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YQ3」:修訂間差異

增加 177,167 位元組 、​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無編輯摘要
(Ywsz移动页面文字整理-YQ3Test:文字整理-YQ3,不留重定向)
無編輯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佛法概论-12A
我们这个礼拜讲第九章——我们的世间,那这一个章节跟其他章节比较不同,因为他是讲这个世间,就是尤其在器世间这个部分讲得比较多。那有情世间前面的章节已经谈很多了,谈蕴处界,乃至谈我们的烦恼、流转和业力等等,大部分都是着重有情世间。那我们这一章节,比较重在介绍期世间。我们来看第一节 世间 一般状况,这一节导师把它分成三个小项,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说明。
第九章、我們的世間
第一節、世間的一般狀況
一、世間
(一)從有情與世間的關係,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有了有情,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如說:「我與世間。」有情與世間的含義,可以 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导师说,为什么我们会把我们所住的地方称为世间,有情跟这个世间的关系如何?因为佛法是以有情为本,以有情为中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开头就说【'''有有情,那就有跟有情相对的世间】''',比如说我们的社会,一定是跟我对应的人群、社会有关系等等才叫做社会,如果没有有情本身为出发点的话,那社会是根本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没有人组成的话,它是不能称为社会的。这里所讲的世间也一样,所谓世间,就是相对于有情来看,所以说有一个世间。那佛在经中有提到五蕴世间,有情跟世间的含义,可以做广狭不同的解说。那导师这里分成四项来说 明。
一、【'''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2】
什么叫做【'''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
就落入这个世间的这个定义当中,就是所谓时间性,就是有前后相续,然后有成住坏空这样子的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得到,让我们感觉得到,那这个就是所谓的世间。因为“世”本身这个语词就是有迁流转变,那要迁流转变一定要有时间的前后,否则它是固定在一个一个一个世间,没有前后的话,那它不可以称为世间。所以【'''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什么意思?因为在这个宇宙当中,它都是这一切的有为法,都称为世间,那有情也是可以称为世间。为什么?因为有情也是有生老病死,有儿童,少年,青年这样子,到老年这样子的过程,所以他也是属于世间迁流转变的一个定义当中。
2  《雜阿含經》卷 9(231 經) (大正 2,56b11-19):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 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二、【'''假名有情為我,我所依住的稱為世間: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間;所住的世間,名器世間'''。3】
【假名有情为我,就是我们把这个有情假设为我,那我所住的世间也就称为这个器世间,那我们的身心,就称为五蕴世间。所以五蕴世间跟这个外在的所有的物质,就称为器世间,这个定义,在佛法里头是经常被用的,就是世间分成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器世间就是有情以外的这个山河大地等等。
【3】
#《瑜伽師地論》卷 90(大正 30,812a6-8): 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有情世間, 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三、【'''有情含攝得五蘊的有情自體,身外非執取的自然界,稱為世間。'''4】
就是说有情它可以含摄五蕴,五蕴的有情自体就是因为五蕴,是执受,或者是执取,那身外物、自然界就叫做非执受或者非执取。那有执受跟没有执受,一个是有执受或者有执取就称为有情,那非执受或者非执取就称为无情,就是自然物、自然界就称为世间。
(1)《大智度論》卷 70〈48 佛母品〉(大正 25,546b29-c2): 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
(2)《大智度論》卷 47〈18 摩訶衍品〉(大正 25,402a22-24): 能照一切世間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眾世間。
四、'''器世間為「有情業增上力」5所成的,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如有色即有空。'''】
5(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98(大正 27,508a18-20): 諸世間有情數者,各從自業煩惱而生。非情數者,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引起。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177(大正 27,890a13-14): 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
有怎么样的有情就有怎么样的器世间,这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说你要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每一个家庭的成员要和合气气,不然怎么是一个美满的家庭。所以你要有怎么样的一个器世间,有情的存在决定这个器世间的形态,【如有色即有空】。所以我们之前第七章也有提到,我们这个世间它是共业所成,我们这个社会也一样,比如说我们住在台湾也一样,那都是共业所成,就是大家的业力所形成一个让人家认识我们这个国家的形象。所以这里每一份子,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佛家才有说,我们要让这个国土清净,首先要有办法教化众生都清净,那要让每一个众生都达到清净,那先从一个人的内心开始。就是心清净,才做到众生清净,众生清净,才能够做得到国土清净。所以它是有一个层次。
像我最近有遇到一个居士问我说,他说师父,以前的古代文明都很高,现在的文明好像很难超越他们,比如说埃及文明种,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科技那么发达,超不了古代的文明?他说我们要怎么样让这些文明在再来拯救我们这个世间?因为现在一直堕落。那我就讲,如果是以佛家来讲的话,他认为除非我们每个人都学佛修行,从降伏我们内心的烦恼开始进化,才有办法让这个这个世间,真的变成非常的文明,非常的和平,否则的话,那有点困难。
我们来看导师的小结:【所以雖差別而說為有情與世間,而實是有情的世間,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如果没有有情,这个世间也就没有意义,或者是这个世间也不存在了。其实就是从有情说明世间,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例,家,这是一个概念,它是由成员所组成,所以我们说这个家,那所以说如果没有家庭成员的话,这个家的概念就不存在。那世间也一样,世界是由有情所组成,如果有情不存在,这个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略述佛法對於世間的看法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
(1)佛陀的世界觀有別於神教者
【'''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但創造這個天地'''。】
佛法对于世间有几个根本的认识,首先,这里导师举了四大点,第一,世间是无数的,这个世间,是无数无量的,那导师举例说佛陀的世界观,它不像一般世间学那样认为是渺小的,或者是某个区域,或者说神创造这个天地,就是只有这个地球而已,那导师说佛陀的宇宙观、这个世界观,它是就是遍虚空,尽法界,无有止境。那为什么佛陀会有这样子的智慧?他能够认识世间是难以计数?世界是多到难以计数,因为佛在《阿含经》有这样子的举例,就是佛在《阿含经》有这样讲。为什么?你看?
大家可以翻一下后面,导师举例子说,这个世界的难以计数,如大雨时候的雨滴……世界是多到如此的难以数量,这样子的譬喻,在杂阿含经954经,佛陀确实他亲口说我们这个世间,不管是十方的,或者是每一种,它的数量多到如下雨一滴一滴的那么多。
请问大家,你能够测量到有几滴雨吗?这量不到,佛陀就用这样子的譬喻,比如说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有如此的多,因为这种经文不止是一部,是好几部经都这样说。所以导师看了之后,他就说佛在自己的经验当中,他也能够知道这种世界是难以数量。
(2)近代的科學證實了佛陀的世界觀 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每被人責為 懸想 。 由於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世界無數這論題,像我們所住的那樣世界──星球, 確是非常的多。利用望遠鏡的精製等,宇宙在不斷的擴大發現中。
所以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佛陀在经典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明,那近代的科学的成就,证实了世界是无数,像我们所住的这个地球,实际上它是非常的多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星球。所以导师说你不相信,你可以拿那个可以看到虚空的那些望远境,那你就可以看到,其实地球以外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是非常的多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语词,它只是形容地球而已,我们的这个星球。
比如说我们把地球说成是世界,那这样子的世界就很多了,土星也是一个世界,木星也是一个世界,所以世界就变成是无量无数的,所以这样子的证实,其实是在佛经上就有说。
2、世界不斷的在成住壞空(p.122)
二、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
【 '''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破壞又凝 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 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壞無餘── 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 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7'''】
每一个世界都是成住坏空,这个我想不难理解。
【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这里成了那里有坏,就是现在存在,那下一秒可能也就不存在。这些无量无数的世界,多到如雨滴那样的多,难以计数。所以在这个世间或者世界,它就是不断的在世间前后延续当中。所以这个就成为世间。
那会不会说比如说我们现在住在这个星球,我们这个世界,那这里的有情如果到这个地球毁坏了,那我们如果还没有寿尽业报,还没有解脱,请问要去哪里?如果这个地球毁坏,而今现在地球是蛮越坏越越严重,现在你看大地震,看得都让人家很心酸,然后暴风雪等等这个都是,我们地球已经给很强很强烈的这个警讯,所以我们应该要爱护地球。那我们的地球迟早都要坏了,那我们怎么办?我记得在第七章的时候导师好像有写,就是如果按照佛经说,地球毁坏,有情还没有离开的话,那这些有情全部都会到天上去,那下一次当这个地球的因缘聚成,他们又会再下来,经典也这样记载。那有些人想说,会不会他就到月亮去,到别的星球去?那佛经上是没有这样讲,但是也有到别的界,所以也有可能到别的星球也有可能这样。所以,这个可能还要再多看一点佛经了,我记得《大智度论》也有上过,说如果这个地球毁坏,有情就会先暂时到一个地方去,然后因缘成熟再下来。
3、世界有的有有情、有的無有情(p.122-p.123) 三、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
(1)明有有情與無有情的世界狀態
【'''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 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
为什么说有一些世界是有有情,有一些没有?因为世界在形成的时候,有情才可能安住,才可能生存。所以世界如果已经形成,而且它安住还没有坏之前,有情就会出现,就成为有情的世间。但是如果地球还没有形成或者已经毁坏了,那怎么会有有情?没有地方可以住。
(2)舉近代科學者與神教者的謬論
【'''近代的科學者,由於千百年來神教的惡習,以為星球那樣多,但都不宜於生物以 及人類的發生 ,】【獨有這個地球,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人類的出現。地球有 人類,可說是宇宙間的奇蹟!這那裡是奇蹟?不過是神蹟的變形! 無論科學的也好,神教者上帝但創造這個世界、但創造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類也 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 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所以科学家认为说独有这个地球,就除了科学家还有一些神教,他们认为只有这个地球才适合有生物的出现。那不管是神教或者是科学家导师认为说,在这个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只有我们这个地球可以有人居住,有人生存,有生物。导师说,你觉得这个道理可以相信吗?
如果按照导师这样子的口气,导师认为不是只有地球有有生物或者有人类,可能很多地很多世界都有可能,只是说那种生物、那种人类,不是我们地球的人长得那样的,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电影才有et,有 ufo ,对不对,就是有这样子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可能的。
4、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p.123)
四、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
【'''這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 們所處的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 9,屬於穢土。莊嚴清淨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這個世界又可能成為莊嚴的。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 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形态是如何庄严不庄严,其实无量无边的世界差异都蛮大的,像我们这个地球就称为五浊恶世,就是'''穢土''',不干净的土了,不干净的世界,因为有凹凸不平。因为我们颂阿弥陀经,极乐世界就是黄金铺地,树都一排一排的,但是有些人又说这么呆板的,很像人家画那些平面图,那种没有什么创意这样,他说应该像我们的地球,那山有水、有高有低,这样才漂亮。所以每个人的那一种世界观,多少都有点不同,那不管如何,我们这个地球那看起来确实是'''穢土'''。
那我们看【'''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 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这个就如我们刚刚所讲的,第七章我们已经有看过。看小结:
5、佛陀依色心和合建立緣起的世界觀(p.123)
【'''常人誤信世界或有情為地球所獨有的,於是由於地球初成時沒有有情,即推想為物 質先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於有情。 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世間為有 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 10的發展說、勝論 11 的組織說,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导师从经里面看到,佛陀的体验有两个,第一个,是体验到时空的,没有开始跟结束,没有中间跟边际。第二个体验,有情跟世间,它是心色相依共存的缘起现象。所以知道世间唯有情的世间,有情依世间而存在,否定了神教的创造说,数论的发展说,还有'''勝論''' 的组织说。
10 數論(SAMkhya),音譯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譯又作數術、制數論。數論學派為印度六派 哲學中成立最早者。相傳初祖為迦毘羅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別智慧而計度諸法,並以此
數為基礎,從而立名論說,故稱數論派。其早期學說主張精神、物質二者統一為「最高我」, 即採取有神論與一元論之立場(見敘事詩),至晚期則否認最高我,成為無神論之二元論。神 我為純粹意識,不具作用,僅觀照自性而已。自性依序開展為覺、我慢、五大、十六變異。 此一原理與神我、自性合稱二十五諦。(《佛光大辭典(七)》,p.6092)
11 勝論(VaiZesika),印度六派哲學之一,創始者為優樓佉(ulūka)。其學說傾向於實在論,否 認萬事萬物僅為概念之存在,以為一切事物皆有其實體,且世界所有之現象皆可析入六大範 疇。即以優樓佉所立之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 其生成壞滅之原理。(《佛光大辭典(五)》,p.4869)
数论的发展说,大家可以看一下注解【10】,数论派有提到他们相信有自性,因为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依序開展為覺、我慢、五大、十六變異。】这个就是数论的发展说,就是从自性的能够发展到一切的存在。
什么叫勝論组织说?看注解【11】【世界所有之現象皆可析入六大範 疇。即以優樓佉所立之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 其生成壞滅之原理。】
那佛陀否定了这二种,或者是创造说三种,树立缘起的世界观。
二、須彌山與四洲
如果按照经典就是描述的我们世界的现象,跟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是差异蛮大的,但是导师说,比如说须弥山这个语词应该可以分成想象的跟现实的两个来看,否则有一些经典的描述,你会觉得跟我们这个现实差异太大,导师跟我们做这个平衡,我们来看一下导师解说。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妨從小處說起。'''】
(一)佛典中所記載的世界
【 '''從來說:須彌山在大海中,為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閻浮提、東毘提訶、 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鹹水海中。 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層層的圍繞;最外有鐵圍山,為一世界(橫)的邊沿。須 彌山深入大海,海拔非常高。山中間,四方有四嶽,即四大王眾天的住處。日與月, 在山腰中圍繞。須彌山頂,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臣共治,13 所以名為忉利──三十三 天。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
13(1)《增壹阿含.5 經》卷 23(大正 2,668c13-16):
   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園觀,諸天於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云何為四?難檀槃那園觀、麁澁園觀、晝夜園觀、雜種園觀。
(2)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84): 忉利是梵語,義譯為三十三。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如封疆大臣;中央有釋迦提婆因陀羅 (簡譯釋提桓因,或帝釋天),為忉利天王;合稱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不是三十三层,它是第一天在中间,然后东南西北将有四个园,一个园有八位天子在那里,所以是三十三位天子,三十三天。那这样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不同,你觉得一样吗?差好多。我们这个世界哪有须弥山?请问须弥山在哪里?喜马拉雅山。导师底下就要给我们解释了,因为如果说你按照这个经文来画那个图地图的话,怎么看都不像地球了,所以导师才说这个须弥山,如果把它看成是我们地球最高峰,那这样子才能够跟现实有一些结合,否则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我们的经典都跟现实不符合,那他们就不相信了。所以导师做这样的会通有用意,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有做一些补充,就是这一段,大家请看附录的地方,第一段第三行,导师说:【我在《佛法概论》第九章有提到这样的世界跟现代所知的世界不同,导师说佛教的传说跟近代所知的世界不并不相合。】下一行,【这不是一般世间的知识所能够证实,也不是一般知识所能够否认,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问。可是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而四周又是同一个日月所照临的地方,又近又大的世界,我们自己的世界,这是不能够避而不谈的。否则近代有知识的人他们就会误会了,失去对佛法的信心。】那先到这儿,我们回到前面。
(二)以我們居住的地球來說須彌山與四大洲(p.124-p.125)
1、一般以地球為南閻浮提
【'''單以我們居住的地球說,一般每解說為四洲中的南閻浮提。】'''
'''2、閻浮提的詞意由印度擴展至中國來'''
'''【閻浮提即印度人對於印度的自稱,本為印度的專名。佛法傳來中國,於是閻浮提擴 大到中國來。】'''
上面我们已经有提过,须弥山旁边有四周——东南西北,那其中南阎浮提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有这样子的说法。阎浮提就是印度人自称自己印度的名字,所以叫做阎浮提。佛法传来中国,阎浮提也就扩大到中国来,慢慢的这个阎浮提的名称,扩大到整个地球。所以阎浮提原本最早它只是指印度,因为印度人没有走到海边,所以他不知道我们这个大陆原来有海。慢慢的发现了才知道说,原来地球是圆的,到近代这个世界的范围就大了,地球跟阎浮提的关系如何?
