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Test:文字整理-YQ1」:修訂間差異

移除 2,751 位元組 、​ 2023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無編輯摘要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無編輯摘要
標籤已被回退 視覺化編輯
第92行: 第92行:




''' 慈佳'''
慈佳


'''6、师父在《俱舍论》第二讲说:舍利塔后来转成寺院的大雄宝殿,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的舍利塔和现在的大雄宝殿有什么类似处吗?'''
'''6、师父在《俱舍论》第二讲说:舍利塔后来转成寺院的大雄宝殿,这是怎么回事 ?当初的舍利塔和现在的大雄宝殿有什么类似处吗?'''


  是这样子的, 本来在印度 ,它没有所谓大雄宝殿这个东西 这样了解吗?, 在印度 ,哪怕是在部派佛教时代,慢慢的 在演变当中 其实早 像佛陀 他们都是 个人, 个人的打坐 休息 对不对? 没有所谓的大雄宝殿 ,那 如果有大家聚会的地方 ,或者是佛陀讲经的地方, 就是一间比较大一点的这种一般的房子, 是几个 毛孔 大一点的 毛孔 然后 或是说吃饭的地方。 ,,佛陀会, 所以古代 ,就是说 在佛陀时代,他是一间一间小小间的, 然后 大家聚会就会稍微大一点 ,这样了解吧 ,那 大一点的可能就是佛陀讲 金, 讲课 的,讲经 的地方,或是大家吃饭的地方, 就是 只是这样很简单的。 那么 后来佛陀入灭之后 ,慢慢有所谓的把舍利放在舍利塔里面
  师父: 本来在印度 ,它没有所谓大雄宝殿这个东西 在印度 ,哪怕是在部派佛教时代, (都是) 慢慢的在演变当中 其实早 像佛陀他们都是个人的打坐 修行 ,没有所谓的大雄宝殿 如果有大家聚会的地方,或者是佛陀讲经的地方,就是一间比较大一点的这种一般的房子, 是几个大一点的 茅棚 ,或是说吃饭的地方。所以古代在佛陀时代,他是一间一间小小间的,大家聚会就会稍微大一点。大一点的可能就是佛陀讲 讲课的地方,或是大家吃饭的地方,就是只是这样很简单的。后来佛陀入灭之后,慢慢有所谓的把舍利放在舍利塔里面 舍利塔本来是不能进去的, 就是一个 塔,只能 在外面瞻仰,后来 越盖越大,在印度然后慢慢的,跟 跟出家人住的地方结合在一起 结合在一起之后,因为很大,所以变成可以进去瞻仰舍利。后来 在部 教时代 进一步就把舍利藏起来,因为怕 遗失或 其他原因 ,就盖 佛像。所以大家进去就是 瞻仰 佛像,然后在里面打坐,慢慢的就变成所谓的一个 行宗教的地方,后来来到中国,就把它称为大雄宝殿 所以后来就用大 佛像来代替佛的舍利 ,所以就会来到中国就变成大雄宝殿 。所以这个在中国寺院的中心都是大雄宝殿。在以前印度的寺院中心就是 舍利塔 ,然后 舍利 塔后来就可以进去,就是这样子,慢慢的一个演变。
 
那么 舍利塔本来是不能进去的, 就是一个 他整天 在外面瞻仰, 了解了解。 后来 他 ,越盖越大, 越盖越大,在印度 的, 然后 慢慢 慢慢的 跟深了 ,跟 跟出家人住的地方结合在一起 结合在一起 之后 那变成 因为很大,所以变成 可以进去,然后 可以进去瞻仰舍利。 ,那进一步 ? 后来 再不 教时代 进一步就把舍利藏起来,因为怕 一次还 怎么样 ,就盖 佛像。所以大家进去 就是 展览 佛像,然后在里面打坐 也好 后来慢慢 慢慢的就变成所谓的一个 宗教的实 行宗教的地方, 那就是 后来来到中国,就把它称为大雄宝殿 ,这样了解吗? 所以后来就用大 佛像来代替佛的舍利 ,所以就会来到中国就变成大雄宝殿
 
