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limited
3,689
个编辑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靖远 (Yanque)(讨论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
||
第140行: | 第140行: | ||
那佛有没有讲过bo r iver 这两个字?没有,那佛都没有说过这些,难道师父刚才讲的缘起无我这一套比喻跟理论,难道都是师父瞎编出来?但是师父用这样一套表现出了诠释出了缘起无我,那这个是不是佛说的?当然是佛说的。你问我一定说是佛说的,那为什么我可以说这是佛说的,就是符合佛法的核心教义。这样大概知道导师要表达的意思了,这是既简单又清楚了。如果不符合佛法的核心教义的话,那么有可能是两个,要么就是错的,要么就是适应文化习俗的方便。导师就是用这一套体系理论来判摄是佛法、非佛法,然后来判摄大乘是佛说。 | 那佛有没有讲过bo r iver 这两个字?没有,那佛都没有说过这些,难道师父刚才讲的缘起无我这一套比喻跟理论,难道都是师父瞎编出来?但是师父用这样一套表现出了诠释出了缘起无我,那这个是不是佛说的?当然是佛说的。你问我一定说是佛说的,那为什么我可以说这是佛说的,就是符合佛法的核心教义。这样大概知道导师要表达的意思了,这是既简单又清楚了。如果不符合佛法的核心教义的话,那么有可能是两个,要么就是错的,要么就是适应文化习俗的方便。导师就是用这一套体系理论来判摄是佛法、非佛法,然后来判摄大乘是佛说。 | ||
F:关于佛法跟佛陀说,或者说佛亲口说,如果按照概念来讲,佛法这个范围应该是大于所说? | |||
师父:是的。 | |||
F:就是说你不能把(佛法)这个概念界定在就是佛亲口说,因为佛法的范围应该比它要广,这里面包含着佛弟子们的修证,再加上(佛法流传到各地之后的)一些适应,比方说适应印度的,适应这个日本的,适应中国的,就是外表上可能要加一些适应性的东西。 | |||
H:再扩大一些,你不能说经 就是佛法, 论、律 就 不 是佛法。 | |||
师父:到几十年后,导师 在 初期大乘 , 后来要论断 的 时候,不管经律论, 它 只 要符合 于佛 法 的 法性 、法相都 是 佛说 ,这是 演变几十年以后 。所以你 才不会造成一 个 问题 , 造成什么问题? 大 乘佛法 是佛法 ,但是 不是佛 说 。 | |||
H: 因为大家都是觉得 佛法 就是 佛 亲口说,他把这个佛法局限在佛亲口说的这样一个非常狭隘的 范围内 。 | |||
就是佛说,所以导师 | 师父:不只是这样,到最后会认为会定义为佛说, 就是佛 亲口 说, 但导师最后的定义佛说是指佛法,只要合乎于佛法法性的,就是佛说。 所以导师到最后认定的佛说不是亲口说,只要符合于法性的,就叫做佛说。就好像师父刚才不是说我讲了一大堆,但是我讲的是 缘 起 无我 ,但是我可以说那是佛说的,虽然不是佛亲口一 字 一 字 这样说的,但它整体的教法就是佛陀教导的,也就是佛说 。 所以师父说这篇文章里面,导师比较把佛说跟佛法分开来,但到了初期大乘之后,他到时候论定的大正是佛说 , 是把符合法性的即是佛法,是佛法就是佛 说 。 | ||
YQ:那就意味着说,在这篇文章里面, 佛说的就是佛亲口说,但是 导师 到了 《 大乘起源 与开展》 的时候, 导师对于“ 佛说 ” 的定义就变了? | |||
师父 : 对, 变成只要 符合法 性 的就是 “ 佛说 ” 。 | |||
YQ:关于这个大乘的起源,南传一直以来就觉得大乘不 是 佛说, 是 因为 他 们认为大乘不 是佛 亲口所说 , 所以它 就 不 是 佛法 。但是 大乘不 是 也有 一 套说 法, 大乘经典 佛 在什么 什么 地方 , 有另外一 个 阿难 在 另外一 个什么 地方讲的吗 ?。 | |||
师父: 那就 不 是 人间佛教的历史性,那只是传 说 而已, 就 等于 是他 方佛 说 法,毗卢遮那 佛说 法 ,是 一样的意思。(问:他就想通过这个方式来证明 说, 大乘也 是佛说的? ) 就 这个意义,这个意思 就是 跟 佛 在忉利天讲阿毗达磨的意思 是一样的 。师父当然知道 , 有一些传说或 是 某些经典 是这样 说 的, 说有另外一个界外结集。 是 另外一个阿难 , 然后大乘 就 文殊菩萨,然后几个大菩萨结集大乘经教 。 | |||
这 种 说法还是 有一 个 比较 不 符合历史现实 的 问题 , 还 是 认为 一 定要 佛 亲口说 的 才算。 | |||
H: 这 都 是 局限在 这个 地方 , 就 是 把佛法局限 在一 定是佛亲口说 ,所以 就会产生界外结集 , 各种各样 的 传说 , 其实都是 为了 佛法是佛亲口 说 这个概念。 | |||