3、各學說對地球與閻浮提的解說
【'''到近代,這個世界的範圍擴大了,地球與閻浮提的關係究竟如何?】'''
(1)科學佛法者的說法
【'''以科學說佛法者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於 亞洲一帶。】'''
导师说有一个人他以科学的角度来说,须弥山是北极,四大洲,就是这个地球的大陆,就是有四大洲,閻浮提是属于亚洲一带,导师比较不太赞同这个。
(2)真現實者的說法
【'''真現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 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眾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樣,閻浮提擴大為地球的 別名了'''。14】
他认为这种真现实的人认为说须弥山就是我们现在的那个太阳系,那太阳系不是有八大行星嘛?太阳过来是水星,水星过来是金星,金心过来地球,再来火心,所以这四个星就称为四大洲——水金地火。那火心过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个是四大天王天,那太阳是忉利天,这样阎浮提就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了。所以你看阎浮提有这样子不同的含义。
那这两种到底是谁?其实导师有补充。
14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一編、真現實論宗依論》,(p.230):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除上水、金、地、火四星,木星環日於火星外,應為東方天王之天眾及 華手天器界。火星、木星間,有多小行星,應為星宿天之器界。土星環日於木星外,應為西 方天王之天眾及持鬘天器界。天王星為管理南贍部洲南方天王眾之器界,名義更為顯然。海 王星則為北方天王眾及常放逸天之器界。至於彗星,不由太陽統攝,然時隱時現於太陽系中, 應為阿素洛或妙翅鳥之器界。而太陽則為忉利天之器界也。過此以往,為空居天,非日之光 熱攝力所能及。故太陽系之範圍,即蘇迷盧之範圍也。
大家看一下,【以科学说佛法者】,第三行,【这是老科学家王小许先生的解说】导师对这一个有一点评论,他说【这种解说对于传说的南洲日中,北洲业半恰好相合】,也有说对了一半,导师底下是评论,【须弥山为北极的话会变成高山,变成冰地】,这个就矛盾了,经典讲须弥山是山,你讲是北极就变成冰地,【这跟固有的传说似乎距离太遥远。】这个是科学家站在科学角度。那这样一来真现实者是谁?太虚大师。
导师说【假如依这样子的解释?太虚大师的解释,北俱卢洲就是另一个地球,可以不成为问题。不过传说太阳旋绕须弥山腰,而现在解说为太阳是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好像也不太合。】所以导师你看到导师他真的非常的理性,因为太虚大师是他的导师,但是他还是很理性的。依经典这样讲,你这样讲,你不合就不合这样,所以导师当然没有的批评,但是很明显的是不赞同,他保持自己的看法。
(3)導師的說法
A、佛陀所安立的世界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
【'''我以為:佛陀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工作重心,無暇與人解說或爭辯天 文與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如必須為這些辯說,不 但到底不能會通傳說,而且根本違反了佛陀的精神。'''】
导师以为,佛陀是理智道德的宗教家,他没有世间跟人家辩论天文跟地理了,所以佛法中世界的安立大部分引用时代的传说,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世尊的角度。
B、佛典中組織完備的世界觀,是由後人補充、推演而成的
【'''像上面所說的組織完備的世界情況,是後起的。因為:漢譯的《長阿含經.世記 經》廣說這些,但巴利本缺。 與此大同的《立世阿毘曇論》,屬於論典,說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15(卷一)。 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导师举了两部文证,第一个是'''《長阿含經.世記 經》''',这个是只有汉文有,巴利文没有,再来就是'''《立世阿毘曇論》'''。他们都有提到,佛弟子在讨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怎么样的,那结果就组织成非常完备的一个世界观,那认为是佛陀说。但是导师说这个都还是弟子自己说的,那假如是佛陀的话,可能不一定会这样说。那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说【'''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后人就是指这些阿毗达磨的论师或者是佛弟子们,补充推演组织而成这样子的世界观,就是一层一层的这种说明。 对于这个问题,导师要提出几个看法:
第一个,【佛是有智慧德行的宗教家,引人断恶修善,断惑证真。所以这些世界的介绍,应该是随顺世俗的世间悉檀。换句话说,【佛说天文地理,只是顺应印度人所知,并不是照着佛陀知见的如实内容来说。】佛陀他没有讲真正他看到的内容,因为众生看不到,你跟他讲到这么复杂,无穷无尽的世界,他问说,我们怎么看得到?所以有时候世间悉檀的东西我们要知道。
请看【如世尊而生于今天,或者不生于印度,那他所说的世界状况当然不会顺应古印度的世界观。如果忽略这一点,而把曲顺世俗的说法,世间悉檀看作天经地义,那就是违背佛陀根本精神。】所以这一些不管是经或论的说明,导师都要很理性的来抉择。
第二段,【像佛教流传的世界观是世尊部分引世俗说后人推演组织完成】,这个就是刚刚那一句,导师也是举了同样《長阿含經.世記 經》跟《立世阿毘曇論》。那你看第二段最后一行,【这样子的分析,证明了这只是由佛弟子讨论组织完成,认为合乎佛意。可是假如是佛亲口说的话,就不一定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些即使是经或者是论,有时也是要用四悉檀来抉择,我们再回到本文。
(三)導師從不違現代世俗的立場,抉擇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
【'''從釋尊的引述中,我相信,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大體是近於事實的。】'''
就是跟现实没有差异很大。怎么说?导师举例子来说明:
1、須彌山與四洲的區域劃分
(1)須彌山
【須彌山,梵語須彌盧(*Sumeru),即今喜馬拉耶山。16】
导师说跟喜马拉雅山的音很像Sumeru,须弥山。
16(1)《一切經音義》卷 15(大正 54,403a2):
彌樓山(即須彌盧山也,皆梵語訛轉也,唐云玅高山,或云玅光山)。
(2)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0-p.421):(香港東蓮覺苑林楞真居士提問) 問:須彌山梵語須彌盧,即今喜馬拉耶山。從來說須彌山頂乃忉利天,而喜馬拉耶山頂 是否即忉利天?傳說曾有探險家到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到忉利天?既能到喜馬拉耶山頂,何以現在科學家,仍未能達於月球;因日與月是在山腰,故能登山頂,亦當能到月球。
答:須彌山頂,佛教說是忉利天,帝釋所住;印度教說是梵天之都。帝釋名因陀羅,本是印度教的一神。總之須彌山──喜馬拉耶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聖住處。到了 喜馬拉耶山,是否到了忉利天呢?這可以說,天能見人,人不見天,人見的是山嶺, 冰雪,樹木,岩石;在天可能是七寶莊嚴,所以到了等於沒有到。至於須彌山腰, 日月運行,與近代所知的情形不同。而且,在山腰,並非嵌在山腰上,是說運行的 軌道,與須彌山腰(高四萬由旬處)相齊。陸行而登山頂,那裡就能飛到同樣高而 遙遠的月球?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1-p.422): 問:俱舍論云:前七金所成,蘇迷羅四寶......山間有八海。若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
而喜馬拉耶山是否四寶所成?......說須彌山就是喜馬拉耶山,似乎與經論有牴觸, 不知究竟依何者為合?是否......鐵圍山等,皆屬神話傳說?然則佛說世界安立,有 無量無邊,還可信否?
答:說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與經論是有牴觸的。其實,不但我所說的有牴觸,王小 徐居士及太虛大師所說,也一樣有牴觸的。然而,所牴觸的經論,根源來於《世記 經》及《立世阿毘曇論》等,這都含有後人的想像與組織。而且佛說的世界情況, 不外乎隨順當時人所知的世界情況。現在面對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如傳說所 說,就難免有牴觸。為了會通現代所知的世界情況而需要解說,所解說的當然不能 與傳說相合。如一一相合,就與現代所知的不同了。至於佛說世界無量,本為印度 宗教的共說,而佛則說得更為廣大些。依現代所知的世界來說,確乎可信!
再来四周就是东南西北,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个地图了,你看着那个地图来看这四个地方了,导师先跟我们介绍南阎浮提,这个地图中间有一个南方阎浮提就是在须弥山的南方,所以叫南阎浮提,那它是在恒河上流。
(2)四洲
【 '''山南的閻浮提,從閻浮提河得名,這即是恆河上流──閻浮提河流域。17 毘提訶,本為摩竭陀王朝興起以前,東方的有力王朝,在恆河下流,今巴特那(Patna) 以北地方。 瞿陀尼,譯為牛貨,這是游牧區,「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起世經》 卷七),18指印度的西北。'''
'''拘羅,即福地,本為婆羅門教發皇 19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間──閻浮提 以北,受著印度人的景仰尊重。】'''
(3)小結
【'''但在這四洲的傳說中,印度人看作神聖住處的須彌山為中心,山南的恆河上流為 南洲,向東為東洲,向西為西洲,而景仰中事實的拘羅,已經沒落,所以被傳說 為樂土,大家羨慕著山的那邊'''。】
大家看一下那个地图,你看须弥山的下方,就是南阎浮提隔壁有一个拘羅,然后,在最上面又有一个北拘罗。所以我在想,导师的意思是不是说下面的那个拘羅,这个地方是婆罗门的发缘地后来没落了,那他们就向往山的那一边,因为山是他们的神圣的地,山的那一边是他们理想的世界,因为要攀山越岭过去,那个地方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世界了。但是他们因为还过不了,就向往说那个世界应该是非常好的,这样所以有两个拘羅出现。
2、印度人自稱為南閻浮提與雅利安人統一全印的預言有關
【'''印度人自稱為南閻浮提,可見為拘羅已沒落,而發展到恆河上流時代的傳說。 那時的東方王朝毘提訶,還不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征服區。】【四洲與輪王統一四洲說相連繫;20 這是雅利安人到達恆河上流,開始統一全印的企圖與自信的預言。這一地 圖,豈非近於實際!'''】
就是只有东方这个地方还没有被'''征服'''。大家看一下那地图,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是从东南西北哪里侵入的?西北,就是那个拘罗再往后面看,从那里进来。因为东方是最远,所以东方,雅利安人还没有侵占,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导师说,他们有这样子侵占整个全印度的那个企图跟信心。所以在这个时候,有一种学说就是转轮圣王统一四大洲的思想相连接,就是四周——东南西北这四周,跟转轮圣王统一四大洲的思想相连接,实际上是雅利安人想统治全印的企图的预言。所以导师说【'''這一地 圖,豈非近於實際!'''】
【20】印順導師《佛法概論》第十六章,(p.209): 佛經傳說輪王的正法治世,一般解說為佛教理想的政治,其實是古代印度的現實政治,留傳 於民間傳說中。......輪王的統一四洲,本為印歐人擴展統治的遺痕。佛化的輪王政治,略與 中國傳說的仁政、王政(徐偃、宋襄也還有此思想)相近。
所以有一些思想在背后传递着,搞不好是某种的预言,这个也要导师才看得出来。
3、舉出四洲未必在海中的說法
【'''這一傳說的起源時,須彌山雖被看作神聖住處,但四洲未必在海中。'''
'''傳說:佛上忉利天──須彌山高處為母說法,下來時在僧伽施,即今Farrukhābād區中的Saṅkassa。21'''
'''傳說:阿修羅與帝釋爭鬥,失敗了,逃入舍衛城邊水池的藕孔中;22舍衛城在今SahetMahet。'''】
刚刚我们已经有看到须弥山是神圣的地方,那四边有四大洲在海中,但是导师觉得说不应该四周在海当中,如果按照这个地图一看,那四周怎么会在海当中?在印度的版图当中。
所以导师在经典找经证,第一个经证是《阿含经》,就是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就是须弥山,下来的时候'''在僧伽施''',现在就是靠近须弥山的山脚。
第二个经文也是《阿含经》,就是阿修罗跟第四斗争失败了,逃入舍衛城邊水池的藕孔中。
导师的结论说,【'''這可見須彌山即喜馬拉耶山,山的南麓(山脚),即僧伽施到舍衛一帶──南閻浮提。當 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24】
【24】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1):
問:當時的四洲說,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從四洲到梵天,名為一小世界。既然,當時 的四洲,還沒有包括德干高原,此小世界,是否單指印度?然則其餘國土,如中國等, 是否又是另一小世界」?
答:起初雖但指印度的部分,但等到世界交通,視線擴大,小世界也就擴大,擴大到整個地 球(從地下到空中)了。如我國古說天下,其實但指當時的九州。後來,擴大了。到現 在,如說「天下一家」,當然包括全地球的人類在內。
请问大家德干高原在哪里?这个地图,德干高原在哪里?在南阎浮提的底下一点。这个地图它画得很像一根意一草的那个就是山脉,就是高原。
【'''這一近於事實的世界,等到印度人擴大視線到全印,發現海岸,於是或說四洲在海 中,南閻浮提即印度全境; 而事實上的須彌山,不能不分為神話的與實際的雪山了。】'''
事实上,须弥山应该要分成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神话,一个是实际上的雪山。
'''【 總之,從古典去考察,佛陀雖採用世俗的須彌四洲說,大致與事實不遠。'''】
导师认为现实者或者是科学者来解读佛法,应该要从传说当中来考寻早期的传说,而不要违背现实世俗的立场接受或者否定,也不可牵强附会。
十二B
好,我们继续上课,请看讲义131页那么那刚刚有提到四周还有须弥山的关系,那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就是我附录给大家的138页,这一篇短文,那是专门在谈这个主题,就是须弥山,还有四周,四大洲。那这个主题,是因为香港有一位居士问导师一些问题,那导师就一一的回答,顺便做一些补充,那就像140页导师又补充了,就是《佛法概论》所没有的,就是他多看了一些资料,140页。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导师说我从启示经看到了海在地地面上的古说,跟四周在海中的说明,是有矛盾的,你看到海在地面还是地在海中?请问大家哪一个比较对?
在海中比较对什么?但是导师的说明应该是还在地中比较对,你看,我们的海底有那个还是陆地,我们的地我们如果你用我们在我们在就是那个望远境看的话,看看回来地球,就是看起来是蓝色的比较多,水比较多,但是实际上水的底下是陆地,是地球,所以应该是地比较多,水在地上面。这样,因为我们的眼睛看的跟实际的东西有,有时候会有一点错觉,会错乱掉,这样导师要给我们澄清是这一点,因为导师看了两部经,就是刚刚已经引述了,一个是佛从忉利天下来,还有一个就是阿修罗跟第四在作战。这两个地点,导师都坐在喜马拉雅山的山脚下,不远。所以导师认为说140页最后一段,第三行须弥山应该就是喜马拉雅山,南阎浮提,北拘罗并不在大海,而是沿着喜马拉雅山四面分布的区域,就是山脚下的一些区域。喜马拉雅山山脚下的区域。导师看了这个日本就是应该是是不是暮春太咸那眼培法师翻译的小乘佛教思想论里面有提到印度教的传说,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印度教也是把须弥山这个阎浮提,是以须弥山为中心分为七国,所以看发现的最后两行,可见佛教跟印度教都共同依据古代的传说,就是以须弥山为中心而四面分布,而又各自各自去想象组织为独特世界的形态,那这个是导师后来补充的了,是我们覆盖没有的,我们回到131第三个小题,小标题。天,魔幻的天,魔范与三界,刮胡一天就是四天,王天,忉利天,业摩天,兜率天,他化天,他化自在天。分就是这个六欲天,天就是指六欲天,它有分,有地居还有空虚的差别,地居还有空虚,虽然彼此共同的气世界,也有王臣,父子等的社会形态。
大家看一下主角角度19和成佛之道。空军跟 dg ,是这样分,角度19号四天王天,忉利天称为地居天,地居天,那从这个上面的四天,业摩天一直到桃花自在天,就称为空居天有没有?好,那角度是就有了,大家可以自己看本文,这个是天过后,导师跟我们解释就是魔,魔功,他化自在天,有魔功就是最后一天,有魔功以上就达到色界的梵天,梵天,天魔范就是这三个名词,这大抵是印度旧有的传说。御天是不理喻的,不,没有解脱,生死没有超出魔的管辖,那如果破魔得到解脱,就还归于梵,达到不死的地方。神格的大梵天即成为一世界一切的世界主天模范的层次起和婆罗门教的解说大梵天有两种解释,大家看一下角度20小猪20的挂虎。
二,导师在出席大圣这本书,有提到说范王还有梵天王,有时是指娑婆世界主的梵天王,就是色究竟天。或者,有时候这个梵天王,是指初禅的大梵天王,一个是最高是就今天,一个是指初禅天天王,都有可能。六一天的最高,不是,而是设就今天,色戒的最高,或者是初禅天,就今天在哪里?设就境界在四禅的最高,四禅天的最高的一天叫色究竟天。或者是,这个大梵天,有时只出产了大梵天王。那佛法虽然引用传说,但不以婆罗门教所说复归于范围,究竟认为这些天谋,饭都还在生死当中,请看132页四禅天的安立世界。天,那四禅定果的次第可以分,分半天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跟四禅三天,四禅除了前三天,他还有外道的无想天,还有五不还天,圣者的五不还天。所以四禅分成有三类,一类就是初禅的三天,第二是无想天,第三是胜者才能去的五天,五种天。那这个我都有把它放注明在角度2十二0叫做21,小猪21有看到吗?那四禅有九天,前面三天就是一般讲的初禅四天,那第四个天是无想天,再来后面的五个天就是圣者的五不还天,是叫做五不还天,就是三果去的。三果去的,三果胜者去的天,三果胜者去的这五五种天,加起来才有九天,加起来才有九天,这18天回到本文第二行,这18天为色界最高,名为色究竟。天。那这个世界,这种世界,是个人的世界,所住的器界,所以有情的出生或者毁灭,而定,那佛陀禅修的禅定就是四禅,第四禅,佛陀经常修四禅了,所以禅定的功德都集中在第四禅。而脚注24?我又赢了。
导师在孔子探究,对于四禅出场二场,三场,四场的种种说明。来证成说,导师,在《佛法概论》这里面所提到四禅为佛陀时代最长说明的禅定的方法。这四种禅,大家有世间可以自己看。因为佛陀自己成道,觉悟,涅槃,都以第四禅唯一进入的一个禅定基础,我们看本文第二,一为士官的定国,建立四无色界,就是谈三界。刚刚前面,已经谈完欲界,再来谈四禅,就是色界。现在要谈的就是无色界。那无色界,就是以唯识观的定国来建立四种无色界,那这里的唯世观,不是我们的唯识学,唯世观,他在这里只是提到说唯心,维心的意识,唯心的观察,就是我们的心识所观来得到的一种定国。怎么说,导师的解释是先观物,净空就是外在的物质,是空的,所以称为空无所有,空无边触。
第二,观,但有识就是但有心,能观的心,所以是是无边触。第三,在关这个能观的识也不可得,就称为无所有触。这三者跟我们大乘的唯识学所谈的所谈的三性,是非常相类似的。这里的唯识学才是我们大乘的唯识学,上面那个唯士官就不一定只是这个唯识学这样。那到了进一步?无所有也潜力的话,就到达非有想,非无想,就是非想非非想触,可说是绝对主观的体征,类似正道为是性,就是真空的意识,那这种为士官,跟唯识学的这个三性的关系?
