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Category:2021-06-27 答疑:修订间差异

添加68字节 、​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4行: 第4行:
 学员(燕雀)
 学员(燕雀)


 问题1:心、意、识,在唯识中有很明确的定义,在阿含经或阿毗达摩中,心意识是指的哪个识?意根在唯识指的是第七识,在阿毗达摩里面,指的是无间灭意,是前五识生起的所依,是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根。在唯识的四缘中,有个增上缘,等无间缘,那么这个无间 缘,指的是无间灭意吗? 
 问题1:心、意、识,在唯识中有很明确的定义,在 阿含经 或阿毗达摩中,心意识是指的哪个识?意根在唯识指的是第七识,在阿毗达摩里面,指的是无间灭意,是前五识生起的所依,是第六意识生起的所依根。在唯识的四缘中,有个增上缘,等无间缘,那么这个无间 缘,指的是无间灭意吗? 


 师父:把心、意、识分成阿赖耶识、第七识、第六识,那是唯识专用、特用,其它的佛教学派基本上 没有这样用。其它的佛教学派一般讲到心意识大概指的是什么? 如果从阿含经来看,阿含经对心意识有提到,但并没有把它作那么详细的区分。阿含经里面,不是唯识,或说在大部分的经论里面谈到心的时 候,它用的是citta,就是集起。它是对一切精神作用体、统一体的一个总称。不管是心所、心王,反正只要是精神体,全部都可以称作心,它就是精神的统一体的总称。
 师父:把心、意、识分成阿赖耶识、第七识、第六识,那是唯识专用、特用,其它的佛教学派基本上 没有这样用。其它的佛教学派一般讲到心意识大概指的是什么? 如果从 阿含经 来看, 阿含经 对心意识有提到,但并没有把它作那么详细的区分。 阿含经 里面,不是唯识,或说在大部分的经论里面谈到心的时 候,它用的是citta,就是集起。它是对一切精神作用体、统一体的一个总称。不管是心所、心王,反正只要是精神体,全部都可以称作心,它就是精神的统一体的总称。


   也就是说,所有一切精神体的作用,统一的称呼就叫做心。比如一般会说,你心里在想什么,这时候你就不用去分别说,心是心王,想是心所,你心里在想什么,就是说你的心现在的运作状况到底在思考些什么。所以心的范围最广,但由于它的范围最广,所以在唯识里面就把它用来指阿赖耶。
   也就是说,所有一切精神体的作用,统一的称呼就叫做心。比如一般会说,你心里在想什么,这时候你就不用去分别说,心是心王,想是心所,你心里在想什么,就是说你的心现在的运作状况到底在思考些什么。所以心的范围最广,但由于它的范围最广,所以在唯识里面就把它用来指阿赖耶。


   那么意叫做manas,它的特质就是重在于思考。在英文我们可以叫 thinking,比较重在思考,这个是在阿含经或一般经典中所用的,意,重在思考,所以心的思考作用,我们一般就叫意。manas就比较重在思考,在阿毗达摩里面,它特别指无间灭意,就是指意根。
   那么意叫做manas,它的特质就是重在于思考。在英文我们可以叫 thinking,比较重在思考,这个是在 阿含经 或一般经典中所用的,意,重在思考,所以心的思考作用,我们一般就叫意。manas就比较重在思考,在阿毗达摩里面,它特别指无间灭意,就是指意根。


  
学员 :能不能说,当说意根的时候等于就是意识? 
  :能不能说,当说意根的时候等于就是意识? 


 师父:不对,意根是意根,意识是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根。前五根是物质根,最后一个意是心根,就是意根,意根就是指无间灭意,在阿毗达摩里意根就是无间灭意,阿含经就没有这样讲。一般是在阿毗达摩里面这样讲,阿含经讲是意根,但没有讲是无间灭意,要把它分清楚。 
 师父:不对,意根是意根,意识是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根。前五根是物质根,最后一个意是心根,就是意根,意根就是指无间灭意,在阿毗达摩里意根就是无间灭意, 阿含经 就没有这样讲。一般是在阿毗达摩里面这样讲, 阿含经 讲是意根,但没有讲是无间灭意,要把它分清楚。 


   唯识就认为两个:一个是无间灭意,另外一个就是染污意。所以唯识的意有二种解释。关于识,识跟意不同。在阿含经里面或是一般佛教里面的解释,识如果不去特别分宗派,识就是了别、认识,跟思考就不大一样了,它的识有这样的作用,就是了别。它的识在阿含经就是指六识,以意识为主的六识。在唯识也是指六识。阿毗达摩也是指六识。 
   唯识就认为两个:一个是无间灭意,另外一个就是染污意。所以唯识的意有二种解释。关于识,识跟意不同。在 阿含经 里面或是一般佛教里面的解释,识如果不去特别分宗派,识就是了别、认识,跟思考就不大一样了,它的识有这样的作用,就是了别。它的识在 阿含经 就是指六识,以意识为主的六识。在唯识也是指六识。阿毗达摩也是指六识。 


  学员 :也就是说,讲意根的时候,阿毗达摩和阿含经里面的所指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讲意根的时候,阿毗达摩和 阿含经 里面的所指是不一样的? 


 师父:不大一样,因为阿含经没有特别讲无间灭意。 
 师父:不大一样,因为 阿含经 没有特别讲无间灭意。 


  学员 :如果是这样的话,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讲,说意识的所缘是受想行。
  :如果是这样的话,导师在《佛法概论》里面讲,说意识的所缘是受想行。


 师父:都可以是他的所缘 。
 师父:都可以是他的所缘 。


  学员 :问题是在俱舍论里面讲的话,说意识的所缘还包括无表色和无为法。
  :问题是在 俱舍论 里面讲的话,说意识的所缘还包括无表色和无为法。


 师父:意识的所缘可以包括你内心所想的,意识的所缘太大太广了。你所有能够想到,能够接受到的都是意识的所缘。不只是受想行,还有法处。
 师父:意识的所缘可以包括你内心所想的,意识的所缘太大太广了。你所有能够想到,能够接受到的都是意识的所缘。不只是受想行,还有法处。


  学员 :但是在导师书里面,后面两个没有说呢。
  :但是在导师书里面,后面两个没有说呢。


 师父:因为在俱舍论或是阿毗达摩才开始谈到无表色,阿含经没有特别讲无表色。《佛法概论》,是在分析阿含经的,所以他不会去讲无表色。
 师父:因为在 俱舍论 或是阿毗达摩才开始谈到无表色, 阿含经 没有特别讲无表色。《佛法概论》,是在分析 阿含经 的,所以他不会去讲无表色。


  学员 :还有无为法可以作为意识的所缘,导师《佛法概论》里面也没说。 
  :还有无为法可以作为意识的所缘,导师《佛法概论》里面也没说。 


 师父:阿含经的无为法跟俱舍论的无为法,意义不大一样。
 师父: 阿含经 的无为法跟 俱舍论 的无为法,意义不大一样。


  学员: 怎么不一样呢? 
  问: 怎么不一样呢? 


 师父:阿含经的无为法特别指的就是涅槃。师父讲的俱舍论里面,有特别去分析无为法,阿含经讲的无为法,还有俱舍论无为法。俱舍论讲的无为法有:择灭和非择灭,还有一个虚空无为,但是这种虚空无为,在阿含经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概念。 严格来讲,阿含经讲的无为法讲的是涅槃,其实就等于是阿毗达摩的择灭无为。
 师父: 阿含经 的无为法特别指的就是涅槃。师父讲的 俱舍论 里面,有特别去分析无为法, 阿含经 讲的无为法,还有 俱舍论 无为法。 俱舍论 讲的无为法有:择灭和非择灭,还有一个虚空无为,但是这种虚空无为,在 阿含经 并没有这样的一个概念。 严格来讲, 阿含经 讲的无为法讲的是涅槃,其实就等于是阿毗达摩的择灭无为。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你们有一些问题,某一些问题的解说,我不会去分学派。但是某一些比较微细的时候,当你们读到比较微细的时候,师父就必须分学派,不然你们会搅在一起。( 学员 :甚至哪个是经说的,哪个是论说的,那就不知道),所以要学习。师父一般对外开示,或是在说明怎么修行的时候,我不一定会去分学派,因为一般的开示对某些人,你再去分学派,他头都晕了。但是对于有些比较深入一点,或者有在研究,或者在听经的同学问的一些问题,必须分成学派来说明,不然会造成混乱。 
   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你们有一些问题,某一些问题的解说,我不会去分学派。但是某一些比较微细的时候,当你们读到比较微细的时候,师父就必须分学派,不然你们会搅在一起。( :甚至哪个是经说的,哪个是论说的,那就不知道),所以要学习。师父一般对外开示,或是在说明怎么修行的时候,我不一定会去分学派,因为一般的开示对某些人,你再去分学派,他头都晕了。但是对于有些比较深入一点,或者有在研究,或者在听经的同学问的一些问题,必须分成学派来说明,不然会造成混乱。 


    关于意根的问题,如果我们讲四缘里面有一个等无间缘,如果以无间灭意作为心识生起的一个助缘,一个因缘,那就叫做等无间缘,所以等无间缘它的体就是无间灭意。 
    关于意根的问题,如果我们讲四缘里面有一个等无间缘,如果以无间灭意作为心识生起的一个助缘,一个因缘,那就叫做等无间缘,所以等无间缘它的体就是无间灭意。 


学员(法鸿)
问题 2: 弟子在阿含经中看到,有一些天神与佛,佛弟子对话交流的记载,有时是天神来到人间,也有佛弟子到天上跟天人交流,那么这些交流是用什么语言?弟子记得印顺导师在讲述大乘经典来源时说过:如果大乘经典来自龙宫或来自天上,那么是用什么语言记载?这一 点好像是导师否定大乘经典出自龙宫,或天上的依据之一。导师说大乘经典有时候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那么阿含经里这种涉及到天人等众生的记载,是否也要艺术的看待,还是百分之百发生的事实? 
(法鸿)
问题 2: 弟子在 阿含经 中看到,有一些天神与佛,佛弟子对话交流的记载,有时是天神来到人间,也有佛弟子到天上跟天人交流,那么这些交流是用什么语言?弟子记得印顺导师在讲述大乘经典来源时说过:如果大乘经典来自龙宫或来自天上,那么是用什么语言记载?这一 点好像是导师否定大乘经典出自龙宫,或天上的依据之一。导师说大乘经典有时候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那么 阿含经 里这种涉及到天人等众生的记载,是否也要艺术的看待,还是百分之百发生的事实? 


