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訂間差異

移除 536 位元組 、​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Category:中道国际读书会历次答疑总览]]


 解深密经-16
 解深密经-16
第93行: 第91行:
 举个例子,车买来的时候是新的你可以开,开一开车旧了老了,不能修了,车坏了,你就把它丢了另外再买一台车子。
 举个例子,车买来的时候是新的你可以开,开一开车旧了老了,不能修了,车坏了,你就把它丢了另外再买一台车子。


 六道,鬼也有阿赖耶执持的,这个根身破坏掉了,阿赖耶没有办法执持,或是这个根身老到一定程度了,没办法再作用了,那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人要活著,这个根身要是好的,阿赖耶才能执受他;如果这个根身好的,如果阿赖耶有某些因缘不执持他,那也没办法活下去。比如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好的,但是你的业报已经尽了,你过去生中做人的业就只能到这里而已,阿赖耶也没有力量在执持现世这个身体了,就另外走了,这是业力的功能。
 六道,鬼也有阿赖耶执持的,这个根身破坏掉了,阿赖耶没有办法执持,或是这个根身老到一定程度了,没办法再作用了,那阿赖耶没办法再执持了。意思就是说,我们人要活著,这个根身要是好的,阿赖耶才能执受他;如果这个根身好的,如果阿赖耶有某些因缘不执持他,那也没办法活下去。比如这个肉身的身体是好的,但是你的业报已经尽了,你过去生中做人的业就只能到这里而已,阿赖耶也没有力量在执持现世这个身体了,就另外走了,这是业力的功能 。23:30
 
 
 
刚刚讲 阿赖耶执受根身,又讲受心所对境之领纳作用,还有,识对境的了别作用。
 
 
当我们认识外面一个境的时候,你自己阿赖耶认识到他会现出一个相出来,阿赖耶再现出一个心,这个就是六识。
 
我现在画的稍微复杂一点,我们阿赖耶会再自己现出一个六根,识透过根去认识到这个境,当你去认识到这个境的时候,阿赖耶会在自己现出一个相出来。
 
这个东西可以是一种依他起,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依他起,这样的一个过程,阿赖耶认识对象然后自己现出一个相,这个整个过程叫做依他起,所以这个相是一种依他起,依于外在的因缘然后激发阿赖耶的种子,然后阿赖耶种子现出来,这个叫做依他起相。
 
但是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实际上当我们的心认识到这个相的时候,其实这个相已经是一种杂染了,因为我们阿赖耶现出的这个相,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这里面的种子都是杂染的,都含有我执的存在,所以一但现出这个相的时候,这个相已经是一种错误的相了,这个相叫做遍计所执相。
 
因为在我们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种子所现出来的,所以在阿赖耶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相,被我们这个六识所执取的。这个就是讲心对境的领纳作用,还有了别——识对境的认识作用,(图里面)中间这个认识就是在谈中间这个,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以为那个东西是外在的,其实我们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背后那个东西我们不能看到,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其实是我们阿赖耶现出一个相,我们的心就去执著他,这样一个相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心是能执著的,就是中间这两个。
 
(4)杂染清净义:透过修行告诉你说,这个相是我们杂染所成,是无自性的,我们心不要太去执著他,这个相是无自性的,所以心也没办法再执著。经过这样不断的熏修熏修,出来的种子本来是杂染的,经过教理的影响认识,熏进去的是清净的,是没有执著的。不只是听闻佛法而已,包括你平时的受想行识,平时的学习都是一种熏习,今天人家骂你如果你很生气,骂回去,又是熏杂染的回去了。人家今天骂你,你想到说我听到唯识,我如果起嗔恨心,骂他或者跟他打架,又熏烦恼种子进去了。但是人家骂你或讲你怎么样,你想没关系这是因缘所成的,我不需要在这边起烦恼,因为这些无非是唯识所现,我用应该有的方法来对应。
 
你这样一对应,或是用佛法的方法来思考,你这样一思考、一对应,就熏了清净的种子进去了。也就是说你本来现出来的是杂染种子,因为他骂你,你现出烦恼相出来,但是你经过佛法的思考之后,你熏回去的是佛法的种子,是清净的,那你这里面就有一些清净种子。如果你听的是无漏种子,比如说是出世间的,乃至菩萨成佛修行的大乘种子,你就熏了不但是无漏而且是大乘种子在里面。
 
但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你这里面无始以来杂染种子太多了,所以为什么成佛要那么久的时间?因为他要不断的现行,种生现、现熏种,不断地这样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就是不断地这样熏。久了之后在你阿赖耶里面的种子就变成,清净的多,杂染的少。然后据唯识学说里面的清净种子,或是无漏种子它在某些状况下,有对治烦恼种子的作用,可以克制它。所以其实它种子在里面是在拉锯战的,你说拉锯怎么办,端看它现出来的时候,你要熏什么回去。
 
我们凡夫有时候他现出清净的,你会熏烦恼的回去,如果你不了解道理的时候,或是你随着你的习气去走。有人看到佛很不高兴,有人听到法很不高兴,有人听到不要说听到佛法,听到善法很不高兴。比如人家在那边布施,人家在那边修功德布施,大家很踊跃的在希望帮助别人,有人在那边说,捐那个有什么用?那个他们自己的业力,要钱自己赚,他们就是业障重。
 
