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其它:第八章 问答集:修订间差异

删除86字节 、​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答:
第145行: 第145行:


=== 九)問: ===
=== 九)問: ===
 能不能請長老舉例說明「直接、端正」這個功
 能不能請長老舉例說明「直接、端正」這個功 德是什麼?


德是什麼?
'''答:'''


=== 答: ===
 「直接」的相反就是「彎曲」。簡單地說,「直 接」就是不彎曲,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這樣, 心才能有輕安,所以它也是輕安的範圍。如果能同一心,心不會彎曲;如果不能同一心,做一件事而想著另一件事,那就是「不直接」。
 「直接」的相反就是「彎曲」。簡單地說,「直


  接」就是不彎曲,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 ,這 樣, 心才能有輕安,所以它也 輕安 範圍。如果 能同一心, 心不會彎曲;如果 不能同一心 ,做 一件 事而想著另一件事 ,那就是 直接」
  其實 ,這是 很簡單 ,你 完全地 同一心, 那就是直接,就沒有煩惱。為何有煩惱出現?是因為 不能同一心 。同 心的條 是我們的行為是善的, 若不是善的行為 ,那 無法同一心。這 就是 戒的重要性,它是定的基礎, 持戒,就無法修定


有戒,意思是我們能努力減少瞋恨、貪欲和無明,這樣才能「直接」。人為什麼不直接?因為有貪欲、有瞋恨。貪欲、瞋恨代表無明,由於無明, 所以不能直接,只會彎曲,對不對?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你能完全地同一心,那
=== 十)問 ===
 
就是直接,就沒有煩惱。為何有煩惱出現?是因為不能同一心。同一心的條件是我們的行為是善的, 若不是善的行為,那無法同一心。這就是戒的重要性,它是定的基礎,不持戒,就無法修定。
 
有戒,意思是我們能努力減少瞋恨、貪欲和無
 
明,這樣才能「直接」。人為什麼不直接?因為有貪欲、有瞋恨。貪欲、瞋恨代表無明,由於無明, 所以不能直接,只會彎曲,對不對?
 
=== 十)問 :1) ===
 如何才算慈心觀修得成功?
 如何才算慈心觀修得成功?


=== 答: ===
 答:
如上所說,能完全同一心在此境界才算成功,


 才能入定。但成功也有不同的階段和層次。就戒而言,成功是指出離障礙;就定而言,成功是指入第三禪定;就慧而言,成功是指斷一切煩惱及煩惱的隨眠。所以,成功也是一個過程:戒成功是得定的因緣,定成功是慧的因緣,它們是一個過程。
  如上所說,能完全同一心在此境界才算成功, 才能入定。但成功也有不同的階段和層次。就戒而言,成功是指出離障礙;就定而言,成功是指入第三禪定;就慧而言,成功是指斷一切煩惱及煩惱的隨眠。所以,成功也是一個過程:戒成功是得定的因緣,定成功是慧的因緣,它們是一個過程。


=== :2) ===
 問
有什麼徵狀可以檢驗慈心觀的修行已經成


 功?
  有什麼徵狀可以檢驗慈心觀的修行已經成 功?


=== 答: ===
 答:
那就是入定,然後出離煩惱,很簡單。如果常


 常修,那當然就是能活用在每日生活中,不會生氣,那就是大成功。你們特別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學,慈心、禪定也只是這個目標的方便而已。能不生氣,才算是了不起;雖有慈心定,但出了定還是會生氣,這就不行。所以要不斷練習,有解脫,才能完全不生氣。
  那就是入定,然後出離煩惱,很簡單。如果常 常修,那當然就是能活用在每日生活中,不會生氣,那就是大成功。你們特別是為了這個目標而學,慈心、禪定也只是這個目標的方便而已。能不生氣,才算是了不起;雖有慈心定,但出了定還是會生氣,這就不行。所以要不斷練習,有解脫,才能完全不生氣。


=== 十一)問 ===
=== 十一)問 ===
 師父講到《慈經》的緣起時說,因為比丘們須
 師父講到《慈經》的緣起時說,因為比丘們須要在樹下大小便,樹神生瞋,佛陀因此為比丘講《慈經》,後來樹神轉為歡喜。這中間,《慈經》和樹神有什麼相關呢?比丘們又不是故意要觸惱樹神而在樹下大小便,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是嗎? 
 
