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25
个编辑
小无编辑摘要 |
小无编辑摘要 |
||
第13行: | 第13行: | ||
現在你們是學定來出離妄想,在定的境界中, 訓練心能專注於一個所緣、一個境界上。這四個願雖然意思不同,但它們都能讓你們有同樣的感覺, 這個感覺是在同一個心境上的。未來你們有了定, 可以改變所緣,在每一個願入定又出定、出定又入定。 | 現在你們是學定來出離妄想,在定的境界中, 訓練心能專注於一個所緣、一個境界上。這四個願雖然意思不同,但它們都能讓你們有同樣的感覺, 這個感覺是在同一個心境上的。未來你們有了定, 可以改變所緣,在每一個願入定又出定、出定又入定。 | ||
不過,現在,這四個願其實是一個境界、一個感覺,而這個感覺要很明顯。定只能在明顯的境界中持續,若境界不明顯,那就沒有什麼定。我們講過,修慈心觀是為了出離瞋恨心,你們已經知道 | 不過,現在,這四個願其實是一個境界、一個感覺,而這個感覺要很明顯。''' 定只能在明顯的境界中持續,若境界不明顯,那就沒有什麼定''' 。我們講過,修慈心觀是為了出離瞋恨心,你們已經知道 了,所以不須再想。若還想,那是雜念,是定的障礙。 | ||
'''這裡,修行的次第跟安那般念是一樣的,只是用培養正念來練習'''。'''正念的意思是:正念要能出現在你很熟悉的境界,並且你要對這個境界很清楚,才會有正念;若對境界模糊,就沒有什麼正念'''。由於有正念,行者才能出離煩惱,才能以正知瞭解到在什麼情況下出現掉舉、什麼情況下出現昏沉?因為昏沉,而心沉;因為執著,所以掉舉。有正念, 才會知道這些障礙。 | |||
正 念的意 思 就是「定」 。 你不讓心「浮」在你的境界上 , 而是培養穩定的作意和穩定的相 。 所以 , 你並不是在 思 惟 、 分別或分析─Analytical investigation , 中文譯為分析 觀。 | |||
然而,這個不是分析觀,它跟分析觀完全無關。你並不是在思惟「誰是敵人?為什麼是敵人?」你是思惟一個範圍,就是慈心觀的範圍,而那是沒有敵人的。因為沒有敵人,所以慈心觀才能夠同一心;因為沒有瞋恨,才能同一心在慈心觀。因為沒有妄想,心不散亂,意思是沒有困難、沒有衝突、沒有障礙,而能使令我們的心靜住在清淨的愛、無煩惱的境界中。因為「帶自己在快樂中」,所以能留在無煩惱的境界裡。你是用這四個願來入正念和正知的修行,出離煩惱而入定。這樣明白嗎? | |||
然而,這個不是分析觀,它跟分析觀完全無關。你並不是在思惟「誰是敵人?為什麼是敵人?」你是思惟一個範圍,就是慈心觀的範圍,而那是沒有敵人的。因為沒有敵人,所以慈心觀才能夠同一 | |||
所以,不能夠想「什麼是敵人?」或「為什麼要想敵人,為什麼不想其他的?」那個不是在修行,而是在打妄想,難怪心沒有快樂。慈心觀是快樂的修行,是最美麗的境界,所以要用方便法,來觀想自己能像菩薩般地微笑,沒有什麼煩惱。你只是在這個境界,並不是用一條一條的願來分析。若還是不能入此境界,我曾給過一些方便法,就是觀想小小狗狗、小小貓貓帶給人很舒服、很溫暖的感覺,再把這種感覺轉給自己。 | 所以,不能夠想「什麼是敵人?」或「為什麼要想敵人,為什麼不想其他的?」那個不是在修行,而是在打妄想,難怪心沒有快樂。慈心觀是快樂的修行,是最美麗的境界,所以要用方便法,來觀想自己能像菩薩般地微笑,沒有什麼煩惱。你只是在這個境界,並不是用一條一條的願來分析。若還是不能入此境界,我曾給過一些方便法,就是觀想小小狗狗、小小貓貓帶給人很舒服、很溫暖的感覺,再把這種感覺轉給自己。 | ||
另一個方便是用大乘所強調的「觀己為他」 | 另一個方便是用大乘所強調的「觀己為他」 ─ 自他交換法。這是很好的方便,因為我們即將開始練習如何能把這種舒服的、溫和的感覺由內轉向外,而外面仍然是裡面。這也就是第二階段的「破壞限制」。什麼限制?就是有「自己」,有著「我、他」之間的對立;我喜歡、我不喜歡、中性的。 | ||