所以佛教有讲随喜,你看到善法你要随喜功德,你不要在那边讲那些相反的话,然后恶法反而去随喜,人家在那边打架杀人,打得好太妙了、观看,那就熏恶法回去了。所以本来现出来的清净,你看到的清净相,你可能现出烦恼相,再熏恶法回去。所以佛教的重点,修行就是熏善法进去,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心执受义,还有到最后的清净杂染义,阿赖耶的可以转染成净,但是这个转染成净要很长的时间。
 
 
问:念经、念咒、念佛,不是有这个熏习作用吗?(师父:谁替师父回答一下?)
 
问-1:他的意思就是光念经念佛就可以了,但是师父之前告诉我们,要强调理解经义,你要知道怎么真正随顺佛教,真正的发无漏的种子熏进去。
 
问:光念经不是有种子加进去吗,念经不清净吗?
 
师父:念经有可能是染污的喔。
 
问-1:看你这个念怎么去定义,有时候有的人光是嘴上念心里不去念,心里不清净。我听师父说有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一直念经,孙子在旁边一直喊她,老太太就对孙子很烦,她说我在念经你怎么老是叫我?然后她孙子跟他说,你老是在念经不打扰我吗?你发现其实她没有很好的处理念经这种事,也许他孙子在那边做作业需要安静,她这样念经吵到他了


师父:刚才师父提到有用不清净心来念经的,要不要举个例子?又念又打妄想,就算不是不清净也是不专心。有没有用不清净心来念经的?台湾殡葬业很发达,有一套程序的,他里面请的人都不是出家人,是在家人也有穿袍子搭衣来念经,问题是他念经是非常不清净心,他根本不知道经在讲什么。他只为了我的工作我念一念,把它念完我就可以收多少钱,他想的是我等一下可以收多少钱,偷工减料,跳过的混过的也有。比如阿弥陀经本来要念四十分钟,他念二十分钟。


师父曾经讲过一件事情,你的思考越强,你的用心越强,熏进的种子越强。所以为什么说,你没有心造作的就不能熏进去,有没有一句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你心越强,越专心越集中,越能了解,你熏进去的越强;你对佛法的认知越强越清楚,越知道你在做什么,熏进去的就越强越清净。


  刚刚讲这阿赖耶执受根身,中间讲领纳,受 所对境之领纳作用。还有,识对境 了别作用 阿赖耶当我们认识外面一个境的时候,认识一个外面的境的时候,当 认识 它的时候,你自己阿赖耶认识到他会现出 一个 阿赖耶再现出一个 ,这个就是六识,我现在画的稍微复杂 点,我们阿赖耶会再自己现出一个六根,识透过根去认识到这 去认识到 这个 境的时候 阿赖耶会在自己现出 个相出来,这个东西 可以是 一种依他起 这整个过程是一个依他起,这样的一个过程,阿赖耶认识对象然后自己现出一个相,这个整个过程叫做依他起,所 这个相是一种依他起,依于外在的因缘然后激 阿赖耶的种子,然后阿赖耶种子现出来,这个叫做依他 相,但是师父上次不是说过,实际上当我们的 认识到这个相的时候,其实这个相已经是一种杂染了,因为我们阿赖耶现出的这个相,我们现在的阿赖耶这里面的种子都是杂染的,都含 我执的存在 所以一但现出这个相的时候,这个相已经是一种错误的相了,这个相叫做遍计所执相,因为在我们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 种子 所现出来的, 所以 在阿赖耶凡夫位现出来的这个相,一定是杂染相,然后被这个身 所执取的,被我们这个六识所执取的,这个就是中间讲 ,领纳,心对境的领纳 用,还有了别,识对境的认识作用,中间这个认识就是在谈中间这个,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都以为那个东西是外在的,其实我们看到那个东西的时候,背后那个东西我们 能看到,不知道那是什么,我们看到那个东西其实我们现出一个相出来,我们阿赖耶现出一个相,我们的心就去执著他,这样一个相叫做遍计所执,这个心是能执著的,就是中间这两个,(加图)
  有句话是说无 心的 不造业 比如说 现在开车压 到一个 石头,石头弹 刚好不小 打死 一个 ,你 有没有罪?就佛教来讲 这个 也不造成杀业 因为佛教讲杀业 定要有起心动念才 可以 。意思就 你要 以发 心、有 起心 动念、 动机 你才能熏习成 种子 所以 没有 心的 作不 熏习成种子。


