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Test:文字整理-YQ3:修订间差异

删除32,130字节 、​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Category:其它整理]]
[[Category:其它整理]]


 


佛法概论-12A


我们这个礼拜讲第九章——我们的世间,那这一个章节跟其他章节比较不同,因为他是讲这个世间,就是尤其在器世间这个部分讲得比较多。那有情世间前面的章节已经谈很多了,谈蕴处界,乃至谈我们的烦恼、流转和业力等等,大部分都是着重有情世间。那我们这一章节,比较重在介绍期世间。我们来看第一节 世间 一般状况,这一节导师把它分成三个小项,我们来看一下导师的说明。


 
  
第九章、我們的世間
'''洲的傳說中,印度人看作神聖住處的須彌山為中心,山南的恆河上流為 南洲,向東為東洲,向西為西洲,而景仰中事實的拘羅,已經沒落,所以被傳說 為樂土,大家羨慕著山的那邊'''。】
 
第一節、世間的一般狀況
 
一、世間
 
(一)從有情與世間的關係,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有了有情,必有與有情相對的世間,如說:「我與世間。」有情與世間的含義,可以 作廣狹不同的解說:'''
 
导师说,为什么我们会把我们所住的地方称为世间,有情跟这个世间的关系如何?因为佛法是以有情为本,以有情为中心,所以导师在这里开头就说【'''有有情,那就有跟有情相对的世间】''',比如说我们的社会,一定是跟我对应的人群、社会有关系等等才叫做社会,如果没有有情本身为出发点的话,那社会是根本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没有人组成的话,它是不能称为社会的。这里所讲的世间也一样,所谓世间,就是相对于有情来看,所以说有一个世间。那佛在经中有提到五蕴世间,有情跟世间的含义,可以做广狭不同的解说。那导师这里分成四项来说 明。
 
 
一、【'''世是遷流轉變的意思,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2】
 
什么叫做【'''凡有時間的存在者,即落於世間'''?】
 
就落入这个世间的这个定义当中,就是所谓时间性,就是有前后相续,然后有成住坏空这样子的一个现象,让我们看得到,让我们感觉得到,那这个就是所谓的世间。因为“世”本身这个语词就是有迁流转变,那要迁流转变一定要有时间的前后,否则它是固定在一个一个一个世间,没有前后的话,那它不可以称为世间。所以【'''世間即一切的一切,有情也即是世間的。】'''什么意思?因为在这个宇宙当中,它都是这一切的有为法,都称为世间,那有情也是可以称为世间。为什么?因为有情也是有生老病死,有儿童,少年,青年这样子,到老年这样子的过程,所以他也是属于世间迁流转变的一个定义当中。
 
2  《雜阿含經》卷 9(231 經) (大正 2,56b11-19):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者,云何名世間」? 佛告三彌離提:「危脆敗壞,是名世間。云何危脆敗壞?三彌離提!眼是危脆敗壞法,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一切亦是危脆敗壞。耳、鼻、 舌、身、意,亦復如是。是說危脆敗壞法,名為世間」。
 
 
二、【'''假名有情為我,我所依住的稱為世間:所依的身心,名五蘊世間;所住的世間,名器世間'''。3】
 
【假名有情为我,就是我们把这个有情假设为我,那我所住的世间也就称为这个器世间,那我们的身心,就称为五蕴世间。所以五蕴世间跟这个外在的所有的物质,就称为器世间,这个定义,在佛法里头是经常被用的,就是世间分成有情世间跟器世间,器世间就是有情以外的这个山河大地等等。
 
【3】
#《瑜伽師地論》卷 90(大正 30,812a6-8): 復次、有二世間: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其器世間,為火災等之所壞滅;有情世間, 剎那剎那,各各內身任運壞滅。
三、【'''有情含攝得五蘊的有情自體,身外非執取的自然界,稱為世間。'''4】
 
就是说有情它可以含摄五蕴,五蕴的有情自体就是因为五蕴,是执受,或者是执取,那身外物、自然界就叫做非执受或者非执取。那有执受跟没有执受,一个是有执受或者有执取就称为有情,那非执受或者非执取就称为无情,就是自然物、自然界就称为世间。
 