师父:他要证明自己在正统上的权威性 ,但是 我 是觉得 如果,了解 佛 法 教 义 的 话 ,这个 没 有 必要(那么较真)。但问题是对 很多 一般 的 信徒确实是 有 影响 的。 但是 对 于深入佛法教法的人 , 其实只 要 它符合佛法 的 教法核心 的话, 那 有 什么呢? | |||
H:因为学到现 在,对 我 们 来讲 , 可能我觉得 佛法对 我更重 要。 | |||
问:为什么导师 在 佛 说的 定 义上 , ( 二 本 书的 )内容有 这 样大 的 转变 ? | |||
师父 : 因为 导师在写 这 本《大乘是佛说论》是1943 年, 这时候他 在 四川法学院的时候。导 师 是1906年生,1930 年 出家 , 从他出家到写这篇文章 , 差 不 多13年左右。导师这个时候概念已经相对清楚 。但是 导师也曾 经 说 过, (自己)以前 的 某些论著可能 不完整, 所以他必须再做 一 些更完整 的 研究和表述 , 所以经过40 年 ,他也到台湾来,也相对稳定、安定,他 有 更多的思考 , 以及更多的资料去重新 再 反思 , 所以他会认为应该要有 更 完整的表述。 | |||
在南传的传 说是 公元前50年,才 有 文字记录下 ,但是 这 是 南传的传 说 。你把他想想看,公元前50年 , 部派佛教 的 阿毗达摩很多都 是在 公元前50年出来 的 ,阿毗达磨 是 没办法口口相传,那么复杂的跟辩论的话,他 一定 要写下来 。 所以 我 们现在讲 说 公元前50年佛教写下来 , 这 是 依南传在斯里兰卡所 说 的、所记录的。但 是 公元50年印度已经那么高 的 文明了,他怎么可能到那个时候才写下 来, 他的经律论已经一定 比 公元前50年更早 就 写下来。到了第二结集都还 是 口口相传没错,问题 是 第二结集以后部派 佛 教分裂 , 论开始出现 的 时候 , 那就 不 可能只 是 口口相传而已 。 | |||
因为这中间经过40年,比如 说师父 ,你看看师父在十几年前讲成佛之道, 以 及现在讲成佛之道 ,大 方向是不会变的 。但是有 没 有 什么细节上 的 变化?确实 是 有 , 那 时候 讲我觉得 不大 完整,应该要怎么讲,应该要怎么 样会比较 好一点,当然都会的 。 十年(过后再讲)都有一些东西要稍微修改,或表述要 再 繁琐一点,更何况40年?师父只 是说 (这两本书)大方向上 , 导师是 没有 太大改变 , 但是在某一些细节上或者是某一些定义上 ,他 会做更完善 的 表述 。 | |||
问: 弟子 觉得至少 现在 参加 的 这些师兄应该都认可大乘是佛说 , 不管是 不是 亲口 说 了 , 因为只要符合三 法 印 , 我们就认 为 它符合佛法。至于他 是 佛说 的,或者 说佛 弟子 说的 , 或者 是 上没上忉利天 说 的 , 大家都 没有太多的 疑惑 了。 | |||
师父:这 个问 题上我跟你讲 ,因为 为什么?因为你们之中的大部分人 开始 学 佛, 都 是 从 师父 这里学的 , 然 后 都 是 以法为主 的, 所以基本 上没有太大 问题 。 但 是如果你 们之前就已经在某些地方学了,有一些先入为主的某些观念的 ,那 有的 很 难接受 , 就算 是 要改变,有时候也不 大 容易。所以有时候师父对你们讲课会比较容易 , 再来就 是 说可能你们 的 教育背景 , 宗教 的 成分比较淡 , 没 有 那么强 , 那么真正的佛法 , 其实他的宗教成分也相对 来 讲比较淡,没那么强 , 所以你们就比较容易 接 受师父所讲 的 东西 。 | |||
【'''释尊的三业大用,映现于世人的认识中 。 世人所体认到的,是 他 的反映;是 在 世人的认识能力、及性格与兴趣的限制下,去认识释尊的一切 。这 里面, 就有 本质与影像 的 问题 , 也 就是 对象与认识 , 事相与名言的 问题。 对象与认识 , 并不完全 一 致 。 见佛与闻法——所见 所 闻的,并 不 等于 佛 法自身 ,这是佛 法通过听者见者 的 主观性 , 而后反映出 来 的 佛 法 。''' | |||
'''释 尊 时代 的人, 即使 是 及门 的 出家弟子,也不全 是 利根 的, 也尽有 与 释 尊的 精神不相契合 的。所 以释尊及门弟子 的 观感 , 好在他 的 直接 性 ,但并不能保证他 的 绝对正确 。 】''' | |||
(学员分享略) | |||
师 父:因为毕竟现 在佛陀 不在了。我们现在所学 的 都是经过 弟子 们 的 口口相传 , 除了口口相传以外 , 还有一 个是 弟子们 的理解 、思维、抉择、诠释 。 其 实 现在如果要用很严格 的 要求来讲 , 没有一部经典 是 真正 佛说 的。为什么?都 是弟子 们听佛 的 教导 ,不 管是 身 口意三业 的 哪 个 用 , 都 是 弟子们 的 理解诠释之后 , 弟子们再去修行、证悟 , 把它流传下来。 | |||