要在樹下大小便,樹神生瞋,佛陀因此為比丘講《慈經》,後來樹神轉為歡喜。這中間,《慈經》和樹神有什麼相關呢?比丘們又不是故意要觸惱樹神而在樹下大小便,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不是嗎? 答:


'''答:'''


 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那些樹神本來就不讓他們修行,後來他們修慈心觀,樹神就保護他們, 讓他們能夠成就。就是這個關係。比丘們當然不是故意要觸惱樹神。
 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那些樹神本來就不讓他們修行,後來他們修慈心觀,樹神就保護他們, 讓他們能夠成就。就是這個關係。比丘們當然不是故意要觸惱樹神。
第191行: 第179行:
 我自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緬甸人還是很相信樹神。我在緬甸時,我師父帕奧禪師決定要建一個大禪堂,方便更多人修行,所以請工人用推土機來拉走大樹。在寺廟右面比較平坦的地方,有大石頭。一天,司機很激動,告訴師父說他不能做這件工作,「我害怕樹神,他們丟石頭打我,要殺害我, 對不起,我不能再做,我要回家。」
 我自己聽過這樣一個故事。緬甸人還是很相信樹神。我在緬甸時,我師父帕奧禪師決定要建一個大禪堂,方便更多人修行,所以請工人用推土機來拉走大樹。在寺廟右面比較平坦的地方,有大石頭。一天,司機很激動,告訴師父說他不能做這件工作,「我害怕樹神,他們丟石頭打我,要殺害我, 對不起,我不能再做,我要回家。」


 結果我們比丘就誦經,誦《慈經》、《三寶經》、
 結果我們比丘就誦經,誦《慈經》、《三寶經》、《吉祥經》,這個司機還是不肯做。我們再找別的司機,後來就沒問題了。還是有這類的事情。他們看過樹神,因為他們要破壞樹神的住所,所以樹神要傷害他們、要干擾比丘。當地人相信那是真的, 他們看過這些眾生。''' 然而,這其實還都是在心理層面。你相信這個境界,就比較容易看到;不相信,就比較不會看到。'''
 
《吉祥經》,這個司機還是不肯做。我們再找別的司機,後來就沒問題了。還是有這類的事情。他們看過樹神,因為他們要破壞樹神的住所,所以樹神要傷害他們、要干擾比丘。當地人相信那是真的, 他們看過這些眾生。然而,這其實還都是在心理層面。你相信這個境界,就比較容易看到;不相信,
 
 
就比較不會看到。
 
=== 十二)問: ===
看到三惡道的眾生,乃至蟲蟻,我們很容易起
 
悲憫心,可是看到作惡的人,知道他們可能會到下三道去,卻認為惡有惡報,不容易悲憫、寬恕,為什麼呢?特別是怨敵,有痛快的感覺。
 
=== 答: ===
這也是我們的「業分」。因為對比較近的眾生,
 
比如親朋好友騙你,你會氣得半死,不會忘記;如果是比較不熟的人騙你或對你不好,你反而不會那麼生氣,對不對?
 
「人」對你來說很近,因為你也是人,所以不容易對他修慈悲,因為大家的業相似;而動物的業和人的業比較不相似,所以即使牠攻擊人,你比較容易對牠們慈悲。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人跟人之間容易起瞋惱,好比說:若兩個眾生很相似,或兩個國家很相似,他們才能吵得厲害。例如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是一個民族、巴基斯坦人
 
 
和印度人是一個民族,可以吵得很兇,因為很相


  似;臺灣和大陸之間也 這樣 業分相似。兄弟騙你 會忘記;陌生人騙你,你 容易 忘記。同理 你對動物比較不熟 所以即使牠對你不
=== 十二)問 ===
看到三惡道的眾生,乃至蟲蟻,我們很容易起悲憫心,可 看到作惡的人 知道他們可能會到下三道去,卻認 惡有惡報 ,不容易 悲憫、寬恕 為什麼呢?特別是怨敵 有痛快的感覺。


好,你不容易對牠生氣;如果很熟的人騙了你或是對你做了什麼不好的事,那你很容易討厭他。能不能慈悲,也是相似的道理,因為你跟人類很熟,所以有人犯了大罪過,你比較不容易對他修慈悲,不過一定要修。所以先從容易修的對象開始,比如親友,再來是中性者,再來才是敵人。我們無法馬上對敵人修慈悲觀,而是要一步一步地修。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由易漸次入難。
'''答:'''


=== 十三)問: ===
  這也是我們的「業分」。因為對比較近的眾生,比如親朋好友騙你,你會氣得半死 不會忘記;如果是比較不熟的人騙你 對你不好,你反而不會那麼生氣,對不對?「人」對你來說很近,因為你也是人,所以不容易對 修慈悲,因為大家的業相似;而動物的業和人的業比較不相似,所以即使牠攻擊人,你比較容易對牠們慈悲。一定要瞭解這個道理。
請問長老 目前在斯里蘭卡 帕奧禪林或其