  还有杂染清净义 透过修行告诉 说,这个相是我们杂染所成是无自性的,我们心不 太去执著他,这个 是无 自性的所以 也没办法再执著 经过这样不断的 修,出来 的种子 本来是杂染的 经过教理的影响认识,熏进去的是清净的,是没 执著 ,不只是听而已,包括你平时的受想行识,平时的学习 是一种熏习,今天人家骂你如果你 生气,骂回去,又是熏杂染的回去了 人家今天骂 ,你想到说我听到唯识,我如果起嗔恨 心, 骂他或者跟他打架,又熏烦恼种子进去了,但是人家骂你或讲你怎么样,你想没关系这是因缘所成的,我不需要在这边起烦恼,因为这些无非是唯识所现,我用应该 的方法来对应,你这样 对应,或是用佛法的方法来思考,你这样一思考,一对应,就 了清净 种子进去了,所以也就是说你本来现出来的是杂染种子,因为他骂你,现出烦恼相出来 ,但是你 经过佛法的思考之后,你熏回去的是佛法的种子,是清净的,那你这里面就有一些清净种子,如果你听的是无漏种子,比如说是出世间的,乃至菩萨成佛修行的大乘种子,你就熏了不但是无漏而且是大乘种子在里面,但是 是那么容易,因为你无始以来杂染种子太多 了, 所以为什么成佛要 么久的时间,因为它要不断的现行,种生现,现 种,不断地这样出来,进去,出来,进去,出来, 进去 ,就是不断地这样熏,久了之后你在阿赖耶里面 的种子 就变成,清净的多,杂染的少,然后据唯识学说里面的清净种子,或是无漏种子它在某些状况下, 对治烦恼种子的作用,可以克制它,所以其实它种子里面是在拉锯战的,你说拉锯怎么办,端看它现出 的时候,你要熏什么回去,我们凡夫有时候它现出清净的,你会熏烦恼的回去 ,如果你 了解 道理的时候,或是你随著你的习气去走,有人看到佛很不高兴,有人听到法很不高兴,有人听到善法很不高兴,不要说听到佛法,听到善法很不高兴,比如人家在那边布施,人家在那边修功德布施,大家很踊跃的在希望帮助别人,有人在那边那个有什么用,那个他们自己的业力,要钱自己赚,他们就是业障重,所以佛教有讲随喜,你看到善法你要随喜功德,你不要在那边讲那些相反的,然后恶法反 去随喜,人家在那边打架杀人,打得好太妙了,观看,那就熏恶法回去了,所以本来现出来的清净, 看到的清净相,你可 现出烦恼相 ,再 熏恶法回去 所以佛教的重点,修行就是说,修行就是 善法 进去 ,这个就是我们所谓 心执受义 还有到最后的清净杂染义,阿赖耶的 以转染成净,但 这个转染成净要很长 时间
  所以你诵经 ,你要是 完全 无心, 那可能 的种子 非常弱 就算 一点善业 功德 都很 弱;再来 ,你 有专 ,有一 习善 的,但是你不了 ,那熏进去的 善法 种子 非常 限;再 来,如果你 真的 了解而 够做 ,再 来诵经 熏进去的 力道 ,可 一般 的。


  问:念 念咒念 这个 作用吗?
  所以一定要有心,而且越能思考熏习的种子力道就越强。世间法也是一样,比如杀人,杀人罪也分成很多种。无意杀人,你没有处心积虑的要杀他,你是因为一时吵架杀了人,这种罪,和你蓄意谋财害命的,两种罪哪一种比较重?当然是蓄意谋财害命的比较重。因为这个表示你 过深思熟虑过的,你说跟人家吵架一时生气的杀罪当然是不能比的,因为你根本没有想杀他。所以你看世间法律都可以这样子分,事实上在 教的业力观也是这个样子的,你处心积虑经过深思熟虑的不管好事坏事,熏习的种子绝对比较强。 这个 就是我们讲的四种相了知其义,我们把阿赖耶的理论给复习了一遍。


w:他的意思就是光念经念佛就可 了,但 师父 意思是 强调了 解经义 你要知道怎么真正随顺佛教 真正的发无漏的种子,熏进去,光念经如果你 ,, 不是 种子加进去吗,要清净 种子 念经不清净吗,念经有 能是染污的喔 这个念怎 去定义,有时候有的人光是嘴上念 里不去 ,心里不清净,我听说 一个故事,一个老太太一直念经,他孙 在旁边一直找他 老太太就对孙 很烦 他说我在念经 老是叫我,然后他孙子跟他说, 老是在念 不打扰我吗,结果你发现其实他没有很好的处理这 事,他孙 在那边做作业需要他,所以就是看怎么去对待烦恼
前我在学校大家都觉得我 学中观 的, 其实我也很喜欢唯识,因为中观在 上讲得非常好 唯识是在事相上讲得非常好 所以一个叫做法性宗 一个叫做法相宗。唯识是在事相上 修行 整个结构或是历程上讲得非常好 这一套理论 以解释非常多东西 也告诉 为什 必须要起 业种 子, 才有种 可以熏习 告诉 为什 么你 过深思熟虑那个 种子 才会强