所以这个在中国 那个 寺院的中心都是大雄宝殿。 那么 在以前印度的寺院中心 就是 那个设立 ,然后 设立 后来就可以进去,就是这样子,慢慢的一个演变。 




第107行: 第103行:
'''请问师父:这个说法来自于哪部经论?能否说分别我见是见惑,俱生我见是最微细的那一分思惑?'''
'''请问师父:这个说法来自于哪部经论?能否说分别我见是见惑,俱生我见是最微细的那一分思惑?'''


师父:其实是这样,《阿含经》只讲见惑跟思惑,它没有讲分别跟俱生。分别跟俱生是部派佛教以后才慢慢讲的,《阿含经》是讲见惑跟思惑。当然见惑是初果断,没错。思惑是到四果才断尽。如果讲分别是在初果断,俱生是在四果断,也对,但是这是唯识所讲的。中观跟唯识讲法不同。讲分别我执跟俱生我执,在唯识跟中观里面都有讲,但是两种讲法不一样,基本上如正法师这应该是依唯识所讲的。师父的《成唯识论摘要》第39页,有一个我执跟法执的图。


  其实是这样,金只讲见或跟师父他没有讲分别跟根据生这样了解,分别跟据生 ,是不派佛教以后才慢慢讲,他已经是讲那个 见惑跟 思惑,那当然啦, 见惑是出国断没错了,然后 思惑 ?是到是到那个四国才断定。那么如果讲进那个分别是在出口段,那个 gg 生的是在四个断。也对,但是 这是为师所讲的。这样了解,中观跟维士讲法不同。讲跟讲那个寄生 只跟分别我分别我只跟寄生我只 这是在那个回事?跟中文里面给我讲,但是两种讲法不一样,那么基本上都正好是这应该是一维是所讲的。,
 我 ,有没有看到 这个是 唯识论 摘要 里面,而且是根据 《成唯识 。有没有看到我 ?分别跟 俱生? 分别是见到位顿 断, 下面你就不用看了 。图2-4法执 法执 讲的也是差不多了 。我执 ,有分别我 生我 执, 分别是见到位顿 生是修到位间断 这个是 唯识 所讲的。 如正 法师应该是 依唯识 所讲的来诠释的。但是 观的讲法不一样 中观的讲法是 分别我执只是第六意识相应的知识分别 ,俱 生我执不管是见 惑、 思惑都是属于 生我执。所以中观跟 唯识 讲法不一样, 如正 法师是比较 依唯识 来解说的。但是,分别跟 生这个在 《阿含 里面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名相 但是 有见惑 思惑。见惑是 果断,思惑到四 才断尽,这是 《阿含经》 所讲的 这个分别跟 生我执 中观 认为分别我 只是知识观念而已 ,俱 我执 可以包含见惑跟思惑 。唯识 就是这里讲的, 唯识 认为分别我执 是见 道未断 ,就是我就是有 见, 见境取义,俱 生就有点像是思惑,就是要到修道位 才会断 。这是中 观跟唯识 不同的说法 还有 阿含经它 就直接讲 见惑思惑 这样。
 
我是那个15的成为成为四论摘要吼成为社论摘要第39页,那个禁制可以弄得出来,成为成为诗论。在要第39页 有一个我执跟法治的土进进去可以弄得出来。39页那个成为是论摘要第39页。39页好不好?看看。对。对。
 
这个这个你看我们 有没有看到这个是 为那个 为熟人 摘要里面,而且是根据 陈伟思 论。有没有看到我 有。有没有 有没有看到 分别跟 据身有 分别是见到位顿 顿有没有看到?看到。然后 下面你就不用看了 ,下面这个就是怎么 见?等一下跑掉大家大家有看到 有没有看到图二至四发之不管发只发只 讲的也是差不多了, 我只有没 看到 分别 生我 只有没有看到。 分别是见到位顿 顿你没看到 然后聚 生是修到位间断 有没有看到? 这个是 维斯 所讲的。 那那个执政 法师 应该那个地方所解释所诠释的 应该是 一维,是所全 所讲的来诠释的。但是 ,纵 观的讲法不一样
 
