后我们慢慢可以谈。


 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还有唯识相及胜义相,你说这个有什么问题,你本来不是要了知无我吗,本来不是要了知一切法唯识性吗,不是要了知胜义吗,这个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本来就是要认知无我,本来就是要认知唯识性,本来就要认知一切法毕竟胜义,但是师父有讲过,这十种空在遣除的时候是怎么样,是到了你禅修到最后那一个临刹那那一脚,连之前的无我相、无常相这些都要遣除,这些是在遣除那种相的,不然到最后临刹那你不能跳上岸的,你刚开始当然要用无我来遣除我的执著,你用无我或用空,这样来修行,然后禅观,止观双运,到了最终的那一刹那的时候,你连这种无我相都要遣除,不然你就一直执著在你本来的这个工具,一直没有办法跳上对岸去,就好像师父一直讲说,你本来这个管子里面塞了东西,塞了东西,这个在佛教的比喻叫做我执,你现在用佛法,一根东西,这是佛法,佛法就是叫你要有无我无常的观念,然后进去把它通出来,进去把这个脏东西通掉之后,你不能把这一根留在里面?这一根要拿出来,所以到最后,这个无我相是对的,因为般若经讲无我相无人相,这个只是讲两个而已,但是实际上既然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就是表示一切无我了,无我包括唯识教你要认识唯识,这个叫做胜义,但是到临最后那一刹那,你连这些观念都要破除,怎么破除?用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胜义空,就是叫你连胜义都是空的,连毕竟都是空的,你也不能执著有无我,这里就是这样子讲。
 了知相真如义故,有补特伽罗无我相,法无我相,还有唯识相及胜义相,你说这个有什么问题,你本来不是要了知无我吗,本来不是要了知一切法唯识性吗,不是要了知胜义吗,这个本来是没有问题的,本来就是要认知无我,本来就是要认知唯识性,本来就要认知一切法毕竟胜义,但是师父有讲过,这十种空在遣除的时候是怎么样,是到了你禅修到最后那一个临刹那那一脚,连之前的无我相、无常相这些都要遣除,这些是在遣除那种相的,不然到最后临刹那你不能跳上岸的,你刚开始当然要用无我来遣除我的执著,你用无我或用空,这样来修行,然后禅观,止观双运,到了最终的那一刹那的时候,你连这种无我相都要遣除,不然你就一直执著在你本来的这个工具,一直没有办法跳上对岸去,就好像师父一直讲说,你本来这个管子里面塞了东西,塞了东西,这个在佛教的比喻叫做我执,你现在用佛法,一根东西,这是佛法,佛法就是叫你要有无我无常的观念,然后进去把它通出来,进去把这个脏东西通掉之后,你不能把这一根留在里面?这一根要拿出来,所以到最后,这个无我相是对的,因为 般若经 讲无我相无人相,这个只是讲两个而已,但是实际上既然补特伽罗无我,法无我,就是表示一切无我了,无我包括唯识教你要认识唯识,这个叫做胜义,但是到临最后那一刹那,你连这些观念都要破除,怎么破除?用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胜义空,就是叫你连胜义都是空的,连毕竟都是空的,你也不能执著有无我,这里就是这样子讲。


 补特伽罗翻译叫做数取趣,简单的讲,就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和合体,就叫做补特伽罗,构成有情和合体里面的这些元素,包括地水火风,五蕴,六根,这些都是构成有情和合体里面的元素,这些叫做法,法也是没有实质的,叫做法无我,这个补特伽罗是没有实质的叫做人无我,补特伽罗一般又翻译成“人”,所以你们不要看到那边一个人这边一个人,两个就把它看成是同样的,不一定喔,看到有一个我,这边有一个我,两个指的就是同一个意思,不一定喔,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名相是同样一个字,意义是不一样的。
 补特伽罗翻译叫做数取趣,简单的讲,就是有情众生的身心和合体,就叫做补特伽罗,构成有情和合体里面的这些元素,包括地水火风,五蕴,六根,这些都是构成有情和合体里面的元素,这些叫做法,法也是没有实质的,叫做法无我,这个补特伽罗是没有实质的叫做人无我,补特伽罗一般又翻译成“人”,所以你们不要看到那边一个人这边一个人,两个就把它看成是同样的,不一定喔,看到有一个我,这边有一个我,两个指的就是同一个意思,不一定喔,经典里面讲得太多名相是同样一个字,意义是不一样的。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