 师父:这个问题牵扯比较广,如果从印顺导师本身特质和抉择来说,印顺导师在很多地方讲到大乘经,初期大乘的起源和开展,还有很多,以佛法研究佛法里面来抉择,从这里再看印顺导师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它会提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人间佛教。所以从人间佛教的一些观点来讲的话,那有没有看过导师的《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学员 :应该以前看过)
 师父:这个问题牵扯比较广,如果从印顺导师本身特质和抉择来说,印顺导师在很多地方讲到大乘经,初期大乘的起源和开展,还有很多,以佛法研究佛法里面来抉择,从这里再看印顺导师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它会提到一个观念,就是说,人间佛教。所以从人间佛教的一些观点来讲的话,那有没有看过导师的《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 :应该以前看过)


 第一个,在经典里所表现出这一些天龙鬼神这类东西,在人间佛教抉择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和特色,其实是融摄印度外道,也就是一种社会适应,(12.27)这种社会适应不是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才有,这个在阿含经 里本身已经存在。如果看师父的书《佛陀的教示》30页这个表。
 第一个,在经典里所表现出这一些天龙鬼神这类东西,在人间佛教抉择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和特色,其实是融摄印度外道,也就是一种社会适应,(12.27)这种社会适应不是大乘佛教兴起的时候才有,这个在 阿含经 里本身已经存在。如果看师父的书《佛陀的教示》30页这个表。


   杂阿含经分成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还有记说。记说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杂阿含经里面很多有关于天龙鬼神这部分,大部分都是放在祇夜里面。祇夜它的特质,从论疏、论师,还有古代祖师们的抉择,祇夜是属于世界悉檀的,是属于吉祥悦意,是属于随好要,那是什么呢?就是很多地方是谈佛陀和那些天魔梵众在讨论谈论的时候,表达出佛陀超越于他们。而这些世间的天魔梵众,虽然能力超胜,但都是生死轮回的众生,佛陀是超越他们的。都是要表达出这样一个用意。所以这方面,从宗教学的角度是说,他们是适应社会文化,是佛教在适应社会文化所采用 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这些其他宗教或这些社会文化,或某些文化里的信仰,摄进来之后,把它们佛法化、佛教化,教化他们。是有这样意涵存在的。
   杂 阿含经 分成三部分:修多罗、祇夜还有记说。记说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杂 阿含经 里面很多有关于天龙鬼神这部分,大部分都是放在祇夜里面。祇夜它的特质,从论疏、论师,还有古代祖师们的抉择,祇夜是属于世界悉檀的,是属于吉祥悦意,是属于随好要,那是什么呢?就是很多地方是谈佛陀和那些天魔梵众在讨论谈论的时候,表达出佛陀超越于他们。而这些世间的天魔梵众,虽然能力超胜,但都是生死轮回的众生,佛陀是超越他们的。都是要表达出这样一个用意。所以这方面,从宗教学的角度是说,他们是适应社会文化,是佛教在适应社会文化所采用 的一种方法。就是把这些其他宗教或这些社会文化,或某些文化里的信仰,摄进来之后,把它们佛法化、佛教化,教化他们。是有这样意涵存在的。


  学员: 弟子想再明确一点,时常会有这个疑惑:师父说适应当地文化习俗这样一个东西,那承不承认这个东西到底是真实存在呢?假如说佛教如果产生在中国的话,按照师父说的社会适应的话,可能举例子描述故事的话,有可能就会说到女娲、伏羲,可能就依他们来作为对象了。如果是这样,女娲可能就是传说啊,那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像女娲、封神榜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
  问: 弟子想再明确一点,时常会有这个疑惑:师父说适应当地文化习俗这样一个东西,那承不承认这个东西到底是真实存在呢?假如说佛教如果产生在中国的话,按照师父说的社会适应的话,可能举例子描述故事的话,有可能就会说到女娲、伏羲,可能就依他们来作为对象了。如果是这样,女娲可能就是传说啊,那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像女娲、封神榜就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


 师父:那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第一和第二是很有趣的宗教现象。比如说关公,佛教里本来没有关公,印度怎么可能会有关公?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关公变成护法神了,是佛教的伽蓝菩萨,韦陀菩萨刚好就是(15.50)秦叔宝,就有这样的一个适应存在。
 师父:那就牵扯到第三个问题,第一和第二是很有趣的宗教现象。比如说关公,佛教里本来没有关公,印度怎么可能会有关公?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关公变成护法神了,是佛教的伽蓝菩萨,韦陀菩萨刚好就是(15.50)秦叔宝,就有这样的一个适应存在。


 第三个,师父要讲的就是说,佛教讲六道众生,有没有欲界的天道?当然是有的!欲界的天道众生一般不会和人间有关系,但会不会在某些特殊状况下,鬼道和天道众生跟人道众生会有一些接触?有没有可能? ( 学员 :应该会有吧)应该会有!当佛教徒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佛教徒应该用什么态度呢?就是说,佛教里描述的那些天龙鬼神都不是虚构的,因为本来会有天道和鬼道众生的存在,作为佛教徒应该怎么办呢? 
 第三个,师父要讲的就是说,佛教讲六道众生,有没有欲界的天道?当然是有的!欲界的天道众生一般不会和人间有关系,但会不会在某些特殊状况下,鬼道和天道众生跟人道众生会有一些接触?有没有可能? ( :应该会有吧)应该会有!当佛教徒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佛教徒应该用什么态度呢?就是说,佛教里描述的那些天龙鬼神都不是虚构的,因为本来会有天道和鬼道众生的存在,作为佛教徒应该怎么办呢? 


   这本书P312,写到:『莫做世间思惟』!也就是说这些鬼道、天道确实都存在,佛教很多时候引用他们是为适应社会习俗,还有就是为了吸引某些外道。那么,当佛教徒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师父这里说:莫做世间思惟。这里(的一段经文)谈到:有一个人胡思乱想,结果跑到城外看到有一大堆的军队躲到莲花池里的莲藕孔里,他觉得他自己是神经失常。后来佛陀开示说,其实这个人并没有精神错乱,他看到的是真实的,因为刚好阿修罗和帝释天在天空打仗,阿修罗军队溃败在莲花池中。所以,比丘们:切莫做世间无意义的思惟,这些对世间解脱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能让人精神错乱。因为你看到的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这本书P312,写到:『莫做世间思惟』!也就是说这些鬼道、天道确实都存在,佛教很多时候引用他们是为适应社会习俗,还有就是为了吸引某些外道。那么,当佛教徒碰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师父这里说:莫做世间思惟。这里(的一段经文)谈到:有一个人胡思乱想,结果跑到城外看到有一大堆的军队躲到莲花池里的莲藕孔里,他觉得他自己是神经失常。后来佛陀开示说,其实这个人并没有精神错乱,他看到的是真实的,因为刚好阿修罗和帝释天在天空打仗,阿修罗军队溃败在莲花池中。所以,比丘们:切莫做世间无意义的思惟,这些对世间解脱修行一点帮助都没有,而且能让人精神错乱。因为你看到的不知道是真的假的。
第64行: 第64行:
   因为在我们的人类的思惟里面,没办法思维天跟鬼神到底是怎么样,而且你去思维他,哪怕你看到他,对你烦恼的降伏有什么太大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还造成你容易胡思乱想。像现在在想什么UFO或怪力乱神,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他是不是真实的,跟我们真实的修行没有太大帮助,他是假的或是真的又怎么样呢?这些东西不一定是虚构的,因为天道众生确实有,鬼道众生也是有,有可能在某些状况下和人道是有接触的,但又怎么样呢? 
   因为在我们的人类的思惟里面,没办法思维天跟鬼神到底是怎么样,而且你去思维他,哪怕你看到他,对你烦恼的降伏有什么太大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还造成你容易胡思乱想。像现在在想什么UFO或怪力乱神,对你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他是不是真实的,跟我们真实的修行没有太大帮助,他是假的或是真的又怎么样呢?这些东西不一定是虚构的,因为天道众生确实有,鬼道众生也是有,有可能在某些状况下和人道是有接触的,但又怎么样呢? 


  学员 :弟子理解您的意思了,他有,但不像很多民间传说或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描述出来像神话故事一样,像西游记、封神榜那样,弟子好多时候都有这样疑惑,虽然有,但应该不是那样的。
  :弟子理解您的意思了,他有,但不像很多民间传说或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样描述出来像神话故事一样,像西游记、封神榜那样,弟子好多时候都有这样疑惑,虽然有,但应该不是那样的。


 师父:不是那样的,很简单嘛,印度的龙宫的概念和我们的龙宫是一样的概念吗?我们一般对龙宫的概念都是像西游记那样 的龙宫,在海里。问题是印度人的龙宫是在海里吗?是西游记那样的描述吗?为什么呢?因为印度一般把大象称作龙哦,印度人的龙和中国人想象的一条四只脚会吞云吐雾的龙不一样。印度人很多都是把大象称作龙的。你刚才讲对了一件事情,很多东西虽然有,但是经过很多不管是小说家,或是思想家……描述出来的东西,那就更夸张了。
 师父:不是那样的,很简单嘛,印度的龙宫的概念和我们的龙宫是一样的概念吗?我们一般对龙宫的概念都是像西游记那样 的龙宫,在海里。问题是印度人的龙宫是在海里吗?是西游记那样的描述吗?为什么呢?因为印度一般把大象称作龙哦,印度人的龙和中国人想象的一条四只脚会吞云吐雾的龙不一样。印度人很多都是把大象称作龙的。你刚才讲对了一件事情,很多东西虽然有,但是经过很多不管是小说家,或是思想家……描述出来的东西,那就更夸张了。
第70行: 第70行:
   师父再举一个例子很有趣:台湾有哪吒三太子的信仰,三太子在民间非常普遍,而且很多时候都有扶鸾,被三太子附身,有的是假的,有的是真的附身,每个都说他是三太子。那古代的那个三太子到现在,还是古代的三太子吗?当然不是啊!你来问师父,师父告诉你,他是鬼道众生附身,因为大家都叫他三太子,他就自认是三太子,但他是古代那个三太子吗?而且各地的三太子都是不同的鬼道众生,因为你们人一直叫他三太子,他就认为自己是三太子。因为他是鬼道众生,所以他有一些超越我们的能力呀!所以不是我们想像那样,鬼神确实是存在的,天道鬼道众生是存在的,只是不是我们描述的那个样子。
   师父再举一个例子很有趣:台湾有哪吒三太子的信仰,三太子在民间非常普遍,而且很多时候都有扶鸾,被三太子附身,有的是假的,有的是真的附身,每个都说他是三太子。那古代的那个三太子到现在,还是古代的三太子吗?当然不是啊!你来问师父,师父告诉你,他是鬼道众生附身,因为大家都叫他三太子,他就自认是三太子,但他是古代那个三太子吗?而且各地的三太子都是不同的鬼道众生,因为你们人一直叫他三太子,他就认为自己是三太子。因为他是鬼道众生,所以他有一些超越我们的能力呀!所以不是我们想像那样,鬼神确实是存在的,天道鬼道众生是存在的,只是不是我们描述的那个样子。