(1)《大智度論》卷 70〈48 佛母品〉(大正 25,546b29-c2): 世間有三種:一者、五眾世間,二者、眾生世間,三者、國土世間。
 
(2)《大智度論》卷 47〈18 摩訶衍品〉(大正 25,402a22-24): 能照一切世間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眾世間。
 
 
四、'''器世間為「有情業增上力」5所成的,為有情存在的必然形態,如有色即有空。'''】
 
5(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98(大正 27,508a18-20): 諸世間有情數者,各從自業煩惱而生。非情數者,一切有情業增上力共所引起。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177(大正 27,890a13-14): 有說:世界成時一切有情業增上力,能感三千大千世界,是一福量。
 
 
有怎么样的有情就有怎么样的器世间,这是必然的,比如说我们说你要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每一个家庭的成员要和合气气,不然怎么是一个美满的家庭。所以你要有怎么样的一个器世间,有情的存在决定这个器世间的形态,【如有色即有空】。所以我们之前第七章也有提到,我们这个世间它是共业所成,我们这个社会也一样,比如说我们住在台湾也一样,那都是共业所成,就是大家的业力所形成一个让人家认识我们这个国家的形象。所以这里每一份子,都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佛家才有说,我们要让这个国土清净,首先要有办法教化众生都清净,那要让每一个众生都达到清净,那先从一个人的内心开始。就是心清净,才做到众生清净,众生清净,才能够做得到国土清净。所以它是有一个层次。
 
像我最近有遇到一个居士问我说,他说师父,以前的古代文明都很高,现在的文明好像很难超越他们,比如说埃及文明种,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人科技那么发达,超不了古代的文明?他说我们要怎么样让这些文明在再来拯救我们这个世间?因为现在一直堕落。那我就讲,如果是以佛家来讲的话,他认为除非我们每个人都学佛修行,从降伏我们内心的烦恼开始进化,才有办法让这个这个世间,真的变成非常的文明,非常的和平,否则的话,那有点困难。
 
我们来看导师的小结:【所以雖差別而說為有情與世間,而實是有情的世間,總是從有情去說明世間。】
 
如果没有有情,这个世间也就没有意义,或者是这个世间也不存在了。其实就是从有情说明世间,比如说我给大家举例,家,这是一个概念,它是由成员所组成,所以我们说这个家,那所以说如果没有家庭成员的话,这个家的概念就不存在。那世间也一样,世界是由有情所组成,如果有情不存在,这个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
 
(二)略述佛法對於世間的看法
 
佛法對於世間,有幾點根本認識:
 
1、世間無數
 
(1)佛陀的世界觀有別於神教者
 
【'''佛陀不像神教者那樣淺狹,專以渺小的區域為天下,以為神但創造這個天地'''。】
 
佛法对于世间有几个根本的认识,首先,这里导师举了四大点,第一,世间是无数的,这个世间,是无数无量的,那导师举例说佛陀的世界观,它不像一般世间学那样认为是渺小的,或者是某个区域,或者说神创造这个天地,就是只有这个地球而已,那导师说佛陀的宇宙观、这个世界观,它是就是遍虚空,尽法界,无有止境。那为什么佛陀会有这样子的智慧?他能够认识世间是难以计数?世界是多到难以计数,因为佛在《阿含经》有这样子的举例,就是佛在《阿含经》有这样讲。为什么?你看?
 
大家可以翻一下后面,导师举例子说,这个世界的难以计数,如大雨时候的雨滴……世界是多到如此的难以数量,这样子的譬喻,在杂阿含经954经,佛陀确实他亲口说我们这个世间,不管是十方的,或者是每一种,它的数量多到如下雨一滴一滴的那么多。
 
请问大家,你能够测量到有几滴雨吗?这量不到,佛陀就用这样子的譬喻,比如说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有如此的多,因为这种经文不止是一部,是好几部经都这样说。所以导师看了之后,他就说佛在自己的经验当中,他也能够知道这种世界是难以数量。
 