  师父:世间 的事情 ,刚才师父提到有没有用 清净心来念经的,有 ,要 不要举 例子 又念又打妄想,就算不 不清净也是不专心,有 没有 用不清净心来念经 的, 台湾殡葬业很发达,有一套程序的,他里面请的人都不是出家人,是在家人 有穿袍子搭衣,来念经,问题是他念经是非常 清净心,他根本不知道经在讲什么,他只为了我的工作我念一念,把它念完我就可以收多少钱,他 的是我等一下赶快可以收多少钱,我们 跳过的混过的也有,比如阿弥陀经本来要念四十分钟,他念二十分钟,其他的混过的一堆,还有 师父 曾经 过一个很重要东西 你的思考越强 你的用心越强,熏进 种子越强,记得 吗, 师父讲过,所以为什么说,你没有心造作的就 不能 熏进去,有没有一句话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你心越强,越专心越集中,越能了解,你熏进去的越强,你对 法的认知越强越清楚,越知道你在做什么,熏进去的 越强越清净,有句话是说无心 不造业,比如说 现在开车,弄到 个石头 石头弹出去,刚好不小心打死 一个 人,你有没有罪 ,你 喝酒撞死人那 有罪的,但是你正常开车,开,开 弄到 个石头,弹出去打死到一个人,你有没有罪,就正常 讲应该没罪 的,就 佛教来讲这个也不造 杀业,因为 教讲杀业一定要有起心动念才可以 意思就是说,你要以发心有起心动念,有动机,你才能熏习成 种子 ,所以没有心的不 熏习 成种子 所以你诵经,第 一个, 是无心 的话 ,完全 心,那可能熏 的种子非常弱,就算是连一点善业的功德都很弱 再来 有专心诵,有一点熏习善的 但是 你不 了解, 熏进去的善法种子非常有限,再来 如果 真的了解而且你也能够 做, 现在来诵 那意义 很不一样了,那熏进 的力道,可不是一般的
  所以这个也可以解释说,如果光诵经诵到开悟那是不可能 的事情 。你光持咒什么都 思考 就想 持这 咒持到开悟 门都 没有的 事情 ,也不 想说 即身成佛。 师父 这样 讲, 会不会有些人觉得说 的吗,不能 即身成 吗? 唯识 种子 想要这 辈子成佛 一个 可能 ,你是 十地菩萨 ,一 生补处再下 来的, 那个 是即身 成佛, 阿赖耶 种子 已经 熏习 到最后了 剩下最后的那 一个, 这辈子一转就成佛了。 不然 的话无 始以来的这些烦恼 ,你 要慢慢去转 ,你不 要想 要等到什么时候?你要是每天想要什么时候 ,你 永远不会去 做, 你就永远没有什么时候 是当下赶快去学


 所以 一定要有心 而且越能思考 熏习 的种子就越强 比如这世间也是一样,杀人当然也分成很多种,无意杀人就算是 的, 你没有处心积虑 的,你是 因为一时吵架杀了人 ,这 种罪,还是你蓄意谋财害命 ,两种罪 一种比较 重, 当然是蓄意谋财害命的比较 重, 因为 这个 表示 你经 过深思熟虑过的 你说跟人家吵架一时起 跟蓄意谋财害命的当然 不能比 ,因为你根本没有想杀他,只是忽然一个脾气起来,吵架 ,所以 你看世间 律都可以这样子分,事实上在佛教的业力观也是这个样子 的,你 处心积虑经过深思熟虑的 管好事坏事 熏习 种子绝对比较强。 这个 就是我们讲的四种相了知其义,我们把阿赖耶的理论 复习了一遍。
 所以 话再讲回来 《摄大乘论》里面常常讲正闻 熏习, 因为你要 强烈 发心动机 必须要 正确 才好 ,你 不要 错误的。你要正确的发心动机 ,这 个正确 观念从 里来?从听经闻法而来的。所以唯识非常 视听经闻法 非常 视正闻熏习 就是 这个 样子。所以 不要以为听 闻法 就是有空 听听 其实听经闻法 很重要 的,所以 师父才一直讲强调听经闻 法的 重要性 因为听经闻法 才能 断地 一次又一次 这个 观念 导正。41:23


以前我在学校大家都觉得我是学中观的,其实我也很喜欢唯识,因为中观在理上讲得非常好,唯识是在事相上讲得非常好,所以一个叫做法性宗,一个叫做法相宗,唯识是在事相上,还有修行的整个结构,或是历程上讲得非常好,这一套理论可以解释非常多东西,也告诉你为什么必须要起心动念才有业种子,才有种子可以熏习,告诉你为什么你要经过深思熟虑,那个种子才会强,所以这个也可以解释说如果光诵经,诵到开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光持咒什么都不思考,就想要持这个咒持到开悟,那是门都没有的事情,也不要想说即身成佛,师父这样讲,会不会有些人觉得说,真的吗,不能即身成佛吗,就唯识的种子你想要这一辈子成佛,有一个可能,你是十地菩萨,一生补处再下来的,那个就是即身成佛,阿赖耶种子已经熏习到最后了,剩下最后的那一个,这辈子一转就成佛了,要不然的话无始以来的这些烦恼习气,你要慢慢去转,你不要想那要等到什么时候,你要是每天想要什么时候你永远不会去做,你就永远没有什么时候,你就是当下现在赶快去学去做,所以话再讲回来,摄大乘论里面常常讲正闻熏习,因为你要有强烈的发心动机,必须要是正确的才好,你不要是错误的,你要正确的发心动机,这个正确从哪里来,正确的观念从哪里来,从听经闻法而来的,所以唯识非常重视听经闻法,非常重视正闻熏习,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你不要以为听经闻法,就是有空来听听,其实听经闻法是很重要的,所以师父才一直讲强调听经闻法的重要性,因为听经闻法你才能不断地,一次又一次的把这个观念给导正。


  讲刚才你还没发 问题 时候 ,跟 你发问之后师父跟你回答 ,你有没有觉得哪里不 一样 ,有没有厘清了一些观念,有,这就是前后很大的不同,你要是今天没来,这个观念就不知道到何年何月才能厘清,唯识他很多地方讲得很深入。
 问 :佛教说阿赖耶识是投胎 的, 那他 一般宗教说 灵魂 一样 吗?