對我們喜歡的人物,這個練習很容易修,很容易轉,比如你的父母親友。現在,你要學:雖然中性的人、與你沒有關係的人,你還是愛他;你也要觀想敵人,雖然是敵人,你還是愛他。 | |||
對我們喜歡的人物,這個練習很容易修,很容易轉,比如你的父母親友。現在,你要學:雖然中性的人、與你沒有關係的人,你還是愛他;你也要 | |||
如果有人討厭你,你會感覺不舒服,對不對?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人因為你是這樣,不是那樣,就很討厭你;有人因為你不依照他的意思,就很討厭你;有人因為你不講他的話、因為你是外國人、因為你是……不管什麼因緣,總是有人會討厭你。你感覺怎麼樣?你一定感覺很不舒服。但學了慈心觀以後,就不會再有這種感覺,不論如何,你還是愛他。所以,最好的方便就是「觀己為他」, 這是因為你能轉心向外,觀想他人如自己。明白嗎? | 如果有人討厭你,你會感覺不舒服,對不對?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有人因為你是這樣,不是那樣,就很討厭你;有人因為你不依照他的意思,就很討厭你;有人因為你不講他的話、因為你是外國人、因為你是……不管什麼因緣,總是有人會討厭你。你感覺怎麼樣?你一定感覺很不舒服。但學了慈心觀以後,就不會再有這種感覺,不論如何,你還是愛他。所以,最好的方便就是「觀己為他」, 這是因為你能轉心向外,觀想他人如自己。明白嗎? | ||
如果沒有定,你沒辦法出離這種問題,有人討 | 如果沒有定,你沒辦法出離這種問題,有人討厭你,你會很不舒服,沒有辦法保護自己。誰能保護你?就是慈心觀的定。這樣,當人家罵你、討厭你,你不必理睬;這是他們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這是慈心觀的力量,慈心觀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有人用清淨的愛來對待我們,我們也以清淨的愛來對待自己,那我們的力量會變得不可思議,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很好,因為心裡沒有矛盾。這種感覺給我們力量,令人出離所有的障礙, 所以佛讚美這種愛為「清淨之愛」,是最好的皈依。為什麼?因為有這種清淨的愛,到處都有和諧。如果你的內心有這種清淨的愛的和諧,即使外在不和諧,你不會受影響。要瞭解這個「愛」的厲害。 | ||
(公牛)。在佛教裡,佛也常常名為大象、大牯牛。 | 我說一個本生故事,讓你們明瞭這個愛的力量。我們的菩薩曾身為牛,一隻很有力量的白牯牛 (公牛)。在佛教裡,佛也常常名為大象、大牯牛。 | ||
為什麼?因為他的力量不可思議。他的力量從何而來?除了智慧,還因為有慈悲。即使在為動物身時,他也具有很大的力量。 | 為什麼?因為他的力量不可思議。他的力量從何而來?除了智慧,還因為有慈悲。即使在為動物身時,他也具有很大的力量。 | ||
過去,我們的菩薩身為大公牛時,他的主人是個窮農夫。由於公牛的力氣很大,一次能拉很多車的貨物,主人也很照顧他。有時主人喜歡跟其他的農夫聊聊天,喝杯酒。一次,主人在酒吧跟其他的農夫喝酒聊天時,吹牛說:「我親愛的牛有如 Shiva- 濕婆神的坐騎Nandi 一般,力量不可思議,全世界沒有那麼厲害的白公牛,牠一次能拉一百車的貨物!」濕婆神是印度人最崇敬的神,他的坐騎叫Nandi,力大無比,其他人當然不相信牛有那樣的力氣,於是就賭一百塊錢。 | |||
第二天,主人就叫公牛拉一百車的貨物,那些人都來看。他用鞭子打牛,說:「你,野獸!去啦!」公牛卻一動也不動。結果主人輸了一百元;其他農夫很高興。 | |||
第二天,主人就叫公牛拉一百車的貨物,那些 | |||