 
(2)近代的科學證實了佛陀的世界觀 佛陀從無限時空的體驗中,知道世界是多得難以計算的。這在過去,每被人責為 懸想 。 由於近代科學的成就,證實了世界無數這論題,像我們所住的那樣世界──星球, 確是非常的多。利用望遠鏡的精製等,宇宙在不斷的擴大發現中。
 
 
所以导师在这里有提到说,佛陀在经典有这样子的一个说明,那近代的科学的成就,证实了世界是无数,像我们所住的这个地球,实际上它是非常的多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星球。所以导师说你不相信,你可以拿那个可以看到虚空的那些望远境,那你就可以看到,其实地球以外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是非常的多的。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语词,它只是形容地球而已,我们的这个星球。
 
比如说我们把地球说成是世界,那这样子的世界就很多了,土星也是一个世界,木星也是一个世界,所以世界就变成是无量无数的,所以这样子的证实,其实是在佛经上就有说。
 
 
2、世界不斷的在成住壞空(p.122)
 
二、世界是不斷的成壞過程:
 
【 '''世界不是永久不變的,每一世界都在不斷的凝成、安住、破壞的過程中。破壞又凝 成,凝成又破壞,世界是無始終的成壞過程。 現在的世界,有的在凝成中,有的在安住中,有的在破壞中,有的已破壞無餘── 空。任何時間,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如大雨時雨滴的急起急滅一樣, 世界是難以數量計的。7'''】
 
 
每一个世界都是成住坏空,这个我想不难理解。
 
【世界都在此成彼壞、此有彼無中】这里成了那里有坏,就是现在存在,那下一秒可能也就不存在。这些无量无数的世界,多到如雨滴那样的多,难以计数。所以在这个世间或者世界,它就是不断的在世间前后延续当中。所以这个就成为世间。
 
那会不会说比如说我们现在住在这个星球,我们这个世界,那这里的有情如果到这个地球毁坏了,那我们如果还没有寿尽业报,还没有解脱,请问要去哪里?如果这个地球毁坏,而今现在地球是蛮越坏越越严重,现在你看大地震,看得都让人家很心酸,然后暴风雪等等这个都是,我们地球已经给很强很强烈的这个警讯,所以我们应该要爱护地球。那我们的地球迟早都要坏了,那我们怎么办?我记得在第七章的时候导师好像有写,就是如果按照佛经说,地球毁坏,有情还没有离开的话,那这些有情全部都会到天上去,那下一次当这个地球的因缘聚成,他们又会再下来,经典也这样记载。那有些人想说,会不会他就到月亮去,到别的星球去?那佛经上是没有这样讲,但是也有到别的界,所以也有可能到别的星球也有可能这样。所以,这个可能还要再多看一点佛经了,我记得《大智度论》也有上过,说如果这个地球毁坏,有情就会先暂时到一个地方去,然后因缘成熟再下来。
 
3、世界有的有有情、有的無有情(p.122-p.123) 三、世界為有情的世界而又是不一定有的:
 
(1)明有有情與無有情的世界狀態
 
【'''如世界已成而住,或住而將壞,這世界是有情的世界。 如開始凝聚而沒有完成,破壞到快要毀滅,這世界是沒有有情的。】'''
 
 
为什么说有一些世界是有有情,有一些没有?因为世界在形成的时候,有情才可能安住,才可能生存。所以世界如果已经形成,而且它安住还没有坏之前,有情就会出现,就成为有情的世间。但是如果地球还没有形成或者已经毁坏了,那怎么会有有情?没有地方可以住。
 
(2)舉近代科學者與神教者的謬論
 
【'''近代的科學者,由於千百年來神教的惡習,以為星球那樣多,但都不宜於生物以 及人類的發生 ,】【獨有這個地球,才適宜於生物,而且進化到人類的出現。地球有 人類,可說是宇宙間的奇蹟!這那裡是奇蹟?不過是神蹟的變形! 無論科學的也好,神教者上帝但創造這個世界、但創造這世界的生物以及人類也 好,都是荒謬而難以相信的,都是從我慢中流露出來的!有無量無數的世界,卻 僅有一個世界有生物以及人類,而這個又恰是我們這個世界:你能相信嗎?】'''
 
所以科学家认为说独有这个地球,就除了科学家还有一些神教,他们认为只有这个地球才适合有生物的出现。那不管是神教或者是科学家导师认为说,在这个无量无边的世界当中,只有我们这个地球可以有人居住,有人生存,有生物。导师说,你觉得这个道理可以相信吗?
 