大家看一下脚注25,就会觉得非常类似,角度25第四行第四行,我们来看一下,我是学角度25,导师跟我们说明,在成佛之道投资说衣冠而通达,实无外境,是无自性,唯是所限,这个就是,从依他起而知道变计值是空的,依他起性的缘起性,知道边际值变质值,是空的,这个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既然净空不可得,虚妄分别的是失去对象也就不生尽无所得,是也无所得,而误入什么?圆诚实性就是真空,这样那就跟前面所讲的无色界的安立很像喽,对不对,非常像,我们看到本文1三十三最上面第一行,这无色界不但是个人,而且也有说是没有物质的。这种由欲界,由欲而色而无色,由社会而个人而精神,为印度当时修订者大家所公认。那这四周到梵天最后一段,从四周到梵天为一小世界,那1000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二禅天所统摄,1000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是三禅天所统摄,1000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为四禅天所统摄,这样子层层的组合为3000,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的娑婆世界,也就是五浊恶世,这样子大家有概念吗,我们请看134页第二节。
第二节人类世界的过去和未来。首先导师给我们介绍世界的成立。世界的成立,就是我们这个地球的形成哪?这是地球的形成导师看了中阿含,长阿含,中阿含都有提到世界的起缘,还有眼变,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世界的生成,一个是社会的眼进。那这一个章节先谈世界的成立,下面?下意业?才谈社会的眼进,我们看刮胡二世界开始凌晨的时候,先有昆仑发生风轮,空轮,然后发生风轮,由风轮发生水轮,末了水轮就变成经纶,经纶是地的意识,就是固体。待会我们底下就可以看到了。空风水晶称为轮,曲着圆形而循环的运动四轮是怎么解释?空轮就是特定的空间充满一些因素,就是能够构成世间物质的因素,但是还没有形成,这个有一点像部派所讲的围城,或者是极为,它是在这个宇宙当中都充满着,只要因缘聚集它四大组成,它就物质就会形成这样,但是这种元素,都存在于这个宇宙。这样。刮胡二由空轮起风轮。空轮起风轮什么意识?就是由物质与空间相对分化,物质跟空间相对分化活动旋转于空间的物质是气体,所以称为风轮,就是有一个空间,那个风在旋动,就成为气体,就称为风轮。刮胡三,气体旋转久了就会发现什么?液体状,成为水轮。第四,刮胡适那一体旋转久了就变成固体了,就变成金轮。这样,不会很难理解?,就是稍微联想一下了,那刮胡四这里要稍微解说一下的,因为就是刚刚我问大家的问题了,刮胡识的。
第二段由于运动地面有凹凸不平,所以形成海洋,雨水淹没了大地的大部分,可是海海是在地面上的,所以说金轮一水轮,就是让水轮能够那个就是能够稳住,不能解释为大地在海中,不是四大洲,大家还记得吗?大家翻译一下,131页131页131上面最上面第三行,最上面的第三行,印度人解释为四洲在海中。有没有导师要否认这个?导师要否认这里。四周,南站部洲等等这些州不是在海中是。是什么?是海在地中,那这四周当然不是印度的这个版图而已,这四周就是整个地球了,所以在134页导师这里的解说,他认为就是应该要这样改正过来,好。高福山这个世界地球的成立,由气体而一体,一体而固体,一圈一圈流行的世界,与近代的解说并没有什么严重的矛盾。这个,这个,怎么讲这个世界的形成,它是先由气体液体,液体在固体这样子的一个循环,圈圈的那种画法,大家稍微画一下就可以知道了,这个是世界的成立第二人类社会的眼境。请看135页,这一世界的人类传说是从光阴天来,我们先前已经有上过,象征他们的喜乐跟光明。第二段,社会学者认为这一种古代蒙昧的原始社会是平等的,与佛经所说的最初人间恰好相合。所以光阴天的人下来的时候,这个原始的社会,是佛经所描述最初人间的状态。跟这个社会的原始社会学者的原始社会,是就说明是很相合的。
再来光因天的天人,吃了这个地肥,所以它就飞不上去了,飞不回去了。然后,它的辐射就不同,辐射也不同,体力光彩也不同,所以,光彩出众的,就骄傲。所以印度人对于种族的分别,起初都是以辐射来分别,就是你比较黑的,在印度,都是比较比较没有那么高贵,比较平净,那比较白就是比较比较优秀,到现在还是有很多国家也有很多国家也有加分那。所以因为辐射的不同,所以一组一组的将分化起来。大家看标题就好了,因为这个不是很难。刮胡三,因为男女的不同而开始有家庭的组合,慢慢就是这些天人,慢慢就会有这样子的一种害羞,或者是要组成家庭,盖房子,亲戚关系,然后跟他要好了等等,那这种慢慢的社会制度,才建立起来的好。第三,因为经济的问题而有四种性的产生,首先是差地利,痴的问题容易解决,但是家庭人口多了,思心就旺盛起来,所以于是,有采集经济,农业社会的出现。那因为有这样子农耕或者农业社会的出现?那人总是这样,有的辛苦工作反而得不到收获,有的游手好闲,到触饱食无忧。所以,大家就觉得应该要有一些法器,就是要有人来做公道了。所以公推田主就是差地利国王来分配,所以国家组织制裁的权力,慢慢就出现,因为它可以减缓很多这种冲突混乱。国家制的出现,就是为了经济的不平。国足,就是大众公举,就是公推的,所以你选出来你就要就是要去承受了,那人类社会的氛围,上下,上层是国王,下层是平民,那平民就有纳税的义务,就是有统治者跟被统治者,所以他地利就是那种王族,好刮胡。
二,婆罗门的行程,人类的思欲有增无减,第二行,所以有一些人做出越轨的行为,杀盗淫妄,罪恶蔓延那因为这样,所以有一些人就有厌世的思想,那出家流行,就修行。由此政治组织不良,人类自思的罪恶,特殊的宗教阶级产生。但是这一种这一种观念的出现?这一种。宗教阶级的出现?刚开始的时候是这些人他去修行,但是一段世间不适合回家取妻生子。然后?变到把这个神教的职业当成是一个工作,那这个是婆罗门的来缘。导师说好,请看136页。这种婆罗门,导师说他不是正常的出家者,也不是正常的在家者,非身非俗。老实说,他只是一个把这种神圣的宗教,当成是他的一个职业,一个职业。那下班过后?他就恢复生活的平常世俗人的生活,那白天他可能就在寺庙里面穿起那些修行者的衣服,就在那里,经营他的生活。导师说,虽然佛家也是有谈世间识苦,容许出家生活,但是像婆罗门这一种,拿着一个形象来讨生活的,是根本反对的了,所以佛家的修行者不是为了讨生活而修行的了。所以佛家的出家真的是为了修行解脱,度众生。然后刮胡山,这个时候因为社会工作繁多,职业分化,专门的银龙经商的自由民成为费舍族,刚刚是婆罗门族,已经谈完两个,刹帝利婆罗门,现在是费舍,费舍,费舍就是经商,农人,商人农人。再来最低贱的就是首陀罗,他们是没有土地,没有生活技巧,他们只是靠淘起,就是人家给他东西来过活的,这四个阶级到在印度现在目前都还保留,只是不是像以前这样那么严肃了,但是还是根身蒂固的,好。
第四个标题,从佛法的观点指出婆罗门建立四种阶级制度的错误。婆罗门不能够出世,又不能够从识实际的世间识业,想以宗教来统治一切,强调婆罗门高贵,建立四种阶级,实在是非常错误。那在这个时候,释迦族或者世尊就出世了。所以我们假如要联想释迦牟尼佛出生,或者是释迦佛在世的年代,就是婆罗门建立四种种姓最就是最流行的那个时代就对了,再来刮胡。二,导师判断人类社会的眼进史为六七,第一,蒙昧原始大同时代,这个大同时代大家有没有印象我们的孔子,这个大同世界,因为我之前在看那个论语,有一个教授,我忘了他的名字,他写说大家应该都有听过,说朝闻道,暮死习夕食时矣,可以,其实可以,他的解,一般我们解读这一这一句话,就是早上听到好的道理,晚上死就什么,但是这个教授说这样子的解释,已经传了千百年都是错误的,要怎么解?他说这个道,应该要把它解释为孔子的理想世界,就是大同世界才对,不能解释道理。他说朝闻道那个道,不是道理的道,是这个大同世界。
他说他解释这这句话,他解释说,孔子认为,假如现在这个大同世界,行程的话,我当下我这个时候,死了我都没有遗憾。这样,这这是这个教授的解释,但是我去查,连包括导师都是道理的道理没有讲到大同世界,但是我看这里我联想到空余里空余。论语里面讲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的大同世界搞不好跟这里所讲的很像,就是最原始的人类是没有那一种男女的性别社会没有这种,优劣人是没有种族的分歧等等这样子的时代,这样子的社会叫做大同时代。就是原始人,就是原始人的时代了,好。第二,婆罗门祭正意志的时代,祭就是祭祀。政就是政治,所以这个就是政教合一,现在的用词是政教合一,这时代,不过虽然是政治,从政治说,虽然就是天主,天主就是类似国王,我们刚刚讲政治,不过这个时代是以神力,时代的中心力量是神力,因为婆罗门是祭祀,不过他也是古老传统的丰富知识力。第三,刹帝利的时代是五识族的兴起的时代,差地利就是,我们上面所看到,查 d 利是五识,或者是国王,贵族五识,那婆罗门教,婆罗门那祭司开始放弃他们的实权,偏重他方未来天堂神教的炽盛。所以到第三这个时代是他地利武力为中心,佛教的传说以此为止。
第四,费舍财力为中心的时代,那费舍就是农人,工人,商人,这一种政治领导权,特别是商人,是财力。老实说,现在的欧美政治已到达这样子的一个时期。第五,手托17然就首陀罗,无产阶级。那这一种时代的中心力量,应该称它为群力,群里第六识阶层的层层兴起,层层否定而将堕入正觉的大同时代,佛教徒所渴望的弥勒降生,就是这个大同和平繁荣的时代,导师也会用到我们佛教的这一种世界也称为大同时代,表象的内容很就是很很类似,但是根跟本上的精神的特质是不同的,就是不管是,印度的原始的大同时代,还是孔子的大同世界,跟佛教的还是差异蛮大的。我们来看第三,未来的世界。传说北俱卢洲是福乐的世界,北俱卢洲的平等自由,有点类似世界起初的人类社会。请看137页,将这个世界融入佛教的真理跟自由,智慧与慈悲,就是我们大乘佛教的净土说。当然这种净土可以是大乘佛教,也可以在印度的时候,原始佛教的时候,这种净土也可能是,我们在底下会看到,就是比较向往的,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而已,不一定是指他方的。我们这个世界经过多少慌乱,弥勒降生,才能实线净土。佛教净土的真精神,如果说在西方极乐国,或者在兜帅天内院,倒不如说种在这个世界的将来应该还比较,踏实一点了。到时认为刮胡。
二,拘罗洲的特质,居罗,大家还记得地图那个拘罗吗?就是理想的区域,这种,这个地方,他是没有家庭,没有男女互相占有,他有两个特质,第一个,没有家庭,就是没有男女占有,第二,没有经济上的思有,没有这两个,没有这两个对立,一切是公共的,随意受用,大家都是无我,无我所,也不需要特别守护,真正做到思有经济的废除。第二段拘罗洲的经济状况,男女关系,家庭本位的伦理者批评这种这种现象是道德的沦亡,类似无父无母的轻受。不过导师说在佛法中这种拘罗洲的形容,它是无我,无我所的实践,能够实践十善法的,而且他还可以做到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比家庭本位的五戒还高尚得多。所以这个拘罗洲的这种特质,经典记载的,也许我们会怀疑,北俱芦洲不是八难之一吗?,那我们五戒也说除了正当的夫妻之外,不能有邪淫,否则,你连性质都保不住。那所以为什么说这样子的一个拘留的社会,男女可以互相这样子,都没有一些约束,反而都没有犯。谐因?,这个在角度32,香港这个居士这两点有问到导师,有请教导师,导师解说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下角度32达达的地方,北俱芦洲是八难之一,没有错,八难就是八无瑕,就是没有世间修行的意识,北俱卢洲等没有听闻佛法的机缘,虽然是极福乐的世界,只識身死轮转中是不能发出离心,所以列为八难之一,有没有?
再来第四行说到不邪淫,有找到吗?好,但是很长,我们不用看,我们直接看大约的二十六七第七行答月的第七行后面。不邪淫,社会容许国家的法律不加禁制便是合法,就是社会容许国家的法律不加禁止就是合法。北拘罗洲没有家庭组织,没有思有经济,近于原始社会,这种社会中大家都如此,所以谁也没有会犯邪淫,因为整个社会就是这样,没有规定,那在下一行。不过随社会的文明渐渐进步,道德的观念也不断进步,所以,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时代的人,再不能以原始社会的情况为口实为借口,而觉得我们现在应该如此,现代如不经合法的仪识,就不免成为邪淫了。识实上的北俱卢洲是否如此?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个乐土,你看导师很理性,虽然经典一直形容这个乐土是这样,导师也也很如实的说这个就是经典,记载就是这样,但是这个地方到现在还没有发现,那相不相信任君自己抉择。这样的,我们看本文。
137本文刮胡三最后一段。拘罗洲的人没有辐射种族优劣的差别,人类看起来都是平等的,那寿终而死也没有忧愁啼哭,寿终而死。大家也许很奇怪,为什么?,我们人间也有寿终而死,为什么北俱芦洲这个是它的特色之一?在阿毗达磨论师认为,我们人有好几种死,有福福尽死,还有,寿命死,还有,很死,还有好几种。那为什么说寿命?寿命,真的,你的寿命结束了,然后才寿终正寝。我跟你讲,在阿毗达磨论斯看来,他说,其实我们人间的众生,不是很多人能够寿终正寝,有一些,是福,福德享尽,人就死了,福报,因为现在的人很挥挥霍,所以他很很快他的福就享尽享尽了。就就是,比如说你看现在那些,熬业,打电动的那种,我我这次最近我就是有碰到一个小孩子,才20岁,在美国,20岁而已,20岁他就是 christmas 那一天,晚上,打电动,没有睡,一直打打打很累,躺下去,早上就没有起来了,没有痛,没有哭,就这样躺着就没有起来了。那医生判断就是过劳死,打电动也会过劳死这样子,所以你看他不是很死,这个算不是很死,也不算好,可能就附近时,因为家里也蛮富裕的。
这样,妈妈是开定的,爸爸也是这样,生意做满当,所以你怎么说?所以这个真正阿毗达磨讲,寿终正寝?是就是寿终正寝,应该像什么?像现在的医学名词就是器官衰竭而死,就是像导师那种。就是,它是器官所有的那种,老化到不能再运作,就这样死,那个就受死了,受众而死。如果我们的器官都好好的,就是那可能不是不是受众了。所以他说,其实反正人间,寿终正寝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大家要好好保重,我们继续看。这个世界非常的庄严,非常的亲近,居罗洲像一所大公园,土地肥沃,等等等等,这个世界为无数世界中的现实存在着,这样子的理想,是存在的,经典也将记载原始佛教仰望的世界,即使这样的世界而又充满佛陀的真理跟自由,智慧与慈悲,这就是世界的将来。我们看一下角度三十三。角度三十三,
净土思想的渊缘有两个,一个,是由北俱卢州的自然社会,原始的现象怀念而来,有没有就是刚刚我们上面讲的。第二,净土的思想是缘自于天国识的庄严,那就是人间帝王的富贵。相对应倒数第二行有佛出世说法的净土,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先生,因为《阿含经》讲弥勒菩萨是第一,第一个,等到他方世界净土说兴起,那北周的自然天国识的庄严,有佛出世说法,成为一般佛弟子仰望的乐土或者净土,所以我们的世间现在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不是很好,但是我们非常仰望,有一个更好的世间。所以我们听闻佛法,希望到更好的地方,那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够现身解脱,还就是对成佛的这个道路,还很遥远,所以会有这样子的寄托,会有这样子的寄望,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多多听闻佛法,他是不是就代表我们很贪心?会吗?有有,最近有一个居士问我说,张师父,我们都教人家要学佛,第一步要请进善知识,那请问他说我亲近善知识的功课要做什么?我要亲近之前我要做一些什么功课或者是说,我要怎么样的去亲近善知识?那我就跟他说,其实初学者清经34,像我们以前的经验都是这样,你要听听,三子是要自己去创造因缘的,我们不能等待,甚至是来跟我们说法,或者是别人硬要你看书,你在看。这样,我们假如把这些佛法的道理或者导师的书当成是善知识的话,我们自然就会想去看,如果我们看了都觉得他对我没有什么帮助,他不能成为你的善知识。所以这些书,这些教理根本也没有办法引导我们,所以,自己要创造一些因缘给自己去亲近善知识。再来的话就是我们学佛要就是要进一步。或者是说要真正踏入文思修,我们现在还没有这样子的机缘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什么准备?
