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7
个编辑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22行: | 第22行: | ||
'''1)那水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是有情识还是无情识?水不像树一样,是有生命,无情识的的,那如何解释那个“水知道答案”的现象?''' | '''1)那水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是有情识还是无情识?水不像树一样,是有生命,无情识的的,那如何解释那个“水知道答案”的现象?''' | ||
第32行: | 第31行: | ||
师父:其实这个问题很久以前我在佛学院的时候也有人问,我们也有讨论过。其实后来去了解一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并不是《华严经》经文上直接讲,这是祖师们做注解著书的时候讲的。我再讲一次,这不是《华严经》的经文本身讲的,这是祖师注解里面讲的。既然是祖师讲的,第一个就是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基本上如果是祖师讲的不清楚的,那你要去看他是什么意思,就要去问这个祖师他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如果你硬要师父来回答,师父只能说从师父自己的理解 ,从一个比较合理的来解释这句话,那个种智是指一切智,是指佛智。如果直接表面上解释,就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这是直接的解释,但这个从印度佛教来讲是不合理。那这句要怎么解释呢?如果从论还有大乘一些经来讲的话,那是可以解释的,就是说他不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他是说有情跟无情都可以成为一个众生成佛的俱有因,就是《俱舍论》里面解释了俱有因。什么叫俱有因呢?俱有因的意义就是说这些条件,这些因可以同成一个果,可以同 | '''2)有人说,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证明《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道理,因为她没有做解释,我们不太明白其中的缘故。请师父为我们开示,《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 ||
师父:其实这个问题很久以前我在佛学院的时候也有人问,我们也有讨论过。其实后来去了解一下【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个并不是《华严经》经文上直接讲,这是祖师们做注解著书的时候讲的。我再讲一次,这不是《华严经》的经文本身讲的,这是祖师注解里面讲的。既然是祖师讲的,第一个就是我要跟大家讲的就是说,基本上如果是祖师讲的不清楚的,那你要去看他是什么意思,就要去问这个祖师他是什么意思。接下来说如果你硬要师父来回答,师父只能说从师父自己的理解 ,从一个比较合理的来解释这句话,那个种智是指一切智,是指佛智。如果直接表面上解释,就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这是直接的解释,但这个从印度佛教来讲是不合理。那这句要怎么解释呢?如果从论还有大乘一些经来讲的话,那是可以解释的,就是说他不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他是说有情跟无情都可以成为一个众生成佛的俱有因,就是《俱舍论》里面解释了俱有因。什么叫俱有因呢?俱有因的意义就是说这些条件,这些因可以同成一个果,可以同 助 成一个果。这样来讲的意思,不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成佛,是说有情无情都可以帮助一个有情众生来成佛。所以有情无情都可以作为一个众生成佛的增上缘。有情可以成为有情的增上缘,那没问题。那无情呢?无情的增上缘可以讲是不碍增上。或许你可以说,当我们一个人要成佛或是要解脱,比如说要要离五欲,那么我问你, 五 欲是哪五欲?五欲是我们五根所对的色、身、香、味、触。严格来讲,色、身、香、味、触是不是色法? | |||
(答:是。)色法是无情的。那你对这个色法起执着,你就不能解脱,你对这些色法不起执着就可以解脱。也就是说,这些色法可以当你的不碍增上。所以如果从师父的理解来讲的话,就是有情无情都可以帮助一个众生来成佛,因为五欲:色、身、香、味、触,它本来是物质中心的,但是它的重点在于我们自己为它起染著,那起染着它就变成障碍,你不起染着它就不成为障碍。 | (答:是。)色法是无情的。那你对这个色法起执着,你就不能解脱,你对这些色法不起执着就可以解脱。也就是说,这些色法可以当你的不碍增上。所以如果从师父的理解来讲的话,就是有情无情都可以帮助一个众生来成佛,因为五欲:色、身、香、味、触,它本来是物质中心的,但是它的重点在于我们自己为它起染著,那起染着它就变成障碍,你不起染着它就不成为障碍。 | ||
问:师父,慈佳这个问题里面,她这里有讲到树,她的问题是水不像树一样是有生命 | 问:师父,慈佳这个问题里面,她这里有讲到树,她的问题是水不像树一样 ,树 是有生命 而 无情识的。 | ||
师父:它无情识,没错。 | 师父:它无情识,没错。 | ||
问:这个问题老法师也讲过,南传的法师也讲过,我觉得师父你 刚才 讲的第一个 , 就是说因为他这个问题没有普遍性,是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不能代表(全部)? | |||
问:这个问题老法师也讲过,南传的法师也讲过, | |||
师父:是的,就是说那个实验没有普遍性。 | 师父:是的,就是说那个实验没有普遍性。 | ||
第52行: | 第48行: | ||