  :阿赖耶识 般宗教说 的灵魂一样 吗?
  师父 那不一样,因为 阿赖耶识 是不固定的,他只是 个名称我们叫他阿赖耶而已,其实他整个是一个复合而成 ,一直在变化当中,那 灵魂 是固定不变的。上次前面的《解深密经》里面也讲,讲说「阿陀那识如瀑流,我(佛)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二者看起来很像,你不了解他的细节哪里不 一样 ,你可能把它当成是我或灵魂。


  师父:那不一样, 因为阿赖耶 识是不固定的,他只 是一个 名称我们叫他阿赖耶而已 其实 整个是一个复合而成的,一直在变化当中,那灵魂是固定不变的,上次前面的《解深密经》 里面 也讲,讲说阿赖耶识如瀑流,我(佛)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因为看起来很像,你不了解他的细节哪里不一样,你可能把它当成是我或灵魂,因为阿赖耶是一个种子聚, 种子是一直在变化当中的,所以整个阿赖耶其实说穿了,阿赖耶是空性的,它只是各种种子的作用聚合在一起而已,然后我们称它为阿赖耶 就像这个房子我们称它为房子,但是实际上有没有一个房子的实体?没有,它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构造,然后依于应该有的地方弄一弄 就好像这个五蕴,就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东西组合成,称为我或称为一个人,阿赖耶有这样的安立
 因为阿赖耶是一个 种子聚 ,他里面种子是一直在变化当中的,所以整个阿赖耶其实说穿了,阿赖耶是空性的,它只是各种种子的作用聚合在一起而已,然后我们称它为阿赖耶 就像这个房子我们称它为房子,但是实际上有没有一个房子的实体?没有,它就是这样子的一个构造,然后依于应该有的地方弄一弄 就好像这个五蕴,就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东西组合成,称为我 或称为一个人,阿赖耶有这样的安立 。43:00


5) 三種相了知其義


  :指名、句、文,語言文字
'''5) 三種相了知其 '''


義:語言文字 所詮述的內容
'''文 義: 指名、句、文, 語言文字'''


義:
'''義 義: 語言文字所詮述的內容'''


器世 界: 山河大地等世間
''' '''


有情 界: 有情眾生
'''器世 界: 山河大地等世間'''


界: 一切諸法,心色、 為無為等等
'''有情 界:有 情眾生'''


所調伏 界: 十方 一切 所能教化的
'''法 界:一切 諸法,心色、 為無為等等'''


調伏方 便: 教化 眾生 一切方法,種種法們
'''所 調伏 界:十 一切所能 教化的 有情'''


三种相了知其义,文义,指名句文,语言文字,义义就是语言文字所诠述的内容,界义就是第一个,器世界就是山河大地等世间,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叫做器世间,器世界,界是什么意思,界有因,还有container(容器)的意思,佛教里面的界有很多种意思,但是界最要有两种意思,一个是因,一个是含藏的意思,另外一个就是一个容器的意思,界有这三种意思,我再讲一次,一个是因,还有含藏的意思,含藏在里面,所以有一种叫做金胎界,如来藏以前也叫如来界,就是我们含藏有如来的因,还有一个叫做container就是一个容器,器世界这个界就好像是一个容器,然后有情住在这个里面,有这样一个隐含的意思,叫做山河大地,这个叫作我们的居住环境,有情界就是有情众生,还有法界就是一切诸法,包括心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种种,都可以称为法界,反正一切法都可以包含在法界里面,还有所调伏界,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叫做所调伏界,这个有情界跟所调伏界有什么不一样,有情界是一切众生,所调伏界是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叫做所调伏,有情是被调伏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座的包括师父在内,都是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都包括在所调伏界里面,在座的,听经闻法的,都包括在所调伏界里面,因为是可以教化的,所能教化的有情,去教堂基督教的那一些,依佛法来讲,就是暂时目前没有因缘教化的有情,那个只能在有情界里面,还有调 伏方便 教化 生的一切方法, 种种 门,叫做调伏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方法,所以叫做调伏方便。你看他讲来讲去,包括不管几种几种,讲的都跟修行有关系,所以佛教的分析很多时候都在分析修行,都跟怎么离烦恼有关系,这个叫做三种相了知其义。
'''調 伏方便 教化 生的一切方法, 種種 們'''