我自己的经验就是真的要多闻佛法。真的。当然。多闻佛法。要要找对,要找对导师。因为现在,实在是太多了。你们打开电视,就很多。有很多人问我很怪的那些问题,你知道吗?我瞎了眼。竟然有人问我说有一个师父说法,他是说因为佛是证悟缘起而成佛,除了缘起之外的,我们都尽量不要学,只要学缘起都好,如果哪一个导师,哪一个哪一个师长,他说法不讲缘起的话,我们就不要去听。我都傻了眼了,怎么会有这样子的说明,你说佛陀觉悟缘起没有问题,但是无常无我三反应他们,你说得通的话,它其实也是解释缘起的,他没有矛盾的,他也是在解释缘起。所以我们在教理上,你我们没有多闻,没有情境更好的扇子是没有会通,别人一讲,你就说,是佛,佛陀指觉悟。缘起,佛陀没有觉悟无常,后来你就你就会自己矛盾,然后你就觉得说,我以前学的可能是错的,现在才学到对的,这样,所以有时候我们像佛陀所讲的要质疑之法子,不能够就是光是依赖这个外在的,一定要自己建立了这种本身自己的世间那。所以我们不搞,但不管我们到哪里,或者什么世间遇到什么样的人,都不会被他所摆动摇动?我们对三宝的信心,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这学期今天是最后一堂课,我们再回来的话就大家都增长一岁了,就老一岁,希望大家,增长一岁也要增长智慧,我们这个学期上到这里就圆满了。
那我们这学期的课程是,剩下我就《佛法概论》,规划这个学期的次数?总共有十十二次,十二次。那我们的章节有11个章节,所以,只有一周的世间可以稍微,讲不完了,下一周在这个尾巴这样,所以世间是蛮赶的,世间蛮赶不过,我们上了这几章过后,前面大概这一个半月过后,后面的就没有那么困难了,难是难在前半部的,还有中间这个缘起这个部分,那十,11,十二?它是有关系的,就是第十章,第11章,还有第十二章,这三章是有关系的,我讲完这三章,我会给一个副表,大家就是把这三张全部用一个表格把它表达出来。他以前在看的时候整理的。然后。好,那第十章导师给我们介绍就是缘起,就是第十章,是谈我论因所应讲义141页,那我们下一次上课,就是第11章了。今天希望把这一章第十章全部讲完。那同样的,导师在第十章也是分成两个节,第一节是谈佛法,以因缘为利益的大本,第二节,是在讲义的144页,因缘的类别。
因缘的类别,那里头我们待会会看到一些名相。大家先不用紧张,因为接下去第11章,第十二章陆续的还会再重复的解释这些名词,有关于缘起的名词,我们来看141页。首先导师来跟我们谈佛法的特色,其实就是因缘论,也就是总说就整个佛法虽然甚深广大,但是其实它有特色,有有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色,就是在于缘起。那所以第一行导师跟我们说,以有情为中心,它不是以鬼神,也不是以他道的众生为中心,佛法是以有情,也有情,就是我们,尤其是我们的人类,我们人类,当然有情广的话是所有有情。那我们继续看那论道,自他心净不?我,自他就是,大家知道吗?,那心跟净?也一样,内外,不,跟我?也一样,就是有对立的。那在这里谈到这一些广度上的佛法来说?那又基于有情为观照的所缘,那唯一的特色?就是因缘论,所以杂含佛陀有说我论因所应,我我讲什么?论论就是讲,说,说,说因,或者是论因,那论什么因?那要谈什么特色?,就是缘起的理则,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那这句话到底要怎么解?因为它刚好是有一个,你看他第一句是集世间,即感觉有一点像是动词,这个,这个地方,那如果是世间集,就整个世间集起来了,因缘,因缘和合,让他举起来,那就整个是一个感觉有点像名词,不过待会我们会看到。他的意识其实都没有什么很大的差异,因为导师在146页,大家可以先看一下
146页第一行,你看第一行导师有稍微解释这两个两段话,就是什么叫极世间,什么叫灭世间,或者是世间即世间灭,到底含义是什么?第二,行导师说这说明世间级的因缘,佛法称它为缘起之性,所以世间集就是缘起之性,谈世间灭的因缘,称为圣道之性。待会我们在后面会再重复,那只是要让大家稍微对这个不是很熟悉的语词,先用导师的解析来看,那大家会更加的清楚。然后回到前面这一页,因根缘佛陀不成严格的解说,就界定它们的含义,你在《阿含经》你会看,有时虽然像题目导师所说的我论阴缩阴,好像只有谈因不谈缘实际上在《阿含经》有时候,你看这段经文就知道,我论因说因,但是后面,它却又是有因有缘,所以这个因,在《阿含经》或者是缘,有时它没有很严格的界定,它的定义,有时是都通用。所以老师在这里说,从相对的差别来说,因是特性,原是利用特性就是某种特质,那圆就是铸成的,就是它的利用。那因是主要的,缘是一般的,所以我们谈因,比如说这个时钟,它有它自己的特性,它的特性就是什么?告诉人家现在是什么世间,这个是它的特性。那每一个事物,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那万事万物的这一种阴性?,那他要促成的话,要有缘,那所以,会让这个时钟聚集而成为一个我们可用的时钟,它要很多利用,或者是铸成的因缘,增上的因缘,那就当然包括了很多,塑胶什么一很多,拿电池,等等,那待会我们后面老师会举很多例子来说。那再来看第二个圈圈的地方,因缘可以总论,就是每一法的生起必须具备某些条件,就是每一种法,它的生起,就是导致这样说就是没有例外的,就是不管我们谈有形无形,内跟外,所有的一切法的生起,它必须要具备某些条件那所以生起魔法的条件就是称这种法为,它的因缘,这个是法的生起,那法的生起,当然我们都知道,他要种种的因缘才会成行成果,但是,当这个因缘消散的时候,或者是当这个果灭去的时候,其实他也是因缘,它也可以称为因缘。
所以,第三个圈圈的地方,导师说不但是生起,就是某一法的否定,就是灭而不存,就是消失,它也不是自然就不见了,它也是基于某一些障碍或者破坏的条件。所以,灭也是要有因缘的。所以你看有时候我们讲说,心情好,有些人说没有,就是起来,所以睡觉起来心情就特别好。我们其实是很模糊,观察不到自己为什么心情好。他是有因的。他是有因,那为什么心情不好?其实也是有因。或者是这个心情不好已经已经过去了,已经灭去了,那这个心法已经不在,其实也是因缘消散。或者是被破坏掉了那,所以条件不具足,那当然这个法就不存在了。所以一般我们有说,生灭皆有因缘,缘极而生,缘散而灭。我想这个大家都能够理解,我们来看刮胡三佛说的法。
谈生跟灭,那有另外一组语词就是即跟灭,即就是,也是跟生是一样的。所以,佛所说的法即或者灭,或者生,或者灭?都是一因缘。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说?。大家可以看下一页下一页142页。142页,你看这个图表,这个图表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但是在前面的这一页,跟这里有什么关系?因为导师在141页这个地方,提到说吉他有画一条破折号是生,有没有看到?所以有因有缘世间集其实也可以说是有因有缘世间生。这样了解吗?,所以你谈寂灭或者谈生命,其实是一样的东西来的。如果按照这里来看的话,我们回到141页,都依于因缘。这主要说明世间是什么,为什么会生气,怎么才会灭去。所以这里的世间佛法不是教我们去考察说,这个世间宇宙大地,这个地球怎么形成,这个跟我们生死比较没有关系,所以这里的世界非常明显的就是指有情,世间。那从这生灭因缘的把握当中,指导人去实行,达到目的,解脱的目的。所以生命的因缘的把握,实际上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生的因缘,还有灭的因缘,那我们假如把握得不好的话,实际上我们在这个生灭的现象当中,那通常他好的话,属于顺自己意的话,你我们就会快乐,那如果不顺自己意的话,就会难过。所以在这个过程里面,其实我们并没有见到生灭因缘,那所以才会受他的影响。那如果我们真的看到生跟灭他因缘,我们能够把握到它是,就是原籍而生,原籍而灭这样子的那个必然性的话,那我们就不会受它影响了。那当然,那导师说佛是基于这样子的理由。所以,开选一条路让我们去实行跟达到目的。
待会我们看下一页的那个图表,大家就知道我们继续看141最后一段人生现有的痛苦,就是苦了,那我们要追求痛苦的原因就急,知道痛苦的原因就是也就可以知道,如果是没有这个因,困苦就会消失,就是灭。苦集灭,那当然要苦灭去,那当然要有对治的方法,这个就到。最主要是谈苦集灭道。佛法或者是因缘。如害病求医,这个害病就是生病的意识。生病,那先要从病象测知病因,对症下药,对症这个病因的药方,而不是头痛医头这样那种,要治根,才是彻底那使病者吃下药才能够痊愈。
道理很简单,那实际上其实为什么,我们知道说看病,也许我们对身体比较注意的人,他比较会对着这一种,我们身体的病,要怎么保养等等,但是我们看注脚二,注脚二杂含金389斤。那佛陀说,真正要作为一个众生的大医王,一定要成就四法,这四法其实就是苦集灭,道。要成就这四法,才可以称为大医王。那我们看倒数第三行。注脚倒数第三行世间的良医对于生的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苦恼,根本对治不如实知。意识是说,世间的良医,再怎么能够意志我们的身体,终究他对于,我们生死的大事,没有办法很深刻地指引我们。所以,佛陀继续说,唯有世尊如来,正等正觉的大医王,才能够教导我们,你就是对治生老病死苦的根本。所以,我们要举这样子的一个例子。跟大家说明的时候,就说,你有苦,我们要用什么方法来对峙那有时候,因为我也有遇过很多这样子的,那个心动,谈谈很多内心的问题,就希望师傅给他一个什么指引。实际上很多问题,我我在猜,大家其实都是心里有数的,都是心里有数的,就是你知道因在哪里。只是,我们就是死都不要去承认它,也是不要愿意去改,不愿意去对付他,因为你我们如果你去对付他的话,他就是跟我们的生活,跟我们的一切,都会,像逆水行舟那么困难。所以有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原因,比如说自己不快乐,或者是,为什么自己,学佛那么久都不会进步,不可能不知道原因的。那是师傅你,你问我们,我们也可以提供一些看法,但实际上,真正了解自己的话,我想还是自己的。那但是我们要真正不要只是看到表面的这一种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表面的现象会觉得,就会受他迷惑了,比如说我曾经有遇过这样子的朋友,他说师傅你你,你年纪还轻,那你受的苦?怎么跟我们比,怎么有的跟我们比。那我就在想我们的释迦牟尼佛,他看到生老病死但是他本身并没有去经历这样的经验。
有吗?没有,他没有去,就是说像那些老人家还是病死,然后才知道说,原来生老病死这样的所以我就在想,真正我们了解佛法,我们比如说举这个苦的现象,每一个人,我我自己认为,每一个众生,他本身所体验到的,所体会到的苦,不管是重的或者轻的苦,对你自己来说都是真实的,对你自己来说都是真实,对别人来说也许不一定的,也许人家别人会觉得你夸大什么,但是,对你个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只是说这些现象的苦,表象上我们看到的苦难,这些苦假如不能够引发我们出离心,或者修道的心,精进的心,这些苦对我们的意义不大的,我们只有有时候就会在那里面煎熬,但是不见得自己能够增长智慧,那佛陀他虽然是看到自己没有,亲身去去经历这样子的生老病死,但是他却能够?我们说能够从现象里面看到这种必然性吗?有生必有死的必然,那我现在不修,我现在不赶快解脱,那我也是会遇到这样子的过程,这样子的必然性,我们待会老师会提到,这个必然性是佛法缘起,最重要的我们请看142页。所以学佛的人?,有首先推究因缘的必要,他知道这个世间的困苦,所以生所以灭的条件,导致他们以前的书逗号跟我们现在的顿号,有时你要多读几遍,你就知道逗号其实是我们现在的顿号,你看到第一行,能够了知世间困苦的,所以生,所以灭,其实中间应该是顿号,所以生灭的条件,才能够合理地解决,它是应该生起的生起,应该灭去的灭去,应生的生,因灭的灭。
那所以假如说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我们不让自己应该生起的思维,自己努力去思维它的话,那我们不应该生起的,偏偏去生起,那我们就会烦恼不断那。所以我们学佛过后,哪一些应该升级的思维,或者是行为,我们自己应该要很确认,应该升级的要让他升级,不应该升级的不要去滋长他,有些人就是这样,不应该思维的,他偏偏去思维,所以思维到晚上睡不着了,要吃药,这样,然后要做一大堆那些物理治疗了,什么喝牛奶,要泡脚,什么这就是你不修直观,你不修直观就是会这样,你看我们看不到我们的心,你用这种物理治疗来觉得可以舒缓身体,实际上这个都是短暂的。真正要彻底的,还是要让心归向佛法,从世尊初转法轮,开示四谛,四谛就是染进因果的解说,就是这个图表,所以我们讲到这里,导致其实是用四圣谛跟缘起法做一个结合,我们看这个图表,你就知道,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这个极就是苦集,灭就是灭跟道。那假如以四圣谛来看的话就是,就如那个譬喻,苦就是病,急就是病因苦灭,就是病痊愈了,那灭苦的方法就是毒药,我想这个倒不难,我们到后面还会重复,我们继续看第二小标题,无因,谐因还有正因这三种。那人类文化的进步,或者一切知识的开展,都是从探求因缘跟差果之因而来,但是世间一般观察因缘都是通犯的,或者美留以错误,怎么样的错误?导师在这里举印度当时佛陀时代的一些外道,在第二段的地方,那很多印度当时所修行的一些一些外道,他们都讲因缘,只是,他们都不正确,所以佛法称它为谐因,或者是非因,即因非因。基因就是你追求苦的来缘,但是你你认错了,那个是苦的来缘,叫飞鹰,然后基因了,本来说肚子痛,你是吃冷的东西肚子痛,但是你却怪罪说,妈妈煮的那个咖喱让你肚子痛,这样,你就是飞鹰,不是那个原来的因,你记错了,就所以谐因,飞鹰基因。
还有一类人,找不到世间所以生灭的因果关系,就以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无因,找不到原因,所以它就归咎于偶然而生,无因无缘。这种因缘论到底是不多,多而不容易教化的,是非因即因非因基因这种谐因论比较比较难教化,因为他认为这个就是他的因,比如说我们待会,其实我们待会就会看到,比如说印度很多外道,我想大家有听过,那他觉得说,他在餐厅里面,他看到那个牛,死了之后就升天了,那灵魂就升天。所以,他就想说,那个牛,他每天吃草,死了能够升天,所以我应该也要吃草。所以这些外道,就是要得到这样子的果,他却记错那个因,所以,这个就叫非因基因,想了解吗?,他记错了了,他不知道,实际上这个牛,他过去过去识,有做过善法,恶报受完了,他就会往生善道,就这样而已,实际上不是因为它吃草好刮胡。二,再来,别说佛法跟谐因论者的因缘观的差别,那佛法对于这一种非因基因,那通常都破次,那举三种来说,第一个,是数作论,就是宿命论,第二,是尊又论,第三是非因基因,就是苦行外道的非因基因。这三个那书作论是什么?就是定命论,这个就是最一般的。我们都认为今生这一切,都是过去,前身所招感,那导师说对于献身的因缘,完全抹杀,那这一种就叫定命论。142页倒数第二行那佛法彻底反对这一种定命论。如果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前身注定的话,那否定现身的努力价值,这个是没有意义的。那佛法也说前生的行为的好恶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那更重视现生的因缘。老师举的例子很浅白,比如说小孩子出生过后身体健康,但是因为乱吃东西,导致生病死了,难道这个说是前身注定的吗?,那因为主要原因是他乱吃东西,所以要知道说,当然他会死,命会短。
可能真的是跟过去的业力有关,但是有时候今生的缘,也会让他本来就是一些业力,会让他稍微改变。那假如我们今生忽略了今生的因缘,都怪罪于前身注定的话,那很多事情其实是难以说明的。再来,导师还举一个例子,他说就好像强盗无理,那个偷人家的财物,那难道也说是前身注定吗?所以我们偷东西应该要认命了,这个前身我欠他的,所以今生就让他偷。这样,那为什么你不去偷窥他的,他欠你的?这样,这样就好了,所以实际上这种因果观是有一点问题,所以佛法正确的因缘,是彻底反对这一种摩萨先生努力的定命。那这里,谈到这个夺到的财务,或者是种种业力,导师在佛在人间我写这个黑板和最上面那个,大家可以记一下页码,佛在人间248页到251页,248到251老师说我们要得到财富,一定要有福报,我们才会得到财富,你没有福报的话,不管你怎么样都得不到财富。
那所以我们做生意,好工作,得到的财富过去是有福报,这个是生意越做越大,这个是当然的,但是有些人得到财富,却不是正当的手法,他可能是用,那个贪污,或者是偷窃了而得到的。导师举一个例子来说,导师说忠实这些人,看起来这种财富他也是,如果他没有才这种过去的因的话,他也没有办法得到这一种先生的财富。不过老师说终止过去,站在英上来说,他也许有中国福报,所以今生,他虽然是不不如法,但是,他还是有这样的因精神,还是会感到这样的财富,不过导师说这个不是在奖励人家作恶,不是,导师说,从过去的我们可以从过去的因来看,也许他是不就是有种过福因,但是从现原来说线元现在的语言来看,他要得到这样子的财富,是用不合法的手段,那或者是,他用贪污这一种,其实他在这个时候,纵使他得到财富,他却种下了未来苦果的因,你得到这样子的财富,去种下这样子的因,到底,我们要怎么去看待它?,所以导师在佛在人间那里有讲了,不合法得得来的这种财富,有的它没有生命去享用了,他没有生命去享用。第二,就是他的罪恶的果报,可能比他现在做财富的,还长,世间还长。今生你给你得到这样子的不义之财,也许你可以享受几年,但是你未来要受的苦报,确实长远的。所以,站在英国来看,其实在导致在佛在人间那里,他举了很多白话的解释,大家可以去看,那实际上因果业报,确实是不容易一下子说明了,那有机会的话,大家看,或者我们课程有提到的话再来补充,这个是定命论,
再来第二尊佑论,这个也是佛教评论的。老师说,假如我们人生的遭遇都归结于神的意志,就是由神来主宰我们的一切的话,那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够奈何得了。那这个就是叫尊优论,独尊,刮胡子的地方。第二行这一种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不靠自己的努力,单单以为在神的面前祈祷,许愿就能够达到目的,必然是不可能的。我在铁板上这边,左你们的左边,左下角,左下角这里有一句话叫做从因治国,戊戌院有看到吗?很小。从因治国,就是从因到果,不需要就是不需,不需要愿力。这个是诚实论讲的。诚实论,诚实论,诚实,成功的成老师的诗,诚实论讲我以前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我读到,我很震撼,我很震撼,因为我们通常都是会觉得说,我种下这样子的因,我祈求祈求他赶快来,或者是,我不要他那么快来,希望他慢一点来。那其实,在任何的那个种种的因的条件下,站在阿含这种因果的必然性来看的话,从因到果,其实你许不许愿,他都必定会成。那,如果我们你没有改变他的话?他一定会成,就是你不许愿,他也会因到国,它是必然的。所以我们要得到这样子安乐的果,你一定要中这样的因,你不种这样的因的话,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果。那假如我们种了这样的因,也许会说,我现在来听闻佛法,我来做布施,我又等不到看到那个美好的果实,
我到底要不要做?所以有时候做了做了会心灰意冷的,怎么做了那么多还没有的,到底有没有的?我们就会生起那种怀疑。那这样子的话,其实我们有那种许愿祈祷的心,都是会让自己落入掉局。我们讲经常会落入调局,那实际上我们深信因果的人,从因治国戊戌愿,就是你不需要管他什么时候到,我们播种了这样子的因,总有一天它会到。要深信不疑,这样子的坚定,才有因果正见,再来发现的地方。佛法否认决定一切,命运的主宰。人事的好坏不是外来,一定要有,自己还有大家来努力。以上的两类思想导师说,在佛法长期的流变中,多少掺杂在佛法里头,我们必须认清简别才好,这个是非常非常的多,就是宿命论跟尊佑论,在佛教里面,是非常的多很多。所以有时候我跟一些人在一些修行人在聊天的时候,你就会很容易就发现了,就很发很容易发现,佛法里面其实很多这种似是而非的,真的,你说你说我们学空学不生不灭,学理论可以学到很高,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要落实的时候,其实很多顾忌,我们还是会有的,真的,我后来才知道,因为我是马来西亚,大家知道吗?我们那边比较没有这种这种中国文化的这一种那么深刻。所以有时候我我很压抑了,但是后来现在我已经麻木了。
比如说中国人很忌讳那个门的那种尺寸门的尺寸非常忌讳,包括人窗口任何的只要跟吃有关的,他都一定要那个那个红字的才可以。在我我马来西亚我是没有遇过这样子的事情。你知道吗?我我一下子其实我一下适应不过来,我来这里来台湾的时候,后来我慢慢觉得,这个是中国文化的人,那你说佛教完全没有,那很多人可能就跳起来了。找找我算账了。因为他也许人家会问说你有没有定力,你看不到,这个尺寸到底是不是跟那个风水有关,你怎么可以否认?不管如何,我介绍大家看一些经典,我们自己去鉴别了。因为有些东西,我们讲得太白,就伤害很多人。所以,我教你,因为以前我也是这样过来的。你有空我去翻译一下遗教经,遗教经遗教经,还有《阿含经》,你翻译一下,你大概知道时候,我们佛教里面哪一些思想,其实是掺杂了很多宿命论跟左右论在里面,