问:如果没有普遍性就不能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 问:如果没有普遍性就不能作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 ||
师父:不能做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 师父:不能做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 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研究,但是你采样如果不普遍性的话,而且再加上你自己的理解,就会做成一些不普遍性的结论。 | ||
问:但是在 | 问:但是在被解说了以后,让大家好像就觉得说 , 这个有普遍(性),就说是能够怎么样 。比方说在一个大的菜园里面放一些音乐,那些菜就可以长得很好 。 | ||
师父:是,所以这个就违反佛教根本(教理),因为没有情识的东西,你去搞那些没有意义。 | |||
问:是 的,所以这样一弄就搞的大家做一些事,人家就觉得你这个佛教徒不像一个正常人。第二个就是刚才师父讲的,关于这个同圆种智的这个“同圆”,并不是两个同时可以成就这个佛智,而是说这个无情它是一个增上缘的? | |||
师父: 是的, 就增上缘 , 所以你可以用《俱舍论讲》的俱有因 ,就 是说有情无情都 可以 帮助一个众生成佛 。 | |||
依文解义 ,有 些 东西 太多可以依文解 义。 | |||
问:是 | 问: 师父解释的太好了,弟子想到就 是 佛陀当年修苦行以后 , 不是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 以 后成佛道,那个是无情物,如果没有 这 个东西 , 佛陀当年因为他已经没有体力了。(师父:要死掉了。)结果他吃完 这个 乳糜以后,他身体又恢复了这 个 状态,结果他打坐,他证悟了 。 | ||
师父 : 是,这 个 比喻也不错。对, 就是 我们(生活、修行)得靠无情物 , 比如说水、粮食等其它东西。而且更重要是 这 句话 不是 直接出自《华严经》 , 这 是 祖师的著书,祖师的注释里面讲的。因为师父 以 前去查过的 , 它不 是 出自《华严经》, 它是 出自祖师 的 注解 。 | |||
'''3、《俱舍精要》P111「经论中常将“恶作”和“掉举”放在一起 , 因为 它 们性质基本相同,都 是 内心 的 胡思乱想、心不能集中 。 」''' | |||
'''请问 师父: 那为什么把“掉举”放在大烦恼地法里面 , 把“恶作”放在不定地法里面?''' | |||
问:师父 | 问: 之前在《成佛之道》里面 师父 讲到的“恶作”跟“掉举”的这个不同点。但是我现在 的 这个问题就是 , 我看 到 《俱舍精要》的时候,师父是把 “掉举”它 是 放在大烦恼地法里面,然 后 把“恶作”是放在这个 不 定法。它们既然本身 是 放在一起 的, 为什么要在这里把它分开呢 ? | ||
师父:因为“掉举”师父 ( 俱舍精要 ) 后面有讲,“掉举”“恶作”都是属于一种不是很集中的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里面有一种是追悔,如果这种胡思乱想从我们的修行来讲,或是打坐来讲它是一种障碍。胡思乱想里面的其中一种,它是对过去的追悔 ,对 过去的追悔都可以叫做“恶作”。所以“恶作”它为什么叫不定呢?因为如果你对过去的追悔,是对过去做的坏事追悔,那表示你有忏悔心,这是好的善,有惭愧心,那是善。但是如果你对过去做的好事,产生“恶作”就是后悔了,那这就是不善的。所以,“恶作”它可以通善通不善,所以它叫做不定。 | |||
师父:因为 | |||
问:师父在《俱舍论》上面说到那个不定法的话,它是可通善、恶、无记三性的。 | 问:师父在《俱舍论》上面说到那个不定法的话,它是可通善、恶、无记三性的。 | ||
师父:它分成三种,一种是通善、恶、无记;一种是只有一种是通善跟恶。那“恶作”是指只通善跟恶,它不是无记。因为它也是一种思维,不是专注集中的,是一种散心的思维,这种如果是从散心思维的本质来讲,它跟“掉举”的本质都是散心思维。 | 师父:它分成三种,一种是通善、恶、无记;一种是只有一种是通善跟恶。那“恶作”是指只通善跟恶,它不是无记。因为它也是一种思维,不是专注集中的,是一种散心的思维,这种如果是从散心思维的本质来讲,它跟“掉举”的本质都是散心思维。 | ||
《俱舍精要》P111【經論中常將「惡作」和「掉舉」放在一起,因為 | |||
它們性質基本相同,都是內心的胡思亂想、心不能集 | |||
中。「惡作」和「掉舉」不同的地方在於,「掉舉」 | |||
是想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而「惡作」主要是追悔 | |||
過去。】 | |||
问: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说“恶作”它是属于“掉举”的一部分? | 问:我是否可以理解为,就是说“恶作”它是属于“掉举”的一部分? | ||
第104行: | 第87行: | ||
师父:它的本质跟“掉举”一样的,就是没有如理的作意跟思维,就是胡思乱想的一部分。 | 师父:它的本质跟“掉举”一样的,就是没有如理的作意跟思维,就是胡思乱想的一部分。 | ||
问:只是说性质相同 | 问:只是说性质相同 , 但是不能就是归到“掉举”里面? | ||
师父:是。比如说慧,它有恶慧,有善慧,都是慧。从《俱舍论》来讲慧,一般慧我们都是讲好的叫慧,但事实上如果从简择思维来讲,它都是叫慧,所以慧就有善有好的,就是戒定慧的慧,还有恶慧,恶慧就是五种见惑。 | 师父: 对,特色不大一样,就 是 很多的(心所),比如说类型是相同的。但是你不能把”恶作”单独的去归到“掉举”里面 。比如说慧,它有恶慧,有善慧,都是慧。从《俱舍论》来讲慧,一般慧我们都是讲好的叫慧,但事实上如果从简择思维来讲,它都是叫慧,所以慧就有善有好的,就是戒定慧的慧,还有恶慧,恶慧就是五种见惑。 | ||
问:因为之前我理解成“掉举”跟“恶作”它们是放在一起的。 | 问:因为之前我理解成“掉举”跟“恶作”它们是放在一起的。 | ||
第117行: | 第98行: | ||
师父:对。 | 师父:对。 | ||
第125行: | 第109行: | ||
