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其它:第三章 慈无量心的行法」:修訂間差異

行 67: 行 67:
 此外,佛也说了,在佛法中,慈心观就是心的解脱。意思是:修慈心观,心就没有烦恼。慈心观是解脱的法门,为什么?佛说,因为修行人他习惯修、持续不断地发展此一法门,发达其智慧及善巧;他多多修,不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多多用;不只在定中,也在生活中, 所有的行为都用慈心观,身语意三业尽其所能地常与慈心观同在。如此,不论他到哪里,随处都将创造和谐,避免了一切冲突。
 此外,佛也说了,在佛法中,慈心观就是心的解脱。意思是:修慈心观,心就没有烦恼。慈心观是解脱的法门,为什么?佛说,因为修行人他习惯修、持续不断地发展此一法门,发达其智慧及善巧;他多多修,不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多多用;不只在定中,也在生活中, 所有的行为都用慈心观,身语意三业尽其所能地常与慈心观同在。如此,不论他到哪里,随处都将创造和谐,避免了一切冲突。


====  一)修慈心观,和合无诤 ====
''' 一)修慈心观,和合无诤'''
 
 《中阿含经》有部《''Kosambiya Sutta'' 㤭赏弥经》;佛就是从㤭赏弥这个地方上忉利天,去为母亲说法的。那个地方的比丘僧团特别爱吵架,持法的和持律的双方各执己见,不听佛的教诫。佛于是离开他们,去森林拜访阿那律和他的梵行同学。他们因为强调慈心观的修行,彼此和谐共住。他们住在婆罗楼罗村的 ''Gosinga'' 园,所以《中阿含经》里有《''CúlaGosinga Sutta'' 牛角林小经》这部经。
 《中阿含经》有部《''Kosambiya Sutta'' 㤭赏弥经》;佛就是从㤭赏弥这个地方上忉利天,去为母亲说法的。那个地方的比丘僧团特别爱吵架,持法的和持律的双方各执己见,不听佛的教诫。佛于是离开他们,去森林拜访阿那律和他的梵行同学。他们因为强调慈心观的修行,彼此和谐共住。他们住在婆罗楼罗村的 ''Gosinga'' 园,所以《中阿含经》里有《''CúlaGosinga Sutta'' 牛角林小经》这部经。


行 74: 行 75: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都修慈心观,那些慈心观的利益就会明显,而不仅仅是入慈心观的定。慈心观的定只是方便,真正的解脱是在所有的行为上, 而不只是在定中,出定以后也一样,身口意三业都能遵循慈心观,则内外都将渐趋和谐。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都修慈心观,那些慈心观的利益就会明显,而不仅仅是入慈心观的定。慈心观的定只是方便,真正的解脱是在所有的行为上, 而不只是在定中,出定以后也一样,身口意三业都能遵循慈心观,则内外都将渐趋和谐。


====  二)修慈心观,出离障碍 ====
''' 二)修慈心观,出离障碍'''
 
 真的慈心观是对治障碍。有修行,才会有障碍;由于没有修行,人们以为没有障碍,其实障碍是在的。因为烦恼在,障碍就会在,只是因为没有修行,所以看不到,有修行才会看得清楚。有修行没修行,差别在此。修行人对障碍会很敏感,自能了解要用什么方法渐渐出离障碍,而除了慈心观, 并没有更好的方法。
 真的慈心观是对治障碍。有修行,才会有障碍;由于没有修行,人们以为没有障碍,其实障碍是在的。因为烦恼在,障碍就会在,只是因为没有修行,所以看不到,有修行才会看得清楚。有修行没修行,差别在此。修行人对障碍会很敏感,自能了解要用什么方法渐渐出离障碍,而除了慈心观, 并没有更好的方法。


行政員、​editor、​flow-bot、​介面管理員、​limited、​監督員、​管理員
101,2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