  学员 :弟子正好有一个问题和您最后说的例子有点相似,是生活中一个现实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妈去我堂姐家,我这两个堂姐现在都有类似于民间信仰这个东西。 
  :弟子正好有一个问题和您最后说的例子有点相似,是生活中一个现实的问题,前一段时间我妈去我堂姐家,我这两个堂姐现在都有类似于民间信仰这个东西。 


 师父:你私底下和师父联络,这个问题不是只有你自己发生,很多地方都有,师父碰到好多这种问题。我只跟你讲一个很简单的,鬼道众生他有某方面能力可以读懂我们的心,或是了解我们某一些短暂业力的状况,或是你曾经接触过谁,看过什么,鬼道众生是有这个能力的。尤其那些扶鸾的,台湾扶鸾的,他可以讲出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你问他道理的时候,他也讲不出所以然。
 师父:你私底下和师父联络,这个问题不是只有你自己发生,很多地方都有,师父碰到好多这种问题。我只跟你讲一个很简单的,鬼道众生他有某方面能力可以读懂我们的心,或是了解我们某一些短暂业力的状况,或是你曾经接触过谁,看过什么,鬼道众生是有这个能力的。尤其那些扶鸾的,台湾扶鸾的,他可以讲出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你问他道理的时候,他也讲不出所以然。


  学员: 弟子就是好奇这个事情是为什么?堂姐说我妈有二个人跟着她,一个是我姥姥,一个是我大舅,我好奇我大舅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按佛教轮回观念,早就轮回了。堂姐描述的确实是我大舅生前那个样子,说话口吻语气完全很像。
  问: 弟子就是好奇这个事情是为什么?堂姐说我妈有二个人跟着她,一个是我姥姥,一个是我大舅,我好奇我大舅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按佛教轮回观念,早就轮回了。堂姐描述的确实是我大舅生前那个样子,说话口吻语气完全很像。


 师父:这个师父碰到太多了,你不是第一个,太多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其实真正的,他早就去投胎了。那么鬼道众生可以用我们内心的过去的某些影象,来了解,讲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也没什么。( 学员 :她说话的语气也难模仿得很像?)人都可以模仿,更何况是鬼道众生。鬼比人更能骗人,要注意这一点。鬼的能力比我们强,所以有些鬼通,可以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也有一点宿命通。但他(通)的力量不强,错误的机会很大,但他确实有一些宿命(通)。不只鬼道有通而已,师父讲一些外道,外道都有一些宿命通啊!所以见怪不怪,只要把师父讲的 P312,那一经“莫做世间思维”,把这些观念给养成,以后遇到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见怪不怪了。
 师父:这个师父碰到太多了,你不是第一个,太多了。其实这也没什么,其实真正的,他早就去投胎了。那么鬼道众生可以用我们内心的过去的某些影象,来了解,讲出我们不知道的东西,这也没什么。( :她说话的语气也难模仿得很像?)人都可以模仿,更何况是鬼道众生。鬼比人更能骗人,要注意这一点。鬼的能力比我们强,所以有些鬼通,可以知道你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也有一点宿命通。但他(通)的力量不强,错误的机会很大,但他确实有一些宿命(通)。不只鬼道有通而已,师父讲一些外道,外道都有一些宿命通啊!所以见怪不怪,只要把师父讲的 P312,那一经“莫做世间思维”,把这些观念给养成,以后遇到这些奇奇怪怪的事情见怪不怪了。


  学员 :刚才这位师兄说的我听明白了,您是说有个其他不相干的鬼,装扮成这位师兄的大舅,是 这个意思吗? 
  :刚才这位师兄说的我听明白了,您是说有个其他不相干的鬼,装扮成这位师兄的大舅,是 这个意思吗? 


 师父:鬼附身也好,鬼通在旁边讲话也好,都有可能。 
 师父:鬼附身也好,鬼通在旁边讲话也好,都有可能。 


  学员: 就是说不可能一个人二十多年死去还跟着亲人。
  问: 就是说不可能一个人二十多年死去还跟着亲人。


 师父:这个状况也不是没有,死掉了还跟着就变成鬼道众生了。不管有还是没有,是真是假,杂阿含P312,我们要了解我们学的正知正见到底是什么,千万不要被世间这些真真实实、虚虚幻幻、鬼鬼怪怪的东西给迷惑了。不然就像那个故事,看到帝释天在打仗,他看到了还以为是自己发疯了。从某些意义上就发神经了,在某些意义他看到在一个层次上那是真的。
 师父:这个状况也不是没有,死掉了还跟着就变成鬼道众生了。不管有还是没有,是真是假,杂阿含P312,我们要了解我们学的正知正见到底是什么,千万不要被世间这些真真实实、虚虚幻幻、鬼鬼怪怪的东西给迷惑了。不然就像那个故事,看到帝释天在打仗,他看到了还以为是自己发疯了。从某些意义上就发神经了,在某些意义他看到在一个层次上那是真的。
第90行: 第90行:
(1)对于这些东西的抉择,印顺导师以人间佛教作为根本,佛教的学习,对天龙八部各式各样的那些,只能看做世间适应和文化的融摄。 
(1)对于这些东西的抉择,印顺导师以人间佛教作为根本,佛教的学习,对天龙八部各式各样的那些,只能看做世间适应和文化的融摄。 


(2)这种适应和文化的融摄,从早期的阿含经里已经有这样特质和现象,也不是说大乘佛教才有的,在杂阿含经修多罗里就已经有。 
(2)这种适应和文化的融摄,从早期的 阿含经 里已经有这样特质和现象,也不是说大乘佛教才有的,在杂 阿含经 修多罗里就已经有。 


(3)哪怕他是真实的,都要“莫做世间思维”!要做佛法缘起四谛的思惟。因为你去思惟那些世间的鬼鬼怪怪的真跟假,没有太多意义,跟烦恼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
(3)哪怕他是真实的,都要“莫做世间思维”!要做佛法缘起四谛的思惟。因为你去思惟那些世间的鬼鬼怪怪的真跟假,没有太多意义,跟烦恼修行解脱没有太大关系。
第96行: 第96行:
 把这三点:人间佛教,世俗适应,还有莫做世间思维,这三个记清楚就好。
 把这三点:人间佛教,世俗适应,还有莫做世间思维,这三个记清楚就好。


  学员 :刚才法鸿师兄说的这个问题,那如何摆脱他们呢?
  :刚才法鸿师兄说的这个问题,那如何摆脱他们呢?


 师父:摆脱不用担心,你多听经闻法,内心养成正见,他们自然干扰不了你。在大乘佛教里面,有空要多做善事、多颂经,回向给他们,也都可以。 
 师父:摆脱不用担心,你多听经闻法,内心养成正见,他们自然干扰不了你。在大乘佛教里面,有空要多做善事、多颂经,回向给他们,也都可以。 


  学员: 我原先在东北的时候,总有那个现象,现在离开那个环境了,就没有了,能不能和地域也有关系呢? 
  问: 我原先在东北的时候,总有那个现象,现在离开那个环境了,就没有了,能不能和地域也有关系呢? 


 师父:当然有关系呀!你到鬼神村里面,当然有这些问题;或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阴宅,佛教里戒律也讲,那种很阴暗的,破破烂烂的,就很容易聚集鬼神。
 师父:当然有关系呀!你到鬼神村里面,当然有这些问题;或住在一个破破烂烂的阴宅,佛教里戒律也讲,那种很阴暗的,破破烂烂的,就很容易聚集鬼神。


  学员: 人文环境是不是也有关系?因为东北的土壤都有一些神神怪怪的。
  问: 人文环境是不是也有关系?因为东北的土壤都有一些神神怪怪的。


 师父:都有可能,因为鬼道众生都从一个战场上下来,很多人在那边,然后很多人变成鬼,在那边当然都 会有影响。 
 师父:都有可能,因为鬼道众生都从一个战场上下来,很多人在那边,然后很多人变成鬼,在那边当然都 会有影响。 


  学员 :最主要还是养成正见,多听经闻法,他也就不敢上你身边了。
  :最主要还是养成正见,多听经闻法,他也就不敢上你身边了。


 师父:对的!也不是不敢,今天立师父开示得很好,你有正知正见就像现在流行的新冠你打了疫苗,问题不是说百分之百,而是说当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心养成那个观念的时候,你就得到了免疫力了。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除非你解脱证初果了,但至少伏惑力是强的,所以养成正见可以对付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
 师父:对的!也不是不敢,今天立师父开示得很好,你有正知正见就像现在流行的新冠你打了疫苗,问题不是说百分之百,而是说当你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内心养成那个观念的时候,你就得到了免疫力了。虽然不能说百分之百,除非你解脱证初果了,但至少伏惑力是强的,所以养成正见可以对付各式各样的疑难杂症。
第114行: 第114行:
   所以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学佛就是把这四个做好。那亲近善知识,还有一点,不是只是听一听而已,而是尽量有时间跟随善知识,学习他的身口意。所以中道这边很多同学过来做义工,不是只来当义工,其实很多时候是跟在师父身边,多看看师父的身口意。师父也不是多有修行,但你跟在师父身边,多少都可以得到一些熏习。为什么当年佛陀有1250 常随众呢?因为那么多人就是要跟在佛陀身边修行。那么大的善知识,你不常常跟在他身边?所以他们就是要跟在佛陀身边,看佛陀的身口意对他们的影响,还有他们对佛陀作为一种典范的学习。
   所以四预流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学佛就是把这四个做好。那亲近善知识,还有一点,不是只是听一听而已,而是尽量有时间跟随善知识,学习他的身口意。所以中道这边很多同学过来做义工,不是只来当义工,其实很多时候是跟在师父身边,多看看师父的身口意。师父也不是多有修行,但你跟在师父身边,多少都可以得到一些熏习。为什么当年佛陀有1250 常随众呢?因为那么多人就是要跟在佛陀身边修行。那么大的善知识,你不常常跟在他身边?所以他们就是要跟在佛陀身边,看佛陀的身口意对他们的影响,还有他们对佛陀作为一种典范的学习。


  学员 :我们现在没有机缘跟在师父身边,那每天看视频,听师父讲法,也是一种身口意的熏习和修行?
  :我们现在没有机缘跟在师父身边,那每天看视频,听师父讲法,也是一种身口意的熏习和修行?