这是 | 所以导师 这 里讲,这些教法都 是 教 法, 不管 是不是 佛说 ,都是经过弟子们的理解 跟诠释的 , 然后再 经过 修证,那因为有修证 , 那相对来讲就比较没问题 。所以 导师这里讲的一句很重要,【'''好 在 它的直接性'''】 , 这个直接性很重 要 ,它 很 重 要, 很 有 利,【'''但并不能保证他的绝对 正 确 。'''】 不是 百分 之 百。 | ||
H: 这个从戒律里面是体现最明显的 , 戒律是佛陀亲口说,这个可以说是佛陀亲口说,大家都公认的。但是你看到现在多少 部律 , 每一部律之间 还是有差异的。 那你能说(这些律)不 是 佛说 的 吗?导师这句话的,戒律 是 最能体现这这句话 的。 | |||
师 父: 当然 教 法也是这样子 , 所有的第一代弟子有修有证,那可能没有太大问题 。 但是佛陀那时候的 弟子 ,也不是完全都是利根的 , 佛陀当代的弟子乱七八糟的也一大堆,因为这是人 。 佛那个时候的弟子 不 都是 像 十大弟子那种 利根性 的 。那个 六群比丘,还有一些乱七八糟, 不然佛 为什么要 制 那么多 戒? 一定有一些根基很差,然后胡作非为的一大堆。还有很多误解 佛法 , 非 法 说 法, 持断灭见的 。 | |||
H:本来 , 说淫欲 法是 障道 法 , 在家人 是 能 证 三 果 的, (他就说) 那在家人他是可以行淫欲的,他就认为行淫欲不是障碍 法 。这个就是 对 佛陀的教法的误解。 | |||
然后他他 | 师父:是的。还有佛多少年后,有一次阿难听到一个年轻的弟子在背一个偈诵,阿难一听知道是错的, 然后 就跟 他 纠正,然后他弟子回去跟 他 师父讲说,阿难说你教的这这 个 偈诵是错的。 他的师 父 竟然说阿 难 已经老了。 (H: 佛法落的人间 , 真的是 百 样 。) 是流变嘛,所以要记得这样。 | ||
所以这一段整个大意是在说,佛陀不管是亲口说的,还是身教,还是他的意业上教导 下来 ,一定是弟子们经过他们的理解跟诠释,那理解跟诠释中间一定会有一些差距的 。 好在是 有 经过修证,那就比较 没 问题,但是后来慢慢修证的人越来越少 , 那当然问题就越来越多了。 导师前面在讲的是对象跟认知, 佛陀 教导的是对象,弟子们接受的是认知上。那么导师接下来要 就 对象跟认知上面 ,提出 三个问题。 | |||
或是大众的遗忘。例如佛涅 | 【'''这可以举三点来说:一、不知:在佛弟子的认识中,不知有这么一回事。这或是忽略——主要是根性与兴趣不合而不知,或是遗忘而不知。遗忘的不知,或是个人的遗忘, 或是大众的遗忘。例如佛涅 盘 后,阿难传布 释 尊的遗嘱 :「 小小戒可舍 」 。然而 , 什么是小小 戒,阿 难不知 , 大众也不知 。 结果 , 佛 制 的戒律,不论大小,一律遵行 。 这也许合于当时的需要,但重 律 的上座们 , 使戒律 成 为琐碎的教条 、 仪文,显然的违反了 释 尊的精神 ! 这 那 里能代表完整的佛法 ! 个人的遗忘 , 可以重复记 起。 即使是大众的遗忘,因某一事件的发现,也可能重 行 发掘出来 。 这是 世间 的一般 现象, 佛法流行 人 间,也不能说 决 无此事。''' | ||
'''所以,某人不知,或某些人、某些时不知,不一定就是没有。 这种不 知的 再认识 , 错误 ——以今拟昔 ,以 似 为真的可能性 , 当然很大 。 但比平常所知的更正确,足以修 正 过去的误解 , 也着实不少。如 锡兰 过去 , 盛行大乘法,在现 有 的 锡兰 佛教界 , 几乎忘 记 得一 乾 二净 。 但一考中国佛教的文献 , 与 锡兰 的佛教遗 迹 ,即将彻底 的 纠正他们的意见 !'''】 | |||
法 显正 , 律止恶 | |||
这一 段 导师举 例讲述三 个 方 面, 第 一个就是不 知,【1、主要 是 根性与兴趣 不 合而 不 知,2、或 是遗忘 而 不 知。 遗忘的 不知 , (A)或 是个人的遗忘, (B)或 是大众的 遗忘。】 | |||
个人的 遗忘——阿难 。 | |||
(……斯里兰卡 也有 过大乘法 , 后来大乘在那 里 灭了,只剩下小乘,他们 就 不承认 有 过大乘) ,这 就 是一个 团体大众的遗忘 。 所以导师谈到 有时候 个人的 遗忘 还有大众 的 遗忘 , 那这个意思 就是 说 , 本来有的 后来 某些原因没 有 了 , 不管 是 个人的或 是大 众。 | |||
这个 | 但是导师 这 里有一 个 重点 , 本 来 被遗忘掉 的,不 管 是个 人 的, 还有还 是大 众 的, 但 是 可以经过某 一些 状况 而再 认识 ,再重新拾起来 。 | ||
