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其它:第三章 慈无量心的行法」:修訂間差異

第515行: 第515行:
 心的束缚是从感觉来的,感觉没有束缚,心就没有束缚。若要了解四无量心的修行,一定要不断思惟这一点:心自身并没有什么限制,它的限制来自于感觉。我们因为对感觉无明而执著,因执著而一直在五取蕴中,这是佛所一直强调的道理。
 心的束缚是从感觉来的,感觉没有束缚,心就没有束缚。若要了解四无量心的修行,一定要不断思惟这一点:心自身并没有什么限制,它的限制来自于感觉。我们因为对感觉无明而执著,因执著而一直在五取蕴中,这是佛所一直强调的道理。


26
 《法句经》中有一颂<ref>''《南传法句经 心品》第 37 偈:“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ref>我特别喜欢:''Dúrangamam ekacaram asaríram guhásayam,'' ''ye cittam sannamessanti mokkhanti Márabandhaná.''
 
 《法句经》中有一颂 我特别喜欢:
 
''Dúrangamam ekacaram asaríram guhásayam,''
{| class="wikitable"
|
|-
|
|
|}
7      《南传法句经•心品》第 37 偈:“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ye cittam sannamessanti mokkhanti Márabandhaná.''


 意思是说:这个心,它可以去到很远的地方, 不受限制,没有什么地方是它不能够去的。在第三阶段的练习中,你们就能渐渐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要机械地修,要用智慧修。
 意思是说:这个心,它可以去到很远的地方, 不受限制,没有什么地方是它不能够去的。在第三阶段的练习中,你们就能渐渐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不要机械地修,要用智慧修。


''Ekacaram''——''eka'' 是“一”,''cara'' 是“行”。它“一行”——自己走,是说心它独来独往,谁都不需要陪它。
''Ekacaram'' —— ''eka'' 是“一”,''cara'' 是“行”。它“一行” —— 自己走,是说心它独来独往,谁都不需要陪它。


''Asaríram''——心无有形体。要了解这个心是没有形体的,这样才能解脱。
''Asaríram'' —— 心无有形体。要了解这个心是没有形体的,这样才能解脱。


''Guhásayam'' ——''Guha '' 是山洞。“心住在山洞”。什么是心的山洞?心脏。西方人相信心的依处是在脑部,但有智慧的人相信心依止之处不在脑部,而是在心脏;脑部只是支援的功能。奥义书《吠陀》和中国哲学也认为心的依处在心脏。因为心是被感觉所把持的,如果感觉没有束缚,心没有束缚;感觉有束缚,心才会有束缚。
''Guhásayam'' —— ''Guha '' 是山洞。“心住在山洞”。什么是心的山洞?心脏。西方人相信心的依处是在脑部,但有智慧的人相信心依止之处不在脑部,而是在心脏;脑部只是支援的功能。奥义书《吠陀》和中国哲学也认为心的依处在心脏。因为心是被感觉所把持的,如果感觉没有束缚,心没有束缚;感觉有束缚,心才会有束缚。


 心,它可以走很远,而且可以自己走,不须别
 心,它可以走很远,而且可以自己走,不须别 人陪它。如果你想念在台湾的亲属,它就到台湾去了,没有什么障碍。它的速度更是不可思议,谁也无法测量。人类还可以测出光速,心的速度却是现代任何科学仪器也无法测知的。为什么呢?就是这个秘密——''Ekacara'',它自己走了!


人陪它。如果你想念在台湾的亲属,它就到台湾去
''Ye cittam sannamessanti mokkhanti Márabandhaná''意思是说,那些能这样了解自己的心的人,就能解脱魔罗的束缚。
 
了,没有什么障碍。它的速度更是不可思议,谁也无法测量。人类还可以测出光速,心的速度却是现代任何科学仪器也无法测知的。为什么呢?就是这个秘密——''Ekacara'',它自己走了!
 