 师父:对!就是说我们能做得到的尽量做,比如说,以中道来讲,在卡加利这边的同学,除了来听经闻法外,还要尽量过来亲近师父。如果没办法过来,尽量选择我们能做的。比如你刚才讲的,有些地方它的鬼神就是特别重,我们能选择搬开是最好的,问题是很多人是没办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要随因缘做我们最能做的事情。( 学员 :能避开是最好的)问题是有些人避不开,你叫他搬,他也没那么容易搬。这怎么办?那就尽他所能够做到的,去熏习。 
 师父:对!就是说我们能做得到的尽量做,比如说,以中道来讲,在卡加利这边的同学,除了来听经闻法外,还要尽量过来亲近师父。如果没办法过来,尽量选择我们能做的。比如你刚才讲的,有些地方它的鬼神就是特别重,我们能选择搬开是最好的,问题是很多人是没办法选择的。所以我们要随因缘做我们最能做的事情。( :能避开是最好的)问题是有些人避不开,你叫他搬,他也没那么容易搬。这怎么办?那就尽他所能够做到的,去熏习。 


  学员: 我离开东北以后这个症状就减轻了很多,现在随着这一年多听师父的讲经说法,好像症状几乎就没了,梦里那些情况也没有了,也不太遇到那些情况,也不害怕了,但是回到东北好像还是不行。 
  问: 我离开东北以后这个症状就减轻了很多,现在随着这一年多听师父的讲经说法,好像症状几乎就没了,梦里那些情况也没有了,也不太遇到那些情况,也不害怕了,但是回到东北好像还是不行。 


 师父:因为确实在经典里面有一些鬼神干扰,阿毗达摩有这样子。当然我们能选择避开就避开,不能选择的话,那就选择我们能做的事情,所以叫做随因缘尽人事,尽人事那就是随因缘。 所以你们没办法亲近师父的时候,那就随你们的因缘要多听经闻法,在卡加利能亲近师父,能亲近中道,那就随这个因缘多亲近师父,多亲近中道,然后多听经闻法,尽自己能够做的去做。
 师父:因为确实在经典里面有一些鬼神干扰,阿毗达摩有这样子。当然我们能选择避开就避开,不能选择的话,那就选择我们能做的事情,所以叫做随因缘尽人事,尽人事那就是随因缘。 所以你们没办法亲近师父的时候,那就随你们的因缘要多听经闻法,在卡加利能亲近师父,能亲近中道,那就随这个因缘多亲近师父,多亲近中道,然后多听经闻法,尽自己能够做的去做。
第128行: 第128行:
 师父:我告诉你在佛教真正严格来讲,印度佛教,它的功德、福德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字。它叫做 punna,那个叫昆尼亚,昆尼亚再翻译成中文叫做福德、叫做善业、叫做功德。当然师父也知道《坛经》里六祖有去分辨,但那只是六祖很特殊的定义,一般来讲,在印度佛教大体上分成:福德、善业、功德,都是一样的事情,简单的讲就叫做善业。那善业很多,十善业当然是善业,五戒也是善业。善业也分世间的,一般这个地方是指世间的,还有出世间的(善业),都是福德,都是善业。
 师父:我告诉你在佛教真正严格来讲,印度佛教,它的功德、福德都是一样的,同一个字。它叫做 punna,那个叫昆尼亚,昆尼亚再翻译成中文叫做福德、叫做善业、叫做功德。当然师父也知道《坛经》里六祖有去分辨,但那只是六祖很特殊的定义,一般来讲,在印度佛教大体上分成:福德、善业、功德,都是一样的事情,简单的讲就叫做善业。那善业很多,十善业当然是善业,五戒也是善业。善业也分世间的,一般这个地方是指世间的,还有出世间的(善业),都是福德,都是善业。


  学员: 另外就是说刚才您也提到了,如果我们经常去中道,或者说是经常在群里有时候交流学习,布施的时候,这种清静心,舍这种悭贪,还有尊重施、无畏施都能,就是说在这个环境里边很好。因为有师父、有团队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有时候在生活里边,你要是不注意的话,就会有好多信息,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想布施了,你发点东西没准别人就说,这个布施给谁谁了……。像这样平时的话,如果要是说像我们这些弟子,没有机会去亲近师父,没有那么太好的师法友,如何让自己提高这种布施也好,做功德也好,做善事也好,让自己更能够感觉清静与法相应呢? 
  问: 另外就是说刚才您也提到了,如果我们经常去中道,或者说是经常在群里有时候交流学习,布施的时候,这种清静心,舍这种悭贪,还有尊重施、无畏施都能,就是说在这个环境里边很好。因为有师父、有团队时刻提醒自己。但是有时候在生活里边,你要是不注意的话,就会有好多信息,比如说你好不容易想布施了,你发点东西没准别人就说,这个布施给谁谁了……。像这样平时的话,如果要是说像我们这些弟子,没有机会去亲近师父,没有那么太好的师法友,如何让自己提高这种布施也好,做功德也好,做善事也好,让自己更能够感觉清静与法相应呢? 


 师父:其实我告诉你这熏习的问题,师父告诉你们要常正闻熏习,平时没办法来,但是还要在网上不断的坚持听视频,这就是要熏习。所以师父讲过,为什么有些人说,我学佛很久,我听经的时候也都很好,(遇到了事情)为什么我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很简单的一句话,在摄大乘论或唯识里说,(正法的)熏习力不足。善法种子不够,熏习力不足。师父常讲,(你们)一个礼拜有多少时间是在听闻正法?有多少时间是在熏习外面社会的那些观念?如果你听经闻法越少,你熏习的善法种子越少,当然你就越容易被(外界)左右,越容易提不起心力,这就是熏习力的问题。
 师父:其实我告诉你这熏习的问题,师父告诉你们要常正闻熏习,平时没办法来,但是还要在网上不断的坚持听视频,这就是要熏习。所以师父讲过,为什么有些人说,我学佛很久,我听经的时候也都很好,(遇到了事情)为什么我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很简单的一句话,在摄大乘论或唯识里说,(正法的)熏习力不足。善法种子不够,熏习力不足。师父常讲,(你们)一个礼拜有多少时间是在听闻正法?有多少时间是在熏习外面社会的那些观念?如果你听经闻法越少,你熏习的善法种子越少,当然你就越容易被(外界)左右,越容易提不起心力,这就是熏习力的问题。
第136行: 第136行:
   师父为什么一直鼓励有空要来中道,不能来的要在家里多听,不要一个礼拜只听两个小时,结果其它(时间),除了睡觉以外都在熏习外面世间的法,当然佛法清净种子熏习不够,你这样的力量提不起来。你看师父要常常跟你们在一起,其实师父要熏习要影响你们,你们某些观点也会影响师父的,那师父怎么办呢?师父自己还要多做熏习呀!也要打坐,然后经典上不断的研究,然后跟立师父互相砥励,互相增上,也是必须要这样子的。师父也还没有证果啊,也不是圣人,也是在一直在努力当中,师父都要努力的,更何况你们啊!
   师父为什么一直鼓励有空要来中道,不能来的要在家里多听,不要一个礼拜只听两个小时,结果其它(时间),除了睡觉以外都在熏习外面世间的法,当然佛法清净种子熏习不够,你这样的力量提不起来。你看师父要常常跟你们在一起,其实师父要熏习要影响你们,你们某些观点也会影响师父的,那师父怎么办呢?师父自己还要多做熏习呀!也要打坐,然后经典上不断的研究,然后跟立师父互相砥励,互相增上,也是必须要这样子的。师父也还没有证果啊,也不是圣人,也是在一直在努力当中,师父都要努力的,更何况你们啊!


  
学员(靖耀) 
  问:(靖耀) 


 问题4:福报好(可爱可乐)的果报有区别吗?即使得到世间的可爱可乐之果报,也需要善用这果报的智慧才能称之为“有报”吧?比如经文中的摩诃男,弟子的理解是他只是某种 意义上获得了可爱之果报(世间财富),但无法享用,所以不能说是有福报。
 问题4:福报好(可爱可乐)的果报有区别吗?即使得到世间的可爱可乐之果报,也需要善用这果报的智慧才能称之为“有报”吧?比如经文中的摩诃男,弟子的理解是他只是某种 意义上获得了可爱之果报(世间财富),但无法享用,所以不能说是有福报。
第144行: 第144行:
   至于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如何善用福报?这个就是主观性的,就是个人的智慧问题。比如说我很有钱,我怎么去用这些钱,就是我的智慧问题了,这个就无关福报的问题。当然有智慧的人可以用这些再去造福,那是没问题的;没有智慧的人用这一些本来有的福报,很多财产,然后去造恶,那就是个人的事。善恶就是个人的主观要怎么去造作,有没有智慧的问题, 这是两件事情。所以叫做福慧要双修。
   至于另外一个就是说,我们如何善用福报?这个就是主观性的,就是个人的智慧问题。比如说我很有钱,我怎么去用这些钱,就是我的智慧问题了,这个就无关福报的问题。当然有智慧的人可以用这些再去造福,那是没问题的;没有智慧的人用这一些本来有的福报,很多财产,然后去造恶,那就是个人的事。善恶就是个人的主观要怎么去造作,有没有智慧的问题, 这是两件事情。所以叫做福慧要双修。


  学员: 弟子明白就是可爱不可爱的果报,但是因为平常经常会提到,这个人挺有福报的。比如说像摩诃男,因为主要是在讨论摩诃男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实际上他很有钱,我们当时就讨论,比如说在世间有很多人确实很有权有势了,但是你不能光看他表面的,就说他很有福报,可能是他有果报。就是说具体的福报,我们当时就讨论说,福报是要事后再去看,比如说摩诃男,他可能最后就下了地狱了,实际上他就是没有福报。
  问: 弟子明白就是可爱不可爱的果报,但是因为平常经常会提到,这个人挺有福报的。比如说像摩诃男,因为主要是在讨论摩诃男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说实际上他很有钱,我们当时就讨论,比如说在世间有很多人确实很有权有势了,但是你不能光看他表面的,就说他很有福报,可能是他有果报。就是说具体的福报,我们当时就讨论说,福报是要事后再去看,比如说摩诃男,他可能最后就下了地狱了,实际上他就是没有福报。


 师父:你要看清楚那个故事,它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说他因为曾经布施阿罗汉或辟支佛,所以他有福报,但是他之后的种种行为,都导致他福报变成空的。所以他到最后他的的果报就是,他有很多财产但是他享用不到。所以一件事情必须圆满,比如说有人他会布施,但是他常常用不好的态度。是的,布施有福报,但是你用不好的态度(布施),以后就得到同样的果报,以后你福报得来的时候都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去工作你也赚了钱,但问题 是老板对你很恶劣,对你很差,常常不当人的骂你,但是他一直给你薪水,而且 给你蛮高的薪水,但是他对你态度很差,就会有这个问题。摩诃男的故事,衍生出来的就是说,一般也常用来说,有些人很喜欢布施,但是布施常常后悔,就是类似摩诃男这种故事。所以他未来得到福报,但是常常用不到。
 师父:你要看清楚那个故事,它是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说他因为曾经布施阿罗汉或辟支佛,所以他有福报,但是他之后的种种行为,都导致他福报变成空的。所以他到最后他的的果报就是,他有很多财产但是他享用不到。所以一件事情必须圆满,比如说有人他会布施,但是他常常用不好的态度。是的,布施有福报,但是你用不好的态度(布施),以后就得到同样的果报,以后你福报得来的时候都会怎么样?比如说,你去工作你也赚了钱,但问题 是老板对你很恶劣,对你很差,常常不当人的骂你,但是他一直给你薪水,而且 给你蛮高的薪水,但是他对你态度很差,就会有这个问题。摩诃男的故事,衍生出来的就是说,一般也常用来说,有些人很喜欢布施,但是布施常常后悔,就是类似摩诃男这种故事。所以他未来得到福报,但是常常用不到。