如果按照导师这样子的口气,导师认为不是只有地球有有生物或者有人类,可能很多地很多世界都有可能,只是说那种生物、那种人类,不是我们地球的人长得那样的,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电影才有et,有 ufo ,对不对,就是有这样子的想象,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可能的。
 
4、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p.123)
 
四、世界的淨穢是業感的:
 
【'''這無數的世界,形態不一,穢惡與莊嚴也大有差別。我 們所處的地球,被稱為五濁惡世 9,屬於穢土。莊嚴清淨的世界,不但是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而這個世界又可能成為莊嚴的。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 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就是我们这个世间,形态是如何庄严不庄严,其实无量无边的世界差异都蛮大的,像我们这个地球就称为五浊恶世,就是'''穢土''',不干净的土了,不干净的世界,因为有凹凸不平。因为我们颂阿弥陀经,极乐世界就是黄金铺地,树都一排一排的,但是有些人又说这么呆板的,很像人家画那些平面图,那种没有什么创意这样,他说应该像我们的地球,那山有水、有高有低,这样才漂亮。所以每个人的那一种世界观,多少都有点不同,那不管如何,我们这个地球那看起来确实是'''穢土'''。
 
那我们看【'''世界的進展到清淨,或退墮到穢惡, 為有情的共業所造成;是過去的業力所感,也是現生的業行所成。'''】
 
这个就如我们刚刚所讲的,第七章我们已经有看过。看小结:
 
5、佛陀依色心和合建立緣起的世界觀(p.123)
 
【'''常人誤信世界或有情為地球所獨有的,於是由於地球初成時沒有有情,即推想為物 質先精神而存在,即世界先於有情。 佛陀體驗得時空的無始終、無中邊,體驗得心色的相依共存,所以能徹見世間為有 情的世間,有情依世間而存在。這才否定了神教的創造說、數論 10的發展說、勝論 11 的組織說,樹立緣起的世界觀'''。】
 
导师从经里面看到,佛陀的体验有两个,第一个,是体验到时空的,没有开始跟结束,没有中间跟边际。第二个体验,有情跟世间,它是心色相依共存的缘起现象。所以知道世间唯有情的世间,有情依世间而存在,否定了神教的创造说,数论的发展说,还有'''勝論''' 的组织说。
 
10 數論(SAMkhya),音譯為僧佉,又作僧企耶;意譯又作數術、制數論。數論學派為印度六派 哲學中成立最早者。相傳初祖為迦毘羅仙人(Kapila)。此派以分別智慧而計度諸法,並以此
 
數為基礎,從而立名論說,故稱數論派。其早期學說主張精神、物質二者統一為「最高我」, 即採取有神論與一元論之立場(見敘事詩),至晚期則否認最高我,成為無神論之二元論。神 我為純粹意識,不具作用,僅觀照自性而已。自性依序開展為覺、我慢、五大、十六變異。 此一原理與神我、自性合稱二十五諦。(《佛光大辭典(七)》,p.6092)
 
11 勝論(VaiZesika),印度六派哲學之一,創始者為優樓佉(ulūka)。其學說傾向於實在論,否 認萬事萬物僅為概念之存在,以為一切事物皆有其實體,且世界所有之現象皆可析入六大範 疇。即以優樓佉所立之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 其生成壞滅之原理。(《佛光大辭典(五)》,p.4869)
 
 
数论的发展说,大家可以看一下注解【10】,数论派有提到他们相信有自性,因为有自性的缘故,所以【依序開展為覺、我慢、五大、十六變異。】这个就是数论的发展说,就是从自性的能够发展到一切的存在。
 
什么叫勝論组织说?看注解【11】【世界所有之現象皆可析入六大範 疇。即以優樓佉所立之實、德、業、同、異、和合等六句義,統攝一切諸法之實體、屬性及 其生成壞滅之原理。】
 