你能够做到一个修行者是无所顾忌,非常的洒脱,非常的自在,又有智慧,其实真的不容易。我现在回顾这样,想回导师他自己写自己的一生,觉得导师他真的比较能够做得到,因为他有这样的魄力,他不怕,不怕话我写出来,别人找他算账倒是不怕的,那大家要学会选择的话,自己再去看这些经,你就会知道了,再来。第三,评佛教评论苦行外道的非因基因。那除上面这两种之外?有的也谈因缘,也注重自作自受,但还是错误。像印度的苦行外道,以为献身多吃苦,未来就能够得到快乐,那这个就是刚刚我所提到的,像那个旋牛吃草,以为可以升天那一种。没有意义的苦行,却一点因果关系都不懂,也看不清楚,这个就叫非因基因。但是,有意义的苦行在佛法里面还是有的。多少还是有。所以我们佛法里面有十二头陀,就是有意义的,不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那三种这种。
佛法里面比较就是评论的非因基因的眼说。那我们来看一个小结,举病例来说明佛法跟谐因论者的观点不同,那佛法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当时举例子比较好说了,他说好像人生病,宿命论的人,他会说命中注定了,命中注定确实有一些业力,是我们的遗传,有一些有一些病,是遗传,或者是,有一些基因是遗传,但是很多部分,它是不一定的,我们献身给他的缘,他可以提早来,还是延后来,还是不来,其实都有可能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看待自己生病的时候,到底有没有这样子的观念,我们可以自己选择。再来第二的话,就是生病的人,如果他是尊优论者,他会认为这个是神的惩罚,所以要祈祷神或者上帝赦免自己的罪。那第三个圈圈有的,虽然他知道身体失调生病,也找方法来对治,但是没有认清真正的病因,也不真正了解药性,没有用正当的方法来对峙,那乱吃一通,或者是,画符念咒,以为这样子病就好了,实际上,我小时候其实也吃过,好好害怕。
那个福,就是放到那个水晶,然后就硬要那个小孩子给他喝完,你知道吗?不喝完他打的。所以我觉得就是你说病有没有好?有一些,你看比如说,我在台湾有看到那个叫做受精,是不是叫收金?你们觉得有没有?有,真的收了就好了,大人?大人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一定一定有效?,对,就是说为什么小孩子有这样的反应,妈妈给他做一做,真的有效,这样好,这个给大家功课,下个礼拜来跟我分享,你们比较有经验,最后。佛说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因果性的。那要求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可笼统地讲因缘。所以佛法讲因果,讲因缘,虽然它很广,但是,不外乎因果法则,所以我们讲说佛法到底重视的是什么,其实是因果缘起也用因果来解释,那修行也用因果来解释。那比如说佛法所重视的是思想和行为的因果,就是我们假如有正当的之间正当的行为,会带领我们就是达到正确的这一种道路跟解脱,那这个就是种下的正因,那会得到解脱的果。小则自己得到安乐,大则世界都获得安乐,还有究竟解脱。
13B
讲一个总纲,就是我黑板这边有写,就是最中间底下,因缘,导师给我们归纳为三大类,是因缘法,虽然它非常的广泛,但是它极其简要。第三行大家可以看一下有没有144页上面。本文第三行佛事所谈的因缘极其广泛,但极为简要,是什么意识?因缘就是每一种法的生起的因跟缘也许都可以不同,但是,它的原则其实都很简单,就是此故比,此有故彼有。原则是对此有故彼有,就此故,彼此无故彼无。这样子的一个理由。那导师在这里,那跟我们介绍就是佛陀教导的因缘的生意,可以分成三层,第一个是果,从因声,你看那个黑板的图表,第二,是四代里程,第三友谊空力,以前我在读的,这个时候,我读了几遍我都忘了,但是,我一直觉得导师怎么用这个词那么美,但是含义好像很难懂,用词很美的,果从因生,世代里程,友谊,空力,实际上,你把那个关键字圈起来,其实不是很难懂,后来我就发现现在差不多这样子,看得到吗?这样看得到吗?,就是果从因生,我们谈因果,因果果它不是无因而来,也不是谐因而来,它是从它的因而来,所以果,每一种果,每一种果法它都是,或者是缘生法它都是其实都是有因而来,他是所以果从因而来这样的意识,那四代里程是什么意识?是就是四项。
四项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那其实任何的现象的出现跟形成,它都有一定的理则一定的原理,一定的理由。比如说我们会有无明,为什么会有无明?为什么会有无明这样子的现象出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有流转,流转就一定是,或者是,有,这种业力的造作,那当然就会有无明。那另外一个,就是,任何的事项的这一种说明因果的现象,实际上它都有特定的这种理由那所规范。所以它一定会形成。那有一空力?所有存在的东西,不管是因果,不管是四项,或者是李哲这种存在的东西有是不是存在?它其实都是要依于空才能够成立,如果不是空的话,这种存在它是不可能成成立。我们来看导师的解释,不过也很困难。大家来看一下。
144页刮胡一,果从因生现实存在的事物绝不是自己如此,必然是从因而生,对应名,它为果而叫果。从因生,法的生起,他一定要某些条件和合,这个是佛法的基本观念,他不是,无因或者是谐因,它是有因有缘。那导师有举例子,好像一棵树一定要有种子,肥料,水分,温度才会开花结果,它不是从空而来,从空而来就是无因生。那也不是,从金木草木金石生,这个就是谐因声,也不是,他是从因缘来,就是从种子,肥料,水分,温度等等,长大,开花结果。那小杰,果从阴盛的含义,就是说因缘是很复杂,有主要有次要,必须有种种的因缘和合,才能产生某一现象,佛法一这样子的因缘而的立场,所以偶然而有的无因论不能成立。比如说我想问大家,比如说我们现在我们可以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这么笨,这个果,为什么我会那么笨,我为什么我一直看这个,看这个导师的书,一直看都好像看不懂,怎么看了前面?忘了后面,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这个其实要知道阴,你不知道因的话,你再读下去,给你读到眼睛,都一直在流眼泪,他还是不懂的,你还是不知道原因何在,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原因在哪里。那我自己的一个体会了,导师的书,他们那个年代用的用词,也是跟我们这个时代有点不同,有一点不同,真的像刚刚我跟大家说的,我们现在用顿号,导师是用逗号的,你知道吗?所以你在看这种一组一组的语词的时候,你要把它框起来,你要把它上下引号框起来,那你看这种导师的专有术语的时候,比如说我从因声世代里程这样子的用词,特殊用词的时候,你看到他的解释之后,你要把关键字圈起来,你要学习就是把这种重点慢慢归纳起来。比如说我刚刚所讲的那个第三,那我从医生的第三举例,这个地方我刚刚讲,我不晓得大家有没有看到,第二行这个数?不是从空而来,也不是从草木金石而来,那接下去导师才说不是无因生,无因生是对应哪一个空?所以你要画一个箭头,这样画到那个地方,然后也不是从谐因声从哪哪一个草木。所以看导师的时候要有这样子的一个慢慢习惯它,那其实你就会慢慢会掌握的会比较好。我我待会后面还会再跟大家说,其实有一些归纳我们应该也要学习,我们来看第二四代里程,这个是比较深刻的,这个就是因果里头的普遍理性,就是某一法的生起,某一种因到某一种果,它是必然的,就是某因某某因它一定会导致某某果的出现,那这一种必然?就叫做理则。
叫做必然理则,世间的一切都是依循这样子的必然理则而成立。佛把佛法,称它为法,就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就是这样子的。理则,它是本然性,必然性,普遍性,因果现象所不可违反。就缘起的理性,或者是因果的理性,那举个例子来说,生原始,有生必有死,这个是必然,本来跟图片,我们请看下一页145,生者必死,不管你的生命能够多长或者多短,都没关系。那寿命我们看第二行,寿命虽然有九长久或者是短暂的分别,但是生者必死的原则,谁也逃不了。所以第四行导师有说,虽然每个众生从果就是果,从因生的现象来看,每个众生都有不同,事也不同,生也不同,但是过去,现在,未来,凡事不管什么时候的人,地方或者是世间,那凡是生了,他一定会死这样子的理由,我们要确认,那佛法是谈这样子的一个理性的,必然的因果关系,那跟我们谈完这样子的因果关系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吗?有的底下导师就是要跟我们讲。我们来看第三小节的地方,一切因果事项的必然如此,所以必然如此,都有它的必然性可说,一切事项都是依照这样子的必然理则而生灭成坏,就是所有万事万物,都是依着这样子的理,理者,或者是法性,在生之一灭这样子的必然性是四项所依所成立,这个就叫因缘,那因缘,所以我刚刚有讲,因缘的。理则,因缘可以谈得很广泛,因为每一种因果有每一种不同,你善的因果,善的因有乐的果,那光是善的因就有几百种乐的果,有些人觉得睡得好就是乐乐,有些人认为吃得好还是乐,有些人认为,要穿漂亮的衣服才是乐,所以你有不同的原因,得到的乐果也也多样化,但是这种因果现象并不是佛法所特别要说明,因为其实解释也解释不完。
真正比较重要的是有情,有情的这种因果,那有情的因果就在缘起法,缘起法就是十二缘起。那理则的话?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理则那所以这一种,比如说我们人有生必有死,生跟老死是死而缘起,这个就是因,这个就果,你有声就是因,会死就是果,这样子的因果,他有中间的必然性,就是不管你活100岁,你活一岁,你活一天,有生必有死,中间的这样子的一个因缘法,就叫理则,就叫持有。顾比有的,李哲这样了解吗?,此无故彼无的李哲,这个就是谈四代里程,谈这个因果现象中间的这一种抽象的,看不到的这种理性,离体刮胡山有一空力有就存在,这个根身刻。我们来看,第一个圈圈的地方,果从因生,它是四项世代里程,它是李哲。这两种都是存在的东西,它都称为是有,就是你表象看得到的东西也好,或者是这一种真理也好,它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必须依空而立。他的意识是说,不管存在的事物也好,李哲也好,都必定要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成立。否定实在性,你把它圈起来,否定实在性,还有他本性也圈起来,那这个其实就谈空,谈空空它是否定什么?自性否定实在性那个叫空,不是什么都没有,那个叫空。所以他说空,是否在永恒不变?否定?实在否定自性那个叫空,这个是空的一种本性,它的特性无自性是空的本性,那这样子的一种空,它可以让事物因果或者是理则在这个宇宙当中完成他自己的任务。所以空是什么?导致在这里说,有一空力。最后导师说如果不是非存在,即不能成为存在的。这句话很很像绕口令,如不是非存在的,就是假如不是空的话,它就不能成为存在,就是一切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这样的含义。你看导师可以用白话,白话到这样子,你看老师厉不厉害,我看他的这个文,真的是看得都非常的精彩,所以你看,如果是按照导师这样子的一个总结来看的话,我们黑板的这个图表,你可以这样归纳的,就是这个,我从医生我从医生跟四代里程,这个是有有益功力真正的空这个是空,空气应该是有那空有无碍,就是在谈这个了。
如果按照一般来讲的话,所以我在你知道我看到导师这段话,果从因生,比如说以十二缘起来看的话,它就是无明形识等等,这个是因果法,无明是因,行是果,有因必有果,那有了行,它就是,所以有因又有果,?三世因果,那这样子的因果事项,其实它是有世代里程,有必然的理则,而有我们有无明,为什么有无明,因为有不如理作意有无明,那有了无明,我们就一定会有造作种种的身口意行,这个就是行上卡拉,萨斯卡拉等等。或者是,在行过后,我们就会有轮回的事,有取识,然后这样子下去,那不管是因果的思想也好,或者是这一种必然的理则也好,在这个佛法来说,它都是有的。这种有你不要跟师傅说,他到到底是不是石油?绝对不是石油。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讲到这里,大家一定要知道,他都是有因有缘才提起。假如我们不要这个无明,你就不不要努力,不要做那个非礼作意,他就不会有无明了。
那这种存在的一切?实际上它跟空从来没有,分离过,所以我们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这个让我想起,《阿含经》,有一部经很有名,他说眼耳鼻舌身意生,无有来触去,无有就是灭,无有去触生灭不来不去。他说这个叫数数法。所以我那时候我就立刻想说,不管是果从因生,或者世代里程这样子的四象或者李哲,他都是有的,有的是什么?因为在有情轮回当中,这种存在,这种有,就是数数法。但是这种数数法它怎么能够在这个轮回不断?因为空的原因。那我们假如在这个衍生无所从来,灭无所去,能够观照到这样子,不来不去,只是眼的生起,主要是因缘,它的存在也是因缘,那为什么它会存在?因为它本身也是无自性,也是空了。所以在这数数法当中,你当下能够知道它是无自性,它是没有实在性,他不离开缘起的话,那这当下就是空了,第一空就是在这里的。所以大家有兴趣的话,再去翻那一部经来看,我们来看导师的譬喻。
刮胡四,如造一个房子,房子是存在房子,房子的存在?它要依靠木石瓦将工,所以说果从因生,造房子还有种种的木板,石头,这个就是果从因生。房子是果,因,就是种种的铁钉,木板,这个是因所组成。房子。但是房子有成为房子的理则,那你违背了造房子的李哲,也许你造出来的就是传,不是房子,这样了解吗?。房子你一定要盖到有厨房,有房间,有客厅,这个就叫房子。所以房子有房子的原则。这个就理则。那再来第三个圈圈房子b1空间而建立。如果那个地方已经有了房子,就不能再统一的一个地方再盖房子了,所以一定要有空空性的缘故,才能够建立一个心的房子,我们继续看。又如,凡是有的,起初必然是没有,所以能从众缘和合而现起为有,有就是存在,必归于灭。所以房子的本无今有,已有还无。这个是一句话来的,经文来的,本无今有,本来没有的房子,本来是没有的,现在有了,现在有了,它又必然归于无,因为它会生出一面。房子在这样子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房子虽然是存在,但是,它存在着,当时其实它只是因缘法的相续,假假名而已。它没有一个实体导师举房子,实际上我们有情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执着。我现在这个情绪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在法上来看,这个都不真实,为什么?因为刹那,刹那生灭,刹那刹那生命。所以我们,就是在这样子的一个因缘和合相续的生命当中。那如实的看到他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的话,那就不会受它影响了,因为它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生病,我们就这样想,有这个五蕴身,他就一定会生老病死得了。你这样子就行,会比较不会那么懊恼。否则我们会越想越不好了,接下来看。如离却非存在,防止有它的真实自体,那就不会从因缘生,不会有从无而有,已有还无的现象,所以从这样子的现象因果观察,慢慢一步步观察到深触,就能够侧见因果,测见因缘,那导师要我们从因果现象里面去看到这种必然理则,因为这样子的必然,李哲,就是下一节要谈的,下一个小标题要谈二大理则,所以四代里程在这三项里面,导师说是最主要的,这个李哲能够看得到的话,就成就法住智,成就法组织,我们后面会看到。那最后一行因缘论最重要的就是世代里程,因为基于这样子的理由,所以,成为真实,也基于这样子的一个理由,所以能称为真信。那事实或者是真性是什么含义?就是146页这里所讲的,第二行世间的真实,不是。
对,能成为世间的事实,就是缘起自性。那能成为显示真性?就是圣道之性。这样了解吗?,都由于因缘而有了。所以你看我黑板,我黑板有画一个那个时代里程后面是不是分出两个,一个是有缘起自性,一个是圣道之信,有看到吗?,那你在看的时候,你在看书的时候,你就继续这样做,那个图表,待会你跟导师的结合起来,你就会把整个章节你都能够贯通了,我们来看刮胡。二,简单介绍二大理则的内涵。缘起自性,经中称为法住,法性,法界,这个称为缘起自性,缘起自性就是而有之,时而缘起主要说明世间杂染的因果原则,法则,圣道之性就是八正道超越世间杂染的清净法。圣道法经中称为古仙人道,古仙人就是过去的仙人,是指佛,古佛,那说到这个圣道,可见达到清净解脱,不论过去,现在,大乘小乘,八正道是必经之路。也许我们会很疑惑,为什么大臣也是走八正道?你会不会你看这句话不会觉得,大臣什么地方讲八成岛?一下想不到,没关系,我们在第19章,你可以先记录一下,在第19章会讲到。导师会介绍六度,六度,跟八正道的关系,导师在第19章有解释。
那小乘不用讲了,大家都知道马生文,一定有八正道。那缘起为什么称为法性,法住,法界?我今天有补充资料给大家。我有做一个补充资料,把这些语词的解释列给大家,比如说法系是什么?补充讲义的第一页,你看性功学或者初级大圣,法性这个性,就本来如此,自然而然,法术,那个住,就不动不变,确立不可改,法界,就最后一栏,法界,这个界,就是类行,普遍性,普遍如此,那所以这几个语词,实际上在经论或者导师的著作里面,有个别个别的去解释它,非常有意识,大家有世间慢慢的详细的看好,我们继续看本文146页。
刮胡三在部派里面,大众部还有分别说系,大众系还有分别说系把缘起自性还有圣道之性说是无为的,说他是无为的,老师说虽然他讲无为有讨论的余地,但是,他重视这个理则,而不会站在四象上去分别有它的独到的地方。我们看倒数第三行小结,这两大理性,都是因缘论,缘起自性是展览世间圣道,自性是清净出世间,所以因缘种观佛法的一切。言下之意,导师并没有完全接受大众部跟分别熟悉的看法,大家这样看就知道,导师还是认为缘起,因为《阿含经》本来就这样,阿含经,对,缘起,都是谈有为的,涅槃才是无为。那你也许会问,说,《阿含经》哪里讲缘起是有为在杂含293斤。293斤。非常明确。有讲缘起,是生住异灭,所以它称为有为。涅槃,它是不生不灭,所以称为无为。《阿含经》,我们看147页了。
展览的因缘跟清净的因缘,就是缘起自性和声道之心,这个不多说。我们来看第三行,本文第三行,佛法不是泛谈因果,要在现实的展览四项当中,就是在这些无明行,爱,取,有这些事项当中,把握因果的必然性。比如说我们说触受,爱取有,受为什么会产生爱,为什么会造业?它有必然的因果性。因果的必然性佛也不能更改。所以我们知道这样子的展览因缘要还成为清净的因缘,那我们就修行了,要观照了,要修十念触。成佛也只是悟到这样子的必然理性,依着清净必然的因缘法去实行完成。所以这两大理则是实现人间还有向上进化,那提供我们必然的理则,那让我们人心有所着落,依着去实行,能够使然。崇敬。假如我们能够确认这样子的李哲,《阿含经》说是得到法住制,确认这样子的李哲,那假如进一步修正了,那就称为见法涅槃。那这个图表,实际上就是归纳。
请问大家,我从因身四代里程,有一空立,请问这个图表是说明什么?这个图表示说明哪一个?不知道。说明哪一个是代里程?你看看那两种,这两种。二大理性。二大理则就缘起自性升到自性,它是从四代里程开展的,所以这个图表最主要,所以我可以把那边稍微补充给大家,就是果从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这个图表147页,这个图表,分成圣道之性跟缘起自性,又谈是圣地,主要要阐明是世代里程,这个是最重要的了,世代里程是最重要,那法租制的话?我要补充一个附录经文给大家,148页就杂含347经,这个是非常非常有名的经,叫虚生经。虚生经那他碰到很多修行者,但是他很疑惑,为什么没有禅定能够得到解脱。我们来看148页最后一段,划线的地方,佛陀跟畜生说,畜生是一个外道,他本来要来偷法的,偷学佛,佛佛教的法,因为他们的供养,被佛教的修行者抢完了,所以,他想来偷,但是,佛陀跟他开始,佛陀跟他说,不问汝知不知?不管你知不知道。且自先知法住智,后得涅槃智。那这个学生就问,佛,你可不可以让我知道法术之,让我得见法住智,也很有智慧。所以佛陀就跟他讲,有生必有老,死,不离生而有老死,这样子不断地讲十二缘起的必然性。那到149页,149页经文倒数第三行。那佛陀就跟他说,你如果能够确认这样子时而缘起之的,必然就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这个是学生经补充法,出字。再来,法珠字还有几个地方在《阿含经》有出现,一个,就是357经,149页,这个地方叫77字,另外一个,就叫做44字,我忘记引出来。有这两个字都是在谈法数字77字,它的经文有出现了法注字。第三,经文的第四行,汽车七种字。