'''请问:这个「众生的业力」指的是这些光音天人的业力,还是还没有在这个地球上出生的人的业力?那这些光音天的天人应该不是这个地球的欲界人修成的,那他们是从其它的器世间来的吗?那这个地球的形成靠的是谁的业力?''' | '''请问:这个「众生的业力」指的是这些光音天人的业力,还是还没有在这个地球上出生的人的业力?那这些光音天的天人应该不是这个地球的欲界人修成的,那他们是从其它的器世间来的吗?那这个地球的形成靠的是谁的业力?''' | ||
师父:你这个问题 | 师父:你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众生的业力」是这个世界,三界所有人,所有众生的业力,不是只有光阴天的,因为这世界不是只有人住而已,这个世界有三界六道,所以是三界六道所有众生的业力所成的 ,( 问: 那个三界里面没有 包括 光阴天 ? )有了,三界里面怎么没有光阴天,你去查,( 问: 在色界天,那地球 的形成 也是靠这些众生的业力 ? )当然,一定是众生的业力所形成的 。 | ||
'''5、《成佛之道》或者《俱舍论》,师父都谈到器世间的欲界六天,说欲界的最高一层天——他化自在天,是魔王居住的 | '''5、《成佛之道》或者《俱舍论》,师父都谈到器世间的欲界六天,说欲界的最高一层天——他化自在天,是魔王居住的 | ||
师父:其实他这种魔,跟我们认识的魔不太一样 ,经论上说有四种,当然也有讲五种,还有讲很多种,但是基本上结论上说五种 | '''请问师父:不是说人天三福业果报的因,是布施、持戒、 修定,魔王能够生这个欲界最的高天,他应该也会修这三福业吧,那他为什么 希望欲界的众生都沉迷在贪嗔痴里面,而不愿有情像他一样去修这三福业呢?''' | ||
师父:其实他这种魔,跟我们认识的魔不太一样 ,经论上说有四种,当然也有讲五种,还有讲很多种,但是基本上结论上说五种 。 烦恼魔,烦恼是魔,( 问: 有烦恼魔也可以升天? )不是,我说经论上说有四种魔 , 第一个叫烦恼魔,烦恼就是魔。烦恼魔就是烦恼就是魔,无明烦恼就是,为什么呢?它阻碍我们解脱,所以把它当成魔,所以这是一种抽象的魔,不是一个具体的魔,抽象 (概念的) 魔,就是烦恼是魔 。 还有 (一种) 叫阴魔,什么叫阴魔呢?五蕴是魔,五蕴身心是魔,因为我们有五蕴身心,所以一直轮回 ,所以叫做五阴魔 。 还有一种叫做死魔,就是我们人会死,对不对?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叫做死魔 。 那么另外第四个叫做他化自在天子,那就是把他化自在天当成是魔,为什么他把他化自在天当成是魔呢?因为欲界最高天就是他化自在天, 那么五欲,就是让我们没有办法解脱的最初的障碍, 他们认为欲界他化自在天是最高的天,所以在欲界就是他控制的 ,传说是这样的 。 所以五欲会障碍我们解脱生死,甚至障碍我们修定,所以就把他化自在当成是魔,它是从这个意思来说他是魔 。 | |||
但是经典上也说 , 你要得他化自在天不容易 ,你必须布施持戒,然后好要多闻,因为他虽然布施持戒 ,好 乐 多闻,但是因为他对五欲有很强的追求 ,所以他死掉之后,就会 生 到他化自在天,当他化自在天的天子,但是因为他欲界的五欲还是算重,所以他只能生在欲界天的最高 。( 问: 那这一些欲界天里面的人 ,要是修行他会干扰吧?)他的干扰主要是说 , 我们有没有受五欲干扰 ,并不是说他直接来干扰,而是说我们会受五欲 的 干扰,他又是欲界最高的天,意思说五欲是他控制的,欲界是他控制的,所以就把这个干扰具体的归到他身上,只要我们受五欲干扰,那就是说受他化自在天魔干扰。 | |||
'''6、根据缘生缘灭的道理,这个器世间和世界的佛法都会灭,那极乐世界也会灭掉吗?有人说,只要有人发愿去极乐世界,那里就不会灭,是这个道理吗?''' | '''6、根据缘生缘灭的道理,这个器世间和世界的佛法都会灭,那极乐世界也会灭掉吗?有人说,只要有人发愿去极乐世界,那里就不会灭,是这个道理吗?''' | ||
师父:极乐世界也会灭 ,这经典上都有说 ,因为一切世界都已经经过成住坏灭,因为这经典上自己就有说,说几十亿年后它也会灭, 成住异灭是一定的,必定的一个历程 , | 师父:极乐世界也会灭 ,这经典上都有说 ,因为一切世界都已经经过成住坏灭,因为这经典上自己就有说,说几十亿年后它也会灭, 成住异灭是一定的,必定的一个历程 ,只是说多久,还有说能延续多久 ,这个都是这样子的 。 | ||
你也问到一个问题,那这世间的佛法会不会灭?世间的佛法当然也会灭, 那么现在牵扯到一个问题, 那既然都会灭,那你会想说我们弘法学佛要做什么? 因为你里面提到一个问题是蛮不错的,就是说只要有人发愿去极乐世界,那就不会灭,同样的,你也问到一个问题 , 我们世间的佛法会不会灭?( 答: 只要有人弘传 佛法 就不会灭 。 )只要有人弘扬正法,那正法就可以延续, 那正法延续就可以多 久 度很多人 ,还是会灭 。 但是,很快的就灭,还是延续很长以后再灭,那意义是不一样的,很快灭就度的少人,然后延续长,它就度多一点的人,所以都会灭。 | |||
问: 我原来 听 到宣化上人说 , 这个世间只要有人会念楞严咒,这个佛法就不会灭 。 | |||
师父: 这样讲得太过简要 、 简洁一点了,没有那么容易的,一定要有人弘扬正法,不能说只念什么,那大家都来念念 《 楞严经 》 。当然了,他这样讲,就是讲得比较 简要 一点吧, (如果真是这样,) 那 (我们) 为什么那么辛苦,还要读 《 阿含经 》 ,还要读 《 俱舍论 》 ,还要读中观,读般若,读什么,那大家都读 《 楞严经 》 就好了 。 那这个 (说法) 可能有在鼓励大家的意味了,但是有时候这样讲会让大家误会 。 我问你 , 那如果念念楞严 咒 ,佛法就不会灭,那是不是念佛,佛法就不会灭?那为什么不念佛就好 ? 念佛更容易念 。 所以必须要有人真正的像这样的讲经说法,让正法持续得下来,然后大家能真正的学法 。 而不是只是学一些表皮上的 ,做做宗教仪式,消灾消灾了 ,然后做做法会,就这样的,如果只是这样,那佛法真的会灭的很快,( 答: 那个是求的福报福德,学习教理就是功德 。 )你学教理,然后帮忙弘扬正法,那福德就很大 。(问:弟子记得楞严咒好像是明朝才开始流行的吧,在之前唐朝那时候好像没有楞严咒 。)这个可以再讨论,(问:如果过分的强调楞严咒的功德,那印度佛教为什么会灭 ?)印度佛教咒念的很多,而且要多种因缘,尤其是正法宏传不容易 。 | |||