H:导师这个 里面 他讲的这个不知 , 并不代表这 个 佛法 就不 存 在, 只是你不知道。(师父:并 不 是 这个 东西 不 存在 , 是 你不 知道 。 ) 导师 后 面 个地方有两个,就弟子的理解 , 不知,后面 的人 再因为对 这 种不知 的 再认识 , 又产生了两种错误情况:一种情况就 是 说 , 【错误——以今拟昔 , 以似为真 的 可能性】 , 这 是一 种对 不 知的 再认识 是实际上是有点错误的;还有一种 , 我比你 所 知的更正确 , 或者是修证过去的不知 。 那么 这种 情况也是 有的。 | |||
师父:比如说阿含经、阿毗达磨 , 这在印度的当初是多么重要!阿含经代表着 佛 法的根本教义 , 阿毗达磨代表着弟子们诠释修行的一个次第。然而他在中国 不是没有, 但传来中国 的 时候 ,经 过长期演变之后 , 已经被遗忘掉。所以到最后中国 佛教讲 的东西 , 要么 就是 念 佛, 要么就 是 禅宗 , 就这两个。后 来 有 的 时候 大 家以为佛 法,要 么就 是 念 佛 超度 , 要 么就是 禅宗讲 那 些 大 家听不懂 的 。 | |||
F:现在 就 有 这个 问题了 ,这个净土 宗现在都是提倡念佛往生 , 将来核心教义没 有 更多 的 人去研究、传承 , 慢慢 是不是 又会出现把 这个 核心教法遗忘 ? | |||
师父: 是 的 , 那千百年来 , 大家已经不注重阿含经 了, 也没有多少人真的再去看阿含经 , 去 看 阿毗达磨了 , 我说的是汉传 佛 教 , 那 佛 教那 就 更不用讲了 。 藏传佛教到最后当然有大乘佛教的 一 些学派的理论 , 而且对阿毗达磨不再重视 , 尤其 是 对阿含经 根 本都 不 重视 , 所以这就 是 大众的 遗忘 , 不知 嘛 , 不知有这么一回事。那汉传佛教到最 后 是因为谁再重新拾起阿含经来研究,对阿毗达磨的的认识?肯定是应顺 导师 ,大陆 就不 用 讲 了,因为汉传佛教在大陆早期 , 这 个 你们比谁都清楚。在台湾也没有 人 去注意(阿含经、阿毗达磨),也还就 是 念佛 , 不 然 就禅宗。但是从导师才开始,从阅藏里 面 才发现,佛 在人 间成佛 , 阿含经既然 是这 么的贴切的 ,而 且 是 根本教法,还 有 佛法是多彩多姿 的, 不 是 只 有 一两个法门而已 。 这个就变成是什么?不知的重新再认识 。 | |||
所以 这个在 在处处到哪 里 都 可 以看得到,都有 这 种例子 的, 而且 有些 例子还影响还蛮 大的 。你把他想想看 , 说如果汉传 佛 教不是导师重新提倡阿含经 的 研究 , 阿毗达磨的研究 ,以 及中观唯识教学派研究 , 到最后大家只念佛 , 不然 就是 谈禅宗 , 那你看 , 佛教到最 后会 变成什么样子?没 有 人再去研究教义,也没 有 人再去 强调 大乘的精神 , 三心相印。 | |||
三心相印,般若经里面早就讲了,但是我们都不重视了,千百年来汉传佛教不重视 , 南传都不用讲 。 密教里面 ,就 是西藏佛教也 会强调一 点 ,但 到最后还是都 是 学密的 , 都 是 来强调密教 的 重要性 。 已经没有 人 再去强调大乘 的 精神 , 也没 有 人再去强调佛法 的 核心教义 , 你看这个 要 是这样子下去 , 你看佛法到最 后 会变成什么样子?越来越衰落。 | |||
H:今天 有一 个居士给弟子提了 一 个问题 , 正法时代戒律成就 , 像法时代禅宗成就,末法时代净土成就。 他 问 这 段话对不 对? 来自于三藏吗 ?这 段话 的 动机 是什么? 如果照 这 种说法 的 话 , 就会造成 这 种 这 种 不 知 。 | |||
师父: 这 个你们一看就不 是 经上说的,这一定 不 知道 是 哪一个人 为 了提升(自己的法门说的),那 个 净土就 是 自己去弄出这一套这样子 的 说辞 。 因为 有 些东西大家都知道 的,但是不是 经典上说的 ,是 祖师 说 的 , 那 这一 句可能都不 是 祖师说 的 ,应该 是 近代哪一个人说 的。 像上次有人问我说「 情 与 有 情同圆种 智 」, 是 华严经 的 说 的, 但 很 久 以 前就 有 人就 问 过 我, 师父在佛学院 就 讨论过 这 句话 , 华严经没说过 这 句 话, 这是祖师讲。 | |||
问: 根 性 与兴趣 不 合 不 合而 不 知 ,这是 什么意思 ? | |||
师 父:关于戒律 的, 实际上 就有这个 含义 在里面, 因为对小小戒可舍的这 个 观点,肯定就跟当时 比 如说兴趣 不 合 ,对 于耆年上座的人 ,他就是认为你 佛制的 这个 戒就必须要守,没有什么可舍, 也不 能再制。那像 有 些大 众 部 的 年轻的比丘 , 他 就 认为我只要和乎佛陀 的 精神 , 那我很多小小戒我就可舍了 。 这 就跟 符 合 根性与性趣 , 实际上这个就可 以 这么解释 。 | |||
中国有两个是中国这个 | 师父:是,就是重法重律,有些重律、有些重法,重律的就忽略法的重要性,重法的就认为说戒律就大概方向上就可以了。这个就是个人兴趣。比如说有些经典强调禅修,那有些会把禅修(的重要性)扩大,有些会把戒律(重要性)扩大,那有些强调慧学。这就会有种种,那有些东西过分强调就会忽略了其他的。 | ||