那佛陀否定了这二种,或者是创造说三种,树立缘起的世界观。
 
二、須彌山與四洲
 
 
如果按照经典就是描述的我们世界的现象,跟我们现在认知的世界是差异蛮大的,但是导师说,比如说须弥山这个语词应该可以分成想象的跟现实的两个来看,否则有一些经典的描述,你会觉得跟我们这个现实差异太大,导师跟我们做这个平衡,我们来看一下导师解说。
 
 
【'''我們所處的世界,不妨從小處說起。'''】
 
(一)佛典中所記載的世界
 
【 '''從來說:須彌山在大海中,為世界的中心。山的四面有四洲,即南閻浮提、東毘提訶、 西瞿陀尼、北拘羅洲;四洲在鹹水海中。 此外有七重山、七重海,一層層的圍繞;最外有鐵圍山,為一世界(橫)的邊沿。須 彌山深入大海,海拔非常高。山中間,四方有四嶽,即四大王眾天的住處。日與月, 在山腰中圍繞。須彌山頂,帝釋天與四方各八輔臣共治,13 所以名為忉利──三十三 天。這樣的世界,與現代所知的世界不同。'''】
 
13(1)《增壹阿含.5 經》卷 23(大正 2,668c13-16):
   世尊告諸比丘:三十三天有四園觀,諸天於中而自娛樂,五樂自娛。云何為四?難檀槃那園觀、麁澁園觀、晝夜園觀、雜種園觀。
(2)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84): 忉利是梵語,義譯為三十三。山頂四方各有八天,如封疆大臣;中央有釋迦提婆因陀羅 (簡譯釋提桓因,或帝釋天),為忉利天王;合稱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不是三十三层,它是第一天在中间,然后东南西北将有四个园,一个园有八位天子在那里,所以是三十三位天子,三十三天。那这样的世界跟我们现在所知的世界不同,你觉得一样吗?差好多。我们这个世界哪有须弥山?请问须弥山在哪里?喜马拉雅山。导师底下就要给我们解释了,因为如果说你按照这个经文来画那个图地图的话,怎么看都不像地球了,所以导师才说这个须弥山,如果把它看成是我们地球最高峰,那这样子才能够跟现实有一些结合,否则很多知识分子都觉得我们的经典都跟现实不符合,那他们就不相信了。所以导师做这样的会通有用意,我们来看一下。导师有做一些补充,就是这一段,大家请看附录的地方,第一段第三行,导师说:【我在《佛法概论》第九章有提到这样的世界跟现代所知的世界不同,导师说佛教的传说跟近代所知的世界不并不相合。】下一行,【这不是一般世间的知识所能够证实,也不是一般知识所能够否认,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过问。可是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心,而四周又是同一个日月所照临的地方,又近又大的世界,我们自己的世界,这是不能够避而不谈的。否则近代有知识的人他们就会误会了,失去对佛法的信心。】那先到这儿,我们回到前面。
 
 
 
(二)以我們居住的地球來說須彌山與四大洲(p.124-p.125)
 
1、一般以地球為南閻浮提
 
【'''單以我們居住的地球說,一般每解說為四洲中的南閻浮提。】'''
 
'''2、閻浮提的詞意由印度擴展至中國來'''
 
'''【閻浮提即印度人對於印度的自稱,本為印度的專名。佛法傳來中國,於是閻浮提擴 大到中國來。】'''
 
 
上面我们已经有提过,须弥山旁边有四周——东南西北,那其中南阎浮提是我们居住的地球,有这样子的说法。阎浮提就是印度人自称自己印度的名字,所以叫做阎浮提。佛法传来中国,阎浮提也就扩大到中国来,慢慢的这个阎浮提的名称,扩大到整个地球。所以阎浮提原本最早它只是指印度,因为印度人没有走到海边,所以他不知道我们这个大陆原来有海。慢慢的发现了才知道说,原来地球是圆的,到近代这个世界的范围就大了,地球跟阎浮提的关系如何?
 