以目前来讲,能够受到调伏的,能够受到学习教化的,这个叫做所调伏界,其他那些就是在有情界里面,他为什么要这样立呢,其实讲来讲去还是在说,怎么修行离苦得乐,怎么调伏,然后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谈的还是这些东西,所以离不开佛法,知法知义都是在了解佛法的教理跟意义。


6) 聞思修差別
  三种相了知其义


知義的程度有聞思修慧三種差別
1)文义:指名句文,语言文字


成慧:
2)义义:就是语言文字 诠述的内容


依語言文字聽受
3)界义:有很多种义。


唯依教法之義


  未能通達 理深 或完全融通
  里面的「界」有很多种 思,一个是因;一个是含藏的意思;另外一个就是一个容器的意思,界有这三种意思。我再讲一次,一个是因,还有含藏的意思,含藏在里面,所以有一种叫做金胎界,如来藏以前也叫如来界,就是我们含藏有如来的因;还有一个叫做container就是一个容器,器世界这个界就好像是一个容器,然后有情住在这个里面,有这样一个隐含的意思。


 未得定影像
  (1)第一个,器世界:就是山河大地等世间,我们所居住的环境叫做器世间,叫做山河大地,这个叫作我们的居住环境。
 
(2)有情界:就是有情众生。
 
(3)法界:就是一切诸法,包括心法、色法,有为法,无为法等等,都可以称为法界,反正一切法都可以包含在法界里面。
 
(4)所调伏界: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叫做所调伏界。
 
这个有情界跟所调伏界有什么不一样?有情界是一切众生,所调伏界是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叫做所调伏。所以我们现在在座的包括师父在内,都是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都包括在所调伏界里面。因为是可以教化的,所能教化的有情,去教堂基督教的那一些,依佛法来讲,就是暂时目前没有因缘教化的有情,那个只能在有情界里面。
 
(5)调伏方便:教化众生的一切方法、种种法门,叫做调伏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方法,所以叫做调伏方便。
 
你看他讲来讲去,不管几种,讲的都跟修行有关系,所以佛教的分析很多时候都在分析修行,都跟怎么离烦恼有关系,这个叫做三种相了知其义。
 
问:【所調伏界:十方一切所能教化的有情】,不包括过去生熏修过佛法,但此生没有再熏修的?
 
师父:以目前来讲,能够受到调伏的,能够受到学习教化的,这个叫做所调伏界,其他那些就是在有情界里面。他为什么要这样立呢?其实讲来讲去还是在说,怎么修行离苦得乐,怎么调伏,然后用什么方法来调伏,谈的还是这些东西,所以离不开佛法,知法知义都是在了解佛法的教理跟意义。47:46
 
 
'''6) 聞思修差別'''
 
'''知義的程度有聞思修慧三種差別'''
 
'''聞所成慧:'''
 
'''依語言文字聽受'''
 
'''唯依教法之義'''
 
'''未能通達教理深意或完全融通'''
 
''' 未得定影像'''
 
'''能隨順解脫'''
 
'''不能真達解脫'''
 
 
6)闻思修差别


  能隨順
  你看师父不断地一直强调闻思修,所以这个不是师父讲,《 深密经》也告诉你要闻思修。在讲止观的时候,前面不是告诉你要讲要闻思修,他已经讲过一次了,止观讲完了他后面告诉你,还是闻思修,但是他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他这里是告诉你说,我们知法知义,就是了解义理,它的程度有什么差别——有闻思修上面的三种差别。


 不 能真達
  也就是说同样了解义理,同样学习佛法,但是认知的程度 一样。不是内容不一样,你了 的都是四谛十二因缘,都是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你懂得这些三十七道品,懂得同样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认知有深浅,不是懂得内容有什么不一样。


  闻思修差别,你看师父不断地一直强调,所以这个不是师父讲,《解深密经》前面也告诉你要闻思修,后面在讲止观的时候,前面不是告诉你要讲要闻思修,他已经讲过一次了,止观讲完了他后面告诉你,还是闻思修,但是他只是切入的角度不一样,他这里是告诉你说,我们知法知义,就是了解义理,他的程度有什么差别,有闻思修上面的三种差别,也就是说同样了解义理,同样学习佛法,但是认知的程度不一样,不是内容不一样,你了解的都是四谛十二因缘,都是菩提心大悲心无所得心,你懂得这些三十七道品,懂得同样都是这些东西,但是认知有深浅,不是懂得内容有什么不一样,是认知有深浅, 无相布施,你大概了解到,问题是你真的做得到吗 你做不到的话你的认知就是比较浅,你如果真的做得到,那你的认知就比较深 所以你记得师父说佛法的学习 是一种身心生命的投入,不是只是嘴巴讲讲 头脑想想,必须是身心生命的投入 当我们讲布施的时候不是只是在谈 布施是什么,应该怎么样而已,而是说你身心必须要投入去力行,这个才叫做修佛法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讲佛法的慧的时候,不是你只是认知上叫做慧,你真正养成观念了那个叫做闻慧,你真正能去做那个叫做思慧,你能够在定中起观的那个叫做修慧 不要以为慧只是认知就叫做慧,慧包括真正的实践程度。
 无相布施,你大概了解到,问题是你真的做得到吗 你做不到的话你的认知就是比较浅,你如果真的做得到,那你的认知就比较深 所以你记得师父说 佛法的学习是一种身心生命的投入,不是只是嘴巴讲讲 头脑想想,必须是身心生命的投入 当我们讲布施的时候不是只是在谈布施是什么,应该 怎么样 怎么样而已,而是说你身心必须要投入去力行,这个才叫做修佛法的认知 所以当我们讲佛法的慧的时候,不是你只是认知上叫做慧,你真正养成观念了那个叫做闻慧,你真正能去做那个叫做思慧,你能够在定中起观的那个叫做修慧 不要以为慧只是认知就叫做慧,慧包括真正的实践程度。