比如说当初 | |||
译过来也是,而且蛮早,那为什么你既然有关系,那一定会有人读过,那在在国在中国,但是在中国在那个时候就没有流行起来,那这是为什么?中国人这种这这这是的。中国人的兴趣不同,兴趣不同,可能兴趣不合那种这种简朴生活,甚至有些有相对性的苦行的,然后要跟大众不要太多接触的,然后要有这种出家严谨的这种的, | |||
可能在中国社会里面会有一些格格不入。中国有没有?我因为我一直在想,因为中国文化传统,实际上他他在乎的是这个治国平天下,对吧?但是对吧?但是但是但是这个阿海经他的思想就我个人的理解可能不对,但是我觉得他他其实透出了一种特别浓重的这个出世的思想,就是说就说说说白了就是说这个世界是没有什么值得我们那么那么那么执着的,对吧?这其实就是矛盾,对吧?是实际上是很根本的矛盾,跟中国文化可能不大。对。对。这样了解,那大乘是比较入世,所以到最后?大乘佛教在中国是可以先申请。对。对了。所以这个就是什么兴趣根性不可。是不是? | |||
那这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个忽略是有有主主观的忽略和他对对,有有主观的。有主观性的,但是他可他不他倒不是要要去,就是故意把他那个他是说我就喜欢这个,我就觉得这个并没有展示全部,只是只是取一部分。是的。是的。是的。对呀。这样了。。但是如果对案情做研究的话,你就会发现说它它有它比较理智的方面。但是他的入世却是现实人间的一种入世。这个当然是讲他已经讲那么久,你们也知道,所以如果不立足在阿含经,很多东西变成有点空谈。好,那这样可以了。。师父,还有谁有什么问题?我说我想问一下,就是刚才你讲到了说这个集体的遗忘,那么如果这样来说的话, | |||
那阿含经到中国来也有肯定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近几百年以来,就是中中国佛教一直都是以那个净土和禅宗为主,那就是说中国佛教集体对这个阿含经有一种遗忘。那这是。那问题是你这个不管是禅宗也好,还是那个净土宗也好,都是一些甚至于说什么祖师大德,那他们难道就没有去想到这一点吗?你看那个你看那个印光大师是属于净土的。那是的。那你你觉得?你你觉得?其实其实在导师这里有一句话很重要,其实刚刚导师讲了一句话很重要的就是说哪里哪一句话就是主持大神可能比我们休息了,但是不能保证它的绝对正确性。你知道师父讲什么? | |||
,这样的普世道德是比我们有修行的可能,情操道德都比较好,但不能保证它的绝对正确性。这上面有个世尊及门弟子的观感,好在它直接性,但并不能保证它的绝对正确,是连跟着世尊的弟子都不能保证它的绝对正确性的,更何况千百年后的传到中国之后的祖师。但是我不是办公,是可以批评组织,我是说不能保证祖师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是人总是会有它的局限性。这样了解吧,是不是?有没有可能这个祖师大德就是越往后面,这祖师大德的重点已经不在,而已经不再是让让让越来越多的人解脱,而是让佛法更长时间的全流传下去,其实这个都没关系, | |||
现在重点就是说祖师大德在中国是有集体的。不知道,就是不只有阿金这样的东西。他们,但他们不是不知道,他们他们是故意,他是故意不知道是不是了。那个这个也有更新的在里面。然后某些组织大哥我确实想他想学习一下阿含经,但是没有导师那个杂金融会比他学习起来会有障碍的。其实。不知有其实不知道,并不是说完全不知道有这件事情。对,但是他就是去忽略这些事,你认为他不重要,这是一种不知。你知道吗?他是他还是为了迎合这个中国也不是有众生的根性,是不是也不是迎合,而是说它本身就有它自己的根性,跟兴趣不合。就像你刚才讲的,可能案件里面的某些表述跟中国文化是不合的,所以长期以来就没有受到重视。 | |||
中国有两个是中国这个波若经跟那个维什曾经在中国。对,一个是鸠摩罗什大师,当时翻译这个波若精空。就这个这个这个农数学当时也是盛极一时,但是很快衰落。是玄玄奘大师这个唯识学当时也是盛极一时的。很很快衰落。是的,都被珍藏维新很快就被打败了。为什么?是的,因为正常卫星更适合中国人的根性和兴趣,符合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的这种。其实其实其实不只是中国的,中国人更清楚了是没错,但是他更多了一般人的想法更更新,更更更更容易让普遍大众接受。其实就是一个某某种形式的有神论了。这个这个这个其实跟这个叫没有本质区别吧?那个可以再再讨论。现在就是说有确实有集体遗忘, | |||