怎么怎么说?生缘老使字有没有?那一直到法住字,你看下面有一个归纳表,一二就是现在的,三四就是过去,五六就是未来,就是关于现在,过去,未来六种智慧,再加上一个法律制,就称为七个字,七个字。那七种字?在成成,那成什么?成十十一只除了无明,无明不关,除了无明乘11,71就变77,这样了解吗?,就叫77只那这个是法主制,其中有一种一种说明,所以法术自无常有,违心所缘生。这个部分,我有补充讲义第二行第二页给大家,大家有世间回去看那否则我下次就稍微快速的跟大家补充。补充讲义第二页的地方,那《瑜伽师地论》对于它的一个一个语词都有解释,我有剪下来给大家参考,那这个是77只,我还有一个说44只,就是黑板上的这个。黑板上的这个,就是从也是从老死一直关关到行。十二字里面除了无明不关是一个。成四圣谛41。44,所以才叫44字。叫44字。这个也是在谈缘起,为什么也算是谈在谈跟法术之有关,因为他也是谈四圣谛跟缘起法,互通互关。那我们。今天就要上到这里。
14A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阿弥陀佛,我们上一次第一堂课,这学期第一堂课的时候,那已经大概的把第十章,全部的内容都有稍微介绍,那我上一次说这一次上课,要跟大家稍微说一下,就是第十章的附录的地方,附录的地方大家有带来吗?第十章,就是第149页,最后一页第十章那附录这两部经都是在《阿含经》里面谈到法术之法术师的内容。当然,如果是按照缘起的内容来看,不止这两部经。因为法术这就是缘起的智慧。所以假如说我们要把全部有关于谈到缘起的智慧的这样子的经文都拿出来,那可能就很多了,那会选择这两部经,因为这两部经有法珠之这个字眼,那149页,350中间357斤,那这一部经提到的是77种字,那最后一项?就是提到,前面前面六项?我们看底下那个归纳,最后的那个归纳,十二34567。
前面第一个生缘老死字,因为生的缘故,因为生的,因缘所以让老死,会生,有生才有老死,那非余生而有老死,就是,飞鱼就是就是不会再有别的了,就是就是生就是决定了就是老死的因。那所以一跟二?是观察现在是,三跟四是过去识,五跟六是未来是。那最后那个法术字怎么解释?在南传的相应部里面,有蛮多经文,都是有这一串用词,就是无常,有,违心,所缘,生法,一直到最后灭法,但是他没有北传的这个最后的那一个断断之志,南传比较没有这个用词,段子之南传比较没有,但是,他前面那一串在形容有为法,都是无常有为心所缘生,一直到灭法,这个都有。那待会我们在讲到11章的时候?也有也有提到,我也会提到。他在形容什么?形容有为法,有为法。所以因缘所生的法,它必然是无常的,有为的,那缘生的,那它会消失,会变异,那会就是会灭去,生住异灭,有生住异灭的法就叫有为法。所以,这个就是观察缘起所得到的智慧,那称他为法住智。那这一部经为什么会有77?我们上次有提到,就是从老死一直往前推,那观察到行,是一只,十二因缘里面的后面是一个,除了无明不关那在城底下的七个,就是这个149页最底下那个一,二,三,4567乘71乘七的等于77。
所以其实观察缘起的方法在安净有非常多方识,像这一部经,它很明显的就提到观察有为法,他一定要观察到过去,现在跟未来,就是我们在观察缘起的时候,它必然跟三四有关。所以你在《阿含经》可以看到。如果说有一些人在他的看法,他认为说我们解脱生死,只要观察当下,有时候,这种说法是,不够圆满。你能观察当下,这个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要观,要断烦恼,当然要观察当下,但是观察当下的这时候,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当下的果必然有前因哪,有了这个果,也必然就是这个当下,有了这样子的因,它必然也有未来的果。所以,在观察缘起的当下的时候,他必然当下不离开三世,那三世不离开当下,这,所以法的观照,通常在安净,你会看到必然跟三思相应,必然观察三世,绝对不会疑惑。那我有给补充讲义,大家第十章的补充讲义大家看一下第二页补充资料第二页补充讲义第二页那我要跟大家稍微说明一下的,就是第二页的这个地方,最上面这部经最后一项,提到法治制,它是无偿的,有为的,心所缘生,进法等等,乃至断之志,虽然杂含经有这种语词,但是这些语词的含义是什么不太清楚,所以,我就参考,《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因为《瑜伽师地论》就是在解释《阿含经》,那在 g 83还有 g 87,分别有对这种种语词做一些说明,但是含义稍稍有一点不同,大家可以一个一个对,你看到比如说上面经文是无常,那对于《瑜伽师地论》第一个没有问题,有为也有那心所在《瑜伽师地论》的解释,心所是造作,所以心所缘生。导师,他是他是顿号,是顿在四个字但是,《瑜伽师地论》的解释是造作,是造作,是思心所,这个心所是一个,然后缘生也是一个,这样,所以,论典跟导师的说明有一点不同,然后进法,变译法,变译法在论典也没有,那比较相近的就是末法,还有破坏法,就是末法,还有破坏法是跟经文的变异法相当,那最后那一个那两个?离欲法跟灭法?
在卷87的《瑜伽师地论》,这两项就合为一项,那这里杂含经最后那一个段之字?在论典也没有出现,所以有。杨玉文老师,杨玉文老师,他把灭法断之制,中间那个顿号拿掉,他把它当成一项一样,因为你对论典也没有,然后对巴利文也没有这样。所以杨郁文的老师的看法也可以参考。那所以我们在这一步就可以看到法住智,他就是知道,不管是前期后期,现在种种缘生那有为生注意灭的法,那必然会归于变化,还有要知道它的过患,那当然就能够在这一切有有为法当中得到触理,那这是这一部经的一个补充。那我们现在要进入第11章缘起法。谢谢,我们请看150页。奖励150页。第一节缘起的定义和内容。那导师,这一节的标题?是蛮简单的,就是很好懂,比如说150,第一个小标题就缘起的定义,那第二个标题,在152页,最上面缘起的内容,所以这一节主要介绍原始的定义和内容。我们先来看缘起的定义150页,因缘有展览的情境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第十章,大家假如有有讲义的话,你可以翻起来,因为这个图表我们经常会看到,要用到就是讲义的147页。
那如果按照146页最后一行来看的话?146页,本文最后一行来看的话,导师有提到说现实的世界,是展览的,就是缘起,世尊在《阿含经》所解释的是不通于清净法的,有没有147页第一行?所以缘起法,它是属于展览世间的因果,那清净的因缘称为圣道之性,它是清净的出事的因果。所以我们如果将比对150页的这个内容的话,因缘有展览跟清净,就是整个因缘来看的话,它有展览很清净,就出世汗汉世间这两类,那展览的因缘是缘起法,就是缘起自性?,那清净的因缘就是圣道之心,这样可以吗?那么我们回到第11章,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依待而存在的法则,所以他是在说因跟果相待而存的法则,就是李子,就是它的原理。为什么有 a 那?因为 a 的缘故,所以由 b 产生那所以缘起法,它主要是要观察说 a 跟 b 相互存在,或者由 a 而生起 b 的这样子的一个必然法则?在经典上称它为缘起的法则。它的内容是什么?是无明缘行行缘是是原名,色等等,一直到生缘老病死。总结的说,纯大苦聚集就是苦运。
苦运的生起就是我们这个果报体,就会生起,这是经中到触说明的。所以缘起的定义,定义是什么?就是无明原行,就是因为有无明的因缘,所以有形产生。行就是身口意行,有形的产生,因为有身口意行,有无明的烦恼,有行身口意业的造作,所以我们有事的产生,是的产生。那当然我们说如果按照流转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就是有取识,因为有几次的缘故,所以那会只取名色,就是父母结合的时候,这个名字形成,所以是会去投胎等等。乃至一直到六处。六处就六根等等。一直到,就是累积未来的因缘。那所以有生缘,老病死存,大苦聚集,就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一一起了。从过去到未来,现在跟未来就是苦运的结局。所以在这里大家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谈到缘起,他是在谈法跟法之间的理则,还不是在谈意义的定义,不是在说明什么叫无明,也不是在定义什么叫行。
因为意义的定义,叫缘生法。我们待会第二节会看到,现在讲缘起的话,它不是在讲意义的内容,它是在讲彼此的关系,最后一行我们看中观瑜伽学中,缘起法,或称为依他起法,依他起相通于染根境,就是展览跟清净成为佛法异常重要的理论。那中观跟瑜伽,他们对于缘起法为什么会说它是通于染根境?,如果按照导师最第一行来看的话,《阿含经》所说的缘起是展览的不同于清净的所以这里所提到,中观跟瑜伽学的这个缘起通于染净?当然他们有他们的思想的一个背景。那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主角二还有角三。那猪脚二?就是中国它有一个偈颂。我们来看一下好了。他说,因缘所生法。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就是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所以在我们看清末的解释,很容易明白。他说众因缘所生的法,我说它就是空。为什么?众缘聚集和,和而可以让这些一切万物而生,所以这些万事万物,都属于因缘法所积聚而成。因此,它是没有一个自性的,因为没有自性的缘故,所以说它是空,当然这个空不是实在的空,空亦复空,那只是为了要引导众生而称说一切是假名而有,那假如能够在这空有之中,离有无二边,那故名为中道。所以基本上中论,它或者中观学?他认为缘起,那假如你能够了解他的缘起,无自性的角度,就可以通达到空或者是中道的意境,所以它可以通染跟净。那猪脚山瑜伽学?如果按照解释密经来看的话,我们看注脚三刮胡一第二行依他起性,就是一切人生自性,此有故彼有无明缘行乃至纯大苦聚集。他只是谈到苦运的生起。所以解释密经基本上在瑜伽学派,他认为缘起是不通清净的,为展览解释密经。所以《瑜伽师地论》,跟他的说法不同,《瑜伽师地论》则认为缘起可以通冷净,有稍稍有一点不同,跟解释密经,解释密经跟《阿含经》的说法也比较相通,但是能够通冷净,实际上很多地方《阿含经》也有这样子的一个线索,所以各有所惧,不一定有谁不对,我们来看151页刮胡二,阐述缘起的必然理则,缘起的定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简单说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
所以此跟彼?是主持那缘此故彼起缘,或者是故?这种有点像是动词,任何事物的存在,存在就是有跟生起必有原因,所以此跟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之间的关系,用于固执,就是尺跟笔中间有一个故事,待会我们后面会看到,就是比如说他说词故比,中间有一个固执,那后面?导致也有说此就好像甲比?就好像乙有没有乙的存在是因为假,那假如甲不存在,也不存在,有没有?后面我们待会会看到,那这边如果说我们在这里来看的话,这个固执,就是甲跟乙他们的关系,不管是因跟果也好,他们中间的这个关系,才称为缘起法,才称为缘起法。那如果是一个一个的这种的内容,就是比如说此是什么,或者是假是什么,因是什么,那这种意义的法?才称它为缘生法,缘所生的法,那是就是有稍微有一点不同,彼的,所以如彼,就是假的,所以如甲,就因为此,而不是乙的,所以如乙,是因为甲跟乙之间有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而称为因果系,此的因缘有彼果生。所以缘起简单的定义就是缘此故彼,起就是原子故比起因为因为假的缘故,所以,b 会生起,因为假的缘故,所以乙会生起。那假如没有甲的话,乙也就不生气。那待会待会?他会跟法?
一一配起来的时候,那大家就会知道为什么他111开始,他一定要先让大家理清楚跟笔,待会他会用无明或者是行来解释的,待会就会进入这这这些谈烦恼的这个阶段了。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人生宇宙的结论,所以这个是佛陀观察人生所得的结论,所以我们要解脱生死。其实导师佛陀的这个结论,是很重要的,就是我们现在会有这样子的国,我们要承受这样子的一个果报体,这样子的烦恼,实际上它是有原因的,我们才会才会有这样子的一个存在,那假如没有的话,其实他自然因缘不具足,它就不不会产生。所以因为这样子的缘故?所以导师说悟得这一切不是偶然,也不是神造。这个就是我们第十章所提到的。不是偶然就是不是无因论,也不是神造,就是也不是左右论。此故比当中没有一个绝对的东西,就是没有独立的东西,就是它一定是因缘所成,就是我们后面会看到,老师有举例子说缘无明而有行,这是佛陀讲的那如果说有一个绝对的东西的话,就是缘无明而生无明,他自己就可以生自己,那他就是,变成是有独一这样子的一个过失,我们来看下一段。佛陀的缘起观非常深广,因为不容易了之,所以佛说甚深,此甚深触,所谓缘起。
那如上面第十章的时候提到三个,归纳,以缘起开展出来的三项果从因生世代里程跟友谊,空力,佛陀先观察人生的事实,再来做进一步的理性的思辨,还有直接的体悟,以通达这样子的缘起法。所以缘起法不只是因果实相,就是不只是要解释我们为什么老老是怎么样的,死是怎么样,不是,只是要解释这样子的因果事项,主要是要发现因跟果之间的必然法性,也就是悟得因果的必然秩序。就是比如说我举一个例子了,比较好理解,我们从十二字里面可以看到,比如说我有受过来是什么?出售爱了,比如说这两只来看的话,我们说如果说他不是因果的,不是只是观察意义的因果,就是我们不要只是把这些名词的内容背起来就够。就是比如说受是什么?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爱有四种爱我们待会会看到了,我们把这种意义的背起来,但是对我们的烦恼帮助不是很大。
这些内容,你把它背起来,但是对我们断烦恼的那个意义,不是非常的大。所以,导师在这里说,真正要让我们从这一些因果的事实里面,怎么样能够看得到他,因为有时的生起,所以它必然会产生爱这样子的关系,我们才有办法,就是看清它生起的一个缘起性,它的必然性。那比如说爱,我们当然会以为说,是不是只有乐受才会爱是吗?苦受有吗?,有一些人蛮喜欢吃苦的,因为因为他吃苦会觉得比较能够让自己的品德高尚一点,那这样子的一个爱着也算了,我们后面应该导致有,我记得,老师说,不管是苦的乐的,或者是舍得,只要你有满足的心,不管哪一个它都属于爱。所以凡夫,有些人认为说我我不不贪乐,但是他贪苦的话还是算染惰的。所以这个就是有一些人的个性就这样,那所以我们在这这个关系里面,我们看导师是他说要在因果的之间,发现它的必然性,就必然的次序,就是说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自体爱自己,爱为什么会产生境界?爱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那当然如果按照导师这里来看的话,我们就是要知道说我们有了这个果报体,我们有了这个一手的身体,一熟就是果报,我们有了这个果报身,就一定能够分辨种种的受,在这种种的受里面,假如我们染着。
就是就是在这些反应当中,假如我们没有如实之见,经典都讲假如我们不如理作意,或者是不如实之见,没有如实知如实见,那所以我们就会对这一些种种的受,我们身体的反应,会产生自己爱,也会产生境界爱。所以我们假如说我们把这个爱看成是果来看的话,那我们就可以确定说,有了这样子的一个因,它必然会产生这样的果。那佛法教我们说,假如我们要让这中间不要让它连接,我们看清楚它的因果关系过后,我们要知道说我只要保持如实之见,如理作意,那我对于这一些感受,觉知他清楚他,那不不会让自己再落入自己爱或境界爱的话,那这个就证明我们在这里面,看清楚它的必然性,必然性。那离开了受?爱也不可能产生,那假如说这样这样子的一个感觉,你如实之见的话,这些也就不会产生,不会跟烦恼相应。所以这之间的必然性,是佛说法的一个必然的次序,就是观察到我们众生造化流转的一个次序,必然的次序,我们看继续看下去。这缘起法,佛说不是我做,也非愚人做,它是本来如此的真相,那佛能够在这一些展览的,万事万物当中,物得一通骗骗通的必然法则,就是知道一切的有情莫不如此,就在不离这一切现象当中得到必然的理则,这就是缘起法,能够彻底了知这缘起法就是因果的必然性,确实认定,就是不会再动摇,那无论什么邪说也不能动摇他,这个经中就称为,有些经中就称为。
有一点像是法住智,知道因果的必然性,就是得到法住智。那我们要可以看一下注脚五,注脚五这个地方,佛教跟外道奥义书不同的地方,老师在这里给我们点出来,但是相同的地方也不少。奥义书的思想,世尊所受的影响最深,理性的思辨,还有直觉的体悟,为佛教解脱论的重心。所以佛陀解脱道的重治的倾向就是受到这个影响。不过其他教,触触说珍藏妙乐,那佛陀却说无常苦空无我。我们看倒数第四行,佛陀,是从现实的经验出发,现实的经验就是我们这个现实身心所受的惑,业苦,活也苦,很现实的。那在这个叶苦的现实当中,看到有情,不过是五蕴六处六界的相续,还有和合,一切在无常变动的过程,哪里有珍藏妙乐的我?所以世尊他触于现实经验的观照在这里头,在做理性的思辨,理性的思辨就是正见,正见什么?正见。这些法都是无常无我,非常的理性,在做直觉的体悟,就是,正见所知跟自己?亲身那观察身心的变化?无我性?空性?而得到一种印证。这就是经中所说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我们来看152页。那我们前面已经提完缘起的定义,它只是定义而已。现在要看缘起的内容,那缘起的内容就稍微有一点点,开始内容就开始要多了,所以大家要慢慢的要掌握它的定义。那还没有来看这个缘起的内容之前,我们可以稍微来看一下。
补充资料,就是缘起法的内容,缘起十二因缘的内容当然有,当然有一些内涵跟待会我们看的会有一点点不同,但是有很多是可以帮助我们定义清楚十二因缘,请看补充资料第二页。第三,缘起法的法说,汉译说就是杂含298经,这一部经非常非常有名,就是它定义十二因缘的定义得非常清楚。法说缘起的法说就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在这个缘起法,那下面一说,就是待会我们也会碰到的一说,其实就是缘生法缘所生的法的内涵,所以一说也就是内涵,那我我有把划线的都有发现起来,就十二个。好有发现起来。
缘无明行者就是基于无明的因缘而生起行。那所以他说那什么是无明?无明就是不知道前记后记前后记,不知内外等等。这个我们上次有上过这个叫无明不知三宝等等。不止是 d 那。第二个我没有画到线。缘无明行者,云何为行?有没有大家把它画一下,画线。行是什么?身口意。行有没有?那是?是什么?是什么?就下一行,就六识声,眼耳鼻舌身意这60声。那名色是什么?名就是受,想,行,识。色?就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那大家画一下了,因为我只有画到名。因为昨天,好像昨天还是前天在把那个补充讲义才补充的。
所以有点感觉画画没有画清楚。大家自己画一下。那在下一行是名字过后,就是六路,六路就是六根,内六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那六处?过后就是触,触也分成六,因为我们眼出而出等等,一直到一触,触过后有受,受就是苦乐,不苦不乐,受。爱,就是有分成欲爱,色爱,无色爱,爱有很多种解释,也有一些解释为,就是就是叫什么欲爱,有爱无有爱也有,那过来是曲,就四种曲,待会我们又解释到这个部分。再来是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生。什么是生?就是各识各样的众生,然后会得到各识各样的,身体种类,那这个就是生。比比众生,我看导师的解释,这个比比有时候导致把它解释为各识各样,比比众生有各识各样的众生,缘生老死,这个老,叫什么?他说老的定义就是头发白了,鹿鼎鹿鼎就是叫什么地中海一样,是不是?然后皮皱了,等等,那这个就是叫老。那什么叫死?就是命根断了后身体败坏了,这个就是。所以这十二字的定义,大家先有一个概念,我们待会进入了缘起的内容的时候,大家就不会一下子好像不太清楚它的含义,我们回到原来的讲义,152页,所以待会大家假如看到不懂的名相,你可以对回这一部经,是缘起的定义,我们看152缘起的内容,有情的生死流转,就在这十二指的发展中推移。那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看,刮胡一逐物流转的缘起观,那十二字里面,大家可以翻一下补充资料吗?第一页补充资料的第一页,补充资料第一页中间有没有一个图表是342重因果?有,你看到这里面有十二因缘?