3、各學說對地球與閻浮提的解說
 
【'''到近代,這個世界的範圍擴大了,地球與閻浮提的關係究竟如何?】'''
 
(1)科學佛法者的說法
 
【'''以科學說佛法者說:須彌山即是北極,四大洲即這個地球上的大陸,閻浮提限於 亞洲一帶。】'''
 
导师说有一个人他以科学的角度来说,须弥山是北极,四大洲,就是这个地球的大陆,就是有四大洲,閻浮提是属于亚洲一带,导师比较不太赞同这个。
 
(2)真現實者的說法
 
【'''真現實者說:須彌山系即一太陽系,水、金、地、火四行星即四大洲,木、土、 天王、海王四行星,即四大王眾天,太陽即忉利天。這樣,閻浮提擴大為地球的 別名了'''。14】
 
他认为这种真现实的人认为说须弥山就是我们现在的那个太阳系,那太阳系不是有八大行星嘛?太阳过来是水星,水星过来是金星,金心过来地球,再来火心,所以这四个星就称为四大洲——水金地火。那火心过来是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这四个是四大天王天,那太阳是忉利天,这样阎浮提就扩大为地球的别名了。所以你看阎浮提有这样子不同的含义。
 
那这两种到底是谁?其实导师有补充。
 
14 《太虛大師全書.第十一編、真現實論宗依論》,(p.230): 太陽系中八大行星,除上水、金、地、火四星,木星環日於火星外,應為東方天王之天眾及 華手天器界。火星、木星間,有多小行星,應為星宿天之器界。土星環日於木星外,應為西 方天王之天眾及持鬘天器界。天王星為管理南贍部洲南方天王眾之器界,名義更為顯然。海 王星則為北方天王眾及常放逸天之器界。至於彗星,不由太陽統攝,然時隱時現於太陽系中, 應為阿素洛或妙翅鳥之器界。而太陽則為忉利天之器界也。過此以往,為空居天,非日之光 熱攝力所能及。故太陽系之範圍,即蘇迷盧之範圍也。
 
 
大家看一下,【以科学说佛法者】,第三行,【这是老科学家王小许先生的解说】导师对这一个有一点评论,他说【这种解说对于传说的南洲日中,北洲业半恰好相合】,也有说对了一半,导师底下是评论,【须弥山为北极的话会变成高山,变成冰地】,这个就矛盾了,经典讲须弥山是山,你讲是北极就变成冰地,【这跟固有的传说似乎距离太遥远。】这个是科学家站在科学角度。那这样一来真现实者是谁?太虚大师。
 
导师说【假如依这样子的解释?太虚大师的解释,北俱卢洲就是另一个地球,可以不成为问题。不过传说太阳旋绕须弥山腰,而现在解说为太阳是须弥山顶的忉利天,好像也不太合。】所以导师你看到导师他真的非常的理性,因为太虚大师是他的导师,但是他还是很理性的。依经典这样讲,你这样讲,你不合就不合这样,所以导师当然没有的批评,但是很明显的是不赞同,他保持自己的看法。
 
 
(3)導師的說法
 
A、佛陀所安立的世界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
 
【'''我以為:佛陀為理智的道德的宗教家,有他的工作重心,無暇與人解說或爭辯天 文與地理。佛法中的世界安立,大抵是引用時代的傳說,如必須為這些辯說,不 但到底不能會通傳說,而且根本違反了佛陀的精神。'''】
 
 
导师以为,佛陀是理智道德的宗教家,他没有世间跟人家辩论天文跟地理了,所以佛法中世界的安立大部分引用时代的传说,这个我们一定要知道世尊的角度。
 
B、佛典中組織完備的世界觀,是由後人補充、推演而成的
 
【'''像上面所說的組織完備的世界情況,是後起的。因為:漢譯的《長阿含經.世記 經》廣說這些,但巴利本缺。 與此大同的《立世阿毘曇論》,屬於論典,說是「佛婆伽婆及阿羅漢說」15(卷一)。 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导师举了两部文证,第一个是'''《長阿含經.世記 經》''',这个是只有汉文有,巴利文没有,再来就是'''《立世阿毘曇論》'''。他们都有提到,佛弟子在讨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怎么样的,那结果就组织成非常完备的一个世界观,那认为是佛陀说。但是导师说这个都还是弟子自己说的,那假如是佛陀的话,可能不一定会这样说。那所以导师在这里就是说【'''可見釋尊曾部分的引述俗說,由後人補充推演、組織完成'''。】
 