第145行: | 第137行: | ||
'''请问师父:我们如何将这种心理分析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如何用它帮助自己修行?在我们心对境的时候,修行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我们好像学的太多了。''' | '''请问师父:我们如何将这种心理分析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如何用它帮助自己修行?在我们心对境的时候,修行的关键点到底在哪里?我们好像学的太多了。''' | ||
师父:其实是这样的,不是学得太多了, 这叫做学得不够多,然后透彻的不够理解 ,应该这样说 | 师父:其实是这样的,不是学得太多了, 这叫做学得不够多,然后透彻的不够理解 ,应该这样说 , 学得不够多,然后对学的东西不够理解,所以没办法做一个整合,那这些需要时间 。 师父举一个例子 ,有些人学英文学学学,单词背背背,然后跟我说,师父 , 我英文学很久了,单词也背很多了,为什么觉得好像不需要学那么多呢?其实不是,他背是背,但是他没有真正去了解这些单词里面的内容,以及实际上怎么运用,然后在认识上没有办法做一个融通,所以他不会运用 。 也就是说 , 你们现在读 经 都只是刚开始入门,而且对于这些东西,就是说没有办法完全的弄透它的道理,把握不住 。 其实就是熏习的不够,就是对这些东西的全面性,还有它的一些东西,还不是很透彻的了解,那这个怎么办?只有使功夫继续读、继续学,然后继续想办法日常生活去思维,去思考,然后不断地再听经闻法,千万不要学得烦就退堕,就退心了 。 因为学佛面对自己的烦恼,没有那么容易 ,一定会遇到挫折,学任何东西都会遇到挫折,世间的学问都会遇到挫折,更何况出世间 法? 师父鼓励大家继续学习,功不唐捐 ,为佛教,为众生 。 | ||
问: 关于这里我想问一下,有时候讨论的过程当中有时候会提到说,如何去避免这种知见丛林 ,我觉得是因为学的不多,或者学了不用,才会形成这种知见丛林的,或者说就是说只会讲很多的东西, 师父在这方面能不能做一个开示? | |||
师父:知见丛林(?),我现在发现一个问题 ,知见(?)丛林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没有系统的学习,就会有知见丛林的问题 。 | |||
现在学佛有两个问题,有一种就是说不学、不读经教,只做宗教行为,认为这样子就是修行,比如说他只强调诵经、拜佛、念佛、持咒这些,他认为这样就功力就可以增进,就可以断烦恼,就可以得解脱,就可以降 伏 烦恼什么的 。 就是只做宗教行为,他不听经闻法,他认为听经闻法没有必要,这是一种极端 ; 那么另外一种 (极端) 就是说他认为读经读论,学习经教这些都很重要 ,那学习经教这些人,就会遇到你刚才讲的问一个问题 。 他们喜欢看书,喜欢听经,喜欢闻法,东读西读学了很多,但突然发现知见 丛林 到底什么才是对的?这个法师这样讲,那个法师这样讲,有些说《华严经》重要,也有些说《法华经》重要,那有些说这个说那个,就变成知见 丛林。 这样了解了吗?那么后来师父观察,会有知见 丛林 ,并不是说他读太多的问题,而是说他读的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跟听经闻法,当它没有系统的时候呢,它就变得很乱,就会变成有知见 丛林 。所以对这种问题,师父是希望说能够找到一个系统。 | |||
所以不管是古代的印度 (佛教) ,或是 (佛法来) 到中国,还是 到 西藏,还是现在南传的好,他们都有一套的系统来学习 ,所以如果为了避免知见 丛林 ,那么就是要做比较有系统的学习 。 那要 学 什么系统 , 那当然就看你个人,见仁见智 。 藏传也有系统,南传的,还有北传的, 比如说有华严的,有天台宗的 。 但是师父建议印顺导师的成佛之道,是现代人非常好的一个参考系统 ,中道网页里面师父有一个读经读教的一个系统,大家都可以参考看看,你只要照这样去读,基本上也知道说你现在读的是哪一部分,应该放在哪里,就比较不会有这种问题。 | |||
第156行: | 第154行: | ||
问:就是说知道是假和尚,他是一个宗教诈骗的行为了 ,所以不应该给他,但是为了行菩萨道,跟众生结善缘的角度,我好像感觉又要给他。 | 问:就是说知道是假和尚,他是一个宗教诈骗的行为了 ,所以不应该给他,但是为了行菩萨道,跟众生结善缘的角度,我好像感觉又要给他。 | ||
师父:你应该去要看师父的《成佛之道》,里面在讲大乘不共法的布施 ,其实在佛教里面都有谈到 | 师父:你应该去要看师父的《成佛之道》,里面在讲大乘不共法的布施 ,其实在佛教里面都有谈到 , 布施要有智慧 ,要有智慧引导的布施,里面其中提到一些,如果你给他钱,他拿去做坏事,那你应不应该给他?那当然不能给他!比如说你给他钱,他会拿去买毒品,拿去买酒喝,你会给他吗?违法戒律的不给,那问题是假和尚有没有违反戒律?他已经是假和尚,是冒充的,那你为什么要给他呢?结缘有很多种方式,你劝他几句,用善法给他开示那是更好的结缘。因为你明知道他是假的,他假的就是诈骗,那诈骗你为什么要给他钱?诈骗是不管他假装做什么,诈骗成什么,如果一个人假装成你的母亲或者是父亲跟你要钱,你会给他吗?那当然不会给,那为什么假装成和尚你就给,那假装成和尚罪过更大。 | ||
问:师父我先把前面的问题稍微再提问一下,因为有些都是我们讨论过的问题, 我也听有人讲过,他说你虽然说知道是假的,那么你可以从结善缘的角度去给他,因为自己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好像就能够对人家发悲心。 | 问:师父 , 我先把前面的问题稍微再提问一下,因为有些都是我们讨论过的问题, 我也听有人讲过,他说你虽然说知道是假的,那么你可以从结善缘的角度去给他,因为自己是受了菩萨戒的人,好像就能够对人家发悲心。 | ||