十二只。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对着看了,对着看152页第一项,逐步流转。他说什么叫逐物流转?是从爱开始算起,爱取有生老死,所以从爱一直到老死?这个叫逐物流转的缘起观找得到吗?有,为什么说是主物流转?因为从爱底下,这个是我们说这个是因为我们贪爱的缘故,无明的缘故,所以让我们一直属于着这样子的一个结果,在轮回,所以在主物,就追追逐的意识,那因为我们有爱的为动力,所以生跟老死,不断在流转当中,所以这个从爱开始,叫逐物流转。他待会会往上再解释。那有情都要老死,老死是由生而来,生了必死,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忧。导师讲得很好。可见长生不死或永生不灭是不可能的。有情为什么会生起,就由于有,这个有就是 power ,就是存在。什么存在?有是指过去业力所规定的存在体,就是只要我们有照过业力,所以阿比达摩有一个用词叫做无表业。或者是潜在业力?我们身口意造作过后,他留下来的一种潜能,虽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是只有意念而已,但是他却是一种业力,那让我们感觉不管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在三界里面轮回那山有就是我们刚刚所看到的,就是三界的有。那无有?这个是比较少见的,无有在大毗婆沙论有五种有,但是这五种有,大家可以参考触角,有五种,但是。但是有时候好像也不感觉是在解释有情的那个有了,有些是讲世间的刹那还是相续,所以这无有,我我检索导师的时候有有些有时候这无有不晓得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无趣了,无趣就是人,天地狱,恶鬼,畜生,也有可能。但是大毗婆沙论确实有无有的说明。既然有液感存在,体就不能不生起,如种子得到水土,温度就不能不萌芽一样,所以我们比如说我们自己,每一个众生自己内心里面,不管是身口意,有形无形,有意无意,那我们只要有照做了,他就赶到这个三界生。所以你看为什么说阿罗汉,他会讲出一个句子,说不受后有,就是它不再有后,就是他所造作的业,他不会再感到未来的这样子的一个存在体,让他继续受轮回,所以叫不受后有。因为,阿罗汉他断尽烦恼过后,他所做的这样子的一个身口意,都是我做的,如果按照男权来说,它都是一种,只是有了这个报体,所以,要吃,然后行住坐卧,但是,他内心都保持那种围坐心,这就是他没有那种,就是能够该赶的后有的这样子的一个业力就没有,那详细的大家可以参考阿比达摩。他叫韦卓心。他叫韦卓心。要怎么白话解释大家先抄起来了。那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有?原因是取。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进取。跟我语取取就是设词追求的意识,取由内心执取自我,这个就是我与取。大家表示一下,由内心执取自我,就是这种。
撒切尔见,就叫我与取那另外,在家人执取五欲,这个叫欲取,出家者又只取错误的见解,这个叫见取。还有?毫无意义的借进取。所以四曲,其实就是底下的解释,那这里的出家者导师在佛在人间,还有那个为师学探员,第13页,大家可以参考。导师在解释这四种曲的时候,我是学探缘第13页,他说这个出家者是指外道,是指外道,那当然,如果说我们佛教也有一些,就是正没有正见,那只取出种种的错觉,这个也是要值得警惕,我们看153页人类的,所以只取需求,由于爱,这就是有情的特性,染惰,自体跟境界,就是自己爱,还有境界爱,染惰,过去跟未来,这个大家可以参考我们好像是第六章,有提到四种爱,一个是爱,是爱四种。第一个是爱,一个字而已。然后爱第二,后有爱。第三贪喜俱行爱。第四?比比喜乐爱。所以如果按照对于《佛法概论》这里来看的话,那就是第一个爱,就是染惰。现在的自体就自体爱。染惰现在的自体后有爱?就是需求未来永存的自体,后有爱,也是在就是这两者是肢体爱,那境界爱?就是贪喜,即性爱,就是现在已得的境界,他爱他这个就是境界爱之一,那欲得未来的境界爱,这就叫 bbc 的爱。所以你不如果并不比对这四个四种爱的话?也许我们在解释《佛法概论》这里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完整。ok ,我们来看小结,逐物流转的小结,大家在上面要标示。因为爱染一切,就是爱,所以只取需求,就是取引起业果,就是有不得不生就是生,不得不老死就是老死,所以爱取有生老,死。这五只称为苦集的主要意义,或称为主物流转。这样 ok 吗?Ok 我们来看刮胡。二,触境细心什么叫触境细心?就是我们当六根有六种触的时候,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会吸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系着在那里。那我们来看一下它是从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五只来说,就是要观察逐物流转的缘起,请求他的因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爱取有生老死?是因为触境细心的缘故。那触境细心它是一种,我们生理果报体的一种自然的反应。我们来看一下有情的染爱不是无因,由于五种受,情绪的领受,苦,乐,忧,喜,舍,有了果报体,就自然有这样的反应,所以很容易引发染爱,这个是重点,就是受到爱,是我们凡夫最容易引发烦恼的地方,因为这个时,就是我们有情,身心,情绪的一种领纳,领受,那所以我们因为既然是有情,身心,所以舒服的,我们都会比较染惰,那不舒服的其实也是满足的,所以我们看下去,染爱不单只是爱着喜乐,凡是感情心动而不得不爱,不得不称,染惰而难以放下的一切都是那。所以你看到这种受,不得不爱,不得不称。因为称就是爱的反面。我们都知道。所以你看到我们爱一个人可以一直念着那种感觉,但是你恨那个人也是念着那种感觉的,我看到他就全身冒烟了,那种也是一种染惰吗?不染惰是什么?所以不管是苦乐忧喜舍都是,你染着他都是,所以你看到是为什么事?有一些人喜欢染染染洋洋的感觉,你说他不苦不乐,他说我没有苦乐,但是他就喜欢那种那种无助的感觉,这个也叫染惰。
论到情绪的领受,即知由于六根曲境发誓,所以三者和合而起的是触,而引起识触没有触反应对象而起的领受就不生。所以十二只的触?专指跟无明相应的触。所以一般我们讲说根境识,根境识,我们一般都讲六根六境产生六识。那这个事?其实它是跟醋同时出生同时出现,根境识这个是会产生认识作用,其实是因为和合的当下,三者和合的当下也有触,所以一般经典说是触也有这样子的一个专有术语,我们待会会看到,凡是有识触的话,就证明他之前就有根境的和合而有识触,那有了识触,就有受了,出售等等,这样下去,所以这个部分大家先有一个概念,那所以以十二字来看的话,这这种醋,那都专跟无明相应的触,我们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再继续。
14B
,我们继续看讲义,154页,我们刚刚是上到150,153页的第刮胡二的第二,触触的地方。那我们继续来看六畜,六畜就是六路,或者叫六根,眼了彼此生意再来六处过后,那会有六处是因为从名色而来,名色,如果按照这里来说就是胎生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名字就是阴胎初凝的时候,就是肉团的时候,还没有完成眼等六根的阶段,就是肉团的时候再来,那有名字是因为有事的缘故,所以你看最后这一段,名字要有事的。执持,就是我们前面《佛法概论》上学期有提到这个事的执持。这个事如果按照胎生学的角度,就是有取士就是取决于生命的这样子的一个一个作用,这个是才能不坏而增长。所以我们这个身体,如果说没有这个有其是在执持的话,我们这个身体是很快败坏的,而且不会长大的。这样,不会长大。。所以这个有趣事。。在佛法来说它不是很好,但是在我们人来说是好的了,因为我们会慢慢长大,就是因为他,否则我们是长不大。此事也要依托名色才能发生作用,所以不但是原名色,名色也要原始。就是这个有取士,他是要支取这个名色而为他所有的东西,他才能够有一个依附的地方那。所以设名字,也要依附于世才会生长,否则这个名色,它只是肉团,它不会长大,就是不会形成有情,所以有有取识的这个角度,也是也是关键。所以经典有形容说,这色心交感,相互依存的缘起。如山炉,就是三条那个芦苇,三只的芦苇靠在一起,那名色是两条?,三两只那四是一只,那这三个一定要三组鼎力了才能够起来,否则它是不能够生长,就缺一不可了,我们来看154页,这个是触境细心,再来154页刮胡。
三,死生本缘。那从事到时?说明现实身心的活动过程,不是说明生死流转的根缘,就是生死本缘。所以进一步又提到无明缘,行行缘。是,这其生命的情绪,有事,有事之声,就是四声,就是眼耳鼻子生意,这个生即有情有事的有情的发展,就是生。所以是,我们说是,就是这一期的最开始,有没有?是,是我们这一期生命的最开始,所以他也可以称为生,所以是依于行而得生长。那所以这个行,就是爱具丝,就是爱烦恼,思心所所造作的这个这样子的一个身口意行,也等于爱取所起的有,也就是跟烦恼相应的这样子的一种页游,身口意行,所以行跟有是属于业力。你看那个补充资料补充资料的第一页,中间这个图表无明行无明之祸,行事业是一直到受?是苦,爱取是祸,祸就是烦恼了,有事业,生老死是苦,所以行跟有,都是夜。有没有行跟有都是业,那这样子的一个业,它一定要有爱取,或者,有无明,而赵州的身口意行,那就会感得我们生生世世的流转?那最前面的第一个祸?无明?又是什么?那在这里导致说无明触相应就是无明,就等于无明触相应的爱等烦恼。其实无明实际上他也跟无明相依的爱取烦恼是一样。所以凡是祸,他们虽然是有分别,但是,在十二子来说,其实他们都有时候只是方便说,一个接一个,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是同时都有这样子的成分。凡是祸,它都是相应的,由于无明的蒙昧,爱的染惰,生死是生的,不断相续,所以不断流转于生死苦海,所以无明所覆,爱结所系,得此是身。有没有,这就是这里老师所讲的那跟注94,注94这个经文一样,愚痴无闻,凡夫无明,覆爱结系,得此四声就是不断的相续。这样了解吗?。所以苦因苦果一切在没奈何的苦迫中成为纯大苦聚,就是有情的一切。所以我们来归纳一下这个图表,其实没有很难,所以缘起的内容它分成这样,先开始是谈后面的五只称它为什么主物流转,有没有逐物流转?那是到时,触境细心。那前面两个?死生本缘,或者是生死本缘那在这里导师有特别说几个比较特别的,就是这个事,有启示,好像漏了一个你们怎么都不讲是名字,那导师在这里比较补充的就是这个事,是有取识,我们讲,有取士,那这样子的有取士,它是执着,他会执取,如果以现在我们以胎生学来说,这个名字,就是就是我们说是肉团,暂时这样这样说,就是父母和合的时候名声出尘,肉团那有就是有父精母血结合的时候的名字,实际上这个是有取识,就只取这个名字是他的了。所以它其实就已经是来来投胎了,受孕的时候他就投胎。所以在这里,导师特别强调这两者,在《阿含经》也特别特别重要的一个缘起观,是原名色,名色原始。所以这这这这个地方导致《佛法概论》没有谈到,他它们两者的一个一个角度,实际上在为师学探员,这个还有另外一个,除了这三个关系之外,老师也特别谈到是这颜色的关的那个关系,那他称他为什么生命一词,我补充资料有给大家有看到吗?。生命一词,我们的生,有情的生命,要依持这两者。这样,那当然还有几个重点,在这里还需要补充,就是这个事,是这个事。老师说相当于这个生,有没有?因为这个大家知道吗?这个生是未来的生,这个生是未来的,但是今生的那个生,就是这个事,只要投投生了,这个尤其是只取名是为为自己的话,他投身了,父母就是父母受孕的时候,就开始这个生就开始了,
所以在有些时候导师说我们虽然十二只方便说可以有这样子的一个一个前后的关系,实际上它每一个他都是关系都非常的密切。比如说行,我们说是身口意行,实际上这样子的行,过去的这种行跟现在这样子的有,是相当的,因为这样子的一个有,我们会累积累积未来的,欲有欲界的生命,世界的生命,或者是无色界的生命,那这样子的一个业力跟牲口运行,他就很有关系的,就是我们过去的生活一行,实际上也是感到我们现在欲界的果报体,所以,这样子的关系,大家先有一个概念,因为我们待会还会一直就是绕环绕在十二缘起在谈的。我待会会稍微补充清净道论的看法给大家,我们继续看155页第二节缘起的流转和还灭第一先谈缘起的流转,第二才谈缘起的还灭。缘起的流转,导师在这里一开始就跟我们说缘起而成一,缘起而成的生死相续,佛曾经说了,缘起跟缘生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缘无明而有行等等,这两者的差别将来成为难题,因为不怕有一说,所以导致有这样说,不怕有一说,缘起与缘生的内容相同,为什么要说两个不同的名字?好,导师底下要跟我们解释这两者的意识多少不同。缘起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什么叫被动词的过去格?就是它是被一个理则推动它生起来的法,然后它又是过去识的这样的含义,即倍增而已生,所以缘起可解释为为缘能起缘生?是缘所以生,或者缘所生法已经被生起来的法。为什么让他什么东西造成它生起?就是因为缘起的缘故,必然的理性,理则推动他这个缘生被生起来了。这两者显然是有因果关系,它不单是四象的因果。那佛说缘起加了法住,法界好的形容词,所以缘起是因果的必然理则。缘生是因果中的具体事项,现实所知的一切是缘生,就是意义的爱,取有生老死等等这一一直的现实,是缘生,这种缘生法,所以所有必然的因果理则才是缘起,就是他们的关系,有了甲必有乙的关系,这个才叫缘起。所以缘起跟缘生就是四跟里,就是世代里程,还记得吗?所以他说缘生是果从因生,所以那个图表大家可以自己补上去。就是在147页那个图表。我上次有教大家在最前面把那三项写上去,就是147页这个图表,它其实是四代里程,那如果你三项都标在旁边,前面还有一个果从因生,这个是四代里程,?所以我从阴森就是缘生法,那四代里程就是缘起法,这样可以吗?为什么说缘生是果从缘生法?是果从因生?是因为老死。比如说它是果,它是由什么而生?有无明而生。那老师的定义?我们刚刚已经有看过,它必然是有为无常,缘起生灭的法,对缘生而说缘起说明缘生是相,所以因果相生,次序不乱的必然理则。所以缘生依于缘起而成,这个是重点。四象必于易于里泽而成。所以一般我们假如说缘起,所以你看这个图表的话,补充医生还有世代里程,那世代里程的缘起之性是展览?,那所以缘生法果从医生也当然也就是展览的了,这个不用讲了。所以我们到后面后才会看到清净的的内容,我们看刮胡二流转门的两个重要意涵,从缘起到缘生,从缘起而延伸越流转门说有两个重要的含义,第一个,是无明原形,一直到生缘。老师,这整个,它是如环无端的,就是好像一个时钟一点,比如说一点是无明,那十二就是老死,一点到十二点这样。如环,就是撸圈那圆圈,它没有一个,没有一个开始,没有一个结束,它都是这样子一直延续下去,这个是其中一个一个谈流转门的重点,那第二个重点?是谈和合跟相续,它是组织,还有流动的因果观,我们先来看如环无端155页倒数第三行,这十二只好像有世间的前后,但它不是直线的前后,螺旋识的前后,而是如环无端的前后。经中谈十二只主要是或夜苦,或就是烦恼业,就身口意业。我们看156页,由惑业而引生苦果,一苦果而又造业,而起烦恼,造业,又感苦果,所以或也苦,都是流转无端,生死无始。所以谈到后一库,我们这个图表有时就蛮好用的,就是补充资料的这个图表,342重因果的这个图表。但是如果要谈到如环无端的话,这个图表就可能就不能这样画了。在,有南传,有南传的画法的,就是今天讨论,他们有20种形象三连结的缘起观,也很值得参考,那他们的画法就不太一样。如果按照大毗婆沙论的话,它有一种画法,十二缘起之,有一点像如缓无端,当然不是画得很好,但是大家可以参考。我记得以前有跟大家讲过,就是比如说这个是货也苦这三个。那这三个是这样的,a 就是我好像以前有跟大家画过,是不是十二只里面或有哪一个或或是哪一些无明还有?爱曲叶?行,还有?有苦?是名色六入 to so 还有?生老死大比菩萨论有一种这样子的说明,但是这个图表示我我自己画了。大家要看的话可以去参考大比博塞论。他是这样说,他说无明因为获得推动,所以我们会造作行,那行的缘故?所以我们会感得种种的苦,苦果,苦报体就是是一直到受这边,那因为有受的缘故?所以我们非常容易引发爱跟取的烦恼,那有了爱取的烦恼,所以又有有三有有了。有?那也就感得未来的生老死,那生老死。当然,因为还继续就是没有智慧,所以他当然也就继续延延续这个无明下去。那这个是,佛山有一个地方这样子说,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再把那个引文引给大家。所以十二支如环无端的话,我目前参考到有有布的说法,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继续来看156页的第二段。