  学员: 弟子理解就是说,福报实际上也是对应着当时他做的这些事情得到的,可以说他是有福报的,但是最后他享用不到,但也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还是可以理解为他是有一定福 报的。
  问: 弟子理解就是说,福报实际上也是对应着当时他做的这些事情得到的,可以说他是有福报的,但是最后他享用不到,但也是因为其他原因导致的。还是可以理解为他是有一定福 报的。


 师父:他是有一定福报的,没错,但是现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过去生中确实造了一些福报,造了一些善业,现在得到一些福报,没错。但是现在我们怎么样去用福报,那就是必须要有智慧的。
 师父:他是有一定福报的,没错,但是现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可能过去生中确实造了一些福报,造了一些善业,现在得到一些福报,没错。但是现在我们怎么样去用福报,那就是必须要有智慧的。


  学员 :必须要有主观的智慧去实现它。
  :必须要有主观的智慧去实现它。


 师父:对。主观的智慧,就是这时候你就不能拿它造善造恶,你拿福去利益大众,那就是再造更好的福报,你拿这个福报可以去修出世间的,比如说护持正法,那就是为自己累积一些可以熏习出世间福报的机会,正法的机会了。那有些人拿去赌博,拿去做这个做那个的,然后造成不良的风气的,那这个就造业了。
 师父:对。主观的智慧,就是这时候你就不能拿它造善造恶,你拿福去利益大众,那就是再造更好的福报,你拿这个福报可以去修出世间的,比如说护持正法,那就是为自己累积一些可以熏习出世间福报的机会,正法的机会了。那有些人拿去赌博,拿去做这个做那个的,然后造成不良的风气的,那这个就造业了。
第163行: 第163行:
 师父:我给你做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唯识的解释跟中观不大一样,但是它有共同处。俱生我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我执一向都是俱生的,这样了解吗? 
 师父:我给你做一个比较简单的解释:唯识的解释跟中观不大一样,但是它有共同处。俱生我执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我执一向都是俱生的,这样了解吗? 


  学员 :我们的我执不是分成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吗? 
  :我们的我执不是分成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吗? 


 师父:但是根本的我执都是俱生的,一定都是俱生的。怎么回事?我问你,小孩子有没有我执?一个生下来的小婴儿有没有我执?一定有的!那就不是后天熏习的,无始以来的无明我执一直跟随着我们,这个就叫做俱生我执。 
 师父:但是根本的我执都是俱生的,一定都是俱生的。怎么回事?我问你,小孩子有没有我执?一个生下来的小婴儿有没有我执?一定有的!那就不是后天熏习的,无始以来的无明我执一直跟随着我们,这个就叫做俱生我执。 


  学员: 这个意思我大致明白,但是很多细节去想的时候就不明白,比如说两个不同的 人,他们两个俱生我执是一样的?
  问: 这个意思我大致明白,但是很多细节去想的时候就不明白,比如说两个不同的 人,他们两个俱生我执是一样的?


 
师父:俱生我执一定是一样的,( 学员: 应该属于很纯粹的那个我执)。我们现在先不谈唯识,我现在说一般的,或是依阿含经来讲的话,我问你,你还没断烦恼之前,身见三结这些烦恼大家是否都一样?除非你断烦恼了。你说都一样,有修行的人跟没修行的人,他没断都一样,但是他是不是相对来讲比较轻?(答:轻重不同)。依唯识就是说,你的善法种子,清静种子多,清静种子多它会去克制染污种子,虽然没断,但是因为你的清净种子多,相对的在熏习之下,染污种子力量会越来越薄弱,但是没断的话它的根本都还是存在。 
 
师父:俱生我执一定是一样的,( 问: 应该属于很纯粹的那个我执)。我们现在先不谈唯识,我现在说一般的,或是依 阿含经 来讲的话,我问你,你还没断烦恼之前,身见三结这些烦恼大家是否都一样?除非你断烦恼了。你说都一样,有修行的人跟没修行的人,他没断都一样,但是他是不是相对来讲比较轻?(答:轻重不同)。依唯识就是说,你的善法种子,清静种子多,清静种子多它会去克制染污种子,虽然没断,但是因为你的清净种子多,相对的在熏习之下,染污种子力量会越来越薄弱,但是没断的话它的根本都还是存在。 


  学员 :那师父如果同一个人,他这一世的俱生我执,和下一世再出生以后投胎的俱生我执,是一样还是有变化呢?
  :那师父如果同一个人,他这一世的俱生我执,和下一世再出生以后投胎的俱生我执,是一样还是有变化呢?


 师父:如果没断,它的根本是一样的。但是从唯识学来讲的话,就是说因为善法种 子清净种子多,它会去克制、抑制烦恼种子的力量,那么等到你的烦恼种子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然后清净种子越来越多,后来就是闻思,然后到最后经过所谓的修,那就是所谓的暖顶忍世第一,如果你一旦断的话,俱生我执根本三结这方面断了,你这辈子跟前辈子那就不一样。
 师父:如果没断,它的根本是一样的。但是从唯识学来讲的话,就是说因为善法种 子清净种子多,它会去克制、抑制烦恼种子的力量,那么等到你的烦恼种子越来越少,越来越弱,然后清净种子越来越多,后来就是闻思,然后到最后经过所谓的修,那就是所谓的暖顶忍世第一,如果你一旦断的话,俱生我执根本三结这方面断了,你这辈子跟前辈子那就不一样。


  学员 :俱生我执就没有了?)
  :俱生我执就没有了?)


 师父:俱生我指根本的那一分,也就是身见的三结的那一分断了。 
 师父:俱生我指根本的那一分,也就是身见的三结的那一分断了。 


  学员 :俱生我执能等同于三结吗?
  :俱生我执能等同于三结吗?


 师父:如果从阿含经或是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三结这些都是俱生的,一切烦恼都是俱生的。所以俱生我执里面,它包括有三界,色、无色界,还有(欲界)见思二惑的烦恼,这些都是俱生的。
 师父:如果从 阿含经 或是从某个意义上来讲,三结这些都是俱生的,一切烦恼都是俱生的。所以俱生我执里面,它包括有三界,色、无色界,还有(欲界)见思二惑的烦恼,这些都是俱生的。


  学员: 所以也不能把俱生我执等同于三结,然后把剩下的五上分结等于分别我执。
  问: 所以也不能把俱生我执等同于三结,然后把剩下的五上分结等于分别我执。


 师父:不能这样子,但是我说这是从阿含经一般来看,唯识有另外的解释,唯识是等到你把这个先搞清楚 后,未来如果谈到唯识我们再说。
 师父:不能这样子,但是我说这是从 阿含经 一般来看,唯识有另外的解释,唯识是等到你把这个先搞清楚 后,未来如果谈到唯识我们再说。


  学员: 我不记得这个俱生我执出自哪儿了,但是在唯识里面不讲俱生我执、分别我执。
  问: 我不记得这个俱生我执出自哪儿了,但是在唯识里面不讲俱生我执、分别我执。


 师父:唯识跟中观都讲,可是阿含经里面不讲。 
 师父:唯识跟中观都讲,可是 阿含经 里面不讲。 


  学员: 最先是从《俱舍论》里面出来的?
师父:从阿毗达摩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问: 最先是从 《俱舍论 》里面出来的?
师父:从阿毗达摩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学员 :师父您大致给我们开示一下《成唯识论》这句话吧,它说: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不虚妄,熏习内因力不是什么?) 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是什么意思? 
  :师父您大致给我们开示一下《成唯识论》这句话吧,它说: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不虚妄,熏习内因力不是什么?) 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是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虚妄熏习,在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都存在的,不是外面给你的影响。无始以来我们这个妄我,虚妄的我,一直都存在,熏习在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直都存在,不是外面的人教导你的。 所以它说“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 也就是说,我问你:小孩子生下来,有没有人去告诉他,到底有我无我?没有。所以是与生就俱来, 就熏在里面的。
 师父:就是虚妄熏习,在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都存在的,不是外面给你的影响。无始以来我们这个妄我,虚妄的我,一直都存在,熏习在我们内心里面的,一直都存在,不是外面的人教导你的。 所以它说“不待邪教及邪分别,任运而转”。 也就是说,我问你:小孩子生下来,有没有人去告诉他,到底有我无我?没有。所以是与生就俱来, 就熏在里面的。


  
学员: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没有人教你。
  问: 不待邪教及邪分别是什么意思?
师父:就是没有人教你。


  学员 :不带邪教及邪分别,就是说他不是受到外面的什么邪教或者邪念的影响。
  :不带邪教及邪分别,就是说他不是受到外面的什么邪教或者邪念的影响。


 师父:对。没有人告诉你,你自己就有自然而然的这种我执。就像婴孩生下来有没有我执? 有?问题是人家教他的吗?不是的!是他父母亲跟他讲有一个我吗?不是的! 
 师父:对。没有人告诉你,你自己就有自然而然的这种我执。就像婴孩生下来有没有我执? 有?问题是人家教他的吗?不是的!是他父母亲跟他讲有一个我吗?不是的! 


  学员: 任运而生,这个运是指的什么?是指的轮回吗? 
  问: 任运而生,这个运是指的什么?是指的轮回吗? 