''Ye cittam sannamessanti mokkhanti Márabandhaná''
 
意思是说,那些能这样了解自己的心的人,就能解脱魔罗的束缚。


 虽然原始佛教没有很复杂的唯识学的说明,但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了解佛法都是靠“心”, 如《华严经》“觉林菩萨偈”所说:“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心是靠感觉,感觉就是它的束缚。学习四无量心,就是要超越有束缚的感觉,来得到没有束缚的心。这样修,才真能以胜解来深入这个境界,超越分别的束缚。
 虽然原始佛教没有很复杂的唯识学的说明,但若不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了解佛法都是靠“心”, 如《华严经》“觉林菩萨偈”所说:“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而心是靠感觉,感觉就是它的束缚。学习四无量心,就是要超越有束缚的感觉,来得到没有束缚的心。这样修,才真能以胜解来深入这个境界,超越分别的束缚。
第555行: 第536行:
 所以我们没有先说明如何在一个所缘上磨练稳定的作意,而是要先了解境界、了解这个境界的好处,再来才磨练作意在一个人物上,这样才能用慈心观入第一、第二、第三禅定而受大利益,否则虽然入了禅定,这个禅定的特殊智慧不会明显,利益就不大。
 所以我们没有先说明如何在一个所缘上磨练稳定的作意,而是要先了解境界、了解这个境界的好处,再来才磨练作意在一个人物上,这样才能用慈心观入第一、第二、第三禅定而受大利益,否则虽然入了禅定,这个禅定的特殊智慧不会明显,利益就不大。


 若习惯了第三禅定,进一步修第四禅定,那么
 若习惯了第三禅定,进一步修第四禅定,那么心将会如《清净道论》所说的:它自然会保护清净的爱并进入清净的解脱,也就是八解脱中的第三解脱<ref>'' 《瑜伽师地论》卷 11:“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另《集论》 卷八 P3:「云何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依止靜慮,於內淨不淨 諸色,已得展轉相待想、展轉相入想、展轉一味想,故於淨不淨變 化無有艱難,名淨解脫。」''</ref>。这就是用第四禅定思惟清净的所缘,不用勉 强什么,心自然就会这样了。心本来就有这种倾向、特性,能保护它所有禅定清净的境界。
 
心将会如《清净道论》所说的:它自然会保护清净的爱并进入清净的解脱,也就是八解脱中的第三解
 
27
 
。这就是用第四禅定思惟清净的所缘,不用勉
 
8      《瑜伽师地论》卷 11:“解脱者,谓八解脱。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解脱, 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另《集论》
 
 强什么,心自然就会这样了。心本来就有这种倾向、特性,能保护它所有禅定清净的境界。


 由于在第四禅定中有不苦不乐受,行者不可能还会执著于慈心观舒服的感觉,因为这个感觉比乐受更舒服。为什么更舒服?因为更寂静,越寂静就越舒服。所以最舒服的境界乃是解脱的境界,以最寂静故。而涅槃是最寂静的境界,没有比涅槃寂静之乐更快乐的了。
 由于在第四禅定中有不苦不乐受,行者不可能还会执著于慈心观舒服的感觉,因为这个感觉比乐受更舒服。为什么更舒服?因为更寂静,越寂静就越舒服。所以最舒服的境界乃是解脱的境界,以最寂静故。而涅槃是最寂静的境界,没有比涅槃寂静之乐更快乐的了。


=== 三 选择所缘对象 ===
=== 三 选择所缘对象 ===
 那么,要用什么人物来入慈心定较易成功呢? 要注意三点:
 那么,要用什么人物来入慈心定较易成功呢? 要注意三点:


==== 一)用较尊敬而非亲爱的人物 ====
==== 一)用较尊敬而非亲爱的人物 ====
 因为作观思惟的时间要长,才能调影像清楚, 如果用亲爱的人物作为所缘,会容易打妄想。比方
 因为作观思惟的时间要长,才能调影像清楚, 如果用亲爱的人物作为所缘,会容易打妄想。比方说以母亲为所缘,由于我们从小就跟著母亲,总会有一些矛盾的感觉,是不是?所以容易打妄想:母亲对我怎么怎么的、她不应该怎么怎么样等等。
 
卷八 P3:“云何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谓依止静虑,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故于净不净变化无有艰难,名净解脱。”
 
说以母亲为所缘,由于我们从小就跟著母亲,总会
 
有一些矛盾的感觉,是不是?所以容易打妄想:母亲对我怎么怎么的、她不应该怎么怎么样等等。


 为了避免这个因素,所以不要选母亲或父亲来修入定,而是选择一个尊敬但又不是很熟的人物。因为在熟人身上,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弱点,几无例外。你不须对此人很熟悉或很接近,你只是用这个人物来培养稳定的作意,不要思惟此人的弱点, 这样才能令心稳定。
 为了避免这个因素,所以不要选母亲或父亲来修入定,而是选择一个尊敬但又不是很熟的人物。''' 因为在熟人身上,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弱点,几无例外''' 。你不须对此人很熟悉或很接近,你只是用这个人物来培养稳定的作意,不要思惟此人的弱点, 这样才能令心稳定。