师父:这个似是而非了,发悲心你会为什么不劝他不要诈骗呢? | 师父:这个 (说法) 似是而非了,发悲心你会为什么不劝他不要诈骗呢?菩萨戒,有三聚净戒 ,第一个是摄律仪戒 ,明明他是诈骗 ,你要跟他一起共犯吗?( 问: 师父在 讲成佛之道的时候 讲过,你明明知道他是假的,肯定是不用给,大乘佛法里面也是智慧为导 。 )智慧为导 ,我就问你 ,布施跟他结善缘,也是善的为主 ,《大智度论》跟《瑜伽师地论》都说 , 如果他拿钱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给 。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自己的小孩,你给他钱,他要去拿钱买毒品,你会给吗 ? 当然不会 。( 问:有 说 为了避 免得 犯 了自己的 菩萨 戒的角度,你就应该 给他,那? )那这个就完全不是依智慧了,就没有智慧的引导 ,明明他是诈骗,装作假和尚来骗人,那你给他,那这不是增长他的欺诈行为吗?本来假扮出家人,罪过就很重了,你还 护 持他 ,你应该要劝他不要这样做才对 , 这才是真正结善缘。( 问: 结善缘的方式很多,不见得说你给他钱 ? )有时候给钱反而是结恶缘 。 师父举个例子,他告诉你说我要钱,你说做什么?我要拿枪去抢劫 ,为了跟他结结善缘,你最后拿钱给他,是这样子吗?他跟你要钱,然后你说你要钱干什么?我要去买枪抢劫 ,为了要跟你结善缘,所以我拿钱给你,是这样子吗?那当然不是 。 那为什么 你 明明 知道他 是假和尚,他扮假和尚罪过已经很重了,难道你还要去支持他吗?( 问: 如果说我不知道他是假和尚)那不知道就另当别论了 。( 问: 如果明明知道这种情况,你完全可以不用给,如果说可以的话,我反而还去劝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也是结善缘的方式,而不是给他钱才是结善缘 ? )是的 ,结善缘很多种,为什么要做错误的方法 。 | ||
问:如果从因果的角度讲呢?我跟他结善缘,他假冒和尚是他自己的因果,我自己做我自己的善事,这样可以吗? | 问:如果从因果的角度讲呢?我跟他结善缘,他假冒和尚是他自己的因果,我自己做我自己的善事,这样可以吗? | ||
师父:不能这样子说了,因为你明明知道了 | 师父:不能这样子说了,因为你明明知道 (他是假和尚) 了 , 你不能说你不知道,你明明知道 。 我们佛教 发心 分 善跟恶,你明明知道他这样是不对的,那你要支持他,那怎么叫做结善缘 ? ( 问: 穿那些和尚服当悲田布施是可以的 吗? )你劝他不要这样做 ,你不可以再给他钱,因为你明明知道 ,你明明知道就是你意念上明明清楚知道,那就不能再做这种事情,这样知道吗? | ||
问:我就这个师兄的问题 , | 问:我就这个师兄的问题 ,想到身边有一个 道友, 有人 偷 了 他 的 车,他说我现在学法了,作为一个佛弟子来讲,要去原谅这个偷我车的人 。在 他 被 公安机关 抓住要接受 惩罚 的 时 候 ,他 对 法律 部 门说,请不要去责罚他,让他不去接受这样的惩罚,是我们对他最大的救赎 。 师父就这样子的话,他 发 的慈悲心是属于那种智慧型的 吗 ? | ||
师父: | 师父: 你要有一点智慧,就是说你可以原谅他,但你原谅他,不等于他不需要去承受自己所造的这个结果 。 我可以原谅他没问题 ,但是他该接受的承担的,他自己必须是接受承担,只是说我们不需要对他起嗔恨心 ,或是诅咒他还是怎么样 。 我们可以原谅他,没问题,因为原谅有很多种,这样你讲了,那你让他去承受他应该有的,让他吸取这个教训,那也是一种我们对他的帮助。有时候我们要把它搞清楚 ,一个人要对他自己所做的 过 错去承担,以及我们原谅他,那是两回事的事情。 | ||
问 : 关于华 师父 提的问题 , 讲的那个 他化自在天这 个地 方,我 想再请 教 一 下 : 他 化自在 天 这 个魔的 话 , 刚才 师父讲 到 说, 因为 我们 老是把它当成了一个非常可恶 的魔,( 师父:因为 我们觉得 魔都 很 可恶 。 ) 但是又想到 说 因 为 你升 天 的话 , 那起码 他 必须 要持戒,他 必须 要 布施 , 他既然 这 么好 ,他 为什么会成为一个魔呢? | |||
问:还有 | 师父:师父是说因为五欲,我们对于五欲,五欲一直系缚我们,让我们没办法解脱,然后他化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天,就是欲界是他在控制的。( 问: 那他也 还 做善事,他也持戒啊?)意思就是从我们受五欲所系缚来讲,就把它当成是魔, (问:那这样说,比方对我们自己来讲, 可能我们佛教徒 有 时候我们也持五戒,然后我们也布施,但是我们的五欲的系缚就降伏下不来。)意思就是说把五欲当成一 个 具体的魔,然后他就是欲界的最高天 ,意思就是他控制了欲界 , 所以就把他归为他是魔。(问:并不是说真的 有一个 这样的魔?)并不是说他真的会对我们怎么样。 | ||
前面讲师父讲的是不是说是魔吗?烦恼魔、五阴魔、死魔、这一些都是,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 问题 。你看烦恼也是魔 ,所以佛教里面有很多是抽象,(问:并不是说 什么魔就住在那个天上面,然后他控制我们?那我们 就 觉得说他既然是能上天,他本身其实也是很不错的,不然上不了天。)经论上也说他化自在天,要成为他化自在天不容易 ,他还 是 要布施持戒 ,然后他还要好乐多闻 ,但 问题 是这种人他就是对五欲比较重,他放纵自己享乐,而且他很多都是外道。 | |||
问:还有一个 关于光阴天的这个问题,人是从光音天下来的,然后人没有 从 光音天 下来 的时候,这个器世间已经形成了,那这个器世间的形成,您刚才讲的是指由上面三界,色界和无色界 众生 的业力 造就的? | |||
师父:不是的,师父是说三界的众生,造作三界的器世间,(问:问题是你那个时候人都还没下来 , 那个地狱和鬼道它会还存在吗? 它 也不存在呀?)因为他是讲说我们南瞻部洲的人, 那当然这只是佛教 的 传说跟记载而已,(问:传说跟记载是这样的,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因为这个经典上讲的都有点不太一样,但是大部分都说是从光阴天下来。 但是这个器世间形成的过程,当然俱舍论也有讲,这个器世间它有其他道 众生 。其实我们这个世间已经存在很久了,人类只是循环里面的其中一小部分 ,那未来人类会毁灭,但是不一定世间会毁灭。所以未来人类毁灭,还有下一轮的人类,那么到最后呢,整个器世间会毁灭,到最后呢?连三千大千世界都会毁灭 。(问:这样说人类会毁灭的时候,那其他道的不见得会毁灭?)也慢慢都会毁灭,从欲界先毁灭,然后到色界,到无色界,那当然色界无色界,它有一些是个人的,只是个人的世界而已,那这个以后慢慢可以再谈。 | |||