 师父:任运而转,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会有。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人教他,但问题是,他看到某些东西会不会嫉妒?或者看到父母亲对他的小弟弟小妹妹刚生出来的,谁叫他嫉妒的?没有人教他。天生就有一个我,就任运而转。你看有些小孩,他以前不知道巧克力是甜的好吃,所以他也根本不会去吃,但他尝过一次觉得那个好,到了三四岁他的能力越大的时候,他觉得那个好的时候,他看到他就想要,谁教他的?没有人教,他看到了就一定要去拿,这个叫任运而转。
 师父:任运而转,就是很自然而然的会有。 比如说一个小孩子,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其实也没有人教他,但问题是,他看到某些东西会不会嫉妒?或者看到父母亲对他的小弟弟小妹妹刚生出来的,谁叫他嫉妒的?没有人教他。天生就有一个我,就任运而转。你看有些小孩,他以前不知道巧克力是甜的好吃,所以他也根本不会去吃,但他尝过一次觉得那个好,到了三四岁他的能力越大的时候,他觉得那个好的时候,他看到他就想要,谁教他的?没有人教,他看到了就一定要去拿,这个叫任运而转。


  学员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因果业报的,您常说不要非因计因,不要因为我出门摔倒了,是因为我昨天没拜佛。但是我在想这个烦恼的现象,比如说我们还说这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早晨出门摔倒了,摔倒了以后他很烦恼,对吧?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他此时此刻生起的烦恼,他肯定是因为以前某时某刻造了什么恶业,埋下了种子,才会现形成烦恼。
  :下一个问题是关于因果业报的,您常说不要非因计因,不要因为我出门摔倒了,是因为我昨天没拜佛。但是我在想这个烦恼的现象,比如说我们还说这个例子:比如一个人早晨出门摔倒了,摔倒了以后他很烦恼,对吧?他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他此时此刻生起的烦恼,他肯定是因为以前某时某刻造了什么恶业,埋下了种子,才会现形成烦恼。


 师父:你不要把两件事情搞在一起,烦恼是本来都有,这样了解吗?外来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都会把它引发起来。所以烦恼是本来都有,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刚才唯识讲 的无始以来任运而转,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意思就是说,无始以来我们都有。
 师父:你不要把两件事情搞在一起,烦恼是本来都有,这样了解吗?外来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都会把它引发起来。所以烦恼是本来都有,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刚才唯识讲 的无始以来任运而转,无始以来虚妄熏习内因力故,意思就是说,无始以来我们都有。


  学员 :但是从唯识上讲的,不都是说烦恼是因为烦恼种子现行。
  :但是从唯识上讲的,不都是说烦恼是因为烦恼种子现行。


 师父:是啊,烦恼种子一直以来都有。
 师父:是啊,烦恼种子一直以来都有。


  学员 :但是我们也讲种子,是因为我生了烦恼,这个烦恼又造业去熏习出来的。
  :但是我们也讲种子,是因为我生了烦恼,这个烦恼又造业去熏习出来的。


 师父:不是,《俱舍论》这句话,意思是说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本来这些种子都有,因缘具足或因缘状况之下,这些烦恼种子现行熏习,现行之后它又熏回来,又是烦恼。
 师父:不是, 《俱舍论 》这句话,意思是说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本来这些种子都有,因缘具足或因缘状况之下,这些烦恼种子现行熏习,现行之后它又熏回来,又是烦恼。


  学员: 熏回来又是烦恼,但是种子还是有多少的,不是说那 100 个种子在那,然后熏来熏去 还是那 100 个。
  问: 熏回来又是烦恼,但是种子还是有多少的,不是说那 100 个种子在那,然后熏来熏去 还是那 100 个。


 师父:根本的烦恼,这些种子就是那一些,我说根本的。比如说,第七识相应的这些见爱慢无明,还有比如说,唯识或俱舍论立的这些根本烦恼,这些根本烦恼,他的种子指的是它的力量强。至于说依烦恼起而造善业、恶业的多少,这些善恶业就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不一样,但是烦恼的根本每个人是同样的。
 师父:根本的烦恼,这些种子就是那一些,我说根本的。比如说,第七识相应的这些见爱慢无明,还有比如说,唯识或 俱舍论 立的这些根本烦恼,这些根本烦恼,他的种子指的是它的力量强。至于说依烦恼起而造善业、恶业的多少,这些善恶业就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不一样,但是烦恼的根本每个人是同样的。


  学员: 但是这个问题跟上面那个问题没有很大关系。我想搞明白的是,我们任何一个烦恼的现象,他一定有个对应的种子吗?
  问: 但是这个问题跟上面那个问题没有很大关系。我想搞明白的是,我们任何一个烦恼的现象,他一定有个对应的种子吗?


 师父:一般来讲是这个样子的,但是问题这是从唯识来讲,从阿含经和阿毗达摩不一定会是这样子讲。
 师父:一般来讲是这个样子的,但是问题这是从唯识来讲,从 阿含经 和阿毗达摩不一定会是这样子讲。


  学员 :如果单单是从唯识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烦恼的现行,它一定是有对应一个种子,在曾经某个时候熏出来的,对不对? 
  :如果单单是从唯识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任何一个烦恼的现行,它一定是有对应一个种子,在曾经某个时候熏出来的,对不对? 


 师父:对,它的根本是一样的。
 师父:对,它的根本是一样的。


  
学员: 他这里是不是有点把那个种子,真的理解成了一个现实的种子那样一棵一颗的这种意思了? 因为种子就是一种力量,能生功能的力量,不要真觉得有一堆种子在那里摆着。
  问: 他这里是不是有点把那个种子,真的理解成了一个现实的种子那样一棵一颗的这种意思了? 因为种子就是一种力量,能生功能的力量,不要真觉得有一堆种子在那里摆着。


  学员 :但就唯识的意义,不就在于把因果业报弄得很具象化,在帮助我们理解吗? 
  :但就唯识的意义,不就在于把因果业报弄得很具象化,在帮助我们理解吗? 


 师父:但是不能把它太过,它只是要借助种子来作比喻,所以有些唯识发展到最后,会让人家觉得种子真的是一棵一颗这样子。
 师父:但是不能把它太过,它只是要借助种子来作比喻,所以有些唯识发展到最后,会让人家觉得种子真的是一棵一颗这样子。


  学员: 是会有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好处就是它帮助我理解,师父其实我就是想搞明白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人出门今天摔倒了,圣人摔倒了他不会烦恼,普通人摔倒了他会烦恼,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
  问: 是会有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好处就是它帮助我理解,师父其实我就是想搞明白这么一个问题:就是说这个人出门今天摔倒了,圣人摔倒了他不会烦恼,普通人摔倒了他会烦恼,这个烦恼是怎么来的?


 师父:烦恼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我们内心的种子因与外面的因缘而现出来的。
 师父:烦恼就是我们内心的种子,我们内心的种子因与外面的因缘而现出来的。


  学员: 这个种子是从哪来的呢?
师父:这个种子是由过去无始以来都熏习在我们内心里面。
  问: 这个种子是从哪来的呢?
师父:这个种子是由过去无始以来都熏习在我们内心里面。


  学员: 那就是说这个种子还是以前某时某刻因缘熏习出来的。
  问: 那就是说这个种子还是以前某时某刻因缘熏习出来的。


 师父:不是!所以叫做无始以来,刚才那一句叫做无始以来,不一定是某时某刻,是无始以 来。
 师父:不是!所以叫做无始以来,刚才那一句叫做无始以来,不一定是某时某刻,是无始以 来。


    学员: 也就是它一直在熏习,也不是某个时间。
    问: 也就是它一直在熏习,也不是某个时间。


 师父:对!不是某个时间,当然过去好几辈子,很多时间点他都会现行,没错。但是你不能说它最早是哪里来的,所以你不能说,我现在起的烦恼是哪一个时候熏习的,不是这回事,烦恼的这个种子一直都在,没断就一直都在,不是跟哪一个时候的烦恼熏进来的,不能这样去看,我现在知道你的意思了,不能这样去看它。所以烦恼要从它的根本上来讲,不要在它的枝末上去讲。
 师父:对!不是某个时间,当然过去好几辈子,很多时间点他都会现行,没错。但是你不能说它最早是哪里来的,所以你不能说,我现在起的烦恼是哪一个时候熏习的,不是这回事,烦恼的这个种子一直都在,没断就一直都在,不是跟哪一个时候的烦恼熏进来的,不能这样去看,我现在知道你的意思了,不能这样去看它。所以烦恼要从它的根本上来讲,不要在它的枝末上去讲。


  
学员: 弟子结合 paul 提的这个问题,弟子理解的就是说,关于无始以来,可能 paul 师兄是在用一种思想,实际上可以类比为问人从哪里来的?就是说这个烦恼是从哪里产生的? 实际上弟子的理解就是说,佛法不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说你的烦恼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怎么去降伏这个烦恼,你不能说这个烦恼从哪里来的,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不知道 因果关系。
  问: 弟子结合 paul 提的这个问题,弟子理解的就是说,关于无始以来,可能 paul 师兄是在用一种思想,实际上可以类比为问人从哪里来的?就是说这个烦恼是从哪里产生的? 实际上弟子的理解就是说,佛法不是在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说你的烦恼本身就是存在的,只是怎么去降伏这个烦恼,你不能说这个烦恼从哪里来的,因为我们不是圣人,我们也不知道 因果关系。


 (paul) 学员: 其实是这样的,其实我还真的不是试图去寻找我某个烦恼是因为以前做了什么事造成的,我想确认的是因果关系,就是我摔倒了以后(起了)烦恼,我这个烦恼是不是因为我以前是造业,然后……
 (paul) 问: 其实是这样的,其实我还真的不是试图去寻找我某个烦恼是因为以前做了什么事造成的,我想确认的是因果关系,就是我摔倒了以后(起了)烦恼,我这个烦恼是不是因为我以前是造业,然后……


 师父:那个就不叫烦恼了,你那个造业受报,就不是烦恼,是业异熟报的问题。烦恼会润生它,但是本身受报的不是烦恼。 另一个 学员: 弟子的理解就是说,摔倒了起来的烦恼,实际上这个烦恼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我摔倒了会疼,然后这是人的这个五蕴身心生命,很自然的会起烦恼。
 师父:那个就不叫烦恼了,你那个造业受报,就不是烦恼,是业异熟报的问题。烦恼会润生它,但是本身受报的不是烦恼。 另一个 问: 弟子的理解就是说,摔倒了起来的烦恼,实际上这个烦恼为什么会存在?是因为我摔倒了会疼,然后这是人的这个五蕴身心生命,很自然的会起烦恼。


 师父:烦恼本来就存在,它会因为外在的引诱而起,你只要这样理解就好。
 师父:烦恼本来就存在,它会因为外在的引诱而起,你只要这样理解就好。


  学员: 假设一个修行好的人和另外一个修行不好的人同样摔倒了,修行好的人他烦恼就少一些,修行不好的人烦恼就多一些。
  问: 假设一个修行好的人和另外一个修行不好的人同样摔倒了,修行好的人他烦恼就少一些,修行不好的人烦恼就多一些。


 师父: 因为修行好的人善法种子多,所以它可以很容易抑制烦恼种子,也可以说他烦恼的种子力量薄弱。
 师父: 因为修行好的人善法种子多,所以它可以很容易抑制烦恼种子,也可以说他烦恼的种子力量薄弱。