因为你看天才不管是天台中,还是华严宗,还是现在流行的净土宗,都是。那就这些祖师大德们一直以来就是倡导的,其实对阿含经都是他们倡导的东西,阿含经就是的这个根本教义,他们就好像就不是很重视,导师了说现在你看有谁知道这个阿含经?是是。对。那这这就属于几百年,乃至于说上千年的一种集体遗忘。现在是这就是属于一种集体欲望。那导师在把它提出来,那么导师把他一提出来,那么导师本身它应该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他是他是挑战了。是的。当然他挑战挑战这个祖师大德,那很多人受不了的。其实他不一定说主是大的错误,而是说主持大德不是完全就是说这这就叫做不能保证它绝对正确。 | 因为你看天才不管是天台中,还是华严宗,还是现在流行的净土宗,都是。那就这些祖师大德们一直以来就是倡导的,其实对阿含经都是他们倡导的东西,阿含经就是的这个根本教义,他们就好像就不是很重视,导师了说现在你看有谁知道这个阿含经?是是。对。那这这就属于几百年,乃至于说上千年的一种集体遗忘。现在是这就是属于一种集体欲望。那导师在把它提出来,那么导师把他一提出来,那么导师本身它应该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对,他是他是挑战了。是的。当然他挑战挑战这个祖师大德,那很多人受不了的。其实他不一定说主是大的错误,而是说主持大德不是完全就是说这这就叫做不能保证它绝对正确。 | ||
第246行: | 第262行: | ||
所以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就是在在修证修改那个修不是修行的修同样一个字,这就是说可以在修证这个东西。更完整的我们确实可以可以提出来的。导师是这样认为,就是说祖师大德,不是说他们都不好,不是他们都错,而是说确实他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不完整的地方,那我们是可以再补充在大家更完整。所以就是导师这里说的再认识,其实就是觉得比平常所知的更正确,足以修证过去的误解也着实不少。是,其实就是觉得这个其实中国的佛教在其实他一直就是受辱,受辱和道德这种打压就是一直很强势的。历史上就几次灭佛背后都有道教。这个这个这个背后这个就是佛教到中国以后,他这个本土化,实际当时那些大德, | 所以有什么地方我们可以就是在在修证修改那个修不是修行的修同样一个字,这就是说可以在修证这个东西。更完整的我们确实可以可以提出来的。导师是这样认为,就是说祖师大德,不是说他们都不好,不是他们都错,而是说确实他有一些不圆满的地方,不完整的地方,那我们是可以再补充在大家更完整。所以就是导师这里说的再认识,其实就是觉得比平常所知的更正确,足以修证过去的误解也着实不少。是,其实就是觉得这个其实中国的佛教在其实他一直就是受辱,受辱和道德这种打压就是一直很强势的。历史上就几次灭佛背后都有道教。这个这个这个背后这个就是佛教到中国以后,他这个本土化,实际当时那些大德, | ||
像道安道安大师会员大师他们他们当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是包括那他们提这个问题包括那个三坡论出家是什么?这个这个这个什么破家破国什么这个那个都很很严厉的。这是。而且这个沙门沙门不敬王者论,所以这个让你到大殿,你你得给皇帝跪拜,这个当时都很激烈的,都是弄不好的,他都都都都可能可能都灭教的问题,就是他们当时肯定是有取有舍,有进有退了。就说 | 像道安道安大师会员大师他们他们当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时是包括那他们提这个问题包括那个三坡论出家是什么?这个这个这个什么破家破国什么这个那个都很很严厉的。这是。而且这个沙门沙门不敬王者论,所以这个让你到大殿,你你得给皇帝跪拜,这个当时都很激烈的,都是弄不好的,他都都都都可能可能都灭教的问题,就是他们当时肯定是有取有舍,有进有退了。就说他得首先得得保证这个不要得得得得得得流传下去就是最大的问题。所以他们可能就有所。这个对。有所忍让,包括后期有一个叫有个禅师叫什么松说那个什么,这个五戒跟五常那个忘了,就说是是同一个,他就是想把它尽量的调和这个东西,不然的话可能就这个这个这个压力太大。是是。当然了,但是刚开始的主持可能会被适应的, | ||