问:也就是说人从光阴天下来,因为这当时也是印度的一个传说,而佛教不太谈那他是怎么下来的,或者怎么怎么样? | |||
师父: 那当然会有说他是怎么下来,他本来是天人 ,吃了这个地方食物,就不能再上去。那当然这些就是有种种的说法跟传说了,(问:那 就 不要把它太当真了,是不是这个意思?)你不要把它当成说非得这样不可能 ,但是你如果从《阿含经》来讲的话,那人是人以他的业力而来 的。 | |||
第182行: | 第188行: | ||
'''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我们不能纯凭信仰或者偏见,应了解世谛流布的种种情况」这句话的含义?''' | '''请问师父:如何理解「我们不能纯凭信仰或者偏见,应了解世谛流布的种种情况」这句话的含义?''' | ||
'''10、上次答疑,我有一个地方还是不太明白,就是这两个图里面的,请师父再作开示:为什么在《解深密经》里面,世俗谛分有为、无为,那它这个胜义谛与世俗谛里面的这个无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10、上次答疑,我有一个地方还是不太明白,就是这两个图里面的,请师父再作开示:为什么在《解深密经》里面,世俗谛分有为、无为,那它这个胜义谛与世俗谛里面的这个无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 ||
师父: | 师父:很简单,世俗谛是什么?世俗谛是世俗缘起假施设,《解深密经》是说世俗谛是世俗因缘缘起那个言词,是假施设,所以有为法是世俗的假施设,这样没问题吧?那么既然有为是世俗的假施设,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假施设为无为,所以才称为世俗谛都是假施设,所以假施设为有为跟无为,假施设为有为跟无为 。 ( 问: 那它的有为是指的是什么呢?)有为就是现前的各式各样的法,就是五位七十法这些 。无为一样 ,它可以像那个唯识学的几种无为法。 ( 问: 也就是说那这个地方的无为有一点像缘起的那个法则 ? )也不是这个意思,反正他就是说在世俗里面,我们所言所安立的,包括佛法所说的这些都是有为法,所以既然是世俗的有为,那相对于世俗有为的无为,那还是假施设的。( 问: 无为也是假施设,一个概念 ? )一个概念而已,这样清楚吧? ( 问: 它的胜义谛所指的那个是?)那胜义谛证悟到绝对的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胜义。( 问: 世俗这个无为,就是原来说的那种概念的东西。)比如说师父现在跟你讲的胜义 谛 了 ,然后跟你讲的毕竟空 什么这些可以说是无为,但是这个还是属于世俗的言词跟施设。从语言还有相对的形式施设来讲,那唯有你自己真正证到的那个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胜义,但是在《解深密经》认为那是胜义谛,它不叫无为法。( 问:也就是说 在 《 解深密经 》胜义谛 和无为是不能等同的 ? ),因为 (《解深密经》) 有为无为都是属于世俗假施设的安立。 | ||
问: 师父在这个地方我想问一下,就是说《解深密经》这里有没有比较针对,有部说的七十五位法里面的无为法,他认为无为法也是假施设这样子? | 问: 师父在这个地方我想问一下,就是说《解深密经》这里有没有比较针对,有部说的七十五位法里面的无为法,他认为无为法也是假施设 ,是 这样子? | ||
师父:他可能会这样认为, (所以他才会把它放在那个世俗谛里面?) 对 。 | 师父:他可能会这样认为, ( 问: 所以他才会把它放在那个世俗谛里面?) 对 。 | ||
第198行: | 第205行: | ||
'''请教师父:为什么要依唯识观的定果,立四无色界?四无色界不是业力形成的吗?这里说“立”,那意思四无色界是没有的,只是安立出来的?''' | '''请教师父:为什么要依唯识观的定果,立四无色界?四无色界不是业力形成的吗?这里说“立”,那意思四无色界是没有的,只是安立出来的?''' | ||
师父:因为无色界师父说过 | 师父:因为无色界 , 师父说过从初禅以上,到无色界都是属于个人的世界,你知道吗?个人修 的 定果,尤其到无色界要修无色的唯识观,都是自己的识,因为它是无色的,因为它是修定而成的,不是很多人一起去 。 像我们这个世界,活在这个世界,我会看到你,你可以看到我,然后大家成为一个 (器世间)。 到了色无色界都是个人的 ,都是个人修定,而自己到那边去的,所以等于是你在无色界里面,自己一个人,就是他一个人的世界。 所以到了无色界,他就是唯识观,因为 他 没有色,没有物质 ,都是纯精神的,所以一定是修唯识观的 。 ( 问: 等于说他在还没有到无色界的时候,他是按照唯识观的这种修法在修 ? ) 但是它这里讲唯识,不一定是佛教的唯识 ,他的意思就是说,他讲空无边处的时候,就是要把空相拿掉,然后观识无边,观一切空相,那就没有物质了 。 ( 问: 因为唯识观,就是按佛教的唯识观的那个观,应该是慧观 ,对不对?)所以说不一定是佛教的唯识观 , 他这里讲的唯识,你只要是观无色唯是识而已,那就是唯世观了,你要 生 到无色界,一定要做唯识观,因为你不能观有物质的,那就没办法到无色界去了 。 ( 问: 那就不是这个佛教的唯识学的唯识观 ? )不一定是一样的,所以他这个只是跟佛教唯识有点相似,因为他一定要先观物质空 ,物质空你才能纯精神, 物质空之后,你连空都要去掉,那就是空无边处,空去掉了,但是还有识,所以空无边处变成识无边了,后来连那个识拿掉就是无所有处,但是虽然识拿掉了,还是有微细识 。 ( 问: 外道他有一种这样的唯识观 ? ),外道其实也有这样子的,只是说他最后面的无我没有办法去突破它。( 问: 如果是佛教徒的话,他同样也做这个唯识观 ? )他唯识观到最后教观无我,他连他那个是真正的识都要去掉, 要观人法二无我。( 问: 也就是说他没有那个佛教所说的这个慧观 ? )他只是有相似的 观 ,但是他最后那个点没有突破了 ,他的那个无色界的观,就是这样 来 修才会成为无色界的众生 。 无色界众生怎么来?就是修唯识的定果而来的, ( 问: 这个唯识,不能说是佛教的那个唯识 ? )当然你修佛教唯识,你如果没有发愿,当然有办法修到这样,你一定会有发愿,而且对慧观很清楚,才有办法这样修。 | ||