  学员: 咱还继续这个例子,我摔倒了,然后我突然很烦恼,但是我突然又马上意识到我这个烦恼不行,因为我这烦恼太多了,又给我熏习出新的种子,让我以后更烦了。所以 我立刻就如理思维,然后尽量减少我这个烦恼,那就意味着我为以后熏习烦恼的种子就 少了。
  问: 咱还继续这个例子,我摔倒了,然后我突然很烦恼,但是我突然又马上意识到我这个烦恼不行,因为我这烦恼太多了,又给我熏习出新的种子,让我以后更烦了。所以 我立刻就如理思维,然后尽量减少我这个烦恼,那就意味着我为以后熏习烦恼的种子就 少了。


 师父:让烦恼种子不会再去熏习,让它更强,而是让它薄弱,然后善法种子的力量就越多越强。所以种子就是从它的力量跟功能性来讲。当然唯识到最后会让人家觉得一粒一粒,但是我们要了解,他是要用这些种子比喻来说明。有在看《成唯识论》吗?《成唯识论》比较深,不好学。
 师父:让烦恼种子不会再去熏习,让它更强,而是让它薄弱,然后善法种子的力量就越多越强。所以种子就是从它的力量跟功能性来讲。当然唯识到最后会让人家觉得一粒一粒,但是我们要了解,他是要用这些种子比喻来说明。有在看《成唯识论》吗?《成唯识论》比较深,不好学。


  学员: 下一个问题也是因果业报了,假设这个人考试很努力很勤奋,但是失败了,比如说考试或做什么事情失败了,然后他一个人在屋子里也不说话,他也不去怨恨,他也不去打人,不骂人也不摔东西,他就是很痛苦,就纯粹的很痛苦。他甚至不怨恨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他痛苦了一会儿,他想到了佛法,然后他如理思维,他就不烦恼,这个过程中他这个痛苦有没有造意业?
  问: 下一个问题也是因果业报了,假设这个人考试很努力很勤奋,但是失败了,比如说考试或做什么事情失败了,然后他一个人在屋子里也不说话,他也不去怨恨,他也不去打人,不骂人也不摔东西,他就是很痛苦,就纯粹的很痛苦。他甚至不怨恨自己,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他痛苦了一会儿,他想到了佛法,然后他如理思维,他就不烦恼,这个过程中他这个痛苦有没有造意业?


 师父:他没有造业,但是起烦恼。
 师父:他没有造业,但是起烦恼。


  学员 :一个人起烦恼了,不就造业了吗?至少造意业了吗? 
  :一个人起烦恼了,不就造业了吗?至少造意业了吗? 


 师父:起烦恼不一定造业,意业虽然跟烦恼相应,但是他不一定真的去造作,就是说他不一定去伤害别人或者去想要伤害(别人),如果他在里面想的只是觉得忧悲苦恼这样而已,当然还是烦恼。但如果他觉得是老师不公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师父:起烦恼不一定造业,意业虽然跟烦恼相应,但是他不一定真的去造作,就是说他不一定去伤害别人或者去想要伤害(别人),如果他在里面想的只是觉得忧悲苦恼这样而已,当然还是烦恼。但如果他觉得是老师不公平,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学员 :怨恨老师,那就造意业了。如果他谁都不恨,他就是纯粹的因为失败带来的痛苦,那就是痛苦。
  :怨恨老师,那就造意业了。如果他谁都不恨,他就是纯粹的因为失败带来的痛苦,那就是痛苦。


 师父:对,问题是这种痛苦,如果继续下去他还会继续痛苦,甚至再延续下去,他就会造意业。
 师父:对,问题是这种痛苦,如果继续下去他还会继续痛苦,甚至再延续下去,他就会造意业。


  学员: 我们师兄们在群里面谈到,就是说他这个痛苦实际上伤害了自己,那伤害了自己算不 算造意业了?
师父: 一般还不能完全这样子算,因为如果你烦恼就造意业,每个人都有烦恼,就像书画的三个圈, 你进一步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或对别人产生贪嗔痴,那就有造作了。如果只是纯粹的,就算是有也很微细了,但是主要都是烦恼的熏习,所以我们烦恼起来的时候要阻断它,因为你再不阻断它,让它再扩大,有可能就造口意。
  问: 我们师兄们在群里面谈到,就是说他这个痛苦实际上伤害了自己,那伤害了自己算不 算造意业了?
师父: 一般还不能完全这样子算,因为如果你烦恼就造意业,每个人都有烦恼,就像书画的三个圈, 你进一步起心动念去伤害别人,或对别人产生贪嗔痴,那就有造作了。如果只是纯粹的,就算是有也很微细了,但是主要都是烦恼的熏习,所以我们烦恼起来的时候要阻断它,因为你再不阻断它,让它再扩大,有可能就造口意。


  学员: 所以说身口意三业,主要是针对其他的有情?
  问: 所以说身口意三业,主要是针对其他的有情?


 师父:针对你跟其他友情的一种互动跟相应,但是不等于没有烦恼,所以要把它分清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除非有中性的,不然像这样,就是有烦恼。所以《地藏经》里面说我们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他的罪是指烦恼;无非是业,业就是指进一步的身口意的造作。
 师父:针对你跟其他友情的一种互动跟相应,但是不等于没有烦恼,所以要把它分清楚。所以我们起心动念,除非有中性的,不然像这样,就是有烦恼。所以《地藏经》里面说我们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他的罪是指烦恼;无非是业,业就是指进一步的身口意的造作。


  学员: 师父咱还说刚才这个例子,假设这个人他很痛苦,然后他开始埋怨别人了,埋怨老师,比如说老师没有教好,他只是造意业了对不对?造成意业了,然后他马上想到师父教我佛法了,我得如理思维,然后就这样想知道不对,然后他就不烦恼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后面的如理思维,有没有把前面的意业这个业力抵消掉?会造成一个正负?
  问: 师父咱还说刚才这个例子,假设这个人他很痛苦,然后他开始埋怨别人了,埋怨老师,比如说老师没有教好,他只是造意业了对不对?造成意业了,然后他马上想到师父教我佛法了,我得如理思维,然后就这样想知道不对,然后他就不烦恼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后面的如理思维,有没有把前面的意业这个业力抵消掉?会造成一个正负?


 师父:不会抵消。但是阻断它,所以我们说造业之后或者是犯戒之后要忏悔,就是断它的相续心。
 师父:不会抵消。但是阻断它,所以我们说造业之后或者是犯戒之后要忏悔,就是断它的相续心。


  学员: 是让种子缘缺不生那个意思吗? 
  问: 是让种子缘缺不生那个意思吗? 


 师父:不是。意思是说,你开始去埋怨别人的时候,这已经开始造意业了,对不对?如果你继续让他广大,这个业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深。相当于让它下去之后马上停止,虽然有,但是它的力量很薄弱,所以我们要马上阻断。所以犯了戒或者是做的不好,我们马上做正思维,马上去阻断,或是马上忏悔,就算是有它的力量也很小,这就是忏悔的意义了。
 师父:不是。意思是说,你开始去埋怨别人的时候,这已经开始造意业了,对不对?如果你继续让他广大,这个业就越来越强、越来越深。相当于让它下去之后马上停止,虽然有,但是它的力量很薄弱,所以我们要马上阻断。所以犯了戒或者是做的不好,我们马上做正思维,马上去阻断,或是马上忏悔,就算是有它的力量也很小,这就是忏悔的意义了。


   所以如果我们常常 起正思惟,我们这些恶念或是烦恼就会慢慢越薄弱,就算是有种子,它的力量也小。( 学员 :还是熏进去 了),但是你阻断它了,如果你没有当下阻断的话,先是意业,越来越强就会付诸于什么?从审虑思就会变成决定思,最后变成动发思,甚至再进一步你就跑到外面去跟他人讲,说老师对你不公平,说老师很恶劣。那就变成口业了,那力量就更强了。所以刚开始阻断它,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强的这些东西一连串的发生。 
   所以如果我们常常 起正思惟,我们这些恶念或是烦恼就会慢慢越薄弱,就算是有种子,它的力量也小。( :还是熏进去 了),但是你阻断它了,如果你没有当下阻断的话,先是意业,越来越强就会付诸于什么?从审虑思就会变成决定思,最后变成动发思,甚至再进一步你就跑到外面去跟他人讲,说老师对你不公平,说老师很恶劣。那就变成口业了,那力量就更强了。所以刚开始阻断它,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强的这些东西一连串的发生。 


  学员: 弟子想问一下,paul 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说这个人因为考试失败在房间里各种苦恼,虽然他没有去伤害别人,或者说甚至没有去怪任何的人,当然可能只是表面上没有怪, 内心深处,他是对境界的不满意,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贪和瞋,就是说自己想希求的境界没有得到,对现前所得到的境界非常的不满,那这种贪嗔这种思维已经造成了一种,我们对业的定义,就是一种力量,对吧?留下一股力用,所以它这个时候实际上是符合这个定义的。
  问: 弟子想问一下,paul 刚才举的这个例子,说这个人因为考试失败在房间里各种苦恼,虽然他没有去伤害别人,或者说甚至没有去怪任何的人,当然可能只是表面上没有怪, 内心深处,他是对境界的不满意,所以本质上是一种贪和瞋,就是说自己想希求的境界没有得到,对现前所得到的境界非常的不满,那这种贪嗔这种思维已经造成了一种,我们对业的定义,就是一种力量,对吧?留下一股力用,所以它这个时候实际上是符合这个定义的。


 师父:符合定义,但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的去对任何人(产生行动)或是怪任何人,所以它变成是一种烦恼的熏习。如果越来越强,还是烦恼的熏习,但是他不一定会造成一股针对谁或什么的一种比较强的业力,它是一种烦恼的熏习力量。
 师父:符合定义,但是因为他没有直接的去对任何人(产生行动)或是怪任何人,所以它变成是一种烦恼的熏习。如果越来越强,还是烦恼的熏习,但是他不一定会造成一股针对谁或什么的一种比较强的业力,它是一种烦恼的熏习力量。


  学员: 他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众生,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头脑里面的意念已经流成了一股力量,上面来说的话应该是就是业了。 
  问: 他没有去伤害其他的众生,但是因为他的这种头脑里面的意念已经流成了一股力量,上面来说的话应该是就是业了。 


 师父: 一股力量,其实严格上来讲还不算是业,就算是烦恼的熏习去润发烦恼,但是如果对业的比较严格说还不能完全算。就算是有,那它造成的业很微细,所以我们的熏习里面,要有烦恼自我的熏习,还有造身口意业的那就变成业力了。
 师父: 一股力量,其实严格上来讲还不算是业,就算是烦恼的熏习去润发烦恼,但是如果对业的比较严格说还不能完全算。就算是有,那它造成的业很微细,所以我们的熏习里面,要有烦恼自我的熏习,还有造身口意业的那就变成业力了。


  学员: 我们能不能理解在实际运用中,它确实会造一些微弱的业呢?这么理解我以后就会很小心,对不对? 
  问: 我们能不能理解在实际运用中,它确实会造一些微弱的业呢?这么理解我以后就会很小心,对不对? 