但到最后慢慢久了之后就。对,我遗忘了就忘了。对。对。好。大家他,所以他有个人以往还有集体的欲望,那当然个人用就是个人的修证,比如说这个人修行,他比较强调什么,可能就会把某些东西抛在抛就是抛掉了,比如说他个人喜欢净土,他可能把其他抛掉,他比较禅宗,他喜欢禅宗,他可能把其他 | 但到最后慢慢久了之后就。对,我遗忘了就忘了。对。对。好。大家他,所以他有个人以往还有集体的欲望,那当然个人用就是个人的修证,比如说这个人修行,他比较强调什么,可能就会把某些东西抛在抛就是抛掉了,比如说他个人喜欢净土,他可能把其他抛掉,他比较禅宗,他喜欢禅宗,他可能把其他 教 法抛掉,就是个人那集体的那个就是说把某一些本来的新教跟教法盛极一时的,后来有某些原因,然后慢慢慢慢久而久之就变成那样子。好,这样大概可以吧。那其实都是要说什么意思?导师就是说在佛陀时代过去交了很多东西,但是由于某些原因跟某些那个时候,因为任何时代会有他任何时代遇到的一些困难,。对,所以就会产生某一些被遗忘掉。 | ||
那这些遗忘是可以再重新拾起。因为他如果有记载被忽略了,但是后我后面某些根基比较高的看到了,他可能会去理解前世,然后重新再再产生,正是这样子。是吧?就像导师能能发觉。阿含经。这个不就是这个这个这个慧眼就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因为。确实这个地方大家了解,如果你长期生活在那个框架下,你会自然而然认为是这个样子。什么框架下?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的框架就是认为小时中队员不赞同,也就认为金那些他比老板那些是小乘的,所以不需要去学,就会长期是这样子。你你你们不要说,因为你们常跟师父学,所以你们不会觉得,其实小乘你到外面去谈谈,很多人本来就会这样认为要多很多。是的。 | 那这些遗忘是可以再重新拾起。因为他如果有记载被忽略了,但是后我后面某些根基比较高的看到了,他可能会去理解前世,然后重新再再产生,正是这样子。是吧?就像导师能能发觉。阿含经。这个不就是这个这个这个慧眼就一眼就看出来了。这是因为。确实这个地方大家了解,如果你长期生活在那个框架下,你会自然而然认为是这个样子。什么框架下?因为中国长期以来的框架就是认为小时中队员不赞同,也就认为金那些他比老板那些是小乘的,所以不需要去学,就会长期是这样子。你你你们不要说,因为你们常跟师父学,所以你们不会觉得,其实小乘你到外面去谈谈,很多人本来就会这样认为要多很多。是的。 | ||
第256行: | 第272行: | ||
那你就会自然而然认为这样子所以你要在框架跳出出来,有没有可能?当然很难,然而就是会有一些大的很,他看到之后,以他的智慧跟锐利,他就会跳脱出来,重新思考这样的一个系统跟框架但是当然他一定会受到一些严厉严格的挑战跟批评的。这样大概知道。。好,来再来。还有什么问题?师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这边还有一点就是想请这个师父一下,我觉得这一块。他这个题目就是大乘就讲大导师也是需要说明这个大乘是佛说嘛。那么这一段当中的讲到那个本质与影像的问题, | 那你就会自然而然认为这样子所以你要在框架跳出出来,有没有可能?当然很难,然而就是会有一些大的很,他看到之后,以他的智慧跟锐利,他就会跳脱出来,重新思考这样的一个系统跟框架但是当然他一定会受到一些严厉严格的挑战跟批评的。这样大概知道。。好,来再来。还有什么问题?师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这边还有一点就是想请这个师父一下,我觉得这一块。他这个题目就是大乘就讲大导师也是需要说明这个大乘是佛说嘛。那么这一段当中的讲到那个本质与影像的问题, | ||
那他这个本质应该不仅仅是 | 那他这个本质应该不仅仅是解脱,他的精神是不是有所特指,就是佛陀的他的这种。精神?对。。他指的是佛陀的精神?那佛陀的精神,然后教导,然后弟子们的认识,重点在弟子们的认识,他是怎么认识,以及他传承下来都产生什么问题。对,那就涉及到下面,比如说这一块。比如忽略,主要是根性与兴趣不和而不知。那前面讲世尊时代的人,即使是集门的出家弟子,也不全是利根的,也经既有与世尊的精神不相契合的,那就是包括这个就是不能,即使他有直直觉性,但也不能保证它的绝对正确。正确。包括下面就是忽略,那是不是这一块可以理解为他也特指这样的一个就是大乘的这个菩萨道的这个精神, | ||
佛陀的这个本怀。所以你说到这某些造成很多东西不一定是我亲口说的,但是大乘这种自利利他,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自利当中那个利他,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己这样的精神,他绝对是佛陀的精神。导师的意思是从这边就是这样子。大乘的精神绝对是佛陀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质,不一定是金经教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佛这样说,但是佛大乘的精精神,那绝对是佛陀的精神。