'''12、请问师父,《杂阿含经解读》中“佛出人间”五天女离开四散。请问师父天女也是天人吗?她为什么会成为天人旁边的天女(侍女?)是因为她们的业力吗?''' | '''12、请问师父,《杂 《 阿含经 》 解读》中“佛出人间”五天女离开四散。请问师父天女也是天人吗?她为什么会成为天人旁边的天女(侍女?)是因为她们的业力吗?''' | ||
师父:天女也是他们的业力来的,也是他们在生为人的时候所修的 | 师父:天女也是他们的业力来的,也是他们在生为人的时候所修的 ,但是 (她的业力) 又没有办法大到成 为 天主 。 就像我们当人 ,我们每个人有福报,虽然可以当人,但福报不一定每个人都一样,有些人当王,有些人当兵。 | ||
第210行: | 第217行: | ||
'''13. 种子性决定: 阿赖耶识染着的的种子,包括善、 恶、无记种子。如果从“心 净或不净,利他或 损他”定义来看善恶应该很明确,但对于情绪上的烦恼而言,例如担心亲人朋友的安危幸福等等,是“ 爱 着”,从性决定的角度来看,是下了 贪相应的恶种子吗?''' | '''13. 种子性决定: 阿赖耶识染着的的种子,包括善、 恶、无记种子。如果从“心 净或不净,利他或 损他”定义来看善恶应该很明确,但对于情绪上的烦恼而言,例如担心亲人朋友的安危幸福等等,是“ 爱 着”,从性决定的角度来看,是下了 贪相应的恶种子吗?''' | ||
问:有两个比较基本的观念,就是有的时候觉得很清楚,有的时候想想又觉得有点模糊。第一个就是说 这个种子的性决定里头,这个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它是有染着的,然后可以分为善恶无记 ,这个善恶从 印顺导师在前面讲的就是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 | 问:有两个比较基本的观念,就是有的时候觉得很清楚,有的时候想想又觉得有点模糊。第一个就是说 这个种子的性决定里头,这个阿赖耶识里的种子 ,它是有染着的,然后可以分为善恶无记 ,这个善恶从 印顺导师在前面讲的就是心净或不净,利他或损 他 这个定义来讲,觉得应该是很清楚。但是有的时候在情绪上的烦恼,比如说对 自己关心的人的一些 关爱 ,那这些的话基本上是属于染着 ,对我所的染着,那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它是属于跟贪相应的恶种子吗? | ||
师父:这不能叫恶,它只能是染着,但它是善的,也就是有漏善, 因为你对人关心,你不能说它是恶的。但是因为你是贪着的,所以它是有漏的,所以叫做有漏善,所以这是善种子,但是是有漏的种子,(问:那这样子就比较可以理解,因为好像跟定义上的恶也不太一样)你不能把它定义为恶。因为种子有善恶,但是种子还有有漏无漏,所以它是属于有漏的善种子,那恶种子一定是有漏,这就不用特别具体。 | |||
'''14.清净vs 杂 染 种子: 身口意 的善 行(世 间 有漏 法) 是 下了 善种子,但不一定是 清 净 种子; 要发心 , 且和出世 解脱或和三心相 应 , 才 是 清 净?''' | |||
问:清净跟杂染跟前面有点类似,所以说我们的 身口意的行为,比如说在一些世间法里头的这些善行为,它种下的是善种子,但不一定是属于清净种子,要真正发心的话才是属于,不管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心之后的这些 身口意,才可以算是真正的清净种子。 | 问:清净跟杂染跟前面有点类似,所以说我们的 身口意的行为,比如说在一些世间法里头的这些善行为,它种下的是善种子,但不一定是属于清净种子,要真正发心的话才是属于,不管是出离心还是菩提心,要真正发心之后的这些 身口意,才可以算是真正的清净种子。 | ||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什么叫杂染?因为之前有漏的善种子,它就是杂 ,有杂染污的 ,所以叫做杂染。杂染不一定是不好的,不一定是恶的。杂染就是说有恶有善,但是它都是 | 师父:可以这样子讲,什么叫杂染?因为之前有漏的善种子,它就是杂 ,有杂染污的 ,所以叫做杂染。杂染不一定是不好的,不一定是恶的。杂染就是说有恶有善,但是它都是有烦恼覆盖着所以叫杂 染,( 问: 如果从唯识的角度来看,师父说要熏习清净的种子,这个清净发心的才能称为清净的种子?)一定要是发心,清净的发心。 | ||
'''15 、一开始心会向外攀 缘妄念,之后感觉能渐渐专注呼吸时,心虽不向外攀缘,可是妄念好像在“ 门外”等候 着,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寻vs 伺的感觉?''' | '''15 、一开始心会向外攀 缘妄念,之后感觉能渐渐专注呼吸时,心虽不向外攀缘,可是妄念好像在“ 门外”等候 着,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寻vs 伺的感觉?''' | ||
是关于我一个打坐的一个小小的经验,因为我对打坐是蛮新的一个经验 , 刚开始会觉得就是说,心会一下子就往外去攀缘,这些妄念很清楚,很明显,就是这样子 ,然后开始觉得有点进步,就是说好像真的可以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说我的心没有出去攀缘,可是我觉得可以感觉到我的心好像有一扇门,然后 那些妄念就在门口等着我那种感觉 ,所以这个时候是不是师父曾经讲过,在修定时候的那个寻跟伺的一个感觉呢? | 问: 是关于我一个打坐的一个小小的经验,因为我对打坐是蛮新的一个经验 , 刚开始会觉得就是说,心会一下子就往外去攀缘,这些妄念很清楚,很明显,就是这样子 ,然后开始觉得有点进步,就是说好像真的可以专注在呼吸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说我的心没有出去攀缘,可是我觉得可以感觉到我的心好像有一扇门,然后 那些妄念就在门口等着我那种感觉 ,所以这个时候是不是师父曾经讲过,在修定时候的那个寻跟伺的一个感觉呢? | ||