中观的讲法是分别我执 只是第六意识相应的知识分别 生我执 不管是见 货,  思惑都是属于 生我执 ,这样了解吗? 。所以中观跟 维斯 讲法不一样, 那主政 法师 那个 是比较 一维是 来解说的 。但是 ,分别跟 生这个在经里面就是说没有这样的名相 但是 ,他 见惑 ,  思惑。 见惑 出出 果断, 思惑 到四 才断尽 ,这是 汉金 所讲的 ,那 这个分别跟 生我执 中观 认为分别 只是 知识, 知识观念而已 。那么寄 果子 , 可以包含 见惑跟 思惑 ,那么维斯 就是这里讲的,
 
维斯 认为分别我执 是见 到一段 ,就是我就是有 了。接近其一这样子。 那寄 就有点像是 思惑, 也有点像是斯文。那 就是要到修道位 稍微短 。这是中 关公维是 不同的说法 还有 r 金 ?他就是讲他 就直接讲 建货事后 这样 对?
 
 
问:刚才师父说的这个地方。是的。那个因为儒政法师讲杂阿金他是一那个一切思论,所以刚才是


  所以对吧?对,老 师说 我没有听过。听他讲张安静 这他是 一一切实 地论 ,那当然是回事 ,这没问题
  问:刚才 说的这 个地方,是的,因为如正法师讲杂阿经 他是 依《瑜伽师 地论 》讲 的。


  是的。这是一个。再一个 就是刚才 师父 您讲的那个中国的那个。分离火箭和那个剧中 对中观的那个您刚才 。分。中观的据生的那个 包括了。您讲 见惑 思惑
 师父 :老实说 没有听过他 《杂阿含经》,他是依《瑜珈师地论》当然 唯识 ,这没问题


  那他 的分 我觉得这个 觉得那个 这个指的是什么?是 献身 的那种
  问:刚才师父您讲的中观 的分 别我见和俱生我见,中观的俱生是包括了《阿含经》讲的见惑、思惑 那它的 这个指的是什么?是 现生 的那种


 对 献身献身 知识上的被教导的认知。这个在 在生活不知 道。
  师父: ,现生 知识上的被教导的认知。这个在 《成佛之 》第355页


355页我知道是吗? 就是导师的 那个书 吗?
问: 就是 印顺 导师的 《成佛之道》 吗?


 对。 对。对。对。老 我知道355 页,他那边有特别讲中 那个学生是学 生跟分别其他的分别就是说我们后天被教育的认为,比如说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他认为有一个他是知识跟观念,或是人家告诉他的,然后他认为这样子 这样了解了
  师父: 对。 的书《 佛之道》第355 页,他那边有特别讲中 生跟分别 其他的分别就是说我们后天被教育的认为,比如说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他认为有一个 我, 他是知识跟观念,或是人家告诉他的,然后他认为这样子。


  这个东西等于说这此生就可以通过这种学习就是 是是是。
  问: 这个东西等于说 这此生就可以通过这种学习就是 (?)


  如果你看我们现在 如果以中 来讲,我们现在学佛 ,然后在知识上认为这个我是假的是错误的,那我们就没有分别。
  师父:是。 如果以中 来讲,我们现在学佛 ,然后在知识上认为这个我是假的 是错误的,那我们就没有分别 我执


  我。但是 但是按中 国的 我们的 见惑和 思惑都是 生的, 都是生的。
  问: 但是按中 我们的见惑和思惑都是 生的, 其实这个还在?