那他这一块,那它更新不是利根,那它并不代表它不是解脱到的这样的一个精神,它也可以那个包括更新于兴趣,那他他我听到你佛陀的教比较自利利他的这个菩萨道的这样的一种精神。我我不想去修菩萨道,但是我可以去修解脱道。所以是。是吧?从从解脱来讲,它是第一个, | 佛陀的这个本怀。所以你说到这某些造成很多东西不一定是我亲口说的,但是大乘这种自利利他,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自利当中那个利他,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己这样的精神,他绝对是佛陀的精神。导师的意思是从这边就是这样子。大乘的精神绝对是佛陀的精神,也是佛陀的本质,不一定是金经教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是佛这样说,但是佛大乘的精精神,那绝对是佛陀的精神。那他这一块,那它更新不是利根,那它并不代表它不是解脱到的这样的一个精神,它也可以那个包括更新于兴趣,那他他我听到你佛陀的教比较自利利他的这个菩萨道的这样的一种精神。我我不想去修菩萨道,但是我可以去修解脱道。所以是。是吧?从从解脱来讲,它是第一个, | ||
第262行: | 第278行: | ||
但是从大乘的从大乘的精神来讲,它可能就不是立刻。对,就是我觉得看到这一块,我就想到后面那个他有一个少分的芝麻少分支,就说到了那个佛陀时代的那个时代佛教,所以他并不是佛,并不是佛陀,是修菩萨道而成佛的,但是他并不是劝人要学佛,因为它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以解脱道为目标的,不是劝人不要学我的,你看你的字,你可能讲得太快。他这边就是世尊的时代,佛教并不劝人学佛是少分的。这这一块有一些这个这样会会有会有对的导师讲的,劝人学佛是学成佛的,要讲清楚。。对。对。对。学就是菩萨道,学菩萨道这样子,不然怎么怎么会导师怎么会佛陀不见人学佛?对。他是不不一定劝人学成佛这样了解, | 但是从大乘的从大乘的精神来讲,它可能就不是立刻。对,就是我觉得看到这一块,我就想到后面那个他有一个少分的芝麻少分支,就说到了那个佛陀时代的那个时代佛教,所以他并不是佛,并不是佛陀,是修菩萨道而成佛的,但是他并不是劝人要学佛,因为它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以解脱道为目标的,不是劝人不要学我的,你看你的字,你可能讲得太快。他这边就是世尊的时代,佛教并不劝人学佛是少分的。这这一块有一些这个这样会会有会有对的导师讲的,劝人学佛是学成佛的,要讲清楚。。对。对。对。学就是菩萨道,学菩萨道这样子,不然怎么怎么会导师怎么会佛陀不见人学佛?对。他是不不一定劝人学成佛这样了解, | ||
所以导师在成佛之道才会用三成功,而不只是用小乘,而不用小乘这样了解,所以这个还是要弄弄清楚,因为不然还是会误解那个缘起是圣地,会以为他是小胜,还是会被被人误解。对。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那我们下次再来谈那个措施。措施是谁谈的?坐姿和少分支都是中纯是不是??好,那忠诚,下次你要准备好,我们下次来谈。来谈。 | 所以导师在成佛之道才会用三成功,而不只是用小乘,而不用小乘这样了解,所以这个还是要弄弄清楚,因为不然还是会误解那个缘起是圣地,会以为他是小胜,还是会被被人误解。对。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那我们下次再来谈那个措施。措施是谁谈的?坐姿和少分支都是中纯是不是??好,那忠诚,下次你要准备好,我们下次来谈。来谈。下次我师父再对这个不知。。我们做一个爬树。很快的我们就来谈措施,这样可以吗?,师父,那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师父,下个下一次是几号了?还剩下。还剩下一次是几号?下。下一次。下一次 弟子 看一下, | ||
今天是六号,下一次应该是20号。20号。好,大家注意,下次20号。。然后。 | 今天是六号,下一次应该是20号。20号。好,大家注意,下次20号。。然后。如果有不能来的,要跟师父讲一下,不然会不会找你?师父待会给我几分?有两分钟时间,我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上次答疑的那个问题。什么?什么问题?就上次答疑的时候有个问题,后来您说在这里问,那是应该因为要下课了。。那你你问你问了什么问题?那那个因为时间到了,你会没关系,师父可以跟你讨论,但是如果同学们有安排另外时间想下去的,可以先离开。 | ||