后人就是指这些阿毗达磨的论师或者是佛弟子们,补充推演组织而成这样子的世界观,就是一层一层的这种说明。 对于这个问题,导师要提出几个看法:
 
第一个,【佛是有智慧德行的宗教家,引人断恶修善,断惑证真。所以这些世界的介绍,应该是随顺世俗的世间悉檀。换句话说,【佛说天文地理,只是顺应印度人所知,并不是照着佛陀知见的如实内容来说。】佛陀他没有讲真正他看到的内容,因为众生看不到,你跟他讲到这么复杂,无穷无尽的世界,他问说,我们怎么看得到?所以有时候世间悉檀的东西我们要知道。
 
请看【如世尊而生于今天,或者不生于印度,那他所说的世界状况当然不会顺应古印度的世界观。如果忽略这一点,而把曲顺世俗的说法,世间悉檀看作天经地义,那就是违背佛陀根本精神。】所以这一些不管是经或论的说明,导师都要很理性的来抉择。
 
第二段,【像佛教流传的世界观是世尊部分引世俗说后人推演组织完成】,这个就是刚刚那一句,导师也是举了同样《長阿含經.世記 經》跟《立世阿毘曇論》。那你看第二段最后一行,【这样子的分析,证明了这只是由佛弟子讨论组织完成,认为合乎佛意。可是假如是佛亲口说的话,就不一定是如此。】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一些即使是经或者是论,有时也是要用四悉檀来抉择,我们再回到本文。
 
(三)導師從不違現代世俗的立場,抉擇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
 
【'''從釋尊的引述中,我相信,釋尊時代的須彌山與四洲,大體是近於事實的。】'''
 
就是跟现实没有差异很大。怎么说?导师举例子来说明:
 
1、須彌山與四洲的區域劃分
 
(1)須彌山
 
【須彌山,梵語須彌盧(*Sumeru),即今喜馬拉耶山。16】
 
导师说跟喜马拉雅山的音很像Sumeru,须弥山。
 
16(1)《一切經音義》卷 15(大正 54,403a2):
 
彌樓山(即須彌盧山也,皆梵語訛轉也,唐云玅高山,或云玅光山)。
 
(2)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0-p.421):(香港東蓮覺苑林楞真居士提問) 問:須彌山梵語須彌盧,即今喜馬拉耶山。從來說須彌山頂乃忉利天,而喜馬拉耶山頂 是否即忉利天?傳說曾有探險家到喜馬拉耶山頂,是否即到忉利天?既能到喜馬拉耶山頂,何以現在科學家,仍未能達於月球;因日與月是在山腰,故能登山頂,亦當能到月球。
 
答:須彌山頂,佛教說是忉利天,帝釋所住;印度教說是梵天之都。帝釋名因陀羅,本是印度教的一神。總之須彌山──喜馬拉耶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神聖住處。到了 喜馬拉耶山,是否到了忉利天呢?這可以說,天能見人,人不見天,人見的是山嶺, 冰雪,樹木,岩石;在天可能是七寶莊嚴,所以到了等於沒有到。至於須彌山腰, 日月運行,與近代所知的情形不同。而且,在山腰,並非嵌在山腰上,是說運行的 軌道,與須彌山腰(高四萬由旬處)相齊。陸行而登山頂,那裡就能飛到同樣高而 遙遠的月球?
 
(3)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421-p.422): 問:俱舍論云:前七金所成,蘇迷羅四寶......山間有八海。若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
 
而喜馬拉耶山是否四寶所成?......說須彌山就是喜馬拉耶山,似乎與經論有牴觸, 不知究竟依何者為合?是否......鐵圍山等,皆屬神話傳說?然則佛說世界安立,有 無量無邊,還可信否?
 