  其实这个还在 都是一定还在 。你没有你 除非 你等 你到了 出国 那那个那个寄 生的 思惑就就这  见惑就断了, 一定要到 出国
  师父:都是俱生的, 都是一定还在 除非你到了 初果 生的见惑就断了,一定要到 初果


  也就是说 在按 在中观的角度, 这个分别 逻辑,他不在, 不需要你什么
  问: 也就是说在中观的角度,这个分别 我见它 不需要你什么


  但是如果那个正 果没关系,它只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知识上的的错误认知而已。
  师父:跟证 果没关系,它只是第六意识,就是我们知识上的的错误认知而已。




第150行: 第136行:
'''请教师父:如果不应顾恋过去、染著现在和欣乐未来,那活着不就像一个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人了吗?问题是,我们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不回顾过去,而且就算是想要忘记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欣乐未来,因为有未来,才给陷于困顿的人一种希望,让人能够获得下去;染著现在,有句话叫活在当下,这算不算是染着于现在?'''
'''请教师父:如果不应顾恋过去、染著现在和欣乐未来,那活着不就像一个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人了吗?问题是,我们一个正常人不可能不回顾过去,而且就算是想要忘记过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欣乐未来,因为有未来,才给陷于困顿的人一种希望,让人能够获得下去;染著现在,有句话叫活在当下,这算不算是染着于现在?'''


师父: 其实,你要听师父讲那么多课,你就知道说用三个圈,这里讲的眷恋过去、染著现在,欣乐的未来,都是依以我跟我执才会有这样的表现。三个圈不是ABC吗?A就是我执,那B呢?


  在那个师父的佛法概论第四讲,您留给我们一个思考题,就是如果说不应故卷过去,染着现在和新的未来,那我们现在如何去面对过去,现在,未来。前前几天我读了一本就是心理学的书,他这里有讲了一句话,就是说我们对死亡的这种恐惧,其实是对于我们,过去的这种眷恋。所以说正好想到就是想请师父开示一下。那如果是在这样子的话,我们我去眷顾过去,染着现在和新的未来,我我个人觉得这样子的话就变成了一种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就是还有一个就是如果我们正常人,他其实都是要都会去眷顾这个过去,
  答:B 是无常。
 
你你要是把它遗忘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那么包括现在很多的一个理念,就是说我要活在当下,那么这个又是不是跟染着于现在又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想就是请师父开示一下,
 
其实你要听师父讲那么多课,你就知道说用这个三个图三个圈 ?不是三个三个圈知道。,这里讲的见面。过去人说我现在看新新的未来,都是以我跟我才会有这样的表现。这样。了解。。那三个圈不是 abc 吗?是 abc 。
 
记得师父画了对画的数字吗?A 不是,a 就是我执,对不对?,那 b  ?a 是我执,然后 b 是。无偿。
 
对,你是无常,对不对?然后我是面对无常去执着无常的东西,就会产生矛盾冲突,那就是苦。对不对?那你现在很简单,你把 b 改成过去,现在未来。对不对?那也就是说我只去执着过去,现在未来。,那我只如果去执着过去,就叫做顾念过去,然后去执着现在,叫做软着现在,那执着未来叫做新的未来。这样了解吗?。但是 ?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可改变,未来还没到,现在是刹那变化,那不都 是无常 吗?,对不对?那你去执着这些,那就是痛苦吧
 
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不要去记忆过去,我们还是可以去记忆过去,对不对?那并不是说我们对未来没有理想,我们还是对未来可以有期望,可以有理想,对不对?但是只是叫我们不能执着而已,对不对?什么叫做可以对未来有理想,有想法,但是不要执着,比如说你看师父对未来会有没有想法?有,我希望说,把胜利都盖好,然后可以怎么样,可以赶快弘法利生,可以讲可以教师会弄得更好,我可以讲奖金就没有回应什么,这个都是对未来的的一些期许,对不对?那问题是可以不可以跟无我相应,那可以,就是进似乎不是讲过一句话叫做见人随缘,尽人事尽人事随缘。我现在为了弘法,目前的姻缘这样我尽我的能力去做,但是 ,是不是可以达到我的骑行,那这就就怎么样?
 