 问:有人说布施做好事,做慈善事业,那个是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你的福报尽了,你还是要堕地狱的,这个是怎么样的解释?
 问:有人说布施做好事,做慈善事业,那个是人天福报而已,如果你的福报尽了,你还是要堕地狱的,这个是怎么样的解释?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 不是 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 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这个就是大乘佛法 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 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 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 你不能说 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 所以他说功德本空 所以叫做: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 ,金刚经 ,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师父:看你透入什么心,还有你的认知到底怎么认知的, (问:布施 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是好事,如果你不了解无我,还有很强烈的执著,那当然就是世间的善法,也是善事,但是是世间善法,是轮回法 但是如果你布施的时候能够跟无我相应,能够跟大悲心相应,能够跟菩提心相应,然后回向一切众生 这个就是大乘佛法 这个就是随顺解脱,随顺大乘,你虽然 目前 还没有办法真的做得到,因为你还没证悟,但是你已经在学习上有这种观念透进去了,这个叫做随顺的,是顺著这个方向去的
 
布施到底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的,看你透入什么样的教义在里面,看你透入什么心在里面,看你透入怎么样的理解在里面。最有名的故事师父常讲,梁武帝跟菩提达摩对话, 梁武帝 说我铺桥造路修建那么多寺庙,度那么多人出家,我有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说没有功德 菩提达摩的意思是说你这个不是出世间法,因为你还很执著你到底有多少功德 你不能说 梁武帝 没有功德,他是有福报有功德的,但是菩提达摩他是在找大乘根机的,所以他是从大乘的胜义谛告诉他,一切法毕竟空,一切法毕竟空你还执著什么功德呢 所以他说功德本空 所以叫做: 功德功德,既非功德,是名功德 ,不过我们这里不讲那个。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内心的真实朝圣,向于大乘向于佛道,这个是菩提心相应,这个不但是出世间而且是大乘相应的布施,这个就叫做六波罗蜜的布施波罗蜜,布施跟布施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布施可能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如果你能够把佛法这边认识的教理透进去,不去执著布施的人我众生,这个就是波罗蜜,以后我再讲《般若经》时候会再重复。
第311行: 第386行:
 《解深密经》-17
 《解深密经》-17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大概都已经讲过了,《解深密经》其实都很重要,但是里面最根本跟唯识相关的,就是分别瑜伽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讲的这一品,前面讲到三相三性一切法相,这些都蛮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一个,这一品后面还有所谓的地波罗蜜品,就是在讲菩萨十地的,接下来有讲如来成就品,是在讲如来的境界的,这两品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都有大同小异的说明,所以师父想《解深密经》讲到分别瑜伽品结束,我们就把《解深密经》结束,然后我们就开始来上摄大乘论,因为后面的菩萨十地,其实在摄大乘论里面有谈到,差不多类似的内容,包括如来品都是一样,还有一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就是说,其实《解深密经》到这一品结束的时候,其实就原来的经典来讲他已经结束了,所以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或是在印度的时候,后面的两品是补增进去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在这个分别瑜伽品结束的时候,弥勒菩萨有问释迦牟尼佛说,那我们应该怎么称这部经典的名称,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跟他讲说,叫做分别瑜伽甚深解深密,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修瑜伽止观者,最甚深的解释,佛陀已经在这里跟弥勒菩萨这样子讲,其实就是结束,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就是修行瑜伽者最甚深最深密的解释,就已经结束了,后面的地波罗品其实是另外一个对机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后面就是另外两个菩萨的对话,所以照说原来的经典应该是,到分别瑜伽品为主结束,后面在摄大乘论里面无著菩萨有把它融进去,在摄大乘论里面我们会继续谈。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解深密经》,《解深密经》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大概都已经讲过了,《解深密经》其实都很重要,但是里面最根本跟唯识相关的,就是分别瑜伽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讲的这一品,前面讲到三相三性一切法相,这些都蛮重要,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这一个,这一品后面还有所谓的地波罗蜜品,就是在讲菩萨十地的,接下来有讲如来成就品,是在讲如来的境界的,这两品其实在 摄大乘论 里面,都有大同小异的说明,所以师父想《解深密经》讲到分别瑜伽品结束,我们就把《解深密经》结束,然后我们就开始来上 摄大乘论 ,因为后面的菩萨十地,其实在 摄大乘论 里面有谈到,差不多类似的内容,包括如来品都是一样,还有一个,为什么讲到这个,就是说,其实《解深密经》到这一品结束的时候,其实就原来的经典来讲他已经结束了,所以也就是说在翻译的过程,或是在印度的时候,后面的两品是补增进去的,为什么会这样讲,因为在这个分别瑜伽品结束的时候,弥勒菩萨有问释迦牟尼佛说,那我们应该怎么称这部经典的名称,然后释迦牟尼佛就跟他讲说,叫做分别瑜伽甚深解深密,意思就是说这个就是修瑜伽止观者,最甚深的解释,佛陀已经在这里跟弥勒菩萨这样子讲,其实就是结束,意思就是说这部经,就是修行瑜伽者最甚深最深密的解释,就已经结束了,后面的地波罗品其实是另外一个对机的,就是观世音菩萨跟释迦牟尼佛的对话,后面就是另外两个菩萨的对话,所以照说原来的经典应该是,到分别瑜伽品为主结束,后面在 摄大乘论 里面无著菩萨有把它融进去,在 摄大乘论 里面我们会继续谈。