师父:其实这个不一定要马上谈到寻跟伺了,因为寻跟伺我们一定会有,因为寻伺一直到二禅,二禅才会没有寻伺,只是说我们现在的寻伺是属于心一境,在同一个境上起寻伺。所以这是比较细的寻伺,不是妄念,因为寻伺可以是妄念,但是也可以是在所缘上寻伺,如果我们的寻伺把它集中在所缘上,那它就不是妄念,如果跑掉了,那它就是妄念。 | |||
问:像我那种感觉的话,觉得说虽然我没有主动把心去攀缘,但是可以感觉到这个好像有一些烦恼就在,就是有一些这个杂念等着我。 | |||
师父:(妄念))随时有可能会起来, 这是正常的,这随时会有,因为你很清楚明白说现在集中了,但是妄念随时会起来,这个正常的,因为妄念才刚刚被我们降伏,好像就是说有一个贼,他被我们赶出门了,但是他在门外等,随时有可能会跑进来,这个感觉是正常的 。(问:我的感觉就像是那个小朋友在家里头做功课,但是明明知道朋友在外面等着,叫你出去玩。)对,你很可能马上就想要出去 ,(问:稍不留神就会把那个工作甩下来,就跑出去那种感觉 。)那现在你只要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专注 , 让妄念尽量不要起来。但是师父也知道不可能不起,但是只要有人一来,你就会知道 ,就是说有些知道的时间短还是长,那我们尽量会让察觉妄念的时间越来越快 ,不要说一阵子之后才察觉到,这样就好。 | |||
'''16、阿赖耶里面是 有有 漏种子跟无漏种子 ,种 子 的 对治 是在 阿赖耶 里面还是 现行 时 ?''' | |||
师父: 如果就《摄大乘论》它是这样,不能叫对治, 是说相互有克制的作用,恶有克制善的作用 ,善有克制恶的作用。(问:清净种子对治染污种子,它是在阿赖耶里面吗?)它里面就会这种作用。 | |||
问: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人他想要做坏事,那他突然间觉得说 这不能做 ,然后下一个念头,他那个善的还是敌不过恶的,然后他就真的去做了,如果是这样 子的 情况下,那这些他刚刚出来的那种对克制 对治 的那些种子,它 是 跑到哪 里 去,它就不见了吗? | |||
师父 : 没 有 ,它跑到 阿赖耶 里面去了 。( 问 :但是他失败了)失败 就是 (恶) 种子 比较强。基本上我们目前来讲都 是有漏, 但是如果你是正法 , 比如 说 你 是 听经闻法什么 ,那 其实虽然还是 有漏种子, 变成 它是 倾向无 漏 , 那然后慢慢慢慢 的, 到了初地或初果才会有真正的无漏 种 子。 | |||
问:所以说我刚刚那个例子, 不 管是好的种子还是坏的种子,但是 因为 它的数量不足 ,所以 它 战胜不了 恶 的种子还 是善的 种子 ,它 还 是 会熏回去,但 是 它 的 力量变薄弱,那如果说这个时候 你 继续熏好 的 的话,这个力量就会渐渐的增强 ? | |||
师父:所以《摄大乘论》有讲下品,善恶都有了 , 但 是 它 是 讲善 的, 会由下品转成中品,转成上品 ,然后最 后 变成无漏,那无漏(种子)有下品、中品、上品这样。 | |||
'''17、外境是增上缘吗?''' | '''17、外境是增上缘吗?''' | ||
问: | 问: 在摄大乘论中第三十五讲里面,师父讲到说我们作为 每一个人来讲起来,应该只是认识到这个自己所现的这个叫做相 ,有相识 ,有见识,那我们就是用见识来去认识这个相识,那其实外境只是一个增上缘? | ||
师父:对, | 师父:对,没错 。 | ||
问:若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今天 师兄们提的这些问题里面,我们 | 问:若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今天 师兄们提的这些问题里面,我们 学的 这些内容引发别人的善根,其实是说能够使他的阿赖耶里面,产生善的这个相识,让它能够有所帮助 。 所以我们对很多的事情的看法上面,我们实际上更应该注重的是对别人善根的引发,或者说我们是能够让他去认识到这个事情。否则的话,做其他的外境所有的东西,如果无法引发他的这种善根的话,其实也没有作用,因为我们认识不到,我们也理解不到这个状态 , 是吧? | ||
师父:所以你读摄大乘论时候,他有讲最清净法界的正闻等流的熏习,所以外界的东西虽然没办法见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影响我们 | 师父:所以你读 《 摄大乘论 》 时候,他有讲最清净法界的正闻等流的熏习,所以外界的东西虽然没办法见到它,但是它是可以影响我们 的。 我们虽然不是最清净法界,但是我们可以 有 相似的清净法界 ,因为我们都是从佛法听闻来的,然后我跟你讲 、 教导你,那就要看你自己善根多少,但至少可以作为你的增上。( 问: 也就是说刚刚开始可能不一定能理解,只能说是相似,可能一点点相似,但是听多了,就是相似度会越来越多,积累的种子就越来越多 ? )然后你这样就会越来越理解 。 所以师父曾经说过,为什么人家讲的话你不懂,因为你里面的种子少,这种佛法的种子少,那你就多听多听,越来越多了以后,人家讲你就越来越清楚,因为这种种子越来越多了。 | ||
'''18、见惑vs知情意?利使、顿使 vs.见惑、思惑''' | '''18、见惑vs知情意?利使、顿使 vs.见惑、思惑''' | ||
问: | 问:师父之前讲到人的优点,为什么人会比其他各道的众生更 殊胜 ?就是这个知情意 ,所以我在想说,如果从这个知情意的角度来看,能不能说知比较偏向于见惑,那情 意 两方面是比较偏向于思惑? | ||
师父:大方向上可以这样子讲 ,见惑就比较认为是知见上的问题,认识上的问题,但这不只是知识而已,而是天生以来根深蒂固错误的认知 ,那思惑是属于比较情感意志上的,大方向上可以这样子分。所以情感意志上的比较不容易断 ,认识上的比较容易改变。但这都不是一般的知识跟一般,只是说大方向上是这样的。 | |||
问:能否说知见上的也可以说是属于见惑,属于利使,然后思惑是属于钝使方面? | |||
师父:五利使、五钝使俱舍论上面有讲,但他分的还不完全是这样,所以你还要再看一看,基本上利使都是属于见惑, 钝使见惑跟思惑都有, 那利使因为完全是知见上,所以它是见惑。 | |||
回 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