 所以,可以选择一个我们不熟但可尊敬的人物。自己想一想,可能我们曾对某些遇见过的人印象特别深,但又不够熟到可以批评他们,用这样的人物来做所缘。先用一小段时间看他的照片,再闭上眼睛,把影像留在心中,影像很明显,才容易令心留在这个境界上。总之,要尊敬的而非亲爱的人物。
 所以,可以选择一个我们不熟但可尊敬的人物。自己想一想,可能我们曾对某些遇见过的人印象特别深,但又不够熟到可以批评他们,用这样的人物来做所缘。先用一小段时间看他的照片,再闭上眼睛,把影像留在心中,影像很明显,才容易令心留在这个境界上。总之,要尊敬的而非亲爱的人物。


==== 二)所缘人物必须是在生者 ====
==== 二)所缘人物必须是在生者 ====
 修慈心定,不可以用已经往生了的人物作所
 修慈心定,不可以用已经往生了的人物作所缘。还没有禅定的行者可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等将来修内观、有了定,就会知道原因了,现在不用想,因为这并不重要。这是心的轨则,心的秘密。因为我们是用定来检查这个所缘的人物是否还存在,如果他已往生,他的有分心已经改变,我们就无法以他入定。总之,要用活著的人物来入定。当然,你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经验,实验看看用往生者为对象能不能入定。
 
缘。还没有禅定的行者可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等将来修内观、有了定,就会知道原因了,现在不用想,因为这并不重要。这是心的轨则,心的秘密。因为我们是用定来检查这个所缘的人物是否还存在,如果他已往生,他的有分心已经改变,我们就无法以他入定。总之,要用活著的人物来入定。当然,你们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经验,实验看看用往生者为对象能不能入定。


==== 三)同性为宜,避免异性所缘 ====
==== 三)同性为宜,避免异性所缘 ====
 这是因为我们要长时间思惟所缘,如果用异性作所缘,由于心里仍有过去执著的种子、爱染的缘故,就会分心异想:他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哪里漂亮、哪里好看,久而久之将形成修定的障碍。所以,选择所缘时,要注意这三个条件:第一、
 这是因为我们要长时间思惟所缘,如果用异性作所缘,由于心里仍有过去执著的种子、爱染的缘故,就会分心异想:他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哪里漂亮、哪里好看,久而久之将形成修定的障碍。所以,选择所缘时,要注意这三个条件:''' 第一、较尊敬的人物,不思惟其弱点。第二、活的人物。第三、同性的人物'''
 
较尊敬的人物,不思惟其弱点。第二、活的人物。
 
第三、同性的人物。


 行者修慈心观时,看因缘,如果时间不够,每次还是要从自己开始修,然后有时可以修第二阶段,有时复习第三阶段,以便很熟悉这个过程和境界。不过,如果要入定,培养稳定的作意,那就只在一个人物上做练习。所以,有时修一个人物,有时才修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慢慢努力,融为一个过程,这样就能逐渐了解何谓真的无量心,也就是无分别、不受束缚的心,超越多种分别的束缚。
 行者修慈心观时,看因缘,如果时间不够,每次还是要从自己开始修,然后有时可以修第二阶段,有时复习第三阶段,以便很熟悉这个过程和境界。不过,如果要入定,培养稳定的作意,那就只在一个人物上做练习。所以,有时修一个人物,有时才修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慢慢努力,融为一个过程,这样就能逐渐了解何谓真的无量心,也就是无分别、不受束缚的心,超越多种分别的束缚。


= 陆 修慈心观应注意事项 =
= 陆 修慈心观应注意事项 =


=== 一 慈心观的业处不在安那般念 ===
=== 一 慈心观的业处不在安那般念 ===
业处是修行的所缘。“业”是努力,“处”是处所、地方、目标。修行人努力地把心放在修行的所缘上,他的心所专注的目标或所缘,就是“业处”。修行时不能把两个所缘放在一起,心专注在一个所缘,才可能得定。这并不表示行者不知道别
[[ 业处]] 是修行的所缘。''' “业”是努力,“处”是处所、地方、目标''' 。修行人努力地把心放在修行的所缘上,他的心所专注的目标或所缘,就是“业处”。修行时不能把两个所缘放在一起,心专注在一个所缘,才可能得定。这并不表示行者不知道别


 的所缘,他很清楚,但并不专注于它们。
 的所缘,他很清楚,但并不专注于它们。
行政員、​editor、​flow-bot、​介面管理員、​limited、​監督員、​管理員
101,2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