答:說喜馬拉耶山即是須彌山,與經論是有牴觸的。其實,不但我所說的有牴觸,王小 徐居士及太虛大師所說,也一樣有牴觸的。然而,所牴觸的經論,根源來於《世記 經》及《立世阿毘曇論》等,這都含有後人的想像與組織。而且佛說的世界情況, 不外乎隨順當時人所知的世界情況。現在面對近代所知的世界情況,並不如傳說所 說,就難免有牴觸。為了會通現代所知的世界情況而需要解說,所解說的當然不能 與傳說相合。如一一相合,就與現代所知的不同了。至於佛說世界無量,本為印度 宗教的共說,而佛則說得更為廣大些。依現代所知的世界來說,確乎可信!
 
 
再来四周就是东南西北,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个地图了,你看着那个地图来看这四个地方了,导师先跟我们介绍南阎浮提,这个地图中间有一个南方阎浮提就是在须弥山的南方,所以叫南阎浮提,那它是在恒河上流。
 
 
(2)四洲
 
【 '''山南的閻浮提,從閻浮提河得名,這即是恆河上流──閻浮提河流域。17 毘提訶,本為摩竭陀王朝興起以前,東方的有力王朝,在恆河下流,今巴特那(Patna) 以北地方。 瞿陀尼,譯為牛貨,這是游牧區,「所有市易,或以牛羊,或摩尼寶」(《起世經》 卷七),18指印度的西北。'''
 
'''拘羅,即福地,本為婆羅門教發皇 19地,在薩特利支河與閻浮提河間──閻浮提 以北,受著印度人的景仰尊重。】'''
 
 
 
(3)小結
 
''' 但在這四 洲的傳說中,印度人看作神聖住處的須彌山為中心,山南的恆河上流為 南洲,向東為東洲,向西為西洲,而景仰中事實的拘羅,已經沒落,所以被傳說 為樂土,大家羨慕著山的那邊'''。】


 大家看一下那个地图,你看须弥山的下方,就是南阎浮提隔壁有一个拘羅,然后,在最上面又有一个北拘罗。所以我在想,导师的意思是不是说下面的那个拘羅,这个地方是婆罗门的发缘地后来没落了,那他们就向往山的那一边,因为山是他们的神圣的地,山的那一边是他们理想的世界,因为要攀山越岭过去,那个地方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世界了。但是他们因为还过不了,就向往说那个世界应该是非常好的,这样所以有两个拘羅出现。
 大家看一下那个地图,你看须弥山的下方,就是南阎浮提隔壁有一个拘羅,然后,在最上面又有一个北拘罗。所以我在想,导师的意思是不是说下面的那个拘羅,这个地方是婆罗门的发缘地后来没落了,那他们就向往山的那一边,因为山是他们的神圣的地,山的那一边是他们理想的世界,因为要攀山越岭过去,那个地方应该是比较理想的世界了。但是他们因为还过不了,就向往说那个世界应该是非常好的,这样所以有两个拘羅出现。
第328行: 第61行:




十二B
 
12B


 好,我们继续上课,请看讲义131页那么那刚刚有提到四周还有须弥山的关系,那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就是我附录给大家的138页,这一篇短文,那是专门在谈这个主题,就是须弥山,还有四周,四大洲。那这个主题,是因为香港有一位居士问导师一些问题,那导师就一一的回答,顺便做一些补充,那就像140页导师又补充了,就是《佛法概论》所没有的,就是他多看了一些资料,140页。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导师说我从启示经看到了海在地地面上的古说,跟四周在海中的说明,是有矛盾的,你看到海在地面还是地在海中?请问大家哪一个比较对?
 好,我们继续上课,请看讲义131页那么那刚刚有提到四周还有须弥山的关系,那导师在佛法是救世之光,就是我附录给大家的138页,这一篇短文,那是专门在谈这个主题,就是须弥山,还有四周,四大洲。那这个主题,是因为香港有一位居士问导师一些问题,那导师就一一的回答,顺便做一些补充,那就像140页导师又补充了,就是《佛法概论》所没有的,就是他多看了一些资料,140页。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导师说我从启示经看到了海在地地面上的古说,跟四周在海中的说明,是有矛盾的,你看到海在地面还是地在海中?请问大家哪一个比较对?
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