这就是随缘的这样了解吧。。,那这样就不会造成我们的矛盾跟冲突跟苦难,这样子不但不会是一个文人,而且是更怎么样对生活更愿意去面对,然后更愿意去让我们的生活不但不苦,而且可以自利利他,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这样了解吗?,还有一点 ,就是说很多人说活在当下,问题是在活在当下,怎么活?问题在哪里?永远讲不清楚的,除非你学佛。你要是用我执活在当下,那还是痛,那你要是用无我相应,或是佛教的般若空相应的佛法,相应地活在当下,那就是快乐的。希望未来用无我,无我来的希望未来也是快乐的,


 用无我来 来记忆过去,那还是快乐。 所以这个讲的不 见面 过去执 着现在, 现在 未来都是因为有我的执着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情况。 ,明白了,这样清楚吗? 所以 你是 给你那三个圈就告诉你问题在哪里。如果你只有我执的话, 就叫做 不念 过去, 然后 现在 新的 未来,如果没有我执的话,那就是纯粹的记忆过去,然后 把过去不好的现在 了, 未来会有修行上的 学习 ,希望能够打坐做得更好,能够听 清, 听得更多,这些都是善法欲。 现在 就掌握可以用功努力一点, 这样就 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生活观。
  师父:对,B是无常。我执面对无常去执着无常的东西,就会产生矛盾冲突,就是苦。现在很简单,你把B改成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说,我执去执着过去、现在、未来。我执如果去执着过去,就叫做顾念过去;去执着现在,叫做染着现在;执着未来叫做欣乐未来。但是过去已经过去了,不可改变,未来还没到,现在是刹那变化,那不都是无常吗?你去执着这些就是痛苦。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记忆过去,我们还是可以去记忆过去,并不是说我们对未来没有理想,我们还是对未来可以有期望,可以有理想。但是,只是叫我们不能执着而已。什么叫做可以对未来有理想,有想法,但是不要执着?比如说,你看师父对未来会有没有想法?有。我希望说把胜义楼盖好,然后可以赶快弘法利生,可以把教室弄得更好,我可以讲经就没有回音什么,这个都是对未来的一些期许。问题是可以不可以跟无我相应?可以。师父不是讲过一句话叫做:“随因缘尽人事,尽人事随因缘”,我现在为了弘法,目前的因缘这样,我尽我的能力去做,但是是不是可以达到我的期许,这就是随因缘的。这样就不会造成我们的矛盾跟冲突跟苦难了,这样子不但不会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而且是对生活更愿意去面对,更愿意去让我们的生活不但不苦,而且可以自利利他,这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还有一点就是说,很多人说活在当下,问题是活在当下怎么活?问题在哪里?永远讲不清楚的,除非你学佛。你要是用我执活在当下,那还是痛苦。你要是用无我相应,或是佛教的般若空相应的,佛法相应地活在当下,那就是快乐的。欣望未来 用无我 ,无我得欣望未 ,也是快乐的,用无我 来记忆过去,那还是快乐。所以这个讲的不 眷顾 着现在, 欣乐 未来都是因为有我的执着 才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 师父 给你那三个圈就告诉你问题在哪里。如果你只有我执的话,就叫做 眷顾 过去, 染著 现在 ,欣和 未来,如果没有我执的话,那就是纯粹的记忆过去,然后把过去不好的现在断 ,未来会有修行上的 期许 ,希望能够打坐 (方面) 做得更好,能够听 听得更多,这些都是善法欲。现在就掌握可以用功努力一点,这样就才是真正的正确的生活观。




'''9、(如正法师)杂阿含经-31''' 
'''9、(如正法师)杂阿含经-31'''


'''在阿含经里面的诸法无我,跟在部派的诸法无我不一样,在大乘的诸法的这个概念又不太一样;'''
'''在阿含经里面的诸法无我,跟在部派的诸法无我不一样,在大乘的诸法的这个概念又不太一样;'''
editor、​limited
3,68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