再回去酒吧,說同樣的話,再賭二百元。」於是農 | 回去以後,主人向牛抱怨:「唉!我的財物都不見了,我沒辦法過日子了。你為什麼欺騙我呢?」公牛說:「你才欺騙我呢!你為什麼這樣對待我?」主人明白了,向牛道歉,說:「很抱歉!因為我喝了酒,說大話。」牛說:「好,如果你對我好,你 再回去酒吧,說同樣的話,再賭二百元。」於是農夫再賭錢。 | ||
隔天,大家又很高興地來了。主人對牛呼叫, 說:「我的老朋友 Nandi,請你向前走。」牛就拉了兩百車向前走,一點困難也沒有。於是,農夫主人贏了兩百元。 | 隔天,大家又很高興地來了。主人對牛呼叫, 說:「我的老朋友 Nandi,請你向前走。」牛就拉了兩百車向前走,一點困難也沒有。於是,農夫主人贏了兩百元。 | ||
第84行: | 第45行: | ||
像這樣,如果我們以清淨的愛對待自己和眾生,我們自己和所有的眾生就會發展出不可思議的力量;若不以清淨的愛對待自己和眾生,那將會都是矛盾,都是不快樂,都是不可意的境界。 | 像這樣,如果我們以清淨的愛對待自己和眾生,我們自己和所有的眾生就會發展出不可思議的力量;若不以清淨的愛對待自己和眾生,那將會都是矛盾,都是不快樂,都是不可意的境界。 | ||
現在我看你們有些人有一點點微笑、一點點放鬆,有一些則還沒有入法門。一定要瞭解這個法門的重要。這不是什麼分析觀,而是定。有定,才能超越那些分別的執著;有定,才能分別得很清楚, | 現在我看你們有些人有一點點微笑、一點點放鬆,有一些則還沒有入法門。一定要瞭解這個法門的重要。這不是什麼分析觀,而是定。有定,才能超越那些分別的執著;有定,才能分別得很清楚, 因為有輕安。 | ||
因為有 | 如果用《瑜伽師地論》的道理,沒有輕安則無法分別,一定要明白這些道理。沒有輕安,則無法把止、觀配合在一起。應該先有止,才能有觀,不然就不是修行,只是在打妄想,難怪有些人無法喜悅。雖然是在修這個最令人歡喜的法門、最美麗的法門,還是不能生歡喜, 因為 在想什麼呢?在想著一些沒 有 意義的內容,體會不到它美麗的境界 。 | ||
=== 二)問 === | |||
《 清淨道 論》 中提到第五禪 , 是指色界四禪還是 無 色界 定 ? | |||
'''答:''' | |||
哦!這個也有點混淆。經典是講色界四種禪,阿毘達摩則講五種禪。因為經典是比較粗略說明的,而阿毘達摩是論典,論典會詳細說明經典的義。第一禪定有尋、伺、喜、樂、一境性。第二禪定沒有尋,有伺、有喜、有樂和一境性。第三禪定沒有尋、伺,只有喜、樂和一境性。第四禪定有樂、有一境性。第五禪定有捨、有一境性,就是這樣。所以,若用阿毘達摩,會有五種禪,是色界禪;若根據經典則只有四種禪,色界禪。 | |||
哦!這個也有點混淆。經典是講色界四種禪, | |||
=== 三)問: === | === 三)問: === | ||
請問慈心四願的英文翻譯(原文)為何?(編 | 請問慈心四願的英文翻譯(原文)為何?(編按:長老逐句檢查同學所提供的網路上流通的英文翻譯,分別予以修正和解說。)是:1)May I be free from danger嗎? | ||
=== 答: === | === 答: === | ||
不是danger,是enemity,是這樣的:(以下標 | 不是danger,是enemity,是這樣的:(以下標深色字體為長老之解說)1.May I be free from enemity | ||
─巴利文 ''avero homi''。直譯應該是:May I be the one who has no enemies.願我不生敵懟;願我沒有敵害。 | ─巴利文 ''avero homi''。直譯應該是:May I be the one who has no enemies.願我不生敵懟;願我沒有敵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