 师父:微弱的业也会。一旦你有去怪别人还是怎么样的,就有了,就不纯粹是烦恼的熏习。但是也不要忽略烦恼熏习的严重性,因为你如果是一直在不断的自我烦恼这样熏习的话,烦恼的力量会越来越强,烦恼力量越来越强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意业。
 师父:微弱的业也会。一旦你有去怪别人还是怎么样的,就有了,就不纯粹是烦恼的熏习。但是也不要忽略烦恼熏习的严重性,因为你如果是一直在不断的自我烦恼这样熏习的话,烦恼的力量会越来越强,烦恼力量越来越强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一种意业。


  学员: 弟子实际上理解,paul 师兄提的例子和前面说摔倒的例子实际上有相似之处,因为不管是你摔倒了的痛苦是身体产生的,还是说因为你在考试没考好,然后产生这种痛苦,实际上都是比如说五蕴也好,你的贪嗔痴相应产生的这种烦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本身,比如说你摔倒了,你说你本身疼,但是实际上你很细微有可能你会怪这个路怎么没修好是吧? 这马上就会产生意业。
  问: 弟子实际上理解,paul 师兄提的例子和前面说摔倒的例子实际上有相似之处,因为不管是你摔倒了的痛苦是身体产生的,还是说因为你在考试没考好,然后产生这种痛苦,实际上都是比如说五蕴也好,你的贪嗔痴相应产生的这种烦恼,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本身,比如说你摔倒了,你说你本身疼,但是实际上你很细微有可能你会怪这个路怎么没修好是吧? 这马上就会产生意业。


 师父:那就会变成两件事情,烦恼的熏习很重,但是虽然有意业,但是意业还不至于很重。那你说我们意业很轻微,不一定受报,但是问题是,(如果)烦恼继续让他长,有些人他虽然不对人做什么具体的,但是他常常烦恼很重,烦恼重之下有可能进一步就会造成轻微的意业到重的意业,甚至变成身口了。所以你这个例子从在现实里面来讲,如果烦恼重,他一定会去怪别人。也就是你这种假设在现实里面不能说完全不存在,我意思就是,你烦恼重你一定会去怪别人。因为可能在你的思维里面(烦恼)很微细,你没有察觉到,就像刚才说,你考试考不好,然后自己关在里面痛苦,这是烦恼的熏习,但是在这微细(烦恼)里面,你有没有去责怪别人?我觉得多多少少一定会有。
 师父:那就会变成两件事情,烦恼的熏习很重,但是虽然有意业,但是意业还不至于很重。那你说我们意业很轻微,不一定受报,但是问题是,(如果)烦恼继续让他长,有些人他虽然不对人做什么具体的,但是他常常烦恼很重,烦恼重之下有可能进一步就会造成轻微的意业到重的意业,甚至变成身口了。所以你这个例子从在现实里面来讲,如果烦恼重,他一定会去怪别人。也就是你这种假设在现实里面不能说完全不存在,我意思就是,你烦恼重你一定会去怪别人。因为可能在你的思维里面(烦恼)很微细,你没有察觉到,就像刚才说,你考试考不好,然后自己关在里面痛苦,这是烦恼的熏习,但是在这微细(烦恼)里面,你有没有去责怪别人?我觉得多多少少一定会有。


  学员: 应该是有的,可能有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
  问: 应该是有的,可能有时候自己都意识不到。


 师父:如果你想到要自杀,那就是意业,想到自杀已经很严重,力道已经很强。
 师父:如果你想到要自杀,那就是意业,想到自杀已经很严重,力道已经很强。


  学员 :现在 paul 师兄讲这个烦恼跟意业,这个界限好像是,如果烦恼重的话跟意业轻的话,好像有点不是那么特别清晰是吧?
  :现在 paul 师兄讲这个烦恼跟意业,这个界限好像是,如果烦恼重的话跟意业轻的话,好像有点不是那么特别清晰是吧?


 师父:我们现在这样讲,烦恼熏习它是一个体系,但是身口意的造作它是另外一个体系,这两个不是没有相关的,因为身口意的造作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烦恼。 
 师父:我们现在这样讲,烦恼熏习它是一个体系,但是身口意的造作它是另外一个体系,这两个不是没有相关的,因为身口意的造作基本上都是来自于烦恼。 


  学员: 意业和这种烦恼熏习,它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问: 意业和这种烦恼熏习,它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师父:如果说你只是自己起烦恼,因为从唯识讲烦恼,有些烦恼是有覆但它是无记的。你要了解有覆就是有烦恼,但是有时候它是无记的,重点在于说你有没有比较具体的对他人产生一些,比如说贪嗔痴的怨恨,或是做了不如理的思维。所以烦恼的熏习是一个体系,身口意的熏习是个体系,但是两个是有相关的,一般身口意业的烦恼一定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
 师父:如果说你只是自己起烦恼,因为从唯识讲烦恼,有些烦恼是有覆但它是无记的。你要了解有覆就是有烦恼,但是有时候它是无记的,重点在于说你有没有比较具体的对他人产生一些,比如说贪嗔痴的怨恨,或是做了不如理的思维。所以烦恼的熏习是一个体系,身口意的熏习是个体系,但是两个是有相关的,一般身口意业的烦恼一定都是由烦恼而引发的。


  学员 :反过来,(有)烦恼不一定是说 100%绝对的就会去造业?
  :反过来,(有)烦恼不一定是说 100%绝对的就会去造业?


 师父: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烦恼强,大部分 都会造成口意(业)。
 师父:理论上是这样,但是烦恼强,大部分 都会造成口意(业)。




  学员: 比如说有些时候不要太计较,看得开一点,可能就会好一点。
 
  问: 比如说有些时候不要太计较,看得开一点,可能就会好一点。


 师父:当然你这句话大家都知道,问题是你怎么看开?你没有经过戒定慧修学,你怎么看开? 看开一些,大家都会说,但是实际上是嘴巴讲看开,但是他的思维跟行为都没有看开,对不对? 
 师父:当然你这句话大家都知道,问题是你怎么看开?你没有经过戒定慧修学,你怎么看开? 看开一些,大家都会说,但是实际上是嘴巴讲看开,但是他的思维跟行为都没有看开,对不对? 


  学员: 还是得明白这个道理,把道理弄通弄懂了,就能开解。
  问: 还是得明白这个道理,把道理弄通弄懂了,就能开解。


 师父:对,心开意解,哪有那么容易的心开意解?比如师父常说,有时候一些心灵鸡汤很容易的,问题是心灵鸡汤,它的特色它的问题是在哪里?它的问题就是说,它没有提出一道很完整的,很有次第的一个实践方法。你看外面的心灵鸡汤多的是,讲得有没有道理?有啊。问题是怎么实践?他要告诉你怎么实践吗?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而已,这么漂亮的话,问题是我怎么样随缘而遇, 我怎么才能随遇而安?
 师父:对,心开意解,哪有那么容易的心开意解?比如师父常说,有时候一些心灵鸡汤很容易的,问题是心灵鸡汤,它的特色它的问题是在哪里?它的问题就是说,它没有提出一道很完整的,很有次第的一个实践方法。你看外面的心灵鸡汤多的是,讲得有没有道理?有啊。问题是怎么实践?他要告诉你怎么实践吗?随缘而遇,随遇而安,讲一些冠冕堂皇的话而已,这么漂亮的话,问题是我怎么样随缘而遇, 我怎么才能随遇而安?


  学员 :假设一个人 他听很悲伤的歌或者看一些电影,然后他会共鸣对吧?他会起烦恼悲伤或者什么的,他有没 有会造业? 
  :假设一个人 他听很悲伤的歌或者看一些电影,然后他会共鸣对吧?他会起烦恼悲伤或者什么的,他有没 有会造业? 


 师父:他虽然不造业,但他是做不好的熏习。
 师父:他虽然不造业,但他是做不好的熏习。


  学员: 比如说看电影里面有个坏人很让人痛恨,然后他就也很痛恨,他有没有造意业? 
  问: 比如说看电影里面有个坏人很让人痛恨,然后他就也很痛恨,他有没有造意业? 


 师父:痛恨他,就当然造意业。
 师父:痛恨他,就当然造意业。


  
学员: 即使(对境)不是一个真人,他也在造意业? 
  问: 即使(对境)不是一个真人,他也在造意业? 


 师父:所以《俱舍论》上讲,你身口意业就是杀了半羊(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虽然不是造真正的重业,但问题是什么?还是造意业,造意的杀业,你想杀他,但是你没有杀。这不一定是电影,当然电影虽然是假,问题就是说,你还是起了内心的瞋恨。比如一个人,你误解他,你想打他, “想”啊,你有没有造意业?当然有!问题是他是你想象的那样的人吗?因为你误解,他根本不是的,所以不管是真是假。(1.17 秒)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血腥暴力的不要看太多,情爱的东西不要看太多,血腥暴力熏染你的嗔心,情爱的看太多熏染你的贪心,当然都会有了。情爱的看太多,会熏染贪跟瞋,爱到入骨就恨到牙痒痒,所以为什么佛教讲说你不要熏习太多这些东西。
 师父:所以 《俱舍论 》上讲,你身口意业就是杀了半羊(不知道是不是这两个字),虽然不是造真正的重业,但问题是什么?还是造意业,造意的杀业,你想杀他,但是你没有杀。这不一定是电影,当然电影虽然是假,问题就是说,你还是起了内心的瞋恨。比如一个人,你误解他,你想打他, “想”啊,你有没有造意业?当然有!问题是他是你想象的那样的人吗?因为你误解,他根本不是的,所以不管是真是假。(1.17 秒)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血腥暴力的不要看太多,情爱的东西不要看太多,血腥暴力熏染你的嗔心,情爱的看太多熏染你的贪心,当然都会有了。情爱的看太多,会熏染贪跟瞋,爱到入骨就恨到牙痒痒,所以为什么佛教讲说你不要熏习太多这些东西。


   没有学戒定慧你能看开什么,对缘起法不懂,你要看开什么,对缘起四圣谛,真正能学戒定慧,然后真正了解缘起四圣谛才能真正看开。符合五戒的,就算是不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可以叫做方便。但是如果违反了戒律的规范, 那个就不叫方便。 
   没有学戒定慧你能看开什么,对缘起法不懂,你要看开什么,对缘起四圣谛,真正能学戒定慧,然后真正了解缘起四圣谛才能真正看开。符合五戒的,就算是不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也可以叫做方便。但是如果违反了戒律的规范, 那个就不叫方便。 


 回向!
 回向!
editor、​limited
3,62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