 地方,是否有行者由修慈心觀而得入初禪、二禪或三禪的例子或故事?這些事例對我們初學者會有莫大的鼓勵。
  人跟人之間容易起瞋惱,好比說:若兩個眾生很相似,或兩個國家很相似,他們才能吵得厲害。例如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是一個民族、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是一個民族,可以吵得很兇,因為很相似;臺灣和大陸之間也是這樣,因為業分相似。兄弟騙你,你不會忘記;陌生人騙你,你容易忘記。同理,你對動物比較不熟,所以即使牠對你不好,你不容易對牠生氣;如果很熟的人騙了你或是對你做了什麼不好的事,那你很容易討厭他。能不能慈悲,也是相似的道理,因為你跟人類很熟,所以有人犯了大罪過,你比較不容易對他修慈悲,不過一定要修。所以先從容易修的對象開始,比如親友,再來是中性者,再來才是敵人。我們無法馬上對敵人修慈悲觀,而是要一步一步地修。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由易漸次入難。
 
=== 十三)問 ===
=== 答: ===
請問長老,目前在斯里蘭卡或帕奧禪林或其他 地方,是否有行者由修慈心觀而得入初禪、二禪或三禪的例子或故事?這些事例對我們初學者會有莫大的鼓勵。


'''答:'''


 當然有很多。入禪定並不難,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努力就可做到;但要保持禪定很久,比如兩三天安住在深定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是有很多故事;即使有些修行人因為某些因素而失去禪定,不過,因為他們已習慣於這個境界,很快就可以恢復。
 當然有很多。入禪定並不難,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努力就可做到;但要保持禪定很久,比如兩三天安住在深定的境界,那是不容易的。是有很多故事;即使有些修行人因為某些因素而失去禪定,不過,因為他們已習慣於這個境界,很快就可以恢復。


 不過,修慈心觀來入禪定,這是第一步,並不是那麼難;第二步是不執著定,在任何情況下對它都能修捨,這個難一點;第三步才是禪修最難的階段,就是 ''anativattasankhára''─讓不同樣的心所持續平等,也就是「一味」─解脫之味,這個很難。所以,入禪定,感受到禪定的輕安,這是第一
 不過,修慈心觀來入禪定,這是第一步,並不是那麼難;第二步是不執著定,在任何情況下對它都能修捨,這個難一點;第三步才是禪修最難的階段,就是 ''anativattasankhára''─讓不同樣的心所持續平等,也就是「一味」─解脫之味,這個很難。所以,入禪定,感受到禪定的輕安,這是第一步,是最初學的階段。第二步,我們相信佛教徒修的禪定比外教所修的深,因為我們能完全捨定。我們瞭解它還是無常的境界,因為所緣是世間法,這樣的禪定當然是無常的,所以雖在禪定中,還是要能完全地捨,不執著它,才能保持心法完全平等, 也就是「一味道」,亦即心清淨解脫之味。
 
步,是最初學的階段。第二步,我們相信佛教徒修
 
的禪定比外教所修的深,因為我們能完全捨定。我們瞭解它還是無常的境界,因為所緣是世間法,這樣的禪定當然是無常的,所以雖在禪定中,還是要能完全地捨,不執著它,才能保持心法完全平等, 也就是「一味道」,亦即心清淨解脫之味。
 
 
這個很難,即使是大修行人,在禪定中也還會有一些微細的不平衡的心的傾向,這是很難避免的。所以佛教分別天人有不同的層次,有第一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有些天人因為所修的禪定不圓滿,身上的光明也就不圓滿。
 
在《中阿含經》的《''Anuruddhasutta'' 阿那律經》
 
57
 
中,描述阿那律尊者在無量生中數數當天人,已


 經很熟悉天人的境界,知道有些天人因禪定修得不夠,心裡仍有不平等的傾向,所以身上的光仍有不夠明亮之處;若禪定圓滿,心完全平等,連小小的煩惱、雜念的傾向都沒有了,此時只有一味清淨心,那麼身上就是大光明,十分清淨。
  這個很難,即使是大修行人,在禪定中也還會有一些微細的不平衡的心的傾向,這是很難避免的。所以佛教分別天人有不同的層次,有第一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有些天人因為所修的禪定不圓滿,身上的光明也就不圓滿。在《中阿含經》的《''Anuruddhasutta'' 阿那律經》中,描述阿那律尊者在無量生中數數當天人,已 經很熟悉天人的境界,知道有些天人因禪定修得不夠,心裡仍有不平等的傾向,所以身上的光仍有不夠明亮之處;若禪定圓滿,心完全平等,連小小的煩惱、雜念的傾向都沒有了,此時只有一味清淨心,那麼身上就是大光明,十分清淨。


 這當然很難,這是大修行人的境界,不是我們的。想修到這樣,就得去森林修,這裏修不到。不過,當今我們的世界,修行的條件越來越不理想,
 這當然很難,這是大修行人的境界,不是我們的。想修到這樣,就得去森林修,這裏修不到。不過,當今我們的世界,修行的條件越來越不理想,
行政员、​editor、​flow-bot、​界面管理员、​limited、​监督员、​管理员
98,029

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