人世间的相续流转,有前后的因果相生,找不到始终,像始终一样,那发现的地方,佛在这环形的因果相续悟到因果间的,因果之间的回环性就是循环性的。所以说生死无始,因果是前后必然,而又没有始终。如实而知,直线识的理解那因更有因,果更有果,找不出始终,非寻触始终不可。就大家会注意了,追根究底那佛说生死无踪,无始终扫尽了创造神的神话,还有1元进化等的没说。那既然是我们,如果看这个图表的话,既然无明,让我们继续轮回生死,那轮回生死,当然,因为颠倒的轮回,颠倒的生死,所以当然也就无明又在感得,继续的轮回的,无有崇敬。那既然是这样的话,我们学习佛法,刚刚有同学问到说那我们现在学习佛法,那很多佛法都教我们要忏悔,要回向,那这样子他一直不断的话,那忏悔还有用吗?有没有用?忏悔回向有没有用?有。为什么?他为什么不要再造心的?这个是一个了,就是我们刚刚有提到,这可不可以帮我猜一下,猜一下剩下那个十二字的名相就好了。十二,十二00000000元的名下。那我们刚刚在谈完缘起的内容的时候有谈到,逐物流转,我们会这样子逐物流转,无有穷尽的轮回?最起头的烦恼就是爱,起头的烦恼就是爱。那我们为什么会有爱?是因为我们有受的缘故。所以当然我们这样子忏悔?主要是要让我们反省自己,说我们会有爱的产生,它不是无因无缘。那有的时候,他不得很很容易引发这种爱人,也因为它相应无明,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在这里,可以照着未来的因难。所以忏悔可以促使自己,在这一些轮回的一个起点上,烦恼生起的起点上,作为一种警惕,还有一种反省的作用,那我们才不会让自己,累积的越多。所以如果说我们今天要用功修行?触境细心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触境细心,就是我们出售没有产生爱的那个时候。触境细心的时候,那个是一个关键。那如果没有的话是通常都很难。那清净道论有一个说法,大家可以参考,我写给大家看,今天当中有提到说践行者和爱行者。有两种的。有两种的方识。第一种就是无明到授,观察前进,观察前进就是无明到寿,他说无明到受这个地方,因为无明是带头,无明是带头,那假如说我们现在的受,是跟无明相应的话,那当然这个就是属于践行者,所所要留意的人就是践行者之间上假如没有办法确立正见的话,践行者要留意这一段,他讲,那这是观察前记,这边就叫前记,这一段叫前进。那从爱一直到老师这边?是观察后记。那这个,因为是爱为首,所以他是比较跟爱行者有关的。我觉得这个说法也有也有意识,为什么?因为我们都知道,如刚刚那部经有提到,就是无明妇,爱杰西爱结所系,然后得到什么?我们的这个是神,这个是神,那众生就是有这样子的贱,有这样子的见,有这样子的爱,所以,当然会感到这样子的事实,所以我们假如说导师找导师,在很多地方有提到,他说假如我们是爱行者的人,就是很容易在受上起来,爱的人应该要多关注,以爱为下手触,如果我们是就是爱染,心比较重的人,那如果是我们之间上比较,就是比较着重在指尖上的人,有一些人他比较不太在意那些感受,有没有,他比较重视那个知见,比如重视之见的人,践行者,他要从无明下手,要从无明,但是两个都可以,你要从爱观察下去下手也可以,你要从无明这里下手也可以,但是导师,导师再有几个地方,导师认为导师比较导致在那个地方,比较强调从无明开始,无明成佛。知道也是他说为什么?他说假如我们的正见,我们的见保证自己是名相应的话,不要无明相应,我们的见倒正过来,建立的这个正见非常的真实。他说好像一棵树,好像根先截断了个树根,就是比如说我们只取我跟我所的那种,只取,长了我见的那种错键,先纠正过来,那这里纠正的好,就好像那个树,我们要砍树,先截断它的根,它的叶子,让它慢慢掉,没关系这样。所以老师说假如我们的见能够纠正他在先?我们种种的爱人,他自然慢慢会淡化掉的,我们会淡化那种爱人的,不管是你,你看到有一些人很喜欢很重视那个次的,有些人很重视穿的,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染惰,每个人不同的那如果说我们,要写对字,就是自己吃的,所以,我最近就是随便煮,不要让自己那么染,爱染着那个刺。那你这样子一个个的爱的去对峙,也可以,但是,在我们的观念上,有时候就像刚刚所讲的,你不谈爱吃好吃的,但是你贪爱吃不好吃的也是贪这样,有些人就是这样表示自己有修行,所以他那种人不是染惰是什么,所以在这方面,如果说你不不彻底的翻过来的话,纠正过来的话,你一一的对着,对着这种劲,有时候太多了,你知道吗?我们爱人的场所,太多了,我们的那个眼耳鼻舌生意,爱人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林导师说,如果说我们要对治无明的话,你跟这个无常无我的这种正见把握得好,那那一种染惰,慢慢他自然就会淡化你吃的,你知道他都是无常无我的,那你吃的当然你就会比较不会那么重,那么在意,穿的,其他的你自然他会很像那个树一样,那个叶子先掉,树枝慢慢再掉这样。所以修学佛法。主要是这两者。所以我们看看自己是属于哪一个的,可以从哪一个下手。也很有意识。请您到论的这个说明,给我一些启示。大家有兴趣可以去参考。Ok ,我们讲到哪里了?讲到第二个,流转门的第二个要含义,意涵,重要的意涵。第二个,第一个是十二缘起是如环无端,我们不要去追究一个低因是什么,他只要说我们自己非常的清楚。我自己如果是爱行者,那就从爱下手。如果大家是爱行者的话,老师说爱讲得最详细的一部经叫做大元方便经,长阿含那大圆方便经,他把那个爱好讲得好细好细。好细好细。那如果是无明的话,无明的话,那当然就很多经,他无明的就很多金了。那就如我们刚刚那个补充讲义,那个无明,就够清楚了,就可以从那些下手,我们来看第二个流转门的要重要的含义,除了除了这个生死无死,流转无端之外?第二个重点是谈到因缘起而有的缘生。佛法是在彼此关系的和合中,前后相续的眼变中,去体会彼此观色的和合。在这里,要要谈到重点了,大家要要要写的话,你要要快,手脚要快一点,不然我讲不完。就是彼此关系的什么?什么和合,呵呵,所以这样子的一个和合性,它必然是什么?站在空间上来看,我们其实以前也经常碰到这个语词,呵呵,所以,它必然是无我的,那和合的法,它必然是相续,那站在世间的前后来看的,它必然是无常。这两者是我们原观照缘起,是二月之缘起,一定要观察到的,否则是看不到共享。第一个,要看到和合性,第二,要看到相似性。和合性就是因为无明的缘故而有形,他们彼此一定要和合才能够。有这个就是有这个业果的,或越苦的相续。那当然,因为我们待会会看到了法的和合跟相续,它是观察缘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导师后面底下就解释了,我们直接看这里比较快,观色的和合,就是相依,前后的相续就是,前后相续就是的眼变,这个就是相续,这是组织的,请问组织的是世间还是空间?组织是空间流动?世间,所以大家自己配了。这和合还有相续的因果必然程序,与一般所说的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因果不同。佛没有说缘无明而生无明,而他是说,缘无明而生行,就是不会无明而生无明就是不会种豆得豆这样子的直线的因果观,那机械化的因果观,不是,它必然是众缘所成,无明而有形。那怎么说这种人?我们看底下,如人构造,人的构造是很复杂的,生理方面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差别,心理方面有贪嗔痴。所以有情,是众缘和合所成,在这和合,因为有情是五蕴和合,然后又有相续,有生住异灭,观察前后因果的必然关系,所以说有十二只有十二只。如由父精母血的和合而起,秦氏的活动由是能执取名色,名色渐渐增长,发展到六根完成。这个在医学也有一些人做一些统计,好像是几个月,说那个六根完成了,到了六根就有六处触,在胎里面其实也是有,只是不大明显,要等到出生以后,跟外界五成相触才显著。所以古人传说缘起因果四月位而说这就是和,和还有相续的意义。阶段来看就是分位缘起,越位就是分位缘起。这等于现代的社会学者把几千年历史化成若干时代,有些提说工业时代,其实工业时代也还是有做农作物,不然怎么吃饭对不对,那做农业社会,也不能没有渔猎生活。所以他只是强调,但是不是其他的就摒弃,所以缘起十二支也是这样明确的阶段也有事,六畜中就六根也有名色,每一阶段都有,其他的虽然不一定有,不过从第一阶段的重心特色不同,分多少阶段,这不过是与人生和合还有相续的发展当中,看到佛法本来是依人而立去说明不同阶段罢了。所以十二只实际上虽然一一的可以解释一一只了,但是如果按照这一段来看的话,其实每一只都可以有其他的成分在里面的,不是个别的,它们是互相的,比如说这个行,比如说我举这个行,导师说行里面我们说身口意行,身口意行,他哪里有离开名色,哪有离开六根,不然你怎么有身口意行,所以行本身也具备,其他无明也是一样。所以一一只其实都可以有其他的成分在里面,只是不一定全部都有。所以这个部分我们要了解,它不是单独机械的个别,它是相互的,有关系。知道了这一点,佛法的因果观才契合于组织的流动的。所以组织的是什么?和合或者是空间,或者是相依,流动的?世间,相续。那组织的是无常还是无我?无我世间?无常。否则容易落入庸俗的自性因果观。庸俗的自性因果观,就像上面所讲的种豆得豆那一个,机械化。ok ,我们来继续看后面157页缘起的还灭刚刚谈缘起的流转了,现在谈缘起的还灭。探究诸法的原因,发现缘起的彼此依赖性,就是空间,还有,前后程序的必然性,就是世间,缘起它必然是有空间,就是法的,就因果,法的和合,还有,世间的前后,推因之果,达到因有果有因果,因生果生的必然关系。佛法探求人世间的苦痛原因是为了设法消除它。所以我们观察缘起,并不是因为觉得说,我能够观察那么细,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就直观的时候,他说我能够看到那个蚊子叮我吃下去。哇,看得好清楚。看好清楚又怎么样,你看得好清楚,如果不是为了要消除我们对于这种苦痛的一种一种,烦恼的话,这样子的一种,你那种了之,那意义并不是很大。所以任何东西我们一定要拉回我们的本位,就是希望设法不要让他再生气。比如说我们的烦恼十二字里面的烦恼,无明跟爱一样,我们假如不愿意有这样子的一种果报体,在人世间这样执受苦。当然无明跟爱我们是必然要去对付他的,那假如自己还是牢牢不放的话,当然,自己都没有办法设法去消除它,然后只是希望他不要来,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老师说流转门说乙的存在,所以甲的存在,他们是一定的,现在还灭门,反过来说,没有甲也就没有乙,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所以无明灭则行灭等等。那下一段这还灭的原理,大家把那个原理圈起来原理,其实他倒是跟前面的理则是一样的原理,还灭的原理还是缘起,所以缘起,它可以从流转的原理跟还灭的原理这样子的原理,是属于如果是按照导师前面所讲的,还是展览的,此无那么无耻,故比不起。就是还灭的原理。缘起论的相声,边说明了流转生死的现象,还灭,边开始涅槃真相。所以涅槃成立于生死苦迫的取消,是从因果现实而显示出来,跟一般宗教天渊之别。所以这里有一个重点,大家对照一下那个图表,因为以前我也是一直在这边一直在想。大家对应那个147页这个图表。147页这个图表。第十章,这个图表刚刚我们在第十章的补充或者第11章的第一段,已经有提到,缘起是展览的,在《阿含经》是展览的。那如果按照这个图表来看的话,缘起自性是展览圣道,自性是清净。那问题就来了,你看到中间,中间,缘起直境过来的,生就是流转,灭就是反灭,但是这个灭,又通道升到执行去的,我有没有?有没有看到?所以缘起之性,他说展览的定义,应该是说流转的原理,还有团灭的原理,是展览的,就是缘起,缘起的那个缘起,自性,不同情境的地方,是说它的原理,但是谈到涅盘,谈到涅槃,谈到出世间的果,因果,那个果,涅槃,它是这种原理,此无故彼无的原理,过后,所得到的一种结果,那个才是清净的。这样可以吗?因为比如说怎么讲,比如说我们上楼梯是流转,下楼梯是毁灭的话,你上楼梯跟下楼梯的原理是缘起自性就是展览的那所谓清净的部分?或者是圣道自性?你下到来楼梯,你从楼上下到来,下到来这个地步,这个境界,才叫做涅槃。但是你还没有下到来。此无过比我还没有下到来的时候,那个都还不算,还是缘起的原理来的。此无故比还是缘起的原理这样。所以可能这一点点大家会去想一下。为什么我会这样提醒大家?因为我们看一下注脚时期。大家看一下注脚时期,待会我们就会看到了。不过先讲也没关系,注脚时期,佛说此甚深触,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就是涅槃,如此恶法,有为无为,所以有为就是缘起,生住异灭,无为?就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涅槃寂净。所以在涅槃寂净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是到了涅槃的那个果,那个境,那种境界,离有离无,那种境界才叫做真正的清净了,才叫做无为了,那如果你缘起,还有那一种尺无故,比如你还要一个一个这样子去借助思想的观察的话,那一种原理应该还是属于有为的部分,这样,这个部分大家回去再想一想了,我们回到本文。刮胡二一,缘起而毁灭的必然性。依缘起而现起缘生的四项,这个没有问题。同时又依缘起而显示涅槃。涅槃是诸法的真性,也即是法性。经中说,有为法,无违法。这个就刚刚所提到的了,有为法是有生住,有生有灭,那流转的寂灭?就是不生不灭,是无为。无为就是离爱欲,离展览,达到寂净不动的境界,就是佛弟子所追求的涅槃。所以无为,是那一个境界你知道吗?他不是在指那个过程,它是指那个境界。这不生不灭的涅槃,成立于缘起法上。这个涅槃,它也不是离开缘起法而,而有另外一个真实抽象的,一个形而上的东西。不是这种境界,它也是在除去除习烦恼,它自然显现的一种法性而已,所以他也是在这些缘起的事项上去除掉这些烦恼,那它就会显现。如海水起波浪一样,水的本性是平净,他所以不断的后浪推前浪,是由于风的鼓动,所以疯子要停了,海水就归于平净。所以这个法水的本性,是平净,就好像法的本性,是极尽清净,它跟本有是不同的。法的本性,它就是急激进性,还是平净的,如海水一样。这些风就如烦恼业力,那底下看这浪浪的相续不息,如流转发,风息浪净,风平浪净,如寂净的涅槃。所以缘起是有为,生灭,本来就是从因缘的关系而生。既然是因缘关系而生,它就绝对不会永远如此,这个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只要任何的生活,认真的感觉,认真的感受,假如我们希望他永远如此,那我们是跟因缘和合的法在对抗而已,但是没有办法的,他一定是会生住异灭。所以在没有生,没有还没有变异,还没有消失的之前,我们要好好地珍惜它,好好的善用它那。但是这一些法他自然必会灭去。如除夕,众多的因缘,就除其烦恼,无明爱,不就显现一切法的激进性吗?。所以涅槃的案例,也是一缘起,这样可以,我们来看最后这个寂灭性,在大乘经来说,称它为诸法,毕竟空。所以毕竟空。它不是什么都没有,它只是把爱着,邪见颠倒除去,显现的就是毕竟空。所以没有离开生活,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而有一个毕竟空,也有一个涅槃可得,它就在我们的生命里面去发掘的,去体会的。所以诸法终归于空跟阿含里面终归于灭。归空跟归灭是没有什么不同的,是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什么不没有什么不同?到底要怎么解?我今天有补充资料给大家,第一页我们看一下,补充资料第一页第三,最底下那一段,导师在中观经论也提到,诸行无常除了四象上的生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根身的意涵,就是无常。无常跟灭的含义是相通的。佛弟子经常说无常,表明一切法皆归于灭,有生必有灭,所以说是无常终归于空,其实它跟中归于空是没有多大差别。怎么说,无常的生意假如能够了知,那它的意涵?就是如法,法如空中的闪电,刹那生灭不住,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净无常,灭如波浪汹涌,看出它的消失,还归于平净。寂灭意味着那波平浪净的境界,所以波浪的归于平净就是水的本性如此,所以它必归于平净,而且到底能实现平净,所以无常看到他刹那刹那生灭不住。实际上他还没有灭的时候,你都能够观察,那个智慧是非常锐利的了,那如果他回归于自然,回归于本性,那个也没有什么好可惜,好伤心的。他只是回归法的本能性。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矣,寂灭为乐。从人,使人只从一切法的生而即灭当中正之常性本空,不可得而入,不生不灭的寂净,差别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净,生命的归于寂灭,这个就是能从无常渗入到究竟,这个就称为从无常植入无愿解脱门得道。所以这个就是看我们会不会通达了,我们回到158页最后了,归空跟毁灭没有什么不同,导致这里举的 pv 跟我们刚刚所讲的差不多,波浪的相续不灭,不是浪性不灭,一浪本来是寂灭的,只是回归水的本性,而且它是必然的,我们看最后一段,涅槃为学佛者的目的,就是从展览法,彻底的解脱的触理境界,为一般人所不容易了解。佛法的涅槃,不是形而上神秘,而是从经验。经验是什么?现实身心的经验,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的,比如说佛说无常苦,每个人都会体验到,就从我们的五蕴身心去经验,才能以五蕴身心的这样子的现实经验而产生什么?出离心,如果离开我们身心的观察,是没有办法引生出离心的。所以你看那些医学,科学,他们可以看到我们生命体,都是细胞组成,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为什么他们没有出离心?因为他观察那个东西不是用在自己现实生命的经验上,所以没有办法引生它的出离心的,因为他觉得这样子的研究是一种成就,但是刚好佛法要观察过后的结果?是我们对于这个生命,再也没有染惰的价值,这个才是触理心,你满足他,他是终归于会怎么样?身触一灭的。讲。所以从经验的出发,经理性的思辨,正见的引导,而能够直觉体悟法性,不过是如此。那这样的缘故?所以例如你缘起的涅槃观,深刻而彻底的体会,切不可离开现实,专注想象,去模拟它。所以缘起法,其实他就是同时能够让我们了解生命,也能够让我们体证涅槃,相当重要的一个不公外道的法我们下一个礼拜是上第十二章三法印,那上完三法印,我就要跟大家做一个一个图表,做三章谈缘起法,的一个汇通,所以下个礼拜的内容也是蛮多的,大家有拿到讲义吗?有,希望大家回去先预习的。那我们下个礼拜再跟大家报告。
editor、​limited
3,6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