 我们继续来讲,这个上礼拜讲过我再讲一下,新来的同学因为,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这个背景,因为这个地方蛮深的,是在谈论止观方面的,如果听不懂没关系尽量听,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太深你听不懂,其实师父建议星期天七点的课,相对地会基础一点简单一点,可能一般初入学者会比较听得懂,师父的建议是这样,当然你听不懂没关系,你愿意继续来都欢迎。
 我们继续来讲,这个上礼拜讲过我再讲一下,新来的同学因为,不知道你以前有没有这个背景,因为这个地方蛮深的,是在谈论止观方面的,如果听不懂没关系尽量听,还有一点就是如果这个太深你听不懂,其实师父建议星期天七点的课,相对地会基础一点简单一点,可能一般初入学者会比较听得懂,师父的建议是这样,当然你听不懂没关系,你愿意继续来都欢迎。
第497行: 第572行:
 《解深密经》-18
 《解深密经》-18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解深密经》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解深密经》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摄大乘论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摄大乘论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解深密经》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解深密经》所引用的,其实还是《般若经》里面的,《般若经》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今天是这学期《解深密经》最后一天,师父会尽量把《解深密经》讲完,但是讲完是把分别瑜伽品讲完,另外两品其实应该照说是别出的,因为在 摄大乘论 里面有相似的内容,所以那个我们就留到 摄大乘论 里面再讲,因为里面是有相似重复的,我们讲说,刚开始闻慧思慧,听经闻法,然后养成佛法的观念,这个叫做闻所成慧,正见养成,有了佛法的观念之后接下来,不断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训练修行,然后慢慢养成了所谓的思所成慧,思所成慧就是养成佛法的行为模式,这样子还不够,一方面你要持戒,然后一方面要打坐,打坐至少要训练止观到未到地定,最后两个融合在一起,依于这样子你就能够止观双运,然后依定成慧,依定观慧,观慧就是观佛法的,诸法的自相共相,观自相可以降伏烦恼,观共相可以断除烦恼,你在止观这样不断地运作之下,到最后那一个关头,会有一些比较执著的相,包括法相,义相,就是之前学习的这些佛法,它已经是内心一个概念,但是你到临最后要接近开悟的那一刹那,连这些法相、义相都要排除,排除当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解深密经》提出,用空破除十种比较困难的相,叫做遣除诸相,用空来遣除,这种空,《解深密经》所引用的,其实还是《般若经》里面的,《般若经》里面有谈四种空,十六空,1十八空,二十四空,但是你不要以为十六空,二十四空,其实有些是重复的,师父上次就是把《般若经》里面的十八空稍微讲一下,讲到自相空或是法空,这就是一切法空。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畢竟空: 無有餘不空法,是名畢竟空
第653行: 第728行:
 这个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不是师父把它节录到最终,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他是这样讲的,他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你看他说解深密法门,里面在讲止观修行,他不是在告诉你在念什么咒,他说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就是说这整个应该要怎么称呼呢,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瑜伽了义教,所以《解深密经》也可以说瑜伽了义经。
 这个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不是师父把它节录到最终,是分别瑜伽品的最后他是这样讲的,他说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你看他说解深密法门,里面在讲止观修行,他不是在告诉你在念什么咒,他说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就是说这整个应该要怎么称呼呢,我当云何奉持,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此名瑜伽了义之教,于此瑜伽了义之教汝当奉持,说此瑜伽了义教,所以《解深密经》也可以说瑜伽了义经。


 后面有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两品于摄大乘中有相似解说,所以我们在摄大乘论中说明。
 后面有地波罗蜜多品第七,如来成所作事品第八,此两品于摄大乘中有相似解说,所以我们在 摄大乘论 中说明。


 这一部经因为就是取这里说,是尊此是解深密法门所以叫做《解深密经》,从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叫做瑜伽了义经,因为他专门在讲修瑜伽的究竟。
 这一部经因为就是取这里说,是尊此是解深密法门所以叫做《解深密经》,从这样的当然你也可以说叫做瑜伽了义经,因为他专门在讲修瑜伽的究竟。
editor、​limited
3,68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